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八十五)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一頁,第三行,「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上一次講到了迦葉尊者,那麼迦葉尊者,他是行「頭陀行」的,這「頭陀」翻作中文叫「抖擻」,也就是能夠振奮你的道心,提振你的道力,那麼這頭陀行算作是苦行的一種,那麼上一次講到,這個苦行吶,凡是能夠對治你煩惱習氣的,這才叫苦行,不然都是屬於無意義的,沒有意義的,無益苦行,所謂啊「身語意業不造惡,這個不惱一切諸有情,正念觀知畢竟空,無益苦行當遠離。」這個是佛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也就是呢,你修行要能對治你的毛病,像「頭陀行」有十二種,可是有一些人,他很喜歡「頭陀行」,像這個「頭陀行」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苦行,別人看很苦,可是對他來說是很樂,可是他的問題呢在於什麼?傲慢放不下,認為自己有修有學,或是財、色放不下,認為自己有錢,能行布施供養,或是有學問,名利放不下,那麼他應該要行的呢,就是放下貪瞋癡,這個對他來說才是苦行,為什麼呢?他放不下嘛,放不下,你叫他放,他就感覺到苦,那就是…這個他應當要在這裡下手,這是要會修行,不是自己喜歡的都沒有問題,不喜歡的呢不願意去做,那麼苦行一般人看叫作苦,就像世間不學佛的人看,你們出家人很苦啊,每天都要上早晚課,每天都要用功修行,還要吃素不能吃葷的,那這個對不學佛的人來說,它是很苦,那可是在出家人來看,在有學佛的人來看,我們這些行為是能出苦,出離世間苦,甚至出離出世間苦,出世間,為什麼會有苦呢?這世間有變易生死,出世間有分段生死,應該是這個世間有分段生死,出世間有變易生死,所以出世間也有苦,也有苦,所以迦葉這裡講的苦行,我們看是苦,但是呢實際上他這行能出苦,那順著世間來講他是苦行,但是順著佛法來講,他是屬於出離的行為,出離的作法,出離的存心,所以不學佛的人看學佛的人很苦,但是我們看他更苦,他現在所得的樂,這個樂不會長久,樂是壞苦,壞苦,什麼叫壞苦?終究變壞,而且不長久、不持續,它會變易,甚至他在受樂的當下,感受快樂的當下,他就產生害怕,產生苦了,為什麼呢?他害怕他這個樂不見、消失,有錢人怕他的財富受損,有名的人怕他名譽受損,所以他正在享受他財富的當下,正在享受他有名的當下,他的苦相對產生,所以才講樂是壞苦。所以在世間人看,學佛好像很苦,實際上不苦,只是你剛開始在轉變的時候,有一點點不順心、不如意,確實是這樣子,做錯事情了,被人家念了,被人家講了,有一點點不順心、不如意,可是呢你要想到,人家為什麼要告訴我,我的過失,那是因為希望我們可以更好,希望呢我們呢道業增進,福報越來越大,智慧越來越高廣,所以才發慈悲心告訴你啊,你要是能夠這樣轉、這樣存心,那麼你的修行就會增進,那剛開始的不習慣也就慢慢習慣,像念佛,很多人剛開始沒有辦法念,一念呢他就覺得煩躁,甚至來道場,像我們精舍,一個禮拜也才兩個小時的共修,星期三、星期天,念佛一支香而已,這麼少的時間,他都沒有辦法來參加,沒有辦法來用功,那可以說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具足,或是他認為念佛是一種很苦的,這個呢也是要透過一段時間的忍耐,剛開始你會感覺到散亂、受不了,可是一旦這個過程過去了以後,那得到的就是輕安,輕安,而且這個輕安是可以跟著你的,你們在世間得到的快樂不會跟著你,你們在外面唱歌啊、喝酒啊,在家裡這個小朋友打電動玩具,這些,他這快樂只有在用的當下,使用的當下,好像有那麼一點,實際上這個快樂,你沒辦法帶走,你去外面狂歡,那個狂歡你沒有辦法帶回家,可是在佛門的可以,佛門的這個叫「法喜」,所以念佛會得法喜啊,這個法喜可以讓你帶回去的,甚至呢在你日用平常,在你工作當中,在學校當中,在接觸所有的境界當中,你都用得上,這叫「法喜」啊,因為修學佛法而得到的喜悅,這個喜悅不會退失,用得到,剛開始學佛, 因為心粗沒有感覺,但是呢你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發現你的煩惱開始減少,從前一件事情要罣礙好幾天,可是現在呢慢慢的三天,再來一天,甚至呢一念,一個念頭轉過來了,那就不罣礙了,這就是得法喜的現象!