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宗鏡錄 卷七─1

 



宗鏡錄卷七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

一水體澄清。喻自性清淨心。

二得泥成濁。喻淨心不染而染。

三雖濁不失淨性。喻淨心染而不染。

四若泥澄淨現。喻真心惑盡性現。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

六雖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恆真。

七暖融成濡。喻本識還淨。

八隨風波動。不改靜性。喻如來藏隨無明風。波浪起滅而不變自不生滅性。

九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喻真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

十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諸有為法。而不失自性。

又書云上德若水。方圓任器。曲直隨形故。如小乘俱舍論。亦說諸有為法。有剎那盡。何以知有。後有盡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故論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若此生此滅。不至餘方。同不遷義。而有法體是生是滅。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緣生無性。生即不生。滅即不滅。故遷即不遷。則其理懸隔。

又中論疏云。常無常門者。常即人天位定。故無往來。無常即六趣各盡一形。亦無往來。又常即凝然不動。無常念念變異。令誰往來。則常無常法。俱不相到。皆無往來。

肇論云。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傷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往物之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來。今物何可往。何則。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於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於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往返之微眹。又何物而可動乎。

釋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者。孔子謂顏回曰。吾與汝。終身交一臂已謝。豈待白首然後變乎。意明物物常自新。念念不相到。交臂之頃。尚不相待。已失前人。豈容至老而後變耶。又前念已故。後念恆新。終日相見。恆是新人。故云見新。如此新人。見之只如交臂之頃。早是後念新人。非前念時也。故云非故耳。若前念已古。後念已新。新不至故。故不待新。前後不相至。故不遷也。又雖兩人初相見。只如舉手交臂之頃。早已往矣。此取速疾也。故云。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如紅顏自在童子之身。白首自處老年之體。所以云。人則謂少壯同體。百齡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隨。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鄰人皆愕然非其言。所謂有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覺。其斯之謂歟。吾猶昔人者。猶者。似也。吾雖此身似於昔人。然童顏自在於昔。今衰老之相。自在於今。則非昔人也。故云徒知年往。不覺形隨。世人雖知歲月在於往古。豈覺當時之貌。亦隨年在於昔時。則童子不至老年。老年不至童子。剎那不相知。念念不相待。豈得少壯同體。百齡一質耶。

又年往形亦往。此是遷義。即此遷中有不遷也。往年在往時。往形在往日。是謂不遷。而人乃謂往日之人。遷至今日。是謂惑矣。又昔自在昔。何須遷至今。今自在今。何須遷至昔。故論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經中言遷。未必即遷。以古在古。以今在今故也。所以言無常者。防人之常執。言常住者。防人之斷執。言雖乖而理不異。語雖反而真不遷。不可隨方便有無之言。迷一心不遷之性。

又解云。如梵志白首而歸。鄰人謂少壯同體。故云昔人尚存乎。所謂有力者。則三藏等事。無常冥運。力負夜趨。交臂恆新。念念捨故。而常見昧之。謂是固矣。鄰人不覺。此之謂歟。又有力者。即無常之大力也。世間未有一法。不被無常吞。故云。然則莊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臨川。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莊子本意。說不住之法。念念恆新。物物各住。各住相因而不相到。即不遷也。

於惑者。則為無常不住。新新生滅。而謂之遷。若智者。則了性空無知。念念無生。謂之不遷。莊子有三藏。謂藏山於澤。藏舟於壑。藏天下於天下。謂之固者。不然也。然無常夜半負之而趨。昧者不覺也。三藏者。藏人於屋。藏物於器。此小藏也。藏舟於壑。藏山於澤。此大藏也。藏天下於天下。此無所藏。然大小雖異。藏皆得宜。猶念念遷流。新新移改。是知變化之道。無處可逃也。

夫藏天下於天下者。豈藏之哉。蓋無所藏也。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逝者往也。浩浩迅流。未曾暫住。晝夜常然。亦歎世人之不覺。故云。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此莊孔俱歎逝往難留。皆說無常去也。豈可推今日物到昔日乎。若今日不到昔。即今日自在今。昔日自在昔。則今昔顯然。俱不遷也。故云。何者。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不至古。事各性住。有何物而可去來。

大涅槃經云。人命不停。過於山水。夫無常有二。一者敗壞無常。二者念念無常。人只知壞滅無常。而不覺念念無常。

論云。若動而靜。似去而留。經說無常速疾。猶似流動。據理雖則無常。前後不相往來。故如靜也。雖則念念謝往。古今各性而住。當處自寂。故如留也。又雖說古今各性而住。當處自寂。而宛然念念不住。前後相續也。則非常非斷。非動非靜。見物性之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