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一頁經文倒數第一行,這是偈頌的部份:「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到這裡是一小段,那麼這個我們上一次有說過,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你是什麼樣的根器你就解成什麼樣的法,就像《佛說缽吉帝經》。《佛說缽吉帝經》這一本經小乘人在看就是《缽吉帝經》,那麼大乘人呢,他就是看到的是《楞嚴經》,那麼相同的例子啊在佛經當中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大乘經典,那麼小乘人看成呢是小乘,所以有一些人他說這個大乘啊不是佛說的,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我們根據《無量壽經》、根據《法華經》來重新判斷小乘非佛說,這個才是正確的。因為非佛說的意思啊就是:「不是佛的本懷」,這個要解釋清楚,並不是否定釋迦牟尼佛沒有說過小乘,這個要講清楚,不然你們誤會了。那麼佛說小乘是為了破斥外道,破斥外道。這些外道呢講的東西乍聽之下跟佛法很像,跟佛法很像,那麼實際上呢他們所達到的境界,並不能真正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達到無餘涅槃,真正的涅槃,他們頂多就是禪定的功夫而已,定功最好的可以入定八萬大劫,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可以定八萬大劫,那八萬大劫以後呢,他就開始退轉了,定功呢就退失掉了,所以啊他就毀謗正法、毀謗這個佛教,從頂而墮,就是從上面直接下這個三惡道,所以啊外道的修持、他所修證的跟佛法講的涅槃那是差的非常的多,更何況是這些世間法,你用這些世間法說要成就無上佛道,那個是不可能的,佛在經典上早就有說過了,他就是知道末法會有一些出家人或是外道,也拿著孝養父母這個口號來說他也能成就涅槃、也能夠成就無上佛道,但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為我們做揀別了,他說末世的弟子聽到這些不如法的,如果你不說出來、不破斥它的話,他說你就是佛法當中的冤賊,你是在壞我的正法,所以我在這裡要跟你們講的很清楚,你去搞《弟子規》、你去搞這個《了凡四訓》,這個絕對不是佛教,這個會毀壞正法。我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依《涅槃經》告訴你們,你們應當要學習大乘,不要學這些外道法,佛在《涅槃經》早就有講過,末法的......他會把孝順父母當作是至道、當作是能夠成就涅槃,他說因為呢他認為能生梵天是因為有孝順父母加一點梵行,他以為得到的這個涅槃就是真正的如來的無餘涅槃、無上佛道,所以統統都是錯會了,你修人天善法再加一點梵行,頂多生梵天而已,沒有出三界,不能圓成無上佛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已經有說過了,我們後世的學人就是因為經典看的太少,這個經書印出來沒有人看,都拿去餵書蟲,書蟲......每一隻蟲牠都閱藏,牠把《藏經》都吃掉了,所以後世的佛弟子必須要看佛教的經典,你要聽佛陀的教導,不能聽個人的或是哪一個團體的,這個是不如法的,所以清涼國師講:要依止這個佛教,要取信於佛,不取信於人。所以世尊呢演一音聲,你要聽佛法要聽「一音聲」,不是聽一音聲以後的雜音,那雜音呢就是方便,權教、人天乘這個是方便、那是雜音,佛的音是一音,一音就是什麼?一乘了義之音,所以講的很清楚,世尊要演唱的是一音聲,但是眾生習氣各不同,這個行業音聲啊亦無量,所以就有各種不同的理解,但是呢重點是要讓你來學「一佛乘」,所以你要聽懂這個如來他要說的正法,這個很重要,你要聽得懂你就有學到佛,你聽不懂你搞這個三乘那個都是如來的接引方便,你不要把它當作是真實了,所以即使是淨土宗,也是佛陀接引的方便,目的啊就是要你能夠了達實相、能夠圓成佛道而已。這持名是個方便,那你要藉由持名的方便來成就,不能執著名號,很多人把執持名號當成執著名號來這樣修學,這個是不對的,你持名絕對不執著,該捨的時候還是要把它捨掉,那這是大乘。小乘呢?那就不必去修了,因為那是佛對治外道的方法。那如果佛講人天乘呢?