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七十六)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六頁,倒數第二行,第五小段。以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是題中「清淨平等覺」也。到這裡是第五小段。那麼這是用《無量壽經》配三覺,第一個呢,就是本覺,第二個呢,是始覺,第三呢,是究竟覺,那麼這三覺,其實講的是一件事情,如果就本有的佛性來說,是人人具足,稱之為本覺;就開始修行來說,像從現在開始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這個呢,都算是始覺;那麼就圓滿的果地來說的話,那就是究竟覺。所以呢,可以分成這三個來看。那實際上呢,覺悟只有一覺而已,沒有所謂的三覺,但是呢,在修行上,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呢,無量壽是我本覺,那麼我們現在發心修行,這是開始覺悟了,所以叫始覺,那一直修到你煩惱斷盡了,證得圓滿的佛果,那才叫做究竟覺。可是現在呢有一些人修行,他不要始覺,他只要本覺,他認為只要悟得本心,這樣就「所作已辦」,這「所作已辦」是什麼意思?我們講經比較少講到,所作已辦就是他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了,但是他搞錯了,他只是悟得而已,沒有修德,更沒有斷德,他的煩惱一品都沒斷,只是開悟而已。還有一種不想修行的,那是連開悟都沒有,他就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用修,造業呢,也是佛,所以這些都是對於佛法產生出錯解的。要知道佛性是每一個眾生都有,不光是人道的眾生,下至阿鼻地獄道的眾生,也圓滿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是呢,他迷得深,所以呢,一百八十度轉變;本來呢,是相有無量好,也跟如來一樣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那麼因為無明,所以呢愈轉愈劣,才變成地獄道的身形,那實際上,只要他心轉過來了,那他是還是跟佛完全一樣,無二無別。就好像演若達多,這是在《楞嚴經》上的一個例子,的一個比喻,他發狂顛倒,認為啊,自己的頭不見了,所以到處找人問說:我的頭為什麼不見了?實際上呢,他的頭還在,只是他心發狂而已啊。眾生本來是佛,只是你的心顛倒而已,所以呢,變現出六道的境界,變現出十法界,實際上這十法界的當下,就是真如本性,就像這個演若達多一樣,他在發狂的當下,本頭不失啊,他的頭仍舊就是長在他身上,所以佛在經上講,這是狂佈妄出而已,不是真的他的頭不見了。所以大家現在有煩惱有習氣,那個是假的,那是你心中發狂,所以這個狂性如果歇息了,那你的真心本性,原原本本的就如是啊,沒有喪失掉,也不用回來,因為它本來就在。所以你們常聽到有一句話,叫「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這個話應該有聽過。所以本覺的佛性,每一個人都有,你現在被這個貪瞋癡蓋覆住了,所以啊好像不見了,但是實際上呢,圓圓滿滿的存在,像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講的:「不離當處常湛然」啊。現在就是圓圓滿滿的一尊佛啊,這就是你的本覺佛性,就好像天空的太陽,被這個烏雲給遮蓋住了,你暫時見不到,但會不會因為烏雲遮蔽了,太陽就消失了呢?不會啊,佛性圓圓滿滿的光明,徹照一切,只是被這個無明的烏雲遮蓋住了,所以你暫時見不到真性,但是實際上呢正在烏雲遮蓋的當下,佛性就在其中,這太陽就在這烏雲的後面啊。所以為什麼祖師講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我們這個業報身當下就是法身。這些妄想,你們覺察到的,這些煩惱,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什麼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呢?很多人都以為生滅很快,實際上不是,生滅很快還有相,是根本就離相,生是心生,滅是心滅,生滅都是真心。正在煩惱在生起的時候,實際上是你不識得真心,所以呢見他就煩惱;煩惱滅掉的時候呢,只是這個作用滅掉,並不是你的心滅掉,這個是本覺啊。