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六十一)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二十八頁,第五小段,也就是倒數第二行。「印光大師讚《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可見上之判教,如佛親判也。」在現代這個佛教裡面,有一些學禪的,認為不用看經典才是不著文字,《華嚴經》講:「雖復不依於文字,亦復不著無言說」,《華嚴經》佛告訴我們,你著一個不著文字,以為不看文字你就叫做不著,這是邪見啊。那瞎子看不到文字,狗看不懂文字啊,畜生看不懂文字,那是不是就成佛了?外國人看不懂中文,中國人看不懂外文,那是不是就沒有文字相了呢?所謂文字相者,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計名字相,心動念了,生住著了,然後呢產生文字,在文字上作知立解。所以佛,教我們不著文字,不要著文字相,是教我們不著知見,不是說不讀經哪,不讀經,佛幹嘛講經,阿難何必多事,集結經典。所以佛法傳到現代,謬解、誤解的特別多,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要分科判教,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樣子是了義,什麼樣是不了義,怎麼樣是正知正見,怎麼樣是邪知邪見,所以這個要清楚啊。有很多人不念佛,他就以為他能成佛了,不看經他就以為他能通達經藏了,這個世間絕對沒有這個道理,以為心好就好,吃肉沒有關係,殺生無所謂,他也認為他是個好人啊,你們看看這樣是好人嗎?好人不忍心殺害眾生,不忍心吃眾生肉啊。心地呢是慈悲的,替人著想的,不光是替人著想,這替人著想現代很多人都會,但是他帶著利益在裡面,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利益,為了公司的利益替人著想,這是帶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在他的善心裡面,這個善就叫夾雜。所以為什麼我們講的「純淨純善」,這「純」我們且不說這個很高深的,心裡面是沒有目的的,這個善叫做純,你是一心一意幫助眾生,這個才對啊,這是行善啊,甚至行善我們不求回報,幫助眾生不求回報,一心一意的去做,但是不是傻傻的,不該幫的你也幫,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你也幫,幫到後來起煩惱了,惹禍上身了,這個叫沒有智慧啊。這個福有沒有?有,但是呢叫做癡福,愚癡的福報,你在修福的時候沒有智慧,帶著愚癡心在裡面修福,帶著煩惱習氣在裡面修福。所以世間的善法、惡法,多數啊都有偏啊,你很難說的準哪,唯有佛法所說的,是不生不滅的,也就是常住不變的,要是這個世界上我們講的真理,只有佛法所說的堪稱為真理,真理啊不會改變。真理不是一個道理,就是講的是你的常住真心、真如本性,從來不變,從來不曾遺失。我們念佛、參禪、學教、持咒、持戒,統統都是為了這件事情,都是為了把你的貪瞋癡除掉,然後呢恢復本來清淨的面目,這是所有宗派的目的地,這個道理非常的重要,學佛的人不能夠不明暸,不能夠不清楚,你不清楚叫盲修瞎練,你是亂學啊。所以我們學佛就一心一意的學,你不要帶著世間心在裡面,帶著世間意在裡面,還要夾雜個什麼這外道的典籍,說那個是小乘說那個是人天的基礎,那不用,那叫夾雜,你對這個世間萬緣放下了,你的煩惱就少了,你欲求少你煩惱就少。《八大人覺經》所說的:「多欲為苦」啊,且不要講說什麼捨出世的欲望,你世間的欲望重,一下想要這樣一下想要那樣子,沒錢想有錢,有錢還想更多,更多以後呢,想要這樣東西又想要那樣東西,然後為了這個去想方法,累積你的錢財,累積你的財富,你看這個多苦啊。得到了以後,又想要別樣東西,這個就輪迴心,你的心就這樣一直變、一直變、一直變,那你認這個變化的當作是你的心,你就叫做生死凡夫,就叫輪迴的眾生,所以為什麼佛,敎我們少貪欲,那現在的人顛倒,認為貪欲是這個社會進步的動力,在這個經濟學上勉強可以這麼說,但是在道德上呢?那就不是這麼看了。世間的學術上,他們認為的好像是這樣子,那是假相,那不是事實,那個會改變,佛法講的,你要給予眾生真實的快樂,不是敎他追求錢財,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他就曉得,所以他才出家,四門出遊,看到這世間生老病死,這四個苦啊!