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六)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目 錄
修行成就的初步
遠離染汙放下情見
圓融與圓滑的差別
人情世故難出輪迴
如何出愛河
如何減少往生淨土的障礙
初學佛要怎麼學
學佛前的業怎麼消
明心見性是佛法正知見
不欣世語
什麼是佛法不離世間法
一念淨心成正覺
消除嫉妒心的方法

修行成就的初步
一間道場的成立,除了常住法師以外,靠的就是義工及大眾,大家到道場能夠和合,能夠一心一意地學佛,放下自身的成見,放下自身的習氣,將從前的這些觀念放下,把自己的心放空,做到六和敬。所謂六和敬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在道場,所有的利益是大眾共享,不是專針對某一個人,或是你看誰跟你比較好,你就特別對他好一點,這是不如法的。能做到六和敬,這裡就是僧團,僧團並不是專指出家人才叫僧團,能夠做到六和敬,或是事相上的和合能夠做到,那就算是一個僧團,即使是在家人也一樣稱僧團。要是去破壞、去中傷,那你一定會下地獄,這是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五逆罪裡面有一條叫破和合僧,這「和合僧」就是指能夠修六和敬的一個團體。我們道場有新規定,現在宣布:信眾拿東西來時,不要特別指定送給哪一位,包括對我也是一樣,你們送給我的東西,我都是交給常住做處理,平均供養給大眾,所以這裡的義工也是如此,你們送東西來,他也會跟你收下,即使你是要給他的,他也會把它交給常住,平均供養給大眾,這樣子就做到真正的僧團。有真正的僧團住世,佛法就會興盛,這是我們道場能夠做到、能夠落實的,這樣也避免有些人情佛事出現,所以這一條規矩大眾要能夠遵守,也才不會有小團體的出現。能夠遵守這一條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你們發大心,因為這一條真的要求起來,能做到的話,在這道場你就算一個出家人。出家人的財物、利養,全部都是大眾平分,是真正的共產制度,而且他自己心裡面絕對不會有一絲毫的貪著。所以像你們有些同修會拿一些東西來跟義工結緣,你給他,他也是交給常住,他不會私下收起來,這是真正如法的。
我們用最清淨的道心,用最清淨的氣氛在這裡修行,在這裡熏習佛法,將來到極樂世界去就會很習慣,煩惱習氣會消得很快。大家來道場就是要把自己的這念「我」給放下,所以不要搞小團體,或是巴結哪一位居士、或哪一位執事,這是非常不好的。我們精舍目前沒有這些狀況,將來也不會有,因為大家都遵照佛陀的教育去做,這樣最如法。我們把話先講在前面,精舍對外沒有私下化緣,包括我個人,也絕對不會私下告訴你,說要化緣、要多少錢。我們不會用一些變相的手法跟你要錢。不會暗示你要給錢。當然也不會跟你收費。這是我們一貫的理念,「三不政策」:一不收費、二不暗示要給錢、三不變相收費。將來有人想要破壞精舍的和合,他就會用這種私下的方式,說:「我偷偷告訴你,精舍有要做……,要你出多少錢。」沒有的,精舍絕對不會做這種事情,造成你財務上的損失,乃至於心裡的壓力與不悅,我們絕不會給居士增加一分的壓力。不過我看在末法,叫你們捐點錢很容易,叫你們來修行卻很難。叫你們修行你壓力比較大,叫你真正放下,這比叫你捐錢還痛苦。雖然現在的人對於錢看得滿重的,但是更嚴重的是:煩惱習氣不願意轉,教你念佛也不願意念,教你打坐也不想坐,以為做一點好事,發一點善心,修個十善,就能往生淨土,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學淨土法門,雖然是易行道,但是也絕對不能用悠悠忽忽、散散漫漫的心來學,用這種投機取巧的心來學。佛在《觀經》講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有人說做到這第一福,就能往生淨土。這說法是錯誤的,你做到了第一福,你只是一個世間好人,但是,是不是好人都能夠往生淨土?那不一定,那要看你有沒有出離心,有沒有發心迴向?如果沒有,那一樣不能夠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謂「迴向」,不是每天晚上在佛前念:「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還想求個上品,不是念念迴向偈就叫做迴向,真正迴向是要把你的煩惱習氣—貪、瞋、癡、慢都能夠放下,對世間要能夠放下,以此功德迴向菩提道,這才真叫「迴向」。
《華嚴經》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此人迴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你把這念「我」放下,這才是迴向。不是念個迴向偈就叫做迴向,那是口頭上念,你的行為、你的心態並沒有轉過來。雖然你每天念,你只修一點口善,所以等到你業力現前的時候,且不要說臨終,就講眼前,當遇到事情的時候,貪、瞋、癡業力就立刻現前,遇到順心的,馬上就貪著生歡喜心,遇到逆境,不由自主的身、口、意三業都犯瞋恚,那就是隨業流轉。這就是當下業力現前,你現在都伏不住,沒有辦法轉,沒有辦法控制住它,那在你臨終四大分解的時候,絕對沒有辦法正念分明,往生淨土。我們講的發願迴向,是你心中真正的放下,絕對不是做一點好事,就能生淨土,好事固然要做,但是心裡還是要放下這個世間。我們講的修行,在一般人聽起來,確實是比較嚴格,但實際上這只達到往生淨土的最低水平而已,不能夠再往下降,再往下就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那不能往生!雖說淨土法門殊勝,但並不是每位造五逆十惡罪的都能往生淨土,必須他有懺悔心才行。要是不學無知,或是破戒、或是穿戒,破了以後還穿,「穿」就是貫穿,一犯再犯,一迷再迷,那就沒有辦法。破戒還可以懺悔,破了以後還貫穿它,要守「不穿戒」,「不穿」就是不要貫穿它,不要一犯再犯,就是「不穿戒」,要是一犯再犯,那就沒有辦法往生淨土,因為煩惱習氣、世間心太重了。有很多同修對這世間想放卻放不下,想要出離卻出不了,那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歸根結底來看,都還是因為在佛法上熏習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個禮拜才來道場一次、一天、甚至一個小時,那你一個禮拜一天二十四小時,你一個禮拜只一個小時在熏習佛法,其他的時間統統都在打妄想,都在搞輪迴,那煩惱習氣當然重啦!
即使在佛陀時代,佛弟子還每天聽經八個小時,用功八個小時,有十六個小時,都還有人沒有成就啊!他們遇到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生在佛世的時候,尚且出不了三界,何況現在是末法,同修們想要了生死,就要加倍地用功,要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在佛法上的熏習時間要加長,要加倍用功,要能夠提升每天念佛的次數跟質量,絕不能間斷,那對佛法才能夠契入。
有些人想要學講經,想要弘揚正法利益眾生,發心很好,但說實話,你若在佛號上沒有加功用行,你講不好。要真正用功念佛,對經典自然能夠契入,因為經教是心空了才能契入的。心要是貪著世間,捨不下、轉不過來,念念耽著世事,好營世務,就沒有辦法契入經典的境界,即使你大藏經都會背了,每部經你都看過了,你頂多就是知見,知見不能了生死,還會成為生死的根本。這就是學佛法卻變成輪迴的眾生。永嘉大師講:「病遇醫王爭得瘥。」這是生病碰到極高明的醫師,反而病得更嚴重。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你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真正的放下。我們講經及開示,一講再講,就是教你看破放下,就是要你一心念佛,這樣你的業障才會消,這才是真正迴向淨土。有些同修誤以為做場法會就能夠往生淨土,就能夠得到佛菩薩的超度,那是癡心妄想。要是這樣的話,那釋迦牟尼佛一定訓練他的三千弟子,各個都做法會,每個人都能唱梵唄,問題是釋迦牟尼佛沒有做法會,佛一生就是講經說法,佛自己契入了,講給人家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佛連個佛七、禪七也沒有打過,打佛七、打禪七那是後來的人衍生出來的修行方式,在佛陀的時代也沒有這些活動。