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九)

)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六頁,經文倒數第一行:「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還沒有講完的地方。那麼法藏比丘向他的和尚請求,希望呢能夠見到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那麼他才能夠思惟、修習,來成就不可思議的大願。那麼世間自在王如來他有他心通,他能夠觀察眾生的根器。他知道法藏比丘的心願、志向,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也不是普通的願望。所以,這裡說的:「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志向跟願力非常的深、非常的廣。這深啊就是指深達實相;廣呢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華嚴經》講的遍法界虛空界,這是深廣的意思。他這個深廣,不是一般我們凡夫啊所能測度的。那麼世間自在王如來知道他的願,「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那麼,這個二百一十億啊是一個代表數,代表數。就像《彌陀經》講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這個七跟八,並不局限在七,也不局限在八。雖然有七寶:金、銀、琉璃、玻璃,這個玻璃,這個琥珀、瑪瑙……等等的,這個七寶。那八功德水,有這個八種功德的水,八功德水。那實際上呢並不局限於這七種,所以它只是一個代表的數。那麼二百一十億,二百一十億啊諸佛剎土,那實際上在虛空法界當中,這個諸佛的國土,當然不會只有二百一十億啦。這是說一個不可數的數啊,來代表無限多的意思。所以這個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他一一為他來說明,顯現在他的眼前給他看。那麼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廣大圓滿之相,都顯現給法藏比丘來作參考。那麼「隨其心願悉現與之。」為什麼說是應其心願呢?這裡面有它的意思存在,因為呢法藏比丘,他發了願要利益所有眾生。那諸佛如來沒有自己的意思,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麼法藏比丘他的心量,是為了度一切眾生、為了幫助所有眾生,所以呢,他希望見到十方法界無盡的剎土。所以他的心量是這麼廣大的。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能夠應正遍知;如來的正遍知在於眾生這一方,你自己的心願。他的正遍知沒有大沒有小,但是呢隨著法藏比丘他的心願,而能顯現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正遍知沒有大小的問題,可是呢在眾生分上,它就有大有小了。你的心量要是小,像現在的人,求佛菩薩給你保你一家平安,他也就給你說說因果,教你做做善。你要是像六祖惠能大師,你來幹什麼的?他說我來做佛的。那他這個心量非常的大,所以五祖忍和尚就能夠為他講經,令其開悟,因為他的因是正的。這都是正遍知的作用啊,都能夠指示,令其開悟;他是──這個用的是真心的,他的願是正確的。如果你只想要你的公司發財、你的公司有錢,那你做這個好事、做這些布施,你感得的是你個人的果報,你利益的呢,是一個公司的人。如果你的願再大一點,希望一個國家得利益、希望一個民族得利益,那麼所感的果報,就是一個民族的利益、一個國家的利益。但是法藏比丘不光自己要成佛,而且呢他說:「我立是願。超勝無數諸佛國者。」超越一切諸佛。喔,他這個願比其他的諸佛大的許多,確實是大願。在眾生分上,確實有大有小。或是用經教裡面的來說,在差別業用上有大有小。這差別業用,就是眾生的業用。心體它的作用沒有分大小,就像你眼睛在看東西的能力,沒有斷續一樣。這在《楞嚴經》裡面就有講到,沒有間斷。所以就體上來說正遍知沒有大小,但是就差別業用上來看,所以法藏比丘的願比誰的都大,所以現這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他希望看過的這些國土、這些世界、這些裡面的眾生、它的業因果報種種的一切包括菩薩因地的修行,如來果地的正覺,顯現出來的智慧德相、國土的功德莊嚴,他希望都能看過做為他的參考,那麼他要來建立西方淨土,做為建立西方淨土的一個依據,所以他的心願是這麼大,不是一般人小情小愛只想到自己平安,自己了脫生死─有人他會毀謗淨土,說你們念佛的人是自了漢,實際上這個說法不對啊。