這個佛性每一個人都有,圓圓滿滿的沒有喪失掉,所以稱為無量壽啊,『壽』就是沒有間斷、沒有終止,無盡復無盡啊,《華嚴》講的事事無礙啊,如同帝網珠,帝釋天的羅網,他的網之間有這個摩尼寶珠,摩尼寶珠互相照映,這就是無量壽啊,這就是真心本性。但是有一些人,他是知道了這樣的道理,他就以為一了百了了,不肯修行了,也不吃素,也不持戒,碰到逆境也不願意忍辱,平常懈怠放逸也不想精進,叫他修禪定,這個修般若他都不要,六度俱廢,那這個就沒有始覺的智慧,沒有始覺智啊。所以明白了真心本性之後,你還要發心修行,無論你是開悟的,或是解悟的,都還要再繼續用功,把煩惱習氣斷掉啊,不然你只悟得本覺,沒有始覺。那你只悟得本覺,你就會有一個不好的結果,那就是叫做「悟後迷」,開悟了以後繼續迷。就像五祖山的戒禪師一樣,後世變為秦檜。蘇東坡前世也是個禪師,但是呢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所以呢後生投胎作為蘇東坡。所以你們看蘇東坡寫的詩,很有禪宗的味道,像有一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就非常有禪宗的味道。你沒有悟得的時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到你真正悟道的時候,只緣身在此山中;你是站在廬山在看廬山。這首詩相信大家都聽過,非常的有名。這個就是開悟以後沒有修行,所以呢他來世福報很大,但是呢很快他就迷惑顛倒,悟後迷啊。那像這種是不是因為修禪的過失呢?當然不是修禪的過失,這是學人的問題,學人的問題,不能說是禪宗的過失。有一些不客觀的講法,他就認為這是修禪才會這樣,實際上修禪不會這樣,這一點我們學淨土的要搞清楚,因為學淨宗的人,都拿著禪宗這一點去批評禪宗,自己連開悟的功夫都沒有,還敢批評人,根器差且不說,根本就沒有資格去批評啊。所以修行,你要先悟本覺,而後發始覺之智,你如果只悟得本覺而不起始覺的話,不修行,那就不可以了。那麼回到淨宗來看,淨宗你現在遇到淨宗法門,遇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這算是本覺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啊,這是本覺。可是你現在不念佛、不肯修、放不下、轉不過來、不願意轉,那就是沒有始覺的智慧,所以你斷不了煩惱,你成不了菩提,你沒有辦法得究竟覺。往生淨土,一生補處,就是究竟覺啊。這是講淨宗的。所以祖師大德喝斥這種人,悟後不修,或是根本沒悟,看了幾頁書他就不修了,他喝斥他,所謂「本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何時得脫苦?」你知道一切法本來空,你現在不修行,那麼一樣是長劫輪迴,不能出離。你要出離三界,你要能夠在你的煩惱當中,能做得了主,在一切境界當中,你的心要能夠不亂,我們不要講不動,講不動你的心就死在那裡了,那木頭石頭不動啊,所以不動不能夠完全的形容,只能相似而已。所以你的心對境,能夠知道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才是真正的不動。所有的境界是我心變現的,善惡染淨都是心現的,順逆境界都是心現的,心在感知的,離此心外沒有商量處,你才叫對境不動。你要能夠出三界,你要能夠做到這一層功夫啊!這個是大乘啊!有一些學淨宗的,他說只要第十八願,或是只要四十八願,其他的都不用,有信就可以了,他也不持戒,他也不要念佛,或是說念佛不用得一心不亂,只要專心念就好了,實際上這些說法都是錯解淨土宗,歷代淨宗的祖師大德都是有功夫的,《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啊,你念佛你要念到一心不亂啊,這個才能成就啊,沒有達到一心不亂不能成就啊。你這一心不亂,就是你在境界當中你做得了主啊,如果做不了主,那你的心還是動的啊,還是亂的啊,那就隨業習去了。怎麼會說念佛不需要一心不亂?下品的一心不亂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麼樣的境界?對一切事情他都不會再生煩惱了,心裡頭只有佛號,佛號念茲在茲相續不斷,這個是最下等的功夫,最差的一心不亂,我知道有一些淨宗學人這個根器啊,我們講的《無量壽經》講的心懷下劣,什麼叫心懷下劣呢?就認為自己不行,沒有辦法得到一心不亂,所以他就認為祖師大德也不行,也說這個修行淨宗,不用得到功夫成片,不用得到一心不亂,那是他自己打的妄想,並沒有經典作為依據。