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恭祝 準提菩薩聖誕│第三、食肉戒│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悟顯法師講述)

 

準提菩薩聖誕-農曆三月十六



【準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具胝。

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陀。具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


悟顯法師 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  四十八輕戒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犯了這一戒就名為「菩薩惡作罪」。菩薩不吃肉,所以,想要成佛,就不能吃肉,吃了,就是菩薩惡作罪。你一旦吃肉一天當中你要殺多少眾生,你一輩子要殺多少眾生。你度牠們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殺牠們,怎麼可以吃牠們的肉?還說你要超度牠們。




有一些人很愚癡,他說:「佛門要是禁止人家吃肉,那很多人都不能學」。他不懂,誰說不能學?佛教幾千年來都是不吃肉,釋迦牟尼佛度了多少眾生,連蜎飛蠕動都能得度,佛教不是只有度人。釋迦牟尼佛請人家吃肉,怎麼請?割自己的肉給眾生。所以如果你要用肉來度眾生,可以,你先割自己的肉去餵食,餵你的家親眷屬、餵你的父母,這樣就可以。如果你殺別人的生命,取別人身上的肉,無論是自己或家人朋友……吃,這都不對,這失了慈悲心。釋迦牟尼佛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都是用自己的肉。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裡,那兔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牠捨自己的身供養仙人,這仙人是彌勒菩薩。佛菩薩都是捨自己生命去供養眾生,絕對不會殺別人的生命要來弘揚佛法,若這麼做,那你就是佛門的恐怖分子,以殺生來弘法,絕對沒有這種事情。因為佛說:「吃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所以一切肉不得食。」為什麼不得食?因為你沒有慈悲心,「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既然沒有慈悲心,人家看到你就害怕,那你要怎麼度眾生?「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所以佛說不能吃肉。佛說食肉得無量罪,有人問:「有這麼嚴重嗎?」有。菩薩戒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無不是你的父母,持菩薩戒是通三世,這些被你吃的眾生,你現在殺牠,你是殺過去生的父母,你吃過去生父母肉,甚至牠過去生是你的小孩,你還恣情食啖。所以佛說「吃肉得無量罪」,因為你是殺過去生的父母,殺未來的諸佛,這些眾生都有佛性,只是現在迷惑而已;你殺牠,牠是未來佛,牠過去是你的家親眷屬,是你的父母。現在有些出家人告訴人家可以吃肉、煮肉,還有一些學小乘的人,還說他們的經典裡面沒有教人一定要吃素。現在這裡就教你,你好好學。教他人吃肉,得無量罪,修行絕對不會成就,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如果你吃肉,你修得縱然有一些感應、一些神通,你仍是大羅剎,絕對不會有成就。〈清淨明誨章〉講:「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意思是說,好像有禪定、好像有慧解、好像有一點神通,這種人「皆大羅剎」,都是妖魔鬼怪,「報終必沉生死苦海」,所以佛制定不可以吃肉。你吃葷腥,修行絕對不會有成就,《楞伽經》講,因為你吃肉,念佛不會成就,你念佛想要得三昧也得不到;你參禪打坐,想要明心見性也沒辦法,因為一切三昧不得成就。《楞伽經》講,在末法有很多修小乘的人,他毀謗釋迦牟尼佛,說佛也吃肉,說:你看佛如果不吃肉,那在印度怎麼活。印度是素食的國家,吃素的比吃肉的更多,比台灣都多。你到西藏、到青海去,他們本來就都吃素,他們主要是畜牧業、農業,大家知道什麼叫畜牧業?畜牧業不是屠宰業,屠宰業才有可能吃肉,他們是畜牧業,他要的是羊奶,要的是牛奶,這些家禽、家畜都是他家的財產,就像母雞,會下蛋的母雞,他把母雞殺掉了,後面生計就出問題了,所以大多數都是畜牧業。西藏他們喝酥油茶,吃青稞餅,去過的就曉得,那裡產青稞,吃青稞做的食品,所以他們主要是素食,不是肉食。佛陀是素食,釋迦牟尼佛吃素,那時候是農業時代,就像台灣早年,哪有錢吃肉?所以那些搞錯的人就像中國古代的晉惠帝,大臣跟晉惠帝說:皇上,外面的百姓都沒有菜可以吃。他竟然回答:沒有菜,他不會吃肉嗎?晉惠帝很昏庸。在佛門講佛陀吃肉的人,就如同晉惠帝一樣,以為沒東西吃就有肉吃,真是非常地愚癡。那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瞋癡,為了自己的嗜欲,才毀謗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第八品,〈斷食肉品〉,就告訴佛弟子絕對不能吃肉,一定要吃素,沒有任何理由,現在不可以吃,未來也不可以吃。即使眾生牠自己死的也不能吃,更何況是殺生。二乘戒律不圓滿,他認為自己死的可以吃,實際上佛制戒,是不能吃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要先嚴守。所以你要是不懂,去吃肉,那就得無量罪。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第二、飲酒戒│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悟顯法師講述)

 