什麼叫自了漢?就是自己想了脫生死,這自了漢是指什麼?是指小乘,或指一些外道仙人,他們那個叫自了漢,只想自己得度,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不是這樣子,你看到極樂世界自己能成就也能夠分身到十方法界供養諸佛,甚至呢能夠教化十方法界的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無上佛道,所以求生淨土的人絕對不是自了漢、不是小乘。《無量壽經》講的「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最好的學生、最好的徒弟。所以你要知道。那麼這裡「應其心願。 悉現與之」上一次講到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一切法的顯現從心而現,所以法藏比丘的心願盡虛空,遍法界啊,不可思、不可量啊。所以後面釋迦牟尼佛讚歎啊,「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不是你用言語分別所能夠形容的,就是禪宗講的「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不可以色見如來,《金剛經》講的,若以色見我,若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沒有辦法見,為什麼?音聲與色是世間所分別,是世間語言分別啊。你看這個唯識宗講的三細相、六粗相,動念以後產生的現相,現相以後在裡面分別執著,執著這個色相,在色相上再給它立上名字,這些都是分別啊,都是煩惱。所以為什麼我們講的你用色相來見,用音聲來見,用世間語言分別想要測度沒有辦法測度,就是經典上講的這一層的道理。那麼這裡的「應其心願。悉現與之」就看你發什麼願,我們現在發願求生淨土,念佛修行臨終一定見佛。為什麼呢?同樣是這裡的所要表達的意思「應其心願。 悉現與之」看你發什麼心?立的是什麼願?你的願正不正確?你的發心正不正確?所以你看法藏比丘的發心,我們之前就有講過,你看他怎麼修行,你要學他的修行,他發心正確,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隨緣起用,應正遍知,顯現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之相給他看。他的心念、他的願望是正確的,所以如來起全體的大用啊,顯現剎土給他看我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現在是種因啊,發菩提心是正因,那麼因緣成熟的時候,什麼時候因緣成熟呢?你要臨終的時候,或是你功夫好一點,你煩惱斷的時候,這個惱斷之因消滅了,極樂世界現前了,這就是因緣成熟的時候啊。那麼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應其心願,隨你們的願望顯現出極樂世界的樣子,如果你的功夫得禪定顯現化身,如果你的功夫這個破了見思煩惱顯現方便身,方便有餘土的身相。如果你的功夫打破了無明,打破無明,那就顯現出報身、法身。實際上方便土的他也可以算是報身,他受用報身,他受用啊,這不算是自受用,十地—這個初地以下的報身甚至是化身,所以剛才講的方便有餘土的身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隨其各人的修證,隨這個各人的修證,顯現出不同的現象,顯現出四土的差別。所以你看有人見得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有的人見佛丈六金身,這個一丈六現在來看大概一百八十公分到兩百公分,丈六的身相,所以隨其心願。所以這個心願不是一廂情願喔,是他的功夫修證,你不能想說我要見法身,法身你看不到了。有一些人學佛很迷信啊,請他師父的法身到哪裡去坐一坐、看一看,他師父的法身跟你的有什麼兩樣,都一樣啊,法身沒有分限啊,事事無礙啊,它沒有分你的法身、我的法身,所以這個學佛沒有學透說話被人笑,一聽就知道他對於佛教的道理不瞭解。那麼這裡所說的隨其心願而顯現,《華嚴經》講的「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心行無央數。