法喜可以幫助你轉煩惱,可以幫助你解脫,但是你去唱歌,去跳舞,去跟朋友狂歡,這個不行,狂歡完之後呢,還是煩惱!這世間人講的:借酒澆愁啊,愁更愁!所以世間的方式不能解決你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之前為什麼會發心出家?就是因為他曉得,名利不能解決煩惱的問題,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唯有透過修行才行!唯有透過學習佛法才能夠成就啊,才能夠出離啊!所以學佛的好處非常的多,這是我舉幾樣跟大家說明的,所以你剛開始念佛剛開始學佛,接觸佛門,為什麼教你要放掌啊,教你要這個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實際上這個就像醫生在調伏一個人的這個毛病,也就是在做復健啊,我們現在眼睛喜歡攀緣,他就教你開三分目,幫助你攝心,一般人都不曉得自己有呼吸,所以呢佛就教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呼吸,為什麼鼻還要觀口呢?嘴巴喜歡亂講話,講是非,道人長短,所以要觀口,把這個口給攝住,那麼再來你就要調伏自己的意念,所以這是在做復健吶!你剛開始會不舒服,為什麼?因為受了傷,本來的樣子變了,本來清淨的樣子現在變成染濁的樣子,所以透過佛法,透過戒律來調整,來導正,這個是很好的方式啊!所以剛開始學佛會有一些不習慣,那個是正常的,你不要因為一點不習慣就退轉,就好像生病,剛才講的醫生給你開藥,這個醫生是很好的醫師,像佛一樣,無上醫王!能夠善治眾生的無明煩惱。可是再好的醫生他開給你藥,你不按時服用,你不好好聽話,乖乖服藥,再好的醫師也沒有用;佛告訴我們,你現在有無明,我開給你的藥,你要先調身,然後調心,然後要懂道理,要有正知正見,每天呢功課要做,早課要做,晚課要做,這就是開藥啊!那你要真正去受持,受持就是什麼?按時服藥!那你的這個無明煩惱才會好轉啊,才會好得快呀!你就能夠轉煩惱成菩提,轉無明呢為般若大明!這般若智慧啊,《心經》講的: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啊!般若的反面就是無明啊,無明的反面就是般若,所以你老實的服用釋迦牟尼佛開的這些藥方,你的這些身心的毛病統統都能除滅,不光是你的心病,你身體有病的也能除,為什麼?這個色身是四大和合的,四大為什麼而有?因無明而有,這無明就是一念妄動啊,你心動的多,就牽引這四大產生變異,所以現代人為什麼怪病這麼多?心亂動啊!到處起心動念,到處分別執著,遇到境緣馬上起瞋恨,起貪愛,為了名利不擇手段,想方設法,所以他得的是怪病;有時候不是病在身,病在心,所以得了憂鬱症,或是躁鬱症,為什麼呢?這就是他的心在亂動啊!所以佛法可以調身,也可以調心,調心可以見性,調身可以轉凡夫身成如來報身,成那羅延身,金剛不壞!你學佛確實百病不侵,它可以轉得過來,這是講的他的個人的,因為起心動念不善,所導致的生病,那甚至你過去生的這個宿業,業障病,冤業病都能夠化解,即使你病得很厲害,你的心也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你知道這是因果啊,所以呢學佛確實是在什麼樣的境緣,你都自在呀!所以你們不要看有些人生病,你就說他心不清淨,那就不對了,那你就聽錯了,為什麼呢?病最起碼有三種啊,一個是四大不調,一個是這個冤業病,還有一個是業障病,冤業就是有這個冤親債主來捉弄他,找他報復,所以生病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總不外乎歸納為這三種,所以學佛都能調治,都能改變;像真正的祖師大德,即使他生病了,他也不害怕,也無關緊要,干擾不了他,這個是真正有功夫的!