悟顯法師 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  四十八輕戒


第二、飲酒戒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輕垢」就是惡作,犯了,就名為「菩薩惡作罪」。這是講不可以喝酒,包括這世間一切令眾生迷惑的,都不可以與人。教人飲酒,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什麼叫五百世無手呢?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講:五百世無手者就是「畜生」,因為畜生只有腳沒有手;意思就是墮畜生道。不管你是用酒去迷惑人、你用色去迷惑人、你用文字去迷惑人、你用音聲去迷惑人,都是「與人飲酒」。你得的就會是愚癡果報,因為令眾生生迷惑,你自己也迷惑,所以墮畜生,五百世無手。所以不得自飲、不得教人飲,不可以令眾生愚癡、令眾生起不正見。學佛人要知道,佛有制定不得飲酒。現在的人學過一點點戒律,也聽過一些開緣,他就想:我生病,喝一點。實際上,他是貪心在喝酒,不是真的有病,或是藉故說自己有病而來飲酒。明明這病不用酒就可以治,他就說他要喝。或是請問醫生他這個病要不要喝酒。有一些人是很喜歡喝、嗜酒,把酒當開水喝的都有。有的人在工作的時候,你跟他說:「你的水我可不可以喝一下?」一喝結果是酒,因為他很愛喝酒。喝酒能生無量的過失,能夠讓你破戒犯齋,所以佛制定不准喝酒。開緣的事情就不講了,你們自己去看祖師教怎麼開緣。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佛教漫畫(7)│清明掃墓要如何幫祖先迴向

 佛教漫畫(7)│清明掃墓要如何幫祖先迴向

(情境:山間祭祖場景 慧明居士捧祭品)



慧明居士:一年又到了掃墓祭祖的時候,這次一定要準備爺爺最喜歡吃的肉乾。

心香居士: 哎,師兄,千萬不要拿葷食來祭拜祖先呀!




慧明居士: 可這是爺爺生前最喜歡的,為什麼不行呢?

悟顯法師: 當然不行呀,用葷食祭拜對祖先不好,要用素菜來祭祀。《地藏經》裡說殺生祭祀,只會增加亡者的罪業呢!




慧明居士: 啊,原來我這錯誤的觀念,反而害到祖先了。

心香居士:那麼,在清明掃墓時,我們還能做什麼來幫助祖先呢?



悟顯法師 以至誠心來讀彌陀經、往生咒,讚佛偈、念佛、三皈依、迴向,將讀經念佛的功德迴向先亡。

慧明居士: 請問師父,我們該怎麼迴向呢?




悟顯法師簡易的迴向,可以這樣做:

願以此功德。迴向某氏歷代祖先

再接著念,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悟顯法師:依佛經的教導,也可以印經、供養三寶,請法師講說或播放大乘佛法的講座,流通大乘,來為祖先積功累德,對已故的親人有絕對的幫助。

心香居士:實在太好了,清明祭祖,念佛修行迴向,確實自利利他,冥陽兩利呢!


大乘定香精舍同修編製

悟顯法師 監製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清明】 清明祭祖要讀經念佛

 



【清明】 202544日  農曆三月初七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清明時節雨花飛。祭掃墳堂出戶扉。
風捲渡頭波浪險。雲凝提畔哭聲稀。
祖先若欲生蓮界。兒女虔修切莫違。
今日禁烟寒食節。一心念佛向西歸。


悟顯法師 開示 :清明祭祖要讀經念佛


諸位同修大家好。

馬上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追思祖先的日子,也就是清明節要到了。那麼清明節的由來之前有講過。我今天要講的就是你們在掃墓的時候,其實是可以讀經念佛的,為祖先超度,至少可以讓他種點善根。

 

掃墓的時候一樣是用鮮花素果來祭奠,然後用素食,最重要是要講素食。所以要用素食去祭拜,不要用葷食。你不要人情,想說他之前喜歡吃什麼,你爸爸或是你媽媽或是你爺爺以前喜歡吃什麼,你就給他弄葷的,這個罪業又算到他頭上去了,不應該這樣子的。

 

在掃墓的時候,簡單的話,你可以讀《心經》,然後念往生咒,然後念讚佛偈,念六字的佛號,然後轉四字,最後做個三皈依。你要再讀長一點的,你可以讀個《彌陀經》,後面都是一樣的,就是配合往生咒、讚佛偈、六字四字佛號,然後做三皈依,最後做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個迴向偈。

 

有沒有人就是想再做更長的,也可以,那就讀《地藏經》。一樣地,就是前面的經典換掉,後面都是一樣的,讀《地藏經》完以後念咒念佛,然後迴向。這個就是我們在掃墓的時候,除了我們世間的民俗禮儀以外,你還可以帶著大家一起來讀經,把讀經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你的祖先,甚至跟你同姓的歷代祖先,希望他們也能夠聽聞佛法、能夠往生善處,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往生善處可能是生天,或者是生人道,還有更究竟的就是能夠聽經念佛,然後往生淨土。這都是做子孫的孝道能夠做到圓滿的地方,世間人的孝順,終究是有限的。所以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裡面講,假設你左肩挑父、右肩挑母,縱然是經過很長遠的時劫,這個孝道都不算圓滿。那怎麼圓滿呢?就是要讓你的父母、你的祖先,或是你的長輩們都能學佛,你這個人間的孝才算盡得圓滿。這是以佛經的內容、佛教的內容來說,我們佛教裡面講的這個孝順,是希望說跟你有關係的人能夠往生淨土、能夠學佛、能斷惡修善、能夠超脫六道輪迴,這個才是孝道的圓滿。不然你世間法做得再好,都不算圓滿。所以經典要能夠去讀,你才知道佛要我們怎麼做,怎麼樣才是真正學佛,才是真正修行。

