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二十五圓通─持地菩薩觀地大圓通 (19)│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21)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持地菩薩地大圓通  (19)


悟顯法師 講述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第二個:地大。

這是持地菩薩,持地菩薩就是從「地大」而入,他本來是做一些世間的好事,後來毗舍浮佛教他「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本來他是看到路上若有地不平,他就把它鋪平,後來佛教他「當平心地」,所以他能持心地,名為持地。

經文:「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持地菩薩說:我往昔在普光如來出現世間的時候,「普光」就是以身光智光普照法界,是五十三佛之首,有拜過《八十八佛》的就知道,第一尊就是普光佛,普光如來出現於世的時候,持地菩薩當時是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就是在主要的道路上,或是渡口,在田地險隘之處,有地不平的地方,所以叫「有不如法。妨損車馬。」因為不平,車馬過去很容易受損,他都把它平填起來,或是造橋,或是鋪路,或負沙土,把它填平,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間,「或有眾生。於闤闠處。」「闤闠」就是市場。在市場若有人家需要搬東西,他就去幫忙搬當挑夫,「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他就是免費幫人家服務,不跟對方收錢。

毗舍浮佛出現在世的時候,世間都有饑荒,「毗舍浮」翻作中文叫「遍一切自在」。這尊佛是莊嚴劫最後一尊佛,住世的時候,眾生同業所感,世多饑荒,五穀不熟,糧食不足。所以毗舍浮佛在世的時候,世多饑荒。

他以前是挑貨,現在是幫忙揹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因為地不平,下雨致車陷在泥巴裡面,他有神力,用來幫忙把這車給推走,「拔其苦惱。」解決困擾、煩惱。這個時候國王請佛來,要供養佛,他則「平地待佛。」毗舍如來告訴他:「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他在這個時候就開悟了,見到自身微塵與外微塵等無差別,這就是悟塵性空,本無內外。所以「微塵自性。不相摩觸。」見到性空,如空合空,當然就不相摩觸,「乃至刀兵。亦無所觸。」他從這裡悟無生法忍,就是他開悟了;他當時的斷證是在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所謂「迴小向大」並非是他的心小,就是他捨阿羅漢果位,然後持續往上,證得了菩薩果位,所以叫「迴心今入菩薩位中。」他是先悟無生法忍,已經開了圓解,他當時候的斷證是在阿羅漢。若要按照大乘來講,他這阿羅漢不算是小乘的阿羅漢,悟無生忍,大乘經上說是八地菩薩,他的斷證跟阿羅漢是一樣的,可是知見是不一樣的,持地菩薩是悟無生法忍,所以說:「迴心今入菩薩位中。」一般的小乘經典,阿羅漢是阿羅漢,菩薩是菩薩,但從大乘來看,這圓教八地菩薩,他的斷證跟阿羅漢是一樣的,可是阿羅漢的智慧神通道力,不要說八地菩薩,連「初住菩薩」都超過一般普通大阿羅漢,這點要知道。

這裡的「悟無生忍」就是心悟,嚴格來講,他不是真的證得圓教八地,他是悟無生法忍,然後他證成阿羅漢果,所以他捨阿羅漢果入菩薩位中,這道理比較符合經典要說的。

「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持地菩薩在楞嚴會上來做證明。

「妙蓮華」就是指本經: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佛知見」就是講不生滅性,一乘寂滅場地,是諸佛之因地心。依此來修學,可以達果地覺。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就是身根與世界,內塵跟外塵是平等沒有差別的,就是從這裡開悟;所以審諦觀察,身、界二塵是等無差別,相妄性真。「相」他看破了,見到其性,所以身、界二塵等無差別,相是虛妄的,其體即是真如,所以說「等無差別」。

「本如來藏。虛妄發塵。」本來是如來藏,只是虛妄而發塵。「塵銷智圓。」就是他完全看破,從這裡見性,所以名為「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這是持地菩薩。

他是先平世界的地,但未達塵性本空,所以毗舍浮佛叫他平心地,於是得心開。因為心地既平,則一切平等,所以見自身微塵與外微塵等無差別,也就是悟「塵性本空,本無內外」,所以性不相觸,如空合空,塵性既空,一切皆空,即使刀兵亦無所觸,如古人講:「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這是因為悟得塵性本空,所以塵垢銷除,證得本有的大智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