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無量壽經講記 (二)

 





目 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大教緣起第三

  第一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三集)  

  第二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四集)

  第三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五集)

  第四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六集)  

  第五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七集)  

  第六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八集)  

  第七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九集)  

  第八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集)  

  第九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一集)  

  第十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二集)  

  第十一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三集)  

  第十二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四集)

  第十三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五集)  

  第十四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六集)

  第十五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七集)  

  第十六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八集)  

  第十七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九集)  

  第十八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集)

  第十九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一集)

  法藏因地第四  

  第二十講(無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二集)  

  第二十一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三集)  

  第二十二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四集)  

  第二十三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五集)  

  第二十四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六集)

  第二十五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七集)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悟顯法師 講述

大教緣起第三

第一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三集)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無量諸佛,這是講與會的菩薩示現成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所以「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也就是說一尊佛出世,還帶著其他諸佛如來一起出現於世。所以像當時印度十六大國王,其實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來護持正法、護持佛教。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不光是護法,還來當世尊的弟子,跟他一齊來教化眾生。下面說的「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不光是在一個佛剎, 在所有的佛剎當中都能夠示現作佛。前面是說有願力在其他的佛剎示現,那麼這裡是能夠真正做到,所以叫做「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佛示現作佛,不像世間人演戲,把戲當作真的,假戲真做。諸佛用示現的,佛菩薩度眾生沒有度眾生的想法,沒有想過我要怎樣來度眾生,怎樣讓我的精舍人多一點,人氣旺一點。就是有緣的眾生來,或是眾生緣成熟了,佛去度他,給他佛法教他了脫生死,所以佛度生無所著。那麼現代有的道場喜歡跟居士攀緣,也說這是度眾生,這度眾生只是好聽,實際上是攀緣,攀緣希望人氣旺一點。你看到人多以為這地方很興盛,實際上真正學佛人不這麼看,當然人家道場興盛,我們很歡喜讚歎,但是在這當中我們要去反觀,真正的修行人有多少? 這個地方是不是讓我來修行的?還是大家搞活動、搞熱鬧的?現在的法會幾乎不是做法會,是辦個聯誼會、茶會,坐在那裡聊聊天,時間到了上堂拜拜齋,那就結束了。所以要知道自己去道場是示現?還是執著?還是貪著?貪熱鬧?你想幫同學來學佛,幫親戚朋友來學佛,我就學佛菩薩示現去度他,跟他談世間法,談一談世間意就起來了,你是沒有功夫。所以佛在經上講的,這末法的眾生,自己沒有成就,想要幫助眾生成佛,那是無有是處。弄到後來都去搞名聞利養去攀緣了,被家親眷屬度走了,被同學、朋友的習氣帶著走,而且你在退轉自己還不知道。礙於人情,就違背佛教的戒律,像你們持不殺生戒,吃素就是不殺。在大乘菩薩戒裡面吃素最重要,不殺生,不自殺、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乃至一切跟殺有關的,包括食物都不要接觸,這是大乘菩薩戒。我們這是大乘經,當然要用大乘菩薩戒的標準來看,不能用一般的五戒十善來看,五戒十善要有殺的動作才算殺,而且殺人罪最重,殺動物有他結罪的輕重。但是菩薩戒是起心動念就算!所以我們用菩薩戒來看,從起心動念處下手。那麼跟人家交際,人家吃葷的,你說我去吃肉邊素,吃到後來就變素邊肉,到後來就吃肉了,想說方便嘛。很多同修都說台灣吃素不方便,為什麼不方便? 因為不想吃所以不方便,想吃的人都很方便。所以你沒有能力去度人家,你先把自己的戒持清淨了,把素食吃乾淨了,不要去吃肉邊素。你說我是純素食者,現代人都可以接受,這樣才能影響別人,不然你自己都被影響了,礙於人情而破壞佛教戒律,那就不是去度眾生了,不是示現了,你就是被眾生度了。這是菩薩講的四種利他的行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跟愛語,一般人都可以做,同事不能做,同事就是你跟他一樣,他今天喝酒、吃肉,你也跟他喝酒、吃肉,這個不行,所以道濟禪師,我們中國講的濟公和尚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你要是學我,你就跟佛道相背,就是入魔了,著魔了,大家都只要前面這兩句,後面的不要,都忘記了,所以沒有功夫,你吃了眾生肉一定要還,眾生對你生瞋恨心,因為你沒有功夫,不能超度眾生,不要以為給牠念念往生咒,佛菩薩超度超度牠就可以解決了,那你也要戒持清淨,不殺生戒要持清淨,有一些方法是亡羊補牢,不得已誤犯,不小心造業,用一些方法來補救,你不能存心、故意的,想說我持個咒來迴向給牠就好了,自己還是殺生、還是吃肉,現這個同事行,這個不行,你沒有修證,就沒有資格去做這個同事的行為。在修行上,我們修行要先保,保是六根收攝,最起碼的是這樣,保久了以後才任,所以叫保任,任就是隨順,破的是法執,破的是塵沙煩惱,這是任。那保是降伏見思煩惱,使見思煩惱不起,這是做保的功夫,那你連保的功夫都沒有,你怎麼任,你的隨緣行,隨著自己的業緣去做,那你不能成就,所以這裡講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這個你要會學,不要想說我也學佛,在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你還沒有這個能力,有些人口氣很大,想說地獄天宮同為淨土,常常聽到這一句,煩惱即是菩提,所以就起煩惱了,起煩惱是你痛苦,不會是別人痛苦,所以這個要曉得。下面講的:

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

這個善幻師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他會法術,也就是現代人講的魔法,這個魔法會變出種種的現象,包括把一條手巾變成一隻兔子,這隻兔子你餵牠吃東西,牠也能吃,這是魔法。在古印度有這種魔法,很普遍,所以佛常舉這個幻師來作為比喻,所以「譬善幻師。現眾異相。」這個菩薩示現作佛,那如同幻師,現這個佛相,在這個現相的當下,他絕對不會有我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你有可得,那就有我,認為我是佛、我是羅漢、我是菩薩,那這個就是凡夫了,所以佛菩薩示現絕對不著於幻相當中,那麼眾生在幻相當中常常著相,像你們聽經,都知道世間如夢幻泡影,凡事不如意的時候就如夢幻泡影,要是如意的時候就忘光了,一切都是真實的。隨順你的,你就覺得很好,不順你的就開始如夢幻泡影,為什麼?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只好放棄了,這世間是假的,所以這都不是真正修道,在逆境當中能不能修道?基本上好像容易些,可是你看這麼多眾生都處在逆境當中,有幾個來修行的?所以修行是想修行的人在修,不是境界。生活不好過、日子不好過,又有多少人修行?所以不好的、不順心的境緣只是一個助道的緣,但不會是絕對的;那好的境界,就像釋迦牟尼佛生在王宮,要什麼有什麼,他的這些大弟子像目犍連、舍利弗,都是婆羅門出生的,生活都非常好,他們並沒有迷惑顛倒。還有很多學生像阿難、難陀尊者都是王子,這些人都沒有迷惑,所以不是順境能夠令人迷惑,所以有一句話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境不迷人,人自迷」所以修行不在境界,在於你是否想要了生脫死,這佛教講了生脫死,很多人都忘記了,以為是臨終的時候再來了生脫死,不是的,你現在這個念頭生滅不停,你停不住,早上想這樣、晚上想那樣,這個就是生死,你每天都在臨命終時!甚至每分每秒都在臨命終時!這個生滅變化你暫停不住,你在這個當中做不了任何的主宰,只是隨著你的業浪、識浪,業識在那裡載沉載浮,一下浮一下沉,所以叫飄流業海,中峰國師講:「恆隨生死以升沉。亙古至今而靡間。」隨著這個生死的業浪,一下浮起來、一下沉下去,從古到今沒有間斷過,所以生死跟我們有密切的關係。佛教講的最現實了,講的都是你現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就看你這一念有沒有墮在生死當中,這個是佛法,佛法講的了生死是這樣看的。不是像現在有些人學淨土,就是我死了以後到極樂世界去,那個還很遠,淨土宗就是叫你在當處,把生死根給截斷,這個方法最快,眾生就是喜歡攀緣、打妄想,無論是老是少都在攀緣、都在打妄想,你看小孩子剛出生眼根就在攀緣、耳根就在攀緣,六根就開始接觸六塵,那個就是攀緣。所以不是只有年紀大的人業障重,從小就有業障,從小就在攀緣,想東想西,只是想的東西跟大人想的東西不一樣,為什麼?接觸的境緣不一樣,小孩子想的可能是一顆糖,大人想的可能是一輛車、一棟房子,要的不一樣,貪欲的根是相同的,這個就是生死,攀緣的心是一樣的,這就是生死,那在這裡面他沒有辦法了脫,沒有辦法出離,所以才需要利用佛法,甚至根本不覺得我要出離,不知道自己墮在生死當中,不曉得、不了解。你跟他講,他還說你腦筋有問題,你們學佛整天沒事,就是在擔心這個生、那個死的,所以他不曉得,他沒有辦法體會什麼叫生死,現代人的道德標準很低,現代人什麼都不缺,就缺德,道德標準太低,想說我只要不做壞事,不要違法就可以了,所以就玩弄法律,他不信因果,不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完全不相信,不能夠相信因果,因果是什麼?他也看不到、他也不認識,等到果報現前了,他就後悔了,那個時候來得及嗎?《無量壽經》上講的:「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就是說你後悔都來不及了,沒有辦法挽救,所以為什麼菩薩要做一件事情以前,他就想到我是種什麼因,將來就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這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他一定要果報現前了,他才害怕,這個是眾生,所以修行人曉得因果,他知道我現在如果還在起心動念、還在分別執著、還在動念頭,這就是生死未了,現前生死未了,將來必然六道輪迴,有些人很無知、很愚癡,他想說我做人不自在,我當一隻鳥比較自在,當個畜生,發願做畜生當魚、當蝦子,這個人無知,你做鬼都不自在,鬼有五通還是不自在,沒東西吃做鬼,如果當動物,像現在動物學家發現動物有食物鏈,都有牠的天敵,牠生下來就害怕牠的天敵,天天害怕被吃掉,這是動物的苦。所以要發願作佛,修行是為了了脫生死,在六道輪迴不是一件好事情。做人,隨波逐流;升天,天福盡了,下墮三塗。俗話講爬得高,摔得重,所以修行為的是要了脫生死,這生死跟我們密切相關,不能忽略,你不要想說,我還年輕,我還沒到,其實天天都在現前。所以這裡講的:「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是菩薩的能力。下面: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就是講與會參加的這些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有能力能做這樣的示現,能夠為眾生說法、為眾生示現佛的樣子,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下面的: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這是通達諸法的本性,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見相生心,菩薩了達諸法的實性,諸法的實性即是無性、即是非性,眾生認為有法、有我,所以有我執跟法執,那麼在錯認的當下,有沒有呢?沒有,所以叫無性,並不是實有的,所以說為無性,不是沒有性,諸法的實性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才是法的實性,凡夫看到因緣的現象,認為是實有,所以跟大家講,這個世間是因緣和合的,大家會相信是對的,沒有錯,可是佛法,小乘講的叫「因緣和合」,小乘,因緣和合的當下並不是實在的,是空的,和合才有,和合終歸散滅,所以叫因緣生,但是他的諸法終歸是會分散的,所以說為空,緣滅所以空,這是著空!大乘菩薩就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跟小乘有一點差別,那這一點差別就分大小了,所以二乘人還是認為有法,但是法在和合的當下,因為會變化、會改變,所以說它空,叫滅色故空。大乘是因緣作用的當下「性空」,「緣生性空」所以一切諸法是如此,佛告訴我們要學大乘。現在有一些法師講,這世間是和合的,和合的他沒有講完,和合他認為還是有的,我們講經依祖師大德教的,告訴你生滅的當下、和合的當下「性空」,為什麼?根本不合,只是你妄見和合,所以《楞嚴經》叫「相織妄成。」織就是交織的意思,就像織毛線一樣,「相織妄成。」所以只是你自己妄想以為和合,那麼在妄想和合的當下正是空寂的,所以叫緣生性空,這是大乘的道理,小乘的還認為有,有個法在合,合了會滅、會散,所以說終歸是空,小乘跟凡夫都是認為法有,一個是法有,認為是有,一個是法有,認為是空,大乘是法有的當下性空,這個有的,在作用的這個當下是如幻的、是虛幻的,不是真的,所以跟一般小乘不一樣。這裡的菩薩通諸法性,通達諸法的本性-性空,就是我們講的緣,這個緣生性空,《中觀論》所謂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有沒有作用?有,就像現在你們坐的椅子、拿的書本,緣生的,因緣所生,有沒有作用?有,它可以支撐你身體的重量,這是它的作用,因緣所生,有作用,可是作用的當下性空,並沒有實法,為什麼?你說一根木頭能不能成就椅子,不行,多根呢,每一根木頭都沒有成就椅子的因緣,怎麼會有椅子顯現,然後讓你來使用,所以叫因緣所生的當下是空的,這個難懂,我們舉四大地、水、火、風為例,水跟火相剋,地跟風相剋,風是動的,地是堅固不動的,動跟不動會抵消,那為什麼說人身四大和合,所以叫妄生,虛妄有生,虛妄有滅,所以說正在作用的當下性是空的、不是實有的,都沒有出生另外一物的功能,為什麼和合會出生,所以不屬於因緣和合,所以總的來看,歸根結底,法性的作用,華嚴宗祖師講的:緣起實德,無論在覺、在迷都是緣起實德,什麼叫緣起?佛性的緣起,《楞嚴經》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只是循業發現而已,隨著眾生的業,顯現出來了,並不是真的有,這個就是諸法的根本,諸法的性,你要了解用的當下是空的,所以教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在意,為什麼?你連在意的這個妄想,都不知道他從哪來,說實話,沒有來處也沒有滅處,你現在感覺對一件事情很在意,你問問自己,反觀我這個在意的感受從哪來,是從我心裡面來?那未在意以前,它藏在哪裡?從外面來嗎?那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在意?不從內不從外,那怎麼會裡面有煩惱,碰到外面的境緣能和合,生出在意呢?沒辦法了嘛!所以這煩惱的當下就看破它,這是大乘的觀門,修觀是這麼個修法,不是想一個道理,參念佛的是誰,誰到後來,還在那裡想,就是參念佛是誰,是參,用這個誰字把你所有要起的這些妄念,是誰、不是誰,統統把它打掉,這是起疑情,那麼我們剛用的這是禪宗直指的方式,直接把你心的落處給去掉,你心要是著了哪一物,著了,不管著內、著外,煩惱是由內出,還是外來,是和合而生的,他都把你去掉,所以說無生,煩惱也無生,龍樹菩薩《中觀論》立一切法無生,無生,那就沒有一法超過它了,這佛菩薩的智慧,菩薩的境界,這些與會的菩薩都了解這個道理叫通達法性,「通諸法性。達眾生相。」知道眾生相哪來,心裡面幻現的,並不是實法,並不是真的,我們眾生為什麼還在這裡輪迴,就是把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忘記了,真如本性你忘記了,所以才在這裡輪迴,才在這裡生死,菩薩通達,所以我們學佛,要學佛的知見,這就是所謂的《妙法蓮華經》講的:「妙蓮花王佛知見地」,為什麼稱為妙法蓮華,「妙法」就是指你的心,心能總攝諸法,所以稱為妙法,一切法從心生,以心可以該萬法,妙法,那麼心呢?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就稱為蓮華,你有這個見解叫「妙蓮花王佛知見地」,這是佛知佛見,這是正見,這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會用了,很快就離相,煩惱一起,馬上就看破了,就這麼一覺就照破它,這叫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無生,所以你懂了這個道理,你一定會感謝佛菩薩的恩德,要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出來,這世間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你用世間法不能了生死,因為《弟子規》裡面,沒有講我剛才講的東西,你要能悟得到,那你頂多是辟支佛,辟支佛也不懂我們剛講的道理。他觀諸法為滅,也是滅相,有生相、有滅相,他不知道諸法無生,那世間典籍《感應篇》這些東西,怎麼有佛知見呢?我們剛講的是宣大乘中、了義中,最上了義了,宣勝義中真勝義性,經典是這麼說的,真正的佛法,如來的知見,這是佛的智慧,那麼這些菩薩都有,現在把這些菩薩懂得的智慧,傳授給每一位,你懂,你就跟菩薩一樣,所以煩惱一起,你不要想到我用世間法來解決,心中帶著無限的怨恨、無限的愁悵,好吧!我就欠你的吧,凡事都有因果,我還給你,下一次你要還給我,你看都在輪迴裡面,你不知道諸法無生,你不能通達法性空寂,不達眾生相虛,眾生相有沒有?幻有,我們不能說沒有,沒有就落斷滅,幻有,所以叫「緣生如幻」,所以說「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花。」這個都是《楞嚴經》的經文,《楞嚴經》是從前古人常常帶在身上的隨身寶藏!我們是看熟了,把它記起來了。你有《楞嚴經》可以起觀,所以為什麼從前古大德開悟的,到處都是,都是因為看《楞嚴經》的功德,你看在黃檗禪師會下開悟的不知其數,六祖慧能大師的也不知其數,都是看了大乘經,才真正了解什麼是佛法。那麼後來道場不提倡,學的是文字、是知見,整天在藏通別圓、五時八教裡分別、執著,所以說葛藤不休,你看這經文一行一行的,這個禪宗的祖師教訓學人:你是在攀葛藤啊!這一行一行,像藤蔓一樣,纏在一起你出不來,入海算沙,那麼對於實相能通達,這是非常重要的,你不懂這個道理,你修什麼法門都是亂修一通,念佛也是盲修瞎練,你以為念阿彌陀佛他就一定來接引你,那是你自己要懂得放下才行,所以為什麼說要二力並用,第一個就是自力,佛力那裡絕對沒有問題,你念佛、持咒,佛菩薩一定有神力加持,但是你自己要發出離心,發願出離,然後識得自己是佛,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下午講的,你不能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當作是神一樣來崇拜,他名號當中有意思的,你要會觀照,持名念佛沒有錯,但是更要知道其中的義趣,你才能反觀,才能夠在一切境界當中能跳脫出來,《圓覺經》講的「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這是禪那,什麼是器中鍠呢?這個鍠就是鐘聲,敲鐘,鐘聲跳脫出來,比喻這個音聲,從鐘裡面超出於外,煩惱是一邊,涅槃是一邊,兩邊都不著,那你這真正是入了「佛知佛見」,這個是佛法,世間法你看不到,《弟子規》絕對沒有這些東西,乃至不了義的經典都沒有,佛經裡面也有不了義的,講一些世間的、人天的也有,所以我們學佛要學正知正見,剛才講的這個正知正見,所以你起煩惱的時候,怎麼做如是觀,問煩惱從哪裡來,煩惱沒了,問煩惱去哪裡了?追到它沒有落處為止,那你的煩惱就放下了,常常這麼作觀、常常這麼修行,這叫保持覺觀、保持覺照,這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麼個觀法,這是通達法性,通諸法之性,達眾生相,那麼這裡達眾生相還有一層意思,能夠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知道眾生有什麼煩惱,用什麼方法,不是用一種,自己修行可以修一種,或是多種助修都可以,或是單修或是複修都可以,複就是雙重的意思,念佛也可以兼持咒,兼修密也沒有問題,兼修禪也沒有問題,單修念佛也可以,修禪的也可以兼修密,都可以,這個方法很多,看怎樣能對治你的煩惱習氣,那就可以了。這些與會的菩薩達眾生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有些眾生他不想要佛法,他就跟他說世間法,菩薩真的有能力,講世間法會引到佛法來,你們沒有能力所以不要去跟人家講世間法,你會被人家引到世間法去,所以為什麼常講的:報紙不要看、電視不要看、網路少用,網路裡面有太多的邪知邪見,你有問題去看佛的經典,你上網,我們不敢保證你的慧命,你要是看祖師的,那沒有問題,你看現代人講的,我們實在是沒有把握!常常看到的,都是百分之八十講對,八十都是名相,所以一定講對,講到修行的部分就亂七八糟了,從前參禪的,真正用功的笑不用功的叫「蛤蟆禪」,什麼「蛤蟆禪」?你問他,什麼是祖師意?他可以給你對答上一兩句,你再真正詰問下去,他答不出來了,文字學人,「蛤蟆禪」,跳一跳,跳得也不遠,沒辦法跳出三界之外,沒辦法有真正的大成就,但是現在連「蛤蟆禪」都沒有了,跳也跳不起來還斷了一隻腳,連學淨土,三種念佛都還解釋錯誤,念自、念他、自他俱念,這個白紙寫黑字,他都看錯,這麼簡單的東西,他也沒辦法解,看到佛經講到孝順了,就趕快說佛法講的是孝順,他沒有看完,孝順要怎麼孝順,叫他來學佛,一看到左肩挑父、右肩挑母,雖經百劫終不能報,他就說...對,要回去挑父挑母,為什麼不能報呢?你心裡面挑著、罣礙著,所以你的業報不能消掉,所以說不能報,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沒有辦法跳脫出來,看文字著文字,為什麼說百劫挑父挑母呢?無量劫來都在罣礙,這百劫不是數目,是無量劫,用百比喻作多數,比喻作無量,無量劫來都與父母結恩、結怨,搞這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心裡面掛著、放不下、轉不過來,沒有辦法報,報是什麼?業報消不了,沒有辦法報掉,所以叫雖經百劫而不能報,因為你不了達父母從心所生,所以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一切法從心所生,父母心所生,心裡面的眾生無我、無他,你要了達這個,那就報了,沒有不能報的,所以叫四恩總報。這出家為什麼有一首偈叫:「棄恩入無為。」這恩就是恩愛。就是你心裡面掛著家庭、事業、掛著你的父母放不下,入不了無為!「棄恩入無為。」是真實報恩者。所以要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你就能夠看經典、你就能夠了解經典的道理;你聽現代人的,他也不依祖師的,依他自己的想法、依他自己的感受在解經,這個很有問題。所以你能依祖師的,依經而說。即使你沒修證;我們也知道你是如法的。你要是依自己的感受講,那就不如法,這個要知道。所以你要是愛看網路的,講一些你們認為懂的佛法,那我們不敢保證你的慧命。為什麼?佛法不是講讓你們認為懂的。剛才講的這個無生的境界,都是眾生本具的,但是現在不懂、迷失了。所以你不要覺得難,學佛要學你不懂的,才是真正來學。每一個人都要看白話,要看自己看得懂的,那不是來學,那是來學知識不是來學斷煩惱的。你真正來學斷煩惱,再深的你都願意看。很多人看到《彌陀經》,馬上問我有沒有白話解?他說佛經要不要翻成白話?我們現在就在翻成白話。佛經保持原來的樣子,這個最好。為什麼?每個時代的人根器不一樣,與環境不一樣,就像以前中國的四大小說,是當時的白話,現在看是古文,你要是看過以前狀元寫的文章,你看不懂的,有些也許看得懂,但是整個意思不知道,古文是真正有學問的。所以佛經你要翻成白話,那只符合當代,下一個時代就不符合。所以佛經都是用解釋的,保持原文,由法師來解釋,那法師解釋的就是這個時代的用語。下一個時代用語不一樣,但是義理是一樣。所以你去看佛經,從最早傳到中國來的這些註解、註疏,跟近代這些大德講的道理是一樣,用詞絕對不一樣,絕對不同。所以佛經有沒有必要翻成白話?只要有人會講經就可以了。講經不是翻開經本就會講,要實修,所以能講經,是因為有實修,不然只是講得皮毛、講得文字而已,不能夠真正深入經藏、深入意會,講得都很浮面的,不是真正深入義趣的。這裡講「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所以要能夠適應眾生,讓眾生能夠學佛、能夠聞法,這是菩薩的功德。下面: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

這裡講的「供養諸佛,開導群生」這菩薩不光自己這麼做,也勸人這麼做。自己供佛、供養三寶,那麼也能夠讓大家知道這供佛的功德、供養三寶的功德。所以你看到佛,不要只想到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佛-就代表佛、法、僧;那麼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佛是覺,就是所謂的無癡,沒有愚癡,就有智慧;法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沒有瞋恨;僧是清淨無染,清淨無染就沒有貪欲。所以供養佛、法、僧就是離貪、瞋、癡,這叫供養!供養諸佛。舉佛、法、僧這三個,總攝一切行門,所以叫供養諸佛。後面的十善乃至於菩薩六度,六波羅蜜、十波羅蜜。普賢十願,願願都是諸佛。那麼這與會的菩薩,供養諸佛,能夠開導群生,讓眾生能夠明心見性。不是給你講一些做人的道理、做善的道理,這種開導當然也會講,但是重點不在這裡,所以佛菩薩開導群生,開是開示,導是引導,引導他什麼?從險道裡面出離。我們眾生在輪迴,就像入於險道當中!險道就是很危險的道路,「開」就是告訴我們現在處於險道、處在三界六道輪迴;「導」就是給我們方法,告訴我們怎麼出來,而且在旁邊循循善誘,這是開導群生。這個很重要!所以佛教不是搞個佛化婚禮就是接眾,那不叫開導群生,叫眾生輪迴!很多人都認為這樣是在接眾,問題是你接他去哪裡?你接他來,他不想要學佛,世間心沒有捨掉,他好像接觸到佛法,但是一接觸的時候,他最初的根本觀念就錯了。他認為佛教還是可以恩愛的,還是可以情欲的。什麼共修、一起成道,諸如此類的妄想,這個不能作為學佛的基礎!尤其是初學佛,先入為主的觀念,你要是一學佛,就告訴你要學《弟子規》這些世間法,那這些人的善根就被破壞掉了,你要讓他出離很困難。甚至我們可以大膽的跟你說:怎麼判別一個道場是正知正見?你看他們有沒有教《弟子規》?有,那你就要注意了,趕快離開,那不是道場。從來祖師大德的道場,沒有教人搞輪迴,也沒有搞這些佛化婚禮,如果有,那你就要注意了。釋迦牟尼佛都是教人家出家,出家的功德很大,真的很大。你一日一夜出家,來生都不墮惡道,這是真正佛經上講的。有人說你們出家人沒修好,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還就是墮畜生道。那我告訴你:「銀行借錢都是借給有償債能力的人。」基本上都是如此,披毛戴角還,表示還還得起。你要是不出家,你還不起,連償債能力都沒有。你敢謗出家人?你敢謗三寶?你無知到了極處。沒有受過菩薩戒,沒有任何持戒的功德,你敢毀謗三寶,連持戒這麼大的功德,你謗三寶都是破戒的;何況你無戒。無戒可犯,名為外道。所以只有外道會謗出家人,會反對人家出家。你要出家,他就告訴你出家會墮落。然後道場再提倡《弟子規》,跟你說這是學佛的基礎,把你陷害到了極處,所以你看到的地方,只要有做這些事情,就不用再親近了,那個不是道場,那個是輪迴的地方。我們勉強說它是道場吧!什麼道?三惡道。三惡道也是道場!三惡道或是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的,這個地方不能去。你看到這種地方,如見怨賊、如避火坑;就好像看到賊一樣,看到火坑一樣,千萬不要跳下去。如見蛇虺;就看到毒蛇、猛獸,看到牠們趕快就迴避。但是你心裡不要起分別想:我如法、你不如法,完了!又白學了。只是保護你的善根而已,知道就好,但是不要起排斥的心。我知道我這麼一講,有些同修聽了經又要排斥,那佛門又要吵架了,恭敬就好。反正他也不想出離,我們想出離,我們做出離的事情。我們不搞世間事、不搞人情,不搞這些輪迴的事,那你這麼存心就可以。不必去批評、不必去排斥,善根不夠!在佛門裡面有很多這種地方,我們不是指哪一個單位、也不是指哪一個道場,但是你就要注意了,這是我們大膽的說明,當然這個是很不圓滿的。就事相上來看、事相上來辨別是不是如法的道場,看它教學的這些東西。那麼如果就教理上來分別,這個道場是不是能開導群生?能不能讓你出三界?那你要看它安排的課程。你看現在有些道場安排的課程;一下大乘,一下小乘,一下人天乘,排的亂七八糟,你就應該知道-這地方不能去!我們是了解的,我們一看課程就知道-它裡面在上什麼?道風、學風如何?你們自己就要多熏習經教、看大德的,你以後就會知道,你就能夠辨別了,你就能夠知道說─這個道場在教理上,是不是真正如法?有沒有主要修學的宗旨?不是一下學大乘、一下又學小乘;一下學內觀、一下又學摩訶止觀;這你一看就清楚了。我這是舉個比喻,並不是這麼搭配起來就一定是邪法、一定是有問題的,不是。那你就要看你的學佛程度。那麼一般初學怎麼辦呢?還是那句話─求佛菩薩加持你,依靠祖師大德、依靠近代的善知識,他教你的方式去修學,這就可以。那麼你也可以親近道場,但是你要知道這個道場─是不是真正教你出三界輪迴?它教你出離的方式跟古德講的一不一樣?如果不一樣,你要找出答案來。這個就很重要。

 

第二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四集)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

這個供養除了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事供養之外,還有就是「如教修行供養」,那麼教導眾生除了這四事供養諸佛,更要如教的奉行,這是真正的供養,這是菩薩示現佛身教化眾生,他能通達諸法的本性,能夠了達眾生的根器,教導眾生要供養諸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說到供養,供養的心態是以下對上,實際上沒有上下之分,在佛性上沒有分別,所以在修供養的時候,不生分別心就是真正的供養,它是稱性的,心裡面不分上下,但是在事相上的禮儀要做到,有長輩、有晚輩,但心裡是見他的本性,這個叫供養,是平等的。那布施一般來說是上對下,或是擁有者對非擁有者,就是布施,那麼實際上在行菩薩道裡面,在修行菩薩道上面也沒有分別上下,就是將自性本具的功德全部施予眾生,這就是布施,全部拿來幫助眾生。所以實際上布施跟供養名詞上不同,但是用心是一樣的,不要有上、下、染、淨之分,你要是有佛見、眾生見這樣的分別,那你就是凡夫見,這就不是佛菩薩要教給我們的一乘了義。所以文殊菩薩還存有佛見跟眾生見,被世尊貶向二鐵圍山,這二鐵圍山一座就是佛見,一座就是眾生見,那就還在凡夫位,如果離開了佛見跟眾生見,那就是真正的供養諸佛,所以不得存絲毫的見解,這是講比較深一點的供養諸佛。平常你看到眾生有需要幫忙,你以供養諸佛的心來幫助他,這就算是供養,你在布施當中沒有絲毫的傲慢,這個就是供養,也是真正的布施。有一些人雖然做好事,可是傲慢,認為我有你沒有,所以我施捨給你,救濟你的貧窮,救濟你的苦難,但是佛菩薩不這麼存心,那個是凡夫心。佛菩薩怎麼存心?你看《華嚴經觀自在章》:「一智同緣普救護。種種苦難皆消滅。」他是用智慧,「同緣」 就是平等,見到眾生的佛性,眾生都是從心所現的,從佛性所生的,所以他以「一智」就是我們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是同緣的、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知道眾生從心所生,叫一智同緣,平等救護-普救護。所以眾生的種種苦難皆能消滅,菩薩幫助眾生是這麼幫助的,是用平等心。所以好人念觀世音菩薩能夠得度,惡人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得度,都能夠離開苦難,為什麼?因為觀世音菩薩成就的這個名號,就是因為他修慈悲行,修平等行,沒有染淨之分,沒有善惡之分,所以好人念了也得保佑,惡人念了也能改過向善,也能夠離開這些苦難。或是被大火所燒、大水所淹,他都能救。所以菩薩幫助眾生,不會說你是壞人,你被火燒你活該,燒死算了,他不會存這種心念,可是世間人就會,你要看到一個人作惡多端,他受到苦難了,你心裡面一定很高興,嘴巴上念著阿彌陀佛,心裡卻想:死得好死得好,活該!你就是該死。這個不對,嘴上雖然念佛,心裡卻帶著一種幸災樂禍的心,這樣念佛不會得三昧,所以南懷瑾居士講,中國人念佛特別有意思,碰到一件事情不高興,心裡很生氣,嘴巴上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實際上,這句阿彌陀佛的意思是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所以這樣念佛不能降伏煩惱!我講出來,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碰到事情不如意了、不順心了,你心裡面就念佛,可是怨恨的心還是沒有捨掉,所以這個佛號你要會念。這裡講的供養諸佛這個心,你要會供養,那麼還要能開導群生,能夠幫助眾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

那有一些眾生不想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你就是跟他結緣,像一些畜生你送給牠佛法,牠不要,流浪狗你給牠一餐飯吃,勝過給牠佛法,你跟牠講佛法牠聽不懂,你給牠說阿彌陀佛,可以給牠種一點善根,可是你給牠講《無量壽經》的義趣牠聽不懂,那你就跟牠結緣,偶爾說一說就好,送點東西給牠吃,像你們吃剩的餅乾碎片,可以跟螞蟻結緣,但是不能亂丟垃圾汙染環境,這是對不想出三界的。因此你就要曉得,佛為什麼會講一些人天乘的東西,人天的善法,因為有些人不想出三界,那麼在講人天乘的當中,慢慢的提攜眾生的善根,幫助他善根增長,先做個好人,然後慢慢的告訴他要修道、要求出離,這是對於還沒有發出離心的眾生,那麼像大家已經發出離心了,知道佛教是什麼,那你就要認真努力的學佛,因為我們講經常常講的,就是要出三界、六道輪迴,這是因為大家都有這個善根,有這樣的福報以及因緣,當眾生有這樣的因緣、有這樣的福報的時候,那講經的人就應當說大乘了義之法,不能再勸人家去學人天乘、學《弟子規》,這就不對,連學人天乘都要引導到一乘了義,你不能說沒有學人天、這大乘就學不好,這個講法不對,你看釋迦牟尼佛,他出世是因為看到這些人不願意學佛,沒有修道的心,所以他來問一些世間的問題,跟他講一些世間的不了義法,但是佛一輩子主要就是講大乘佛法,出離法,幫助眾生出離煩惱,出離六道輪迴,這是佛教最核心的宗旨,出離實際上並不是真的有三界可出、有六道可離,只是捨掉你的煩惱而已,捨掉你的我見、我執,並不是真的有三界可離,這三界就是從我執煩惱顯現的,從我執生出一切枝末煩惱,這個我們曉得,你只要把這個我給除掉,那自然就出離三界了,就學到了佛法。所以我們講經很少講這些不了義法,這些人天乘的,這都是不了義,甚至學了大乘以後,這些人天乘自然就通達,為什麼?後後勝於前前,你自然就會了,因為你智慧打開了,這個智慧就是眾生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該怎麼樣表現,你都可以表現得恰到好處,不過不及,就是儒家講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那當然這句話還不夠圓滿,因為佛法所證的心性,就是佛所證的心性,他是普遍十方沒有範圍的,你有個矩就有範圍,就有所限量、限制,那這是引世間人講的話。所以這裡開導群生你就要知道,我來佛門是要學了生脫死、學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在現代很多人聽到都很害怕,實際上你不用這麼害怕,它所明了的就是你現在用的這個心,現前的這個心是生滅的,照破它、看破它,不隨著它生滅流轉,那麼你就見到佛性,明心是什麼?明了妄心不生,見性是見到本性不滅,叫明心見性,你不要認為它很難,不管你是修學什麼宗派、什麼法門,學密的也好、學教的也好、學禪的也好,絕對離不開明心見性這四個字,修學淨土也是,現代的人修學淨土貪便宜,以為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來接引我,自己就可以懈怠一些、偷懶一點,佛號不要念、心也不要攝,這叫貪便宜,這樣就誤了大事了,以為有佛菩薩加持你,那你就放逸、懈怠。所以念佛到後來一點成就都沒有,最後靠著蓮友來助念,看他有沒有往生,怎麼看?因為他拿不出功夫來,還要看頭頂有沒有熱?有沒有冒煙?或是哪一個人作夢,夢到他,再看有沒有燒出舍利子?就憑這些來判斷,或是去助念的時候有沒有看到瑞相?有沒有異香?有沒有人看到佛菩薩來接引?就這樣判斷,所以淨土宗到現在非常的沒落,因為大多數念佛的人沒有成就。你看以前有成就的祖師,來去自如,那個紙衣道人見曹山禪師,曹山問他佛法大義,這位紙衣道人當場就斷氣走了,做給他看,曹山禪師說:這個不是,他又回來了,能去能來,他有這種功夫,生死自在都還不算見性,但是這真正有一點點功夫,有了一點小成就,那現在修學淨土的有沒有?沒有啊,都是看看能不能請哪一位大德或是用一些中陰身救度法來幫助,當然不是法沒有效,是你修行要有志氣,志求「無上佛菩提」,勢必要在這一生斷除煩惱,你要有這個志向。這樣你才能夠勇猛精進,才能夠了脫生死。不然念佛念到後來就頭頂探溫,看看頭有沒有發燙,有發燙,好。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就這樣來判斷。那你自己還是生死未卜!這生死未卜是佛家的用語。你生從何來?不知道。死要何去?不曉得。就是因為你活著的時候沒有好好用功,你學了佛、學了淨土法門,你還偷懶,還要苟且,用這種苟且的心態學佛。所以現在學淨土的多半都是希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跟他講經教,跟他說要明心見性,他說:不敢當,我沒有這個功夫,謙虛一番,就趕快掉頭走了,你以為他很謙虛,實際上他是不想用功,謙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就不能成就。所以開導群生就是要開示眾生的「佛知佛見」,引導他契入「佛知佛見」。所以現在修學淨土的學人,你都要注意,你跟他講要見性、要學經教,他用永明大師的《四料簡》:「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不用怕沒有辦法見性,沒有辦法悟道,只要見了佛就沒事了,他就用這句話搪塞你。實際上彌陀天天現前,他天天都在拜,心裡天天都在想,有沒有見性?也沒有!家裡都供著西方三聖了,天天都在看,每天都跟佛見面,也沒有開悟。你要是認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是真佛,這裡的是佛像,那你這個「信」就不真了,見了也沒用。即使見到了,你還是心生分別,有真、有假,沒有辦法見性,沒有辦法開悟。所以修學淨土不是只有求「帶業往生」,你認為要帶業往生,你就會想繼續造業,為什麼?你要帶業嘛!帶一點業走,苟且的心就生起來了,把帶業往生當作是懈怠、懶散的藉口,以為可以帶業。這帶業往生不是這麼解釋,是帶著舊業,不帶現行。你現在還在造作,你這習氣還沒降伏住,那不能帶,能帶的是習氣沒有現前,只是習氣沒有斷,你伏住它了,這叫「帶業」。淨宗講的「帶業往生」是這麼個帶法,不是還可以繼續造業,叫可以帶業,貪瞋癡不用降伏、不用斷,那如果極樂世界是這樣,我第一個不去,因為那邊都是凡夫,沒有聖人。所以極樂世界講的帶業,是你的業是降伏住的,這個要清楚。「帶業往生」你的煩惱是降伏住的,不會起來,也就是講的「念起能不隨」!起了這個念頭,你不會跟著它跑,這是最差的功夫。所以,如果念佛一柱香念下來還在打妄想,還在昏沉,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尤其是年紀大的同修,不要以為我發了菩提心、有願心就能往生,有那個「願」固然不錯,但是你功夫拿不出來,「一廂情願」那就危險,一廂情願不能往生。淨宗講的「願」是「願」裡面有「行」,「行」要得力,不得力沒有辦法。「得力」就是能夠降伏煩惱,但是這個功夫,你也不可以太過操切而求,每天念佛,看看我有沒有得「一心不亂」,結果念了佛以後還是「一心很亂」。你求個「一心不亂」,這個「求」就亂了,你心還是很亂,你以為自己定住了,以為自己降伏了,但是這個求取的心還在。所以,開導群生不容易,眾生心行無央數!這菩薩能夠以種種的方便力,都能夠調伏。所以學經教、學佛,你就要契機契理,這「契機」不好懂,自己怎麼選擇契機的經典,這契機就是,經典上哪一段講到你的煩惱習氣了,你就要仔細看,記起來,哪一段有問題你不懂的,把它記下來,這個才是契你的機。你𢤦了,那就不契機。為什麼?你已經懂了,而且你沒有這個問題。沒有問題,就看過去,不用生歡喜心:我也有做到。修行是要看你沒做到的那個地方,沒做到的還很多,不懂的還很多,所以叫「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不是學很多法門?當然在佛菩薩的分上,他可以學無量法門。可是,在你自己分上?你的一種毛病就是一種法門,所以說為「無量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跟前面「煩惱無盡誓願斷」合在一起看的。無量的煩惱,所以有無量的法門,所以成就了無量無邊的三昧,這個叫「契機契理」,契合你的根器,這是從經典上來看。那你會散亂,你就要攝心。沒有智慧,就要學經教。攝心這個定久了、修定久了,「定」過盛、你「慧力」就減弱,那你要使「定慧均等」,修慧起觀。「起觀」就是你學經教,要藉由經教,才能修觀,使你的心不會住在「定境」當中,這就契合你的根器了。

所以來學佛,不是人云亦云,你要知道修什麼?學什麼?不能說法師你講修淨土,好,我跟你一起修;你念佛,我也念佛,你看哪一尊佛像,我也跟你看同一尊,這樣就算是在學了,不能這樣看,你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習氣在哪裡?這叫有智慧,不要學了十幾、二十年,到後來反省一下,自己學了什麼?不曉得,今天說學《無量壽經》,就跟著學《無量壽經》,學《觀經》,就跟著學《觀經》,法師說《了凡四訓》要學,你又去學《了凡四訓》,不是這樣的,所以要有智慧。你欠缺什麼?對於自己的毛病、習氣要能了解,不能學了十幾年以後,老修行還說:我自己有什麼過失還都不知道,那你這叫白學了。所以修行人,對於自己的修行要負責任,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問題在哪裡,有一句話講:「人貴自知」,你自己知道有什麼問題,能把它改正過來,不用問別人,這是「開導群生。」下面講: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這是講化身,化身就是度眾生,這化就是度化的意思,佛現身是為了化導眾生,法身、報身、應化身,一般我們講的三身,華嚴講的十身,但是這個十身不離法、報、應三身,有很多身都是,華嚴講的十身,十種身,都是指化身,報身也有,像有的意生身就是屬於報身,所以這化現其身,看眾生的根器,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是佛能教化眾生,與會菩薩能示現,然後能教化眾生,那麼化這個身猶如電光,舉一個比喻,如同閃電一樣非常快速,然後不住,沒有分別,還有能夠照亮,照明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化身不住著世間,這眾生身住著,貪著,認為哪邊是我的家,哪一些是我的家人,哪一些是我的好朋友,哪一些是跟我不好的,你看都是住著,菩薩無所住,無所住就沒有冤親、沒有敵人了,也沒有所愛的、所好樂的,這是無所住,所以他舉這個比喻如電光不住,而且快速,你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我到五台山也看過千手千眼文殊師利菩薩的造像,這菩薩像也造千手千眼,這比喻作快速,眼到手到,就是看到眾生有需要,他會馬上去幫忙,他的這個助人是帶著智慧不是感情的,我知道有些同修很熱心,但是他的幫忙卻是帶著感情,沒有顧慮、沒有智慧在處理事情,這個不對,有時候反而越幫越忙,不但人家起煩惱,自己也起煩惱,而且人家起煩惱不會告訴你,所以幫眾生要有智慧,這是悲智雙運,慈悲跟智慧一起運用,這個是快速、迅疾的意思,閃電有快速的意思,速度非常快,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是感應。有一些同修就會覺得,佛菩薩有感應他沒感覺到,我們之前講過有四種感應,顯感顯應,就是你跟佛菩薩求-這顯感,那佛菩薩也讓你體會到-顯應;顯感冥應,冥冥中在保佑你、照顧你,你不曉得,你也不一定覺得說他有順你的意,但是他都在加持你,冥就是冥冥中的意思,還有一個冥感顯應,你心裡沒有希求這件事情,但是佛菩薩知道,你因緣成熟了,你有需要,來幫助你,像《彌陀經》就是冥感顯應,眾生根器成熟了,但是眾生沒有辦法問,佛無問自說,那包括你們生活上的,你都可以去體會;還有一個冥感冥應,就是你心裡也沒有這樣想,但是佛菩薩還是在護念你,所以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在經教上,冥感冥應就是眾生機緣成熟,菩薩令其密得利益,為他說祕密法,這是天台宗講的四種感應。所以猶如電光有迅疾、有不住,有照明的意思,所以它的感應非常迅速,剛才講的電光,再來第四種就是照明,能破眾生的昏暗-閃電,天空都是亮的,天空是亮的就比喻明能破暗,所以佛菩薩幫助你,都是令你破長夜的昏暗,猶如電光一樣,他自己不會住著,又能快速的利益眾生,又能夠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所以叫「化現其身。猶如電光。」用電光來比喻,這比喻非常的好,有四種意思,那麼下面的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裂就是破裂的意思,眾生有很多邪知邪見,多到連自己都不會感覺到,還覺得是正見,廣欽老和尚講:你的正念告訴你,你是個好人,你的惡念就會告訴你,這個惡念是大善人,這惡念很強,所以你不會覺得這惡念是不對的,也就是說眾生的邪見,如同網一樣叫「魔見網」,見網,它這個魔就是不好的,在這個祖師的註解上講的:「魔見網」,這魔就能夠毀壞你的善根,能夠破壞你的善法。像現在給大藏經標句讀,這就是魔見,他被這個魔見所蓋覆住,他不覺得有問題,我們不是針對哪一個道場、哪一個法師,是誰都不能這麼做,為什麼?這大藏經是「參考文獻」,你標了句讀,那就是你的境界,那麼去標的人,每一個人都不一定有功夫,縱然有功夫也是到一個程度,但是據我所知都是沒功夫的,都是世間人,因為祖師大德都有大成就,大成就者不做,沒成就的人才會想做,沒有成就,所以他看不清楚,祖師大德有成就、有功夫,他知道標了句讀這意思就死了,你就死在句下,譬如說像這本《六祖壇經》,你要是句讀標錯了,或是加入現代的標點符號,那這個意思就有問題了,六祖大師直指惠明和尚: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哪個也可以當那個,那個便是,不思善惡,不落善惡的便是。也可以讓他參,哪個是?一個是問號,一個是句號,那意思就不一樣,在有修證的人分上,沒有問題,哪個是?那個是,都沒有問題,是問號是句號都通,可是在沒有功夫的人分上,那就不一樣,要看根器了,這個就是祖師的手筆,看你的根器,可以直指的,就那個便是。沒辦法直指的呢?就當你參,哪個是?不思善不思惡的哪一個是啊?有時候一反問,他迴光一照,他就知道了,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便是了。所以這個你要標上句讀,有的還標上現代的句讀,那個意思就不同了,那你「參考文獻」標句讀,這個藏經就毀掉了,多少眾生開悟的機緣葬在你手上,一般的流通本,能不能標句讀呢?每個道場有自己的學風、道風,他從藏經裡面節錄出來,由他這一宗的開山祖師或是方丈和尚來標,教化與他有緣的眾生,那不會損害到大多數人的慧命,即使有錯也不會損害,可是你要是把原版標了句讀,那就會損害大眾的慧命了,所以流通版的經典可以標,這是跟大家結緣的若不標句讀,就沒辦法看。但是你在乾隆大藏經標了句讀,那就不行,所以你要有智慧,要知道這裡面的差別,那你不能固執己見,以為這樣很方便,這樣子很新,跟得上潮流,有一些東西是不用跟上潮流的,因為潮流會淘汰,就像古代的白話文,古代也有白話文,像你們看四大小說就是白話文,可是到現代來看,看不懂就變古文,我們現代人講的話,也許再過一百年就變古文了,所以為什麼佛法講傳承,一代接一代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個話會變,白話會變,但文不變,所以你藏經要是標了句讀,那就變成世間人的見解,你是什麼樣的程度去標,這部經解起來就是那個程度,所以以前叢林道場有一個職事叫衣缽師,這個衣缽師非常重要,管理這個道場的衣缽,就是法脈的傳承,還包括歷代這間道場的住持,大德和尚的註疏、經典,管著法脈的傳承,衣缽,叫衣缽師,所以古人對於佛法傳承非常的重視,甚至你看藏經有專門的藏經閣,藏經閣平常你沒有事,絕對不能靠近,所以你看《學佛行儀》裡面,無故不得繞塔,塔是放藏經的地方,沒有事情不能去塔旁邊閒晃,為什麼?怕你偷藏經,如果偷走了,那整套藏經就毀掉了,藏經是非常珍貴的,這古德很重視。

所以這裡講的:「裂魔見網。」裂就是破裂,使你的邪知邪見毀掉,摧毀它、摧裂它,我們眾生都有很多歪理,小朋友也很多歪理,現在的小孩都是「一言九頂」,你講一句他頂九句,那麼這些都是我見,從小就有我見,年紀越大,看的越多,我見就越來越重,那就不是九頂,你講一句他頂你二十句,所以這個都是知見,這個「裂魔見網。」我們不講深的,破無明先不講,你把你的這些歪理都給放下,魔見網,不想吃素的人有很多歪理,不方便,人家笑我,吃素不健康這些歪理,不想放生的人,也有很多歪理,說放生放下去還不是死,人到最後也會死,幹嘛吃東西呢,對不對?所以你把對於善法的這些錯誤的歪理放下,你再來學大乘法,你著相的見解把它放下,取相分別的這個見解這是魔見,魔惱你,能所相對,因為一取相就能所相對,經典上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業相、能見相、所見相,產生三細相,再來對境呢?有能所攀緣以後,能就是能感知的,所就是被感知的,那有能、有所,就有境界相了,境界為緣長六粗,就生煩惱、生輪迴,這些都是邪知邪見,就是六粗相,那就產生出輪迴,這些見要破,所以正知正見很容易建立,你只要肯熏習經教、轉念頭,正知正見就建立起來了,叫「五利使」,就是這些邪見,很容易斷掉,所以藉由經教來熏習、來研教、來聽經,那麼你就能夠破這個魔見網,能夠「解諸纏縛。」這纏縛捆著你,你沒感覺,佛經上講的:三纏八縛,纏就是貪、瞋、癡,八縛從無慚、無愧、嫉妒、慳悋一直到後悔、睡眠、掉舉等等的,你不感覺這些纏縛你,沒有慚愧心,無慚、無愧,無慚是對自己做錯的事情,沒有一絲毫的懺悔心,無愧就是覺得我也沒有對不起別人,無有慚愧感召的就是堅固的我見,你感召著地獄相,做錯事了不肯懺悔,那就是地獄眾生,所以為什麼在地獄長劫難出,就是你的這個見解不捨,錯誤的觀念不捨掉,然後又堅固的執著,堅固執著自己的偏見,錯誤的觀念,所以為什麼佛說要發露懺悔,要拜懺,往昔所造諸惡業,要禮懺,就是解除你無慚、無愧的心,那麼後面睡眠、掉舉,掉舉就是打妄想,拜佛的時候從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維那一起腔,一唱南無就開始打妄想了,唱到結束引罄敲下去,起來還在打妄想。我碰過有法師告訴我,他說讀經他也打妄想,他讀很熟,從頭讀到尾,什麼時候開始打呢?從如是我聞就開始打,打到信受奉行作禮而去結束,讀了一部妄想經,嘴巴在念,心裡在想別的,這掉舉得很厲害,怎麼辦呢?你不能夠隨順它,注意力要放在經典上,他對經典很熟也不會念錯段落,不但不會念錯段落,他整部經都會背,但是邊背邊打妄想,跟著想、跟著跑了,你看連讀經都還打妄想,那念佛就更不必說了,念沒兩句他就煩了,為什麼?妄想非常的熾盛,所以你念佛號的時候,你會感覺很煩躁、受不了,心就跟猿猴似的,一直要動一直要動,坐在那裡,不要說度日如年,度分如年,過一分鐘你就覺得好像過了一年,很難受,這心很亂,所以現在的人心很亂,你叫他來念佛,他不願意,你跟他說要來聽講經,還勉強可以聽一聽,現在的人都希望看看能不能做個法會,一了百了,一次就超度,一次解決,還有人癡心妄想,我作三時繫念,我現在幫人家做三時繫念,將來我死了沒有往生淨土,人家作三時繫念超度我,存這種僥倖的心、苟且的心,在修學淨土法門,存這種懈怠心,那沒有辦法成就,他纏縛沒有辦法解,三纏八縛只是諸多纏縛的歸納而已,像現代的人根本不會覺得睡覺是一種纏縛,睡覺很好,一天廿四個小時,他要睡十二個小時,尤其星期天放假,晚上不睡覺,隔天睡到中午,現在人不吃早餐,吃早午餐,你們在幹什麼我都很清楚,吃早午餐,越睡越晚,那麼除了對你身體不健康以外,還有精神狀態,你的心會越來越沒有智慧,重度的睡眠沒有智慧,你智慧力會下降,多睡會沒有智慧,無智。所以阿那律陀尊者在聽經的時候打瞌睡,他的昏沉蓋不算輕,聽佛講經睡著了,佛就罵他:你是畜生類,釋迦牟尼佛罵人都是這樣罵的,你不要看他長得慈眉善目的,那個話講起來也是伶牙俐齒的,這是直接給你法供養,他罵阿那律就跟畜牲一樣,天天都在睡覺,那麼阿那律有懺悔心,知道這樣不對,愧對佛祖,發憤用功,好幾天都沒有睡覺眼睛瞎掉了,看不到了他也不在意,後來證果了,釋迦牟尼佛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所以他有天眼,他這兩個眼睛是看不到的,可是他有天眼通,能觀見十方世界,所以他這是有懺悔心,那麼這纏縛才解得掉。所以一般人不覺得睡覺是纏縛,不覺得貪瞋癡是纏縛,他覺得很正常,甚至還提倡貪欲、提倡散亂,甚至提倡無恥啊,現在有些書提倡無恥,那這種書就不能看,不光是書本,電視、電影這些東西,教你怎麼害人,怎麼損害別人,怎麼用心機、攻於心計,這個不可以,這都是纏縛,你好像得到了好處,實際上損傷法身慧命,我們不講損害法身慧命,還損你的福報、損你的福德,你福報損完了,那就因果要現前了,業報要現前了,你這一生怎麼損人家,受果報的時候,人家會加倍還給你,一定是加倍的,像小孩吵架,我碰你一下,你碰我一下,越碰就越大力,之後就打起來了,就是這樣,這就是冤冤相報,從小朋友身上就看得到,小孩子吵架都是這麼來的,這就是酬償業報。

 

第三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五集)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裂就是使其破裂,使這個惡見能夠破裂,不要再堅固自己的想法、看法,那麼人為什麼會起煩惱、會痛苦,就是因為在自己的想法上,妄想境界上轉不開來,所以常講:你不要想不開,這話就是告訴你,腦筋要轉一轉,不要想不開。那麼在佛法裡面想開,什麼叫想開了呢?就是你真正在佛教裡面熏習,熏習了以後能夠放下,放下自己堅固的世間念頭、世間的知見。這世間的知見,給你帶來了許多的痛苦,而你不曉得,沒有辦法覺察到,甚至你認為,這個世間見就是我的感受,就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所以在這裡面有種種苦難。學佛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於你能夠聽經、能夠明白道理,透過修行能轉變自己跟經典不相應的錯誤觀念,佛法不是要控制人的思想,這點要清楚,這不是要控制你的思想,而是告訴你,你思想如果錯了、執著了,認妄為真了,那你就會有痛苦,這是佛要告訴我們的,即使現在沒有痛苦,將來也必然有,這就是師承,祖師大德一代一代的教下來,佛眼徹見的,釋迦牟尼佛親眼看到的,眾生就是有世間見、情見、我見,乃至於經典上講的六種邪見,所以才有這些種種的痛苦,那麼學佛、聽經的目的,就是轉變這些觀念,不是來聽一聽經,講個世間的道理,教你們怎麼做人,實際上佛經不是教你怎麼做人,是教你怎麼作佛的,所以才叫佛經,如果教你怎麼做人的,那叫人經不叫佛經,佛經是教你作佛的,做一個真正了脫生死的人,這是佛經帶給我們的利益,不是要我們當一個很圓滑的世間人。圓滑跟圓融不相同,圓滑是帶有目的的,希望每個人都認同我,覺得我很好,任誰都不得罪,走到哪裡人家都歡喜,這是世間人,帶有私利的,所以這叫圓滑;佛法是圓融的,他心裡面只想到要怎麼來幫助眾生,怎麼用我的技能來幫助眾生,用我的知識學問來幫助眾生,希望眾生能夠學佛法,自己先修行磨除自己的煩惱習氣,把煩惱習氣消除掉了,再把自己的這個技能,乃至於學了佛法覺悟的道理告訴眾生,這是圓融,所以你學佛看佛經,目的是要能夠明心見性,要破碎你的魔見。那「解諸纏縛」,纏縛就是三纏八縛,三纏就是貪、瞋、癡纏繞著你,你沒有感覺,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上,其實都帶著貪、瞋、癡,怎麼曉得呢?我舉最簡單的例子,第一你念念執著這個色身是我,這是貪,有了這個執著,順你的則生歡喜心,逆你的就生瞋恨,順你的又產生好樂心,那也生貪,所以你只要有這個身見,基本上你言語造作、舉手投足都是動貪瞋癡,所以為什麼《地藏經》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實際上起心動念就已經是無明了,透過無明又衍生出來的煩惱,起了貪瞋癡,執著這個色身是我,這是身見。癡就是認為這些好壞、得失、順境、逆境,都是正常的,這是愚癡,不了解當體即空的道理,不了解這個色身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小乘講的因緣和合而生的,大乘講的緣生性空,所以你造的是愚癡的業。從小讀書的目的是希望將來找個好工作,來滋養這個色身,即使小時候不懂得這個道理,也曉得要滋養這個色身,小孩子貪吃所以會偏食,這也是起貪瞋癡,因為要滋養這個色身,不管什麼年紀,都是要滋養這個色身,什麼樣的理由他還是為了這個色身,所以他不曉得貪瞋癡纏繞著他,他不曉得昏沉、掉舉、睡眠、後悔這些煩惱,這八縛束縛著他,甚至認為人就是要睡,一天要睡十幾個小時,現在的人幾乎都這樣,作息不正常,一旦不正常,要調回來很困難,晚睡身體就很累,隔天就算睡到中午,還是覺得很累,所以就繼續睡到下午,睡多了會愚癡,這是經典上講的,睡太多智慧不開,諸根暗鈍,諸根暗鈍就是六根暗鈍,對於道理、對於是非,你沒有辦法辨別,這諸根暗鈍,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搞不清楚,這是睡眠的過失。昏沉就是打瞌睡、半睡半醒,那也是一種業障,蓋覆住你的智慧,注意力沒有辦法集中,學什麼都昏沉,那要怎麼破昏沉蓋?在淨土宗有一個方法「高聲念佛」,大聲念,這大聲念跟大吼大叫不一樣,大吼大叫那個是發神經病、發狂,高聲念佛帶有佛力的加持,這佛號本身就是咒語,能破昏沉,能夠破這個昏鈍性障,昏鈍性障就是愚癡的障礙,這佛號有能力,所以是高聲念,利用高聲來警醒自己,這就不昏沉,所以一般世間人不曉得自己被煩惱給纏縛住,甚至學佛人也不曉得,有的人學了佛天天打妄語,天天說謊騙人,他還認為是正常的,還認為我這個是為了要幫助你,實際上他的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不是為了眾生,所以善意的謊言剛開始說還要想一下,後來說謊都不用想了,嘴巴說出來的都是謊話,很多學佛人都是如此,世間人那就更多了,所以這都是在無形當中造業,造業就有束縛,你被它束縛了感覺不出來,所以沒有辦法解脫。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這個與會的菩薩示現佛身,示現作佛,這個佛不是一般的佛,超出二乘,所以叫遠超,不光是超出他,而且遠遠的超過他,超過聲聞、辟支佛乃至於十地,地上的菩薩,「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包括一般的大菩薩,這大菩薩當然不是一般菩薩,對佛來說是一般,包括這個大菩薩,登地的菩薩他都超過他,假使滿天下的眾生都成就了,智慧都像文殊菩薩這麼高,文殊菩薩大家都清楚,在佛門代表智慧第一,在菩薩眾上代表智慧第一,這個全天下的眾生,都如同文殊菩薩一樣的智慧,全部加起來、集合起來,來測量佛的智慧,盡其神力、竭其智力,終不能至,用盡他的神通、用盡他的道力,要想像佛的境界,他沒有辦法知道,所以這是讚歎與會的菩薩,他有能力去示現作佛,而且這個佛不是一般小乘的阿羅漢或是辟支佛,他是真正的如來,真正的圓滿佛,這是說的「遠超聲聞辟支佛地。」所以有一句話講:「大海中水可飲盡」,這大海水可以乾竭掉,可以沒有,「剎塵心念可數知」,這眾生的心念有多少呢,有功夫的人知道,像目犍連尊者,娑婆世界的眾生到底有多少,他能知道,乃至於在《圓覺經》上講的,有的有功夫的,這眾生的心念他能夠知道,「剎塵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我們可以測量虛空的邊際,風呢你可以叫它停止不要動,這個菩薩的神力都能做得到,有為之法,神通變化都可以去控制它,但是無人能讚佛功德,沒有人可以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乃至十方如來的智慧,所以這裡講的:「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超是超過、超勝。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什麼叫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入當然就是契入、證入,這是入的意思,那什麼是空?空就不是斷滅空,一般凡夫認為的空是有形,有物質的東西沒有了,他找不到了,他就認為空;二乘人認為的空是滅色故空,就是他看這世間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因緣散滅的時候,這東西就空了;那麼菩薩看到的空是不屬空、不屬有,捨兩邊取中間,他看到的空是這樣,一切法皆空,你說這個東西是有的,那菩薩他不這麼看,因為它不是實有,他知道如幻,你說它如幻空,他也不著如幻空,他知道空跟有不二,是一心所生,所以他知道從心所生;佛看到的是緣生性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沒有二法,菩薩跟佛的境界還是有差別,所以這裡講的:「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空就了達諸法緣生性空,他知道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即非有,不妨非有而有,這是入空。這無相連空相也無,不光沒有有相也沒有無相,那相還存在嗎?一般人看到無相,這相沒有了、無了,不管它是什麼樣的形狀,什麼樣子,它就是無了、就是沒有了,無相不是沒有相,沒有相那這個就斷滅了。所以是「相有而性空」。所以這個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個相不是真正斷滅的無相,不是把現相泯滅掉了來說個無相,不是的,是當相而無相、即相而無相。像現在有人教這個無相念佛,還是有個相,不但有一個相,我看很多相。那麼這個方式能不能用?我看不可靠。經典上也沒有講,很多人學了以後就發狂了,不能控制自己,他這個教法不對,變成神經有問題了,這是外道。拿了一點佛經就說他也是無相,說持名是著相。他一定要無相才是真正有念到佛。不知道佛的相、佛的名字即相而離相,這是順便一提的。所以入空無相無願,這個無相就是相有,但是體空,我們先一個一個講。那無願呢,願就是願求、有作,這個願就是願求,那無願就是無作,願就是有作,無願就是無作,作就是造作。眾生都是落在有造作的。你看反過來都認為相是有的、這世界是不空的,那你有希求。所以都沒有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但是這裡的菩薩了達諸法皆空,連空相也空,所以無相。這徹底空,然後起用,起用就是無作。利益眾生的時候,常度一切眾生而沒有度眾生的想法。「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金剛經》上講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六波羅蜜,這是即相而無相。正在作為的當中而無作,無作的當下無所不作,這是心性之極致!那麼我們能不能做到?可以做得到。能,絕對能契入這樣的境界。現在很多淨土宗都講這個太難了、太高了,我告訴你不要聽他亂講,他在破壞你成佛的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既然講出來了就代表是眾生能契入的,不能契入的那就沒有必要說了。為什麼世尊來這個世間講經說法,講大乘佛法、跟你講《華嚴經》、講《法華經》,就是告訴你,你能契入這個境界。他不是要講給菩薩聽的,講給菩薩聽他不用來了。大費周章示現八相成道幹什麼?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也能契入。不光如來自己契入,還教眾生契入。那你要有這樣的受用、這樣的境界,你就要學大乘佛法,其他的法沒有辦法,大乘裡面才有,學了以後你才能契入。大乘佛法講的是心性,現在人很多講大乘都講成小乘,甚至講成人天乘了,真正講大乘、講心性的不多,甚至鳳毛麟角,非常的少。那麼你想要契入的話,我們還是那句老話,你的執著要放下、成見要放下,心要空。讀經、念佛是做什麼用的?是破你的執著,實際上你有沒有這麼執著?只是你一直執著自己很執著,一直覺得自己煩惱很重、業障很深,你就產生出這個虛幻的作用,所以才造成了有惡業凡夫的現象。釋迦牟尼佛一出世講《華嚴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告訴你說你本來跟佛完全一樣,這一點你先認識清楚。可是一般人不相信,他認為我怎麼會跟佛一樣?佛沒有貪瞋癡,佛沒有愛欲,我有啊!凡夫都這麼認為,有的有結婚的,佛沒有結婚我結婚了。那我怎麼會是佛呢?佛沒有子子孫孫,我已經子孫滿堂了。那我怎麼可能成佛?佛講的是佛性,不是你有沒有結婚,你有沒有子孫,眾生皆有佛性,但是眾生不相信。我眼見色,就是會著相,看到好的我心裡就喜歡;看到不好的、人家罵我了,或是看到不喜歡的東西,我就討厭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這個變化的當中有不變的,哪一個不變呢?你感知的心沒有在變。如果妳現在的心真的是討厭的話,那就不會生出喜歡。所以心不屬於討厭、不屬於瞋恨。如果這個好樂是真的話,好樂是你的心的話,那心就是好樂。你就會看到什麼都好樂,你就不會揀擇了。所以你知道這個心正在好樂、正在分別、正在瞋恨的當下,這個心從來不變、不動。這個道理你認識清楚,這是直指人心!不然這些經教講的,說實話你要真正了解,那要非常久的時間。有的甚至入海算沙,看不到啊!這心就像琉璃珠一樣,現在的玻璃珠、水晶球它能映現外面的境界,但是它不屬於外面的境界。就像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但是鏡子絕對不著色相。心能夠了知、能夠分別一切,但是不屬於一切。這個心你反觀、你直接見到稱之為見性。那麼從這裡守本真心常住不滅,不要再循著你的分別去走,循著你的貪瞋癡去走,安守本心這叫保,保住了,就這麼用功,久而久之你的貪瞋癡慢疑不起來了,這世間的欲望不起來了。所以有人說這個佛門有沒有斷淫欲的方法?說實話,沒有。這話不是我講的,是諾那金剛上師講的,這是一位真正的大德,他說你只要了達心性,淫欲就斷掉了。你要不要觀白骨觀?白骨觀好像很好用,但是只是轉換對象而已。甚至我們去受戒,給我們講戒的這些法師,他說你們不要做白骨觀,本來看的是白骨,後來就變美女了。女眾也一樣,本來是白骨,後來就變帥哥了,一樣的意思。所以在於不著相,在於見性,了達你現在在分別在起妄想的這個心從來不分別,那麼了達以後,道力不足的,提起佛號來。所以說,兩重能所,攝萬念歸一念,再來問一歸何處,把這一念也給捨棄掉。你這麼念佛,這麼修行,可以見性。這是見性的人說的話。這就是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你是真正入,不是只有這裡的菩薩入。修淨土能不能入呢?能入,絕對可以入,這不是釋迦如來的專利,是一切眾生本具。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做得到,所以你不要一直認為我業障很重,實際上我告訴你,你根本沒有業障,業障是哪來的,你認為來的,講這個話,一定嚇倒很多人,業障是我認為來的,真正是實話。你一直認為你有業障,你放不下,你捨不掉,你就永遠放不下,你從來沒有發一念心要捨,你總是抓著自己的業障,抓著自己的毛病,所以一切眾生,確實可以成佛,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不是生在末法,這就是正法。這是佛教很重要的道理,你的心見一切相的時候,確實不著相,這才是真心。《楞嚴經》講的八還辨見,它舉了明、暗、色、空、通、塞這些等等的八個。那麼你今天看到明亮的,我們歸就於明,今天看到黑暗的,我們歸就於暗。統統都歸就。回到它的本處,所以叫八還,歸還。那麼你現在感知的這個心,有沒有?有啊,還是存在的。它沒有隨著明暗而變化,沒有隨著通塞而改變,通就是通暢,塞就是堵塞。明暗通塞。這些去做變化。那佛就下了一個結論,「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這些會變化的,當然不是你。你現在感覺到歡喜,感覺到難過,這會變化,現在歡喜了,等一下又難過了。現在難過了,等一下又歡喜了,凡夫就是在歡喜、難過、得失、是非當中,在那裡做活計,祖師講的做活計,在那裡打算做計畫,我要幹什麼,我要做什麼,他不能返照自心,所以你說心性多遠呢?就這麼近,你天天都在用!你想叫它停止都不可能,它連睡覺都沒有停止。為什麼呢?睡覺時耳根都還在作用。很簡單的現在大家都有手機,手機把鬧鐘打開,睡一個小時,你在睡覺裡面,不管你做什麼夢,好夢、壞夢,熟睡了,但是一聽到這個手機的聲音馬上就醒來了,我有什麼事情趕快去辦,雖然在睡,你的聞性還在作用,這娑婆世界,眾生耳根很利,舉耳根,乃至你的意根,你睡覺在作夢這意根在起作用,意根不屬於夢境,意根是緣這個法塵,意根也在起作用。所以你要知道佛性是不生不滅,你要不了解這個道理肯定有輪迴,了解這個道理去修行,輪迴就會終止,因為你在這個生滅變化當中你做得了主,你會不隨他的生滅變化,這個才叫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學佛,當然這個道理不是我們三言兩語就可以讓你懂得,還是要常常熏習經教,所以為什麼我們提倡讀大乘經,你要怎麼讀經呢?很多人讀經是我來聽個意思,想要從讀經裡面去解意,這個讀經跟解經要分開來,讀經是先讀熟它,這是修定;那麼解經你再另外找跟自己相應的註解再來學習,了解它的意思。有時候讀經讀熟了,碰到境界這個經文會冒出來,你會反觀提醒自己,像讀《金剛經》的人,常常以一句話提醒自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你讀熟了,冒出來起作用,這就叫做發慧,這就是智慧起作用,慧可以掃除你的煩惱,可以消除你的業障,所以你就不會著相了,要不著相,其實也沒有那麼難,那麼念佛可不可以達到?當然可以,你用一句佛號,這一句彌陀名號,當你的心在著相的時候,馬上迴光返照,把你的注意力,把你的心安住到佛號上去,使它不要再向外攀緣、流轉,這個就是用佛號來修行,這是淨土宗,心淨則國土淨。那麼你要契入自性清淨的境界,要用而不著,不著而用,要透過修行,才能夠契入。尤其是學佛,不是懂個道理,佛法的理論,講的這個道理就是事實;但是你要證入這個事實,你必須得透過修行。世間的書是理論,在學校學的很多都是理論,你到社會上不一定適用,這個是實話。但是佛法講的這個理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因為它就是事實!它講的因果是事實,講的實相是事實,講的這個功德妙用,乃至於咒語的神咒力、加持力統統都是事實,都有作用。所以佛經講的不是理論,那你要自己去實修,實修才會實證。可是你在實修的過程當中,又不可將修認為是實,很多人一聽到實修這個字,「實」就作實有了,有修有做那不是這裡的無願!這念佛也是一樣,執持名號不要學到後來只有一個執,執著這個名號,那不對。名號是拿來除病的,為什麼叫你執持名號?叫你專心在佛號上,那麼你就能夠「入空無相無願法門」。為什麼他不講淨土法門、不講天台法門、不講華嚴法門,他講「空無相無願法門」。因為所有的法門,都是讓你「入空無相無願」。這裡要用天台宗講的就是一心三觀,一心三觀:空、假,中。作用的時候就是中道!不著空、不著有,不著有相、不著無相。這個無相剛才講的,沒有有相、也沒有空相。所以大乘佛法是能夠利益眾生的,你學了絕對有幫助,不會只是空談。有些講《無量壽經》的法師,講到這裡他心裡面都認為是空談。「佛語不虛」!講的經典絕對可以契入。大乘佛法跟小乘不一樣,跟人天乘那更是不一樣了。人天乘就造善、造惡、輪迴而已,造善是輪迴,造惡還是輪迴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你修什麼都是輪迴法。念佛是不是輪迴法?也沒有真正的功夫,所以念佛是在於你要能夠明心見性。很多人都是求,看能不能下下品往生,告訴你:你還做不到。下下品往生要殺父殺母,你有沒有殺父殺母?所以你志求上品就對了。不要自己沒有信心、沒有道力,認為自己功夫很差、業障很重,那你真正業障就會現前了。這裡是講的「空無相無願法門」,與會的菩薩都契入,那麼示現作佛的時候,說法能夠破眾生的邪見,能夠解眾生的纏縛。然後能令眾生超聲聞、辟支佛地,乃至於能「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是大乘!所教的法門必然是空、無相、無願。所以你看現在有很多人給你開什麼「方便法」,教你做個功課、念個什麼咒,給你求這些世間的財色名利,他說這個是方便。你要看這個「方便」能不能讓你入空、無相、無願,如果不行,那這個方便就不對了,那個「方便」就會出下流。這「下流」就是下三惡道。你就會輪迴!輪迴到後來,一定是入三惡道的。所謂頭出頭沒,在海裡的時間長,出頭的時間短,這就是眾生。所以我們現在有這個機緣遇到了佛法,你對世間,你要看淡一點,不要這麼執著,不要這麼在意。世間的名利,世間的這些富貴等等的,你不要那麼在意,得過且過就可以。可是在佛法上你要在意,你要專心學,你不能得過且過、放逸懈怠!那你就錯失了這一生成佛、了生死的機緣。佛在《提謂經》上講的須彌穿針,我們能夠得人身,如同從須彌山上面放一根線下來,那麼在須彌山下有一根繡花針,放下來剛好穿過去,在放下來的當中,這須彌山山腰有大風在吹動它,你看這個有多困難。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能遇到佛法那更是不容易!遇到佛法又有多少人學到這個可以了生死的佛法?了生死的佛法才叫正法。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也說他能了生死,那你要看清楚了,他也說他是要了生死,你看他能不能了。了生死要用的方法要跟經典相應,跟「一乘實相」相應,他要教你離相、要教你放下,這個才是。那麼下面的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前面「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但眾生無法直下契入,所以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佛法,方便接引眾生入一乘。所以《法華經》說的「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所以他才說《法華經》,《法華經》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經典。所以一開始釋迦牟尼佛就顯現出來了,從面門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那麼在光中顯現一切的境界相,乃至菩薩、乃至凡夫修行成佛的過程。這顯示自性圓滿的境界,這是《法華經》的緣起。所以眾生沒有辦法,他看這個眾生業障太重了,一跟他說「一乘了義」,他就沒有辦法接受,一定毀謗。毀謗就一定墮落,所以他方便說「三乘」。那麼三乘佛法,實際上是為了令他會歸到一乘佛法。一乘者就是大乘,這大乘,就無所乘。「乘」就是運作、運行,無所乘故名「大」。有所造作、有所得、有所修,那這個就落到二乘、三乘去了,所以大乘者無所乘也,所以這個要知道。一乘就是一心,一心能夠運載一切眾生叫「一乘」。「乘」就是運載意、運行意,依此一心之法,度一切眾生,使眾生能夠直接了當的成佛,直指眾生本具之真心,所以這叫「一乘了義」。我們講了很多大乘,講了很多一乘,這個大乘、一乘,這佛學名相很少講。這一乘就是直接告訴你,你就跟佛一樣,沒有是、沒有非,沒有得、沒有失。那這個佛在哪裡呢?你現在在這裡聽經者,在這裡思想者,這就是佛,那麼我們一講出來當然就落到言詮上、言語上了,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也常常用禪宗的方式指示眾生,只是眾生不懂。常常大眾集會好了,等釋迦牟尼佛升座,釋迦牟尼佛一上座,不說話,不說話了以後,這法會就結束了,下座,為什麼?一佛乘者,無話可說,頂多驚堂木拍一下,下座了,所以這是教學的方法,或是給你仔細分別、仔細說明,或是一語不發,都是真正的布施,都是真正的利益眾生,那麼這裡隨順眾生的根器而善立方便,所以你要知道這三乘佛法都是方便。現在有些法師引《佛藏經》講的,不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先學小乘?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有沒有先說小乘?他是先說大乘,眾生不能接受,他再講一些小乘,實際上你去看《阿含經》裡面,還很多大乘的佛法,涵蓋著大乘的義趣在裡面,這給眾生種善根,只是當時的聽眾聽不太懂,那麼《佛藏經》講的沒有錯,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很多都是外道,你看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都是外道,他的常隨眾一千兩百五十五個人,其實全部都是外道,所以他們的外道見非常重,心外求法,邪見很重,所以釋迦牟尼佛教他,你先學小乘破外道見,這是在《涅槃經》講的,因為世尊要涅槃了,弟子就請問他說,世尊,既然一乘是了義,大乘是了義,為什麼你出世要講小乘,他說我是為了破你們的外道見,因為當時有六師外道,有九十六種外道,世尊有很多的弟子都是外道,所以他先說小乘破外道見,他說你們外道見都已經除了,我再來跟你說一乘,那麼你們現在哪一個是外道,你有去拜火嗎?所以你沒有這些外道見,可以直接學一乘佛法,可以直接修行一乘,你們不是當時候的外道,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會觀機,他目的是要講一乘佛法給你聽,那三乘佛法要不要了解呢,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一乘契入以後,你生死已經了了,再方便學三乘佛法,幹什麼呢?度眾生、幫助眾生用的,跟他們說這些方便,說名相、說修行次第,跟他們講,這是方便。所以一乘的佛法最直接、最了當,不用著在相上,整天有修有證、有取有捨,這是一般的二乘,有修有證、有取有捨,都是著相,大乘是轉念頭,我們常講轉念,你剛開始修行,轉念,越轉越深,越轉越深,從這個一般的粗重妄想、雜念慢慢的轉深,慢慢的捨掉、捨掉、捨掉,那麼再來能夠轉法界,你可以轉我執、我見、分別都能轉,甚至你對於心性不了解也都是一念轉過來的,在大乘佛法裡面先破無明,跟一般的權教不一樣,修行是先破無明,再來除分別就是塵沙跟我執,這是見思煩惱,大乘佛法修行是這樣子修的。所以世尊這裡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當眾生沒有辦法接受,所以就說三乘法,那麼做出這些樣子來攝受眾生,幫助眾生契入一乘佛法,眾生著有,他跟你先分析是因緣所生的,你不要著有了,終究是會毀滅的,眾生著空則告訴他,不是屬於空,你看我現在還是能夠跟你講話,你問我,我還是可以回答,那不著空,但是這些都在枝葉上,都沒有見性,都是善立方便而已。那真正的直指人心,直接告訴你:你就是佛了,不假造作,不假修為,那這是直接告訴你,你有天真的佛性,這就是世尊出世所要說的。那麼下面: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是滅度,八相成道最後一個,說法說完了,眾生不想學或是懈怠,他就示現滅度給你看,讓你珍惜佛法,所以世尊無論是在世,無論是滅度,都是攝受眾生的方便,都是在幫助眾生,不是為了自己,成道不是為了自己,滅度也不是為了自己,這個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所以你們做晚課,大慈大悲愍眾生,就是這個道理,大喜大捨濟含識,這是晚課,這你就知道,你看經典你才曉得釋迦牟尼佛到底哪裡慈悲,到底怎麼幫助眾生?所以佛修行除了自己了生死以外,那麼還幫助眾生了脫生死,在眾生懈怠的時候,他就示現滅度,人家問佛:世尊,你有能力一直住世下去,為什麼你不住世?世尊有觀機的能力,告訴他:因為我如果住世,眾生必然生懈怠心,想說佛還在,有什麼問題去找他就好了,我不用修、我不用學,所以他才要滅度,這個就是幫助眾生,所以幫助這些中下根的眾生,大部份人都是中下根,中根的半調子,不上不下;下根的根本不學,或是時而學時而不學,這都是下根,在那裡懷疑、躊躇、猶豫,不肯向前,為了這些下根的凡夫、下根的眾生,示現滅度,那是不是真的滅度?世尊有沒有死亡?沒有,他是到他方國土去教學,這娑婆世界這麼大,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南瞻部洲,這個地球上還有其他的地方,他到那裡去教化眾生,所以眾生修行有感應跟佛相應,釋迦牟尼佛又現前,所以你看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菩薩本事品》還能契入這個境界,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見到靈山會上講《法華》,還在講,為什麼?這就是他沒有滅度的一個真實的現象,那麼我們眾生凡夫肉眼看到的是有滅度,實際上不是真正滅了,他只是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功夫,你看不到了,所以遇到了佛法,你要好好的珍惜,不要一個禮拜一個禮拜的過去,這麼放逸、懈怠,哪一天你的壽命到了,無常現前了,這無常不會挑年紀,有的人認為無常是年紀大的人會遇到,不是的,講到無常就是大家都有份,你要聽懂這個意思,無常不會挑年紀,無論年紀大的、年紀輕的,無常是超乎你的想像,超過你的正常想像,所以稱為無常,就是常說的意外,那佛門說無常,所以這個要知道,哪一天無常現前的時候,你後悔都來不及了,所以應當趁現在有體力、有精神的時候,身體健康不是要發大財,過年快到了,你們心裡求的都是這些,不是要發大財,要好好修行,好好念佛,把煩惱習氣除掉,身體健康的時候,應當於強健時努力修善,這善就是修行的意思,不要再等了,不要再懷疑了。

 

第四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六集)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所謂善立就是善巧、方便來建立。那麼這個建立必然是善。那佛教的善跟世間的善不一樣,這個我們一定要能夠分辨的清楚。同樣是五戒,同樣是十善,但是跟這個世間的善法不一樣。世間人行善有所得、有所求。佛在經上講這些外道之所以行善,是因為他想要求人天福報,希望來生的生活過的比這一生更好。這佛教的善法跟世間人用心不一樣,佛教行善、行五戒、行十善是反觀對治自己的問題,為的是明心見性、為的是利益眾生。《華嚴經》講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是佛教行善的用心,所以念念稱性,從佛性起作用,不會帶著情見。世間人行善是愛緣慈,看他很可憐,心中生出了愛欲心,愛緣慈。這愛緣就是愛欲,不管他跟你親不親,這是愛緣。心所愛戀的、所憐憫的,這愛緣慈,這個心雖然是好心但是不清淨。佛教叫無緣慈,最差的也是法緣慈,因為了達諸法實相,所以生起了慈悲心。那無緣慈是連了達諸法實相的「了」也沒有了,因為沒有條件,所以叫無緣,這個緣就是條件,所以說無緣大慈,這是佛教我們行善。《金剛經》講的不住相而行六度,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六波羅蜜,這是善。那麼這裡講的善立,就是令眾生出三界六道輪迴。為了讓眾生明心見性。《法華經》講的:「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就是要令眾生能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是告訴你你有,所以叫開,開發的意思。示告訴你佛性在哪裡,這是示。令眾生悟入,能夠悟─體會到;入是證入。所以叫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其他的這些三乘法都是方便,不是真正佛出世要說的,這可以肯定。所以佛教講的「善立方便」是接引眾生入大乘,不是搞世間法,像現在弄這個《弟子規》,這不是佛的本懷。佛說:「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法華經》一開頭就講的一清二楚。甚至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等諸大弟子,你們學佛不要以為你證了阿羅漢、證了辟支佛了。如果不了解如來出世就是為了令你明心見性的話,你不要說是我的學生。這話講的很重,我這是白話。所以學佛人要搞清楚佛是在教什麼,你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一開始一定告訴你如來為什麼出現於世。《華嚴經》也說到,我們這個玄義裡面也有講過。大教緣起,就是教起因緣,一開始就告訴你世尊出世是為了要講什麼: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這是遵照古德的方式、遵照佛教化的方式去講經。你即使世間的善法做得再好,佛說就算你證得了阿羅漢、辟支佛,如果不了解心性,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要講實相的話,他說你不要說是我的學生,他不承認。辟支佛是緣覺或是獨覺。緣覺是聽聞佛說的十二因緣而開悟、悟道的,斷除了見思煩惱,這是緣覺。獨覺就是生在佛前或是佛後,他的根器很利,聽到這個風吹草動,一些自然界的音聲他就悟道,這是祖師大德給我們分出來的。所以你看這些人在學這些世間法,是不是佛的本懷?佛不承認,非佛弟子。《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講的一部經,最後一部。《法華》講完一日一夜說《涅槃》就入滅了,等於是釋迦牟尼佛要往生以前,最後開示。要入滅了真話都要說出來了。說我立了這些五乘、三乘統統都是方便,都不是我的本意。為什麼?因為你業障重,沒有辦法一下接受一乘,所以我告訴你三乘,慢慢的接引你入一乘,所以叫「善立方便」。