那那是講給不學佛的人聽的,跟他結一點緣,那其他的你就不要再好樂,這個很重要,所以「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你要知道小乘非佛說,這不是佛的本願、也不是佛陀的本意啊。那麼如來呢又能現一妙色身,這妙色身從真如本性......一心當中所現,所以這個一啊都是指一心,所起的作用叫「妙」;一是寂,妙是照,寂而常照,所現的身呢?寂照心體就是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啊,所以顯現的是法性身土啊,所以叫現一妙色身。那麼這個身不光只是身體,包括國土、包括呢種種的法門、種種的供具啊......等等的,這些都是如來的妙色身。就像蓮華臺藏世界就是毘盧遮那佛所顯現的法界身雲一樣的意思,法界身雲啊這個我們要懂得。那麼如來現一妙色身呢,所以能令一切眾生隨類得見,也就是說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億化閻浮」就是這個意思,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記住,這個《普門品》講的是說法,這令其能夠有正解、正見能夠學佛,絕對不是開方便,為了道場要炒人氣給你講一些世間法,或是為了一些名利,講一些啊就是不了義法,說是在接眾也不知道要接到哪裡去。我看過佛經,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用世間法在接眾。你們一定會覺得嚇一跳,但是呢是事實。佛都是用佛法來幫助眾生解脫,即使說世間法、說人天乘,也是為了要讓他學佛,並不是只給他人天乘。所以你去看小乘的經典也有大乘的內容,這個就很明顯,講人天乘的經典也有講到佛法的內容,除了教他斷惡修善、教他積功累德以外,那麼這個還告訴他要迴向無上佛道,這個都是啊「攝末歸本」。攝末歸本這個很重要。所以如來呢,能顯現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這是法藏比丘讚歎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的功德殊勝莊嚴。那麼下面的偈頌就是他要發願,發願希望呢他也能夠跟如來一樣;那麼我們來看下面的偈頌:「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這願就是他發願,希望呢我也能夠得到佛的清淨聲。為什麼說佛的音聲是清淨呢?佛有八音啊!裡面有不女音、不誤音;這個說話不會像女眾的聲音,講話呢不會口誤,義理表達非常的清楚,那又能夠令眾生聽了能夠身心安穩,這是清淨聲。這在音聲的相上是清淨的。那音聲的作用上呢?眾生聞了佛法、聞了佛說的法,都能夠種善根。下根的人可以與佛結緣;這個中根的人可以成就阿羅漢、成就菩薩;上根的人聽聞佛法一念頓超、這個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才是清淨聲。這個如來他不打妄語,什麼叫妄語呢?說話墮四句、墮百非當中。墮是、墮非都是妄語;現代人講:不說是非。你們頂多做到是不說話,或是呢虛偽諂曲的,逢迎巴結人這樣就不說是非,你去看佛教的經典,釋迦牟尼佛他不會虛偽諂曲,都是直接喝斥的,他也不會去巴結人家、討好這些國王大臣,他不會,所以他講的呢,才是正語,你做對了他給你讚歎,你做錯了他馬上斥責你,讓你以後不敢再犯,所以你們不要把佛的一番好意啊當成是是非。我們講經常常揀擇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外道、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這個都是屬於清淨聲,因為能夠令眾生身心清淨,能夠讓大家學得大乘一塵不染,這個不能算是一般的是非,這是隨順佛教。那麼法藏比丘希望能夠得佛的清淨聲,那所說的法呢,也像世尊一樣「法音普及無邊界。」「法音普及無邊界。」不是世間音、不是這個二乘音,這法音呢就是了義之音能普及無邊界。那麼什麼是法呢?這法當中是「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慧這個很重要。學佛的人你沒有修戒、修定、修慧,你沒有辦法成就,這是自身上的,現代的人他不守規矩來到道場放逸、恣意,學了幾十年,還是跟世間人一樣,這個都是沒有戒,沒有戒。