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十信
悟顯法師 講述
第一個:十信。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第一個「信心住」。
十信位第一個是初信,從觀行增進,初心立十信位,十信就是在乾慧觀心中入,以「中道」直觀八識,漸漸窮研,就是持續深入,所以經文講:「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就像前面講的「六解一亦亡」,「亡」即是「無」。要解結,當從結心解即分散。逆流而入,入之既深則心精發化,「心精發化」就是真性慢慢地一點點透露出來,所以叫做「圓妙開敷。」心精發化就是講圓妙開敷,這是自心發悟,如蓮華開,真心忽現。在《大論》裡面講到,他說性戒清淨,猶如妙華開敷,發生自他善因果故。即從所悟重發觀慧,所以叫「從真妙圓。重發真妙。」他悟了以後,智慧又開,就是互相增進,是則諦信自心本無生滅,所以叫「妙信常住。」他以觀來發慧,以慧又來增長他的觀力,所以他能夠諦信自心本無生滅。他是直觀八識,就是從觀來開發,開發以後,見到真心本性又透出智光,更增長他的觀力,所以他能夠「妙信常住。」他能夠起信,此則一切生滅妄想永不現行。前面講「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所以說「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名信心住」,就是經文說的:唯一精真,湛不搖處,他能深信,能安住中道實相之理,他可以說是「見道」。所以名「信心住」。
第二個: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這是第二信。
妄想滅盡無餘,純真的信心顯現圓明精了,所以說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就是五陰不能覆,十二處不能侷,十八界不能礙。這個就是初信圓成,七識不行,所以能捨身受身一切欲愛習氣皆現在前。這個就是見惑已盡,思惑漸斷的境界。所以能憶念不忘,「憶念」什麼?憶念真性不忘,能慢慢地不失,名為「念心住」。到這裡都還在十信位裡面。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這是第三信。
進斷思惑,所以妙圓純真。前面是見惑斷盡,這裡是「進斷思惑」,就是把思惑給斷盡。由「真精觀智」銷鎔愛習,把愛欲習氣銷鎔掉,轉習氣成智慧,所以說「無始習氣。通一精明。」習氣變成精明,「精明」就是智慧的意思。這正是二乘的涅槃。所以說是則習銷智明,「唯以精明」,「精明」就是如如之智體,「進趣真淨。」「真淨」就是如如之理體。
一個是智體,一個是理體,以智觀理,所以叫「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就是進趣真淨之妙理,因為能夠「盡聞不住」,所以名為「精進心」。這裡就是講「盡聞不住」。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這裡是講四信、五信、六信。
第四信:因為習氣既銷,所以「心精現前。」智慧現前,二惑已除,所以純是智慧,名為「慧心住」。既然已經觀智圓明,第五信就執持此觀智,所以叫「執持智明。」然後照於本體清淨湛然,所以叫「執持智明。」用觀智去遍照本體,去照自性;用如如智繼續觀照如如理,所以「照寂雙流,寂妙常凝」,名為「定心住」。這是第五信。
再來是第六信,他是因智得定,智慧會開發定力,定久發光則慧性圓明。「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定慧並運,叫「明性深入」。智能會理,所以唯進無退,名為「不退心」。這是第六信。
這裡要作一個解釋:因為一般是七信位為不退,也就是斷見思惑,六根清淨,而這裡三信就斷見思惑,六根圓通,六信就算不退。天台是七信才不退。他證阿羅漢果是不退,前面他三信他就斷見思惑,見思惑斷了他就算阿羅漢。見思惑斷了,所以六根圓通,到第六信他才算不退,所以跟一般的判教不太一樣,各有依據。
其他的是先斷見思及塵沙後及無明,這裡是發覺初心三漸次中,即以中道觀智徑破根本無明,在三漸次當中就用中道觀智,就把根本無明破掉,他對心性能明了,然後任運粗垢先落,如澄濁水,沙土自沉,則清水現前;所以單從中道觀智來看,是跟其他的像天台、華嚴判的位次是不同的,不可以一概而論,所以他前面就先破根本無明。
因為煩惱起現行,不是說我今天先起這個煩惱,後起那個煩惱,而是顛倒亂想,包括無明也是一樣,所以他先從根本無明上破掉。你就會發現說每部經它的修行位次有一點出入不同,入手處不一樣,用的方法不一樣,所以《楞嚴經》就是這樣一個修行位次。因為他先徑破根本無明,「徑破」就是「頓破」,先破前根本無明,粗重的煩惱先銷落,就像「如澄濁水。沙土自沉。清水現前。」這不是自己的意思,都是經文上講的。跟其他宗派的位次不一樣。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這是第七信。
前面雖然有進無退,尚有進趣猛利之相;到這裡第七信,進趣功純,所以定慧兩全,叫做「心進安然。保持不失。」他定慧兩全,就沒有進趣猛利之相,因為他用功很純熟,已沒有那種用心很猛利的情況,見思緣影已盡,仰仗中道觀分破無明,法身漸顯,故說能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接,所以名為「護法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這是第八信。
因為觀智增明,保持既久,心光能夠發揮出來,妙契法身,所以經文上講「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理智圓融,所以如同鏡光重重相入,理智融通,以智照理,以理來增長智慧,所以理智融通,如同鏡光相交,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這是第九信。
微密觀照返照心源,頓契寂滅清淨的心體,所以叫做「心光密迴。」既然密迴就能夠「獲佛常凝無上妙淨。」這樣的境界自然契入,所以任運而入,不假作為,所以叫做「安住無為。」心光密迴就能夠「獲佛常凝無上妙淨。」也就是入於佛法氣分,前面講了「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接」,這裡再更為深入,所以叫「獲佛常凝」。他這裡功夫越來越純熟了,能夠「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因為是憑觀照之力,他觀照力已經很熟了,比前面八個信位都算熟。但是一念失照就墮無明,所以叫「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前面雖不失,但是比起十信來說還是沒有成熟,要常防其失,所以還沒有得到最自在。前面為什麼叫「戒心住」?因為他雖已經功夫純熟,但是一念失照就容易墮在無明當中,所以名為「戒心住」。
這裡第十信。
他常常這樣起觀,用心就很熟了,所以叫「住戒自在。」所以「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遊歷性空,所以叫「能遊十方。」能夠隨願斷惑,「名願心住。」
這是按信位列十種名稱,實際上就是觀行成就,圓成一心,以中道純真,所以不是相似位可比,後面三賢位只是依此一心窮研三觀,所謂「空假中」三觀次第而入,所以有差別,叫做「差別因」。因此「華嚴」判為「差別因」,到十地上算「平等因」,前面有講十地是平等因,三賢位算是差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