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今解
譬喻品第三
第七講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這是世尊說完譬喻以後,告訴大眾,他說:一切的眾生就像他的親生的小孩一樣!但是孩子們「深著世樂。無有慧心。」這句話前面強調過,它非常地重要。眾生在這裡迷惑顛倒,世尊一語道破。你深著世樂,你的智慧就沒有了,這個「著」就是著相,包括著善、著惡,你一著,這慧心就忘失了。為什麼說「忘失」了呢?因為大乘佛法所講的「智慧」,它不是透過修證而來,所謂「不是修證而來」,就是講「本具」。你修證的,只是把煩惱除掉而已,無煩惱,智慧自然透露出來;就像你把鏡子上的灰塵去掉了,而鏡子本有「照用」的功能自然顯現,相信大家每天或多或少都會去照鏡子,所以這個比喻大家很容易體會。
所以佛法講的「般若智慧」是講眾生「心性本具」,只是你著相、貪著世樂,所以這智慧沒有辦法顯露出來。因為你一著相,就產生愛憎分別,生種種煩惱;所以不光你的心、你的智慧轉成了愚癡,而且你的環境也從「一真法界」,變成了「九法界」,有種種的差別,原因就是錯在「深著世樂」。古德講「情生則理喪、情生則智隔」。所以現在藉由佛法的熏習,開發本有的智慧。凡是學佛必依經典,永明大師講:「木匪繩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圓」。木頭要豎立起來,你需要靠繩子來綁住它;佛法的道理、精妙,是要藉由經教來顯發、表達,藉由文字來演說,但是所說的一定要符合經典,所以說:木匪繩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圓;這「理」就佛法所講心性的道理,如果沒有透過經教、透過經典,是沒有辦法顯示出它圓融之處。
因為真理不可「以思量測」,不可以用你凡夫的情見去測度;所以必假經教、必假佛說,這「假」就是藉由的意思。必須藉由熏習佛法,你才能夠返本還源,才能夠開發本有的智慧。所以說你是暫時忘失了「智慧」,不是講它喪失,這喪失比較偏向於斷滅,因為如果墮到斷滅見當中,既然已經斷滅,則不會再生起來;就像木頭燒成了灰,不會再變回木頭,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大乘講你迷失本來、迷失了般若,是用「迷失」。那你錯在哪裡呢?就錯在「深著」這兩個字,「深著」就是貪著,貪愛入心,迷己逐物。你迷失了本來面目,然後認妄為真,再隨情造業,隨著你個人的情感、你的情想,而造種種不同的善業、惡業,這就是眾生迷惑之處。所以一切眾生本來都是如來真子啊!但是「深著世樂,無有慧心」。這一句話再講得更白一點: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深著世樂,無有慧心。所以之前我就引《六祖壇經》裡面六祖開示法達禪師後,法達禪師的偈頌跟大家說,講這三界火宅裡面的「諸子」,其實就是講你們各位,而每一位眾生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應當受用大乘的珍寶,受用這大白牛車,沒有絲毫的差別。所以「一切眾生皆是吾子」,也就是佛在告訴我們,眾生本來是佛,本來就能夠受用大乘佛法,本來就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前面講的「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的智慧、一切財富,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但是就是深著世樂,所以迷失本性、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這是祖師大德的句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句話大家常常聽到。簡單講,就是講這三界有種種的苦難,不是安住之處,就好像前面講的火宅一樣!所以應當發願要出離。
那再講深一點,三界本空並非實有,都是眾生自已的妄想心所變現的。這世間,無一不是「遍計所執」所成,無一不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因緣生,「緣生」之後,眾生在裡面生起「執取」,生愛憎,就叫「遍計所執」。但是無論是「遍計所執」或是「依他起性」,皆是依「圓成實性」而有。「圓成實性」就是指眾生的真性。「三界無安」就是眾生幻化妄心所現、虛妄相想所現,所以經典講「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就是這裡所講的三界無安。
