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發心修行的兩個重點(1)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四】   (精彩節錄)


發心修行的兩個重點


悟顯法師 講述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這是世尊告訴他,你們要修行,你要發心,一定要先了解,發心有二種決定義,這決定義是絕對不能更改的,這是很重要的。「妙三摩提」就是正受。如此你才能夠於如來妙三摩提受用當中,真實契入,不生疲倦。這裡要開示的是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所以先是開示五濁的生滅之相。

下面會先講五濁,他的本意是在於能夠從生滅以證得無生,從五蘊身心以證得法身,因為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它所對的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從而於五蘊當中直接證得法身。接著講發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什麼叫發覺初心二決定義?「第一義者。」就是你要放棄聲聞緣覺這些小乘法,你要「修菩薩乘。入佛知見。」要審觀因地心與果地圓滿覺,到底是同還是異,也就是說你是用的是什麼心?如果你因地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像一般的凡夫或二乘,特別還指二乘,它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什麼叫「生滅心為本修因」?實際上在初發心修行的時候,剛開始都是生滅心,也就是說你要先了達這裡教你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你才會用,你要是不懂得什麼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那就是《圓覺經》上講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每天都在修行用功,但是仍舊墮在生滅心數法當中,就是有能有所、有對待。你心裡面根本沒有辦法去覺察,所以你時時處處都是能所對待,有取有捨,有得有證,這就是生滅心。你就是用生滅心在「求佛乘不生不滅。」縱然你得到二乘的涅槃,也是無有是處,不要說只是得禪定而已,更不要說連禪定都沒有得到。因此這第一個初發心很重要,《華嚴經》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這就是說要先了解什麼是不生滅心,以此作為本修因。

如果真心本性講到體上,實際上各個眾生乃至地獄眾生,他本來就都不生不滅,就如同虛空一樣。下面的經文就有講到,如同虛空一樣,終究不會壞滅。但是眾生不了解心性的道理,所以雖然在用但是沒有覺察,還是墮在生滅妄想裡面。凡夫一般用的就是生滅心,你用生滅心作為你修證的本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是錯的。以下他舉了一個譬喻,讓你知道什麼叫做不生不滅性。「以是義故。汝當照明。」所以你應當去觀察,「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會生滅變異,人有生老病死,東西會成住壞空。

佛說:阿難,你看這「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這世間有哪一樣是不壞的?但是從沒有聽過虛空會損壞。為什麼?因為虛空非是造作,非是「世間可作之法。」「由是始終無壞滅故。」所以不像這個世間是可作之法,為什麼說「可作」,人有起心動念,物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這些都是可作之法。虛空其性本空寂,沒有世俗的有為變化,所以說「空非可作。」這是舉的一個譬喻。有的人就認為:那虛空就是佛性,如果你說虛空就是佛性,那虛空就應有覺知,實際上虛空它算無情,所以你不能說「空」是佛性,只能說就「能所相待法」裡面,去找一個沒有變壞的來形容,實際上虛空它是一個譬喻而已。

前面講「晦昧為空。」為什麼會有虛空?虛空怎麼來?「晦昧為空。」虛空仍舊是生滅妄想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這在《楞嚴經》講得很清楚的。所以這裡只是舉一個譬喻,你不可以把虛空當作是真性,這點一定要清楚。因為有些出家人他看不懂經典,他誤把虛空當作是佛性,這是完全的錯誤的。前面經文就講到「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虛空」是你攀緣妄色而產生的對待,是一念無明幻化出來的,是幻妄稱相。所以你不可以把虛空當作是佛性,虛空它是色空相待而有的。

所以說「觀色即空,觀空即色」,這空,你要能夠識得它是真空,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空就不是你現前所謂色空相待的虛空。這是藉由你去觀察虛空,來知道諸法體性空寂。他目的是在這裡,不是叫你捨色法,然後去攀緣虛空,那你就變虛空神。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你身中堅固的屬於地,濕潤的屬於水,暖觸的屬於火,有流動、動搖的就屬於風。「由此四纏。」因為此四大,為什麼這裡他不講四大,而講四纏?因為你「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色身就不離地水火風,它把你的心給纏縛住了,所以叫「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把你的虛妄的見聞覺知,攀取少分四大為自己的色身,在這裡顯現出見聞覺知的虛妄作用,把圓滿的真心分成了見聞覺知,實際上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在體上完全是性中相知,可是在用中,就是相背,「性中相知。用中相背。」這在後面都會說到。所以才「從始入終。」「始」就是一念無明,無始而說「始」,到現在「終」,「終」就是你現在成就的這個色身,乃至十法界,五疊渾濁,都不離五陰。

