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風雨寒暑不朽腐,難得金剛不壞身
人死後,在自然環境和自然狀態下,一般來說,如果不及時焚化或深埋,不消多久便會腐爛發臭,污染環境。若在寒冷和乾燥的季節,屍體保存的時間可稍長一些,但仍是比較有限的。像古埃及的木乃依,中國的馬王堆西漢女屍、新疆樓蘭女屍,能歷千百年而不腐朽,那不僅由於採取了特殊的防腐措施,而且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大大延緩了屍體的質變,如樓蘭女屍出土時僅重十公斤,這表明哈蜜地區特別的高溫乾燥,已使屍體變成一具完全脫水的干屍。總體來說,古代即便對屍體採取了防腐措施,真能千百年不腐者也還是比較少見的。
那麼,就無例外了麽?也有例外,而且,就像前面所介紹的那樣,死後能燒出舍利子者,或焚後心舌不壞、骨現瑞相者,幾乎無一例外都是佛法的修行者、成就者;在自然環境和自然狀態下,死屍能保持很長時間不腐朽者,更幾乎無一例外都發生在佛法的修行者、成就者身上。唐代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竭盤陀國中的兩個“石室入定羅漢”,皆在大石崖的石室中“端然而坐,難以動搖,形若贏人,膚骸不朽,已經七百餘歲。”這兩個羅漢的鬍鬚頭髮總是生長,所以那裡的僧人每年還要為羅漢剃頭髮換衣服。
請您讀讀下面的一些記載吧,這不能不使人對佛法的不可思議而又真實不虛再次擊節讚歎。
70.腳碾石出水,火焚身不壞
據梁代慧皎(497-554)所撰《高僧傳》記載,晉武帝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洛陽城中瘟疫流行,死者無數。此時,不知打哪來了個衣衾襤褸卻風骨不凡的僧人,以咒術為人驅邪療疾,經他救治者,十之八九,不藥而愈,洛陽老少將他視為活神仙。
這個苦行僧,名叫訶羅竭,出生在樊陽(在今湖北省),年紀很小時就出了家,專修“頭陀”,常年獨宿於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和荒塚之間。
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訶羅竭在婁至山石窟中坐禪。消息不知怎麼傳開了,人們聽說山上石窟中來了個修“頭陀”的活神仙,便時有信眾上山拜謁。有人見石窟離水源很遠,用水不便,想為活神仙掘一口井,訶羅竭說:“喔,不用麻煩你們了。”言畢,抬起左腳,以腳趾碾石壁,石壁頓時陷下一個小坑,腳放下,便有一股清泉從石洞中流出。從此以後,這股清泉源源不絕,來飲者不僅飢渴立除,而且百病能消。
元康八年(公元298年),訶羅竭神色安祥地端坐而逝。弟子聚大堆木柴,按西域方式將他奢維。大火焚燒了一天,火聲噼噼,煙霧熳熳,可他的屍體居然不怕火燒,平坐火中,端然不動。火滅後,弟子見師父肉身不壞,便將其抬回石窟安置。
晉成帝咸和(公元326-334年)中期,西域僧人竺定來中國,聽說有奇僧遺身火焚不壞,專門來婁至山拜謁,果見訶羅竭仍在石窟中儼然平坐,已三十年了。
71.刀劍不能傷,沙門白腳師
在中國的二十五史中,《魏書·釋老志》是第一篇全面反映一朝一代佛道兩教發展的經典文獻,其中對佛教傳入中國及至北魏的發展經過記述尤詳,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學價值。
在《魏書·釋老志》裡,記載了一位世稱“白腳師”的僧人事蹟。
這位僧人法號惠始,俗姓張,出生在大約東晉興寧年間(公元363-365年),老家在清河(在今河南省)。出家後嚴持戒律、精進修行,修得一定的定力和神通,在社會上有點名氣。約在後秦弘始年間(公元399-415年),聽說西域來的高僧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傳法,就到長安去拜見,白天聽鳩摩羅什講經,晚上回靜室坐禪。長安城內不少有學識的人都效法他。