但是眾生不了解三界本來是空,所以起種種的欲火、貪瞋癡火,造殺盜淫妄;起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些惡火燒灼自身,所以如來說眾生是可憐愍者,眾生只是自墮自己的妄想當中,虛妄生死、虛妄受報,所以說「三界無安」。實際上三界本來就是空花,但是你不了解這一點,就妄生種種之火,所以才告訴你「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
你不了解法界唯心,你不了解諸法實相,你認妄為真,認妄為真以後呢?後面就相續幻現出境界相,猶如火宅,於火宅當中眾生又起種種心、造種種業,所以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有種種苦充滿,但是無論再多的苦,即使盡虛空遍法界,充滿了刑具、充滿了大火,仍舊是自心當中一念暖相而已!都是一念虛妄相想!就像你作夢的時候,夢見你被火燒一樣。所以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要你從這裡覺悟,識得三界虛妄,不可安住!所以說「三界無安」。這「無安」就是講它「徹底本空」,這叫三界無安。
你若是淺解經文,你還是認三界為實有,只是覺得這三界動盪不安,想去找個安住的地方,那你是又從法華會上退席了!所以佛講三界無安時,你就應該清楚這個道理。眾生不了心性,所以妄見有眾苦充滿,生起種種怖畏之相,就像凡夫他不覺不知,不生怖畏;二乘人生起怖畏,感覺害怕,但是不知道全體虛妄。就像繩子一樣,諸佛如來知道繩子是用麻編成的;二乘人不曉得,把繩子看作是蛇,產生出怖畏;凡夫更愚癡,還把牠當寵物來養,終有一天被牠咬傷。所以,無論是火宅、無論是樂土,在這三界都是虛妄。因為你不了三界唯心,妄見有眾苦充滿,生起怖畏之想,你就妄見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因為你不了三界唯心,所以你生怕怖。
你不能識得真常、不生不滅的佛性,你見到有生有滅,所以墮在二乘當中,墮在凡夫地當中,見有這些虛妄之火熾然不息,所以想要捨苦求樂、滅妄證真,皆是因為不了達真如實相。所以這一句經文你要能深解,不能只想到:「唉!這三界很苦、很恐怖,趕快走、趕快跑」!那這就不用我來作解釋了,你自己看就懂了。所以大家要能了達三界是虛妄的,所以告訴你「三界無安」,無論善惡,乃至二乘涅槃,俱不可安,因為皆是虛妄,都是方便權說。所以佛跟與會大眾講,是希望他們棄捨權小、棄捨人天乘,讓他們能夠依一佛乘,大家對於這個道理要懂。二乘不了解心性,不知本來唯心,一樣妄見有生滅,他們就是不懂,不知萬法從心所生;心生之法,當下即空。所以見有這些燒灼之事、熾燃不息,產生怖畏,凡夫則產生愛樂。二乘呢?他想要滅除這些煩惱,以取得「涅槃」,全都是不了如來真實義!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已經證得諸法實相,所以說「寂然閒居」。出生死叫「閒居」;如來安住「首楞嚴大定」不失、不壞,「首楞嚴大定」翻作中文叫「一切事究竟堅固」,如來知道諸法唯心所現、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他確實如實安住,所以叫「安處林野」。已了達三界唯心,所以說「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實際上,「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所以說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但是為什麼眾生變成了眾生呢?因為不了實相的關係,不解如來真實義,所以妄見有種種患難,所以說唯佛一人可以救護眾生,也唯有世尊講說大乘,才能用最快速的方式超拔眾生,所以說「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因為此「一人」,就是弘傳演說大乘佛法之人。所以我們向佛陀學習,要能夠做一個能弘傳大乘佛法的人,每一個人都做得到,所以你也可以說「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因為你幫助正法廣傳,你就是如來的真實弟子。
