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什麼是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念佛圓通章講記(16)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精彩節錄)


什麼是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念佛圓通章講記(16)

悟顯法師 講述......


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這裡舉了一個譬喻:有兩個人,一個人專憶(在想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則專忘(完全沒有把他當回事),「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或是相逢在一起,或是沒有相逢,或是見到,或是沒有見到。

這前一個人就比喻作如來,另外一個人就比喻作眾生,如來時時刻刻憶念眾生,所以說「一專為憶」,但是眾生呢,時時忘記自性,忘失菩提,所以叫「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這是說如來常見眾生,無時無刻攝受眾生;所以你看,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這表示什麼?表示菩薩時時刻刻攝照眾生、觀察眾生,所以才能夠感應遍滿大千。「千處祈求千處應」,剛好對應「千手千眼」,表示他也時時在觀察眾生、時時在護念眾生,眾生有需要,他就觀察得到,他這個「手」就代表他能幫助你。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諸佛如來常見眾生、常憶念眾生,而眾生呢?我們就講佛門的例子:比如說,眾生雖然看到佛法,可是你叫他吃素,他就覺得「哎呀,學佛要吃素,好難。」這個就是「有看到等於沒看到」,雖學了大乘,但不夠精進,或是想學大乘,沒學到,變成外道,這種就是「不逢」,雖逢而不逢。

所以,諸佛如來常憶念眾生,但是眾生沒把他當回事;真如自性眾生本具,這是如同「一人專憶」,但是眾生向外攀緣,如同「一人專忘」,所以,常忘者名為「不逢」;專憶者名為「逢」。

下面,「或見非見」也是一樣,諸佛如來常見眾生,而眾生見到佛等於沒見到,看到經等於沒看到,你叫他讀經他也不想讀,你看我們之前講到的《楞嚴經》、《無量壽經》,就如同國寶一樣,這麼珍貴的東西擺在他面前,他沒有當一回事,他只是把它當成書籍或是佛教的東西,完全不知道這是法寶。

我們稱為「法寶」,為什麼?因為佛法可以讓你了生死,出三界,能明心見性,成佛,這真是寶啊。你看《學佛行儀》有教,都要求,凡是經典,你這雜物不可以放在經典上頭,經典一定要置於高處,對經典要恭敬,持經時不可向人作禮,作禮就是問訊;為什麼說經典置放的位置都是相當重要,這就是表示你重視佛法。

你看像我們道場在印書,不是隨隨便便的,我們有專門校對的人,而且這些人都是這樣子漸次培養起來的,你能做一校,做了一段時間,看你程度可以,再拿二校給你校,二校可以後,才會拿三校給你校,這也包括我講經的內容,我講經的講記檔以及你們在校對的這些書,就是這樣來的。

我們都是整個精舍一個小組,大家來發心。你想要發心,你佛法的程度就會慢慢提升,因為你在做法布施。那大家發心了,我們印經,這書的材質也是要講究的,你看,外面有的書,印沒幾年就黃掉了、長霉了,我們對書的材質要求,要比一般的更好一點,為什麼?就是我們重視法寶。

你不能把精裝書印成像平裝的,精裝書印得一點都不精緻,平裝書印得跟垃圾一樣,人家看了就不會生歡喜心。我們重視法寶,所以我們要求自己,印佛經、印佛法,既然要印,就要印得讓人家看了生歡喜心,至少要有一定的水準;你這書不可以有破損,因為有時候在裁切時會破損,我們都會要求他:你不要給我們趕時間出書,你書破損,我們會一本一本給你退回去,我們按一本一本來算錢,跟我們合作過的廠商都很清楚,你就知道我們是講品質的,不是追求速度,速度效率我們也有,我們的校稿是很有體制的,在互相溝通間,彼此溝通的語言都有,當一本稿子拿回來,你看上面的標籤顏色,就大概知道這本書有哪些問題,你不用一個一個翻開標籤去看是什麼問題,我們標籤有不同顏色作問題的分類。因為我們重視佛法,我們想把它做好,若仍有沒做好的地方,我們會盡力把它改好。

所以,佛法在你眼前,你不把它當回事,不認為是你需要的東西,這就叫「非見」,等於沒看到。你聽了以後,看了以後,你不得受用也等於沒聽到、等於沒看到,所謂「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你活了一百歲,年紀這麼大了,若你不解佛法,你不解佛法講的自性之因緣,不生不滅為因,成就不生不滅果,這你都不解,那「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所以這「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它這一句總共八個字,它的意思很廣,我們就只大概這樣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