後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後秦帝姚興(366-416)去世,其子姚弘(388-417)繼嗣帝位,王室貴族對他不服,相繼叛亂,永和二年(公元417年),東晉大將劉裕乘機北伐,兵臨長安,姚弘出降,押送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被殺。劉裕留兒子義真鎮守長安。自立為大夏天王的赫連勃勃(?-425)乘機出兵,於鳳翔六年(公元418年)攻取長安,在灞上稱帝。
赫連勃勃兇殘嗜殺,入長安後大肆屠殺無辜,許多佛教徒亦被坑埋殺戮。赫連勃勃的兵士抓住惠始,用刀刺他,刀一拔出,創口即癒合如初。兵士又驚又怕,不敢再殺他,馬上向赫連勃勃報告了此事。赫連勃勃以為部下瞎說,大為發怒,令將和尚押來,用自己佩戴的寶劍殺他,不料也不能傷害,這才真的從內心感到恐懼。他請求惠始寬恕他的野蠻行為,並下令不准再加害長安城裡的佛教徒。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太武帝(408-452)率兵打敗了赫連勃勃的繼位者赫連昌,收復了長安。太武帝為中國歷史上“三武毀法”之中的一個,但此時這位年輕的皇帝對佛法尚無惡感,他聽說長安城中的惠始是個得道高僧,對他十分看重,時常加以禮敬。
惠始行事神秘,一般人都不能推測他的行踪。他喜歡打赤腳,經常光腳板走路,令人不解的是,不管走在多麼泥濘骯髒或塵土飛揚的路上,他的腳始終不會弄髒,而且越走越乾淨,人們遂送了他一個外號:“白腳師”。
惠始的禪座入定功夫也十分了得,據他的弟子說,師父從出家直到去世,五十多年間,從沒躺下來睡過覺。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惠始在八角寺逝世。臨終前,他沐浴淨身,換上乾淨衣服,把弟子叫到身邊站立,自己正襟而坐,平平靜靜地氣絕。
死後停屍十天,坐式不改,容貌膚色同平時一樣,見者無不稱奇。弟子將他坐式入棺,埋在寺內。
北魏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太武帝因偏信崔浩等人道術,誹謗佛法、拆毀寺院、打擊僧侶,沙門惠始的遺體不准再留在城內,弟子便將他改葬到南郊去。打開棺材,惠始坐姿不倒,肌膚外貌仍跟十年前剛入棺時一樣端莊肅穆。為避免刺激當今皇上,改葬本是悄悄進行的,可是這一消息傳出後,轟動一時,竟然有六千多人趕來送葬。朝廷中書監高允為惠始寫了傳,高度贊述他的品德事蹟。惠始的墓塚上,建了一座石製精舍,石上繪有他的形象,雖經毀法運動,仍得以保全下來。
72.骸骨白如雪,惟有舌如故
隋文帝楊堅(公元589-604年在位)開國之際,有個常居文成郡馬頭山的僧善和尚,本姓席,絳郡(在今山西)正平人,因修行有道,各地趕來向他求教或皈依的人不少。
隋大業(公元605-617年)初年,僧善患病不治,把弟子召到身邊說:“我患的是腸中結冷病,起因於我少年時在山上修道時,糧食吃光了,懶得下山,就吃小石子充飢,以此落下了病根。”又說:“我要走了,你們要好好修行,今後一起往生淨域。等我死後,不必用火焚燎,以免傷害蚯蚓蟲蟻等其他生靈。你們弄一口大甕,讓我坐在甕中,到荒坡上找個無人處,挖個深坑,埋下去就行了。”他說完就圓寂了。弟子依言,將他裝入甕中埋於荒山。
絳州和尚僧襲,曾受僧善教誨,對師父十分崇敬。僧善去世的消息,他很晚才聽說,很想到師父的遺骸前祭奠一下,卻找不到埋屍之處。幾年過去了,有一次他來到馬頭山,無意中走入一座荒坡,正當他凝神追想師父時,忽然爆聲震裂、林谷轟響,隨即就見眼前地皮裂開,一口大甕從地湧出。他打開甕蓋,只見師父肉身已無,骸骨雪白,一根舌頭卻完好無損地躺在甕裡,舌色紅赤鮮映,就像活時一樣。
僧襲取走了白骨和舌頭,建了一座靈塔,將舌骨供在塔里。
73.本來無一物,真身留千載
