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妄盡還源觀今說(11)─ 一塵出生無盡遍

 

妄盡還源觀今說   (精彩節錄)


一塵出生無盡遍

悟顯法師  講述 ......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

一塵,能出生無盡之法。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

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

這跟前面講的一樣,塵無自性,起必依真。

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差。

這是講德用,真如有恆沙的眾德,數不清,如同恆河裡的沙,所以說有「恆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差」,所以「一塵」不光是普周法界,而且一塵之中的作用,亦復隨真如「起應萬差」。這「應」就是感應。眾生有感,真如就有它起的作用,所以說「循業發現」。眾生的業感,隨九界之緣,能夠顯現九法界;隨佛界之緣,現佛法界。不管是佛法界,還是眾生法界,或是其他的任何法界,全都是真如所現。真如有種種的作用,一塵亦爾,一切塵亦復如是,所以說「亦復萬差」。

《起信論》云。真如者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故。經云。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

這是《起信論》裡面講的,真如自體有「常樂我淨」之義,具足常樂我淨,「常」是真常。這「樂」就是所謂的法喜。「我」是真我。「淨」就是講本自清淨。所以叫「常樂我淨義故」。而且具有「清涼不變自在義故」,所謂「清涼」就不屬於熱惱,眾生有煩惱,所以墮在熱惱當中,真如是清涼的,而且不隨時間而改變。一般世間的禪定,於禪定裡,他雖然得暫時的清涼,但是八萬大劫後,終是落空亡,即使讓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仍舊不免生死,所以雖然清涼,但是不是真的。所以這裡是揀別於二乘、揀別於凡夫他們的受用。「自在」就是前面講的「一切皆能現」,所以說「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是說從「體」起用,有種種的功德,或能夠「延促同時」,或能夠「大小相容」,或能夠「一多無礙」,或能夠「交參無礙」、「重重無盡」,這些都是功德。所以現在你們看到外道在那裡顯神通,那些都不算什麼,要講神通,在《華嚴經》裡面神通可多著呢!而且這些神通都是眾生本具,沒什麼好希奇的,所以佛說不要用神通來幫助眾生,就是要用講經來讓眾生明了實相的道理。所以你大可不必好樂神通,因為這些神通、德用都是眾生本具,而且絕對比你在外面看到的那些「鬼神附身」的神通,實在是大得太多了。這《華嚴經》的境界是能夠「芥子納須彌」,能夠「一念開為無量劫」,能夠使無量劫入於一念當中,這時空全部被它打破了,比一般的神通還厲害。能夠「手擒大千」,一個手掌內能夠握住大千世界,能夠「藕絲懸須彌盧之山」,能夠「以蚊腳為梯登」,能夠讓你爬至梵宮,種種都是不思議事,都是希有之事。比你現在看到的:他能夠知過去、知未來,那都是小兒科的神通,我們《華嚴經》裡面講的神通,那真是大神通。而且觀世音菩薩在《華嚴經》裡面「隨緣感赴、三十二應」,稱名馬上就能夠示現在眾生面前,相信大家念觀世音菩薩也都有這樣的感應,這些都是《華嚴經》裡面講的神通德用,都是自性的德用、自性的功能,而且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所以你不必去好樂,不必向外希求,你不用去求看誰幫你開天眼,你越開你就越糊塗,為什麼?講給你們聽,你們就曉得,有的是鬼上身,是他叫一些小鬼附在你的身體裡,讓你感覺好像你有神通,實際上是鬼通,不久你的陽氣就被那些鬼給吸掉,吸你的精氣,你就會開始衰老,才四、五十歲看起來像七、八十歲,因為陽氣都被他吸掉了。還有一種就是他會下藥,讓你眼睛好像可以看到一些東西,那個是幻象、幻覺,或是有一些藥可以開發出神通的,這種講的是「術通」。我們佛教講的神通,是講「道通」,也就是明心見性,它就不是一般的神通,所以叫「德用」。