我們聽經、解經教首先要依經典,而後才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祖師大德有些開示是方便說,你不要把方便當真實啊;或是你錯解祖師大德的義趣,你隨著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解經,那就不行,那你就會把修行的方式搞錯了、誤解了,所以不能成就。所以淨宗雖然說是易行道,但是啊也沒有這麼容易啊,你還是得用功,還是得念佛,還是得修行,不能說反正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有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你現在就可以稍微放鬆一點,隨便一點,任由你的習氣,在你的生活當中隨意的發展,那叫造業啊。淨土宗帶業往生,是指帶舊業不帶現行,你有習氣沒有關係,你可以把它伏住,這個可以往生,你不能說我不伏它,不降伏它不使它停止,然後就想要往生淨土,沒有這個事情,絕對沒有。所以這裡講到本覺、始覺,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搞清楚啊。所以無量壽,是我本覺。一向專念,莊嚴自心,是名始覺。跟我們剛講的完全相同。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心念佛,這才算是你開始要覺悟的樣子,開始覺悟啊;如果你覺得念佛很煩、很累,那這個是有業障。很明顯的,每一個人剛開始念佛都會覺得煩、都會覺得累,這是因為你散亂習慣了,還有過去生無始劫以來毀謗正法,所以你聽經會睡著,念佛會昏沉,會打妄想止不住,這個都是有業障的。你心裡面會懷疑,我沒有念佛還挺自在的,為什麼來道場學佛,來佛門裡面念佛,反而更不自在了,反而覺得累了,反而覺得束縛?但是煩惱在你身上起作用的時候,你不會覺得累,你會覺得很舒服,為什麼?李炳南老居士舉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就好像糞坑裡的蛆,它就喜歡在糞坑裡面,你現在把它抓出來把它洗乾淨,抹上「蜜斯佛陀」很快它就死掉了,我們眾生就像在煩惱裡面的大蛆啊!現在要把你抽離煩惱,叫你心不要依在煩惱上,你的心開始就不知道要依那裡了。跟你講說要放下,你就心裡面執著心起來了,開始說:唉呀我有家庭啊,我家人怎麼辦啊;像有的當媽媽的不能來共修,最大的理由是什麼?放假要在家裡陪小孩。實際上小孩哪需要你陪啊,你們自己都當過小孩,都巴不得你父母趕快不要在家,這是你一廂情願啊。如果有因緣能帶小孩來學佛、來聽經,你不要以為他聽不懂,他聽得懂,小孩子的心清淨,越年輕學佛,心越清淨,他聽得懂,聽進去,就種善根,比去聽那些世間法來得好。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尤其是佛法,在佛法裡面尤其是淨宗法門。祖師大德講:「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就像把這個金剛,金剛就是世間最堅固的一種物質,你吞到肚子裡面去,沒有辦法消化,為什麼呢?因為金剛不同身形之雜穢故。這個佛法的種子,不會隨著你的妄想顛倒去消滅。為什麼呢,就因為這個是眾生本來就具有的,所以這個叫本覺啊。佛講經就是宣眾生自心當中本具的大經而已啊!所以你帶你的小孩來聽經,你種善根啊,他不會變壞,這個是真正能夠把小孩帶好的一個方法。說實話你們送去安親班,我看送去的人心也沒有安,你不如讓他來學佛,這你的心才安。尤其在佛門裡面,那是舉手投足都是福報啊,真真實實是如此啊,像我們之前講過的,有一位尊者,佛陀的弟子,婆多竭梨尊者,他就是過去生,打掃定光古佛的佛塔,這佛塔裡面供著定光古佛,掃完之後呢,繞塔八週,八圈,百返作轉輪聖王啊,九十劫生豪富之家啊,豪富之家你們應該知道,就是現在所謂的富豪啊,又有錢又有名,又得到大家的尊重,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遇到釋迦如來,是他最後一生,所以跟佛出家證阿羅漢,永出三界。就是去打掃而已啊。真的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你來佛堂,《法華經》講的:「或是一瞻禮,或復小低頭。」看到佛像一眼,給佛像點個頭,都種成佛的善根,何況是能夠幫助道場做事情。你們希望你的小孩將來一帆風順,我告訴你只有佛門可以保佑他,其他的地方不敢保證,為什麼呢?