 

所以世俗人行孝跟佛教徒行孝不一樣,世俗人他就是一生,這一生而已,佛教是永劫。為什麼講永劫呢?就是盡未來際,盡未來際就是希望我給他的東西,包括到無量劫以後,對他都還是有用的。那什麼東西有用呢?就是佛法有用。因為它如同金剛一樣,不會被時間給消磨掉。很多事情是時間都可以沖淡一切吧,但是佛法就不是這樣子,你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就是佛法厲害的地方,不生不滅之法,念一句阿彌陀佛,聽一聲佛號,或是讀經典,或是一句,或是一偈,或是半句半偈都能種善根。所以你在掃墓的時候,你可以去為你的祖先來讀經念佛,就是這樣子。

 

那麼有一些人這個不了解的,他會有一些問題:法師,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讀《地藏經》呢?《地藏經》要不要晚上讀?說實話,沒有一定要晚上讀,你要晝夜六時讀都可以。但是一般一天來說就是讀個一部,有的人會排在下午,有的人排在晚上。你要晚上讀也可以,你要白天讀也可以,這個沒有一定的時間。

 

有些人還有疑問,念佛能不能晚上念佛啊?我說奇怪,為什麼不行呢?他說有些所謂的專家,現在專家太泛濫了!他說晚上念佛,鬼會來找你。我說念佛怎麼會鬼來找你呢?念佛當然是佛菩薩來找你啊,佛菩薩找你,肯定是安穩光、肯定是好事情,有什麼不好的。所以晝夜六時都可以念阿彌陀佛,不是只有遇上喪事才念,平常就可以念。平常念佛,這個人有佛光,照燭其身,一般的冤親債主或是鬼神不敢來害你,反而念佛才是安全的。所以你不要聽那些所謂的專家胡說八道,你要到佛門裡面來找法師,找正信的佛教徒去請問、正信的出家人去請問。

 

平常就可以念佛,晚上更要念,晚上念更能安穩、更能平安。這個佛號隨時隨地都能念,沒有時間的限制。那麼《地藏經》呢?就看你方便,一般多半會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再讀。你要白天讀也可以,白天讀也沒有問題,不必去擔心這個問題,重點是你讀經的時候有沒有妄想?這個才是個問題。讀經妄想太多,經讀下來,這個功德變福德,但是你常常這樣訓練,久了也就沒妄想了。還是可以這樣訓練的,可以這樣讀。

 

你讀經讀得熟,越熟越好,這樣子久而久之,這個經從你在讀的時候妄想滿天飛,到你後來讀熟的時候,一個妄想都沒有,那就是進步了,妄想少了,功德就大了,就能自利利他,你迴向給誰,對誰都有幫助,這個就是佛門你在讀經、在念佛,它善巧熏習的方便,什麼善巧熏習的方便?就是你剛開始是因為某些因緣來讀經,剛開始不熟,後來慢慢熟了,你這個功夫就越來越好,能利益的眾生就越來越多。

 

所以你看這做超度法會的,我不曉得你們懂不懂,做超度法會最重要是主法的和尚心地要清淨。主法和尚都還沒來做超度,就先跟你談價錢,那這個就不對了。他自己可能都超不走自己,為什麼而來?為財力而來嘛。你問文殊菩薩你從哪裡來?他說:「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你問這個來做超度的主法和尚,你從哪來啊?為什麼而來?他從寺廟來,為什麼來?為錢財來,這個心就不對,不清淨。所以你看有些道場做法會跟他談價格的,還看市場需求收錢的,什麼叫看市場需求收錢呢?你問,你跟他說我要寫一個超度牌位,他要問你這個亡者是剛往生嗎?人家這麼一問,我說這個有差別嗎?他說四十九天內往生收費要多加一點,看市場需求的,看你的需求來增加收費,這都是不道德的事情。這種道場沒有必要去,也沒有必要護持,你護持他也沒有功德。這種道場很不如法,希望能改正,等他改正了,你要護持再護持吧。

 

這種道場做超度,我跟你講,絕對超度不了眾生。主法的要背最重的因果,對不對?你收了錢嘛,沒超走就是詐騙,對吧?欺騙眾生,欺誑白衣,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你去看經文,這個欺騙白衣居士,騙什麼?騙他的錢,跟他說你看我這裡可以超度,還要加收費,是不是?沒超走啊,沒超走那怎麼辦呢?當然要找你,你跟人家開價的。所以為什麼說做超度法會不宜收錢,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希望大家要有一點正知正見,超度的事情不是用錢就可以買到的服務。它不是服務,它是要看修行。要是你們那個和尚有修行,千請萬請請不出來,那你倒是好心地去請,用真誠心去感動他,請他來給你迴向、給你超度,這真有效,因為他不要收費,他心是清淨的,他就是每天在用功。

 

你要是做那個超度都還沒來就先跟你談價格了,那個超度就是個儀式,沒有效。這是實話,也不是假話。不針對任何一個人,就是專門針對不如法的,就是這樣子。你看釋迦牟尼佛給人家超度有沒有先談價格?你是跟人家談價格,心就不對了。釋迦牟尼佛看到眾生有苦難,趕快分身千百億去救度,你看是不是?所以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佛菩薩也沒收錢,也沒有貪圖你的供養。你想想你自己什麼德行?你就先跟人家談價錢,先收錢,有的還看需求收錢的,這個是錯的。