「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故。」「真如自性」具恆沙的功德,無有所少,所以,「經云。如此華藏世界海中。」這華藏世界海,就是講我們現在的這個華藏世界,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中央,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中,裡面的第十三重,屬毗盧遮那如來的教化區。所以我們也在華藏蓮華臺藏世界最中間,也就是蓮蓬的地方,這裡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我們在第十三層。所以在華藏世界海當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隨舉一物,隨舉一塵,「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所以常常看到人家問「祖師西來意」、「見性後如何」?祖師就隨拈一物,或是告訴你「庭前柏樹子」,就是告訴你「法法全真」,所以有人問永明大師:大師你是什麼家風?是什麼旨意?永明大師回答他,說:「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所以說「隨舉一物,無不皆是真如」,正是這華嚴的境界。所以禪宗開悟,跟你契入華嚴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差別。永明大師的宗旨,跟華嚴講的「隨舉一法」無不都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這道理是一樣的。永明大師讓你在肉眼當中見道,大慧宗杲禪師講:「肉眼見道,才是真見道。」你只是心裡面,心地法眼見道,不算是真正見,要肉眼見道。所以說「在事境界上會得者,道力壯」,他的道力就很強。但是如果只是「在文字上解得者,道力弱」。所以為什麼祖師教我們要在境界上能夠領悟、能夠見性,你知道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所以說華藏世界「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正是此義。

所以永明大師的宗旨,相信你們也都很清楚。包括一切禪宗祖師的宗旨,亦復如是,只是「教下」用文字給你表達出來,禪宗它是從肉眼當中能夠悟得真心,肉眼當中直接見道,不是只有解悟而已。

依此義故。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所以,依此義故,就是一塵具無邊德,依此義故,一塵即事即理,「事」就是事相,「理」就是法性。即人即法,「人」就是指有情眾生,「法」就是指一切的無情。即彼即此,即是彼,即是此,自他二相就沒有了。即依即正,即是「依報」即是「正報」,「依報」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正報」就是指我們自己,所以一塵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是「染」即是「淨」,在一塵當中就具有。即因即果,所以說「因果同時」,為什麼?因為同一真性。

淨土宗有一句話講:「因果同時。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講的就是因果同時,講眾生心即是佛心,是講因果同時。所以「華」跟「蓮」打開的時候,它代表因果同時,華開蓮現,華落蓮成,這「華落蓮成」就代表圓滿的修證。在我們淨宗裡面,有一首偈子是這樣講的。所以「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是同即是異。一切同異相,一塵當中炳然顯現。「即一即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即廣即狹」,廣跟狹沒有障礙,都在一微塵當中顯現。「即情即非情」,「情」是有情,「非情」就是無情。「即三身即十身」,即是法、報、應三身,即是如來的十身,包括所謂的「智身、應身、威勢身」等等的,有十種身。

何以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如是。

說「理即是事,事即是理」,所以故名無礙,所以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法本來如是。所以你學佛,是要了解一切法的現象是如何,而不是像一般外面教的,你去找這因,找它生起之處。你連問這個話都不必問,因為龍樹菩薩告訴你「無生」,諸法無生,既然無生,你這個問心,就應當除滅,在那裡思想發問、妄想顛倒的「根」就要除滅,不然你在這裡沒辦法看得懂這華嚴的境界。「華嚴」是超情離見,你一直在問為什麼、為什麼……,你就不能見性。所以為什麼《楞伽經》裡面佛破百八問,大慧菩薩這個也問、那個也問……,世尊告訴他:這些統統都是知見、都是顛倒。因為你一問,就墮在你的情想當中,所以你要用眾生心,要來測如來智,你測不了。如來直接給我們顯示什麼是真如法界。因為眾生心能夠生出別的,這個別的東西又再跟其他東西和合,又再生出別的,都是「有生」。所以在那裡妄想「雞生蛋、蛋生雞,先有種子還是先有樹」,實際上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本來無生。那些都是眾生看到後面的現象,妄自揣測,在那裡顛倒。說是先有雞,說是先有蛋,這兩個都是不見性,都是墮在「相續相」當中。

