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六十六)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二頁,倒數第二行,第四小段。那麼這個《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從宋朝到今天,凡有四種,就是到現在,一共有四種。那麼上一次講了三種,那第四種呢,就是我們這一本《無量壽經》的會集,那可以說是在所有的會集本裡面,算是最究竟、最圓滿的,那麼在現今,很多人對它種種惡意的批評與毀謗,那麼這其中,不外乎都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希望自己的名利不要被人家奪走,所以才來惡意的批評。那實際上,我們去看這一本《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可以肯定它就是末法一萬兩千年以後,還能夠再住世一百年的本子,那是什麼原因呢?它的文詞非常的通順,義理非常的精大明確,沒有這些繁複冗蔓的這些言詞,讀了之後呢,有殊勝而易往之感,這是梅光羲老居士的讚歎。那麼在《無量壽經》裡面,這個本子可以說是集五種原譯的精華,有些人刻意的批評他,說他會集的不完整,會集的不圓滿,那我們看了他的毀謗,就知道他對於淨土沒有了解,只在文字上,這佛法沒有入到心裡面去,那麼修學淨土法門,其實啊,讀哪一個本子都很好,但是你不要去批評,因為你批評《無量壽經》的會集本,等於是批評五種原譯本,因為它是從裡面會集出來的。 所以要求生淨土,你不能罵大乘,你不能毀謗大乘,你這一生要有成就,就不能自讚毀他,你自讚毀他,那這是造口業。所以用哪一個本子都很好,沒有規定說一定得用夏老居土的會集本才能往生哪,讀這個康僧鎧大師的原譯本,不能成就,沒有這樣講。可是你如果在這裡生起對待心,或是認為五種原譯本好,會集本不行;或是認為會集本好,五種原譯不究竟,那都是屬於毀謗正法,因為這一本即是五本啊,真正修行人他不管這些,就是一心一意的念佛,一心一意的修道,他心裡面就只有佛號,他也不夾雜。很多人現在學佛,他認為還要夾雜個了凡四訓、感應篇、弟子規,他才有基礎。實際上,這是不了解佛法的人說的。他說這是你們師父提倡的啊,我們師父是提倡給那些還不想學佛的人學的,還放不下的人學的,你既然放不下,那就當個好人吧,來生還能得個人身,不至於墮落,這是最低的標準。如果你這一生到後來還有一點福報,還有一點善根,那還能夠稱佛的名號,來往生淨土。所以學佛,你要會聽經,很多人都引我們師父講的,學佛要先學這三個東西,但這三個東西,你看看它裡面的內容,是教你做一個好人,教你做一個世間人,不是真正教你出離生死的,那是眾生的根器不夠啊,根器不夠,那沒有辦法啊,所以只好講一些方便,接引接引你。講經說法有四種利益,所謂四悉檀,四悉檀,這「悉檀」翻作中文叫「遍施」,遍施,那麼這四悉檀,第一個讓你生歡喜益,能夠讓你能生歡喜心,跟你結好緣;再來呢,「生善」,得到的是生善益,讓你發好心,能夠做好事;第三個叫「破惡」,你能夠做到破惡,那就你算是一個比較想修行的人,破惡就把你的煩惱習氣給斷掉,壞習慣改掉,把我執給放下,這破惡;那麼才來第四個,「入理」,入理就見性,所以看你要在佛法裡面得到哪一種利益,你是只要歡喜結個緣,這樣就好,對於善法你也讚歎,弟子規讚歎讚歎,但是呢,不學,你只得到一個叫做歡喜;還是你要生善,有去做,但是斷不了煩惱、斷不了情執、斷不了情愛、斷不了自己放不下的,只做自己能做到的,這生善;還是你真正想了生死、想斷煩惱、想出三界,再來就才能破惡,得到是破惡的這個利益,你沒有破惡,三界出不去。所以到最後的入理,就見性了,那你惡要斷乾淨,或是你一念迴光照破無明,那看你要哪一種,這四種利益,你要哪一種。很多人都以為學了這三本書,他就能夠往生淨土,實際上還早的很,還早,只能夠說你是一個好人,不能夠說你具備往生淨土的條件,不然你看看講這三本書的人有沒有往生淨土?文昌帝君有沒有往生淨土?