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4



妙法蓮華經今解

 譬喻品第三

第四講


從我講《法華經》到現在,你們也都讀過好幾次《法華經》,相信常常讀到一句「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法華》是經中之王,如果這個人善根不夠、智慧不夠,佛告訴我們,不能為他講說《法華》。所以你們今天能來能聽得下去,甚至有人不遠千里而來,或是你沒有辦法來,你在網路上聽的時候,一定要恭敬尊重,不可以懈怠的心、散漫的心在那裡聽聞,或躺著聽。要知道,這經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能夠恭敬聽聞,勝過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從一歲到八十歲,以七寶的供養,而且令其得阿羅漢果。相信我們精舍常來的同修就知道,講這部經以來,有一些善根不夠的人會被自然淘汰,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威神力加持。他就自然會起煩惱、自然沒有辦法來聽,或是特別有事情;所以你要曉得,要把握聽聞《法華經》的機會,因為這是如來唯一真傳。

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講說「諸法實相」,眾生無始劫以來迷妄入心,迷惑顛倒,到現在受著種種的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就是因為沒有了達諸法實相,不能了達就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修行,就不能出離煩惱,你將永遠墮在煩惱當中。因此世尊廣開方便,說三乘法,接引還在貪著的眾生,目的是為了令入一乘了義,令他明了佛智,明了本具的不可思議的智慧,這是世尊的用心。所以示現在三界火宅當中受生,都是為了幫助眾生,乃至他示現八十歲這樣短的壽命就滅度,目的也是為了幫助眾生,希望眾生能珍惜佛法,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他證得法界藏身,壽量早就不可思議。這在後面經文的〈如來壽量品〉中就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他的壽量是用塵點劫來算,什麼是「塵點劫」呢?我先講什麼是「劫」,「劫」是時間的單位,就是我們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我們經典講的「劫」都是大劫。小劫是八萬四千歲到十歲,一增一減,這是一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經典講的「塵點劫」這劫是以大劫來算,佛壽有多少塵點劫呢?佛在後面舉了一個比喻:從東方過五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五百萬億那由他,「那由他」是億,有五百萬億億那由他的國土,每一個國土有一百億個日月,我們這裡才一座須彌山,一個日月稱為「一四天下」,一個大千世界一個佛國土有一百億日月,這一百億日月算作是一個單位世界,那麼有多少呢?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從東方過五百千萬那由他阿僧祇國土,把這些國土集合起來,把它磨碎成為微塵,那「微塵」是多大呢?佛在經上講,我從牛毛塵開始講起,牛毛尖的頭,那上面可以放一小粒的灰塵,叫「牛毛塵」,也可以說這一粒的灰塵跟牛毛的毛端這麼細。再將牛毛塵細分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塵」;羊毛塵再細分七分之一,它是以七進制,以七分微細作為一個單位換算,羊毛塵再細分七分就是「兔毛塵」;兔毛塵再細分七分之一,就是「水塵」,水塵再細分七分之一,就是「金塵」;金塵再細分七分之一,才算是「微塵」,所以基本上肉眼是看不到。那麼把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土,這麼大的範圍,有這麼多個百億,數不清的大千世界,所有的世界都磨成微塵。同樣地再往東方,每隔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世界點下一點,把這些剛才磨好的微塵全部把它點完,其中有點到的國土,沒有點到的國土,再磨為微塵,一塵算是一劫。一劫是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直減到十歲,十歲再這樣加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減一增為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這其中的微塵,一塵算是一劫,塵點劫真是不可數不可數啊!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成佛以來,他的壽量以塵點劫為基本單位,再超過塵點劫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塵點劫已經不可計算了,釋迦牟尼佛的壽量再超過塵點劫,所以我說佛在此示現八十歲算是短命,非常地短命。  
當然,如來的壽量,說「塵點劫」它裡面是有它的義趣,我僅是就事相上講。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的是劣應身,就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示現在火宅當中,陪著你修行,陪著你做這些修行的事情,講經說法給我們聽。他示現棄國捐王出家行道,而後降伏魔怨成就菩提,再來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三轉法輪,才有佛法僧三寶,而後說阿含、講方等、示般若,最後圓說法華涅槃,目的就是為了令眾生成道,令眾生能夠心悟實相,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不管是跟你講羊車、鹿車或牛車,其實都是要等與大白牛車;佛的目的就是要講一乘了義,所以你不要搞錯。有一些人雖學佛卻不懂,他看到《法華經》這一段文,他也引用,可是明明是一乘了義卻被他講成次第,他錯認為世尊是要用三乘法教化眾生,他誤以為一乘法不能普利群生;實際上,世尊正是要給予眾生一乘了義,目的是要會三乘歸於一乘。所以佛經歷四十九年說法,最後法華涅槃時開權顯實,《法華》是告訴我們:眾生都能成佛。所以你要能夠諦信,無智人中,莫說此經。他智慧不夠,你跟他講他反而生氣,起疑謗了,還有一些是我們沒有辦法判斷的,釋迦牟尼佛會自動幫我們淘汰,所以你要認真要發心聽聞,不要被佛淘汰。有時你會無端起煩惱,然後就生氣起業障,就像前面經文所說「五千大眾退席」一樣。前面講: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能自見其過,於戒又有缺漏,這些人是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釋迦牟尼佛會讓他們沒有辦法聽聞,也算是他們自己的業障,佛也不會為他們說,因為跟他們講了以後還是生毀謗,所以也是護持他們,不令他們墮落,只不過這些人就可惜了。