所以學佛剛開始你會感覺到困難,你會感覺到這個不習慣,那你要有一點點耐心,不能學一下,不學了,不願意做了,嫌學佛很苦啊,這經教很難,都還沒看都馬上就說它很難,那這個是沒有發心的,不是經典很難,我碰過很多同修,勸他看經教,他馬上說:我眼睛年紀大了看不到了,但是呢叫他看報紙啊看股票啊,看得一清二楚啊,看人家的是非,看自己的財產,絕對一絲不苟,字再小,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放大鏡借來也把它看清楚,可是給他解脫的藥方,他不要看,給他佛法他不想學,那就沒有辦法啦!他嫌這個佛法太難太深看不懂,要是看他自己公司的財務報告,多麼複雜,他都會把它看懂,這就是有沒有道心?有沒有想學?差別就在這裡呀!所以這個講的大迦葉頭陀行,頭陀行,就是要你對治你自己,對治我們自己難改的習氣,愛睡覺的,愛講話的,你叫他一分鐘不要講話,他都覺得很痛苦,那你就要修這不講話的苦行,愛睡覺的呢,你叫他正常,像學佛人一天睡六個小時,這是正常,那他就…這個愛睡覺的人感覺非常痛苦,他就要修這個少睡眠的苦行,這個才叫修行,如果你是很喜歡大迦葉這種十二個頭陀行,那這個對你來說不是苦行,是樂行,這不苦啊!沒有對治到你的問題。所以是對治問題,不是去轉換問題的對象,就是我們講的你要除貪瞋癡,而不是轉換貪瞋癡的對象,世法不貪貪佛法,一樣貪,世間的這個名利不貪,貪「清名」,喜歡人家說他有道德,喜歡人家讚歎他有放下、有修行,這個也是貪名啊!所以問題點要抓到,去貪、去除煩惱習氣,這個才叫做抖擻啊!才叫做頭陀!不然你都是盲修瞎練,天天讀經增長無明,就像《圓覺經》講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天用功、每天讀經、固定跑道場,但是呢煩惱習氣都沒有斷掉,那就很可惜了。所以這個大迦葉,他的這個頭陀行,我們要會修,現在也有很多人說他是修苦行的,可是他修苦行看不起別人,認為自己有修,那這個沒有苦到極處,他認為他自己這樣很對,別人都不如法,那這個就不是真正在用功了,這個要清楚。那麼下面一個呢是阿難尊者,「尊者阿難等」,為什麼叫阿難等呢?這個等就是還有其他的尊者,只是呢略舉這五個做為代表,「而為上首」這上首就是代表啊!代表這個萬二千人…一萬兩千個,那麼這五位尊者都是佛陀的常隨弟子…這個一千兩百五十五人都是佛陀的常隨弟子,那略舉這五位做為本經的表法、做為本經這一次法會的代表眾,阿難翻做中文叫做慶喜,也叫做無垢或是無染的意思,阿難尊者具足佛陀三十相,如來有三十二相,那麼阿難有三十相,也就是他跟佛長的非常的相似,很多人都以為他是釋迦牟尼佛,沒看過釋迦牟尼佛的人都以為他是釋迦牟尼佛,很像,那麼他出生的時候正好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所以呢釋迦牟尼佛成道日也是阿難尊者的生日,以後呢在佛成道日的時候順便也要祝福這個阿難尊者生日快樂啊!不能把他忘記了,大家都忘記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經典,其實都是這個阿難尊者覆誦出來的,重誦出來的,所以呢要生感恩的心啊!大迦葉尊者集結,阿難尊者覆誦就是重說一遍,重說。那麼阿難他是佛陀的堂弟,他的哥哥相信大家聽了都會很訝異是提婆達多,阿難的哥哥是提婆達多,親哥哥…佛是他堂兄…所以這個阿難他的兄長、親兄長就是提婆達多,這兩個兄弟差異很大,一個是佛的侍者,一個是專門連同外道來毀謗佛法破壞佛法的,專門跟佛做對的,那麼當然提婆達多呢也是受到他應有的報應啊!那阿難呢我們這裡講他的專長,專長是什麼呢?多聞,多聞第一,也就是他看過的經典、聽過的經典,佛一講他都能夠記起來,這個記憶力非常的好啊!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啊!即使佛講一劫他也能夠記憶,這阿難與生俱來的這個特殊能力啊!多聞第一啊!那麼阿難尊者十九歲的時候出家,侍奉釋迦牟尼佛二十七年…做佛的侍者,所以呢很多經典都是他親自聽佛所說的,聽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那麼阿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聞的能力呢?