 

我們能夠接受的這也算底線了,就是你在道場超度,道場總得買鮮花水果,再付點這個鮮花錢、水果錢,那再多一點,護持道場,可以了。再多一點點沒有,但是如果是惡求多求,那就不行。我有碰過一個居士,在我們中國香港,在香港他跟我講,他說他一個至親往生,他問我我有沒有做超度,我說我沒有做超度。他說他去香港有些道場寫牌位,哇!收的好貴的錢啊,他負擔不起啊。我說你不用去超,你直接自己做課。我跟他講你怎麼做、怎麼念,這樣就可以了。我說那種超度,坑人的超度沒有效的。你就放寬心,你聽我的絕對沒有錯。超度是憑功夫的,不是看錢財的,絕對不是看錢財的,這個是最可恥的,這種道場沒有替眾生想,也不算正法,講得再好聽都沒有用,實質上沒有利益到眾生,都是想著從這個亡者的親人身上,看能不能再要點供養。看到人家有苦難,沒有慈悲心,還落井下石,這個是錯的。已經失去了一個做出家人、做佛弟子的慈悲心了,這種道場沒有功德。這不是惡意地謾罵,就是告訴你們,你要會選擇。有些人不會選擇,因為在世間,商業模式看太多,待太久了,以為說我花錢能買,花大錢就一定能買到好東西,實際上未必,尤其是佛門,佛門看的是這個和尚的修行功夫,這個一定要知道。

 

希望大家清明節的時候,能夠為自己的祖先或是已故的親人讀經念佛。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第一、不敬師友戒│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悟顯法師講述)

 


悟顯法師 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  四十八輕戒


第一、不敬師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不要看到四十八「輕」就以為很輕,四十八輕戒是相對於前面的「重」戒來說個「輕」,對於不清淨者、有犯者說「垢」,所以叫輕垢罪。輕垢罪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惡作罪」或叫「失意罪」,也叫「突吉羅罪」。「失意」就是你犯這些會令你忘失菩提心,很多人以為四十八輕戒是比較輕的罪、是比較無關緊要的。這樣就是輕視戒法、輕視戒律。這四十八輕戒裡所有的都是要防範你去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乃至迷失本性,毀壞「無作戒體」。

當然,「無作戒體」本不可壞,因你迷失了,才勉強名為「壞」。所以這四十八輕不是跟你說你犯了這罪過很輕,而是「惡作」。所以當看到「犯輕垢罪」,就要解成是「犯惡作罪」,名為「菩薩惡作罪」。「惡作」是說你這行為是錯誤的,是惡的。你不敬師友,乃至後面的「軍陣合會」、「燒山林曠野」、破壞三寶、毀謗出家人等等,這些都是惡作,過失非常地重。所以這不是屬於輕的戒律。不懂的人就會覺得犯了沒前面十重戒嚴重,那就錯解了。輕是對重說輕,也就是有四十八條惡作罪,裡面有很多都牽涉到只要你犯了惡作,你就會毀犯到前面的殺生、偷盜、妄語、邪淫乃至酤酒,甚至瞋心,失慈悲心就是瞋心,乃至毀謗三寶,背大向小就算是毀謗三寶。

所以這四十八輕是遠護,為什麼叫「遠護」?就是防止你犯到十重戒,乃至防止你退失菩提心,所以一樣地重要。永明大師說過:如截瓊枝,而寸寸是寶;如析栴檀,而片片皆香。大師用栴檀來比喻,「栴檀」就是沉香木,將沉香木一片一片切下來,每一片都是香的;瓊枝就是珊瑚,「如截瓊枝」,是說你把珊瑚切成一段一段,寸寸都是寶。又有古德講:「如人食蜜。中邊皆甜。」無論是重戒、無論是這四十八輕戒,都非常地重要,都與「無作戒體」息息相關。

為什麼特別強調「無作戒體」?因為太多人不懂了。實際上,這戒相不會離開戒體,但是你不明戒體只有戒相,那是沒有辦法持得好、持得圓滿。所以一定要懂得,這梵網戒是性戒,不是一般的遮戒。一般的遮戒是你有受,做了才算有犯,或是佛在世的時候,弟子犯了以後才制。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餘的戒都是遮戒,用來防非止惡。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遮戒。所以不要以為你不受菩薩戒,你就沒有過失,做了還是一樣有過失,這點一定要知道。