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這是什麼原因呢?海印三昧威神力。諸佛他的力量,顯現的力量就像海,海上沒有波浪的時候,映現萬物,海印炳現,這個就是正遍知的作用,隨眾生的修行,隨他的心願,悉現與之。那剛才是講修證,那這裡呢是法藏比丘他發願,發的很大、發的透徹,所以有好幾重的意思在裡面。那麼底下講是說法的時節,「說是法時。經千億歲。」所以現代的人聽經他是沒有耐心,你讓他聽一個小時他都覺得很久,何況是坐在那裡,聽多久呢?千億歲。千億歲不是一歳、不是兩歲。這一年也算三百六十五天,聽了千億、一千億歲這麼久,他才把十方諸佛剎土這些現象跟他說完。那麼這一部經要是變成文字,我看娑婆世界不一定放得下,所以有些人說他懂佛法,你看看千億歲講經的內容。所以龍樹菩薩他自己,在印度學了當時候的一些佛法,他覺得自己很懂,那麼大龍菩薩出來教化他,他說:「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厲害,佛法都懂。」他說:「對啊。」龍樹菩薩說:「對啊。」「那好吧,那我請你到我的圖書館來看看。」到圖書館的時候,收藏著一部《龍藏》。那個《龍藏》是真的,真的《龍藏》,現在有假的《龍藏》,標句讀的那個是假的,大龍菩薩的《龍藏》是真的。現在有人很無知,甚至是很可惡,把《乾隆大藏經》標上句讀,加自己的意思進去,毀壞佛教的經典,造無邊的罪業,還說是方便給大家看,方便破壞佛教,這一套假《藏經》要是讓它流通出去,那後果不堪設想;無知的人、愚癡的人,才會去幫助這種外道、邪師來流通這一部假《藏經》。那麼我們現在講的是龍宮的《龍藏》,給他看目錄,給他一匹馬,龍樹菩薩說:「你給我騎馬做什麼?」他說:「看目錄啊。」坐在馬上走馬看花,這麼下來三個月看目錄,那個目錄就像我們的經題,這個我們印書前面都有一些目錄、索引一樣,就光龍宮的目錄,騎在馬上,走馬看花要看三個月,他嚇一跳,再也不敢傲慢;他看到《華嚴經》,上本的《華嚴經》,也就是原汁原味的《華嚴》,我們現在的《華嚴經》只有八十卷,頂多加一加不到一百卷,那麼上本的《華嚴》有多少份量呢?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一偈就代表一行的經文,三十二個字,有多少呢?以一個微塵算一行偈頌。有多少微塵?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麼多,它的品題有多少?這品題用的比較文言,就是現在人講的章節。它有多少個章節呢?一泗天下微塵品,把一個泗天下像南瞻部洲這樣子磨成微塵,每一個微塵做為一個品題,一泗天下微塵品,他看到的《華嚴經》。中本呢,大概是四十八萬頌,四十八萬偈,份量還是太大。下本的《華嚴》十萬頌,十萬。所以他從龍宮把《華嚴經》帶出來流傳在這個世間,那麼傳到我們中國來,只剩下三萬七千頌,這第一次傳來;第二次傳來,比較好一點,大概四萬頌到五萬頌左右。所以武則天她很感慨,摩尼寶珠只得半珠,她只看到一半,覺得很可惜,所以你能夠遇到經典,這個都是不容易。從前佛法要向外傳,這個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傳到中國來,那我們後面的學人遇到了,你就要好好的珍惜它,你不能隨便去改動《藏經》的內容,任何一個《藏經》的內容,你都不能改,你印經也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印,像有些道場、有些單位,他覺得他師父很有修,或哪一個法師很有修,他給經典做了科判,那麼有些段落在科判裡面他做了調整,他就依照科判的內容,調整的內容,把經文調整了。科判是做個小註,給大家說明一下,說這一段可能是移到後面去讀起來比較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改動經文,像圓瑛法師的,他的《楞嚴經講義》裡面他就有講,《楞嚴經》可能是有一些部份它有缺漏或是翻譯的時候有錯解,可能,所以他在這段經文旁邊,他加以說明一下,他也不敢改動經文,可是現代就有猖狂的人,把它改動了經文,把它段落調整過了,那今天你印經,你覺得這個法師這樣可以,那一個人他們的道場,他覺得他的師父可以,也依他師父的段落去印經,旁邊也都加了註解,這個還算有守規矩的,但實際上這樣印還是不如法,經文《藏經》裡面原來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你要加註解,那是你自己的書上可以看,你不可以印出來給人家看,那何況是改動經文,把這個經文整個挪動,所以要懂得尊重經典,現代的人印經非常的猖狂,我們用的這個形容詞,形容的一點都沒有錯誤,只能用「猖狂」來形容,為什麼?