世尊這樣教我們,我們就是照這樣落實,那絕對會有成就,不能投機取巧,修行投機取巧沒有辦法成就,絕不能自欺,自欺後還想出來講經,那就叫欺人。你講的東西是虛假的,你欺騙眾生,即使經典引得再對,你世間心不死,世間意不捨,那經就講得不清淨,你看似在說法,其實是在搞輪迴,根本不能幫助眾生出離三界,聽你的經只會汙染聽眾的清淨心、菩提心。所以發心要講經,要幫助眾生很好,但是你要真正地用功,不只講經,你要做法會也是如此,發心做法會要超度眾生,自己卻一點功夫都沒有,心中貪名聞利養,好五欲六塵,還喜歡人家的恭敬供養禮拜,那不能超度眾生。如果做法會還跟人家談價錢,收鐘點費,那就是為利養心,為了利養的心來講經、來做法會,這是世尊所不允許的,不光是釋迦牟尼佛不允許,十方諸佛都不允許。大家去看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講的統統都是現代人的過失,無論在家或出家人,自己看這部經,對照看看自己有沒有犯?有犯要檢點,沒有犯要保持不犯,不可以看自己沒有犯到,就隨便放逸,那你一不覺察,就會退成跟凡夫一樣。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注意,並且能夠發心,把「我」放下,把過去的成見放下,提起道心用功精進。人生是虛幻的,沒什麼價值,只能隨業來,最後帶業而去。你帶業也要帶淨業,不要帶染業,不要帶輪迴業,在這虛幻人生裡面,要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不是賺大錢,不是有名,也不是有權,這些東西都是身外之物,早晚會離你而去,甚至現在也不有,真正有意義的就是:你把生死了掉,把菩提心發了,把佛道成了,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遠離染汙放下情見
在念佛修行用功的時候,難免會覺得有一點點煩,甚至較嚴重的會很煩,很沒有味道,不會覺得輕鬆,這是修行的過程,既然要學,那就一定會經歷,如果害怕這樣的過程,而不來用功的話,那你的業障還是業障。很多人為什麼不願意念佛,喜歡去搞熱鬧,做一些世間事情,因為你的心是亂的,你也知道自己的心亂,但是就不願意辛苦,不願意來忍受這一點點的難受,所以念幾十年佛,甚至有的人出家很久,都沒有辦法消業障。這原因就是你不肯讓自己稍微辛苦一下,還是認為覺受是「我」。
我們修行求的是明心見性!淨土宗也是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念佛心裡面沒有妄念,心自然就明,妄想斷盡就叫做見性。你現在被妄想纏縛住,被妄念帶著走,被煩悶的覺受所籠罩,如果你不願意轉,不願意修,那業障還是會在心裡面。不要以為有臨終接引願,或是十念必生願,如果你不發心、不願意念佛,這些願對你來說沒有用!因為你在活著且身體健康的時候,你都做不了主,何況是你要斷命的時候?佛在經上講:眾生命要斷的時候,四大分離如同生龜脫殼,風刀解體!這時候要提得起正念才行,如果平常不用功,到這時候就沒有辦法念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願力再大,也接引不了你。
還有一種是偷心不死的,以為有「中陰身救度法」,中陰身救度法極難逢,一般人沒聽過,在人活著的時候,心裡沒有佛,也提不起佛號!在中陰身的時候,七天變化一次,你心沒有定力,強弱光現前時,自己還是沒有辦法做主,或許有人說這時候自性光明會透露出來,但你這一生所做的善惡業都在你眼前,你會顛倒,會隨習氣。現在活著清醒,佛菩薩的善緣在你面前,你都不接受,何況在這時候你被煩惱蓋覆住了。
所以,不要存著這種僥倖的心態。在佛門裡面修行,這「臨終接引願」、「十念必生願」,不是給心貪世間,想要散亂,又想撿便宜,嘴上說要了生死的人用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不願意念佛,不願轉變,或不願意忍耐,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無緣之人」。自己不發願也不用功念佛,還癡心妄想,人家幫你做場三時繫念,你就能往生淨土。那是做不到的!你要把握的是現在,就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在道場,不要管人家如法不如法,你用功你的,如果年紀大了,更是要警惕。從前這個持理道場,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連智者大師也說:「因為自己持理道場,所以只有五品位。」大家去看天台三大部,單單看就好,有幾部你能看懂?這是智者大師講述,由章安大師把它記錄下來,祖師這麼高的智慧,單一個「妙」字,就講了九旬,義理深廣無比,這是智者大師的境界。今人功夫不如古德,要是帶著世間意,看人家的是非得失來管理道場,那你自己不能成就。還有,末法有很多出家人,是發好心要來學道,要來了生死,但是他在佛門的緣不是很好,這不是出家人的問題,佛門緣不好是在家人的問題,在家人帶著世間心到道場胡說八道,跟法師講:「法師,你要是不做法會要怎麼生活啊!」剛開始出家人很堅持,講著講著,就有一些腳跟不穩的,他心就動搖,就開始搞世情,浪費自己的生命。曾有聽過居士跟法師講:「法師,你就……這樣子做,信徒才會多,才能讓他來道場,就讓他來繳會員費……。」在道場搞會員制,跟俱樂部一樣,這是世間法。這都是居士把出家人教壞掉了,用世間生意這一套經營道場,這是非常嚴重的過失。
所以,如果你是個出家人,自己要有決心,要有毅力,不要被人家三言兩語講講,道心就動搖。當然,很多出家眾原本是發好心,道場執事又不能不做,因此你在做執事的時候,你要有相當的智慧,如法的、該做的要做。居士講不如法的事,你要喝斥他,不要聽他胡言亂語,不能把佛門搞得商業氣息嚴重,更不能聽居士的建議,用佛門的法會、物品、各種藉口到處跟在家人化緣,到處跟人家要錢,這叫「裨販如來」,存心拿佛法來賺錢。這也是身為在家人要警惕自己,不可壞亂道場的。出家人也要自覺,絕不能夠為了自己的利養,出賣佛教,把佛法當作商品來賣,拿佛的大慈悲心來濫用。這樣你的道業不會有成就,將來果報也很嚴重,這些都是末法的亂象。
古代寺院的住持、方丈,都是有修有行的,他們有智慧,制定了這些共住規矩,不是要搞熱鬧,是要讓大眾在這地方可以安心辦道,安心修道。道場人多,不一定代表佛法興盛。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在東林寺教化,也才一百二十三個人,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完全放下,個個有成就,都是坐化的,所以這是一個真正興盛的道場。所謂興盛,不是活動很多,名目很多,或搞種種的變相收費,變相化緣,欺誑眾生……這不叫興盛,這是末法。如果你讓這個狀況相續,那你跟佛的願心、願力是相違背的,是不相應的。祖師大德告誡後學,來道場是來修行,不是來搞人情、搞佛事的。更不能自己想:現在時代跟以前不一樣,所以就按照你的妄想去改變道場的運作。佛法講的是真理,真常不變的道理,在古代適用,現代也適用。所以不要聽這些汙染清淨心的建議、話語,那些教你怎麼弄錢的,教你怎麼搞名利的,這些人你都要遠離!
世間的居士也一樣,在你生活中,凡是教你搞名聞利養的都要遠離,你看到這些人,要知道他是來障道的,他是要障礙你成就,他是活冤親,講得再有道理,還是冤親債主!看到他要如避火坑,看到他就好像看到你的仇人要來找你報仇,趕快迴避他,趕快離開他。如見怨賊,就像看到強盜,千萬躲著他,他就像猛獸毒蛇一樣,要來損害你的道業。
大家都還沒有功夫,應該要注意到,當你看到這些利養,甚至你貪愛的家人,你這一念貪愛心,要慢慢地放下,要看淡它,不要再這麼罣礙,看得越淡越好。不要想我對你好,你怎麼沒有對我好?這都是業障,是情愛在牽纏,你被情愛牽纏,那你絕對出不了三界,不要說將來,你現前學佛都不得自在。所以要用佛法,以理折情,久久情習自消。要把情執放下,對於你的家庭,對於你所喜歡的,一切都要能放下。你看起來現前是喜歡,喜歡的反面是討厭、是憎惡,因為順之則愛,逆之則憎。眾生就在愛、憎兩端,輪迴來輪迴去!今天憎明天愛,今天愛了明天又憎了,這就是輪迴!輪迴得這麼明顯,這麼清楚,你還看不到,那就沒有辦法了。