如果你不會《法華經》、你不會一乘了義,而你真想學,在《法華經》後面的〈法師品〉裡面有講,釋迦牟尼佛會加持你,讓你懂得。如果你對於經文忘失,或是忘失句讀,什麼叫「忘失句讀」?就是你對經文你看不懂。因為句讀是能解義的,你對於經文看不懂,他會來教你。就像南嶽慧思大禪師一樣,他十五歲的時候讀《法華經》,看不懂,祈求諸佛如來來教化他,感得普賢菩薩為其摩頂,他受普賢菩薩摩頂之後,《法華經》全部通達。所以看南嶽慧思大禪師的法像,他頭頂上有一塊肉髻,那就是摩頂以後所留下來的瑞相。南嶽慧思大禪師就是智者大師的和尚,智者大師是他的徒弟,工夫修證絕對在智者大師之上。智者大師的境界已然不可思議,南嶽慧思大禪師的工夫,更在他之上!這是南嶽大師親自說的,他講:只有我能為你作印證。表示他的工夫絕對在智者大師之上。
南嶽慧思禪師會下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法師,就是開鑿北京房山石刻的靜琬大師,北京房山石經就是由他來發起開鑿,他保護了佛法,使佛法能夠一直傳到今天。因為在南嶽大師的那時代,他一生就經歷過兩次滅佛,所以他知道佛經太重要,他要他的弟子要能發心。這靜琬大師也是非常有名,北京的房山區雲居寺那裡有房山石窟,這是順便讓大家知道的。
因為佛徹證大乘、解了大乘,佛唯以一乘了義而度眾生,所以說「唯我一人能為救護。」也就是:唯此一法能為救護,此「一法」者就是一乘了義。此「一心之法」廣開方便,用在禪宗叫「話頭」,用在淨土宗叫「持名」,持名又有四種不同,皆是一乘了義。能夠對應不同的根器,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經文說:「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此「一人」就是佛,佛所說的就是一乘,所以,也是指一乘法,是可以相等的,希望大家能夠去深入理解。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佛要為眾生講一乘,要跟你講「眾生本來是佛」,或告訴你:哪邊有苦,哪邊有恐怖之事、怖畏之事,但是眾生就是不願意信受,所以說「雖復教詔。而不信受。」這「教」就是教詔,就是講「訓誡」眾生,但是眾生「不信受」,總覺得:佛都在說教,或覺得:你們出家人都是在說教。眾生不願意接受。
「於諸欲染。貪著深故。」對於欲染還更生貪著。本來就已經很貪了,聽到佛法還沒想覺悟,反而更貪!還有種種的理由作藉口;還有人覺得:「我沒辦法,我因為某原因不可以來啊」!我之前講過,真要來聽經,你就會遇到很多事情讓你不能來。有時候是自己的業障,有時候這是佛菩薩在對你考試,看你學佛的道心堅不堅固!你要能夠通得過這考試,要能夠堅持,把自己聽經聞法、熏習佛法的時間要能夠延長,不要迷惑顛倒,不要被世間事給轉了,這點很重要。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佛說因為眾生沒有辦法解了一佛乘,所以,「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佛讓你先了解這三界有種種苦惱,而後為你開示演說出世間法。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是什麼?開示演說出世間法。可是你看:現在有很多出家人,他說他是在方便度眾,其實都是讓眾生貪著在這個世間,跟佛的心願是完全相違背的。釋迦牟尼佛度眾生,即使這眾生不能一下子成佛,釋迦牟尼佛也讓他先證阿羅漢,也都是先出三界,所以這裡講的「開示演說。出世間道。」由此可知佛法是出世間法,這才是正統的佛教,正統的佛教就是講出世間法。現在有很多也都現出家人的形象,卻講著世間法,像那種就是假和尚,不算是正統的佛教,也可以說他是「附佛外道」;或是說他正是地藏經中講的「偽作沙門。心非沙門」,偽作沙門就是假和尚的意思。所以從這裡就知道世尊是為諸眾生演說「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這是說如果有些善根夠的、能夠決定出離的,他就能夠得三明。這「三明」就是宿命、天眼、還有漏盡這三明,以及發六種神通。三明跟六通其實都是指神通,只是有一點開合不同;講六種神通比較詳細,講三明比較簡化。「有得緣覺。不退菩薩。」他不會退至凡夫,但還不是真正的大乘不退;這裡講的「不退菩薩」要按經教上來看,不是像圓教的法身大士,不退二乘。他這裡是講有二乘的,有權教的菩薩,他們只是不會再退到凡夫,不會墮落在三界當中,所以說「有得緣覺。不退菩薩。」這是指善根好一點的。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佛叫著舍利佛,說: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佛以種種譬喻為我們演說一乘了義,這「一佛乘」就是一乘了義。大家如果能夠信受佛語,那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你就成佛有望了。那重點就是在於你不信!你能夠信,那就能夠作佛;如果不信,還要生毀謗,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你修道的本源。如果你不信,那就沒有辦法修行,因為你根本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一乘佛法,那你就沒有辦法來學習。不信,必然生「疑」,懷疑,疑能生謗。疑到後來,自己鑽牛角尖了!越疑,自己煩惱起得越大,最後你就會毀謗正法。所以世尊講,你要能信,只要能信,一切皆當得成佛道。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