下面作詳細解釋: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這裡解釋什麼叫做「五濁」。

阿難,就像清水,本來很清潔,你拿了土塵把它投到這清水裡面去,本來是兩個不相干的,結果有世間人把土塵投於淨水當中,「土失留礙。水亡清潔。」丟到裡面,土失留礙,水就變成濁水,土變成泥了,你要說土變成泥也可以,你要說土它本來是固體,丟到裡面就像黃河裡面帶著泥沙一樣。「容貌汩然。」看起來就是渾濁的樣子。「汝濁五重。亦復如是。」所以本來是清淨本然的,土是土,水是水,就是有人起心造作,所以就產生「五疊渾濁。」

這裡講「二決定義者」,就是決定不可更改。

第一個就是審觀因地發心,第二個就是審煩惱根本。這裡是先審因地發心,「審」就是觀察。

從生滅起觀照,照當下真常,煩惱知根則迎刃而解;就是從生滅當中去觀察不生不滅,修行切要莫過於此。所以第一個「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就是要以果地覺作為因地心,所以生滅心不可能契入不生不滅果。「契」就是契入。所以要照明這世間生滅法都是可壞,唯獨虛空不可壞,以虛空無造作故。這目的指向是要教我們修「無作妙行」。

眾生的心原本不生不滅,只因最初一念妄動而產生無明,進而摶取少分四大妄色以為色身,虛妄的色身把妙明真心分為見聞覺知而成五蘊眾生,就像灰沙投之於清冷的水中,所以渾濁不分,這個就是五蘊。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這就是講「五疊渾濁。」 也就是「五濁」的意思。

這裡說清淨界中本無眾生,何來有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之事。

這是最初迷本真心,結暗為色,才幻現出五蘊的眾生,渾濁於真心,才有五疊渾濁的妄相。

先看第一個:

「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什麼叫「劫」?「劫」梵語叫「劫波」,此云「時分」也就是「長時期」。

此明依色蘊,應云四大相纏。今以「空見」而言者,就是以迷妄最初有虛空而為色之體,乃妄見先所攬者,故因頑空以渾濁真心而成妄見,此見吸取空相,久結為色而成色心。這個講得很清楚,所以叫「空見不分」,「空」是與色相對的,名為空,你有虛妄的妄見來攀緣,因此空見不分,你這妄見,見到了「空」,空本非實有。有見則無覺,有這妄見你就失去了本覺妙明,就迷失了,所以叫「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產生了所謂虛妄的空見,「相織妄成」,這第一重名為「劫濁」。

什麼叫「空見不分」?就是迷妙空而為頑空,迷妙明而為妄見,所以說「空見不分」,兩個妄和而為一,故云:不分。

這個「空」本是真如之實體,「見」本是圓明之妙覺,因為迷惑以致兩個混在一起空見不分,就像把灰土投於清水,兩個都失去本來的樣子,有空而無真體,所以叫「有空無體」,有妄見就失了真覺,所以叫「有見而無真覺」。由此二妄生滅相纏乃有如今的色心,就成為色蘊之始,名為「劫濁」。觀其本來,清淨界中本無有時間,由色心虛妄和合之初,變為長時劫輪迴之本,所以依色蘊名為劫濁。

這裡講得很清楚,經文其實它是作了一些簡化的,因為這空見不分,「晦昧為空」是一念妄見產生虛空之相,妄見怎麼來,仍舊是無明變現出這空見,然後兩個又交妄在一起,「交妄」就是交互,空為見所緣,一個能緣,一個所緣,有這迷頑的頑空了,則失了真性之體;有妄見,真覺就迷失了,所以叫「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空見虛妄和合,所以叫空見不分。這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再來是第二個: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這是講受蘊是見濁也。

此見乃五識執受之妄見也,五識是眼耳鼻舌身,五識執取攀緣虛妄的妄見,這見濁就是五識的執受,執取,然後去攀緣。

指四大六根而為見濁者:就是妄認四大為自身相,這是妄見。意謂汝的色身本來不有,現在是摶取少分四大以為自體,把圓明妙心壅令留礙,所以說「見聞覺知。壅令留礙。」因為你摶四大為體,將本來是圓明妙心,常寂而常照,變成「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所以叫「壅令留礙」,分「見聞覺知」為隔越不通,所以眼睛只能見色,耳朵只能聞聲,六根不能互用。

這四大本無覺知,如今攬色塵,攬這少分的四大以為自身。所以說「水火風土。旋令覺知。」就有這虛妄的覺知在裡面,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本來水火風土沒有覺知,但今天摶取,而令其有覺知,遂執受為我。祖師講得很好:「以無知投於知見之內,知覺融貫於無知之中」,這兩個交妄發生,自相渾濁,生滅不停,妄見執此為受用根,所以就產生了六根。