所以要先學會看淡,再把它放下,就從最執著、最在意的事情開始做起。所以都勸大家要來道場,來道場就是放下你世間業的初步,因為在這裡沒有這些世間的汙染以及干擾,你很容易修行,你道業進步很快。在這裡用功後,你回到家就把在道場所學的拿起來用,遇事不要起煩惱,不要被這家庭的境界轉,或到公司也是一樣,不要被同事或公司的事轉。所以平常的時候就要認真努力,就要認真地精進,把你的心安住下來,這樣你遇到境界的時候,你才不會顛倒,不然境界風一吹馬上就顛倒,就跟著它輪迴了。同修們自己要能夠自覺,要能夠警惕,修行用功這件事情,不是小孩子兒戲,一定要認真地看待。你用幾分的心力,得到的就是幾分的功德,你要是隨便地應付,以為有念就好,有拜就好,那你得到的不會是功德,而僅是一點點的福報,而且這福報很快就會消盡,福報要是消盡,你的惡業報馬上就現前。
所以念佛修行要能耐得住煩,耐得住累,就是在難過難受的時候,還撐得下去,這功夫就是你的。真實的功夫就是從難處上做去,在難處你能做得下去,那你就會苦盡甘來!實際上並不難,是很容易的,會覺得難,那是你有業障,是你的業習:散亂的毛病,愛講話的習氣,不停地在那裡浮躁、妄動。這是你比較粗重的業,要能夠過得去,那這業就消掉了,消掉以後就不會再起。至少,在口業上你能得自在,在身業上能不妄為,在意業上你能不煩亂,這是真實的功德。只有你發菩提心才能夠得到。要有堅固的菩提心、堅固的願力、堅固的耐心,要忍得住、耐得住苦,這是真正的苦。
世間人的苦,多半只是身體的苦,或心裡面的苦,而修行是在轉煩惱習氣,剛開始要稍作勉強,才能夠撐得過去。很多人說修行是很快樂的,那是沒有真正在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真去對治看看,剛開始不會快樂,一個階段之後,不再被自己的習氣束縛,那時才會真的法喜充滿,這是修行念佛所能夠得得到。
圓融與圓滑的差別
很多同修學佛學了一段時間,很難覺察自己的世間意,也很難去放下,總認為在世間上學佛總是要圓融。這話講起來似乎有理,但是佛法講的圓融,跟世間的圓滑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將圓滑當作是圓融,所以生死不能了。以為自己學佛有進步,長智慧了,實際上並沒有,他只是因為年紀大,世間習氣增長變圓滑了。因此在這世間修行不好修,年紀越大我執越重,習氣越深,一點都講不得,沒有辦法修行用功。所以這世間稱為「堪忍世界」:就是在這樣的五濁惡世中,都還可以忍受,心甘情願地接受自己,是個業障深重的眾生,不會想要求出離,也不會想要求改變,甚至認為人有這些貪、瞋、癡,有這些習氣毛病是正常的。堪忍世界就是常講的娑婆世界。
佛門所說的圓融,是幫助你認真修行,把萬緣放下,把你的煩惱習氣轉過來叫圓融。能心不隨境轉,眼不隨色牽,耳不隨聲轉……,六根對六塵,能如如不動,這叫圓融。不是你很會討好人,很會做人情,很會攀緣叫圓融。有些人學了佛,他拿著佛教的名義說是結緣,實際上是在攀緣,攀關係,他送東西是有目的的,他不是為了要跟你結清淨的法緣,他是要來廣結他的人脈,再從中獲取利益,獲取好處,或是要眾生恭敬他、讚歎他,這種不叫結緣,這叫攀緣。他表現的樣子就是圓滑的樣子,好人、壞人他都不得罪,道場規矩他也不願意守,這種不是學佛的好樣子。真正圓融的人,是像歷代祖師,他幫助學人、幫助眾生,他實話實說,你真正要修行,他對你沒有一句好話,沒有一個好臉色,這是真正圓融的祖師。他對於一切境界如如不動,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他的功夫。如果他看你不想學、不願意改變,他就對你開緣,跟你結個好緣,他也不要講你,你問他可不可以做……,他就什麼都跟你講:「好!沒有問題」。
所以自己就要知道,明明是自己的毛病、明明是自己的習氣,為什麼不願意轉?為什麼這念貢高心放不下來?有些人是表面謙虛,心裡面煩惱習氣卻不肯轉,這就是貢高、就是傲慢。雖然表面做得再好,頭壓得再低,禮儀再周到,他心裡還是傲慢,煩惱習氣還是很重。聽到好話不願意轉變,只是表面上應付,心想這場面上過得去,就算是了事了,誤以為這樣就能了生死,能夠成佛道。要成佛,經典上講:沒有這麼容易!雖然淨土宗是易行道,但易行道是說你肯用心、肯發心、肯轉變,那就可以成就,也不是說你可以不用放下、可以散漫、可以隨便、可以不守規矩;那你就錯會了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實義趣。所以淨宗講的易行道,是你要轉變,也是要用功!常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是從你明心見性時開始算,現在大家都還沒有明心見性,那距離成佛是遙遙無期,怎麼可以懈怠、懶散,怎麼可以隨便放逸?你真正用功,是一切不罣礙,萬緣放下。了生死這件事情是沒有辦法用裝的。一個生死已了的人,他的樣子一般人沒有辦法學,你裝也裝不像。所以修行是要面對你自己的問題,不是裝給別人看,或裝給同修看,更不是要裝給法師看。自己在世間已經輪迴這麼久了,今生不要再輪迴、不要再顛倒,要做個真正的學人,做個真正了生死的修行人,不要再只做樣子,做樣子沒有用,一旦無常現前的時候,你有沒有功夫?有沒有決心?有沒有毅力?不要認為你現在身體好,有決心、有毅力,說話說得很堅定,等到業力現前的時候,就是來考驗自己的功夫到哪裡。
說實話,地獄離我們有多近呢?一口氣不來馬上就到了。所以現在就要努力、就要用功,不能夠再等了,已經沒有時間!現在的人聽到災難要來,幾乎都是想:要怎麼消災免難?要怎麼樣躲避?學佛人要是知道自己要死了,要受災難、要往生了,就應該萬緣放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現在的人,他貪著他的事業、貪著他的家庭、貪著色身等等,這統統都是愛染心,對於他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放得下,還想盡辦法要更多,所以聽到有災難要來,心裡面不是想要出離,而是想要看看能不能不要受果報,那是很難的!只有心裡面不貪,真正放下,那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受難,你都很自在。只有佛法才能夠解決眾生心裡面的煩惱,心裡面的問題,只有佛法才是圓融的。經典上所謂和顏愛語,不是跟你講一些柔軟話、好聽話,來安慰你,讓你墮落,這種不是好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真正對你有益的好話不好聽,不會順你的心意,但是你要能夠接受,因為那對你有真實的幫助,你肯聽,你就會得真實的解脫。只是眾生習氣深重,多數人沒有辦法接受,幸而釋迦牟尼佛有他的善巧方便,隨四悉檀而說法,悉是普遍;檀是布施。
第一個就是「世界悉檀」。世界悉壇就是跟你結好緣,講一些該怎麼做人,講一些五戒十善,讓你生歡喜心,得歡喜意,這是四悉檀的第一個。你要是真正發心,想要成佛道了生死,明心見性,入一乘實相,那佛就跟你講第四個,「第一義悉壇」,讓你得入理義。佛說法會觀機逗教,所以能學到什麼,其根本還是決定在學人這邊。你有心在修學,你就會遇到最圓融、最究竟的法;要是沒有心想學,人家就跟你講講世間法,講一些不能了生死的話,你還會覺得他講得真圓融,他真是世間的大好人,結果你就去跟他學,最後你根本不能了生死。所以像一些世間書,像《論語》、《孟子》、《弟子規》、《三字經》……,這些書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因為寫這些文章的人沒有一個人了生死,他生死尚且不能了,你看他寫的東西能了生死嗎?不能了!所以淨業三福講要深信因果。什麼是成佛的正因?你要看佛陀講的經典,看祖師的開示,最起碼也得看小乘經典。你想透過看世間典籍來成就道業,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佛在經上舉的比喻:你想要把沙石煮成飯,那是做不到的。懷讓禪師與馬祖道一禪師「磨磚成鏡」的公案也很好,你去磨磚頭,想要讓它變成鏡子,那是做不到的。打坐尚且不一定能成佛,何況是看這些世間法,學世間人,那根本不能成就。最後你要怪你自己,怪自己沒有發心,怪自己不願意接受佛陀的教法。所以真正的圓融不是順你的心意,真圓融是肯告訴你要放下,告訴你要看破,把你的執著、把你的問題,統統都說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識。諸佛如來就是把眾生的問題統統說出來,真想學的人聽了,就從這裡回頭,從這裡返照,那你會見性,你會成就。這種善知識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是位圓融、有智慧的人。大家要會揀擇,要能夠明白,什麼是當學?什麼是不當學?
人情世故難出輪迴
臨終要怎麼樣才能夠遇到善緣?
