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七十九)


諸位同修,請掀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看第一頁-法會聖眾第一。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地方,一開始我們講了,凡是經典的講述,都要具足六種成就,這六種你少了一種都沒有辦法來成就法會,那麼這六種一般都是出現在於序分當中,在序分裡面才會講到的,所謂信、聞、時、主、處、眾這六種。那麼最重要的呢,一座經講下來,所要依止的,就是真如實相之體,這個是我們在《玄義》裡面多次說到的。你如果不依真如,不依實相而說,那麼所有的經典都是虛設的。從古佛到今佛,歷代的祖師,只要講經說法必然依實相,那麼實相不可名狀,沒有辦法來表示,你不能說它是青、黃、赤、白,也沒有辦法用形相來說明,也不能說它是大、小、方、圓,不能說真心是屬於有心,也沒有辦法說它是屬於無心,不可以以有心來測度它,也不可以以無心來證解它,那麼一切不可,不可也不可。所以不得已,給它強立個名,叫做實相。那麼實相在這裡就叫做如是,那我們分析真如本性,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來分析:就是體、相、用三大。自性的體是空寂的;自性的相是千差萬別的;自性的作用是沒有障礙的,所以我們了解心性,知道心性具足這三大,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無外乎都是真性的相用而已,正在相用作用的當下,那麼它的本性是空寂的,這個體就是體性,體性是空寂的。所以我們眾生迷失了真如本性,把空寂的體當作是實有,把生滅會變化的,想要讓它長長久久,所以這稱之為迷惑顛倒。這世間在生滅的當下,就是真如。可是我們眾生不能夠明瞭,那麼認為生滅是實有的,所以迷失了真如,迷失了佛性。那麼釋迦牟尼佛他是明白了這一層的道理,也證得了這樣的境界,所以他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所以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祖師大德、各宗各派的祖師,所說的呢都是講的真心本性而已,開出來的方法就是要你證入佛性。《法華經》所謂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即使告訴你小乘,也是為了要攝受你歸於一乘了義,如果眾生可以接受一乘,那麼佛就直接說一乘法,直接說大乘法;那眾生不能接受,所以呢就方便說三乘。所以佛說小乘法只是為了破斥外道因緣跟自然的戲論而已啊!這個外道的邪見,誰是外道呢?在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那麼在現代呢就不曉得有多少種了。但是不管外道有幾種,最大的外道就是我們自己,心常常攀緣,不是生斷見就是生常見。在生滅當中希望求得長久,這個身、我們譬如說這個身體會生老病死,但是呢現代的醫學美容就告訴你,怎麼讓它青春永駐,怎麼讓它長長久久;夫妻的感情會變易,他也不告訴你,他會告訴你怎麼樣讓夫妻永遠恩愛,那麼這些都是顛倒錯亂,都是認妄為真以後的言論啊!他不識得諸法實相,他不了解這一層道理。那麼現在有一些人學了佛,出了家,他也不告訴大眾,佛教的義趣,反而叫人家去搞世間法,家庭碰到問題了,他不教他放下,他教他怎麼執著,怎麼把家庭弄得更好;工作碰到問題了,他不教他轉念頭,他教他更執著。所以你看,這就是末法,所以末法很多出家人講經,他不依實相而說。所以你們聽經聞法,一定要依真如實際,這就是如是的意思啊!你依如是而聽,這才是真正的我聞啊!那麼你聽到的佛法才能給你斷除煩惱的力量,才能真正幫助你把煩惱放下,你用世間法絕對做不到,你家庭不幸福,你用世間的方式做不到。家庭不美滿,我告訴你們怎麼做呢,你心裡面轉過來,把你在意的人放下,把你在意的事情放下;工作不順,用佛號來轉念頭,你這個才能夠真正的轉煩惱;這人跟人,它是業緣,緣起緣滅,正在起滅的當下,你的心不要合上去了,你不要攀取啊,你攀取就有苦受,就有樂受,有樂就有苦啊,有生就有滅啊,有常就有無常啊,你要跳出來看,那你就不會隨著生死輪轉啊!