裡面夾雜的所謂的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夾雜在你的生老病死當中,這是人的一生,無論你是有錢人,無論你是窮人,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是中國人、是外國人,你逃不開這四個字,釋迦牟尼佛很有智慧,他知道這件事情做國王不能解決,做大臣不能解決,有錢不能解決,有名不能解決,有勢力也不能解決,只有透過修行才能夠解決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苦的問題,修行才有辦法。修行裡面又推薦了我們最好的方式,念阿彌陀佛。有人說為什麼我們偏偏要提倡淨土,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經,何必只提倡淨土,講其他經是為了顯示淨土宗的殊勝,這是印光大師講的,一點都沒有錯,顯示其他法門不好修啊!也能成佛,但是呢?不是契合每一個眾生,不是契合每一個行業,不是契合每一個時代啊!這個是說實話,像現代,你要參禪你要學教,那也得有善知識啊!參禪沒有善知識帶你,那個是不會有成就的。學教,那要真正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那你要碰到有真正的這種善知識,他帶你看經典,你才不會掉到這個我們講經典叫做教海,入海算沙,你要算海沙有多少,算不出來啊!佛經上的海不是指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太平洋,這太平洋小水灘,佛經講叫香水海,這香水海可以容納須彌山,可以容納無盡的佛剎,它的數量它的範圍是這麼廣,所以釋迦牟尼佛他三千年前他就知道,唯有透過修行減少貪欲,減少你們的想法看法,才能夠真正幫助眾生,這個做國王沒有辦法,所以他自己出家,捨棄國家王位,行作沙門,他知道自己要先成就,才能夠幫助眾生,所以勤苦的修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是佛教給予我們最真實的利益。這世間的苦,一般人體會不到,感受不到,沒有辦法知道,他天天都在苦他不曉得,他認為是正常的,想說這個是我的小孩、我的兒女、我的先生、我的太太,我必須就得這樣煩惱,他不曉得有更好的生活方式,他不知道有更自在的一生,他這一生可以過得更好,他不曉得,天天就在這個煩惱堆裡面打轉,這叫以苦欲捨苦,用苦惱的方法要來除苦惱,這個有沒有辦法呢?沒有辦法,做不到的,所以才需要佛法,才需要講經,講經是讓你明白道理,把道理說清楚了,大眾聽明白了,那才能修啊!現在有人講的不要講經、不要聽經、不要看經典,那是在滅佛法。有人能講經那就是正法住世啊,講的是佛法,敎的你,敎你的是出離,有一些他也講經,可是呢他講的給你的利益是一生的,很多人都很喜歡聽,告訴你現前你要得到的,他敎你怎麼弄到手,怎麼樣去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給你一生的利益甚至一時的利益,他也說他講經,但是我們的師父他告訴我,他說你講經要給人家永遠的利益,這才是惠與眾生真實之利,你不能只給他眼前的好處,眼前的好處那不一定是正法,尤其是你們求的多半都是欲望、貪、瞋、癡,隨順你貪瞋癡的呢這叫妖魔鬼怪啊!妖魔鬼怪在末法都披著袈裟,隨順你的貪瞋癡,他自己曉不曉得呢?他不曉得,他認為他是在度眾生,他認為他是在接引眾生,開方便法,這方便你要知道,要能夠入真實,入真實才是第一方便,真實方便,這在《圓覺經》裡面講的非常的清楚,所以我們講經,不怕得罪人,我們對事不對人,這口業就清淨了,心裡面想的是利益眾生,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不為道場的名聞利養,你意業就清淨,口業意業清淨了,身業就清淨了,為什麼?你的所作所為,都是希望眾生能夠脫離苦難啊!能夠脫離不光是身的苦,心的苦也徹底脫離,這個是佛教,這個是佛法。如果你們去聽經,他只告訴你眼前的利益,讓你好像很順心,很如意,那你要小心了,要不是你根器太差,要不是就是講經的人有問題啊,我們自己想,我們接觸佛法這麼久,為什麼都還不能夠定下心來修行,那是業障太重,一聽到搞熱鬧的、辦法會的、哪邊可以求平安?哪邊可以發大財?統統都去了。所以聽經的人少、共修呢更少,我們道場算不錯了,證明你們都是有道心的,有道心你就待得住。像晚餐,我們道場沒有提供,你真正要聽經、你真正要用功的,你就不會在意了。為什麼?