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節錄)
你的心在哪裡?
楞嚴經 十番顯見 十顯見性離過絕非
悟顯法師 開示
上面把顯示法空講完了,接著要講的下面的這一段,拂跡入玄以顯真如絕待。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這個佛告訴阿難說:你雖然知道本覺妙明,不屬於因緣,不屬於自然。但是還是沒搞清楚,它不屬於和合生及不和合。
所以這裡講:真心絕待,觀智俱泯,然後可以妙契一心,所以叫「拂跡入玄」。是知此中和合乃就真心以「揀始覺」,就是揀別出始覺,所以不同於前面「破和合識以揀別妄計」也!
前面阿難講到他心猶未明,所以佛沒有等他請問就直接跟他講。所以世尊在這裡告訴阿難說: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但是你還是未明白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非和合生」他講的是什麼?就是我們這天然的妙性。不因你造修而產生,「造修」就是你刻意去造作,修行滅煩惱而生出一個佛性,它不是因為修來,這叫「不因和合而生」,所以說「非和合而生」以及「非不和合」。什麼叫「非不和合」?就是體絕妄緣,不與諸緣和合而未嘗離緣也!「體」雖不是和合而生,但是呢,你要明心見性,要見性成佛,仍舊是不離開因緣。為什麼呢?你有熏習佛法的因緣,能斷除煩惱,這都是因緣,但是它不屬於世間一般和合因緣。因為世間和合因緣,是生滅的。
先跟你講非和合,就顯體不生滅不造作,又跟你講非不和合,就是讓你知道,雖然真性清淨寂滅,但是你現在帶有煩惱妄想,你要見性,還是得把煩惱妄想給修掉。所以叫「非不和合」「非不合和」就是要假因緣修除妄想。所以「真如自體」你是沒有辦法用動念去思惟,沒有辦法用因緣、用非因緣、用自然、用非自然、用和合、用非和合去思量分別,來明心見性,那是做不到。因為ㄧ落思量,那又變成了凡夫的妄想,是顛倒妄見。
那一天有一個出家人,他說「禪宗參話頭,是教你一直想,想到發瘋……」,我看他講那話才是發瘋,那是胡說八道的,那樣胡說是要下地獄的。真正禪宗的「話頭」就是用來打掉你的妄念而已,念佛也是這樣子,念佛是攝萬念歸於一念。禪宗的參話頭是提起這話頭,提起這個疑情,不是叫你對著話頭在那裡打妄想,那是錯的,而是以這話頭來止息妄念。世間人天天都在想,連睡覺、作夢都在妄想,世間人想到發瘋,他也不可能見性。所以真如之性不可以用「和合」「非和合」來看待,因為這個「體」是離開了動念思惟。
前面藉著「前塵妄想」來發明,這個「發明」就是開發明了,為我們解釋明白,所以才說「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這「妄想和合諸因緣性」就是講八識的體,名為和合識。為什麼講八識體名為和合識?因為諸緣雜合。因為動念起無明以後妄想,妄想以後生的諸緣,所以說八識有這個功能、有那個功能。所以後面經文講「而自疑惑證菩提心起和合者」,就是說你還是以宿世的習氣妄想,以為菩提覺心是從和合而起。
所以這一段就是作一個開端,世尊直接回答阿難的問題,因為阿難前面說他自己心猶未明,世尊就順著他的問題把這個道理講出來。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所以什麼叫「和合」?我們直接看解釋。
和合者,第一個「和」,就是一般講的「攪和在一起」,水乳交和。第二個「合」,就是「函蓋相合」,就是一個器皿,配一個蓋子。就像一個杯子配一個杯蓋。
這裡先解釋第一個「和」。「阿難。我今復以前塵問汝。」可是你還是沒搞清楚,仍以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以為菩提心是和合而有的。佛就問阿難說:汝今妙淨見精是與明和、還是與暗和、還是與通和、還是與塞和。
如果跟明相和,明相現前,你看明的時候,那你在明相裡面,這明相可辨,那你的見有沒有跟它雜和在一起?如果說你看得到,這「見相」可辨,這「見」跟「明」雜合在一起的時候,又是長什麼樣子?所以叫「雜何形像」。如果前面的明相當中,沒有你的見的話,那你怎麼見得到明。如果即是你的「見」的話,那既然「見」已變成是「明」,那你又怎麼見到「明」?你又怎麼見到你的「見」?所以說「云何見見。」
佛又防他轉計,於是又說:如果這個「見」是圓滿的,那既然圓滿,則不融於明,跟明不相融,沒有明,全是你的見,那跟明又是怎麼雜合在一起?下面又防他轉計,若明圓滿,我這個明相是圓滿,不與見相和,那則見與明相異,所以叫「見必異明」。如果雜和,那就失彼性明名字,雜和在一起,到底是見是明也搞不清楚。所以說跟明相和、跟暗相和、跟通相和、跟塞相和,雜和在一起,這個是錯的。所以說和明非義,包括和暗非義、和通非義、和塞非義。所以「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就是這樣子。所以這一段它的意思就是破和合的第一個和,所以第一個和就是雜而不分,所以佛就問他,你看明的時候何處有你的見,且汝觀明的時候何處雜見。然後再來佛就從見即是明來破,一個從離上來破、一個從即上來破,所以說若明非見者,則明既然非是見,那不當見明矣,這個沒有辦法離。如果明即是見,那從即上來破,則明已成見,就沒辦法見到明,所以說見即是明明即是見也不可以,所以這裡才講「云何見見」。
那再下來就是從「一」、「異」來破,那如果見跟明是一,那這見已經是圓滿了,何處與明相合。如果明是一,明已圓滿,又不能與見和,兩物相雜,才可以叫做和,這個和就是雜和在一起的和,所以這個「一」不可以。那如果見必異明而言和合者,而言雜和的,那這個雜而不分,雜在一起沒有辦法分,如果見跟明雜而不分,那兩邊都失去,又豈可又言見明哉。所以他說此「異」不可也!