太上老君有沒有往生淨土?了凡先生有沒有往生淨土?寫弟子規的這個李毓秀有沒有學佛?你看看他們有沒有了生死?沒有啊!既然沒有了生死,他講的話怎麼能夠做為了生死的基礎呢?因果要相信哪,淨業三福啊,深信因果,你看了這個東西能不能讓你出三界,如果不行,那你就知道那叫不了義,因果,你的發心要跟—因地心要與果地覺能夠相應,佛法最講究因果了,你們說淨業三福很重要,那裡面有一條深信因果,你不要非因計因啊,非因計因那個叫偏見—邊見啊,或是這個叫做見取見哪,就像這個外道,持牛戒、持狗戒,他就以為可以解脫了,他看到狗升天,就是狗死了以後、牛死了以後升天,那他看牠這一生做什麼行為,看到牠在地上打滾、這個舔大便,他也就學牠,這持牛戒、持狗戒的外道,那非因計因哪,那不能了生死的書,你認為可以了生死,那你去看寫這些書的人有沒有了生死,我們看到夏蓮居老居士,是坐脫立亡的,甚至我們用的這一本,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是吉祥臥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也是自在往生的,這些大德統統都是有修、有證的,他們講的話,他們告訴我們怎麼學,這個可以依,他生死真的了了,他們的話可以依止,那你看看你們讀的這些書,這些人生死有沒有了?沒有了啊!那你想要從他那裡求到了生死的方法,求不求得到?求不到啊!所以因果很重要,為什麼印光大師一直提倡因果?深信因果的人,將來必然能夠明乎心性,為什麼?就是這樣子啊!他能夠揀擇什麼樣是正因,什麼樣是邪因,他不會把不了義法混當做是了義,不會把世間法當作是佛法的基礎,他不會啊!所以像我們師父自己用功,就一句佛號,也沒有這麼多事情,我們用功也就一句佛號,真正的基礎在於你發心,你發不了心,好吧,你沒有辦法學佛,那就當個好人吧,看看了凡四訓,看看感應篇,弟子規學一學,至少不至於墮惡道,這是我們來幫助眾生的一些善巧、方便哪,所以你要會聽經,不要把這個方便當作是真實,釋迦牟尼佛他看到一些不想學佛的,他就教他從不好的人轉變成好的人,所謂先轉惡為善,你沒有辦法一下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了,那就先轉惡為善,那你要是有能力,你願意轉凡成聖,那佛一定告訴你一乘了義,《無量壽經》就是一乘了義法,所謂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們這部經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剛好跟《法華經》相應,說老實話,法華也要結歸《無量壽經》才算圓滿,所謂成佛的法華,法華開權顯實,《無量壽經》普被三根,利鈍全收,要是比圓頓,它比《法華經》還要頓超,三根同時,上根、中根、下根同時平等得度,法華還—所謂的前面的幾十年都還給你種這個從小乘到方等,再來才般若,最後才法華,還先給你種一點善根,還有漸次啊,最後才開權顯實,為什麼《無量壽經》沒有?直接告訴你,所以叫做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是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萬行的指南,指南就是宗旨啊,所以你修六度萬行,修其他的,你沒有《無量壽經》做依止,最後是一場空啊,什麼都沒有啊,它就像般若一樣啊,前五度再圓滿,沒有般若度,那這個五度只是虛設而已啊。所以你聽經你要知道,你不能夠認為這學佛的基礎是在這個世間法上,我們自己要懂,你學了佛,看了《觀經》,淨業三福,深信因果,這些經不能幫助你出三界的,你不要看了,所謂「非禮勿視啊,非禮勿聽啊,非禮勿言啊,非禮勿動啊,」我們改一下,「非佛莫視,非佛莫聽,非佛莫言,非佛莫動」,動就起心動念,連起心動念都不要有,這符合淨土宗的教義啊,跟你念佛沒有關係的,跟你成佛沒有關係的,不要看、不要聽、不要想、不要說,這世間的典籍不要看,那是給世間人看的,你真正用功的人,你看哪一個祖師大德要了生死、要成佛道,還看這些世間書?