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三破轉計潛根
悟顯法師 開示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那麼阿難又想一個地方,其實他很厲害,他也不是胡思亂想。有些人你問他佛法,他給你胡說八道,那你問他一些事情,他也答不上來,而阿難是答得上來,還可以舉譬喻。
阿難這裡就告訴釋迦牟尼佛,他說:「如佛所言。」既然不能見內,所以不在身內,真心又是相知的,所以不相離,證明不在身外,那麼「我今思惟。知在一處。」它又能符合身心相知,又能符合前面第一處徵心的,跟第二處徵心的,如來的譬喻,然後又能夠證明他的觀點是對的,為什麼阿難講的叫「觀點」?因為是他的想法,他認為是這樣子。他說的心像是這裡講的「琉璃碗」,「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在眼根這裡。
所以他說:就如同佛所說的,我的心因為不見內,所以不在身內,身心又相知,所以不相離,證明不在身外。他認為:既然不能見內又能見外,身心又要相知,那應該在我認為的這個地方,佛說:「那你認為在哪裡?」「處今何在。」阿難他說:「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它不能知內而又能看到外面,如我思忖,那就「潛伏根裏」,就在眼根這裡,他說「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在以前琉璃就是玻璃,「琉璃碗」就是現在好像眼鏡的東西,套在眼睛上,「合其兩眼」。所以說「雖有物合。而不留礙。」雖然有這琉璃碗罩著,那眼根還是可以看出去;雖然有這眼睛,但心還是可以透過六根往外看。所以他說「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就像琉璃碗合其兩眼。
這裡講「彼根隨見隨即分別」。所以潛在根中,在身根、在意根、在眼根、耳根、鼻根,隨見就能分別,所以他說:「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既然不能見內,而能對外,又能了知,「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他說不能見內而又能見外,又符合他前面講的,不能見內故。所以不在身內,身心又得相知,眼睛看到,心就知道,身心又相知,所以他認為潛在諸根當中。
那這裡世尊就破了他錯誤的知見。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所以還是一樣的方式。就跟剛第一個一樣,他認為「我」在身內,我必須往外看的時候,必需要身心了知。筋轉脈搖,這些都要先看到才能往外看。就像在講堂裡面要往外看,要先次第這樣看,透過窗戶才看出去。
那世尊這裡就問他:你說潛伏在根裡面猶如琉璃碗蓋住你的眼睛一樣,透過琉璃還是可以往外看到的。佛說:「彼人當以琉璃籠眼」,那用琉璃碗罩著眼睛,就像戴著眼鏡去看外面。佛問阿難那個人用琉璃罩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當看到外面的山河時,有沒有看到那琉璃?阿難說:「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那一定看得到,你往外看一定就看到琉璃,就像你戴著眼鏡往外看,你一定先看到眼鏡才看到外面,縱然眼鏡透光度做得再好,你也是可以看得到的。哪怕是現代人的隱形眼鏡,也是一樣。所以阿難他就說:「實見琉璃。」
這裡「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你如果認為心就跟琉璃碗合於眼根上面一樣,潛伏在根裡面的話。佛說「那當見山河,何不見眼?」既然潛伏在根裡,你看到山河的時候,有沒有先看你的眼睛?看到你眼睛裡面的所謂視網膜、水晶體等等的;潛伏在耳朵裡面,裡面有耳道、耳膜等等,有一些我們的聽覺系統,你有沒有先看到?若是潛伏在鼻根,那你聞之前,有沒有先聞到你鼻子的氣味,你有沒有先覺知到,你裡面鼻子的構造?若潛伏在舌根裡,舌頭的神經等等的,先覺知牙齒的神經在哪裡?是沒有的。
所以他說:「當見山河。何不見眼。」你見山河的時候,有沒有先看到你的眼根?那這裡我們同時合會起來看:「若見眼者。」那你心能見眼的話,那就又回到前面的第二個,「眼即同境」,眼睛是境界,那身心又不相知。一個是色身,是你前境,一個是你的心,它是分開的,為什麼?因為一能一所。就像我們現在看:我是能、境界是所,那就不能「成隨」,就是隨見隨即分別。就像第二個,身心不能相知,所以說合會起來,不能隨見隨即分別,就叫不能「成隨」。佛說:「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如果說你不能見眼根,那為什麼說你的心潛伏在根中,如琉璃碗蓋覆在眼睛上,就像一個人戴著隱形眼鏡一樣。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所以你認為你這個能知之心,潛藏在根裡面,就像「琉璃碗合其兩眼」,你這個看法是錯誤的。
這是破除「心潛伏在根中」,前面第一個是認為心在身內,第二個認為心在身外,這裡是認為心潛伏在根裡面。釋迦牟尼佛就講,若如你所說像琉璃碗合其兩眼一樣,那你見山河的時候,你有沒有看見琉璃?一定得看得到。
那你現在說心潛伏在眼根當中,你在看外面的時候,你有沒有先看到眼根,沒有,你在嘗味道的時候,你有沒有先感知你舌頭的構造,哪怕是哪一條神經通哪裡?實際上是沒有的,身根的話,那人家觸碰你的時候,或者你東西吃進去的時候,你能夠感覺到裡面筋轉、脈搖?也沒有。那如果感覺得到,這個就屬於「一能一所」,不能成「隨見隨即分別」,等於是身心分離。
感覺得到那就是「一能一所」,這色身跟心,心是「能感知」的,而色身或是眼根、或鼻根或是舌根,它是「所感知」的,「一能一所」那就是分開的。
變成又「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身所覺,心不能知。心所知,身不能覺,兩個就分開了。
所以這個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