對臨終人而言,在臨終遇到善緣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要得遇善友,現在就應當要跟人家結法緣,不是只有一般的善緣。
譬如說,你常常拿法寶跟眾生結緣,看到小動物都幫牠授三皈依,希望牠能夠脫離惡道,不要再受三惡道的苦。你心心念念都是希望眾生能夠學佛,如經典所言:「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自身又能「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使自己的善根永不斷絕,那麼在臨終時就能夠遇到好的緣。臨終如果沒有好的緣,即使你有功夫,往生時也會有一點障礙。我們這一生修行,想要生到西方淨土,那在現在你就要準備資糧。以前人出遠門,需要準備這兩樣比較重要的東西。「資」就是旅費,就像你要出遠門,要先把旅費準備好。「糧」就是你的飲食、乾糧。所以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要把你的旅費跟你的食物準備齊全。也就是說你現在要開始培養福報,培養往生的勝緣,不然到臨命終的時候,沒有人幫你助念,沒有人來增長你的道心,就很容易業障起現行。一旦業障起現行,你又沒有得「念佛三昧」,那你要了生脫死就非常困難。
你現在給人家是什麼樣的緣,將來你要臨終的時候,你就會遇到什麼樣的緣。如果你念念都是世間意,都是人情世故,那你臨終時助念的緣就不會很好,助念的緣不好,惡緣自然就增長。所以就看你現在要給人家解脫的法?還是給人家世間法?我們在講經當中或平常開示,統統都會勸導諸位同修:你要讓人家可以解脫,這個因種下去,你自己才能解脫。如果你給人家的是煩惱,給人家的是束縛,那你自己在臨命終的時候,你想要找助念,不一定可以找得到。甚至你想求得一件往生被,都還不一定可以蓋得上。不要認為現在往生被很容易請,到處都有在結緣。往生被上面有陀羅尼咒加持,它可以幫助亡者在臨終的時候,不受冤親債主的惱害。在清朝的時候,必須是要正二品或以上的官,國家才有送給他往生被的特殊待遇,其他的官吏並沒有,所以要能蓋到往生被,你的福報要相當地大,不是有人在結緣,你就一定可以遇到。凡事都靠你現在種的因,你現在給人家解脫的緣,你臨終要脫離生死的時候,這些善緣才會現前;要是你現在給人家的是惡緣,這惡緣在你臨終時就會現前。惡緣不一定是罵你的,不一定是惡相。有一些緣特別壞,但他都跟你講好話,讓你心裡面生情執,生世間意,這是最大的惡緣。你一旦心裡面動了一念情執,那就還要再來輪迴,不能夠解脫,超出三界。因此大家應當有這個警覺,心心念念都要幫助眾生學佛、聞法,所有的行為都要如此做。這也是為自己培養臨終的資糧,這是所有學佛人應當要注意的。
現在外面有很多邪知邪見,說念佛不夠,還要夾雜世間法,告訴你要學些世間的善書。這些邪見不要去聽,寫那些世間書的人都沒有成就,你去依止他、去聽他講的,那你也不會有成就。既然學佛,就要聽、要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開示及教導。你現在熏習正法,你心裡面開的是智慧,若熏習的是世間法,那你增長的是愚癡輪迴的業。所謂「情生則理喪。」你情見生起來,一念放不下,那你的真心本性就被你的妄情給蓋覆住了。在還沒學佛以前,妄情念念出現天天增長,現在學了佛要趕緊使它銷落,不要再讓它增長。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非佛莫視。非佛莫聽。非佛莫言。非佛莫行。」跟念佛沒有相關的,跟佛教沒有相關的這些都不要看、不要聽,這是祖師大德教誡學人的,甚至《沙彌律儀》特別講到,學佛不要夾雜外道典籍。所謂「外道」就是教你心外求法。什麼叫心外求法?就是認為心外有法、有境界可對,有我、人、眾生、壽者的觀念,這類說法、看法、想法、作法,都是心外求法,這些都算是外道,這方面的典籍統統都不要看。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成就的方式。你能這樣做,就叫「住阿蘭若」,這是真正無喧雜處,是真正清淨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在當時尚且這樣教弟子,何況是在現代,現代人的根器越來越差,習氣越來重,貪心熾盛,所以怎麼能夠再去接觸這些世間的典籍,還把它作為學佛的基礎,那真是太顛倒了!佛沒有這樣教,我們學了佛,受了三皈依,要當佛陀的弟子,我們不光要當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還要當彌陀的弟子,那就要依教奉行,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誡。佛是過來人,是一位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所以聽他的不會有問題。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究竟圓滿的教育,如果你還夾雜那些世間法,就表示你不信佛,你不相信釋迦如來。釋迦牟尼佛教你修淨土,你偏偏不聽,還要摻這些世間典籍在你的佛號裡,那你今生不會有成就,不光世間典籍不能看,世間的意念都不能起,你若是起心要看這些,那就是對佛的信心不具足,信心既然不具足,那你往生淨土的資糧就沒有齊全,且不要說臨終四大解體,你現前的煩惱你都除不了。世間法只是給你打個麻藥,給你止止痛而已,它不是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藥,你要使用的是佛法。所以真學佛人不要再夾雜,夾雜這些你就是不老實,你不會往生淨土的。從以前就一直講到現在,可是真的是像《無量壽經》講:「惑道者眾。悟道者少。」眾生心裡面都懷著貪、瞋、癡,懷著世間意,所以認為要藉由世法來打基礎,認為學佛就是先把人做好。有這種觀念夾雜在你的菩提道上,那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讓你沒有辦法前進,沒有辦法解脫。所以我們要有正知正見,這話在講席中一講再講,就是害怕大家信心不堅固,腳跟站不穩,被這些邪見給動搖了信心。明明來道場接觸到的應該是佛法,可是這些道場不給你佛法,反而教你退回去當世間人。如果到道場是接觸這些世間法,那你根本不用去道場,因為大家本來就都是世間人,所以才來學佛求解脫。學佛就要學得像佛,不要像個世間人,世間人做得再好都是輪迴。
淨業三福,你即使做到第一條,你還是個凡夫,你還不能出三界。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三福,要合起來看才叫淨業。如果你只要第一條,那是世間,業不淨,如果你要第二條,那是二乘福,不算是真正圓滿的淨業。所以佛講的淨業三福是要三條都具足,不能說我先做第一條,再來第二條,再來第三條。它講的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要會受持《觀經》;淨土宗是大乘,所以不能把它分開來解,分開來就是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如何出愛河
天台智者大師判一代時教,分為五時。所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世尊出世一開始講的是《華嚴經》,所謂「華嚴擬宜」。擬宜就是將佛法所要講的最精華的部分,都宣說出來,叫「華嚴擬宜」。可是眾生沒有辦法接受如來一乘的教海,所以才有後來的「阿含誘引」,講小乘的事相來引導你,所以叫阿含誘引。等眾生機緣漸漸成熟,方等時的「彈訶」,彈訶就是喝斥,告訴我們什麼當學、什麼不當學,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方等說完之後,「般若淘汰」,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淘汰不堪受法者。最後世尊要入滅,宣說《法華》、《涅槃》,這是所謂的「法華開顯」,開顯就是開權顯實。告訴我們如來出世的本懷,是要說什麼道理。其實,也是回歸到《華嚴》上去。
所以有的祖師判世尊一代時教為三時,所謂「根本法輪」,再來是「枝末法輪」,最後的「攝末歸本法輪」。這三時其實就是要明心見性而已。那要用什麼方法來明心見性?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裡講到:要用菩提心。這是祖師大德的開示,沒有菩提心沒有辦法契入佛乘。所以佛法的修學,不光只是要斷惡修善,還要能夠發菩提心。如果只是斷惡修善那還不夠。惡能斷固然是好,善能修也相當難能可貴,但是,沒有發菩提心,就沒有辦法往生淨土,沒有辦法明心見性。所以學習佛法,要知道什麼是菩提心。你現前這念心,是覺悟還是迷?心有沒有著相?不要看到人家行善,佛菩薩行善,你也跟著行善。菩薩所行是完全沒有執著,眾生卻帶著自己的貪瞋癡在裡面,誰跟我好一點我就幫助他,看他可憐的你就憐憫他。菩薩不是這樣,觀世音菩薩是所謂「一智同緣普救護。」沒有分別,用的是一智,智含著慈悲,這用心是用智慧,不是用感情。所以菩薩行善是稱性起用,無住生心。在生心的時候,他心無所住,「住」是執著;心無所住,能生作用,這叫生心。所以菩薩有能力現十身,除了「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以外,還有「國土身……意生身」。《華嚴》講的十身,統統都是隨類感應幫助眾生,這是菩薩。
所以自己在學行善時,要會用心,心裡面不可以帶著自己的愛欲,帶著自己的感情來做。在家孝順父母也是如此,在兄弟姊妹之間,朋友之間,要把情執拿掉。那情執要怎麼拿?說實話,情就是一個妄念而已。這個妄念沒有來、沒有去,這只是自己心裡面一念迷了而已,迷了之後,再繼續地堅固下去,那就叫做「情執」。祖師大德教我們消除情執,夏老居士講:「若問如何出愛河。只有彌陀念得多。」你佛號多念,不知不覺地這些煩惱,這些愛欲心,自然就消除。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佛號的功德,以為只有這四個字,想說:念佛大家都會念。沒有錯!但是念不念得住?念不念得久?有沒有發長遠心?那要看你是不是真正想要改正,要怎麼斷除情執?第一個就是要發心念佛,只有念佛才能夠解決問題。
我們看到人家做好事,心裡面要隨喜,要能夠讚歎,日常生活當中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很多人學了大乘後,反而撥無因果,認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以為沒有因果。不是,起心動念,在在處處都有因果。如果說在這世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沒有因果的話,那你念佛不會成佛,修行不可能會有成就。世間一定有因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學了大乘仍舊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從你的起心動念處開始轉變。大乘佛法講:從心地上起修,不是只是在事相上。事相上轉過來,那只是在表相而已,心裡面的煩惱並沒有除掉。所以要學會大乘的經教,把你的煩惱給除斷乾淨,這樣你在菩提道上,就會法喜充滿。