這經典是祖師大德翻譯的,當時候的人抄錄下來的。有錯、有問題,也是當時候的問題。你後人再改動,你發現有問題你只能加小註,在你自己受持的這本書上加小註。你不可以把你的見解、你的看法,拿出來讓大家來強制接受。強迫人家讀你的分段,這個是不可以的。所以為什麼《楞嚴經》會第一部滅,講的話是真的啊。一些搞學術的,沒有功夫啊,沒有修證啊,他就說《楞嚴經》是假的,找不到它從哪裡來。我告訴你它從哪裡來,以你的程度你當然不知道。這個是龍勝菩薩一樣他到龍宮裡面去看到的,看到這本《楞嚴經》,講的太好了,這個《楞嚴經》是從龍宮出來的。龍宮在哪裡呀?大龍菩薩他是菩薩的果位啊,不是凡夫。你凡夫的人,你的眼睛怎麼看得到?龍勝菩薩可以看到,他進到龍宮去,在他的圖書館看到這個《楞嚴經》很好,他就把它背下來。那個書不外借啊,只能在館內閱讀,那他就把它背起來,整本《楞嚴經》背起來。到這個出了龍宮以後,把它默寫出來。《楞嚴經》有十卷啊!所以你後面的人去考據,當然考據不到,因為你沒有考據到龍宮啊,因為你沒有功夫啊。你沒有功夫、沒有修行,你就隨便說這個經典是假的,你沒看到,就說是假的,那我們也沒有看到你有腦筋啊。所以呢,不可以隨便改動經典,不可以批評經典,批評佛經、批評這個正法大乘的經典。你印經就要老實的印,《藏經》是怎麼樣,你就是怎麼樣。那現在的這些人,他怕人家說他印經不守規矩,他就直接《藏經》就把它改掉了。那以後他愛怎麼印就怎麼印。為什麼?《藏經》是他們家的書。那這種舉動確實危害了佛教。《大藏經》不是個人的著作,是全世界佛弟子,什麼是──為什麼說是全世界佛弟子,你想要學佛的,你就是佛弟子。佛為大家說的,大家共同有的。甚至是什麼?這是十方常住三寶物。為什麼叫它十方常住三寶物?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經,不是只有對人,有對天、有對這個鬼神、有對菩薩、有對此方的菩薩、他方的菩薩、此方的天眾、他方的天眾、此方的這個八部鬼神、他方的八部鬼神,所以說是十方三世常住三寶;它是屬於十方三寶物啊!你把它改動了,那這個結罪要十方啊。這個地獄下不完啊,出不來啊,只要還有一本還在這個世間,尤其是《大藏經》,你把它改了,讓它原來的意思變了、樣貌變了,你加了句讀,加了你的意思了。你不要想說你發好心,這就叫發好心做錯事,做了缺德的事情。再加上你愚癡、你無知,那你得的果報必定是下地獄去,有愚癡的緣故,千萬億劫你都沒有辦法出來啊。再加上現在的保存技術非常好,有一些人想說發好心,你送的《藏經》,很好啊,他也不曉得,他幫你保存起來了。地獄的一天,人間的好幾千年啊。他幫你保存一千年,你看,人間幫你保存一千年,你地獄一天等於人間的好幾千年。你看,這個乘冪,你受的這個罪報非常的久啊。所以,印假《藏經》的事情這個絕對不能做。哪一個法師說的,都不能做。不要說法師了,即使諸佛如來顯現出這些現象,告訴你可以,你也不能做。為什麼?那個是假的。波旬,第六天的魔王,也有能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經》講如果如來有三十二相的話,那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如果這個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的話,那轉輪聖王就是如來;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所以你要清楚啊,你不要被一些通靈的、被一些鬼神給騙了。不然,一樣的「應其心願。悉現與之。」你要是造假經,你印經亂印,你破壞印經的規矩,「應其心願」;你心在造什麼業,身、口、意造什麼業,就顯現出地獄的現象,也是一樣「應其心願」,隨你的心願,顯現給你受報。法藏比丘不造假經。所以,這裡講的「說是法時。經千億歲。」這我們遇到了佛法,你要能夠珍惜,要有耐心的聽聞。這耐心沒有透過訓練是沒有辦法;要有耐性,耐性是靠磨出來的,一點一滴的累積。尤其在佛門裡面,世間人他為什麼有耐性?他想要的是什麼?名利、賺錢。你看有一些人為了要賺錢,很有耐性啊,十年、二十年,那他為了是什麼?為了是利益。那學佛呢?你要有耐性,就要你業障消了才行。所以,你要透過念佛,尤其是剛開始念佛修行的人,聽經的人會睡覺,念佛的人也會睡覺,會很煩躁、很煩亂,那這個時候你不能夠隨順它,你跟著它去,跟著它一起睡,那只會增長你的業障,讓你的心更迷悶而已,你的心永遠不會開明、永遠不會清淨。所以,要對治自己的昏沉、對治散亂。