所以你能夠聽聞《法華》,你要能夠慶幸自己有這個大善根,釋迦牟尼佛讚歎能聽聞《法華經》的,在經中講「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優曇華」叫靈瑞花,三千年才開一次,而且只開一天它就枯萎了。這優曇華大家都喜歡,是花裡面最希有的,三千年才開一次。所以佛告訴我們,你能聽《法華》、你能讚歎《法華經》,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意思就是:你是人中的優曇華,人中的殊勝之人,有大善根有大福德,堪受大乘法要,堪受正法。如果你善根不夠,你自己要懺悔,要發願來聽,要發願學習,不能想:「我善根不夠,大概是被淘汰了吧」,你這樣就是不上進,你的用心是錯的,必須得改正。
經文講: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為什麼呢,這位大長者財富無量,各種寶藏也是極多。於是長者作如是念,「如是念」就是「心裡想」。「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長者心想:「自己的財物無窮,是個大富豪。所以不應該給孩子們那些差的車子。」三乘法在這裡就譬喻作下劣小車。所以知道世尊要給的是如無價珍寶的大乘、一乘,所以你一定要能接受,你接受以後呢,不要又拿佛法去換糖吃,意思是告訴你不要只在佛門求一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滿足,求一些愛情愛別的物欲情欲滿足,那樣等於拿黃金去換糖吃。很多人到佛門裡面來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最有名的一部經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法華經》裡面的,世間人求觀世音菩薩都是求一些發財、求子、......,總求這些世俗的東西。求這些東西沒有辦法令你真正解脫,你應該要跟觀世音菩薩學什麼呢?要學「反聞聞自性」,學「耳根圓通」,用耳根圓通的道理,反聞自性彌陀,反聞就是反觀,反觀自性彌陀,「反聞聞自性」這個才是你應該向觀世音菩薩學習的,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不要拿佛法去換一些世俗的東西、生滅的東西,你最後還是在輪迴,還是墮在苦惱當中,因為你的貪欲心並沒有斷掉。你今天這東西得到了、如意了,你又還會再想要得到別的東西;就像你從小到大,小時候你想要的東西,一旦得到了,你就會再想要得到別的東西,這種心態,幾乎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當中,甚至一生當中都有。所以說欲心、欲望,它是永遠沒有辦法滿足,為什麼?因為它處處在攀緣,永無停歇。

大長者想:「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在火宅當中的這些幼童,都是大長者的小孩,他沒有偏心,沒有特別偏愛誰。他心想:「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大長者有無數台七寶大車,不是只有一台,他能以平等心給予孩子們大車。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以平等心說法,說什麼呢?說一乘了義。目的是希望眾生能夠悟心而已,這是等心說法,它也是如來的本懷、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世尊的本願就是希望眾生能成佛。經文裡面講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釋迦牟尼佛是修學一乘的大法,是住一乘了義境界,所以他希望也用此法來教化眾生,就像這裡講的,「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沒有任何的差別心、偏心。「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長者財富無量,所以他說:「為什麼呢?我這大白牛車要給全國都也沒問題」。意思就是表示一乘了義之法能夠平等普利群生。所以說「以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不要說一國,連盡虛空遍法界都不會匱乏,都能契理契機。

總的來看,前面講的三乘、二乘,原就是一乘,為什麼?佛說法的目的是要你學一乘,所以他在說三乘法時,這當中就有為你慢慢地引導,就是現在人說的「埋下伏筆」,就是在給你種善根,就有在幫助你開啟智慧,這是如來教化的方式。這段經文白話是這樣,但是它的義趣就是代表大乘平等之法能夠普利群生,沒有任何的匱乏。佛法就如同泉水一樣,任何人喝了都得清涼甘美;佛法就像大火一樣,任何邪見碰到智慧大火,都會被燒得一乾二淨。任何的煩惱柴薪,以智慧大火來銷融之,必然能將它焚毀。所以說「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娑婆世界最後大三災來的時候,一番大風吹過,三禪以下全部壞滅。三禪以下代表的就是眾生種種的欲望,全部都壞滅。所以說佛法就像大風一樣,能壞一切傲慢高山、能壞一切重障高山,「重障」就是業障,業障大到如山這麼大,而佛法像大風一樣能壞世界。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這個義趣。