第一條:「佛言。若佛子。」佛子是指有學佛的,無論你是國王,「欲受國王位時。」你要登基做國王,或是「受轉輪王位時。」或是百官要受位的時候,應先受菩薩戒,那現在沒有國王,包括現在稱為總統、稱為主席。或稱為總理都一樣,或是要任各部會的首長,你是學佛人,你如果要接這職位的時候,你都一定得受菩薩戒,這是佛規定的。「應先受菩薩戒。」為什麼呢?它這裡所說的不光只是一般我們看到的這些達官顯貴,包括你做官,甚至包括你經商,受執行長位時、受副執行長位時,都是一樣的。你有受菩薩戒,你的商品在製作時就不會是黑心產品,就不會損害眾生。為什麼?因為菩薩以慈悲心為本。不是只有做一點善事,這菩薩戒教你要利用你的職位,利用你的財富來利益眾生、來推廣佛法、來破除外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規定,不管你做什麼樣的職位,或是做官,都應當先受菩薩戒。如果你能受持,「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的「鬼神」是指八部鬼神,不是指一般的外面附身的那種鬼神。現在佛門很流行鬼神附身,又是這個鬼,又是哪個城隍、哪個王爺來附身,來請作三時繫念,還一做就做幾百場,做到出家人都迷惑顛倒,在家人也跟著迷惑顛倒。這只是舉三時繫念作例子,還有很多各種的法會。不要聽到人家讚歎你兩句,說哪一個鬼、哪一個神,說你多有修、你是佛再來,很希望你來做法會,一聽到這話就迷惑顛倒了。這就是「出家難過恭敬關」,無論什麼年紀都一樣,尤其是有一些年紀大的,習氣特別重,所以出家人自己就要清楚。還有在家人也是一樣,要小心、要注意的。「一切鬼神」這是指天龍八部。「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裡是說:你真正受菩薩戒,願意利益眾生,你跟這些八部鬼神發的願是一樣的,他們也發願要護持正法,你跟他們算是同見同行,所以他們也會尊敬你、守護你,因為他們也持菩薩戒,也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這一戒就是教要敬師敬友,所以天龍八部一樣會守這條戒律,也會守護你。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唱反調,你喜歡破壞佛教,你喜歡背大向小,你喜歡世間的名聞利養,也許你現在還看不到報應,但是你要清楚,凡事都有因果。等到你往生以後,這些鬼神一定會找你算帳。

這條講到:「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他會保護你的國家,他會保護你的國土,他會保護你的官位、保護你的企業……,為什麼?因為你這是利益眾生的企業,所以龍天善神擁護。這裡講的「鬼神」要注意,可不是一般來求超度的鬼,他們自己三餐尚且有問題,需要求你超度,需要你請他們吃飯,他們怎麼有能力去保護你?所以戒本中所指的一定是這些摩睺羅伽王、緊那羅王、金翅鳥王,這些大福報的鬼神,他才有辦法去護持你;護持你的家庭、護持你的企業、護持你的事業,因為你利用你這個位子在利益眾生,所以應當受菩薩戒。受了之後,「諸佛歡喜。」所以諸佛歡喜人家受菩薩戒。可是現在佛門裡面的假和尚不喜歡人家受戒,一旦你要去受戒,他就會告訴你:「菩薩戒很恐怖,受了沒有守好,將來就墮地獄,你還是不要受」。他勸你不要受,他還騙你:「你只要把五戒做好就好了,都一樣啊!」他就會這樣勸你。所以,遇到這種人,你自己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諸佛如來是歡喜眾生受戒的,你能勸眾生去受戒,諸佛歡喜。相反地,人家要受戒,你障礙他,還用出家的身分勸他不要受戒,那你就造罪業了。人家發心要受,你勸他不要受,叫他不可以受,那就不行了。人人都可以受戒、都可以得戒,除非你有七遮罪,那又另當別論。這點後面會跟你解釋清楚。

下面講:「既得戒已。」得無作戒體、得菩薩戒,能夠「生孝順心恭敬心。」這裡講的「能夠孝順」,不是回家孝順父母。所謂「孝順至道之法」是要你對於「至道之法」生孝順心,如此之「孝」方名為「戒」,這種「孝」才是「戒」。什麼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夠讓你至於無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孝」者順也,就是叫你順於「光明金剛寶戒」、順於菩薩戒,這個「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順」兩個字,就想到回家孝順,那就不叫菩薩,因為你的心裡生起執著來了,菩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當然,不希望你學佛修行的世間人會告訴你:「你家裡面的人你都照顧不好了,怎麼照顧眾生?」這時候如果你心裡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被人一句話就給轉了。能成為家人是有四種緣而成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來報恩的、還債的,都會讓你心生貪著;若是討債的、報怨的,就會讓你生瞋恨,無論怎麼演變,總是墮在貪瞋癡當中。達摩大師講:貪瞋癡三毒,名為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不能成佛就是被這三毒所繫縛。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繫縛你三大阿僧祇劫,都無法成就!所以要知道,沒有正知正見,你很容易就被世間人給轉了。世間的事情沒有圓滿的時候,學佛應當勇猛精進。世間這些萬事都可以送給別人,都無關緊要。之前跟同修講過:你不要以為你現前的先生是你的先生,你現前的老婆是你的老婆,你現前的財富是你的財富。這些在你斷氣了以後,你的老婆可能是別人的老婆,你的先生可能是別人的先生,甚至是你仇人的先生、你仇人的老婆。還有更離譜的,現在你的先生就是別人的先生,你老婆就是別人的老婆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放下這世間,有人替你養老婆、養先生,很好啊,那正好你可以專心來學佛,你不要再執著了。你不要再去看什麼幸福人生講座,拿著救世界當作藉口,試圖挽救你的婚姻,這事即使超人來都沒有辦法轉變,佛菩薩來也沒有辦法,而且佛菩薩來一定勸你放下,勸你不要在意。世間這些財富也不是你的,經典說:財為五家共有。且不說你遭難失財,單單你家出了一個敗家子,就能把你的錢財全部敗掉,所以這錢財不是你的。即使現在也不是你的,你要是真的了解什麼是錢,你就知道「錢」根本是虛妄的,每一個國家的匯率每分每秒都在變動。所以它不是真的有實際價值,而是生滅變異。