可是眾生沒有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講這部《無量壽經》,教我們念佛,這句佛號就好像在生死業流當中的浮囊啊!浮囊是什麼?就是現代講的游泳圈啊!你在溺水的時候,你能夠碰到游泳圈,這個佛號可以幫助你,從煩惱裡面直接抽拔出來、跳脫出來,可以幫助你度過煩惱的業流,這是方便當中的方便、究竟當中的究竟。所以實相非常的重要,真心本性,我們剛講的,可以用這個體、相、用這三大來作分析,世間一切法當體即空,正在作用的當下,顯現的一切相、一切作用都是真如佛性的妙用,這三個是一不是三,在分別上可以分成三個,但是在作用上呢,在起作用呢就即一即三,體就是相就是用;用就是相就是體,就像你們現在坐的椅子,要是分析起來它是木頭做的,顯現的相就是椅子相,那麼它的作用呢讓人家可以坐在那裡休息,或是坐在那裡看書的,這分析起來是這樣子。但是實際上你在使用的時候,能不能說我不要椅子的相,我只要椅子的體,那就不成,就是你這個椅子的作用也沒有了,你能不能說我只要椅子的作用,我不要椅子的相?不行啊,分不開啊!所以一切法,它是一體性,沒有辦法分開啊,都是真如本性的相用。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什麼叫隨緣不變呢?真性起作用,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但是呢真性還是真性,這叫隨緣不變啊!真性的體不變,但是呢能夠隨眾生的相,去發揮,那叫不變隨緣,這話講起來不好懂,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就能夠了解,就像水,倒在圓形的杯子當中,它就現圓形的相,倒在方形的杯子當中,它就現方形的相,這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它能夠現圓現方,但是水性不變它仍舊是濕潤的,遇到天寒地凍它就結成冰塊,遇到大火烹煮,它就化為蒸氣,但是它的濕潤之性永遠不失,真心本性就是如此。隨你造貪、瞋、癡,顯現三惡道;行五戒、行十善,顯現三善道;修四諦、十二因緣,顯現的是聲聞乘、緣覺乘;行六度萬行,顯現的是菩薩,所以真心本性從來不變異啊!所謂《華嚴經》講的,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心行無央數,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所以這個海印炳現三昧門就是真心本性的作用啊!這個作用就是如是啊!你能夠明白了,你能夠會得了,那叫做我聞,這個聞不是你們想像的聽聞,不是的,它是含有三慧在裡面,這聞、思、修三慧,應該有聽過,聞、思、修三慧。聞而思,思而修,現代的人聽經,只聽,不思也不修,修就是轉變,就是只想聽道理,聽道理可以幹嘛呢?以資談柄啊!三五好友在聊天的時候有話題可以說,或是幾個修行人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他講出來的比人家殊勝啊!所以你只聽沒有用,你裡面的煩惱不會除掉,還會更強、更增長,這就是所謂雖勤精進,增益諸病。天天在用功,天天在增長煩惱,你問他有沒有聽經,他說有,我天天聽,時時聽。可是你看他,境界現前的時候,完全做不得主,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起煩惱的時間多啊!所以你看看,你一天當中,你是起煩惱的時間多?還是正念的時間多?如果你是起煩惱的時間多,那你將來來生就到三惡道去。所以為什麼眾生在惡道的時間比較長,在善道的時間比較短,為什麼?這惡念多、善念少、汙染的念頭重、淨念少。所以你看他下三惡道的時間長,到人天、人道短短幾十年,有的不到五十年,甚至有的更短,十幾歲二十歲,他就馬上又墮落到三惡道去了。所以真的是辛苦了地藏菩薩啊!好不容易把我們從地獄道出來,沒個幾秒鐘又回來了。這人間一日一夜地獄五千年啊!所以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裡了不起才兩天啊!這就是所謂的時差啊!所以我們好不容易出來,但是呢?惡業太重、惡念太多,所以呢馬上就又墮落了。