為了學道求法,飲食可以捨棄,一個禮拜捨棄一餐,你做得到,至少證明你有一點點想學佛的心。這個是求道、這個是修行,這就是功德。你用這個功德來迴向,必定往生。所以有人講,法師你們道場晚上沒有給人吃?沒有,我們只給我們的義工,也是在考驗要來聽經的人,你是不是真正想學?你真正想學,學佛的人,你就會想到這一餐,無所謂、不要緊,那你留下來了,你聽經就會得到利益。為什麼?發心不同,不一樣,所以說實話,我們的講座,我們義工容易得利益,肯留下來的容易得利益,真正有發心,真正肯學,真誠心必然感得佛力加持,縱然你根器再差、業障再重、資質再駑鈍,佛力加持的情況下,平等普照啊,真的像經典講的,一切普獲金剛三昧,金剛三昧是什麼?不退轉的心、求法的心,所以我們道場非常重視講經、非常重視聽經、還有念佛,我們沒有在做法會,做法會外面有很多地方在做,我們沒有反對做法會,做法會你要會做,不要去心是亂的、心是散的,請了冤親債主來,你的冤親債主本來要跟你和解的,看到你這麼散亂,看到你在法會上還講是非、到處講,他絕對不會原諒你。就好像你要跟人家道歉,一點誠意都沒有、一點懺悔的樣子都沒有,那你的冤家債主怎麼會饒過你?反而結更大的怨。為什麼以前的人超度有效?他是用恭敬心、用至誠心、用懺悔心在做,他讀這個經,他能隨文入觀,他能夠契入經典所說的境界,所以他有功德,你縱然不能契入,至少你這一天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口不造口業、耳朵只聽佛號、聽梵唄清淨的聲音,腦筋想的是佛、想的是經典裡面的道理,這就叫做用功修行,這叫做功德。所以做法會要這樣做,你這樣做,做越多場越好。那麼佛門裡面真正的法會是講經、說法的聚會、集會,這個是法會。到後來唐朝的時候,才開始漸漸流行唱誦梵唄,就是因為安祿山之亂,安祿山之亂,有很多的這個陣亡的士兵,那麼朝廷平定之後,發起這個超度,超度這個陣亡的將士,法會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剛開始也就是到居士家誦個《彌陀經》、《心經》、念個佛號也就結束了。慢慢的才有後面的這麼多的懺本,這懺本都是祖師大德編的、編寫的,這是佛門法會的一個緣起。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才能幫助眾生,講的人可以用功、聽的人可以契入,這個是兩全其美。那麼這一段印光大師讚歎《要解》,說它事理各臻其極,事就是事相,理就是心性,也就是說事相上跟心性上都說得非常的圓滿,那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就是佛說《彌陀經》以來,他認為,印光祖師認為是註得最好的,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超出其上矣,也沒有辦法再超過其上,這是印光大師對《彌陀要解》它的讚歎,所以可見上之判教如佛親判,上的判教,這個蕅益大師判淨土宗為圓教。圓頓的教理,圓是圓融、圓滿,普被三根的意思,頓是頓超,就是他解脫煩惱的速度,我們基本上分成兩種速度,一個是頓超、一個是漸,漸次、慢慢的來,念佛算頓超,為什麼呢?很簡單,你們現在起煩惱,起了這樣亂七八糟的,一句佛號一念,你當下煩惱就沒有了,這就是頓超,還有比這個更頓的嗎?沒有啊。這就是頓超的方式,你去搞那些漸次的,那個是走彎路、迂曲啊,他教你先觀這個、後觀這個、再觀那個,才達到究竟。學密從有相密、最後入無相密。經教從小乘教、這個大乘通教、別教、才到圓教。一心三觀也沒有辦法馬上教你,先次第觀、再來才是圓融觀,這個你要學其他的方法,沒有那麼容易,就這個念佛,一念你心是佛,心本來是佛,所以《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心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當然作佛。所以蕅益大師判為圓教,判《無量壽經》,判《彌陀經》,是圓教。《無量壽經》是大本的《彌陀經》,《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所要講的這個道理、義趣完全相同。《無量壽經》講的詳細,《彌陀經》講的簡略。所以,古來祖師大德註解常常互相引用,互相引用。這是印光大師的讚歎。那麼,這一段我們上一次有說過,今天只是做一個補充。我們來看第六大段,「《疏鈔》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深意苦心,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實不容或疑也。