這三乘的指歸是在於一乘。如果你能直接學一乘,那就不必三乘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真話!在講真話以前有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一聽佛要講一乘了,他受不了,沒有辦法接受了,因為佛要告訴我們實話。這三乘都是佛的方便,他們沒有辦法接受,心懷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就是他自以為對佛法的修學次第、修學的過程,乃至佛教的教理很了解,可是沒有證入,還以為自己有修,這是「增上慢」,其數有五千,即從座起,頂禮佛足,作禮而去,這些人就是不能信受的人。佛在世的時候如此,現在也是如此。你跟他講 大乘法,跟他講一乘了義,他不能相信,告訴他:你即心是佛,不假外求。跟他說不必經歷三乘次第,他也不能相信,那這就是心懷「增上慢」。心裡面不信又我慢,那這個不能成就。所以這個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這三乘之方便,接引你來一乘的。所以《感應篇》這些人天乘的東西,統統都不用學,佛教就有。而且你了達了心性、實相,我告訴你那些東西一時具足。《華嚴經》講的,十玄門的第一門叫「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切法一時具足,為什麼?從心所現,心能包萬法,所以稱為妙法。心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出就如同蓮花一樣,超出了汙泥與清水。汙泥是內凡,清水是外凡,所謂的汙泥是指六道輪迴,那清水是指四聖法界。佛所說的法如同蓮花,超出於十法界之上,契入的是一真法界。所以你看《無量壽經》處處都告訴我們,要學一乘了義。所以祖師歎《無量壽經》是圓頓大法,是圓頓的,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所以學道、學佛要有信心,佛教的基礎,這根本在這裡,這個東西你先了解,而後再來起修。永嘉大師講的:「但得本。不愁末。」你根本找到了,根本了解了,什麼是實相,什麼是你的心,這個知道了你就不會走冤枉路了。你念佛肯定得力!你對於世間就不會這麼貪著,你的習氣就會減少了。你就會懂得什麼時候該怎麼修行,你就會體會到修行的法喜,這是真的。所以這個三乘法,是佛方便接你入一乘的,你不要執方便以為真實,那就會因藥得病。因為這三乘的法藥而得了大病,那真的是《證道歌》講的:「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這個肚子很餓,碰到皇帝的食物,你不能比皇帝先吃,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你生病碰到了世間最好的醫師,但是反而病得更嚴重,病還不會好,那就很冤枉了,這就是錯學佛法。所以你看各宗各派的祖師,註解經典、講經,一開始一定跟你講諸法實相,而且不光是一開始說,處處說,處處都在說,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善立方便顯示三乘」。底下所說的: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是佛的涅槃相。雖然說滅度,但是不是真正有死亡,人一期壽命盡了就死亡了。死了以後去哪兒呢?自己也不曉得,糊裡糊塗的,這就是沒有功夫,作不了主,所以就稱為死亡。那佛稱為滅度。他不是死了,他是這一堂課上完,去別間教室上課了,所以叫滅度,這課程結束,這一堂課四十九年結束,只是這個課堂比較長,四十九年。現在一般上課四十分鐘、五十分鐘,他上四十九年結束了,所以到別間教室去上課,也就是到他方國土。那麼在這個世間,學生要是學得好的,可以到他方國土去,也就是你可以到別間教室去跟著旁聽、跟著學習。要是功夫不好的,那就出不去了。所以這個滅度,不是真的死亡,是到地方去作教化,這個要清楚。世間人認為佛涅槃就是死亡,這是不對的。涅槃翻作中文叫「寂滅」,煩惱都寂滅了,煩惱都不生了、不起了叫涅槃,真正的涅槃,所以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那麼這個示現滅度,也是為了眾生,為了中下根人的眾生。上根人知道,佛沒有所謂的滅度與出世的問題,所謂不生不滅。但是中下根人多知多見,以為佛真有滅度。所以利用中下根人的根器來策勵他,讓他知道佛滅度以後,在這世間就沒有導師了,所以要趕緊用功、趕緊學習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趕快來修行,這個很重要。這是佛示現給我們看,眾生都知道了佛在的時間非常短才會珍惜。末法有一萬兩千年,現在已進入末法了,所以我們更加珍惜佛陀的經典,你不能夠隨便破壞經典,破壞藏經,這是佛留給我們的。佛不光留給人類,留給六道眾生。你破壞藏經,是跟六道的眾生結惡緣。

這些天王、阿修羅、乾闥婆、摩侯羅迦、緊那羅,這些八部鬼神都擁護正法,乃至於四大天王,這是八部鬼神的領導,統統都擁護佛法,擁護佛的經典,那你隨便破壞,你看他會不會修理你,找你麻煩!你現在也許有一點福報,也許有一點巧辯,講一些謬論,好像很對,但是這些鬼神都是當時聽佛講經出來的,他知道你講錯了,你講得不對,現在不修理你,等你死了以後就修理你,就懲罰你,來找你麻煩,讓你生不如死!這些鬼神是有憎恨心的,他沒有慈悲心,你看這些護法神都長得青面獠牙,比你們玩的那些電動玩具裡的怪物都還恐怖,而且他是真的。那你要是沒有正知正見,任意破壞佛教的經典,會受到嚴重的懲罰,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佛留給我們的經典,從古代一直傳到現代,你不能去標句讀,尤其是大藏經不能標,現在有人在偽造乾隆大藏經,給它標上自己的邪知邪見,這些人不是祖師,也不是大德,更沒有修證,修得再久也都是眾生,那祖師都不敢隨意的更改藏經,何況是這些沒有功夫的人。我們中國的祖師,可不是普通人物,不是一般的小乘阿羅漢,都是大菩薩再來。你看豐干和尚阿彌陀佛再來,寒山、拾得,文殊、普賢再來,普庵禪師自己會說咒語,有一首咒語很有名,普庵咒,很多叢林都會誦這普庵咒,這些祖師大德都不是普通人物,他們不敢這樣做,後面的凡夫沒有功夫,你怎麼敢,你怎麼能給乾隆大藏經隨意標句讀,這不光是破壞文物,破壞佛教,毀滅佛法,把佛給我們的經典,祖師用生命保護下來的經典,你給它破壞掉,所以為什麼義淨大師做的那首取經偈,大家要去想想,「去人千百歸無十」,幾千、幾百個人去回來不到十個!我們中國法顯大師可以算是有記載的第一個,從中國到印度取經還活著回來的,玄奘大師也是少數!經過沙漠,我們一般人一天沒吃飯就受不了,沙漠的溫度日夜溫差非常的大,以前也沒有現在的衛星定位系統,沒有人導航,他從中國穿越沙漠到印度去,幾天沒喝水,幾個人有這種力量,那麼玄奘大師、歷代這些高僧大德帶回來的經典,你這麼隨意一句玩笑話,就要破壞,那你還是佛弟子嗎?所以,為什麼後面的人不懂得珍惜啊!所以義淨大師講:「後者安知前者難」,後人不曉得前人有多難,多麼辛苦才帶回來,其間又經過三武滅佛,經過改朝換代的戰亂,甚至經過民國初年的世界大戰,才保存到現在,你利用現代的印刷術發達,卻這麼隨意破壞,你們想想,這個罪過有多大!多少的祖師大德,不光是祖師大德,裡面還有諸大菩薩的論典,像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護法菩薩的《成唯識論》,這是舉一些例子,有一些論不一定收在藏經裡面,這些註疏都是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註解你這麼去破壞,那麼經是佛說的,佛也有造論,律是佛制的,那你是毀謗三寶,破壞三寶,毀就是毀壞,謗就是你不信,不信你才會毀壞,毀壞佛、法、僧,而且這個僧不是一般的凡夫僧,是勝義僧,勝義僧是有修證的、有功夫的,勝義僧那不得了,罪過無邊!所以我們後面的學佛人要懂得珍惜大藏經,珍惜乾隆大藏經。一般外面的流通版本,可不可以標呢?那是流通本,可以的,可是乾隆藏是參考文獻,不能隨意更動,古人他要讀經是去借經來抄,抄了之後,在自己的本子上面標上句讀,或是依著他師父的句讀而標,這古人是這樣,絕對不敢更動藏經裡面的內容,甚至你要靠近寺院裡面的藏經,都有人阻擋你,閒人勿近,為什麼?藏經是寺院的寶藏!佛門的寶藏,所以叫藏經閣,藏就是寶藏,還有就是藏起來,不是隨便誰要看就可以看,這裡面的藏經不可以隨便帶出藏經樓外,藏經樓有專門管藏經的,叫知藏,有的叫藏頭,管藏經的,你的藏經只能在塔裡面看,不可以拿到塔以外的任何的地方,管理這麼嚴格,那何況是像現代的人無知,用一些荒謬的理由更改藏經,那是不尊重佛法,不尊重古德,這是破壞佛教,鄭板橋講得沒有錯:「和尚者,佛教之罪人也」,當然這個和尚是指破壞佛教的和尚,不肯修行,心懷增上慢,認為自己很行,要標給人家看,既沒有修證也沒有基本的功夫,即使有修證的都不能標,何況是沒有修行的。所以這裡講的八相成道,最後這一個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那麼八相成道,實際上遍於過去、現在、未來,為什麼?因為這八相,從世尊捨兜率,降王宮,然後到出家,到修行、怖魔、成道、說法,最後的入滅,全部都是為了眾生,所以叫「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現在釋迦牟尼佛如是,過去七佛也如是,乃至過去莊嚴劫千佛也如是,現在賢劫的千佛也如是,未來星宿劫千佛也如是,都是為眾生示現八相成道,所以遍於過去、現在、未來,乃至於在座所有的同修,將來成佛也都是這樣來示現,都是這樣幫助眾生,那麼這八相成道,你不要著在名字相,是不是一定要降到王宮裡面,其實隨眾生的因緣來善巧方便的教化,你看阿難也是古佛再來,大迦葉這些都是大菩薩再來,所以善巧方便的示現,但是成佛都是一定降到王宮裡面,因為方便接引眾生,這是論義,這是你要知道的義趣,你不要著在名相上,照規矩來說,確實是這樣沒有錯。可是如果不示現佛身的話,那就隨他的因緣,所以有人生帝王家,有人生富貴家,你要知道這帝王家就是指富貴的意思,或是指他福報具足的意思,這個要清楚,那麼重點是你能放得下,對於你貪著的、好樂的、喜歡的,你能放得下,放下自己的好樂,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棄守自己的貪瞋癡,這些東西都不要了,五欲六塵看淡它、放下它,所以八相成道要這麼個應用,那你現在也是八相成道,不用等到補處菩薩,這是我們怎麼學習這個八相成道,重點是你能放得下,你放不下那就沒有辦法,所以這裡講的:「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我們要清楚,要珍惜佛法,珍惜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經典。《無量壽經》講:應當對此部經生導師想,生導師想就是它是你的親教師,祖師大德教我們讀經的時候,要如同佛在面前,要端肅身心,絕對不能放逸、不能隨便看過,要一心一意,你這麼學就是叫恭敬心,那麼你這樣心是空的,你不打妄想、不亂意、心不散亂,亂意就是心散亂。這樣佛法就能夠入到你心裡面去,所以為什麼我們教讀經,不教你解意,這很有道理,你一解意,你修的定就破壞掉了,讀經就是從頭讀到尾,不起任何見解、不打仼何妄想,有這些意思出現了,你也不要管它,就這麼讀下去,讀經跟解意要分開來,解意的時候也是專心,讀經的時候也是專心,那一個是專心了解它的意思,一個是專心不打妄想,這定中有慧,慧中有定,這是祖師大德教的,這個方式確實很妙。那麼下面講的: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這是得無生無滅,三摩地翻作中文叫做正受,正受也就是三昧的意思,那麼眾生有無量無邊煩惱,所以就有無量無邊的三昧,但是在《大智度論》講:「三昧是因,陀羅尼是果」,這個三昧,菩薩得了會退失,這一生得了,但是如果沒證陀羅尼的話會退掉,陀羅尼不退,這後面會再作一次說明,那麼這裡講的:「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就是照見諸法不生不滅,隨時隨地都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這不生,我看只有在佛教裡面它有說到,其他都是有生有滅,佛教講的不生就是這個東西在你心中徹底的空掉,完全沒有,乃至它在作用的當下也不生,不生就不會有滅,因為生滅是對待法,有生就一定有滅,有滅就一定有生。所以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立一切法不生,就告訴我們這一法當處即空,不可得,所謂當體即空,不生,沒有來沒有去,沒有生它的因,所以你們在爭這個雞生蛋,蛋生雞,這在經典上也有講到,他說為什麼會有這個疑問?因為你看到了相續相,著到相續相裡面,所以你看到雞生蛋,蛋孵出雞來,你是看到後面,你沒有看到根本相,這你要去看《中觀論》,你才清楚,凡夫就是看到後面的一小段,片段、片面的,他看到種子發芽、成長、結果,果又變成種子,所以他就認為,這個花是這麼個來法、樹是這麼來法,所以他不曉得這個種子,最初的種子不生,所以龍樹告訴我們一切法不生,不管你說誰生的,生它的就是不生,因為你有再生無生,那還是有生,那就不是無生,所以直接告訴我們一切法不生,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無生無滅,不生就沒有滅,所以你現在起心動念,問自己煩惱從哪裡來?從心哪一塊生出來?如果真的有,存在哪裡?要是煩惱是實有的話,那現在這醫術很發達,開個刀把它取掉就好了,所以煩惱沒有來處,在還沒起的時候,它藏在你心裡面,你說我有心,有心在起煩惱,藏在你心的哪裡?你心又在哪裡?所以二祖很有智慧「覓心,了不可得」,要找這個心,去哪兒找?在找的是誰?在找的是心,所以眾生就不曉得,看到相續相就認為這個東西這麼來的,他不知道這是無生的、沒有來處、沒有去處,所以他一直在這裡輪轉,死而生,生而死,這個種子發芽,發芽長成枝葉、花果,花果以後凋謝,凋謝又變成種子,他就在這裡輪迴,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眾生的意識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你不曉得在起現行的當下是無生的,所以就說為輪迴眾生,眾生為什麼輪迴,就是你的行為不斷的循環,而且你認為這個循環是對的、正常的、是應該有的,這科學沒有辦法證明,科學也是從輪迴裡面推論出來的學問,科學講的現象沒有錯,但是它發現到的是現象,即使說這個世界是波動的現象,但是波動哪兒來?若從心而來,那心則有動,有動就有二法,就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在哪裡?妄心有動,作何體狀?是什麼樣子?不從波動而來,那為什麼你說世間從波動而來?所以他不曉得這波動怎麼來的,就是因為他不知道不生不滅,所以他一直找生他的那一個,越找越多,會不會有終止的時候?他永遠找不到,為什麼?因為都是對待的,佛講都是你打妄想、起無明以後,生出來的法都是對待,不管你再怎麼微細,它還是對待,離開對待說個絕待,還是對待,絕待跟對待是對待,所以只有大乘佛法講得清楚,那麼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得到了、證得了,這得就證得不生不滅,證得,親自見到,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的感受,現在的人講體驗,你親自體驗到了,什麼是不生不滅,佛教講的,不跟你講神通,你不要認為開悟、見性,就會發神通,我知道你過去生幾百世,未來幾百世,那個不重要,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到,還會有變化,有一句話叫計畫趕不上變化,那麼這個變化哪兒來,這趕不上你的起心動念,所以佛教不搞鬼神,現在什麼鬼神附身,那都不是佛法,說誰是往生到哪裡,他又能幫誰印證,那就是為了貪圖你們的供養,餓鬼道也要吃飯,他如果不拿一點神通出來顯現一下,誰給他飯吃,這鬼神破壞佛教。所以佛教,你不要認為明心見性以後,一定就會發神通,會知道什麼道理,誰又跟誰溝通了,又跟誰講話了,哪一尊佛又跟他講了什麼,多久地球會爆炸,這些事情,什麼時候要世界末日,哪邊又有大災難,這統統都是邪說,妖魔鬼怪,不能讓人見性,佛法講的是見性,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這是佛的心法,所以你不要誤解了,法師你講這個明心見性,我大概打坐的時候有明心見性,我可以看到多遠,我可以聽到什麼,我可以看到我的內臟,我可以看到別人的內臟,那都不是什麼功夫,有一點感應而已,你一著了就著魔了,所以這個「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這是三昧。下面講的:

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這些都是讚歎與會的菩薩,前面是說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這裡是說他所得的法,了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在這裡面得正受,乃至得陀羅尼,因為於一切法當中,你都了達不生不滅,你的煩惱就斷得非常多了,你就知道無邊的煩惱生無邊的三昧,無邊的三昧出生無盡的陀羅尼門,他都得到了,都保持不失。前面我們才講到《大智度論》說的,得三昧還會退,得陀羅尼不退,陀羅尼翻作中文叫總持,持而不失,三昧是能遮能持,能遮一切惡、能持一切善,能遮能持叫作三昧,所以得陀羅尼就不退,就好像做這個陶器,還在捏陶土的時候,做成杯子的樣子,還沒進窯裡面燒的時候,這就比喻作三昧,形狀還可以毀壞,菩薩這一生雖然得三昧,他沒有得陀羅尼,得三昧來生就退掉了,可是一旦得了陀羅尼,就好像這個陶杯進到窯裡面去燒,出來它的形狀就不會變了,這就是陀羅尼,這是《大智度論》的比喻,好懂。所以你就知道,佛菩薩在做比喻時都是恰到好處,不會多一點不會少一點,眾生一聽他就懂了,所以說佛法是生活化的,肉眼可以見道的,見道就是成道的意思,肉眼成道,那凡夫的肉身可以成佛身,不假外求,你不用求哪一個人給你三昧,你求釋迦牟尼佛送給你三昧,他也沒有辦法送,這三昧不是禮物,過年拿紅包可以拿,但是三昧不是紅包,不能今天來,我包幾個三昧給你,三昧靠自己修,陀羅尼靠自己證,他頂多從旁邊幫助你而已,所以這是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剛才講的總持,有四個意思:「咒、義、法、忍」,陀羅尼也有咒的意思,所以你們持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所以你看這個「阿彌陀佛」就是一句陀羅尼,你持佛的名號就是持陀羅尼,義就是總持諸法的根本義趣,也就是你從一法見性,性能包諸法,性就是佛性,所以持一切法之義,什麼叫義就是義理、義趣,持而不失、不忘、不退,這個就是義;法就是講的一切法,你都能通達,不光佛法通達、世法也通達,根本智跟後得智都有,忍就是無生法忍,就是真正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而且你都不會再退轉了,這是得一切陀羅尼門。我們為什麼輪迴到今天,就是沒有得三昧也沒有得陀羅尼,所以修行都沒有成就,好像有一點功夫,馬上就退了,為什麼?你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的欲望,不願意改變,只要一聽到人家說你,這個無形的我就生起來,馬上就保護自己,即使嘴巴不回應,心裡也都產生出了很多的不悅,只是應付一下場面而已,在法師面前混的過去、應付的過去,在同修面前做個樣子,也裝個念佛很用功的樣子,同修一不在就開始講閒話,碰到法師呢?懺悔,懺悔,我業障很重,我很懈怠,他講這個話的意思是文言文,白話文就是我不想用功、也不想精進、更不想來,只是不得已怕人家取笑我,說我懈怠,好吧,那我只好來了,所以他來跟我們講懺悔,我們都聽得懂他講這話的意思,深的文言文我們沒有辦法解,這淺的我聽得懂,所以修行要面對自己的問題,人家講你是好事,所以孔子的弟子子路「聞過則喜,見過則拜」,聽到人家講自己的毛病很高興,這高興不是無恥那種高興,有一種高興是無恥的,我就是這麼調皮搗蛋,你能把我怎麼樣,「聞過則喜」也有這種喜,當作嘻皮笑臉的意思,他不是這一種,他很歡喜,知道說我的過失,有人告訴我,此人必然忠直,對我有益處,世間的賢人,知道你在講他的毛病、問題,很歡喜而且他能覺察這叫見過,見到自己的過失,見到了別人過失,他能夠改正,為什麼見到別人過失,他能改、他能反省看自己有沒有,所以他能改,他能拜謝人家告訴他,他的問題、他的毛病,而且他能夠改正叫「見過則拜」,所以我們修行,為什麼沒有功夫,沒有辦法得三昧,你看現在有多少人得念佛三昧,現在學淨土的,講出來都是笑話,有多好笑呢?平常不用功、不精進,臨終找一堆人來助念,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福報大一點的廿四小時,助念完了看看臉色好不好,頭頂有沒有冒煙,有冒煙,頂聖眼升天,升上去了,好了,這樣子就有超度了,就算這個助念有功德了,那這個升天就是眼,這個暖氣是最後離開的,所以你去感覺,如果是生人道,從心口出,那麼這三個都算好的,那麼如果暖氣往下走了,就開始講,這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所以不能靠助念。助念要不要?是需要,但是臨終不能以這樣來看他的成就,確實自己能夠坐脫立亡,這是最好的,不要念佛念到後來都沒有得三昧,三昧得不到,你要得陀羅尼,那不可能,那必然退轉,所以現在學淨土,你看到講出來都是笑話,都沒有功夫,生前不用功,死了找蓮友大家來給他念一下,還有更方便的作個三時繫念,作三時繫念看哪一個人可以超度他,大家的功德,請佛來超度,那要這麼好的話,佛一定示現在鬼道度眾生,問題是佛示現的是人道,所以這個要清楚。那麼我們要再講到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下午所說的,過年一定要吃素食,你看趙榮芳老居士,她念佛念的很好,可以算是有念佛三昧,一天念三、四萬,她這三、四萬不是拚數目的,真的專心念,有念佛三昧,但是臨終的時候,因為她生前喜歡吃魚,所以冤親債主就找上門來,她也知道,女兒問她,怎麼回事呢?為什麼你的嘴巴跟魚一樣,動來動去,合不起來,就好像魚被抓起來,離開了水面那個樣子,她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吃魚,你們趕快幫我放生,放魚,放了以後呢?這業障就消掉了,所以你看即使有念佛三昧,臨終都還會業障現前,何況你們沒有得念佛三昧,那真的會死得很難看,死的不好看。這個是必需得告訴你的,所以你不要想說我吃一點肉沒有關係,方便開緣,等到你臨終業障現前的時候,那可不是這麼方便,沒有那麼簡單,你現在嘴巴說方便很容易,到時候痛起來,你看方不方便,那就沒那麼好受了,所以這個我們要清楚,這裡面有「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學佛人不可不知。你要是不曉得,隨隨便便,甚至有的法師還告訴你們,在家人沒有辦法,為了家庭和諧,你看這個法師要不要造口業,讚歎殺,讚歎殺是幫兇,就像小朋友在捉弄蟑螂,在學校欺負小動物,旁邊的人……殺死牠、殺死牠,讚歎殺也是殺,所以現在的出家人讚歎殺,你看他自己吃素,他教你們,沒有辦法,那不對,應當勸勉大眾要吃素、要放生、要戒殺,這是佛的根本戒,大乘的根本戒,你自己沒修好,也不要傷害眾生,這個是我們提倡的一定要做到,今年做不到,我們明年讓它做到,可是你不能應付,反正我今年不做,就說今年做不到,明年再想辦法,看要怎麼應付,看這個悟顯法師挺難應付的,那不行,你應付我沒有用,那是你造業,你造殺業還是你受果報,我不會受果報,我該講的都講了,該說的也都說了,跟你講這樣會有因果、會有業報,你一定要相信,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試看,到時候你就不能怨我,也不能怨天尤人了。

 

第五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七集)

「菩薩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這三摩地就是三昧,「及得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是因,陀羅尼門是果,那麼在三昧是會退失的,可是如果你得了陀羅尼那就不退。那麼三昧在《大智度論》講,是與心相應,跟真心本性相應,但是陀羅尼是與心相應,也與心不相應,它都能現前,都不會退失,這是陀羅尼跟三昧不一樣的地方,所以,一般人得了念佛三昧,如果沒有入理的話,得到的一心不亂,只有功夫成片,那他是會退轉的,那事一心是不會退到凡夫,但是在事一心的位次上還是有進有退,但是他有標準,不會再退到凡夫了,所以沒有得到陀羅尼,沒有契入一心之理,還都有進有退,所以與會的菩薩,證得不生不滅而且是永遠不退轉。我們修學佛法很容易退心,只要一點風吹草動,有ㄧ點小病痛,馬上想到是不是因為學佛的關係?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生病了第一個要怪到學佛上面來,為什麼不想想,是不是自己飲食的問題?生活作息的問題?還是自己心罣礙太多?勞心、勞力,怎麼會怪是學佛呢?所以想要不退轉,就要有正知正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像有的人吃素到後來反而說,吃素還不是生病了,這天底下沒有不生病的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跟吃不吃素沒有關係,但是大多數吃素的人都健康長壽,有的健康長壽不是在這一生,而是來生,我們現在看到的多半都是現世的,都是這一生的,所以這因果是很複雜的,沒有辦法一時說得清楚,但是因果還是分明的,還是歷然的,這叫業果儼然,業因果報都是絲毫不爽的,所以在娑婆世界學佛,尤其是在現代,現代的人特別容易退心,你請他來道場,現在要用請的,以前人來道場是來求法的,不用請他他會自己來,現在道場要保護大家的善根,所以打電話告訴你,要記得來共修,你如果不提醒他,他就忘記了,這表示沒有發心,縱發善心,須臾即退,所以現在的人道心不夠,他不知道這世間是虛妄的、是無常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現在認為受用得到的,你看到的,你的家庭、事業、學業、同學、朋友是因緣和合而生,不用太認真,你太認真了,那你就起煩惱,心裡面有罣礙了,你就退轉,你就不會得三昧了,那三昧尚且無法得到,何況是陀羅尼?所以,這個世間要看得破,要放得下,自己愛好的、喜歡的這些都要放下,都要知道它是虛假的,因緣和合而虛妄有生,所以自己就要檢點,如果你讓道場打電話來告訴你,你要用功,要記得來共修,那你就要想到自己是不是退轉了,是不是不夠精進,不然為什麼需要人家提醒你?有的人提醒他還有效,有的提醒他,反倒覺得這間道場是在綁住他,索性他就不來共修了,那他什麼時候來呢?做法會搞熱鬧的時候現身,還是那幾句老話,法師啊,懺悔啊,因為我業障很重,都是用這種台詞給自己下台用的,不是真正懺悔、不是真正的用功,所以自己就要去檢點,要真正發心用功,不要退轉,這退轉不是不學,是說不能進步,叫不進則退。那麼想要不退轉,在這個世間有一個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這是可以肯定的。念佛有佛力加持你,碰到境界不會退轉。那你要真正發心來念,要真正肯念,佛菩薩才加持得上,能夠真正幫助到你。如果你只是散心隨便念,有念就好,今天念,明天不念、早上念,下午不念了、沒事的時候念,有事的時候不念、心情好的時候念,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念。那這樣念佛沒有用,很多人念佛都是這樣子。心很煩很亂的時候,他不念佛,這就是不會用功了。在你心煩意亂的時候,你要用功,要提起佛號來,是在這裡用功。不是等你煩完了,煩惱不起了,感覺很舒服了,就拿起念珠來念佛,不是這樣子的,這叫「悠悠散善」,祖師講的: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至。所以你念佛、讀經、修行,是用來當生活的陪襯品,陪襯用的,那你學的佛法不會在生活上起作用,所以要時時刻刻用功。為什麼要訂早晚課,還要加一支慧命香,就是要所有的學佛人從早到晚,都不要忘記要修行用功。可是現在末法,反過來了,早晚課有做就可以了,其他時間放野馬去了,都可以放逸,都可以搞世間事。你們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的用心,做早課晚課是應付佛菩薩,應付戒牒的。出家有戒牒,在家菩薩戒也有戒牒,授三皈還給你一本三皈依證。你是應付那一本皈依證的,應付你的戒牒的,那這個就不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一個念頭轉過來,一個念頭又退回去。你轉過來了,你就知道祖師大德訂早晚課,是要我們從早到晚不要間斷。可是如果一個念頭又退轉了,你就會變成應付早晚課,早睌課愈短愈好,這就是凡夫的心態!這樣修行不會得力,想要得到「陀羅尼門」那是不可能的,輪不到你,因為你根本就沒有基本功夫。這裡的菩薩不光見得諸法實相,而且在諸法實相當中得不退轉,得陀羅尼,陀羅尼上一次講過叫「咒、義、法、忍」。「咒」就是指從禪定裡面生出來的真言,那這個真言有無窮的威力。像你們念大悲咒,還有準提咒等等的咒語,都有它的功效以及不可思議的威神力,這都是屬於陀羅尼的一種。那麼「義」就是指佛經講的實相義趣能夠懂,這是指「義」。「法」是指依此義來修行,依此義作為軌則、法則,而行一切善,而斷一切惡,而行六度萬行,這叫「法」。「忍」就是這個法與無生法忍相應,不是虛妄法。你的行為不虛妄,行為是真實的,所以都能契入無生法忍,能夠安住法忍,這叫做得陀羅尼。所以「及得一切陀羅尼門」。下面講的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

就是說與會的菩薩來參加法會的十六正士,以及諸大菩薩,都有能力隨時悟入華嚴三昧。什麼叫隨時悟入?是不是隨便想悟入的時候就悟入了?這個解法就是依文解義了。「隨時」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淨念相繼」道理是一樣的。有人聽到淨念相繼這四個字,就認為是念頭一念接一念,不是的,相繼這「繼」就是不斷,永遠不斷,所以稱為相繼。這裡的隨時悟入就是無時無刻,所以稱為隨時,隨便什麼時候都安住華嚴三昧,「悟」是契悟、開悟,悟到了,「入」就是安住在華嚴三昧裡面,所以稱為隨時悟入。不是世間的禪定,有出有入。二乘人得的禪定也是有出有入,有生有滅,所以他這個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是偏真,就是跟真的很像,但是又不像,現在講的山寨版的涅槃,只能這樣講,假的,模擬得很像,但是不是真的,這是二乘人的。但是他雖然不是真的,可是比凡夫好得太多了,所以二乘人得的涅槃,也是非常的不容易,雖然他不是真正的涅槃。所以這裡講的「隨時悟入華嚴三昧」,華嚴三昧這是一個比喻,「華」就是花的意思,這個字實際上是花。那我們為了好讀,所以都念成「華」、華嚴,那麼用「華」這個字來解釋也是說得通。但是以《華嚴經》來說的話,它是舉花來嚴飾佛果。花是因,代表是因,嚴飾佛果的意思,所以稱為華嚴三昧,嚴是莊嚴,嚴飾就當作我們講的裝飾品,他非常的莊嚴,來顯示出如來的果德,所以稱為《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這是《華嚴經》的全名。所以這裡所得的華嚴三昧就是指,依不生滅真如本性來起行,所行的嚴飾自心的莊嚴,就稱為「華嚴三昧」。所以這剛才講的「華」代表是因地行,以因地行來嚴飾果德,所以稱為「華嚴三昧」。這華嚴三昧乍聽之下不是很好懂,但是把它解釋開來了,你就知道了。這是大菩薩得的華嚴三昧,那我們能不能得呢?實際上能得,而且處處都在現前,只是你不曉得。我們依《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法藏國師講的(即是賢首國師),這華嚴三昧稱之為「法界圓明自在用」,也就是說這個法界怎麼來的、世界怎麼來的?從心所現。我們現在在這裡講經,你們在聽,這個就是華嚴三昧。你聽到的、你看到的、甚至你聞到的,都是自心所顯現的,這是華,比喻作五彩繽紛,所現之法不離真性就叫嚴,所以稱之為「華嚴」。這在《妄盡還源觀》裡面顯示兩個作用,顯一體起二用,就是第一個叫「法界圓明自在用」。它所得的果就是「海印森羅常住用」! 第二個「海印森羅常住用」,就是海印炳現三昧門,海印顯現,也就是說你依華嚴三昧證入了這個海印三昧,這是賢首國師講的。以後有機會再來跟大家解釋《妄盡還源觀》。實際上不難,聽到這個華嚴宗名相很多也很華麗,一字又能含蓋多義,乍聽之下聽不太懂,當然聽不懂也不會為你特別開緣,講得讓你好像都聽得懂,講成世間法,那就是講經人不對了。你要知道我們是來學佛的,不是叫人家把佛法講得讓我聽得懂,那你就不是來學的了。你要來學是要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我的看法,這個你要放下。放下以後你的心是空的,就好像杯子裡面的水要倒乾淨、洗乾淨了才能盛甘露。眾生的心裝著貪瞋癡、妄想分別的水,你要把它先放下,把它倒掉,那麼你才能去吸收佛知佛見。因為我看到有很多人把《華嚴經》亂講一通,講成對立法,講成世間法,那這個都不是《華嚴經》的內容。如果《華嚴》只是教你做善事而已,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入定講法,而這些阿羅漢都沒有辦法參加?表示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所能預會的,預會就是參加華嚴法會的意思,得預盛會。剛才講的華嚴三昧是因,那麼果地上就是海印三昧,依華嚴三昧證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是什麼呢?海也是比喻如同大海,印是就像印章一樣,海印就是那個印章的印,你把字都刻在上面,當你要蓋章的時候,一蓋沒有先後,它的這個字全部一時顯現,所以稱為海印。森羅萬象如同海,那麼一時顯現如同印,全是自心所現,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諸法唯心所現,講白了就是如此。講得複雜比較名相一點就是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是我們所要證入的。那麼這裡說的「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所以你看它是悟,也就是他沒有迷失、沒有間斷,所行就能除斷煩惱,除斷煩惱以後其實顯現的就是海印三昧,那海印三昧跟華嚴三昧是一樣的。所謂「因賅果海,果徹因源」,這就是「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你所證的這個果不是從外得的,不是新來的,所以叫「因賅果海,果徹因源」,這是指這裡的菩薩「隨時悟入華嚴三昧」。下面「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不光得一個三昧,而且得一切的三昧。這百千不是指一百個、一千個,而是形容,不光得華嚴三昧,不光得念佛三昧,他是得到了總持百千三昧,總持就是剛才講的陀羅尼。不是得一個三昧、一個陀羅尼,是得無量的三昧、無量的陀羅尼,都不會退轉。你看《華嚴經》法雲地的菩薩、十地的菩薩,一念頃能夠遍遊一切諸佛國土,下面也是會說到。那麼這些諸佛所說的法,他都能記取,不容易啊!我們在這裡講經你們在聽經,這一會從頭到尾你都可以一字不差記下來,他一念之間就可以做得到。而且諸佛講的這個百千三昧門他都能證入,學習能力之強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我們聽經,能聽懂一些道理就不錯了,還得三昧,簡直是癡心妄想,得三昧那凡夫不可能,可是這些大菩薩他做得到,十地菩薩如此,何況是參加這個法會的都是等覺菩薩,那吸收能力、學習能力又比十地菩薩來得更多,因為他的心更清淨,所以他不光得的是一個陀羅尼門、兩個陀羅尼門,他是得百千陀羅尼門,所以叫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些都是讚歎這些菩薩的德行,這真的叫大德,所以你看這些菩薩是不是只做好事呢,自己有功夫,你能同時得百千三昧嗎?能夠具足無量無邊的陀羅尼門嗎?那你怎麼敢說你做一點好事就是菩薩、就是修菩薩行,還有人說佛教就是做好事、孝養父母,所以你把佛教看淺了。你看蓮池大師非常有智慧,人家問他,這《父母恩重難報經》能不能印,雖然是假的,不過也講到要孝順父母。蓮池大師制止他說,不行,為什麼?沒有學佛的人,就會看輕佛教的經典,說:佛教也不過如此,就是講孝養父母,那我何需學。那麼第二點呢?學佛未深入者,以為佛教就是如此,就是孝養父母而已,他說所以思考這兩大害處,勝過你印經的利益,害大於利,所以不提倡,不印,何況是假經。一本經如此,何況是乾隆大藏經,乾隆大藏經你標上句讀,那就是假的了,就是你的意思了,就不是祖師大德的意思了,而且你標了句讀,要是不解的人去給藏經標句讀,剛好把意思解顛倒,空義解成有義,大乘義解成小乘義,那不得了,諸佛如來宣說的一乘法,你把它逗成小乘了,因為你的功夫、你的境界,逗成小乘還能出離喔,逗成人天的,那就糟糕了,你要是世間心非常重,所以絕對不能標,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是有修證,我們去看《高僧傳》,隨便找一位,功夫都比你們好,這是中國人有福報,祖師大德很多都是大菩薩再來,你看像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永明延壽大師阿彌陀佛再來,通宗通教,他也不敢說我來給藏經標個句讀,連佛都不敢做,你偽造藏經還想求生淨土,阿彌陀佛第一個不同意,為什麼?我來這個世間示現我都不敢標,你們這些凡夫有何修證?天天念我的名號天天造假,天天欺騙大眾,不光欺騙大眾還欺騙自己,以為自己能往生,阿彌陀佛不承認,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以為他有十八願接引你,他一看你毀謗正法,毀壞藏經,那這個不能往生,為什麼?這種人要是到極樂世界來,我講的經他也要改,這佛有智慧,他知道你有這種惡習,怎麼能夠接引你來,而且知道自己做錯了還不願意改正,為什麼地獄出不來呢?就是這些人不懂得要懺悔,地獄的眾生一念懺悔心,他就能出來了,為什麼他出不來呢?就是千百劫來都不知道要懺悔,做錯事了不曉得要懺悔,不知道要彌補、不曉得要悔改,所以在地獄出不來,因此這個龍藏的句讀不能標,那個是文物、是參考文獻,你不要覺得沒什麼關係,你不能說別的藏經有標,那龍藏我也可以標。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那一般的流通版能不能標?流通版沒有問題,可是乾隆藏它是屬於參考文獻,原版就是沒有標。像這部大正藏它當時在編纂的時候,就已經標上去了,那個時候在造藏經的時候就標了,聽說問題很多!那麼龍藏,乾隆大藏經是我們中國至今算是最完整的華文大藏經,它的經版都還在,可以印刷的,其他的版本很多都散失掉了,甚至有的藏經僅存其名,只有藏經的名稱,這藏經也都沒有了、不見了,那麼古代的藏經到現代都沒有標句讀,這是祖師大德的智慧,為什麼?因為你能夠教學的人必然要有一定的程度,都是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或是一個山頭的方丈住持,他需要用到這個經文的時候,他去借出來,然後也不敢自以為是,就把它抄錄出來標上句讀,教他的學生,藏經還是保持原來的,留給後代的學佛人,祖師大德是這麼考慮的,不敢自以為是,所以你看到有一些古版的經文,有很多都是高僧大德下的句讀,即使他這麼有修、這麼有學了,我們後面的人望塵莫及,他還是不敢自以為是,還是尊重經典,尊重佛教經典的翻譯,你不能說人家標,你也要跟著標,人家破壞,你也要跟著破壞,這個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其他的藏經有標,那是他的事情,乾隆大藏經原版的就是沒有標,你標上去就是假的,就是破壞佛教經典,在佛經裡面加入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看法,這是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沒有人救得了你,不要以為沒什麼關係,很多眾生為什麼墮落了自己不曉得,還覺得沒什麼,你看現在世間做壞事的,他也覺得沒什麼,他為什麼會覺得沒事呢?你去看唯識講的:無慚無愧。無慚無愧還比較文言一點,以前人說你沒有慚愧心這是很重的話,就是現代人講的無恥,無恥你還覺得沒有什麼,藏經標句讀,哪有什麼,還說改藏經能利益眾生,總總的謬論、邪說。當初虛雲老和尚那個時代,就有人說出家人四分律不要了,四分律就是比丘戒,梵網戒不要了,百丈清規也不要,為什麼?他說這些規矩約束人,出家人不要穿海青,保留袈裟就可以了,那就是俗服跟僧服混濫,混到一起了,那虛雲老和尚反對,也有很多人教導老和尚要忍辱,這些人一點功夫都沒有,竟然教虛雲老和尚要忍辱,你們說好不好笑,虛老當初如果沒有講出來,我們也不會曉得,那麼這些人在破壞佛法,佛陀的體制他都要廢掉,所用的佛曆他也不要,像現在的佛曆二五五幾年那個是錯誤的,正確的算法是,現在西元二零一三年加上一零二七年,所以現在佛曆是三零四零年,這個才對,這是虛老講的有依據,依據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這兩位大師是大阿羅漢,有宿命通最少最少知五百世,那麼他講出來的話不會錯,一般人沒有他這樣的功夫,所以虛老說這是祖師大德講的話,我們就遵守著做,所以當初要不是虛雲老和尚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至今都還搞錯,現在的出家人為什麼有這件海青可穿,有這個出家的身相,這都是虛老保下來的。所以大藏經的事情,大家要是不努力,後面的人就沒有經典可看了,我們有責任,虛老那個時候已經一百一十幾歲,還為眾生出來說話,大家要學習虛雲老和尚的精神,要能護持正法,絕對不能讓這些惡人亂搞,虛老說這些改佛教體制的都是惡人,惡徒,那破壞藏經那當然是惡人,同理可證,絕對不能讓這些惡人來破壞佛教,不然後面的人沒有經典可以看,也許就直接損害到你,那麼後面的講經法師講的是正法,這些惡人還有外道卻拿著假經典,來質疑講正法的法師,難怪正法會滅!所以為什麼說:「和尚者,佛教之罪人也」,為什麼?他改經,偽造經典,不是偽造一本經,是偽造所有的佛經,把整個藏經統統標上自己的意思,不要說哪一個法師說要標的,也許你的師父真的修得很好,學得很如法,他說要來標,好像很對,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外道也認為他的師父很有修,他師父也說要來標,那這個藏經就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做事情要有智慧,要想得深遠,你不能說我的師父有名、我的師父有修,他說要標,依了就對了,那不能這麼講,你的師父有修,別人也認為他師父有修,他師父也說要標,就像我們上一次講的《楞嚴經》,《楞嚴經》你依圓瑛法師的這科判印出來,把他經文段落調動了印出來,那你認為圓瑛法師講得有理,人家也認為他師父講得有理,所以馬上就效法了、跟著做了,印的《楞嚴經》是他師父自己標的段落,那《楞嚴經》就毀掉了。所以《楞嚴》就毀在佛教徒的手裡,不是不解《楞嚴》,是更改經文,你把經文改動了,那外道也把《楞嚴》調一調,換一換,我也覺得它很有道理,他也印出來,他也說它叫《楞嚴經》,那一間道場這樣做,如果每間道場都這樣,那這《楞嚴經》就被他們毀掉了,你再會講《楞嚴》的義趣都沒有用,為什麼?每一間道場有他認為的《楞嚴經》,那大藏經亦復如是,你今天看了覺得這一段什麼意思,你給它標上去了,那別的道場,他也覺得他師父很有修,他們也來標,那這佛教的藏經就完了,這麼嚴重的過失,怎麼會沒有過失?還有人幫忙流通,幫助這些惡徒在滅佛法,破壞佛教,所以你就要知道,這件事情非同小可,是佛門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那麼跟《無量壽經會集本》有沒有關係呢?《無量壽經會集本》不在乾隆大藏經裡面,也沒這個問題,它既然說是《無量壽經會集本》就不是改動經文,那就是原來的本子會集出來的,如果《無量壽經》不能會集,那古德都不能寫註作了,為什麼?引經據典就是摘錄經文,那你看到的這些懺本,《梁皇懺》、《水懺》這些做法會的懺本,乃至中峰國師的三時繫念,那統統都不能做,為什麼?都是會集出來的。你要知道夏老居士會集是集義非集文也,他是依照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內容會集出來的,沒有更改任何一字,所以沒有改經的問題,那為什麼它能稱經?因為依照五種原譯而出,所以必然稱經,如果是自己造的,那就不能稱經,所以像前面幾次的會集,嚴格來說不如法,王龍舒的會集,魏默深居士的會集,原則上來看不如法,為什麼?因為他有改動,那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稱它為經沒有問題,他沒有捏造,所以這個觀念我們要清楚,你不要被人家一些偏見或是知見,邪知邪見給騙過去了,這是講的:「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下面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

這個與會的大菩薩住深禪定,既然說是深禪定,就不是淺的禪定,有出有入,世間四禪八定有出有入,從離生喜樂定一直到最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他的定功可以達到八萬大劫,那麼這個定都有出有入,有進有退,所以不深。二乘人的禪定,第九次第定,滅一切受想行識,他說的滅實際上不是真滅,就是讓它不起作用,把他的受想行識,感受的能力,全部把它關閉起來,滅受想定,也不感受了,他也不想了,那這個定不究竟,所以也不算真正的深達實相,不是真正的深禪定。那麼這裡的菩薩,證得的這個禪定是自性本定,也就是性定,稱性的,照見五蘊皆空,知道諸法寂滅相,這叫住深禪定,從寂滅相當中不住空寂,悉睹無量諸佛,所以你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有一願叫定中供佛願,定中供佛願就是這裡講的住深禪定,能夠供養諸佛,悉睹無量諸佛,這睹佛就是見佛的意思,見佛必然就供佛了,這是從體起用的行為。我們常講從體起用,前面也是從體起用,那這裡是住法界的性定,那麼能夠見佛能夠受持佛法,所以跟一般有進有退的這個禪定不一樣,權教菩薩所得的定是捨兩邊,就是捨空也捨有,取中道,他所安住的這個中道叫但中,這是他的定、他的境界,所以也不算是真正深的。只有見性的大菩薩,他才能夠真正離開了動靜二相,乃至於《圓覺經》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證取法的我、被證取的法、離我人相的眾生,乃至離眾生相的壽者相,他四相都離了,能證所證的,能覺所覺的,他都放下,這叫住深禪定,真正住在甚深的禪定當中,所以跟普通的不相同。那麼在禪定裡面,悉睹無量諸佛,不是只見一佛二佛,見無量佛,也就是說他所得的禪定跟諸佛所得的一樣,所以才能夠睹見無量諸佛,為什麼?《觀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所以見佛即是見心,他跟佛所見到的是完全一樣,所以叫悉睹無量諸佛,這又比剛才事相上的再更深一層了,所以見佛就是見得本性,這個才是真正的住深禪定,也就表示你對於心性、對於實相徹底了解、徹底體會到了,徹底的安住不動了,就是住深禪定。那麼這凡夫二乘不能比,看看這些菩薩的行持,這是真正的菩薩行,菩薩行是這樣。你不能說我做做好事發願再來,填一填同意書你就算菩薩了,你口頭上同意,可是你的功夫不同意,沒有功夫。所以修行不能只看表面,但是眾生呢就是看表面,看你的威儀,看你的行為,所以說為眾生,這是眾生著相,甚至有人,反過來說,你們念佛的人都是自了漢,都只為了自己修行,家庭也不顧,你們聽到這樣的話一定百口莫辯。你要知道我們念佛修行是修菩薩行,這個菩薩行是要離煩惱的,不是自己避懶偷安,所以為什麼要把佛法在生活當中落實,你在生活當中,在家庭裡要行六波羅蜜,怎麼行?不是把家事做好就叫六波羅蜜,把家人照顧好,那個不是,那每一個人都會,為什麼?那是你罣礙的對象,你心裡面執著的。對家裡面的人不要罣礙,心能捨卻,這是布施波羅蜜;那麼雖然在家能夠不壞佛戒,這是持戒波羅蜜;在順逆境界當中不起瞋恨,這是忍辱波羅蜜;每天功課不斷,道心不失,常行精進,這是精進波羅蜜;對於自己所學的能安住、能夠不退、能夠不動搖,長時期的用功,不起亂想,不生雜念,這叫禪定波羅蜜;知道這個家是因緣所生的,緣起性空,性空的當下即是實相,所以不生執著、不生貪戀,這叫般若波羅蜜。所以這麼做,叫行六波羅蜜啊。後面的方便、願、力、智,這是利益眾生的。能夠幫助你的家人契入佛法,方便善巧為他解說實相,這是方便波羅蜜;自行又能化他,絕對不退轉,不因眾生的起滅心而生退屈,那就有願,這是願波羅蜜,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力就是在境界當中,你真正不受影響,所以有力,有願、有力,這叫力波羅蜜;包括後面的智,善巧的化他,這叫智波羅蜜;所以後面的四種波羅蜜,這是比較偏重於利生上的,前面六種自行上的,自己的修行,後面是利生,自行化他圓滿,十波羅蜜,這是佛菩薩教我們怎麼行六波羅蜜,要這樣做。不是把家弄好了,世間事搞好了,家人都滿意了,心裡罣礙都沒放下,對於諸法實相你也看不破,這叫波羅蜜,在家裡整天打掃、整天做家事,那個不是波羅蜜,那叫罣礙波羅蜜,罣礙到家了,波羅蜜翻作中文叫「到彼岸」,那罣礙波羅蜜就是罣礙到家了,罣礙波羅蜜,執著波羅蜜,有愛就有恨,那就不忍辱了,你這個就叫瞋恨波羅蜜,瞋恨到家了,那是倒過來。所以要清楚,不是把家弄好了你就是菩薩了,你三界沒有出去,所以家庭要放下,親戚、朋友這些感情要放下,放下不是無情無義,情義照有,但是心絕對不生罣礙,不要執著,這是真正的學佛人,修行要有功夫,要常常這樣去做、常常這樣想,常常提醒,這叫觀照。所以為什麼要常常聽經,聽經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不要再罣礙你的家人,不用管你的小孩要不要學佛,自己先學,也不要管你先生學不學佛、管你太太學不學佛,你先生障礙你,你更要來學,你要知道這是障礙,自己心裡面生懺悔心,你的太太障礙你,那你也不能受她的障礙,乃至六親眷屬都障礙你,你都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道業增進,這個才叫放下,不是學了佛又退回去做這些世間事,那就是罣礙。所以這一點學佛的同修就要清楚了,不能欺騙自己,欺騙自己沒有好處,欺騙自己又欺騙諸佛如來,就得不到這裡講的這麼殊勝的能力,這裡講的是真正的菩薩行,所以菩薩行不是做做好事,在家打掃、洗個衣服、煮個飯,先生回來了笑一笑講講話,就這樣,不是啊,不是五倫十義就是菩薩波羅蜜,那不一樣。你去看華嚴的初住菩薩,自己家親眷屬他都能捨掉,妻子他都能送給別人,他知道這世間是虛妄的,人家要他的身體,他有功夫給他。想說這個四大五蘊的幻化身,沒有作用,既然有眾生需要,他要哪一塊我捐給他,這是大菩薩,那沒有功夫的你先學習心態,不要去捐器官,捐到後來自己半死不活,沒有能力出三界,你還會墮三惡道,想要學菩薩學得不像,叫「畫虎不成反類犬」,這點要清楚。

 

第六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八集)

參加無量壽這一會的菩薩,皆悉住於甚深的禪定當中。經典上講:「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那麼講到禪,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禪。佛教裡面講的禪,不是講的禪定,禪定是世間的,有沒有辦法透過禪定來成佛?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從前古德在那裡打坐,他的和尚問他:你在這裡打坐幹什麼? 他說:我打坐修禪定要作佛。禪定不能作佛啊,他告訴他。所以這是禪宗的大德所說的。六祖大師講:「立相住心。是病非禪。」立相住心是病,是禪宗之病,不是禪。禪者「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什麼叫外?簡單的說,以身體為基準,六根對六塵的時候,這叫外。不著相,不取相,見一切事、一切物了知分明,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叫做內不動心。那是不是不會分別?如果不會分別那就變成白癡,是神經有問題了,他是木頭,所以照樣分別。從前學人問祖師,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祖師回答:「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飯照樣吃,什麼味道他都曉得,但是不會著在哪一樣東西上。「終日行道,未曾踏著一點地」,雖然常常經行,但是也不住在經行之上,這行道未曾有一絲毫的取著、取捨。不像現代人看到一個風景好的地方,就到那裡去買塊地,蓋棟別墅住下來,這就是取著。他說我在這裡可以清閒修道,那個都是著相,不是真正學禪,這可以做為一個前方便,但是如果天天好樂於山水之間,徜徉於詩詞歌賦當中,那這不是修禪。所以禪宗不是天天在那裡喝茶,從前趙州和尚開了個趙州茶,那現在參禪的也就學他喝茶,茶道,明明自己愛喝,說茶也是禪。那對於愛吃的,他也說吃是禪,種種的藉口。喜歡拍照的說攝影也是禪。喜歡念佛的、著相的……念佛也是禪。實際上「立相住心。是病非禪。」這是六祖慧能大師講的真實話。所以這裡講「住深禪定」,這個「住」不是住著的意思。我們佛門講的「安住」跟世間人的住著是不一樣的。你住著於深禪定當中這禪定也有限,不深啊。初禪天的禪定─離生喜樂定、二禪的定生喜樂定、再來離喜妙樂定、捨念清淨定,這是色界的四禪定,這些都是世間禪。再來無色界的四禪,所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世間的四禪八定,統統都不是禪宗講的禪定,也不是我們這裡講的禪定。所以不是住在定境當中、捨受當中叫住深禪定。都不會動、不分別,這個不是禪定。所以禪是明心見性而已,六祖慧能大師講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才是真正的禪定。所以你念佛就是不著相,對內不起貪瞋癡,那叫內不動心。有人說佛號算不算一念?它算一念,所以念到後來連這個佛號也捨卻了。譬如坐船到岸了,那你總得下船。坐飛機也是一樣,到了目的地了,你不可以還坐在飛機上,那到了等於沒到,所以念佛幫助你到達涅槃彼岸的時候,到了岸,這佛號就要捨掉。藥到病除,這個藥病俱亡,那你才真正恢復本來面目。所以現在外面的說他參禪,很多都是立相住心。參公案整天在想公案是什麼意思,想到了、碰到了一個境界,心裡面生起了情見、生起了感受,就寫了一首詩,說點空、說點有,他就說他見性了。

長慶禪師三十年坐破七塊蒲團,我們現在要坐破一塊都不容易,他坐破七塊才開悟、證果。你今天搭乘遊覽車出去遊山玩水,看到哪邊的山寫了一首詩,這樣就叫有意境、就叫開悟,那你還早呢,這是見相生心。以為把動作放慢了,能夠觀察到自己的心念,有什麼感受了,起了一些想法,這叫參禪,這不叫參禪,這樣誰都做得到,還是立相住心,不能離念。所以黃檗禪師講,「忘境猶易,忘心至難」,教人捨卻境界容易,教人離開妄心困難,為什麼?就怕落空,所以有些人聽到我們講經,認為悟顯法師都講一些很空洞的東西,因為他做空解,聽到大乘佛法,他害怕,末法很多這一類學淨土的人,聽到一乘了義特別害怕,怕空,怕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是他自己的問題,只要聽到講禪、講教,他就認為你沒有念佛、你不老實,你講到空裡面去了,就丟了一句話,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所以心裡面還是著有,著有不能成就,念佛不是叫你著有,念佛為什麼叫兩邊不著,中道不存,說念佛是最上第一了義法,祖師大德讚歎可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他是真正有憑有據的。念佛的時候,你的心不起煩惱是不著有,佛號就是你本性的名號,是不著空,所以,在念的時候這一念心不落空、不落有、不落斷滅、也不起煩惱,那就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以稱為中道第一義諦,所以說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是這個道理。不懂的人以為念佛就著有,以為參禪就住空了,所以有些學淨土的,他就毀謗禪宗,學禪的就謗淨宗,互相謗,謗到後來兩個都沒有成就,就是因為不了解實相是什麼道理?心性是什麼道理?所以都落到一邊去,這裡講「住深禪定」,就是講的住在自性清淨的境界上,在《楞嚴經》講的是性定,自性本定,在《華嚴》,叫師子頻申三昧,也叫海印三昧,都有他的其他名稱,都說的通,所以在定中能睹佛,悉睹無量諸佛,能夠見佛,這佛不是一般我們看到的化佛,這菩薩見的是實報莊嚴土的報佛,跟一般的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不一樣,所以他是見到報身如來,身相高廣,身上嚴飾瓔珞、莊嚴具,乃至光中能化佛,這都是報身佛。所以悉睹無量諸佛,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你們不要看到佛菩薩現前給你講兩句話,放光加持你,你就高興、顛倒了,那你就著相了,現在有很多學淨土的,學到後來,他念佛確實有用功,見到一些瑞相,但是這個功夫還不到家,他就開始給人家預言、判斷,說某人會往生,某人不會往生,誰有成就、誰沒有成就,誰是哪一尊佛再來,哪一尊菩薩再來,講的那些話統統都是假話、鬼話連篇。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著在神通、奇特的境界上面,那你見佛才是真見。所以你看慧遠大師一生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可是他從來沒有跟人家說,直到他臨終的時候才說;善導大師造《觀經四帖疏》也夢見出家人來指導他,都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他也沒有跟人家說,只是為了利益眾生,讓大眾生起信心,所以寫在《四帖疏》的序文上面,絕對不是為了名聞利養,希望人家恭敬、人家讚歎說他有修,有很多學佛人,他不好世間名利,但是他好清名,喜歡人家說他清高、說他精進、說他有修、說他不愛財、說他不搞名利,他好的是清名,說他很如法,你這麼讚歎他,他心裡很高興,再窮他都高興,這一樣都是執著,這是學佛人的病。世間人的病是好樂錢財,因為他沒有學佛,認為錢財對他來說非常的重要,因為是他生活必需品,在這個時代,你買東西、坐車都是得用金錢,你要有住的地方,也是得用金錢交易,所以世間人看財很重,有了還想更多,那是世間人。學佛人雖然看財不重,但是他看名很重,我是指大多數。有一種是外現清白,內私犯惡,表面上他不好樂,暗地裡、心裡面喜歡,所以既好名又好財,兩者他都要。如果是出家人那就不好了,喜歡人家讚歎他、又喜歡錢財,所以他佛法就會亂說。像你們在道場就要去檢點了,有一些法師他看到哪一位居士來了,就說歡迎你、歡迎你,好高興。為什麼?是歡迎他的錢,不是歡迎他的人,心裡面想到是錢來了,不是人來學佛了,學不學他也不管,他不跟他講真話怕得罪他,得罪了施主,那供養就沒有了。所以他佛法到處給你方便、給你開緣,這叫裨販如來,出賣釋迦牟尼佛的袈裟,為什麼?明明不能做的事情他告訴你可以做-巧辯。等到下了拔舌地獄的時候,這拔舌地獄很恐怖,把你的舌頭拉出來,拔舌。還有一種拉出來以後耕舌,什麼叫耕舌地獄?現在沒有古代的農耕用具,在古代講是說用牛犁田的器具耕你的舌頭-耕舌地獄。而且這個舌遍滿整個地獄,看你怎麼巧辯。把佛法亂講,講錯,為了利養,這只是其中的一種果報,講錯而已。顛倒說法,以非為是、以是為非,矯亂論議,把佛法亂說,這為了利益心、為了利益、為了名利,那這個就要注意了。這種道場不能親近,表面裝得再恭敬、再如法也沒有用,背地裡幹了壞事,像造假經的,你看他表面都很如法不要錢、不要名,背後幹這個造假經的事情,這破壞大眾的法身慧命。為了錢財、為了名氣、為了利養,造無邊的罪業。所以這種人你就要用佛經來看,這個當然不會得甚深禪定的,也沒有辦法見佛,他可以見鬼…下地獄去了。這個是破壞佛法,不會有成就,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看這個後面的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有一條但書,不是說十念一定往生,你如果有毀壞正法、不信正法,那不能往生,毀壞正法如果你知道懺悔,可以往生,如果你不知道懺悔,一意孤行的話到死你都不回頭,那不能往生,絕對出不了三界,而且造假經這個罪非常的重,他沒有中陰身,世界上有兩種人沒有中陰身,什麼叫中陰身?就是等待投胎的時候。一種是純善的人死了以後神識直接生天或是往生淨土。一種是極惡的人,死了以後神識直接下地獄,這一入永入,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出不來。所以造假經的不是在地獄門前,是在裡面,有人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是在門前,造假經的是在地獄裡面。你破壞佛教的典籍,破壞乾隆大藏經,那個果報絕對在地獄。而且誰都救不了你,為什麼?因為你根本沒有懺悔心。所以我們看到這裡你自己就要清楚,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做、不能贊助、也不能隨喜、不能有一個念頭去隨喜他,一個念頭都不行,何況是行為,還幫忙介紹,去哪裡可以請這一部假經,那你就有罪過了,共業啊,這個是真的。下面講:

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

這個是大家的願望。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到國外去,沒有辦法一念頃就到,都要坐飛機,想要回國也要坐好幾個小時,每個人都想行動自由,那麼凡夫因為有色身、有欲望所以做不到。這裡的菩薩做得到一念頃。佛經上講力士彈指,力士彈指就是說這個人非常強壯有力,他這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為一念,就是這裡講的一念頃,六十分之一,一念,所以他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那麼菩薩於一念頃當中,用力士彈指來形容,表示非常快的速度,能遍遊一切佛土。現在的人喜歡旅遊、喜歡出國,嘴巴說是去參學,實際上根本就是去玩、到處散亂攀緣,心放不下不能安住。他的心遍遊一切佛土,人家菩薩是遊戲神通,他是遊魂。到了國外人就瘋了,神就不見了,因為他放逸了,沒有安住在菩提道上。那麼菩薩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利益眾生,參觀學習,供養一切諸佛。菩薩去供佛不是像一般人拿個香花、水果去供養如來,當然菩薩也有,可是他到那裡是去聽經聞法,乃至於其他的菩薩講經他也都去隨喜,甚至我們現在講經,他也會來隨喜,不是只有跟佛學,只要能利益眾生的,他有時候去做影響眾。

有的時候去做證法眾,證法就是證明佛說的法是真有此事等等的這《華嚴經》上講的「十眾」,都是幫助眾生的。有時候他自己是當機,當機就是這一會所說的正好對他有好處、有利益的,他叫當機眾。有的時候是幫助佛教化的,或是去供佛的,所以這叫「遍遊一切佛土」。那麼看到眾生有需要幫助的,隨分隨力幫助。所以在現代有沒有佛菩薩在世間?我們依經典來看是肯定有的。但是你不要好奇騖怪,看到哪個人能夠現個神通,跟你講三世因果。以前有一位法師,他是真的有神通,這位法師在佛門裡面很有名,那我不講他是哪一位。從你的手中可以看你過去生,看得到,這是悟妙法師告訴我的,他也親近過他。看過去因果,去看的人都知道自己過去生造了什麼業,但是這不是佛門要提倡的。受天供養第一是憍梵波提尊者。

要記得這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的故事,他就是亂現神通,被釋迦牟尼佛處罰,留到彌勒菩薩再來示現作佛的時候才能入滅。所以你看齋僧大會上,都有給他留個位子,他是福田第一。他就是隨意的展現神通,有一位長者把缽放在自家的頂樓上,非常高,跟大家講這缽是七寶缽,非常漂亮的缽,跟這些修行人講:你們要是能拿得到的,這個缽送給你。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剛好經過,他聽他這麼一說,這簡單,手一伸就把缽拿下來了。那回去這件事情讓釋迦牟尼佛知道,佛就喝斥他:你這麼做跟外道有什麼兩樣?外道也有神通。所以你看現在佛門裡面現這些神通的,是真是假姑且不論,但是肯定不是遵照世尊的教誨。也許他真的有本事,真正有能力,像有的說給你開天眼,你給他多少錢,開天眼還是著相,沒有用。我們這個《無量壽經》讓你不著相、不要錢,他卻不要,他要交錢開天眼,可以看到天上、看到地下,看到也沒有用,還是得輪迴。天耳通,自己家裡的是非聽不夠,要聽到別人家去,還要交錢。他心通,想說做生意方便,知道客戶在想什麼,業績蒸蒸日上,交錢投資。統統都是貪戀世間,他不是真正在修行。結果自己貪瞋癡都沒有捨掉,整天想著我可以看到哪裡、我可以聽到哪裡。所以在古代南陽慧忠國師,那個時候有一個修行人,他也有神通,他有天眼通,那麼皇帝就要國師跟他比一比。南陽慧忠國師也是很厲害,他是禪宗的高僧大德,那麼慧忠國師他會分身,這個人有天眼通,他就看到了,國師你在四川的某個市場買東西,你又在哪裡又出現了,又到哪裡去,都講對了。那慧忠國師他就再現神通,他告訴他:你現在看看,你看得到嗎?他找遍了,因為他有天眼通,天上地下找遍了,看不到慧忠國師。為什麼?無心啊!無心他看不到,他說為什麼看不到?他說因為離你太近了,你看不到。為什麼?見性啊!性德不屬有相之物,所以一般神通沒有辦法見到,看不到。這是古大德的公案、例子,就告訴我們不要好樂這些神通、這些感應。你好樂就上當了,這不是佛要教給我們的,所以你看我們剛剛講的,為什麼他要他心通、他要天眼通、天耳通?都是為了名聞利養。乃至於神足通,那麼這些東西透過這種鬼神的附身,我們之前講的這種妖通,鬼神的附身都可能有這種神通,或是透過這個咒術,念咒語,也會有這種神通。像密宗有一些咒語它是可以打開這些神通,但是不究竟,不過這些咒語現在大多數都失傳了,我聽說李炳南老居士早年學密宗的時候,他也有學過隱身咒,他在師父面前念了隱身咒,你們還看不看得到?還是在,所以這個咒就失傳了,咒語就沒效了。所以這些東西都還有,但是沒有上師傳給你,沒有人教你,你的發音不對,你的這個用法、念法不對就沒有效果。不管有沒有效果,這不是佛教真正要教給你的,你不是來佛門裡學變魔術,你是來學怎麼成佛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你不要好樂神通,你好樂神通就跟外道一樣。所以像現在很多法師他迷了,跑到這個神通裡面去了,整天哪一個鬼神叫他去哪裡超度,去哪裡搞幾百場法會,他迷惑顛倒了,掉到這個裡面去了。人家說他很有修,有多少億的鬼神都皈依他,這個就迷惑了。我們學佛要作佛,不是要做鬼王,鬼王才需要幾億的鬼神皈依。那個學到後來因為沒有正知正見,沒有在看經典,沒有受佛法的熏習,後來就迷惑顛倒了,那是非常的可惜。我們也為他感到非常的悲哀!這是現在佛門裡面很大的一個醜聞,不好聽。

所以世尊教的我們自己要謹記、要奉行,不要被人家給騙了。因為這些人搞神通,就是利用你心裡面好樂的事情,你罣礙的。給你講一下愛情,講一些錢財,你到哪裡去可以賺多少錢,你將來跟你先生會怎麼樣?會多好?你到哪裡會交到多好的男朋友,多好的女朋友?統統都是講你愛聽的。這個東西都是利用你罣礙、好樂的,騙取你的錢財,騙取你的法身慧命,這是佛門的大賊。在佛教的用詞裡面,如果他是出家人,那就叫做「賊住」。我們是正常的出家人叫「常住」,他是「賊住」,我們不跟賊住來往。所以像精舍都沒有這些外道典籍,聽鬼神附身的在那裡行教化事,那真的是佛菩薩的話不聽,「鬼話連篇」!鬼神的話拚命聽,這個不對。

我們這裡還是回到經文「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這是展現出菩薩心性極致的威力,在一念頃當中能夠到一切佛土。阿羅漢能夠到一個佛土、兩個佛土去參訪,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菩薩能夠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供養佛,向佛請法,向佛學習。

那麼下面講的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這裡得到佛的辯才,那麼安住於普賢行當中。普賢行,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普賢十願」。「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後面的「念念相續無有疲厭。身語意業無有間斷。」這是普賢菩薩的精神。所以我們要學習做一切事情,不要有間斷性,尤其是學佛,在佛門裡面學佛為什麼常常間斷?讓你來道場,我們甚至現在是拜託你來,你都還不願意,還不曉得我們的用心,我們這間道場保持三不政策,不會改變:一、不跟你要錢。二、不暗示你要給錢。三、不變相收費。這裡只是弘揚正法,弘揚佛法,不搞世間名聞利養,不用這些世間典籍來迷惑大眾,不教大家錯倒用心。那希望你來道場,能夠真正把你世間的業習給除掉,這是道場給你的幫助。所以學佛不要中斷,學世間法不要那麼貪著,你一貪著,那後面就有苦受了,甚至你現在就在苦,都還不覺得。不會呀!我很快樂、我很高興,這叫「苦中做樂」。真正明眼人看得非常清楚,你整天在利養當中、名利當中,希望人家肯定你,希望人家認同你,你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的人來到佛門裡面,你就能夠恢復了,因為釋迦牟尼佛告訴你,你本來是佛!不假修成完完好好的一尊佛,不用向外求,不用聽別人的聲音,所以怎麼會沒有信心?那麼你能這樣諦信,你的業障就消掉了。所以這裡講的「得佛辯才。住普賢行。」什麼叫佛的辯才?辯不是嘴巴很會辯,強辯、狡辯、鬼辯,這些都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增益邪心不能出離生死大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世智辯聰沒有用。佛門講的辯是明辯,他有般若智慧,有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從根本智起後得智。這些智慧能夠辨別,能夠善說法。善說法「說」只是口上的行為,還有身的行為,意的行為都是說法。什麼叫說法?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縱然給他講世間法,也是引他入佛門,這叫「得佛辯才」。那麼這些與會的菩薩,全部都得佛辯才,跟佛完全一樣,佛有什麼受用,他就什麼受用,得佛的智慧辯才。所以《華嚴經》講「若與如是觀行相應。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華嚴經賢首品》說的,發心就成佛,發心就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但是行為還是要修正。所以大乘佛法講的是心,論心,也論事相。心事俱論,這才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不是大乘只論心。大乘法要是只論心,現在很多喜歡鑽法律漏洞的,他不持戒,他就說:大乘只論心,我心好就好,不用持戒,照樣吃肉,照樣喝酒,照樣殺生,他說他持大乘戒,殺牠就是超度牠。等到你被殺的時候,能夠不起心動念、不害怕,那你再來說這句話。就像僧肇大師一樣,鳩摩羅什大師的徒弟僧肇大師,盜賊要搶村莊,他去制止那盜賊。他用刀當場剖開把胸口裡面的器官,打開來給他看。他說:你不要搶他們,你搶我、我就這些。裡面的器官你要哪一個隨你挑。你有這種本事,那再來談說你要吃肉,談說你不要持戒。如果沒有這個本事,你就乖乖的守戒律,沒有特例的,這僧肇大師是神僧啊。鳩摩羅什大師也是神僧,他為了要翻譯《法華經》,姚興怕他跑掉派美女給他,他為了把《法華經》翻完,接受了人家送的這些美女,他徒弟就很不服氣說:為什麼師父你可以吃肉又有美女相伴?他有一天就把大眾叫來,把一碗繡花針當場吃下去了,「你們有我這個本事,可以」。

那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功夫,所以後面的人,怎麼敢妄評祖師?不要說一根針了,你跌倒了、擦傷了,一個頭痛傷寒都受不了,還一碗針吃下去,現在也沒有人可以吃繡花針了。所以學祖師,不要只學事相上放逸的,學濟公吃肉喝酒,濟公在用功的時候,你怎麼不學?所以道濟禪師講的: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你就跟著魔是一樣的,你不是佛弟子,所以這裡講得佛辯才,就是得佛的智慧,然後住普賢行。下面講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這裡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就是說他能善巧方便,分別眾生語言,這個眾生不是只有人道的眾生,人道的語言他通,中國人的語言通,外國人的語言也通,而且彼此間講起話來都是地方話,我們現在講的地方話,就是他老家的用語,而且他是一音,等於是現場直接翻譯,他這個翻譯,不用另外的人來翻,不像聯合國開會,有好幾個翻譯,好幾種語言,不是的,他是話講出來你就直接聽得懂,你講什麼他也聽得懂,釋迦牟尼佛以及與會的這些大菩薩都有這種能力,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那麼還有一層意思,能夠知道眾生的根器以及他要表達的意思,現代人詞不達意,想要表達有口難言,古人說:不學詩,無以言。正是此意,但是你碰到諸佛如來,不學詩,他也聽得懂,你心裡面,我看很多老菩薩,過年到廟裡跪在佛菩薩像前,嘰哩咕嚕的講了一大堆,佛菩薩都聽得懂,而且不會煩,你要是同時這麼多人來跟你講,唉啊,我多苦啊!又怎麼樣啊!你看你煩不煩,一個人都煩了;菩薩不會,用心如鏡,所以人家坐在上面當菩薩,我們在下面當凡夫,這個東西、這個神通都是從甚深禪定起的作用,不是憑空得來的,都是道通,不是妖通,有的有妖通的他也會,也知道你在想什麼,你不用講話他知道,他知道你過去幾天做了什麼事,鬼神告訴他的,或是他能夠見到過去,你過去前幾天做了什麼事,在哪裡,他知道,有的是妖通。那這裡的菩薩是道通,所以你跟他講話,不光是人道,外國人也是,乃至佛講經的時候,有這些動物在旁邊,貓狗乃至這些蜎飛蠕動,佛在講經牠們聽得懂,所以有的都直接從惡道就超生,那佛通不通鬼話?鬼話他也懂,所以像經典裡面的咒語,其實就是鬼道的語言,很多都是沒有意思的,有一些是治病的,它也沒有特定的意思,有一些是鬼道的語言,像往生咒,它第一句就是皈依南無阿彌陀佛、皈依無量壽佛,還是有意思,可是它是鬼道的語言,講給鬼聽的,楞嚴咒也是,我們看《楞嚴經》十卷,你看楞嚴咒才五會,它的語言比較簡單,用的字比較少,所以這個是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那麼在我們中國有一位祖師,他可以做得到,普庵禪師他會說咒語,還可以跟動物溝通,那是真正的大禪師,普庵印肅禪師,在佛門裡面的普庵咒就是他說的,他那個咒語唸起來就像蟲鳴鳥叫,所以家裡要是有蟲子趕不走,你給他放普庵咒,牠會搬家、牠會離開,像從前的叢林寺院都會放普庵咒,請這些蚊蟲螞蟻離開,不然會傷害到牠,非常有效,到現在都非常有效,普庵神咒,那他也是神僧,有神通的,凡是有人被鬼附身的,或是得神經病的,給他寫一張符─〈普庵到此百無禁忌〉,這個人身上的鬼馬上就離開啦,所以能夠說咒的,在佛經上記載最起碼圓教八地菩薩,他才能出陀羅尼,所以你看這些菩薩,前面講的,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這個都是最起碼是八地以上,那麼我們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這都是等覺菩薩,所以他得這些陀羅尼,能夠善分別眾生語言是正常的,也就是基本配備,基本功能,菩薩的這個位次他有,自然他證道了,他就有這個功能顯現,所以這些菩薩不是一般的凡夫。那麼一般世間人想要分別眾生語言,我知道都是為了利益,貪瞋癡,就像我們剛才講的,花錢去買神通,買他心通,就知道客戶在想什麼,他的需求,現在世面上有很多書,教你心理學,去怎麼樣在這動作裡面去了解一個人,為什麼?為了都是自私自利,但是佛菩薩目的是要能夠利益他。下面一句講的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講了很多次,教化眾生的目的就是在於這裡,要讓眾生能夠明了真實之際,這個眾生過去生造什麼樣的業,什麼樣的人事環境,佛菩薩有能力馬上知道,知道以後善巧方便度化他,所以以前的祖師升座講經,不像我們現在,他一升座講經先入定,他不是馬上經本翻開就說法,而是先入定,入定不是坐在那裡涼快,坐在那裡享受禪定的捨受快樂,不是的,他是在觀機,觀察眾生的根器,目的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目的在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現在要是有神通的,他入定、觀機,看看怎麼把你的錢弄到自己的口袋裡面來,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免了,那個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還是弄錢,不然他要神通幹,這個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他說:外道之所以顯現神通,目的都是為了要名聞利養,《涅槃經》說的。都是希望眾生供養他、頂禮他,拜他做老師、當和尚,他從中謀取利益,從這個當中去謀取利益,所以佛菩薩跟眾生的用心不一樣,所以他分別眾生語言,語言只是講的口業,所以包括從口業,他能善分別,包括他的身業、意業,他都能善分別,善於分別、善於觀機,善於觀機就是希望眾生明心見性,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他不用世間法,用世間法也只是引你入佛門,不是真的要給你世間法,所以我們上一次講的,這個六波羅蜜落實在你的生活上,這個你要去了解,不是讓你貪著家庭,讓你放不下,這個不是佛法,佛法是教你放下,教你捨離你的煩惱,這個才是佛法。現代的人從小就煩惱重,那個小孩從小就不能講,你講他,瞪你啊,瞋恨啊,現在瞪你,將來他就報復你,所以業障重,意見多、想法多、看法多,這都是業障,現在的小孩都是一言九頂,講他一句頂你九句,你都還沒講完,他已經頂完了,頂的速度還非常的快,這業障深重之相,那麼菩薩都能夠化導,所以你要用佛法來教你小孩,用《弟子規》沒有效,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什麼法門最契眾生的機,淨土法門,只有佛法才能幫助眾生,小孩子意見多、業障重,業障重你要用佛法來消,我沒聽過世間法可以消業障的,讀《四書》、《論語》、《弟子規》、《感應篇》、《了凡四訓》,這個消不了業障,越讀業障越重,為什麼?這是知見,佛法是消你的邪知邪見,越學你的我越小、越學你的我越淡,那這個就是業障消了,不是學到後來,我執我見,我是老修,你們都不如我,你們要聽我的,這樣就是越學業障越重。這不是佛教的問題,是他沒有學好,沒有人提點他,他自己也不努力、也不上進,以為看了個經,學了一點經教,有一點心得了,他就想要出來當和尚、當老師,當指導教授了,這都是我執我見,現代的人沒有師道,不尊重古德,看了一點書,打了一些妄想,而且不切實際的妄想,就敢寫一篇心得,說他是什麼宗的心要,我們看了覺得很可笑,非常可笑,還有人說研究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怎麼研究?無生法忍是用證的,沒有辦法研究,研究那是文字學人,知解宗徒,沒有辦法契入,所以這裡菩薩的目的是在於開化眾生真實之際。

 

第七講(無量壽經第一百零九集)