所以你只聽經沒有用,聽了之後你要去思。這思不是思想,這思想,想想看這個法師是什麼見解,祖師是什麼看法。現在我常常看到的祖師大德的思想,祖師哪有思想,祖師有思想,就是我執我見。這思,這心頭、心上有區分,有界限叫做思啊!所以不是世間人講的思,思考的思不是。佛法叫思惟。這思惟《華嚴經》講的就是觀照的異名也。另外一個名稱叫觀照。所以你聽聞以後你要觀照,你要隨文入觀,觀察諸法實相,你在聽經的時候,你的我見要全部放下,你要完全接受,接受什麼呢?接受經典的洗腦,現代話叫洗腦。把你的錯誤的知見給洗掉,把你的我執、我見給放下,這我執、我見是煩惱的根。你在聽經的時候,你心要打開,心打開了,完全認同佛所說的法,那這個佛法就進到你心中,這叫做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不然你們常常聽到這一句話,不知道怎麼做,我很恭敬,我很真誠啊。我每天看到佛都有頂禮三拜啊,早晚都有上香、供水啊,都很誠心,早課、晚課都有做。可是你在接受佛陀教育的時候,你的心沒有打開,你沒有百分之百去接納佛陀的正知正見。你對佛講的話你還懷疑,你還覺得這樣修行下去,好像脫離了現實,好像跟這個社會會脫節。那就表示你的心沒有開,你要是存著這種念頭在聽經,你連聞思修的聞都沒有做到,更不要說後面你要來觀照、要來轉變念頭。所以聽經你心要打開,把自己的知見、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全部放下,完全認定自己的看法、想法是錯誤的。《四十二章經》講的: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啊!你要相信的是聖言量,聖言量是什麼呢?他所見到的是現量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什麼?是妄想、分別,去分別出來、去比較出來的。現量是什麼?現量是真真實實的狀況叫現量,諸法實相。所以聖人見到了現量的境界,所以他所說的話叫聖言量。不是他的想法、不是他的看法,他是看到了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所以他才稱為聖,他不但看到了,而且自己的煩惱習氣都除掉了。所以為什麼讀經會有功德,那是聖言量啊!那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證入的,不是猜測的,現在的科學很多都是猜測的、假設。所以你看他們所謂的進步,實際上就是把之前的假設再給推翻掉,所以他是建立在一個假設、在猜測的立場上,也許他有道理可依,不過這個道理也是緣生性空,也是了不可得。所以釋迦牟尼佛證得的,不是猜測,也不是他憑空想像,所以跟世間法不相同。所以你聽經你要起觀照,你心要打開,全然的接受佛法,用佛法來轉變自己的觀念,這是初學的第一步。你要能夠深入經藏,這經藏不是深入這個文字啊!文字不稀奇,大藏經裡面都有啊!只要你會查都查得到,問題是你的心能不能深入佛法,使佛法深入你的心中,這叫深入經藏。佛法在你心中能夠起作用,這個讀經才有功德。所以為什麼我們提倡讀經,讀經不要解義,你一解義就落知見。現代的人他讀經,讀都沒讀熟,他就在那裡解義了,越解越錯、越錯越離譜,所以叫做末法。讀經不求解義,你業障消了,你對於經典的道理,自然就通達,你看祖師大德他的註解,一看你就能通。不然,即使你看祖師的也會變成邪見,這個是講真話。很多人想說我看祖師的沒有問題,祖師沒有問題。你這裡有問題。為什麼呢?你沒有我們講的,看註解以前的功夫啊。你沒有先修定,你對經不熟,你心沒有打開,你看到的呢是知見,所記錄下來的是名相,再去跟人家講,再去跟人家討論佛法,愈討論就愈錯愈離譜。這是古大德教我們怎麼深入經藏,用這個方式最好,不要用現代人的方式,你們用現代的那種在學校唸書的方式要來解佛經,我跟你們講,你絕對解不通。這個是我師父教給我的。你用現代人的方式,沒有辦法成就,學的都是知見,學到後來還要毀謗佛法,還要來毀謗祖師大德,認為祖師有祖師的看法,你自己有你自己的看法,說自己有自己的意思叫做創新,那就顛倒了。