有的呢他不想學、不想持,他就會覺得說這個戒律要懂得開緣啊,找很多藉口,目的呢就是希望人家不要拿戒律來看他,或是否定戒律,否定戒律。像現在有的這個比丘尼很不像樣,否定八敬法。我告訴你:你否定八敬法,你就不是比丘尼了,你就是這個被踢出佛門去了,你不算比丘尼,要守八敬法、持比丘尼戒,這才算比丘尼。有一些人不懂,說如果佛教不廢止八敬法,她就不出家,講這個傲慢的話,那你可以不必來出家,因為佛教不歡迎你。不管你是什麼身分,佛陀制定的戒不能更改,佛陀制定的戒不能更改。你要加入僧團,我們用佛教的話講:你要入僧數,僧數當中。那數就是所謂的數目的這個數;數量的這個數。僧數,你要入僧數的話,加入僧團當中,你是比丘尼的話,你就要奉持八敬法,這個很重要,那不能更改,那麼這個就是戒,戒。那麼有了戒以後,有了戒以後你修行才會得定,所以為什麼我提倡學佛的人,我們不要講初學,學佛的人,因為有一些人會自己以為自己是老修,學佛的人一定要學《學佛行儀》,這個很重要,這個《學佛行儀》只是很表相的一個律儀而已,嚴格來說還談不上戒,還談不上戒。但是有了這個佛門的禮儀,你的心就會收攝,你眼睛不會亂看、耳朵不會亂聽,古德講:「藏六如龜」,這六是什麼?六根,把六根收攝回來如同這個烏龜。如同烏龜一樣,把四肢頭尾收攝回來,「藏六如龜,防意如城」;不要讓你的心念、想法太多,或是呢心亂動,起心動念,這防意如城。防止你的意念亂動如同守城一樣。在兩軍作戰,守城的這些官兵將領提高警覺,防意如城,所以這個呢是律儀的一個好處,律儀的好處,那麼才來談說你要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或是參禪或是這個學教、學教觀、學止觀,持咒、修密法,你要是離開了戒,絕對沒有定,這個是可以肯定的,百分之百肯定的,不能躐等的。所以學佛要照規矩來,你不能自己想一套。你要是自己想一套,那個是妄想。像現在很多人,他自己想一套,自己安排自己想要學的。你學佛你要學什麼?要學你必要學的,不是學你想要學的。想要學的是你的好樂;你必要學的呢,譬如說你心散亂,身沒有威儀,你就要學戒律,學律儀。吃飯要怎麼吃,站要怎麼站,坐要怎麼坐,眼神呢要怎麼看,這是戒,這基礎的。那再來談持戒,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個不飲酒,不殺盜淫妄,這五戒、十善。再來呢菩薩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或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才來談到戒法怎麼持,怎麼樣算是有染汙,怎麼樣算是有違越。這個才來慢慢的學起來,學了以後呢,你就像一個學佛人的樣子。那麼再來配合念佛、參禪、打坐呀、行香……等等的,這修定,修定,修定。那麼修定以後你會發慧,發慧是什麼?斷煩惱。這慧呀,它是有掃除的意思,掃除,就是能掃除煩惱,掃除煩惱。所以這個慧啊以前啊它的這個字不是像現在這樣寫,它有一個竹字頭,就是它是掃帚的意思,有掃除煩惱的意思。所以「宣揚戒定精進門。」為什麼六度當中舉其中「精進」這一個度門呢?除了順文以外啊,文章要押韻,還有一個呢,就是用精進來持戒定慧,也就是教我們認真精進的來修行。所以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是實修的,他不是講理論的。只講理論那沒有用;說這個佛的身有多大,又是幾由旬,又是幾由旬;阿彌陀佛過去生叫什麼名字,再過去生叫什麼名字,那個都不相干。宇宙怎麼來的,哪一個動物怎麼來的,先有雞先有蛋,這個也跟你修行都不相干。所以有些人現在在問這個佛學問答,都是問這些不相干的,那個也就不用回答了,因為呢跟修行沒有太大關係。還有人來問我說恐龍是怎麼來的!那個更好笑啦,我又不是動物學家,我是出家人,我不知道恐龍怎麼來的,這個不用問。那麼你問問題,你要跟你修行有相關的。所以法藏比丘他所希望能「宣揚戒定精進門」,那你們要學他,要跟他一樣。跟人家講話的時候要「宣揚戒定精進門」,不要講一些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門,是非門;宣揚煩惱是非門,這個就不是學佛人啦!你要宣揚戒定精進門,要宣揚正法。那像現在宣揚正法,佛法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用講的,都能夠表達得出來,所以你就上網路,你去轉貼這個祖師大德的開示、著作,讓大家看到正確的佛法,你就是在「宣揚戒定精進門」。