與會的大菩薩眾,能夠分別眾生語言,知道眾生的根器,什麼樣的話他能夠接受,他就方便的接引他。所以要知道,有時候法師跟你講一些方便的話,目的是在接引你來學佛,不是成就你的愛欲心,不是成就你的妄想。所以除了菩薩能夠分別眾生語言,我們自己也要能夠善分別眾生語言,那你才會學。不要把不了義法迴為己解,當作是了義的。明明不契合你的根器而是契合你習氣的,你就認為那一位法師講的對,把它當作標準,把它當作修行的原則,那就錯了。你這樣是不會學法,所以你也要「善能分別眾生語言」。人家在說話要仔細聽,你要聽得懂,不能參雜自己的好惡,參雜自己的意思在其中。所以善能分別眾生語言,不是光菩薩要善分別,我們學佛,都要能夠善巧方便的分別。所以祖師大德為我們分科判教,就是告訴我們,哪一些法是了義的,哪一些是不了義的。講「人天乘」這是不了義的,所以我們不學。講「佛乘」這是了義的,所以應當學。所以你在這一句學到了,那學佛聽經才會得到利益。不然跟你講一些方便的,你就把它當作是真實。很多在家的同修,很喜歡出家人給他找藉口,好讓他的習氣有台階下,可以隱藏自己的毛病,也就是希望出家人幫他隱惡揚善,隱惡的結果,就是你業障越來越重。揚善呢,你的心就越來越虛偽,因為你根本不想改,那這位法師也用錯方法了,所謂「非時」,這個時機用錯了。所以我們要清楚,學佛、讀經、聽經要對治我煩惱習氣的,我對家裡貪著罣礙的,這個我要聽,我要去轉變要一步一步把它放下。那如果講的不是你的問題,也把它記取下來,以免下一次不小心犯到了,這才叫善能分別。不是師父說可以方便素,你就只聽方便素的部分,那是說沒辦法的時候才開方便。在台灣基本上不用吃方便素,都很方便,所以吃素就好了,不用為自己開脫。聽經你要會聽,教你要孝親尊師,你就開始執著你的父母親,你的家親眷屬。明明孝親尊師是句好話,但是你自己的貪愛、罣礙在裡頭,所以你就回去搞你的世間家庭,所以這些都要能夠分別、能夠分辨哪一些是你的問題,這叫「善能分別眾生語言」。我們對諸佛來說,是諸佛心內的眾生,諸佛對我們來說,他是我們心內的諸佛,也是眾生,佛也是因緣所生。為什麼說佛是因緣所生?《維摩詰經》裏講:「佛身者即法身也」。從六度波羅蜜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而生,這就是從因緣生!所以你要知道。但是這個因緣不是一般物質組合的,也不是世間的妄緣合成的,是你修因得果的,所以說為「因緣生」。所得之果是你本自具足,所發之因是你本性就具有的成佛之因,不從外得,所謂「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對我們來說,他也是眾生,那你要學,你也要「善能分別眾生語言」。乃至對你的家親眷屬,不要幾句話一不合,馬上就起瞋恨心,瞋恨、吵架,那你是不善聽,不能分別眾生語言。不光是家親眷屬,你在公司、學校,你的同事、同學,話要聽清楚,聽清楚以後才作決定,不要衝動,不要莽撞,這個都是「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如果你能夠配合佛法來看,音聲只是生滅變異相,在生滅變異的當下,並不是實在的,並不是實法,只是你心裡面有相續的妄想把它組合起來,所以認為說到你了、罵到你了,實際上把罵你的話,把它一個字一個字拆開來唸。在罵你的第一個字唸出來,隔五分鐘以後你再唸下一個字,你看看會不會起煩惱,那就不會了,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假的,可是眾生的妄心相續起來,就把罵你的話連貫起來,自己心裡面「我相」就現前了,那就起煩惱,覺得人家來罵我,人家來說我了。所以當人家在講你的時候,無理的批評毀謗的時候,你就要知道這個音聲性空,這叫「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不光這個罵你的話音聲性空,讚歎你的話、供養你的、恭維你的、恭敬你的,全部都是音聲性空,最後連這個空也沒有,那你才是真正的善分別。從語言來說是如此,乃至色、香、味、觸、法都是如此。語言是聲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如此,所以各無來處也無去處,這叫六塵本如來藏,《楞嚴經》講的不生不滅是真如本性。那你當下就見性了,當下就見道了,這叫善分別眾生語言。不是愛聽好話,喜歡聽讚歎你的話,所以你要知道聽一切音聲相的時候,知道這音聲相性空。嚐一切味的時候,嚐這個味道,性空寂,是真心本性的作用,你不要著在那個裡面了。緣來即合,緣去即散,你不要在意,也不要執著,就不貪味覺了,那你自然就吃素了,這是理上吃素。所以事上不殺生、不吃肉,理上你要會相歸性,這才是真正的素食!理事圓融,事事無礙,那你就真正入了菩薩的境界,這是教菩薩法,所以「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它裡面有這樣的一個意思存在。所以這語言是其中一個,其他的五塵加起來總共是六塵,六塵既空這是所攀緣的,所攀緣的既空能攀緣的六根也沒有了,從六根攀六塵這個妄生出來的意識也不可得。所以叫一破一切破。陰入處界這個四科七大,你的身心一時脫落,就從善分別眾生語言這裡!所以一法即是一切法,一破即是一切破,裡面沒有漸次、沒有差別。這個才是真正的圓教,就從這裡下手,圓融無礙!所以六塵離了,六根也離了,這個離不是離開它,是用它,你心識得它空、識得它不實,乃至意識也是常了別,但是絕對不執。那六根、六塵、十八界,不離地、水、火、風、空、根、識這七大,所以一空一切空。我們剛講的速度是快了一點,所以再重講一次。這一句話「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其實裡面所說每一樣的修行方法,都能一法契入,法法皆如。所謂《法華經》講的:「如是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也就是你所接觸到的一切都是究竟了義,都是究竟的,叫「十如是」,十種如是。這是「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希望大家能夠善分別。下面「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上一次講了一點,那麼開化就是講的開示、化導,開示化導為了是要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諸法實相,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為了要你明心見性而已。所以《無量壽經》就有講到,《法華》講的三車的比喻,這是譬如有位長者,他家裏失火了,這是間破舊不堪的老房子,現在又碰上火災,長者已經出來了,逃到外面,可是他心裡還掛念著裡面的家人,有五百人,他的小孩年紀都還很小,不知道房子著火了,還在裡面嬉戲玩樂,怎麼勸就是不聽,在裡面不出來。房子只有一個門,又非常的狹小,所以長者設方便法:你們只要到外面來,我就給你這個羊車、鹿車、還有牛車,車上有你們所喜歡的東西。那麼他的小孩聽了很歡喜,就順著這個門出來了,出來之後問爸爸說:你要給我的禮物呢?爸爸說:我非常的有錢,即使用大白牛車供養一國的人都不是問題。現在講的富可敵國,所以你們既然出來了,這個羊車、鹿車、牛車沒有,我同時給予你大白牛車,這上面珍寶嚴飾不可思議。那大白牛拖著車子坐起來非常的舒服,這是佛在經上的一個比喻,鹿車、羊車、牛車這三車就是代表的三乘的佛法。那麼這個著火的房子就是代表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告訴我們如同火宅一樣,房子代表三界。只有一門能出,這一門非常的狹小是因為難入,就是指一乘。所以三乘這個方便,目的是要你從一乘而出。出了三界以後,等賜大車。不管你是什麼根器,平等成佛。所以這是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他說:我就像這個長者一樣,眾生就像我的小孩一樣,那麼我看到眾生在三界裡面貧窮沒有福慧,又發生了癡愛,癡愛故生惱!不但自己貧窮沒有福報,還對於自己的環境生起貪著心、癡愛心,沒有一念的出離心,所以我設方便,引導讓他出離。所以看了《法華經》才曉得,這是如來的真實教法。所以說為一乘了義,目的就是要眾生明白真如佛性而已,所以叫「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就是告訴你這個真心本性你是本有的,「化」就是讓你轉變,轉變以後真實之際就顯示出來了。實際上這裡面含著教、行、理、果,都可以來解釋「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在教法上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行法上也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依的道理也是顯示真實之際,所證的果那更是證入真實之際,所以我們是能證的人,這教行理是所契入的境界,統統都是真實,這個真實,現代人就很好懂,我們要是講個真心、講個本性,那不好懂,講真實,這個境界是真的、環境是真的,你現在待的環境不是真的,常常講啊,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闆的一句話,在道場,是趕不上法師的一句話。所以這境界是不實的,不是真的,會變化,小時候的環境跟現在的環境,那不一樣。不光你的生活環境變了,整個國際的環境也都變了,所以這個境界都是不實的。那麼佛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境界,這是一個譬喻,但實際上沒有真的境界可得,是說你契入了這個佛境界,他是永不退轉,不會再退成凡夫,所以說為真實,那麼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契入,所以說了一乘的了義。再來看下面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一句,一看就很明白了,超過世間諸所有法,不是一般的法能比,它不與這個世間法相同,它包含世間法但絕對不是世間法,所以為什麼佛教用蓮花來做比喻,經典上講:「譬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蓮花它出汙泥,但是汙泥是不是蓮花?不是,汙泥不算是蓮花,所以蓮花它超出水面,下面的汙泥代表六道,中間的水代表四聖法界,蓮花出於水面上代表超凡入聖,所以為什麼說超過世間諸所有法。你們學這些世間法,越學越不通,可是你學了佛法必然通世間一切法,這是真的。我用簡豐文居士常常講的話:一接觸就明白,一明白就有它清清楚楚圓圓滿滿的作用。這個是真的,他講的沒有錯,你面對什麼事情,一接觸馬上就清楚,你學了佛接觸所有一切法,都是這樣,你學世間法,碰這個也不通,碰那個也不通,古德講:「教通宗不通,如蛇鑽竹筒」。你在枝葉上看,在這個枝葉上學習,就如同蛇去鑽竹筒,竹子它有一節一節的,你一節一節的穿透它,這一節破了,下一節又卡住了,但是你學佛法,就像永嘉玄覺大師講的:「但得本,不愁末」。佛法會了,世間出世間法你全通,而且非常的快。所以這個法超過世間諸所有法,不是學了世間法再來學佛法,那是從枝末要入根本,那個很難,做不到,古大德講:「入海算沙閑活計」。到海裡面去算,算這沙有多少,或叫海底撈針,你從枝葉上入手要契入佛法,做不到。那個是方便說,剛剛前面就講到, 羊車、鹿車、牛車,不是大白牛車,大白牛我看過,就是古德講的駿馬,就像以前的駿馬一樣,這稱為大白牛。不是一般的牛,牠是馬,可能俗稱叫白牛,牠非常有力,跑起來速度非常快,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就這個八個字來形容。所以跟一般的世間法不相同,也超出一般的佛法,你要用一般的法來契入一乘,這個做不到。所以歷代祖師大德都是先講一乘了義,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出現就先講一乘了義,先講《華嚴經》,那看眾生不行,再講阿含,再講方等,再講般若,再講法華涅槃,慢慢的引誘你到一乘,這給眾生種善根,但是目的在於一乘。所以你直接學一乘,這些阿含、方等、般若你就通達了,這是祖師大德教的,從根本修,這個是根本。《弟子規》不是根本,那是從枝末修。我們依祖師大德的,絕對可以成就,要有信心,不要念佛沒兩天,聽人家講,你這樣念佛沒有根、沒有本,實際上你也沒搞清楚根是什麼?本是什麼?你就跑去學《弟子規》了,你看多可惜了,你也沒搞清楚。如果孝養父母是根本,天下的人都孝養父母,連畜生都還懂得孝養父母,為什麼牠還墮畜生道?那就可想而知了,那不是根本,為什麼?不明心見性。你要明心見性,那你對於家親眷屬不會生罣礙、不會生執著,你就絕對不墮三惡道,不會輪迴,三惡道哪來呢?貪欲心來的。貪得到,增長貪念;貪不到,增長瞋恨;都是因為愚癡。這愚癡不是說他很笨、反應很慢,是說他對於諸法實相,對於心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的這個道理,他搞不清楚。甚至沒有一絲毫想要出離、想要轉變,他覺得反正我本來就是這樣,當一個人就是有這樣的一個過程,現代人講成長過程,實際上這是一個愚癡的過程。所以人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釋迦牟尼佛早就都說出來了,剛開始的時候懷胎長什麼樣子,再每隔幾天長什麼樣子,出來以後一歲兩歲在幹嘛,七八歲在做什麼,十幾歲的時候在做什麼,到二十幾歲在做什麼,佛都在經上講得一清二楚,就是你們現在說的成長過程,他說這個是無明轉變以後的現象,就是十二因緣,隨著你無明動念入胎出胎。人生的長成,你愛取有的心會越來越重,感召到最後就是生老病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眾生被這個十二因緣纏縛在世間出不去,世間人無知愚癡當做是正常。釋迦牟尼佛有大智慧看破它,轉出來了。俗稱的成長過程那是一個愚癡的過程,那不是真的,不可靠。所以眾生就是自尋苦惱,明明好好的,你就偏偏要去結婚,要去談戀愛,要去生小孩,那叫自找麻煩,自己給自己找罪受。我問過很多人結了婚以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結婚?不知道,我告訴你就兩個字「業力」,所以佛經就是讓我們看破,看破這虛妄的業力。你要看清楚它是假的,你不要認為是正常的,你認為正常這在佛經上講是愚癡。你看那個畜生,為什麼說畜生道是愚癡?牠就覺得我生來就是這樣,狗聞大便很香,很愛聞牠覺得正常,那是愚癡。牠覺得我生氣了,就應當要大聲叫,應當攻擊你,牠沒有理智的,失去理智了,所以這都是愚癡的現象。那麼人為什麼不愚癡?因為他還有佛法在,他能回心轉意,能夠回頭,他知道這個狀況是不對的。人可以成佛,可以修行,可以改變,把不好的改成好的,他也願意改。所以為什麼說人身難得,這人身還有苦受,但這個苦受當中他會覺悟,看看能不能不要這麼苦,有沒有什麼辦法,這跟有錢、沒錢沒有關係,你不要想說對呀我們人只要沒有錢,就會想說要怎麼樣才有錢,人會回頭,你不要做如是想,是說他碰到煩惱的事情,會想到要回頭,所以佛說人身難得,那回頭要用正確的方法,就是用佛法,佛法當中用一乘了義,這一乘了義在淨土法門很簡單,就只有一句佛號而已。這句佛號你念得好就是回頭,就不與萬法為侶就是伴侶的意思,不隨萬法而變遷。所以學佛你要用佛法,這個佛法確實超過世間諸所有法,絕對不虛假。所以我們在佛門裡面熏習,一聽到人家講這些世間法,一聽馬上就有警覺,就知道他來給你洗腦的,所以你們不要想說,我念了佛,我現在大概也沒有根、沒有本,你就去學《弟子規》,去搞什麼幸福人生講座,我告訴你那個不會幸福的,講的人都不幸福了,還講幸福給你聽。誰幸福? 釋迦牟尼佛幸福,沒有牽掛,沒有罣礙。你讀《心經》,這部《心經》就是佛的心,佛的心無有眾苦,遠離顛倒夢想,這幾個字非常好,遠離顛倒夢想,這種境界世間人做夢都不敢想,每天連睡覺都不安穩,還遠離顛倒夢想,天天都在胡思亂想,天天都在顛倒,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功夫是這樣。在《無量義經》也都有講到,這是「永斷夢妄思想念」,永遠斷除了這個夢,佛不做夢,夢妄思想念─這些妄想雜念,這些煩惱。「無復諸大陰界入」,沒有諸大─ 四大,陰界入就是五陰、六入、十八界,雖然有而不被它障礙住。雖然在夢中做夢中佛事,但是心裡清清楚楚,絕對不會被迷惑,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我們現在講他生活的心態,沒有這些夢妄思想念,也不會被這四大五陰假合的這個色身給綁住。不被色身綁住多自在!我講個不自在的,你只要來個感冒,我看最近滿多人感冒的,你就不自在了。手也沒力,腳也沒力,頭也痛,上吐下瀉的,你就沒有辦法解脫。佛沒有這個問題,「無復諸大陰界入」。佛的身─其身非有亦非無,非生非滅非去來!不屬生滅,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貪著這個色身是我,天天在想著擦什麼保養品可以青春美麗。男眾出門看要抹什麼樣的髮油,看起來比較好看一點。男眾女眾都一樣互相騙,今天你騙我明天我騙你,騙一騙兩個就騙到結婚,就這麼個來法嗎,都是互相騙。所以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那麼佛的色身不生不滅,所謂天生麗質。《無量義經》講「皮膚細軟毛右旋」,眾生看到了都生歡喜心。怎麼來的?修行來的。所以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他也是愛漂亮才出家的,我們這樣講損了阿難尊者,但是他確實是這麼說的。佛問他你為什麼來找我出家,因為阿難具有如來三十相,那相非常好,如來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也是一個相好莊嚴的男子。可是他看到釋迦牟尼佛,他心裡就佩服了,如來有三十二相,而且這個三十二相當中還有八十隨形好,這個他也沒有,所以他說這個相不是一般世間人所能生出來的,不是靠父母欲望所生的這個色身,必然是修行,所以他也想要修行,他是求相好,我說的愛漂亮來修行的。他也知道方法,所以阿難看到佛的相也很佩服。那麼我們剛剛講到的不光相好,而且這個色身不生不滅,所以釋迦牟尼佛要入滅的時候,在《涅槃經》講,他告訴阿難說我有能力住世一劫,連續講了三次,阿難被魔力攝持,沒有回答,沒有請佛住世,所以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這魔王波旬就出來講話了,請世尊入滅,等到阿難回過神來要請佛住世的時候,佛說我已經答應他了,所以佛的這個色身可以維持一劫,甚至更久,要是阿難請法,現在釋迦牟尼佛肯定還在,你們就不用來聽我講經了,他如果在印度的話,我們就包飛機去印度,我也去聽他講經,可是不在了。那這個佛的色身莊嚴,而且不壞,非生非滅非去來。所以從佛的色身、佛的言語、佛的行為,都是超過世間諸所有法,世間人沒有辦法比,即使是轉輪聖王出現在這個世間,佛的相還是比轉輪聖王好,身高還是比轉輪聖王高,比他更莊嚴,佛到天上,在天上的相當中他是最莊嚴的,走到哪都是第一的。所以你們要想用世間法來契入佛境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得佛的色身相好,得佛的智慧光明,你唯有使用佛法。那麼這裡菩薩所說的法,也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就不會著到凡夫也不會掉到二乘裡面去,也不是權教的菩薩,權教菩薩是捨兩邊取中間,證的是但中佛性,他不要空也不要有,他要中,取中,他的中是捨兩邊,捨空捨有取到的中,叫中道,他是雙捨兩邊中道,那真的佛的境界是雙遮雙照中道,遮照同時,遮就是空有雙泯,照就是空有雙行,雙遮雙照中道,這是佛的境界。在空的時候,不礙有;在有的時候,不礙空;兩個同時運用,沒有障礙,所以他一身可以現剎塵身,一一身能禮剎塵佛,你去讀《普賢行願品》,裡面講的都是佛菩薩的境界,為什麼?他空有沒有障礙,隨他的心在運用啊。那麼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法都是超過世間的,這超不光是法超,而且能令世間人超,還有這個意思,令眾生超,所以叫超過世間,你學了佛法能出三界,能夠超世間,能夠證入無上的佛果,所以能令眾生超脫世間,所以叫超度眾生。不然你們以為超度,怎麼樣才叫超度?去做個三時繫念,從這個ㄧ從佛向舌根念,不覺華隨足底生,那邊開始一直到最後,彌陀佛大願王唱完了,這樣就超了。我看是ㄧ從佛向舌根念,不覺業障足底生,為什麼?每一時結束以後就開始講廢話,講一些沒有用的話,散亂,根本都是去搞熱鬧的、去聚會的,那個能超嗎?那個不能超。自己都超不了了,還想要超別人,所以佛教我們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教我們受持佛法,才能超你的煩惱習氣。你從前喜歡吃肉,喜歡吃葷的,你現在超過來了…吃素,就不在吃葷的那個行列了。世間人喜歡在財富名利上互相比較,你不跟他比,你就超脫了,心就解脫了。有的當媽媽的喜歡比,我小孩唸了哪間學校,多優秀,又是學校的第幾名,那個心又罣礙了,你一罣礙就墮落了,所以你再也不罣礙就超脫了。從前散亂,現在不散亂,你就屬於超脫了,都是把煩惱捨掉,那麼自然你就算是超度了,不光可以超度別人,也可以超度自己。所以同學看到你吃素,他也會有興趣,你還能影響他吃素,不光超了自己也超了別人,所以你們要是吃素念佛,修持五戒十善、持菩薩戒,那奉持如來的教法,你走到哪裡都在超度眾生,要不要做法會?不用啊。你看釋迦牟尼佛走到哪裡都在超度眾生,為什麼?你以為他每次都現神力放光,還有的就是他會攝受眾生,眾生看到你都想學佛,看到你都不殺生了,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也不邪淫,不飲酒;這個意業不貪、不瞋、不癡,統統都被你超度了,這才叫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那麼還有一層就是你修行不會被他影響,就像蓮花不著水、日月不住空,跟他們在一起,你不要被影響,你以為你在度他,實際上你都被他影響了,佛在經上講:這個菩薩,剛發心的菩薩,是誰呢?就是講大家。剛發心的菩薩,道力未充,沒有道力,這充是充足的意思,道力未充,不要靠近這些世間人,不然你就如鳥折翼不能飛,就好像鳥折斷翅膀一樣,沒有辦法飛翔。就像佛在世的時候,那麼有一些外道,五通仙人,很有修行了,在深山裡面,國王也很佩服,他來受國王供養,每次都是飛著來的,他不走路,他就飛進這個王宮裡面,他有這個神通。可是有一次,國王的妃子,皇后這些宮女在迎接他,他一看到了,從天上掉下來,為什麼?他這個淫欲心沒有斷掉,這五通仙人失神通,為什麼?常常跟世間人接觸,一接觸被就影響了,那麼要回去的時候,一般也都是騰空而去,那一次走回去了,神通沒有了,功夫不夠,飛得進來出不去,這種事情在修行人當中常有。所以為什麼說你跟世間人接觸要小心,不要想說這是我的家人,告訴你那就是你的冤親,就是要來損你道的,他也沒有惡意,但是你自己有心,你有心他就損你,你的同學、你的家親眷屬,都是如此。所以弘一大師講的:「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你要行君子之交,不要太認真了、太好了,失了禮節自己又退了菩提心,這個是很重要的,學佛為什麼要常常跟善友接觸?我常常鼓勵你們要來道場來道場,不是像上一次講的,喜歡你們的錢,我才不喜歡你們的錢,喜歡你們來用功,你在這裡才能增進,你在這裡才能用功,在家有幾個人能用功的,根本沒有。在家裏這個「我」最大,你想幹嘛就幹嘛,也沒有人敢阻擋你一下。你的先生,現在叫先生,為什麼不叫同修,因為他也沒有在修也不敢阻攔你;你的太太,為什麼不叫同修,你想放逸的時候,她也不敢阻攔你,所以都沒有,說同修都只是掛名而已,所以你在家裡很容易懈怠、很容易墮落。那沒事自己心也不安住,你會找事,給自己一個理由,找個事來做,家裡待不住了,就到外面去散心,心散亂就是散心的意思,散心雜話一樣的意思,那就跟人家講是非了,你道業就沒有辦法成就了。下面講的: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這一句話就沒有了,你的心常常諦住輪迴之道,沒有度世之道,沒有一念想要出離、想要幫助眾生。那菩薩是常常安住度世之道。所以你傷害他、他,跟他結仇他都無所謂,但是你不要想說你罵菩薩,反正菩薩無所謂,你有罪過、你有過失,就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裡面講的:小沙彌罵那個年紀大的比丘,嘲笑他說他讀經像狗在吠一樣難聽,那老比丘告訴他,我證阿羅漢了,你趕快懺悔,不然你要下地獄,那這沙彌趕快跟他懺悔,懺悔完之後墮五百世狗身,懺悔完還這麼重的罪。所以你不要想說菩薩沒事,菩薩的功夫、福報、智慧比阿羅漢更高,我看要是招罪你可能要墮一千世,要加一倍上去,搞不好更多,所以不能謗三寶,一個念頭都不能有,因為阿羅漢慈悲告訴他說:我證阿羅漢,不是他自己被罵了不高興,阿羅漢你罵他,他也不會起心動念,但是罵的人就有過失了,罵的人就有罪報。所以菩薩你怎麼損他、怎麼修理他,他都不會瞋恨,所以你們要學菩薩。最近都在念這個菩薩發願文,有沒有真正發願變成菩薩,還是念給菩薩發願,念給菩薩去發願,我不發願,我還是當個凡夫;菩薩發願文是叫你發菩薩願,這倒裝句是發菩薩願文,叫你發心做一個菩薩,不是菩薩發願,你念給他聽叫他發願,這個錯誤,所以你自己發願、自己發心,「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你做所有的事情你要想到,我怎麼樣來增長我的道業,不要損害我的道業,這個很重要,世間人或是剛初學佛的,只要碰上一點難題了,馬上就說:我道場不要去了、我素不要吃了、我佛不要念了,奇怪了,佛菩薩得罪你了,為什麼你遭難,就開罪諸佛如來,也不念佛、也不吃素了、也不到道場共修了,都把錯怪到佛菩薩頭上,都先退心,我是不是因為來共修,所以身體不好,打那種很莫名其妙的妄想,我大概是那天去打佛七,受了個寒感冒了、生病了,你看我的舊疾又復發了,都是打佛七的過失、打禪七的過失,這就是凡夫,心沒有在道上,所以很多人就對於道場敬而遠之,為什麼?怕又感冒了、怕又生病了,這就是沒有做到這裡講的:心常安住於度世之道,很多人這樣都是沒有道心,他在安排工作、安排事情,一定都是以他罣礙的為主,要是告訴你,今天晚上你不要來聽經,你可以賺一億,保證你們都皈依金銀財寶去了,我們這個講座只剩攝影機,就看你有沒有安住度世之道,這個時候就看出來了,有的同修會轉計,沒關係,我去賺來再供養三寶,這是看你的心,你有沒有安住在度世之道,來聽經,聽了以後轉念頭,這才是真正的在學佛,凡是傷害你慧命的、傷害你道心的、傷害你道業的事不能做,虧點錢沒有關係,損道的事不能做。連世間人學儒的,他都曉得,寧可殺身成仁,殺身,何況身外之物,他可以殺身成仁,那佛教呢當然也是如此。所以你看佛菩薩都是殺身成佛,他色身放得下,那何況是你在做這些世間事情的時候,我總是常接到,來給我請假的,都是家裡什麼事,都是無關緊要的,你一有問題、一有事情,你馬上就把佛菩薩踢到一邊去,那你這個沒有道心,有沒有道心,看你面對事情的時候,你不用來問我,你問你自己,你是不是真正想要在佛法裡面得到利益,還是只想求個平安、求個順遂,心裡面有罣礙,也不敢跟先生講、也不敢跟小孩講,好吧,到佛堂裡面來拜個三拜,求個大悲水跟佛菩薩講,佛菩薩的功能就是聽你倒垃圾,把佛堂當垃圾場,進來哭訴自己多辛苦、多難過,那你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你沒有得到佛教的好處,你來只是為了要什麼?增長貪欲,要你的名聞利養而已,得到了,你就把他踢到一邊去了,所以你這是在玩弄佛法,如果世間心還重一點的,看到佛門有利可圖,跟你的事業剛好有關係,順便推銷一下,跟佛菩薩還做起生意來了,那就叫「裨販如來」,這個罪報都不輕,你把佛菩薩拿來出賣,拿來當你發財的工具,當招財貓那不行,所以自己有沒有道心、有沒有真正在用功,就看你在佛法跟世間法這個上面,你選擇哪一個。常常罣礙,我來道場共修,我太太反對,我的先生反對,不要管他,反對久了,就不反對了嘛,你心罣礙了,他給你眨個眼,你也覺得他反對,給你皺皺眉頭,你也覺得他反對,為什麼?是你自己反對,你罣礙了,所以覺得人家反對,人家只是不好意思不留你,希望你趕快去道場共修,但是人情上過不去,所以才給你皺皺眉頭、說一說,他巴不得你趕快去用功,他好在家看電視沒有人跟他搶,所以你都給自己作障礙,那麼佛菩薩教我們的:「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度世就超過輪迴,世間是輪迴,不但自己超脫,還要幫助一切眾生超脫,自利還要利他,「自他二利」,那佛門還會加一個「冥陽兩利」,這冥就是指已故者,往生的,陽就是還在世間,跟你有關係的,冥陽兩利。自利利他,冥陽兩利,統統都幫助到,都能夠使他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三個轉,這才是一個學佛人的好樣子。念佛的人不是自私自利,他為了要成就,躲起來念佛用功,目的是要幫助眾生,心在道上,他不是逃避,有很多人都毀謗,修淨土的是逃避,他放不下就說你逃避,但實際上念佛的人不是逃避,他是先找個好的環境來用功,就像在學校,要找個好的環境來念書一樣,學了技能回饋給社會、回饋給眾生,不過現在學校,好像沒有教這種觀念,都是學得技能,怎麼回饋給自己賺大錢,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從小就教你鬥爭,確實將來就是戰爭了,小時候就競爭、鬥爭再來就是戰爭,所以為什麼後來的眾生命越來越短,世界會毀滅,釋迦牟尼佛講的確實沒有錯,就是因為在教學上出了問題。

 

第八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集)

這些大菩薩示現在世間,他所說的佛法,超過所有的世間法,所謂「超、勝、獨、妙」。超是超過,勝就是殊勝,獨就是獨特,妙就是絕妙。那麼佛法確實是如此的,你們在學的時候,要用這種「如獲至寶」的希有心。後面世尊講的「如貧得寶」,就好像貧窮的人獲得了無價的寶藏。可是現在大家學佛法,沒有這種感覺。對於佛經,也是非常的隨便,沒有恭敬心。對於講經,也都是當作一般的講演來看待。那麼也因為現在時代的關係,所以在講經的時候,省略了很多的流程。以前講經要先念佛,就是把你的心安定下來,這儀式非常的隆重,佛號念完了,舉香讚,持香案到方丈室,請和尚升座說法。就光是前頭的儀式,可能就要用掉半小時到一小時,因為以前的道場非常大,所以大眾的心是安定的,你的心不浮躁,是以清淨心來聽法,才能夠裝得了甘露法水。透過儀式請法、拜法,才會對佛法有「殊勝難遭」之想,可是現在這些儀式很多都省略了,甚至根本就忘記了。講經前攝影機架上去,維那打引磬、三問訊、大眾就座,法師就開講了,儀式都省略了,所以對於佛法沒有這種希求心,那你當然覺得佛法不會超過世間諸所有法,甚至還說「佛法就是世間法」,這跟經典講的不一樣,如果佛法就是世間法,那釋迦牟尼佛不必說佛法,說世間法就可以了。所以佛教講的「五乘佛法」就是佛說過的法包含「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五乘,要聽清楚,但是如果要問什麼是佛法?那就不一樣,佛法是能讓你出離的,出三界六道輪迴。所以要摒除人天乘,把人天乘排除在外,這個觀念要清楚。你問釋迦牟尼佛這一輩子說過了哪些法,五乘他都有說。那什麼叫佛法?人天乘要去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才叫佛法,佛法是出世法。所以你不能夠說釋迦牟尼佛他有說過人天乘,那佛法就是人天乘,這個不對。就好像水跟波一樣,你不能說這個波浪,它是波動的,它就等於是靜止的海水,那是不同的。雖然同一水性,但是動義非濕義故。一個是波動的,一個是潮濕的,不一樣。世間就如同這個波動的一樣,跟佛所講的心、本性是同一體性,那體性並不是波動,也不屬於靜止的。所以這個法才是「即世間而離世間」,叫「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這個觀念要弄清楚。如果沒搞清楚你就會想到,佛法是五乘,沒有錯啊!那我是不是從人天乘這樣修上來?實際上為什麼說佛法有五乘,剛才講的,是這五乘佛法,釋迦牟尼佛有講過。但什麼叫做出離法、出世法?只有這個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才是真正出世的佛法。其他的屬世間法,所以佛法一定「超過世間諸所有法」。佛教並不建立在人天乘之上,因為佛法是超越次第。

所以為什麼《無量壽經玄義》裡面讚歎的,「圓超圓攝無量法門」。又說「超情離見」,超情就是超越凡情。凡情認為要先修人天,再慢慢學上來,這佛法超過凡情,就是凡夫思量的這種次第的境界、位次。離見就是離開了你固有的見解跟成見。所以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完的,不是腦筋動一動就可以想像得到的。這不可思議!它的殊勝「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菩薩、佛跟佛,他才知道。所以這個是佛法的殊勝,你有這麼一點因緣接觸到了、遇到了,都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報。遇到了要好好把握,跟諸佛如來學習,不要跟世間人學習。世間人,說實話,看看聽聽就好了,沒什麼好學的。你跟佛菩薩學,跟祖師大德學,你的智慧必然會跟他們一樣,所以要常常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跟有德行的人在一起。現在同學當中交朋友不講德行,德行是很貴的,買不起,世間人都是這麼看的。現在道德對世間人來說是奢侈品,可是對於我們學佛人,那是日常用品,天天都要注意,天天都要修行,對於世間的五欲六塵、親情愛情這些奢侈品,根本不會想買,也根本不會想要。那你有了這樣的觀念,你的福報、智慧就跟人家不一樣了,你的看法見解就跟人家不相同了,你這個叫超情離見,叫佛知佛見,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絕不落後。」夏蓮居老居士是非常有名的近代詩人,連近代的這些大詩人都還跟他請教。他們家也是官宦之家,他父親在清朝是雲南提督,是一品武官,可以提調雲南所有的部隊,整個雲南省,官位非常大,後來又節制兩省的兵力,守衛北京城,清朝的一品武官服,前面那個補圖是一個麒麟,他父親的官服上就是麒麟。可是夏老居士對於這些他毫不在意,世間的這些名利他都放得下,他對古玩也很有研究,可是他都能放下,這些文章之乎者也,他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誤時光的東西,耽誤修行的東西,所以他有的東西人家沒有,很多人希望能夠過他這樣的生活,但是他看得破、放得下。夏蓮居老居士不是窮苦出身的,是大戶人家出身,所以他不用工作,家裡非常的富有,又受到人家的尊敬,但是他都放得下,他知道佛法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所以你們在交友的時候,跟同事、同學接觸的時候,你就要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智慧,這個人能不能提升你的心靈層次,還是只是物質上的、欲望上的,如果他不能提升你的人品人格,那這個不是什麼好朋友、好同學、好同事,這個要知道,只會找你吃喝玩樂的,那叫酒肉朋友。當然很多人都吃素了,用酒肉朋友實在不適合,但是世俗話就是這麼說的,素酒素肉,酒當然一般都是素的,所以你要會選擇,世間法絕對不超過佛法,佛法學了可以提升你的世間法,學了佛法世間法就通,學世間法,佛法不一定通,也許他會了解一點,可是只在皮毛上,沒有辦法真正透脫。所以你看以前為什麼出家人受到人家尊重、恭敬,就是他世間法也會,佛法一般人不會,他不但了解佛法,他還修證佛法,證入佛境界,所以帝王將相都拜他做老師,請他做和尚,做親教師,或是做他的教授師。為什麼他世間法通,佛法也通,因為他通達佛法,所以世間法全通,所以這佛法確實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那麼下面講的: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心裡面常常想到要幫助眾生,這是菩薩的行願、菩薩的悲願,菩薩心裡面想的就是要幫助眾生,幫助眾生度這個五濁惡世,所以叫度世之道。所以你看,什麼樣的法才能夠真正度五濁惡世 ?佛法才行,佛法裡面「淨土法門」才可以。其他的你要學確實得有相當的根器,不是說不行,但是要契機契理,才能發揮他的作用。那麼用世間法,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你看菩薩怎麼教化眾生?心常諦住度世之道。自己修行,常常不忘菩提,幫助眾生用的是佛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講的:「我若遇眾生」,我如果碰到這些還沒成就的凡夫,「盡教以佛道」所以表示菩薩因地就是這麼做,成佛還是這麼做。所以你看他現在給你弄這些世間法,那個是不是菩薩?就很清楚了嘛,能不能成佛?絕對不可能,為什麼?因跟果要相應。這裡的大菩薩,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成佛呢就是遇眾生要教他佛法,你心裡面如果常常安住在世間之道,生滅、善惡、對待、染淨、同異、差別、你我相,你對我好我對你不好,人家蹧蹋我我怎麼回報人家,我以德報怨,這統統都是世間法,都是我相未除,別人都是佛菩薩,只有我是凡夫,這個都是「我相」堅固執持,為什麼?你有自他二相。別人是諸佛如來,你也是諸佛如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講這個話的人是佛,所以看一切眾生是佛。你看一切眾生是菩薩,自己是凡夫,你還是凡夫,為什麼?你只是功勳位,功勳位是還在修行沒有真正的成就,沒有真正的透脫,那你想要真正的透脫,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我也是諸佛如來,平等平等。為什麼會講別人欺負你、罵你的都是諸佛?因為如果不這樣講你不甘心,想要罵回去,打你的想要打回去,所以壓抑自己,忍辱忍到後來就忍無可忍,火山就爆發了,「我對你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佛菩薩不教我們這樣,忍辱不是忍耐,它跟忍耐不一樣。忍耐是憋在心裡面,憋久了就內傷,你就會生氣怨恨,到後來功夫還是一樣。碰到事情,心想不要火燒功德林,好,忍ㄧ下,這一件忍了,明天忍,後天忍,覺得好不容易有長起來了,再碰到一件事情,完全不能接受了,這幾天忍的全部破功。那佛門怎麼講呢?教你化,沒有自他二相,沒有自、沒有他,哪有他是佛我是凡夫的這種思想觀念,那都是我相未除。所以張拙秀才講的:「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凡、聖跟我是一體的,不是都住到我家來,我家也住不下,這一種心境就是真正看破的人,所以這個境界不容易。修忍辱怎麼修?龐蘊居士講:「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所以你這麼用心,就如同鐵牛跟木人一樣,鐵牛不怕獅子吼,木人看花鳥也不動心,花鳥逢人也不驚。「心境如如只這是。何慮菩提道不成。」你不用擔心不會成道。這如同鐵牛面對獅子吼,人家怎麼罵你,我是一隻鐵牛,可是你不要催眠自己,我是鐵牛、我是鐵牛,那是比喻,講到後來你是鐵牛,就變《水滸傳》裡面那隻鐵牛了,衝動了,就暴躁起來了。所以就如同木人看花鳥,木人看花、看鳥不會說這個花今天特別好,寫一首詩,看這個鳥叫,多麼好的意象,在那裡打妄想。那現在要看到花鳥這個不容易,你去逛百貨公司,在這些電子用品專賣店,我不能講太明白,買現在當紅的手機、電子用品等等,這是你喜愛的名牌奢侈品,你看到這些東西就如同木人看花鳥,但是這個木人還不笨會去刷卡,那你就沒有修行了,刷完說「心境如如只這是」,為什麼?心裡想要的得到了所以心境如如,這就叫做凡夫,不能成就。那是不是東西都不要買?那你就真的變木人了,變成笨蛋、白癡了,那也不能成就。該用的照用,心絕對不動。不要看人家有、同學有我也要,同事有我也要,那你的心就不是真正學道人的心。龐蘊居士講的鐵牛、木人,那麼你對境心不動、逢緣心不起,而能力用如如,這叫心境如如。心是心、境是境,了了分明,木人看花鳥照看,但是心不動如同木人。鐵牛有沒有聽到獅子吼?有,但是不會被它嚇到,這就是心境如如,何慮菩提道不成。所以「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是這麼樣的諦住法。是不是每天讀個《無量壽經》,好了,今天有諦住了。持個大悲咒,今天功課有做、有交待,對得起佛菩薩。你對得起佛菩薩沒有用,要對得起自己,不能交代了事,時時刻刻都要用功。所以我們昨天講這個一行三昧的課程,你們沒來上的要去補聽。一行三昧只是四種三昧的一種,最重要的是「非行非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一般來說是指禪宗這個非行非坐,但是如果用在教下的話,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印光大師講的朝於斯暮於斯,念念提挈這句佛號,綿密不中斷。不中斷不是求定,也不是壓煩惱,不中斷,而是心不起妄想,不打其他念頭,佛號保持著,念久了、功純了,這妄想自然就消掉。剛開始念你就會被煩惱蓋覆住,被境界動搖,或是覺察心散亂,很難又安住回來,這都是道力不足。等到你心真正慢慢的有功夫了,熏習久了,一被轉馬上就轉回來,久而久之你能轉境。轉境不是拿個湯匙來想它變形,那個是搞神通,那個不是轉境。心轉境是不著於境上、不著於煩惱上,慢慢的你就會發神通,慢慢的才發,那叫道通。所以你不要一下子求神通、求感應那會著魔,所以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下面的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

這句話非常的好。每一個人都想隨意自在,最好不要有政府、不要有法律、不要有警察,隨意自在,龍藏愛怎麼標就怎麼標,也很自在,但是要怎麼做到?這跟儒家講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一不一樣?他也是從心所欲,也是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這個有境界上的差別,差別很大。孔子講的是他的心,雖然做一切事情,不犯到規矩。佛門講的即使犯跟持是相同的,這個境界高,沒有持犯的問題,那智慧相當的高超,該開的時候開,該持的時候持,而且佛菩薩對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都可以同時,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或是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我們不要說這些大菩薩,阿羅漢就可以現十八種神變,同時於一身當中現十八種神變,或在虛空經行,或在虛空打坐,或是入地或從地湧出,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下身出火上身出水,同時自在無礙,十八種神變,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菩薩比羅漢更自在,不光是自身能現能變,像有的阿羅漢他能分身五百,只有五百,多一個沒有。你看這些菩薩化身千百億,就像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個化身他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就像《地藏經》裡面地藏菩薩一樣,從無量無邊的世界一時來集,都是地藏菩薩的分身,這是身自在,《華嚴》講的十種自在,對於佛法了解,對於世法一切法都通達,對於「義」能夠自在,這義是義趣,一切法的義趣,他能夠自在沒有障礙,能夠有情身現無情身,他可以變作山河大地,可以變作國土,可以示現劣應,示現三惡道的身,可以示現報身,能夠讓小能容大,芥子納須彌,然後能夠讓短劫入長劫、長劫入短劫,都可以,長短無礙,就是所謂的打破時空─時間跟空間,可以讓過去是現在,當現在是過去。這是《華嚴經》講的:「因陀羅網境界門」,同時收攝一切法入一法。這一切法就包含時空,所有的所有,入一法當中,在這一法當中的一切法,又同時收一切法入一法,攝入無礙,所以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這個就不是儒家可比,所以說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所謂「故於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復示現。」這是因陀羅網境界門,一微塵當中能現無邊國土,無邊國土各個微塵當中再現無邊國土,所以叫國土微塵復示現,重重無盡。那麼這只有兩重而已,微塵裡面的國土,國土裡面的微塵,國土裡面的微塵再攝國土,國土裡面還有微塵,這是如來的自在,華嚴境界,只講了其中一個,因陀羅網境界門,跟儒家講的不一樣。他還有規矩,他是不超過那個規矩。我們是超與不超都合規矩,持與犯是同一體性,持戒跟犯戒同一體性,貪瞋癡跟戒定慧是一如,地獄天宮同為淨土,外道所修的法即是菩薩六波羅蜜,這真的叫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所以在華嚴會上,沒有什麼善惡對待、男女老少,統統沒有這回事,那都只是相用而已,這個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只是略說少分之少分,真的是像《華嚴經》上講的:「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沒有辦法形容,這叫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那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境界,《無量義經》講的:「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這些諸佛的相好德能,方便歸為三十二種,不管是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都不離這三十二相,但是眾生的身相相亦然,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這是真正的法報應三身是一如的,完全一樣。所以我們本來就跟諸佛如來一樣自在,一樣沒有障礙,但是現在怎麼搞成這樣弱不禁風,什麼叫弱不禁風?境界風一搧你就起煩惱了。你看菩薩的神通力,「菩薩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這世間有誰能反覆大地?在講《維摩詰經》的時候,向須彌燈王如來借三萬二千個法座入維摩丈室,維摩丈室從來不大,法座也不縮小,每一個座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是以「億」為單位,八萬四千億這麼高。維摩詰的室不過一丈,能把東方的世界移來西方,西方的世界移到東方去,人家說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我們眾生卻不覺不知,所以我們在這裡常常被移來移去,自己不知道,這個當然是開玩笑的,其他的諸佛如來有這個神力,我們本來也有,但是因為無明、因為貪瞋癡,所以變成這個樣子,所以不讀《華嚴》怎麼知道佛家的富貴,你怎麼知道佛菩薩的神通道力。現在的人放個光,離地三尺,你就說神,那你要真的看到菩薩來給你現神通,那不得了了,你一定死心塌地跟著他,要比神通那是外道所不能及。我們現在以太平洋來說好了,沒有辦法一下讓它乾枯。菩薩能令香水海一下子乾竭,又能乾竭於大海,能讓須彌山震動。現在的科技可以炸山,可以把山剷平,可是剷不倒須彌山。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四萬兩千由旬,出水四萬兩千由旬,總共八萬四千由旬,你要撼動它那不是一般的力量。乃至華藏世界最外圍的金剛輪圍山,他都能令它震動。金剛輪圍山那比須彌山大多了,須彌山在裡面頂多就一根小草。所以你不讀佛經,你要讀世間的經典,說世間法比佛法殊勝,我不相信,我第一個不相信。我們從小就讀經典,讀《華嚴》、讀《法華》、讀《楞嚴》,看清涼國師的疏鈔,看《宗鏡錄》這些大論,我們很清楚,世間這些怎麼會有佛的境界殊勝?我們不用講上位的菩薩,講下位的菩薩都比這些外道來的殊勝。所以你不要看到會放光會動地、知道你昨天幹了什麼、睡覺打幾個呼,那個都不重要,晚上睡覺說了幾句夢話,做了什麼夢那個都不要緊。菩薩對三千大千世界,不要說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法界下幾滴雨他都知道,眾生的心念他都曉得,大阿羅漢目犍連的神通,這個娑婆世界有多少個眾生,他要算一晝夜。菩薩不用,一念他就知道了。所以你看到那些鬼神來附身,說誰又往生淨土,能信嗎?那個神通跟佛菩薩比,我們看那簡直是笑話,你以為他講一些你看不到的,聽不到的,你就信以為真。人家佛菩薩的神力,都能讓眾生感受得到。我們常常就看到,飛機要墜機了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飛機引擎突然好了,可是平安降落以後,發現兩具引擎還是壞的。早期的飛機是很差,也沒有最新系統的自動導航降落,但是菩薩的神力可以引導它降落。火燒房子了,他手抓在鐵欄杆外,念觀世音菩薩,念到有人來救他,但是他下來的時候,奇怪!房子著火了,鐵會導熱,鐵欄杆怎麼不燙?還讓他抓得住,這些都是菩薩的神通。所以讀佛經你就知道,諸佛如來的境界有多自在—不光空間自在、現身自在、智慧自在、對一切法一切萬物都隨意自在,不光能隨自己的意,還能隨眾生的意。所以人家來問釋迦牟尼佛問題,佛說我用一字能普遍回答一切眾生,一字就能普遍回答,眾生的所有問題,你看那個智慧有多高,眾生的所有問題,他一個字就能全部回答,舉各種的比喻,他都可以。這不是一般人的智慧,所以《華嚴經》講的,「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你可以測量虛空的邊際,「風可繫」,你可以叫風不要動;但是「無人能讚佛功德」,沒有人可以讚歎—這是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那一般人只想到自己自在,沒有想到要幫助眾生;只想自己好受、自己輕鬆、自己快活就可以了,要是這樣的話成不了菩薩,你沒有辦法成就,所以不能自私自利。這下面告訴你: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庶類」就是凡夫、二乘,這些沒有修行的、不知道怎麼用功的,成就不了的,他主動來幫助他,用佛法幫助他。你不要看他講了一些世間法,實際上是要攝歸到佛法來。很多人就拿印光大師的話,說要讀《了凡四訓》、《感應篇》才有基礎,那他就只讀《感應篇》不學佛了。人家祖師大德是善巧方便讓你來學佛,接引俗人用的,世俗人嘛也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佛。那給他講一點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跟他講一些這個俗話,目的是接引他來學佛,不是說學了佛,還要回去學這個《了凡四訓》、《感應篇》,還說沒有這個不行!你是錯倒祖師用心。你已經學佛了,表示你能明信因果,對因果你能相信,對於孝親尊師你能夠去做。其實孝不孝順,每一個人的緣不同,為什麼說緣不同?我講二十四孝中最孝順的這一位孝子—舜,可是他的父母親怎麼看他就是個逆子,不喜歡舜,反而喜歡弟弟象,什麼原因—業緣。可是他這個弟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敗家子,專門敗家的,父母卻當成寶,弟弟再怎麼不孝,父母還是覺得他很孝順。所以你看這個二十四孝,世間心重的人會說,舜王他是多孝順,怎麼對他父母的。對於有出離心的人,就會看到這是業緣而已,裡面講的是業緣,緣起緣滅。惡緣消了,他後來就理解了大兒子了,可是沒有說不愛小兒子,還是愛,還是沒有出離。世間心重的人,對父母孝順就像舜王這樣子,你沒有想到要度父母出愛欲、出愛河,自己心裡面不要罣礙,父母對你的看法是好、是壞、是偏心、是寵愛,你都要放下。對你好,你就回去孝順,對你不好,你就瞋恨,這都是凡夫,所以二十四孝是這麼看,用佛教的眼光來看,你是學佛人當然要這麼看,那裡面有一些跟佛法相違背的,看起來是孝順,實際上不是孝順,所以妙蓮長老就講:不要以為給父母端個茶、送個飯就叫孝順,那是你應該做的,就像佛門「得新食先供佛」一樣的道理;在家裡有吃的、用的,先問父母,看他是否需要,如果已經知道他不需要了,就不要再問了,免得他起煩惱,或是他反對你購買的物品,你也不用再問了,因為你確實需要,我相信這些你們都會判斷,我就不用再說。那麼這個剛才講到的:「得新食先供佛」,你要孝順父母,那妙蓮長老還說:你以為父母愛吃肉,你就去殺生買肉給他吃,實際上你根本搞不清楚,這是在增長父母的殺業,所以像二十四孝裡面有很多買葷的,殺生給父母吃、或偷東西、還有偷橘子,人家給他橘子他不要,還多拿了幾顆,被抓到了以後,說是要拿回去給父母吃的,那這個沒有智慧,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誰,沒有智慧還覺得他很孝順,把偷當作孝順,不對,孔融讓梨可以,叫他讓酒不行,七步可以成詩,建安七子之一,很能吟詩作對,所以不是你看到那個樣子,就代表這樣是孝順,殺魚的、殺豬的,這些統統都是增長父母的罪業,所以印光大師講:「勸親修淨盡儒道」,這話有點繞舌,勸父母親修行淨土,你才是盡孝道,儒道就是孝道,所以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真正會學的人、想出離的人,是跟他學佛法,他也讀《了凡四訓》也讀《感應篇》,但會歸的是淨土、會歸的是佛道,所以為什麼說:邪人解正法,正法亦成邪。那正人是不會去解邪法,只有心裡貪愛世間的人,解了正法,正法變成邪法、變成世間法,所以你們看到的二十四孝,裡面你要斟酌,要看看有沒有犯到佛制定的戒律,偷東西、這些殺生的、還有修行人娶妻生子的,這些統統都不行,世間人叫傳宗接代,佛法不講傳宗接代,沒有自他二相,哪有什麼傳宗接代的問題,佛法只有傳法,所以跟世間法不一樣,那你們看二十四孝,你就要清楚,有些道場月曆印成也有二十四孝,我看了嚇一跳,裡面教人家殺生、教人家偷東西,也沒有教人家看破、沒有教人家放下,講的都是世間的情愛,他也說他是道場,什麼道?三惡道,三惡道的場所,他印的東西就教你去輪迴,拿十方的錢做世間的事,好像是做了一點好事,但是問題百出,智慧不夠,所以才會印這種世間的東西,裡面講的是殺生、講的是情愛,連這個二十四孝,第一個這個孝道的故事,他都沒看透,那個就是世間人─愛欲、業緣,跟父母的業緣而已,沒有所謂絕對的孝順,你用佛法來看,一下就看透、看清楚,想都不用想,你要是迷在裡面,你還會覺得幫父母去偷東西是可以的,甚至有的父母親是販毒的,或是黑道的,他從小就教小孩,你不可以叫爸爸、不可以叫媽媽,小孩覺得很奇怪,你是我爸爸、你是我媽媽,為什麼我不能叫,他說你要叫大哥,看到媽媽要叫大姐,從小就教他,他也是講求孝道,你要是叫爸爸、叫媽媽,掌嘴,修理他,那你說這個能學嗎?不能學,所以為什麼說孝順要有智慧,不能夠盲目的孝順,要符合時代、符合現代,所以這裡講的:「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是說佛菩薩有這個能力,不光自己自在了,還能夠幫助眾生。所以你們要多看經典,才知道佛菩薩的境界是多麼殊勝,宏願超世希有,真的是:「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乃至後面法藏比丘所說的:「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所行的絕對堅固,只有佛跟真正第一等智慧的人,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佛跟聖智就佛跟佛才能究竟。「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你去看經典才曉得,這佛菩薩度生的願望,希望眾生統統往生淨土,統統能夠了脫生死,確實就像永明大師講的:「非二諦之所齊,豈百家之所及。」二諦就是真諦跟俗諦,百家就是諸子百家,真俗二諦尚且要述說佛境界,尚且無法圓滿、無法說得,何況是諸子百家,確實佛法超世希有。

 

第九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一集)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這是我們上一次講過的。那麼對於一切的萬物,隨眾生意乃至隨自己的意念都能自在無礙,所謂「於法自在為法王。」像現在有一些人,學了一些密法,他也說他自己是法王,他這個法王就是要你送錢給他,要的是名利,世間法。所以誰才堪稱法王?最起碼也得像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他們才有資格稱為法王,對於一切法都能隨意自在。那麼現在所謂的法王是也不持戒、也不修行,想要怎麼弄就怎麼弄,怎麼搞他就怎麼搞,他說他很自在是法王,那這個不是佛教講的,他也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求大家來給他供養,希望大家恭敬他。那有一些是受到鬼附身,或是這個術通,他會法術,所以有一些神通。或是他能夠知道你的起心動念,一般人無知就說這個是法王,實際上他連自己心中的名聞利養都沒有放下,碰到名利現前的時候,都還是非常的不自在、不能解脫,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自在。那麼我們學佛,要能夠對一切萬物都隨意自在,怎麼隨意自在?就是你要能夠放得下。現在人講的,看開一點,不要事事與人計較,不要事事強出頭,不要做一些違法的事情,或是損害大眾的事情,把這個自私自利全部放下,那麼你對於一切諸法你就得自在了。這個色身還有用,你要拿來修行用功,不要拿去造業,去唱歌跳舞,去搞一些聚會,這都是於法不自在,因為你離開這一法,你就混身不快樂,像唱歌、跳舞、飲酒,你被這些給束縳住了。跟朋友、同學、親戚打鬧,你認為是快樂,實際上這是不快樂的一個現象,叫苦中作樂,所以你在這個上面你不得自在,你覺得非要這樣不可,你就是一個非常不自在的人。放假一定要去玩,一定要吃好的,叫他吃素更別想,非得要吃葷的,這些都是在諸法上不能自在,他不能把自己放下,為眾生去設想,不能安住無為,所以天天心裡想著要怎樣去攀緣、怎樣來讓自己活得快樂,實際上,這些活動結束以後,還是感到寂寞,還是覺得沒有快樂的感受,所以他還要再繼續這樣的唱歌、跳舞,甚至喝酒,以為這樣才會覺得快樂,所以世間人不懂,他在這個上面他不能自在。修行人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自在,但是剛開始,一定要把這些外緣先放下,放下了這些緣,你心裡的法喜才會生得出來,無論你接觸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人事,你都會感覺到法喜,但是這個法喜不是從外來的,是內發的,你即使沒有去唱歌跳舞、沒有跟同學朋友接觸,你也會感到歡喜、自在,這是我們學佛人要知道的。外面的人在看,你們學佛人多麼痛苦,葷的也不能吃,一定得吃素,每天早晚還要念經,何必過得這麼苦,他們都是這樣看,也不能結婚成家,享受不到親情、愛情的快樂、這種感覺他們叫做天倫之樂,實際上呢是天倫之悲!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合會必別離。強健必當死。」有富就有貧,富貴必貧賤;合會,家親眷屬、夫妻感情再好,必然有別離的時候,你這天倫之樂就變天倫之苦、天倫之悲了,那你就痛苦了,所以你天天生活在這不自在當中,即使在快樂的當下,你也沒有自在過,「自在」跟「樂」不一樣,樂是一種刺激的,自在是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那就自在。譬如說挑食的人,很多小孩不愛吃香菇,你要讓他不自在,就拿香菇放在他面前,他就不自在了,苦就現前了,給他喜歡吃的東西,擺在他面前他就樂了,這樣還是不自在,因為把他喜愛的東西拿走他又苦了,所以不能自在,佛法講的自在是可有可無,有也隨緣,沒有也隨緣,那我們真的叫做萬緣放下,這叫佛門的自在。不像世間人放逸,去跳舞飲酒作樂,這個不是自在,這是於一切萬物皆不自在,都被束縳住了。他認為一定要有酒才快樂,一定要跳舞才能放鬆,才能夠顯示這個我。實際上你要顯示我的存在,不用跳舞,不用唱歌,不用人家捧你,告訴你怎麼顯示我的存在,你拿一根針往身上扎下去,這個我就存在了,不用那麼累。《圓覺經》講:「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的。你要顯示我的存在、我的能力,用一根針就可以顯示我的能力,知不知道痛呢?知道。知道是誰在扎嗎?知道,還是我。所以現在的人喜歡表現這個我,實際上這個我在哪裡,他也搞不清楚,他把本來無我當做是我,有法性真我,他卻迷失了,他卻認為這個我是不見的,就認為是無我,所以他在這個當中,到處尋求到處追尋,去找這個外在的刺激、快樂。那有的人他不往外找,他也說他修道,修長生不死,他說這個是修道,要修長生不死之道,那這個算不算道?也算一種道,但不是究竟的,因為他貪生怕死,他不能了脫生死,只希望長生,可是他怕死。所以你看古代秦始皇,他要尋求長生不死之術,派徐福到蓬萊仙島去,找這個長生不死藥,煉丹、種種的咒術,都是為了長生不死,這是道家講的,他要的這個長生不死術。像曇鸞法師,早年也是學仙道的,他修仙修得很好,他也希望長生不死,結果他碰到菩提流志大師,問他:你們佛教有沒有講長生不死?他說:有啊,這長生不死,吾佛之所長。你要想搞長生不死,佛教的專長。他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是佛教的專長?於是就送他一本《觀無量壽佛經》。這一本經你回去好好讀、好好修,三界不復生、六道不復往矣,從此生死永絕,煩惱永斷,成為我們淨宗一代的祖師,這是曇鸞法師,焚仙經而專修淨土,這是非常有名的淨土宗的祖師。本來我們淨宗的祖師,要把他加進去的,但當時的善導大師太優秀了,所以大家公推的是善導和尚。曇鸞法師,也是相當有成就的大和尚。雖然有一些人不好樂世間的名利,不好樂世間的享樂,但是好樂的是長生不死,看能不能像現在有些學佛的,整天在道場裡面搞養生,弄茶道,明明就是自己愛喝茶,還說這個茶是拿來參禪用的,你要參禪,哪一法不是禪,你就是愛喝茶,愛烹飪、愛插花、愛寫毛筆字,所以就搞了一些活動在道場裡面,都把它附會到禪宗裡面去,以為很神、很玄的樣子,實際上統統都是在打妄想。我講這些話又要得罪人了,但是是實話,搞一些拼布,弄一些插花、炒菜、泡茶,其實都是在閒話聊天,你叫他把心靜下來,安住無為,他做不到,那道場的法師也矇騙自己的良心,說這叫接眾,不知道要接去哪裡?這些人根本就不是來學佛的,他是來學插花喝茶的,學寫毛筆字的,你能接引他學佛?學佛也是只學到一個程度,要真的叫他把毛筆放下、把茶放下,他就不願意了,所以這是現代末法的亂象,幸好還沒有喝酒的。佛制定禁止飲酒,像鄭板橋說,我有酒做仙,無酒作佛,這是巧辯,他好像很自在,等果報現前的時候,他就知道了。所以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在一切萬物隨意自在,你只有心不取相、不著相,才能自在;不光不著身外之相,也不著身心之相,身心,什麼叫心之相?就是我相,我相就是心之相;這身就是四大假合的身,這身心相都不著了,你才能夠得到基本的自在,這個自在跟我們上一次講的《華嚴》的十重玄門,重重無盡這個自在的境界,還差得非常的遠,但是充其量,你可以得到對於這個身不執著,心不起煩惱的自在,這個就很自在,非常的解脫了,你不會被外境所轉,你不會被這些境緣給影響,不會跟著流行盲從,那這是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下面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句話,菩薩會,外道也會,拜託你來學外道,主動的幫你帶小孩、煮飯,家事都幫你做得好好的,所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一般的外道也會。但是菩薩,他是看到眾生的根機成熟,他能夠觀機,知道這個時候你能解脫,他主動來度你,主動來幫助你,給你種善根,給你結法緣,目的是要你求解脫。外道的目的是要你的錢,要你的供養,認為他很厲害、他很神,有神通、有感應,這是外道,他也會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不請他就來,天天來。像現在外面還有的搞神通的,什麼開頂成聖,把頂門打開他就成聖了,那你去找外科手術醫師把你的頂撬開來了,就成就了,沒有那種事情,什麼叫「頂」呢?如來的頂法你開解了,叫做「開頂」。不是把你頭鑿個洞,把頭鑿個洞,那就成聖了,這東西不是這樣理解的,你不要看他學密宗,搞得大家都對密宗誤解了。密宗很多事相上是表法的,讓你藉由這個事相去悟得本心。像密宗講的這個氣脈明點打通了,你就明心見性了,所以搞得後來的密宗都在練氣功,看他的氣往哪裡走,守這個小周天去了,弄到後來這密宗就烏煙瘴氣了。不在心性上下手,不在修行上下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投機取巧,看你這上師能不能給你三昧,連釋迦牟尼佛都給不了你三昧,你的上師可以給你三昧,那他比佛還厲害,釋迦牟尼佛要拜他做和尚、做老師了,所以不要搞神通、不要好奇騖怪。弄一張照片,說他頂門打開了,可以幹什麼可以幹什麼,這開頂,什麼叫頂,頂就是如來的頂法,開就是你開悟了、悟道了,叫開頂,不是頭鑿個洞。那個頭鑿個洞的,也不用找外科手術醫師,車禍很多都是頭破血流,每個頂不光是頂上開了,整個腦袋都開了,也沒成聖。所以你要會學,不要道聽途說,不要搞錯,他那個廣告打得很大,路上公車都可以看得到,我不用講誰,你們有坐公車的就知道了。「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所以你要是有這個因緣要幫助眾生學佛,像碰到這些小動物,幫牠方便授三皈依,讓牠能夠脫離苦難,那有的動物已經死掉的,幫牠授三皈依、幫牠念往生咒,都能夠增長牠的福慧、增長牠的善根,甚至如果牠墮的是惡道,你因為持咒的功德、這個念經的功德、念佛的功德,都能超生到人道、到天界,牠的業報都會加速的消除,都是慈悲眾生。你們不要想說,菩薩「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你也來學,跟這些習氣重的人往來,自己裡面有風寒,外面天氣又冷,當然就生病了,你現在裡面有風寒,什麼風寒?貪、瞋、癡,外緣又差,你去「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我看你是被他請去,你被他給轉了,自己功夫不夠、道力不足,沒有本事。不像這些大菩薩上天下地、上刀山下油鍋他都不怕,像文殊菩薩度阿育王,阿育王把他丟到人間地獄裡面去,阿育王沒學佛以前是個暴君,非常有名的暴君,凡是他討厭的人,他都把他丟到人間地獄裡面,什麼叫人間地獄,因為他看了這個地獄相,他自己也造了一個地獄,專門對付他討厭的人。那麼文殊菩薩要度他,他就去現神通,到人間地獄裡面去,阿育王他的這些兵卒就給他下油鍋,他說這個油鍋不夠熱,再熱一點,再熱,燒到這個油鍋都要裂開來了,他還說不夠熱,文殊菩薩一點事都沒有,如果你有文殊菩薩下油鍋的本事,你可以去度這種人,「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後來阿育王學佛了,懂得護持佛法,他在佛門裡面是一位非常大的護法國王,那麼在印度很有名,在中國也很有名,甚至有的寺院都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像阿育王寺在中國就很多,所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你自己要有功夫,你不要想說,你自己朋友愛喝酒沒有關係,我跟他「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實際上是你愛喝,是你想吃葷的,你就沒關係我來度同事,我也跟他吃葷的,吃完再念往生咒,你先超度自己吧,這個吃葷的先超脫了再說。你要像寶香禪師一樣,吃進去吐得出來,吐出來是活的,不是死的,吐出死的,每個人都會,往肚子打一拳就吐出來了,寶香禪師有這種功夫,不然你也要像鳩摩羅什大師一樣吃繡花釘,這個沒有障礙,你才能去做這樣的事情,不然接觸你的朋友就是勸一勸就好,你不能行同事行,同事就是一起墮落了。行菩薩利益眾生,四攝法裡面的同事,同事行你沒有功夫,你就跟他一齊墮落,所以救人前,要先救自己。那麼有這樣的發心是非常的好,但是要知道自己連泥菩薩都不是,還想過江,泥菩薩過江都尚且自身難保,就像阿羅漢,你不要看阿羅漢好像很厲害,裡面還有習氣,碰到一些事情他也是顛倒,像大迦葉尊者,他在打坐時天女奏天樂供養他,因他裡面有習氣在,他打坐打坐,不知不覺跳起舞來了,這叫迦葉不安,迦葉的禪定功夫非常好,裡面的習氣沒有斷,不知不覺起來跟著跳舞。阿羅漢很厲害,那叫泥菩薩,你們連泥菩薩都不是,還想要過江、還想要去度眾生,自己得想一想。還有一些人給龍藏標句讀的,那就更糟糕了,《四十二章經》講:「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連大迦葉這種功夫,禪宗的初祖,聽到天女奏樂,習氣都還生起來,還跟著跳舞,那麼一般的凡夫,你要去給藏經標句讀,那不能信,標出來的都是他的凡情!一部好好的經典,一套好好的藏經,給他的凡情、給他的染心給破壞掉了,這個是不可以的,從古到今沒有人敢這麼做,你這麼做,那你是敢造別人不敢造的業,你就有別人不受,而你獨受的果報。《法華經》裡面講到的:你毀謗一本經典,死了以後直接下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翻作中文叫無間,屬於八熱地獄裡面最下一層,壽命也最長、受苦也最久,在那裡受苦多久?一劫,地獄的一天是人間的好幾千年,以地獄的一劫來算,一劫無間地獄以後,還是沒有出來,如是輾轉至無量劫受苦無窮,這是毀謗一本經典的果報,出來以後呢,你看現在外面有一些貓、狗被虐待、被殘忍殺害的,這除了殺牠的人沒有慈悲心以外,當然還有牠自己的業報,這些動物過去生都是如同經典講的,毀謗大乘經典,出來就被人家輕賤,如果投生為驢子、駱駝,就是因為牠的業非常重,所以常負這些重物,揹重的東西,沒有智慧,只知道要吃水草,這個都是毀謗大乘經的果報。那麼投胎為人,有一些人非常倒楣,什麼好事都沒有他的份,生下來就沒有手,甚至眼睛也看不到,盲聾瘖啞,即使現在政府有補助這些身心障礙的,他也沒有辦法享受福利,而是被人家輕賤,生活有重大的困難,這些人不是沒有因素的,都是因為毀謗三寶,都是這樣從地獄受無量劫的苦到畜生道到人道來。那在人道呢,這些倒楣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就像他每天要吃飯一樣,每天要穿衣服一樣,這麼難受,或是投到畜生道變成蟒蛇,蟒蛇身上都有蟲在鑽牠,人家看到了就要把牠殺害掉,這些都是毀謗經典的重罪。這些人在受報的時候又怨天尤人、又毀謗三寶,再下去,這樣輾轉,三界他出不來,毀壞一本經典是如此,你毀壞整部的大藏經,你看這個果報。我們以一本經典算一劫好了,乾隆大藏經有一千多部經典,那你下去,最起碼得先受ㄧ千多劫的苦報,這是算得最少的。所以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做,要深信因果,深信佛言不虛。你用自己的意思,恣意在經典上標句讀,把經典的意思搞錯了,那這個罪過無邊,而且這個經典還在世,你還印出來,人家幫你保存起來,還溫濕度控制保存得好好的,只要有一本還在,你就在阿鼻地獄出不來,不要想說還有畜生道可以轉生,根本沒有,因為你的罪沒有消,所以要知道這個問題非常的嚴重,果報非常的恐怖。那麼這裡說的,「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你要知道如果說你有認識這些人,你要勸他趕緊懺悔,趕緊回頭,這罪報非常的嚴重。我們再來看下面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這是受持佛法,「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目的在於能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沒有說受持《弟子規》,菩薩看到眾生,就像釋迦牟尼佛講的:「我若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沒有智慧的人錯亂,以為要學《弟子規》,以為要學這些世間法才能學大乘,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一下講大乘,因為怕這些人毀謗大乘,馬上墮落。所以你看這些造假經的,破壞正法的,甚至我們可以肯定,這些學佛人、在座的諸位,你們都成佛了,他地獄的罪報還沒受完,因為他不懂得懺悔。指路的人指錯了,佛法不教卻教世間法,他不教你受持如來一乘了義經典,不教你明心見性,卻教你搞那些世間法,講一些身心靈一如、身心靈合一這些世間話,身心靈,你講這三個需要和合,那就已經分開了,所以佛講的是一體,這身是法身;心是佛性,他講的是一體,你不用再來把它組合在一起,講這些世間話,壞人家的善根、斷人家的法身慧命,讓人家在這個虛妄當中,繼續的認妄為真,辦一些心靈座談會,這些當然不是名詞的問題,不是心靈這兩個字有問題,所以你們要會聽,這是這內容有問題,內容講的都是個人的妄想、感受、那種見解,《楞嚴經》講:「知覺乃眾生」,感受、體會到佛法是怎麼樣。從前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沒有這麼多話,你沒有看禪堂裡面哪一個人出來分享一下坐禪的感受。起心便錯,動念即乖,你還把它付諸於言行,那你心都在躁動,沒有停止,所謂「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你想要入大圓覺,你的心還在妄動,還有這些見解,多諸巧見,連講佛法都是巧見,何況講你個人的感受、個人的想法看法,息念忘慮尚且不可,你還在那裡妄心造作,為什麼說息念忘慮尚且不可?因為都落造作,落在造作當中,你有心來造作,有心來壓念不起,都尚且不行,何況是在那裡雜心閒話。所以你們要學菩薩,自己受持甚深法藏,記得是如來的甚深法藏,不是《感應篇》,不是太上老君的甚深法藏,是如來甚深法藏。如來者,諸法如義也,所說的法必然與真如相應,這才是甚深法藏,才是應當受持;如來是指諸佛,十方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你要能夠受持。所以為什麼我們這裡不給你這些世間法,不是說《弟子規》不行、《感應篇》不好,是佛經上沒有這樣教,你要說菩薩戒、攝善法戒,攝善法戒是教你攝善法,沒有教你著善法。攝是攝持,也要做,但是不能著,明明自己貪著世間,你不能拿一條攝善法戒來增長煩惱,因藥得病,那就不對了。所以祖師大德在用詞用字,都非常的善巧,為什麼叫「攝」不叫「做」,做善法戒,他用攝,攝就是吸收、攝持的意思,也要做但是不能執著,所以用攝,含攝兼修道。所以你看祖師大德,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有他善巧之處,攝是攝受的意思。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一切的律儀為什麼用攝,用這個字用得很妙,非常的妙,這攝就是攝受,律儀要攝受,凡是對你道業能夠增益的要攝受,不能增益的要捨卻。那說攝律儀,不光只是戒律,還有一切的禮儀,我們都要去攝受,也可以說是涉獵,要去了解,你到一個地方要了解風俗習慣,要知道那個地方的法律。所以佛法講的這些名相,經典翻譯的用詞,要是翻成白話,那就沒意思了。要用文言文,祖師大德有他的智慧,所以不能更改一個字,你看藏經標句讀的,句讀標下去,那就不好了,後面的人程度越來越差,越標越錯,無論是對是錯,這藏經就是不能標,因為它是參考文獻。這裡講的「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所以你們在這裡學佛、聽大乘經,回去讀大乘經,都是在受持,什麼叫受持?受,你要能夠接受。持,就是保持不失,不要退心不要退轉,所以叫受持。請你們來道場念佛,能不能接受?沒空啊,你們用的那些搪塞的話,我都很清楚,說沒空就是不想來,沒有意願要來,不願意受;持,那不必說了,要願意來念佛,才能持佛名號,才能保持不失。那你要想要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甚深的法藏,一句統攝一切佛法,總攝阿彌陀佛因地無量無邊的功德,這都是如來的甚深法藏,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又是陀羅尼,又是咒語,你持了就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能破你的無明煩惱,看你願不願意接受,願不願意持誦。所以這一句,其實意思非常的廣,在持咒上是這樣子,聽經上是這樣子,你出去到外面,接觸到境緣上,在一切境界當中,你能不能受持佛法。像在家裡能不能行六波羅蜜,在公司能不能行六波羅蜜,一樣的,對於公司的事情,你要能夠放下,不要執著,這是布施波羅蜜。雖在世間不犯戒律,有的人想說賺點錢騙人沒有關係,騙久了你業障就重了,你這一輩子都在騙人,累積到臨終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解脫了。就像有一位老菩薩,他一輩子都在賣魚,等他生病了要往生了,臨終大家幫他助念的時候,他的習氣起現行了,他這一生最重的業是賣魚。賣魚的時候要跟人家議價,論說這個價錢多少,怎麼賣,所以臨終人家幫他助念,他沒有辦法念佛,嘴巴就不停的跟人家討論價錢,自言自語,雖然在世間不犯戒律,這個能不能往生?那就很難說了,這叫業障,這是重業。這個持戒是對於一切順逆境界,能夠心不染著,叫忍辱;那麼在亂緣當中,就是非常混亂的境緣,你能夠精進用功,這叫精進,不要退轉,不要同事笑你、同學笑你,老師指責你、老闆指責你,就想「我是不是退心了,我不要學了,是不是要以這個工作為主?」那這個就是你智慧不夠,福報不夠,那你就沒有做到精進;再來,在這個當中能夠不亂,能夠保持不失,心不動亂,這是禪定;一樣的,照見諸法因緣所生,緣起性空,對於你所做的事情,事來不拒,事去不留,知道緣生緣滅,無論是好、是壞都不執著,這叫般若波羅蜜。同樣的,六波羅蜜不光可以在家庭中使用,在工作上一樣可以使用,同一個道理,同理可證,在學校、同學當中,都可以使用,你就不會今天這個人跟我好,明天又不跟我好了,你知道緣生性空,緣起緣滅。這一次考試第一名,下一次沒考到,你也不會執著。不能夠把執著當進步,那是一種壓力,是一種束縛,所以要清楚,一般人不曉得把束縛當解脫,這顛倒勝義,這個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下面講的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這「護」就是護持佛種性,使你的善根能夠不斷,一切眾生皆有佛種,你不要看那些不學佛的、謗佛的,他都有佛種。所以經典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是真的,但是「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法華經》講的:「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眾生都有成佛的種性,都是如來,所以說你是佛種,種就是種性的意思,你本來就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所以說你有佛種,佛就是佛的種性,所以叫佛種。那麼需要好的緣來熏習,即使你聽經、參禪開悟了,宗密大師講:「知冰是水」—知道冰是水,「猶賴湯汁以銷融」,還是要用熱湯把它化掉,湯也是水,化掉之後都是水,就打成一片了。《起信論》上說:以般若熏無明,無明必斷。所以宗密大師講「猶賴湯汁以銷融」。悟妄即真,你悟得妄心是真心,尚藉佛慧而熏煉,還是需要藉由熏習,受持佛法、讀經、念佛、修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發四弘誓願,來除斷你的煩惱。有些人想說,自己是講經的法師,講久了,經典他都會了,他也不看經了,看起外道典籍了世間書了,那就搞政治去了,看什麼《群書治要》……這些東西,想的都是世間事,腦袋都是搞政治,這些東西都不能成就。以自己的好樂,在講台上又加諸於學人身上,那這個罪業就很重了,他講的不是佛法,不是真正的了義,了義是能了脫生死的義趣,叫了義。這個書本裡面的道理,不能讓你了脫生死,那叫不了義,能了脫的叫了義。所以你要能夠長時期的熏習,從小就熏習,你的業障現在就開始減少,用佛法消業障很快,只要不認為自己業障很重。很多學佛人,沒事往自己臉上抹黑,我業障很重,沒有人比我更重的,唯我一人是凡夫中的凡夫,那是教你不要傲慢,不是讓你下劣,這《無量壽經》講的「下劣」。下劣就是妄自菲薄,認為自己很差,很沒有用,明明「我」很大,還說我是幼稚園小小班。「我」都沒有去掉,不管是大是小,「我」沒有去掉,再講一些謙虛的話,都是我很謙虛,碰到那個「我」了,那就不對了,所以叫他改習氣,叫他放下煩惱,他就不行了,做不到。表面謙虛都沒有問題,這個謙虛是有限度的,限度在哪裡?不能對治到他這個「我」,實際上他這謙虛只是包裝我相而已,為什麼叫包裝我相?因為要讓人家覺得我很謙虛,我很有修,雖然心裡沒做如是念,但是這個習氣藏在他的行為當中,所以叫「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所以像有的同修,我們讚歎他事情做得很好,燒菜燒得不錯,她會回說不是,那是電鍋煮的飯,是瓦斯爐炒的菜,講那些沒有用的話,那都是「我」很大,因為一下讚歎到他了,他要生歡喜心了,不知道把這個歡喜心往哪裡擱,往瓦斯爐上擱,可是也燒不掉,往電鍋上擱,也蒸不開,這電鍋是用蒸的,都沒有把它化掉,為什麼不向佛法佛性當中去銷融?心裡面聽到歸聽到,不生一念喜歡的心,一生起來,馬上把它化空。若伏不住,念佛就好了,也不用管這歡喜心息了沒有,都不管它,心就持續念佛。所以為什麼碰到人家讚歎,你就合掌:阿彌陀佛,這樣就好了。心裡面會不小心歡喜一下,一下就好,不能太久,歡喜一下可以,但是不能太久,太久了就會得意忘形,這句得意忘形其實是佛教的話,意就是佛法的義趣,你會忘形就不拘於形式,你就會修行,這得意忘形,後來就變成了一般人講的,心裡面很得意了,忘了自己的行為,所以很多話都是佛教的用詞。那麼這裡,「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所以你們有工作的、有家庭的,剛才講的這個老菩薩的故事,你自己就要非常警惕。很多法師他很講人情,我不太講人情,常常有人要請假,我都不讓請,為什麼?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我們想要成佛,你不想成佛我想成,我要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不但要自護還要護持你們,所以盡量每一位同修我都關心到,但是人如果太多,你又要假裝的話,那我就沒有辦法,盡量做,做不到就隨緣。聽到我們剛講這個公案,你就要反省,你這一生最重的業是什麼?就是你的工作。那家庭主婦的,你最重的業就是家庭。所以很多家庭主婦臨終放不下,她不是放不下她這個身體,她罣礙她的兒子、先生,你不要看,這個罣礙就是一點一點的每天,你不會覺察到的,不會覺察到我罣礙了,沒有,就是一點一點的。等到業報要盡的時候,要分離的時候,你就發現完了,放不下,要去極樂世界,不願意了,就馬上滿心的煩惱,想到先生怎麼辦?小孩怎麼辦?就是這樣,你這一生最重的業,就是在你的家庭。所以為什麼常說你要來道場共修,家裡先生吃葷的,我常常跟你們講,不要再煮葷的給他吃。女眾很多都是情見,怕小孩營養不良、先生營養不良,她自己吃素,所以我說她不愛好她的身,她罣礙她的家人,你說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能不能解脫生死?這一念罣礙的心就是生死,這就叫輪迴。所以她自己吃素,可是她煮葷的給先生吃、給小孩吃、給公婆吃,所以我常教你們,能不煮就不要煮,叫他們到外面去吃,要殺生造業的去外面,不要回到家裡殺生造業。可以商量的就跟他商量,不能商量,也沒得商量,不用跟他商量,自己要有主意要有打算,吃了秤陀鐵了心就是要吃素,不再殺生,不再為了自己的情見而犯殺業,所以你這一生最重的業是你的家庭。男眾最重的業就是你的工作,你每一天都在做,也許做的這個工作不是殺生的,但是你心裡面朝思暮想,可以說是這樣,朝思暮想就是你這份工作,就是做的這一件事情,一做五年十年,有的一做也是兩年三年,我知道現在換工作的機率很高,不像以前,一樣工作可以做個二、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一輩子都做一樣的事情。現在的人不一樣,但是心裡面罣礙的還是這一份薪水、這一份工作,那你自己就要放淡,要知道錢該賺,要賺,但是道更應該修,佛應該要念,你這個業才會慢慢的脫離,這叫做身做心不做,心裡面是念佛,是修行。一有時間這個隨身聽,MP3就可以播放經典,你的手機都可以播放這些佛號、佛樂,趕快拿起來熏習,不然你這一生最重的業,就是你的工作了,雖然不是殺業,但是心裡面罣礙,最怕的就是罣礙。有些像這個屠夫,像張善和雖然殺業很重,但是臨終他不罣礙,他能往生,那也是他因緣比較好,用現代話講的—算他運氣好碰到了佛法,那要是運氣不好的?你不要以為有三時繫念可以幫你,那三時繫念說能超度多少鬼,都是鬼神說的,他自己尚且三界沒有出離,他怎麼能夠見到極樂世界。我跟你們講,阿羅漢他有神足通,三千大千世界隨便他走,一念即到,在三千大千世界他沒有問題,一百億個日月的範圍他沒有問題;可是要到另外一個佛剎,他就像要旅行,要花一點時間。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個佛國土,每一個國土都是一百億個日月來算的話,有十萬億,以一百億為一個單位,十萬億,這麼遠。阿羅漢尚且到不了,一般的這些小菩薩,我說的小菩薩不是小孩,是個小菩薩,就是他不是阿羅漢的,比阿羅漢功夫還要再好的,他也沒辦法到達,他只能到幾百個世界而已,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這些鬼神三界尚且出不去,他說他有看到多少人一起往生淨土,你們相信嗎?所以你要看經典,經典裡面就有說,菩薩的能力、阿羅漢的能力,你就不會受騙上當了,來一些鬼,講一些鬼話連篇,就說誰又往生淨土了,誰又能夠如何,還說到我們悟梵法師往生淨土,到那裡是什麼位次,講那些鬼話,沒有人相信,那個就叫鬼話。你要是聽他的,那你將來往生,是他來接引你,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聽佛的,佛來接引你。所以你要知道,這個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自己對於家庭有罣礙,對於事業有罣礙,親情有罣礙,課業有罣礙的,你自己都要趕快放下,保持你的佛性,保持你的佛種,常常的熏習佛法,這樣才能夠消業。所以為什麼說出家人的業比世間人輕很多?世間人死後都是三惡道,出家人有的都還能夠往生淨土,雖然沒有什麼大成就,但是也能夠帶業往生,為什麼?因為他這一生做的事情就是在修行,最重的業就是在修行,即使有一些戒持不好的,習氣還是有,口業也不是很圓滿,但是他畢竟是早上起來做早課,晚上做晚課,晨鐘暮鼓,還要加一天五堂功課,他都在熏習都在用功,天天心裡面想的就是要幫助眾生、要修行,所以他最重的業是修行,往生的機率就高了,這個要知道。

 

第十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二集)

