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46)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十宗
以下講中國佛教的十個宗派。......


律宗
既明宗。須知律。
這是說學佛對於佛教的宗旨明白後,接著就要了解並學習戒律。
「律」的印度話叫做優波羅叉,或者叫毗奈耶,中文叫做「調伏」或「毗尼」,或是「滅」。波羅提木叉譯成中文是「別解脫」。
戒是禁止。律是律儀。它能使我們的行為循規蹈矩,可以調伏我們的身心,可以使我們滅惡生善。它能指示我們,當行的要行,不當行的就絕對禁止。
這在戒律上叫「作持和止持」。
我們果然能依教奉行的話,就能獲得有別於外道的解脫,因為戒律是屬於身、口、意三種業。
律宗雖是大乘十宗中的一宗,但其他宗的佛弟子,都應該持戒。
所以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其應遵守之戒律。
佛法中,經有五種人說,是:佛、佛弟子、仙人、諸天、化人也。是指在經典中,除佛以外,還會有其餘人說法,其所說必得佛印可。非是指佛經以外的人、仙或鬼能說經,這是末法容易混淆的,這裡特別說明。
戒律只有佛能制定,無人能私自制訂佛門戒律或修改。
佛在世時講說大、小乘佛法,以及大、小乘戒律。更要弟子以戒為師。
佛入滅前又怕弟子不知如何取決,在《大般涅槃經》中又交代了要依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學佛,是以菩提(覺悟)為趣向目標。
戒為無上菩提本,因此知道學佛戒律重點定非指小乘之戒,因為若不明心,著相持戒之果只是生天,如仰天射箭,福盡還墜,甚至墮惡道。所以學佛欲圓滿佛菩提,一定是指學習並持守大乘戒律。
以下簡單介紹佛門的戒律:
持五戒。本乃立。
「持五戒。本乃立。」,五戒是在家人最基本的戒。
在家的男、女信眾要學佛的第一課,就是皈依三寶,進一步就是求受五戒。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若人人能受持五戒,可以保持不失人身,但並不保證能出輪迴。
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持五戒,是會墮落三惡道的。
大家都是過去生有持五戒才得此人身,所以說「持五戒。本乃立。」
但學佛的目的不是在求得人身而已,誠如上所說,是要修行,求得究竟解脫,圓滿菩提道。
為沙彌。持十戒。
再來講沙彌(尼)戒。
沙彌就是發心出家的人在未受比丘、比丘尼戒以前,男眾總稱為沙彌,女眾則稱為沙彌尼。因其勤於策勵成為比丘、比丘尼者,故前者又譯為勤策(勤策男),後者譯稱勤策女。沙彌也是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
「沙門」譯成中文叫勤息。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意思。
沙彌戒與沙彌尼戒一樣是十條:
前五條戒和五戒相同,再加上「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妓及故往觀聽、不捉持金銀生像、不坐臥高廣大牀、不非時食。」
比丘僧。具足戒。戒二百。又五十。
這裡講出家比丘戒。比丘譯成中文是「乞士、怖魔、破惡」。
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又把它分成八類:
即波羅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殘(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捨墮(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單墮(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羅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眾學(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滅諍(比丘七,比丘尼七)。
「比丘僧」戒有二百五十條之多,又稱為具足戒。
第一類四條波羅夷,淫、殺、盜、妄。
第二類十三條僧伽婆尸沙(僧殘)。
第三類兩條不定戒。
第四類三十條尼薩耆波逸提(捨墮)。
第五類九十條波逸提(單墮)。
第六類四條波羅提提舍尼。
第七類一百條突吉羅(眾學)。
第八類七條滅諍
尼增百。戒始足。
「尼」是指女眾。女眾出家受足戒後,名為「比丘尼」。
出家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
「尼增百。戒始足。」是說和比丘戒比較起來,比丘尼戒增加了約一百條,尼眾的戒法才算具足。
為什麼比較多?因為女眾需要注意的地方比男眾多,所以更多條。
這就像校規,對於守規矩不會違犯的人,訂再多規定也不會感到拘束。
習慣不好毛病多的人就會覺得被約束。
梵網戒。制菩薩。重有十。輕四八。
出家戒中有分大、小乘戒,還有菩薩戒。
「梵網」是菩薩戒經的名字。《梵網經》梵本原文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法師僅譯出《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又把它分成上、下兩卷。
上卷說的是:「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的四十心,是圓頓根性眾生修行的過程。
下卷又稱《菩薩戒經》,是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
這十重、四十八輕的戒從大部《梵網經》節譯而來,所以稱為「梵網戒」。想深入了解菩薩戒,可以看《佛說梵網經直解》寂光律師直解。或《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法藏國師撰。或《菩薩戒義疏》智者大師。或《梵網經合注》蕅益大師,或是悟顯法師宣講的「菩薩戒正說」。
梵網戒的重心在於戒體,因戒體而起用,隨事制訂重戒十條,輕戒四十八條。其實隨著時代各人因緣不同,所處環境不一定在這幾條戒相中,而有其他不同狀況,但只要明白無作戒體也就是《梵網經》上「光明金剛寶戒」,就知道如何用心而不犯戒。
菩薩戒一共十條重戒:「殺、盜、淫、妄、酤酒、說四眾過戒、自讚毀他、慳惜加毀、瞋心不受悔、謗三寶」等戒,而成十重戒。
重戒在印度的原名叫「波羅夷」。
波羅夷譯成中文是「棄」,是說已經如同破爛不堪使用的器皿,只能把它棄置,但其實是你遠佛,而非佛門不納你。
若要深入了解菩薩戒的內容、義趣及如何持守,可向精舍請悟顯法師所宣講的「梵網經菩薩戒正說」。
接著介紹律宗的源流:
律門祖。優波離。
「優波離」,譯成中文叫「近執」。
佛為太子的時候,優波離是王宮中的執事,比較接近太子,所以叫近執。太子成佛以後,優波離也隨佛出家。
優波離出家而後,有三個特點:
第一、釋迦牟尼佛制戒而後,他第一個受戒。
第二、既已受戒,就嚴格地守持,分毫不敢毀犯。佛在《增一阿含經》當中,稱讚他是持戒第一。
第三、由於他的持戒,深解戒律條文,所以佛滅度後,在第一次結集三藏時,迦葉尊者就推舉他負責結集律藏。
結集就是結合許多阿羅漢,推一個人為首而負責背誦,由有修證的人作證背誦無誤,並加以紀錄。
所以現在才有三藏教典,可以遵循。因此,優波離尊者便成為「律門」的初「祖」了。
承佛印。肅清規。
「印」是印可。
由於優波離尊者持戒非常嚴謹,足夠做大眾的模範,所以承釋迦牟尼「佛」,在大眾集會的時候,「印」可優波離尊者為大眾的綱紀。
優波離尊者受佛的印可後,就依戒律整「肅」大眾遵守的生活起居之「清規」。
「規」是規矩、規律,也就是大眾共同生活的規範。
稱為清規是因為遵守這些規矩能令僧團清淨。人雖眾多,道場不亂而有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