「何況諸子。」這「諸子」代表是有學佛的人。其實這火宅是比喻作三界,他的小孩在裡面,他的小孩有二十、三十,就是講有學佛的。裡面還有五百個人,這五百個人就是代表各各不同的三教九流。不是佛不度他們,是這些人不願意受度,哪一天他們願意受度,佛也是等與大車,佛在臨滅度的時候講,「應得度者皆已得度,未度者皆已為作得度因緣」,同樣地符合這段話的意思。前面講過你到佛門來,你給佛菩薩形像點個頭、合個掌、或是見佛的形像,都已經為你種下得度因緣,都種成佛的善根,因為佛法就是講說一乘;透過這些,大乘佛法已跟眾生結緣。對於已經發心要修行的,「已生善者令增長」,他可以令你的道心增長,令你的煩惱消除。何況那些是真正想學的,他們只是一時沒轉過來,這個道理大家要懂得。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這時候他的這些小孩從火宅出來,不管他們是要羊車、鹿車、牛車,長者都等與大車,讓他們各乘大車,孩子們從來都不曾見過這麼豪華漂亮的七寶大車,這不是他們原本所能想到的,六祖慧能大師開示法達禪師,法達禪師聽到六祖所說的話,大徹大悟,他講了一首偈:「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六祖告訴他:你已經全身就坐在這七寶大車之上,你還去車外找羊車、鹿車、牛車幹什麼。
這裡的譬喻,實際上已經秘密為大眾授記了,你看到前面舍利弗受記,其實你要是根器利一點,佛在講這個譬喻時,你就知道了,佛已經秘密為大眾授記,大家都是如來真子,無論學不學佛都是,眾生各個都有佛性,都是能坐上這台大白牛車之人,
如來是以一乘法普化群生,這是契理契機。為什麼?因為眾生具有佛性,是契理;有佛性者皆能作佛,這是契機。所以,你不要自己坐在大白牛車上,還到外面去找所謂的羊車、鹿車、牛車;還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不用懷疑,統統都是大善根之人,所以說「羊鹿牛權設」。《法華》初中後善揚,都是宣說見性的道理。你不知道火宅當中人人都是如來真子,都能夠繼承長者家業,都能夠平等得賜大車。你哪還要去學習三乘、二乘,原來就只有一乘,而且自己現前就在受用。自己的這心,跟如來心無二無別。「貪瞋癡」那是假的,是虛妄法。你懂得這層道理,那《圓覺經》所講的:「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地獄天宮同為淨土」,這話你就明了了。你這就是明心見性,縱然不是證悟,也是解悟。只是解悟的道力比證悟還弱,因為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所以經文講:「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不管他們是要羊車、鹿車、牛車,大長者目的就是要給予孩子們大車,所以在火宅當中,每一個人都能夠乘坐這大白牛車。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學一乘了義,如來也願意教,因為眾生都有佛性。這《法華經》真的是開權顯實,直接告訴我們本具真如自性,告訴我們,我們即是法王真子,不假修成。直接指示眾生即佛。所以佛已經秘密為參與法華的大眾授記,就差你沒有轉過來,你沒有悟到,你沒有體會到這層道理。

為什麼說眾生暗鈍?因為你貪著嬉戲。前面講火起,孩子們還在嬉戲玩耍,就像眾生看到生老病死,你也不驚不怖,你也覺得事不關己。眾生即使看到佛法,也只是「東西走戲。視父而已」,沒有把佛所教的當作是一回事,甚至現在還有人擅自改戒律,把戒律曲解、把佛法曲解,那真的是更糟糕了,所以這類人他沒有辦法成就,距離極樂世界才有十萬億個佛國土啊。如果能夠迴光返照,那就是「十萬億程不隔塵」。本來都是法王真子,所以「休將迷悟自疏親」,不要認為自己在迷,如來是悟;不要自作佛與眾生的差別之想。你能這樣返照,即是「剎那念盡恆沙佛」,你現在就是蓮華國裡人。所以這《法華經》有它非常深的道理,我後面還會再多次講到,給大家熏習。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否。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問舍利弗:我剛剛舉這個比喻,「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大長者是不是虛言?有沒有騙小孩他們啊?這話是讓舍利弗返照。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世尊問舍利弗:長者這樣說有沒有打妄語啊?有沒有騙人啊?舍利弗回答說:「不也世尊。」這個「不」(ㄈㄡˇ)就是不的意思。意思是「當然沒有」。為什麼呢?「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把他們從火場裡面救出來,就已經算是給他們真實的利益,他說「已經不屬於虛妄」。它這裡講:「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為什麼呢,如果能夠不被火燒死,能夠出離火宅,就已經算是給他們最好的,是現在人講的「不幸中的大幸」了,何況還等與大車。就是在告訴你,即使跟你說二乘、說三乘,是為了方便接引你出來,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打妄語騙你,佛就是要給予你真實的法,給予真實的利益了。只是你根器差且幼稚無知,所以才告訴你三界無安、三界很苦你要小心,要趕快出離,然後再給你二乘,讓你好像攀取得到,讓你去觀察這世間,讓你去看是不是苦空無常,然後再告訴你,苦空無常的反面有一個涅槃,讓你去修,讓你去取證。佛告訴你十二因緣,你見世間種種煩惱,你的「愛取有」從哪兒來,從無明而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眾生的憂悲苦惱怎麼來?都是因為無明而來。所以說無明斷則行斷,行斷則識斷,這一破則全破,因為十二因緣猶如鉤鎖,從根本破掉,它就沒有了。所以教你觀十二因緣,教你觀諸法唯是「滅相」,因為它因緣相續而生,這裡是講的「緣覺法」。
再來,有些根器好一點的人,佛跟你講「菩薩法」,教你修行以後還要利益眾生,這是講「菩薩法」。告訴你眾生都有佛性,教你次第修行。修行就是要能夠自他二利,能夠做到幫助眾生,這是菩薩行。佛是這樣方便來接引,所以他在三界火宅當中跟你講這火宅的苦難,然後告訴小孩們:外面有這三車,你趕快出離。三車就是講這三乘法。先跟他說有苦,然後再跟他說哪邊有他想要的、哪邊有樂,引導他出來。等到他眞學佛了,再告訴他:其實要給你的是一乘法,說「我佛法中,沒有所謂的二乘與三乘,也沒有所謂的聲聞弟子」。佛本就是要給予一乘了義,就像大長者財富無量,這財富就像如來的智慧一樣,智慧無量,他就是要等與七寶大車,而不是要給一般的羊車、鹿車、牛車這種普通之物。舍利弗知道,所以他說釋迦牟尼佛講這三乘,並沒有任何的妄語。