說起禪宗六祖惠能(638-713),大家馬上會想到他針對師兄神秀所作之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教惹塵埃。”而作的四句偈來: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初投五祖門下不識一字的抱石舂米漢,以這四句偈語而得禪宗代代相傳法衣的故事,是很多讀者都熟悉的,在此,不再從頭一一介紹。
下面,僅從他即將離世前說起。
唐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七月,長駐韶州曹溪(在今廣東省韶關曲江縣)寶林寺(唐中宗時曾先後賜改“中興寺”、“法泉寺”)的六祖大師,吩咐門徒到他的出生地新州(在今廣東省新興縣)國恩寺建一座塔,並督促定要早日完工。
次年,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夏末,塔如期建成。七月一日,六祖大師把眾弟子召到跟前說:“我八月份就要圓寂了,你們如果還有什麼疑問,應儘早提出,我為你們釋疑解難,不然我離世之後,就沒人再教授你們了。”
法海上座等眾弟子聽了都痛哭流涕,只有神會不動聲色,也不哭泣。
六祖大師說:“神會小師父,已得到了無善無不善、在生死榮毀間無動於心的佛家真諦。不知你們在山中修行多年,都修了些什麼道?你們現在悲傷哭泣,是為誰而憂傷?如果是擔憂我今後不知去往何處,那是大可不必,如果我不知今後去處,我就不會預先告訴你們了。既然知道今後去處,還有什麼必要悲傷哭泣呢?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本性原本沒有生成和毀滅,也沒有來與去的變化,人在本質上也是無生無死、無來無去的。”六祖大師叫弟子們都坐下,他念了一首《真假動靜偈》,囑大家記下,以後經常誦念,按偈修行。
法海上座叩問道:“大師圓寂之後,衣缽將交付給誰呢?”
六祖大師說:“先祖菩提達摩大師留下的衣缽,到此為止,不再傳了,這在達摩大師留下的偈語裡已經說得很清楚:'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今後,你們只要按《壇經》去講授佛法,就是正確的佛法,相信不會再有什麼疑惑。你們自己要通達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照我說的方法去修行,就會證得真正的佛果。”
七月八日,六祖大師要弟子速備船隻,他要乘船去新州。
有弟子問:“大師從此離去,什麼時候回來?”
六祖大師說:“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有弟子問:“大師衣缽傳付給什麼人?”
六祖大師說:“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有人問:“莫非你將來會有災難嗎?”
六祖大師說:“我圓寂後五六年,會有一人來取我首級,你們可記住這幾句預言: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轉身對大家說:“你們不必擔心以後的事情,我走後七十年,有兩位菩薩會從東方來,一位是出家的僧人,一位是在家的居士。他們同時興盛佛法,教化眾生,建立宗派,修建廟宇,將佛法發揚光大,廣為流傳。”
八月三日,六祖大師沐浴更衣後,對弟子囑咐完身後之事,又說了一首偈語: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端坐到三更,對弟子說:“我要走了。”便溘然涅槃,終年七十六歲。這時,屋子裡瀰漫奇異的香味,一道白虹連天接地,四周林木盡染白色,滿山禽獸發出陣陣哀鳴。
慧能去世後,肉身久不散亂。廣州、韶州、新州三郡官員,以及四周僧尼百姓,爭要迎請六祖大師真身,一時不能決定迎往何處。於是大家燃香祈禱,見一股白煙直指曹溪,十一月十三日,眾人便將六祖真身神龕遷回曹溪寶林寺。
第二年,大家記起六祖大師生前說過有人要來盜取頭顱的預言,便把六祖真身請出神龕,用鐵片、鐵鍊及漆布將真身頸項牢牢護住,然後入塔,其時塔內忽放白光,沖天直上,三天后才漸漸消散。