這是世尊讚歎一乘了義,說「是乘微妙」,於諸法中第一清淨,所以說「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在這世間當中最為殊勝。能學一乘,是佛所悅可,所以你們能夠學佛、學一乘了義,能聽《法華經》,釋迦牟尼佛非常地高興。絕對會加持大家,絕對會為大眾授「菩提記」,這是一定的,因為這是經典所說。「佛所悅可」就是講:佛非常地歡喜。「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你能夠信入一乘,那你就堪受供養,堪受佛的讚歎!前面講的「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這是世尊在讚歎大家,也就是讚歎你的善根!所以要好好保護你的善根,不要退菩提心,不要一點小煩惱你就退道心,那都是自己障礙自己。你修行來道場,是為佛法而來,如果跟人家有一些不愉快,那沒有關係,只要你不自生煩惱,那就不是問題了。你就是來學佛法,是來學習一乘了義的,不用想太多,自己好好學,這樣就可以了。成就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假的。世尊這裡講,這些人值得讚歎,值得供養禮拜。就像祖師大德一樣,他們是有修證的,他信得深,能夠證入,所以值得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得如是乘。
修學一乘能夠得到無量億千諸力解脫。你能夠學習一乘,就可以得到不可說不可說的陀羅尼,以及三昧。三昧,有百千種三昧,數都數不清,陀羅尼也有百千萬種。所以這裡講:「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得如是乘。」你能夠學習一乘了義,你就有這樣的受用。能乘此受用,直至佛地,所以叫「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所以佛為眾生開示一乘了義,令眾生「日夜劫數。常得遊戲。」前面要你信受自心是佛,得如是乘,而後,「乘此寶乘」,是叫你依教而起修、稱性而起修,所以叫「乘此寶乘」。以此大乘日夜遊戲,這「遊戲」不是講貪玩,是以此乘在這裡行道,觀世間如同一場戲,就好像你來這世間是來旅遊一樣;如同來這裡遊戲,你不著於世間,就是這樣的心態,所以叫「常得遊戲」。能「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所以悟後要「起修」,不可以悟後迷,你了解佛法以後要懂得修行,所以叫「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以是因緣。十方諦求。」這「十方諦求」就是十方諦觀。「更無餘乘。除佛方便。」所以佛法中,唯有一乘法。
這裡的偈頌,剛好跟前面的第二品相互前後呼應。所以這裡同樣地告訴我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這道理要懂,因為這樣的因緣,這裡已經為我們會三乘歸一乘;說三乘目的是要歸於一佛乘,所以說「以是因緣。十方諦求。」十方諦求,你仔細去求,仔細去找,更無餘乘,唯有一佛乘。你看到有三乘,那都是佛的方便說。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父。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今所應作。唯佛智慧。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這是佛告舍利弗說:「汝諸人等」你們就好像我的小孩一樣,所以叫「皆是吾子」。「我則是父」,我就好像你們的父親一樣。「汝等累劫。眾苦所燒。」你們眾生累劫以來,墮在惡道當中,在這裡輪迴,「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濟拔就是救濟,令你能夠出離,所以叫濟拔眾生。這裡講的,佛救度眾生是要令眾生出三界的,不是讓眾生還在這裡輪迴,在這裡貪愛,這在經文處處都有明證。