《沙彌律儀》講,在《沙彌律儀》裡面有說到,你學了佛,這些世間典籍都不要看了,什麼世間的好書、地理、堪輿、政治、兵書、醫書、占卜、相書,這些統統都不要看,《沙彌律儀》。《沙彌律儀》是學佛的最基本的樣子,所以你們要依,要依佛開示的,這《沙彌律儀》是羅睺羅出家,佛叫舍利弗為他說的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裡面可以給我們學佛人當作準則,你學這些世間法,我保證你變成世間人,你不會有成就,為什麼?裡面沒有一樣事情是教你放下的,就對世間已經放不下,還看這些書,你就念念執著,念念起煩惱,那你要在裡面求解脫,無有是處啊,為什麼?還是用《圓覺經》那句老話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啊,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哪,你的心是從有作思惟從有心起啊,都是著在這個世間哪,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啊,六塵攀緣,六根攀緣六塵謝落的影子啊,你把它認為是心了,把它認為是我了,六塵妄想緣氣啊,非實心體啊,本身就如同虛空花,你用這個虛空花的心,要來叫它開花、要叫它結果,那是做不到的,用這個妄心要來成佛,沒有辦法做到,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入神通大光明藏,為我們末世想學大乘的人做的開示啊!最珍貴的開示啊!這本《圓覺經》批評的人也不少,你們去看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就有講到,在末法有很多這些魔王的子孫示現比丘相,告訴你這個圓覺不是佛說的,是後人偽造的,他讓你失正念,對於大乘佛法退失道心、退失信心,這個《志樂經》裡面講的非常的清楚,不光是對圓覺,讓你對楞嚴、對華嚴都退失信心,都是他都告訴你這個是後人偽造的,講的這麼白。所以你要知道,毀謗楞嚴的、毀謗大乘的必然是魔王子孫,告訴你說,學佛,人要做好,做好人你就能成佛,你就要知道這個就是妖魔鬼怪在說法,非因計因,不是你成佛的正因,他告訴你你要去做,那你怎麼能夠成就呢?就像你要吃飯,你拿沙去煮,能成飯嗎?經典上講,「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終不能得」做不到啊。蒸沙要來成飯,做不到,何以故啊?沙是石頭啊,它不是米啊,所以沒有辦法成就啊。你用這個世間心,生這個輪迴見、輪迴的知見、輪迴的想法、輪迴的看法,要來證入如來大圓覺海,終不能至啊。你沒有辦法契入,沒有辦法做到,所以我們讀經、聽經,要聽這個-看經教你要看祖師大德的,世間人講的這個話不足為信,錯解的特別多。所以很多人都誤會我們師父的意思啊,你要是真正跟他接觸,他會觀機,看你是不是法器,是法器,他就告訴你一句佛號就可以,你要是不是法器,去學弟子規,學學感應篇,他這一輩子講經五十幾年了,看了很多,很多人說要跟他學,他都笑一笑,是真發心還假發心?你騙不了他。和尚有高明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當他告訴你,你要學弟子規的時候,你要非常的慚愧,為什麼?弟子規是做人的基礎啊!那是什麼意思呢?不用我多說啦!做人的基礎都沒有了,那還想要做佛嗎?做不到啊,就是告訴你要洗心易行從此悔改啊,不是叫你再繼續去貪戀世間哪、貪著世間哪,徹底悔改啊。他常常講災難,講到後來大家都不信了,講災難,那是落實印光大師講的:”死”字掛心頭啊。你常想著我明天就要死,所以他最近年年講災難,常常講災難,為什麼?最後的手段啊!教化眾生五十幾年,到後來是用災難來逼迫眾生往生的,你看大家根器有多差,用盡了方法,好話說盡,好啦,沒辦法啦!