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八月三日半夜,忽聞塔內傳出鐵索拽動之聲,僧眾驚起,見一漢子從塔中慌忙逃出,再檢視六祖真身,發現脖頸有傷痕,天明即向州縣報了官。縣令楊侃和刺史柳無忝對此案十分重視,切加擒拿,不久於石家村捕得賊人,送往韶州審訊。此賊姓張,汝州梁縣人,是個孝子,為贍養家中年邁的老母,拿了洪州開元寺一個新羅(今朝鮮)僧給的二十千錢,幫該僧人盜取六祖大師首級歸海東供養。這就是慧能預言中說的“頭上養親,口裡須餐”。而審理此案的縣令楊侃和刺史柳無忝,正是應了預言中的“遇滿之難,楊柳為官”。柳太守親自將犯人押往往曹溪,徵求六祖大弟子令韜對此案處理意見。令韜說:“若以國法刑律論,應以盜賊嚴處;但以佛教慈悲為懷、冤親平等,而且彼盜首本意也是為了供養,就饒了他吧。”柳太守感嘆不已:“佛門廣大,真是不假啊。”就赦免了罪犯。
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賜“南華禪寺”,其名沿稱至今。未幾,寺塔被大火焚毀,鞠為煨燼,六祖真身得護塔僧拚力搶救,倖免於難。宋太宗(939-997,公元976-997年在位)即位後,將寺塔修復得更加壯麗輝煌。
元朝末期,寺宇三造兵燹,廟庭衰落。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德清和尚大力中興,修建廟宇。
清聖祖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尚可喜重修全寺。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由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發起,虛雲和尚主持募化,將南化寺移位重建。
史無前例的“文革”中,黑白顛倒,惡魔當道,寺院嚴重受損,所幸六祖真身逃過此劫。公元1981年,寺院重新修建,六祖殿煥然一新。你若去南華寺參拜,六祖真身就供在六祖殿中,左右還供奉明代德清和尚與丹田和尚真身。六祖大師留下真身至今已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矣。
74、天竺善無畏,名遐大中華
善無畏,是大唐盛世來自天竺的一個高僧,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崇,名遐中華。
善無畏梵名戍婆揭羅僧訶,意為淨獅子,唐代漢譯善無畏,亦是取其大義。他出生在中印度,其父是烏荼國國王,從家族史來說屬於釋迦牟尼季父甘露飯王的後裔。
因善無畏自幼神姿異常,國王對他特別寵愛,十歲讓他統帥軍隊,十三歲就繼承了王位。兄弟不服,起兵作亂,善無畏平定了兵亂,不僅不懲治兄弟,反而將王位讓給兄長,自己出家修道去了。母親雖不贊成,也拗不過他,悄悄把傳國的寶珠給了他。
到了南海濱,善無畏遇高僧殊勝招提,得其傳授了法華三昧。
來到那爛陀寺,善無畏將母親給他的傳國寶珠獻出,綴於寺院大佛像的額上,頓時晶光四射,燦若日星。那爛陀寺乃印度最著名的寺院,寺主達摩掬多是龍樹菩薩的弟子,看上去四十多歲,實際上年已八百,玄奘(602-664)四五十年前來這兒取經時拜見過他,那時他就是這個樣子。
善無畏對達摩掬多極為恭敬,匍伏於地,投身接足,奉為根本上師。有一日,到了吃飯的時候,達摩掬多身旁立一中國裝束的僧人,該僧缽中的油餌、粟飯等中國飯食尚是溫熱的,達摩掬多的不少弟子都嘖嘖驚嘆:“哇,真是神僧,東國離我們這兒有十萬里,他居然能朝熟而返?”只有善無畏看在眼裡,默不作聲。達摩掬多遂對善無畏說:“你能不說,這才像個真學子的樣子。”於是將《總持瑜伽三密教》傳授給了他。
遵照達摩掬多的教誨,善無畏又去印度各處禮拜聖蹟、廣參高僧,且對種種旁門外道破滯析疑、以念制狂。等他遊歷數載重返那爛陀寺,達摩掬多對他說:“你跟中國有緣,現在是你去中國的時候了。”
一路東行,風餐雨宿,過迦濕彌羅國、烏萇國、吐蕃國,歷種種險境,曾遭強盜搶劫,盜寇以刀劍斫他,肢體毫無損傷,揮劍者只聞銅聲而已!