人家問你佛法是什麼?你要知道「佛法是出三界之法,是出生死之法」。可是現在的出家人,你問他佛法是什麼?他卻講「佛法就是可以給你帶來家庭快樂啊、溫暖啊,帶來和諧啊、進步啊,給你生命中啊,造就一點輝煌啊…...」,講不到佛法的重點,講一些詞不達意的話、言不由衷的話。那就是我們俗話講的,就是個草包,佛門的草包啊!所以你聽《法華經》,你就知道,佛教導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很明確地,是為了出三界。你要清楚,不是教你在這裡推人間佛教,其實你都是在搞人情佛教,那都不對啊!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講的,是教我們出三界。
佛又說:「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世尊講《法華經》以前,有說那些小乘人得到滅度,但是在《法華經》這裡,佛再告訴他們,你們的境界只是了脫生死而已,還沒有證得如來究竟圓滿的境界,不是真的滅度。所以在小乘裡,即使修證到阿羅漢,也不算是真正滅度,不算是真正得大涅槃,所以說「而實不滅」。下面再講:「今所應作。唯佛智慧。」佛在教導舍利弗以及與會的這些大眾,也包括我們末世的一切眾生,說:「今所應作。唯佛智慧。」你們如今所應修行的,所應學習的方向,就是學佛的智慧,學一乘了義。佛這樣說,大家學習的方向跟目標,就很清楚了。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佛講:若有菩薩能夠在大眾當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你能夠一心聽《法華經》,一心聽聞一乘,那你就應該曉得,諸佛世尊是以方便教化眾生。講的「三乘」其實是方便來教化眾生的。所化眾生,皆是為了令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所化眾生。皆是菩薩。」「菩薩」翻作中文,叫「大道心成就眾生」。什麼叫「大道」呢?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不光只是「覺有情」,他還有一個翻譯叫「大道心成就眾生」。「成就大道心」就是要求無上佛道,所以這裡講的「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意思就是:佛希望眾生能夠學習一佛乘,能夠作菩薩,而後成佛。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為此等故。說於苦諦。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若有眾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暫捨。為是等故。方便說道。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為滅諦故。修行於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這裡世尊說四諦法。他說「若人小智」,智慧淺小。愛欲很深,叫「深著愛欲」。佛為此等人故跟他說苦諦。眾生因為愛不到,就感覺很苦,所以他能感受得到,他覺得:世尊你講得沒有錯,真的很苦,得到了,又怕失去。當然這個「愛欲」不是只有情感,還包括有「貪著」。所以他貪著「深」故,就產生種種苦。眾生聽到佛這樣說,就會歡喜,因為「得未曾有」,他就會覺得「佛說苦諦。真實無異。」這世間真的苦啊!他就能感受得到,佛說這些人算是「小智」,智慧算比較小一點的。
雖有一點智慧,但是不大。佛為他講一點苦,他還懂得。他就曉得「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那如果眾生「不知苦本」,他只覺察到苦,但是不知苦的根本,「深著苦因」,這「苦因」就是貪欲。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中講:「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苦從貪欲來,但是你去找貪欲的根,卻是空的,所以後面給你講明白:「因忘自性彌陀佛。」眾生就是忘失本來的佛性,向外馳求,所以說「異念紛馳總是魔。」其實這《三時繫念》裡面的內容非常地好。現在雖然很多人在做《三時繫念》,可是因為多半的出家人是為了收供養,收牌位的錢,根本沒有辦法隨文入觀。所以他不知道「諸苦盡從貪欲起」!他紅包收越多他覺得越高興,這就是貪欲現前。他嘴上唸著「諸苦盡從貪欲起」,他卻不知道自己的貪欲起於何?就是因為心裡貪那些供養,所以忘失自性彌陀佛,忘失了自己出家是要來幹什麼的,每天就是做法會,炒人氣,破壞佛教。近代的來果禪師講,做法會是破壞佛教的形象,這話沒有錯。近代有兩位禪宗的大德,非常有名,一個是虛雲老和尚,一個就是來果禪師。來果禪師有修有證,他一生就是反對做法會,他講的沒錯,他說做法會就是破壞佛教的形象。那麼重點是你不要忘了你出家是要幹什麼的,不要忘記學佛是要幹什麼的,這才比較重要。
