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念佛圓通章講記(17)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精彩節錄)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念佛圓通章講記(17)

悟顯法師 講述......


再來看下面經文: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是說:兩個人互相憶念對方,憶念至深,如是乃至從這一生到下生,就如同「形影」,像形體與影子不相分離。縱然人沒在一起,這心念是相互感應的。這也是講佛跟眾生,像「眾生憶佛,佛憶眾生」的時候,「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就像常與佛同在一樣。「不相乖異」,就是沒有分開。



我們看下面這例子,這個比喻就更好懂了。

經文講: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個譬喻又更清楚了,它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就像母親憶念小孩一樣。你們有小孩的人就知道,什麼是「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那如果這個小孩不聽話,逃家了、離家了,佛就像家裡的老媽媽一樣倚門空望,佛在極樂世界倚門空望,希望眾生求生淨土,就像《無量壽經》講的:「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這就是佛在憶念眾生。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的願,他就像這裡講的「如母憶子。」可是眾生呢,沒把佛當一回事,甚至還覺得念阿彌陀佛是顛倒,念阿彌陀佛不平安。你看眾生愚癡到這種程度,所以說「雖憶何為。」佛菩薩大慈大悲沒有用,就像你的母親再慈悲,也拿你沒辦法;清涼國師臨終的時候交代:「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這「大明」就比喻作智慧,智慧再高,你不願意與智慧為伍,「長夜之昏」不能破,「昏」就是昏昧,眾生的昏昧愚癡顛倒破不了。一個母親再慈悲,她也會有往生的時候,「難保身後之子」。你如果不聽話,不聽他教你的佛法,教你的正知正見,那他就算再慈悲,希望保你一生,他終究也有死亡的時候。


阿彌陀佛亦復如是,神通再廣大,眾生不想學,他也拿你沒辦法,逼你學也沒有用,就像我們常會考試、考背經……,實際上只是增上緣而已,你不想背,你根本沒有心在道業上面、在佛法上,這些考試、這些背誦都是虛設而已,你也考得過,但只是應付應付而已。所以說「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但是因為曾给你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给你種了善根。我們眾生就如同浪子一樣,在外頭流浪,流浪於哪裡呢?流浪於三界六道,流浪於六塵聲色之中,猶如流浪的小孩,從來不知返本還源,現在遇到佛法了,善根起來了,知道要回頭了。


當有一天這個小孩浪子回頭,「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小孩想著母親,就像母親想小孩一樣,那就「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像曾子一樣,曾子很孝順,曾子人在外面,他媽媽要找他,她情急之下自己咬破自己的手指頭,曾子心忽然痛了一下,他就知道他媽媽有事情,他就趕緊回去。這「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是講已經出生後。


以佛法來講,曾子這是母子業綁得很重,一般是說母親跟小孩是母子連心的,你們女眾在懷胎的時候,是兩個心臟在運作,一個是小孩的心臟,一個是自己的心臟,所以你看有些出了意外的孕婦,按照常理來說,原本是一個心臟在運作,這個人會死亡,但是因為她懷胎,她有兩個心臟,她上面自己的心臟停了,下面這個小孩的心臟還在動,是可以幫助她的,所以基本上,「母子連心」這個理是沒有錯的,這是講醫學。眾生如果回頭,「子若憶母如母憶時。」那麼就「母子歷生不相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