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玄宗李隆基(685-762)夢中見一得道高僧來訪,氣宇軒昂,姿狀非常。等善無畏到了長安,皇帝見到他,跟自己所夢完全相符,欣喜異常,深幸有緣,待以國師之禮,降旨寧、薛王以下諸臣跪席迎候。
有些能調遣鬼神的方術之士,見皇帝寵信新來的西域僧人,很不服氣,當著皇上的面跟他比試神通,善無畏恬然不動,而那些方術之士使盡力氣,也施展不出任何功夫,不得不甘拜下風。
從開元五年(公元717年)起,善無畏奉詔在菩提院、福先寺、聖善寺等處翻譯佛經,經他力邀,悉達、無著、一行等唐代名僧共同參與,積數年之功,譯出《虛空藏·求聞持法》、《大毘廬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蘇婆呼童子經》、《蘇悉地揭羅經》等密藏經文,為密宗在唐代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善無畏曾請人在寺院裡建了一座冶爐,譯經之餘,他親手雕制模具,要澆鑄一尊西域銅塔。有人勸他說:“庭院深隘,萬一銅汁大火把寺院的房舍給燒著了,可不是鬧著玩的!”他笑著說:“沒問題,我知道。”到了鼓鑄這一天,原先晴空忽降大雪,銅汁迸紅,雪花飄白,眾人無不稱嘆。
有一年,天大旱,唐玄宗派遣朝廷重臣高力士召請善無畏祈雨。善無畏對皇帝說:“今年的旱情,乃天之定數,不可強召致雨,否則,必會暴雨成災,損失更大。”玄宗說:“天旱酷暑,人畜都受不了啦,只要能下雨,總比干旱強呀。”善無畏推辭不掉,只好答應試試。
高力士受皇帝之託跟善無畏一起去聖善寺,並督促內府官員將早已備好的幡幢螺鈸等祈雨用具速速送去。善無畏見內府送來的用具,不禁笑道:“靠這玩意兒就能致雨啦?”擺擺手,叫人拿走。他以自己常用的一個盂缽盛滿清水,拿一柄小刀,插入水中攪動,邊攪邊唸咒,須臾,水中出現一物,似龍,赤色,大如拇指,一會兒游到水面,一會兒潛入水底。善無畏繼續攪動,繼續念咒。俄頃,有白氣自缽中升起,迳上數尺,稍稍引去。善無畏對高力士說:“你快回宮吧,馬上要下大雨了。”高力士騎上快馬,疾馳而去,回頭看,只見白氣升騰疾轉,自講堂而西,像一匹素練,翻空而上。既而天昏地暗,電閃雷鳴,高力士跑到天津橋時,瓢潑大雨已隨馬而至,陣陣狂風,將街上不少大樹也連根摧倒。當他奔進皇宮時,衣服早已淋得濕透。
善無畏的神功,令唐玄宗深為震撼。雷雨過後,玄宗不顧帝王之尊,跪在善無畏面前,叩了三個頭表示敬畏之意。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善無畏想回西域終老,皇帝降旨,說了他一大通好話,中心意思就是挽留他繼續留在大唐。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十月七日,善無畏以右肋累足的姿勢,奄然而逝,享年九十九歲。
善無畏逝世後,弟子將他真身置大木龕中,供在聖善寺,仍可日日朝奉。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三日,善無畏的真身移駐龍門西山廣化寺。其時雖已三年,真身猶如當初,未見大變。
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傳》,時在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贊寧曾去拜謁過善無畏的真身,看上去身體有點縮小,皮膚略黑,骨相隱隱可見。此時距善無畏去世已有二百四十餘年了。
自善無畏去世後,累朝若遇旱澇,往其像前祈請,多十分靈驗。
75.代病為眾生,斷指以明志
唐代的代病和尚,俗姓陳,祖籍台州(在今浙江省)天台山,出生時祥雲罩屋,紅光滿堂,鄰里都十分驚異。陳自幼有佛緣,喜歡親近三寶。七歲時,父親不幸早逝,家中辦完喪事後,哀傷之餘,小小年紀痛感人生無常,跪在母親面前,要求讓他出家修道。作母親的,怎捨得讓這麼小的兒子離開自己呢,不忍答應,說是等他長大一些再說吧。