「同」也不可以,「異」也不可以,這同就是講的一,一就是前面講的同,這是從一、異上來破。所以沒有辦法。這一不可以,異也不可以。見跟明相異,那雜而不分,若見若明兩個都失去,所以叫「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那既然是失了明性而更言與明相合,這個道理就不對了,既然這個明不與見和,那麼與暗與通與塞,道理是一樣的,我這裡講的是這個註解裡面這樣說的。所以一個是我直接照經文上這麼解釋,一個是帶到註解裡面,他這樣來解釋,所以這樣就更為清楚了。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合,第二個合就是「函蓋相合」,前面的和都是雜和,這裡就是函蓋相合。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這裡佛又告訴阿難說,你看這妙淨見精,是跟明合,還是與暗合,還是與通合,還是與塞合。這第二個「合」就是函蓋相合,是有凹凸的,有凹凸那就有邊畔、就有邊際。若與明合,至於暗時,明相已滅,黑暗現前的時候,明相已經消滅。那你怎麼說你跟黑暗相合,為什麼?你跟明合的時候,你這個蓋子不能放到別的蓋子,圓形的這個跟方形的這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明、一個是暗,當跟明合的時候,那當黑暗現前的時候,又怎麼能跟暗合,那既然不與暗合,又怎麼見暗?這也是防阿難轉計,或見暗時,不與暗合,防他謬計。
因為阿難比起一般人相對是有智慧的,他說「我見暗的時候,可以不與暗合,而能見暗」,所以就破他,若見暗之時,不必定與暗合,依舊與明合的話,而能見暗,那則不合能見,合應不見,所以說應非見明。
你不合能見,那合的時候就必定是不見了,你不用合就能見暗的話,那就是「合」的時候應該看不到。你見明與明合的話,應當見暗,不應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這是正破,既與明合,則應非見明,云何現前與明合的時候,了知是明非暗,如果明是如此,暗與通還有阻塞亦復如是,「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所以見暗的時候可以不與暗合與明合者,那既然不和合而能見,那你見明的時候,合的時候就應該不見,反過來的。那既然不見明,你怎麼說與明相合。所以這是自語相違,能夠不與明合的狀態下了明非暗,那你自己說跟明相合,這就不成立。這是破第二個「合」。
這兩段就是破和合,你認為是與明合、與暗合、與通合、與塞合。第一個「和」叫「雜和」,第二個「合」如「函蓋相合」。
下面破「不和合」。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這一段的經文把這兩個不和合,一個雜和、一個函蓋相合,直接合起來講。前面是分開講,這裡則是在同一個段落裡面。
我們先看解釋:阿難既蒙開示非和合義,所以又轉計云: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本非和合耶?前面講阿難他認為和合的是對的,佛把它破掉,他就轉計一個叫非和合,所以他說妙覺元非和合耶?與諸緣塵及心念慮應該是屬於不和合,所以世尊就問他,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就是邊際。若非明合,則見與明兩相乖角。如果你不跟明合,見跟明兩個就有邊際,見跟明就分得出來,那見跟明就不相及,何以知其合不合耶,以此而推,足知妙淨見精與諸緣塵,如果言和合及非和合都沒有辦法成立。這裡的經文看起來很複雜,實際上也沒有那麼複雜,所以佛就問他「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如果不與明相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且汝諦觀,邊畔到底哪裡是明?哪裡是見?在見在明以怎麼樣作為一個邊際,自何為畔。
佛又告訴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明相當中沒有你的見的話,那見跟明是了不相觸、了不相及的,不相及則不能知明相所在,既然不知道明相,那邊畔怎麼來成立、邊際怎麼來成立,「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跟明沒有像函蓋相合的話,則性相乖角。「如耳跟明。了不相觸。」所以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你說和合與不和合完全都是戲論,如同耳不會見明,了不相觸,所以說「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所以這裡講的見精,尚且處於是非之外,何況妙覺真心豈可以非和合而來理解,良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阿賴耶識。所以這裡破和合識,和合識就是講的阿賴耶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第八識就叫「和合識」,今天把它破掉則諸妄已盡,以始覺合乎本覺,觀智俱泯,是非情忘,以顯真如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