所以要懂得放下。不要聽到講「孝順」,就只想到家庭、事業等等,世間意全部冒出來,這是不對的。大家要學維摩詰居士「示有眷屬。常樂遠離。」雖示現有這個家庭,但是心裡絕不貪著,常樂遠離。佛在《四十二章經》講:「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你的老婆、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都是來繫縛你的,他們沒有一念想要出離。如果你是女眾,這一句經文你就要這樣子受持:「牢獄有散釋之期。丈夫無遠離之念。」要反過來受持。對男眾來說是妻子,妻子無遠離之念。對女眾來說是丈夫,丈夫無有遠離之念。你要看得破,你要放得下。《八大人覺經》云:「安貧守道。唯慧是業。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唯慧是業的「慧」就是指般若智慧。所以,不要起種種的情見。

「見上座。和尚。阿闍黎。」當見到你的上座,教你的親教師、你的軌範師、你的依止師,乃至於佛門裡面的這些大德、法師、同學,一起學大乘的,是同見。同依一個戒師修學大乘的、同依一個和尚學大乘的名為同學。同見於大乘佛法、同行於大乘佛法者,這些就是指你的同參道友。說同學、同見、同行,實際上講的都是一樣的。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見到他們要恭敬,不可以當作沒看到。恭敬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學習別人的好處,學習他們身上的德行,所以名為「問訊」。一般的問訊就是指到佛門來打個毗盧印,問完之後就大眼瞪小眼,那不叫問訊。在佛門裡面的問訊,除了打招呼以外,還要肯學習,要虛心、要謙下;這都是問訊的意思。不要在道場鬥爭、鬥亂。自己講話要謹言慎行,要想到這話要是講出去,人家會不會誤會、會不會對別人有所損害、對道場有所損害?想清楚了再講,不要恣意而為、而言。不要帶世間的習氣,不要有世俗心,不要講世俗話……,這都包含在問訊的意思中。這才叫「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如果不但不問訊,連樣子也不裝,或是只有裝樣子,假裝很謙虛、很客氣,心裡面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是老修,認為自己是老參,認為自己在這個道場很久了,認為自己在佛門裡面很有貢獻了、很有地位了,這都是憍心、慢心、癡心、瞋心,看到有的人你跟他緣不好你生瞋心,看到有德的人你不學反生毀謗、生癡心,統統都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若是「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這是教你要「如法供養」,就是如法依教修行供養。此外對於有德行的人,他生活所需,你也必須一一如法供養。甚至「以自賣身國城男女」,如果是國王,他可以把國家王位讓給別人,去學習佛法,賣身、賣國城男女,乃至你是大戶長者,你可以捨家業、七寶百物,統統都拿來供養大德法師、大德和尚。這是指受菩薩戒的人應做的。「若不爾者。犯輕垢罪。」也就是:應該身口意三業皈依佛門、皈依戒法,這就是「恭敬師友」。你真能這樣做,一切天龍善神都護持你。

在唐朝武則天的時候,契丹作亂,武則天派兵討伐,並請法藏國師,也就是賢首國師幫忙,在長安設十一面觀音像,依法持咒。沒幾天,前方就傳來捷報了,說賊兵聽到天鼓聲,見到觀音大士從空而降,契丹軍心大亂,使得敵人不攻自破,全部潰不成軍,於是退去。這就是感應。

在唐朝唐玄宗天寶元年時,西域康居(音渠)大石等國,聯合西域諸國領兵攻打安西,唐玄宗他派人去請不空三藏大師誦咒做法,不空三藏大師念了仁王護國密語,才念了十四遍忽然見到神兵五百人,帶甲操戈立於殿庭,大師告訴玄宗皇帝,這是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副陛下意,前往救援安西,請陛下設食供養以遣之,到四月的時候安西回奏長安。二月十一日,安西城東北方黑雲中見金甲人高約一丈,空中鼓角大鳴,聲震天地。敵寇帳幕間有金老鼠咬斷弓弦,五國聯軍即時兵敗潰逃。煞時間城樓上見天王形,並謹製其像以勘驗之。這一天就是誦咒做法之日,所以只要你真正持戒,護法神護持你、護持這個國家。這是唐朝的真實公案。

所以真正持菩薩戒、受持佛法,它可以保護你的國家、保護你的事業、保護你的企業,甚至保護你的人身。前面兩個例子:武則天請賢首國師,賢首國師是得道的高僧,不空三藏大師也是得道的高僧。唐朝都非常地護持佛法,這都有歷史記載,這些大臣、皇帝,都受菩薩戒。唐德宗禮清涼國師為菩薩戒教授和尚;皇家都拜這些國師作菩薩戒的戒師,受菩薩戒。所以不論你是在什麼樣的職位,不論是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都要去受。受了以後要恭敬師友,要全心全意皈依三寶,奉持佛法、護持佛法,用你的能力、用你的財力、用你的人脈護持佛教,推廣大乘、推廣了義之法,破除邪魔外道。

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說要學弟子規、學世間法等等的,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穿著出家人的袈裟在破壞佛教,還有一些是小乘原始外道,他們也說自己是學原始佛法。這些外道統統都要掃出佛門去,不可以讓他待在佛門,這些都是妖魔鬼怪來破壞正法的。你有學菩薩戒,你就有這個發心,你肯發心,你就有這力量、智慧、辯才,你就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護持佛教。

這部分是講第一條戒,恭敬師友、恭敬三寶。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華嚴經感應傳白話故事 ─ 一心誦華嚴經的比丘尼 (10)

 



華嚴經感應傳白話故事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大乘定香精舍義工白話翻譯......