還是不願往、不願意放下來修行,那沒辦法,就跟你們講講災難、講講預言,這樣子,不然就搞個大型的念佛會,大家來祈求個世界和平,沒辦法中想出來的辦法,你要是真的每一個人都老實,他今天一定講真話,你看一個善知識,為什麼到後來法是這樣講呢?那是眾生不能接受。有一次我就問他,說你怎麼都不講真話啊,他說沒有關係啊!他們歡喜就好啦。我們聽到這個話,我們就知道他是怎麼在觀機的,師父是怎麼觀機的,你們只是想要歡喜嘛!那大家就結個緣就好了,四悉檀,歡喜意,你們歡喜就好了,也不想生善,那更不要說破惡,還要入理,他就不會端出後面的佳餚啦、好菜啦,來幫助你們成就啊,不會啊!結個緣,結個好緣這樣就可以了。所以我們看到今天一個講經的法師,講到後來,是叫你們去學弟子規、去學什麼三字經、感應篇這個,你做為一個學佛人,你要生大慚愧心。你看師父早期,講的是《華嚴》、《法華》、《楞嚴》、《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講的是這些大經大論,講的是淨土,《彌陀經》、《往生論》,這些,《金剛經》、《般若經》、《心經》,這些真正了生死的經論,後來為什麼講成這個一般的典籍呢?那就是眾生的根器,眾生的發心一直在退啊,越來越差,所以他就越講越淺,越講越淺。那對於他自己本人有沒有損失呢?沒有損失。你們有些同修有聽過早期講經的你就知道,就知道我們師父為什麼講經會被人家遞紙條啊,說下來要修理他啊。那講的是真話啊,真正能夠幫助你修行,跟我們講的-與利益相應,與涅槃相應,與煩惱漏盡相應,真正能夠幫助眾生的,那是利樂有情的講座,因為當時候的人肯學啊!所謂「師資道合,故名一時」啊,那後來的人學習的心懈怠,不肯學了,那就結個緣。所以這個我們聽經,你要懂得它的原—這個始跟末,你才知道要怎麼樣去聽經,怎麼樣來學習。不要想說 淨空法師現在在大力提倡這個什麼感應篇啊、弟子規啊!你就把佛法放著不顧了,放到這個所謂的學佛的統統放下了,全心全意去搞世間法,以為那樣就叫修道啊!那不是道啊,那是輪迴啊,就是你輪迴的心不死,又放不下、又轉不過來,好啦,叫你轉,難過啦、勉強啦,那就跟你結個緣吧,說一說你愛聽的,也就過去了,但是你要真正想要了生死的,他一定叫你一句佛號,其他這個全部都不用,就跟祖師大德一樣,可是現代沒幾個人可以做到啊,這個是我們要懂得念佛的重要性,那麼《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上一次有略略的提到,那麼這個會集本確實不容易,那夏老居士的簡介啊,我們留待後面的人題再來做說明,講經有分講經題,經題後面有人題,就是介紹這個會集的人。那麼再來看下一段,七、本經註釋,這《無量壽經》的註解,這個註解給我們後面的人做參考,註解,為什麼同樣一本經有這麼多註解呢?那就是經典有無量義,在每一個時代裡面,都有符合那個時代的用功的方法以及這個手段,所以才有這麼多的註解,從這個漢朝,這裡講的從隋朝,一直到近代這些的註解,那也顯示說經典它所說的話是真理,不是像一般的這種講演啊、講座啊,它是有時間性的,例如說什麼時候辦了一場講座,題目是什麼,幾年幾月,經典它不這麼寫,它叫如是我聞一時,告訴我們這個佛要講的法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你看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註解啊,《金剛經》的註解,好幾千種啊,《心經》的註解也是好幾千種,就顯示說這經典它無量義啊,所謂:「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而且《無量壽經》你看不光有這個中國的祖師,還有日本的、韓國的這些祖師大德,來為淨土作註解,甚至有密宗的,密宗的祖師大德都有,那就表示什麼,通各個宗派,你看這裡面有些祖師他是華嚴宗的,有些是天台宗的,有些是這個密宗的,表示這一部經通各個宗派,所以他們才註解,窺基大師註解彌陀經通贊疏,表示極樂世界即是唯識啊,很多祖師都是求生淨土的,這些