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佛與眾生本無差別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四(7)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四】   (精彩節錄)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佛與眾生本無差別


悟顯法師 講述


下面開「空不空如來藏」顯示中道觀體。

先雙遮後雙照,而後雙遮雙照。

雙遮的時候,雙遮空有,講的是隨緣不變「如實空義」。

雙照空有,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

再來遮照同時,明隨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這是說世間出世間俱非,不屬空、不屬心、不屬地水火風,不屬六根、六塵、六識、不屬明、也不屬無明,乃至也不屬於明無明盡,離開明與無明,乃至不屬生老病死,不屬苦集滅道,不屬智,不屬得,不屬六度。「檀那」就是布施,「尸羅」就是持戒,「毗梨耶」就是精進,「羼提」就是忍辱,「禪那」就是靜慮,「般剌若」就是智慧,「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乃至非怛闥阿竭,「怛闥阿竭」就是如來,「非阿羅訶」就是應供,「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乃至非大涅槃,非常樂我淨。這是雙遮,整個來說是遮照以顯圓。

如來藏清淨本然,纖塵不立,離一切法,十法界相了不可得,這裡是「雙遮空有」以顯圓。雙遮就是指有無雙遮,所以後面才講「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離即離非」,即就是「是」,非就是「非是」,一個是有、一個是無,離開有也離開無,所以叫「離即離非」,這裡是「俱非」世出世間。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俱即」世出世間。

前面是「俱非」世出世故,顯示隨緣不變,如實空義。這裡顯示如實不空義,它能夠出假,有妙用,所以雙照空有,雙照兩邊,這是雙照以顯圓。前面是雙遮中道,這裡是雙照中道。

所以如來藏即一切法,世出世間一法不捨;這是雙照以顯示圓融的如來藏性。

以下是同時以顯妙,明隨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這是雙遮雙照,所謂「若言非言即,猶是遮照,未極一心,然必「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是「遮照同時」。心言路絕,方顯一心。

你說是有,雙遮空有,就是「空有俱泯」。雙照空有,就是「空有俱顯」,這兩個「遮照同時」則互亡。然也不妨同時成立。「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就是遮照同時,道理就是這樣。

 下面作個總結: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所以一定是先捨小乘,小乘不捨,不可能入大乘,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這裡作總結,他說:如何世間在欲有、色有、無色有這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包括緣覺聲聞,用所知心要測度如來無上菩提,想說「如來覺悟什麼時候再迷,色空怎麼可能相容相遍」,這都是用「所知心」,用世間知見要去理解佛法,那是不可能的,用世語言想要入佛知見,那是不可能,因為都是墮在兩邊,墮在四句百非當中。

所以前面講的「雙遮」,就是四句全銷百非俱遣,「雙照」則空有齊行,而圓融無礙。

所以你用世間的語言、情見沒有辦法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這是樂器,它本來就具有妙音,但是若無妙指,意思是你沒有般若智慧,沒有始覺之智,就沒有辦法彈出妙音。眾生就像箜篌琵琶,具有妙音,也就是具有佛性,沒有如來來開示,眾生是沒有辦法開發出來,終究不能明心見性。所以「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如來按指顯現的是如來境界,是海印發光,眾生雖然同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跟如來無二無別,可是因為眾生不明心見性的關係,但凡舉心便是塵勞,所謂「起心便錯,動念即乖」。「由不勤求無上覺道。」由於不求無上菩提,「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實際上這裡若按「寶覺真心」來說的話,「如來按指」與「眾生舉心」都是海印發光,是沒有差別,都是真心本性的作用。可是受用就不同,一個是覺悟的,一個是迷的,如來是覺悟,眾生是迷的,迷有迷的受用,迷的受用還是真如本性的作用。所以只在他的受用不同。

講義裡面講:此則圓融果海,妙絕言思,怎麼能以所知心測度,用世語言來契入如來的境界。所以必須是圓悟圓修方契一心之妙。譬如琴瑟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這「妙指」在講義裡面講它是比喻作觀行,「觀行」就是修行,那你要發觀行前,你得如來給你開示怎麼修?

所以道理是一樣的。

「然汝與眾生寶覺真心各各圓滿,與佛無異,如我按指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則塵勞先起者。」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你愛念小乘,不肯勤求無上菩提,得少為足。

就像箜篌琴瑟具有妙音,如果沒有妙指就不能夠發出妙音出來,眾生他沒有起修、沒有觀行,因此他沒有辦法開發出寶覺真心。雖然寶覺真心各各圓滿,但是在起修前,你還是得要如來給你開示,「如來開示」就是讓你開悟,「開悟」就像妙指一樣,開悟以後,悟後才能起修。

我講的跟祖師講的合會起來看,道理是一樣的。

這是開空不空如來藏以為中道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