念佛的時候不好受啊,腳要盤腿,繞佛手要放掌、操手,甚至有的要合掌,做課要長跪……等等的威儀,這些都是在消你的罪業,在收攝你散亂的心,所以你要在佛法當中你要有耐性,你的業障要消,這很粗的業障,你不能怕辛苦、不能怕煩悶、也不要怕寂寞,想說唉呀,人家都出去玩了,他是出去完了,完蛋的完,去散亂了、去造業去了、吃葷的去了,那個就是出去完蛋了,你在家裡用功成就定慧,你不跟著世俗,你全心全意的在佛法當中,最後了生脫死的是你,得到利益的是你。現在人很喜歡去放鬆、很喜歡去休閒,實際上呢,放鬆跟休閒那個是文言文,講白話就是去造業、去散亂。所以我們學佛你要有耐性,他這個一講經,法藏比丘一聽「千億歲。」所以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下面的:「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這裡講的:法藏比丘聞佛所說,聽聞到世間自在王如來為其「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為他解說,他解說的時候,現代人是用投影機,他是自備的,清淨心顯現的教學工具,你看經典上如來講經,那是五光十色,聽眾坐在那裡聽經,整個場景都會轉變,常常看到的,十方世界合成一界,這種特效,現代人做不到啊!但是這是釋迦牟尼佛,這是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手段、方法,或現一尊佛、或現兩尊佛,或可以看到他方國土,所以為什麼當時候的人聽經,他會開悟,如來的教學設備非常的好。但是現在的人他講經,開了一台投影機在那裡,你去聽,你只能聽得一點知識,第一個內容講的是知見,沒有教你怎麼修行,讓你看投影片,你看了這個投影片,心也攝不住,開始在那裡打妄想,這個照片很好看,在哪邊拍的照,要是會攝影的,光圈是多少、快門是多少、感光度是多少、白平衡是不是調到自動……等等的妄想,全部都出現,所以你放這個投影片,不能夠幫助眾生攝心,所以在佛門裡面,有些東西可以使用現代化的設備,有些東西不可以,像講經最不適合的就是放投影片,因為你的心會散亂,但是佛講經不會,他會帶你進入那樣的一個境界,那我們的能力當然不及諸佛如來,所以要求大家要能專心,聽經的時候也不要抄筆記,你不要回去上了網,再把今天講的再聽一遍,拿一本空白的筆記本在那裡抄,名相拚命的抄,看今天講了什麼名相,所以我講經盡量都不講名相,免得你回去抄,抄了以後變知見,再看到這個佛學字典,怎麼不一樣啊,到底是學佛字典對,還是你講經的人講得對,你錯了,我們都對,以義定名,萬無一失;以名定義,那是萬無一得啊,我們講名相很多都是用義趣來定,所以你去查佛學字典,你查到的也跟我講的不太一樣,當中的義趣一樣,但是初學的人看不出來,或是名相用在某一部經典裡面,它的義趣都不相同,你看四聖諦,用在小乘經跟大乘經那不一樣啊,你在《阿含經》裡面看到四聖諦,那是著相;你在《涅槃經》看到四聖諦,那是離相,那個不同,所以同樣都是四種,一樣的名詞,義趣不同;那你要是查一些比較簡單的佛學字典,它裡面沒有講到深的,要給你落了知見,你心也不開也沒辦法修行,所以聽經、聽講經,不要抄筆記,這個是最好的。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底下的聽眾沒有人抄筆記,沒有人像現代人這樣子,學的是知見,所以你們不要回去重聽的時候,拿個筆記本在那裡抄,你就專心聽,聽久了煩惱放下了,業障消了,經你自然就聽得懂,這個佛門的道理是很神奇的,你去念什麼學院拿個博士都不一定聽得懂,我有看過出家人到國外拿兩個博士,都是高等學歷,看佛經看不懂,還是乖乖的找這個有修有行的大德,到這個靈巖山去出家。佛法講的是修證,業障沒有消啊,學歷、財富沒有用,真的沒有用,所以為什麼李商隱的那一首詩講非常的好,「不在年高在性靈」。不是他學歷是多少,什麼學歷,不在於他年紀,在於他心能通達。佛經很多啊,很多的道理就像那個小艷詩講的一樣,中國有一首詩叫那個小艷詩很有名,「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聲」。這家的小姐很喜歡這個隔壁的檀郎,可是她想要讓隔壁的人聽到她的聲音,以前她也不敢直接喊他的名字,她就叫她的婢女小玉、小玉、小玉,叫小玉呢,檀郎就聽到她的聲音了,所以叫「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聲」。佛經裡面很多都是這樣子,言外之意,所以祖師講:「因筌得魚」。筌就是抓魚網子的那個頭,魚網的那個,一般當作捕魚的網,因筌得魚;得魚忘筌。