如何減少往生淨土的障礙
學佛要發慈悲心,除了自己吃素以外,還要勸別人吃素,你勸人家吃素食,才能夠減輕之前吃葷的業報。你現在素食,是不讓自己的殺業再增長,但是之前的罪業並沒有完全消掉。如果一個人不能發心吃長素,你可以勸他發心一個月或是發心七天,乃至每天都吃一餐素食,那麼累積起來也有功德。或是有同修想要做生意,你可以勸他開素食店,同樣是工作賺錢,但是賣素食是可以利益眾生,可以帶給大家健康、長壽,還可以減少殺業,使社會祥和。這是一份良心的事業,對國家、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業,可以勸導對方,不要擔心做素食不會賺錢,只要你肯發心,在佛前向佛菩薩祈求說:願意發心來利益眾生。相信誠則靈,你有真誠心,佛力必然會加持你。像有些同修,還沒做素食以前,他既不會煮飯,也不會燒菜,但是他想:既然要工作,那就來做素食。他這樣一發心,在佛菩薩像面前祈求,他就自然而然會煮素食,煮得很好吃,生意也非常好。你有發心,佛力會加持,所有的事情都能夠非常順利,這個是真誠心所感,佛菩薩的力量會加持有善心的人,加持想要利益眾生的人。
我們不光自己要吃素,還要勸人吃素、勸人家放生、勸人家戒殺,這樣自己的殺業才能夠減輕。你真誠心的悔改,不願意再跟眾生結惡緣,那你這一生在臨終的時候,障礙會減少。很多學佛人臨終的時候有病苦,這病苦令我們想到經典上講:「都是因為他這一生殺生吃肉而來。」你殺生吃肉,臨終就會有這業障現前,來障礙你往生、障礙你修行,或是你這一生殺生吃肉嚴重,那你在學佛的菩提道上,你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那些冤親債主不願意放過你,你吃素他會來障礙你,他會來考驗你,有的讓你生病或諸事不順。你遇到這樣的狀況就要知道,這是自己過去生或是這一生,或是無量劫以來的殺業、冤業沒有消掉。越是被障礙,越是要堅定自己的發心,很多初學佛的同修,剛要吃素就碰到一些醫學的說法:「吃素不健康、會營養不良。」你們聽到這樣的說法,就要知道這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吃素跟眾生不結惡緣,不惱害眾生,身體才會健康,身體才會強壯。你讓眾生沒有恐怖心、沒有畏懼心,這叫「施無畏」,就是做「無畏布施」,你得的自然是健康長壽的果報,即使現前有一點小病,那也是在消業障,是重業輕報,以後就不會受極大的痛苦。所以吃素真的是福,千萬不要受現代所謂的醫學研究影響。他們沒有學佛,不曉得吃素的真正好處。當你發心吃素遇到障礙,遇到退緣時,你越要有決心、越要有毅力來堅持自己的發心,不能被人家三言兩語就把信心、發心給動搖了,一旦動搖,業障就會現前。有的也許現在不會現前,但等要臨終時,氣衰了,才一次來算總帳,到時候你一定會受不了。所以現在有一點不舒服、一點難過,稍微忍一忍,這都是在重業輕報。
所以一定要有真正的決心,很多人剛開始發心,就遇到不好的緣,就退心了,一退心又吃葷的,又繼續造殺業。雖然他口裡念佛,也禮佛,也印經,但是在他臨終的時候,往生就遇到障礙,或是身體的病苦,或是冤親債主的擾亂。想要在修行的道路上能夠平順,就要吃素,還要勸別人吃素、勸別人放生,就先從你的家親眷屬勸起。再來勸親朋好友、同事、同儕這些有緣的人,你都勸他們。或是看到人家做素食,你都隨喜讚歎,隨喜去推廣,讓慈悲心能夠從心裡面真正地發出來,也讓素食能真正普及,素食普及了,這個世間就沒有災難、就沒有戰爭,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中國從梁武帝提倡吃素,中國的出家眾也都跟著發心吃素,中國出家人的生活或辦道,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出家人來得安定,這是眼前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吃素、放生對於眾生真的有莫大的利益,我們應該要發心來落實、發心來勸導大眾,這樣做才算是行菩薩行、修菩薩道,因為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戒」,這一條做到了,這菩薩戒才算是有入門,才是一位真正的菩薩。
初學佛要怎麼學
身為學佛的人,要幫父母親做功德迴向,不管父母有沒有在世都要這樣做。要盡量吃素食,不要為父母親去殺生,這殺業是算在父母身上。所以有些事在世間人看是孝順,但其實不清淨,裡面帶有冤業,學佛人不應如是做。學佛了不但要令父母過得歡喜,也要跟眾生結善緣。而且現在的素食做得非常好,大家都可以接受吃素食,所以無論什麼活動,都可使用素食宴請大眾。
有人問:學佛要從哪裡開始學起?
這個問題對於初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佛不外乎戒、定、慧三學,這三學可以幫助學佛人達到無漏,無漏就是沒有煩惱。因為煩惱會漏失功德,就好像瓶子破個洞,裡面的水直往外漏,水比喻功德,不斷向外流出。煩惱就好像瓶子的破洞,所以有煩惱就稱為有漏。而靠戒、定、慧就能夠把這漏洞給補上,所以叫「三無漏學」。「戒」就是規矩、威儀,很多人想要修定,可是不知道「定」的基礎其實是在於戒,戒就是威儀,行住坐臥都不犯威儀,就叫做「戒」。戒在事相上是: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在日用平常當中,就是你要能夠透過律儀來收攝你的心,更重要的是要遵守學佛人的規矩,學佛人的樣子就是戒。這樣落實後,你打坐才能夠得定發慧,看經典才能夠看得懂,才能夠契入。很多同修有興趣閱讀經典,但是他沒有基礎,所以想要深入卻沒有辦法。那要怎麼樣讀經才能契入經典?並不是你懂很多的世間文字,或是會背古文就能夠深入經藏的。其實不會太難,業障消了就能契入經典。那要怎麼樣才能夠消掉業障?很難,難在你不聽話,也簡單,簡單就是你肯老實照做就好。剛開始就是要讀誦經文,單純讀誦而不要試著解經文的意思,專心的在經典上,有耐心的持之以恆天天讀誦,這樣你的心就能夠安定得下來,心先定了,業自然不起,久而久之業它就消掉,之後你再來聽經,你會契入,甚至你讀經就能夠契入經典。所以學佛見性不在於文字上能解得多少,而在於自己的心空不空?經典的意思,全是清淨心顯現出來的,你的心要是沒有辦法清淨,即使你的國學造詣再高超,你讀再多的世間書,你看經還是看不懂,也沒有辦法契入佛所講的境界。有一些人好像看得懂,但實際上只解得經典的文字,文字性空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全部都是知解而已。對於佛法的實修,對於你明心見性並沒有真實的幫助。所以一定要依照古大德的方式:就是「先讀誦,暫不解其義。」有人或許剛開始讀誦會有意思出現,但這只是妄想,先不要理會它,也不要停下思索它,更不要跟著它去,就只是先讀,讀了以後,等你漸漸對經文熟悉了,自然在境界上能提得起觀照、能夠消除煩惱,這就是從定發慧。若單從讀經來說,也有戒、定、慧三學,「戒」就是能夠持之以恆,每天都讀誦,不要中斷。「定」就是專注於經文,不打妄想。「慧」是在境界上,經典能自然提得起來幫你解除煩惱,發揮斷煩惱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理解經典,而不是只有文字浮面的意思而已。
有些同修看到經典很深,就沒有興趣或是沒有耐心,心就覺得煩,這是學人業障起現行,要知道欲速則不達。祖師大德翻譯的經典,豈是一般初學一下子就能夠懂的,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不能沒有耐心。如果沒有耐性,想要趕快知道意思,也許你可以知道一些文字解釋、一些淺易的道理,但是在於日用生活當中、在境界上你遇到煩惱的時候,你將沒有辦法解決它,因為初學時就沒有從戒、定、慧三學下手,心沒有安定下來,經典沒有入到自己心裡面去。這就是達摩大師講的:「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你只得表面文字知解。古來祖師大德不教學人解文字,他教你契入,契入是心空自然就得入了。
要了解經典並不是去知道,什麼叫「十法界」、什麼叫「十善業」……這些名相解釋,那在佛學字典全都可以查得到,你全背會了也不稀奇。問題是:你自己現在在什麼法界?你現在身口意三業做的是何種行為?你能不能覺察這些,這才是讀經的作用,這叫轉經。如果只在文字上解得,那你是被經轉。「轉經」就是經典能夠幫助你轉煩惱,如果你只是學些文字表相,那只會增長你的我慢心而已,好像懂得很多、好像很能說,但實際上不得受用。充其量只能說你佛學的造詣很高而已,但是你的煩惱並沒有伏住,甚至你根本不想改,那就失去讀經的意義。所以初學佛想要漸次深入,就要從戒、定、慧下手,不能躐等。佛號一樣不可以挫廢,有些人是佛號念不住,所以想來讀經,佛號這四個字安不下心來念、不願意念,他就說要來讀經,因為經典文字比較多,變化比佛號來得大,所以就跑去讀經,實際古德教我們:「讀經不如念佛」。你用心在佛號這四個字上,你的功德在一瞬間就圓滿,你讀一部短的經,像《心經》,也要一分鐘或三分鐘,那你要確定這三分鐘內都沒有打妄想,這部經的功德才是圓滿的,念佛號只要一秒鐘而已,有利於初學,所以要有耐心來學。初學的同修這樣子做,才能夠真正深入經藏。不用去看世間的文章,那些不能作為學佛、學經教的基礎。古來祖師大德都是放下這些閒言語,看世間人寫的東西沒有辦法幫助你成就,更沒有辦法幫助你成佛,所以想深入經藏,就要照剛才所說的方式來修學,把煩惱給熏斷,自然就大開圓解,你的心地自然大放光明。希望大家都能夠知道學佛應有的過程,是絕沒有辦法躐等的。
學佛前的業怎麼消
經典上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相信大家都曉得這首偈。它的意思是你無量劫來所造的業,會在你的八識田中留下記憶,一旦因緣具足,你就要去受之前所造惡業的果報,所以叫「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現在學了佛,造的業自然就比沒學佛的時候還要少。
相信心比較細的同修會想,那沒有學佛之前所造的業,要怎麼消掉?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業的體性是空的,所謂「體性」也就是說業的本質,它是空的。以物質來說,一個碗它是瓷器所做的,這瓷就是它的體。那麼心動念造的業,這業的體是空的,所以之前造的業,要怎麼樣把它消掉?佛在大乘經上講,知道它的體性空寂,體性空寂自然沒有業相可得,那過去所造的業,自然不消自消。所以學大乘非常重要,你沒有了解大乘佛法,你之前的業是沒有辦法消掉的,因為你時時都還在罣礙,念念都還是起惑造業,因為你對於諸法實相沒有辦法清楚明了,你清楚明了了,你提起佛號,自然這個業就消掉了,所以念佛越念心越清淨,熏習經教你越聽心是越放下,不會越執著,所以經典要天天的讀,佛號要時時念,心要刻刻保持覺察,這樣子從前的業才能夠消掉。
若因為之前所造的惡業受業報,應該怎麼存心?所謂「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自己該受果報的時候,要心甘情願,要作還債想、作消業想,不可以再怨天尤人。如果怨天尤人,心裡面起了一念瞋恨心、不情願的念頭,那就又造業了!