黃念祖居士依《疏鈔》義,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取《探玄記》所說十玄次第,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於是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這個在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裡面確實他講的華嚴一乘十玄門,那麼因為內容確實比較深,怕你們聽不懂,你要講十玄,聽的人也要有一點基礎,十玄第一個「同時具足相應門」,這第一門,這法界的總相,總相指的就是心性,心性同時具足一切染淨諸法,相即相入,如同光光互攝沒有障礙,同時具足相應,極樂世界,一世界同時含攝徹照十方無盡世界,如同這個琉璃珠一樣,十方法界同時攝入一世界中「同時具足相應門」生極樂世界即是生十方國土,這是華嚴的一乘十玄門,第一門而已,簡單的說一下,那後面的什麼「微細相容安立門」,「托事顯法生解門」,「主伴圓明具德門」,「秘密隱顯俱成門」,華嚴這個十玄門,講的就是心性無障礙的境界,也是你本來的面目。不光是講空間,還講時間,不光是指佛法,甚至外道統統融攝沒有障礙,有情無情能夠同入一法界,所謂一切法門無盡海,同入一會道場中,這個是《華嚴經》的境界,那麼,我們簡單的這樣說一下,你們要看去看《大經解》,我們講到正文的時候應該也會講到。但是會以比較淺顯的方式帶過,要深入的話,那要相當的基礎。因為眾生總是在事相上,事跟事都有障礙,人跟人都吵架,自己還跟自己鬧不愉快。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很慳貪,慳貪到什麼程度呢?我們想像不到,叫他拿東西,右手拿給左手都做不到,那你說他慳貪到什麼程度,連自己跟自己都過不去,釋迦牟尼佛教他,你是先讓右手拿東西交給左手,他都沒有辦法給他,就這樣。交給左手以後,好不容易呀!交給左手,再讓他左手交給右手,來對治他的慳貪,這樣以後,才給他熟識的人,慢慢的擴大,事相上跟事相上都不能相融啊!人跟人之間沒有辦法相融啊!當然這是講淺的啦!很多人說,我做一個好事影響別人,那叫事事無礙,不對啊!事事有礙啊!有事有理二法,《華嚴經》不是二法,這十玄門講起來味道相當濃厚啊!師父有講過,這個華嚴「妄盡還源觀」我們要是有機會,可以講一講「一乘十玄門」,那裡面確實義趣無窮,我們十玄門,我們不用清涼國師的,也不用宗密大師的,我們用他們的師公的,智儼法師的,二祖智儼法師他的華嚴一乘十玄門,是最原始的,你們看到現在外面講的十玄門,他是一般都是用清涼國師的一乘十玄,他是發揚華嚴,那麼「妄盡還源觀」,是賢首國師他解釋華嚴,因為他的《探玄記》實在是太大部,一般人學起來非常困難,所以他就著這個華嚴的「妄盡還源觀」,裡面有六個觀門,所謂顯一體、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修五止、起六觀,這個《華嚴經》的「妄盡還源觀」,雖說為六,總是一觀,不出一心之外,這個是簡單的講一講《華嚴》它到底是在說什麼。所以現在的人,他著在事相上,他沒有辦法去入所謂事事無礙的境界,有事有理都還障礙,何況是你要叫他事相上直接見性,那做不到。所以《疏鈔》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這個是《彌陀疏鈔》裡面你們去看就曉得。深意苦心,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這是蓮池大師,聽說相傳也是阿彌陀佛再來,憨山大師稱讚他為阿彌陀佛。所以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告訴我們這一部經是華嚴的奧藏,法華的密髓,《無量壽經》裡面處處顯示事事無礙法界,最不可思議的即凡夫身成就佛身,這是華嚴究竟之極談。極惡業的凡夫能夠一念頓成如來果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就有能力八相成道示現做佛,所以《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有一願,叫教化隨意願,誰才能教化隨意呢?如來才能教化隨意。