佛在經上講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所說的法都一樣,沒有講不一樣的,你在這裡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跟你講的佛法,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跟你說的佛法,都完全相同-佛佛道同。你要是認為你對佛教,你有自己的見解,你有自己的看法,那叫我執我見。你的心沒有空,從來沒有契入,這是現代人的通病,把佛法當學問,把佛法當學術,甚至把佛法當哲學,有很多出家人,佛經不讀,跑去念大學,煩惱不放下,跑去拿文憑,拿了出來就想教人,廣欽老和尚講:出來了,畢業了,就想當住持,自己一點德行都沒有,到處想管人,誰會聽他的!為什麼?他對佛法沒有真正的契入,不但自己沒有契入,給人家的方法也是錯誤的,我們用的方式是祖師大德,從佛陀時代一直傳到現在,每一個祖師大德依著這個方式都有大成就。所以用這個方法教導後學,我們把它學起來,也是用這個方法,告訴大眾,也是用這個方法自己修行。所以絕對不會有錯啊,這是思惟啊,這是觀照啊。觀照就是你要觀照自己的心念,觀照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有觀察諸法實相,這聞、思、修。修就是什麼呢?把它轉變過來,修正它,把錯的改成正確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從前認為貪、瞋、癡是正常的,現在我們聽到佛法,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知道煩惱本來沒有,心徹徹底底離開了煩惱相。那麼我們就不再隨順煩惱,這就是轉變了。要是功夫不到家,提起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一出口入耳,一念接著一念相續不斷,這是真修行。所以,修行在哪裡回頭?就在你煩惱當中回頭,在顛倒當中回頭,這個是修行,你這樣子修,那才真正算是聽聞到正法。所謂,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你過去生要是沒有極大的福德智慧累積在前面,你聽聞不到正法,很多人想學佛,都走錯路,學成外道,或是根本沒碰到佛法,以為外道的法就是佛法。在現代,我們看到這種人非常的多,那只能說什麼呢?善根、福德,因緣不夠,福報不夠遇不到正法,遇到了正法,你還要肯學,你還要肯轉,要一個人做好事,不會太難,可是要一個人轉變他的習性,那不容易,習性是眾生最不願意放下的。從前喜歡吃葷的,你叫他轉變,要他吃素,他就有一點不太願意,慢慢勸,慢慢勸,吃一餐,吃兩餐,他才開始,給他好的緣,介紹他去吃健康,美味的素食,他才知道,素食可以做成這樣。他才願意吃素,才願意減少殺生,眾生要轉變不容易。跟他講要少睡眠,那就不願意,跟他說不要偷懶,他也不願意,那還要慢慢的引導,慢慢的引導。所以,你叫眾生做好事,那容易。可是你叫眾生轉變他的煩惱習氣,他也很想轉啊,可是呢,心有餘力不足。沒辦法啊,無奈啊,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跟你們講,你不要生起無奈的心,你愈生起這一種心,你煩惱愈轉不過來,你一直認為:我習氣就是這麼重,我的煩惱就是這麼多,我就是這麼愛睡,我就是這麼偷懶,我就是沒辦法吃素,你這個念頭一直相續,你的煩惱轉不過來;你要跟自己講:我是諸佛如來,我的本性跟佛完全一樣,這在密宗叫做佛慢,你跟佛完全無二無別,只是呢,佛現在不迷了我還在迷,我既然知道我本自不迷,那麼,我就不隨順它,這樣就能轉了嘛,你要是天天給自己洗腦,哎呀,沒有辦法,我就是很業障啊,我工作沒有辦法,我家庭沒有辦法,我事業沒有辦法,那太多沒有辦法,我身體也沒有辦法,講這些話,想這些事情,都是幫助自己墮落。加速的墮落。本來就已經—本來就在惡道了,講這個話墮得更深,你更難出離。給自己的都是一些世間事情的藉口。我就常聽到,法師啊,我家裡如何如何,我工作又如何如何,我來道場我的家親眷屬反對啊,沒有辦法,家庭要和諧啊。你都講這些話、想這些事情,來障礙你修行,這叫什麼?這叫業障。業障在哪裡?就在這裡。一個人業障的樣子,實際上是看得出來的。你跟他講好話,你跟他講你哪邊需要轉變、需要做得更好。他就給你一大堆理由,理由呢鋪天蓋地。你怎麼勸他,他就是不願意轉,這就是業障的樣子。