那些鬼神三界都出不去,自身尚且難保,他還保佑你啊,保佑你也只能保佑一下;我們的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每一個人都照顧得到,千手千眼就是代表我眼睛看到,我手就幫助到,這是千手千眼的表法,你只要跟觀世音菩薩相應,到佛門裡面來發慈悲心利益眾生,這個就是跟他相應啊,那他就能夠馬上幫助到你。其他的不行啊,他只有雙手啊,幾個眼睛而已啊,你去求關老爺,他的赤兔馬也只能跑八十公里啊,你車要是開快一點他就追不上了,那麼這是開個小玩笑,真正的福報在佛門裡面。所以這裡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使你的自心莊嚴,這是始覺,那麼始覺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離開本覺,所以呢,始覺合本就是究竟覺。你煩惱斷盡了,見到你本來的覺性,本來的佛性,那就叫就究竟覺,煩惱斷掉了,把煩惱斷乾淨就是究竟覺,即是題中「清淨平等覺」也。這個《無量壽經》的經題當中,有一段是清淨平等覺,這個就是究竟覺的意思。那麼當然這一些,都是可以隨著眾生的根器,而去做調配的,因為下面又有其他的解釋。所以這個經典你們看,它是無量義啊,不是只有一種意思啊,真的從初發心一直讓你學到如來地,都是義味無窮啊。那麼下面第六個:「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古云:『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這裡又有另外一個解釋,平等覺是我本覺,你現在發心念佛,這個發心就是莊嚴你的自心。你的心為什麼不莊嚴呢?就是因為有貪瞋癡,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講粗一點的,心裡面呢,愛樂這些五欲六塵,這個五蓋蓋覆你的真心,蓋覆你的本性,所以本來是很莊嚴,但是卻被這些煩惱弄得髒兮兮的,所以要念佛來莊嚴它,把它洗乾淨,帶上六度萬行的莊嚴具,這個才是莊嚴自心啊。所以「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這寂光是之前有講過就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我們法身佛的住處,實際上這個都是方便說。法身就是寂光,寂光就是法身,不是真的有一個身,去住在一個寂光土啊,這寂光是身土不二,性向一如,所以稱為寂光。寂是講它的體,光是講它的作用,就是我們常說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個是寂光啊。所以呢你這樣用功,你知道平等覺是我本覺,因為眾生皆有平等,平等覺,都有佛性,那麼現在念佛,用佛號莊嚴自心,這是始覺。直念去,不間斷不夾雜,煩惱斷盡頓入常寂光土,證無量壽,這個稱為究竟覺。所以經典的義趣,是可以隨著機緣去說的,沒有一定的定義,所謂「法無定法」,法無定法不是說不定,亂講都可以,不是,是說能夠隨順眾生的機緣而宣說,《法華經》所謂的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那麼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這是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平等覺是我的因地心,無量壽是我果地覺,是我果覺。這個裡面當然這個黃老居士的程度非常的高,乍看下來會覺得看不太懂。平等覺怎麼又變成我的因地心呢?實際上,眾生都是認這個妄想顛倒的心為我,這個心生滅變化,你可以現在反省一下,你從早上到現在,動了多少個念頭,且不說你的想法,也不說你的主意,就拿你看到東西,起心動念來說好了,你動了多少念頭?算都算不清。那你認這個變化的心是我,你說你在這裡你就叫做眾生,你在這裡就生苦惱,這個不是真心,這個是妄心,會生滅、會變化的這是妄心,這不是真的,你現在在想東西的這個心,譬如說想這一樣,你就把他歸還去那一樣,想別樣就把他還到別樣去,各還本所因處,看你想什麼你就歸還給他,那你的心到底在哪裡?沒有來處,沒有去處啊,這是妄心啊。你把會生滅、會變化,當作是自己的心,所以你見不到真如佛性。那麼我們透過講經,透過學習經教,你可以藉教悟宗,這是達摩祖師教的。你不識得佛性怎麼辦呢?藉教悟宗。藉由經教來悟得這些。因為達摩所傳的是直指之法,直指人心的方法,不講參究喔,禪宗不是參究,參究是後來的事情。慧可大師見達摩祖師,只一句「覓心了不可得」,當下頓悟,沒有參究啊。他見達摩,他問大師:「我心不安,請大師為我安。」