一個凡夫造惡業滿身的業障,甚至地獄的眾生,一念轉過來,就念一聲佛號,真真實實就念一聲,很多人碰到淨宗講的一念,就告訴你,一念是哪一念,是這一念,那一念,好多念去了,都落到二、三念去了,是禪宗講的一念契入啊,是教下講的一念圓解啊,都不是,不是那一念,你講愈多,念動的愈多,就是你念佛一心的時候,一句佛號提起來這一念,所以印光大師讚歎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出世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才是真正的事事無礙,《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前面一大段都是講菩薩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在《華嚴經》裡面沒有所謂的善惡,沒有,對待沒有,對立沒有,男女沒有,一切能所相待法,蕩盡無餘啊,為什麼?他是在所謂的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宣說的,他所居的國土叫摩竭提國,摩竭提翻做中文叫無害,自性非善非惡,所以無害於一切眾生,他是在這個地方宣說的,他的地,我們講的現在這個木頭地板或是磁磚地板,他的地:其地堅固,金剛所成,《華嚴經》一開始,八十華嚴,不變的叫金剛,契入心性,他在這個境界裡面宣說,一般人看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二七日、三七日坐在那邊,不曉得他在裡面講《華嚴經》,在華嚴的境界裡面時空全部打破,全部突破,所以一般人不能理解,超出凡夫的想像,那講的是菩薩境界,凡夫受用不到,華嚴末後,導歸淨土,所以你看我們淨土五經,印光大師補入,一本經叫《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講的就是求生淨土,華嚴末後結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不可思議,也就是說這麼樣深奧的、這麼樣難入的境界,念佛能入,每一個眾生都能受用的到,所以叫普等三昧,念佛三昧又有一個名稱叫普等三昧,這普等三昧就是指念佛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遍令眾生契入事事無礙法界,而且你到極樂世界去,一般的國土都是分成四土,這四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土,極樂世界的四土是合在一起的,沒有分開,像我們這裡就是凡聖同居,有凡夫、有聖人同居,二乘人住方便有餘,為什麼叫方便有餘呢?他所說的、所修的、所證的是方便、暫時,所入的不是無餘涅槃,是有餘涅槃,還要迴小向大,叫方便有餘,沒有達到最究竟,實報莊嚴,那就是真正斷除無明,所以顯現出來的相是實際上報得的,真實理地中顯現出來的,叫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法身土,也就是眾生本來的樣子,這常寂光是一切土的依止,一切國土的依止,常寂光土,你要入實報一分,常寂光就分證一分,佛是全分證入,菩薩四十二位,四十一位,四十二位的話就是含佛的位次進去,叫妙覺位,你看到的觀音、勢至、彌勒、文殊、普賢、地藏王等大菩薩,他叫等覺菩薩,等覺,他不是妙覺,不是到達最究竟,所以淨宗裡面的內容到處都是顯示事事無礙法界,所以證明《無量壽經》屬於圓教,你看極樂世界,寶樹會說法,樹能現佛剎,小中能現大,無情能出有情音,能夠有相托事能夠顯法,隨便一樣莊嚴的寶物都具足華嚴的一乘十玄啊,不是只有哪一樣具足,沒有啊,華嚴的十玄,一具足就同時具足,你到極樂世界,你的生活環境是這樣子,比這裡好太多,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講你要是不求生淨土,你不是腦筋有問題,你就是神經病,叫非愚即狂,你不是愚鈍的人就是狂妄的人,狂就是發狂,神經病啊,你到極樂世界是這樣的受用,在這裡呢?求三餐溫飽都沒有辦法,所以為什麼講佛菩薩是世間、出世間最有勢力、最有財富的人,他能事事無礙,能小中現大,能夠芥子納須彌啊,我們沒有辦法,能夠手擒大千世界,手擒大千世界你們應該知道,手握大千,不是千元鈔票,大千世界,一百億個日月在一手掌中,把它東西交換,沒有問題,能令香水海乾竭,你看《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菩薩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又能乾竭於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動,使大海全部乾枯,菩薩的神通力能夠繫住風,風他可以叫它停止,叫它不吹,這能繫風,虛空可以測量,菩薩有能力可以測量虛空的邊際,能不能測極樂世界呢,不能,為什麼?