陳童見母親這一關難以通過,便用刀砍下一截手指,以表明自己誓要出家的決心。在這種情況下,陳的長輩知道再勸阻也沒用,說不定還會出什麼事,便說服陳母把他送去了國清寺。以他跟佛法的殊勝因緣,再加上一年又一年堅持不綴地修持,剛及成年,修證上便已達到相當層次。
代病和尚的法名,其實不叫代病,但他本來的法名叫什麼,當時一般人都不知道,大家皆以代病和尚相稱。其所以如此,是因他曾發過大願,願以一己之身報天下眾生,願代一切眾生之病!而他濟世救人的種種神奇事蹟,更以代病之名被廣為傳頌。
河陽(在今河南省)大旱,代病和尚為之祈雨。他先按經書所載,繪了八龍王的畫像,然後立道場,誦咒之後,將畫像投於河中。圍觀者只見畫像在水中沉躍不定,須臾,雲從河起,天上雷雨大作,旱情遂得解除。河陽民眾因親見代病和尚以佛法救災之舉,很多人自此而皈依三寶。
在三城間這個地方,常有風暴和冰雹發生,對莊稼和牲口造成很大損害,代病和尚以神力觀之,發覺是毒龍在作祟,就以密咒降服了毒龍,以後就沒有這種災害了。
大曆元年(公元766年),代病入霍山(在今山西省)僻靜處,搭個小茅屋閉關修行。有當地樵夫為飢所迫,潛入茅屋,偷了他存放的食品,剛走出屋子,便被兩頭凶悍的老虎攔住了!樵夫嚇得大叫,代病聞聲而出,以手摩挲虎頭,令兩虎平靜下來。他又對樵夫講了一通做人的道理。樵夫當即願皈依於他,跟和尚同修苦行。
霍山上有座山神廟,當地都傳這廟裡的山神時常顯靈,附近鄉民過一段時候就要烹宰牲畜祭祀,若長時間不給供養,山神便會發怒,一發怒,暴雨啊山洪啊就滾滾而來了。代病聽說此事,便入廟觀看,見廟裡供著一對山神夫婦石像,就對倆石像宣說佛法,叫他們以後禁絕烹燀牲牢,也不可隨便以暴雨山洪威脅百姓。那男神像似有所悟,隨著代病所勸屢屢頷首,可是神婦卻毫無反應。代病就除去了男神像的頭髮,說是讓他皈依了;而神婦之像則被他給砸了,說是頑冥不化,已不可救藥。
晉州太守聽說一個和尚將山神廟裡的石像給砸了,大發雷霆:“這所廟是唐高祖時就建的,而且歷來靈驗,哪裡來的禿頭,竟敢跑到這兒來撒野?膽子也太大了!”就令衙門的差役將代病鎖在嘉泉寺的一間閉關房裡,嚴密看守,一口飯食也不給他吃。過了二十天,太守忽想起此事,以為這個和尚已被餓死了,叫人快去看看。打開關房,只見代病還在禪定中哪,聽到聲響,方徐徐起身。
太守聽說這和尚還活著,就叫人召他來見自己。可和尚對太守的話不理會。太守覺得很沒面子,又派個隨從去跟和尚轉告他的話:“你再不來,本官就以抗命論處,要殺你的頭!”代病不由分說砍下一根手指,交給來人說:“不必大人動手,我已自斷指頭。”太守見到斷指,很受感動,連忙放下架子去嘉泉寺親自迎請,將代病安置在晉州府所在地的大梵寺。他還令人專門建了一座寶塔,來保存代病的那截斷指。
代病的名氣越來越大,皈依他的信眾駢肩躡踵,但也有惡人想害他,化錢雇了個貧家女子,給他送去一盅毒酒,還教唆那女子對代病說:“這是妾家自釀的美酒,酌施和尚以求福報,您一定要喝。再說,佛也不逆眾生的願啊!”代病早知此女來意,接過酒,對女子說:“我喝我喝,要知道你也是佛啊!”那女子聽代病如此說,心中頓起悔意,說出了實情,並想奪回酒盅自行喝下。代病不允,手執酒盅自己將毒酒徐徐喝下。不一會兒,酒毒之氣順著代病的兩腿往下跑出,腳下的地皮都為之僨裂,邊上看到的人無不膽戰心驚。
汾隰(在今山西省)西河有人患病久治不愈,來求他救治,他給患者幾口淨水喝,病就好了。
趙城(在今山西省)飢荒嚴重,他四處募集糧食,前後辦了八次施食道場,救濟了大批災民。
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七月八日,代病以跏趺坐姿,奄然而滅。很多信眾不明就裡,以為代病和尚仍像上回在嘉泉寺那樣禪座入定呢,不敢驚動他,只是在他跟前供奉了許多香花水果。到第二年,見他坐姿不改,但膚肉漸漸乾硬,方知已經永逝,遂請漆工以漆布裹護其身。