就是因為過去生有一位沙彌,那麼沙彌的師父對這個小沙彌要求很嚴,不但呢道場的事情要做、出外托缽,還要能夠背誦經典,每天都有固定的經典要背,那麼有一次這個沙彌出外托缽,碰到一位長者,他就把他這個困難告訴這一位長者說他師父教得很嚴,又要讀經、又要背經、又要做這個托缽,那麼沒有背完的經典每天都會受到責罰,所以他非常的苦惱。那麼這一位長者發好心,他說你只管讀經、只管念經,你們的生活,我來供養我來護持,那麼這個沙彌就很歡喜啊!都能如期的背誦完畢,所謂身安道隆啊!那麼這一生阿難,應該是說這個長者就是阿難,這個沙彌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他護持人家用功,護持人家修行,這一生得到多聞的能力啊!所以經典他一聽過馬上就能記,而且絕對不會忘掉一個字,像我們讀這個《無量壽經》讀幾千遍都不一定背得起來,他只聽過佛講一遍他就記起來了,他的這個…記憶能力就跟現在的記憶體一樣啊!像現在的錄音機一樣啊!那所以大家就要曉得,你能夠護持人家修行,不要去干擾人家用功,你自然就得莫大的福報啊!那相反的,你干擾人家修行,讓人家身心不安,或是有些居士在道場捐了錢,喜歡做大居士,還要要求常住給他準備特別的座位,還要帶特別的識別證,證明他是出大錢的大功德主、大財主,如果沒有把他討好了,他就不護持了,實際上這個護持有沒有功德?沒有功德啊!所以像我們精舍沒有這種人啊!所以護持正法你不能要求人家恭敬讚歎,不能要求人家對你特別,對你特別,福報馬上就沒有了,甚至招來罪業,或是你用言語,或是你用行為或是明示或是暗示,讓修行人身心不安,這個都有莫大的罪報。古人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能夠使修行人身安道隆,你看阿難尊者過去生,讓修行人能夠好好的讀經,好好的用功,即使是一位小沙彌,你看他這一生獲得的福報…生尊貴家,他是我們現在講的皇親國戚,受用具足,相貌又莊嚴清淨,具足如來三十相,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這都是他過去生護持正法的功德,絕對不障礙人家修行、不障礙人家用功,這個很重要。像你們聽到有人發心用功,你都要能夠隨喜讚歎、方便護持,你不要以為他是小孩子,他是未成年,或是露水道心,露水道心也有道心。就像從前一個小沙彌,他師父是阿羅漢,小沙彌在後面幫著他師父拿東西,這小沙彌心中發願,將來做佛,我要利益一切眾生,他師父是阿羅漢,有他心通,知道了不敢請他幫他挑東西,說這東西我自己拿,你走前面,你發大心,你是大菩薩,我不如你啊。一會兒退心、貪玩的心又起來了,他又把東西丟給他,你退心了,走到後面去了,東西還是拿著,好好修福。所以露水道心也有道心,你能夠發心隨喜、發心護持,這個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來到佛門裡面,不要搞特權、不要特別,也不要攀關係,把你在世間的這些地位、這些權力、名利,都放下,你這個心才是空的。心是空的,你要學法那就容易了,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法器,可是這法器呢還裝著有世間這些東西沒有洗乾淨、沒有倒乾淨,那你要盛如來的甘露法水,那就不行,接受不了。所以為什麼有些人修行,不能成就,沒有辦法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就是因為他存著世間心。我在世間我學歷是博士,在公司是董事長或是執行長,他存著世間心,所以要來佛門裡面學法,帶著貢高我慢,他沒有辦法學,看再多都是知見,你問他佛法,他也能跟你對答,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是這個佛法從來沒有進入他的心中,在他的日用平常當中,從來沒有受用,可是他認為他自己有受用,那叫自以為是,不是真正有功夫,不是真正放得下的,那麼這個歪風,有逐漸熾盛的趨勢。很多佛門的出家人,寫履歷都說我是什麼博士、什麼佛學博士、什麼哲學博士,我在哪裡幹過教務長,在哪裡幹過維那、幹過監院,寫這些東西, 炫耀自己的名利。