你自己不會勸,你請祖師出來幫你勸別人,那也很如法。你僱用祖師,祖師給你這個…幫你工作,幫你宣揚戒定精進門。那麼宣揚戒定精進門的目的是要「通達甚深微妙法。」那麼「通達甚深微妙法」你不要再說,喔,這個甚深微妙法佛法跟世法都一樣,跟你講,絕對的不一樣。不然呢,你到地獄看看,你被火燒、被這個這些惡鬼執捉的時候,你看看一不一樣。且不要說地獄啦,在這個世間把你丟到糞坑裡面,你看一不一樣;那絕對不一樣嘛。人家做工、上班,上一個月,領一個月的薪水,你領一天的薪水,你看一不一樣,絕對就不一樣啦。世間法跟世間法都不一樣,佛法跟世間法怎麼會一樣。所以這裡講「通達甚深微妙法」,什麼叫「甚深微妙法」?你們開經偈都會唱:無上甚深微妙法。到底什麼法甚深?什麼法無過其上?現在你們唱這開經偈,什麼叫「無上甚深微妙法」呢?一般人的定義就是:我沒聽過的、我沒聽懂的、我現在沒搞懂的,這是無上甚深。那只要呢講的人給你一些道理,好像懂了,這個法就不深了。那麼佛教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甚深就告訴你呀,諸法無生無自性。我們眾生都認為這個世間是有的,從小到大,你小時候你父母就給你灌輸,要好好愛自己、愛這個身,從小就給你灌輸,灌輸這個叫分別我執,後天的分別我執。你自己呢又帶著俱生我執,俱生我執就是與生俱來的,認為這個身是我,所以再加上後天的熏習,熏染,這是汙染啊。那人到後來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所以沒有透過佛法熏習,他沒有辦法放下。那麼你執著這個色身是我,你就不能夠見到諸法實相,你見不到、看不到。看到了你也沒有辦法認識它。所以老是認為這諸法是有生的,因緣和合而生,有因有緣聚合,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觀論》就告訴你:因不能生,緣也不能生,那怎麼會有果來生?所以告訴我們緣起性空,緣起性空的道理,讓我們瞭解什麼叫諸法無生,諸法無生。這個叫「甚深微妙法」。那麼從這裡你契入了,你能夠見到佛性,見佛性以後再起作用。後面就像法藏比丘講的一樣,他先見性然後再起修。見性以後發願,發願以後起修,所以積功累德,經歷無量劫。那麼這個是後面會說到的。「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微妙就是非是凡情所測。好,下面:「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希望呢他自己也能夠得佛的廣大深如海的智慧。這個智慧就不是小智慧啦,我們人一般人認為的智慧就是聰明,小聰明,能夠呢佔點便宜,謀取利益,他就認為是有智慧了。再大一點的智慧呢,能夠愛一個國家、幫助一個國家富強,他也就有智慧了,人家就認為他是有智慧的。那麼在天人呢?他的智慧就是禪定,禪定、入定,但是這些都是有進有退、有得有失。那佛教講的智慧,就是我們講的「照見五蘊皆空」,能夠斷煩惱,這五蘊哪,就是根身器界,這個身體還有外面的世界,還有自己的心,總不出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發動成就了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你們可以自己去配,配起來就是五陰,這順序這樣搭配起來,就是五陰。那麼這五陰覆蓋住我們真心本性,讓我們不識得真心,也讓我們不識得妄心,你在妄而不知妄,在無常而做常想,在常當中而做無常想,什麼叫在無常當中做常想呢?這世間是假的、會變化的,你就認為會天長地久,這是無常做常想,對於自己的家親眷屬、對於自己的財富,愛保貪重,貪愛,怕失去,要永遠的保持下去,這無常做常想,所以放不下、捨不掉,不肯修行、不肯修道,這是在無常中做常想。那在常中做無常想呢?這是二乘,凡夫也是如此,二乘人他不曉得法性是真常不變異的,在真常當中所現的法,本自無生無自性,非因緣非自然,不屬因緣生不屬自然而生,他卻認為是無常的,他只看到相生相滅,不知道生的當下是無生,所以在常中做無常想,凡夫也是如此,法性真常他做無常想,所以他才會怕失去啊,他覺得會變異啊,這個身體要怎麼來養生、怎麼來保養,怎麼樣能夠讓它長壽,所以像很多啊,有一些說他也在修行的,你去問他他在修什麼?修氣功,氣功幹什麼?長壽啊。他想當個守屍鬼啊,像那個呂洞賓一樣啊,「饒你八萬劫,終是落空亡」。