【原文】

第十篇

儀鳳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臺山。齎蓮花執香爐。肘膝行步。向山頂禮文殊大聖。遇一尼師在巖石間松樹下繩床上。端然獨坐口誦華嚴。時景方暮。尼謂梵僧曰。尼不合與大僧同宿。大德且去。明日更來。僧曰。深山路遙。無所投寄。願不見遣。尼曰。君不去某不可住。當入深山。僧徘徊慚懼。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禪窟。僧依而住。往尋果見禪窟。相去可五里餘。二僧一心合掌。手捧香爐。面北遙禮。傾心聽經。聆聆於耳。初啟經題。稱如是我聞。乃遙見其尼。身處繩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在前峯。誦經兩帙已上。其光盛於谷南可方圓十里。與晝無異。經至四帙。其光稍稍却收。至六帙都畢。其光並入尼口。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震旦國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恆於中住。今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萬菩薩俱。其山在岱洲南折洲東北。名五臺山。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佛。又央崛摩羅經云。文殊是東方歡喜世界摩尼寶積佛。彼神尼之境界。必文殊之分化。以示梵僧也。

 

【白話參考】

第十篇

儀鳳年間。西域有二位梵僧。到五臺山。持蓮花拿著香爐。肘膝行步。朝山要去頂禮文殊大聖。途中遇見一位尼師在巖石間松樹下的繩床上。端然獨自坐著,口誦《華嚴經》。

當時天色已暗,尼師見到了僧人,便對梵僧講,天色已晚,女眾法師不便與男眾法師同住處在一室。說畢,便請僧人白天時來。明日再來。梵僧就說,若白天再來,這深山離此地路途遙遠。且無地方方便可投寄住宿。希望尼僧不要拒絕,要求遣返他。尼師就說。若你不能先離開,我也不能留下來住這兒。那麼我也應往深山去,離開這裏。這位梵僧聽完,還猷豫不決,慚愧不安的對尼師說道,他不知該往何處?尼師對他説,但凡往下走會看見前面有一個山谷。哪兒會發現有禪窟。僧人依照指引前往入住。到達時果然尋見禪窟。距離尼師位置大約有五里餘距離。二位僧人一心合掌。手捧香爐。面向僧人而安住下來。並予面向北方禮拜。專心聽經。聆聆於耳。初啟經題。稱念「如是我聞」。就遠遠地看見這位尼師。她身位坐有在一繩床。面向盛於山谷南方約方圓十里距離。與白晝無異。誦經至四帙。其光稍稍回收減少。到第六帙經誦畢。發現這個光就並入到尼師的口中,《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有說道:在震旦國東北方,有菩薩的住處。名為清涼山。過去諸菩薩。恆常於中住。今有菩薩,名字叫做文殊師利。還有許多萬眾菩薩也居住在此。其山在岱洲南折洲東北,又名為五臺山。首楞嚴三昧經就有說道:文殊菩薩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佛。又在央崛摩羅經也有提到,文殊菩薩是東方歡喜世界摩尼寶積佛。那位神聖的尼師的境界,必是文殊菩薩所化現身。而來示現給梵僧見到的。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第十、謗三寶戒

 




悟顯法師 講述 梵網經菩薩戒  十重戒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處所說三寶非只講事相上三寶,更強調自性三寶。

何謂「謗法」?佛在經教裡說:如果生起四種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戲論謗。所謂不了當體即空,妄謂一切法是實有,是「增益謗」。不了體空能生諸物,妄謂一切法入於斷滅,是「損減謗」。不知自性「有不礙空、空不礙有」,起亦有亦無見,不知自性非有非無,這是所謂的「相違謗」。如果不了達佛性「雙照有無」,認為有一法或一切法是「非有非無」—不屬有,也不屬無,是所謂的「戲論謗」。

所以如果不明心,俱名謗法,都是毀謗三寶。乃至「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迷失佛性者謗三寶,菩薩聽聞如三百鉾刺心。「三百鉾」意思就是起無量煩惱。刺於光明金剛無作戒體上。眾生長劫輪轉,不能成佛,就是因為造此「謗三寶」的罪業。所以盧舍那佛制戒,教我們不能自謗三寶,於自性體上起四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跟戲論謗。

一定要知道真如佛性「雙遮雙照」之理,空不礙有、有不礙空。而空、有不妨同時顯現,不妨同泯。雙泯不妨雙存,雙存不妨雙泯,唯一無礙境,稱性圓融,名為法界,這是「周遍含容」。要了達周遍含容之義理,才叫不謗三寶。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戒,此處略說如是。

看到有人毀謗大乘,毀謗正法,若你還幫他掩過飾非,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要僧讚僧」。問題是:他是僧嗎?如果是出家人,這十條戒他都要知道。因為他不曉得,他才會去學世間法、去推廣世間法,認為弟子規可以學。那些都是謗法。更有一些無知的在家人,甚至有出家人,反而來講:「人家這也是做善」。問題是,這個善出不了三界,佛教不是只作善而已,佛法如果只剩五戒、只剩弟子規這些世間善法,那就是印度的婆羅門教,而不是佛教,根本不殊勝。出家人這一身袈裟,名為法界藏身,這每一格代表一法界,一心現無量法界,無量法界攝歸一心,就如同盧舍那佛的千葉寶蓮一樣,所以佛教出家人堪受供養。如果出家的人不能了知心性,不了盧舍那佛之境界,不能稱為沙門,不算出家,是不堪受供養。