大家都知道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想你們可能沒看過他的名片,他的頭銜有十幾二十個之多,都是居領導地位。可是我看到他的名片,上面一個頭銜都沒有,就李炳南三個字,連絡的電話、地址,沒有了,這個是真正有道之人,真正的出家人。所以現在的出家人不像話,深怕別人不認識他,深怕別人誤以為他沒有學問、他沒有學歷,到處跟人家炫耀,這就是帶著名利心在佛門裡面,在佛門裡面學法,這不會有成就啊!你拿十個博士都不會有成就!為什麼?道在心悟,不在文字。那個是文字,那個不是真正有道。所以你看近代的大德,真正了不起的大德,他的名片上一個頭銜都沒有,你們可以到他的紀念館去看看,他是怎麼樣的行持來教化眾生,在家人都可以做到這樣,何況是出家人!出家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人家看不起你,那是他看不起嘛,你自己好好用功就可以了,不必管人家的眼光,你也不要想說,我拿出了學位,就要來管道場、就要來做住持、來做當家,這個都是世間心、世間意,這個沒有放下,你是枉披袈裟、枉為出家人。那麼在家在工作上難免,工作以外呢,你就不要炫耀了,這名利心要放下,人家越不重視你,越不尊重你,那正好!修忍辱,行忍辱波羅蜜,這個才是真正的學道、真正的學法。那麼阿難,他承受迦葉尊者付託如來的教法,教化眾生。有一天呢,他在竹林裡面,聽到一位比丘在那裡背誦佛陀的經文,這個比丘是這樣背的: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見了之。這阿難尊者博聞強記,非常的厲害,他就去告訴他,你背錯,我是阿難,你這個經文不對!是若人生百歲,不解因緣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見了之。他告訴他。那麼這個比丘回去問他師父,說我今天碰到阿難尊者了,師父你教我這個偈頌,阿難尊者告訴我說,你記錯了,不對呀,他師父很生氣,他說你知道阿難尊者現在幾歲了嗎?他老了,他才記錯!反而說阿難尊者記錯了,你就照我教你的這樣背。那麼有一天阿難尊者又碰到這一位比丘,他又聽到「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見了之」他聽到他這樣念到,他向前說我之前不是告訴你,說你這個背錯了嗎。他說我師父講,你年紀大了,記錯了,他教的才對啊,他就叫我這樣背啊!阿難尊者很難過啊!他說釋迦牟尼佛才往生沒多久,法就衰成這樣子,我還在,他們竟然說我記錯了,所以呢他知道說這個因緣盡了,他就不想住在這個世間了,那麼回去呢就傳法給他的弟子叫商那和修,也就是禪宗的第三代祖師商那和修尊者,傳給他,跟他講了一首付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傳給他,那麼就打坐,身湧虛空,現十八種神變,這個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是下身出水上身出火,現十八種神變,那麼把自己身體這個化為舍利,他入火光三昧,所以他是自己有能力坐化的。舍利分成四份,分別到各處去供養,有的到龍宮,有的到天宮,有的交給這個阿育王,交給這些國王來做供養,所以這個是阿難尊者。那麼在現代很多人,尤其啊是學淨宗的,他都認為多聞是不對的,多聞是錯誤的,實際上這多聞沒有錯誤,看的多、聽的多,沒有問題,是你抓不到重點才是問題。你看一本抓不到重點,跟看多本抓不到重點,那都是問題。你讀一部《無量壽經》你不知道它修行的重點,你不知道佛法的核心,那你是枉然啊!所以學佛不在一部經或多部經,在於你能不能抓到佛法的重點,這五祖弘忍禪師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啊!」你不明瞭心性,你學什麼法都沒有幫助,你學《無量壽經》也沒有用!學《華嚴》也沒有用!學《楞嚴》也沒有用!什麼經都沒有用。為什麼?你沒有見性啊!所以佛法的重點在哪裡?在於明心見性,這個重點要抓到。