,他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他迴光一返照,覓心了不可得,根本無心可安。你在那裡有心來安住,有心來除妄念,都是對待法,都與真心本性不相應;他在這裡頓悟。所以達摩是直指者,一直到六祖,也都還是直指人心的方法。你看六祖教惠明法師,「不思善不思惡,那個便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善惡都莫思量。善惡都不思量了,是不是刻意不思善不思惡呢?不是,是他當處返照這一念心,思善不著善,思惡不落惡,在這裡見到本性,不是把念頭攝住、泯住,不是這樣子的;他只教他少時斂斂,你先把你的心靜下來,他要追殺惠能嘛。那這個不思善不思惡,這個就是,都是直指的方式,到後來才有參究的方法。所以禪宗是直指人心的,不是用參的,那個參究確實是不得已的辦法,根器愈來愈差。實際上這個參話頭就跟我們淨宗念佛一樣,把所有的念頭,都攝到這個話頭裡面去;淨宗也是,把所有的雜念都歸成一句佛號,這個是淨土宗的方法。禪宗話頭也是這麼個參法,現在你們去外面說那個參話頭,那個都是假的,那個不是真參,那是參到話尾去,參話頭是起疑情,沒有答案的,把你的妄念全部打掉,你只要一起妄念,起這些想法想念,通通都化到這句話頭裡面去,銷歸到這句話頭裡面去,用一句話頭把你的妄念全部打掉,開不開悟不管,你參話頭你心裡還求悟,求有個知解,求有個落處,那都不叫參禪。何況是你拿著公案在那裡解釋,在那裡打妄想,那個叫大妄想啊,那叫話尾啊。話頭是什麼?話還沒有說出來之前,叫話頭;話怎麼來的,所以叫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叫參話頭。不是讓你在那裡想,誰在念佛?不是這個意思。你要這樣子修,這樣參,那叫會參,只是會參而已,還不是真正開悟。所以現在講的禪宗講參話頭,去一趟佛七,參出個什麼意思來,什麼個法來,那都是生死邊事啊,不是真正了脫啊。所以你對心性不瞭解,你可以「藉教悟宗」,藉由經教來悟得本心。底下講的,這個平等覺是我的因心,你這個心要能夠悟得,原來我的心跟佛心完全一樣,這個就是我的因地心,不用再別取,這個心不在別處,也不用向佛求,你看經教你就能夠知道。要不要捨掉這個妄心,別用一個平等覺來做你的因心?不用,你識得你現前的心是虛妄的,這樣就可以了。這是平等覺為我的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禪宗五祖講的:「守本真心,常住不滅。」「守本真心,常住不滅。」你把煩惱斷盡了,那就這個這裡講的無量壽的果覺你就得到了。最重要的你要能守,有的人悟到了不守,那就沒有辦法。像很多禪宗祖師開悟以後他都來念佛,這就是守本真心,或是他安守他的本觀門,安守他的本參,都可以,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你能正念分明,你能守得住。那麼淨宗就用佛號的方式,念佛,念佛有很多的方法、也有很多的層次,黃老居士講的憶、念、觀、參,憶就是憶想,念就是你持名念佛,觀就是觀想、觀照、觀佛的相好,把你的心攝在佛境上面,參就是參究,都叫做念佛。所以念佛法門是廣大的,不是狹窄得只有念這個四個字。那麼我們提倡的是用念,執持名號。所以這裡,以平等覺做為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本自的覺心,本來的面目。所以這裡講的:「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這當中的義趣,可以說是含攝著如來一代時教的宗旨,妙義輾轉無盡,都在這個無量壽的經題當中,就是我們這一部經的經題當中。古大德講:「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為什麼說你念《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能夠獲無量功德呢?就是因為它裡面含有這麼深奧的義趣。你看我們經題,從前面講到這裡,也花了好幾個小時,就是因為它有這麼深的義趣啊。那麼經題講完了,這個十門開啟,第九門也算是結束了。那麼經題講完了,還有一個人題要介紹一下。這個人題就是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他是出生在山東鄆城,他的父親是雲南提督夏辛酉,就是我們俗稱的「封疆大吏」,是非常好的一位將軍,在清朝。那麼夏老居士的出身,可謂是官宦之家,他自己這一生無論在世學、在佛學上,都有相當大的成就。他曾經做到總統府的秘書長,這是他…世間我們講的他的功名,但是他對於這些不會放在心上,不會去執著。