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十二處本如來藏 ─ 明嘗與味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於意云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
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
若生於空。汝噉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裡是講舌跟味兩處,然後佛把它破掉。
佛說:「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就是講「去托缽」,有時候托到酥酪醍醐,名為上味。「上味」就是特別好的,這些都是乳製品的精華,是提煉過的。「於意云何」,此味從哪裡來,是生於空中還是生於食中、還是生於舌中?
佛說:「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如果這個味道是從你舌頭而生的話,你口中只有一舌,這舌已經成為酥味了,
那遇到黑石蜜,「黑石蜜」就是黑糖。「應不推移」是:應該不會改變。因為舌已經是酥味,永遠都是酥味,就沒有辦法嘗到黑糖的味道。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如果不能變移,那就不能知道各種味道,不要說是黑石蜜,各種味道你也沒有辦法嚐到。
那如果能變移,「舌非多體」,因為你只有一舌,這體既然已經是酥味了,「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你要多味,你認為這味道生於你的舌頭,那你只有一個舌頭,如果味變移,是多味的話,這舌不屬於多體,你只有一個舌頭,云何多味一舌之知。所以說這味道不生於你的舌頭。這是防他轉計。嘗味必然要有舌來嘗,才能顯出嘗的功能。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
如果說這味道是生於食中,要怎麼證明,必然要有意識去了別食物中的味道。能嘗的是舌頭,而食物是屬於所嘗,既然屬於所嘗,它沒有意識,所以說「食非有識」,它怎麼能夠知道它自己是什麼味道?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假設這食物有意識,有意識那就是它知,別人的意識跟你沒有關係,「何預於汝。名味之知。」嘗味道的這功能跟你沒有關係。
「若生於空。」若說是生於虛空,那就更清楚了,「汝噉虛空當作何味」,虛空如果作鹹味,既然能鹹你的舌頭,你的臉也會感覺是鹹的,那麼「則此界人。同於海魚。」這世間人就跟海魚一樣,「既常受鹹。了不知淡。」既然常受於鹹,那就不知道淡味是什麼樣子,「若不識淡。亦不覺鹹。」鹹淡是對立的,淡性不能識,當然鹹也不能知,那則無所知,你怎麼能夠說你嘗得到味道,所以說「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說他去分析,你能嚐到酥酪醍醐這味道,這味是生於舌中,還是生於空中,生於食中?都沒有生處,所以不屬因緣,既然不屬因緣,更不可能屬於自然,為什麼?如果是自然的話,自然就是不定的意思,不用嘗它就會亂生。因為它還是得去嘗才知道這個味道。那你認為真的去嘗,就有這個味道嗎?他會告訴你「俱無處所」。這可不是兩個顛來倒去,這是當你認為是因緣生,他破你因緣,當你認為是自然,他就告訴你每一個都沒有出生之因,怎麼會自然而生,又自然而生就亂生,你不用嘗它也有味,舌會自己生味,那這個世間就矯亂了,所以說「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是從味道來辨別,這味如果生於舌頭,那麼一舌不能知多味。若生於食,食自知,跟舌頭沒有關係。若生於虛空,與根、塵沒有關係,云何名為知味性。所以「是知二皆無體則本如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