所以學佛人不能自謗三寶,修行更不能落於四謗當中,要轉四謗成四益,如此修行才有根本、有基礎,才會真正成道。這十條名為十無盡藏,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隨舉一條即是全分的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不能捨戒,若是捨,就是忘失戒體,因為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若捨十條中任一條都是犯波羅夷。如《楞嚴經》所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若認為是一戒分成十條戒,那是凡夫的思惟模式,講什麼輕重戒要等持,那你就是凡夫。因為本是一精明,如同光明金剛寶戒,而你妄見有十條,妄見有四十八條,乃至有八萬四千條,都是「分成六和合」。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自性不染而妄生染著,所以妄見有這些分歧之事,而在算計估量,這都算是酤酒。

所以要清楚,任一條即是一切,菩薩戒深徹廣博,此處只能略說少分,如海中一滴之水,但是一滴之鹹味,無不皆遍大海。一滴之潤性,與渤澥之潤性無差。這佛性戒中,佛性就在戒中。佛性即戒,戒即佛性,不在別處,就在眾生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要能返照心源,自然見得本法。若見得本法,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即使身為在家相,亦是出家兒,是真正的出家,是真正學佛,這才叫受菩薩戒。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

這是教大家應當學,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乃至一念背失,就是「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重,那真是徹底迷失了。有的人在戒場受戒,出家人教你:「哪一條戒做不到,就可以捨」。他教錯了。菩薩戒若捨戒,捨一條就是捨全部,徹底迷失了,這是一次犯十條,這件事大家要清楚,菩薩戒不能捨戒,它是盡未來際,一受永受。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

如果有犯,或是認為菩薩戒可以捨戒、退戒,皆是失菩提心,菩提心一失,菩薩國王位就不對了,菩薩轉輪聖王也不對了,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地地皆失。因為迷失本性,妄修善法,是名魔業。即《華嚴經》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所以菩薩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沒有講佛性常住妙果,五戒是講給人天、講給惡道—畜生、地獄、餓鬼這些眾生聽的,他們想得人身,所以學五戒。如果想成佛,佛就為他講《法華》,像法華會上龍女八歲獻珠,當下頓成佛。所以學佛不能忘失菩提心,否則一切位皆失,人身也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都不得名為比丘、比丘尼。那些人受了菩薩戒,卻忘失菩提心,若有誰告訴大家要去學小乘、學人天的,統統都不能稱為比丘、比丘尼。若這群人還受人供養,拿人家紅包,受人頂禮,這都是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楞嚴經》說:死了以後,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當然,更不能「無解作師」,要是對於佛性常住戒卷不能了解、對於光明金剛寶戒不能了解,那你不能傳戒、不能講戒,不然,佛法無邊,你造的罪業也無邊地重。

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這是講他所要受的罪,時間長達二劫、三劫,「劫」可以去查佛學字典,之前在《無量壽經》講座當中都有講過。無論是大劫、小劫,都是以地獄的壽命來算,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不聞父母名字,聽不到佛法。因為人家要學佛,你卻給別人世間法。你以不淨法與人,你傳世間法給人家,錯告訴人家:「學佛就是把人做好、把五戒持好」。那你是忘失菩提心,所以不聞父母名字,不聞三寶名字。所謂父母就是「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乃至佛法僧三寶、覺正淨名稱,你都聽不到,生下來就是個棄嬰,在佛門也學不到大法,永棄佛法邊外。在佛門中,是以智為母,以方便為父,「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造了不讓人聽聞正法的業,那麼之後你即使修行,你也得不到要旨,抓不到綱領,這都是因為你此生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就如同不聞三寶父母名字一樣,所以不可以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最後是勸大眾學菩薩戒,所以說:「應當學。」已受戒的,今學。未發心、未受戒的,當學。現在的菩薩是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而且要敬心奉持,不要有一念暫忘。五祖弘忍大師講要「守本真心」。就是要學人不起諸念,不落妄想當中。所以不應犯。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這菩薩戒展開有八萬威儀,菩薩戒在印度有三百卷,只來中土兩卷。是我們福報不夠,只能得知一點名相。在八萬威儀品裡會廣說。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以上是十波羅提木叉。

很多人持菩薩戒、修菩薩戒,只在戒相上打轉,不了無作戒體、光明金剛寶戒。縱然受戒猶如未受,雖出家猶如在家。即使念佛,還是念念執著、念念貪取、念念攀緣,總是不能見性,不能成道。誤以為學佛只要笨笨學,學佛不是越學越笨,而是要學般若。學到後來般若智慧就打開了,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般若智慧自然發起,見一切相自然不執著。到時心空無住,自然朗然心通,見自本性。

講菩薩戒,最重要是講光明金剛寶戒,眾生的佛性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十戒的戒相可以忘,但光明金剛寶戒不能忘,此一戒即具一切戒,是佛法中戒藏,是波羅提木叉。若順此,名為解脫;若不順此,名為墮落。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所以還是結歸在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是持戒最重要的。如果忘失,即使持戒也是外道法,頂多生天,不能成佛。

以上是菩薩戒十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