所以你要明了華嚴的道理,你要把你從前這種「能所對待」的思惟方式打破。所以為什麼祖師做很多問難?為什麼給你講「中觀」?就是要破除你認為「有來處」、認為「有去處」。所以說一切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唯心所現。就像你的夢境,是由你的心顯現,不是因為你夢中看到微塵跟微塵和合,來產生出夢境。夢境就是心一時頓現的。所以跟你講法界一時頓現,誰來頓現?就是眾生的心。但是歸根結底,來處不可得,去處也不可得,所以說為「無生」。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共生」就是和合生,也不屬「無因」生,不是沒有因。是什麼「因」呢?是真如所現。你用世間的思惟,用世語言欲入佛知見,是無有是處。所以你看到這裡,你會覺得怎麼想不通?「一塵當中怎麼會普周法界」?有些人就因此毀謗華嚴、毀謗大乘。其實那是他境界不夠,而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問題。是他沒有這樣的境界,所以說「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就在目前,但是翻成「名相之境」。今者釋迦如來破微塵出經卷,告訴我們法界之義,但是眾生就墮在「能所」當中、「相續相」當中,所以不能自悟、不能悟心、不能徹見華嚴法界。你們迷惑的地方,我直接給你們講出來,你就比較容易能夠契入。你們從前學的那些世間法,都是所知障,都是煩惱障。

現在佛門裡面還有人提倡要學儒家來作學佛的基礎,這是腦筋有問題。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告訴我們:他從前學儒,所謂「髫專魯誥。冠討竺墳。」「髫」就是垂髫,小孩子的時候,他十二歲的時候學儒。「冠討竺墳」,「冠」是「弱冠」的時候大概是十八歲,「竺墳」就是指佛經。但是「俱溺筌罤。唯味糠粕。」意思是都墮在名相枝葉當中,只食佛法的「糠粕」,就像酒渣,米糠這種東西,並沒有得到真實的義趣。「幸於涪上。針芥相投。」涪上,這「涪」就是四川的涪水,在川北一帶,這涪水就是現在的涪江,接嘉陵江,嘉陵江是長江的支流,涪水就是現在的遂寧,四川的遂寧,以前是遂州,他在那裡得遇大乘的正法。「針芥相投」就是相互契合,「針」能被磁石所吸,「芥」就是芥子,能為琥珀所吸,所以叫「針芥相投」。講的是正極跟負極相吸,針芥相投。「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內,對於佛法全部明了。祖師說他從前學儒,就是墮在知見。俱溺筌罤,只學到佛教的名相枝葉,所以「唯味糠粕」。現在的人,你不看祖師怎麼學的,祖師是過來人,你還用你自己的想法、用你自己的顛倒妄見,來說學什麼儒家作基礎,祖師就已經講他親身的經驗了,他從小就學儒,所以處處都是所知障。印光大師也是這個樣子,歷代的祖師都是棄儒從佛。為什麼?因為那個就是世間的所知障,讓你沒有辦法契入啊。所以為什麼要修禪定?禪定破除你的知見,讓你的心不要妄想亂動,你再來看佛經,你才能看得懂,持戒就是讓你的身心不染世俗,你才能夠契入。所以你要把從前認為「有能所」、「有來處」,這種思想觀念放下,你才能夠契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

所以說一塵能夠出生無盡,因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十身互作,所以一身能夠現十身,這「十身」後面會說。「唯普眼之境界」能夠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能夠見門門相即相入。一塵當中能出生無盡,這在華嚴宗裡面稱為「普眼境界」,所以說唯普眼之境界,你真的心地法眼通達了,在事相當中見道了,這個稱為普眼境界,這是成道,唯證乃知。

如上事相之中。一一更互相容相攝。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也。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

所以說如上事相當中,不光一塵即事即理,即人即法,即彼即此,一切法相即都入一塵當中,而且互相容攝、法法容攝,人跟法可以容攝,人跟染淨可以容攝,都入一塵當中。所以說:「一一更互相容相攝。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也。」所以於一塵當中又隨舉一一法,前面說的「一切法入一塵」,現在到這一微塵裡面隨舉一法,又各互相容攝一切,所以名「重重無盡」,這是講第一重跟第二重。第二重裡面也是隨舉一塵,一塵當中又容攝一切法到第三重,也是「重重無盡」,正是各具重重無盡之境界也。所以「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切法門,這個「法」就包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不可說不可說,無有窮盡所以稱為「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這一法道場,「一法」說是一微塵也沒有問題,因為一微塵之性即是一切塵之性,一微塵性即是佛性,所以說同會一法道場中,同入佛性之中。「如是法性佛所說。」諸法之性、諸法之真實義是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但是唯智能知,法爾如是。這個「智眼」是《華嚴經》上的普智眼天王,普智眼天王為我們示現「普眼法門」,這是講「一塵出生無盡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