眾生之所以都在六道輪迴,都在自己的煩惱妄想裡面出不去,就是因為受果報的時候又再造業,又稱作「帶果行因」,業沒有斷掉。所以了解佛法、了解因果,就是學佛人必須要學習的課程,也只有透過對於佛法的了解,對於諸法實相的體悟,你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才能夠轉得過來。但是一般經教看得多的人,還是沒有辦法轉,那是因為沒有內功,只有表面的樣子!學佛的內功就是有定力!佛號要念得住,心要安得下來。心安得下來,對境起作用的時候,那就叫「般若智慧」。所學習經教可以幫助自己斷除煩惱、消除舊業,乃至令自己業習不起現行。所以定力非常重要,由定能發慧,慧能夠掃除煩惱,慧就是般若智慧。過去的業要這樣消掉,業從心生,所以要無心,沒有業可消,業就不消自消。你要是一念有心,處處著有,念念罣礙,不論是罣礙世間法,或是罣礙出世間法,那都是造業。
現在的人聽到災難,心就不安,就趕緊要找個地方躲起來,「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你又要躲到哪裡去?這一念害怕的心,剛好跟業相合,本來不動念還沒事,這一動念,連你想要跑去的地方也跟著遭難。所以學佛人不要迷信一些預言、算命、通靈的這些人說的話,不管是準或是不準,都是聽聽就好,不要被它轉,學佛要學得心不動,六根不攀緣六塵。如果人家這麼一講,自己心馬上就動了、慌了,那足見是一點定力都沒有,就算你從現在開始打佛七,打到災難要發生的那一天,你還是沒有辦法得定,還是消不了業,因為發心錯誤。《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不是為了修行來念佛的,你是為了躲避災難,為了怕受苦報,要來求生淨土,那你的發心是錯的,這發心是自私的,這不是佛教我們的。佛在《華嚴經‧賢首品》講:「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佛教我們要為一切眾生而發心,正確的發心與念佛,業才能夠消得掉,不是因為貪生怕死。
相信有智慧的人,聽了我們所說的,就能夠回過頭來,不要受這些附佛外道的迷惑。他們就是要來破壞你的道心、破壞你的定力,所以天天跟你講這些吉凶禍福,讓你心裡面七上八下,在你還沒有得定、開慧以前,他就先來障礙你,這是最嚴重的事!
學佛的人要是不能深信佛所教的,要是沒有定慧,這才是最大的災難,不用等到災難現前,你現在就已經受難了。因為佛在經上講有八難,最嚴重的就是:不信佛法。你要是相信佛法,盲聾瘖啞,北俱盧洲都能成佛。不是地方的問題,是這些人不信,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他過去生的業消不掉,現在還要繼續造業,那就沒有辦法出離,沒有辦法得解脫。這是我們要能夠警覺的,想要消除學佛之前的業,自己現在這一念心,就要照顧好,不要忘失正念,這一念心清淨,過去的業就消掉了,即使在受果報的時候,也是歡喜自在,也是得大解脫!真的能做到地獄天宮同為淨土。你想要有這樣的功夫,就要從現前這一念,綿綿密密用功開始。
明心見性是佛法正知見
學佛的宗旨就是「明心見性」。無論是哪一個宗派、什麼樣的法門,它的宗旨都不會離開這四個字。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娑婆世界,就是要令眾生「明心見性」而已。只有見性之後,修學的道路才算是正的,就像六度波羅蜜,裡面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羅蜜」。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你的知見要正,知見如果偏邪,那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都是盲修瞎練,即使你發願往生淨土,你也是在盲修瞎練。大家不要以為發願往生淨土,你修行的發心就算純正,並不是這樣的,學佛修行要先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本心,什麼是本來的面目,這樣學才是正確的。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對於自心不了解,學什麼法都沒有益處。所以淨土宗的學人應該要有這正確的觀念,因為你即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邊也是告訴你要「明心見性」。極樂世界所有的教學設施,都是幫助我們開悟而已,抓到根本,修行才有基礎。佛法的修學基礎在於知見要正,也就是在於明心,你對於真如本性能夠明白、能夠悟得,那後續的修行才會有根。如果離開了心性,那萬行都是虛設,念佛也是打妄想。很多人以為自己念佛就是有正念,實際上什麼是正念?什麼是邪念?他都還沒搞清楚。淨土宗的祖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所有的法門包括淨土法門,「明心」是最重要的,學佛人對這件事情要是沒有弄清楚,那修學過程必然碰上障礙。就好像走路,想要到達目的地,可是又不知道路該怎麼走,而且還把眼睛矇起來,那是永遠沒有辦法達到目的地。學佛要是抓不到佛法的重點,即使所修學的是淨宗這速超的法門,那也就像矇著眼睛開快車,最後就是死路一條,因為你的煩惱習氣沒有辦法除掉,真如本性沒有辦法開顯出來。會像古德講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一個瞎子騎著一匹馬,這馬也是瞎的,在這無明的黑夜當中,又面臨著貪、瞋、癡的深淵,那是必墮無疑。所以佛法的基礎非常重要,夏老居士講:「一方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要是對於這道理不能接受,沒有辦法明白的話,那你淨土宗學得沒有基礎。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淨宗會衰,就是因為沒有人提倡要明心見性,所以才會被人家嘲笑是自了漢,誤解成老太婆教,或是度死人的法門。實際上淨宗是頓超煩惱最快的方式,但是你要先知道煩惱在哪裡?所謂捉賊要見贓,要先知道誰是賊,他做了哪些壞事,要知道煩惱的根本!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煩惱的根本是本無所有,無明是依真如而起的,你要是能夠明白真如,那無明自然破掉。所以大乘佛法是先除邪見,再來開始斷煩惱,才開始修行;一般的法門會告訴你要斷貪、瞋、癡,就是要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再破無明,這是通途法門。
淨宗法門告訴你要先明心。所謂六信,第一個要信自己本來是佛,才來信釋迦牟尼佛所言不虛,而後是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些都是枝葉,最根本的是要信自己。這信自己不是相信我執,是相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淨宗「信」的基礎,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講得非常清楚明白,你要是能夠這樣信才算有根。再從這裡發願,你的願才有力,那叫「稱性起修」,你念佛才能夠斷除煩惱。所以對於自己的行門,要知道該怎麼修,不是盲修瞎練,想靠句佛號隨便念下去就可以了。如果你對於自己的煩惱習氣,絲毫都不能覺察,對於自己的真心本性毫不明了,那你念佛時要如何安住!所以禪宗祖師常常問淨宗學人—「念佛的是誰」?這不是要你向外找,而是要你反觀,就在這個「誰」字上,在這裡參究。對於修學佛法,每位同修都要清楚,它的根是在於「明心見性」,即使你現在暫時不了解,但在看經典的時候,也要往這個方向深究、會去,提起觀照,這樣修學佛法才有根。不然無論學華嚴、學天台都沒有用,千萬要能夠謹記這道理。否則人家一告訴你:你學佛沒有根,你的信心就動搖了。實際上不是你沒有根,是講經的人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你,沒有跟你講清楚說明白,那是講經人的過失。我在這裡跟大家講,就不犯這過失了。
這是入佛門最需要了解的事情,在精舍的課程中都有講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要認為:明心見性很困難、斷煩惱很困難。你越這樣想,它就越困難,煩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它之所以影響了你,就因為你沒有明心見性,你不識得它虛妄。世尊在《楞嚴經》上講,修學佛法兩個根本:一個就是要先見性,另一個是要知道煩惱的根本,這才能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這樣子念佛,一念中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你懂得道理之後再來念,就真正是《法華經》講的:「端坐念實相」。所有的重罪如同霜露,佛號如同日光,「慧日能消除。」就不會坐一個小時念佛,滿腦子都是妄想,念了三十年還是妄想斷不了,斷不了就不知不覺的退心,之後就退去搞世間法,那這一生就太可惜了!