因為「深著苦因。不知苦本。不能暫捨。為是等故。方便說道。」「方便說道」是一句,就是「為他方便說佛法道理」,所以說小乘是方便說。又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方便跟他講,這苦因從哪來?是貪欲為根本。再跟他講「若滅貪欲。無所依止。」若一旦滅貪欲,這「苦」就不起。就「滅盡諸苦」,這是講滅諦。
前面是講「苦諦」,再講「集諦」。「滅盡諸苦。名第三諦」就是講把苦滅掉了,你就得到了「滅諦」。「為滅諦故。修行於道。」,為了證於滅諦,所以修行於道,成就了涅槃,這是第四諦「道諦」,這叫修行,是講「四諦法」,「離諸苦縛。名得解脫。」離開了這世間八苦的種種苦惱:生老病死......這些苦惱,所以名為「得解脫」。這是為小智人說。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佛說是人。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滅度。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穩眾生。故現於世。
這是世尊告訴這些小乘人,你不要以為你得了「道諦」,證了阿羅漢,就叫作滅度了。佛在告訴你,你還不是真正得解脫。所以說「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他們不算是真正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小乘只是離開了貪瞋癡,離開了三界的苦而已,暫時得解脫。但是「其實未得。一切解脫。」因為小乘人還不了諸法唯心。所以「佛說是人。未實滅度。」小乘不算是真正滅盡一切煩惱,得度到「無餘涅槃」,所以說「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這些人不算成就無上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佛詳細地說明:二乘佛法不究竟,只是暫得如是而已,不是真正聖證。這在《楞嚴經》文中有說到:「暫得如是,非為聖證」,因為在講「五十陰魔」的部分,到最後面有兩個,就是指這小乘,因為它沒有見性,還是墮在「識陰」當中;它並沒有打破無明。
佛講:「我意不欲。令至滅度。」佛也不是要讓這些小乘人得到滅度。為什麼佛這樣說呢?因為小乘所謂的「滅」,是滅除心意識,滅除了六識的見聞覺知,如同木石無異,是斷滅。他們認為這樣子心就不再起造作,他就可以解脫了,但這不是真正滅度,所以佛不想讓他們只得到小乘的滅度而已,因為這樣是遠遠不夠的。下面講:「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穩眾生。故現於世。」佛說他是諸法中王,於法得自在。不像現在有一些假和尚、神棍也說他自己是法王,你們千萬不要相信;只有佛「於法自在。安穩眾生。」才能夠稱法王。當然密宗的正傳,就不算在此,因為那是對他的尊稱,我只是要特別強調,法王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因為他於法自在,或是指諸佛如來,他們都可以稱為法王。能於法得自在,所以在這個世間出現,安穩眾生。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這是佛告訴舍利弗,「我此法印」,這一乘了義,一乘實相之印,是為欲利益一切世間,所以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你所在之處,要懂得觀機,不要隨便教人。為什麼不要讓舍利弗隨便教人?因為如果這個人善根不夠,他不信受,還毀謗,那他後面就會有很嚴重的果報,所以你們既然進來了,那就應當要信。我一開始講《法華經》就跟大家講過,這《法華經》不是為小智的人說,不是為不信佛法的人說。所以,凡是你不信的,你不想學的人,你盡量不要來,你不要來學,不然你會墮落。如果你願意學習,願意信受,我歡迎你來學佛;如果你不能信,又要毀謗的話,請你最好不要來,也不要聽,因為你會墮落的。在後面經文講到這果報,真是非常地恐怖,晝夜受苦,無有休息。這裡是世尊先交代舍利弗。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當知是人。阿惟越致。若有信受。此經法者。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