所以聽到的佛法等於沒聽,依然故我,那就不是真正的我聞了。古人講:「下士耳聽;中士心聽;上士神聽。」心領神會啊,上根的人一聽就轉過來;中根的呢,心聽,聽了記在心裡面,有這麼一回事,轉不過來,還需要熏習;下士呢?聽到耳朵裡面去,沒有入心,也沒當一回事,就種了善根。所以你看,多可惜!這一生遇到了無上甚深微妙法,你們剛才講經以前都會念這首偈,都念了「無上甚深微妙法」,心裡呢也覺得有那麼一點點「百千萬劫難遭遇」,可是還是抵不上世間的事情。如果告訴你,你今天不要來聽經,你晚上可以賺一億,馬上就不來了,那個一億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啊。這《無量壽經》下禮拜還講,不是真正發心,那要是祖師大德,那個東西他都不要,他不要了,他真正會來聽經,他知道什麼是佛法,相信你們心裡面一定想很多,法師啊,那個一億可以幹什麼,可以利益很多眾生啊。我告訴你法藏比丘說的對,「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堅勇求正覺是真正的利益眾生。錢財能幫助眾生於一時,但是你自己把煩惱斷盡,把這個世間意放下,那才是真正的幫助眾生。所以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你們有幾個人願意聽,有幾個人聽進去,聽進去以後有沒有受持,有沒有解得「如來真實義」。這個開經偈非常的好。武則天他寫了開經偈,後面的祖師大德想要超過他,沒有辦法,寫得太圓滿了。這開經偈是《華嚴經》-《八十華嚴》翻譯完成之後,武則天皇帝看了一遍,他的心得。他對《華嚴》真正的了解啊!我們今天的這個升座的儀式,也都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確確實實百千萬劫難遭遇啊!確確實實是甚深微妙法!所以,你看!同樣是聽經,同樣是共修,當你世間的名利現前的時候,這男女愛欲現前的時候,你選哪一個?很多人學佛,他都是世間不順才來學,等到呢,學了一陣子,世間順了之後,他又不學了,甚至他會捨棄佛教,去隨順世間的這些想法、看法,隨順人情,隨順世間的名利欲望,他以為佛菩薩有保佑他,讓他得到世間法,實際上根本沒有。佛菩薩對你的保佑是教你把煩惱給放下。這是真正的護念,這是真正的幫助眾生。不然今天這樣東西你想要,他滿你的願,你明天又想要別的,想要的越多,貪心越重,貪心重,就墮餓鬼道,貪得到呢,就生貪著;貪不到呢,就生瞋恨,所以呢墮地獄道。佛菩薩有智慧,絕對不會增長你的貪、瞋、癡,不會增長你的毛病習氣。所以,你以為諸佛如來有保佑你,實際上根本沒有。所以,為什麼學佛你要真正的學,不要求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愛情愛別的統統都不要求。有些人,女眾來學,為什麼呢?家庭不順,先生對他不好,兒子不孝順。男眾為什麼來學呢?事業不順,升遷、前途不光明。多半都是如此,但是你學了之後,沒有學到重點,沒有學到核心,沒有真正的放下。只要境界一現前,那你又退轉了。所以你是要真正的放下這些世間,這些情愛、這些名、這些利,你統統都要捨卻掉,你才真正的入佛門裡面來,你的心才是真正的自在,這個自在永遠都不會喪失掉,所以叫真如啊。這真就是什麼呢-永遠不變。這是我們可以得得到的。這些世間法,得到了也會變壞,也會變易。那眾生我們剛講的,你不了解諸法實相,在變易相當中,在生滅相當中,想要讓它長久,想要讓它相續,永遠都不要失去,這是打妄想,這就是迷惑顛倒。你要是能夠做到佛在經上講的:「若棄生滅,守於真常。」你要能夠捨棄生滅法,安住的是真常不變之法。什麼是真常不變呢?就是佛性。五祖忍和尚講的:「守本真心,常住不滅。」這是學佛人應當去求的,應當去守的。這個東西不會變,你世間;我告訴你,人的感情會變,你即使有再多的錢,錢都會貶值,你的錢天天都在貶值,只是你沒有沒有感覺而已,財富是天天貶值啊。這些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你希望它長久,希望它越來越多,你只是徒增妄想,讓自己更苦,讓自己更不自在,世間人都是為了這些汲汲營營,為了名聞利養不擇手段,假名來學佛。所以為什麼講你聽聞佛法,你要真正的聽到,不是就這麼耳邊風。