極樂世界是佛的功德顯現出來,所謂無人能讚佛功德,你到那裡,比你在這裡住什麼豪宅都還要來得舒服,這裡是你去追豪宅,那邊是豪宅來追你,宮殿隨身,真的是房子追著你,你要是嫌它麻煩,心裡頭念頭一動,它就消失,房子跟著你走,你不用搬家,家具都在裡面,都在你背後跟著了,豪宅隨身啊,那個豪宅比我們現在這個豪宅不曉得好多少倍,天宮都不能比喻,為什麼呢?你去看《無量壽經》講的,世間的帝王他跟乞丐相比,帝王看起來非常的富貴、非常的莊嚴,帝王跟轉輪聖王比呢?就好像乞丐一樣,轉輪聖王跟忉利天王比呢,那不能為比,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就類似像我們這個佛像這樣子,三十二相,但佛的三十二相還有八十隨形好,轉輪聖王沒有,佛的相雖然跟轉輪聖王相同,但是還比他更為殊勝奇妙、殊妙、殊特、還要再更莊嚴,在忉利天王對六欲天王相比就好像乞丐一樣,六欲天王再跟極樂世界的菩薩相比,雖百千倍不能為比,沒有辦法、比不出來,極樂世界的我們這裡講磚頭瓦礫啊!極樂世界拿黃金來鋪地啊!琉璃你們現在講的這些寶物拿來蓋房子,那當什麼?那當建材啊!到極樂世界不用設計師你就是最好的設計師,你心裡要房子長什麼樣就長什麼樣,都沒有問題啊!而且這裡的寶物要用光來照它,它有折射它才會看起來光鮮亮麗,有珠光寶氣的這種感覺,極樂世界沒有,它的寶會放光,而且這個光不是只是在你眼前,它能徹照十方,不可思議啊!光中還能顯佛剎,佛還能講經說法,還有菩薩,這都是華嚴的十玄門啊,一法能夠普現一切法,微細能夠相融,無情能夠現有情,有情裡面還有主有伴,主伴圓明具德,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你們的家,我們的故鄉,我們心地清淨的時候就是這樣,有人說那你這樣子是不是有欲望,你要有欲望這個境界不會顯現,極樂世界你求生淨土不是欲望在求,是清淨心,心徹底清淨念佛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顯現了,所以比你們在這個世間去追,追這些名利那要大得多,你走到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走真的是走遍天下皆吉利,那道證法師講的,你走到哪裡人家問,你哪來的?我極樂世界來的,喔…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弟子,那一定向你請教你們的世尊都說些什麼、教些什麼,你走到哪裡都受人尊敬受人供養;你們要的名利要到了,罵名也跟著來了,求生淨土不會、念佛不會,名聞十方,走到哪裡人家就歡喜讚歎,不要說人,動物看到你都歡喜,這個是真的,所以為什麼教你們要捨名聞利養,我教大家你們要貪就要貪大一點,貪那個不會退的不會變的,既然要貪嘛!貪的心是一樣的你來貪極樂世界,你來攀緣極樂世界,這個不會退啊!不會轉變啊!在這個世間你掌控不住啊!連自己都控制不住,你還想控制別人,那是自尋苦惱自尋煩惱,所以西方淨土的殊勝不是我們想像的到的,黃念祖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弟子也是他傳法的人,依《疏鈔義》,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這是取《探玄記》就是賢首國師的《探玄記》,十玄次第就是講華嚴一乘十玄門,引證經文配合我們《無量壽經》裡面的章句,以明本經實具十玄,確實具有十玄,於是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圓教:圓就是圓融、小跟大圓融、理跟事圓融、總跟別圓融、同跟異圓融、成跟壞圓融,同異總別成壞乃至於十義五對十義,《華嚴經》講的五對十義,理事一對,境智一對總共加起來有五對,統統都圓融都具足在一法當中,這個是《華嚴經》要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那有人在探討拿著望遠鏡拿著顯微鏡,在那裡看事實真相,都是著相,只有把你的心空了不再有無大小對立了,事實真相才會顯現,你有所著你看到的叫做相續相叫做生滅相,不是事實真相,叫做轉變的現像不會是真的,你今天立了這個科學理論可能過個五年十年或是幾十年以後,又有人出來把你的理論給推翻掉了,不會是事實,所以徹底心空無物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華嚴經》講的重重相入這就是圓教,自性法爾具足一切萬法,這《華嚴經》裡面的相即相入的境界不是神通啊!