祖師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啊,那麼我們看第一本《無量壽經義疏》,六卷,隋淨影寺沙門慧遠撰,慧遠撰疏,這是《無量壽經》的義疏一共有六卷,那麼隋朝是隋朝的淨影寺沙門慧遠法師,不是我們東晉廬山東林寺的這個慧遠法師,但兩個呢都是大德,那這個淨影寺的慧遠法師我們一般俗稱小慧遠,小慧遠大師,或叫淨影大師,他是隋朝三大僧之一,隋末應該說隋末三大僧,隋朝末年三大僧,這個也是相當了不起的人物啊,那麼他註的這本《淨影疏》,我們道場有流通,就在樓上你們可以去看,不過我發現看這個古書的人很少,看不懂不想看啊,裡面有很多艱澀的這些用詞跟現代話講的專業的判教,但是你看古德的味道比較濃,比較有味道,今人的呢,參考參考,有些人異想天開,認為佛經要翻成白話,佛經翻成白話,那整本經就走樣了,中國人有智慧,為什麼用文言文,把你講話跟文章分開來。文,這個我們講的語言有分南北,有分內陸跟沿海講的話的地方的這些方言,同樣是講一種普通話,各地方用詞都不一樣,那你要是翻成白話,要依哪邊的呢?依北方的南方的看不懂啊,依南方的北方的看不懂啊,所以中國古人相當有智慧,把文章跟一般的話語分開來,中國就光姓氏就幾萬種,族群幾千種,方言數不清,隔一座山,同樣的地方隔一座山講話就不一樣,講的話就不一樣,前山跟後山他們的語言就不通了。所以中國人相當相當有智慧,用文言文,讓中華的文化可以保存下來,所以你把它翻成白話,那就是在破壞中華文化啊,佛經不能翻成白話,你可以用白話來解釋,那就像我們講經,這白話來解釋;你把它翻成白話,那全部都變味道了。古大德也有這樣想過,但是呢他們考慮的比我們更周到,他知道佛經要是翻成白話,必然就走樣了,所以都保留這個原文,保留這個文言的方式,實際上佛經已經算是比較白話的文言,不能再白話了,你要真正看古書,真的是那個字認識你,你不認識字,一篇文章讀下來你不但你不認識字,你認識的你也沒有辦法讀出它的意思,這是古文啊,真正的古文相當的深,那佛經已經算是一個變體文,所以不用去把它翻成白話,你翻成白話,那裡面的義趣意味都變調了,而且還有這個南方話跟北方話的問題,不用講中國,我們台灣南北講話方式就不一樣,以台語來說,很多的方言都不同。所以佛教的經典,你只能用白話來解釋,你不要求好心切,希望大家都看得懂,你把它整個都翻成白話文,你講成白話也只能做某一部分的解釋,沒有辦法完全,尤其像這《華嚴》,華嚴的這個境界。天台宗講的十如是、跟十乘觀法,一乘就具十乘。天台講的百界千如,那你要講哪一如啊?你要解釋成白話,一解就不如了,《華嚴》也是啊…一即是多,多即一啊,自性不是只有空義啊,具空有不二,雙遮空有、雙照空有,遮照還同時,遮照還俱泯,連用文言都還要加這麼多註解,那你用白話,就把味道就走掉了。所以發好心是好,但是你要考慮清楚,祖師大德的智慧,能夠作為我們的依止,他們想得遠、看得深,畢竟都是斷煩惱的人,不是用我執我見在講經典,不是用我執我見在看佛法,這個是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那麼再來第二個,《無量壽經義疏》,也是叫《無量壽經義疏》,唐嘉祥寺吉藏撰,這個嘉祥大師是非常有名的祖師,在中國,唐朝的時候,也是著作等身哪,他這一生的著述就有四十幾種,你們看到的《三論玄義》,他是三論宗的祖師大德,他講的是很純的三論宗,看到的我們道場流通的《中論》、《中觀論疏》,吉藏大師的書,他的註解,甚至還有這個《維摩詰經疏》,都有,都是他,那麼他也很年輕就出家,十四歲就學百論,百論…三論宗的其中一論,三論宗是《百論》、《中論》、《十二門論》,以這個三論做為他的一個依止。古人講啊,沒有通《中論》跟《百論》,不通中、百二論,沒有資格談大乘實相。那麼吉藏大師的師承非常的好,他的老師,他的和尚是法朗大師,也是三論宗的祖師,這法朗大師的師父是大明法師,再往上一點呢,是僧朗大師,這僧朗大師就是非常有名的,所以他的師承相當的圓滿,這三論宗的一脈相承,可以算是稀有。