不欣世語
《無量壽經》說:「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這句話對學佛人來說受用很大,現在的人多數沒辦法定下心來,原因就是講太多世間話,「世語」就是世間話。你在公司、在生活環境當中,跟家人、同事、朋友開口閉口都是講世間話。而世話無外乎都是一些煩惱的事情,這些事情,越講心越染汙,還妄想要讓心清淨,那是沒辦法做到的。可是眾生的心散亂習慣了,對於這些是非,非常地熱衷,非常地喜歡。不但講自己的是非得失,還要說別人的是非得失,使得自己心沒法清淨,也使人家的心跟著一起染汙。這些世間話,對你或對別人都是沒有幫助的,你散亂習慣了,喜歡講這些沒有意義的話,你的心當然永遠都是浮躁的。
佛法講的定力,跟世間講的定不一樣。「力」是力量,佛法講的定,是你要能夠調伏你的貪瞋癡,這個定才有力,能夠降伏煩惱的力量稱之為「定力」。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到,好樂這些世間的言談,會使你的心散亂,會使你的心沒有辦法清淨。所以你現在的心沒有辦法定下來,心是散亂的。煩惱現前,你不但沒有辦法降伏,連覺察的能力都沒有,甚至不認為這樣是錯誤的,還認為人本來就是會有這些煩惱習氣。所以這些世間話講了,對你的道業、對你的修行有很大的損害,而你不自知。
佛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不欣世語。」下一句是「樂在正論。」正論就是佛法。要先做到同修跟同修之間不要講世間話,才來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講佛法。很多人都把自己看得太厲害了,認為自己跟同修之間聊天是在聊佛法。可是你心裡的習氣太重,聊沒兩句就變成講世間話,就開始東家長西家短。所以精舍希望同修間不要互相聊天,包括回家後都不要互相打電話往來,這是在保護你修行的清淨心。甚至最好連跟親戚朋友,也都不要打電話閒聊,因為會妨礙你的道業。像善導大師修行三十年來沒有跟人家講世間話,他看到人家要跟他講閒話,他掉頭馬上就離開,這是善導大師給我們做榜樣,連根器這麼好的祖師尚且需要如此,何況我們是末法的凡夫,根器差,時時刻刻著相,沒有辦法把心安定下來,在在處處都在使用自己的煩惱習氣。善導大師連佛法都不談,何況是講這些世間無益語言。大家不要沒事就想打電話向親朋好友問好,這都是在毀損你的功德。這裡所講的都是事實真相,是真真實實的道理。或許有人認為:「法師,你也太不講人情了」。大家要知道,世間人為什麼會輪迴?就是因為人情講太多,為了人情而放棄學佛、放棄修行。殊不知你的人情,只是小情小愛,是出於自私自利,終究還都是顧著自己的面子,顧著自己的我執我見。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要:「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行要先做到不欣世語,欣就是欣求的意思,就是心裡面很喜歡、非常地貪愛,這嘴巴控制不了,就是愛講世間話,這是眾生最大的毛病。大家在道場是不會,可是回去家裡就要警惕自己,不然在道場修了那一點功德,出了門回去全部漏光光,那就是有漏,沒有達到真正的無漏。你要修無漏業,要從你嘴巴開始修。夏老居士講:「有口只宜念彌陀。」就是要做到這張嘴只拿來念佛、拿來用功,就不會把你的功德,從你嘴巴給漏掉。不然修學幾十年,心都沒有辦法安定,甚至沒安定,你還以為自己有定下來,以為自己有功夫,那就非常糟糕了。等到無常現前的時候,那真的是後悔莫及。如果你能現在回頭那還好,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才發現,那已經太晚了。所以一定要遵守釋迦牟尼佛教的方法,遵守祖師大德所提倡的規矩。這樣子道業才能清淨,功德才不會漏掉,這樣學佛才學得圓滿。想要修福的人,才能修到真正的福報。
什麼是佛法不離世間法
既然學佛了,有些觀念要釐清,以免自己世間意起來,自己還不曉得。許多人錯解《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這句話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有成就的人,還有一種是對於世間放不下的人。因為對於世間念念貪愛,沒有一絲毫想要出離的念頭,所以看到祖師這樣說,就趕快到道場來,請教法師或是請教同修,看看世間法還有哪一些可以不必放下,因為說「不離」世間法。其實不是佛法不離世間法,是你自己離不開、你放不下、捨不掉,處處貪、時時貪。所以當你看到這段文,就會打很多的妄想,終於有理由可以不必放下。這是放不下的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以及作為。所以常常聽到有些初學,或學佛看似深入的人,沒有搞清楚這話的意思,更常有些老修,常常用這句話來惑亂同參,讓大眾迷惑顛倒。他告訴你: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要你回去繼續做這些世間事情。說世間的這些情情愛愛還要再繼續,要還債、要了結因緣……,說這些輪迴顛倒的妄想、業力,還要再執持。他會告訴你,這是他修學幾十年的體會:要在紅塵中修行,要不離世間法。
這種人是從初學佛就搞錯,也沒有真想放下,所以學了四、五十年或學再久他都沒有放下,還拿他錯誤的知見到處跟人家說,到處勸人家不用放下,勸人家學他。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因為你要是真修行,他會很沒面子!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學佛人,就要知道是他誤解佛法。這就叫「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以世間心依著文字所生出的錯誤認知,所以聽聞佛法卻解成世間法,「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發心學佛卻有此誤解,那就非常地可惜!所以要反省自己對這世間有沒有放下。是否還有很多的罣礙,對這世間的男女情愛,對家庭的罣礙,像做太太的罣礙先生,擔心他會不會去外面搞外遇,做先生的罣礙太太,這統統都是沒有放下,學佛人對這些都要能夠看得透,其實那只是一個妄念在執著而已,而妄念根本就是虛妄不實有的。你一念貪愛心起來了,要知道愛欲是輪迴的根本,絕不要讓它相續。有些同修在這裡轉不過來,他就拿《弟子規》、《三字經》來搪塞,騙自己說:「現在外面都在提倡,所以很重要。」他要繼續回去迷惑顛倒,搞世間那一套。你不要將六祖慧能大師講的這句見性的好話,拿來錯解,說:「不離世間法」,其實是你自己捨不下、放不掉、你看不透、你不願意放。用俗話講,是你的社會經驗還不夠,什麼社會經驗?就是你活這麼久,對這人世間都是生滅變化的真相,還沒看清楚,還沒有覺悟,所以你放不下。人事的變化,剎那剎那在轉變,你沒看透所以不願意放,還錯解祖師大德的意思,拿這些世間法來增長你的貪欲,還說這些世間法,可以作為修學淨宗法門的基礎。祖師大德從來沒有這樣教,淨宗是建立在信願行之上,你能信、能願、能行,這才是修學淨宗的當機眾,不是你能貪愛。「愛」是生死根本,眾生就是因為有愛,所以才有命,你有這念貪愛心,所以造成了六道輪迴!現在有人說要拿六道輪迴的根本,來作為出三界的基礎,那絕不可能。佛在經上舉了一個比喻非常好,佛說:「猶如煮沙欲成嘉饌。」你要把沙石煮成飯,煮成美味佳餚,那是做不到的!因為它是沙石,它不是米。你用輪迴心生輪迴見,想要入如來大圓覺海終不能至。你這一念心就是輪迴。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不是教你不要離開世間!如果不要離開,那釋迦牟尼佛,就繼續留在王宮當他的王子,之後就繼承王位就好,那他這樣就算是學佛了。可是釋迦牟尼佛發心出家,棄國捐王現出家相,就是告訴你,這世間愛欲不可得、名利不可得,錢財也要能捨棄,這才叫做有在學佛。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能把這些都捨掉,你才是一個真真實實的佛弟子。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這是成就者的境界。六祖他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也沒有佛法,也沒有世間法,所以勉強跟你說個「不離」。實際上也沒有個「不離」,這才是一如。有個佛法,有個世間法,那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所以這句話是成就者所說出來的,是這麼高的境界!不是世間人貪欲心、愛染心的境界,所以這觀念要把它導正回來。你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認知,就要從這裡開始回頭,要開始覺悟了。不要一聽到這句話就偷心不死,馬上開始攀緣,看看還有什麼地方可以繼續貪戀,那就大錯特錯了。《華嚴經》講:「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沒有智慧的人在文字上打轉不解其義,然後虛妄分別生出情見,因此在菩提道上生障礙。