又說:「若有聞者」,你聽聞到,能夠歡喜頂受,當知是人,必然能夠證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翻作中文是「不退菩薩」。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才叫做「阿惟越致」,他是真正不會退轉了,也不會退成三賢位。這裡講:「若有信受。此經法者。」若你能夠相信《法華經》,「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那你過去已經見佛,而且恭敬供養,也聽聞過《法華經》。也可以算是你曾聽聞過一乘了義。「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如果有人能夠相信《法華經》者,「則為見佛」,見到《法華經》就如同見佛一樣。為什麼說「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因為大家都是能信一乘了義的人,及能信此經法的比丘僧,以及這些諸大菩薩,所以都見得到。
又說「斯法華經」就是指此《法華經》,「為深智說」,是為大智慧的人說,為能夠深信諸佛智慧的人說,所以叫「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根器差的,業障重的,你聽到,你會迷惑不解,還生毀謗。「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是說聲聞及辟支佛在這部經當中,他們的智力沒有辦法達到,所以說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這是告訴舍利弗尊者:你在這一會,尚且只是因為「信」入而已,還沒有證入。你的智慧已經這麼高,還只是信入《法華》,不算真正證入。「況餘聲聞」,何況其他的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這是告訴這些聲聞大眾,你能夠信受《法華經》者,都是佛力加持,不是你的智慧所能達到。
你能來這裡聽《法華經》,我可以肯定,絕對是世尊來加持你、佛菩薩來加持你,所以現場聽是最好的,能夠得佛
力加持,因此說「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這是告訴舍利佛,對於憍慢懈怠、我相重者、我見重者,對於這類人,不要說此經。因為「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凡夫聽聞必然不能開解,也不要為那些業障重的人去講,因為他們必然不能解,聽了必然毀謗。「若人不信。毀謗此經。」這些人如果不信,毀謗《法華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那就會斷這世間的佛種;意思是你的善根就斷掉了。所以這也是保護他們。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或有人聽了「顰蹙」,就是心懷憂愁,眉頭緊鎖。「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聽了皺眉,或心中疑惑,對這類人,你聽聽他們的罪報。
前面佛告訴舍利弗:
你要講《法華經》之前,你要觀機。這個人不堪信受此經,你不要為他說,這種情況不說不算吝法,因為他根器不夠。一旦說了,就要把道理講清楚,不可以為利養故「無解作師」。所以你不要以為有在講《法華經》,這個法師大概很了不起,你還要看他是不是有依經典講、依祖師大德講,這點你就要注意了。講的人還要看這聽法的人能不能信受?如果不能信受,你一下就跟他講:「你本來是佛」,他反會生毀謗。或像你跟那些小動物講:「你本來是佛」。牠就只會跟你搖搖尾巴,跟你要吃的,牠根本聽不懂。牠反覺得你能給牠東西吃,你就是好人了,這是一般動物的心態。
所以佛說「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以下是佛講毀謗《法華經》的罪報。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他說:若佛在世或是滅度之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有毀謗像《法華經》這樣的經典,也就是一乘了義。為什麼加「如斯」?這「斯」就是此類的意思。指這一類的經典,不光只是《法華經》,還包含著其他的經典,同樣是一乘了義的。「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見人家在讀誦,在抄經,你在那裡干擾他,你在那裡毀謗他,在那裡說一些風涼話,「輕賤憎嫉」是指輕賤他,或是心裡生瞋恨,都不行。「而懷結恨」心裡有瞋恨,或是憎恨嫉妒他,都不可以。「此人罪報。汝今復聽。」為什麼佛講兩次呢?就是要大家聽清楚,要大家小心,不可以毀謗