有一些人看到經文這裡,他會生起驚疑,想:如果沒有二乘,為什麼會有《阿含經》?佛法沒有三乘經典,為什麼有方等部?所以釋迦牟尼佛用這個譬喻來告訴我們,他真正目的是希望眾生能夠繼承如來的家業,也就是能夠作佛。所以舍利弗講:「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何況是在火宅當中為救拔眾生。這裡的「方便」是真實方便,是為了讓眾生出離輪迴,不是現在外面那些出家人,假「方便」之名,所教的東西是讓眾生繼續輪迴。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這是「舍利弗白世尊言」,舍利弗跟釋迦牟尼佛說:「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長者因為要從這火宅裡面救小孩出來,即使連最小的車都不給,沒任何有東西要給,就算是打妄語,這樣救他們,這在世間來看尚且不是虛妄。而且都還是救小孩一命,何況長者他自己心裡面先想:我不是惡意要欺騙,也不是帶有利養心要欺騙,是因為他們在這個當中終究是被火所燒。所以他設方便,令子得出。
何況長者財富無量,本來就很有錢,不要說羊車、鹿車、牛車,就算以大白牛車周給一國,猶尚不匱。由此可知這個長者,沒有任何的虛假,用心就是真切,就是「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釋迦牟尼佛智慧很高,講這比喻,讓大多數人能曉得。因為你們有在家帶小孩,或是你小時候,你父母為了教你,會用一些方法來教你,這種體驗大家都有。所以佛舉這火宅之喻,舉這長者廣設方便,目的是為了救自己的小孩出離火宅,讓大家都能體會佛的用心。

釋迦牟尼佛真的是辯才無礙,無人能及啊!所以你看到這樣一個譬喻,你要好好地去體會,好好地在佛門裡面用功,而且還要護持正法,出錢出力,使正法久住。不可以慳貪,不可以想:「哎呀,我這樣子布施出去,我就沒有了。」你這個就是慳貪的心,不能這樣想。你把錢財布施出去,就是把你的慳貪布施出去,你的「我相」才會沒有,不然你的「我相」都一直存在。「我相」在哪裡呢?就在你的名利上顯現,在你的財富上顯現。為什麼?因為那是「我所」,有「我所」,就會成就有「我相」。實際上這個「我相」是虛妄的,布施修行,能夠去我相、離我所。所以說布施能得波羅蜜;護持正法能得波羅蜜。內財、外財都要布施,不光自己出錢,還要出力來護持正法。用自己所學的,用自己的能力來護持佛教。用自己的人脈護持佛教;用自己的名、用自己權力、財富來護持正法,這才是對的,才是佛弟子應當做的,是我們都應當做的。

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三界第一導師,天人恭敬,你能為佛教做事情,你能幫助他弘揚正法,你來護持正法,是你這一生最大的榮耀。你自己修了無上的福慧,能夠圓成佛道。所以你看到世尊這樣子的用心,你就更應該發心來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不要讓那些外道、二乘人、乃至邪見人,在那裡毀謗正法。用文言文講就是:「無令外道二乘得其方便」,行破壞正法的方便。像那些外道邪見,你要讓他們離開佛門,以保持佛門清淨、如法。所以我們提倡:對於那些邪見的出家人、不如法的道場都不要護持,也不要去參加他們的活動,也不要覺得他可憐、也不要害怕他沒飯吃。這是在護法,這樣正法才會久住。現在很多學佛人,他沒有道德勇氣,看到人家破壞正法,聽到人家講邪見,他都不敢喝斥對方,美其名說「修自己」任由邪見肆虐佛門、破壞佛教,就是有這些自私的人,所以佛教就越來越衰敗。這是誰的過失呢?是佛弟子的過失,是佛弟子的錯。

你是佛弟子,在佛門受佛的教導,你不知道要護持正法,那就是你的過失,是你的問題,你有罪過,絕對的罪過。你想:「我自己修好就好」,我告訴你,你這個心態就是二乘人。這種心態是假學大乘,實為小乘,你應該捨掉,把這種二乘的觀念擯出佛門,要發大乘心。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是「有德國王」,他是國王,他有權力護持正法。當時有些外道二乘來跟他胡說,在那裡毀謗大乘說:大乘不了義、大乘不如法,有德國王他親自帶兵把那些出家人全部殺掉。這是真有德啊!是《涅槃經》講的有德國王。為什麼佛在《涅槃經》講這樣一個公案呢?就是希望大家護持正法,你護持正法才叫做「有德」。有人問:那釋迦牟尼佛你這樣犯不犯殺業?佛說他做有德國王這樣護持正法,雖然把邪見人給剷除了,可是沒有造任何的殺業。為什麼?因為如果讓這些人毀謗正法,他必墮惡道。他制止了他們毀謗,還給予無量的福報,因為他只要不謗正法,他就沒事,還延其慧命,所以這國王就稱為「有德」。

有些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是想要自己口善,你那個善是虛假的,是我相的善,是你的我相捨不掉,只為自己搏名聲、護形象,你不為佛教、不為眾生,這種善,不是真善,這是小善,甚至是偽善,全體虛偽。如果你沒有辯才,你沒有能力,你要求佛菩薩加持你,讓你敢說、能說,讓你能護法、護教。

