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根大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七大本如來藏 ─  根大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

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離明離暗及與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見大」也叫做「根大」,這個見大就是指八識的見分,也叫做見精。為什麼說它無知呢?因為這個「見」原是妙明之智光,本無對待,因迷本妙明,所以變成了妄見,也因為對色空之妄境遂形了別;因為迷惑自性,「妄見」它去攀緣色空的妄境,生起了虛妄的了別,但實際上是本無所知。所以佛從明暗、虛空、一異來破除。

佛說:阿難,此「見覺無知。」也就是說這個「見」本是無知,因為與色空相待而顯現。「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就像你在祇陀林,白天是明亮的,夜晚是黑暗的,包括「中宵」,也就是半夜的時候。天上有月亮,「白月則光。」就是十五的時候,是白月;「黑月便暗。」黑月就是天上沒有月亮的時候,天上是暗的。「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有明有暗,是因為你有見,所以才能夠分析得出來。

「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這見是跟明暗及虛空是一體的嗎?還是非一體?

「或同非同。或異非異。」是同?還是不同?是異?還是非異?後面就會仔細分別說明。

佛說:「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這是先講明暗虛空是一體,「則明與暗。二體相亡。」什麼叫明與暗二體相亡?就是後面講的:「暗時無明。明時無暗。」就是黑暗的時候,不是明亮的,明亮的時候,不是黑暗的,所以說二體相亡。「若與暗一。」如果這見與黑暗是一體的。「明則見亡。」當明相現前的時候,這見就沒了。一樣都是用對待的方式破。那麼「必一於明。暗時當滅。」若這見跟明是一體,那當暗相現前的時候,因為是「一於明」,一於明就是見跟明是一體,那黑暗現前的時候,見即消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見既然消滅了,那就沒有辦法見明見暗,因為明暗是會變化的,「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明跟暗是有變化,見是沒有隨著明暗而生滅變化的,所以說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體不成。這裡講「一云何成。」前面是說見跟明暗是一體的,既然明暗是生滅的,見是沒有生滅的,那兩者是沒有辦法融成一體,所以認為是一體的,這是不對的。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如果這見精與明暗不屬於一體,一般人就會認為它非一體了,那你這裡仔細分析,你離開明暗及與虛空,這個見到底是什麼樣子?離開明暗及與虛空,這見其實原來同於龜毛兔角。什麼叫「龜毛兔角」?就是沒有。因為龜不會長毛,兔也沒有長角。明暗虛空這三個都不同,見是沒有辦法建立。

如果說是「非一體」的話,那見就元同龜毛兔角。

下面講,明暗是相背,不是相同,所以說「云何或同。」

「離三元無。」離開明、暗、虛空,離開這三個,見也就沒有了,所以你也不可以說它是相異,所以說「云何或異。」但離這三樣也沒有作用了。你要分開空、分開見,是沒有辦法分的,你找明暗跟見的邊畔在哪裡?你找不到,所以說「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這空見沒有辦法分。

「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見到暗見到明,其性並沒有改變,明暗會變,而其性不改,所以你不可以說「非異」,難言非異,「非異」就是不屬異,「不屬異」就是同的意思。前面講非同,「非同」就是異。所以說「云何非同」,「非同」就當異來說;「云何非異」,就當「云何是同」來說。這個要會看。所以見暗見明性不遷改,所以說云何非異,非異就是同,因為它性不遷改,它能夠相合,還是能見明見暗。

那這個就結束了。因為之前作的一個問答:此見與明與暗並太虛空,是同一體的,還是非一體的,是同或不同,是異或非異,這樣就回答完了。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就是要我們仔細地觀照。「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明是從太陽而來,暗是黑月而來,通暢是屬於虛空,壅塞的歸於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這個見精從哪來?「見覺空頑。」什麼叫見覺空頑?見是屬於有知覺的,所以叫「見覺」,「空頑」就是指虛空是冥頑無知的,就是顯示見跟虛空是不一樣的。「非和非合。」有知的見跟無知的頑空是沒有辦法和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又不能說這見精無從自有,所以也不能說它和合或不和合,與明暗是同是異,是一體,非一體,可是你又不能說它無因而有,如果說它無因而有,那就會突然生見,到處生見。所以說不應見精無從自出,你也不能認為它無因自出。

歸根結底此見大不屬因緣,不屬自然。這裡一般人他會錯認為「又不離因緣」,那你就在迴圈裡面繞,那你就沒有辦法了知無生。「無生」連因緣也破除、自然也破除。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個道理。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這是總結。包括涵蓋前面的六大,地水火風空見總合起來叫六大,前面五大是相分,這個見大是見分,包括後面的識大,涵蓋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其實「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佛說:「阿難。汝性沉淪。」你的心迷惑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你應該像我剛教你的這樣觀照。佛說:「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性見覺明就是「性之與見」都是覺體,即是覺體本明,本覺之精即是妙明真見,所以叫「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性具之見」即是覺體之本明,「本覺之精」即是妙明真見,這叫「性見覺明。覺精明見」。「如一見根。見周法界。」這一見根,包括聽、嗅、嘗觸、覺觸、覺知,一個「聽跟嗅覺」,這是一個,合在一起講。「嘗、觸」,你能嘗味道也有觸覺,因為你的舌頭也是有觸覺,「覺觸」就是身觸,「覺知」就是意根,都是「妙德瑩然。周遍法界。」所以佛舉一見根涵蓋見聞嗅嘗覺知,這是「見分」,前面的「地水火風空」這是相分。「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皆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且遍滿法界。「圓滿十虛」不是固定哪一個方所,遍滿十方,循業發現。隨九界的業,現九法界的見。隨佛界的業,現佛法界的見。所以說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一般人不了無生,就以為是因緣或是自然。其實「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我們剛才講的把因緣破掉了,但一般人他們到後面會以為不屬自然。不屬自然他又跳回去,以為那就是因緣,這個不對,這表示他前面沒有搞懂。實際上不屬因緣生,也不屬自然生,所以他這裡講,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所以佛把因緣與自然這兩個都破掉。後面到第四卷的時候,阿難就會問:云何如來今天因緣自然二俱排擯。就表示佛破你因緣的觀念,又破這種無因而有,自然而出的邪見,這兩個,佛都破掉。前面告訴我們不屬因緣,但是又非無因而出,就是也不屬自然,這兩個都破除以後,你才能夠知道原來當體無生,圓滿十虛,寧有方所。阿難後面聽懂了,他就讚佛,講「妙湛總持不動尊」這首偈,是這樣子的。

這裡是見分,前面地水火風空是相分,後面就是講「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