所以他在常中做無常想,都是顛倒,都是妄見,都屬於妄想,所以他沒有甚深廣大的智慧,內心呢煩惱貪愛,對於他所在意的事情,執著捨不掉,所以我們對於世間的事你要看得淡,你不要執著、你不要在意,你越執著越在意,你後面的痛苦就越多,不要認這個世間為實有,不要有太多的理想抱負,那個都是妄想,學佛就好好學佛,萬緣放下,什麼叫萬緣?就是心這個攀緣萬緣的心要放下,不要讓心攀緣,也不是壓念不起,只是提起正念而已,自然就萬緣放下。那麼在淨土宗,這個正念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我們使用的是這個方式。所以正念提起來萬緣自然銷落,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講:「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換除八萬四千生死妄想」,換除這些妄想雜念,所以在淨宗來看,就是這麼修學的。那麼你的內心才能夠清淨、才能夠絕於塵勞,一般人他不懂得修行,總是埋沒在塵勞當中而不覺得是塵勞,他不覺得是苦,他覺得人生下來,就有家庭就有小孩,就應當這麼苦,就應當這樣的一個生活,會有朋友會有交際,他整天埋沒在塵勞當中,甚至他認為沒有這個塵勞,那就不是一個正常人,所以你看眾生反常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所以其他諸佛國土的眾生都在挖苦我們這裡的住眾,叫這個世界叫「堪忍世界」、叫「娑婆世界」,為什麼?這裡的眾生很喜歡苦惱,很喜歡埋沒在這個塵勞煩惱當中。你叫他來修行,沒有空啊,家裡要照顧啊,事業要照顧啊,那有的呢客氣一點的敷衍一下,法師……等我什麼事忙完了我就會來,一般說這種話都不會來,因為沒有忙完的時候,你要忙是你心就在動亂了,你心一動,事就一直來,沒事你也會找事去做,所以就沒有戒定慧啊,離開了戒定慧,你就活在貪瞋癡當中,只是這個貪瞋癡……粗或是細而已,粗或是細而已。所以這個世界的眾生很喜歡塵勞,每天忙,忙的昏天黑地,這只是講說他的在工作上、在生活上,你叫他離開貪瞋癡,他做不到,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喜歡的、愛吃的、愛用的,就有貪欲,用要用好的,要讓這個身體舒服,去旅遊要住大飯店,這個除了設備要好,服務態度要更上一層,三顆星的不夠,四顆星、五顆星,現在聽說還有七星的,七顆星的飯店,這星星是越來越多,搞得你滿天星都分不清楚。所以他這有貪欲,他覺得離開了這個貪欲他就沒有人生,貪得到的呢?歡喜。貪不到的呢?瞋恨。服務不好、服務太差、態度不好,瞋恨,整天就活在這個當中,還把這一種挑剔當做是品味,你說糟不糟糕?挑剔,把這個貪瞋癡當做是一種品味,是什麼品味呢?凡夫的品味。凡夫的品味啊。他不曉得他每天都埋沒在塵勞當中。所以法藏比丘他知道,他希望眾生聽聞佛法能夠絕內心的塵勞,那你們對家庭放不下的,對於自己罣礙的人事放不下的,你要趕緊放下啊,不然你也是一樣啊,裡面的心……這個心煩意亂的,都是屬於塵勞煩惱。所以為什麼我就講,你不要看這些世間的書、接觸這些世間的人事,因為這些人事不是你修學的好緣,會帶起你的塵勞煩惱,會帶起塵勞煩惱,所以這個我們要清楚。因為人跟人在一起,基本上大多數人不會學道啊,都是看哪邊有貪瞋癡可以發揮的地方,去散散心,就是讓心散亂,去哪邊找這個好吃好玩的,去狂歡,就是讓心更散亂,造更重的業。所以跟世間人在一起,這個是損道,你沒辦法轉變他,你反而會被他轉。所以佛教我們要住阿蘭若,阿蘭若。阿蘭若翻作中文叫無喧雜處,無喧雜處。無喧雜處就是這個地方是清淨的沒有喧雜。那麼初學佛剛開始要修戒定慧的時候,就要擁有好的環境,等到定慧功夫成就了,你的心無喧雜,接觸到所有境界都無喧雜,那你走到哪裡都是阿蘭若。你要搞清楚喔,前面是要先住阿蘭若,現在的人不住喔,他就直接說我心清淨就好,我走到哪兒都是清淨,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只有他自己是凡夫。對啊、沒錯啊,你自己是凡夫,別人都是佛菩薩,自己心很雜亂卻不能覺察。所以你要知道有些東西不要只看理論,你要看你符不符合資格,你有沒有這個資格去接觸散亂的境緣,你一接觸就迷了。這迷跟明音很像,在接觸境緣的那一個當下也就是迷跟明白而已,明就是覺的意思,覺悟啊。