「以於清淨心中妄見有此執受之色根」,故依受蘊名為見濁。這是依受蘊我們稱為「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你「憶識誦習」這是依想蘊而立,這「想」就是六識的妄想,煩惱性空,妄想本來沒有,因為眾生的妄心中尋常誦習慣熟之往事,所謂「誦習」就是打妄想,就是回想往事。像有一些學禪的人在參禪,參禪是叫你參究,不是在那裡打妄想,可是他變成去想那個話頭,那你就墮在煩惱裡面,那就是墮在憶識誦習當中。他這妄想心煩惱濁本來不有,只因虛妄和合,所以他就會常在那裡妄想,習氣就時時在你心中鼓躁,忽然起念,欲有所知所見之境界,就引起宿習,故曰:「性發知見」。你去想,有一個能想,就有一個所想的境界,就叫「性發知見」。隨其妄念所現的塵境分明形容於妄想心當中,所謂的「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叫做「容現六塵」。你在那裡動念,就會有虛妄的塵相。這「塵相」不是指外面的色聲香味觸,而是指你心中的妄想,所以說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六塵緣影」就是六根攀緣六塵所謝落的影子,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印象」,也就是你的記憶,你透過你的妄想去回想這個記憶,或是去想你接觸過的東西,這個就叫「容現六塵」。你要在這裡能善用,你去想佛法、想佛像,你就能夠從這裡去攝心,去返妄歸真,可是你若去想別的,那就叫做散亂。這裡我們先不講想佛、想佛法那部分。

這裡就講一般的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就是講「容現六塵」。你心中喜歡在那裡打妄想,有想,那必然有所知的境界,所以叫「性發知見」。有妄知妄見所對的虛妄的六塵,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就是這裡所謂的「容現六塵」。然此妄想是緣塵而有,離「塵」則無實體,離「覺」則了無自性,所以說「離塵無相」,離開了虛妄的塵沒有實體。「離覺無性」,離開了覺則無自性,這「覺」就是妄覺。此妄想心生滅不停,擾亂於清淨心中,因此依想蘊名為「煩惱濁」。這是第三重名為煩惱濁。

所以,想蘊就是煩惱濁,這是有經典依據的。

接著,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你妄心在那裡相續,朝夕不停,這個就叫眾生濁;這是依「行蘊」而立眾生濁。眾生本來非有,由汝妄想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就是你常在這世間念念造業,而善業跟惡業的力量念念流變成十二類生,以去留生滅為眾生的根本,渾濁真心,所以依行蘊而立眾生濁。

「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是說你起念造業,就能夠感召你自己去受生。依善惡的業力,念念流變成十二類生,有這十二類生,就有他所依止的地方來安住,這就是所謂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知見流於世間」就是念念造業。這就叫眾生濁。

為什麼會有眾生?就是眾生起念,依行陰而立的。

最後一個: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此依識蘊而立命濁,但是觀命根本來非有,原來妙圓真心本無同異之相。就因為起念,所以「四大壅分識性而為見聞覺知」,這「四大」就是所謂的相分。見分、相分相對,就產生了見聞覺知,「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就分開來了。

起念,然後有見、相二分,見分又攀緣少分的相分,這少分的相分就是四大,摶取這少分四大為「我」,因此「眾塵隔越」,把這真心本性分成了見聞覺知,這是從「塵相」上來看。

或你要從「見聞覺知」上來看:一念妄心攀緣色塵,分成見聞覺知,這樣看也可以。你要說四大產生出妄色,妄心再攀緣,所以四大把妄見分成見聞覺知,以致無法互用,也可以。所以,從色塵上看,或從妄見上看都可以。

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本為一體,所以相知,但是用中六根割據,所以相背。同,沒有一定之同,異,沒有各各之異,簡單講就是這樣,同不是原來的同了,異不是原來的異,兩個同異失準,你不可說它同,也不可說它不同,你說它「同」,它又用中相背,你說它異,它又性中相知,就是這六根性中相知,同異失準。

識心連持色心而為命根,其實這命根講的就是八識。同異渾濁,相織妄成,依此識蘊而為命濁。原來五濁於妙圓心中本無所有,但由五蘊生滅渾濁真心,所以叫做「五濁」。皆是迷妄而產生的,觀其本因就像前面講的:五陰本空,當體即如來藏。現前五蘊只是相織妄成而已。

總的來說,五蘊,從我剛才講到現在,就是講一個「相織妄成」,是虛妄的現象。

再來是「正示觀行之因」。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這裡是「示觀行之因」。

佛說: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能夠契如來的常樂我淨。因為見聞覺知是生滅妄想,常樂我淨是不生不滅。那你應該要先擇的是什麼?是識得生死根本,然後依不生不滅心來修行,「旋其虛妄滅生」就是來轉化你虛妄的妄心。然後「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無滅為因地心,才能圓成果地修證。