從經文你看到世尊的用心,你就更應該受到佛的教化,知道佛法好,就應當要護持正法,釋迦牟尼佛就是要這樣來教化眾生,希望眾生能夠學習一乘了義。不可以想自己好就好,自己有功德就好,這種心態都是錯誤的,你要想想:怎麼讓佛法能流通?聽見人家說邪見,你要勸他:不要再講,或是你有智慧,你可以用正法、以正見來破斥他,都沒有問題,是沒有任何過失的。「不如法的」絕對不護持,這才對啊!你要懂得要求你親近的道場、要求你親近的法師,為你說大乘佛法。如果他講不出,也沒有心要修行,那我們也就不親近他,也不護持他。身為在家居士要懂得挑人,不要著相,不要看到一個人穿著袈裟,你就認為他是真的出家人,你還要看他是不是「給予你了生脫死的方法,給予你一乘了義」。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人不是善知識。在《圓覺經》中就有講,不能講說大乘的,對於大乘的義解不明白的,都不是善知識。佛教我們末法的眾生要這樣來挑選善知識,佛還告訴你微細的地方怎麼揀擇,對方所說的法一定要離開「作、止、任、滅」這四病。詳細內容你到《圓覺經》看就很清楚了。我只是大概地跟你講一下,讓你知道大原則、大方向。所以世尊是等與大車,要饒益諸子。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這是佛讚歎舍利弗,說確實如同舍利弗所講的。世尊語無虛妄,目的就是要予眾生一乘了義饒益眾生,就像長者,他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出火宅,要給予他的這些小孩最好的大白牛車。我這裡是把世尊所說的譬喻來合於世尊後面將要說的佛法,是合起來跟大家講。這裡就是給大家先預習,後面就要正式進入世尊要說的道理。所以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確實如你所說的。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這是以「喻」來合於「法」,把譬喻合於世尊所要說的道理叫「以喻合法」。世尊告訴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前面講火宅內的小孩們,就是代表一切世間的眾生,而長者就是比喻如來,佛是一切眾生之慈父。「於諸怖畏」對於這些世間人所害怕的事情,他已經完全沒有畏懼;世間人墮在八苦當中,害怕生老病死,因沒有辦法出離而生種種的怖畏,而如來得到四種無所畏懼之法,對於生死煩惱完全沒有怖畏。所以說「於諸怖畏。衰惱憂患。」「衰惱」就是苦惱。人在發達的時候,運氣好的時候,意氣風發。但是,在倒霉的時候,看起來就衰惱憂患、憂愁滿面。

「乃至無明闇蔽。永盡無餘。」所謂「無明」就是你不明心性。因為不明心性,之後你就會隨著你的心念妄動,念頭不斷地堅固,習氣不斷地加劇,產生了五陰煩惱,因為被五陰所蓋覆住,所以稱為「闇蔽」。佛於諸無明闇蔽,永盡無餘。這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講,對一般的菩薩,沒有辦法說他「無明闇蔽,永盡無餘」。所以這也是如來四無所畏之一,「知一切法無所畏」。佛可以說他對一切法都通達了,對一切煩惱,都已經了脫了,這只有如來可以說。這個世間全部的事情,無論是大是小,是現在是過去,乃至過去無量、未來無量,他都能徹見無遺,都能夠看得一清二楚,「無遺」就是沒有遺漏。如《圓覺經》上講:「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無明永遠滅掉。「如木成灰。不重為木。」如來從凡夫地修行成佛,他知道自己是在礦的真金,經過佛法的熏習、修行,就像礦石經過冶煉一樣,變成了真金。一旦成了真金以後,就不會再變回去,成為礦石。所以說「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這樣才算是「永盡無餘」,永遠消除煩惱,而且煩惱不會再起,這才真正不退。

我們不要講菩薩,就說這阿羅漢,他是已經出三界了,不會再起世間心,可是他會退菩提心。而菩薩不會退成二乘,但是修行還會有進退,要到圓教八地菩薩才是所謂的「不動地」,修行不會進進退退的;到八地只進不退。那凡夫呢?我常講:三分鐘道心、露水道心。現在的人,他現在發願,信誓旦旦,等一下回去呢,就忘記了。他退失菩提願的速度,特別快。要發,不易發出來;要退,退失得特別快。所以為什麼說緣要好?緣如果不好,你常熏習那些不了義法、熏習那些世間的東西,你要是常親近那些不善的、親近那些不正見或似是而非的,你最後一定退轉。你看有些出家人到年紀大了才在退轉,真是很悲哀。不要看其他的地方,就看臺灣的,你就看得很清楚。本來出家都是發心來修行,都是為了要修道,沒有人說自己出家是為了名聞利養。可是到後來,跟俗人接觸多了,俗話講多了,俗心就起來,他就退轉了。就開始想:「我道場也可以辦一些世俗的來接眾」。就是都把自己的俗心美化作是接眾。實際上不是美化,你是醜化,在修道人面前你是無所遁形,你把自己變醜了。所以說「緣」很重要。

你不要以為「那個地方雖邪見,我只是去做個法會沒有關係」,「我跑一下道場沒有關係,又不聽他講經」。你愛跑道場,愛跑去那些不如法的地方,別說你只是去做法會,不是聽開示,要知道:乃至有那麼一點點,在休息時間聽到一句邪見,在行為上你看到一絲不如法,你都會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毒藥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把你毒死了,相同地,邪見只要一點點就能障礙你的聖道。你沒聽過《華嚴經》講的:「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嗎?自己起一念瞋心,尚且障菩提道,何況你這樣接觸邪見,接觸不正見,那開的何止百萬障門,是數不清的障門啊。為什麼?佛法首重的是「知見」。所以我一直講要明心見性,同樣一個道理一直講、一直講,就是要把你的正知正見給確立。懂得心性的道理,你修什麼法門都不是問題。所以「首重知見」,你知見不正,所修的一切就是「盲修瞎練」,嘴巴講出來的法就叫「胡說八道」;你修的行、你做的事情就叫「胡作非為」。知見不正,腦袋就是「胡思亂想」,所以「緣」很重要。