那麼吉藏大師他來做《無量壽經》的註解,就顯示這《無量壽經》也含有中觀的義趣,含有三論的義趣,這個是吉藏大師。所以你看這些註疏的祖師大德都是各宗各派的祖師,那麼剛才講的吉藏大師,十四歲就學《百論》,十九歲就能夠講經,十九歲啊,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啊,那麼後來聽到章安大師他的講座,他非常佩服章安大師,章安大師就是智者大師的傳人,天台宗第四代的祖師啊,章安大師,章安灌頂大師,他講經,天兵天將守護啊,這章安大師不是普通人,生下來三個月就會稱佛、法、僧三寶的名稱,三個月呀!三個月就會,小時候就出家,後來跟智者大師學止觀、摩訶止觀、天台三大部,得到智者大師的真傳,那麼吉藏大師聽到章安大師講經說法非常的佩服,他自己、吉藏大師自己本身也是一個相當高明的講經法師,他把他的講席都散掉、解散了,他自己跑去跟章安大師學。所以你看這祖師大德,他不是要名利的,講經說法,他是清淨心說法,他知道他還不足,他就把他講席散掉、解散,發心去學習,他是沒有一絲毫的傲慢心的,這一代的三論宗的祖師。那麼這些祖師大德臨終都是自在往生的,而且都求生淨土,所以可想而知啊,這個是介紹吉藏大師。那麼再來看第三個,《無量壽經義疏文讚》,三卷,總共有三卷,新羅沙門憬興著,這個是新羅就現在的韓國,沙門憬興就是,這個憬興法師是韓國的國師,那個時代,神文王時代的國師,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德,那麼由他來做這個《無量壽經》的註解,這是第三部。後面第四個,《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沙門元曉撰,這新羅沙門一樣是韓國的,沙門翻做中文叫「勤息」,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勤息。元曉大師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他年輕的時候跟義湘法師要來中國求學,那麼走到一半呢,他悟到了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很仰慕我們中國的玄奘大師跟窺基大師,所以他遠從韓國要來求法,那麼有一天他晚上到這個,以前不像現代福報很大,有飯店可以住,以前都是住在這個山洞裡面,出門遠行,那麼那一天晚上就非常的口渴,他就出去找水喝,以前這個路沒有路燈哪,看不到,找到水了,太好了可以解渴,結果隔天一看,遍地死人,他想到昨天那甘美的水,今天看到的是死人的屍水啊,他當場在那裡嘔吐,這個時候他一反觀一照,原來一切法從心所現,他悟道了,他開悟了,所以他就跟義湘法師講,佛法就是講這個而已,我現在曉得了,都是我自己的心在分別啊,境界沒有變啊。所以他就回到新羅國去,那義湘法師就到中國來參學,跟華嚴宗的第二代祖師智儼大師學華嚴,所以回新羅之後,這個他是韓國的華嚴宗初祖-義湘大師。你們看到的華嚴一乘法界圖就是他做的,這義湘法師。那麼元曉大師,他也算是學華嚴宗的,不過他的華嚴有一點點不同,在韓國,他們稱海東宗,海東宗,海東元曉大師,這個是《無量壽經》的宗要,那麼也顯示這個《無量壽經》具有華嚴的義趣。再來看第五個,《游心安樂道》一卷,新羅元曉撰,這個一樣是元曉大師的這個所撰述的《游心安樂道》這本書,那麼在這裡只是略舉了五種,略舉五種,實際上還有很多,像《無量壽經》的宗要,《無量壽經》的要解,這個在黃老居士的大經解裡面非常的多,我們念一念讓大家知道,像這個《無量壽經的義苑》、《無量壽經的開義》、《無量壽經的顯宗疏》、《無量壽經的講錄》、《無量壽經眼髓》、還有後面的《無量壽經甄解》,這些,《無量壽經義記》、《無量壽經梵響記》、《無量壽經貫思義》,這些統統都是祖師大德的著作,因為這個玄義裡面啊,我們這本玄義它是大略的來介紹,沒有說把大經解裡面所有的這些引用的這些書,統統拿出來跟大家講。所以由此可知,這《無量壽經》義趣無窮,就光黃念祖老居士知道的,他看過的註解就有二十幾種,一本書有二十幾種註解。