聽了,過去了,有的同修聽經聽很久,你告訴他這些道理,他就給你回一句:我都知道,不用再說了。他都知道,可是他轉不過來,這就是什麼?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呢,佛在天邊;學佛三年呢,三年以上的喔,佛化雲煙,什麼都沒有了,忘光了。你要跟他講佛法,他還嫌你囉嗦、嫌你麻煩、嫌你太年輕、嫌你不懂事、不懂世間事,那就糟糕了。那他聽聞到甚深微妙的佛法等於沒有聽到,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所以這個「如是我聞」裡面有這麼多的意思啊,這麼深廣的義趣啊。可以從體上來講「如是我聞」,從相上來講「如是我聞」,從用上來講「如是我聞」,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講「如是我聞」,它通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沒有障礙啊。那麼在事相上,就是阿難聽佛所說的,不同於外道所說的斷常二見之法,有無不定之法,不同於外道,所以安個「如是」,這是在事相上的。那麼也有經典上講,阿難是聲聞,那麼這一部經是大乘經,甚至有其他的經典是佛在定中宣說的,阿難程度不夠,怎麼能夠參與法會,所以有一些大乘經典,是弘廣菩薩集結的,還有一些是文殊菩薩集結的,所以並不完全是阿難一個人,又或者是三種阿難,有三種阿難,阿難是大權示現,古佛再來啊,在事相上看他是個聲聞,可是在根本上看,他是古佛,所以他要去參加任何法會都沒有問題,有三種,所以這個是我們要曉得的。那麼下面:「一時佛在王舍城」。這一時,什麼是一時呢?你能接受佛法的時候,佛在王舍城,你也在,哪裡是王舍城呢?大乘定香精舍就是王舍城,你能接受釋迦牟尼佛說法,現在就是一時,不是三千年前哪一個時候,不是啊。你看智者大師禮拜《法華經》,讀誦《法華經》,讀到藥王品,那麼入定了,見到釋迦牟尼佛法華這一會還沒有解散啊,所以佛說法是通三際啊-過去、現在、未來。你有契入了,那就是在當下,不像現世間的典籍、記載、文獻,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哪一件事情,那個都落在時間跟空間裡面。在經典一開頭,在時成就裡面安的叫做一時,這一時用得很巧妙,用得非常的好。佛在王舍城,這佛是主成就,王舍城是處成就,包括下面的耆闍崛山中,王舍城-大城當中有耆闍崛山,這個山裡面都住修行人,「耆闍崛」翻作中文就是「鷲鷺」,就是長得像鷲一樣,它的山的形狀,要是有去過印度的你就知道了,所以在這一座山上宣講《無量壽經》。那麼王舍城是當時候印度十六大國中最富饒的,靈鷲山呢,這個耆闍崛山—靈鷲山是這個所有山頭當中修行人最多的,所以代表這個《無量壽經》宣說之處的殊勝,所謂國豐民安啊,兵戈無用啊,又是修行當中最重要的寶典,所以在耆闍崛山宣說,這個裡面都有他的表法、義趣存在,這表法隨人領會,沒有一定說是要照我剛才這樣講的去表法,只要能夠符合經典的義趣就可以了,能夠顯示這一部經的殊勝,所以你們不要看到表法認為我這樣講,別人跟我講的不一樣,那就不對了,實際上不是,不能這麼看,這表法隨每個人,每一個人他的理解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表法,都能夠給予眾生真正的利益。所以你不要把經典給看死了,著在文字上,著在這個名相上,那就不好了,你就得不到經典的受用了。所以在王舍城釋迦牟尼佛宣說了好幾部重要的經典,《法華經》也是在王舍城講的,也是在靈鷲山講的,很多重要的經典都在靈鷲山宣講,可以讓我們知道的,這部《無量壽經》它的份量不輸《法華經》-它的重要性不輸《法華》,所以選在王舍城宣說。這個選不是釋迦牟尼佛選的,是眾生因緣成熟。所以你們能夠相信、能夠接受,哪裡是王舍城?我們這裡就是。哪邊是靈鷲山?你們每一個人的座位上就是靈鷲山,不在別處啊,你心裡面要是有古、有今、有近、有遠,那你就不是當機了,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曉得。那麼這個信、聞、時、主、處,後面呢還有一個眾成就,我們留待下一次再說,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