釋迦牟尼佛已「無明闇蔽。永盡無餘。」也就是圓滿成佛。不光無明滅盡,而且起無量的德用。他知萬法皆空,但是不住於空;〈普賢行願品〉說:「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他這「得解脫」就求道的解脫,不是學世間法得解脫,他是放下世間得到解脫,也是放下惑業以及魔境而得到解脫。那什麼是「放下惑業及魔境」?就是心不取相。《楞嚴經》中講的「五十陰魔」,統統都是取相分別而來。「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他捨掉這些,得到解脫。說「捨」,實際上就是「看破它」而已。做到了,那就「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就像蓮花雖然在水而不著於水,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重點在那個「出」。現代人看不懂,亂解釋,把這個比喻變成「汙泥能生蓮花」,所以他不教大家修行,反而教大家墮在汙泥當中,就著在六塵裡面修,還說這樣就能冒出蓮花來。那方法是錯的,你最後就會像跳到黃河裡面一樣:洗都洗不清。所以你要懂得:蓮花是出汙泥而不染,重點在「出」,佛法是教你捨離這個世間、捨離六塵,才能出汙泥而不染。所以達摩大師講:「煩惱即菩提。」為什麼?因為煩惱即空。但是不能說煩惱生菩提,因為煩惱的作用不會生出菩提。所以蓮花它是出汙泥而不著,所以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雖然在空,但是不住虛空;就像釋迦牟尼佛煩惱永盡,但不住於空,能起無量妙用,「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這就是起作用。就像太陽一樣,雖然在空中,在空之時,代表無明永盡,但是它能夠發光發熱,光能照耀大地,發熱能夠令萬物得到溫暖。也像月亮一樣,它有光明能夠在黑夜當中引導行人;月光照在身上是清涼的,所以說令人清涼。這就是起大機大用。

「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這「力」就是十力,「無所畏」就四種無所畏。那麼「有大神力及智慧力。」這「大神力」就是大神通,是真正的大神通。我告訴你們:一般人喜歡神通,會去拜那些小鬼小神,即使是天神,天王他們的那些神通,對佛來說都是小兒科。釋迦牟尼佛能手擎大千世界、能手擎無量的國土,而且把東邊的國土移到西邊的國土,西邊的國土移到東邊的國土。而身處這當中的眾生完全不知道,這世間沒有人可以這樣。如來能夠化長劫為短劫,開短劫為長劫;能夠入於過去,能夠入於未來。〈普賢行願品〉裡面講「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這都是成就無上佛道的功德,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大神力。


前面講的是如來的自受用,現在講如來的他受用,攝生之力。先不要講如來,連你持觀世音菩薩大悲咒,凡是你在持大悲咒的時候有風吹經過你,後面只要有鬼神被吹到,每一個都得解脫,菩薩就有這樣大的攝生之力。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遇到苦難、遇到急難,每一個人也都能解脫,隨念隨得解脫,所以叫「稱名應念得加持」。這個是事實,是真的,何況是諸佛如來。如來的大神力還不光只是神通,還能令將墮地獄的凡夫之人,直接超生淨土,這個神力就更大。這是他攝生的大神力。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乃至發願求生,即使你墮地獄中,他也能來接引你。念佛的名號,即使沒有心往生淨土者,也能聞名得福,來世常修梵行;這是總持陀羅尼,功德無量啊!這就叫大神力及智慧力。有「智慧力」就能夠破除眾生各種不同的煩惱。這「慧」能掃除,你有什麼困難、你有什麼問題,俗話講「有佛法就絕對有辦法」,這「辦法」能把你的煩惱給消掉,我們佛教裡面都有辦法,如來的智慧力,能破一切邪見,成就一切辯才,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起大用」。

再來講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這是指「十波羅蜜」後面的「智波羅蜜」跟「方便波羅蜜」。「方便」能攝生,「智慧」能破邪,都能到達彼岸。這裡是講佛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同時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當然也含著六度。再來講「大慈大悲常無懈倦。」世間人的慈悲是愛緣慈。就像:因為是你的兒子,所以你愛他;因為是妳的先生,所以妳愛他。跟你有親戚關係的,你會較在意對方;跟你有認識的,你也會在意;但是,跟你沒關係的,你就不會想到了。就像你在吃肉,你覺得你嘴裡的這些畜生跟你是沒有關係的,那是你沒神通,你不知道牠是你過去的父母、你不知道牠是你過去的小孩啊;你不知道一切眾生都與自己同一法性。所以廣欽老和尚講:吃肉就是吃自己。這話沒有錯。所以世間人他那不叫慈悲,是愛,是「愛欲」。佛法是叫「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佛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所以稱為「無緣」,是無緣大慈;他的悲心是同體大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因為悲愍眾生,所以給予眾生一乘了義,能令眾生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能夠安住道場,遠二乘境。這個就是慈悲,給予眾生無上的法樂,接引眾生往生極樂,這都是悲心。那麼如來的大慈大悲無有懈倦。所謂「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就是大慈大悲的顯現。為什麼講「普賢行」呢?因為一切如來要成就佛道必修普賢行。他是稱性起修,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講何謂「大慈大悲常無懈倦。」