那麼在參加這一會的大菩薩,能為眾生做不請之友,並且能教導眾生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我們受持佛法以後,你還要保護你的善根,「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尤其是在現代,這些汙染的緣非常多。那麼除了你自己心裡面有煩惱以外,我講的這個煩惱,一般人不會覺得是煩惱,就是說對於這些境界你有好樂心,貪於這些財、色,以及物質的享受當中,這是現代眾生的大問題、大毛病。那麼這些都會汙染你的清淨心。我們之前有講過,五戒裡面有一條叫不飲酒。狹義的來說是不喝酒,廣義的呢,就是對於你清淨心有汙染的、有害的,這些統統都不要接觸。因為接觸這些人、這些事,它會使你迷惑顛倒。我們從事相上來做起,是這樣保護我們的清淨心。那麼從經教上,也就是說從教理上,就是你要常常讀經,常常看祖師大德的著作,常常聽大乘法師開示,大乘佛法這些要常聽,才能夠使你的善根不斷。不然有些人,像現在你們有機會來學佛,可是將來年紀大了,或是小朋友慢慢長大,緣不好了,那你學佛的心就會退掉。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要常常聽經、念佛,自然你的善根就會增長。你不會受到社會的汙染,你不受到社會的汙染,那你在共業當中就有別業。就像我要求大家吃素一樣,全部的人都在吃葷你們能吃素,你就在共業當中有別業。因為同樣是飲食,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你雖然吃飯但是吃的是素食,那這在共業當中就有別業。所以要常聽大乘經教、常親近祖師大德,你的業障會消得很快,智慧會增長,尤其是學大乘經,釋迦牟尼佛是智慧、福德第一的人!他的智慧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比,所以有一句話讚歎,叫「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沒有人可以跟佛相比,他能徹見一切諸法它的本末、能知其始終。儒家講的「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能夠知道一切萬物的本末始終,那這個人就算是成道了。所以要常常看佛教的經典、佛教的典籍,你的智慧就會越來越高。什麼時候看,什麼時候轉變。為什麼不要你們看這些世間典籍?因為世間人的智力有限。像這個《弟子規》,它是教三歲到五歲的,你看了智力還會衰退。你們現在五十歲,五十歲有你的人生的歷練,可是你去學了《弟子規》,智力就會衰退成五歲,或是衰退成三歲,為什麼?因為那是教三、五歲童蒙的。那相反的,你能夠看大乘經教,如來的壽量是無量的,他的智慧高廣,不可思議,不是世間人所能理解的。所以你跟如來學習,你等於是跟一位長者在學習,他擁有無量的智慧福報,他教導你,你的智慧、福報也就跟著提升了。所以為什麼不提倡要你學這些世間典籍,尤其是像《弟子規》,那是教三五歲的,你學了你的智慧就只有到那個程度,這個是可以肯定的。那你學佛的智慧,佛是離相,教我們離相,不著相,這個智慧就非常高,你要向有高等智慧的人學習。就像你們不可能永遠只唸小學一年級,一定是一年級、二年級一直往上到大學、碩士、博士。為學是日益,就是你要向比你更有經驗的人、比你智慧更高的人學習。那麼我們找到一位,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你跟他學習,你的智慧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如果你在佛法裡面只挑二乘,那人天比不上你。但是你如果學大乘,那二乘人比不上你。所以為什麼我們學大乘佛法,學世間、出世間第一高的智慧,這個能夠護持我們的道業不退轉,能夠幫助我們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所以學習什麼非常的重要。你不要以為我剛講的話是開玩笑,這個話是真的。你學《弟子規》你的智力就只有三、五歲。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的一些話、講的這個佛法,他們這些學《弟子規》的人聽不太懂,就是因為他的智慧只有三、五歲,他在退化。你要是學大乘佛法,你看中國古代的禪師,那個智慧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就像大慧宗杲禪師一樣,他很年輕二十幾歲就開悟,就明心見性了,他的智慧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尤其是學禪的,他的智慧特別高、根器特別利,他的師父-圓悟克勤禪師往生了,當時宋朝最有名的,就是張商英居士了,他請他給他寫傳記,那麼他就不遠千里去拜訪張商英宰相。張商英是宋朝的宰相,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在佛法他也是一位明心見性的大居士,我們稱他無盡居士,又叫張無盡居士。那麼大慧宗杲禪師就去拜訪他,他說我師父是圓悟克勤禪師,往生了,來請相公為我師父寫傳記,他說:好啊,可是你要回答我一個問題。什麼問題?你要回答得出來,我就幫你寫,馬上就寫。他說:好啊,沒有問題,你問,我來答。那麼張商英居士就問他,你師父有一隻眼睛藏起來,藏在哪?你知道嗎?這個大慧宗杲禪師很厲害,根器很利,這要是問到一般人,那肯定不曉得,我師父有兩隻眼睛哪,怎麼會只有一隻眼睛。他說:在相公的筆下。答得更妙。那這張商英居士大喜,好,沒有問題,馬上就寫,答對了,為什麼?我講到現在你們還聽不懂,所以答案要揭曉─「正法眼藏在相公筆下」,他師父是正法眼藏,他剛問他,你師父有一隻眼藏起來,你告訴我在哪裡?他說在相公的筆下。也就是說正法眼藏在你相公的筆下,看你怎麼寫了。這以前古人的智慧有這麼高,話就這麼點到為止,雙方就明白了。現代的人,你看只學這種童蒙的東西,你跟他講,不要說暗示了,明示都聽不懂,都會說,悟顯法師沒有提倡《弟子規》,都教人家不孝順,我沒有教你不孝父母,是教你要學佛,孝順父母跟你學不學佛真的沒有什麼關係,不學佛的也應當孝順父母,不學儒的也應當孝順父母,這是一般通俗的。以前人有分俗人跟這個儒士、道士,還有這個出家人,大概就這三類,那還有一般的俗人他就是也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佛,但是他都懂得孝順父母,善因善果他知道,那學儒的他有儒學的造詣,學道的有道教的造詣,這個我們都很尊重的,那學佛的他有佛教的智慧,所以你有沒有學《弟子規》,跟你有沒有孝順,有沒有學佛是沒什麼太大關係的,因為那是教童蒙的。所以我勸大家一定要讀大乘經典,你的智慧才會跟佛一樣,讀大乘經就是護佛種性,大乘經典─我們《無量壽經》就是大乘。《無量壽經》你看不懂,那是一定的,為什麼?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那你可以藉由其他的經典來慢慢了解到《無量壽經》,我們學經教,從我學習的經驗來看,我覺得《無量壽經》是最難的了,淨土宗是最難的,其他的這個教、相宗,這個都不難,淨土宗最難,從事相上要見性,這個最難,這肉眼要見道。《無量壽經》講的你看的都好像是事相上,《彌陀經》讀下來是在講故事,《法華經》講了很多的比喻,這個裡面不懂的人看起來就像故事,《無量壽經》也是如此,裡面講的都是事相上。但是在事相上的裡面就是我們講的道理,含藏著非常深的義趣在,在事相裡面。所以《無量壽經》算是大乘中的大乘,那麼你沒有辦法了解,你可以藉由其他的經典慢慢的來學習,你要直接學也可以,但是說實話,看得懂的人真的不多。所以古人講:「萬億人中一二知」。這萬億人是指很多的學佛人,真正能夠了解《無量壽經》、了解淨土法門的人,確實不多。所以「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要護持你在佛教的善根,你要善根不斷,善根增長,你就必須得讀佛教的經典,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他教我們的,你讀世間人的經典,你就是入到世間人的境界,你讀佛教的經典,讀世尊講的這些經典,你就入佛境界,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佛時,是心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心想世間就是貪瞋癡,這世間就是貪瞋癡,是心做輪迴,是心現輪迴。所以「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個很重要,那還有就是你們不要碰到一點點事情就退心,尤其是現代的人,學佛業障很重,講都不能講,一講「我執」馬上現前,不學了,你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講我,心裡面就生出這種排斥心,甚至知錯不改,知道自己錯了還是很愛面子,那麼這些都是損你的道業,所以碰到事情不要退心。人家講你這是好事,你自己身上有時候會有一點小病痛、會有業障,你要當作消業想,這個業障是你無始劫來的業報現前,你要想透過這一次的一點小痛苦,那麼業障就消了,業障消了智慧就增長。所以不要學佛碰到病苦,生病了或不順了,第一個就想到,我不要學了。有些人他就是這樣認為,想說學佛業障會現前,不要學佛,這個知見是錯誤的,你不學佛,業障才會現前,而且現前的時候,你承受不了。你學佛、念佛、讀經、禮懺,難免會有一些病痛,這是無始劫來的業在消,那麼消掉了以後,就不會再現前了。可是不學佛的人,你去看醫院裏很多都是不學佛的、不吃素的,他們的業障現前痛苦不堪,所以不能說學佛會起業障,而是學佛會消業障。業障消了,你的道力、道業就會再更進、更往上提升,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那你要護持自己,還有同修們要互相護持,不要在一起就講一些退心的話。你退一點,他講退一點,他也退一點,兩個在一起就退很大一步了。那麼三個人在一起講話,都不講對於道業有幫助的,都講怎麼退心,那就不行。每次在一起都說,我業障很重,我習氣重改不了,那互相討論之下,都是改不了,好吧!我們三個人都改不了,那就不改了。三人成「唬」,不是唬別人,唬自己、騙自己。說自己業障重,說自己沒辦法,越說你道心就越退。現在還有人開口閉口就說,大乘很難,學大乘沒有用,有些小乘的人,他也順便毀謗大乘,說他之前就是學大乘,發現斷不了煩惱。斷不了煩惱,是你沒有契入,怎麼會是法的問題。就像一個人太胖了,他說是磅秤對他有意見。他自己煩惱習氣重,用功不得法,還說是他之前學大乘的緣故。人家學大乘都有成就,為什麼你沒有成就,那就是你個人的問題,這個是很簡單的道理。然後退心了跑去學小乘,在小乘裡面又再謗大乘,難怪都不會成就。你來世再遇到大乘法,因為你過去生謗法的業,所以你學大乘也不能契入。你應該要懺悔!學大乘法不能契入,那是你的問題。那麼這個都涵蓋在這「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句話的道理裡面。所以你要善護自己的善根,常常讀誦大乘經典,讀誦大乘的、了義的經教,那麼你才能夠真正使你的善根,能夠不要退轉,還能夠不受他人影響。現在有一些人學小乘,他也不敢違背你念佛,因為淨土宗在中國佛教裏,是很大的宗派,他不敢跟淨土宗打對台,他會告訴你,我們小乘也有念佛,也不排斥念佛。他們也有在念,但是念的是「佛、法、僧」的佛,不是念「阿彌陀佛」。我告訴你,小乘根本沒有淨土宗的念佛方式,完全沒有,你不要被他騙了。小乘根本不曉得有他方佛,阿彌陀佛是他方佛。所以一般他們會講大乘非佛說。為什麼?因為他看不到,他的程度只有那個樣子,還有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去印度、斯里蘭卡那些地方研究,大乘是怎麼演變過來的,搞進化論。兩點,第一個、大乘佛法如果是從小乘佛法演變過來的,這個論點是完全錯誤的。為什麼?小乘根本就沒有講到大乘的東西,就如同沙石不是飯,你怎麼煮都不會成飯。小乘講「生滅六識」,大乘講「不生不滅八識」。你要跟小乘人講不生不滅,他聽不懂,那怎麼可能演變過來。在他的生活環境,在他的修行過程當中,根本沒有接觸過什麼「不生不滅八識」,他怎麼能夠知道。小乘也沒有他方諸佛,那怎麼演變過來,不可能。那如果說按照進化論來說的話,大乘是小乘演變過來,那你們現在小乘統統都要學大乘。為什麼?大乘比較進步,那小乘是很早期的東西。所以兩個地方統統都錯誤!你不能用進化論來看佛教,那個是你看錯了,你搞錯了。佛教講的教理,不是一種文化的演變,在形式上也許是有,但是在教義上不是演變過來的。佛教的教義,不是從小乘演變過來的,這個我們都很清楚。那一般人聽到這種說法,好像有一點道理,會進化嘛。所以他說他要學原始的佛法,說這個大乘是演變過來的,不是原始的。那你既然說要學原始的,最後還是會演變成大乘,那你學大乘就好,何必走遠路?所以腦筋要非常清楚。既然大乘是進化的,是演變到到現在,那表示是越來越好,不會越來越差。所以就像現代的人認為,這個人是從猿猴演變過來的。慢慢的,人可能還會演變成有超能力,這是現代人的看法。是越來越好叫進化,那你說大乘是從小乘演變過來,那表示大乘比小乘更好,那你直接學大乘,你就不用走遠路。你要學原始的小乘,最後還是會演變成大乘,那你就還是學大乘就好,何必又跑回去學原始的,所以講來講去就是因為自己邪見沒有斷,認為這世間是相續相,這相續是實有的,所以他才會認為,說這個大乘佛法是小乘這樣演化過來的。實際上他講的法是不是小乘,我告訴你:連小乘都不是,那是世間法,小乘不講相續相。小乘他告訴你,相續的狀態下是空的。所以他為什麼叫做「苦集滅道」,他知道這世間是苦的,為什麼會有苦?因為你打妄想,打妄想有思想,有思想你就感受到這個苦。感召這個苦,然後你也能感受到苦,所以叫做「集」。「集」就是生苦的因素,所以叫「集」,集苦之因。那小乘知道,所以他要「修道證滅」,用佛法的道理來把他的思想給伏住,所以他不走那種相續相。他告訴你,東西是會分解的,會分解、所以它「空」,叫滅色入空。這小乘的人認為的空,他契入的這個叫「偏真涅槃」。所以現在看到的小乘法,跟原來的小乘法又不一樣了,這是我們真正看過祖師大德講的,才能夠這麼清楚的分辨出來。不然你聽哪一位博士、哪一位大法師給你一講,聽起來也好像對,但是我們看過祖師的,就知道他們講的完全錯誤,所以這個要清楚。現在很多在外面講大乘是小乘演變過來,我們這樣子講,也是在護持大家的善根,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你把我剛才講的話宣傳出去,也讓他們的善根不斷,不會遭受到這些邪說的誤導。所以這一句話對我們來說,尤其是在現代末法非常的重要。那當然還有很多外道搞神通,感應,像一些老鼠會那種招募會員的方式來學佛的,那個你都要注意,你不要以為花錢可以消災,很多人去參加這些外道的修行方式,修到後來都走火入魔了,沒有人可以救你,所以還是要依止正法。接下來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那麼這是在為我們複習這些菩薩利益眾生的德行,興大悲就是發大悲心,你們能不能發大悲心?發不了,都是發大貪心、大瞋心、大癡心,癡是愚癡。那麼佛菩薩發的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沒有自、他二相,不會說這個人跟我比較好,我就對他好一點,像有些居士在道場做義工,他做的很不公平,這個人跟我好,我就多拿一點道場的東西跟他結緣。這個人要是跟我不好,不是我們道場的而是新來的,我就不理他,甚至現在有的單位,你跟我師父講的一樣,我法寶就給你,你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的,你邪知邪見,我法寶不給你,拿十方的錢,在做這種骯髒的事情,做自己的人情,搞自己的人脈,跟人家攀緣,沒有關係,等你因果現前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我來講一下十方的錢你要怎麼還,假設你破壞台北市的公共物品,你要還是還一個台北市,你破壞台灣的這些公共物品,你要還全台灣的人,十方不光是人道,還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上面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再上面呢,有四聖法界,這些菩薩、阿羅漢、諸佛無量無邊,每一個人你都欠到了,我們講即使欠一塊錢就好了,你要是欠中國人,每個人都欠一塊,加起來就十幾億,那十方法界,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眾生,那這個罪要是結算起來,你還不完。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教誡-這些道場的東西你不能拿去做人情,護持道場的東西要如護眼目,就好像在保護你的眼睛一樣,眼睛是靈魂之窗,眼睛瞎了沒有人可以換個新的給你,要如護眼目。所以興大悲,幫助眾生,不要帶著私心在流通正法,這個人跟我好,多給他一點,夾菜的時候也是,有些道場配菜制,看這個人跟我不錯,發菜的時候,新鮮的多往他碗裡放,還有一個,即使是道場的住持,這個一般人不懂,你們這些居士在發菜,凡是齋堂要配給大眾的剩菜,連住持法師也要有。每一個人都要有,這叫利和同均,佛教是這樣子,你不能說,他是住持法師,他是宗長,他就沒有,那不行,那你就犯戒了,不用拿世間那個孝親尊師來看,那個消不了你的罪過,凡是大眾有的,住持也都有,大眾沒有的,住持也沒有,這個才叫做利和同均,這叫六和敬。六和敬不是裝樣子,每天點頭笑一笑,不吵嘴心裡面鬥著,就是六和敬。嘴上六和敬,實際上,那是照面的時候不說,背面的時候都在講是非,所以這個興大悲,利和同均,要讓佛法能夠普遍利益眾生,這個很重要。怎麼樣的方式讓眾生聞法最方便,你就幫助他,像在流通正法,當然也會碰到有一些人非常的無聊,他要來障礙,那我們就要用佛陀教給我們的智慧,善巧方便的把障礙排除掉,這是興大悲。為什麼他沒有說在哪裡興大悲?是告訴我們隨時隨地都要起大悲心,愛護一切眾生,善待一切眾生。跟你有仇的,跟你很好的,跟你不好的,你都要善待他,心要善待,行為呢,如果這個人跟你有仇,他想殺你,你還跑到他面前去興大悲,你這叫找死。那不是興大悲。他討厭你,不想看到你,你就不要出現,對他來說就是沒有煩惱,你就興大悲。你不能說我要再去給他頂禮磕頭,他看到你就討厭,看到你就想把你殺掉,你還去興大悲,那個不是興大悲。所以要有智慧,這個人跟你緣結的不好,那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念大悲咒,讀《普門品》迴向給他,這個都是結好緣的方式,那如果這一世不能消,那也沒有關係,反正你心裡面沒有這些煩惱就可以。你受到人家毀謗,受到人家侮辱,你自己也不要在那裡忍著,愈忍愈氣,佛法教我們要化空它,像我們受到毀謗,我們也沒有忍氣吞聲,都沒有這個感覺,就只是受謗不瞋而已,就很直接的,也沒什麼好瞋恨的,反正你要發心為眾生,要幫助眾生學佛,就是有人會要找你的問題,找你的麻煩,那這個就是當作消業障,也不用去做這些什麼忍辱想,這個忍氣吞聲,不用。因為忍氣吞聲表示你有氣才要忍,沒有氣何必忍,所以佛法講忍辱這個忍是講「化」,把生氣的這個我把它化掉,沒有這些念頭,化到後來連化的念頭都沒有,那麼我想現代做父母親的,應該不會去氣別人,都是氣小孩,那麼你們當小孩的,要孝養父母,不要讓你的父母親生氣,那你當父母的自己要看破放下,不要跟自己有業的就一直氣,說實話那氣死了,沒有人可以替你,所以這些統統都是大悲心的展現,要護生、要放生,愈是多人反對放生,我們愈要放生,因為這眾生沒有人救護。現代人都找很多奇怪的理由,來反對放生,甚至有出家人也反對放生的,我建議你去看《戒經》,看你犯什麼戒,這沒有慈悲心,人家要放生,你還障礙,你是斷菩薩種性,是菩薩波羅夷罪,斷頭罪,斷頭罪就沒救了,佛也救不了你,那你天天犯天天造,等到你臨終業障現前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做犯戒的罪報。所以這個「興大悲」,對每個眾生我們都要隨分隨力去幫助他。那麼下面是「愍有情」,愍念有情眾生,愍就是悲憫他,看到眾生愚癡,譬如說造假藏經的,你要可憐他,沒有人教,《無量壽經》講:「先人不善。」「先人不善」就是他的師父不善,「無有道德。」這沒有人教他,沒有人告訴他說這樣不行。佛說:「殊無怪也。」你也就不要責怪他,你要可憐他,他將來的果報一定是在三塗,這可以肯定的,你是破壞大藏經,破壞大藏經,死以後馬上就下三惡道,沒有人救得了你。所以你要憫念這些無知的凡夫,只有凡夫才敢破壞藏經,這些藏經都有護法善神護持。佛門有四大天王,不是流行歌的那個四大天王,是佛門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跟北方多聞天王,各統八部鬼神,就是每一個天王統二部鬼神,加起來總共八部,所以你看到的鬼神統統都是由他統領的,那麼他們會來護持大藏經,會來護持佛法,那你破壞藏經,你是向他的願力、向他的威神力、向他的武力做挑戰,那這些鬼王可不是鬧著玩的,他們有絕對的武力,可以嚴厲的懲罰你,所以不可以造假經。那世尊教我們要憫念有情,還有很多的眾生沒有學佛、沒有正知正見,你的同學、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要善巧方便接引他來學佛,你的家親眷屬,統統都要善巧方便,要知道他沒有遇到正法,沒有得聞正法的因緣、機緣,所以知見不正確,對於實相不能明白,所以造很多的業。那麼現在也有很多人對於佛法不了解,認為佛教是迷信,甚至認為佛教就是要學這些《弟子規》,這些人統統都是不了解的,你要幫助他、哀憫他,哀憫他愚癡,那麼善巧方便讓他來學,這是「愍有情」,我們講的很籠統,就簡單這樣講過去。那下面講的:「演慈辯」。演就是講演,講演是慈辯,以慈悲心為大眾說明,所以叫演慈辯。那從麼你們在跟同修間聊天講話的時候,記得要演慈辯,不要演是非,演這些世間的是非,講這些沒有用的話,那不行。在道場、在家裡,你們都要注意,尤其是碰到你的朋友,好久不見了,一見面就開始講是非,碰到鄰居就開始東家長西家短,所以這個我們要清楚。那麼「慈辯」就是說這些話能夠讓你破迷開悟,能夠讓你離苦得樂,什麼叫破迷開悟?就是講大乘佛法,那麼你們不會講,你可以介紹他看大乘經典,看祖師大德的著作,聽大乘的講經,所以這個演慈辯,你自己不能講演沒有關係,你可以讓人家來聽,讓人家跟懂的人去學習,這個都是演慈辯。那下面講的─「授法眼」,授法眼就是聽了佛法以後,你就有揀擇的能力,所以我們現在講經,其實就在授法眼,授是傳授的意思,傳授你正法眼藏。你不要學佛學到後來,還搞不清楚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還只認為悟顯法師講的才對,跟悟顯法師講的不一樣都錯了,那你就沒有學到法眼了,那就變師父迷了,變法師迷,是一種盲從的,不是一個正知正見。具有正知正見的人,他有能力判斷,什麼法是正確的什麼法是不正確的,什麼法是當學什麼法不當學,對於自己的根器能夠了解,自己欠缺哪些,實際上你們不用來找法師,問修行要走哪一條路,你自己都應該要知道走哪一條路。你的煩惱習氣,不要問人家,你自己最懂,我在講有人在笑,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問題,這叫自覺,自覺以後才能覺他,你自己都不覺了,對於自己的問題你也沒有發現,還認為很正常、是可行的,那你怎麼能夠覺他?你怎麼幫助眾生?沒有辦法。所以聽經聞法,你要學到正法眼藏,要學到能夠選擇佛法的能力,在佛門叫「擇法眼」,「擇法眼」,就是能夠選擇你現在該學什麼,那人家跟你說要去學個外道典籍,像《感應篇》之類,那你就不會動心了。因為三皈依的時候就已經講過了,「自皈依法,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感應篇》如此,其他的這些外道典籍都是如此,所以這個要清楚。還有不要學到後來迷信,像有的人他就毀謗佛法,說你們佛教迷信,這個世界有災難,你們也不幫忙,整天在那裡讀經,我們學佛的人除了讀經,有能力都還是要去幫助眾生,要盡力而為。就像東漢末年的時候,有黃巾賊-張角作亂,朝廷的人覺得不用出兵討伐,只要對他們所在的地方讀《孝經》就可以了,結果不但賊寇沒有滅,自己也差點被滅掉了。

這是黃巾賊作亂,那難道是《孝經》的問題?不是的,是不得正確的方法。所以我們學佛除了讀經為眾生迴向,祈求世界和平,還要想到自己的行為要做轉變,這才能夠真正的幫助眾生。佛法是著重於實質的,你實質上去幫助眾生也幫助自己,不是整天作三時繫念就能消災免難,那你說是三時繫念不能消災免難嗎?也不是,是你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就跟當時候漢朝的這些昏官、昏君一樣無能,把讀《孝經》認為是能夠平反叛亂的方式,那這個是愚癡,所以我們要清楚了。「授法眼。杜惡趣。」杜就是杜絕,杜絕惡趣,杜絕,也就是說不讓你下三惡道,這是「杜惡趣。」那麼對於凡夫,三惡道是苦,天道是樂,對於二乘,人間這個輪迴就是惡趣,所以我們要能夠出輪迴,佛法是講出輪迴。印度現在基本上學佛的人非常少,他們所剩的都是小乘佛法,幾乎都是小乘佛法,甚至小乘佛法也快要沒有了,只剩人天乘,那麼佛教不是只有人天乘的佛法,因為人天乘不能出輪迴,所以學佛不是只教你做善事、不要墮惡道就好,不是的。所以對於二乘的聖人來說,輪迴就是惡道,我們要「杜惡趣。」杜就是杜絕,你就不再輪迴。下面的:「開善門。」就成就無上佛道。如果只是二乘那還不行,你要往上學大乘,學一乘了義,要開善門,所以斷惡修善,這個惡不是只有十惡,殺、盜、淫、妄這些的,不是只有這些世間的惡法,包括你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是惡法,這些都能牽引你往輪迴的道路上走,所以我們要杜絕它,然後開善門。我們開善門是開「般若智慧」,不是只有善惡、十善這些都不算是真正的善,有了般若智慧這是善的根本,有般若智慧行六波羅蜜、行十善業,那你都不會著相、不會輪迴,這叫開善門。所以你不要看到「杜惡趣」,就是不造十惡,「開善門」勤修十善,這些大菩薩講的法,不是只有這樣,怎麼證明?前面就有講到,菩薩教我們:「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如來的甚深法藏就是「般若智慧」,所以因為你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才能杜惡趣、開善門,才能真正的「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你有真正的受持,所以這個經文是可以貫通的,你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連在一起,都有完整的道理,所以這個義趣真的像《華嚴經》講的─重重無盡。你可以一句宣講一個道理,可以一句宣講多句的道理,一句具足多句的道理,都沒有障礙,或多句的道理入於一句當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能入多,多能入一,沒有障礙,佛經就是這樣,所以為什麼說經典的義趣叫無量義,義無量,為什麼?稱性的緣故,所以你們不要看到開善門,我做十善,你只講了非常淺的一部份,這裡開善門,善就是般若。杜惡趣就是杜絕輪迴、杜絕著相,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什麼叫見思煩惱?就是你見到境界起了妄想了,接觸到境界起了妄想,這見不光只是眼見,六根接觸六塵起了妄想,在那裡思想這是見思煩惱,很簡單的,你對境生心了這就見思煩惱,對境起分別,生愛著心了─塵沙煩惱,塵沙煩惱障礙你的智慧,你不能學得無量無邊的法門,因為塵沙轉過來了,你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就可以通達一切的法門,那麼把無明煩惱斷掉了,那就是佛道無上決定成,絕對會成佛,所以「杜惡趣。開善門。」這個我們要清楚,那麼總的來說,這些菩薩示現在度眾生的時候,他的用心、他的做法、他的說法,就不外乎這裡面講的這幾句,那麼教導你的必然是佛教,不會是世間法,更不會是輪迴法。現在有的在講心靈座談、心靈層次提升,每一個人都想提升心靈層次,但是心有沒有層次?心沒有層次,如果有層次的話,你指示出來看看,心沒有層次,層次是妄想,妄想的分別,那才有層次,真心本性沒有層次,怎麼提升?離妄想分別就提升。怎麼離?用佛號來離、用參究來離、用念咒來離,用禮懺、觀想、觀照來離這些妄想,離開了這些層次,你的心就靈了,不用提升,自然光顯。所以世間人講這些世間話,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道理,但是去仔細分析,統統都教你落到煩惱裡面。當然有的是方便說,你也不能夠拿我們這裡講的去跟他說,心有層次,人家覺得你是來找麻煩的,那他就不會對你興大悲了,他就會對你興瞋恨了、興厭惡了,所以學佛你懂得道理自己學習就好,我們講經是破除你的執著,所以永明大師說的:「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就是要明心見性,這是祖意據宗,宗就是講佛教的宗旨,宗旨就是明心見性。所說的這些經文、教文,包括我們在講經的,就是要破除你的執著,不會增長你的執著,你不要看有些人,他也跟你講經講白話,你好像學到一些佛法,名詞怎麼解釋,這一句是什麼道理,你學到了,可是你的執著沒有捨掉,反而增長了執著,增長了什麼執著?認為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認為那句話就是那個意思,認為什麼就一定是那個樣子,那你反而增長了執著,這叫法執,執著佛法,那就不能解脫。所以能講經的法師,要看他講經的內容,是否可以破除你的執著,給你解釋文字又不讓你落在文字裡面,那麼在現代要找這種法師確實不好找。像中峰禪師有一本書叫《信心銘闢義解》,他就是解釋了一次文再把自己的解釋給破掉,順便把你對《信心銘》的這個知解也給破掉,叫闢義解,祖師大德講話、講經就是這樣子講,他不會告訴你這個是什麼意思,在那裡求知作解,你去問他問題,他總是答在問邊,什麼叫答在問邊?就是讓你能夠醒悟過來,不是給你一個道理、給你一個想法,那都是增長你的妄想、增長你的我見而已,所以現在要找這種宗師級的大禪師,講經的大法師,不好找,幾乎是沒有了,所以你只能向古來的祖師大德學習,你這麼學很容易就開悟、見性了,有他們的語錄留傳在後世,所以學佛法要會學,你不要想說這句什麼道理,你就認定了,按定是這樣,那麼在這裡生見解、生起我見,然後再用這個我見來修行,說我這個叫正知正見,還是我見,你不要想說我這個見解叫正知正見,很多都是你的我見,重點是這個見解能不能幫助你離相,離相很重要,我們一直講的「離相」,離什麼相,離你的我相,離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你的四相,不是離開世間一切相,那就變成外道了,認為有法可離、有心可除,那外道,是離開你這個虛妄的我相,所以你看經典裡面,重重的揀別,都是在幫助破你的我相、除你的我見。什麼叫我相、我見?就是你這一念證取法的這個妄心。你現在看到了這個東西了,有我、有法我看到了,這一念證取的心,破除它。所以禪宗祖師常問,看經的是誰?念佛的是誰?你在作務的時候告訴你,拖死屍的是誰?這個牽著傀儡身軀的是誰?統統都是在幫助你離相。所以你要知道,不要去聽這些胡說八道的,給你一個道理告訴你心靈要提升,講一些心靈座談、學佛的感受,學佛哪有什麼感受,學佛你要還有感受,你心裡面都是在打妄想,落到情見裡面,學佛到後來,你對於一切境了了知,但絕不落印象、落痕跡在你心裡面,祖師講的:「絕不留影於心。」也就是不把感受、影像存在心裡面,因為好的存在心裡面,天天想作白日夢,壞的留在心裡面,白天起瞋恨晚上作夢還是起瞋恨,這都是著相,所以讀經、學佛、學經教要懂得怎麼學,你才能夠真正的契入,就不枉費這些大菩薩為我們ㄧ興大悲,愍念我們ㄧ愍有情,為我們說法ㄧ演慈辯、授法眼,幫助我們ㄧ杜惡趣,為我們ㄧ開善門,下面的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一句留待下一次再來說明,這些菩薩大慈大悲,你不要辜負他們,幫助眾生學佛聞法,你要懂得好好學,懂得要報恩。

 

第十一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三集)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參加《無量壽經》這一會的菩薩,他利益眾生的存心以及功德。他不但護持眾生的善根,為眾生演說正法,還能夠興大悲,發大悲心。愍念有情,對眾生是有耐性的。演慈辯,演就是開演,他講話是慈悲的,講話不光是好好講,有時候會比較嚴厲,但是存心都是慈悲的,不會帶有瞋恨心,即使有也是示現的。所以演慈辯,目的是能授予眾生法眼。大家聽經學佛,就是要能夠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慧眼。因為菩薩授予我們法眼,我們要能夠真正的把他學起來,不能迷信,無論迷信哪一位法師、哪一位大德、居士,這都是所謂的「世間眼」,用的是感情,不是用理智。那下面講的「杜惡趣。開善門。」杜惡趣,杜絕這些惡道。開善門,就是告訴你要怎樣來修行才會有成就。你不要看到善或是惡,就認為是十善、十惡。佛門現在有人常講,這個佛法的根是在十善。那麼相信大家學了大乘經教你就知道了,佛法的根是在「心性」,十善只是枝葉而已。那麼從枝葉要入根本,祖師大德講這是尋枝摘葉,沒有辦法達到修行的根本,所以總是在岔路上走偏,沒有辦法從根本起修。佛法的根不在十善業,十善業是人天的基礎而已,佛教的基礎在於心性。所以宋朝元照靈芝律師講,因為眾生不了心性,所以給你方便開比丘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乃至五戒、十善等,方便接引。你要是能夠迴光返照,一念契入三聚淨戒,知道一切行為、言語、起心動念,無不是三聚淨戒,你就是稱性了,你就算真正見性了,所以持戒能夠見性。這個十善業道,它不能算是佛法的根,它是佛法的枝葉。那麼修行能不能離開十善業道?也不行。雖然是枝葉,但是同是一棵菩提樹,只是學佛你要找到根本。就像我們上一次講的,一棟樓無論它多高,是一百零一層也好,二十層、三十層也好,五十層也可以,或是一般的民房三、四層,那麼不管幾層樓,它都是依著大地而建立的。即使如來的無上菩提,比喻作這世間最高的樓房,乃至次一等的等覺菩薩、十地菩薩、九地……一直往下,這個聲聞、緣覺,人道、天道比較矮的樓房,不管是什麼樣的樓房,它都是依著「心地」而建立的。所以五戒十善它是依心地!從前有禪宗的祖師問《華嚴》的法師,華嚴以什麼為宗?他說:以法界為宗,他再問下去,那法界以何為宗?他就答不出來了,因為他只在文字上,那麼這一位講《華嚴》的法師,沒有真正的契入。那這位禪師就點化他,跟他講是以「心」為宗,心為根本。他從此才知道到要回頭,才知道修行要往哪裡下手,不然即使你學了華嚴,講得再好聽也不過是空談而已。佛門講的空談,不是說談到心性就叫空談,談到空就叫空談,不能這樣講,這樣講話有毀謗佛法的嫌疑!實際上佛法講空談,就是你對於心性不了解,做什麼都是空談,五戒十善也是空談,所以心為根本。那麼這個「杜惡趣。開善門。」這「善」就是要讓你了達心性,這才是善門,眾善之門。所謂《楞嚴經》講的,「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你依著這一門,「心性之門」,你打開了一路修上去,叫「一路妙莊嚴」,直成佛道。所以這裡講的開善門,不是講善法。杜惡趣,也不是光指的是三惡道,乃至人道天道都是惡趣,因為都是輪迴。所以達摩大師講,造善造惡俱是輪迴,這一點我們要非常清楚。所以為什麼大家一聽到講世間法你就很高興,因為你心裡面踏踏實實的是一個世間人,所以人家一跟你講五戒、講十善,講人天的,你心裡就很高興,因為你攀緣得到,你覺得做得到,那你修行還是落在造作當中,不能真正學到佛法的精髓,佛法的精髓無修無證,學佛你要學到佛法的根,不能學佛法的枝葉。

有一位法師從印度回來告訴我,他說現在印度的宗教,佛教非常的少。他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婆羅門教,這是他們幾千年都來信仰的宗教。他說要是佛法不談心性,不跟你講真心本性,只講五戒十善,那就如同外道法,我說你這個話講對了。你學佛要是不明白心性的話,只有講五戒十善,那跟外道是一樣的。所以現在印度的宗教,認為佛教跟他們的婆羅門教也差不多,因為他們只學到佛教的五戒十善,他們的感覺,甚至認為佛教只是婆羅門教的一個支派而已,所以他們直接學婆羅門教。但是他們不曉得佛教講的心性是實相,不是只有人天二乘而已,人天這個小善。所以《華嚴經》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世間所有的這些言論,像《弟子規》、《感應篇》都是你分別、妄想出來的,都是你妄心造作出來的,都是分別,都是妄想。「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沒有一法能夠與法性相應的。所以你修行依止經典,要依了義經典,要識心達本,達就是通達,那你才能夠做的是一個達人。現在外面講達人是講通達的人。無論哪一個行業,在他的專長當中他是達人。我們佛法講的達人,這個達人是出自於佛教的經典裡面,祖師大德的著作,我們看到的這個詞,幾千年前就出現過,不是只有現代。那它是講通達諸法實相的人,所以叫達人。所以我們要識心達本,識得真心本性,那麼通達一切法的根本,這是「杜惡趣。開善門。」那後面你就能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經文講的。對於一切眾生你都能夠視若自己。加了一個「視」還沒有這麼直接,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個不好懂,為什麼?這一切眾生怎麼會是自己?要是自己,他吃飯我就會飽,他賺錢應該會到我口袋來,怎麼會是自己?所以你這個「自己」跟「他」沒有融通,還是有很重的自他二相,這個不除,所以你才會有這樣的疑問。佛在經典上講:猶如夢境。夢中的境界相一樣有自有他、有貧賤有富貴、有苦有樂,但是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所現的,這叫「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所以《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這夢就是我們剛講的這一切境界如夢,在裡面一樣有這些人事、一樣有這些對待差別,但是它是夢畢竟虛妄,並非實有的。所以在這當中沒有自、沒有他,因為自是夢中之自,就是自己的意思,他是夢中之他,一總是夢。所以為什麼有些祖師教人家起觀叫起如幻觀,如幻就是如夢幻泡影,你知道這個世間有如在做夢一樣,你就不會當真,你就不會起煩惱。得到、失去都不會罣礙,那你就很自在了。所以菩薩為什麼能「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就是因為他了達如夢如化。化是幻化的、虛假的,所以他能夠「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些眾生都是自心所現的境界,用唯識宗講的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你的見分緣相分,不了達見相二分同一真性,同是如來藏性。所以翻成兩邊,妄有自他,所以叫見相生心,見到了相,見分緣相分,開始攀緣打妄想生出了前面的七識。實際上這七識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性體,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作用而已。一般人不曉得,不明了如來藏性,所以你用的叫意識,用的叫情識。你要是了達了,那用的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如來藏。可是在迷上,在迷惑的分上,意識是意識,如來藏是如來藏,你不能說一樣。就像你在迷路的時候你確實是在迷路,雖然方位不轉,但是你還是在迷。有人說這個意識跟如來藏一樣,馬鳴大士不這麼說,他說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非一非異。你不能說它同,也不能說它不同。後面這一句,一般人在講經的時候比較少引用,非一非異,不能說同,不能說不同。這阿賴耶識跟如來藏你不能夠說它是,你不能夠說它完全不是。所以眾生他不了解-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所以在相上起了分別。唯識宗講的「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見相生心,起了妄想,起心,依他起性。那麼在依他起性上再妄生分別,再起煩惱就是「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就是碰到什麼執著什麼,碰到什麼你就起煩惱,遍計所執。所以修唯識的人,他了遍計性空,遍計所執是空的,不是實有的。就是你現在在攀緣的這個妄心、在感受的這個妄心、感受苦樂的這個心是假的。知道這個世間是因緣和合而成,乃至見分、相分都是交織妄成的。什麼叫交織妄成?見分攀緣相分產生的虛妄覺受就是交織,交互在一起,交織妄成。所以知道這是緣生性空,那你才能夠轉識成智入圓成實。圓成實不用你執著,它本來就現前,就像真心本性,本來就朗然常照。就像太陽一樣,我們現在雖然是晚上了,但是太陽還是亮的,只是我們自分的境界上是昏暗的,並不會因為你昏暗它就跟著昏暗,所以一樣的意思,那麼這裡講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對於眾生你能了達是自心所現,就是唯識宗講的阿賴耶識的相分而已,你自己的見分緣自己的相分。所以《楞嚴經》講:「自心取自心」,自己心裡面變現的境界,然後又再自己去攀取,那這樣錯誤的造作以後,就「非幻成幻法」,本來是真如、本來是佛性,這是非幻,那就因為你迷惑,自心取自心相,所以本來不屬幻的,就變成了幻法,這幻法哪來的?是你迷惑顛倒而來的,所以「非幻成幻法」。只要不取,不要取著,不要著相,那這一切的幻法當下消滅。所以為什麼跟你講,在這個世間家親眷屬要放下,就是因為你取著,為什麼說不要學這些世間法,就是因為你貪愛,你還以愛來滋愛,以苦欲捨苦,以為我用世間法來做為佛教的基礎,就能捨離這些痛苦,你這種修行方式,根本就不符合佛教的宗旨,都是自己猜想、揣測的。所以真正看過經典看過經教的,就不會受騙上當,這些內容我們從小就學,所以一聽到馬上就清楚,這種修行方式,跟佛教的理論根本不相同,完全不同,而且沒有一絲毫正確的地方,他教你用的是情識,用的是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就是妄想,這是唯識講的「三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這圓成實就是指的真性,真心本性,如同麻一樣,麻因絞,你看到這些麻繩因為絞在一起,所以變成繩子的樣貌,這就是「依他起」,因絞而成繩子,原來是麻,那麼凡夫在這個上面,在繩子上面,又生起了妄見,把繩子看作是蛇,因為看錯了,所以叫做「遍計所執性」,這樣子的比喻就很好懂。那你現在要用遍計所執,生出來的妄想顛倒,做為修行的根本,那是根本不可能達到圓成實,因為彌勒菩薩講:他修行怎麼成就的呢?遠離依他及遍計執,這依他起性是因緣生,緣生性空;遍計所執性,那根本就不可得,一個虛幻的影像而已,不是真的。像我們現在拜佛,為什麼給大家用投影機,投影那個佛像,就是告訴你「能禮所禮性空寂」,這佛像也是虛妄的,你要在這個虛妄的影像當中得個佛像,不可得。就好像要在這個遍計所執性上,以為它是實有,把它做為修行的基礎,那是不可得的,就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所以我們講經,無論是用天台宗的講法、華嚴宗的講法、唯識宗的講法、三論宗、禪宗、密宗、律宗的講法乃至淨宗,這些宗派裡面說到的修行方式,都絕對不會用《弟子規》,用生滅做為基礎。所以我們今天引用了唯識宗講的「三性」,你就知道了,什麼是該依止的,圓成實性是該依的,圓成實性就是真心本性,依圓成實你就能遠離依他及遍計執,你就能夠跟彌勒菩薩一樣,所以唯識宗是頓教,從根本修,是圓頓大法,他講的是不生不滅的唯識性,真唯識量,當然這唯識宗非常的深,玄奘大師傳回來的。你們想了解,不要看現代人的唯識,那個都墮到意識裡面去了,都是唯識,掉到意識裡面去,他不能幫助你離妄顯真,什麼叫唯識呢?唯遮境有;識簡心空。什麼叫唯?唯有識,沒有境,境是識所生的,你的心識所變現出來的,我們不要用意識,用心識,心識所變現的。所以叫唯遮境有,凡夫著境為實有,所以唯遮境有,雖然現在不著有了,告訴你境是心所現的,可是不知道「什麼是心」,掉到「空」裡面去了,因此告訴你這心有了別的作用,叫識簡心空,所以這是唯識宗,不墮空不墮有,這是真正的唯識。所以學佛你不能用世間法做基礎,你要用佛法,從根本修。淨土宗就是從根本修,因為從你心念直接轉過來,念阿彌陀佛就是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念佛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更沒有分別,那就是安住於圓成實性,所以祖師大德為什麼讚歎淨土,連唯識宗的窺基大師都讚歎淨土,因為直截了當,非常的直截,從根本修,所以夏老居士講的:「唯識何嘗輕淨土」,唯識宗的祖師沒有輕蔑過淨土,慈恩不忘舊宗風,慈恩就是指西安的大慈恩寺,是唯識宗的祖庭,他不忘他的宗風,所以統統都是攝歸淨土、導歸極樂。那麼你們要看唯識,要去看祖師大德講的唯識,現代人講的唯識,都是掉到意識分別裡面去,都在名相上打轉,有的名相還講得不圓滿,講錯的都有,我看現在的唯識,也是講得亂七八糟,講到後來變心理學去了,誰告訴你唯識是心理學,是你的妄想,唯能遮境有,你的這個妄心妄情都把你遮掉了,所以這就是沒有真正達到唯識宗的宗旨。學唯識要看《攝大乘論》,唯識宗的,看玄奘大師翻譯的《顯揚聖教論》,這些都是唯識宗的註解、經典,看《解深密經》、《楞伽經》,裡面都有講到唯識,這是唯識宗的經典。那要簡單一點,《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二十頌》,這些你都可以看,那麼《三十頌》,有玄奘大師的簡單註解,不然你就念《八識規矩頌》,了解什麼是八識,把這些偈頌背起來,你就能慢慢去了解唯識宗。不然統統都在打妄想,學到後來搞學術,搞成心理學,還有人開唯識心理學,什麼心理?凡夫心理。唯識是講菩薩的心、眾生的佛性,不是跟你談論那些妄情妄識,人家稱唯識宗是相宗,什麼叫相宗?法相。法是法性,法性所顯現的相,專門破你的名相分別。為什麼?彌勒菩薩過去生,他有一個名號叫「求名」,就是好名利,所以人家都叫他求名。那麼他希望能夠斷除這個煩惱,所以他去請問諸佛如來,當時候的佛教他學唯識宗,那唯識有很多的名相,這個名相是在破除你對名相的執著,不是讓你倒過來執著名相的。我看現在人講很多唯識的名相,很會做註解,摻雜的都是自己的意思,非常的危險,所以要找到真正唯識宗的,近代可看的書確實不多,還是要依古德的,這是題外話。那麼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對於眾生能夠視若自己,能夠幫助眾生度過生死,達到涅槃彼岸,所以叫「拯濟負荷。皆度彼岸。」下面講: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所以你看這個經文,我們之前常用《華嚴經》講的:「無人能讚佛功德。」沒有人可以讚歎佛的功德,虛空可以測量,風可以繫住,可以使風不要再吹、不要再動,但是沒有人能夠稱讚佛功德,所以這裡的菩薩不光自己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而且悉獲諸佛無量功德。諸佛的這些功德法藏,億劫修持的這些功德,因地發心的功德,他都能夠學習起來,轉他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因為菩薩的心量非常大,能夠廣容,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凡夫的修行,我的就不是你的,你的就不是我的,為什麼?就拿口袋裏的錢來說好了,這個最簡單了,你絕對不會認為別人口袋的錢是我的……我口袋的錢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公平。但是佛菩薩沒有這個想法,沒有這個我相,所以他的功德可以互用、互通,初住菩薩可以使用到等覺菩薩的功德,這個不可思議,可是他的位次還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這是發心住,初住發心住,但是他可以用到等覺,可以用到法雲地的功德,乃至諸佛如來的功德,所以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所以大家往生淨土也是如此,悉獲諸佛無量功德,一佛功德即是一切佛功德。所以這邊的大菩薩所獲得的是諸佛無量功德;所得的智慧,聖明不可思議,不是凡情所能測,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現在有些學佛人,自己覺得很圓融,說佛法跟外道都一樣,學外道就等於學佛,外道可以作佛教的基礎,他覺得他很圓融,很有修。可是你問他外道跟佛教差在哪裡?他搞不清楚,反正搞不清楚就說都一樣,可是你要跟他講《華嚴經》的境界,他又聽不懂,華嚴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雖然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他的行位、他的修證,是在圓教初住,但是可以具有如來果地上的功德,這就很奇妙了,他就搞不懂了。乃至下下品往生西方淨土的人,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淨土,一樣獲得諸佛無量功德。所以這一種的智慧,蕅益大師講:「乃諸佛所行的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這是真正的圓融,你要找圓融的法,告訴你外面還找不到,淨土宗那真正看到了,凡夫乃至地獄的眾生,稱佛名號,十念一念皆能往生,都能夠往生西方淨土,沒有分別了,他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你們說的全天下最壞的人都能往生,可是世間人就很不平,怎麼可能?造作了這麼多壞事,喪盡天良還能往生。他因為懺悔心,持佛的名號,皆能往生,而且一往生直證阿鞞跋致,到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薩,這才是圓融,這才是頓超,而且同時獲得諸佛無量功德,同時具有六種神通,五種神通不稀奇,要第六種-漏盡通,這才不可思議,而且他的神通,不是只像阿羅漢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阿羅漢他只能分一種身,什麼叫一種身?就是他如果現在示現是人,他就只能做人,可以分五百個人,你要叫他變畜生他沒有辦法。但是菩薩可以,可以同時示現人的身相,男相、女相、富貴相、貧賤相,他都可以,然後能夠示現畜生相、地獄相、餓鬼相,一切有情皆能現,這個還不夠稀奇,山河國土皆能現,所以叫一身復現剎塵身,這豈是三十二應所能說得完全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是表法,代表圓滿,能滿眾生的願,這是菩薩。那你往生到淨土就有這種能力,而且永遠不會退轉,像現在出國要花錢買機票、找導遊、組團、坐飛機,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你到極樂世界去,一個下下品的凡夫,一點斷證都沒有,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真的是「遊步十方。行權方便。」而且碰到眾生,都能夠隨意教化,悉獲諸佛無量功德,這才是圓融,這才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在《無量壽經》裡看得到。外道搞不清楚,還說學佛有所知障有法執,反過來謗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揀擇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難道他也所知障嗎?所以說末法的眾生業障深重,自己滿心的業障,滿心的惡業,倒過來毀謗諸佛如來!學人天小教,倒過來謗小乘謗大乘,說小乘的也不如他,也不如儒家,大乘要以他這個人天法作為基礎,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小乘法也超情離見,不光只是大乘法。小乘法超情離見,就已經比世間法還要殊勝了,何況是大乘?小乘是超凡入聖,大乘是超凡聖,非凡聖之所能,所以不是一般的法門。你不能夠拿世間法,用這種次第修行的來看待淨土宗,說學淨土一定要先學小乘先學《弟子規》。淨土是大乘圓頓教,怎麼樣才能學呢?信、願、行你要能深信,只要能深信淨土,信心不移,不會被人家動搖,就是持名念佛、就是萬緣放下,求生淨土。不會被人家幾句話說你沒有根、你沒有基礎,要先學小乘要先學人天,甚至有的說儒家還能取代小乘。儒家沒有講三十七道品,怎麼取代小乘,中國為什麼沒有小乘法?是因為當時候,三論宗的法朗大師跟小乘人辯論,這小乘知道他在中國沒有辦法弘揚下去了,因為中國有大乘佛法,所以就往南邊去傳,所以叫南傳佛法。那為什麼大乘叫北傳?因為法朗大師,三論宗的祖師,破小乘宗,破小乘的這些論點。所以在中國才沒有小乘法的根,不是因為中國有儒家,你不能說因為中國有儒家取代了小乘,而是有它的歷史、有它的緣由,不是小乘法沒到中國來,是中國人根器真的特別利。這大乘法,你剛開始看不懂,可是越看會越清楚。淨土宗是圓頓大法,我們在講玄義的時候都有講到,什麼人能學淨土,什麼人不能學淨土?你對於淨土宗不相信、不切願、不老實念佛,還要搞旁門左道,那你就不能修學淨土宗。所以碰到一乘了義,你會懷疑,我怎麼可能一下就位登八地?所以《地藏經》講的「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信。」《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品講的「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過去生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想要聽聞到淨土都沒有辦法。接觸到了不相信,那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所以下一句講「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你過去生供養諸佛、親近諸佛如來,你就是學大乘法的人。一接觸就能相信了,所以我看大家都是這種根器的人,一接觸就能相信。那什麼人不能相信?惡、驕、懈怠及邪見。什麼叫惡人?不是惡人不能相信,是根本就排斥佛法的人。驕就是驕慢,覺得自己很行,二乘的增上慢人。懈怠,就是不願意精進用功。邪見是告訴你要學《弟子規》的。「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對於淨宗他不能相信,不能夠老實修行,所以才告訴你說要學儒、要學這些東西。佛舉了一個比喻罵這些人「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怎麼跟他講他都聽不懂,就好像一個瞎子一樣,恆處於暗室當中,你能不能給他指一條路讓他出來?不行,因為他眼睛根本看不到,又處於暗室,他要怎麼出離暗室?所以說「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唯曾於佛植眾善」,只有在佛法裡面真正種大善根大福德的人,「救世之行方能修」你才能真正的修學淨土,《無量壽經》後面都會講到,現在時節因緣可以提前,在這裡先跟大家說明一下。乃至後面講的,不相信諸佛如來的智慧、不相信自己的真如本性,都不能修學淨土,所以為什麼我們依經典,教你從心性了解,教你從根本修。因為後面講的你「不信佛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還相信這個人天小善的罪福,那你往生淨土沒有分,最多生邊地疑城,甚至不能往生,為什麼?你自己都懷疑自己了,我可不可以啊?我大概不行吧?我做不到吧?所以這一句話你要知道,這諸佛如來的智慧聖明不可思議,不是你想像的,能夠令惡業的眾生直接往生淨土,這是何等的威力,何等的慈悲心,所以現在佛菩薩的願,都被這些邪見的人曲解了。邪見不是我說他,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說這些人是邪見,不相信淨土,不相信心性,還教你信這些世間的罪福。罪福就是什麼樣有罪、什麼樣有福,「猶信罪福」,那對於淨土不相信,「由於此法不聽聞故」必然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定是沒有道心的,對於無上菩提他沒有辦法前進。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非因計因,我們不是意氣用事罵人,是有經典做依據。所以要相信淨土,那麼這裡講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智慧非常高廣,不可思就是用你凡夫的思量凡夫的見解,在那裡想,為什麼這個念佛可以往生淨土?為什麼造惡的人,十念一念皆能往生?你用凡夫的這個好壞、對待這種罪福的度量方式,要去思量佛的境界,你想像不到,因為你的我相太重了,要知道法藏比丘建立的是,超世希有的淨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他說我的智慧只有佛跟聖智能夠證知,只有諸佛如來可以為我印證,凡夫怎麼能了解?凡夫要去測法藏比丘的智慧,那是測不到,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對於淨宗不要生懷疑,不要人家幾句話你就退轉了,誰來講我們都不退轉,從現在發心絕對不退,諸佛如來來講你也不退,因為佛佛必然是道同。他要告訴你學佛還要學世間法,你就跟他講:你不要再假裝了,你一定是妖魔鬼怪,魔王波旬化身。魔王波旬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但是大乘佛法他絕對不懂,他會勸你做善、做好事,但是你問他心性之理,他一定胡說八道,講不清楚,也許會複講一點似是而非,你再詰問下去,他就沒有辦法回答了。所以這裡的菩薩獲得諸佛無量功德,而且轉他的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下面: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來參加無量壽這一會的大菩薩無量無邊,這十六位只是代表而已,就是標列在正信序上面的這十六位菩薩,舉上首菩薩出來作代表,參加《無量壽經》這一會的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有多少呢?無量無邊,非常的多,沒有辦法用算數譬喻來形容,所以說無量無邊。下面講的:「一時來集。」這一時就是時節因緣成熟,因為下面要大教緣起,所以他們趕快過來,放下手邊的工作。像你們聽經,沒關係我明天再來補課,我下禮拜再來補課,反正有影片會上傳到網路上去,沒關係下禮拜再補。這些菩薩一聽到有好聽的、有能聽的,能夠成就的,一時來集,手邊的工作全部放下,趕快過來,所以人家是菩薩,你們是凡夫。一講到要聽經,第一個先問:要講多久?這個法師要廢話多久,想到的是這一些。講到玩,最好天天可以玩,要出去玩絕對不會說要玩多久;要散亂、要講是非,整個下午講到晚上、講到十二點、通宵。所以菩薩來參加這個法會是一時來集,知道時節因緣成熟了,他也想聽他也想學,趕快就過來參加。下面講的: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所以你看人、天都來聽,都要學,前面講的:「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比丘有一萬兩千多人,所以那個時候佛教非常的興盛,比丘尼五百人。現在要是講經,比丘尼一萬兩千人,比丘搞不好連五百都沒有,為什麼?末法。都在忙道場、趕經懺,他們不是乞士、破惡、怖魔,他們是維那、引磬、木魚,練法器,沒空聽經,就是要作法會。所以來參加的比丘尼五百人,比丘一萬兩千人,這是佛法興盛之相,清信士七千人,士就是男眾,七千人,我們道場,我師兄弟告訴我:他說你這道場很殊勝,男眾特別多,可是我看還是很少不到七千,連一千都沒有,當然佛法不分男女,這末法只要你好好學,不會分男眾成就快女眾成就慢,大乘佛法不會這樣分,它講的佛性平等,但是業障不平等。那末法的時候,一般都是女眾比較精進,男眾都喜歡去賺錢,想要稱霸天下,謀一番事業讓人家尊敬你,有了錢以後要開名車、住豪宅,顯示自己非凡的成就,這些都是精品公司賣給你的虛榮,這些奢侈品公司賣給你的虛榮,賣豪宅給你、賣名車給你,給你無限卡、給你所謂的黑卡,賣虛榮給你,那你還很高興我得到了虛榮,那個虛榮也是人家賣給你的,所以你不要天天妄想,要賺大錢住豪宅、開名車,不要打這個妄想,隨緣就好,隨緣就很自在,心裡面隨緣,事情照做,該簽約該做大生意的時候還是得做,但是你心裡面要放下,多念佛、多修行。那麼這裡你看來參加的清信士有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這是在家居士,所以《無量壽經》總共有多少人參加,眼睛看得到的不含大菩薩總共有兩萬人,聽這一部經有兩萬人,我們講這一部經聽眾沒有兩萬人,你就知道這佛法愈來愈衰。甚至現在的人也不太聽經、不太用功,聽經第一個就想到,我要坐一個小時,腰痠背痛了,可是要是叫他看連續劇,現在最愛看的古裝劇,不要說一個小時,叫他一次把它全看完都行。所以聽經他不願意,念佛那是更不願意了,一個小時就念一句佛號,也不曉得要幹嘛,眼睛還要閉起來不能亂看,亂看還會被打香板,也不能打瞌睡,要裝睡也沒本事,乾脆不來了在家裡睡好了,所以現代的人沒有辦法用功,當然我是希望男眾要多精進一點,為什麼每次都說男眾不精進,因為你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不要分別男眾業障比較輕,女眾業障比較重,當然這是世尊講的沒有錯,可是男眾你不要得意,你業障也不輕,因為人家比你精進,業障就消的比你快,這是事實。就像彌勒菩薩,本來我們現在是彌勒菩薩來教化,結果彌勒菩薩很懈怠,被釋迦牟尼佛,過去生叫護明菩薩,被他超過去了,所以他是第四尊成佛。所以不是男女眾的問題,這個我們要知道。那麼包括天人─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色界天有十八層,無色界天有四層,所以總共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天的天人都來參加,悉共大會,那麼這個大教緣起非常的殊勝,大家都放下手邊的事情,統統都來參加。講到這裡是正信序結束,也就是通序,通序裡面不外乎顯位歎德四個字。顯示來參加的這些大眾修行的位次,讚歎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的德行叫顯位歎德,下個科題就這四個字,顯示這些菩薩的位次跟德行,所以裡面有阿羅漢、有大菩薩、有等覺菩薩。這是正信序,證明這是佛所說的,以起大眾之信,不是外道典籍。所以有兩萬人參加,跟《法華經》完全相同,《法華經》也是兩萬,很多大經在宣揚的時候都是兩萬人,因為非常的重要,所以大家都來聽。不是門票賣兩萬張,現在你要是去看演唱會,隨隨便便都不止兩萬,一個跨年就好幾十萬,那是世間法;那麼這是佛法,不是像世間人一樣來看熱鬧的,所以這些人他知道,如來的這一會很重要,因為後面講到,淨土法門能夠利益未來的諸天世人,皆是因為阿難請問而能夠度脫,包括我們在內,這是能夠利益末世的法門,他在正法時期就聽到了,他一定成就,這是末法的特效藥。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絕招,現在你要了生死、出三界很困難,但是你只要能信心不二,對於淨土、對於釋迦牟尼佛、對於阿彌陀佛,你能夠相信、能夠稱佛名號,你不要看這個稱佛名號好像很簡單、很平常,大家都會念,你只要能夠稱得出來、能夠念得下去,必然超脫六道輪迴,而且這個便宜可真是佔大了。下面的「大教緣起」我們留待下一次再說,下一次希望大家都能來,看你們重不重視了。

 

第十二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四集)

「大教緣起第三」,我們之前把通序講完了,從這一品開始一直到第三品結束,這是《無量壽經》的別序。這個別序,就是個別的序分。每一部經基本上來看都有通序,也都有別序。通序是每一部經都有的、相同的、共通的。別序就是這一部經發起的因緣。所以前面的通序-又叫「正信序」。正信就是給大眾正信的,顯示這部經是佛所說的,而且有這麼多人聽到,又不同於外道經典,所以是「正信序」。從這裡開始是別序又叫「發起序」。就是每一部經要講的一個因緣,發起的一個因緣。那當然每一部經的因緣都不相同,所以稱為「別」,有別於其他的經典。所以《無量壽經》當然也有它發起的因緣。所以你看這「大教緣起第三」,第三是指它的品題是第三品,這一品所要說的是大教的緣起。那跟前面「玄義」裡講的大教有些不同,「玄義」講的大教,是指如來一代時教,這裡講的是指淨土法門。因為淨宗能夠普被三根,能夠令上根、中根、下根的眾生平等成就。能夠使下根的眾生轉為中根、使中根的眾生轉為上根,這才是普遍平等。有一些修學淨宗的同修,不要認為自己永遠都是下根,那你就搞錯了。學習佛法,剛開始對佛教不懂、對於教義、教理不懂,佛教的教理就是指心性。教義就是指淨土宗的教義,或是各宗各派的教義。因為你剛開始接觸的關係,不是很了解,所以你可以說是下根,因為你沒有接觸過,但是隨著你不斷熏習,煩惱減少了,你會轉成中根。那麼再熏習、再用功,你的根器會越來越利,現在人講的資質會越來越好,你的智慧會增長,所以學淨土的人不是永遠都是下根。我看過有些同修學了二、三十年,一開口就說我是下根,講一些客氣話、名不符實的話,實際上這證明他在佛法裡面,並沒有得到利益,謙虛歸謙虛,但是不要過頭了,不然就叫虛偽,不叫謙虛了,所以你跟人家交往-古人講的要有禮節,禮要有節制叫禮節;進退你都得當、都適宜。這謙虛的用詞也要會用,不能亂用、錯用。所以我們就要知道-像現在最敬禮是三鞠躬,要是有人四鞠躬,那人家就說你恭維,說你禮數太過。二鞠躬,禮數不足,所以不可以超過,也不可以不足,這個要知道。這裡講的「大教緣起」,是指淨土興起的因緣。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仗就是仰仗,要有緣它才會興起、才會生起,所以「法不孤起。仗緣乃生」,那麼淨土宗也一樣的道理。所謂眾生有病,諸佛如來是大醫王,所以就能夠開藥治眾生的毛病,所謂「病起而藥興」,就是這個道理。因為眾生有病,所以才用、才有需要用藥。若眾生沒有病?那也無人也無佛!那就不用藥了,不用法門了。所以你要知道這個淨土宗,為什麼告訴你緣起?緣起就不是實法,不是實有的,是借來用用的。就像你從生死此岸,要渡生死業海到涅槃彼岸,那需要有船,印光大師講的「如人渡海,須仗舟船,速急到岸,身心坦然」,所以這是幫助我們到達涅槃的方法。一旦要上岸了,這個船就要捨棄掉,你就不能再站在船上不下來了,不然你永遠都無法到達涅槃彼岸。你病好了,就不要再吃藥了,有些人生病,想說藥還剩一點點繼續吃,沒病也吃出病來。一樣的,修行淨土法門也是,所以沒有生病,你就不用再念佛了、不用再吃藥,一樣的道理;要是沒有無明,這佛號也就不用了。所以為什麼告訴你緣起,緣起就是告訴你-性是空的。「大教緣起」啊。所以緣起必然有緣滅,為什麼?無明滅,那這個教就滅了。所以所謂迷、這個迷情被你斷住了,覺悟自然就消失了,這個道理要懂得。

你不能執著淨土宗、執著法門,認為我的淨土是最好的,其他的都不如我,那你的「我相」現前了,我相堅固。所以為什麼我們在今天講這個「大教緣起」,剛開始一定要告訴你,要跟你說清楚─你不能認為我學淨土宗,其他的宗派都不如我,只有這個法門最好;念一句佛號,講了一大堆-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莫訝一稱超十地、可知六字括三乘。 別人都證道了,就你還墮在知見。所以《楞嚴經》裡佛告訴阿難,阿難多聞,喜歡看經,喜歡聽佛講經,但是就是不修行,連比你晚修行的都成就了,你怎麼還不願意修、不願意學?這個就是因為阿難心中有法、有執著,所以他看了經不起作用。所謂「云何汝等。尚留觀聽」,還在聽、還在看哪,應當要起修。所以要知道「大教緣起」,緣起簡單講就是淨土法門興起的因緣,《無量壽經》講述的因緣,但更深的意思是告訴你這法門是如幻的,可以用但是不可以執著,執持名號是藥,用來除你散亂的病、除你的無明。你不要因為法門而得到了病,這叫因藥得病,因為修行淨土法門變成了執著、變成了我見。甚至有人說除了《無量壽經》以外,讀其他的經都是夾雜,講這個話那是他心有分別,因為其他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那豈不是世尊最夾雜?世尊心最亂?講這麼多經。剛才講的「病起而藥興」,眾生有病才需要開藥,你自己專修、自己專學,這樣就好。那麼有的講經法師那是方便,希望你專修、希望你專學,所以才告訴你就依止這一部經,其他的你就不要再打妄想,這是給你的方法,而不是要你去批評別人、去輕視別人;甚至有人認為自己的師父講的最對,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的,知見就是錯的,那這表示他沒有判別的能力,這種人我碰得不少,有的人甚至出家二、三十年,也沒有辨別正法的能力,因為他感情用事,用情見在學佛法,只有我師父講的才對,凡是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的那就不對,不可以依也不可以學。這個問題現在佛門很嚴重,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你自己用情識用感情在學佛法,你沒有學到佛法,而是學到了感情,你是用感情在判斷的。所以你用的是自己師父的標準,跟我師父講得一不一樣,所以學佛、學淨土,就要相當的注意,絕對不可以犯這樣的過失,不然道業無法增進。那麼這裡的「大教緣起」大家就要清楚,這是《無量壽經》的緣起。除了《無量壽經》的緣起,還有一層道理,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法是虛妄的,是緣起性空的。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在意,不可以認為我和尚講的才是對的,其他人講的都不對,那就不行了,我淨土宗的祖師是對的,其他的祖師都不對,那也不行。所以你要知道這是緣起,緣起是性空的,你不要執著,淨宗拿來用就好,經典是拿來斷煩惱的,所謂「祖意據宗。教文破著」,這裡面的文字、章節,都是來破除你對於世間的執著,對於世間法的貪愛,甚至對於佛法的執著,叫法執。那當然現在的人說要斷法執,那還很遠,都是我執,對於世間法的執著,要破佛門裡面的法執,他還沒有到達這一層功夫,所以不要拿著劍亂揮、亂砍,砍錯了,沒有除掉心中的嵩草,卻除掉了菩提的樹芽,那你就很冤枉。想說我不讀經不學佛,我就沒有法執,我是參禪,有人說我是學禪的、我是上根,我不學淨土。虛雲老和尚參禪一輩子,一百二十歲,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上根,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眾生,有眾生就有壽者,壽者就是壽命,這是輪迴,所以一有我相則四相具足,這一點我們千萬要記住,這「大教緣起」,知道說淨土也是緣起性空,乃至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緣起性空。我講這個話,很多學淨土的要罵我了,為什麼?極樂世界是真的,娑婆世界是假的,娑婆會變壞,極樂世界不會變壞。那當然極樂世界不是像娑婆這樣有成、住、壞、空的現象,但是你看它蓮花,有生有滅,隨眾生的心生、隨眾生的心滅。阿彌陀佛也會滅度,滅度以後,觀世音菩薩接著作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所以它也是緣生的。再來「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滅度了,再換大勢至菩薩成佛,那麼又有後面的兩位補處菩薩,只是這個時間非常非常的長久,所以要知道極樂界也是緣起,那這個緣能相續多久?不是我們用算數譬喻所能說明的,它是屬於有量的無量,它一樣是有這一段的因緣,只是這段因緣非常的長,稱為無量,有量的無量,所以西方淨土也是緣起。重點是到那裡利用那邊的教學設施,利用阿彌陀佛心願所呈現出來的現象,趕快明心見性、趕快成佛,當然到那裡你的壽命無量,成佛沒有問題。極樂世界沒有成、住、壞、空,阿彌陀佛上午入滅,觀世音菩薩下午就接著作佛,這在《悲華經》裡面就有講到了,所以它算是沒有間斷的,佛一滅度菩薩就接著作佛。所以你要知道,淨土也不可得,你也不能執著,都是緣起性空的,要知道這娑婆世界是假、淨土也是假,都是心所現的。所謂一假一切假,一真一切真。只是娑婆世界為什麼說它假?因為眾生的惡業感現的,所以看到這個地、水、火、風,顯現出的成、住、壞、空。在植物上有生、住、異、滅,在心念有生、滅、變、異,心念上叫生、滅、變、異。所以說《八大人覺經》講「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是講心念生滅變異。所以在正報環境跟依報環境它都會變化的,所以說為不實。那極樂世界呢,它是佛願力所顯現,沒有這些虛妄的四大,虛妄的地、水、火、風,這個染濁的四大,它是佛願力所顯現,心願所成,所以不屬於世間惡業所成,因此說為清淨,說娑婆為染濁。若拿掉了這些染淨之分,實際上是同一法性。生佛不二,理事一如。這就是宇宙的事實真相,學淨土的人要了解,因為現在學淨土的人只知道娑婆世界是假的,極樂世界是真的。極樂世界當然是真的,極樂是真性所顯現,娑婆也是真性所顯現,只是真性被無明蓋覆住了,顯現的叫做生、滅、變、異相,顯現的叫成、住、壞、空,這是自性透過無明變現出來的染法,極樂世界是無明破除的淨法,染淨同是依心而成。所以《大乘起信論》裡面講一心開二種門─覺門跟迷門;真如門跟生滅門,心真如門就是指我們真心本自清淨、本自圓滿;真如門。那麼因為無明的關係,所以妄現有生滅,在生滅當中有覺跟迷。所以依於不覺而有這個虛妄的境界,依於覺性能滅不覺。那這個覺跟真如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對不覺而說。所以看過《大乘起信論》就知道,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完全平等的。所以為什麼說極樂世界的奧祕,馬鳴菩薩闡於《起信論》,龍樹菩薩闡於《婆娑論》。《婆娑論》就是《華嚴經》,《華嚴經》的註解─《大毗婆娑論》,又叫《大不思議論》。那麼這一部論已經失傳了,留下來的只剩下一點點了,這部論我沒有看過。所以你要知道這「大教緣起」,有這麼深的意思,了知這個道理,你才知道淨土法門的廣大、淨土法門的平等。不光西方是淨土,乃至十方諸佛剎土都是淨土。《圓覺經》講的「地獄天宮。同為淨土。貪瞋癡及戒定慧俱是梵行。」你就曉得了。這一品不光是淨土的緣起,也可以總攝諸法的緣起,所以稱為大教。以一淨土法門為主時,一切諸法皆為伴,主伴同一緣起,同一圓明,具無量德,故名主伴,這是圓明具德門,《華嚴經》一乘十玄門裡面其中的一個,所以是這個道理。我們看下面的。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

這個時候世尊威光赫奕,要說大法,釋迦牟尼佛很高興,因為眾生得度的因緣到了。所以現代人講的─你看起來氣色特別好,今天特別好看,就是威光赫奕。當然佛的威光不會像世間人這麼俗氣,是指他身上放光,光中有威神,你看了會有恭敬心。有威神,有佛的威勢力在裡面。赫奕,光明熾盛的樣子。威光赫奕,這光非常非常的亮,甚至可以蓋覆住日月的光明。那底下是舉了一個比喻,如融金聚,這個光就好像把金子融化一樣,產生出來的那個樣子。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就知道當時候釋迦牟尼佛的氣色是如何了。現代人講氣色,實際上他身上是放光的,非常的清淨、非常的莊嚴。那麼下面講的

又如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又如同明鏡,鏡子有光能夠照萬物,所以他這個光如同明鏡,就指說他的身體內外映澈,如同琉璃一樣;又如明鏡,不光這個自身有光,而且他身上如同鏡子一樣,影暢表裏。這影就是影像,暢就是暢達。暢達於表─身上、表面,裏就是身體的裡面,內外透澈這個樣子。所以現大光明,在光中不只是一道光,百千道光。所以這是講的釋迦牟尼佛要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他的現象。因為要說大法,佛一定會放光。所以他放這個光就像電燈一樣能照別人,往外能照萬物,那麼對內這個光又還照自身,所以叫影暢表裏,這樣講比較好懂,如同電燈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全身發光,數千百變。阿難看了就覺得很奇怪。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

阿難看了就覺得今天釋迦牟尼佛怎麼跟平常不太一樣?他侍者當這麼久還沒有看過,從來沒有看過。所以即自思惟,他在想,今天世尊色身諸根,色身就是指他的身體,諸根就是指他的六根。所以整句來看,就是指他的身上六根散發出光明,悅豫清淨,悅豫,就是看起來很歡喜;清淨就是看起來非常的清淨,沒有任何的染汙、垢染。那麼光顏巍巍,因為身上有光,看起來非常盛大,而且令人尊敬的樣子,所以叫巍巍、光顏巍巍,那麼光中出現十方諸佛國土,所以寶剎莊嚴。這「剎」是指一尊佛的教化區,在經典裡面都有說到,世尊放光,光中化佛,光中出現十方國土。要是現在看到,那大家都會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現在有些人講經,都搭配聲光效果,他覺得自己也是諸佛如來。實際上,講經你就好好講,這樣講經的話,聽的人想要得定、發慧,我看是不可能。你看,雖然我們這兩邊有投影機,可是我從來沒放過一張投影片,在講經時放投影片你的心會不定,為什麼你聽經的時候我都要求你不要抄筆記,因為抄筆記沒有用,記下來的是知見,那些佛學名相也不用記,丁福保居士都幫你們查好了,一本這麼厚,你要嫌他的不夠還有《三藏法數》、《教乘法數》,你要查公案的話,可以查《法苑珠林》,他都幫你整理好了,不用你親自抄,你只要專心聽就可以了。所以我看現在有的法師講經,帶筆記型電腦,有的更進步帶平板電腦,搭配無線播放,就在那裡給你秀這個圖、播幻燈片,所以你看了心不會安定下來,沒有攝受力。不像釋迦牟尼佛講經,自己身體放光,光中現佛剎,那是真的不是投影,那個也不是幻相,也不是大眾的幻覺,這阿難不是幻覺,他真的看到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要講大乘佛法,講了義當中的了義,身體先放光,這光能攝受眾生。那現在都是投影片的光,這投影機的光,也是威光赫奕,也是如融金聚,看起來很漂亮,有的講經甚至又說又唱,就像演舞台劇一樣,這都是標新立異,不莊嚴。講經要讓聽的人能夠心安定,心要定對經典才能夠吸收,才能夠真正的契入。你不能弄一些聲光效果,他好不容易心定下來了,你又叫他張開眼睛看投影片,好像你很有準備很先進,但是這樣大眾的心是浮躁的。如果沒有這些干擾,你坐在這裡聽經一個小時,即使聽不懂,你的定力也能夠增長。所以有些東西可以用現代化的設備,但是有些東西不能用,你要是知道怎麼修行,才會使用現代化的工具,你自己心沒有定下來,也不會聽經,所以你出了家當法師,講經就準備一台投影機,自己準備一台筆記型電腦,插的都是電線,開始在那裡講解,你以為聽眾學到了,學到的卻是知見。所以跟釋迦牟尼佛這裡講的不一樣,他很想學釋迦牟尼佛,可是還沒那個本事,所以他就用幻燈片、用投影片。現代的人心很浮躁,會覺得來了佛門好像有學到東西,實際上佛門是教你把東西放下、知見放下、學問放下、貪瞋癡放下,不是學了帶回去,你學到了什麼法,好像都講得出來,有這麼一回事,但是這個法對你有沒有用?所以有人說法師我來跟你請法,我每次聽到這句請法,都是好聽話,請回去也不學,幹嘛請?所以你看世尊放光現瑞,他不是像現代人用投影片、用幻燈片、或是用電腦來做教學,這種教學不會讓你得戒、定、慧,反而讓你起貪、瞋、癡。因為你的心是浮躁的,你在攀緣。以前要進講堂聽經,要有定力的人才行,有定力的人來聽經,一聽你能開悟、能發慧;現在的人已經沒有定力了,加上這個講堂,連讓你熏修定力的能力都沒有,那就很糟糕了。有時候世尊一放光,話都不用說,眾生看了就能得三昧、就能斷煩惱;現在投影機打開影片一放光,眾生就起貪、瞋、癡,開始打妄想。所以同樣都是光,為什麼效果不同?差在釋迦牟尼佛有修行。這些講經的人,把講堂弄得像在搞雜耍一樣,譁眾取寵,那不對。表面上看是接到眾,很多人來聽、很多人來看,接眾以後要接上階,你用的方法不能接上階。要知道這樣又說又唱,把講台變得跟舞台一樣,講完了表演完了,大眾還給你拍手,戲看完了。所以你們去聽別的法師講經,聽完了不要拍手,你是來求法、來學法的,不是聽講演看表演。所以按規矩不能鼓掌,你鼓掌,心是不恭敬的,人家鼓掌,他不懂,你不要跟著起舞,這是我們要了解的。聽完釋迦牟尼佛講經,是合掌歡喜,作禮而去,沒有人鼓掌,是歡喜作禮而去。這些大阿羅漢是來學的,都是合掌作禮,不是鼓掌,代表受法的意思,就是接受佛陀教導,頂禮佛陀,然後才離開講堂,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這裡說的「光顏巍巍。寶剎莊嚴。」是指光明非常盛大,而且讓人有尊重的感覺,所以叫「光顏巍巍」。那麼光中出現十方佛剎,這麼莊嚴、這麼殊勝的一個境界,阿難自己心裡面想,我怎麼從來沒有看過,所以說「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從來沒有看過,也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將要宣說的是阿難從來沒有聽過的「淨土法門」。所以所現的光明、所現的這個瑞相是阿難從來沒有見過的,那麼光中顯現十方諸佛剎土,也就是代表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所有法門,「淨土法門」最為殊勝,所以不光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後面就有密義,我們到後面再來說明。後面的意思可以從前面看得出來,這裡講的寶剎莊嚴。下面

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非常歡喜,能夠瞻仰如來這麼殊勝的境界,生希有心。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生希有心?所以要隨文入觀,阿難生希有心,我們也要生希有心。不然你只是看阿難生希有心,那你就沒有隨文入觀。你有沒有喜得瞻仰?我們今天雖然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講堂當中,但是也應當如佛在世一樣。喜就是喜得瞻仰,歡喜能夠聽到這一部《無量壽經》這麼殊勝的緣起因緣,所以應當生歡喜心。下面是請法的儀式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這是阿難本來坐著,當然他是打坐的,不是像現在有椅子坐,那個時候僧團裡面沒有椅子,給這些大阿羅漢坐,那麼他從座而起,這是請法的儀式。「偏袒右肩」他為什麼要「偏袒右肩」?因為佛門講的三衣,五衣是指下裙,所以他在作務的時候,上身是打赤膊的,做事情的時候因為會流汗,印度很熱,它很靠近赤道,所以比較熱,所以他們做事情的時候,上衣幾乎是不穿的。所以五衣是指作務衣,它是下裙。七衣呢?它是包覆著半身,偏袒著右肩,叫做會衣。在做課、學法、請法的時候都可以搭七衣。那麼九衣就是他肩上的衣服,平常的時候去托缽都會穿上入眾衣,也就是像現代穿戴得整齊。那麼為什麼他要偏袒右肩?你們如果有去受菩薩戒的記得,這個衣是偏袒右肩,你不要偏袒左肩了,搭錯了。偏袒右肩是代表承事恭敬的樣子,它是代表世尊如果有什麼需要,我可以馬上為世尊服務,這代表承事師長的一個態度,所以他是偏坦右肩。那麼身體是長跪,相信你們都知道,兩膝跪地叫長跪,有時候是胡跪,胡跪就是一隻腳著地一隻腳抬起,右腳膝蓋著地,左腳膝蓋抬起,那麼胡跪合掌,就像胡人在下跪一樣,所以稱為胡跪。那這裡是用長跪,長跪合掌,合掌就是合十,就是把散亂的心收攝回來,這是印度的一個禮節,凡是請法為了代表恭敬,所以他會用合掌的動作,這裡阿難是正常的一個請法儀式,那現在都沒有了。現在碰到法師,很不禮貌,法師我問你喔!有的是真的來問問題的,有的是來找麻煩的,那就是不好了。所以佛就制─有一些問題可以回答,有一些問題可以不必理會。比如說他是來找你麻煩的,他根本不信,輕視你、輕慢佛法,目的就是要來─「造口業的」,那你就不用理他,如果他是真的有問題要問,經典的問題、修行的問題要問,那當然就你所知道的為他解答,為什麼要說就你所知道的呢?你不要不知道也說知道。有些人很好心,不知道他也說知道,亂答一通,那就是我們之前講的倒說經律。所以你要知道,有一些人他來問問題他是來找麻煩的,那麼這個找麻煩的,我們就可以不回答他。那有一些人是真的有問題的,那你要好心為其解說,你如果不好心為其解說,沒有耐心教他─不光是佛法,連世間法也是。學菩薩戒、學大乘、佛法跟世法都是要耐心教他。那如果你不耐心,尤其在佛法上,還對他用打的、用罵的,你怎麼這麼笨,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在你眼裡他就兩種事情不會─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都不會。你用這種心態對待來跟你求法、求教的人,你自己就犯了菩薩戒,因為你沒有慈悲心,沒有想要幫助眾生解脫的心,那你就不是菩薩了,你跟菩薩的心不相應。如果你有犯,你要趕快懺悔,這是不對的,應當要好心、有耐心的為其解說,這位眾生難得願意學佛,要善巧方便為他解說佛法,要有耐心。那有些人是假裝想要學,也來跟你請法,目的是要跟你攀緣,要講世間話,你自己就要注意了,你不能上當受騙。有的法師跟居士談話禮節就要注意,你是出家人,他們是在家人,不可以因為談論佛法談成世間法;或是流於世俗的行為去了,這個都要清楚。這是在現代末法,有很多的亂象在佛門裡面,我們自己要有警覺。士跟居士之間也都是如此,男眾有問題去問男眾,女眾有問題去問女眾,不然道場就會不清淨。有些道場它就是,男眾有問題去問女眾,女眾有問題去問男眾,後來問到兩個都有問題了,就結婚生小孩去,問題就更大了。所以道場要清淨,女眾有問題去問女眾,男眾去問男眾,如果不會的,女眾去問女眾法師,男眾問男眾法師,這樣最清淨,最好。不要雜做、雜問,問到後來兩個都出問題。以前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本來出家,後來統統都還俗了,不要說還俗,是根本連家都沒辦法出,從出家變成家,那就很糟糕了,這個我們要注意。所以阿難從坐而起偏袒右肩,這合掌包含很多請法的威儀,你向人家請教,不能我執我見,認為是怎麼樣,你向人家求教,自己的我見要放下,學佛的我見要放下、我執要放下,因為你是不會的,你不能說─我在哪裡看過,我認為那個是怎麼樣,那你就不是來求法的,這佛法是要用求的。現在雖然有很多開緣接眾的方式,但是真正要學、真正要得力,要用恭敬心求。什麼叫恭敬心?把你的我見放下。那麼對什麼樣的人求法呢?你不要亂求一通,這位也求那位也求,這位法師講的是大乘、講的是了義,你要向他求。如果講《弟子規》、講世間法,你不用向他求你都會,你還比他行。所以要知道這位法師講的是大乘、講的是了義,能夠了生死的方法,你不會而向他求,這是求法。現代人喜歡到國外旅遊,就說他去參學、去求法,實際上就是出國去玩,他不是去求法的,所以這個求法你要知道,求法要有恭敬心。其實以前古道場要問問題,要設香案,而且不是天天讓你問,整個道場有時候有三、五百人、甚至一千人,每個人都來問他問題,他很快就可以退休了,就可以到如意寮去了,所以不是天天讓你問,而是有個固定的時間叫小參,入室小參,把你的修學過程、或是修學上碰到問題、經教上碰到問題,請問你的和尚、請問你的教授師,那一定要設香案,香案就是戒、定、真香的那個香案,然後穿袍搭衣,進去可以小參的地方,上三柱香,很嚴肅,不是隨隨便便的問,上香、頂禮三拜,穿袍搭衣,袍是海青,大袍。衣就是指他出家這個─有些是三衣全搭,搭三衣,有些是搭七衣,不一定看道場規定,我有聽過有三衣全搭的,也有這種地方,那非常的嚴肅。進去見到和尚,和尚坐著,頂禮三拜長跪。不是站著問,長跪-跪著問,那把自己所修學的這些,完全的披露出來,跟和尚講、求和尚開示。所以不是現在看到法師就說,法師,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要是不理他,後面斜眼瞪你,有什麼了不起的,傲慢成這個樣子,我當你爸都可以了,我還問你問題,這樣已經很謙虛了。現代人就是如此。你要知道善導大師二十四歲出家,幫他剃度的道綽禪師,他是修淨土的,八十幾歲。道綽禪師倒過來向善導大師請法,二十幾歲啊,也是用這樣的禮,所以人家沒有一點傲慢心,他向善導大師詢問,說:「我這一生修學淨土,往生有沒有可能,能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你等一下,我去極樂世界幫你查一下資料。他就真的入定到極樂世界去,見到阿彌陀佛,告訴他道綽禪師有三樣罪過,你教他怎麼懺悔,那善導大師出定以後告訴他的師父,說有。我已經幫你問到了,消息在我這裡。那跟他講:「有三件事情。」道綽禪師如法懺悔,那麼往生淨土。所以人家他不會看年紀,八十幾歲去頂禮一個二十幾歲的,要是現代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古代這個大禪師、大和尚,他為的是要求道、求法,沒有這些世俗的禮儀,為了要學佛、學法能夠成道,他能夠放下身段,因為善導大師的境界比他高,所以人家是從恭敬心中求。這釋迦牟尼佛捨身為了求半偈,捨身求半偈,身體都能捨。「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下面那兩句偈他不告訴他,那釋迦牟尼佛捨棄這個身體供養。那他再把下半偈跟他說清楚:「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世尊捨身為了半偈。所以我們自己學佛,都要從恭敬心當中去求佛、求教,不能我執我見,認為我自己想法是對的、看法是對的、說法是對的。你只不過看了幾本書而已,也沒有定力、也沒有功夫,你就敢認為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所以這個是現代的眾生,學佛之所以不能成就、不能成道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在恭敬心當中求佛法,若是以一個傲慢心,毫無恭敬心學法不會得力、不會有成就,所以應當效仿古來祖師大德。從前祖師大德為了求法,從四川走到浙江,五千公里用走的,那麼參訪的這位禪師才見了一面,就跟他說:「你的緣不在我這裡,在四川哪一個地方,你回去。」他也是跟他頂禮三拜作禮而去,又走五千公里回到四川,一句怨言都沒有。有的甚至亂棒轟出的,你緣不在我這裡你不要過來,你趕快到哪邊去,說完也不讓他住,把他趕出去,這些人沒有怨言。所以他對於佛法是這麼恭敬的,對於和尚、對於阿闍黎是這麼恭敬的,所以他能夠開悟、能夠成就。就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老比丘,我們之前也講過,他很仰慕一位年輕的比丘,他覺得這位比丘一定有成就,一定是個大阿羅漢,所以他就去向他請法。這位年輕的比丘就戲弄他,他想說我自己哪有功夫?你既然把我當佛一樣,我就戲弄你,你往東邊去頂禮,好了,你證初果了。四邊都頂禮,頂禮完了你就證四果了;他真的頂禮完,向四方禮拜,那麼禮拜完之後證四果阿羅漢,坐在這個空中,因為證果了他有神通。那這位年輕的比丘嚇一跳,他說我只是戲弄你,我沒有德行,他說:「因為我有恭敬心,感謝你戲弄我,所以我在東、西、南、北四方作禮拜,作禮完之後證四果阿羅漢。」他還感謝他成就他,所以你就知道恭敬心求法,它的功德不可思議,那麼這是阿難尊者做給我們看的,我們應當要學他的用心、學他的威儀。

 