所有經典闡述的都是諸法實相,都是講的眾生的本覺妙明自性清淨心,說是本覺啊,本覺就本來覺悟啊不假外求啊,妙明就是講它這個神通妙用啊,明照十方啊!本覺妙明啊!這就是我們的本源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就是我們自己本來清淨的樣子啊!這個是所有經典講的重點。所以學佛要能抓到重點,所以阿難尊者的多聞不是問題。有人說阿難尊者就是因為多聞,所以遭到摩登伽難,這跟多聞沒有關係啊!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面也講到,他說「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重點在於除欲漏,這欲漏是什麼?就是你的貪欲、你的欲望、除你的煩惱,修行要除煩惱,不然看再多也沒用。你看的多,能除煩惱,那沒有問題,為什麼?你抓得到重點。《華嚴經》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你要能夠見一切法不生不滅,那是從多聞得來的啊!這多聞不是亂學一通喔!有的人亂學一通,今天看看《無量壽經》,明天呢就讀讀《華嚴經》,後天再看看《法華經》,沒有一本看完的,沒有認真去學,只是隨便瀏覽,這個就是亂修、雜修,這個不叫多聞,這叫亂學。或是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呢又改念觀世音菩薩,念不到一個禮拜,又說念觀世音菩薩不如念六字大明咒,觀世音菩薩是名,六字大明咒是心,觀世音菩薩的心,你心又動搖了,那之後呢又念彌陀心咒,還認為自己找對方法了,這換來換去,你的心都沒有定下來過,這個也不叫多聞!甚至有人認為這亂學、雜學叫普賢行,所有行都修,亂學一通,不是的。那這種就不是真正的用功,佛法講的多聞是講的你要能夠知道佛法裡面講的實相、心性,這多,不是雜。雖然多,不離主題,雖然專,也沒有這個偏離正道,有人很專,專錯了,往這個世間法上去了,他也很專心、很用功,求的呢世間法,這樣也是一種專。像很多現代學佛人念大悲咒,他不是要求正覺的,他是要求心滿意足的,求他世間的欲望可以滿足的,那這個就不是修行了,念大悲咒求世間欲望能不能滿足啊?可以,也可以滿足啊!但是呢你這裡滿足了,輪迴出不去了,所以這其中的利害關係,你要考慮清楚啊!佛法講的多聞是在於實相啊!有些人這一部經看了,他知道要學實相,可是呢在這一部經他沒有契入,他可以以這一部經為基礎,再旁學其他經典,但是他心裡面非常清楚他所要學的東西,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這阿難尊者、舍利弗尊者他們早就懂了,為什麼他還要來聽?熏習啊!這受大乘佛法的熏習啊!所以你不要在經題上分別啊!釋迦牟尼佛講的是實相契經啊!你要是在經題上分別,那這個《無量壽經》就不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也不是《普賢行願品》啊!也不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啊!那你這樣子又生分別了,要知道這淨土五經講的都是一件事情,教你萬緣放下,求生淨土啊!求生淨土的目的在於能夠明心見性,能夠通達佛慧啊!這個目的,我們要清楚。所以不要在這裡虛妄分別,生顛倒心、起顛倒想,那就壞了。那你修行,就沒有意義
這個是講的阿難尊者,剛才講到「而為上首」這上首就是代表,那麼聲聞眾,這裡舉了五位尊者,那實際上不止五位…下面講的是菩薩眾…也是舉三位而已,實際上來的菩薩無量無邊啊!因為《無量壽經》是大法會啊…不是一般的小講座啊!釋迦牟尼佛知道今天因緣成熟了,他要來這個宣講《無量壽經》啊!所以呢放光通知其他世界的菩薩一起來參加,我們現在通知大眾要發邀請函,要佈告這個通啟,網路上也要公告,佛不用,放個光,就可以了,你看做佛多自在啊!起個心,動個念,大家就曉得,今天有《無量壽經》的法會要來參加,我們在這裡,坐在這裡起心動念,想到腦袋都壞掉了,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呢?沒有功夫啊!釋迦牟尼佛有這個本事,好!