第一個,為什麼叫你識得生死根本?就是你先要知道這五蘊是虛妄的。第二個,你不用生滅妄心,你才能識得五蘊虛妄,不識得五蘊虛妄,那還是在生死根本當中。

因為一般二乘人他是認為實有五蘊,實有五蘊可破,實有涅槃可證。但是二乘他又不是真的破了五蘊,他還是在五蘊當中,後面五十陰魔就會講到,色受想行識,二乘人「識蘊」破不了,他可以把妄想給伏住,他可以叫行陰不起。但是這「識蘊」,也就是「命濁」破不了。

這裡講要「先擇生死根本。」所以你要先知道什麼是「生死根本」。你一念妄心起念造作,產生五蘊幻化身心,實際上五蘊本無所有,真心本來常住。

所以「先擇生死根本」這句話就講到重點上。

生死根本是一念無明。依無明產生出虛妄的五濁,五濁詰其根源,觀其體性,本來了無所有,所以佛說:「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講起來好像很難,實際上不難,就是要你依大乘學佛,依大乘去了解世間的地水火風,所謂的色受想行識五蘊本來就是虛妄的,但虛妄的根本原是真心,所以說「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就是要識得五蘊的根源,五蘊就包含色、心二法,這世、出世間不出色、心二法,要識得色、心二法的根源,然後「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要知道它的根源是什麼?第一個它是虛妄的,第二個它是依不生滅而幻有的,其體本來就是真如,所以說「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你知道它的本體原是妙明真心,「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你就能夠返妄歸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就是以此作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所以「始覺」跟「本覺」是完全一樣的,故說「始本不離,直趨究竟覺」,這裡講得很詳細。你會覺得好像自己要去找一個不生滅性,把這不生滅性當作是我的真心,然後用它。實際上不是,佛就是叫你在五蘊當中,直接去識得五蘊本空。第一個「本空」有虛妄之義,第二個「本空」即是真心。所以不待除而自滅,所謂的「當相即空」就是這一層的道理。這一段相當的重要。所以要先擇生死根本,生死根本仍舊是不離「不生滅性」,是依不生滅圓湛性而成就的。所以你說「生死根本」到底是什麼?「生死根本」,觀其「體」本空,觀其「性」唯是妙覺明心,就是前面講的「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所以「觀五陰之性」元是虛妄的,這就是觀生死根本它本是虛妄的。「觀生死根本之性」元是妙覺明性。一旦你有這個正知見,你就能夠「旋其虛妄滅生。」你能「復還元覺」。就是所謂「復本心源究竟清淨」,得元明覺無生滅性,以此作為因地心,「圓成果地修證。」

這一段「意謂欲令渾濁之覺遠契涅槃清淨妙德」,所以應先擇生死根本。「旋」就是水之漩澓也,就是念念返妄歸真。所以「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為因地心,所謂「為因地心」,是識得它不生不滅,這個就是因地心。如此方能圓成果地修證。故「如澄濁水,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個就是漸斷」。「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這下面會講。所以「真窮惑盡則合涅槃清淨妙德」,這就是依不生滅心作為根本,以齊觀行之功也。不是說你一開始你就能夠開悟見性,得到個不生滅心,沒有這麼厲害,一定是先有解悟,而後證悟。你開悟以後,五陰你都照破以後,才能圓滿成佛。

所以《楞嚴經》是講先悟後修,他這個悟不是你一下子就能夠證到的,他一定是從解悟開始,你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去修行,你把三緣切斷了,「三緣斷故。三因不生。」這以後你才開始經歷破五陰,你破五陰以前,你要知道五陰是虛妄的,五陰全破以後,後面才能夠諸根互用,「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是這樣子的。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這裡講「如澄濁水。」

剛才前面講把沙土投到清水裡面,水都濁了,這裡就像把混濁的水,放在那裡靜置,久而澄清,這就叫「初伏客塵煩惱」,這是漸斷。像奢摩他,取靜為行,這是把客塵煩惱先給伏住了,是漸斷。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因為沙沉到底就叫泥沙,就不是沙了。所以剛才講你把土丟到水裡面去,它就不是土了,土失留礙就變成泥了,剛才這裡說「澄濁水」,沙土沉澱,水澄清了,清水現前,土沉了,之後去泥純水。你把下面的泥去掉,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前面是「漸斷」,這裡是「頓斷」。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這就是說當等覺後心要入妙覺的時候,明相精純,真窮惑盡。「真窮惑盡」就是真性顯露出來圓滿無餘,徹底顯露,惑業消盡,所以叫「真窮惑盡」。則合涅槃清淨妙德,這就是依「不生滅心」以為觀行之功。所以不是一開始你就能夠用不生滅心。

你要說「用不生滅心」,講六即佛,那眾生天天都在用,就是日用平常而不自覺知。因為他沒有辦法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