第十三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五集)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這是上一次講到請法的一個儀式,那麼也是表示對於佛法的恭敬心,對於正法的仰求之心。《無量壽經》這裡講到大教緣起第三。前面就是阿難看到釋迦牟尼佛放光、現瑞相,這是他多年當侍者以來,從未看過的一個奇特現象,所以他就向世尊請問現瑞相的緣由,我們看到阿難尊者,是以如此的恭敬心希求佛法,阿難是皇親國戚,他也放下身段出家。佛陀有很多的弟子都是富貴至極,不是皇親國戚就是婆羅門出生,不然就是大商主,也就是現代人講的富豪,非常有錢有權,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而且沒有人可以違背他,他們曉得這些東西都不究竟,所以把這些世間名利、家庭恩愛全部放下。就像難陀尊者一樣,他門夫妻很恩愛,不願意捨棄去出家,釋迦牟尼佛善巧方便度化他,最後他知道六道輪迴的可怕,終究是在地獄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所以難陀尊者他也發心出家了。想要出離這個生死,只有用佛法才可以,用世間法絕對沒有辦法,世間法只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問題,不能解決你的煩惱。你現在認為是快樂的事情,我告訴你樂是壞苦,這是佛在經上說的,現在感到的快樂,終究是會消失、會變異,不會長久的。所謂有合會必有別離,你跟家人的因緣,跟你妻子的因緣,終究有一天會各走各的路,不是長久的,應當要放下,不要整天癡心妄想。人在這個世間都是幻化的,不是真的。你的生命不要用在一個人的身上,不要用在一家人的身上,那是浪費生命,對於國家社會沒有幫助,應當要放下,要修行甚至出家,這樣才是利益眾生。所謂「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出家人的功德大,在家人很難有功德。出家穿著這身衣服,走到哪都給人種善根。佛說:「破戒比丘猶勝外道種性。」又說:「有戒可犯名菩薩,無戒可犯名外道。」所以在在處處都顯示修行是最殊勝的。釋迦牟尼佛自己貴為王子,富有天下,在當時候擁有印度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人可以跟他比擬。所謂太子具足王儀,具足國王的威儀,也就是說他將來必然做國王。要黃金有黃金,要名利有名利,要妻妾這些都不是問題,可是他知道這世間有生老病死,這些財富名利,這些世間的恩愛都只會讓生老病死更嚴重,在這個循環的當中更痛苦,所以他發心捨棄國家、王位,要來修行成就。他是下勇猛心,不是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毀謗釋迦牟尼佛,出家人毀謗釋迦牟尼佛,你們一定嚇一跳,他說釋迦牟尼佛因為好日子過膩了,想去體會一下辛苦的感覺,所以就去修苦行,真的是胡說八道。那這是披著袈裟在謗如來,這是錯誤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阿難這些大阿羅漢、大尊者,他們都曉得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家庭的人倫親情,都是苦惱的根。這是百分之百確定的,也是真的,不是佛教的看法,是世間的事實真相。釋迦牟尼佛沒有什麼看法,你不要說世尊有思想,釋迦牟尼佛沒有思想,聖人無思。佛沒有思想,他講的就是世間的現象,真實的現象。所以《中觀論》講的「世間眼見,世間現見故。」佛不是跟你講天方夜譚、講不可能的事情,他講的就是事實你看得到的,現代人說符合科學、符合現實的。 那現實眾生的苦惱從哪來?從家庭來,從你有貪瞋癡來。他跟我們講的很清楚,所以你對於家、對於你的子女、你的朋友,這些恩愛全部都要看得淡,要把它放下,做一個清清淨淨的修行人。所以你看為什麼這些阿羅漢,像阿難這麼高貴的身分,他是佛的堂弟都放下身段來出家,對於佛說法是這麼恭敬,用這種祈求的心來學,因為他深深的了解到,只有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他出離六道輪迴。所以他看到釋迦牟尼佛放光現瑞,感覺非常的希有,必然有奇特法要說,所以他趕緊向佛請問,這一段是阿難尊者敬問的威儀,向佛請問的一個威儀,「從座而起。偏袒右肩。」表示恭敬至誠,不是坐著問。現在人發問,坐著問,舉手,有的碰到法師也不知道怎麼問……法師我問你一個問題,有的法師不理他,他還覺得你有什麼好傲慢的,用這種心。那麼現代人問的問題,多半都是亂問一通,問一些:我兒子娶這個媳婦好不好?我女兒嫁這個先生好不好?你問出家人他哪知道。要是你來問我,我會告訴你:都不好,出家最好,放下最好。那不用問,哪有什麼好不好的,這是業力而已,你現在說好了,明天一個念頭變了,就不好了,所以這個親家會變冤家,世間就是這麼變化無常。現在的人問佛學問題,都不是問修行方面的,而是問一些自己心裡面罣礙的事情,那不是佛學,那是你的罣礙,所以現在有很多佛學問答,我也不太看,我只看祖師的佛學問答,那才是真正的佛學問答。問的問題連你都看不懂,那答的人更妙,答在問邊,所以你要清楚,佛學問題、佛學問答不要亂看,越看問題越多,越看知見越重,那都是世間人的煩惱,問的都是世間事,很多東西經典有講他不相信,還要問淨土宗要怎麼修才會趕快得力,放下就得力了,問一些這種沒有必要的問題。所以阿難看到釋迦牟尼佛有這個瑞相,趕緊請問,這是為眾生問,叫利樂有情問。你們有些來問問題的,有些是故意來找麻煩的,那這個不是利樂有情問,是瞋恨問,瞋恨問你就要知道果報在哪裡,阿難就是利樂有情問。有一種問是你真的自己修行有問題,這我們上一次有講過,真正有問題,真正在問,那麼看他問的恭敬心,你就知道,他對於佛法是希求的,是希望能夠得到真正的佛法,所以我們學就要看這些尊者怎麼來恭敬佛法,怎麼來恭敬三寶,他們自己都是三寶,阿難尊者是出家人,都懂得恭敬三寶,所以出家人也要恭敬出家人,當然是講正法的;有的人講錯法的,那當然我們是禮敬,絕對不跟他學。你在這裡聽到說要恭敬出家人,你就跑去跟他學了,那不對,你還說你是在參學,跑去跟錯的學,看看人家怎麼錯的,結果連自己的慧命,不是性命而是慧命,都賠進去了,那學到後來自己變成邪知邪見。像有的法師我勸他,我說你……那個地方不要去,知見不對毀謗大乘,他跟我說:去參學、去看看。結果一看跟著毀謗大乘,不知不覺的毀謗大乘,這就是凡夫,沒有能力往外參學,越參越迷,人家是越參智慧越大。像善財童子,每參一個知識,修行功夫就往上晉升一步。他是每參一個知識就退一步,越退越嚴重,退成凡夫、退成畜生、餓鬼,甚至下地獄去了,毀謗大乘就下地獄,沒辦法救,所以這個要清楚。那麼佛有這個瑞相,阿難即從座起,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所以阿難尊者很厲害,不愧是當侍者的,現在有的當侍者也是糊里糊塗的,一個小動作都不知道要怎麼反應,阿難是很好的侍者,一看到佛有瑞相,他就知道佛今天入大寂定,什麼定,他也一下說不上來,他知道世尊在入定,「住奇特法。」為什麼住奇特法?因為他現的這個光,現的這個瑞相不一樣,跟之前不相同,所以必然要說奇特法,這是可想而知的,那麼「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是讚歎,釋迦牟尼佛今天現這個瑞相,「入大寂定」,住諸佛所住的境界。就像《圓覺經》,佛在大光明藏─「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這是《圓覺經》的經文。釋迦牟尼佛入大寂定,就是住諸佛所住的境界,就像「入神通大光明藏」一樣,「入大寂定」,這個大寂定,就不像一般的禪定有出有入,諸佛顯現他自住的清淨境界,寂是寂滅,定就不亂,這是滅除煩惱的境界,是真正的三昧正受。「住奇特法」,也就是說佛將要講的法,非常奇特,非常的特別,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包括超乎菩薩的想像,所以你看這些大菩薩都來參加,肯定沒有聽過,非常的奇妙,那為什麼是阿難來問?阿難代表多聞,釋迦牟尼佛講的經他都聽過,這部經他沒聽過,《無量壽經》將要發起,他覺得很奇特,應該是一部沒有聽過的經典,所以他馬上請問,所以這是淨土法門奇特殊勝,在《彌陀疏鈔》裡面講:「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什麼叫「越三祇於一念」?三大阿僧祇劫非常的久,一念就可以超越了,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三歲小孩都能念,但是念的人可以位登十地,功超十地,到法雲地要多久?法雲地也要三大阿僧祇劫,但是一句佛號確實是頓超的法門,能於片言當中位齊諸聖,而且是令下品的凡夫,就像我們一樣,沒有能力斷惑的,或是業障特別重的、放不下的、看不開的、轉不過來的,能夠讓他的根器從下根轉為上根,可以讓他這一生就頓超,這是不可思議!參禪沒有辦法,叫你參話頭,現代人參話頭,整天想意思,那不叫「參話頭」,那叫「參話尾」。那話尾,都已經結束了。話頭,什麼叫「話頭」?這話還沒說以前,所以常問:「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還沒生你的時候,你長什麼樣子?也就是說你還沒輪迴的時候,這是「參話頭」。這參禪沒有辦法,學教沒時間,叫你學華嚴太難、太多、部頭太大。學天台,學個一知半解,三觀?一心三觀搞成次第三觀,一境具三諦,卻變成次第了,統統都學成不了義。學唯識變成學名相,掉到識心裡面去了,不知道萬法唯識,只知道名詞唯識、名相唯識,那沒有用。叫你學密,搞神通,看看哪一位上師會放光、會有神通趕快教你,你就可以解脫了,可以知道怎麼樣發財,看看能不能中樂透,都是搞神通。為了要錢,學密,學到後來搞神通去了,那就錯誤了。學戒,學到後來,看人家過失,自身倒謹潔毋犯,那身上無犯,心裡一直犯。整天起瞋恨,看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最後只有自己才對,持戒,持到後來搞成這樣。現在很多學淨土的也很不老實,要學《弟子規》、《感應篇》。聽說還要學政治書的,搞一些政治的,說這樣要來救世界,整天想要救世界,卻沒有想求生淨土,還在貪著這個娑婆。你想要救世界,你就是對這個世間貪著,希望能長久。這個世界,佛告訴你是「成、住、壞、空」,你要看得破,是你想救就可以救得了嗎?所以你貪著這個世間,放不下,整天想要─我來救世界,想當超人,想當人上人,那是不對的,教你放下,你就放下求生淨土。現在學淨土的也不老實,有的自認為老實,念一句佛號就好,聽起來很對,除了佛號其他的都是邪知邪見,那也不行,你又謗到祖師了。還有的,除了善導大師講的是對的,這是純正的淨土,其他的都不是,只有持名是純正的淨土。我告訴你,廬山東林遠公大師就是學《無量壽經》的。怎麼學呢?他不是用持名的,他是觀想的,他依《無量壽經》觀想極樂世界。那你是說初祖夾雜?初祖不純?沒有二祖還純囉?慧遠大師的師父是道安法師啊,「彌天釋道安」,經開三分就是他判的,我們稱為「彌天高判」。慧遠大師在中國,就受到鳩摩羅什大師的景仰,道安大師也是。再往上去佛圖澄大師,這些都是不得了的人物,所以不要毀謗祖師大德。像現在的眾生就是業障重,但是你要真正如教奉行、如法奉行,不要加自己的意思,自己看不懂祖師的,不要說祖師講的不對,因為你想像不到!超乎你的想像,你就說祖師不對,那不行。你要懺悔自己的業障,業障太重了多拜佛、多禮懺,以禮懺滅罪被初機,念佛是上根,你還不是這個根器。所以你不能老實,修了幾十年都沒有成就,所以現代的學人,確實業障比較重。還有講也講不得、不能講,一講馬上生氣。所以你們到其他道場去,這些法師都很清楚,都稱你們為「菩薩」,實際上心裡面知道「羅剎」,不能講,只能稱菩薩,他心裡面很清楚,所以才稱你做菩薩,好聽啊,他知道,羅剎來啦,羅剎來要趕快稱他菩薩,不然等一下羅剎要發火了,發火這道場就要亂了,所以都稱你「菩薩」。很好聽,可是你是「菩薩之名,羅剎之面」!只是你自己看不到,人家知道,連出家人、方外之人都不敢得罪你,看你業障有多重。跟你講真話馬上就生氣,心想:「你有什麼了不起,天下叢林飯似山」,不來吃、不來學了。人家「天下叢林飯似山」是講參學、修行,出家人自在的這個清淨環境,你還天下叢林飯似山,到處都可以去打混,混水摸魚去吃。今天到這家道場打佛七,打混摸魚,明天不高興,就到別家去打混摸魚,還說天下叢林飯似山?那你就錯,這個要清楚。現代人業障很重,不能講,我執很大!講了,馬上生氣、馬上起煩惱,起煩惱速度之快,比他理解經典還快,比他念佛持咒還快,這是末法的現象。那麼淨土法門能夠讓末法的眾生,去消除這些業障,只要你肯學、肯放下。放下、學習,把自己的成見放下,把從前的思想放下,你的思想那叫胡思亂想,把它放下,一心一意的念佛,那你業障一定能消。所以這個法叫「奇特法」,因為眾生的根器太劣了,奇特之劣,非常的誇張。現代的眾生根器不好、習氣很重,所以俗話講「治亂世用重典」,什麼重典?用「淨土法門」這個特效藥才有辦法,所以這個法叫「奇特之法」,能夠令眾生一超直入,這個是不可思議。你自己想想,你的我見、我執這麼重,念佛念到後來「我」可以消掉。我就有碰過,有的老居士那確實有得功夫成片。他就講,他以前脾氣很大,人家只要一點點不順他的意,他馬上火冒三丈,開始破口大罵。他說可是自從他學佛、念佛以後,愈念心愈平靜,越念火氣越小,到現在不順他的意的事情,一樁也沒有,如同耳邊風,完全不在意。現在他睡覺心裡面佛號沒有中斷,似睡非睡,這是念佛的功德,真正到了這樣的功夫。這個人還在,我不能告訴你是誰,我跟他算很熟了。人家是真正念佛真正有功夫,不是假的,他不學《弟子規》,他說那是世間人學的,往生淨土的關鍵在於持名、在於念佛,不在《弟子規》,所以一個有功夫的人這麼說的,不是那些通靈的講的,現在隨便找幾個通靈的,開始給人家印證,說怎麼樣能夠往生淨土,說誰又到那裡又幾品,他自己一品都沒有,還說人家是幾品,他那個是沒品。所以要知道住奇特法,所以現在佛教這麼亂,這世間眾生業障重,要用淨土法門。那這個法門也是「諸佛所住導師之行。」這句話證明了善導大師說的沒有錯,「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是佛法當中的「最勝之道」所以要安心在淨土法門裡學習,不要今天學淨土,明天又參禪,後天又學密,講好聽禪淨密三修,實際上是亂修,因為念佛念不住,所以就拿個咒來持一持,持咒又覺得不太行,參禪比較快,念頭轉了就悟入,結果也沒轉過來,又回到淨土宗還是念佛比較保險,禪宗畢竟也是導歸淨土,給自己講幾句安心的話又回來修淨土,那麼就在這三個宗派裡面輪迴,人家說你怎麼一下這樣搞、一下那樣搞,面子掛不住,我是禪淨密三修,三個都有修,三個都沒有契入、都沒有成就,叫梧鼠技窮,什麼叫梧鼠技窮,這種鼠會飛飛不高,會挖地也挖不深,好幾種技能每一種都不到家。夏老居士講:「帆祝兩面風」,就是這隻坐船把帆張開來之後,結果一陣風往東吹,一陣風往西吹,剛好撞到這隻船,在原地不動,所以沒有辦法增進,「帆祝兩面風」,都是原地打轉。那麼淨土宗這是「諸佛所住導師之行。」十方三世諸佛如果離開這一個方法,確實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你們不要輕視淨土宗,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念佛,是在殯儀館才念,我現在還沒有要上殯儀館,等到我去了再念都不遲,那你就錯解了。之所以在殯儀館念,是因為平常不念,臨終時候念幫助他,能有多大幫助?全在於亡者。所以為了免除這樣的情形,自己現在就開始修行,越早修越好,不要求快,慢慢的,但也不能太慢,有的人不想進步就說我慢慢改,這也不行,你就循序漸進這麼用功、這麼修行,那你就會有成就。所以淨土宗不是度死人的,看到那個名詞就知道往生,是活著去的,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前往出生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看念佛往生的人他都是活著的,預知時至,告訴你現在佛來接了,跟大眾再見,我要走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們念佛送我,斷氣了往生了,活著去的,你不學佛那才叫死掉,死了去哪兒不知道,沒有人可以說的準,不曉得,但是你看念佛的人,每一個他都清楚明白,所以有這麼好的事情,你即使大富大貴,權傾一時也難逃一死。這《讚僧詩》裡面講:「秦吞六國漢登基,自古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秦朝吞併了六國,可是又被漢朝給滅掉了,從古到今有多少的英雄豪傑,統統都埋到土裡面去了,南北山頭是比喻,指的就是他埋葬的地方,或是在南邊、北邊或是在東邊、西邊,埋葬於土泥之中,你解決不了生死問題,所以應當要發心、要精進、要努力,不能懈怠,不要認為自己不行,認為自己業障很重,即使你業障很重,也不能這麼認為,因為越認為自己業障重,你的心會開始墮落,再看到沒有同參道友精進用功,譬如說大家都在睡覺,你一個人起來做早課,心裡想多沒意思,天這麼冷,乾脆回去睡好了,不睡多可惜,他們睡的比我還多,又沒有同參道友,你又不住道場,沒有人管你,那你就越修越退轉,也知道自己業障很重,可是緣不好,沒有辦法成就、沒有辦法修行,你附近的人都沒有學佛,都是退緣,給你講的都是世間話、叫你要結婚、叫你要生小孩都是如此,那再加上你無始劫來的情欲不斷、恩愛不斷,然後再有法師跟你講:要恆順眾生。那你就開始墮落了,再來素食也不吃了,吃葷的去了,恆順眾生嘛,出家人叫你恆順眾生竟然是叫你去吃肉,我還第一次聽到,所以佛門會衰敗,這確實就像古人講的:「和尚者,釋迦牟尼的罪人」,他不跟你講實話,他不跟你講清淨解脫的法,都告訴你怎麼墮落,方便都說是接眾,接到後來自己都變成眾生,不像個出家人,那在家人也說要方便接眾,自己學佛不好好學,一定要先生來跟他一起學;先生學佛不好好學,一定希望太太跟我一起學佛,學佛自己學就好了,找誰跟你學,就是情見沒有放下,捨不開,所以雖然學佛,心裡的罣礙沒有斷掉,所以沒有辦法成就。那麼淨土法門,這釋迦牟尼佛「住最勝之道。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引導你出三界,佛是教你出三界、出六道輪迴,不是教你搞輪迴、搞人情。自己心裡面有世間意起來,要趕緊覺察趕快放下,不要再執著、不要再罣礙,提起佛號、提起正念、讀經,拜佛也就是禮懺,把這些世間的妄念懺掉,不要有這些念頭,這個不是究竟法。導師之行,什麼叫導師?引導你出三界、引導你出輪迴,不是告訴你怎麼發財,怎麼搞名聞利養,怎麼建立幸福圓滿的家庭。我跟你們講在佛門裡面沒有佛化家庭這種事情,佛化家庭就是僧團,出家人的這個才叫佛化,受佛教化,不是世間人去結婚生小孩搞個家庭,四個人成就一家叫佛化家庭,你學一點、我學一點,弄的大家都互相放不下,叫佛化家庭?佛化家庭是指僧團!出家人受佛的教化,持戒清淨,男眾住男眾一邊,女眾住女眾一邊,佛法講:如法僧事,就是做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這是佛化家庭,不是結婚生小孩叫佛化家庭,學一點佛,每天做個早課讀個經,那叫佛化家庭,那不對啊!誰告訴你那是佛化家庭,他在欺騙你,你自己也很甘願受騙上當,是哪一位法師這麼說的,哪一位大德這麼說的,為什麼你會認為他是大德,因為他隨順你的欲望。你為什麼不會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大德,釋迦牟尼佛要真的搞佛化家庭,他根本不用出家,何必「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他家這麼有錢,勢力這麼大,又有軍隊的保護,他何必出家?幹嘛過著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生活。所以你要會看,不是哪一個法師講就正確,要看佛怎麼講、佛怎麼做,所以不用打這些無聊的妄想,這最勝之道、導師之行,你要懂得希求。現在的人不懂得什麼叫最勝之道,叫他來聽經,總是有事、總是有問題、總是有麻煩,最勝之道他也不當一回事,沒有希求心、沒有出離心,所以他不會了解什麼是最勝之道,對他來說不是最勝的,你要跟他說今天不要去聽經,可以賺個一億、兩億,這是最勝之道,錢財對他來說是最勝之道。看怎麼樣能夠出風頭、能夠升官發財,對他來說是最勝之道,這是世間人、凡夫。我們讀到最勝之道,大家有沒有這樣想這是最殊勝的,你是文字解得。夏蓮居老居士知道有淨土法門可以了生脫死,可以橫超三界,逕登四土,關在關房裡面開心了三天,他知道我出離有望;我看你們連三秒鐘都沒有;善導大師一聽到淨土法門,那是歡喜踴躍,念佛必然合掌、下跪,念到什麼時候停呢?念到昏倒為止,三十年不倒單,最勝之道他曉得。還有的說要學《弟子規》、《感應篇》的,你懂得最勝之道嗎?你不懂啊,懂了你肯定像善導大師這樣做。三祖承遠大師行般舟三昧,我看也二十次以上,一輩子都在行般舟三昧,他了解最勝之道,所以他這麼做。淨土宗歷代祖師都知道這個是最勝之道,所以你們不要再說印光大師教你要學世間法,印祖一定覺得:你冤枉我,我一生住藏經樓幾十年,就是勸人家修淨土,我自己也這麼做,我哪有叫你們搞世間法?你這是冤枉祖師,所以這些人自己迷悶,喪本受輪還要汙衊祖師大德,什麼叫喪本受輪,喪就是喪失,本就是根本,喪失學佛的根本,不懂得要從心性下手,所以枉受輪迴之苦,叫喪本受輪。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最貪的是什麼?我剛只是舉一些貪財的、貪名的,要知道自己最貪的是什麼?最罣礙的是什麼?有的罣礙小孩,小孩不學佛我不學,很奇怪,或是學了佛也希望小孩也能來學,你要鼓勵他來學沒有錯,心裡面絕對不罣礙,要提得起放得下,要去檢點自己罣礙的是什麼?學生罣礙功課,看能不能越來越好,將來才有希望,希望那是你的妄想。凡事講因果,沒有種善因絕對不會得善果,種惡因必定感惡報,不是你現在功課好就有用,所以要在佛門裡面多修福、多讀經、多消業,真正業消了,福報自然現前。像有些祖師要去京城趕考,路上到寺院裡掛單借宿,業真的消了,也不去趕考,出家了;有的是考完以後到寺院,一聽到佛法好,考上了他也不做官,出家了。有一些人雖然沒有出家,做個在家居士他也不做官,像彭二林居士他爸爸是清朝的兵部尚書,是漢兵部尚書,清朝的六部分滿跟漢,他是屬於漢兵部尚書,叫彭啟豐,彭二林居士也不做官,雖然他可以做很大的官,他也放下了,這就是到佛門裡面來,業障消掉了、世間心捨掉了。蓮池大師也是,小時候就非常的聰明,而且不光聰明,家裡也是有權有勢,是當地的望族,他資質非常的好,他也是放下了。多少的祖師都是這樣,像韓國的金喬覺就是地藏王菩薩,他可以做國王,他也不做來出家;安世高大師也是可以做國王,他不做也來出家,有很多祖師大德都是如此,因為他們真正有智慧,能放下自己罣礙的,你能放得下,真的就像張拙秀才講的:「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花」,如果你放不下?則隨順世緣有罣礙,自己認為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花,是你現在不覺得它有,等到現前的時候就不是空花了,罣礙嘛。嘴巴會講,講的好聽沒有用,沒有能力了斷它,你解決不了它,到處跟人家吹牛:生死是空的、涅槃本來就有,本來就是我的心,叫他要修行,他說這個月落不離天、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跟你講一些沒有用的話,心裡面還是放不下,搪塞,想說我場面上應付得過去,我都引經據典,你不能破,你破了就破法。不是經典不能破,破了你會生氣,不敢破,不敢奪你的邪知邪見,怕跟你結惡緣,所以不是不了解經典,不是經典的問題,是你自己心裡放不下的問題,所以對於最勝之道你不能體會。下面講的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所以阿難尊者曉得佛在念佛,他不知道世尊在念過去佛,還是現在佛、還是未來佛?他不曉得,所以他問世尊:是念過去佛?還是念現在佛?還是念未來佛?這就呼應到我們前面所說的了,光中現佛剎,寶剎莊嚴那一段。所以念佛,光中就現十方諸佛國土,釋迦牟尼佛光中顯現的,所以阿難知道他在念佛,只是不曉得念哪一尊佛,也代表三世諸佛都依這個法門教化眾生。現在有人問題來了,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以前的人靠什麼法門成就?很會問,問的是不錯,但是他認為法有過去、現在、未來。你要知道阿彌陀佛者無量覺也,能夠與無量覺相應的,都稱為淨土法門,都是念佛法門,所以你看地藏王菩薩過去生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是不是念佛法門?是念佛法門,只是不是念阿彌陀佛,但是有沒有念到?也有,雖然沒這個名有這個實,淨土宗我們下午講的:確實是殊勝廣大,遍過去、現在、未來。未來即使無量壽佛滅度了,還是有念佛法門存在,所以你不要認為只有念阿彌陀佛才叫念佛法門;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也是念佛法門;你念觀世音菩薩也是念佛法門;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也是念佛法門,甚至念藥師佛也有八大菩薩接引你往生西方淨土,重點是在於你有沒有功夫?你放不放得下?不在時間。所以這裡講的:「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這代表佛所念的這個法門通過去、現在、未來,還有一個十方諸佛共同的心願,都是希望眾生速成佛道。就像後面法藏比丘講的:「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諸佛如來都是這個心念,所以叫「去來現在佛佛相念。」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憶持十方諸佛共同的心願,確實如同善導大師講的:「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大師講這個話一點都沒有錯,只是我們今天講的是彌陀的淨土,要是講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法門呢?也是一樣,唯說藥師本願海。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觀機,這個時代最適合用彌陀淨土,所以我們自己要老實,不要做怪,否則你會損失最大的利益。所以這裡說的「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這是諸佛如來心中的願望,那世尊這個現相也通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佛法講的是遍過去、現在、未來,亙古不變的道理,乃至說法的處所都遍過去、現在、未來。這種講經的觀念,我們現在人講觀念,佛門講境界,確實不是凡夫一下子所能了解的,甚至有的法師也不相信,法界是重重無盡的,時空是交錯的,他沒有辦法了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母胎的時候,就已經八相成道結束了,他沒有辦法了解,沒有辦法體會,世尊示現遍過去、現在、未來,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以他要體會淨土宗的頓超,這種超情離見這麼殊勝的方法,他體會不到,想都想不到,為什麼?連《華嚴經》都想不到,何況是《無量壽經》。華嚴這些祖師讚歎是十四的月亮,非常圓滿但是還差一點,他讚歎《無量壽經》是十五日的月亮,究竟圓滿,甚至說《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而已。那麼阿難問佛是念過去、現在、未來還是念他方諸佛,才有如此的威神顯耀,光瑞殊妙,希望世尊能夠告訴他,這一段的意思還沒有講完,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說明。

 

第十四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六集)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這是阿難看到世尊放光現瑞,心中猜想世尊必然在念佛,所以才會這麼殊勝奇特,所以你們念佛,心就像佛,臉相也就像佛,念菩薩呢……像你念大悲咒,你就會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有慈悲心、有慈悲相,這個都是心念之所感,心念所感現的瑞相。那麼世尊今天他的瑞相殊特,是阿難做侍者以來沒有遇到過的,所以阿難感到特別歡喜,也特別不一樣,所以心中就在猜想,世尊應該是在念佛,只是不曉得他是念哪一尊佛?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是念過去佛還是念未來佛,還是念現在他方諸佛耶?那麼釋迦牟尼佛念佛,當然佛佛相念,就是所謂的佛佛道同,一切諸佛都以利益眾生作為自己最根本的願望。那麼十方三世諸佛,都希望眾生能夠快速的離開五濁惡世,確實像法藏比丘所說的: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這是諸佛如來的願望,乃至希望眾生速離一切憂怖心,能夠離開一切憂惱恐怖。那麼現代人感覺不到什麼叫憂惱恐怖,甚至認為煩惱憂慮是正常的,所以眾生辛苦已經苦到這種程度。夏蓮居老居士講:人必知苦方思出。你一定要知道這世間有苦,所以才會發心出離。苦緣不具豈能知,這痛苦的緣沒有現前,一般人不會回頭,世間有多少人經歷了變故,身體的磨難,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回頭,想說我要來吃素、來學佛,想要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這個是最切身的問題,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沒有辦法逃離,這和你有沒有錢、有沒有名沒有關係,這是人生最大的問題,但是一般人沒有感覺到,甚至苦緣現前,他都沒有任何的反應,無動於衷,不曉得要用什麼方法,甚至根本不會起一個念頭,想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在愛欲當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無量壽經》講的,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無論是你的父母也好,妻兒也好,先生也好,在六道輪迴當中一旦報盡,這報盡就是命盡的時候,業報盡了就隨業受生,所謂善惡之道,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他輪迴到哪一道你也不曉得,你輪迴去哪一道,他也不知道,所以世尊勸我們,「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為什麼不在身體強健的時候,趕快修行念佛求生淨土。佛經上講的修善,都是要教你出三界,不是只有做善事,所以不要看到佛經上講善,就趕快來做善事、做好事,當然這是含攝義理的其中之一,但是沒講到重點,重點是教你出三界,出六道輪迴,所以應當發願,不然一旦無常現前,那你用什麼資糧去面對它?你要怎麼出三界?怎麼出六道輪迴?出不去啊,一旦你墮落到地獄去,八熱八寒地獄,這八寒就是指寒冷有八種地獄,八熱就是指用很熱的刑具來燒灼罪人、折磨罪人……八熱八寒,這非常的苦,現代人不曉得。墮到餓鬼道沒飯吃,整天所處的環境都是昏暗的,不光自己沒飯吃,還要怕被鬼吃,有的鬼專門吃鬼的,這是餓鬼道。畜生道,大家看得到,現在的畜生都是養殖的,養殖的顧名思義就是要抓來殺的,養來要殺的,那你投到這畜生道去,你看這個殺雞的,先把雞的喉嚨割一刀,然後去毛,還沒死,全身都被刀割,痛苦無比,還沒有死掉,還是有知覺,那再慢慢就買者所要的部份切割,我們現在叫分屍,所以你要是墮到這個畜生道,當雞、當狗、當鴨、當魚統統都是非常痛苦的。你看這些人怎麼殺生的,你就要想到,我要是墮到畜生道,必然就像這些畜生一樣,會受到極痛苦的折磨。因此當我們看到了這些,一定要懂得害怕,這就是苦緣。就在你眼前,你要是沒看過,去傳統市場就可以看到了,看看這些人怎麼殺生。你要是墮在畜生道那一定跟牠們一樣慘,非常的糟糕。現在還有所謂的複製的,生下來沒有眼睛、沒有鼻子那等於六根不全,你也看不到,誰殺你,你也不曉得,生下來就受折磨,複製的畜生,那個神識都不相同,所以墮在畜生道那是非常的可怕!為什麼會有這些沒有眼睛、沒有鼻子、沒嘴巴的畜生?你去想想看牠們過去生造什麼業,盲聾瘖啞,連墮畜生都還盲聾瘖啞。所以你要是不修行,三惡道等著你!那地獄非常的痛苦,上刀山、下油鍋等等的這些刑具在折磨你。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苦緣不具豈能知,緣具不知乃真苦。這些恐怖的現象在你眼前,你都還不曉得,甚至你自己遭遇到了,都還不懂得要回頭,像很多人他不曉得要吃素,為什麼?你說他沒有被刀割過嗎?有啊!可是後知後覺,甚至是不知不覺,甚至還邪見說吃素會不營養。當醫生的沒有道德還教病人要吃葷的,那你豈不是害他?讓他病的更嚴重,殺業更重,那是你沒有智慧,釋迦牟尼佛懂得。所以應當要勸人吃素,你自己受過這樣的苦報,都還沒有感覺?所以你看現代人吃眾生肉、切眾生肉,他將來要還,怎麼還?去醫院開刀啊!人家拿刀子劃在你身上,你不被他割還不行,你會死掉,割完呢?你還要跟他說謝謝你,謝謝你幫我開刀。你看現在眾生的業報,你還要感謝他。這什麼原因?你的殺業太重、惡業太重,這就是苦緣!你自己都感受得到,何必再把這些苦加諸於眾生上。所以應當要回頭要知道修行。自己碰到生離死別,這些惱人的情見,但是現在的人不覺得受苦、受惱,他覺得很正常,做人就是應該是這樣!不哭大聲一點不孝順,哭大聲一點就孝順了,這是偏見。所以學佛人的看法跟世間人的看法不一樣,世間人認為的好或是孝順,在佛法裡面,佛教我們不是這樣看,世間人認為的甚至會招來更大的苦難、更大的痛苦,只是他不曉得,他沒看到而已。所謂「緣具不知乃真苦,能知即是善生時」。你知道這個世間有苦難你自己都有遇到,甚至自己都能預估到將要發生的苦難。譬如說你可能知道,你自己造了殺業,將來就有不好的果報。你要趕快去彌補,趕快改正自己錯誤的問題。造殺業的要趕緊放生,趕緊勸人家吃素。之前謗佛的、謗大乘的,趕緊讚歎大乘,提倡大乘佛法。之前倒說經律的,這些惡業你就要趕快回頭,用你的舌根來彌補,把正法如理如法的說,不要為利養、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樂、衝動,使佛法毀滅,這些都是消業障。那我們眾生都有一個根本的業,就是輪迴!就是無明!無始劫來跟著我們,這個業要趕緊消掉,所以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決定用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往生淨土。所以你看你念佛就必然像佛,修行人就有修行人的樣子。這是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那麼你現在做的跟釋迦牟尼佛想的一樣,你將來得的果報必然是圓滿的佛果。所謂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是一樣的意思。所以你學佛要學大乘,諸佛如來念的就是大乘佛法,心裡所想的就是大乘佛法,眼睛看的就知道一切萬法、一切諸法都是虛幻的,如夢幻泡影不是實法,那你也這麼看,這個就是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那麼阿難他推測世尊是念過去佛、念現在佛、還是念未來佛,到底是怎麼念?「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所以念佛自然光瑞殊妙跟一般凡夫不一樣。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會有光明攝受你,四十里內魔不能犯,你就不會有所謂的被鬼附身,像現在很多人念佛到後來以為自己很有修,哪一個鬼來給他附身,說他多厲害,能通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到就笑一笑,知道那是不對的。念佛的人怎麼會鬼附身?念佛的人,不要說鬼附身,連這些魔王、天魔要來障礙你,他都沒有辦法,因為你身上的光明比他的還亮,他看到都害怕,甚至念佛的,受佛光加持,佛光一照,有些冒充釋迦牟尼佛顯現三十二相的這些天神、魔王─波旬的子孫,都會現原形,在佛光的照耀之下,他雖然變作佛的樣子,一般凡夫看不出來,但是只要佛光一照,他就變成原來的樣子,騙不了人哪。所以世尊念佛「威神顯耀。光瑞殊妙。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從來沒有看過,所以阿難請佛為我們大眾宣說。再看下一段,這一段是關鍵的一問,所以啟發了《無量壽經》的法會。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先讚歎他─「善哉善哉」,就是現在翻做普通話,叫做「你問得非常好、非常好」,這個瑞相,阿難看得出來,而且又懂得要問,他是讚歎阿難,你這個一問,是為了「哀愍利樂諸眾生故」,這叫「利樂有情問」,他這麼一問,可以幫助眾生解決生死的問題,而且不是一個眾生、兩個眾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所以說「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諸佛如來在念佛,自住三摩地這樣的一個境界,一般人看不懂,也沒有那個智慧看到。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坐在菩提樹下,要是我們凡夫走過去看到,一個人坐在那裡打坐,頂多就是如此,可是梵天天神他有能力,他知道這個是聖者出世,所以請佛住世。那麼阿難是佛的侍者,他當然也懂得觀機,知道釋迦牟尼佛今天要說最殊勝的法,所以特地向佛請問,請佛宣說,佛在念佛一般人看不出來,所以讚歎阿難說:「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此義微妙,為什麼?「乃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前面講的─「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這個就是諸佛如來所住的境界,阿難是大權示現,古佛再來,來這裡演一場戲,當釋迦牟尼佛的徒弟,所以他必然有這個善根,可以看得出來,所以世尊讚歎他─「能問如是微妙之義」。下面講的:

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

這是讚歎他,看看你們的佛學問答,有沒有辦法問出這麼大的功德,越問越煩惱,現代人說要來請法、來問法師問題,其實都是不老實,這是講的實話,不願意念佛、不願意放下,看看出家人能不能給他開個方便,不想吃素的,就來問師父:我可不可以吃個「六齋」?你跟他說好,他連六齋都不吃了,都是希望出家法師給他開緣,他不是真正想要改。還有家庭的問題,都是一些放不下的事情,他也不想放下。聽到法師提倡《弟子規》,真好,順他的習氣、順他的意,因為小孩不聽他的話,他執著、罣礙,他就開始想到,哪一個道場在提倡《弟子規》,對,應當要學,叫小孩也來學,小孩才能聽我的話,我跟他說東,絕對不敢往西,跟他講往西,絕對不敢往東,掌控的欲望沒有放下。所以你小孩不孝順,告訴你……那就算了,放下吧,就當做是別人的小孩,借你的肚子一用,就把他放下了,別人家的小孩,你就不會罣礙了,他不聽你的、忤逆你,很好,消你的業障,你們當小孩的,不能想說我消我媽媽的業障,那是造業,佛說:「父母者。世間最大的福田」,只是每一個人的緣不一樣,那當你碰到逆緣的時候,你要這樣用心,不是愛欲心放不下、世間心放不下。你學了佛,你是人家的小孩就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做到一個佛弟子該做的,勸父母學佛、吃素、勸你的長輩都吃素,尤其是在生日的時候,勸他們都要吃素,減少殺業。所以阿難這麼一問,功德這麼大,釋迦牟尼佛讚歎:「汝今斯問」,你今天這麼一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這一天下,就是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球,叫「南瞻部洲」,地球的北面叫「北俱盧洲」,東面叫「東勝身洲」,西面叫「西牛貨洲」,這四個洲加起來叫「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就是以一個單位世界,那這裡講的一天下就是四天下當中的一個洲,就像地球有六十億的人口。那麼佛這裡讚歎他,讚歎阿難「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那以地球來算,就是六十億位阿羅漢,那個功德多大。辟支佛,一天下辟支佛,供養多久?布施累劫,這「劫」是時間的單位,全名叫「劫波」,是比喻作時間很長。佛在經上有一個比喻,譬如有一座山,純是石頭,那麼這座石頭山大概有四十里這麼寬,有一個天人每一百年下來,用天衣拂這個石頭,天衣非常的柔軟,每一百年下來拂一下,拂到這個石頭沒有了,「劫」比這個時間還要長。那布施累劫,累劫就是長劫這麼布施,這麼供養阿羅漢、辟支佛,乃至於諸天人民,就像一個地球上的眾生一樣這麼多人民,包括一天下的天人。乃至蜎飛蠕動之類,蜎飛,這蜎是小蟲、小飛蟲,蠕動就是爬蟲類,你看像有些動物是用爬的,那叫蠕動,爬蟲類,那麼「功德百千萬倍」,超過「供養一四天下阿羅漢。辟支佛。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這麼布施累劫,以這個功德為最基礎單位,這個功德很大,還超過它百千萬倍。這麼一問,功德這麼大,因為能令眾生出三界六道輪迴,真的所謂的一句話能夠令眾生出離。相反的,你要告訴人家錯的,學淨土要學《弟子規》、要學這些世間法,要先在世間做一個世間人,那你講錯了,你的罪過呢,一樣的,以這個為單位,然後乘以百千萬倍,你供養一四天下阿羅漢、辟支佛、諸天人民、蜎飛蠕動,這個功德有多大,你的惡業就有多大,然後還大過百千萬倍,那你造的業無量無邊哪,你要是毀謗淨土、毀謗大乘佛法,什麼叫毀謗大乘呢?不信,那是你自己不信,可是你要是說大乘不靈,我以前是學大乘的,現在不學了,我來改學小乘,有意無意的暗示毀謗大乘,叫人家不要學大乘佛法,甚至告訴人家,我只學善導大師的這一派,有金剛信心就好,不用看其他祖師的,那個不是純的淨土,你要是這麼毀謗的話,那你的罪過就是這裡講的功德的相反,這是真的,因為你問這個問題,所以有這麼大的功德;相反的,你毀謗淨土法門,你的罪過等同這麼重,那再加上無慚無愧,沒有懺悔心,那還要再加百千萬倍,所以為什麼在地獄受苦無窮,無量劫都出不來。所以文殊菩薩在無量劫前學小乘佛法,謗大乘,受苦無量劫,他自己都不敢回想,不敢回想他在地獄受苦有多恐怖,所以大乘佛法不能毀謗,經律不能倒說。你倒說經律,誤眾生的慧命,因為眾生本來能夠得度、本來能夠出離三界、出離六道輪迴,但是因為你錯誤的說法、錯誤的做法,使得眾生不能出離,那你的過失就非常非常的重。這眾生要得人身,《菩薩處胎經》講:「如同盲龜浮木」。我們之前講的如同「須彌穿針」。什麼叫「盲龜浮木」?譬如無邊無際的大海中,有一隻壽命無量的海龜,這隻龜是一隻盲龜,一百年浮上來一次,海上有一塊木板中間有個洞,當牠浮出來那一瞬間,剛好頭鑽到木板中間的那個洞裡,「盲龜浮木」,得人身比這個還困難,機率還要少,這是《菩薩處胎經》講的「盲龜浮木」。得人身這麼困難,遇佛法那更困難,遇到淨土法門,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要想說現在科技發達,有網路、有衛星電視,可是聽到佛法的人不多,肯學的人更少,那麼你還把肯學的人全部指錯路,你說這個罪過有多重,把人家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都給講錯了,那麼他下一次遇到佛法是什麼時候?不曉得。遇到佛法再遇到淨土法門,又是什麼時候?所以斷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過失非常的重。那我們同修講話、言語,都要注意,要勸人學佛、讚歎大乘,就不造這些惡業。不要標新立異,用你的想法、用你的看法,想說我可以怎麼教人、怎麼為人師,好為人師,你自己也沒有成就,所以要用祖師大德的方法,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思、創見,不可以!你用自己的意思,那就是讓眾生墮生死坑、失菩提路。所以你看阿難尊者這麼一問,「功德百千萬倍」,所以要知道它相反的意思。那麼你們問就要問能了生死的,不要問一些沒有用的問題,什麼念佛是不是一句接一句念,這個不用問,講經都有講,我拜佛拜兩步半跟直接拜,哪一個好?這個也不用問,這很簡單,你怎麼拜怎麼好都可以,我數息或是呼念出聲,還是吸念出聲,這個都可以,不用問。你要知道,問問題要能夠解決你的生死,對於實相道理不懂,那你要很慎重的問,不能隨便問,法師我問你一個問題,這是隨便問。所以你看阿難尊者怎麼問問題,「即從座起。頂禮佛足。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是用最至誠、最恭敬的態度來問,不能隨便。那麼認真的問、恭敬的問,法師給你的答案你才會認真的做,因為這是你了生死的關鍵。所以你看蓮池大師參訪辯融禪師,三步一叩首,從山下拜到山門前。辯融禪師告訴他不要搞名聞利養。辯融禪師是個大禪師,他旁邊的人想說老和尚怎麼對一個學人講這麼淺的法,不要搞名利、不要搞利養。可是蓮池大師懂得返照,什麼叫名利?一切世間皆有名。有名有作用,有作用就有利,那麼一切法的名但是假名而已,不要去執著。回去的時候,走到南昌地帶,身心忽空、豁然開悟。所以他知道一切法只有假名而已,不要執著,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不是想財,不是想色,是知道一切財色可以名利收之。所以他知道不要搞名利,蓮池大師開悟。所以用恭敬心求,恭敬心來問法,這是對的。那恭敬心就有功德,所以勝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那麼布施累劫,

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當來就是未來,也就是我們現在。阿難尊者要是當時候隨便亂問,世尊也不會說。所以他恭敬至誠的問,世尊告訴他:你這麼一問功德無量。甚至到末法,我們現在這些人在修行,之所以能夠解脫,都是因為你這個利樂有情問。所以當一個法師、出家人,甚至在家人都一樣,人家跟你問問題,你不能隨便回答,剛才講的不能倒說經律,尤其是現代,告訴你學世間法,用世間法做基礎,這個是完全錯誤。還說學佛就是學做人,「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你也太現實了,你不要告訴我這是哪一位大師講的。大師的意思跟你凡夫的意思不一樣。所謂凡夫看佛法,佛法也是凡夫見。教人做一個世間人,那你罪過無邊!尤其你又披著袈裟。人家來向你請法:法師,我應當怎麼修行?怎麼樣修才能得力?你不曉得,你就說你不知道。你說你沒有修證、沒有觀機的能力。你學祖師,祖師大德有,向祖師學,那你沒有過失。所以你看當來諸天人民,皆因汝問而得度脫!一個問題能利益無邊的眾生,一個法師回答問題也能利益無邊眾生,那怎麼可以隨便亂答。不知道當作知道,自己沒有境界,沒有這樣的功夫,反過來毀謗祖師,說祖師大德講淨土不純。淨土兼攝無量無邊的義趣。你們從前面看過來,每一句話都是一部經、一個宗派,只是一般人看不懂而已,祖師大德一聞千悟。所以我們對佛法的慎重,對於經典的慎重,一定要注意。那現代有人在標假藏經,給乾隆大藏經標句點,這叫妄揣聖意。祖師大德的意思是你凡夫能夠偽造的嗎?所以你看同樣的,因為請法有功德,那你去毀壞藏經,把藏經標上你自己的意思,那你的罪過也是像這裡講的這麼重,同理可證。讚歎的、支持的說這是創新,這是在佛門裡面能夠接眾,初學的人根本不看大藏經。叫他讀個《彌陀經》,他都很困難了,還有能力閱藏,那根本是不可能,無稽之談,所以要知道。那麼阿難這裡一問,諸天人民一切含靈,含靈就是眾生,皆因阿難這麼問而得度脫,都是因為阿難。下面講的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這裡釋迦牟尼佛講他出世的原因。世尊是以無盡的大悲,那麼現在有些出家人是以無盡的利益而做法會。想說我做了法會,不用修行就有利養,也不用學經教,經教好困難。我只要上台照著這個懺本唱一唱、念一念、比比手勢,這樣下來就有人供養了,說你是大法師、大和尚,大師超度很厲害,又頂禮又恭敬,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獄。所以如來是以無盡大悲,那我們學佛對於眾生也是要以無盡大悲。無論他的知見是正、是邪,你都要給他佛法,所以佛法要流通。你不能我執我見,用自己的好惡心在判斷,這個我們在之前的講座當中,都多次提到。所以諸佛如來是希望眾生可以得度,那眾生不曉得他的心願,就像《法華經》裡面的窮子逃逝。他爸爸是大富長者,從小就離開他父親去當個乞丐,當個窮光蛋,他爸爸非常的有錢,富可敵國。長者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希望找回這個兒子,當他找到這個兒子的時候,是個乞丐,還幫人家做工、打工。乞丐碰到這位大長者,他會害怕。所以很多人學佛都會害怕,害怕是不是佛要約束我。所以他這個兒子碰到他的父親也會害怕,因為不認識。他不知道是他父親,想說這位有錢人不曉得是不是要害我、要拿我的命。所以比照來看現在很多學佛人不敢學佛,是不是要騙我的錢?是不是要持戒,不能吃肉?有很多的規矩,約束不完,他就害怕了。所以這位長者就像諸佛如來一樣,先教他做一些基本的,叫他去掃廁所,慢慢的再來提升他的職位,現在人講職位,佛也是這麼教我們,他知道眾生怕死,希望能夠出離,他就先告訴你有小乘的這個涅槃果,教你先修小乘,再來證了涅槃,最後他要告訴你,我其實不是要給你小乘佛法,是要給你全部的財富,因為你就是我的兒子。所以「如來以無盡大悲出現於世」,你看這一句話就是一部《法華經》了,《法華經》,這天台宗的經典,所以憨山大師講:「你不讀《法華經》,你不曉得諸佛如來的悲願」,他要幫你,你還害怕,還害怕說他是不是來害我的。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有什麼政治目的來出家的,很好笑,講這個話的人聽說還是出家人,想說佛是有什麼政治目的跑去出家,這是謗佛。甚至有人說大乘佛法是從小乘演變過來的,怎麼演變的?受到政治因素。他完全不解如來用心,所以「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就是看到眾生貧窮無福慧,看到自己的小孩在流浪,他自己是大富長者,財寶無盡,怎麼會讓兒子只做管家,他當然是要把全部的家產傳給他,所以佛希望的是你能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你能完全承接如來的心法,不是要給你小乘,不是要給你人天乘。所以《法華經》上這個《信解品》裡面的比喻是非常的好,佛要幫你、佛要救你,你還擔心害怕自己受騙上當,教你學淨土,你還懷疑有這麼簡單喔?造惡業的人念十聲佛號就能夠永離三塗成無上道,世間人不相信,但是確有其事,所以要知道佛的大悲心一般人想像不到,一般人都是在愛恨情仇當中,什麼是我愛的、什麼是我不愛的,愛則生情,不愛則生仇,他在這個對待法裡面,體會不到什麼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怎麼能夠知道十念一念皆能往生的這一層的道理,所以佛的心量非常的廣大。哀愍三界,希望三界的眾生能夠快速的出離惡道,不要有一分一秒耽擱了,所以出興於世,跟我們講一乘了義,「光闡道教」,什麼是道教?不是儒釋道那個道教,是佛法修行成佛之道,是要來修行的,學佛是要修行的,修行是要了生死出三界,這個題目不會改變,不管用什麼方法,你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也可以,直接學大乘也是可以。學小乘是破外道見,你要是有外道見,那要用小乘法來破。你要是有因緣直接接觸淨土法門,這是大乘,頓超的法門,不歷次第,十念一念皆能往生,那你就直接學,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就可以。所以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光闡道教」,告訴你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一切諸法是無生無自性,緣起性空,眾生不要再執著,這些法都是從你的妄心妄識變現出來的,迷失本性,所以妄有能見相、所見相,有能所,那就所謂的唯識宗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能攀緣所,那對境就生心,就產生六粗相,就是所謂的枝末無明,枝末無明那就是像你現在遇到的這些苦惱,出不去。可是佛出世告訴我們這些道理,一總是虛妄的,你看到的這些現象,佛跟我們講都是虛妄的,你不要當真,要知道「緣生性空」的道理。我們常講緣生性空,可是真的要問起你們來,什麼叫緣生性空?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回答,更不要說能有一點體會。為什麼?業障沒有消,業障還太重,佛號念得不夠。所以這一句話,「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哀憐三界的眾生,為什麼生哀憐想?是不是可憐?不是。可憐是對待,他知道這眾生本來是佛,怎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每一個人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怎麼現在變成五百羅漢了呢?五百羅漢是佛門開玩笑的話,奇形怪狀,有的墮畜生的、墮餓鬼的、墮地獄的、生人道,有男有女差別不同;生天,又有有福跟無福的差別不同,本來都跟諸佛如來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看得出來,希望眾生從這個迷邪染裡面回頭,回頭依覺正淨。用淨土法門能夠消除你的業障啊,能夠「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恢復你本來的面目。實際上要恢復本來面目沒有很困難,你不要一直想說我是凡夫,你要跟自己講,你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模一樣,這是事實,這不是催眠,有人說這樣說是催眠。你跟自己講,信自,相信自己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沒有一絲毫的差別,從這裡開始,這大乘佛法的基礎、大乘佛法的根本,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就叫發菩提心,從這裡回頭,那你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捨棄他如來莊嚴的色身,入這個三界,示現劣應身。他進來這個三界,就好像到糞尿地獄裡面一樣,有一個地獄是糞尿地獄,那地獄裡面都是糞,糞還煮熟的,臭氣熏天,糞尿地獄,那進來這個三界,就是如此,骯髒汙穢,他肯來這裡幫助眾生,在眾生最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出現了,而且給你淨土法門,這個一生可以超脫的法門,絕對可以,每一個人學都可以,那你要真正的如實觀照,你才能夠體會得到如來的用心。

 

第十五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七集)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我們接著再來說明。那麼釋迦牟尼佛哀愍眾生,他這個大悲沒有盡頭,所以稱為「無盡大悲」,因為跟眾生是同一體性的緣故。那這句話跟現代人說的「生命共同體」意思相不相同?文字上看好像一樣,但是義趣上看不相同。這世間每一個人的生命是一個個體,都依地球而住,所以稱為共同─生命共同體。如來跟一切眾生同一法性,他不講一期的壽命,「無自無他」,所以稱為「無盡大悲」,稱為「同一體性」。體性是佛性、是法性,不是指哪一個星球,或哪一個地區,共同的生活、共同的目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光跟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同一體性,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都是同一體性。什麼叫體性?就是你的心性,眾生的心性,跟佛用的是同一個真性,沒有任何的差別,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呢?認妄為真啊!就好像八個人同看一個月亮,八個人同看天空上的月亮。那麼各往八個方向去,那這八個人都見到月亮跟著他,雖然有八個方位,但是月體從來沒有改變,只是眾生自分上的妄見而已,妄現有六道輪迴,妄現有八識五十一心所法,這是虛妄的。這個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假的,不是真正有心、有心所法,虛妄顯現的。那麼歸根結底跟諸佛如來是用同一個真性,依真如故而有無明。這無明雖然是幻有,但是它沒有離開真如佛性,所以釋迦牟尼佛看到了,可是眾生沒有看到。眾生常起煩惱,諸佛如來他曉得、他知道,你本來是佛,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不用修證,皆是諸佛如來,本來就是諸佛如來,不假修證。可是現在迷失了本性,變成六道的生死凡夫,變地獄、餓鬼、畜生,佛知道這些芸芸眾生跟我是同一體性,所以起了大悲心。由於眾生界不可盡的關係,所以佛的慈悲心不可盡。由於眾生體性無有盡,所以大悲無有盡,心性不可盡,不可限量,那麼眾生跟諸佛如來同一心性,所以如來以無盡大悲,他這大悲心是依真如佛性而發的,不是世間人的愛欲心。看到你,唉呀!好可憐,拿點錢、拿點吃的給你,他就說這是慈悲救濟眾生,那是治標不治本。諸佛如來呢,他看到了眾生,跟我完全相同,所以每一尊佛,其實都是這樣出興於世的。《華嚴經》講的「眾生即如」,如就是「真如」。迷失真如以後,所以叫「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那麼佛菩薩知道了所以發大悲心,教給你回頭的方法,教給你修行的方法。那剛才不是說,眾生是諸佛如來不用修?本來就是諸佛如來,不是修證而成的。但是你現在迷惑顛倒了,就假立修行、假立修證,所以永嘉玄覺禪師講「修證即不無」,就是不無修證。但是真如本性「染汙即不得」,不得染汙,沒有辦法染汙他。所以魔王要破壞如來講的正法,他不能破壞。佛告訴他:我所說法是心性之法,不可破壞。要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人天乘,講的是《弟子規》這類的,那一定可壞。可是釋迦牟尼佛講:我講的是真如佛性之法,不可破壞。這個魔王他沒有辦法,他只好在末法的時候化作出家人,給大家製造混亂的現象,實際上真如本性之法還是不可壞。為什麼?大悲無盡的關係,同一體性的關係。所以佛菩薩發的慈悲心,不是世間人的愛欲心。世間人就是愛緣慈悲,這個人我認識跟我有關係,是我的親戚朋友,或是我們的同鄉,他才有「愛緣慈」。到國外去遇到同一國人,他才有愛緣慈,所以他的慈悲是虛假的。眾生不光慈悲心不能長遠,其實連所謂的煩惱、愛欲也都不能長遠,你看現代很多的社會狀況,你就很清楚了。本來是親人,後來變仇人,當初結婚的時候不是很好嗎?為什麼後來變成仇人了,就表示他的愛欲心不是長久的,這愛欲不是真實的,所以不要認為世間的這些親情、愛情可以地久天長,沒有辦法,緣一轉變,心念也就跟著變了,眾生是隨緣隨變,隨著虛妄的境緣而轉變,即使他有再大的愛欲、親情,也都沒有辦法永遠相續。所以你要識得這個虛妄,要回頭,依自性不依外境,依佛性不依情識,所以叫「依智不依識」,如來用這個做為大悲心,用佛性做為大悲心,所以也用佛性做孝順心,你看《梵網菩薩戒本》,佛常生佛性孝順心,他的孝順從哪來?從佛性來的。所以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不是只有自己的父母是父母,他是看到佛性上去了,不是在愛欲上、感情上講的這種孝道,所以佛法講的孝道非常的實際,不好高騖遠,他把你無始劫來對於家庭的執著,對於親戚、朋友、父母的執著,全部把它給破掉。所以佛法講的孝順是依佛性而起,不是依習性、依感情,現在很多法師不了解這一層道理,他說也偍倡孝親尊師,但是他教你依的是情識,說情識來孝順是根本,那他搞錯了,佛性才是根本,他教你從枝葉學回來,那是尋枝摘葉。大乘佛法是教你從心地做根本,從心地上起修,從這裡修你才能契入,你不用擔心沒有學《弟子規》契入不了大乘。念佛就能契入,念佛就是大乘,對於佛法不要懷疑,這是釋迦牟尼佛以無盡大悲所說的法,你就能契入了,你跟佛用一樣的心,所以我們講的「悟後起修」,你發出離心,欲了生死,想要把生死了斷,你這個心就跟如來的無盡大悲心相應,用出離心來念佛,信願持名,絕對契入大乘。用世間心沒有辦法契入,學《弟子規》那根本是「沙非飯本」,你把沙石要煮成飯,那是不可能的,緣木求魚做不到,繞著木頭要找魚,找不到,叫緣木求魚。敲冰求火啊,把冰塊敲碎了,說我要在冰裡頭找到火,找不到的。所以要知道修行的根本在哪裡,要會修、會用心,什麼叫會用心?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怎麼來用心、怎麼會用心,心要無所住才會用,不是整天在這裡用什麼慈悲心、用什麼真誠心、用什麼看破心等等的諸如此類,那個都是散亂心,佛法講的真心本性你要會用。所以如來用無盡大悲這個大悲心……稱性哪,你也用稱性的心來念佛、來起修,這心不在別處,在於你對於實相的道理能不能了解,這個道理是最契合實際的,不是空談。你搞世間法那都是空談,你說要用五戒十善作佛門的基礎,這是空談,世間之法可壞。什麼時候壞?大三災來的時候全部壞光,壞到三禪天,可壞之法,終不長久,那你有沒有聽過虛空被火燒壞的?沒有。佛性如同虛空,依不生滅來起修,識得你有真如佛性,識得你有本心,這樣子來起修來念佛,所以蕅益大師講的:第一個要「信自」,相信自己有真如佛性,你要知道自己的心跟佛的心沒有差別,這是祖師大德教我們要信願行,第一個「信自」,相信自性佛,這才有根有本,所以人家是一代的祖師,淨土宗的高僧,他給《阿彌陀經》作註解,印光大師讚歎,假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所以蕅益大師教我們,這本《彌陀要解》的內容非常好。尤其是淨土法門,如來用無盡大悲心說的,凡夫用你自己的想法,給淨土宗立次第,怎麼會跟如來的心相應,用你的思想見解,告訴人家說要先學世間法,那怎麼會跟如來無盡大悲相應?你怎麼能體會得到,淨土宗超拔一切眾生不可思議的神力,你想都想不到,經典裏講的確實如此,「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後面講的:「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連一分都測不到,聲聞哦,每一位聲聞都跟舍利弗一樣聰明,用他的神力、用他的智慧力,我們現代講用他最高的智慧,用盡了他的腦力。用盡了他的智慧力。用多久呢?一劫……一劫大家知道,我們上一次講的,「劫」是這個時間的單位。有一座大山,有一顆石頭跟山一樣大,那麼天人每一百年下來,用天衣在這個石頭上這麼拂一下,拂到這個石頭化為灰燼,都沒有了,這樣叫一劫。所以叫劫石,在佛門講劫石叫一劫。那麼一劫乘以一億,億劫。思量佛的智慧,盡其神力不能測度。這「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 那麼「如來功德佛自知」,阿彌陀佛的功德,只有釋迦牟尼佛知道。世間人怎麼知道?叫你要學這些世間法的人他怎麼可能知道?「唯有世尊能開示」,只有釋迦牟尼佛能告訴我們。所以你學淨土要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有沒有教你要學《弟子規》?有沒有教你學《感應篇》、《了凡四訓》?沒有啊!袁了凡根本就是個凡夫。碰到雲谷禪師,你們不曉得,雲谷禪師是禪宗的大善知識,是憨山大師的親教師。憨山大師會開悟,是因為雲谷禪師的教導。雲谷禪師小時候就知道要出家,他的和尚是天寧法舟道濟禪師,不是宋朝,是明朝的,也是禪宗的法脈。天寧法舟禪師他教他參念佛的是誰,他從這句話頭裡開悟。四十年不倒單,每天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十萬聲,晚上不睡覺的。現代的人不要說四十年了,看你能不能四天不要睡覺,每天都念觀世音菩薩十萬,不可能。他是禪宗的大德。了凡碰到他,他跟他開示:一切法唯心,一切法唯識。了凡先生一個字都聽不懂,雲谷大師他會觀機,你既然聽不懂,我就跟你講一些世間的善法好了,回去做個善人。本來他想跟雲谷禪師出家的,雲谷禪師看唉呀我講佛法你聽不懂,跟你講世間法,拿一支筆拚命抄,一直都把它記下來,你要的就是世間法,你何必跟我出家呢?我講的這些,在《了凡四訓》裡面那就是鐵證。雲谷大師教他怎麼搞世間法,怎麼修福,怎麼修善積德,他就是一個世間的凡夫。你不跟雲谷禪師學,你跟凡夫學,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憨山大師知道,他跟雲谷禪師學習,明心見性,一代的高僧。所以怎麼可能凡夫會知道如來的境界?用這種凡夫立的這種次第法,還是凡夫立的,還不是佛立的。凡夫教你的這種修行方式要來學淨土法門,那根本這是門外漢,門外又門外,遠之遠矣。所以講的這個「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我們講經要依《無量壽經》。講淨土要依世尊講的經典。為什麼?只有世尊能開示。跟經典講的不一樣的,那不能學,一個字都不能學,因為離經一字,即為魔說。所以怎麼可能跟了凡先生他去學佛,不可能。他講的《了凡四訓》怎麼能做為我們淨土宗的基礎?要是有,《無量壽經》一定會講,就表示不對。所以不能用世間人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做為你修行的準則。《無量壽經》跟你講的很清楚 —「唯有世尊能開示」,只有釋迦牟尼佛講的才是對的。也只有他的境界才能夠將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理事、性相、因果、體、力、作,全部跟你講的一清二楚。只有他能夠做到。所以講經的人應當要依著佛經來說,不能講你自己的理念。這部經是如來以無盡大悲,無盡大悲就是從心性起大悲的作用,憐愍三界苦難眾生,開闡了無量壽如來這一會,不是世間人所能想像的。這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古大德讚歎是「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萬行的指南!所以不可以用世間語言、用世間的知見,要來入佛知見,那是做不到的,永遠都做不到。不要說世間,剛才講的「聲聞億劫思佛智」,聲聞人都做不到,不要說你用這個《感應篇》、這個《弟子規》、《了凡四訓》,不可能做到的,這個要清楚。那五戒十善能不能做到?要是只有學五戒、只有學十善,沒有發願往生、沒有出離心,只想求人天福報,佛告訴我們那是外道。以為靠著福報就能往生,六祖慧能大師講「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跟你講的一清二楚,在《六祖壇經》講的。他引他的師父五祖忍和尚說的「生死大事,福不能救」。所以你修五戒、修十善,頂多得人天福報,能不能救你生死?不能救。那為什麼淨宗能救?有出離心,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所以能出。不要說你五戒十善沒有做好,即使你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一樣能出三界。為什麼?「乘佛威德悉能超」,你仰仗四十八願的威神力,念佛即是懺悔之時,都能超度,不光是人道能超,地獄道的眾生也能超,所以跟你們想像的不一樣,你用的是世間人的想法、看法,所以你會覺得,哎呀!做壞事的人怎麼可能往生淨土……做好事的也不一定能往生,要肯往生的才能,肯放下的人才能往生淨土,所以往生淨土的關鍵在於出離心,不在於其他的修行,那麼有出離心再來念佛、再來勤修五戒十善,我們稱為善根具足,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有往生最基本的條件,出離心,所以很重要,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看到後面的《無量壽經》,你沒有看到如來以無盡大悲而宣說,你這是因地不真,那你後面學淨土你想要學的深入,想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完全不退心你做不到,所以有法師問我:他說為什麼悟顯法師你對極樂世界這麼有信心?我的師兄弟問我的。因為我們知道諸佛如來不會打妄語,我自己的胎教又是念阿彌陀佛的,所以怎麼樣能往生淨土,那過去生就種了善根了,還沒出生以前就種了善根了,所以你要跟我講學《弟子規》能往生,我不會相信,因為經典上面沒有講,祖師大德沒有說,有一些法師又要轉計了,經典沒有講有密意,什麼密意?有沒有這一層密意?我告訴你,沒有,為什麼,前面就有講,今天釋迦牟尼佛講這一會,是如來將他的本懷和盤托出,哪有什麼密意,把他心裡面要講的話都在《無量壽經》都告訴你了,還密意呢,沒有保留啊,和盤托出,你們聽《玄義》的時候就知道了,如來把他利益眾生最好的方法都拿出來了,沒有密意,毫無保留,所以你看「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哪有什麼密意,那轉計啊,邪知邪見,這部經佛沒有給你密意,只有你自己看不懂,加入自己的妄想,說他會不會有密意,佛再怎麼密意,也不會告訴你要學世間法,所以這句話「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世間法這些像《了凡四訓》裡面的這些內容,就是讓你待在三界裡面的東西,出不去,你想要出三界,你對於世間的好樂、你對於世間父母、家親眷屬的放不下,就把你綁在三界,這裡是釋迦牟尼佛,以無盡大悲要拔濟你出三界的,怎麼會依世間法?所以「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就是要告訴你,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

告訴你什麼是佛法,你要出三界要用什麼方法,今天世尊知道因緣成熟了,他要用最好的方法了,用最正確的方法,最契合眾生的方法,為什麼?眾生心念如同猿猴,比猿猴都還要浮躁,真的是連畜生都不如,很多畜生都還會念佛,那麼心猿意馬,這是眾生的大毛病,所以他教你念佛,眾生耳根最利,所以口念耳聽正是當機,所以叫光闡道教,光就是光顯,完全的闡述出來,道就是講的成佛之道,教呢就是教你怎麼來修行?怎麼來成佛?今天完全說出來,所以你看了這一篇,這裡沒有什麼高深的名相,也沒有《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境界,但是用心深廣超過你一般人的想像,你沒有道心的人,你看這一篇你不會覺得殊勝,你沒有想出離的人,你看〈大教緣起第三〉,你只是看了一個發起序,不是真正能夠體會得到,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用心,所以為什麼給你講阿含,阿含是誘引啊,誘引你來學佛,再來才方等彈呵,般若淘汰,法華才顯實,開權顯實啊,顯出來的實際跟《華嚴》所說的一模一樣,華嚴時是要學什麼,擬宜,什麼叫擬宜呢,擬定所宜,什麼是當學,什麼是不當學,告訴我們佛出世要做什麼,所以《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淨土,就跟我們講一切法門的歸宿,歸西方極樂世界啊,所以你沒有道心,你沒想修行,你看這一篇,你會覺得講得很平常,要知道這世間是無常,一口氣不來,你就輪迴去了。你每天念願生西方淨土中,你有沒有想過,你今天就要去面見彼佛阿彌陀,你有沒有準備好,你準備好了沒有,我今天就要見佛,你有沒有這個心理準備,還是有很多放不下的,罣礙的,我小孩功課不好,我還有多少存款還沒交代,還有幾棟房子,那你沒有道心,所以祖師教我們,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該放下的時候,立馬把它放下,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不管;一切是非莫管,就是一切是非不管的意思。你要是個鐵漢就是要出離三界、出離六道輪迴,沒有第二句話、沒有第二個思念、沒有第二個想像,這個才是堅固的道心。那麼你再來看《無量壽經》這第三品,你就能感受得到,釋迦牟尼佛給你的方法,實在是非常的好,人家再來告訴你要學別的,要再夾雜個世間法,你就不會想夾雜了。所以我有一個師兄弟講的,他說我看你就是非常有信心。為什麼?我們對於道理懂。知道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阿彌陀佛絕對會接引眾生、會幫助眾生。不是世間人想像的那樣子,沒有學《弟子規》就不能往生淨土,四十八願沒有這一條,現在四十八願,願願兌現,表示這些世間人、這些附佛外道講的話,那不可信,絕對絕對的不可信。你相信他,你就被他騙了,你上當了。你跟著他學,你將來學到哪裡去?沒人給你做保證。你跟著《無量壽經》學,那叫萬修萬人去,你要是根器好一點的「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這個可以肯定。所以看你是要依人還是要依法,而且這個人也不是聖人,是凡夫啊。清涼國師十一歲就會講經,講的不是一般的經典,講《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寶性論》、《攝大乘論》、《百論》。《百論》一般人沒有聽過,三論宗的,古大德講若不通《中論》跟《百論》,沒有資格談心性。人家清涼國師十一歲就通了,學華嚴觀,一生講《華嚴經》五十遍,自己成就以後,有功夫以後,博通諸子百家、三教九流,九朝國師啊;唐朝九個朝代的國師,統天下緇素,也就是說他是大僧統、大維那,全天下的出家人都歸他管,在家、出家二眾都歸他統領,他是國師,這麼有學問、這麼有成就,臨終的時候還是跟大家交代「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他自己有這麼高的成就了,他跟大眾講,他修行已經成就了,他可以廣學多聞,利益眾生;可是臨終的時候,交代弟子要取信於佛,佛的話要信,連他這麼有成就的人,講的話都要依佛經,那何況是沒有成就的人。所以你看很多經典裡面,像文殊菩薩智慧力再高,你都會看到有一段經文「我今承佛威神」。為什麼?依佛所說。不敢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清涼國師在唐朝,唐朝是我們中華文化非常鼎盛的一個朝代,他又是那個朝代佛教裡面的第一高僧,他要是有一毫的私心,要來給你夾雜一些世間法,你也聽不出來。他有絕對的權力,他的權力是實權不是虛名,不是人家恭敬推崇,是皇帝有給他實權,所以他都還教導弟子要信佛所說、依經典所教,不是依他的,告訴他的弟子,他講的都要跟經典的一樣。所有人講的都要跟經典的一樣,包括他自己。他有這種成就,他往生以後,有一個僧人要往印度的路上,碰到一位天神,他念咒叫那天神停下來,他問他:你到中土去幹什麼?他說我到中土去請華嚴菩薩的牙舍利,他說華嚴菩薩是誰?就是清涼國師。回去以後這個出家人把這件事情跟皇上說,那麼皇帝為了召信於大眾,打開棺木來檢查,清涼國師有四十顆牙齒少一顆─三十九顆,被請到印度去供養。那現代的人有沒有他這種成就?我相信在這個世間,全天下沒有一個出家人,有像他這麼樣大的成就,沒有一個人。諸子百家全通,而且還是在唐朝的時代,文化鼎盛的時代,佛教他也全通,自己又有修證又有功夫,這麼大的成就還告訴他的弟子、告訴我們後面的學人「要取信於佛,不可以取信於人」;「要依佛教誡,不可以依人所教」,所以這個是真正的國師。那麼「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讓眾生能夠破迷開悟。「欲拯群萌。」希望能夠拯救眾生,使眾生的菩提心能夠萌芽,所以叫「欲拯群萌。」能夠發菩提心、能夠修行、能出三界,所以用無盡大悲。哀愍三界。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所謂「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一句經文就可以做證明,那麼「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這一句話非常的重要,給予我們眾生真實之利,可是你看不到,還是送個錢給你,你比較覺得真實,送一棟房子比較真實,送佛法不真實。一生氣掉頭不學了,沒什麼了不起,講經到處都有,我回家上網聽不也一樣嗎?一樣解脫。「真實之利。」他可以放著不要,他要的都是世間,要的是人家隨順他的我相、

隨順他的我見、隨順他的我愛、稱讚他的我慢。他不覺得佛教有真實之利可得,而且這個真實,他也不曉得有多真實。他只覺得現前我有受用,世間人覺得我有飯可以吃、我有房子可以住、有車可以開、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他覺得很真實,所以他才會認為要提倡佛化家庭、要提倡《弟子規》,講說學《弟子規》就是什麼幸福的人生,他覺得這個才真實,那再穿鑿一下,說這個也可以做為往生淨土的正因,真是天大的笑話,完全用自己的意思!佛要給我們眾生的真實之利,他體會不到;他告訴你諸法因緣生,緣生的當下是性空的,叫緣起性空,一切法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他不能相信。《中觀論》講的八不中道,他不能體會,他不曉得這是真實之利。他只好著於眼前他的受用─感受、覺受,他看到的家親眷屬、看到的父母師長,所以那是標準的凡夫,要是以淨土宗來看這稱之為非器,你不屬於修學淨土的根器。佛給眾生的真實之利,給我們講出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你再不好好修行,你將來你要受輪迴的大苦,你不相信,你把它當耳邊風,甚至有人把它當廢話,佛在《法滅盡經》講:尤其是末法的男眾,對於佛教毫不相信,對於佛的這個教法,視之如糞土。什麼叫視之如糞土?就把佛的經典當成大便一樣,視之如糞土啊。毫不關心、毫不在意。在意的是看看自己能不能多賺一點錢、事業有成、我慢可以顯現,所以眾生就是眾生。佛跟我們講的這些道理,不肯身心去體解、不肯修觀、不肯持咒、不肯念佛,希望看看哪一個大法師給你點一下,你就能見性了;哪一個大活佛來給你灌頂加持,你就能夠一念頓超,都是想要投機取巧,都想要撿便宜,看看能不能又造業,又能夠出三界,希望能造地獄之業,又能夠享受天上的福報,他說地獄天宮同為淨土,那個是癡心妄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要告訴我們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當體即空,當下如幻,不光是眼所對的色、耳所聞的聲,亦復如是,鼻所嗅的香,那所對的境界既然如幻,能對的心怎麼會是實有。你要常常這樣觀照、常常這樣思惟,那你對這個世間你才放得下,你才不會這麼執著、這麼在意,你要知道這些是無常,是生滅相、是變異相,不是真的;你不要在意、不要執著。你一在意、一執著,痛苦就顯現。這痛苦誰來的呢?你自己給你自己的。那再往深處去觀察,有沒有痛苦真的有來呢?沒有。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生沒有來處,滅沒有去處,為什麼?剛才講的:「當體即空」。能生之心是變化相,會變異,所謂諸法無我,那沒有能覺知的我,怎麼會有所覺知的法,兩處皆破,所以稱之為「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慧可大師講的:「覓心了不可得」。你要找能覺受的心,找不到;要找所覺知的法,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不是真的有,這是佛要給我們的真實之利啊。那麼教你念佛、教你持名,你要真正去做,不要偷懶、不要懈怠,你會得到這個真實之利,這個功德是跟著你的。因為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你這個色身四大會分解,何況身外之物,你的錢財不會跟著你,你的名利不會跟著你,只有你念佛修行的功德你可以帶著,這個才叫真實。可是這個功德你看不到,世間人他就是看不到,所以他才會覺得佛教好像有點不切實際,那是他錯覺。佛法講的就是契合真如實際;甚至有人覺得學大乘佛法是空談,大乘佛法談空,不空談。它談空,它不空談。告訴你一切諸法當體即空,談空。只是你心太好樂了,一直認為是實有的,所以你放不下。跟你講空,你會覺得我是不是放下以後,我什麼都沒有了。講到空就生斷滅空、起斷滅見,生這種斷滅的錯誤的見解,以為放下了什麼都沒有了,佛講的空不行,你心裡放不下,你抓得太緊了,所以要常常熏習,這就是業障沒有消。業障沒有消,你才會覺得我放下了,是不是什麼都沒有。我念佛那我的事業怎麼辦,我其他的事情怎麼辦,所以佛法你要修學,你要真的有大的福報,這個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利益,你才看得出來,你才能感受得到,不是用世間認法為實有的這一念妄心,在那裡思量、在那裡推算計較你所能夠測知的。所以為什麼這一句,我們用了這麼一點時間來做解釋,那麼當然「惠以真實之利。」我們還只是略說而已。

 

第十六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八集)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