唐武宗(814-846)於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發起毀佛運動,沒收大批寺院土地和產業,強令僧尼還俗,此即史稱的“會昌法難”。信眾為保護代病真身,將他移置到一不引人注意處的陶灶裡。不久,灶旁生出一棵很大的瑞草,亭亭若蓋,正好為之遮庇風雨。唐宣宗(公元847-859年在位)即位後,重興佛法,比丘們造了一座小亭,將代病和尚的真身置小亭中。代病在嘉泉寺截下的那節斷指,一度被人密藏起來,不久亦重現於世,筋肉甲爪光潤如初,且現金色。掐指算來,斷指已有百歲之齡了。
76.昭宗賜紫衣,開塔猶生相
唐代杭州慈雲寺的楚南禪師,以其禪定功夫和所著《般若經品頌偈》、《破邪論》名重一時。
楚南俗姓張,老家福建,生於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天生有佛緣,年幼時就跪在父母面前請求出家。因年紀太小,父母先送他去開元寺曇藹禪師前作個小侍童,同時聽受一些經法,凡他看過一遍的經文,都能朗朗誦之,師父很喜歡他,待他稍年長,便給他落了發。後去五台山受了大戒,又往各處拜謁宗師,很受當代名僧黃蘗禪師看重。
唐武宗發起“會昌法難”(845年),僧侶被逐,寺塔皆毀。楚南躲到深山老林裡去了。
第二年,武宗因亂服金丹而一命嗚呼,繼位的宣宗恢復佛寺,宰相裴公休亦崇信佛法,請黃蘗禪師出山,楚南遂隨黃蘗禪師面世,居姑蘇報恩寺二十年。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蘇州太守周慎嗣請楚南駐錫寶林寺。乾符五年,昌化縣令徐正元和紫溪戍將繞京把楚南邀去杭州千頃山慈雲寺長住。楚南在修行上極刻苦,除偶爾訓示僧徒外,大部分時間都用於修行,有時一入定就長達十天半月。
唐昭宗(867-904)也聽說了楚南的名氣,特賜紫色袈裟,以表崇敬。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五月,楚南自知將逝,跟眾僧告別後,坐禪床上,垂雙足,兩臂擱於膝上,奄然而卒。享年七十歲。
眾弟子將他真身置木龕中,再封進寺院西隅的一座磚塔里。
大順二年(公元891年),時藩鎮跋扈,宣州(在今安徽省)孫儒舉兵來攻錢塘,士兵闖入慈雲寺後,搶掠寺中財物,又開啟磚塔,想搜尋塔中寶物,只見一個老和尚端坐塔中,栩栩如生,頭髮、指甲很長很長,嚇得他們趕緊下跪求饒,悔罪而去。
77.乾符王羅漢,密修神化尊
宋初明州(在今浙江省)乾符寺裡有個和尚,莫測高深,不知真名,大家都叫他王羅漢。此僧酷嗜豬肉,出言若狂,可事後往往應驗。身邊不管有什麼東西,舉凡吃的用的,只要有人問他要,他都大大方方讓人拿去,毫無吝色。有一次,他將身上衣服脫下曬曬太陽,有賊路過,想偷他的衣服,他就故意低下頭佯裝瞌睡,讓賊把衣服拿走。
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六月,王羅漢好好坐著,忽然就圓寂了。寺院裡覺得他不是個尋常之輩,叫漆工將他布漆,以便保存肉身。布漆之後,他的兩頰間忽發出鳴吒聲,漆工搖頭,以為是潰爛所致。夜裡,幾個人不約而同夢見王羅漢,說是布漆令他昏悶,快把它弄掉。第二天,叫漆工將他身上的布漆剝掉,只見肉色紅白,有許多圓溜溜的捨利子墮下,大家趕緊撿去供養。
漢南國王錢氏,稱王羅漢為密修神化尊者。
值得一提的是,《宋高僧傳》一書作者贊寧,親自為王羅漢作了碑紀,內容即如上述,並以《大宋明州乾符寺王羅漢傳》之名將碑紀收進了《宋高僧傳》。贊寧為王羅漢作傳時,該僧去世已十年,肉身仍保存在乾符寺裡。
78.九華藕益老,啟龕面如生
九華山華嚴庵的釋智旭,修行有道,著述甚豐,號藕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名重一時。