所以這是聲聞眾…再來我們看菩薩眾,「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這個大家都不陌生,賢劫就是這個我們講的彌勒菩薩以後的這些補處的菩薩,因為彌勒菩薩是第五尊,後面還有這些大菩薩,一直到這個最後這一尊也就是韋馱菩薩,他們統統都來參加這個法會,那麼這裡講的普賢,這普啊就是普遍的意思,賢就是吉祥,他的中文另外一個翻譯叫做遍吉,遍是遍滿,普遍的意思,吉是吉祥,吉祥的吉。那麼普賢菩薩,大家都曉得是我們中國四大菩薩之一,在佛門裡面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十方的菩薩想要成佛都要修普賢行,所以這個普賢菩薩不簡單啊、不容易啊!他在一切菩薩當中,他能夠做為代表,代表行願深廣,無有間斷啊!行願深廣,沒有間斷啊!所乘的呢他是乘六牙白象,這白象有六顆牙齒,一般呢是象中之王,象王,普賢是騎象王。這象呢在所有的動物當中,牠力氣是最大的,那麼又有六根這個象牙,代表的是六度萬行,以普賢力,行六度萬行,沒有間斷啊!所以這象的表法要清楚,它是代表力氣最大,就表力行不斷,行這個普賢行沒有間斷,而且呢絕對是盡全力去做,像現在的人,發個願,基本上撐不過兩三天啊!不要說發出離的願啊!你要發減肥的願就好了,一個禮拜就退轉了,還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邊的眾生自己先度吧!連世間的願,都做不到啊!想要減肥,碰到好吃的,受不了啦,禁不住了,所以就退轉了,普賢普薩盡未來際啊!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啊!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啊!身口意三業,不會懈怠啊!這叫普賢啊!普,遍過去、現在、未來啊!賢,就是絕對不中斷啊!這普賢菩薩的名號義趣無量無邊啊!所以他在菩薩當中是上首啊!華嚴會上,他也是上首的菩薩啊,都是菩薩當中的代表,上首剛講過就是代表,所以一切菩薩想要成佛,都要修普賢行,從普賢而立名,立名啊!名字是從普賢而立的,所以呢普賢菩薩行願第一,騎乘的是六牙白象,那麼在密宗他是化身作金剛薩埵,也就是密宗的我們現在講的開山祖師啊!金剛薩埵菩薩,傳密法出來,所以你們才聽到今天密宗的存在,密宗不管哪一個宗派,什麼樣的什麼教,都是從金剛薩埵傳出來的,這個是密教的真正的上師啊!那麼普賢菩薩在這裡代表的是行願第一啊!這個阿難尊者剛才忘記講了代表的是教下,迦葉代表的是宗門,阿難代表教下,宗門教下都攝歸淨土,普賢呢代表萬行歸淨土。怎麼證明呢?大家去讀《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願我臨終無障礙,這普賢菩薩他發的願啊!希望自己臨終沒有障礙,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啊!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就代表這個普賢的萬行,無間斷、不休息的萬行,都攝歸淨土啊!所以他講「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這是他的願力啊!他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十大願王,我們等這個第二品的時候,再來做說明,從禮敬諸佛一直到普皆迴向,這十大願王。你這世間所有的家親眷屬,所有的這些名聞利養、珍寶財富,統統都會變壞,你如果能夠發普賢十願,那麼在你臨終的時候,這個願王不會損壞,於一切時能夠引導其前。引導其前帶你去哪裡呢?帶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他是發十願,十大願王求生淨土啊!所以他在這裡的表法,也有相當重要的分量,那麼我們今天呢時間到了,這個普賢菩薩就簡單的跟大家講到這裡,那麼我們下一次再來接著說明。好,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