「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要常常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你學佛就好,你跟佛學,做佛陀的弟子,學佛就能轉惡為善。釋迦牟尼佛恆求善事利益一切。怎麼樣對眾生有好處,能夠令眾生得到究竟根本的利益,佛就這樣來幫助眾生,這是大慈大悲。所以他不惜捨「勝應身」,示現劣應身中的劣應身。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勝應身」是示現給地上菩薩看的,「地上」是指登地的菩薩。劣應身是給地前菩薩看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三賢位」的菩薩。佛到這裡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叫化身,所以是劣應身中的劣應身,還示現短命。所以說他「恆求善事利益一切」。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佛出生在這三界當中,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示現八相成道。教導眾生要能捨一切榮華富貴,能捨一切愛欲貪婪,然後出家修行。《大智度論》中講「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及出家功德勝。」你再有錢,你也沒有出家這麼殊勝。古德講,能夠出家修行,這條路不是帝王將相所能為。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而生於三界朽故火宅。《無量壽經》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即使你能夠供養恆河沙的諸佛,不如你自己來修行;這是真實話。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為教我們棄世榮,出家而行道,所以在這三界火宅當中示現。佛經上說:當大三災起的時候,這世界終究都會壞掉。所以現在佛教中有人說要搞「人間淨土」,那根本就是胡說八道,跟你講白一點,那就叫「附佛外道」。那些人附著在佛教裡面,從而獲取名聞利養,表面上他也恭敬佛陀的舍利,也恭敬佛陀的形像,但是其目的不是要學習佛陀的法。

《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舍利。每一本一乘了義經典都是佛陀舍利,我這裡有好幾千本,等於好幾千顆的佛陀舍利。你看他在人家供養佛陀舍利的時候,他要你繼續在這世間貪著,他不說舍利的表法,他不跟你講你要學一乘,舍利的表法就是「一乘」,他反教你:你來這裡拜舍利,你會發大財,你會公侯萬代,淨講這些世間話,這種就是附佛外道。他再搞一些世間事情:合會人家結婚,毀謗正法。為什麼說毀謗正法?他的毀謗不是明著謗,而是把佛法曲解,這樣也算是一種毀謗正法。雖然看似對佛很恭敬,但是呢,他不給你世尊要教你的出離法,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現代的這個「人間佛教」絕對是附佛外道。你們千萬不要去學,那個問題很大,學了以後你會萬劫不復;他們那些附佛外道還開一些佛學院,曾有人問我那裡的佛學院可不可以去讀?我現在告訴你:你要是念到他們那種佛學院,你就完蛋,你這一輩子都毀了。那已經去念的人怎麼辦?勸你趕快回頭啊!

        聽到我講的話,你就要趕快回頭。既然你發心要學佛,是希望你能學到正法,能真正地修行。我不是要讓你完蛋,也不是要詛咒你,因為現在外面有很多毀謗佛法的人都出自他們這種搞「人間佛教」的佛學院,自以為客觀,其實都是在謗佛。你去查他們的佛學辭典,一查《圓覺經》、《楞嚴經》,他就在解釋名辭時加入他自己的看法。他不解釋清楚《圓覺經》怎麼來、《楞嚴經》怎麼來的,他反告訴你「這部經有些人、有些教授認為是假的」,他讓你對經典生懷疑;你去查「菩薩戒」,他也不告訴你菩薩戒有多麼殊勝,他反在他們的佛學辭典裡面說「日本有哪些人認為這些是假的」。那你看那些人有沒有修行?有沒有證阿羅漢?淫欲有沒有斷?所以,他認為是什麼並不重要,因為他在佛法裡面什麼都不是,頂多就是個光頭俗漢,或是佛法中的糟糠。如果你相信他的話,你就上當了。所以講「緣」很重要,你要能夠真正學到正法,你要是學錯了,你麻煩就來了,問題就大了。因為這些人到後來都是在毀謗大乘,都是認為大乘不是佛說,這都是附在佛教破壞我們佛法的,你去念這種佛學院,你會萬劫不復。為什麼?死後必墮地獄啊。後面的經文就講到,你以惡心在毀謗、障礙人家學佛是很嚴重的事。毀謗大乘其嚴重性甚至超過你謗佛一劫;謗佛一劫的罪報尚且無量,何況你毀謗讀誦大乘者,讓人對大乘佛法退失善信,這在菩薩戒裡算是重戒。這兩部經可以互相參校。絕不能令眾生退失大乘善信,果報非常地恐怖,死了以後先墮阿鼻地獄,報盡出來後,或做畜生或做貧窮下賤之人。經上講這類人「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貧窮諸衰,以自莊嚴」。人家身上配戴的是珠寶裝飾品作莊嚴;他身上配戴的是貧窮,以及種種的重病。經云「或生為人,臠躄矬陋,長得又醜又黑,或生下來就有重病,手足彎曲,六根不具,常被人家輕賤」,所以絕對不可以去毀謗正法。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生三界火宅,講的佛法是為了度眾生,令眾生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生的苦,一般人忘記了;佛告訴我們,人從母胎生下來的時候,就像過夾山地獄一樣。生出來的那一刻,小孩為什麼會哭?因為他的皮膚感受到空氣時,會覺得刺痛,像有幾萬根針刺在他身上,在身上扎,覺得刺痛所以他就會哭。你要是遇到小孩有的生出來他不會哭的,這個多半是奪胎的,是再來人。就是之前在母胎的那個凡夫神識,受完胎獄之苦,離開了;後面來的那是聖人,要入胎,這後來的他跟這母親有因緣,他要來這裡示現,來示現利益眾生,或是出家,或是各種不同的因緣。他不必受胎獄之苦,時間到直接來,這叫「奪胎」,他生下來時不會哭,因為他不會痛,這種是奪胎的;有的是生下來就會講話。所以一般大多數的人「生」的苦,忘記了。「老病死」這個大家知道,像現在推銷保險的人就會告訴你,你老的時候應該要有多少退休金,沒有這些錢,你會很苦喔,......。大家都知道保險,人人有概念,想到要退休,一定要有錢,不然退休以後沒人養你,這是「老」的苦,你能想得到。生病的苦,也有人推醫療保險,保險人員會跟你說:「你看現在癌症發生率是多少,重症發生率又是多少......」。「病」的苦,大家也想的到。