「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就是說不了解真如佛性,你就沒有辦法修行。因此你就去學這些世間的、外道的行為,那就跟外道持牛戒、持狗戒是一樣意思。非因計因,不懂得因果、不懂得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所以不能了知正道。接著再來你就用你的邪慧,到處去跟人家說,學佛法不用離開世間,學佛就是做一個好人而已,家庭還是要照顧。其實這照顧是說得好聽,其實就是告訴人家,你還是要繼續貪愛、還是要繼續輪迴,這種人,不會教你把你的輪迴心給捨掉。所以我們碰到這種人,你就要知道,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不是真正的放下,他是假學佛,即使他告訴你,他受了三皈,受了五戒、菩薩戒,你也要知道那只是過個儀式而已,他不是真正在學。真正在學的人,絕對不會有這種世間知見,連個念頭都不會有,何況還到處去說。今天跟大家說明清楚這句話了。大家要能夠覺悟,要能夠回頭,在佛門裡面不能再有貪愛心!貪愛是牽引你去輪迴、牽引你去墮落,你拿再多的理由,還是免不了輪迴。因為輪迴是自己的心造成的,而不是哪一位法師造成你輪迴的。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不可以再偷心不死,應當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才是正道,才是淨業學人要走的路。對於淨土一定要具備信願行。「信」就是深信自己決定成佛,深信自己絕對能夠成就,這個「信」就是道源,就是功德之母。相信自己能成就,你才能夠發真正的願,真正地去行、去念佛。蓮池大師在《疏鈔》講到,你具足信、願、行,那你就是淨宗的當機眾,相反地,要是不具足,那你說得再多,說得再好聽都沒有用。
一念淨心成正覺
在這裡要讚歎每一位能來道場共修的同修,因為多數人,放假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去哪邊玩樂,要去哪邊放鬆一下。甚至都還在上班的時候,就已經在打妄想,看看週六、週日可以到哪裡玩,哪邊有好吃的、好看的……。一般人不會想到要修行,有學一點佛的人會想到要去道場,可是他去道場是要去找朋友,是去聊天、泡茶的,不是要去修行用功的。還有一種是愛做法會的,所以他就利用放假去做法會,這還比較好一點,還知道要積功累德,迴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
大乘定香精舍沒有超度法會,也沒有辦其他的活動,「念佛、講經」是我們最主要的活動,這個地方就是修行的道場。大家曉得放假要來共修、用功,真的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文殊菩薩講:「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能在這裡用功一個小時,不敢說大家都已經得功夫成片,至少肯專心,願意專心,雖然有諸多的雜念妄想,但是也願意一心一意地安住在佛號上,所以這一念的淨心就是菩提。這功德勝過建造恆河沙數的七寶塔。寶塔是用來供養佛像或是擺放藏經的,所以功德非常大。你一心一意用功的功德,超過建造恆河沙數的七寶塔。恆河裡的沙非常細、非常多,一粒沙等於一座寶塔,現在有恆河裡這麼多的沙,你能造這麼多的寶塔,不如你一念安住在佛號上。因為寶塔用再怎麼堅固的建築工法蓋,有一天仍舊會毀壞,所以說「畢竟碎為塵」。地、水、火、風四大終究是會分散;你一念淨心堅持保持用功下去,你一定會成佛,你會出三界六道輪迴。你現前遇到的種種,就是三界六道輪迴中的現象。所謂的「三苦」,在三塗六道裡都遇得到。你現前在境界上起了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不如意,或是遇到順心,使你生貪著的事,這些不離三苦。但只要你安住在佛號上,你這一念清淨的念頭保持下去,就是超脫三界六道輪迴,那真的是功德無量,所以值得稱揚、讚歎。
淨宗法門確確實實是難信之法,肯相信的人不是很多,相信大家對於淨宗也都有幾分的認識,但不是每個人都像大家一樣,有這麼大的善根、福報,有些人你叫他一心念佛,結果他就連念一句佛號,也沒有辦法做到,他念不出來。很多人雖然也知道淨宗殊勝,但就是不願意念,這就是福報不夠念不下去。
因此大家能夠在這裡念一支香,那都是不容易的,將來慢慢地把念佛時間加長,日久見功。來道場是練功,練功還不是用功,在道場裡練習念佛、攝心的功夫,回去後在散亂的環境裡,就要把在道場學到的拿出來使用,那才叫用功。當接觸世間人時,要能檢點自己是不是起了世間意、造作了世間的行為?能覺察才是用功!能不隨順妄想,不隨順世間意,那你來這裡熏習佛法,才算是有功德。「功」是功夫。「德」是德行。出世間的德行就是你對於一切境界,心不染著,雖在家裡,照樣做該做的事情,盡應盡的本分義務,可是你的心絕對不被這些世間人轉,這就叫做功德。長久下來都不會散亂,這叫功夫成片。再深一點,能斷見思煩惱,得到事一心不亂。越用功越深,用功到也沒有用功的相可得,也沒有境界可滅,也不住在任何一法上,那就是打破無明。無明就是心裡認為有一法可得,有一法可安住,在這當中攀緣貪取,進而起種種的煩惱:見思惑、塵沙惑……乃至五逆十惡。用功到後來,就能夠對境也沒有所謂的起心,也沒有所謂的伏心,伏心就是以什麼方法把心給降伏。既不起心,也不伏心,那麼你的功夫才算是真正到家,這就是來道場用功的功德!大家能夠來共修,確實像經典上講的:「多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要知道你的根器不算差,而且還相當地不錯。要相信自己能夠成就,相信這些散亂絕對可以降伏、這些煩惱絕對可以除滅,那你的信就有力量。進而發大願,老實念佛,用功不懈,那信、願、行三資糧自然就具足,才不枉費此生遇到淨土法門。
消除嫉妒心的方法
對凡夫而言,《普賢十大願王》裡的第五條,「隨喜功德」很難做到。大多數人不願意隨喜別人的好事,反而還要加以破壞,看到人家有福,也心生嫉妒。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願意隨喜別人的好事,就是因為誤認為這世間是實有的,所以不希望別人的能力比自己好,超過自己,處處害怕別人勝過自己,怕自己不如人,這種苦惱,稱之為嫉妒心。有這樣的心態,就是自己的我執太重,所以非常地辛苦。而最好消除的方法,就是修普賢菩薩的第五願:「隨喜功德」。
要處處讚歎別人的好處,隨喜別人的功德,隨喜人家的成就、福報,不要有酸葡萄心理,看到人家有,心裡面就懷著嫉妒,口裡就開始造口業、說是非,學佛人存這樣的心,念佛不會得三昧,想要往生淨土,也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經典上講,菩薩都會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絕對不會嫉妒你、障礙你,不但言語上隨喜,在行為上也隨喜,因此道業越來越增上,惡業越來越少,這是隨喜功德的好處!法身大士所修功德可以互相融攝,菩薩成就佛道越來越快,都是因為他們做到隨喜功德。
修隨喜功德可以把別人的功德,轉化成自己的功德,可以將別人的福報,轉化成自己的福報,所以心會越來越清淨,福越來越大!因此絕對不可以有一絲毫的嫉妒心,一絲毫的障礙心,無論在世間法、在佛法裡都是一樣,一念嫉妒、一念障礙,別人的功德你就沒有份了,別人的福報也不會到你這裡來,反而讓自己業障增長,福報天天在銷減,所以有很大的過失,很多的問題。
學佛人心量要大,要常常讚歎別人的好處,歡喜別人的德行,絕對不可以在人家背後,或是用諷刺的方式,或是用暗示的方式去毀謗,這都是損自己的德行,用現代話講叫做「缺德」!所以,能夠隨喜別人的好事,隨喜別人的功德,這是修福最快的方式,也是修行最好的方法,心裡就不會有我執、我見,心量會越來越大。有句話講:量大福大!心量越大,能包容的事就越多,在生活上就沒有任何的敵人,沒有任何的障礙,真的是:「遊步十方。無所罣礙。」走到哪,跟人家結的都是好緣,不會有惡緣,甚至結的是淨緣。你隨喜別人的修行,隨喜別人的功行,你結的就是淨緣,即使是你的仇人,或是看你不順眼的人,也會轉冤為親,從前的冤懟都會消除。所以要能夠懂得看別人的好處,讚歎人家的功德,這樣嫉妒心才能消掉。從經典上來講,嫉妒算是一種瞋恨,瞋恨心重,念佛一樣會下地獄。一般人不知道自己在瞋恨、嫉妒,所以為什麼學佛要看經教,看了經典,你才曉得自己的過失無量,沒有辦法一一覺察,這才會感恩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所做的。今天講的這隨喜功德,就是要幫助大家,消除嫉妒的心。因為每一個人都在用我執、我見,總是認為自己比人家好,即使這個人的能力跟你一樣,你還是會認為你比他再好一點,這就是慢心。
慢有七種,都可以靠「隨喜功德」來對治,這一點做得好,我執很快就會消除。心量大,不能只在事相上做活計,心量越大,所隨喜的功德是倍增的!心量小,不肯隨喜,一句讚歎的話都不願意講,到後來你的心會非常地堅固,堅固得像石頭一樣,沒有辦法跟水一樣柔軟,到處跟人家結惡緣,這都是在造作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