藕益俗姓鐘,江蘇吳縣人,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出生在一個敬仰三寶的家庭裡,其母夢見觀音大士送子給她,後來果然就生了他。七歲時,聽父親誦念大悲咒,遂不想再吃葷腥。入私塾廣研儒學,十二歲時,在一位傅姓塾師教授影響下,仿範稹《神滅論》寫《闢佛論》,誓滅釋老,並恢復食用酒肉。
年稍長,讀了杭州雲棲大師蓮池(1535-1615)的佛學論著後,汗顏自己年少氣盛而又自以為是,一把火把那幾篇批佛的文章都燒了。二十歲時,詮注《論語》,至“天下歸仁”一句,久久不能下筆,因為他內心感覺到,要靠仁來統攝天下,最終不夠究竟圓滿。廢寢忘食,日思夜想,讀《地藏本願經》後,悟出一點道理,即只有佛法才是最最究竟圓滿的大道,並萌生了出家修學佛法的念頭。
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聽一個法師講了《首楞嚴經》後,深有感觸,當晚夢見憨山大師(1546-1623),在夢中得憨山大師指點,茅塞大開。因憨山大師遠在廣東曹溪,去不了那裡,就在憨山的高徒雪嶺師座前剃度出家了。
出家後廣參博學,精進修持,曾在靜室閉關兩年,除食睡外一心持咒誦經,兩年不出房門一步。有所證悟後,進一步遍習諸宗教義,尤重天台宗,主張諸宗融合,三教歸一。初住九華山,後移居浙江孝豐(今安吉)靈峰寺。撰有《首楞嚴玄義》、《法華文句會義》、《楞伽義疏》、《唯識心要》、《彌陀要解》、《毘尼事義集要》等四十餘種佛學著作。
晚年他的名氣大得很,與蓮池、憨山、紫柏並稱明代“四大高僧”。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正月,對眾弟子交待後事,令奢維後將他骨屑和粉施於水中,並寫下《別眾偈》:
生平過失深重,猶幸頗知內訟。
渾身瑕玷如芒,猶幸不敢覆藏。
藉此慚愧種子,方堪寄想樂邦。
以茲真言苦語,兼欲告誡諸方。
不必學他口中,瀾翻五宗八教。
且先學他一點,樸樸實實心腸。
正月二十一日圓寂,年五十七歲。弟子不忍馬上將他火化,把他裝進一隻大龕供奉。
二年後,弟子開啟大龕,準備火化,只見他髮長過耳,面色如生,就像活的一樣。奢維後,弟子愈加不忍將骨灰扔水中,乃在靈峰山建舍利塔安葬。
79.茹素周老太,不腐修持身
據1998年2月4日《中國婦女報》所刊魏晶晶的文章報導,河北省香河縣有位茹素修佛的周鳳臣老人,於1992年11月去世,至今肉身不腐。
這篇題為《周老太太的生命奇蹟》的文章說,周鳳臣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十月初六,自三十八歲起改為吃素,至八十八歲去世,五十年不沾葷腥。老人生前信奉佛教,常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人活在世,說話行事要對著心”等行為準則要求自己、教育子孫。她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常為鄉親治病,深受鄰里尊敬愛戴。
1992年11月,周老太去世前已預知死期,而且打算留下不腐之身,她為此作了辟穀、嘔吐、排泄、咳痰、淨身等一系列準備工作。 11月24日(農曆十一月初二)晚上十點三刻,她拔掉氧氣管說:“我要睡覺了,不需要它了。”隨後安祥地合上雙眼,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周老太去世後24小時,體溫不降,一周後肢體柔軟如常,幾個月後在常溫、常壓下自然脫水、脫脂,逐漸演化成一尊不腐的肉身。
該文作者說,她自1994年10月頭一次見到了周老太肉身不腐這一罕見事實後,後來又數次親視,直至1997年11月23日,她應邀參加河北香河縣“周鳳臣人體研究所”舉辦的“香河老人生命現象研討會”時,所見老人肉身依舊安然無恙。有的醫學專家甚至認為,老人的特異生命演化現象仍在繼續。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