至於「死」的苦,一般人就很難體會。死的時候,風大先分散,先斷氣,再來火大分散,身體冰冷,再來是水大,遺體腫脹,最後是地大筋骨腐爛,這身體第壞滅。神識會在這個身體裡面滯留至少八個小時到二十四小時,所以助念都是八小時到二十四小時。有的密宗的說法是八到十二個小時助念,但是我們為了確保安全起見,就是延長到二十四個小時,這樣是最好的。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這麼大的福報,能夠讓人家幫他助念二十四個小時,但是助念至少要八到十二個小時,這個才對,而且是快要斷氣就助念。我聽說現在有人幫忙助念是四天後才助念,這是錯的,從來沒這樣講的,這是人自己想的。正確的助念就是斷氣以後,或是斷氣以前,就是即將斷而未斷之時,就要準備助念了。斷氣以後還要助念八到十二個小時,要是因緣許可,最好是念到二十四個小時。然後再做七,七天做一次,有的密宗是八天做一次,這都有經典依據,都沒有問題;一般我們中國來說,都是七天做一次,漢傳佛教跟密教會有一點點不同,密教有做到五十三天,漢傳佛教是做七個七,也就是做四十九天,絕不可以自己亂改做七時間,像現在有的葬儀社它為了迎合現代人「想趕快了一樁事」的心態,把七個七合在七天當中做完;也因為他為了要多接單,要有業務,所以想趕快做完,這一批人手忙完就換下一批,這樣子客戶也才能趕快把錢給交了,付了錢,帳也清了,其實還是為了利益,這是錯的,這不對。你真正要利益亡者,一定是要按規矩來。就像你工作四十九天,人家只付你七天的薪水,那你是不可能接受的吧,你一定要去抗爭了。

為什麼一定是「七天」做一次?因為亡者他斷氣後是每七天一個生死,就是他正處於中陰身要投胎的時候,所以你在這第七天為他「做七」、做功德,這是能給他助道,幫助他不要墮惡道,有好去處。所以為什麼說在喪期的四十九天內絕對不可以殺生,全家人一定都要素食,把這素食的功德來迴向亡者。

這生老病死,有些人能體會到,但也體會得不深。所以說佛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憂悲苦惱」就太多了,你們自己去想想,你自己都在擔心什麼,在憂愁什麼?你為什麼事情感到悲傷?為什麼事情感到苦惱?那些都算是。

這「愚癡闇蔽。」最明顯的,就是世間人認為自己知道一切。所以說愚笨的人總認為自己對什麼都了解了,他認為他都懂了,他也沒想學,這就是「愚癡闇蔽」。所以他對於正法不能信受,對於因果不能相信,絲毫無求出意,整天都是在貪瞋癡當中打轉,行為做的就是殺盜淫「三毒之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三毒如同火一樣,要息滅貪瞋癡三毒之火,那就要「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要令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無論你有什麼苦惱,佛都希望你能夠得度,而且希望你成圓滿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不是要給予你二乘,給予你權乘、三乘法、次第法,佛是希望你圓滿成佛。所以在《法華經》當中,在在處處都暗示釋迦牟尼佛希望眾生成佛,所以稱為成佛的《法華》,是經中之王,是如來唯一真傳,我們可以這樣讚歎。那別部經呢?凡是談論一乘了義的,都是真傳,也都是唯一。為什麼?因為「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講「唯一」,這個「一」不是指定一,而是唯傳一乘,此一乘法,名為「真傳」,所以叫「如來唯一真傳」。

所以道理要懂,你不要變成「定一」,只能是某一部經才對;人家要讀《涅槃經》你就不高興了,說那個不是真傳,只有《法華》才是;要是人家要讀《無量壽經》,你也說那個不是,只有《法華》才是,那就是你自己搞錯了。你就真變成《華嚴經》講的:「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你就自己墮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墮在自己的執著當中。所以,講「一」,是講一乘,所以佛法中所說的「唯一真傳」、「唯傳一乘」。這道理要跟你解釋清楚,不然會產生出偏見。就像現在有些學淨土的人,他覺得只有《無量壽經》可以讀,讀其他的經都不正見;只有阿彌陀佛可以念,念其他的佛名都是夾雜。「錯」是錯在夾雜的心,不是名號有問題,是這些人心裡浮躁,所以稱為夾雜。東求西求,東奔西跑,這個才叫「夾雜」;起煩惱,才叫「夾雜」,能滅煩惱,那就不叫夾雜。所以是人的問題,不是佛菩薩的問題。不然要是按照這種邪見來說,那釋迦牟尼佛他最夾雜,因為經典都是他說的。佛不光講阿彌陀佛,不光講藥師佛,佛還說了一部《萬佛名經》,不只兩尊佛,也不只六方佛,他講萬佛。所以你不要搞錯了,那都是你自己妄生分別,是你的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錯。你要像舍利弗一樣,懂得自我懺悔,如經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那你才能夠真正轉業、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