這個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那麼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如來之所以成就、教化一切眾生,都是為了拔苦與樂。這個拔苦;眾生不曉得他自己有苦。把苦當做是樂;他不知道這個樂叫壞苦,樂是壞苦。因為終究會變易、不長久。但是眾生很喜歡「認妄為真」。所以這個講座常講的「聽騙不聽勸」,這就是眾生的現象。你騙他,跟他講一些迷信的東西,但是可以帶給他一些財富、利益,他卻信以為真,但實際上對他一點幫助都沒有。講一些不切實際的話;世間人所謂安慰、關心的話,但是不切實際,他卻當做是真的。因為他有我執、有我相;有我執、有我相,眾生在受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會希望有人來安慰他這個我,來保護他這個我相、來憐惜他這個虛妄的我相,這就是眾生。所以講一些騙話、世間話,他會覺得是有意義的,但實際上沒有意義。這跟真如佛性來說,它是不相應的、是虛偽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絕不講妄語,妄語不光是騙人的話;還有就是戲論─沒有用的話。我看你們很多的同修,尤其像現在手機發達、通訊發達,常常發這個訊息、簡訊。但是裡面都是在講一些沒有用的話比較多。無聊然後動嘴巴也累,乾脆動手指頭,所以你修行沒有辦法成就,就被這些物質給轉了、被這些機器給控制住了。所以佛要救你、要幫助你,你不會感覺得到,你不曉得什麼叫佛力加持你。釋迦牟尼佛欲拯群萌,想要拯救一切眾生,可是眾生他不覺得他有需要被拯救、他不曉得問題出在哪裡?他覺得人就會有七情五欲,這世間人認為的。甚至認為說─何必從這裡面求解脫?順著自己的五欲、自己的七情,這樣才痛快、才是有活著。他不曉得,所以佛在經上講這個五欲的過失、過患,更甚怨賊猛獸。這怨賊─你碰到賊、盜賊,他搶劫你、害你是一生;但是五欲的過患呢,禍害永劫!長劫的禍害、禍害你累世!所以眾生不曉得有這樣的一個可怕、這個五欲的嚴重性。所以你會隨順你的欲望、隨順自己的覺受。那佛想幫助眾生就沒有辦法了。他要給你真實的利益─真實的、這裡講的真實之利,你不會感受得到。現在人不講真實之利,但古人知道什麼叫真實之利。要是翻譯經典的法師─他是在現代翻譯經典的話,他不會用真實之利,他會用現實之利。現在人最重現實;有飯吃、有錢花、有地方住,最基本的,現實嘛,誰能給他,他就是給他真實之利。但是佛不是要給你飯吃、也不是要給你錢花,你要有錢花、你要去工作;這跟佛教沒什麼太大關係,但是你有飯吃、有錢花、有地方住以後呢,即使你沒飯吃、沒錢花、沒地方住,你的那個煩惱心都沒有斷,有錢還是起煩惱。所以學佛成道不在有錢沒錢、有名沒有名、有沒有飯吃,在於你能不能覺悟。釋迦牟尼佛貴為王子,他看到這些現象他能覺悟。同樣是王子的、也跟他過一樣生活的,也沒有覺悟啊!所以在於覺,不在於生活的問題。所以佛要給眾生的真實之利。什麼叫真?真就是真如。實就是實際,要告訴你─你明了真如實際,能夠給你帶來什麼利益?你證入真如實際了、你證得了,你又能夠獲得什麼利益?可是這些利益不是眾生要的。很多人都不想要,所以你看只要一提倡世間法,講什麼佛化家庭、講一些《弟子規》等等之類的。你看那個了凡先生─袁了凡,跟他講一乘了義他聽不懂,講世間法看怎麼樣能夠長壽一點?養生、怎麼樣能夠有小孩、有子嗣;能夠壽終正寢;他趕快拿筆抄下來,深怕就有一點忘記。可是雲谷禪師告訴他─要修行,他聽不懂,跟他講實相他也不了解,一個字都聽不懂。所以袁了凡是個凡夫,他懂什麼真實之利,他不懂。那現在有的法師還很愚癡,教人家跟他學,學他的不懂,學他對實相的不懂、對世間的貪愛,那這個人講的就不是佛法。你要學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小時候就想出家,這中興禪宗的祖師,明朝的大禪師,是憨山大師的和尚。他教導憨山大師開悟見性,他自己也開悟見性,小時候就想到要出家學習禪觀,後來遇到天寧法舟道濟禪師,教他參究「參念佛的是誰」!他認真參、苦參,終於給他「打開了本來」。發願學觀世音菩薩,四十年不倒單,每天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十萬,晚上不倒單,幾乎就是不睡覺四十年。這種人你不學、你不讚歎,你去讚歎那個凡夫,對於心性不懂、對於真實之利不了解的。所以現代的人,他不懂得什麼叫「真如實相」,你跟他講一些禍福、講一些吉凶、看看怎麼樣能養生……對身體好一點,練個什麼氣功、什麼養生功……到佛門來練,畫畫書法,弄一弄這個布來拼什麼拼布的,拿個攝影機在那邊拍照,他覺得這叫真實之利。他還覺得我從裡面學到怎麼不動心、怎麼不動心,都在動心,你不動心,筆怎麼會動;你要不動心,這布怎麼拼得起來,都是在動心。以動為不動,你這個動就如同急流,你的心看不到,這水流很急,快到你自己都看不到,你還覺得嗯,我心有定下來。法師騙你,你又騙自己,那你想要成就,那遠之遠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現在的人,他不曉得什麼真實之利。我還看過更誇張的,出家人不教你修行、不跟你講實相,告訴你學大乘沒有用,要學世間法,說學戒也沒有用,也要學世間法,這個都是邪說、錯誤的說法。完全錯誤,這不能聽哪,自己不學佛,出了家穿了袈裟,拿這個袈裟欺騙十方、謀取利養,他在搞什麼?他在搞政治、開政治論壇,什麼論壇?《群書治要》就是政治。他去弄這個論壇,出家人沒有出家人的樣子,他不懂得佛法給予眾生的是真實之利,他不了解,所以他才敢這麼做,他不怕背因果啊。所以為什麼俗話講:這個「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為什麼和尚會怕居士?因為和尚不怕因果。這是數落和尚的一種數落的話,諷刺他:「和尚不怕因果」!「和尚怕居士」怕講的東西居士不愛聽,不符合他的習氣!不對他的味口!他不來了、不學佛了。「和尚怕居士」,「居士怕因果」,循環。「居士很怕因果」,所以你給他講世間法、講因果,他很信;和尚不怕,為什麼?他只要居士能給他供養,他就沒事了,所以他不怕因果,所以他怕居士。因果會懲治和尚,你不要以為沒事。所以現代的人,你告訴他:佛法講「心性」。《無量壽經》要打開你的本來、打開你的佛性。他聽了當作笑話,怎麼可能,我們都是下根;很多人很謙虛,一見了面,我是下根,他下根就是說:不想學啊,所以都說自己是下根;肯學的人,從來不會說自己是下根,他會想學,下根的他還想學,他不會裝樣子,裝樣子沒有用,這個佛法講心性的道理,你得不到。剛才講的,什麼叫真,真就真如、真空。實就是什麼?妙有。佛法─二諦佛法不離真如實際,這真就是講的真諦,實際就講的俗諦。真實之利就告訴你:「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法在作用的當下,它的體性是空的,相用是假名,不是實有是幻有。這講的很明白,可是一般人體會不到,整天念《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領老人年金的時候,他就不是夢幻泡影,自己幾歲都記得很清楚,該領多少絕對不能少,少了,他要抗議;領完了,回去讀《金剛經》還是「夢幻泡影。」他也會念,沒有用;利害現前的時候,他放不下,得失現前的時候,他轉不過來,總還是希望人家讚歎他、對他好,所以他認為的夢幻泡影、認為的空,都是假的。佛告訴我們這「真」是什麼?「一切法用的當下是空的」。所以你不要起心、不要動念;一起心動念就「空而不空」,什麼叫「空而不空」?本來是真空,起了念就不空,就變實有了。動心就「非有而有」,一樣的意思。「本來非有,一切法當體即空」。動了一個念頭、起了一念無明,認為實有……就「非有而有」。所以跟你講「真空」,你不信,甚至有人認為,講到這個實相的理,就是著空,很多學淨宗的人,他就是這樣子。他會用一句話來跟我們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用祖師大德的話推諉經教,來搪塞講經法師,希望你不要跟他講實相,為什麼?他聽不懂,他認為空就是斷滅。我們這裡講的空,不是斷滅空,你學了不會入斷滅空,所以你不會著空如芥子許。既然不是斷滅空,那更不許你著有如須彌山,著有如須彌山就「我相」不除。須彌山是什麼?就是堅固「我相」,又高又大,無人能過其上,所以叫須彌!叫妙高山!你的「我相」就跟須彌山一樣大。所以他說不要著空如芥子許,他想要著有跟須彌山,就表示他要逞他的「我相」。我們都聽得懂,他要的是他「我相」的展現,所以講到真實之利,他不知道,跟你講實相,他聽不懂;甚至學淨土的,他不談心性。還有的法師也很誇張、也很離譜,說要學純正的淨土,什麼純正的淨土?我去看了一下,他的純正的淨土就是只要淨土宗,教理也不要、教義也不要、跟他講淨土宗的義理他都不學,講看破放下他也不要,他說這個叫純正,跟他講如來果地的境界,他也聽不懂,他認為不學,只念佛、只看經,解表面的意思他就很純正,那叫膚淺,膚淺的淨土宗。你要跟他學,叫做學膚淺的淨土宗,越學你會越膚淺,你不會成就。所以我們道場也沒有流通這種膚淺的淨土宗,我們流通的是如來的淨土宗─諸佛如來的境界。為什麼淨土宗一宗可以用華嚴解釋,可以用禪解釋、可以用戒解釋、用唯識來解釋、用天台來做解釋,甚至也包含著密宗無上的義理,為什麼?一法普攝一切法。可是這些人不相信,他說這是穿鑿附會,他不了解它含有這層意思,自己膚淺還要毀謗祖師大德,你說嚴不嚴重,現在的人傲慢到這種程度,都是出家人。所以你要聽到學習純正的淨土宗,你要看看他的到底純不純,現在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假的,假和尚,假淨土的特別多。淨土宗是一法普攝一切法,你看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這個淨土可不單純,你以為只有娑婆世界的人去!十方法界的眾生都去,什麼法門都有。你想學純正的淨土,那你到極樂世界還真學不到呢。所以跟你講真實話、跟你講真如實相,你要能聽得懂,這才能拯救眾生。所以佛為什麼要講這個心性,這裡就很清楚,「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前面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告訴你你有佛性,這個《法華經》講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才叫真實之利,讓你擁有佛知佛見。你不要聽經聽到後來,什麼是如法的?什麼是不如法的?你都聽不懂,沒有辨別正法、邪法的能力,那你聽經聽幾十年,你都白聽了,聽到後來你怎麼判斷正法─只有哪一個法師講的是對的,其他都錯,真的叫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那代表你沒有擇法眼,你是愚癡的眾生,而且你學的還學錯,為什麼?你依人嘛!依人就著事相上,著事相上你就見不了性。達摩祖師講的:「無始以來無著相佛」,沒有著相的佛,佛不著相、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沒有持戒跟犯戒。所以真實之利才能夠幫助眾生,你用世間法不行,要用一乘的了義。大乘絕對可以相信、絕對能幫助眾生,為什麼呢?我們講因果給你聽,因是你有真如佛性,透過佛法熏習的這個緣,你能夠成就無上菩提,自己本性跟佛完全一樣。那麼修行依如來一乘的經教,開發你本性的佛性,如來一乘的經教不從心外而得,就是你心中本具的般若智慧,用你心中本具的般若智慧化為文字,再內熏你的無明煩惱,把無明煩惱熏斷,真如佛性自然就顯現,就成就無上佛道,所以有一句話叫:「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楞嚴經》講:「用不生滅為本修因」。你要怎麼用?實際上你到哪找不生滅本修因?問你自己去啊。你向釋迦牟尼佛問,他也沒辦法跟你講,要問你自己,自己就有不生滅的佛性。用此心來念佛,即念即是佛。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稱佛名時。即是見佛之時。」這是真實之利,這是真的,你修世間的善法,這個會變異、會變壞。所以有智慧的大菩薩─文殊菩薩講:「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你靜坐用功一須臾,勝過造恆河沙數的七寶塔,因為「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你世間的善法有漏、可壞,《楞嚴經》講的:你要依不可壞的、依無漏的。所以你要讀大乘經,你不能說你自己沒有契入,你就說人家學大乘不能契入,叫人家要學《弟子規》,那沒有這個道理。你自己沒有用功,跟佛不相應,你反過來要謗佛,這是誰都不允許的。所以什麼才是真實之利?佛法才是真實之利,佛法的根絕對不在世間法上,佛法的根在於菩提心、在於明心見性,知道你眾生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根。怎麼證明呢?《華嚴經》講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出世,講的這個根本法輪,智者大師說:華嚴擬宜。擬定所應學的,什麼為根本?華嚴為根本,所以叫華嚴擬宜─擬定所宜,所應當學習的,所以《華嚴經》可以做為我們修行的根本。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教的根本。但是你要修行呢?你就要知道,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有一些學經教的,或是學禪的,學到後來變狂禪,或是這個邪慧……發智慧了,但這個智慧不正,叫邪慧,邪的。他說眾生就有佛性,不用修,他不知道,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還是要透過修行,透過佛法的熏習。宗密大師講:「知冰是水,猶賴湯汁以銷融,悟妄即真,尚借佛慧而熏煉」,就是這個道理。《圓覺經》講:「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樣的道理。這金子為什麼它是純金?它本來來自於礦石當中,礦石雖有真金,但是畢竟有雜質,要經過冶煉以後才能夠展現出純金。現在眾生就像這個在礦的純金,你還有很多雜質、煩惱,你要經過佛法的熏煉,把雜質去掉,真金才能顯現。一旦顯現出來,你永遠不會退轉。所謂「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所以「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圓覺經》講的,你真正能夠了達此心,你才能真正的求到圓覺。所以佛舉了這個比喻在金剛藏菩薩章裡面,講得非常的清楚。眾生─在礦之金,如來入大光明藏說的法,告訴我們真實的現象。你雖然在纏仍舊有佛性,但是經過佛法的熏習,你必然可以成就。所以眾生都能成佛,眾生念佛一定能成佛,持戒一定能成佛,沒有不成的。《華嚴經》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成就慧身,什麼叫「慧身」? 如來真實智慧之身。以智慧為身,不是以肉體為身,不從他得,那你這個境界你一旦證得了,這就叫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你叫因地心與果地相應。所以學佛很重要的開發這個本性,我說開發,不是挖掘。你們一講這「開發」好像挖掘─鑿、鑿、鑿。上天找、下地找,你找不到啊。說「開發」是一個方便說。所以祖師講:曾無一法與人。佛有沒有說法?沒有,只是指示出眾生本具的智慧德相而已,曾無一法授與眾生,所以經典上講:雖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這個道理。六祖慧能大師講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自性自度。」他要過江的時候,五祖要幫他划船,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所以「自性自度」, 不假他手,他是真正見性、真正開悟,得到佛法的真實之利。現在把這個真實之利要送給你,你不要。下面講的「難值難見」,你聽不懂,所以即使在你眼前,你也不知道這是真寶。你把落葉當黃金,就像那個無知的小孩一樣,提倡《弟子規》的就是無知的小孩、小兒,禪宗常常講將落葉作黃金,空拳誑啼孩,那拳頭裡面沒有東西,騙他說有東西,騙小孩的。《弟子規》是世間法,就像落葉一樣,愚癡的人把它當作黃金,視為真寶,送給他《無量壽經》,送給他一乘了義的經典,他說:我不行,我做不到,那個太高,我們學佛要從基礎來學。講一大堆廢話、不了義話、不能成佛的話、戲論等等的。所以難值難見,就在他面前,他看不到。叫覿面失機,覿面就是對面,就在你的眼前,佛經、《無量壽經》擺在眼前不學,經典、大乘經擺在眼前他不要,縱然見到了等於沒看到。你要知道,彭際清講的,就是這個彭二林居士,他講你能夠遇到《無量壽經》、能夠遇到一乘的佛法,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你要遇都遇不到,遇到你還不把握,你還讓它錯過,那真是愚癡到了極處。所以你們現在有機會學佛,尤其是從小學,從現在就學,你的福報無量無邊。所以呢,不要當面錯過,把這一生成佛的機會葬送在外道的手上。提倡《弟子規》就是外道,跟你講世間法那些都是外道。我告訴你們我講這話都非常客氣了,提倡《弟子規》豈止外道,那地獄種性,清涼國師說的。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通一切經教,他說「妄謂儒佛可以和融者,應墮無間地獄」。菩薩都說你會下地獄了。不光提倡這些世間法的是外道,你就算證阿羅漢都還是外道,何況是世間法。二乘的阿羅漢,在大乘來看,他都是外道,心外求法。《楞嚴經》就講的一清二楚,五十陰魔講:「從事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一個就是證得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個就是出三界,證得第九次第定。但是都名為外道,都是不了義。所以你不管你是非想非非想天,還是這個出三界的不迴心鈍阿羅漢,都算外道,定性聲聞,沒有發心。所以我們在講那是非常的含蓄了,只講說你提倡世間法是外道而已,在釋迦牟尼佛眼裡那更嚴格,要是真正拿嚴格的佛法來看,連權教菩薩漸教修行都是外道,你還說要用世間法一步一步修上來,你是大外道。如果你是出家的形象,佛有一個名詞來形容你叫「破內外道」,專門混到佛門裡面來破壞佛法的。穿袈裟講世間法,破內,破內外道。那如果你是出家人你講經,你不好好講經,倒說經律,也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你叫「賊住」,賊住。我們一般正常的出家人叫常住,你是佛門的賊,偷、剽竊佛的行儀,竊佛行儀,講世間法,賊住。你不講了義法,你也不持戒,還說戒律沒有效,還說大乘沒有用,叫賊住。這佛在罵人精確、準當,罵的都剛剛好,不會有一點點超過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辯才無礙,連罵人都是罵的恰到好處,不會罵的過頭。所以我們在講那是非常客氣了,不然講出來,要是常講那得罪人。人家一定要來毀謗、要批評,所以我們講的是很客氣的,真的要拿經典上來講,不只如此啊。所以「難值難見。」碰到等於沒有看到,非常的稀有。你要遇到佛法,你看全世界有多少人,佛經大部分都中文比較多,我們不管是中文,還是其他國家語言的佛經,你能夠遇到佛法、能夠遇到正法的又有多少?你要肯修的人又有多少?肯修不一定能成就,因為其他的宗派沒有見性不算,你能遇到淨土法門能有多少?遇到淨土法門不要遇到變質的,一個法門傳久了,傳了幾千年了,總會有變質的;不要變質的,正確的。當然有很多外道都說他自己正確,但是我們拿經典來看,這個一看變質。那你遇到了,你肯修、肯學又有多少?肯放下的又有多少?所以「難值難見。」遇不到啊,遇到了不肯珍惜的,那大有人在。下面講:

如優曇花。希有出現。

舉了一個比喻,說這個經教如同優曇花,優曇花翻作中文叫「靈瑞花」。靈瑞,它的名字叫靈瑞,三千年才開一次。釋迦牟尼佛出世就如同優曇花,給你講「一乘了義」,那更是優曇花中的優曇花,《法華經》講:你能「深信大乘」。世間人認為優曇花很希有,佛讚歎你,你比優曇花還要希有,你們都是諸佛如來的第一弟子,《法華經》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比優曇花還尊貴,這法如同優曇花,能信的更甚於,更是殊勝、更是難得,三千年才出現一次,你一輩子都見不到一次,這花非常的奇特,你看到現在外面說那個是優曇花,那個假的,很多假優曇花。佛法都有假的,花怎麼會沒有假的。三千年才開一次,葉子大的跟梨子一樣,一般人看不到啊,天人他才看得到,天人都覺得稀有;天上的人,他都覺得這個花,非常的稀有,何況你人間。基本上沒有人看過優曇花,有人懷疑說優曇花是不是鐵樹,鐵樹就是仙人掌,其實不是。所以這優曇花,說實話我也沒看過,看過拍照給你們看,不可能的。所以要知道佛經稀有出現。可是現在印刷術發達,我們經典這麼一設計,一下子幾千本出來了,有人覺得印那麼多佛經幹什麼,他可能不知道佛經的尊貴!還有人說,印這佛經是不是浪費資源,很多人都拿去回收,以偏概全。經典要多印,佛法要多流通,所謂「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要揚萬億國中」,你不能夠障礙佛法流通、障礙正法流通。所以來我們精舍請法寶,完全沒有限制,沒有人可以限制你,也沒有人敢限制你,也不講人情;我跟誰比較好,就能請到比較多一點的法寶,沒有這個事情;精舍的法寶完全免費結緣,希望每一位同修都在佛法當中得利益。你要是說印經是浪費紙張,那你世間辦教育不是浪費紙張嗎?你每天都要印報紙,學校要印教科書,那你給你的兒子、女兒去上學,他將來也不一定成材,那豈不更浪費,乾脆就不要念書好了,怎麼會說印佛經浪費,真的很奇怪啊!這佛教有一句話講:叫莫名奇妙。莫名奇妙,不知道他腦袋在想什麼,說印經會浪費。有一些單位,被人家幾句話就轉了,害怕了,不敢印了,限制人家流通,要請幾本書寫一大堆理由,還不給。你來請書,數量多的,我們會讓你寫一下,我們也知道說你這個用途是做什麼,不會不給。有的是刁難,惡意刁難、刻意找麻煩,障礙人家聽經聞法,為什麼?因為他不曉得佛法的尊貴、佛法的稀有。眾生肯來、肯請,那就已經是善根發起。你看我們精舍的,我才在問他們《華嚴經疏鈔》有沒有人請?沒有。為什麼人家請法寶你要障礙,障礙到人家都不敢請,你把人家的善根、法身慧命都斷掉了。把它歸納為進階的,什麼叫進階呢?就是比較貴。你怕的是你錢財的損失,你就不怕因果,而且那錢也不是你的,十方的錢讓你來流通法寶,你就是要絞盡腦汁把法寶流通出去,用盡一切方法。怎麼可以說,我把它管起來,我保護十方的信施。人家沒有要你保護,人家要你「流通正法」,這四個字如果你看不懂,小學要重念,你不要說你念大學、念博士,「流通正法」看清楚,叫你是流通,不是叫你把法寶鎖起來;你把法寶鎖起來,那就不叫流通。所以我看有些道場送來的書,他就是不愛流通,書都發臭了、長蟲了,我整箱把他退回去,為什麼?這就是他保護法寶的結果,讓書發臭!所以佛法這麼稀有,你要趕快流通、要趕快分享,送書、送光碟、送結緣品,甚至在臉書上,在各個社群網站上去推廣、去流通,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聽到佛法,你要存這個心,不能帶有私心,有些人帶有私心,他想說唉呀,我的法寶要是到你那裡去流通,以後人家就去你那裡,不來我這兒。你看存這種私心在作佛教的事業。聽說還有的還是在家人,那在家人你管十方的信施,本身就已經名不正言不順,做出來的事情還限制佛法流通,那你就是要背很重很重的因果,人家僧道只到地獄門前;你是地獄門直接打開,你直接下去,都不用敲門的,往生後一斷氣,醒來就是地獄。出家人還有一點功德,還有這袈裟保護他,在家人沒有,所以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在門前,門裡面都是在家人居多。尤其是拿十方的錢,很多在家人不懂,拿十方的錢,上面跟人家寫說:我要印「法寶」流通,結果拿去做世間法、做《弟子規》,做這個世間的這些善書,那個叫「法寶」啊?你可能不知道什麼叫「法寶」?我解釋給你聽:「性淨之理。目之為法。」能夠講得讓你明心見性的,這叫「法寶」!勝過一切世間、出世間寶,所以稱為「法寶」。你印的東西,你跟人家講說我要流通正法、流通法寶,你拿去做世間法,那你要背因果,為什麼?你把十方的錢騙來去做世間法,做錯了。還有的騙十方的錢造假經的,龍藏標句讀的、做假的還送各地,希望人家都學他的邪知邪見,我們才不學。所以要知道,佛法很稀有,經典、藏經要好好保護,要能夠使它廣為流傳,但是絕對不能標句讀偽造,你偽造,將來你的果報,你受苦無窮;藏經不能偽造,佛法稀有難得,要讓它能夠廣饒益眾生。那還有現在做法會的,做法會是為了要消災免難,很好的理想,為什麼要做好幾百場?一場就夠了,你要真有功德的話,做幾百場不也都一樣嗎?一超一切超啊。可是他被人家拆穿以後,就開始很矯情,我呢只是因為有災難,所以我不得不發心做,等到災難過去以後,我就恢復正常上課、講經。那意思就是說我先迷一下,等到災難過去以後,再開始不迷。一迷一切迷,一切法俱迷。就跟學生─我先偷懶一下,等到老師來了,我再來看書,一樣的意思。把迷信、聽鬼神附身,他把它講的很正常化、很美化,欺騙大眾,讓大家對他無不是感激涕零,欺騙眾生,佛法的真實之利他不要,他也不想要,他就是想要聽鬼神的,明明被鬼神迷了,還把自己講得這麼冠冕堂皇,好像自己很正知正見那樣子;你看他的行為,醒了一下又昏過去了。所以他不曉得佛法的尊貴,所以他沒有辦法契入佛法,他不會感受到什麼叫「優曇花希有出現。難值難見。」他不曉得。所以心裡面好樂的,都是世間法、都是情愛,整天看人家這不孝。你一個學佛人,你看釋迦牟尼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一個凡夫,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就像蘇東坡跟佛印禪師,那個很有名,蘇東坡跟佛印禪師非常的好,他們倆個常常往來,有一天蘇東坡興致一來,大詩人題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好,寫好了很得意,請他的書僮送去給佛印禪師,送過江去,佛印禪師看了,嗯,很好,這首偈子,後面給他寫一個「屁」,寫個「屁」字,就拿回去給蘇東坡看,蘇東坡看了很生氣,走,過江去跟他理論,他說奇怪,佛印禪師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呢。又有一次蘇東坡又跟佛印禪師對問,佛印禪師問蘇東坡,你看我像什麼?他說:我看你像一坨屎,蘇東坡這麼取笑他;蘇東坡反問佛印禪師,佛印禪師那你看我像什麼?我看你像諸佛如來,回去蘇東坡就跟他妹妹蘇小妹講,今天我終於贏了佛印禪師了,他講不過我,好高興,那就把剛才的對話跟他妹妹講,他妹妹說:你才是輸到底!為什麼呢?人家有成就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你這個大凡夫,不但看人家不是好人,你看人家還是一坨屎,你的境界就是這樣。所以一個世間人看世間,他不見性只著相,著相沒有辦法見性。看人家都不孝、都不忠、不義,為什麼?報紙、電視看太多,所以他才會覺得這個世間是實有的,真的有眾生,真的有善有惡、有對待,希望人家來恭敬他、讚歎他,你要對他有一點點讓他不滿意,他說:你不孝、你不忠、你威儀沒有好啊、規矩沒有好,美其名叫利益眾生,實際上呢,都是逞自己的我相。所以你們要小心,不要看到小孩,就用你那一套「我相」來對待他,但是要教他規矩是沒有錯的,要叫他學。但你們自己要檢點自己身心,人家諸佛如來看這世間是虛妄的,是真如是實際,你看這世間是實有,是斷滅的,你看看你們是不是看這世間是斷滅的,要叫你出家,你心裡就一大堆妄想出來了,我還有什麼東西沒處理好、什麼事情沒有放下,要是放下,我怎麼辦,生斷滅想;教你不要著相,你說我不要著相就是著空,空就什麼都沒有了。黃檗禪師講:「恐落空無棲泊處」。你就不敢放下,所以你就曉得,你還不了解佛法的珍貴,所以你整天就是世間法、世間心、世間的業。什麼叫世間的業?就是世間的事,事情做好以後,留下來的痕跡叫業,所以叫造業。現在的學生從小就開始造業,作業簿─造業,從小就教造業,不造業也不行,明天老師要造業了,所以你還是得乖乖的做你的作業,不然明天老師要造更大的業,因為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還是得守規矩,不能偷懶,那麼我們今天講的這個道理非常的重要,釋迦牟尼佛出世要拯濟眾生,給予眾生最真實的利益,你要能體會得到,你體會得到,你才能知道說,這佛法就跟優曇花一樣尊貴無比,非常的稀有、非常的難見難聞,甚至即使你現在有心要學,你都還不一定聽得懂、學得好,何況是不學,我要擺一套《華嚴經》在你面前,你看得懂嗎?你雖然有心,你還是得消業;所以即使你想學,都還不一定能學到,何況是不學,但是有心學,業障一定能消,讀《華嚴》、讀大乘,業障一定可以消,雖然不能窺其全經奧義,但是也種金剛種子。所以《華嚴經》講:「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你把這個金剛,非常堅固的鐵,吃到肚子裡面去,沒有辦法消化,佛性、佛法、真如實相就是如同這個金剛,亙古至今從來不壞,都跟著你,即使你下到地獄惡業深重,也從來沒有受它摧毀,所以你要明知你有佛性。《楞嚴經》講:要讓眾生知道這「三界虛妄。令識虛妄。知有涅槃。不戀三界。」這佛法它最核心的道理,就是這個道理,如來出世就是為了這一件事情,那這個是《無量壽經》發起的一個因緣。

 

第十七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一十九集)

上一次講到「如優曇花。希有出現。」那麼這個是讚歎我們念佛法門「如優曇花。」,那麼如來出世也是「難值難見。」遇到諸佛如來又遇到淨土法門,這個你要懂得掌握。就像現在有很多的─他也說他是講經,但是他的內容不是在講佛法,他是在講世間法,甚至是在提倡政治的。表面上是翻開經典,但是經典的內容、義趣他不告訴你,他在提倡中華文化。中華文化裡面他提倡政治,這個是不可聽的。那麼這種講經的法師,他是在作踐法寶、作踐他的講席、他不尊重講堂也不尊重諸佛如來的法,他不曉得佛法如優曇花,希有難見。為什麼?心裡面還是好樂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意沒有放下、念頭沒有斷掉,所以他很難去體會到─為什麼佛法這麼殊勝?為什麼淨土法門這麼樣的難遇?所以我媽媽還在的時候,有一個法師問他,他說:「周居士,為什麼你勸人家念佛都這麼有信心?人家聽了也都能夠相信。」那我媽媽告訴他─這句話他講對了,他說:「因為我念佛有跟佛菩薩相應,有跟佛菩薩相應!所以不會起世間意、動世間的念頭,所以勸人家念佛才有攝受力。」這個是真正在念佛的,他才講得出來;他還講:「念阿彌陀佛可以印證《無量壽經》裡面全部的境界。而且這個境界透過念佛,可以全部看得到。」這個是他親身的體會,念佛可以見佛、可以見極樂世界,所以他知道「如優曇花。希有出現。」為什麼我們講這一品,沒有講很高深的義趣?因為這一品就是要你去體會,體會─靠什麼而來?現在人講體會就去猜想、感覺;佛法教你體會教你體悟─是叫你把妄念放下,你要能夠體會到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一品的義趣─「如來的無盡大悲」,沒有別的竅門,你就是「老實念佛」。這個你才能體會得到,不然你體會不到。你體會不到,你心裡面就會貪著世間,你就會好樂世間法。甚至講經不好好講,講成世間法,導歸到《弟子規》去,甚至現在更離譜─弄政治。所以這就表示他沒有體會到─如來為什麼出世?他不知道這個淨土法門的殊勝。所以你聽─如果有法師這樣跟你講經的話,那不能聽。為什麼呢?他跟佛菩薩不相應!滿心的世間意、滿心的世間念頭,你聽他講的名字上是佛法,實質上是世間法,也會教你要出離,要放下,那是假的,因為講的人放不下、也不想放下。所以你們聽經要會聽。那這裡講:

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為什麼呢?為什麼阿難一個問題多所饒益?我們一個問題只能饒益自己?因為如來所答也多所饒益!我們眾生你看現代的人,他問佛學問答,那個不是佛學問答,那是煩惱問答,你心裡面起了煩惱,不知道怎麼辦?看看有沒有哪一位高僧大德可以為你解脫一下?或是你心裡面做了壞事不安,向個法師、大德跟他告解。其他的宗教叫告解,那你良心會比較安一點。所以現在的佛學問答那是煩惱問答,都是問一些與了生死不相干的,跟成佛道沒有關係。所以阿難今天這麼一問,這叫利樂有情問。為什麼?「當來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也就是從阿難這麼一問到現在,甚至到未來佛法滅後一萬兩千年,這個佛法滅後兩百年,這個佛號都還住世,利益一切眾生,多所饒益。能夠讓下根的眾生轉成中根、轉成上根。你念佛你根器是會轉變的,不是不會轉喔!會轉、智慧會打開,越念心越開、越念對佛號的信心、對淨土的信心越堅固,越不會退。可是我看很多人就是不肯念、不願意念,為什麼?念了他覺得煩,沒有耐心、沒有毅力,不想念,而且他不重視它,他覺得我來聽經就好,道理我懂了就可以了。懂道理是一回事,祖師講的:「解行要相應」。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教我們要「解行並重」、要「定慧等持」。「定」就是降伏煩惱,「慧」就是斷除煩惱,你要斷除煩惱要靠經教;但是真正要把它給斷掉,你還得先降伏它,要靠定力,那你念佛就是增長你的定力、增長你的道力,念佛你會越念越法喜。我們台灣有一個老居士,他的名字叫邱番薯,老一代的人取名字很好玩,那番薯就是地瓜的意思,番薯是台灣話,所以他自己念佛,念到後來得利益了,他是預知時至的。他說:「加強念佛」用台語講的;「越念越愛念」,這是他的心得、他的體會,自在往生。你們去看蓮池海會念佛往生見聞記,是現代念佛有成就的,真正念佛你就能體會得到。到底這饒益有多少呢?不光是眾生,多數的眾生受到饒益,還有你自己心裡面的煩惱也能夠分分的脫落,所以叫多所饒益。有外有內。聽到佛號這些眾生都種善根,菩薩聽到佛號聞名得忍,得無生法忍;人天、六道眾生聽到佛號,種善根的、發菩提心的、脫離惡道的多所饒益啊。高聲念佛也能怖魔,這是對外的。對內的呢?你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少,心越來越清淨,對於實相越來越能體會,從下根轉為中根,中根轉為上根,多所饒益啊。不光只是饒益其他末世的眾生,也饒益自己,對我們來說都是有極大的幫助。重點是什麼?你自己要能念,你不念佛想要偷懶,想要用僥倖的心態來往生淨土,那是做不到的。有人覺得他靠做三時繫念往生、靠這個講經往生的─癡心妄想。我有聽過:「靠講經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的」,我告訴你念佛往生淨土─念佛是正因,講經不是。講經是結緣,我們在這裡給大家講《無量壽經》那是跟你們結緣、結法緣,能不能做為了生死的工具呢?不可能。有人異想天開,想說我學富樓那,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想說靠講經求生淨土,往生斷煩惱。《楞嚴經》講:「名句非無漏—說法弄音文。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說法只是講一些文字表相上的,這些文字、語言本身就是有漏之法,不是無漏之法,你要怎麼獲得圓通?這是文殊菩薩告訴我們的。所以你不要打妄想,你的根器沒有富樓那這麼利。他是能嘗法味,舌根成就。說法舌根能嘗法味。返照自心成就,不是講一些沒有用的話來成就,講經他能返照,他不是對大眾講,自己返觀。可是你的舌根沒有這麼厲害。所以文殊菩薩告訴我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從耳根入,從耳根;又教我們念佛,念佛的音聲攝耳根,耳根一攝,六根全攝,所以叫「都攝六根」。你不要跟我說文殊菩薩也把這個大勢至的「都攝六根」也把它揀除,他是告訴我們哪一根最利?不是在揀除法門,你要看清楚,經文你要看懂。有人會說:「你看念佛法門也沒用」。為什麼沒用呢?這個「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這個大勢至菩薩,說你念頭是生滅的,因果這一生種因,不一定來生得果。「今殊感」不一樣,「云何獲圓通」?這是講說根器上的問題,你的六根常常攀緣是生滅的,沒有錯。可是大勢至的念佛法門沒有問題,所以你用耳根你用念佛法門然後行耳根圓通,就是自念自聽,這祖師教的,非常妙的方式。印光大師講:「竭誠盡敬」,用你最至誠的心、最恭敬的心,下面講四個字「妙、妙、妙、妙」,你就體會得到了,你就知道它有多殊勝了、多難得了。所以你不要看《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你看到文殊揀擇圓通,把這個大勢至的都攝六根也把它揀掉;那是告訴我們,你這裡眾生的根器沒有辦法同時都攝六根,但是有異方便從耳根入手,這個你沒看出來。所以一開始要揀擇的時候,佛就告訴阿難─這二十五聖所行的法門沒有優劣,我今欲令阿難開入、開悟!這個二十五門誰當其根,哪一個適合末世眾生的根器?不是法門的問題,一開始他就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末世的眾生會用《楞嚴經》來毀謗淨土,因為他看不懂。所以我們從《楞嚴經》裡面就知道,末法的眾生乃至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大勢至的念佛法門最為契機,所以把它特別挑出來擺在最後面。大勢至他是第二十四個,耳根圓通是第二十五門,這特別法門擺在最後面─特別的,是壓軸好戲。所以你看經你要會看,因為我也有碰過人家拿這個《文殊揀擇圓通》來告訴我說:「淨土法門不能學」!尤其我那個時候剛學《楞嚴》,但是這佛力加持!宿世有善根!沒有被他壞掉。我聽一聽我就知道不對,如果真的像你講的那樣子的話,那為什麼諸佛如來都提倡呢?「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我沒有受這些邪說的汙染,後來我們再深入經典一看,原來是這些人根本就沒看清楚,看經典囫圇吞棗,亂看一通,自害又陷他,讓他人不能成就。所以你看佛在這裡講:「多所饒益」。能幫助末世的眾生,所以你就要知道,他這裡這麼樣讚歎,顯示出淨宗非常的難得,這個大家要清楚。那麼現代人問的問題,為什麼沒有辦法多所饒益?就是因為自私自利,天天都活在自己的妄想煩惱當中,好像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是最煩惱的、最苦的、最可憐的,整天自憐、自艾、自怨,所以他問的問題都是自私自利。學佛─心也沒有放下、也沒有轉。所以我才講,現在的佛學問答根本不是佛學問答,煩惱問答。問出來都是煩惱,人家看了你的佛學問答,不光這個問題不能解決,還產生出更多的問題、更多的煩惱,不光是別人聽了起煩惱,這個回答的人看了也滿心的煩惱,所以都是不光害了自己還害了別人,汙染別人。所以我們要曉得,你的一言一行要能多所饒益,要能夠利益眾生,不光利益一個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講經的人就很重要,你要如法講經。就像以前的道場,在大磬裡面會貼了一張紙叫「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這眾生的慧命在講經法師身上,你的經要是亂講,要是為利養現在有的他不是為利養,為了自己的好樂、自己心裡面喜歡、隨便回答、亂講、倒說經律,這個都是嚴重犯戒的行為。甚至毀謗大乘,讚歎不了義法,這些都是違背佛陀的教誡。所以出家人不能這麼做,你要如法。講經法是怎麼樣你就該怎麼講。那有的在家人也很無知,去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穿那個縵衣也升座了、也講世間法了、也提倡《弟子規》、也搞《群書治要》,有的甚至沒受戒的。出家人要是亂講,都要下地獄,何況是在家,你沒有功德啊。俗話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如果是在家人呢你連還的能力都沒有,用現代話講:「你沒有償債能力」。出家為什麼還能披毛戴角呢?因為他還有這出家的身相還有功德,那在家人就完全沒有功德了,在家人拿著十方的錢,搞世間法、搞這些儒家、搞《群書治要》,你到阿鼻地獄去你永遠出不來,出來以後你也要還十方,你還不完,你絕對還不起的,因為你用的是十方的錢,你踐踏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法座,這些諸天善神,乃至娑婆世界的摩醯首羅天王他不會放過你。摩醯首羅天王都是恭恭敬敬的請佛說法,甚至自身為床座,請世尊升座!你這麼糟踐世尊的佛法、你這麼破壞佛陀的正法,他怎麼會饒恕你。摩醯首羅天王的福報最大,他的光明能夠照一個娑婆世界,不是你能想像的,他要找你麻煩、他要來懲治你,那你一定受不了。不光他要懲治你,他以下這些梵王,每個都是擁護如來的正法;乃至八部鬼神,這些鬼神王都擁護正法,他們都不會放過你,這個是真的。你去看經典,如果有人要破壞佛法、破壞正法,你看他怎麼處理他,絕對不是跟你用慈祥的方式,這些鬼神都是使用暴力手段,所以你要清楚這其中的因果。除了你自身的業報,還有這些諸天善神、龍天善神會跟你算總帳,因為你毀壞正法,所以在家人絕對不能做這種事情,出家人那是更不能做,用十方的錢去弄自己心裡面好樂的東西,這個都是不能饒益眾生的、不能幫助眾生解脫。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為什麼能至善圓滿呢?因為教他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教他明心見性,所以他至善圓滿。怎麼明心見性呢?你要先讀大乘經典。為什麼教你們先讀大乘經典呢?達摩祖師講末法的眾生業障深重,沒有辦法直下見性,但是有一個方式,可以「藉教悟宗」,藉由經教悟得心性的宗旨「藉教悟宗」。這祖師大德教的。那為什麼達摩大師的話可以聽呢?因為達摩大師傳佛的心印。佛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講的,他傳法給大迦葉,大迦葉尊者一直傳佛的心法傳到達摩祖師手上,佛說末法的眾生,你要學法要依大迦葉的心法,這個是如來的心髓,那如來的心髓傳到達摩祖師手上,達摩祖師講的話當然是如來講的話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講經常引達摩大師的話,這不是修學哪一宗的問題,這叫共同科目。你修學哪一個宗派目的就是要見性,你要是不明心、不見性,那學佛法沒有什麼任何意義。所以佛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告訴我們:「講經的人要依迦葉的心法。也就是如來的心法。」佛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訶迦葉。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把這個涅槃妙心傳給他。他一直傳了二十八代,傳到達摩祖師手上,所以達摩大師講的話可以依止,你不要有門戶之見。門戶之見是你搞錯了,你邪見,你知見偏差。所以後面的人,你要怎麼幫助眾生?你要講正法、要講大乘。讀大乘經、講大乘經,你才能夠多所饒益。不光饒益眾生,也饒益自己。那你要是講世間法,講《弟子規》、講《了凡四訓》這世間典籍,講《感應篇》這個都沒有用。你只會「多所危害」!害眾生永遠出不了輪迴。所以釋迦牟尼佛不跟你講這些東西。尤其像《了凡四訓》那根本不必學,一個大凡夫寫的東西哪有什麼好看的?你不看諸佛如來的智慧,你去跟凡夫學,怎麼會有這種道理呢?我們出家,我們發心來佛門是來學佛的不是學凡夫的。袁了凡是大凡夫他自己都這麼認為,什麼叫了凡?就是徹徹了了是一個凡夫。所以你還學這些裡面的內容,那你心裡面是顛倒的。《華嚴經》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華嚴經》說的。了凡先生既然是個凡夫,那他所講的話都是分別,沒有一法能幫助你「得入於法性」。所以你要依佛的教誡,你才能真正斷除煩惱,斷除你錯誤的知見。你以為相信那些世間的吉凶禍福,你就能解脫生死?那解脫不了。為什麼呢?了凡就是一個相信的,他能解脫嗎?他不能解脫。五祖忍和尚講:「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罪福不可救,講的一清二楚,你為什麼不看?你去看《最上乘論》也能了生死。你說別的經教你看不懂,《最上乘論》總看得懂吧?你去看《六祖壇經》,那個都能了生死,都能出三界。為什麼要選擇世間的經典?《弟子規》那更不必說了,教三、五歲小孩的,你學好了你的智力就只有五歲,頂多五歲。諸佛如來智慧高廣不可思議,所以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那你說《弟子規》是佛教的基礎,那豈不在貶低諸佛如來,諸佛如來的智慧只有五歲啊?你這是在謗佛,毀謗正法。毀謗正法心裡還貪,貪想要往生淨土。《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講─什麼樣的人不能往生呢?「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五逆罪還可以往生,毀謗正法不能往生,絕對不能往生。你貶低諸佛如來,你不相信佛菩薩的智慧,你沒有信心,沒有信心、沒有願心,不肯老實念佛還要夾雜,這個在《無量壽經》裡面玄義第四─方便力用裡面就講過了─非器啊。所被根機,不是方便力用,所被根機裡面就講過了,第五個是方便力用,第四個是所被根機。那就你就不屬於修行淨土了。為什麼五逆罪還能往生?就好像一條船能夠救眾生度生死業海,你是一個壞蛋,那是你自己壞,你五逆十惡,但是真正肯懺悔、真正肯相信這條能度海的船,你願意搭乘還是能度。那為什麼謗法的不能度呢?謗法的就是你把大眾要度海的船把它打沉掉了,破壞掉了。不光你自己不能度,還害眾生不能度,所以說謗法者佛不能救。所以你學《弟子規》佛菩薩救不了你。你聽了我的話你不要覺得訝異,我講的是實話,不要到時候果報現前了,你往生不了了,那你才來後悔,後悔莫及。《無量壽經》講:「悔之於後。將何及乎。」來不及了。所以你修行要依經典。我講的東西都是從經典裡面講出來的,沒有一個字是加自己的好樂,沒有一個字是用我的意思,都是祖師大德教的。祖師大德跟你講的,絕對可以成就。世間人用他的意思告訴你,那不能成就。一個字都不能信。最好都不要聽,免得自己被汙染。像我碰到這些邪說我都不聽,我也不看。因為這些邪說汙染清淨心。修行不能用世間人的好樂,用世間人的想法、揣測,或是用世間人開給你的方法,那個都不能成就。要依經典、要依佛陀。清涼國師講的:「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無就是不取信,不取信於人就是人說的不可信,要佛說的。我要是講修學《弟子規》不能往生,馬上就會有人說:「哪一個通靈的說-他看到了誰誰誰往生了淨土也是學《弟子規》」,那是騙人的。通靈的─極樂世界的菩薩隔十萬億個佛國土,你也沒有明心見性,你通得到?極樂世界距離娑婆有十萬億!一個佛國土我們以百億日月來算,以現在的科技你都還看不到娑婆世界的邊界,何況是當中隔著十萬億,每一個國土都是一百億個日月,你通得到?阿羅漢─四果阿羅漢從這裡要到他方世界去,他在娑婆世界移動沒什麼問題,很自在。可是要過一個佛國土,那對他來說是很累的旅程,何況是鬼神。大菩薩─這權教的菩薩他能夠一念之間過百個國土,幾百個而已。真正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才能夠遍遊十方、無所罣礙。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有十萬億,你一般的權教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你到不了極樂世界,為什麼?你神通道力沒有這麼大。所以你就知道佛接引的願力!那這些鬼神怎麼能夠幫你跟極樂世界連線?說他看到誰往生淨土,那叫他自己的幻覺、錯覺,他只是想要出來騙吃、騙喝,不是真正有能力。你要是問他:「極樂世界長什麼樣子?」他不知道。所以不要隨便相信這些通靈的,說他能看到淨土來印證誰,誰又往生實報莊嚴土,越騙越誇張,連「實報莊嚴土」他也能印證。一個鬼道的眾生鬼話連篇,他能印證往生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往生實報莊嚴土要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都斷掉了。你一個凡夫要斷見惑,如斷四十里瀑流,這四十里的這個急流要它一瞬間停止,連一個波浪都不要有,身見有這麼難斷,何況是再往上邊見、見取見、邪見等等的。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斷乾淨了才斷塵沙,塵沙斷乾淨了以後,才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些墮落在鬼道的眾生,一點能力都沒有,只是得一點報通,他能夠看到極樂世界,我絕對不會相信。為什麼?因為即使用目犍連的天眼通,阿那律陀的天眼通,也見不到極樂世界。他的天眼通可以看一個娑婆,這個娑婆世界再遠的邊際他看得到。他的天眼通很厲害!他看娑婆世界就好像看手上的水果一樣,非常清楚,如觀掌中菴摩羅果。可是他要看極樂世界沒有辦法。真的是《無量壽經》講的「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極樂世界太高太妙了,他見不到。連阿羅漢都達不到,鬼神怎麼達得到?所以你要有正知正見,要知道他的能力。就像這個世間有很多商品,同樣是叫香水,那檔次不同。他同樣都叫天眼通,能力遠近不同。宿命通也是一樣的,六種神通都一樣。為什麼大菩薩可以見到?他有漏盡通,煩惱斷乾淨了,真正發大神通了,他可以見得到,你一般的鬼神沒有辦法。所以要「取信於佛,不取信於人」,人都不可信了何況鬼?這是清涼國師講的,那麼你們聽到,就要知道往生淨土,佛要接你是多麼殊勝的事情。阿羅漢達不到,你凡夫更達不到。可是「念佛」他能來接你,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淨土。所以說不能毀謗淨宗,不能毀謗諸佛如來。你說學淨土要先學《弟子規》,你這是在謗佛,毀謗正法。你是說阿彌陀佛不慈悲,下品下生者不接囉?再差的根器他都願意接引,《觀經》講「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他都願意接引。為什麼?佛號轉化眾生惡業的力量非常強大,你一念轉過來了,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一念頃即得往生西方淨土。而且往生淨土沒有中陰身,往生西方沒有經過中陰身的,中陰身可以往生西方。但是正常人往生西方不透過中陰身,斷氣馬上就往生,不會受到六道輪迴的痛苦。而且,臨終往生你不用害怕,有的人會害怕,我要是臨終神智不清楚怎麼往生?要是昏迷了怎麼往生?你現在就開始堅固信願,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叫妄想,叫狐疑不信,那你往生淨土就有困難。所以一個法師講經,要是製造讓你懷疑淨土,那這個也不能聽。說什麼昏迷的不能往生,沒有這種事情。下到惡道都還能夠超度,何況是你還活著,你相信這個四十八願,你即使昏迷了,佛也會把你叫起來,你放心好了。你不用想這麼多,那是你的妄想、你的雜念,這叫念佛的業障「懷疑淨土」。你懷疑就不能成就了,哪怕是有這麼一點懷疑,所以不能毀謗淨宗。你不要想說我根器不夠,業障深重,我大概是沒有根,就去學《弟子規》,你給自己找麻煩你都不曉得,到時候不能往生,那要怪誰?只能怪你自己太笨,會聽這種不該聽的話,沒有經典依據的話。祖師講的話你不相信,佛菩薩講的話你不相信,你喜歡聽凡夫的,所以我們自己要相信淨土。下面講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

這叫著阿難就叫著我們。因為阿難是聽眾,我們是後面的聽眾。阿難應當知道,諸佛如來的正覺,他的境界。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這裡的正覺是省略,他沒有加「無上」他直接用如來正覺,就表示不是菩薩的也不是阿羅漢的,所以「其智難量」。所以你們做法會做三時繫念,唱佛寶讚─「佛寶讚無窮。功成無量劫中。」智慧道力不是你凡夫想像得到。所以為什麼說修淨土你要依淨土的經典、依淨宗祖師的。當然有一些淨宗祖師─像印光大師那個時候,會印一些世間書,那是接引不學佛的人。你要看他怎麼修行,成就淨土的這個部分,你不能夠一直渲染他,印世間書的這個部分,他是印給不學佛的人看。因為那個時候在戰亂,他自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對於淨土宗絕對不懷疑。人家每天三點起床,每天都這麼念佛,從早到晚沒有休息,每天啊。祖師大德有沒有見客人呢?沒有啊。他的徒弟、依止他的,來看他……生氣了,把他罵回去。你來看我幹什麼?你不好好念佛,不好好用功,你跑到這裡來,你找我幹嘛?祖師大德會生氣。

所以沒有這麼多世間意,什麼來噓寒問暖聊表心意,他都不要都不接受,怎麼會有世間念頭?想說這世間多好,世間要怎麼救?沒有這個念頭,沒有想當救世主,現代人講:「不想當超人。」他對這個世間「看得破,放得下」好也由他好,壞自己心裡面也絕不罣礙。所以有一個法師早年,他去見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問他:「你修行這麼用功,也度了這麼多眾生,你什麼時候把度眾生的念頭放下?」他就這麼問他了一句,也就是說你度眾生的念頭存著,心裡面都還是罣礙。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雖然度一切眾生,但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無一眾生可度。」禪宗講:「曾無一法與人啊」!從來沒給你傳過什麼法,眾生是自悟自度本心而已。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自性自度」。你只是見性而已,沒有真的有絲毫增長,有絲毫減退的。所以阿難應當知道,就是要我們應當曉得,不光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你想像不到,十方諸佛你都想像不到,所以現在有一些人說他是什麼博士的,在那裡揣測釋迦牟尼佛的心念,揣測祖師說:「哪一個祖師是什麼思想?釋迦牟尼佛又是什麼思想?」佛沒有思想。有思想就是凡夫,有思想就有度量,思想叫我見,佛沒有我見。《金剛經》講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光菩薩沒有四相,連小乘的初果須陀洹也離四相。何況是諸佛如來。所以這些大菩薩、諸佛如來的智慧不是你能想像。因為凡夫在想都是對待、兩邊,不是「有」就是「空」,空有相對。可是他不知道「既是空則非是有」,「既是有則不是空」,空、有怎麼可能相對?空─正在空顯現的時候,有不會存在;正在有顯現的時候,空不會存在,它怎麼相對?當然這個是從「遮」來顯現;「空的時候全有之空,有的時候全空之有」,所以空有無礙,這從「照」來顯現空有無礙,「遮」跟「照」沒有障礙。佛經上講叫:「遮詮。表詮」,這用詞比較深,「遮詮跟表詮」「遮」就是泯除的意思,「表」就是顯現。空有無礙,空跟有可以同時,一念頓成啊,這是真空!不是現在講的空空蕩蕩叫真空,或是一個空的概念,連空的概念都沒有,你有空的概念,這空還是有。所以凡夫在思考在想,都是落兩邊。雞生蛋?還蛋生雞?這個問題吵了幾千年,沒有人能解決,《中觀論》解決了。龍樹菩薩講:「眾生就是愚癡無知,看到後面的相續相,就以為當初的現象是這樣子。他看到雞生了蛋,蛋又生了雞,這是後面的相續相,他不知道這個雞在生雞的當下無生。」所以他立「劫初穀不生」,什麼叫劫初穀?世界要成就的時候,劫初-世界成的時候,這個稻穀─這最初的這一粒種子不生、無生。既然說最初則沒有再生它的,否則自壞其論。所以從最初的不生乃至後面的開花結果皆是無生。所以立一切法不生。這個論沒辦法破。至論─龍樹菩薩的《中觀論》,沒有比這個劫初更初,因為它是劫初最先的,既然說為最先則沒有再生它的了。所以你不管說誰是最初的,那這個最初的必然不生,必然無生。如果說它有生、有生則還有別的東西生它,那還是相續相不是最究竟。所以他告訴你心性是無生的,心性無生所顯現的法,一切皆無生,這佛法講的「無生法忍」,你對於這個道理你能看得透,看一切法都是這樣,你叫得「無生忍」,你能認可,你能契入這個境界,這叫「無生法忍」,不是忍著、忍耐的意思。「忍」是認可的意思,認取一切法無生,那你就是見性,你就成就了。所以這是如來的智慧,不是你想像得到。龍樹菩薩是圓教十地菩薩再來,再來示現的,我是依吉藏大師說的─十地、不是初地,十地,三論宗的祖師講的不會有錯,所以你要知道其智難量!不是你用凡夫的思想、見解去想─釋迦牟尼佛大概想過別的生活所以就跑來出家,你以為他是一般人,他不是遊手好閒的人,他是真正要了生死,真正要出三界。所以不能用世間的看法、想法去測度諸佛如來,那你會造很重的罪業,你不光造罪,你自己也不能契入,你也害別人不能契入,自害害他,那這種事情最好不要做。所以看這一品,你就要曉得─你要能夠體會諸佛如來的發心、諸佛如來的智慧、諸佛如來是怎麼為眾生的?怎麼發菩提心的?為什麼要饒益眾生?什麼是如來的無盡大悲?你要體會得到,你要把「我」放下,你才能體會得到。你若整天想著我、我的利害、我的得失、我的家人、我的家親眷屬,還說學《弟子規》才能夠體會得到,那個都是胡說八道,《弟子規》就念念不離我,你的我相具足怎麼能夠體會如來的無盡大悲,所以道理可知,非常的清楚。

 

第十八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集)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

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也就是佛叫著阿難,叫著阿難的同時也是叫著我們,應當要知道、要相信諸佛如來的智慧,這一句話也有它的重要性存在,因為在後面《無量壽經》講:眾生為什麼往生淨土,不能得現前受用,而生邊地疑城,就是因為不能明信如來的智慧,他不能相信;對於阿彌陀佛以及十方諸佛如來,他的般若智慧似信非信,什麼叫似信非信?你問他有沒有相信?他有,可是心裡面還是懷疑,總是覺得諸佛如來萬德萬能,總是還有所不能,所以於此諸智疑惑不信,對於諸佛如來的智慧不能相信,所以臨終往生邊地疑城。那麼邊地疑城裡面的受用跟天宮一樣,但是五百歲中常不見佛,等到他的疑心消除,他才能夠到阿彌陀佛身邊去親近聽聞,佛講經說法,所以這是《無量壽經》上講的:要我們相信諸佛如來的智慧;那麼這個智慧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常講的「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對於這個世間你能看得破,對於你的煩惱能轉得過來,而且這個「般若智慧」不是釋迦牟尼佛送來給你的,不從外得,這「般若智慧」是眾生本具,所以《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又說「一切眾生即如」,這如就是「真如」。永嘉大師講的:「幻化空身即法身」。同樣的道理、同樣的意思。但是我們眾生不能相信,總是認為向外求,人道的眾生、乃至六道的眾生,都是心向外攀緣、向外求。你心向外攀緣、向外求,那就是著相。二乘人他也是心向外求,只不過他求的是解脫,認為心外有解脫可得、心外有道可證,他還是向外求,那麼真正對於大乘佛法明了的,他知道這個智慧不從外得,是我們眾生本來具足,不從心外而得,所以我們修行是「修斷本無,顯發本有」。修斷你真如本性當中,原來沒有的煩惱,顯示真心本性,這真心本性本有的智慧,是你本來具足。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他說:「雖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說他雖然度眾生,但是沒有一個眾生可以讓他度,因為本來成佛。禪宗祖師講的,曾無一法與人,從來沒有教過你任何東西,《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也不是傳授你般若智慧,你也無有般若智慧可得,因為這個智慧就是眾生本有的,那為什麼變成其智難量呢?祖師講的:從無始以來,迷失本性。《楞嚴經》上說的:「妄認緣塵分別影事」,認六塵虛妄的假合以為我的身,認這個四大假合為身,認這個六塵緣影為心,所以迷失本性;還講認悟中迷,什麼叫認悟中迷?悟就是真如本性,於真如本性當中,摶取少分四大,有能所相,所以發生了迷情叫認悟中迷,所以妄成了這個世界、山河國土大地,乃至眾生相續、業果相續,你就是這麼迷失的,我們一般講的「無明」。從無明產生山河國土大地,那無明哪來?佛在經上講的很清楚─「迷本無根,性畢竟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你能夠覺破無明,這無明就當下滅除,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講:可以「一念成佛」。那當然這一念是你迴光返照這一念;並不是說:不用用功,到時候就會有這一念,不是。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始終一如,這麼用功精進修行,直到把這一個妄念轉過來,把無明看破了,那你就恢復本來面目,不是說悟了以後不用修,也不是說只要修不用悟,那都是偏在一邊。所謂有解無行,或是有行無解,都是邪見、都是無明。所以這裡講的如來的正覺,就是指我們眾生本有的佛性,那因為眾生迷失本心,妄認六塵緣影以為心、四大假合以為身,所以無法測量如來的智慧,不要說你們沒有辦法測量,所謂「假使滿天下。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所以要常常的聽經、常常的熏習,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他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測度的,但是他都還是跟在佛陀的身邊,天天聽經、天天修行,尤其是聽經,建立正知正見非常的重要,一個人沒有正知正見,他就是像瞎子一樣,雖然有手有腳,但是沒有眼睛,什麼都看不到,現在的眾生、多數學佛的眾生都是生盲無目,什麼叫生盲無目?生下來他就迷失本心,雖然有眼但是沒有辦法見性,雖然在學佛,但不識本心,禪宗講的:睜眼瞎子!甚至有的法師還說不用想要明心見性,那個太高了、那個太難了,出家人講這種話,那可見佛法的衰敗,從前祖師講:什麼算是出家呢?明心見性才算出家。你以為剃了個頭披個袈裟,這樣就算出家!要嚴格來說,那叫光頭俗漢,剃了光頭的俗人,不是真正有功夫、有大成就的,那何況是在弄世間法的,是大光頭、大俗漢,所以在現代《楞嚴經》上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為什麼叫「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呢?因為這些邪師都利用廣播、利用電視台、利用網路,也就是說現代說的傳播媒體,把邪知邪見散播在你的生活當中,所以如同恆河沙數這麼多,數都數不清,那你不跟佛菩薩親近,你不看祖師大德的,你不聽講經,你怎麼能夠倖免於難!六根對六塵,都是邪知邪見,都是邪師!眼見色被色轉,現在的物質誘惑;耳聞聲被聲轉,音聲的誘惑;鼻嗅香被香轉,好的香水、好的氣味;舌嚐味被味轉;身感觸被觸受所轉,喜歡穿舒服的衣服等等之類的受用;意呢對法,什麼叫對法?就是你前五根攀緣前五塵,所記錄下來的影子,叫做「法」,法塵,意對法被法所轉,生執著想、生分別想、生愛憎想,六根對六塵都是起邪知邪見,這個邪不光是錯誤的,包括正確的統統都是邪知邪見,世間人認為正確的,但是你的心不能離相,所以我們說他為邪知邪見。如果你的心正覺了,就像這裡「如來正覺」,正覺了、有智慧了,六根對六塵,那都叫正知正見,這「正知」就是「三昧」的意思,你就得三昧了。正見呢,你就見性了,叫正見。你才曉得什麼樣是如來的智慧,什麼樣是如來的正覺。這如來我們不講別人,就是講現在在聽經的每一位同修!要知道你的心跟佛完全一樣,只是現在著相了、染汙了,所以要透過佛法的修學,除了聽經,還要念佛,每天佛號絕對不中斷,順也念逆也念,快樂也念痛苦也念,什麼時候你都這麼用功,那你的業障就消掉了,這叫消業障!不是說你去拜個懺,做個三時繫念,這樣就能消業障,唱個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把你的過去所做的錯事壞事再想一遍,那你又再造一次業。教你懺悔業障,告訴你往昔所造諸惡業已經過去了,未來未造的不生,現在這一念心清清淨淨、明明白白就是你的真如佛性,所以說貪瞋癡是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沒有來處、沒有去處,皆由無始貪瞋癡,那你認妄為真、認貪瞋癡為我,所以就發諸於身語意,所以一切罪根,這根在哪裡?根本沒有啊,皆懺悔啊。這煩惱性空、妄想性空、罪性本空、業性本空,就這麼個懺法,你這麼懺叫迴光返照,這個業障才懺得掉。我看你們拜佛,嘴裡都念念有詞,往昔所造諸惡業,你是不是這樣懺?不是只是磕頭在佛前求懺悔,你沒有對不起釋迦牟尼佛,你不用跟他懺悔!當然如果你有做對不起釋迦牟尼佛的事情,你可以跟他懺悔,譬如說提倡《弟子規》的,弄《感應篇》,這個都對不起釋迦牟尼佛,還弄《群書治要》,弄《群書治要》就不是出家人了。我給你一個建議,你如果真的這麼愛搞政治的話,你乾脆還俗比較好、較如法,當個在家人去看要怎麼弄政治,去弄個高興。出家人披了袈裟,絕對不干預政事,在家人也一樣,你學佛是來了生死,佛門不談政治,絕對不可以用任何政治手段在佛門裡面,佛法就是依止戒律。釋迦牟尼佛交代,他滅度以後,僧團「以戒為師」,修行「以苦為師」,這苦是什麼?之前就講過了,你不願意做的,譬如說你靜不下來,叫你靜下來很苦,你一定要趕快靜下來,叫你念佛你念不住,你覺得念佛很苦,趕快修,以苦為師。不是三餐沒飯吃,穿個破衣服,這樣就叫以苦為師了,那叫以乞丐為師,那乞丐是你老師,你不要搞錯了。苦就是你的煩惱習氣會磨惱你,你要知道這是我的煩惱,這是苦的,以這個為師。所以你轉過來了就叫煩惱即菩提。所以我們在懺悔,你要真的會懺。這裡講的「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要相信佛的智慧,一般人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總覺得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世間人、是一個凡夫。認為佛有他的思想、他的看法。我看現在很多的,他都說釋迦牟尼佛的思想,那思想是凡夫,所謂聖人無思。連世間人他都講,這個詩曰「思無邪」。什麼叫「思無邪」?就無思。沒有這些凡情,也沒有聖解。當然《禮記》裡面說的這個不是佛陀的境界,是一般人的境界。這個要給你揀明清楚,不然你以為《禮記》裡面講的是佛境界,那就是講經人講錯了。只是名詞類似,常講的名同而義別也,名字相同義理不同。所以一般人他才有思想,佛呢?他不叫思想,所以你看觀世音菩薩,照見,用照見,對一切法不著,如鏡現相叫照。如鏡現相是照見的意思。照見什麼?五蘊皆空,連照見的照也不著,而且不是只照一時,我們一般人在修行能照一時,就是這麼一念迴光!這一念一迴光,下一念又迷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時」就是常常照見。這個常常不是說有無,有間斷相、有相續相。常常就是從來都是這麼看的,所以稱為常常。就像大勢至淨念相繼,淨念相繼不是阿彌陀佛一念接一念,相繼是什麼?不中斷的意思。淨念不中斷,不中斷就是淨念現前,所以他能成就等覺菩薩。你以為大勢至是跟你在那裡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一念接一念不中斷。他已經把妄念都念斷掉了,淨念現前叫淨念相繼,所以他得三摩地,這一段話你要這樣解才符合《楞嚴經》的意思。所以像現代這末法,你要碰到真正能講正法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像元音老人這種大德非常少見!在台灣能夠像道源長老這麼講經的實在是不容易!我們台灣講經講的最好的就是道源長老。他算是我們師公那一輩,你看現在佛門的長老,多數都是依道源長老為得戒和尚。他說佛法可以深講,可以淺講,但是不能亂講。亂講是什麼?就是你們常說的方便說。現在方便說跟亂講幾乎劃上等號,幾乎一樣。出家人不負責任,拿了經囫圇吞棗的看一看,講一些有的沒有的道理,跟經典都不相應。所以他沒有辦法相信如來的智慧,甚至有人,也有出家人教人家學佛,入門學《弟子規》,我不曉得《弟子規》跟佛法有什麼關係。我們從小看經典,經典都背在腦子裡面,沒有任何一部經跟《弟子規》有一點關係。你學《弟子規》怎麼能來學佛?那是世間人。所以《大智度論》講:「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外道也教你修善,也做出善的樣子,教你孝順。但是你就是沒有正法眼,以為孝順,以為行個善就是菩薩法了。錯亂啊,讓眾生誤解了。你好不容易遇到大乘了,可是你誤解了。龍樹菩薩在幾千年前他就知道,他就看到了,所以在末法給我們開淨土法門,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可是你竟然學淨土你又認為自己是下根,又自甘下愚不思精進,想說我只要做好人天的五戒十善,我就能往生淨土,這不肯精進。那你只想做好人,人天的五戒十善,結果世間心起來了,五戒十善是做到了,但是出離心沒有了,那能不能出離呢?不能。你看三輩往生,《無量壽經》後面講的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都是以發菩提心為主。菩提心是什麼?狹義的講,求生淨土的心就是菩提心。當然我說這個狹義是指一般人的認知,廣義的來說要明心見性,至少你要發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現代人發心不是上求佛道,上求人道。那人道就不叫上求了,你就在人道。他是上求人道,下化眾生他沒有了,沒有發。都只是想自己!看看自己家庭能不能好一點,事業能不能發達,盡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他也說他在學佛。出家人在道場說假話、騙居士說:唉,可以啊,這樣方便,學佛不一定要吃素。為什麼?他要跟你講實話,你就不學了,你不學他道場的收入就沒有了。所以出家人也不說實話。那由於他自己人情,自己不願意把真相跟大家說,所以導致自己的道業退轉。這個在《弟子規》裡面就有講到。所謂「過不規。道兩虧。」「過不規。道兩虧。」有很多同修一定以為我不會《弟子規》。整本我都會背,道理從小就學。「過不規。道兩虧。」有過錯你不給他規勸,不但損他的道也損你自己的道,所以就退轉了。我們講《弟子規》是講成佛法,他們講經典是講成世間法,這個不一樣。所謂「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那正人會不會去說邪法呢?不會。你不要想說中國的文字可以這樣顛來倒去的,正人說邪法,正人不會說邪法,正人就是講正法,這個要清楚。下面講的:

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如來的正覺無有障礙,也就是說如來的智慧沒有障礙。《無量壽經》把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能力,不管是神通、種種的智慧、百千三昧門、種種的受用、國土莊嚴,總收用一個「智」來解釋,所以叫「其智難量」,為什麼?因為如來果地上的受用是從智慧顯現的,你看這個天上為什麼富麗堂皇,壽命比人間還長,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的四百年,再往上是忉利天,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再往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次第倍乘上去,所以夜摩天一天是人間兩百年。以前有大德入定到兜率內院去找彌勒菩薩,去問彌勒菩薩一個問題,彌勒菩薩叫他:好了你問題問完了你趕快回去,為什麼?有時差,我這裡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你在我這裡待太久,那個問問題的已經死掉了,彌勒菩薩知道……你趕快回去,那會有時差的。所以你要知道,有一些鬼神的附身,說他是什麼天說他能通第幾天,那個都開開玩笑而已,說他能入定到第幾天,回來再告訴你那裡怎麼樣,有的說他入定到色界天去,哇,那他一天是人間的好幾千年,中國歷史也才五千年,他上去說他在上面待了多久下來,你根本就不在了,所以你要知道有時差的。那麼天上的這些福報,這個莊嚴的境界是從福報而來的,阿羅漢是從偏真涅槃而來的,如來是從般若智慧而來的,這些大菩薩也都是從般若智慧而顯現的這個現象,所以叫「實報莊嚴土」,我們這裡叫「凡聖同居土」。阿羅漢住的叫做「方便有餘土」,他的修行方法是方便,入的涅槃叫有餘涅槃,不是真的無餘涅槃,那有餘涅槃就是偏真涅槃,有餘就還有所欠缺。無餘就沒有欠缺,真的究竟圓滿,所以叫無餘涅槃,也叫究竟涅槃。那如來的智慧顯現出來的國土,他的國土是從智慧現的,所以不是從神通現的,一般道家的神通,他也能夠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那是神通,菩薩他也可以。像你看這個呂洞賓,他就講的:「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小中能容大的這個境界,他是神通,不是真的稱性智慧而發的境界,如來的可以,而且如來的神通比他更大,豈止煮山川,把整個蓮華臺藏世界都拿來煮都沒有問題,西方極樂世界放到鐺內去煮也沒有問題。我們佛門講:「一微塵具無邊性德」,包括具無邊剎海、國土─這無情,具有情、具如來、具菩薩、具十界,乃至十界眾生、受生種種果報,都能於一微塵當中顯現,所以《華嚴經》講:「故於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復示現。」這是「因陀羅網境界門」,那這個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連菩薩都想像不到,阿羅漢也想像不到,你跟阿羅漢講,這微塵能現無邊剎海,他聽了頭上都冒問號,一頭霧水,他聽不懂,因為他的智慧想像不到,所以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你看像目犍連、舍利弗他們的神通非常廣大,這神通是從他的二乘智慧而來。像目連的神通,三千大千世界星宿眾生,於一晝夜悉知其數,他入定就能夠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到底有多少,一晝夜就可以算出來,現在的科學要統計這個地球的人口,要費很大的功夫。我看也不用統計,有機會問大目犍連,他很快就幫你算出來了,他不光可以統計這個南瞻部洲的,乃至娑婆世界一百億個日月的六道眾生到底有多少,他都知道,他智慧力可以達到。可是他要去測度如來的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他就沒有能力去算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多少人,給他算這個人天就好了,不要算大菩薩,他就算不出來了,這神通是大,但是不稱性,所以有所侷限。那麼如來,我們剛才講的他的神通、智慧、道力,都是依般若而現前的,就不是一般的用神通變戲法、變魔術誑惑眾生,他是從般若智慧,《華嚴經》講的:「緣起實德」,這個話講的好。緣起是什麼?心性顯發的,這稱為緣起,所現的相呢,是佛性當中真實的德能,叫「緣起實德」,這個緣起就不是因緣和合了,這因緣和合那就落在生滅相當中,它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所以你看我們剛才講的,一微塵當中具無邊法、具無邊法界,那法界就是國土的意思,一微塵當中,微塵裡的國土無量無邊,每一微塵又具無邊法界,所以叫重重無盡哪,所以剛才講的,故於「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復示現」,國土當中還有微塵,每一個微塵又能現無邊剎海,有諸佛如來、神通變化、乃至菩薩一切眾生因地,這個因地所行之事,六道受生統統都有,那當然也包含諸佛如來無量的三昧門,解脫自在、十力無畏,統統都有。所以每一法都稱性,它這裡講的無障無礙,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

華嚴宗《漩復頌》講的:「一念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這華嚴宗的《漩復頌》,不是《華嚴經》,華嚴宗杜順和尚的《漩復頌》,一念能展開來為多劫,所以叫照入,用照的,用詞很巧妙,用「照」-如鏡現相,如帝網珠重重無盡,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時間可以攝受空間。所以《華嚴》講的「十世隔法異成門」,這「十玄門」,「十世隔法異成」,就一念當中有九世,含第一念、含原本這一念,稱為十世,也就是說一念當中具足過去現在未來,過去還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還有現在過去未來,這未來還有未來現在過去,總共為九世,所以一念可以照入於多劫,這一念是什麼?真心本性。天台家講的:「一念三千」,眾生起一念,具三千性相,真所謂一般我們常講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說眾生的心跟佛心完全相同,本來無障無礙,即使你現在還是無障無礙,只是你見不到、你受用不到而已。所以諸佛如來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你不看大乘經你怎麼知道,甚至《無量壽經》講的:「十念一念皆能往生」,念佛,能夠從凡夫地直接橫超三界往生淨土,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剛才講的,都是如來的自受用,都是大菩薩的自受用,淨土講的是他受用,能夠攝受眾生的受用,能夠讓眾生從凡夫地直接超如來位。所以念佛往生到淨土就是「阿鞞跋致」,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一樣的意思。這裡講的一念之頃能住無量億劫,這以「無量」為單位,有多少無量呢?億,無量億,也就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意思,兩個不可說為一個無量,《華嚴經》上有教怎麼算數。那麼這是如來的智慧,智慧究竟,不是凡夫、二乘,你用世間的世智辯聰去想,我看很多人想佛的境界,你怎麼想的到?還有研究無生法忍的,怎麼研究呢?無生法忍是要證的,怎麼研究?我們講經都不敢說我們在研究無生法忍,因為沒有那個境界。這個無生法忍是你證入的境界,那時間跟空間突破沒有障礙,這方便說,叫時空突破。實際上不是時空突破,時間還是時間、空間還是空間,雖然交錯但是沒有障礙,泯除時空跟時空同時存在是沒有障礙的,這再講下去就非常的深,為什麼呢?下面講:「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不動本處能至無邊的世界。所以你看《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他的房間只有一丈,一丈,非常的小,我們就拿現在的坪數來算好了,一坪而已,但是他契入的境界,他可以向須彌燈王如來借三萬二千個法座,每一個法座高八萬四千由旬,這麼大,維摩的丈室沒有放大,這個法座也沒有縮小,他能手擒大千、手執大千,都沒有障礙。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所謂打破時空,這時間還是時間、空間還是空間,現在人講時空交錯那是錯亂,他時間跟空間還是清楚的,清楚但是沒有障礙,只有隱顯的問題,隱跟顯,如同月亮,半月跟滿月同是一月體,這些玄妙的境界都在《華嚴經》當中,整部《華嚴經》就是在講我們剛才所說的這些內容,詳細的說明。所以不是我們用這種思惟心、用對待的心,有此一法無此一法,有無、能所、一異,去相對待、去思惟、去思考的境界,你用這些世間心要入佛知見,你做不到,你絕對做不到。所以你怎麼可能說把《弟子規》學好了《華嚴經》就聽得懂了,那你不是把大菩薩看做是凡夫嗎?《華嚴經》什麼人才能學?叫「大心凡夫」。什麼叫「大心凡夫」呢?你發菩提心,願意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捨世間、恩愛貪欲,這就是基本上的大心凡夫,還不談修證。那你要用《了凡四訓》做基礎,《了凡四訓》就是了了實實一個凡夫,你用凡夫想要成佛,佛說不可能,「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所以要知道,不要「非因計因」,《華嚴經》上講的境界,確實玄妙難測。那麼這裡所說的「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我們凡夫這一生報盡了,現在人講死了,死了他就輪迴了,身就滅掉了,諸佛如來化現到十方國土,雖然似有生滅之相。但是他的真心本性不生不滅,不光法身不生不滅,報身也不生不滅,乃至應化身,你看到的釋迦牟尼佛這個化身,在一乘教上說的還是不生不滅。一般的漸教說:這個化身有生滅。那二乘就不必說了,他是絕對見到有這個釋迦牟尼佛有滅相。所以《維摩詰經》上,阿難要去托缽,托牛奶要給釋迦牟尼佛吃,碰到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問他:阿難尊者,你上哪裡去,你要幹什麼?釋迦牟尼佛生病了,拿牛奶去給他喝,他說你不要亂講,佛怎麼會生病,佛的法身常住不壞是金剛身,不是凡夫業報身,你不要做如是見解,所以就知道「幻化空身即法身」。所以連化身都不壞,前面講的:「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對中下根人來說有滅相、有生死相,對於上根利智這些大菩薩他來看……沒有生滅相,連化身都不生不滅,不要說諸佛如來的化身,你們現在這個業報身也是不生不滅,一樣的意思。那有一些人科學看太多了,他就說:欸,那就是物質不滅囉,他還是掉到生滅相裡面去,為什麼呢?他以為不滅就等於不生了。這不生不滅這四個字,「不生」很重要。生尚且沒有生相,從來無生,所以稱為不生,哪有滅相可得,什麼物質不滅、精神不滅,我看是你妄想不滅,那是妄想,你不能把它跟一般的科學混為一談。那有人又會問:你說一切法無生,那生無生者誰、誰來生無生呢?越問這個問題就越僵,所以問這個問題,你也沒有看得懂,不是告訴你無生,哪有生無生者。所以龍樹菩薩立的《中論》,立一切法無生,連文字都沒有辦法破。這裡講:「身及諸根。無有增減。」凡夫的身沒有見性,他這以為有生有滅,所以看到你父母死去了,你會難過,見相生心這著相。所以阿難看到佛要滅度了,他就顛倒了,他就很難過,釋迦牟尼佛要滅度了。《法華經》講:我不是真的滅度,他只是到其他的地方去教化,暫時離開,不是真的如來身有生滅啊。所以如來不光化身不生不滅,乃至國土身,如來《華嚴經》上講的十種身都是不生不滅,「身及諸根。無有增減。」這增減就是有生有滅,增就是出生的意思,減就是滅除的意思。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不落生死當中,雖現生死而不落生死,這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沒有障礙,無障無礙這是如來的智慧,不光身如是,一切智慧乃至六根都是如此,都沒有障礙。下面講的:

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這做一個總結,要我們相信佛的智慧「其智難量。」為什麼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呢?於一念頃能入無量劫,不動本處能至十方,「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什麼原因呢?從定慧力而發,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從智慧。所以講經,依經典就沒有錯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智慧神通道力,定慧逹到最究竟。人天的這個禪定不是究竟法,甚至人天乘根本不是佛法,這是祖師大德說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人天乘不算佛法」,但是「佛法裡面有講到人天」,你不能說沒講,有講。但是這人天不是佛所要說的真正解脫生死的法,所以我們講的:「常隨佛學。」常隨佛學你要是用《弟子規》做基礎,那你是跟人學叫常隨人學。你要是學小乘,雖然是出離三界,但是你是跟阿羅漢學,不是跟佛學,你唯有學大乘才是「常隨佛學。」什麼是大乘?淨土宗就是大乘,淨土宗祖師講的:「大乘中的大乘,了義中的了義」。它非常殊勝,非常的容易學習,讓一切的眾生,用最方便、最簡單的方法,比起天台的止觀,比起禪宗的參究、直指,唯識觀,華嚴的法界觀,比起這些觀來說,來得簡單的許多,所以對其他法門來比,這是易行道,稱為易行。但是這個易啊,也不是你想像的這麼簡單,隨隨便便念幾句佛號,想說我把五戒十善做好了,你就能往生,那都是住相、著相,你到時候成就不了,那不能怪經典所說的不靈,是世間心不死,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根本,所以你用世間的典籍,你是跟人學;你用二乘的典籍是跟二乘學,所以你要用一乘了義的經典,這裡所說的「如來的定慧,究暢無極」。世間的禪定,不是真正究竟的;二乘的第九次第定,雖然出三界,也不是真正究竟;菩薩一般菩薩所得的:捨兩邊取中道所證入的但中佛性,他雙捨兩邊,不著空也不著有,取中,離空有之外有個中,這是一般的菩薩他的認知。佛法:「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事事無礙,這是真正的了義,這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才是諸法的真相:「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才是真正的中道了義。你依止這個叫做得究竟的定慧,定是什麼呢?「照了法界,本自寂滅」叫做定,慧呢?「知法寂滅,能生無邊的妙用,利益眾生」這叫慧,所以才叫「究暢無極。」在慧當中有定,在定當中有慧,這兩個同時現前、同時並起,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講什麼叫定慧?你認為先修定再開慧,這個都是次第。定慧同時、定慧均等,《定慧相資歌》講的:「定為父慧為母。含孕千聖之門戶。」所以如來的定慧是同時的,不會偏在哪一邊,所以真正究竟,沒有能超過其上叫「究暢無極。」所以他能夠「於一切法得最勝自在」。這自在,《華嚴經》講的十種自在:壽命自在、智慧自在、解自在、化身自在都能自在,這是真正的自在。世間人以為有一點錢,有個房子住就自在,能夠不要被約束、上班不要被老闆罵,他就很自在,那個自在是「我相」,「我相」沒有除。佛的自在,那是在隨時隨地,他都能自在,所謂「地獄天宮同為淨土」,他下地獄跟在天宮是一樣的,到無間地獄去跟住這個諸佛如來自受用境界,他相同、他自在,無障無礙。

 

第十九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一集)

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這是上一次講到的。那麼這是世尊讚歎諸佛如來的智慧,他的神通道力,「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這念頃就是一念之間可以展開為無量劫,這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也很難想像得到。那我舉一個比喻其實大家就能清楚。就是你在做夢的時候,你夢見過去的事情,很長很久遠。或夢見未來的事情,也非常長非常久遠,夢見到未來。那麼實際上你還是躺在床上。甚至在很多醫學的研究下,你雖然在夢中的感覺是幾十年,但是在床上只有一分鐘,甚至幾秒鐘。這就是我們眾生,實際上也具有這樣的一個能力,「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但這在現實生活上就沒有了。為什麼?被無明蓋住了,無明就是你不明白真心本性,認為有物可以與你的心相對。所以《楞嚴經》講:「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因為無明起了一念照境之心,所以生出了所照的境界,本來沒有但是虛妄而有。那麼所立的、所照的境界既然現前了,你就迷失了真性,所以「所立照性亡」,就妄有能所。從這個迷妄所以產生了虛空世界,這一念迷就稱之為無明。大乘經講的非常清楚,佛把無明打破了,所以「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不動本處能至十方法界。就像你做夢,一下夢見自己出國了,一下夢見自己到外太空去了,一樣的意思。只是在現實上你沒有辦法做到而已。為什麼?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你有煩惱,那實際上你把煩惱打破了,那確實是可以的。所以這裡總結,「所以者何」,就是所以如來的定慧,究暢無極。這定慧,定就是講的禪定,慧就是講的智慧。佛法講「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這稱之為「三無漏學」。因為你守佛陀的教誡,這教誡不光是包含著戒律,也包含佛在經上講的開示,所以都稱為戒。那麼因戒能得定,遵照釋迦牟尼佛教你的方法去修行,你能夠把煩惱給降伏,這是事上的定。那如果進一步能悟得真心,了知煩惱性空,知道煩惱本空,六塵非有,那這個定叫「首楞嚴大定」,所謂知法空寂名為大禪定。那麼從這個定你能打破煩惱,前面事上的定是降伏煩惱,像阿羅漢他們的定都是事相上的,事定,它不是理定,事相上的。煩惱他是用伏住的,不是真的斷,所以稱為有餘涅槃。佛是真正證得無餘涅槃,所以他的定是到達究竟。菩薩的定呢,雖然與理相應,但是還不算究竟,因為煩惱沒有降伏住,煩惱沒有完全降伏。所以如來的定慧是最究竟的。那慧呢?知道一切法空、起般若智照的妙用,利益眾生,自受用他受用都沒有障礙,所以稱為「究暢無極」。究是究竟,暢是通暢。無極就是無過其上,沒有人能超過他。這個是諸佛如來的定慧。那麼我們下午講的,這定─禪定,現在有很多人修禪。有五種禪:一個是凡夫禪,一個是外道禪,這兩種禪都是取相分別,都是有目的的,想要得到快樂、得到捨受。所以厭下欣上,厭離這個世間,欣求天上之樂,下就是下界,上就是天上,厭下欣上。那凡夫禪是帶有正信的,外道禪是帶有異計的。異計就是所謂的顛倒想,邪知邪見、撥無因果、偏見、斷見、常見等等的這些,那麼來修禪定,所以他得到的是不究竟的,甚至是偏的、是邪的。那麼錯誤的心態也能得定,但是他這個定不是正確,發的神通也不是很大,他只是拿來搞名聞利養。所以你看現在有一些他也教你修禪定,目的不是在於明心見性,不教你解脫,他教你要得神通,或是說你跟他學,你就會有什麼神通,還有傳授神通的,那麼這些方法都需要修禪定,只是他的這個定不究竟,是外道、是凡夫,凡夫禪、外道禪。所以你們去參加所謂的禪修,你就要很清楚,什麼是真正究竟的禪,你學了能不能得到定慧。那還有一種是二乘禪,像你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學小乘的、毀謗大乘的,說大乘非佛說,說大乘經典在小乘當中找不到,在小乘的國家找不到,為什麼?因為你是去小乘國家找,你要是到中國找,一定找得到,都有緣由、都可以考據找得到。那有的說他去印度考據,沒有,為什麼呢?因為印度把佛法傳來中國以後,印度就發生法難哪,有的國王聽信外道就滅佛法,所以佛經傳到中國來,很多經典在印度就沒有看到了,所以現在的人再去考察,當然找不到,因為幾百年前就已經消失了,所以你不能毀謗大乘,不能欺騙眾生。那麼這一類人現在在台灣、在這個世界上也不少,講的法呢,他是依小乘經典說的,但是在講經當中,常常毀謗大乘佛法,那當然這個毀謗大乘佛法,依小乘的戒律來說,你是自讚毀他,自讚毀他不通懺悔,你讚歎自己毀謗他人,甚至你毀謗佛法,是要割舌頭的,在小乘戒是這樣子,那麼你們這些毀謗正法的、毀謗大乘的,你自己就要想一想了。那麼這些人所修的,他也說他是禪定,也說他是禪,說他能夠內觀,種種的,但是這些觀法,佛告訴我們不究竟,他說小乘裡面的內容只是他方便接引而已,目的是要學大乘佛法,那些小乘法不究竟,不是最究竟了義,所以他悟得的,你用他的方式所悟得的叫偏真涅槃,證悟的,叫偏真涅槃,他知道一切法當中無我,知道我空,但是他不知道「法」從心所生,所以他只知道這個蘊中無我,五蘊當中沒有我,所以他契入的是偏真,那麼依此而修的是「二乘禪」。那還有一種是大乘,知道我法二空,在法中沒有我,知道法又是從心所現的,悟得常樂我淨的真我,那依此而修,用這種正知正見而修,而證得了常樂我淨,這叫「大乘禪」,可是都沒有講到真正的禪宗,所以你看像一般的教觀,天台的教觀等等的,這些都是屬於大乘。那禪宗稱為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很重要,禪宗的觀念,他的教學方法、教學的手段,直指人心,不假修證,所以你問達摩:什麼是佛心?他說「你問我即是汝心,我回答你即是我心,你如果沒有心怎麼來問我,我如果沒心怎麼回答你,就是這個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不曾生不曾滅」,《達摩血脈論》,我是有點把它翻成白話了,就是這一念你來問我的心,就是真心,這直指的方式,這稱之為「最上乘禪」,最上乘的,不用經歷次第,不用先修空觀、後修假觀、再修中觀,不用,直接指示這個叫最上乘禪。所以你們學禪,要得究竟的定慧,你要學正確。那麼淨土法門,它是什麼禪?我看現在很多人學,學成纏縛的纏,所以才講這五種,依祖師才講這五種給你們揀別。淨土法門屬最上乘禪,為什麼呢?依經典而說,「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那你們就知道了,這不是學淨土的人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是佛講的,是最上乘,禪宗直指人心,你不一定能契入,阿彌陀佛很厲害,給你倒過來,你直接念佛,一般修學都要離相、要捨,可是眾生執著的這個習氣太重,他教你「就路還家」,你執著我就教你執持名號,念到「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所雙忘」,你自然打開本來,也是直指人心,最上乘禪。所以為什麼這裡講「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就是告訴我們淨土法門是最究竟的了,可以幫助你成佛,可以讓你一生解脫!它的殊勝在於即使你這一生沒有功夫,無所謂,你可以帶業往生。你煩惱沒有斷,沒有關係,你念佛只要煩惱能伏得住、降伏它,不起現行,那麼你就能夠帶業往生,這煩惱沒有斷掉沒有關係。而且一往生到淨土,真的就是直證阿鞞跋致,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翻做中文叫「不退轉」,不退轉菩薩,一般人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到達不退轉的這個果位,也有祖師判往生淨土的眾生都是法雲地的菩薩,法雲地,那他們這麼判法也對,都有他的依據、都有他的道理,總之就是不會退轉,比我們這裡講的還要高。所以你看這個法門它的殊勝,難得遭遇,你能夠遇到淨土法門,這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學了,就能直接跟如來的定慧圓滿的相應,所以「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諸佛如來證得佛性,於一切法最勝自在。為什麼加個最勝,就是在自在當中最究竟、最殊勝叫最勝自在。《華嚴經》講的:「十種自在」。如來果地上有十種自在,不是一般凡夫能比。所以修行淨土法門可以達到這樣,那麼為什麼可以達到呢?還是《華嚴經》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跟佛完全一模一樣,這個是很重要的話。現代的眾生沒有信心、沒有菩提心,所以學佛不會成就,學一學,不學了、退心了,業障現前;不然就是緣不好,進來佛門學大乘、學淨土,卻碰到了邪師亂說的,還有的講世間法的,告訴你說:大乘要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不光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他還告訴你:小乘就是世間法,就是《弟子規》、就是《感應篇》之類的,那當然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小乘不是世間法,它是出世間法,出是出世間的,不是世間,那世間法是輪迴的,它帶有輪迴的性質,一般世間人認為,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忠孝仁義做好了,他這個人就圓滿了。但是佛法它不這麼看,佛法講要有「出離心」,你沒有出離心,孝悌忠信做得再好,都不能出三界,有「出離心」還要「用對方法」,用一般小乘的,用一般漸教的方式,那個要修非常的困難。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眾生使用大乘的方法,為什麼大乘方便呢?大乘佛法轉心念。你現在起煩惱了,看經典祖師大德給你開示,心念一轉觀念就轉,你錯誤的觀念一轉,境界就轉。《楞嚴經》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能夠不被境界轉,你能夠轉境界,那你就跟諸佛如來一樣了,所以說大乘殊勝;念頭轉,你的煩惱當下就消失了。那淨土法門更簡單,你起煩惱,教你沒有別的竅門,三個字真傳─老實念,用佛號打除你所有的妄想,所以這個方式很巧妙,印光大師講的,講它四個妙字─妙妙妙妙,就是轉念頭。所以在末法應當提倡大乘佛法,大乘事理兼顧,小乘只重事不重理─就執事廢理,一般的小乘執事廢理,他事相上他做到,他不管心理上的,不管佛性的,他們的戒律只看你事相上有沒有犯,你的起心動念、你的動機他不管。大乘事相上不能犯,心念上更不能犯,不能起心,譬如說殺生,你起了一念殺意了,雖然沒有殺,這屬於有汙染的,你心念就不清淨了,它是講求到這麼微細,理跟事兼顧,理就是心理,這是在戒律上。那修行上、教理上呢?也是理事齊備。理事能互通互融,沒有障礙,所以最圓滿的法,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你要出三界,我就跟你講實話。有人說,你悟顯法師怎麼沒有講《弟子規》等等的,我告訴你:那個是講假話騙你,我不忍心這麼說,穿袈裟受九衣奉持如來命、奉持如來的教誡,廣度諸群迷,絕對不跟你講那些不了義法,那些不能成就的,甚至是非因計因的法,說學《弟子規》、學《感應篇》能夠作佛教的基礎,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沒有一絲毫正確,世間人去學這個沒有問題,國家去提倡這個是相當好的,但是你如果到佛門裡面來,你來問我:你修行要怎麼成就?我一定告訴你學大乘。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講得一清二楚:「我若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什麼叫佛道?佛道就是大乘,可是眾生不能信受,「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倒過來要毀謗正法、倒過來要毀謗大乘,你說這個眾生愚不愚癡?所以講經,不是讓佛法來配合眾生,是眾生來學,世間人講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什麼叫未聞往教?就是絕對不會把佛法降格來配合你的根器,因為是要提升你的根器、提升你的心靈層次;現代人講的:提升你的見識。你從前著相,佛法提升你的見識,讓你不著相。所以講經說法,不能胡說八道,現代人胡說八道,他就說他自己是方便說,其實是隨便亂說,隨便說一說,不是真正對佛法了解。所以我們依大乘經典《華嚴》、《法華》、《楞嚴》、《圓覺》、《般若》、《金剛經》等等的這些大乘經論,跟大家說明諸法實相,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要講大乘,不是要說小乘,更不可能說人天。為什麼?人天法就是他捨棄的。他為什麼要棄國捐王,為什麼要捨父出家、捨妻子出家?那些都是人天乘,四門出遊,你還看不懂,看到世間有生老病死,這個世間法做得再好,都是生老病死;到天上去也是一樣。所謂:「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就算你「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就看透了、想清楚了、想明白了,世間法做得再好都是輪迴、都離不開生老病死。有錢人有生老病死,沒錢的人有生老病死,中產階級的也有生老病死,都有啊!所以唯有使用大乘佛法才能夠啊!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學外道,做一些無益的苦行,學一些事相上的,總是不見性;最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看到這個星,知道我見性遍滿十方,無有障礙,無有局限,從此打破無明,所以叫見性,見得一切法之性,所以他成就了。那麼成就以後三七日思惟,三七日思惟怎麼度眾生,他看這個世間的眾生貧窮沒有福慧,常常喜歡學一些不了義法,所以他心裡想我如果給他講大乘,他們必然馬上毀謗,所以方便開三乘,因為過去諸佛也是這麼教化眾生,雖然說三乘佛法其實為一乘,所以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慢慢給你培養善根,到你根器成熟了,我給你講一乘,也就是大眾能接受了。那現代當然是宣說一乘的時候,因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已經給眾生種下善根,所以我們剛才講的,為什麼中國人很喜歡學禪,就是佛給我們種善根,所謂所應度者皆已得度,所未度者皆已為作得度因緣,那你說眾生怎麼會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那是在佛陀時代,佛滅度的時候就講:應當度者我已經度了,還沒度的人我已經為作得度因緣,你後面的人只管講大乘。我不曉得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法師喜歡倒說經律─顛倒講,我們觀察其目的就是貪圖名聞利養,喜歡人家恭敬讚歎,這個都是佛門的衰相,這佛教眾生都是教佛道,都是教怎麼能夠達到究竟的定慧,怎麼能夠究竟圓滿成佛,不光《無量壽經》這麼教,所有的經典都是這麼教的,絕對不用小乘法幫助眾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他講:大乘平等法,這大乘法人人都可以學,每個人學了每個人成就,所以叫平等法,「若以小乘化」,我如果用小乘來教化的話,明明大乘能夠廣利群生,他卻不用,如果用小乘的話,「我則墮慳貪,此事不可為」,為不可就是不可為的意思,不能做。又說「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所以《法華經》講的一清二楚,從來不用小乘法度化眾生,何況是人天佛法—人天乘的法,所以你們有去看經典,你就很清楚了,佛就是教你見性,不管你學淨土、學禪、學教、學密、學戒,統統都是教你明心見性,怎麼可能是用世間法作基礎?經典白紙寫黑字,寫得非常的明白,那麼這些無智的人,他要倒說經律,昧著良心做事情、昧著良心講話,這個欺瞞大眾,這將來都有很重的果報,這種果報我們非常清楚,所以我們不敢造這麼重的業,這造的業非常的重,你在破壞佛教,你讓眾生斷善根,你在斷眾生的法身慧命,那麼這些人,你要是不曉得悔改,你自己的法身慧命也永遠斷掉。所以你看現在講世間法的,到後來袈裟他也不穿了,都穿世間的衣服,還說這樣很自在、很隨緣,那叫隨業,隨業流轉。出家人一定是講佛法,佛法當中絕對講大乘,你一乘直指人心的這種方式你不會,你能講大乘。所以這是佛教非常殊勝之處,我們自己遇到了要珍惜、要讚歎,你用這個方式能得最勝自在,不光你現在得自在,你將來也得自在,在順境當中得自在,在逆境當中也得自在,因為你心裡面沒有順逆這二種相,所以得最勝自在。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所以下面講的:

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為什麼我們引《法華經》,就是要告訴諸位接下來要說的跟《法華》的境界完全一模一樣,是成佛的根本,佛門裡面講的:成佛的《法華》,《無量壽經》是《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這《法華》的最精華的、最重要的秘髓,肯定是一乘中的一乘,了義當中的了義,是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絕對不會超出底下要說的正宗分,所以叫著阿難也是叫著所有的大眾,包括末世的眾生,「阿難諦聽。」你仔細聽,諦聽是什麼?不要打妄想,現代人聽經不會聽,邊聽邊打妄想,怎麼打呢?法師你講這個道理,可能不是喔,大概是怎麼樣,他在打妄想,心念是在浮動的。諦聽是什麼?把你的我見放下、把你從前的思惟放下、把你的立場放下,那都是你的煩惱,這個統統都要放下,才稱之為諦,因為你諦聽能夠聽到諦理,能夠聽到如來的第一義諦,聽了以後要思惟「善思念之。」要能夠善思惟不是邪思惟,善,這個善在淨土宗就是你要能夠深信切願,叫「善思念之。」那麼後面我們肯定阿難尊者做到了,他發願求生淨土,你要真正善思、真正能夠憶持不忘,其實這一句包含了信、願、行,善思則具足信願,念之則具足行門,這信願行都具足。那麼底下講的:「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我會為你仔細的說明,為你分別解說,給我們說清楚,淨土宗裡面就《無量壽經》講的最清楚,《無量壽經》有五種原譯本,但是裡面出入非常的大,所以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才給我們會集了這個本子,有一些嫉妒障礙的人,說這個是偽經,實際上是他知見不正,雞蛋裡挑骨頭,依文解義,這裡每一句話都是從五種原譯會集進來的,你要毀謗《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等同謗五種原譯,我勸你們不要謗,為什麼?毀謗這個會集本等同謗這個五種原譯本,謗經,不光五種原譯本你謗到了,十二種原譯本你都謗到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一本經的經題就是會集了十二種原譯本的經題,等於你毀謗了會集本也毀謗這個十二種原譯本,字字句句都是從這個原譯出來的,你不要隨意的毀謗,否則造不善因,受不善的果報。在末法能夠遇到這個《無量壽經》的善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康僧鎧大師的本子雖然有四十八願,可是裡面有些願文是重複的,有些願沒有,這個我們都要清楚,他是名為四十八願,實際上不足,有的譯本只有二十四願,有的三十六願,這四十八願他講不圓滿,所以才有會集的必要,那麼再加上文章的艱澀,從漢朝一直到宋朝,相隔非常的久,所以他的翻譯的文章,原譯的文章有漢朝的文章,也有宋朝的文章,這宋是趙宋法賢大師翻譯的,後漢支婁迦讖尊者也有翻譯,這是漢朝,那麼這些文章、文字用詞都非常的艱澀,朝代又相隔久遠,不容易持誦,只持一本又不能夠圓滿其他四本的意思,所以才有會集的必要,那麼從這裡開始:從「法藏因地第四」,一直到第四十二品,是《無量壽經》的正宗分,序分就如同一個人的臉,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有耳朵,那麼正宗分就如同這個人的身軀,裡面有器官,有心臟、有脾胃等等的這個重要器官,也就是精華的意思。那麼我們來看第十頁「法藏因地第四」,這個品題很簡單的,顧名思義介紹法藏比丘的因地,法藏比丘就是阿隬陀佛還沒成佛的時候,他在因地的法名。那麼這一品你可以看到他是存什麼心在修行的,前面第一品、第二品是通序,第三品是別序就是發起序,第一品、第二品是證信序,第三品是發起序,這每一部經發起的因緣不同,這部經發起是佛現瑞相,阿難看到了向佛請問,世尊是在念過去佛,還是念現在佛還是念未來佛,世尊讚歎,讚許阿難並且為阿難宣說這部《無量壽經》,這是它的發起因緣。那麼這裡就直接進入正宗分,就是佛要說阿彌陀如來,他因地是修什麼行、怎麼存心、怎麼用功的,所以稱為「法藏因地第四」。那麼再來看到這個第二行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

「佛告阿難。」這告,上對下叫告,下對上叫白,所以你看阿難白佛,那佛是長輩,對學生叫告,我告訴你,「佛告阿難。」告訴他就是你要注意、要仔細聽,所以「佛告阿難。」他講過去的事情,說一段歷史給我們聽,過去無量不可思議,就是指非常非常久─無量,無量有多少呢?到不可思議,想都想不出來的長久─「無央數劫。」這個單位,時間的單位是劫來算的,這一劫我們之前有講過,一顆大石頭大四十里,像一座山的大石頭,那麼每隔一百年有一個天人下來,用天衣在這個石頭上這麼拂一下,一直拂到這個石頭統統磨平為止,這樣稱為一劫,所以稱為劫石,這劫就是劫波的意思,時間的單位,那這個石頭叫劫石,不是膽結石、腎結石是這個算數的一個單位名稱,劫石,那以這個做單位,有多少?無央數,無央數就是梵語的「阿僧祇」就是「無數」,也就是沒有辦法計算。那麼還有一個說法,這個劫,以現在人的壽命來算,每隔一百年減一歲,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減減減減,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又從十歲每隔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所以以大劫來算的話,算無央數,也就是非常的久遠,在《法華經》還有「塵點劫」的比喻,那這個你們自己再去查佛學辭典,或是直接看《法華經》,那個劫又更多、更久,那是用譬喻來講的「塵點劫」。那麼這裡說有佛出世,你要能夠遇到佛出世不簡單。像你們現在就遇不到。有一些外道說,彌勒菩薩來不曉得他在哪裡,彌勒菩薩現在不會出現,他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他才會出現,那麼那個時候我們的人壽是八萬四千歲,那他出現在世的時候龍華三會,在龍華樹下開三次大法會,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你們現在如果有妄見的、錯覺的,說彌勒菩薩再來,你不要相信,這個是真的。你講這些諸佛如來再來,你要依佛經而說,他來示現作佛,那外道常常說一些神通來誑惑眾生,所以這個我們要清楚。那麼實際上彌勒菩薩離我們不會很遠,只是你還沒那個本事進去,他住兜率內院,兜率外院一般人很好去,內院你進不去。為什麼?天親菩薩的哥哥師子覺菩薩,他就是有功夫,到了外院就被天女迷惑了,就迷惑顛倒了,去了都沒有消息,後來天親菩薩問他的大哥無著菩薩,他說這個師子覺菩薩上哪裡去了?他說他在外院就迷了,內院那要有相當的功夫,最起碼你也得證阿羅漢果,那一般人進不去。所以彌勒菩薩雖然離我們近,但是你看不到,看到了你也不認識,因為彌勒菩薩來這裡一定給你講大乘,一定教你受菩薩戒。有一些法師說他不傳戒,以為自己很清高,他看彌勒菩薩一定是個凡夫,彌勒菩薩一定給你講大乘、給你講《無量壽經》,因為佛叫他來流通《無量壽經》,他不會給你講小乘法,也不會給你講《弟子規》,這個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所以一般的人,即使看到諸佛如來再來,也是看成凡夫,現在就算有祖師出現在這個世間,你也會覺得祖師是小孩子。很多祖師十一歲就能講大經大論了,李商隱有一首詩讚歎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十四歲就會講經,「十四沙彌解講經」;十四歲沙彌的身份就能夠升座了,就能夠講佛法了,「似師年紀只攜瓶」,在這個時候十四歲的小孩都只是負責端茶水而已;「沙彌說法沙門聽」,他是沙彌的身分說法都是這些大德、比丘在聽,他是真正懂的,因為他十世的高僧;「不在年高在性靈」,不是在於他年紀的大小,在於他對於佛法的明了,所以不是說幾十歲才能講經、幾十歲才能夠出來接眾,不是的,是在你對佛法懂不懂,你對於佛法不懂,八十歲、一百歲都不能講,這個要清楚。世間人看年紀,佛不看年紀,也不看你的身份,像優波離尊者他的身份是首陀羅,可是他比他的一些皇親國戚的這些貴族子弟還要早出家,佛就要求後出家的向先出家的禮拜,這個都是佛門的制度,佛也不看年紀的,所以你看像鳩摩羅什大師十幾歲就能說法,龜茲國的國王護持他升座講經;玄奘大師也是從小他就能夠說法,包括你們現在知道的雲谷禪師、中峰國師都是從小說法,人家在玩扮家家酒結婚,中峰國師在做法會,他自己做主法和尚在超度眾生;臨濟禪師五歲一開口講話,他媽媽帶他去寺院,他五歲前都不會說話,帶他去寺院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像,問媽媽說那個是誰?他媽媽告訴他:這是佛,他說「與人無異,我亦當作佛」,五歲就會講話,講這種話;清涼國師十一歲講《華嚴》、《法華》、《大智度論》、《寶性論》、《瑜伽師地論》,十一歲就能說,「不在年高在性靈」;善導大師的和尚道綽禪師,八十幾歲倒過來向善導大師請法,善導大師幾歲?二十四歲,他問善導大師我修行這一輩子能不能往生淨土?善導大師說你等等,我入定到極樂世界幫你查一下檔案,檢查一下看你還有沒有缺什麼,沒有補上的,出來告訴他:你還有什麼沒有持清淨要懺悔,所以不是在於年紀的問題。那是不是年紀大的人就不貪名利了,也不是。所謂「少時戒之在色,老時戒之在得」,貪得無厭,世間人講的,所以不是年紀的問題,是對於佛法懂不懂、對於世間放不放得下,這個才是我們佛法的真正的判斷的方式。他能夠講正法,你不要管他的年紀,所以我說,祖師即使出現在這個世間你也不認識,十幾歲就會講大乘經,現在你們看了一定笑一笑,我是什麼博士、什麼教授,我還聽你講大乘經,我自己著作等身,貢高我慢的不得了,我怎麼可能去聽你講,現在人就是這樣,所以沒有福報,祖師大德出現了,他也不認識、也不懂得。所以你們要會看,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小孩來學佛的都是祖師,你們自己要搞清楚,不要好奇務怪,有的道場這麼一說,道場的居士就開始好奇務怪,我兒子是不是祖師,我兒子他也很喜歡學佛,也很愛吃素,大概也是個祖師吧,你整天在打妄想。那麼這裡講的:世間自在王如來,在過去無央無數不可思議劫中出現於世。

 

第二十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二集)

〈法藏因地第四〉,我們上一次講了第四品的第一小段,那麼我們再來重說一次。〈法藏因地第四〉,這裡是直接進入《無量壽經》的正題,也就是正宗分。那麼所要說的,就是阿彌陀佛還沒成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因地就是還在修菩薩道,佛是果地,那還沒有成佛,還在行菩薩道就叫因地,這是上一次沒有講到的。所以像你們現在,在行菩薩道都算是因地。那麼修行要依不生不滅之性─依心性。《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地的發心,如果不是跟「真如佛性」相應,那你用的是妄想心、用的是生滅心,那跟佛乘是不能相應的。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那麼不生不滅心要怎麼用呢?有的人會講,我要是能用不生不滅心,那我豈不就成就了?禪宗大德講的好,「於一切時都不著相,即心不生」。心不著相,對事歷境了了分明,「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個心叫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佛啊,這個叫因地心,這是佛性、是大乘佛法。其他通途的,小乘、人天,他的發心是現代人說的三分鐘熱度,今天發了心,明天就退轉,遇到了一點小痛苦,不順他的意思、不順他的想法,跟他的感受相違背了,這感受包括六根對六塵所有的覺受,只要有相違背了、不順他的意了,他就退心了。他說要利益眾生,這是嘴上說而已,每天發願,那個願是假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因為你對於心性你不明了,你不曉得怎麼用常住真心,於一切時處不著相,這個才是真正在用不生不滅性。不生不滅性不是一物,就是在你不著相的時候,這才叫不生不滅。一著相、一起心一動念,那就落於生滅當中,你就落到生滅了。那麼從不著相入手,把煩惱斷掉,那你才能成就圓滿菩提,所以因地心跟果地心是一樣的。所以很多人就講要怎麼用因地心?用因地心怎麼不生不滅?東拉西扯講了一大堆,講不出重點來。我跟你們直接講明白了─就是「不著相」。這個就是不生滅心,不然你上哪兒去找?離生滅之外,無有不生不滅。所以中峰禪師講:「生滅無生生不生。」生滅與無生是兩個俱是無生-生不生;「樂邦那肯禁人行。」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即是,就在於你心生滅,所以隔著十萬億個佛國土;「誰知萬丈紅塵裡。」,萬丈的紅塵當中;「菡萏華開月正明。」菡萏華就是蓮花,你的心本自開明,在染而不染,在淨也不淨,不增不減,不是新得的,也不是把煩惱除了它才顯現,那什麼時候顯現呢?一切時一切處無不顯現,只是你著相。所以達摩大師講:「因為著相的緣故,所以不見性」。《楞嚴經》講的:「認物為己」。所以你的心是假的,這世間人講的愛情都會變,而且是馬上變,上一秒感覺到了,下一秒馬上就變了;上一秒說很喜歡,下一秒馬上就變掉了。所以世間人這些情愛是假的,我們且不說緣現前時,愛欲心現,緣散時,一工作、一忙忘記了,所以不是真的,不是真常,都是生滅心,所以為什麼夫妻會離婚、會吵架,當初不是很好嗎?就是因為用的是生滅心。這世間你用什麼方式去看,那些幸福人生的這些講座,夫妻怎麼相處都是枉然,因為你的心是假的、動的,那你要心是不動呢?不動就跟石頭一樣,所以為什麼講叫「如如不動。」如如就是作用,如同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現胡人的影像時,鏡子不會著於胡人的影像,現漢人的影像的時候,鏡子也不會著於漢人的影像,俗話講叫「用心如鏡」。所以你就知道了,我們修行之所以會進會退,就是因為你著相,這世界為什麼會亂?就是因為眾生用的是煩惱心,而且眾生的惡心比善心還多,惡心的、不好的習氣,唯識講的惡心所有二十六種,善心所只有十一種─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但是煩惱,根本煩惱就有六種,隨煩惱就二十種,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現行,隨煩惱裡面還分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隨就是跟隨、連帶的。所以為什麼眾生的習氣難斷,天天迷惑顛倒,一接觸境緣就迷,不接觸境緣就打妄想,你讓他觸境他就隨境流轉,《楞嚴》講的:「循聲故流轉」,循聲哪。你不讓他接觸境緣,坐在那裡,他不是墮於無記,無記就是發呆,就是在那裡思前慮後,沒有一刻停得下來,這都是祖師大德說的著相故,不見性,所以你為什麼修行會退,你對於心性不明了,為什麼學大乘後來要跑去學《弟子規》?因為不明白什麼是大乘佛法,講的人不明白,聽的人那更不明白,對於佛法沒有信心,所以當初李炳南老居士講要「信佛」啊。你對於佛法能不能相信,對於佛法不能相信,你相信外道典籍、相信世間典籍可以解除你的煩惱,可以救這個世間,那你是世間人。你不了解佛性,你不知道一乘因果,你只知道世間的善惡、差別業因,你不了解一乘因果,所以這些想要救世界的、想當超人的,怎麼當呢?你要真正見性。真正見性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見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這個是真正見性,眾生安住的是穢土,他同處不同住,他住淨土當中。所以你看《維摩詰經》,裡面世尊足指按地,他顯現的是他自住的清淨境界,沒有任何的汙染,這就是他證得佛法,他了解了什麼是心性、什麼是佛性,這是學佛的基礎,其他的六度萬行、五戒十善都是枝葉,所以說以「心」為本。這心不是你打妄想的那個八識五十一心所那個妄心,你現在在打妄想的,但是有沒有離開?沒有離開,所謂「但向塵中了自心」,就是這個意思。這生滅之體即是不生不滅,就像海上的波浪,全波是水,這個海上它有波浪,這波浪就比喻作妄識,妄識的全體是佛性,是水,這水就比喻作佛性,你能不能把妄識滅掉呢?你滅不掉。你想滅妄識叫撥波求水,那做不到,我不要波浪我只要水,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大乘佛法教你了「全波是水」,「水外無波,波外無水」,這你才對於佛法有一點點基礎、有一點概念,這個是因地,從這裡開花結果,成就無上佛道,開花是成就菩薩,結果是成就如來。所以你看了這裡你才知道,修行要怎麼修,你跟法藏菩薩學習,不是跟人學,世尊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他為什麼叫法藏?法者諸法之義,諸法的密藏是什麼?真如本性,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名字含蓋著這個意思,《楞嚴經》說的:「依不生滅。圓湛性成」,這湛就是湛寂虛靈的佛性,以湛旋其虛妄知見,旋其虛妄知見就是轉變你的虛妄煩惱,知見就是煩惱,「伏還元覺」,才真正見性,「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真正見性,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是大菩薩直接給我們做示現,所以這一品叫「法藏因地」,那因為是屬於第四品,所以品題加上第四,這是講品題,讓我們明白阿彌陀佛在因地是怎麼修行的,他因地叫法藏比丘。那麼底下世尊告訴阿難,現在人說的這個公案、佛門不叫故事,佛門叫「公案」,故事是可以捏造的,公案是事實,所以佛門講這個叫做公案,世間人叫故事。看第一行經文,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

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也告訴末世所有一切想要俢學淨土、想要成就無上佛道的眾生,包括告訴我們在內,所以佛說法,越三際遍塵道,塵說、剎說、無間斷說,沒有絲毫隔越,因為「經」具「貫、攝、常、法」,這個意思你們要懂得,因為這三世是一念,過去、現在、未來,沒離開你這一念心。所以說過去不離現在、不離未來。那麼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這是形容非常非常的久─無量,而且你想像不到─不可思議。無央數就是無法計算。無法計算─劫。以一劫為單位,無央數劫。那麼有佛出世,有佛出世,在字面上講有一尊佛出世。但是一佛出世佛佛道同,都是一樣的。那因為要教化眾生,所以隨世間眾生的根器,而幻立假名─「名世間自在王如來。」這名是假眾生根器而立的,不是真的實有凡夫的這個計名字相。凡夫見相生心,有能有所、有無明。無明生出能所,能所再相對產生了智相,智相以後,輾轉相續,有計名字相,叫做「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長了六粗相,這就是眾生怎麼來的。現在科學研究眾生怎麼來的?講不出所以然。禪宗教你參「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話頭很有意思。父母還没生你的時候你長什麼樣子?叫你參。參,不是叫你想,有的人現在搞參話頭,亂搞一通,他那個不叫話頭,那叫話尾。參話頭就是問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把你的念頭給打掉,父母未生之前哪有念可得,還去想什麼樣子,你就墮到二念,這叫話尾;就直接把你的眼睛給摀上,把你嘴巴給堵上,參話頭就是這樣,叫你參到「心言路絕」,再也不起思量。這時候一個機緣一到,豁然打開,親見本來面目,話頭這麼個參法。或是叫你參什麼是無,現代人什麼是無?在那裡想,想的時候就有了,還什麼是無。你在參,參什麼是「無」,要這麼個參法。用這個無字扼斷你的一切念頭。所謂「把斷要津」不起思念,掐住你的咽喉,讓你喘不過氣來,無有透息之處,這麼個參法。不是叫你在那邊想─什麼是無,這樣是無─因緣和合是無;經典講無生是無,都是有。所以現在的參話頭,還有更誇張的,雖然教你不參古代的死話頭,教你參現在錯誤的話頭,什麼話頭呢?那個也不是話頭,連話尾都不是。剛才講參話頭參錯變成話尾─落思量。他叫你參什麼呢?人生有什麼意義,那根本也不叫參,叫胡思亂想。所以佛法教你別胡思亂想。你參人生有什麼意義?我看很多人參很有意義,寫了一大篇文章,又寫詩又作偈,特別有意義。那個就是現代禪宗的衰相。現代人喜歡想。而真正的禪,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把斷要津」。掐住你的喉嚨不讓你呼吸,摀住你的口鼻,讓你絕見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麼樣子,你才能夠成就、才能開悟。因為你一見聞,馬上就掉到你的分別意識裡面去,叫見相生心。所以這裡隨世間假名,「名世間自在王如來」。如來的名號,你不要想說如來有個什麼名,像世間人取名字,為什麼在道場一律不准用世間名字,用法名;出家人為什麼有一個道號?道號幹什麼用的,求道用的。你來這裡求道,來這裡修行叫做某某,就是來求道用的。來道場用法名,法名就不是你世間的業;為什麼叫居士穿居士服,我們道場也不給你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制服,穿那個世間衣服帶起來的就是世間業。都給你穿居士服,那居士服跟出家人的衣服很像,你就知道自己是個居士,自己是來修行的,都有它的意義。世間人取名字,不離開名利、富貴,統統都是如此。希望自己有錢,有名、有財、有智,能夠得人稱讚,都是我相;他希望自己子孫,能夠光宗耀祖,都取的這些名字,所以那是世間之名。佛呢,他隨緣立號,沒有說我希望叫什麼名字。這個世間的眾生,他度化他,該用什麼樣的名字他就用什麼樣的名字,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為什麼叫釋迦牟尼?釋迦翻作中文叫能仁,仁慈的意思,牟尼翻作中文叫寂滅。不然你們天天在拜懺,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曉得它的意思。釋迦牟尼是仁慈、寂滅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間的眾生沒有慈悲心,心裡面天天打妄想、自私自利,不能得到無餘涅槃,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眾生與自己同一體性,所以他取名,示現在這裡叫釋迦牟尼佛,是這個用意的。像世間的眾生沒有慈悲心,看到人家放生,他不願意,泯滅眾生的慈悲心。放生、吃素這是世出世間最善的善行,為什麼?比你回去孝順父母都還善良,我給你講實話,人家不了解這個道理,我懂,你們一定會問孝順父母不是最善嗎?怎麼會說吃素、放生最善。《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不殺生吃肉就是孝順一切父母,所以說為最善,這才是真正行孝道,不是只有個人的情愛,狹義的孝順這是不可以的,有的人學《弟子規》,學到後來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的家庭,這種狹小的世間的孝順,這不是佛法,你要能夠打開心量,這一本書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你如果說它是佛教的基礎,從古到今的祖師沒有一個會認可你,不要說祖師不認可,諸佛如來更不會認可,你要說它是一本世間書,他會跟你點頭,世間書,那是一個世間人看的。但是你帶著自私自利的心在看,你就只想到我的父母、我的師長、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親戚朋友,從「我」做出發點要行孝、悌、忠、信,都是我執,他不是真正的無我、把這個小我給放下,所以我們講經的時候就講,《孝經》雖然不錯,但是世間人的孝道不離開我執跟身見,《孝經》一開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很明顯的不曉得「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因為他認為受之於父母,他不知道「諸法無生、無自性」,你去看《中觀論》你就知道了。俗人在看,父親是因,母親是緣,生出我是果,《中觀論》講,這裡大概提一下,不要講太深,「因中無果性」,在因的時候,你没有辦法預測是什麼樣的果,「緣中也無果性」,「因緣都無果」,那你怎麼知道果長什麼樣子。很簡單,你母親在懷你的時候,知不知道你的長相、是男是女、是有是無,所以現在的人求子,去看婦產科看看是男的是女的、有沒有懷孕,所以很明顯的不曉得「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所以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龍樹菩薩講的「諸法無生」,那麼這是大概提一下。《孝經》最後面講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德。孝之終也」,這要是有一點假學佛的人就很高興了,你看,立身行道,他沒看到後面那一句,揚名於後世,立身行道只為名,儒家講的正名,就是要能夠揚名立萬、能夠光耀門楣,做個偉人、做個在世間有影響的人,我相不除為名利故。所以後世的這些學儒的、搞儒學的,多半都是為了名,所謂「習得文武藝,售與帝王家」,賣給皇帝,他要的是名利。雖然盡忠,但是也是圖個忠名,雖然清廉也是圖個清名,這「我」都沒有除掉,所以怎麼能說做為學佛的基礎。我們剛才講的:「你要用不生不滅心」,你一見相一生心就有我了,你的心怎麼會不生不滅。所以我們舉個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大貪官─和珅,和中堂,他還沒當中堂以前,他是戶部的官員,戶部就像現在的財政部一樣,他是個大清官,很有操守的大清官,絕對不貪,自從雲南總督被抄家,他那個時候性情大變,因為這個事情是他督辦的,和珅晚年開始貪,越貪越多,聽說全世界歷史上貪官他排第五名,非常的離譜,所用的這些器具都跟皇帝同樣的規格,完全僭越禮制,無君無父,他之前是個清官,為什麼後來是個貪官呢?用的是生滅心,所以會變節,他用生滅心。所以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真正清官、真正忠誠被人佩服,他這個心用得好,一輩子都不變,一生忠義,像這個關公,雖然忠義一生,但是死了以後當鬼,做鬼做得很不甘心,做什麼鬼?無頭鬼。他看到我們佛教的高僧-智者大師,向智者大師哭訴-還我頭來,智者大師度他,他才成為佛教的護法。所以用生滅心,雖然忠義,死後為後人景仰,但是仍舊是不離鬼道,所以都不究竟,都不是真正的有大成就,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你不要好世間的名聞利養,不要好樂五欲六塵,要把我放下,你不要這些,你再來行忠孝仁愛,世間人稱為大孝、大忠、大仁、大義,但是要真正做,你不要信口開河,空口說白話,發虛願,那就變成大忠似奸、大偽似真,假的,這是跟你們講世間法,世間法,佛法叫「俗諦」。俗諦你要怎麼行?依「真諦」而行,所以說「真俗無礙。二諦圓融」。現在人只行俗諦,不依真諦,那就叫俗人,所行的不叫俗諦,為什麼俗上面加個諦?就是與真實的諦理相應,叫俗諦,佛法遣詞用句有它的大學問在。那麼這裡講「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是應眾生的根器而立名,不是依他自己的好樂、依他自己的名利。那麼這個世間的眾生,沒有真正究竟解脫,所以不自在,他就「名世間自在王如來」,自在王,王就是在自在當中最自在,我們人道的眾生,這有情世間,世間分三種─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有情世間,這三種世間。有情世間當中,人道比下三道的自在。這個地獄道是最不自在的,比較好一點的是餓鬼道,大體上是這樣分,裡面還有一些微細的差異。在畜生道,是比鬼道自在,有沒有畜生道比人道自在的?也有,那是特別稀少,也有鬼道比人道自在的,也有,那也是特別稀少,這帶過去生的福報,所以這個我們講清楚。就像有的畜生,你看牠小狗小貓,我們看是畜生,牠有爵士的身分,牠有好幾億美金的遺產,有專門的僕人在服侍牠,這是真的,真的有,所以牠在受用上、福報上比大多數人自在,這是非常特別的。還有一些畜生是你看不到的,像龍王、大鵬金翅鳥、這些鬼王,有的這些畜生類的,牠的神通、牠的福報比人還自在,但是牠是畜生,畜生裡面福報最大就是大鵬金翅鳥,這個大鵬金翅鳥翅膀一振,可以飛九萬公里,大鵬金翅鳥牠在休息的時候,牠不是住鳥窩,牠是住宮殿,牠的身體可以化為宮殿,自己進去受用,變化自在,這牠福報很大。所以人道基本上比畜生道自在,天道又比人道自在,那金翅鳥福報再大,也是大梵天王的坐騎。人中福報最大的叫金輪聖王,這金輪聖王現在看不到,他是一個非常有福報的人,轉輪聖王在世的時候,轉輪聖王有四種轉輪王─金、銀、銅、鐵,福報最大的是金輪聖王,他在世的時侯就是人的壽命非常長,他國土的人都可以受持五戒十善,這後面講的法藏比丘,就是轉輪聖王裡面最殊勝的,像金輪聖王一樣,有國主名世饒王,這後面再來說明。那麼剛才講的,天道比人道還要自在,這世間自在王如來,我們也可以稱世尊,超過人道、超過天道、超世間之自在,比有情世間還要來得自在。那麼超越智正覺世間,智正覺世間就是羅漢、菩薩。羅漢是二乘,菩薩有權教的,也有大乘的菩薩,權教就是漸教它也算大乘,也有的是小乘剛迴小向大的,可以都稱為權教菩薩,權就是方便,還不是真正我們講的入大菩薩位,權教,佛超越他們,所以叫超凡超聖,能超凡超聖,非凡聖之所能,剛才只講兩種世間。第三種,器世間,佛能夠變現自身為一切國土,如來十身,有一個身叫「國土身」,能夠變現諸佛的剎土,自己於剎土當中,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行菩薩道,國土身,能夠變現自在,或是現江河利益眾生,或是在沙漠現泉水,能夠救濟這些急需要水源的這些商侶,他能現國土身。所以在器世間也得自在,三種世間都得自在,而且沒有人可以超過他,即使是等覺菩薩,假使滿世間,這一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成就等覺了,智慧都跟文殊菩薩一樣,集合起來思量如來的境界,百千萬億所不能及。這百萬分不及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算數分、譬喻分,怎麼樣算、怎麼樣比喻都沒有辦法測如來的智慧,所以他立名為「世間自在王如來」,當然這個如來是十號之一,我們是順著講下來。下面就是圓滿佛的十個德號,這個德號就是顯示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功德,「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只有圓滿成就的佛才可以稱呼的德號,所以我們剛稱世尊是正確的,可以稱呼他世尊。那麼如來,如就是真如,依真如修行而來示現,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維摩詰經》講的:「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這才是如來。如所從去,來去都不離自性,這「所」就比喻作自性,從佛性出生,所以叫如來,又從真如出生,故名如來。所以你們講的如來佛,到底什麼叫如來佛?如就是指真如。那麼他成就萬德萬行,《華嚴經》講的,我們常說的這一首偈子:「大海中水可飲盡。剎塵心念可數之」,你的心念有多少都可以算得出來,「虛空可量風可繫」,虛空可以測量邊際,風可以叫它不動,風可以繫住不動,把風綁起來,繫就是繫縛的意思,但是「無人能讚佛功德」,沒有人可以讚歎他。所以應受九法界一切眾生供養,所以叫「應供」,他這個應供比阿羅漢來得殊勝,阿羅漢沒有辦法跟他比,阿羅漢應三界之供可以,他的德行可以應三界之供、人天之供,他還沒有這個德行能應菩薩、如來供養,佛能夠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所以像你們禮佛、你們頂禮法師,實際上你是頂禮如來的形象,尤其是出家人,他身穿袈裟,你去頂禮,是拜佛,袈裟是如來的正傳,龍得這個袈裟,將來就再不墮龍身。不墮惡道。大鵬金翅鳥看到龍身上有袈裟,它不吃它,所以能夠令眾生免諸惡難。乃至演戲裡面,你扮演出家人,所以你們如果在學校要演出家人,趕快舉手,將來都能夠得出家身相,能夠成人天師範。戲裡披衣。有的人酒醉了,喝酒醉了,頭髮理光,穿出家人的衣服,爛醉如泥他也不曉得,這都種無量的善根。所以你們不要毀謗出家人,不要破壞僧團,什麼叫破壞僧團?就是把你的世間意帶入道場。用你的習氣在道場裡面,在與人應對,這都破壞僧團啊。到道場出了一點錢,想說修福,要人家給你特別,把你叫出來這個是大護法,這個是功德主,功德都沒有了。你供養法師,還要法師跟你說謝謝,這一說你功德也沒有了。所以為什麼說你修福,你要會修。我們之前也有講過。有人供養星雲法師,星雲法師是我的得戒和尚,供養他,他一直提醒他:師父,我供養你多少錢呀。好像好幾百萬,星雲大師給他點點頭。他還是怕星雲大師忘記,一直提醒他:師父,我供養多少錢。星雲大師就開口告訴他了說:你是要這幾百萬的功德,還是要無量功德?他說當然要無量功德。這個意思就知道了。所以這是出家人善巧方便,應受供養。所以你看到出家人,你不要管他有修沒修,有破戒─這個有持戒沒持戒,你就是恭敬、讚歎、供養。有一些人像現在假扮和尚,那麼一些無知的世間人說,你不要供養他,他可能是假的。可能是真的怎麼辦?萬一他是哪一尊古佛再來示現。周邦道老居士還沒學佛的時候,他們家是信仰別的宗教的。有一天他的同修就看到一個出家人來跟他托缽化緣,把他趕走,不給他。後來他學了佛,嚇了一跳,那一天來跟他化緣的出家人,長的跟地藏菩薩一模一樣,該不會是地藏菩薩來跟我化緣,我沒有給他。給他種善根,讓他後來有機緣學佛,為什麼?《地藏經》講的,看到地藏菩薩一面,所謂「見聞瞻禮一念間」,一念之間,「利益人天無量事」。你造再重的惡業,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跟你保證不墮地獄。真的啊,你們去看《地藏經》,他是連續殺人犯也好,十惡不赦也好,臨終碰到地藏菩薩,有地藏菩薩的像跟它合掌、作禮、或是稱念,你就不會墮惡道。所以你不要看,有一些人他不懂,沒有學佛,不知道,他是假的和尚,他有他的果報。你是真誠供養,你修你的福慧。他造他的業,你不用想那麼多。所以為什麼永嘉大師講的,「中下多聞多不信」,想太多了,「上士一決一切了」,上士就是什麼?有福報的人,一念轉過來了,一切通達。所以你不要有福不會修,毀謗正法、毀謗出家人。這個來生,現在不用談到來生,這一生果報就非常的淒慘。這個是如來第二個德號。「等正覺」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一個簡說。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化,就稱「等正覺」。我們不稱他「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名字太長,所以就把它略為簡單化,叫「等正覺」,也就是說他所得的覺悟無人能過其上。凡夫是迷而不覺,像你們看《了凡四訓》,那個袁了凡,大凡夫,迷而不覺,你學他,你出不了三界。他懂的是業報差別因果,不懂得真正心性五周因果,周就是周遍,自性周遍一切,分五個來說明,五周因果。這不生不滅因果,不是業報差別因果。世間有善有惡,造業受報,這個因果很好懂,沒有什麼困難之處。你造善一定得善報,造惡業一定得惡報,這個還用講嗎?不用講了。但是什麼叫不生滅因?不曉得。怎麼樣是不生滅?不知道。怎麼樣是如來果地?不曉得。這個才要學。所以祖師講通明因果者,必然證乎心性,是講的大乘一乘的不生不滅因果,不是世間那種淺學的業報差別因果。當然不生滅因果涵蓋業報差別。所謂後後勝於前前。所以你要學「佛」你跟了凡先生學,那是跟凡夫學。《普賢行願品》講「常隨佛學」跟佛學習,普賢菩薩是跟佛學,他沒有跟了凡先生學。他是個大凡夫,你不用跟他學,學了也沒有用。同樣跟他同一時代的,我們常介紹的,你學憨山大師。他也遇到雲谷禪師,一生了脫生死,明心見性。了凡先生沒有福報、沒有福慧,業障深重。碰到雲谷禪師跟他講大乘、跟他講一乘了義,他一個字都聽不懂,如癡如聾,他聽不懂。這個事情是憨山大師記載的。他曉得袁了凡先生來拜訪他的和尚,他的和尚跟他講大乘,一個字都聽不懂。跟他講世間法,怎麼得到名利,怎麼求福報,趕快抄下來、記下來,心中都是名聞利養。雖然轉了一點點命運,那是小業,真正的生死業沒有轉,根沒有解決,都在枝末上。你要是跟他學,你就跟他一起輪迴。所以我們道場絕對不會流通《了凡四訓》。你如果要看看世間的因果,可以去看看,它裡面講的確實還不錯,立命之學、積善之方等等的,做一個世間人。但是你要成佛,我不推薦這本書。我推薦你看憨山大師《夢遊集》。你要嫌太多,你說你修學淨土,我給你印了一本書,叫《淨宗法要》,憨山大師開示的。這個你總不能再推托了。再不看,你要說你是學淨土的,實在是沒有辦法相信你。所以你要跟諸佛如來學習。那麼這裡講的「等正覺」就是指無上。所以不是凡夫,那更不會是二乘,不是凡夫、二乘,也不是權─權教菩薩,也不是一般的三賢十聖,他是正等正覺。所謂「三賢十聖住果報」《仁王經》講的,「三賢十聖住果報」他們所住的都是功勛位,住果報土,不是真正的究竟位,還是有修有斷─有修有證,不是真正究竟,沒有成就如來。所以《仁王經》講:「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所以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叫做至高無上。覺不是普通的小覺,是大覺。自覺─覺悟自性,覺他─覺悟法即是心,一般阿羅漢自覺,他是知道法中無我,他沒有我所以叫做正覺。自覺,自己覺悟,沒有我,不能覺他,不了知這個一切法從心想生,不能覺他。不能方便力用那就只是一般的菩薩,像佛真正自在,覺行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稱為佛。所以阿羅漢只知道在一切法當中無我,這自覺。菩薩知道無我也知道法空,但是還不自在。古德他有個比喻,就像一個坑,凡夫呢,是跳到坑裡面出不來。二乘呢,跳出來了不敢跳回去。坑就比喻作三界。二乘跳出來了不敢回來,怕,還是著有。菩薩呢,能夠跳進跳出。你們就想這個很厲害了,自在了。佛呢在內即是在外,在坑裡面跟在外面完全一樣自在。所以說「地獄天宮同為淨土」。用這個比喻你就知道了,佛比菩薩、比羅漢、比人那自在太多了。這人就包含這個天,包含三惡道的眾生。所以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第二十一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三集)

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那麼這是講如來十個德號,只有圓滿成就的諸佛如來才有的十個德號,這是「究竟即佛」─「究竟即」。天台宗講:「佛有六即」。第一個是「理即」。理即呢?就是指我們的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這是理上具的,理上有的;那麼事相上並沒有證得,所以叫「理即佛」。那第二個是「名字即」。也就是他開始學大乘佛法、學大乘,能解大乘圓教義趣,圓教不是通教也不是別教,能解圓教的義趣,那只知名字,沒有起修也沒有證果,這稱為「名字即」;知道佛法的名相,知道圓教的義趣;那麼「大開圓解」,可以從這裡開始算,這是「名字即」。那再來依名起修,依這個經教,這名字就是講著經教裡面的義趣種種的,依此理而起修叫「觀行即」,這是第三個;觀行就開始修觀、起觀。那麼再來依觀行再向上,那麼同樣都是開圓解算「大開圓解」,再向上有修證了,這個把煩惱除斷了叫「相似即」,這是第四個;那麼「相似即」雖然相近,但是並沒有真正的破除無明,所以繼續向上。第五個是「分證即」,這「分證即就是菩薩」、「相似即就是羅漢」,大乘也有羅漢,但是他的心不是小乘的,所以羅漢再往上這是菩薩。是大乘菩薩-分證,對於心性他確實見到了、明了了,但是並不是完全證得,也就是說他的煩惱還沒有斷盡,所以還被煩惱所遮蓋住,並沒有得到全分的力用,所以叫「分證」。分證就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位他就算是「分證即佛」,那麼一直到圓教─妙覺位,妙覺位就是等覺再往上去,妙覺、妙覺位的;那他這算是完全斷除煩惱了,所以叫做「究竟即佛」,這是第六個。究竟即,那麼也只有「究竟即才適合使用這個如來的十個德號」。這是給大家講一些佛學的知識,這個不算是佛法,給你們講一些名相,名詞解釋,這佛法不在名相上,要能夠「因名達體」。所以你看我們剛才講的,「六即佛」裡面的名字即,他就是對於佛法他真的懂了,他還沒有真正起修,所以只有名字沒有觀行,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教你要實際上去修的,不然你念再高的學位都沒有用,你拿幾個碩士、幾個博士都沒有用。佛法講的是修證。當然現在很多這些搞學術的,也有一些出家人也去參加做這些世間的學術,那麼他們以為這樣就是在弘揚佛法,以為佛教就是給世間人帶來一點快樂,解脫一點你現前、眼前的煩惱,他就覺得這樣就是在利益眾生了,實際上,佛法不是只有這麼一點點的力量而已。佛教可以幫助任何一個眾生,記住是任何九法界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完全離苦,離開這個八苦。三界內有八苦、有分段生死,能夠透過佛法把它給了斷;離開二乘權教菩薩,這個變易生死這超二死之法門,超脫二死,這二死就是「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它可以幫助眾生脫離生死。所以不是只有你現在煩惱了,講幾句安慰你的話,給你一點小小的安慰,那你心裡面覺得沒有像剛這麼難過了,給你打一點止痛劑,就算沒病了,這是可笑到極處。這佛教是教你斷煩惱的、教你成菩提的,不是教你只是得到眼前的一點點輕鬆、愉快。有人說要輕鬆學佛法,這個佛法學起來不輕鬆,從古到今的祖師,沒有一個是輕鬆學佛法的,你那個輕鬆學佛法,那個是把懈怠加以美化,明明是懈怠他就說輕鬆,放鬆學佛法就是放逸學,放逸學不到、懈怠也學不到,佛教我們六度波羅蜜要精進,精進波羅蜜,要精進用功修行,這才學得到,你學到的是什麼?學到的是佛教,學到的是明心見性,把你煩惱都斷除了。如果你念佛悠悠散散,今天念明天不念,一天念個幾萬聲,你嫌多,教你攝心你不願意,那你說你是來學佛的,你說我學的是易行道,現在人為什麼喜歡學易行道呢?就是不想這麼辛苦、不想這麼痛苦,所以他說他學的叫易行道,那這是他對於淨土宗、對於佛法的一些誤會,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你看以前的祖師大德,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九十天,九十天一期,沒有間斷,晚上睡覺站著睡,那你們想要輕鬆學佛法,怎麼做得到?這承遠大師,淨土宗三祖,般舟三昧,就我所了解的,就二十次以上,那個般舟三昧你要做一次都不容易,淨土宗善導大師,三十年不暫睡眠,三十年沒有休息,跪下來念佛必然念到暈倒為止,力竭方休。所以現代的同修想說我來輕鬆學佛法,那叫懈怠、那叫放逸,不輕鬆,那麼再加上一些不肖的出家人,為了迎合你的口味,把佛法變質,告訴你,好好……可以、這樣很方便,甚至有人說,學佛幹嘛吃素,心好就好了,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沒吃素。誰說釋迦牟尼佛沒有吃素?《楞嚴經》講,你吃肉的這些人,佛不承認你是佛弟子。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肯定吃素,為什麼?因為在經典上講,他說比丘去托缽,托到的這些食物雖然有肉,皆是他神力化生,不是真的有命根。所以他們雖然吃到,這表面上是葷的,實際上是素的,沒有命根。那麼在佛陀時代,這筆帳有釋迦牟尼佛買單,現在你要是再吃葷的,佛不會幫你付錢,他不會幫你擔這麼重的殺業,所以學佛怎麼能不吃素,有人受了五戒了,他都還不願意吃素,他說你看五戒第一條,不殺生嘛,我沒有殺就好了,我吃牠,這曲解戒律。所以為什麼佛教會衰敗?虛雲老和尚講的沒有錯:「和尚,佛教的罪人」,講經的人沒把道理給你講清楚,那麼你自己也沒有上進心,所以佛法整個衰敗,到後來出家人也不想穿出家的衣服,你不穿出家的衣服,心裡面想的就是世間事,就是帶著世間業,這個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像現在為什麼邪法熾盛,可以說是講經的整個儀軌都破壞掉了,以前講經比我們剛才的儀式還要隆重,大眾集眾穿袍搭衣,又敲鐘又敲鼓的,非常的正式,就像皇帝要上朝議事一樣,這麼盛重。那麼大眾恭敬聽法,那講經的人也慎重其事,他不敢亂說,因為這麼莊嚴、這麼隆重的一個禮儀在那裡,所以他必然做足了準備,不會把佛法講錯,不會講成世間法。像現在有些人講成世間法,他還告訴你,佛法跟世間法一樣,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他覺得他自己很圓,這叫貢高我慢、強詞奪理,佛法跟世間法他分不清楚,世間法他放不下,他說他的眼睛看世間法也很圓融,其實是沒有放下。釋迦牟尼佛要是當初認為世間法也很好的話,他就不用出家了,要是認為世間法也很圓融,那他自己十幾歲的時候,就博通印度所有的典籍,不光只是學問,武術也是第一,他就應該繼承王位而不是放棄王位,所以你要看釋迦牟尼佛怎麼示現。所以若要佛法興,你自己要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用功,不要違背佛陀的教誡,也不要只做個名字學人,或是知解宗徒,尤其是出家人,不能背叛佛教,為了自己的利養,什麼叫為了自己的利養?你看他也不愛錢,可是他好名、好清名,讓人家覺得他很有修、很有德等等的,人家覺得他很圓融,佛法世法手到擒來,左右逢源,他這個心裡面的「我相」沒有去掉,那麼你聽他講經,必然被誤導。所以你要看大乘經典,像《圓覺經》裡面就有告訴你,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什麼樣的人可以依止,「善知識者。無作止任滅」,離這個四病-作止任滅,他的知見是正的,那麼有機會再來跟大家講這部《圓覺經》,裡面講到的如何揀別善知識,非常的重要,你把它學起來、學會了,這個人講的是不是佛法、是不是正確的,你就能揀別了。那麼這裡講如來的十種德號,第一個是「如來」,如來就是證得真如,慈悲示現再來,再來應化,那麼這一種人應受九法界眾生供養,是真正的應供,應受供養,叫應供。那麼下面講的「等正覺」,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中國人喜歡簡化,念起來也比較好念,所以把無上正等正覺略說成等正覺,那實際上是無上正等正覺。

下面的是「明行足」,什麼叫明行足。明就是明白,行就是行為,足就是圓滿,也就是他對於佛法、世間法,怎麼樣修行能夠達到圓滿的佛果,他都能知道而且他自己做到了,因為這是講如來的十種德號,所以必然如來已經成就,已經成就所以叫明行足。那下面講的「善逝」。「逝」就是講往生的意思,「善」就是善巧。釋迦牟尼佛乃至一切諸佛如來,都能稱為善逝,那逝就是往生,善巧的往生,善巧的逝去,所以連往生都還是幫助眾生;那麼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善入涅槃」叫善逝,能寂滅一切煩惱,這是善逝的意思,能夠令一切煩惱全部消除,這是善逝,那不是阿羅漢以及菩薩所能測度的這善逝。下面講「世間解」,倒過來看解世間,你解不解呢?你對於這個世間有沒有看得透?一般人失志的時候看破了,得不到所以就看破了,你跟他說你中大獎了,中幾億美金,所有的妄想全部冒出來了,我到底要不要讓我家人知道?會不會有人來跟我分錢?會不會有人來跟我討債?我要怎麼把這筆錢來應用?要保多少錢的保險,這樣比較保險這樣等等的。可是他剛不是都說看破了嗎?所以那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譬如說你覺得你的先生對你不好,都放下了,我對家我都放下了,我看破了,我發心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可是正當你要發心的時候,你這個活冤親就回來了,你最近怎麼樣啊?我都沒有關心到你,講一些迷惑人的言語,這叫靡靡之音,你又開始退心了。剛才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連下下品都不要了。所以你對於這個世間你解不解?解了你就放得下,不解放不下,還是一知半解?又想放下又放不下,所以你自己要看清楚,那麼如來是真正解了,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他真的看破世間,發願如果不成就無上菩提誓不起坐,他是真正想要成佛,對於這個世間他看透了。他擁有這個世上最高的權力;最大的財力、財富他都有了;嬌妻美眷他都有了,但是他完全放下、完全捨棄掉,也就是告訴我們,你們這些人貪的東西我都有,釋迦牟尼佛都有,但是他統統放下都不要了。那個這些財富、眷屬、名利,是製造問題的根源,製造什麼問題呢?不要說世間的問題,製造生、老、病、死,所以他統統把它放下。所以現在有些法師說要學《弟子規》作佛教的基礎,這正是釋迦牟尼佛放下的東西,生死的根源,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朋友。釋迦牟尼佛丟的一乾二淨,自己出家離鄉背井去行道,那你在佛門提倡《弟子規》你豈不謗佛。所以有人說,悟顯法師你怎麼沒有提倡《弟子規》?我懂得這個道理﹗謗佛、謗法、謗僧的事情我不敢做啊﹗這是障菩提道,毀謗正法,毀謗正法淨土宗能不能救你?救不了,因為你都覺得釋迦牟尼佛不圓滿,沒有在家裡孝順父母,他跟他的妻子耶輸陀羅結婚沒多久他就跑了,妻兒都不顧,《弟子規》都沒有做好,甚至有人毀謗釋迦牟尼佛,你看生下來就剋死他媽媽,又不聽他父王的勸阻,毅然決然出家氣死他父親。所以你看提倡《弟子規》,這是在危害佛門,這就是披著袈裟的獅子蟲,絕對的邪知邪見。你看《無量壽經》講的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但是你毀謗正法,這正法是佛說的,毀謗三寶者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信啊,你想說我只要回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樣子我做好了,我就能往生了,哪有這種事情。所以你看玄義裡面講的,淨土宗修行以什麼為宗旨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修行的宗旨、宗要,最重要的,其他的可以不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做。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出三界,出六道輪迴的心,我們不要講太高,什麼菩提者真如自性也,這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故名菩提。這個不用說,就是你想出三界,最基本的這菩提心,包括小乘都有,所以你淨業三福你只做第一條那不行,很多人都說我先做第一條,那是你對於經典斷章取義。

釋迦牟尼佛講:「如此三事。名為淨業。」講的很清楚啊!淨業三福三條是一條。三條是同時具足,不能說我只要第一條,第一條那是世間福;第二條二乘福;第三條才是真正的大乘。所以你只有第一條那不能往生;只有第二條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二乘種不生;那學第三條必然兼攝前面兩條,那才能往生啊!我舉一個例子,你們就知道了,真實的往生公案,黃鍚勳醫師他是這個世間的大好人,真正的好人,替人家看病不為賺錢,不光看他的病還輔導他就業,做了種種的好事,可是他臨終自己也是得了癌症,也很害怕,那麼在一個機緣下他遇到了淨土法門,看到了《無量壽經》,可是他還是懷疑,那好在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他很害怕,他不曉得自己死後去哪裡?那阿彌陀佛來勸他,說你放心、你萬緣放下,你這個臨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往生,你只要發願就能往生,那他很疑惑,因為他自己是醫生,他知道這個癌症死的時候一定非常痛苦,他就問佛,那我自己癌症,死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佛告訴他:你不必打這個妄想,這臨終佛光攝持你、加持你自然痛苦消除,你就像睡著了一樣,哦,他這個時候信心堅固了,真的到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他往生西方淨土,所以你看這個往生的案例在哪裡,它的關鍵點在哪裡?在於「他能發心-能信、能願」,不在於他做多少善事。張善和一輩子造殺業,臨終十念往生淨土,你說他是個好人嗎?他是個惡人,一生殺生。在《淨土聖賢錄》裡面有多少的死刑犯也都是做壞事,臨終發願往生;乃至畜生道,根本不是人也能往生、也能成佛啊!所以淨業三福你要會看,你不能想說我把第一福做好了後面就不管了,我做一個世間人,結果世間心不捨,那不能成就。所以為什麼你看讚歎佛是「明行足」,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行該修,他有智慧,你沒智慧,人云亦云也不懂經典,人家走錯路了,你也要跟著走錯路,還說我沒走錯路不行,走錯路是流行,大家都一起走錯,你要知道這個世間下地獄的眾生多、輪迴的眾生多!《無量壽經》上講的:「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心裡面都懷著世間意,所以碰到淨土法門也都沒有辦法老實的修行,所以你看這裡講的:「世間解」。對於世間能夠看破,知道諸法無生,這是真正解世間。下面講:「無上士」。無上是讚歎;士是以前古代對於有學問、有道德人的一個尊稱,稱為士。所謂士大夫階級的。那麼這裡講的無上士都是讚歎他德行高超。高超是跟什麼樣來做比較呢?跟世出世間一切聖賢來比,不是跟世間人比,世間人沒有辦法跟佛比。孔子是人中的至聖,老子也算是個聖人,可是你看他們往生以後,他的屍骨全部化為塵、歸為土,釋迦牟尼佛舍利還在,有八萬四千顆舍利,超越這世間的聖人,天上的這些梵王、天王,你在經典上看雖然是世間主,但是都是請佛講經說法,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跟佛學習。所以孫權的太子太傅闞澤他講:「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如來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所以佛教超越天道。那你再看二乘、再看菩薩,二乘,佛在經上呵為焦芽敗種,墮無為坑。即使是文殊菩薩,假使滿世間都如文殊師利菩薩,那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非但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華嚴經》講:「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說佛功德。」所以稱為「無上士」。下面講的:「調御丈夫」。調御丈夫,調是調伏;御是駕御的意思。在煩惱習氣當中做得了主。煩惱即菩提-調御丈夫。這丈夫不是男女,不是只有男眾才叫丈夫,知一切法無生叫丈夫、是大丈夫。女眾能夠知法無生,能夠證得的話,你也是調御丈夫,所以你看龍女八歲成佛-調御丈夫啊,《法華經》裡面講的公案,龍女八歲成佛,他也是調御丈夫。善財一生成佛,他也是調御丈夫。能調煩惱,能善用煩惱,不被煩惱之所惱害,是真正調御,那麼又能善知一切眾生的根器、他的習性,給予調伏。《華嚴觀自在章》講的:「一切世界諸群生。心行差別無央數。我以種種方便力。令其聞見皆調伏。」所以諸佛如來都能善調一切眾生,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這個都是調御丈夫。下面講的:「天人師」。佛是天人師,天上、人間的導師,這個話讚歎的非常好,天上、人間都以他為老師,他教你佛法。天人師範,所以這些講《弟子規》的、搞《感應篇》的、《了凡四訓》的,你們最好看清楚「天人師」是教你跟佛學,不是教你學世間法。《大智度論》講的:外道相善亂菩薩法。這外道他們都提倡世間的善法,甚至佛在經上講:魔王波旬在末法時期,穿袈裟混到佛門裡面來,不給你講出離法,專門教你做五戒十善、孝親尊師,講一些讓你不敢駁斥他的、不敢反對的,毀謗大乘,讚歎世典、世間典籍,說這個世間典籍是能救世間、能幫助眾生,這是妖魔鬼怪。不光一部經這麼說,多部經都這麼說,所以你看佛的《法滅盡經》、《阿難七夢經》裡面都有講到,這講末法的亂象。出家人不看經典,專門看這世間的典籍,就像現在看這個《弟子規》,他也都不學《沙彌律儀》,出家要學《沙彌律儀》,他不學戒律、廢深經教十二因緣……菩薩等法,他都不要,全部廢掉,說你沒有學世間沒有根。那你看這佛在經上講:你做這些行為會令法毀滅,這現在末法的亂象,你們不要想說,法師我知道我不會學,可是你不知不覺聽著聽著又迷了,在講堂裡面聽好像很清楚,出去聽人家一說,你學大乘沒有根、沒有基礎,你心又動搖,你會害怕,這悟顯法師講的到底行不行,這些話不是我講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只是把佛所說的轉述出來,讓大家知道、讓大家清楚,你不要去學外道。那麼還有末法破壞藏經、破壞經典的,把你能參考的典籍都破壞掉。他破壞不是用火燒也不是用水淹,他亂標句讀,「以上著下。以下著上。」前後顛倒,還有亂改經典的,這一些統統都是末法的亂象。所以你看這裡讚歎佛是天人師,天上跟人間都向他學習,學出三界的方法,不是學世間法,不會去學《弟子規》。《弟子規》根本不是佛經,你不要用佛法來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我看它就是佛經,你那個是世間眼,佛看不是。所以我們講經裡面常講:要揀別外道。什麼叫揀別外道?你們每天讀經一開始「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就是揀異外道,告訴你佛法跟世間典籍、跟外道典籍不一樣,絕對的不一樣,那你要是說揀別外道就算是毀謗,那釋迦牟尼佛天天造口業,不光佛天天造,你每天讀經你就每天造一次,所以我們要曉得這些天人是跟佛學習,我們也是跟佛學習,以佛為老師,所以你看剛才要講經前,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很多道場連這個講經的儀式他都省略了,就是向佛像一問訊坐下了,也沒有拜法也沒有三稱「本師」,更沒有唱「開經偈」,所以法都講錯。所以你看如來的十個德號,你就知道了。那麼佛是人天的師範,是三界中尊,我們常讚歎四生慈父。四生就是胎、卵、濕、化四類的這些眾生。天人之導師。那麼下面:「佛。世尊」。佛是指覺者,至高無上;世尊是為世間人、出世間人所尊崇,受大眾的尊敬。為什麼佛會受大眾的尊敬?因為他教你出三界、出六道輪迴、教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破除你的邪見。眾生的邪見,佛在經上舉的這個比喻非常的好,如同堅密鎧,像鎧甲一樣,這個你不用問我,你自己想想,你的知見錯誤被人家點出來的時候,你是不是引經據典的保護自己的邪見,深怕你的邪見被打破一樣,所以佛就形容眾生的錯誤知見,如同鎧甲一樣堅固,保護自己的這個妄我,虛妄的我。那麼如來的正見也有一個比喻,如「那羅延劍」,那羅延翻作中文就是極堅固,非常的堅固,就像現在的穿甲彈一樣,坦克車再厚的裝甲,它都能夠穿透它,也就是眾生再堅固的邪見,佛的正知正見都能粉碎它,都能夠將其破壞,令這些邪見不復存在,所以為世間出世間所恭敬、所讚歎。所以為什麼你們供佛有功德,為什麼做世間事,那功德非常的小,幾乎沒有功德可言,就是在這裡,因為佛所說法,自己是有修證的,說出來的法能夠讓眾生永遠脫離輪迴,你學佛就是要出輪迴,不管你學哪一個宗派,就是要出輪迴,就是要明心見性,這個觀念非常的重要。至於怎麼見性,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禪宗,像近代的禪宗,就是用參究的方法,或是用直指人心的方法,禪宗有五個宗派,也都有它的方便善巧,天台宗修「天台止觀」,看是一心三觀還是一心三止,或是天台的「摩訶止觀」,或是大乘的「十乘觀法」,都可以。華嚴宗修「法界觀」、「妄盡還源觀」;唯識修唯識的「五重唯識觀」。密宗那就也有它的權巧方便。目的都是要教你見性成佛。你們不要認為見性成佛這個很高,一點都不高,是你心太下劣了,天天想我是凡夫我是凡夫,你想久了你就是個大凡夫。所以你要知道,你要學佛的基礎在哪裡?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本來成佛。你不要懷疑,你一懷疑,那你修行就沒有道力了。眾生為什麼會變成眾生?著相。還有不諦信自心,不相信自己的心清淨光明,你跟他講你本來是佛,他嚇一跳。所以《法華經信解品》裡面有一個比喻,真的比喻的非常好「譬如童子。幼稚無識。捨父逃逝。」,有一個人從小就離開他的父親,可是他的父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這個小孩從小就走失了,到後來去當乞丐,那他爸爸不斷的尋找,有一天找到了,他要把他找回來,可是他這個兒子因為當乞丐當太久了,根本也不曉得他爸爸長什麼樣子,那他爸爸要找他,他反而害怕,不敢承認說這是我的父親,所以他這個爸爸就善巧,先教一些跟他不相上下的人,也是乞丐,比乞丐好一點,跟他在一起,說你到哪一個大長者家來做事,可以給你一個月多少的薪資,他聽了很高興,願意去,再慢慢的讓他知道,你就是我從前走丟的小孩,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財產,全部都是你的。所以跟眾生講「你是如來、你是諸佛」,他會嚇一跳,不敢承認,所以佛就跟他先講二乘,教他除糞,糞是糞便,就像這個大富長者叫他小孩先去挑糞,做一些苦力,慢慢的才提升他的職位,才讓他知道,到佛要滅度的時候,所以他才講《法華經》,所以《法華經》稱為成佛的法華。那麼眾生就是因為迷失佛性太久了,所以現在遇到了釋迦牟尼佛,再跟他講一乘了義,他會害怕,不敢承認,整天就只想說,我做做五戒十善就好了,比《法華經》上這個窮子還糟糕,這窮子所做的是二乘法。現在的人業障深重,連二乘法不要,他只要人乘,還說什麼人成就佛成,亂說一通,人成……輪迴就成了,不是佛成,他放不下這個世間,說人成就佛成,這叫真現實啊,到時候你就知道了,現實是什麼樣子,現實就是你繼續輪迴,說這個佛教在人間什麼的種種的,亂七八糟、胡說八道。佛教在人間是教你成佛,不是教你做人,教你做人,釋迦牟尼佛不用再來示現。所以剛才講的,「佛」、「世尊」,這是為什麼被世間人尊敬,就是講的是一乘佛法,講的是讓你出離的,那麼這裡所說的如來的十種德號,全部都是讚歎佛的德行,應受供養、證得真如、無過其上、所行圓滿、明行足、善入涅槃─善逝、能解世間出世間法─世間解,世出世間道德最高的無上師,不光自受用還能利他─調御丈夫,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能夠教導人天化導二乘─佛、世尊,這十個德號。那麼「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在這個世間教學、教導眾生,我們現在講的度化四十二劫,釋迦牟尼佛才四十九年。所以我們自己要懺悔福報不夠,有一首偈子叫「佛在世時我沉淪」,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不曉得輪迴到哪裡去,「今我出世佛滅度」,現在我們遇到了佛法,可是世尊滅度了,所以應當「懺悔此生業障重」,應該要懺悔我們這一生的業障,不光是這一生,乃至累世以來的業障都非常重,所以「不見如來金色身」。在阿彌陀佛那個時代,世間自在王佛是四十二劫,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劫」它是一個時間的單位,我們以大劫來算,那時間非常的長,我們這裡人的壽命平均七十歲而已。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平均壽命大約是一百歲上下,你看周朝的這些皇帝,夏、商、周都大概一百歲,那福報最大的,一般人也有的八、九十歲,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示現的是八十歲。那麼世間自在王佛他是在世教授四十二劫,也就是說他的壽命是超過四十二劫,你要知道,這四十二劫當中有佛出世,這個佛都在世,這是人天莫大的福報,那麼眾生遇到了,每一個都得解脫、每一個都出三界。那現在我們沒有遇到,所以遇到了佛法,你自己就要珍惜,你不要再世間意那麼重,再認為這世間是實有的,學這個《弟子規》……那些東西,那都不了義法。這我是為了幫助你們,我才直接把話講出來,因為如果不一語將其道破,眾生永遠都在迷惑顛倒,你學幾十年你都認為要學世間法,你都不會有成就。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不要遇到了佛法又去學世間法,如果我喜歡人家讚歎說,你悟顯法師很圓融,那我就跟著附和就好了。但是眾生沒有這個程度,他沒有辦法從相上見性,所以不能去接觸這些世間典籍,你看釋迦牟尼佛他的徒弟,每一個都是大阿羅漢,他都教他住阿蘭若,要嚴持淨戒不得毀犯。現代的人哪有人根器比舍利弗還好?比大迦葉還好?所以這些世間法你絕對不能碰,這我是發心給你們講出來,我要不講你們沒有人會知道。那當然不講,這個就枉為沙門、枉為出家,這是對不起袈裟,所以我必須得把這個事實告訴你,你學《弟子規》、學《了凡四訓》、學《感應篇》,乃至《群書治要》,絕對的錯誤的,沒有一絲毫正確。

 

第二十二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四集)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

這個是講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導眾生四十二劫。那麼這是當時候的人,他們福報比我們現代人還要大的許多。你看像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那麼教化眾生才四十九年,每天二時說法,這二時就是現在的八個小時。那麼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教授有四十二劫這麼長,那當然教授不光只有說法,他是身、口、意三業都在教導眾生。所以從他的住世的時間,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個時候的人福報非常的大。那為什麼會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重視佛法,你感得的教授的時間就長。你要是不重視,雖然在眼前,仍舊是恍若未聞,就好像沒有聽到一樣。所以我們現在是在世尊滅後的三千年,也就是說已經算是進入了末法時期,那麼在末法時期,你還能夠聽到佛陀的教法,這個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你要知道,我們常在講座當中講到,《菩薩處胎經》裡面所說的,得人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如同盲龜浮木。《提謂經》講的,如同須彌穿針。也就是說你要得人身的機會,比須彌穿針還要渺茫,比盲龜浮木還要稀有。所以有這個人身應當要來學佛。你賺錢做事業,從年輕做到現在,整天都是在造作這個生死之業、輪迴之業,所以現在應當要休息了。從生死之業上退休,來行出生死之業,出離生死的這個淨業,這是應當做的。不然你賺再多的錢,你脫離不了生老病死,你脫離不了輪迴。你修再大的福,生三善道,仍舊出不去三界。福報修得再大,哪怕是造了一點業,都會墮落。所以只有佛法才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眾生迷在哪裡?就是迷在自心所現的境界上。《楞嚴經》講的「自心取自心」,自己心所變現的,自己又迷在自心所現的幻相裡面。就好像作夢,這夢中的境界是你心所現,但是你又迷在夢中。所以佛說為可憐憫者,也就是說眾生非常的可悲。你現在所感受到的快樂,感受到的痛苦,如意或是不如意,都是你自心所現的幻相而已,並不是真正實有。所以你體認到這一點,你才發心要修行,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因為都是虛幻的。所以《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教我們「應作如是觀」。所以你看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世教授佛法,教導眾生,講說大乘有四十二劫。那我們現在生在末法,能夠遇到正法都要慶幸,要發慚愧心,要慚愧自己業障深重,就像我們上一次講的:「佛在世時我沉淪,今我出世佛滅度,懺悔此身業障重,不見如來金色身」。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你沒有遇到,即使你遇到了,你也把他當做普通人,輕視佛法,甚至毀謗佛法,不光毀謗二乘,也毀謗大乘。這些都是你無始劫以來深重的業障。所以你這一生遇不到正法,或是遇到了不能相信,或是相信了修行不能持續,斷斷續續的,一下有、一下沒有,一下又是世間事,又來請假,都是業障深重。找再多的理由,不外乎都是你自己給自己做障道的因緣。修行你要擺第一位。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才四十九年示現滅度,因為他就知道這裡的眾生,要是待久了,人就不修行了。所以他在《涅槃經》上告訴阿難,他說:我有能力住世一劫,可是阿難沒有請佛住世,魔力攝持。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示現入涅槃,他入涅槃目的也是在教化眾生,讓眾生知道你不好好學,你不認真修行,世尊是會滅度的。你現在不好好學,你身體健康的時候,不願意學佛,不想修行,等到你身體不舒服了才要來修,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你的惡業都已經現前了,就像我常勸你們要吃素,當然大多數的人都很樂意接受,但是有吃的不乾淨的,這到時候果報全部都是回到你身上來,就像周靜芳居士一樣,她是我俗家的母親,她就是造作這種惡業,一輩子學佛,一輩子不吃素,所以年紀大得了癌症,幸好她肯念佛,肯求生淨土,有人得了癌症不會死,折磨個十年、二十年,她臨終跟我講,她說一定要把她這個不吃素的果報講出來,給大家做警惕,好消她的業,因為她知道我是在講經的,她也曉得,她就是覺得,我方便,我很自在,我很隨緣,所以她生病的時候我就告訴她,你現在自在不起來了,業障現前,她才知道要懺悔,有些人還不知道要懺悔,沒有學佛,還造更多的業,為了自己長命百歲,殺更多的眾生,所以害無量命,所以講說要素食,你們就真正要去做到,要真的吃乾淨,修行佛法要當一回事,不要今天來,明天不來,常常缺課、常常懈怠,你不要想說沒關係,聽經我在網路上聽,這個網路可以幫助你學佛,但是也可以害你懈怠,害你善根退失了,所以經典上講:「莫因容易得。便做等閒看。」現在人得到佛法很容易,但是又有幾個人有成就?就是因為他沒把佛法當作是一回事,他沒把修行當一回事,心裡面還是世間心,還是世間人,你跟他講說要出離,他跟你點點頭,不敢反對,他是不敢反對,不是真正想說要出離,想到經典這樣講,法師你也這樣講,大家也好像這麼認同,所以他就不敢反對,實際上你要是給他一測試,學佛要把世間事做好,他馬上跟你點點頭,非常的認同,因為他世間心放不下,他情見,你跟他講要吃素,他也會跟你說好,可是說要吃到要清淨,他就會說沒辦法,工作、同事、同學,等等的理由全部都來,所以真正要修行沒有這麼簡單,你是不是一個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人?我們精舍,講經說法不會跟你講方便話,講那個方便是騙你的,說什麼先要把家裡的事情照顧好再來學佛,你看有照顧好的時候嗎?你的爸爸媽媽照顧你一輩子了,他的罣礙心有絲毫減少嗎?愈老愈執著,愈老愈貪愛。所以我們不跟你講那些方便。有人說學佛要慢慢學,你想多慢?無量劫後再學? 無量劫後還是想慢慢學,那你就成佛無期啊!為什麼他會覺得想要慢慢學?是因為他不知道他來生將要墮惡道。你不學佛,夏蓮居老居士講的:「不念彌陀念六趣,非歸淨土歸娑婆。」,這淨土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娑婆就是指你的世間事、世間業,這「兩條道路分明甚」,這兩條道路這麼清楚,那你「背佛趨魔奈爾何」?拿你也沒辦法,救不了你。所以這個世間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學佛還是學佛。世間人他重視的是親情,所以他說世間最重要的是孝順,可是你學佛了,那不一樣,最重要的是修行,最重要的是用功,不要跟那些損害你道業的人在一起,不要跟那些會減損你福報的人在一起,什麼樣的人減損你福報?教你不要學佛,不要修行的,減損你的福報,而且減損非常的快,快到你沒辦法想像,你一跟他在一起,你福報就開始減少,因為他的是世間的知見,世間人沒有福。你看為什麼稱釋迦牟尼佛稱世尊? 什麼叫世尊?福慧二足尊。福報跟智慧圓滿具足,沒有人可以超過他的,這才稱為世尊。你不跟佛菩薩親近,你不跟他求教,你不跟他學,你跟世間人在一起,整天嘻嘻哈哈的,浪費你的生命,浪費你的精神,浪費你的時間。把你寶貴的生命去造作那些世間業,什麼樣叫造作世間業? 你跟他講世間話應和就是在造作世間業。所以你看善導大師,三十年來不與人共,什麼叫不與人共?他不跟人在一起,不跟人講閒話。他遠遠看到有人走過來,要跟他攀緣,他掉頭就走了,他說::「恐妨淨業。」妨礙他的修行,所以真正的祖師大德,他是懂得這樣的道理,你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跟學佛人在一起,親近諸佛如來,這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跟世間人,跟你的同事,跟你的家親眷屬,那個是不善之人聚會一處,我說的不善不是說他惡,是說他沒有出離心,他不會幫助你,因為他自身都難保了。所以在這裡看「在世教授四十二劫」,這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教化眾生的時間有這麼長,所以比我們福報還要大得很多,這個世間的眾生壽命非常的短,頂多百年而已,很少超過一百歲的,但是那裡的眾生可以活超過四十二劫以上,因為世尊成道再加上他示現滅度,那一定是超過四十二劫,所以那裡人的福報可想而知。好,下面

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所以你看佛出世是講經說法,這看得出來,他沒有說為諸天及世人民做超度法會,或是辦佛教婚禮,或是搞《弟子規》,都沒有。說經講道,說法教化眾生,所以不光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諸佛如來都是這樣子,絕對不給你搞世間事。但我們現在佛門做法會,那個是給你休息一下、調劑一下,並不是主要的,那如果去弄《弟子規》、弄《群書治要》,那是完全不必要,一點都不需要,你說那個是在接眾,我們聽了就覺得很好笑,你想把他接去哪裡,學《弟子規》頂多就在人間打轉,學《群書治要》,那是造三惡道的業,那接到三惡道去,你看自古以來的這些帝王用的這些帝王之術,多數都墮三惡道,怎麼會佛法提倡到後來,教人家去搞三惡道的事呢?還說要用政治的手段來管理道場,我們聽了都覺得很恐怖。佛門有百丈清規,佛法比丘有兩百五十條戒,有比丘尼戒,未受比丘尼的有式叉摩那戒,再往下的有沙彌戒,在家人有菩薩戒,沒受菩薩戒的也受五戒的規範,出家也有他出家菩薩戒,怎麼會使用這些世間的手段。所以你就知道這《群書治要》是非必要性,甚至是完全不需要,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東西,跟你成佛一點關係都沒有。不但救不了你,也救不了世界,還會給這個世界製造問題,因為現在的世界整個價值觀已經改變了,不可能再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即使你想回到唐朝去,有六十多億人到七十億人不想啊,你不要再做夢了,想說我夢回大唐啊。所以這個要清楚,你不能跟著這個無知的出家人一起做夢。我們是在學佛,不是搞政治,更不是搞世間,你看世間自在王如來,怎麼樣才能得世間自在?聽經聞法。所以他為什麼只有講經說法?因為只有講經說法才能成就世間自在,把道理給你講懂了,你明白了以後你會去修行,轉變你的邪知邪見,轉過來了,你在這個世間就自在了,所以他用講經說法,所以「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經是佛經,道是佛道。你用這些世間法,這《弟子規》是人道,用《感應篇》裡面的內容也是人道,你們以為《感應篇》是天道,沒有啊,你學道教要去看一本書,不是《感應篇》,叫《參同契》,煉丹的方式,學道的人他都曉得,那是現代人學問不夠,才說用《感應篇》;學儒─儒家的根本也不在《弟子規》,你要是真的懂儒家,你就很清楚;學佛,佛法我們了解,佛法的根在於「心性」,在於「大乘實相」,這是根本,這個不懂你所有的經都不會,所謂「教通宗不通,如蛇鑽竹筒。」你雖然會講經教,教義講得頭頭是道,但是這一本經會看得懂,另外一本看不懂,前面看懂了,後面沒看懂,如蛇鑽竹筒,就像這個竹子一樣,一個節過了下一個節又不通了,這叫通教不通宗,教就是文字,你不了解佛法的宗旨。最好是宗教俱通,不然通宗不通教,說法被人笑,一開口人家就笑話你,所以你要知道,佛教是在做什麼?佛是教你了生死、出三界,絕對不是教你搞世間法。你想要世界和平,你想要國家安定,想要幸福美滿,《無量壽經》講:「佛所行處」才能達到,三十七品裡面講到的「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只有佛法做得到。所以當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印度十六大國主都跟佛請教,都向佛陀請教,為什麼?因為佛法做得到。傳到中國來,中國的帝王將相,幾乎都學佛,唐太宗也學佛,天天都向玄奘大師請教,增廣見聞,唐朝幾乎每一個皇帝都學佛,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信奉佛法,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佛法才能幫助眾生,甚至有的皇帝有禪定,有的皇帝明心見性,像雍正皇帝就是明心見性,雍正皇帝底下的大臣─張廷玉,雍正皇帝的兒子─乾隆皇帝,都是明心見性的,雍正親自印證,還有好幾位親王也都是見性的,所以你要知道,只有佛法才能幫助眾生。當然我不是說世間的方式沒用,世間的方式要符合時宜,你要知道。所以佛教的重點在於修行,你自己不修行,整天心向外攀緣,想說我要幫助眾生、要救世界,這是迷惑顛倒。你自己都沒有修好了,你要怎麼去幫助眾生?你出來只會惱害眾生。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做最好的樣子給我們看,為諸天人民說經講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講什麼呢?講一乘了義。怎麼知道的呢?我們看法藏比丘,他的發心就曉得了。再看下面,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這是講法藏比丘還沒出家前,「有大國主」,就是指他是國王,而且他統領的國家非常非常的大,在經典講是……這個阿彌陀佛還沒有出家以前,法藏比丘還沒有做比丘以前啊,是轉輪聖王,而且是轉輪聖王裡面最富有的。轉輪聖王分四種─金、銀、銅、鐵。銅它的福報最小,金輪聖王的福報最大,銅輪聖王的福報最小,那法藏比丘是金輪聖王,在轉輪聖王裡面他是最富有的。人稱「世饒王」,也就是說這個世間,再也找不到一個人比他勢力更大、更有錢、更有威勢的。轉輪聖王有七寶,這個七寶是他福報所顯現的,幫助他統治國土。可見當時候的人民非常的善良,才能感得金輪聖王出現在這個世間。所以人家都稱他「世饒王」,饒就是最豐饒的,也就是說你們想要的他都有,而且他比你多更多。比你還多,多到你想像不到,世饒王。那麼聽聞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聞佛說法」聞就是聞、思、修,三慧。像現代人聽經,耳朵在聽而已,沒有真正聽到心裡面去。所以古人講「下士耳聽,中士心聽,上士神聽」,心領神會。佛法講的三慧─聞、思、修,聞就是耳根發耳識,從耳根對聲出現耳識,了別,這叫聞。聞了以後呢,正思惟,不是邪思惟。思就是所謂的觀照,或是現代人講的思考。受持佛法,聞思修,修就是轉變,觀念上轉變、知見上轉變,回頭不再迷了。所以他聞佛說法,這是真的聽到了。不曉得你們有沒有聽到?所以聽經也不容易。講經不容易,聽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有沒有聽懂?你有沒有聽到對治你問題的、對治你煩惱的?還是你聽經只是我來聽一聽你怎麼說,當做聽講演一樣,聽個道理、聽個知識就回去了。問你佛法,你也知道,講一點名相,碰到境界全然不得力。那你就是沒有在講經堂裡面學到聞、思、修三慧。思就思惟,現代人叫思考,但是佛門不叫思考,因為思考你是帶著我見在看的。佛法叫思惟,把我除掉。所以學佛可以見性。這裡面用的字、用的詞都是關鍵。一般人看到「聞佛說法」以為就是這樣聽一聽,很歡喜,拍手、鼓掌,按個讚就沒事了。他是真正歡喜開解,聽佛講經心裡面生大歡喜。開解是什麼?對於佛法真正了解了,不是糊裡糊塗,有些人是糊裡糊塗出家,糊裡糊塗學佛,學幾十年都還是糊裡糊塗的。那沒有真正開解,沒有真正得歡喜。現代人聽經,他得那個歡喜是什麼?高興跟自己想的一樣。所以你要是講一些佛法的內容跟他想的不一樣,他就不聽了。或是跟他師父講的不一樣,他也不聽了,那就依人不依法了。清涼國師講:「當取信於佛,不取信於人」。佛所說的就是佛法。所以他這裡講「歡喜開解」,就是說他真正知道佛法講的實相的義趣,人就是要修行,不修行三界六道輪迴,「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再有錢、再富有都還是不離生、老、病、死。離開了生、老、病、死,這是分段生死離開,分段生死離開,還有變易生死還沒有斷。所以他知道,所以「尋發無上真正道意」,要求最究竟的,遠離二死之法。二乘人離開了分段生死,沒有離開變易生死,不究竟,所以清涼國師判二乘為愚法聲聞教,什麼叫愚法?笨蛋在學的。那當然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教訓二乘人那是理所當然,不墮因果。你要是一個凡夫毀謗二乘、阿羅漢,那你罪報就重了。但是清涼國師是大菩薩,教化眾生,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華嚴宗判二乘「愚法聲聞教」,有心、有法、有修、有證,都是取著,都出不了這個變易生死。所以你看法藏比丘當世饒王的時候,聽經是真正聽進去,你們要反省自己聽經有沒有聽進去,還是隨便聽聽,有聽就好,有沒有做沒關係,騙得了別人就好,在外面裝樣子。人家是真正歡喜開解,什麼叫歡喜開解?願意轉變,願意轉。願意轉變,不是像一般人,只是聽一聽,還有人說佛教及所有宗教都一樣,都是做善事而已!聽到後來他的知見只有做善事,問題是佛教做善事離相,世間人做善事著相,有我、有人,三輪不空;有我、有人、有法,這三輪空不掉!那他的善事就是著相。所以這個世饒王,「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想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想要作佛,不想搞別的。你們看你們聽經、來佛門裡面拜佛,求身體健康、求家庭幸福美滿,還有的妄想打比較大的,求世界和平,沒有人要求作佛,所以六祖慧能大師不簡單,他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問他:什麼物,從何而來─就是:你是什東西,從哪兒來?他說:「我來作佛的」。六祖慧能大師學佛是來作佛的,發心正確,所以我們學佛要求「無上正等正覺」,其他的都不求。求生淨土也是為了要證「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你看他「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是馬上、當下的意思,想要求無上道,無上真正的道意,就表示他知道什麼是假的,所以他才要求真的,這個話裡面語帶雙關,要發無上菩提心、求無上道就是成佛。成佛要明了實相,以這個做基礎。你們不要又搞錯了,成佛要先做人,那他就是世饒王了,世間他最大了,他做人幹什麼,他也不怕得罪人,還有象寶、馬寶、兵寶、藏臣寶、輪寶、珍寶、女寶這七種寶藏,人家都怕得罪他,他不怕得罪人,哪一個人要是不聽話、哪一個地方要是不受他王化、不受他教導,馬上出兵蕩平,沒有人打得過他,他有兵寶,就是軍師,非常高明的軍師,百戰百勝,打仗要用錢,那很簡單,他有一個藏臣,鏟子一鏟土變黃金,不愁沒錢,不向人家討要,他自己有。所以他知道不是把人做好,他是要作佛。因為他就是人中最好的人,現在人講:最幸福、最快樂的人,他不要,他知道這個東西不究竟。所以為什麼人稱他世饒王,就是世間所有的好他都有。這有它的意思,所以你看了《無量壽經》你就曉得,學佛不是把人做好,人做好都不夠,世饒王給我們做好樣子,告訴我們什麼是該做的;這個世間他最有錢、他最有福、他最有權勢,他軍事無人能敵,沒有人、沒有國家敢得罪他,他統治全部的人類,稱世饒王,所以他算是人中之上人。他要放下這個東西,「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我們不談高深的,說他發心以後,是圓教初住……是這個圓教初地,我們不講這個。你去看他怎麼發心的,你跟著學、跟著放下,這就對了。這一段非常有意思,學佛人可以跟世饒王學,為什麼?因為他代表的就是世間人所希求的,他都有,但是他都放下、都不在意啊!他身體必然是最健康的,不會生病。他頭上的那一顆摩尼寶珠,要什麼有什麼,摩尼寶珠,你以為是個玻璃球,那個玻璃球會雨寶,就是會撒寶物,他要什麼金銀珠寶,跟它講它會變現出來,所以才叫「至寶」。「摩尼珠」翻作中文叫「如意」。什麼叫「如意」,你想要什麼,你跟它講,它會變現給你叫「摩尼」。轉輪聖王這個王冠上的寶珠,這寶也是他的寶藏之一。有這麼大的福報,他都放下都不要。下面講: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這就是剛才所說的,放棄國家王位,也就是世間人要爭奪的,他都不要;放棄他的國家、放棄他的王位,這棄捐國王的位子,那麼真正來修行。你要看清楚「行作沙門。」行就是指他的行為,行為做為一個沙門,他是一個沙門,不做國王了。國王有國王的行為,沙門有沙門的行為,沙門翻作中文叫「勤息」,簡單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簡單的,大家最熟悉的;所以他的行為勤修戒定慧,勤求無上道,息滅煩惱焰,這才是沙門。現代人名字上是沙門,行為不像沙門,沙門沒有分在家出家,但是現在一般人指沙門都是指出家。在以前沙門沒有指出家或是在家,他就是出家行道,行作沙門,這是「世饒王」。那麼他的法號叫法藏,那必然要證得諸法密藏,證得法性,證得如來藏性,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皆如來藏變現的,如來藏是什麼?就是真性啊,所以叫法藏。那麼你看這一段,它是很簡單的帶過去。但是他的用心確實可以做後人的榜樣,大家來學習。他出家不是為了要做法會,也不是為了要救世界;救世界他當國王就有能力,他知道他即使把國家治理好了,也幫助不了眾生。所以發願建立西方淨土,接引十方的眾生,這個才是真正幫助眾生。你給眾生有好日子過,他還是輪迴,不是真正的救濟,只救得了一時,你沒有辦法真正的幫助他。所以他自己發心先修行、先成就,行作沙門,真正有沙門的樣子,真正有沙門的風範。所以他發的是大乘心,大乘心簡單講─無我利他。所以你看他四十八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這四十八願裡面你念完了,其他的願文會忘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這個這一段話不會忘記。真的是念念為眾生。那麼下面講的: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這是講他的行為。行為是什麼呢?「修菩薩道」。菩薩道之前講過,六波羅蜜。現在有的小乘的,小乘有二十部,有一些學這個上座部的胡說八道,引這個小乘的經典,說這真正的大乘是在他們上座部當中,那胡說八道。小乘的經典有講到波羅蜜法,但是只是附帶而說,這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手段,讓他們這些小根的眾生,能夠有一點點大乘的善根。他主要的還是在修小乘,那帶說一點大乘,帶說、兼著說。所說的大乘不是究竟大乘,他所說的仍舊是以生滅六識為體,頂多講到生滅八識而已。但是在小乘經裡面沒有談到八識,只講生滅六識。所以他雖然有六波羅蜜、有十波羅蜜,只有名相而已,沒有實質,而且他是要歷劫而修,大乘是一念頓成,這差異性非常大,一念頓成,一下子就具足了。所以你看念阿彌陀佛—「莫訝一稱超十地,可知六字括三乘」,一個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往生到西方淨土,同時具足如來果地的智慧德相、如來果地上的功用,這個就不是小乘經談到的。所以像現在有的小乘穿鑿附會,看到他的經典裡面有一點,他就說是這個他的是原始的大乘,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那是附帶而說的,釋迦牟尼佛附帶講的,給你種一點善根,就是看你冥頑不化,在小乘法裡面加一點大乘。實際上你這個六波羅蜜、十波羅蜜,要好幾大阿僧祇劫來修,所以為什麼說百劫修相好,那個是藏教佛。大乘圓教佛頓悟自心,一念圓成,這是大乘佛法,所以一般人不懂,被他的花言巧語給騙了,但是對我們來說,他騙不了我們,因為我們受過祖師大德的教育、經典的學習。所以你在《阿含經》裡面,有時候會看到一些跟大乘類似的,那是佛接引他們給他加進去的,帶說一點大乘,種一點善根,就像這個小學的一年級,到下學期的時候會講一點點二年級的內容,就是如此,可是他還是一年級,你不能說他是二年級。小乘經裡面有講一點是大乘,你不能說它是最原始的。最原始的大乘是《華嚴經》,二乘沒有人有資格參加,為什麼?《華嚴經》的境界是如來自受用境界,二乘絕份,沒有見性的菩薩絕份,都是見性的人才能參加。所以這個要搞清楚。「修菩薩道」,他不是學小乘,他是學大乘,因為小乘剛剛講過,不是最究竟的,分段生死斷了,六道不輪迴了,變易生死還沒有解決。仍舊有境界的轉換、會變易,有進有退,離開了六道輪迴就是分段生死斷了。所以他是「修菩薩道」;你要成佛要修菩薩道,菩薩道除了六波羅蜜,還有普賢十大願王。你不要想說:普賢菩薩又還沒成佛,學的是普賢的行為,不是跟普賢菩薩學。只是普賢菩薩從普賢行而立號,立了這個名字,這個你們要搞清楚。所以他行作沙門不是從小乘,從大乘直接開始。那有一些眾生你又要犯這個下劣想了,什麼叫下劣想?法藏比丘是多好的根器,我們根器這麼爛,能不能一下學大乘都還說不定,那就是你心下劣,那這個就叫業障,這要除斷。大乘佛法每個人都可以學,每一個人學每一個人有大成就,這是真的,不用次第!你學淨土宗,不用先學小乘,為什麼?淨土宗就是大乘,而且淨土宗沒有次第,怎麼知道呢?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一品煩惱沒斷的眾生,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受用、智慧、德能、相貌種種的都跟佛一樣。你說他是佛,他煩惱習氣沒斷,你說他是凡夫,他又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所以叫「橫超三界」啊!這就是頓超。所以歷代祖師大德判《無量壽經》都是圓頓大法,唯識宗的窺基大師也是這麼判,天台的智者大師、章安大師都是這麼判,華嚴宗的祖師個個都是這麼判,律宗也是,禪宗也是,他們來看淨土都是圓頓大法。所以不立次第,即凡身成佛身,特別是針對凡夫—帶業往生,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啊!所以你看他這裡行作沙門,沙門有哪些行為呢?「修菩薩道」。不是行這個小乘道,那行這個人天道那就不用說,根本不是,成就不了。成就不了你還要認為可以成就,那佛說你這個叫外道見,非因計因;就像一些外道,他看到這個牛死了以後升天,他就學牛的樣子,學牛吃草,學牛的動作。看到狗死了升天,他就學狗叫、學狗的動作、搖尾巴、學狗吃屎,這個他們都學,印度有些外道就是這樣,這就非因計因,叫見取見,見取見是邪見之一,所以你不要以非為是,把錯誤的當做是至寶,那你就搞錯了。所以我們這裡今天講的、看到的,世間最富有的這個世饒王,放棄國家王位,放下世間人最貪愛的東西,他不搞政治,他要搞政治不用《群書治要》,他有頂尖的智慧啊,他知道用這個東西救不了眾生,他放下,修行,所以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度一切眾生,不是只有度他一個國家的眾生,度一切眾生。所以後面講,輪迴諸趣的眾生統統來往生西方淨土,一旦往生就是一生補處,皆是阿鞞跋致,皆得一生補處,一生成佛,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簡單講等著作佛就叫等覺,這是讓你們方便好記。所以看到了這個世饒王他的表現,我們自己就要清楚,就要懂得放下。利用你的每分每秒,每個呼吸與佛相應、與道相應,這個非常的重要!