所以這個修行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注意,不是這麼個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得完的。那麼下面講的:「超過無邊惡趣門。」心清淨了,心清淨自然超無邊惡趣,你絕對不會墮在三惡道,也不會在三善道裡面輪迴,這個都算惡趣。對菩薩來說二乘是惡趣;對佛來說菩薩是惡趣,所以他希望眾生能夠超惡趣門,超惡趣門,能夠圓成無上佛道,你看他在因地就有這個發心,所以呢他發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他是真正想修行、想用功的。因為他看到眾生,法藏比丘他看到眾生接觸這些境緣,心裡面都會汙染、很容易散亂,我們不要講得定,連伏住散亂的能力都沒有,雖然明白即心是佛,可是接觸境緣的時候,瞋恨心起來的時候就不是了,即心是羅剎、即心是貪瞋癡啊、地獄、餓鬼、畜生,就不是即心是佛,那知道道理就像阿難一樣,「心雖明了。力不自由」,碰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他就控制不住了,所以阿彌陀佛知道、他曉得,所以他才建立西方淨土,大慈大悲的接引眾生,讓你能夠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退緣,只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上善我們講的:具足戒定慧的叫上善。你不要看到善-五戒十善,那又依文解義了。所以蕅益大師講:解經的時候要「以義定名。萬無一失」,你要看到這部經的義趣,再來解釋這個名詞,而不是看到善就想到五戒、想到十善,那個在極樂世界稱不上是什麼善,所以要清楚;甚至極樂世界這些大菩薩,搞不好連五戒十善都沒有聽過,為什麼呢?你看須彌燈王如來那個國土,他那裡的菩薩,那裡的大眾純是菩薩,須彌燈王如來跟他們講東方有一個世界叫做娑婆,那個世界當中的人好持小乘法,都是樂小法者,他這些大菩薩很疑惑啊、一頭霧水,什麼叫做樂小法者,什麼叫喜歡小乘的人,很稀奇,沒有聽過、也沒有看過;還有要學五戒十善的,五戒十善是什麼?他沒有聽過,西方淨土純是菩薩法界,那裡的狀況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國無不善名,國無不善,所以你不要看到上善就想到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在那裡來說不算是善,因為他連這個名詞都沒有聽過,這名相他沒有聽過,所以須彌燈王如來的這個會下這些大菩薩聽了很好奇,想要到娑婆世界來參訪一下、觀光一下,看看這個地方的人很奇怪;他說菩薩還要修十波羅蜜。什麼是十波羅蜜啊?他們也沒有聽過,那邊的菩薩怎麼會修十波羅蜜,我們怎麼不用修?所以他也覺得很奇怪,想要過來參學,看看什麼是菩薩十波羅蜜、什麼是五戒、什麼是十善、什麼是樂小法者-好樂小乘的。因為真正的菩薩法界純是大乘,沒有小乘啊,你跟他講小乘法他沒有聽過,他覺得很稀奇,就想來看看。所以你要知道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它講的善,跟我們娑婆世界所認定的這些善法,照經文來看會有不相同,照經文來看會有不相同,因為那邊都是菩薩、諸大菩薩。所以這裡講:「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這是他發的願,那你們能不能這樣發願,我們看到人家這樣發願,我們自己就要跟上,俗話講:「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這是《弟子規》裡面說的,我《弟子規》整本都會背,但是我告訴你:那個不是佛法。你看到人家有好處你要學,人家發願、人家做好事,你要跟著發願,縱然沒有辦法馬上像他一樣,你有這個願,慢慢的你修行,漸漸累積善根、累積福德,因緣成熟的時候,你就能夠也像法藏比丘一樣,超世希有了,能夠發大願利益眾生,這裡講的:「速到菩提究竟岸。」這是他希望眾生能速到菩提,能夠啊用最快速的方法成就菩提,所以你看他十八願,十念、一念皆能往生,這個是最快的了。眾生一輩子造惡,這講起來在世間人看那是很不公平的,但是在佛法上它是事實,因為佛教「超情離見」,不是你用凡情在測度的,是這個阿彌陀佛有大願力、大威神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他可以接引你,你造再重的惡,臨終十念一念、有心願往生者,皆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絕對不是騙你、絕對不是跟你開玩笑,跟你說假話,安慰你的,這是事實,也是真相。