如果是神通變現的那是大乘,大乘佛法裡面講的那神通變現的,小能入大,大能入小這個神通變現的,是現在人講魔術啊!那《華嚴經》講的叫緣起實德、緣起實德,緣起就是自性稱性的作用,實德就是真真實實的功德,他的德用就是如此,所以這法界相即相入,那很多人就會想到大世界裡面的小世界,你一這樣想心就著相了,有大有小你的心就不周遍了,就像鏡子你要知道華嚴十玄的境界就像鏡子一樣,一時頓現沒有先後,鏡子在照物再遠的都能夠進到這個鏡子裡面來,沒有遠近啊!大小它都能夠進來,對再遠的山、河、海啊都能夠進到鏡子裡來,這一面鏡子照著其他面的鏡子,互相攝入到其它的鏡子裡面去,這一鏡同時照其它的九鏡,九鏡入一鏡每一面鏡子都是如此,這叫重重無盡,每一面鏡子具有其它九鏡,每一面鏡子裡面的九鏡又同時在具其它的,那這兩重,再來第三重第四重…就是這樣子以此類推,這世間的事實真相是如此,你心要是有物那就沒有辦法契入,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一個自在的境界,你處處都有障礙,所以你看我們的這個袈裟一格一格的,一格表一個法界,這無盡的法界都入一身當中,這叫大衣啊!這樣表法。以前叫福田衣,它是依的我們稱割截,割截衣做起來像田字型的,你看到以前的袈裟,這叫福田衣,那它的表法就是一格是代表一法界,多格就多法界,穿在身上,多身入一,這個表法呢,代表的顯示自性,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沒有障礙啊!所以佛門裡面講的佛法非常有味道,有智慧的人他會來學習,他會放下身心世界,那麼做個總結,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華嚴經》當然沒有分什麼大本啊小本啊,我們後面自己分的,只是說它的內容的大小,裡面講的詳細的程度,有些會解釋有些不解釋,那《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以證如上所說皆是真實語,非因淨宗行人妄自尊大者也,有些人聽到我們這樣講很不服氣,你們淨土宗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引證經文讓我們知道讓我們清楚,不是自己自誇自尊自大,實實在在就是如此,那麼我們今天因為是這個…明天應該是明天是韓館長往生十五周年忌日,那麼我們依照慣例將這個講經的功德來迴向給韓故館長,這學佛的人為什麼要徹法源底,徹法源底就是要懂得心性,那麼徹法源底的第一步你要懂得知恩報恩,要懂得飲水思源,這是事相上要做到的,不然你沒有辦法徹法源底,沒有辦法徹法源底那就做不到什麼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了,連個好人你都不是,連個好人善人你都做不到,感恩的人你都做不到,古人講滴水之恩湧泉為報,何況是送給我們佛法這叫大恩大德,十五年了有些人忘記了,我們不能忘,不能忘也不會忘,這個一定要讓大家清楚,這個《無量壽經》怎麼弘揚的?我們現在講的就是《無量壽經》,這本經到今天被全世界的人所受持,誰是第一功德,韓館長是第一功德,可以這麼說,沒有絲毫的疑惑,要不是有她,這《無量壽經》不會流傳到全世界去,你們看到老和尚在說法講《無量壽經》講《大經解》,都是她的護持,這個要知道,我們每年都會這樣來熏習,用這個感恩的心來做迴向,當然這個韓館長往生淨土不用我們的功德,說實話我們哪有什麼功德,但是就是一點心意,這個讓後面的學人可以知道他今天為什麼能夠聽聞《無量壽經》,這個經典現在反對的人一大堆,惡意的批評惡意的造謠,當初他們在弘揚的時候有多辛苦,承擔多大的壓力一般人體會不到,障礙老和尚講經的不曉得有多少,所以我們要知道要看好的榜樣,要學習護持正法,出家人要僧讚僧啊!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你要讓這個佛法興揚,你到處批評出家人罵出家人,宗派互相毀謗互相詆毀,山頭互相攻訐,那不能興揚佛法,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