 

第二十三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五集)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地方,那麼〈法藏因地第四〉:從「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為世間自在王如來,那麼在世教授佛法四十二劫,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有一個國王名為世饒王,那麼聽聞世尊說法,這個世尊是指世間自在王如來,聽聞世尊說法「歡喜開解。」對於佛法他真正了解,不像現在人來學佛是為了求平安、求這個事事如意,到廟裡面供個香花水果,拜一拜佛,等一下把拜佛的東西都拿回去自己吃,所以買的時候都會特別交代你愛吃什麼,因為他曉得,等一下拜一拜回去自己就可以吃了,也沒什麼損失、也不要他付出,那麼就希望佛菩薩給他平安,又求事業順利、又求兒女孝順、又求種種的願望,只要花一百塊錢,可謂是一本萬利,那麼這一種心態他也說他有信佛、有學佛,早上也有做早課,晚上也有懺悔,早課做完了打電話講是非,不然就是到外面去講是非,講完了呢回到家裡做晚課懺悔;晚上繼續跟先生、跟小孩再講是非,明天早課再發願,就是這麼輪迴的。那麼世饒王跟一般的學佛人不一樣,跟一般的學佛人不一樣。聽到佛說法,知道要了生脫死、要明了諸法實相,所以知道說佛法原來是這麼好的,不是世間人看的不了義,或是消極、厭世,甚至有人覺得出家對社會沒什麼貢獻等等的這些批評。那他是一國之主,他了解佛法,所以真正歡喜,歡喜到什麼程度呢?你看你們學佛覺得佛法好,你歡喜到什麼程度?你能來學這個很不錯了,你能改習氣這個是根器很利的。他是可以把國家、王位都捨掉,你對於你的家庭捨不捨得掉?你說佛法好。現代的學佛人「抱樁搖櫓」,這樁就是柱子,船拴在柱子上,搖著船槳希望這個小船能夠行走,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說為「抱樁搖櫓」。又要名聞利養又要解脫自在,全部都要順心如意,不然就不靈,他是對於佛法不了解。你看法藏比丘他是世間最富饒的國王,上次講的:「金輪聖王」。轉輪聖王有七種寶藏,就拿財富來說,他要錢不用投資、不用去賺,他有一個大臣叫藏臣,寶藏的藏,拿著鏟子往地下一挖,土變為黃金,這是你們都希望的,鏟土成金,又有世界上最厲害的軍事家、武器製造家,做他的左右手,凡有不聽王化者,不聽他教化的,隨時可以討伐,他巡視天下的工具,一日一夜可以周巡四大洲,不是現在的南美洲、北美洲、這個亞洲、非洲,這不是,這個地球算南瞻部洲,地球的北面有這個北俱盧洲,東面有東勝身洲,西面有西牛貨洲,他一天一夜可以利用他的,我們現在講的交通工具,巡視這四大洲每一個角落,所以他有這麼強大的財富以及勢力,他聽聞佛法他可以全部放下,他真的知道佛法非常的好,比他種種的欲愛享受都還要殊勝。一般人講這皇帝後宮佳麗是三千,他這個後宮佳麗那不只三千,算億的,小孩最起碼就五千人以上,所以他對於這些都能夠捨棄,沒有一絲毫的貪著,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為什麼古人讚歎:出家大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為什麼?他捨不下、放不掉。所以他聽到佛說法「歡喜開解。」真正了解佛法非常歡喜。所以你說你對於佛法,真正得法喜了嗎?你能做到什麼程度呢?你能出家嗎?你能捨棄你現前所有的嗎?他是聽聞之後馬上就捨掉;所以「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發菩提心,求無上道。那你們求什麼?很多人不曉得,你以為家裡夫妻感情好你就能夠世間圓滿了,你要知道,讓你輪迴的就是你的欲望,就是你的家庭生活,這個是可以肯定的,夫妻之間互相貪愛,都是輪迴,世間人不懂,以為把五戒十善做好了,他就不輪迴了,他是升天哪。但是在《楞嚴經》上講的非常清楚,情多想少你會墮畜生道,情就是情欲,想念,想就是正念,正念比較少,這情欲之外的我們稱為想,七情三想,墮餓鬼道,情佔七分想占三分,這想包含著想要利益眾生、想要發願種種的,情就是自己的愛欲、感情,情多,情七分的話,想三分,墮餓鬼。九情一想,就下地獄了。 輕生有間,重生無間地獄。 純情即沉,如果說只有感情,沒有一絲毫的想念,所以為什麼說末法的眾生多數都墮阿鼻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啊。如果你再毀謗大乘,障礙佛法,或是毀謗正法,五逆十惡,更生十方阿鼻地獄,所以你不要認為正淫是可以的、是合法的,這合世間法,不合出離法。所以《楞嚴經》告訴我們的,所以你不要想我家庭圓滿了,夫妻感情好,我又來學佛,總有一點功德吧,等到臨終的時候你就知道了,你夫妻間感情的業力,會牽引你往三惡道走,你做再多的好事都超拔不了你,因為你這一輩子都是情,感情做主,我這個話講出來一定把你們嚇一跳,因為很多人都會這樣覺得,我《弟子規》有做啊,我大概五戒十善都很圓滿了,剛好相反。所以佛在《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裡面,第一個講的斷淫欲、斷情欲,又說「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所以在佛門提倡什麼幸福人生的,這個都是魔說,在那裡辦佛化婚禮的,教你什麼家庭怎麼和諧的、怎麼欲愛的,還坐在佛像面前講的,你看看他將來去哪裡,他倡導情欲、倡導欲望,將來都是墮阿鼻獄,為什麼?《楞嚴經》講:「純情即沉」。到佛堂來了、到道場來了,不講佛法,講世間話、講情欲、講愛欲,說是可以幫助你們家庭和諧,那是因為他不了解經典,沒看過《楞嚴經》,連自己變成妖魔鬼怪了自己都不曉得,你說可不可憐?所以人家世饒王聽聞佛說法,「尋發無上真正道意」,要棄國捐王,他要求無上道,到佛門來是這樣子的,捨棄世間種種的恩愛貪欲,為什麼?經典上講:「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圓覺經》上說的:「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為什麼會有命?就是因為有欲。「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是因,愛命是果,「由諸欲境起諸違順」,在這世界上有順跟不順的,順我的愛,逆我的憎,故有輪迴。所以你們自己學佛,看看人家怎麼修行,就是要放下,你不要想說我們夫妻……同修啊,那是同墮,那不是同修,一起墮落,我還聽過,有的想說蓋一間道場,讓大家退休可以去,夫妻跟夫妻住在一起,一起修道,這個不叫道場,那叫魔窟,專搞生死輪迴,他的理由是夫妻跟夫妻住在一起,道場比較沒有是非不會吵架,完全違背佛制,出家人拿十方的錢幹這等的事情,非常的卑劣,所以他完全不懂佛法、不懂戒律,連一點基礎都沒有。你看到法藏比丘,他是發無上道,求無上道,發菩提心,行作沙門哪,所以你們學佛也要行作沙門,常修梵行。對你的小孩你也是要放下,小孩對父母的親情也要放下,不可以執著,《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可得為世間事」,這世間事你可以做,「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的欲望不可以有。因為有愛就有恨,恨也是情,也是情的一種,所以《楞嚴經》上講的,想是什麼?想就是修梵行,為眾生不為自己,發願哪,所以「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與真如本性相應,「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臨終的時候十方國土現在目前,隨意往生,他心做得了主,這是做得了主啊,煩惱還沒斷,沒有完全斷乾淨,只做到念起不隨,他就有這等本事。所以你們修行要會修,佛法不是給你搞世間情欲、愛欲,你也不要想說我跟我同修一起學佛,那都是你世間心放不下,你看世饒王會不會想說跟他的同修一起出家、一起學佛,他出家就是自己出家,放下啦,完全的放下,所以行作沙門,行為是沙門,心也是沙門。出家中的出家,那麼你們沒有因緣出家要讚歎出家、讚歎梵行,自己現在沒有福報、沒有因緣,將來要有這樣的一個發心,沒有辦法現出家相,也要修出家的梵行,這都是隨喜功德,所以我們在這裡讚歎世饒王,也是隨喜他的功德,隨喜他出家的功德。有人說出家很容易墮落,在家更容易,比出家更容易;又說這世間人不懂,出家人沒修好將來都要還的。在家人沒修好,根本還不起,你們有什麼資格來還?出家還有念佛、念經、念咒,再怎麼沒有證果也有一點功德,在家人整天一天八個小時以上,現在工作都十二個小時忙世間事,你一生有一半的時間在搞輪迴,你怎麼會有功德,所以還是出家殊勝。所以這古德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上一句講:「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高飛」,能出三界,「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看到出家人你要讚歎,看到人家出家你要歡喜、要隨喜,乃至你的小孩發心出家,你都不要障礙他。講到小孩……很多學佛的父母捨不得、放不下,找一大堆理由來障礙,說你學佛哪有我久、你發心哪有我真,你才學多久就要去出家,講種種好聽話來障礙人家出家,把人家的道心完全毀壞掉了,還自鳴得意,覺得自己很有辯才,可以勸人不要出家,你將來就到地獄去受罪報-拔舌地獄。來世你要出家,那障礙非常多。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要出家隨捨隨出,沒有障礙,福報夠啊。世間人要出家,妻子愛情愛別的告到法院去,我出家就有碰過啊,同一期受戒的,他偷偷跑來出家,他的太太不放過他,跑到寺院來抓人,威脅常住說你如果不把他放出來,我給你開記者會,造這種業。所以你們要能夠修行、修道,自己要有那個信心跟決定心,要能夠內捨、外捨、內外捨,就是要放下,常常修福、常常為眾生。你的小孩、你的親戚出家你都要去隨喜,隨喜供養、隨喜護持;一旦出了家了,那就不是以前你的兄弟姐妹了,就是法師了,就是恭敬、供養、讚歎,隨喜別人也成就自己的功德。所以你看法藏比丘出家行作沙門,他行作沙門是幹什麼的?修道。現在有的出家行作沙門,他要做什麼?超度,作法會的、趕經懺的。我這樣講又要得罪很多人了。趕經懺倒不是什麼問題,重點是要行作沙門。現在整個佛教的形式都轉變了,出家人要生活,很多都跑去趕經懺,那趕經懺為了修行、為了生活,這個不是問題,如果存心趕經懺累積財富、累積資產,那你就不是出家人了。所以出家是要行作沙門,在家人呢也要行作沙門。這個沙門一般是出家的通稱,但是真正在解釋上,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翻作中文叫「勤息」,勤息的意思。那麼他的法號叫做法藏,出家都有一個法號,你們在家到我們道場來,我們都給你有一個法號,用這個法號提醒你精進修道,我們不叫你俗名,俗名就是你世間的業,來我們道場都是穿著居士服,你是一個居士,表現的是居士的樣子,我也不給你穿這世間的衣服,你這樣基本上才會有一點道心,才不會退轉,除非你不學了,那就沒有辦法,但佛法這麼好你要放棄,你不覺得太可惜了嗎?所以來我們這裡的居士都有一個法號,來道場我們都是稱你法號、稱你法名,提醒你用功修行。所以法藏也是世饒王出家的道號。那麼下面講:「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所以他行作沙門,行為儀態是個沙門的樣子,那他的行為在幹什麼、修什麼行呢?修菩薩道。這個菩薩道你們要搞清楚,不是做慈善,現在人都認為行菩薩道就是到道場來笑臉迎人接眾,講一些世間話很圓滑,認為他在修菩薩道;世間的那一套打太極拳,就認為他是在學菩薩道了,那是學三惡道,心裡諂曲虛偽不真誠。那有的呢一聽到真誠,對也說、不對也說,搞的大家都起煩惱,那也不對,那個不叫真誠,那叫愚蠢,所以要有智慧。菩薩道,菩薩翻作中文叫「覺有情」,自己要覺、要除斷煩惱、要行六波羅蜜、要通達諸法實相,這叫菩薩道。菩薩道的基礎在哪裡呢?不是《弟子規》,不要直接接《弟子規》,你搞錯了。菩薩道的基礎在「菩提心」!所以你看他之前是發「無上真正道意。」先發菩提心才出家的,所以菩薩道的基礎是菩提心,你要是搞到《弟子規》去,那是枝葉,甚至根本是不相干的枝葉,這世間法不是佛法,這個你們聽了很多,所以他這裡是修菩薩道,道就是什麼?道路。行菩薩所行的道路,布施,自己內財、外財統統能捨,三輪體空,沒有能捨的我,沒有所捨之法,也沒有能施的對象,全是自心所現,明了自心,本無慳貪名為布施;明了自性沒有過愆,愆就是罪惡,名為持戒;自性無有對待、沒有怨懟,一際平等名為忍辱;自心無身心相名為精進;自性本自寂滅名為禪定;自性不迷惑、不著相名為般若波羅蜜,這是大智慧。用這個來對一切的境緣叫行菩薩道,修六波羅蜜一念具足名為大乘。法藏比丘是修大乘不是小乘,他也不是從小乘修過來的,他學大乘所以一念就頓悟了,一接觸佛法他就知道要出家要求無上道,這個是大乘。你去看《法華經》藥草喻品裡面就講:佛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你的根器小的,聽到的是人天乘;根器好一點點的,聲聞乘;再好一點呢?藏教佛,藏教的佛乘;再來就次第的菩薩,權教菩薩,最好的根器比喻作大樹,大樹王是菩薩乘,就是像法藏比丘這裡所聽到的佛法一樣最上乘。所以他跟佛發願說:我要求無上道,所以叫「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所以他修這些行都是要成就無上道。那麼我們反觀自己修行是要幹什麼的,你坐在這裡念佛一支香,妄想滿天飛、昏沉、睡覺。昏沉是半睡半醒,有一種叫睡眠就直接睡著了,坐在這裡睡,睡一睡起來念兩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睡著了,那叫業障重,昏沉蓋重,不然就是打妄想,一坐下來念佛腦子裡面轉個不停,還會自己跟自己對話的,之前看過的電視、電影、報紙的內容全部都出來了,都有,你連這個煩惱都斷不掉,你說你要求無上道,這無上道對你來說是可遇不可求,你可以想像,那這樣怎麼辦?你不要氣餒,不要想說,我大概不行,我成佛無望、我業障重,連悟顯法師你都這麼說,我都給大家信心啊,連你都這麼說,那我大概是沒什麼希望了,就懈怠了。你要知道順逆之際多敗績,在順逆境界上常常被考倒,多敗績,敗愈多,戰愈力,就是被考倒的次數越多,越要勇猛精進、勇猛用功,「自是敢戰而拚死」,拚死一搏,背水一戰,很有名的故事「背水一戰」,韓信的軍法,非常有名,背水一戰。「自是敢戰而拚死,予始勝」,你才有成就的希望,你才能成佛,這一點點雜亂的煩惱就考倒你了,你要怎麼破無明呢?所以要有高尚的氣節,現在人講:高尚的情操絕對不退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什麼目的呢?降伏煩惱。祖師講:如一人與萬人敵,所以你不要一點點這麼小的境界打個妄想,自己對話一下,你就退心了,沒有精進力了,後面法藏比丘還發願,「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你只是身止妄想中而已,還沒給你割截身體,你的道心就退掉了,那你還成什麼道,所以為什麼說露水道心,就是這樣的意思,這是還有在修。另外有的沒有在修的,就像有一些學佛,叫他學佛好好好,吃素可以、修行、斷煩惱、改習氣、叫他不要大嘴巴、不要講話沒有辦法,叫他這個四威儀要做好,身端影直他做不到等等的,都是露水道心,一跟他說:學佛有很大的福,他願意;可是你要修這個福要念多少咒,退心,剛才發歡喜心馬上就退心,很麻煩啊,我不方便。所以你要知道什麼是修菩薩道,要勇猛精進,這精進就是把身心世界放下,所以剛才講的:「了知自心無身心相,名精進波羅蜜」。眾生就是執身為我、執心為我,所以四大假合以為身,六塵緣影以為心,毗舍浮佛講的:你要真正能看破,「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心本來不生,因為境界、對境而動念,所以要空其心,前境若無心亦無,心空了,你無始劫來的罪障都消滅了;罪福如幻起亦滅,一切的罪福如幻如化,本來不實如夢幻泡影,所以你一定要有道心要修菩薩道,這叫真正的修行,現在人認為學菩薩道就大概出來做做好事,搞點慈善救濟,這樣就修菩薩道了?幫助人做一點醫療,他學的是菩薩的形象,他沒有學到菩薩的心法,沒有學到,他看到菩薩這樣幫助眾生他也去學,在幫助眾生的當中爭功德,看誰的功德比較大,互相爭來爭去,你出一百萬我出兩百萬,後面的要逞威風的,我出五百萬、一千萬美金,在那裡互相比來比去,他覺得這樣是修菩薩道,跟人家爭那叫修修羅道,好勝心強,修羅道,不是菩薩道。所以你要看你在做好事是不是真的,你是在修什麼道?好名、喜歡人家讚歎。勝過人家就很歡喜,被人家勝過了就很瞋恨,那是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所以我們講的修菩薩道,從心地上來看,你不修菩薩道,你行的就是外道。「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他也做好事,做好事他就說他的是大乘,他的是利益眾生,小乘沒有利益眾生,反過來謗菩薩,毀謗大乘,說你看你們修行都自己躲起來,自了漢。他不知道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心離煩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層心境,他是想都想像不到的,恢復本來面目、恢復自性原有的功德、能力,這才是真正幫助眾生。那麼法藏比丘修行菩薩道「高才勇哲。」高才是說他的才能很高、智慧很高;這哲就是智慧,智慧勇猛。有一些人學佛,教他學大乘,他說不行,我沒有基礎我要慢慢來,這就沒有高才勇哲了,他沒辦法承當大法,他是一根小草,水加太多就死掉了,所以你給他大乘佛法,這麼多水他吸收不良。但是法藏比丘是大樹,所以佛對他講什麼法他都能信受,所以你看後面,為其宣說「二百一十億佛土淨妙莊嚴」,他對於佛所講的兩百一十億佛土裡面的種種形形色色,他都能一一記取,而且能夠揀別出來,何者是了義、何者是不了義,然後創建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現在給你看個《無量壽經》,你們就跟周利槃特一樣,得前遺後,得後遺前;看了前面忘了後面,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前面記下了後面忘了,法藏比丘「高才勇哲。」世間人講才高八斗。當然這個辯才,辯是明辯的意思,明辯-智慧,所以稱為「高才勇哲。」勇哲就是他有勇猛的智慧,智慧裡面帶有勇猛,不會退轉。「與世超異。」這個話很簡單,跟世間人不一樣,所以你們要看祖師,祖師要是出現在現在,你們一定覺得他神經有問題。像善導大師要是出現在這個世間,很多人都說他是怪胎,他行住坐臥不與人共,你要靠近他,他轉身就跑了、就走掉了,他不跟你廢話、不跟你搞世間事,哪會有時間弄什麼佛化婚禮,搞什麼《弟子規》,他的行徑都跟世間人不一樣,所以你不認識他。這法藏比丘也是這樣子「與世超異。」智慧超出世間人,不是世間人所能想像的、所能達得到的,他的勇猛力也超世間人,種種皆超世間,所以叫「與世超異。」異就迥異的意思,完全不同,「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哦,這是讚歎,讚歎這個法藏比丘「信解明記。」對於佛法能信、能解、能明白、能記憶,他都可以做到。我們之前講華嚴十地菩薩,於一念頃可以學習百萬陀羅尼門,可以分身無量諸佛剎土,向諸佛世尊請教佛法,而且這些世尊講的法,一一他都能記憶持誦,所以這個法藏比丘有這麼大的功德,我是舉比喻,因為他這裡還沒有到十地菩薩的境界,但是超過世間人太多了,「信解明記。」現代人,你要他信、他就半信半疑,真的嗎?有可能嗎?佛有這樣講?甚至我看很多所謂的論文都是勾起你的疑惑,那些人都是不信!不信是什麼?是煩惱障。到佛門裡面來,法師講經,跟你說:「有可能、也許是、傳說」等等的,都讓人家懷疑,他講的人都不信佛法,聽的人怎麼會相信,你們去聽有什麼用處?這就是攝受力的問題。講經的人,對於佛法要能相信,堅信不疑。所以現在的眾生業障很重,好不容易學了佛,卻沒有遇到正法,只看到佛的名字、名相,形象而已。那如果再聽錯的,內容再解錯的,那就變末法了;只聽到佛的形象,那是像法,說佛有多莊嚴,三十二相、佛教的名詞,佛叫什麼佛陀耶,翻作中文叫覺者、覺悟;名相-像法。那如果告訴你學佛就是要從人做起,才會開始覺悟喔,你看這就叫做末法,甚至呢滅法。你遇到是變質的佛法,所以稱為末法。在現在,你要遇到正法不容易啊!對於佛法你要能相信、你要能解,解什麼呢?解第一義。有些人學大乘,他告訴你說:我們要學大乘法,他講經的時候說: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完了!全部都講錯了。這一開頭便錯,再來說佛法是師道,師道不離孝道、不離開孝順、不離開恩愛情欲;完了,佛法全錯了!佛法講的師道是師於出離之道,不是世間的師道;現在世間的師道是教你技能、教你賺錢。以前的是做一個人,做人道、師於人道,我們學佛是師於佛道。如果說佛法建立在世間孝順的基礎上,那這個說法是謗佛,因為釋迦牟尼佛沒有像世間人一樣,所以你看「與世超異。」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對家庭、對父母會罣礙,他不會;怎麼會是建立在世間上?所以我們看這些佛菩薩的行為,你就很清楚了,不是建立在欲愛之上,欲愛那是生死根本,每個人都曉得,所以你能不能解?跟你說是教你大乘的道場,他是不是真正教大乘,還是告訴你小乘?明明是學淨土,可是它裡面內容是小乘,小乘沒有淨土,淨土宗是大乘,直接就是大乘而且是圓教。那你學淨土,你學到了什麼教?天台四教裡面你學哪一種?學藏教的淨土?還是通教的淨土、別教的淨土?還是圓教的淨土?我們大乘淨土宗是圓教的淨土。現在有些小乘也說他有淨土,有,藏教的、不是究竟的;有生有滅、有自有他,念佛降伏煩惱,這是藏教淨土;用這個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修道證滅,用這個佛法來滅煩惱得到了寂滅涅槃-小乘。通教呢,它告訴你:煩惱性空,佛號、佛名也空,以空修空,以空除空,通教、大乘的通教。別教呢,煩惱無量,所以,佛名也無量,佛的名號也無量;以無量的功德、無量的佛名,治無量的煩惱,出假用,別教。圓教,即心是佛,一念頓超,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之名與佛號之名一體無異,這是圓教的念佛。你們學的是什麼教,信解你解到哪裡去?你如果對於天台的「橫超」跟「次第」之義,沒搞清楚的話,你很難學,這是蕅益大師說的:「若不洞明橫豎之理。」你學佛沒有真正通達,所以你說你相信,信到什麼程度?人家法藏比丘信到國家王位都可以捨掉,「歡喜開解。」朝聞道夕死可矣!法藏比丘不是夕死,他是馬上就放下,不用等到晚上,所以「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尋就是馬上,當下就發「無上真正道意。」馬上就捨棄國家王位,他絕對不會想:我的財產,我的王位要過給誰,我還有什麼遺囑沒交代好、還有什麼國事沒有處理好……沒有這些罣礙,馬上就放。你們的財產都沒有他多,你們的福報、你們的智慧跟世饒王比那差得遠啊。那麼下面講的「明記。」明就是對於義趣能夠明了。剛才是解……理解;明就是真正大徹大悟;無論是廣義、狹義,他統統能明了;「信解明記。」記就是絕對不忘、絕對不退。像你們持誦這些經咒,今天有考試今天記起來,明天沒有考明天忘記,境界來考的時候根本用不上,忘得一乾二淨。所以他記不是只是記問之學,境界來的時候能提得起來,記得,記得自己是修行人、自己是學佛人要做什麼,很多的學佛人,碰到世間的事都還是世間意,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甚至把佛法看做是理論、看做是消極。那你問他有沒有學佛,他也跟你說有,可是碰到事情的時候他就忘記了,佛教導的東西,他沒有拿出來用,所以你說「信解明記。」記也很重要,除了記憶不失,還有就是碰到境界的時候能用得上。不然你只是文字學人,法藏比丘可不是文字學人。對於佛法能信、能解、能明還能記,不忘還能提起來用。「悉皆第一。」沒有人超過他,當時候的出家眾沒有人超過他,所以才能夠成就「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沒有帶一點世間意,也不會起一個念頭說要搞世間事。像現在有的出家人很不檢點,出了家還去弄《群書治要》,你看法藏比丘有沒有?國家王位都放下了、都不要了!你出家不好好出家,你還惦記著世間的這些帝王之事,你是行做帝王,你不是行作沙門。你這雖然是出家相,幹的是世間的事情,那你就是心非沙門、偽作沙門。心裡面不是沙門,穿出家形像又受十方供養,就是《楞嚴經》講的:「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死了以後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再加上你如果是個講經的,出來對著鏡頭、對著大眾媒體亂講,講說這個佛教要用《群書治要》來管理,或是這學佛要學世間法;亂講,到了地獄自然有你無間的苦受,為什麼?你心非沙門啊!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怎麼做,一個好的出家人的樣子是怎麼樣的?絕對不是出了家還惦記著世間。所以你看法藏比丘「棄國捐王。」他真正就放下了,什麼王者治世之道,全部都不要了,這是真正出家。自己什麼理想、什麼抱負,全部都放下。不會想說唉呀,我還有什麼理念沒有落實,還有什麼理念沒有做到的,動這個世間意,起這種世間的念頭。你看他都沒有啊,所以他真正是修菩薩道,他才稱為「高才」、才稱為「勇哲」。我們現在講的模範生。你學佛在家人要跟法藏比丘學,他是真善知識,我們上禮拜講的:什麼樣的人是真善知識?你找不到,我這裡介紹一位給你,你跟法藏比丘學,是這個法藏比丘,其他的不敢保證,這一個法藏比丘。從古到今有很多法藏比丘,有的很優秀,有的不行,最起碼你也能跟華嚴宗第三代祖師法藏比丘學,這個也很優秀。但是能跟阿彌陀佛學是最好的。你找不到善知識,我介紹給你,你跟他學,你看他因地是怎麼存心、怎麼樣修行,你就照著做,那你就不會墮在《圓覺經》講的四病當中,四種病「作、止、任、滅」。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你跟「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學習,你不用等到往生淨土,你現在就可以皈依佛陀,現在就可以學。下面講的: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不光自己天生麗質,還有殊勝的行願,還願意幫助眾生。

 

第二十四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六集)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這是上一次講到的,法藏比丘發心出家,那麼他的功行是世間所不能及的,我們現在講的高材生、模範生、天資聰穎。所以「修菩薩道。高才勇哲」,那麼超越一切世間,對於佛法真正能夠深信、能夠理解、能夠明白,沒有疑惑,而且對於境界現前的時候不會忘失。《華嚴經》上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現在大家都能夠發心要修行,可是修行它會給你考驗,誰給你考驗呢?你無始劫來的業障會起現行;也許才剛吃素,你就生病了;也許才剛學佛,你家庭就沒有像以前這麼和樂了。許多人因此不敢學了、不敢念了,甚至有人說念佛、學佛,業障會現前。實際上那叫重業輕報。你想想你這一生、過去生、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惡業又有多少?普賢菩薩講:「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就是說你造的惡業有那麼一點相狀的話,我們就拿最小的鄰虛塵,這麼小,以鄰虛塵當作是你造的惡業,你無量劫以來造的惡業有多少?所以菩薩告訴我們:「十方虛空不能容受」,也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容納不下你的業障啊。那麼你現在學佛當然會有魔障,不學佛你的魔障更多。你不吃素,你不轉變,你隨業流轉,那麼將來要受三塗以及六道輪迴的苦報。這件事情,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又有幾個人曉得?又有幾個人真正體認到了,把它做為最重要的,所謂當務之急。古德講:「世人皆從忙裡過」,這世間人天天做的就是世間事,東忙西忙,就這麼空過了一生,到後來帶了一身的罪業。為了生意、為了生活不擇手段,種種的妄語、欺騙,這些都是造業!損人利己、毀謗正法、撥無因果……這些的惡業,世間人整天都是這麼過生活,所以「世人皆從忙裡過」。「誰人肯向死前修」,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他臨命終前能遇到佛法,能夠願意修行?那麼這些發心修行的人,又有多少真正碰到境界他是不會退轉的,還能勇猛精進的?甚至沒有境界,你就已經退轉了;譬如說道場愛來不來,能少來就少來。殊不知你能夠進到佛門裡面來,確實就像剛才你們唱的開經偈上面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你沒有福報,你沒有辦法學佛,你對於善法不能聽聞,對於出世間法不能信受。世間人能夠接受善法,但是不能接受出世間法,佛門搞的是出世間法,這是要真正有福的人。那麼你遇到了,怎麼掌握你現在遇到的福報,現代人講的「惜福」。你遇到佛法,那是莫大的福報,那你要怎麼把這個福留住,就是你要真正肯學。碰到境界,要提起來用功,這叫「惜福」。不光只是你東西吃完、不要浪費物資、過著簡樸的生活,叫「惜福」。那個都還是貪戀世間,想說我福報少少的用、省省的用,希望年輕的時候不要享福,老的時候想大福。結果年輕時沒造的業,老的時候全造了。那不是一樣墮落嗎?所以佛從來不教你什麼年輕的時候不要享福,老的時候再來享福,沒有這個事情,教你完全放下。所以你聽到這個話,你要會珍惜,這叫「惜福」。佛陀不教你世間法,不教你搞輪迴。他為什麼會講一些世間話?人家問他的,所以你要曉得這法藏比丘「信解明記」,記就是不會忘失、不會退,能夠憶持不忘叫做記,憶持不忘前面是建立在信解佛法之上,你對於佛法能信解,最後要做到憶持不忘。你對於佛法如果知見不正,那你憶持不忘,那就叫邪知邪見。如果你認為學佛是先學做人,是先學這些世間法,學《弟子規》,那你是邪知邪見,還對此念念不忘,這叫癡愛難斷!你是世間人、你是凡夫,你是帶著惡業的眾生,什麼叫惡業?輪迴業。所以法藏比丘你看他,我們一直強調,發無上真正道意,想要成就無上佛道,聽佛說法,真正了解佛法,歡喜開解。所以這裡「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各個他都具足,在他自分上,每一個具足,與他人相比較,他算是做得最好的。所以這個第一有兩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解契合第一義諦,與如來所說的諸法實相相應,信第一義諦,解第一義諦,明第一義諦,記第一義諦,「信解明記悉皆第一」!這才稱得上是不退轉,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第一。你世間考取這些功名富貴,在學校考第幾名,那個都不足為道,今天你贏了明天就輸了,都是在那裡爭高下,那都是造輪迴業。所以為什麼現在的學校,從小就教學生造業,教他競爭,怎麼跟人家比較,如果你沒有好好念書,那將來就會輸在起跑點上,他不講因果,他不講德行,完全喪失了一個做人最基本的教育,把道德當做是選修,把競爭、鬥爭列為必修課程,所以這個教出來的不是好人,教出來的是壞蛋啊!即使能力再強也都是自私自利,為自己的利益、為自己的得失、為自己的面子去爭,爭到後來什麼都沒有,到哪裡去呢?無間地獄!為什麼?都是情欲在作怪,你的貪瞋癡慢就是情欲,所以末法的眾生多數墮三惡道,全球六七十億人口,大概百分之八九十全部都下三惡道,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你沒有學佛,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佛在《無量壽經》講:「五惡、五痛、五燒,久後轉劇」!這五惡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你造這五惡,必然感五痛五燒,馬上就會危害到你的自身,勸導我們,汝等轉相教誡,應當互相提醒、互相告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要如理如法。在家人要如法,出家人也要如法,出家、在家都要如法,這是佛在經典上跟我們預言的。所以現代的人他不講道德,修行人也不講道德,你去道場很多人,他也說他在修行,他不講道德,什麼道德呢?他只為他的利養!佛法不老實說,胡說八道,辦這些佛化婚禮,搞《弟子規》、《群書治要》的,這個不講道德,不講出家的道德。孔子是因材施教,就是我們佛法講的觀機,看這個人是什麼根器。現代的出家人也是因財施教,錢財的財,看哪一個居士有錢,就巴結他,給他開方便,說度眾,只要度了他,就很多人可以得度了,目的是什麼?因為錢財,因財施教。講出來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那佛門變成這樣子不講大乘佛法、不講真如實相、不教你了生死、出三界,告訴你佛法在人間,要搞世間事才叫佛法,這是標準的倒說經律,完全違背了出家的道德。出家人就是要教人家修行、教人明心見性、教人離苦得樂、教人出三界六道輪迴,傳如來最上乘法,這才叫出家人。你供養他,你才有功德,他也才有資格受眾生供養,這個才是真正修行人,真正善知識。所以我們之前講善知識的標準,你們都要去熟悉。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能夠成辦你無上佛道的、令你成就,這成辦就是成就的意思,辦就是完成,令你完成無上佛道的,這個才叫做真正大善知識。那麼這裡法藏比丘除了信解明記,悉皆與第一義諦相應以外,又有殊勝行願,不光自己根器好,還能夠發四弘誓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發出來不容易,你們每天在佛前是「念」四弘誓願,不是「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等一下告訴你,你沒有根,就去學《弟子規》了,只愛自己的家人,只在意自己執著的對象,眾生全部都忘記了,還會曲解,我都沒有我自己的意思,我都為家人服務。你為什麼會為你家人服務?因為你執著,你罣礙。眾生無邊,為什麼叫無邊?沒有分是你的家人、是你的親戚、是你的朋友叫無邊,沒有界線,無邊。不光是形容數量之多,還把界線給突破,所以叫「眾生無邊誓願度」,不光突破了人道、突破了天道乃至六道,所有的界線統統打破,這叫眾生無邊誓願度,常說要度,問題是你要度他去哪裡?每一個人都說,我會接眾度眾生,你要怎麼度?度─就是從此生死彼岸到涅槃此岸,度生死至涅槃,當中這叫業海。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能不能發?還是只是能念,你們受菩薩戒,戒和尚會問你,能持否?能不能持?你能發否?四弘誓願他也會問你,能發四弘誓願否?還是能念?你們可以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檢點一下,你是念四弘誓願,還是發四弘誓願,既然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與眾生,同是眾生,同體無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度眾生,要發願斷煩惱,斷什麼煩惱呢?這個煩惱,很簡單─見思煩惱,粗重的,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思煩惱,遍計所執,遍計無性,所以說為無盡,不可盡故,無有實體,誓願斷,以斷煩惱為修行的主要綱領、主要目標,再來法門無量誓願學,斷塵沙煩惱,破塵沙,塵沙是什麼?你要幫助眾生,你自己有分別心,你不能學法門幫助眾生,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斷塵沙煩惱,還是以斷煩惱為最主要。佛道無上誓願成─斷無明煩惱,與心性相應,名為佛道,用般若智照,破除無明,叫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四弘誓願,你能發否?成就無上佛道,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圓滿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即是四,四即是一,這稱之為殊勝行願,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願,不管他發什麼願……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都不會離開這四弘誓願,所以你要成佛,你要能發、要能行,所以叫行願,所以這個願是要去做的,不是用念的,所以他叫殊勝行願,因為能行故名殊勝,與真如相應故名殊勝,難發能發,難行能行,故名殊勝,乃至能利眾生,能破無明,能成佛道,故名殊勝。世間人皆依四弘誓願而得成就無上佛道,故名殊勝。種種的一切,難思、難量的,勝妙的,神通、變化、種種的供養、莊嚴,都是殊勝的意思,乃至百千三昧陀羅尼門,無量三昧門,都是殊勝的意思,皆依四弘誓願而起,這就是菩薩以大悲心作為基礎,大悲就悲憫一切眾生,這叫殊勝行願。所以法藏比丘有這個行願,這總願,後面那四十八願是別願,就是他觀機。現在講觀機,你們聽起來就像咒語一樣,聽不懂,他觀察眾生的根器因緣,叫觀機。那麼所發的這個利生的四十八願,利益眾生,殊勝行願,這是別願,所以這裡總讚總別二願,總願四弘誓願,別願四十八願。及念慧力,這個修行,三十七道品,裡面五根五力,五根是信進念定慧。信進念定慧,有根起作用能破煩惱就叫五力,對於佛法能信不懷疑,有信根,能破懷疑,叫做信力;進,就是精進,精進不懈怠,這就有所謂進根,能破懈怠─精進力;念,是正念,不為邪念所動,能破邪念,叫念力;定,就是所謂我們講的禪定,信進念定慧,知法空寂,能斷一切散亂,這叫定力;慧,知道一切法無生,這是般若智慧,能破無明,這是慧,所以叫念慧力,他的功夫能斷煩惱,所以他發心就有這麼大的……我們現在講的威神力。信進念定慧,念當然就是指正念,能破邪念,什麼是邪念?很簡單的,所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都算是邪念,乃至一切不善的律儀、不善的發心,都是邪念,法藏比丘都能破,那跟後面的那個定力有一點不一樣,他裡面的煩惱不再起來就是定力,知煩惱性空,所以用念慧力,總舉五力,說其中兩個,代表著五個他都具足,那為什麼不說五根呢?因為五根才剛開始,還有五力,因為有力以後,能推展後面的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所以一發心,三十七道品都圓滿了,就在這一句當中,這是大乘,小乘要次第修,先修五停心觀,再修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麼次第修上來,而且他的果證,頂多是阿羅漢。這裡能夠成就無上佛道,所以用一乘,他一念具足!下面說的:「增上其心堅固不動。」能夠增長他的善業善法,有力以後就能增長了,斷煩惱以後,就能與心性相應,叫增上其心。你不要挑語病,說這心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何必增上?體上講不增上,雖然「染汙即不得」,可是「修證即不無」,不無修證,自性清淨,自性具足,不從外得,這個沒有錯,但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樣子才不入斷滅!不會落到「作、止、任、滅」當中,所以「增上其心堅固不動。」這一點就非常的殊勝難得。現在人學佛很多都退心,退心再發,發了又退,都是常在動,那麼他這裡的堅固,他得的是首楞嚴大定,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大定所以不會退轉,這個是真正的不退,不退的這個道心,這個才真的是堅固不動。堅固不動就能斷一切煩惱就如同金剛一樣,這金剛我們不講別的,就拿這世間最堅固的鑽石,能夠破壞任何的物質,比喻做法藏比丘─道心堅固, 能斷一切煩惱、能夠摧伏四魔、能夠利益眾生永不退轉,所以他後面講:「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大方便佛報恩經》裡面說的:「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就是受再大的苦惱他也不會退心。《華嚴經》講的,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他得了我們現在講的這個金剛道心,不會退轉了,所以他才能修行精進無能踰者,沒有人可以超過他,直趨無上佛道,所以你看這裡述說法藏比丘出家的發心,有人發心出家是為了講經,為了做法會的,還有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出家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學佛的,尤其是小朋友……我是被逼來的,他都認為是被逼來的,不管你是什麼因緣,你到了佛門裡面來,你就與佛有緣,決定成佛,你就在經典裡面了解佛法,好好的學習,不用再打其他妄想,業障消了你的心就發得出來,你對於佛法了解了,你就能夠發心。你對於佛法不了解你的心發不出來啊!很多人剛學佛發心一頭熱,發了以後呢退心,發心護持三寶蓋廟蓋道場修行,可是對於佛法不了解,之後他就退心了,退心還不要緊,反過來毀謗正法,造無邊罪業,所以為什麼講經這麼重要,聽經這麼重要,因為你對於道理了解了,你才能夠真正的不退。碰到什麼樣的境界你都不會退轉,也不會被家人所影響、被公司所影響、被環境所影響,所以對於佛法,你要真正的了解真正的修行。現在很多佛門的護法,他以為捐了錢就可以護法,有時候可以,但是因為他自己不學,不懂規矩,不懂得要修行精進,捐錢在滅法,破壞規矩破壞道場,想說這個道場他發心的要對他特別,在大乘定香精舍裡面沒有這回事,沒有人有特權,所以這就是我們道場殊勝的地方。不管你捐多少錢、不管你做多少事都要按照規矩來學習,按照佛陀制定的教誡,不是依個人的喜好、依個人的好樂,所以你們護持道場才有功德,這個地方是真正的道場,這個道場叫如法的道場,你要修福到道場來絕對修得到,這是我可以保證的。別的地方那不敢說,有時候表面如法裡面不如法,我們看不到啊!所以你來道場,你就要遵守道場的規矩,遵守佛陀的教誡。為什麼我常勸初學的同修要看「學佛行儀」。這本「學佛行儀」你要去了解裡面內容所代表的意義,時間、地點所代表的意義,不能死在文字之下。你要知道你在家的時候就是道場,不是到了佛堂來才是道場,你在家就開始這麼做,你到道場來你就很輕鬆、很自在,為什麼?你家就是道場,來道場就是你家,沒有任何的隔閡。怎麼會說道場約束你?不會啊!所以「學佛行儀」特別的重要,學佛人一定要學的,現在的法師我看有的教初學的,教他學《弟子規》那個是儒家的弟子,那是跟孔子學。你來佛門跟佛學,就是學「學佛行儀」。「學佛行儀」基本的內容就是《沙彌律儀》,給你種出世的正因,這是學佛人律儀上的基礎,在律儀上應當要注意的,那麼你到寺院庵堂去你才不會鬧笑話。所以這裡你看法藏比丘之所以能堅固不動,對於佛法他了解,你們要修行的對佛法要了解,要護法的對佛法那更要了解,不然你不是在護法,你是在滅法。護就是保護,為什麼你能保護呢?因為你懂規矩,你懂得怎麼讓佛法能夠更好!弘揚的更遠更大,無遠弗屆這叫護法,讓正法可以久住。護法跟修行的都要了解佛法,不然你沒有辦法修,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護持什麼?怎麼護?這個是很重要的。那麼這裡講的「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你們就要學習,不能懈怠,什麼叫懈怠?今天念明天不念;今天修明天不修,或是心裡面好樂世事,覺得世間事很重要、同學很重要、朋友很重要。那麼對於佛法你就放棄、懈怠,有來参加應付一下,這個不叫修行,談不上修行,精進不缺課不退轉!這「精」是與真心本性相應,跟真如實際相應叫「精」,是不是修一個法門叫「精」?狹義的解釋叫修一個法門,我們不教你修一個法門,你用一個方法你能得力,你可以使用一個方法。佛在經上講有的眾生用一個方法可以得力,有的眾生要兩三種,有的眾生業障比較重的要很多種,這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他才開八萬四千法門,跟你講這麼多諸佛菩薩、法身大士、這些經咒、禮懺度不同的眾生,消不同眾生的惡業。所以我們修行抓重點,從心性上作基礎這叫「精」,依性德而起修叫稱性起修叫「進」。這個精進波羅蜜是跟般若波羅蜜相應的。六度波羅蜜裡面前五度是用、般若是體,體不離用,用不離體,你要是布施離開了般若,那這布施當中沒有智慧不叫布施,有時候還造業,你持戒,持戒如果離開般若了,這持戒你持的不好沒有根。我聽還有的法師倒說經律,說持戒的根是在《弟子規》,完全亂講,那不叫方便講,隨便講、亂講。持戒的根在在般若。般若才能顯戒律是無相!無有持犯才達到究竟。忍辱不是叫你忍耐,現在人是逆來不順受,他這個忍辱不是教你憋著,是教你把這個瞋恨心化掉。怎麼化呢?觀一切法性空無有我、無有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誰氣你啊?如露亦如電,你為什麼把它的音聲相續相,當做是實有的呢?你的名字相也不是實有的,你生下來如果不叫這個名字誰侮辱你,那你覺得被侮辱的這個我又在哪裡?這是般若!所以叫忍辱。禪定,一般人住到捨受裡面去,不思善、也不思惡掉到捨受了,六祖度惠明法師的時候他是不落捨受「不思善,不思惡,那個便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個是真的。現代人好的也不想、壞的也不想掉到捨受,沒有苦樂憂喜,但是有捨受。這五受當中他四個沒有了還有最後一個,捨受。所以他得的禪定有進有退、有住有著。如來講的自性本定,心性甚深禪定就不落捨受,無有出入,這都是與般若相應。而且他定不是死在那裡像個石頭一樣,定裡面有覺照的作用,所以你看《圓覺經》修奢摩他,得禪定發作用的時候,遍知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乃至十方法界眾生有一眾生起一念者,他都能知道,定能發慧,這就是作用,從空出假,這天台宗講從空出假用,空假皆是一心,圓融中道,不是所謂的次第三觀,而是一心三觀,次第三觀那雙非兩邊中道,非空非有中道,但中佛性那個還不算究竟,一心三觀是雙遮雙照中道,空有同時,空不礙有,有不礙空,雙遮雙照,顯中道佛性,這天台的教觀。所以你在這裡修行精進要與般若相應,才能「無能踰者」。為什麼?因為與真如實相相應,沒有高下、沒有先後、沒有次第,所以《華嚴經》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梵行品裡面講的。所以才是真正「無能踰者」。教乘上說:「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就是一切種智,就是無上佛道。所以下面說的: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你看法藏比丘他雖然這麼殊勝,也沒有一絲毫的我相、沒有一絲毫的傲慢,覺得自己很行、很能幹,這一點龍樹菩薩確實也比不上他。龍樹菩薩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厲害,通印度所有的典籍,學外道的隱身術,到王宮裡面去搗蛋,國王下命令,要把這個用隱身術搗蛋的人抓出來,他兩個師兄都死於非命,都被抓到了,只有他躲在國王旁邊,沒有被抓到。跟上天祈求:讓我回去,我一定好好信佛,不要再學這些外道咒術了。好,回去學佛,三個月通達所有的佛法。自己覺得自己很行,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他也要開宗立派了,也要創個教。那麼大龍菩薩知道了,這個人怎麼這麼傲慢!就出來度他。問他:你真的覺得你很行?他說:對啊。你成佛了嗎?你佛經都了解了?都看過了?沒錯!好,我帶你去我的圖書館看看。結果一去,他嚇一大跳。來,這裡有一匹快馬,你騎著牠,騎馬讓你參觀我的藏書目錄,走馬看花。那目錄就像你到圖書館,查這個圖書館的館藏目錄一樣。他騎在馬上看目錄,騎三個月才把目錄看完。大龍菩薩講:你如果不騎馬,你一輩子都看不完。把他的傲慢給降伏了。所以法藏比丘確實比龍樹菩薩高明,他所學的、所會的不下於龍樹菩薩。所以仍舊「往詣佛所」,這是「胡跪合掌,頂禮長跪」。長跪,有的長跪是雙膝著地,有的是單膝,都能算是一種長跪,那一般我們看長跪就是雙膝著地。那禮佛是叫做頂禮,以自己的頭禮佛的足,以頭去禮佛最下之足,頂禮佛的雙足,所以稱之為頂禮,就是現在用的接足禮。那到中國來有一點變化,中國人講禮節,身體不互相觸碰。但是在印度它是接足禮,你們拜佛翻掌,在中國是翻掌,印度他是用他的額頭去碰你的腳,接足,還要真的碰到,接足禮所以叫頂禮,「頂禮長跪」。合掌,向佛合掌,所以你就知道,這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不會因為自己有一點功行就傲慢。我講經多久、我念佛幾十年、我跟誰學啊,他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學,也沒有一絲毫傲慢。有很多學佛人倚老賣老,講經法師倚老賣老:我講了幾十年了,釋迦牟尼佛都沒有我講的久,倚老賣老。講的久不久不重要,講的如不如法比較重要;跟誰講的一樣不一樣,那個也不是重點,跟佛講的一樣才是最重要的,這是講經人的原則。修行修幾十年那個不算什麼,煩惱斷了沒?增上慢除了沒有?倚老賣老就是增上慢。自己有錢又有身份,在佛門大居士,護持佛教三十幾年,看到初學的來,不然去人家道場就說:你才學幾年呀?增上慢,我學三十年了,護持佛法多久啦,出多少錢,增上慢。所以學佛修行,不在於年資,在於能不能與心性相應、與真如實相相應。那麼他這裡用伽他來讚佛,讚佛之時同時發願,讚佛就讚歎如來身相、讚歎如來的智慧行願,乃至讚歎佛、法、僧三寶,都讚歎,這是我們學佛人應當要做的事情。你要常常讚歎三寶、恭敬三寶、供養三寶,讚歎、恭敬、供養。對於不信佛的人善巧方便,讓他跟佛結緣,這都是讚佛。讚歎佛的德能、讚歎佛的智慧,那是修你的口業,乃至意業。讚歎佛法的正知正見,能破一切外道,這是讚歎法寶;讚歎法寶的殊勝、難遇、難解、甚深,這是讚歎法寶。讚歎僧寶,讚歎人家的放下,你自己雖然放不下,讚歎出家人放下,修行。所謂:「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這些你都要能夠讚歎,讚歎佛法、讚歎三寶,才能幫助眾生學佛。看到人家毀謗三寶了,抹黑出家人,說出家怎麼怎麼不好,你要護持正法,為三寶澄清,因為你是佛弟子,你讓人家誤會佛法了,那對你沒有好處,對他那更沒有好處。所以有一句話講:「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僧讚僧不光只是出家人,所有的修行人要互相的讚歎;學禪的要讚歎其他的宗派,學淨的也要讚歎一切宗派,不是互相對立,認為我師父講的才對,你跟我師父講的不一樣就不對,門戶之見。個個創立自己的山頭門派,分河飲水,在佛門裡面分化僧團,這些都是毀壞佛法、破壞正法。所以無論是出家的、在家的居士,都應當善巧方便的讚歎。那你讚歎不要讚歎到後來變成虛偽,不對的你也讚歎。像我們剛才講的,很多不如法的,你不能讚歎。你不能一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叫不別是非,那是愚癡。錯誤的你去讚歎,人家跟著講錯的人學,那你不是斷人家法身慧命嗎?本來想說讚歎是為了護持佛法,讚歎佛法,反而破壞了正法。你以為你修到自己的口業了,修了口德了,這個沒有修到,你的口缺德。為什麼?你讚歎的不如法,讓人家去錯學。這其中的因果、理事你要懂,學佛要有智慧。不能說錯誤的人情你也讚歎,那你這個讚歎,就不是普賢菩薩講的稱讚如來,如來是什麼?真如實性。與真心本性相應的,叫如來;與法性相應的,叫如來。所以這其中你要用佛法的智慧去判斷、去做揀別。這個很重要。

 

第二十五講(無量壽經第一百二十七集)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這「頌曰」應該是接下一段。那麼這是講述法藏比丘當時的一個狀況。前面讚歎他德行出眾,天資聰穎,是個修道人的好樣子。那麼這裡世尊告訴我們,即使你再有才能、再有德學,也都不及於佛。所以我們學佛要懂得虛心納受,心如同太虛能包沙界,顯示自己的心量廣大,能夠容得下一切的言論、一切的眾生,無論是順你的、逆你的、不及你的、高勝於你的,統統我們都能夠包容。所以即使法藏比丘他的智慧、他的資質比一般人高出非常的多,但是仍舊要頂禮世尊。那你看他,前往世間自在王如來所,見佛就長跪,長跪頂禮,禮佛三拜。所以為什麼說你們到佛堂來,看到佛菩薩的形相要頂禮三拜。有一些人他覺得他自己很厲害,學佛很久懂得規矩,他就免除了這樣的一個禮儀,那麼這個是不可以的。所以我們自己都要知道要恭敬三寶,要尊重釋迦牟尼佛,尊重一切諸佛。所以你看法藏比丘見世間自在王如來,頂禮長跪,這頂禮就是接足禮;長跪就是雙膝著地,那麼向佛合掌,合掌就是合十。所以在合掌的時候,你的十根手指頭要合起來,不可以散開來,那叫合十。這些都是代表至誠恭敬的意思、至誠恭敬的樣子。這是誠於中,形於外。他為我們做出來非常好的示範,即使自己再有能力,也都恭敬三寶,這是一個學佛人的樣子,沒有一絲毫的我慢、沒有一絲毫的高傲。何況他是世間自在王─他是世饒王,也就是說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有權力的人,他都能夠向佛做這樣的一個最敬禮,顯示他沒有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認為自己有錢有勢、高勝於人,那以自己的財勢欺凌對方,這個就是一種增上慢的表現。所以你看法藏比丘在這裡沒有我慢、沒有增上慢,他離開了佛所說的七種慢。所以他學佛能夠成就,從這裡就看得出來。那麼向佛合掌以後,即以伽他讚佛,伽他就是偈頌的意思,也就是歌詠讚歎世間自在王如來,讚歎佛的功德莊嚴。不但讚佛,而且自己發廣大願,像現在很多的學佛人,看到人家修行他會讚歎,可是自己不能發心,不願意修行。他很樂意拿錢來護持,但是自己要真修他就退卻了。所以現在很多佛門所謂的護法,都沒有在用功,都沒有在修行,犯了規矩,出家人人情也沒有人敢說他。所以這些人在佛門裡面有沒有護到佛法?這是可想而知的,不但沒有護持,還破壞了佛教的規矩。那麼出家人人情不願意勸導他,還替他開脫,把開脫當做是開緣、當做是方便、接眾,那就是不可以的事情。實際上他不是接眾,他是接錢,錢接到自己口袋裡面來,那這個是出家人的過失。還有一類這是護法的過失,他自己不願意學,出了錢就想到佛門裡面來當老大,希望每一個人都恭敬他、讚歎他,說他是大居士、大護法,你要求他佛教的規矩,他不願意改正,總是理由,那這個就不稱之為護法了,這是破壞佛法的行為。所以現在很多人他能讚歎,看到法師、看到居士修苦行,嚴持淨戒,他可以讚歎,可是他自己沒有辦法發願。所以你們看到法藏比丘讚佛以後發願,你們就要跟著學,不能只有讚歎,讚歎這個是很容易,但是能發心修行這更為難得,所以應當發願,《彌陀經》講的:「應當發願。」看到如來的殊勝功德,要發願我要跟佛一樣,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佛在經上講的:你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那既然跟佛完全一樣,所以應當要發願作佛。「應當發願」,所以我們看到法藏比丘讚佛之後發願,願意作佛,這個才顯示他修行的殊勝!有些人修行、有些人讚歎佛陀,他目的是要求福報,求人天的受用,這個都是不了義法,想說來生還來做人,拿著一些佛教在人間的名義,戀著世間,放都放不下,那個學佛是假的,他沒有學到佛法真正要帶給他的真實利益。所以我們讚歎佛陀,自己就要發願,也要作佛,不能懷疑、不能夠有一絲毫的退卻。那麼下面是他讚歎的偈頌:「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是第一首讚歎世間自在王如來,也同時讚歎十方的如來,進而讚歎未來的如來、過去的如來、現在的如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皆如同世間自在王如來一樣微妙色端嚴,相好微妙。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佛叫做「應身佛」。佛有五種身:「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流身」這五種。那麼示現在人間的,或是給十地,這是地前的菩薩看都是屬於應身,地前菩薩,應該是初地以前,地前菩薩的,都屬於應化身。所以我們現在看的釋迦牟尼佛這是應身。那化身呢?這化現的、暫時而有的,也許只有幾分鐘、幾秒鐘而已,這是化身佛。等流身呢?就是現國土、現畜生、現這個餓鬼,等同凡夫之流,等同這個凡情之流,所以叫等流。我們講的現同類身去度化他,所以佛有五種身。那等流身當然除了有情以外還包含著無情,譬如說在沙漠現綠洲,或是在大火當中現一場大雨,所謂的即時雨,這有時候都是諸佛如來化身,救度眾生現等流身,化現等流身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所以如來有五種身。那麼讚歎他微妙色端嚴,這是讚歎這五種身功德莊嚴,利生的慈悲,度生的智慧,自身的嚴淨,這法報身就自身的功德就自受用。法身、報身都是自受用身。所以這個化身、應身、等流身都是屬於他受用─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利益眾生的部份。那麼法身、報身它的嚴淨清淨莊嚴,一身能現剎塵身,能現國土;一毛孔中能現十方無盡國土,一一國土中又現十方諸佛如來,現無量不可說不可說如來,所以這是顯示如來身形的微妙,所現的相呢?有菩薩、眷屬圍繞乃至因地一切功德法行,這是色端嚴!在《華嚴經》上講:這是報身佛。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報身,華嚴祖師告訴我們的。在天台宗它把它分為三個: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毘盧遮那;報身是盧舍那;應化身是釋迦牟尼這三尊。但是在華嚴宗來看,他就是毘盧遮那,就是單指報身佛,你們去看華嚴祖師的註解就非常的清楚了。那麼這裡講的:「如來微妙色端嚴。」微就是講它能夠現非常微細,小能容大、一能容多,多中之一復能容多,重重無盡,如同帝釋天羅網上的寶珠,帝網無盡!寶珠跟寶珠光光互照,重重無盡這是微妙,裡面具足一切功德,所以《華嚴經》講:「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現國土沒有障礙,身中可以現國土,國土當中再現如來、再現六道眾生,所以這是微妙。微中有妙;妙中有微。所現的相呢?利生的功德皆是色端嚴,你不要想到端嚴就是很好看,又化妝、又上口紅、身體是黃金的顏色,那你著相了,「如來微妙色端嚴。」這端嚴就是什麼?利益眾生的行為端正莊嚴,皆能令一切眾生趣向薩婆若海、趣向佛智啊!薩婆若就是佛智的意思,讓眾生能夠平等成佛這叫色端嚴,他不是顯現色相要來誘惑你,現代的人世間人穿得好看,目的是引起人家注意,希望人家覺得他很美、很好看;他不是,一切的諸佛如來顯現莊嚴的色相,是為了利益眾生,所現之相,一一皆莊嚴,譬如說眾生在急難恐怖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就現救護他的形相,這就是莊嚴,所以叫色端嚴。這色包含六道一切眾生,乃至十法界一切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行教化,這叫色端嚴。那麼所現皆是究竟,所以「一切世間無有等。」一切的世間包括人、天、天王、聲聞、緣覺、菩薩在利益眾生的功德上,所現的端嚴色相上都不及如來。所以《華嚴經》上講:假使天下的眾生都證得等覺菩薩,集合他們的智慧要來思量毘盧遮那佛的功德莊嚴、毘盧遮那佛的境界,竭其神通、盡其智力,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無法測度,所以它這裡講:「一切世間無有等。」這世間包括六道這個四聖法界。世間又分三種: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還有就是器世間,這三種世間亦無有等。你看《華嚴經》上講的:如來的功德、身相乃至如來所居住的國土,確實不是一般菩薩所能測度、所能夠比擬的,所以說為「一切世間無有等。」沒有辦法跟它有所比較。那麼下面說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如來身有光明,放光照十方法界,一一諸佛如來其實皆是放光照十方法界。那麼這個光就代表智慧的意思,在佛門裡面光明就代表智慧,有引導的義趣,也有破除昏暗的意思,也就是說諸佛如來有能力,破十方法界任何一個眾生他的無明昏闇。在利生上是破眾生的昏闇,在自身上表示自己昏闇已盡,所謂「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這《無量義經》講的:這如來的身相、如來的光明智慧,所以「光明無量照十方。」這世間的一切光皆不能相比,所以說「日月火珠皆匿曜。」這世間我們不講現在的電燈,最亮的就是太陽,晚上就是月亮,那如來的身相超於日月,這個火以前是點蠟燭,現在就是電燈;珠就是珠寶,俗話講的:「珠光寶氣」,珠寶上有光明啊!我們這裡的珠寶是你看到它的光,它的顏色是折射的,你並沒有見到它本體的顏色,不光是珠寶,所有的東西都一樣都屬於反射光,並不是它這個東西真的有顏色,所以這色相是虛妄的。你要懂得一點攝影的人,你就清楚了,光都是反射的。所以其他諸佛國土,像天上的這些寶石,它本身自己就有光明、自己會發光,不用使用其他外加的燈泡或是日光來照耀,這是世間寶跟天上的寶有所區別。那麼我們拿西方極樂世界的來看這佛境界,它那裡的寶能徹照十方,那個光明能徹照十方,每一個花瓣、每一個花葉皆是七寶所成,都能夠照耀十方,照耀的時候不會刺眼,還能在光中現佛剎,光是無情,無情還能說法,而且同時說不同的法應不同的眾生,一音而說法,所以到西方淨土不光是如來一音而說法,小鳥都是一音說法,乃至花、池、寶、樹都是一音說法,所以這個「一切世間無有等。」「日月火珠皆匿曜。」那麼世間最好的寶物就是摩尼珠,摩尼珠它自身會放光,自身會有光明,但是比起如來的光,那是不能為比,不要說一個摩尼寶珠,即使是幾百億顆摩尼寶珠也不能為比,因為畢竟是世間有相、有形生滅之法,如來所現的光明是自性清淨所顯現的,自性清淨所顯現的,不是世間這些珍寶所能比較的,所以這裡讚歎如來的色相、如來的光明,他的智慧、他的深廣。色相呢?「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呢?照耀十方一切日月、一切的火珠皆匿曜。那匿就是隱藏的意思,隱藏它的光耀,耀就是光耀的意思,「日月火珠皆匿曜。」這世間的珍寶所不能比,可是聽到這裡你們還是喜歡金銀財寶,世間人還是喜歡,聽到這裡讚歎佛有多好多好多好,等一下如果出去每人發一塊黃金,還是黃金比較好、還是珠寶比較好,黃金可以換錢,珠寶可以嚴身,所以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比較看看,你到底覺得佛法好還是世間的這個東西好?所以你不得不讚歎順治皇帝,黃金白玉非為貴,他自己當皇帝他能看破這層道理,他能放下中國最有權勢、最有財勢、最有地位的這個身份,他把它放下,還感歎自己過去生就是因為一念的錯誤,所以生在帝王家。那試問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覺悟?且不管他成道與否,有這樣的發心,那是不容易的事情。大多數的人都是喜歡財色名食睡,所以孔子講:「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好色者財色名食睡,在佛法就是這樣看。那財色名食睡後面那一句─地獄五條根,地獄五條根。它就像枷鎖一樣、像鐵鍊一樣,把你拴在三界當中,甚至把你鎖在地獄當中。所以祖師比喻:「鎖真覺於夢夜」,把你的真心本性鎖在大昏大夢當中,夢夜,做惡夢。所以我們自己學佛要能夠警醒、要能覺悟,要提起來向上之心、求道的心,不是求財的心。有些人說:你們出家人也不賺錢,也不利益社會。實際上你看看,你叫他放下,他放不下。這放不下的人比比皆是。賺錢富貴、有名有利這沒什麼好希奇,你做的事情每一個凡夫都會,每一個凡夫都想要,都希望擁有,這個沒有什麼好追的,而且也不一定追得到,追到也不是你的。佛在經上講:財為五家共有─水、火、盜賊、冤親債主,還有一個就是國主、國家。我們現在是生在這個時代,沒有所謂抄家的這個問題,但是有抽稅的問題,也都是屬於國家的。水火無情。這一些外在的都能防範,你要是生了一個冤親債主來討債的,俗稱的敗家子,你有再多的錢,你都得送給他。那你就算繼承龐大的家產,你也不用高興,俗話講:「前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你還有你的冤親債主,等著跟你要債,前人家產是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世間的一個循環就是如此,都是為了這些事情,為了財產、為了名利,跟人家鬥爭、排擠、嫉妒,到兄弟姊妹都不肯罷休。所以這是貪欲所造成的。是不是錢的問題?錢很無辜,是你貪心的問題、你看不破的問題,所以我們學佛要把這些東西要看淡。有錢沒錢、有名沒有名,我們都要放下,不可以在意、不可以執著,這樣你才會知道佛法的殊勝,才知道佛的光明照耀十方。這世間的金銀財寶、日月火珠,真的沒有一樣超勝佛的光明,你才真正有學到。不然你看這段經文只聽到法藏比丘在讚歎如來,讚歎得真好,問題是你自己的心好不好樂。這日月火珠皆有光明都是世間人所愛樂的,世間人愛樂財富、愛樂壽命,壽命就以日月做代表,所以日月在這裡就代表壽命,壽命、財富,日月火珠都是有光明的,佛的智慧可以幫助你看破它。那金銀財寶有些人不要,有些人貪的是什麼?貪的是感情、恩愛,這恩愛勝過它金銀財寶,勝過日月火珠。那你放不放得下?你能不能用佛的光明智慧照破它、看破它?有些人學佛很不甘心,跟自己的先生講,跟自己的太太講:我們一起共修,一起修行來成佛。我沒有看到佛有男女相,佛無男女相,無有世間分別相!不要說佛,連極樂世界的天人都沒有,天上的人都沒有。所以你自己就要曉得,雖然你不好樂錢財,你好樂感情─情執、情見,有的是對先生的,有的是對家庭的,對小孩的,尤其是女眾,結了婚都是貪戀小孩,先生沒有,丈夫,一丈之外是別人的了。小孩不一樣,她跟他有很深的業,她覺得這是從她身體裡面出來的,所以她對她的小孩特別貪愛。無論你是貪男的、貪女的,都一樣是輪迴,所以這個都是要放下的。這就是世間的日月火珠,沒有弄好會燒到自己,讓自己在這當中受諸輪迴。所以要用佛的智慧來照耀、照十方、智慧照破它。知道世間的一切因緣和合,緣起性空。這緣起現在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因緣是有的,實際上因緣是空的,沒有任何能夠產生,因不能生,緣也不能生。因緣不能生,怎麼會生出果呢?所以菩薩告訴我們,要知道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你有這個智慧,你才能夠照破,你對於家親眷屬,緣起緣滅,就是這個心態,緣起不執著,緣滅不留影於心,不罣礙。你至少要有這一層功夫。要知道一切的所有都是因緣所生,不是實有的,你不要當真。如夢幻泡影,說你好、說你壞,找你麻煩、傷害你的、這些你都要起如幻觀,觀諸法如幻,把它看破、把它放下,這才是用光明來照破。下面講: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這是講如來演一音,一切的有情各各隨類得解,你是大乘根器的聽到就是大乘,你是小乘根器的聽到就是小乘,你非器的聽到就是人天。所以我要跟你們講:小乘非佛說!很多人說大乘非佛說。……小乘才是非佛說,這是真的,這個很重要,你不要被他們的科學考據、歷史考據給弄糊塗了,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藥草喻品上,就講到他說:我說法如同大雨普潤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如同藥草,品類個個不同,有大有小,小草、中草、大草、小樹、大樹這五種差別。那麼隨著眾生的品類聽到的法不一樣,但是佛所要宣說的是一乘,所以小乘根本不是佛說的,是你自己妄情所見,虛妄顛倒,凡情所顯現的,隨自己的業力所解出來的。你去看很多小乘經典,其實我們以大乘佛法來看,它是大乘,不要說小乘的經典,以大乘根器的人去解儒家、解老子的道德經都是大乘,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但是孔子跟老子是不是佛講的這個境界呢?不是,名同而義別,名字雖然相同,也叫做「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但是他的善—世間有漏善,佛講的善-無漏善,這是儒家的。所以你們就要清楚,你在這世間看到的這些小乘法,那個不是佛說的,是眾生妄情分別出來的,所以看到這裡,我就想到《法華經》裡面講的,他就是要告訴我們,小乘不是他說的,是你們自己解的,眾生自己解的,當時候的這些阿羅漢根器不夠,解成小乘,還有一類根器更差的,如來說法他解成人天乘,就像《楞嚴經》,大乘的學人看是《楞嚴》,小乘人看是《佛說缽吉帝經》,同樣是同一時間講的,解出來的不同,所以會集出來就有不同,所以如來一音說法。但是佛說我要說的是大乘,所以《法華經》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目的是要入大乘,我看到你們是小乘根,我只是投其所好而已,就像長者騙他的小孩,他的小孩在火宅當中,著火了不肯出來,他知道他的小孩喜歡什麼樣的禮物,送這個羊車、鹿車、牛車,投其所好,出了火宅以後,等與大車,一樣的意思。世間的眾生,有的好樂人天五戒十善,有的好樂小乘,他就投其所好,所以「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小乘非佛說,這個才是事實真相,不用考據,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你考據都是推論,什麼學院那個都不足為信,猜測、猜想它屬於生滅之法,生滅之法,剎那即斷,怎麼考據啊!所以大乘佛法遍法界虛空界,《法華經》到現在都還在宣說,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見到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還在說《法華》,塵說剎說無間斷說,這個才是事實,所以小乘斷然不是佛說,我們是有經典做依據,不是你的思想,不是你的妄見來推測的,這個是可以肯定的,小乘不是佛說,大乘才是佛法,這個問題已經不用爭論了,很明顯了。一千多年前,玄奘大師在印度,立了《真唯識量》這個至論無人能破,小乘外道都不能破,所以這個小乘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不是佛的本懷。那麼這裡世尊一音演說法,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他看你的根器善巧引誘你,誘導你學佛,記住是學佛,不是學了佛以後又叫你去學世間的,學《了凡四訓》、學《弟子規》、《感應篇》、《陰騭文》,你要搞清楚,印光大師開這些方便是接引你來學佛,你不能以藥為病,因藥得病,接引不學佛的來學。你學了佛以後,佛法裡面講的因果,比這些書籍裡面講的更圓滿,而且是佛親眼見到的-現量境界。凡夫見的是比量、非量,非量就是與真心本性完全不相應,非量境,唯識宗講的,凡夫所見的非量,如來所見的是聖言量,是現量,他告訴我們的因果絕對可信,不是捏造的,也不是故事,所以目的是要讓你來學佛,那你們學佛自己就要知道,歷代的祖師大德有很多的方便,有時候會講一些世間話,說一些世間法,接眾而已。所說的、所開的方便與經典不一樣你都不能依,所以教你依經不依論,論就是祖師大德菩薩的這些著作,要依經不依論,他們開的這些方便,有時候是暫對一類根器的人,而且只限於當時候那個時間點,像很多禪宗的公案都是如此,就當時候那個機緣,所以你現在再用,那時期過去了,當時候的人、事、時、地、物,祖師大德有能力觀機,跟他這麼一說他開悟了,所以你不要看後世的學人,學祖師呵佛罵祖,現代很多學了禪的,我看是想下地獄不想出來了,學了禪宗開始罵佛菩薩、罵祖師,倒行逆施,倒說經律,實際上連初關都沒有透,初關透了見思煩惱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拿刀割你你不會痛,沒有身見,不著這個色身是我,初關後面有重關、有牢關,牢關就根本無明。只會學祖師大德的言語,不學祖師大德精進用功,學人家呵佛罵祖破壞佛法,好的不學專學壞的,還出來教人說這叫藝術、這叫禪,什麼時候造口業變成禪!所以你要知道,這種行為也是歷代禪宗祖師所喝斥的,沒有功夫不要學祖師的樣子,很多人不想吃素的就學濟公,他是濟公的弟子,學濟公吃肉喝酒,學他示現善巧度眾生,他說他吃肉喝酒也在度眾生,你看他臨終業障現前的時候誰來度他?就是他吃的那些眾生要來度他,度他去三惡道報復,所以要看到最後,講的再高妙沒有用。所以世尊能演一音聲,就隨眾生的根器說法,令其成就,讓他成佛,那麼有情呢,隨各各種類隨類而解,這個解都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你聽到佛說法,即使講的是小乘也能得利益,為什麼你會解成小乘?是你自己的業障習氣,並不是佛要講小乘給你聽,所以世尊在《法華經》講,他說:「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這件事情他不能做,所以釋迦牟尼佛,你要看清楚,他從來沒有用小乘法度眾生,是你自己錯解,也沒有用人天乘來度眾生,都是你自己心中好樂,所以你解要解正確,要正解,知見要正,要學一乘了義,知道佛教的宗旨,你們不要學了大乘,最後自己不好好用功,不放下煩惱,最後跑去學現在有的搞一些小乘的,還出來講、做見證,說他以前是學大乘的,學的怎麼樣怎麼樣,所以不得力,現在改學小乘很得力……諸如此類的這些很好笑的言論,丟人現眼的行為,他都還敢出來給大眾做見證,見證什麼?見證他沒有修,自曝其短,顯示自己無功無行,在大乘佛法都不能得利益,小乘能得什麼利益,我不是說小乘不行,而是說這些人不肯修行,不是法門的問題,他不肯修,倒過來說大乘沒有用,哪一天你就會看到他說小乘沒有用,為什麼,因為他只修了一下,有一點感覺了、身體有一點感受了……「我覺得我存在了」,那個就叫我執,他感受到有我執了,他就覺得:嗯,有體驗。那個不用體驗,我一根針就可以讓你知道你有「我」了,你不用調呼吸了,調那麼辛苦,每天調,不用啊,自己拿針多扎幾針就好,「我」就存在啦,體會到「我的想法」很簡單,拿刀割割看,你就知道什麼叫痛,痛了要趕快去擦藥等等的妄想都出來了,把妄想當作是體會,他說這叫內觀,應該叫內想,在那裡打妄想,所以這要清楚,內觀是化空你的四大,觀身不淨、觀心無常,不可執著,還覺得說有個我,那不對,觀受是苦,這受會變壞是苦,樂受是苦,苦受不會變樂,觀受是苦,不可執受,執著這個感受,觀法無我,這才叫內觀,這內跟外實際上也沒有分別,只是教你不要向外攀緣,所以故名為內,你說內外怎麼分別,分不出來啊,是以身體做界限嗎?這在《楞嚴經》上就講得很清楚了,你說的內外怎麼分?佛仔細分別,阿難尊者他才知道沒辦法分,在邊非中,在中同內,以身體的邊做界線分內外,那在身邊則不屬於身,在中則同於內,就屬於身內,所以沒辦法分,很清楚。一句話就講得一清二楚了,所以你要學小乘,你要學內觀,你要真的有觀到,不是在那裡打妄,調個呼吸,數息觀、五停心觀,看一些恐怖的畫面,骨頭做九想觀,他就覺得有受用到,那個不用用到五停心觀,你去看恐怖片就可以了,就夠恐怖了,看電影看恐怖片,自然你就會感受的到,他叫你修九想觀,修五停心觀,是教你看破,不是教你去感受,你一去感受它的恐怖,去感受它的這些種種,那你馬上就墮到覺受當中,所以說觀受是苦,那你還是沒有修到。所以現在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說他是小乘,實際上也不像,你看真正小乘的他就是照我剛才講的這麼修行,是真正這樣修的,不是落在感受上,落在什麼心靈的覺受上,不是的,所以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