那麼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表示這個願完全兌現,你不用怕他很忙,因為呢眾生有心要往生淨土,這個就是大善根,這就是大善根。很多人聽到法藏比丘的這個接引願,心裡害怕,那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他害怕,害怕......心裡想說怎麼可能,一個造了這麼重的業的人,怎麼可能說念十句佛號、念一句佛號就能往生,那其他人在修行的,那豈不枉然、豈不白修了,這麼辛苦,所以你要知道這就是佛大慈大悲的地方。但是你不能濫用佛的慈悲喔,你想說沒關係,我有十念、一念,這個阿彌陀佛的這個願力攝受,你修行就懈怠、就偷懶了,那你就是濫用佛菩薩的慈悲,這個就是眾生投機取巧的心態,那你這一念濫用佛的慈悲就是懈怠,懈怠呢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這個願是特別接引這些根器不好、因緣也不好的,我們講的下下根人,所以你要知道這麼業障深重的眾生,持佛名號都能夠脫離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那何況是你精進修行,你精進修行發願求生這是必然的事情。你不要想說唉啊,我要求生淨土這個太遠了,我現在還很年輕,要知道棺材啊是裝死人的,不是裝這個老人啊,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樣的一個覺悟,現代人講的:要有這樣一個思想準備,要這樣的思想準備;要這樣一個心理準備,一樣的意思。所以要發願、要往生「速到菩提究竟岸。」不要執著、不要在意這個世間,要趕緊放下。下面講的:「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我們就這樣看過來。無明、貪瞋都破除了,「惑盡過亡三昧力。」為什麼把無明放在前面,這個無明就是生貪瞋的根,貪瞋的根。十二因緣也是無明為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一直這樣子輾轉,這樣衍生過來。緣就是什麼?攀緣、轉變。無明再來就生識;再來這個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樣子,所以從無明生貪瞋。無明是根本煩惱,貪瞋是枝末煩惱,根本跟枝末統統斷掉,那麼「惑盡過亡三昧力。」你有塵沙惑、見思惑、無明惑,這三惑就能生種種過失,其實這兩句是一樣的,「惑盡過亡三昧力。」你把你的三惑消盡,你就得三昧、得陀羅尼,一得陀羅尼呢永不退轉,之前我們講過三昧是會退轉的,就好像這個菩薩他來示現在這個世間,他得了三昧但是呢沒有得陀羅尼,他這個三昧來生的時候就退失掉了,一樣的意思。好。那麼「惑盡過亡三昧力。」也希望呢能如同過去無量諸佛,能夠做一切眾生的大導師,「亦如過去無量佛。」,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見賢思齊,見賢思齊。那麼你們來學佛,是不是真正想如同諸佛如來一樣,這個心願很重要,六祖惠能大師見五祖忍和尚的時候,五祖忍和尚問他:你從哪裡來?你來這裡幹什麼?他說我來做佛的。這個對答很有意思啊!他是來做佛的。那你們是來幹什麼的?有的是我是被逼的、我是沒辦法的、或是我是失意的,才來學佛,或是家庭不歡樂的,我才來學佛,希望能夠得到歡樂、希望能夠得意,得意之後就會忘形,還是你是真正要來做佛的,這個初發心很重要,《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地發的心不是要來做佛,你只是要求名聞利養、求這個家庭和樂,這個心不能做佛,這個是愛欲心;愛欲心不能做為成佛的根本,所以要知道。所以你們用心用錯了,聽了我這樣講,你要趕快轉過來,不能錯用心。你錯用心,人家跟你講說唉啊,這個學佛不靈啊!要去這個哪邊拜拜,那裡的神很靈,他就能夠讓你中大奬,你就去啦!所以你這個心不正確,如果你是要求家庭和樂,那碰到一些講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他就告訴你:學佛的基礎在於人天。