因言得義,因為這個名相、文字,看到了這個,你看到了這個經典,得到了佛經的義趣,得義要忘言,忘言才能深入,所以不是你用抄的,邊讀經邊想意思,想破頭你都想不出意思來,這一句通了到後面不通,就是如蛇鑽竹筒。學教不通宗,那現代人學教,那個不是真正學教,沒有學到教,他也不老實,看經教看不懂的,自己猜、自己想,大概是什麼意思,為了又要讓大眾清楚,自己也不好好修行,就隨便胡謅,用世間法來解,所以你現在看到很多,什麼心靈座談會、幸福人生……等等的這些,所謂的講座裡面講的都是世間法,表面是佛法,裡面給的都是世間法,尤其是禪宗,禪,他們這些人就像丈二金剛一樣,摸不著頭續,禪宗他想要契入,他契入不了,為什麼?禪是無門為法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禪。他又想訴諸於言語,心也不想停息,他也想要來談禪,越談就越遠,淨土宗他也沒有辦法,禪宗也沒辦法,教他也沒有辦法,持戒那是更不可能,所以這些都是知見漢。你們學佛不要學到後來只有知見,那學到後來只有知見,那很可憐,你這一生沒有成就,你只會背誦,趕快背、趕快記,這個沒有用。死背、死記這沒有用,要能夠化言於心,把佛經上的內容,你背下來內容轉化,拿來轉化成你心裡面,轉化成你心裡面的東西,轉化成你的知見,把你的邪知邪見給捨掉,變成佛知佛見,也就是說要修行,不然你只記名相,我看有很多人很會寫、很會記,甚至有的很厲害的,你講座講完了,他底下科判做好了,有這種人,問題是能成就嗎?這個不是學佛的目的,所以你抄筆記抄到後來,我保證你如蛇鑽竹筒,你不會通達佛法,為什麼?你被名相給套住了,你記憶的都是名相,你心中存的都是知見,這聽經的關鍵,很多人他會聽,可是呢他卻落到知見裡面去,我講的是大多數,他都在抄筆記。有沒有不抄的,有問題的?也有。你看那個阿難,他就很能記,釋迦牟尼佛講什麼他記什麼,他的記憶力比這個錄音機還厲害,錄音機、現在的錄音筆,還有容量儲存到滿的時候,阿難那個記憶容量之大,能夠記幾劫的說法,他都不會忘,釋迦牟尼佛一直講經,不要說四十九年,給你講上個幾劫,他都不會忘記,但是呢沒有修行,「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他緃然能背出《大藏經》。我們《大藏經》就是阿難背誦出來的,七葉窟集結經典,他也沒抄筆記啊,所以重點在哪裡?在於要能消除煩惱,不要落到知見上去,所以佛法不在於高學歷,在於無心啊!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就是無心,學道的人不要多求啊,「學道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這是佛法,我們佛教裡面很有名的一首偈子,「體得無心道也休」。無心才能體無心之道,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廣欽老和尚也不認識字,重點在無心。那你們不要看到不認識字才能無心,你又聽錯了。是要你無心,不是要你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的話,你經典你也看不懂,所以聽經要會聽。末法的眾生業障重,重在哪裡?「喔,要不識字才能無心。」他就聽錯了,是要你無心,不在於識字與不識字,不在於學歷,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解脫,不要落到知見裡面去,你落到知見裡面去,你很可憐,真的很可憐,你學到後來二、三十年,一場空,你境界來了,生死關前;我們不講別的,生死關頭,千鈞一髮的時候,你使不上力。什麼叫千鈞一髮?斷氣的時候。你沒有能力跳脫開來,那個時候你身體四大分離-風刀解體、生龜這個剝殼,這個時候,你使不上力,你學的、你背的這些東西,全部忘得一乾二淨,這個時候只有透過你平常修行的功夫,你才能夠超脫的出來,《圓覺經》講:「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樂器當中裡面的鍾,這個鍠就是鍾的意思,就如同鍾的音聲一樣抽拔出來,不會落於煩惱也不住於涅槃,這種境界何等自在啊!那不是知見漢所能驟解,所能一下子瞭解的,所以要知道,「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知道一切法無心,於一切法當中無心啊,無求、無著了,也沒有道給你證,也沒一個無心給你住,這個才是真正離開了戲論,真正得了涅槃了。那麼今天呢,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