那麼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受到這個軍閥的迫害,所以逃到日本去。他的本名不是夏蓮居,本名是夏繼泉,夏繼泉字溥齋,溥齋,又號渠園。夏蓮居居士呢,是他學淨土以後才改號的。所謂,你去看他的淨語裡面講的「浮生有境終歸幻,除卻蓮邦未可居。」所以就改號蓮居,專修淨土。那麼《無量壽經》是一九三二年發心會集的,經歷了三年。這三年,不像你們每一位,每天家門這樣進進出出的,不是,這三年完全都在閉關。他們家樓上,我們現在講的,有一個樓中樓啊,那麼他就在這個閣樓上用功三年。所謂「一室唯供佛,三年不下樓」。那《無量壽經》就是在這樣子的一個狀況下會集的。這麼用功,這麼精誠的狀況下,謝絕一切外緣,掩關三載。那麼夏老對於佛教對於經典,非常的通達,從顯教學到密教,從禪宗會歸淨宗,又對於淨土宗五種原譯本,裡面的文字非常的熟悉。那麼他感到《無量壽經》,從古到今沒有一個完善的會集本,所以呢發心來做會集。那麼經過了三年,這一部經終於出來了,承蒙慧明老和尚,這個慧明法師,大家應該都清楚啊,是近代難得的大德,是真正明心見性,那麼夏老居士是他的皈依弟子,當然書會集好了,這經會集好了,請這個慧明老和尚給他做印證。那麼慈舟大師;華嚴宗的大德慈舟法師,也在他所在的地方開講《無量壽經》。當初會集好之後是三十七品,後來呢改為四十八品。那不光是慈舟大師有講,梅光居士也在廣播電台講過很多次。那麼到台灣,是由黃臚初,黃臚初中將,為我們帶來台灣,也就是現在的律航法師。那麼律航法師也為《無量壽經》做了一個講解,這個講解我們會印出來跟大家結緣。這個本子很少,那麼我有機會剛好看到,我們重新排版,一樣的彩色的印刷,跟每一位淨宗,乃至佛門的四眾弟子結緣。就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是得到很多大德的肯定。密宗紅教的活佛,貢噶活佛他說:這一個世間堪稱金剛阿闍黎,只有夏蓮居老居士一個人。近代虛雲老和尚也尊稱夏老居士是北方的大德。都是真正有功夫的。所以外面的人對他的毀謗,都是造無邊的罪業,那個拔舌地獄下不完,出不來啊。相反的你要能夠讚歎,趁你還沒下拔舌地獄以前都還有救,一樣是用你的舌頭,只要讚歎《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那你就功德無量。所以呢夏老居士,在這一生是非常有成就的,得到這些大德的印證。那臨終呢他是這一生是高壽,活到八十二歲,臨終前他就知道他要往生了,他說我時間不多了,那麼在這世間業報也將要盡了,發心往生西方淨土。那麼就在這個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份的時候啊,一九六五年離我們還算近的,就坐化往生淨土。所以呢這個是人題,我們講的簡單的做一個介紹。那麼後面呢就是要正式來進入經文。但是在進入經文以前呢,我想還有一座經要來講。就是我們把《無量壽經》這個玄義啊,從頭到尾再給大家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再給大家講一次,因為這部經,這個玄義啊三十七頁,我們講了大概七十幾個小時,那麼聽了後面忘了前面,你現在想到前面呢,這後面又接不上來,那麼我們利用下一次,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為大家做一次精華的講解。那這個玄義啊,原則上到這裡就算是結束了,算是結束了。一般玄義以十門開啟,你看下面的三十七頁,「第十門:正釋經文」,他就算是進入到正文裡面去了。我們可以介紹一下:第一品至第三品為序分,初二品為通序,後一品為別序,這是《無量壽經》前三品。那麼,從第四品開始,這是我們看第二條,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為正宗分,正宗分就是我們講的最重要的部份。再來從第四十三品,第三條,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為流通分。這個是簡單的為《無量壽經》做一個分判,這是大科來分,細分來說,每一個人都可以分做不一樣的。不一定是按照黃老居士這樣子的分判,但是如果不會做科判呢,你自己不要亂做。你要做科判,要對經文要非常的熟悉,對於經典的義趣要能夠通達。我們剛才所說的,是說這科判沒有一定的判法,但是也不能夠沒有規矩,沒有理由的胡亂判,那也不行。不能像現在有一些把道理講錯了,他還告訴你這樣也可以,這樣也對啊,那就大錯特錯了。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