我們再來看第六個,日本則有了惠、峻諦、道隱、觀徹等數十種之多,遠超我國。在《無量壽經》的註解裡面,日本的註解確實很多,日本人作的註解,那麼在我們中國這《彌陀經》的註解特別多,《彌陀經》的《要解》《疏鈔》、《便蒙鈔》、《彌陀的通贊疏》,這些都是《彌陀經》的註解,這是比較有名的,近代的像《阿彌陀經講義》,圓瑛法師的講義這些,在中國比較多的是《彌陀經》,《無量壽經》呢,因為在中國沒有好的本子啊。所以呢,真的是像梅光羲老居士講的:大經塵封大藏,這個《無量壽經》在我們淨土算是大經,一般講的大經是指華嚴,是指華嚴…《華嚴經》,那在淨宗講的大經就是指無量壽,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那因為沒有好的一個會本,讀誦、受持起來不容易,所以導致淨土宗它的這個整個的一個理論、還有方法都只是侷限在一個你持名念佛,或是視為自了漢就是認為、就是只知自己了生死了叫自了漢,導致大眾對淨宗有這樣的誤解,所以淨土宗不能發揚光大,可以說是《無量壽經》沒有顯現,所以現代好不容易有一本《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很多人他不安好心,不想要淨宗發揚光大,所以他就來惡意的來批評來毀謗,那為什麼早年弘揚的時候不毀謗呢?偏偏現在看到名利多,他才來毀謗,這種用心非常的清楚。所以我們學這個夏老居士會集本的,你道心要堅固,你看這個黃臚初中將-律航法師,也是自在往生了,這本子就是他帶來的,凡是受持會集本的都有大成就啊,你去看看毀謗的人有幾個有成就,甚至讀誦會集本的,消災解厄的、所求滿願的,那是多不勝數啊!這是讀《無量壽經》的感應,甚至讀《無量壽經》見到極樂世界,這些同修,他們自己受持真正感應到或是見阿彌陀佛的、見西方三聖的,這現在你們去網路上找很多啊!這部經要是跟原譯本的義趣相背,那絕對沒有辦法見到極樂世界啊。所以為什麼這一大段叫傳譯感通,除了告訴我們這部經是怎麼來的,還有就是受持這一部經的殊勝功德,那還要再加一個毀謗這一部經的果報,這些毀謗的人,梅光羲老居士講啊,他說:「不慮於古本塵封之際,而謗於大經將顯之時啊」這些人的用心可想而知啊,以前五種原譯本塵封大藏,他們都不擔心,現在呢,五種原譯本要顯現出來了,透過這個會集本,要來展示給大眾看,他們反而來毀謗、反而來障礙,那這些人是何居心哪。所以這個無上甚深的微妙法,你要是毀謗了,那你的果報不可思議啊,你要是毀謗一些這種無關緊要的書,大眾看了也不一定有成就,或是沒有辦法在這一生成就的,那個雖然有罪,但是罪不至於過重,你要是謗會集本,你罪過不可思議,可以說是十方諸佛億口億舌來講你的罪都講不完,為什麼?你把人家一生成佛的機會給斷掉了,把最完整的《無量壽經》你給破壞了,這個果報非常的重啊。所以我們自己要有堅定的道心,要有堅定的信願,別人怎麼毀謗,那是他毀謗,我們也不要理他,我們自己用功了生死,看到人家不願意受持會集本,也沒有關係,反正只要如法,那就都能夠往生,他要是不如法,你也不用管他,自己修行最重要的,擺在第一位啊,自己還沒有成就,不要去管人家,不要去管別人,我們的心要清淨、要平等,他現在毀謗了,將來他會後悔,他看到你學得這麼好、這麼自在,容光煥發、身心自在,他會反省啊,會想一想我們同樣是在學佛,為什麼你這麼自在啊,你到時候就跟他講,我就是受持《無量壽經》,我就是專念佛一切不管,而且我在《無量壽經》的眾多本子裡面,我選擇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把功德拿出來給他看。就像《華嚴經》,一開頭如來顯現他的自身的莊嚴、自身的功德,讓大眾看了羨慕啊,顯現這個毘盧遮那佛的莊嚴哪,你落實佛法,顯現出學佛人的莊嚴,人家不學佛的看了就羨慕你,這個是真正能夠利益眾生,這叫攝受眾生,這叫轉法輪哪,三轉法輪裡面叫「證轉」,我用落實佛法來證明佛經講的是正確的,可以幫助眾生。好,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