先把家裡顧好,先把這個人倫該做的事情做好,他再告訴你這些假話,你一聽信受奉行,對於佛法作禮而去,再也不學了,就去搞世間法去了,還認為這樣子能夠得到涅槃,就是外道啊!那如果出家人講這種話,佛說你是佛法當中的賊啊!你不是出家人啊,可以不必跟他學。佛法中的賊住,賊住,就是來破壞佛法的、毀壞正法的,那不用跟他學。所以你的發心要純正。為什麼現在很多學佛人學到後來知見錯了、修行的方式錯了,就是他的發心不對。我們學佛,發心是要來成佛的,有些人學佛他發心確實不是要成佛的,所以你們現在不管是什麼緣來學,什麼樣的緣來學佛,要知道發心要正確要成佛,這個很重要。如果你這個心沒有發出來,碰到這些錯誤的,我剛才只是舉了一些,幾種而已,還有很多種,真的是變化多端啊,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種種騙人的技倆,你的心要是不正確,你怎麼能夠成就。所以法藏比丘他的發願正確,他希望能夠做佛,所以你看他能保持無量劫,生生世世永不退轉,這是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事情,所以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前面的部份就是在講法藏比丘,阿彌陀佛他的因地是怎麼修行的,所以你看他發的願,你要知道他的用心,這願文解釋起來很簡單,沒什麼高深之處,當然也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非常好,文讀起來很順口也不深澀,裡面的這個名相也不是說很多,大家乍看之下都看的懂,但是你要懂得他是怎麼用心的,除了自己成就還希望眾生能成就,甚至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這個願他帶著是大悲心,帶的是利樂有情的心在裡面,也就是告訴我們你要發大悲心、要發成佛的心,你才能夠成佛。所以法藏比丘學的是大乘啊,淨土宗是大乘啊不是小乘。你不要說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那不一樣,你看法藏比丘有沒有先學小乘,沒有啊,直接就發大心,所以你們只要發大心就是學大乘。什麼是大心?慈悲饒益眾生的心、願成無上佛道的心,這個心是大乘心。如果呢你見相生心,認世間為實有,你說你要修行,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個是小乘心,甚至呢這個心還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小乘的阿羅漢果,所以你要知道,人天發的是四無量心,你要生天,發四無量心,所以你要學小乘、要證阿羅漢要有出離心,學大乘除了有出離心、要發願做佛、發願利益眾生,這個用心要懂得怎麼用,所以這一段講起來很淺,但是呢希望大家能夠學得法藏比丘的用心,這個比什麼都重要,不要只在這個文字上去做理解,這個文字很好理解,但是用心上,你們跟法藏比丘那是相差甚遠啊!你在這裡聽,聽的很有道理啊,是啊,
悟顯法師講的沒有錯,等一下出門就忘記了,一通電話來唉啊,開始罣礙啦、又緊張了,家裡又有事了,有什麼事情沒有處理好了,又開始打明天的妄想了,所以你要知道,在這裡聽經聽得很有道理,出去以後這道理呢能不能用啊?咦!我剛才不是懂得要發心做佛嗎?現在怎麼做世間事了呢!怎麼開始罣礙啦?這個就是所謂的:能夠學道容易守道困難啊!發心要學道很簡單,你能不能守、能不能保持。後面講:法藏比丘「恭慎保持,滿足五劫」。你們能不能保持五個小時,五個小時算短的了,有的呢五分鐘那叫露水道心,一下就忘了,利害得失現前,全部忘光光,什麼「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都忘記了,都是駡人的音普及無邊界,講的都是煩惱、是非門,這個瞭解的都是世間有漏之法,還認為自己智慧高廣,「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認為自己智慧廣大深如海,還說我這樣沒有起煩惱,我是一個凡夫,起煩惱是應該的,所以你要知道,相形之下法藏比丘雖然發願,可是他的願能保持,你們也要能夠保持不要忘記了,這聽經容易啊,但是能夠持經,這個不簡單。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