大乘。毀謗大乘必死無疑,說必死無疑只指你這一生命盡了,你死了以後,還會下到惡道去。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若狗野干。其影(乞+頁)瘦。黧黮疥癩。人所觸嬈。又復為人。之所惡賤。常困飢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斷佛種故。受斯罪報。
那些毀謗《法華經》,輕賤讀《法華經》的人,他們死了以後沒有「中陰身」,是直接下阿鼻地獄。所以說「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就下地獄去。「阿鼻」翻作中文是「無間」的意思,受苦無間。那要受多久呢?要「具足一劫」。前面講過,這個「劫」是時間的單位。那麼受完具足一大劫的罪報以後,還是繼續生在阿鼻地獄,「如是輾轉」,必須多久呢?至無數劫,久到數不清。等他罪報漸漸減輕以後,才從地獄出,墮在畜生道,「若狗野干」,或是墮在狗身,或墮野干中,「野干」就是狐狼。下面是講牠的身形,「其影(乞+頁)瘦」,這個「(乞+頁)」就是禿毛。然後還很瘦,沒飯吃。「黧黮疥癩」,「黧」是黑色的,「黮」就是顏色很醜陋,人家看了不歡喜,黑色的。主要是這樣講,顏色很醜陋,身上又長癬,叫「黧黮疥癩」。「人所觸嬈」,這「觸嬈」就是戲弄牠,人家看到牠就戲弄牠。「又復為人。之所惡賤。」被人所厭惡、輕賤。像有些動物,人家不願意收養,雖可以說是做人的愛心不夠,那也可以說是牠的業報,受到人所觸嬈,人所惡賤,人家不喜歡看到牠。這是講造業後墮在狗身,或墮野干,人所惡賤。而且「常困饑渴」,人既然不喜歡牠,就不會給牠吃的,牠來跟人要吃的,他一定叫牠:趕快走,趕快走。所以牠生活困乏,時常飢餓口渴。「骨肉枯竭」是講牠營養不良的樣子。「生受楚毒。死被瓦石。」牠會被人家虐待,最後虐待致死,或者是被石頭、磚頭砸,或被瓦片砸,被砸死的,或者是被虐待致死,這裡主要講虐待致死。
「斷佛種故。受斯罪報。」你謗佛、謗《法華經》、謗一乘了義的經典,包括謗受持以及講說大乘的人,所受的罪報就是這個樣子,是非常地嚴重,這裡都有詳細的說明。
若作駱駝。或生驢中。身常負重。加諸杖捶。但念水草。餘無所知。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或是有墮在駱駝身的,或生在驢身的,當驢子的。大家都知道,駱駝身常負重,驢子也是身常負重,而且「加諸杖捶」,牠一生都要被打,牠如果不被打,牠不會往前走,不往前走牠就沒東西吃,主人就會覺得這駱駝、這驢子沒有用,拿去賣了殺掉。所以牠天天都要挨鞭子抽,一輩子都這樣子。你毀謗大乘,所受的罪報是非常嚴重;如果你曾經毀謗,你要趕快發大慚愧心,要趕快懺悔,要拜懺,要拜八十八佛,不然死了以後,報終先墮阿鼻地獄,而後墮畜生道,然後被人家虐待致死;像那些駱駝、驢子但念水草,整天就是想喝水、想吃草。「餘無所知」,其他的什麼都不懂,人家跟牠講話牠也聽不懂。那是什麼緣故呢?是愚癡的果報,因為「謗斯經故」,獲罪如是。你毁謗大乘經典,毁謗受持大乘佛法的人,乃至起一念心毁謗、一須臾頃地毀謗,後面經文講的罪報還更嚴重,遠超過你一劫惡口罵佛所受的罪報。有人以一劫惡口罵佛,這罪報已經不可思議地重;你一須臾頃這樣毀謗讀誦大乘的人,你的罪報比起一劫罵佛的人還要嚴重,所以一定要小心。
有作野干。來入聚落。身體疥癩。又無一目。為諸童子。之所打擲。受諸苦痛。或時致死。於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聾騃無足。宛轉腹行。為諸小蟲。之所唼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剛才講有作狗的,這裡講有作野干的,野干就是狐狼。牠來進入聚落,身體都長癬,「又無ㄧ目」,牠眼睛有缺陷,一般都是兩個眼睛,牠是少了一個眼睛。「為諸童子。之所打擲。」
人家看了就不歡喜,不是看起來很可愛、很萌的樣子,看起來令人不歡喜,就會有頑皮的孩子拿石頭或其他物品丟牠。「受諸苦痛。或時致死。」就是虐待這些動物致死,但不是死了以後就沒事了。「於此死已」,牠死了以後「更受蟒身。其形長大。五百由旬。」「由旬」就是印度軍隊行軍,走一天的距離,他一天大約能行軍三十到四十里,古代的三十到四十里,跟現代行軍距離其實差不了多少。ㄧ由旬大約三十到四十里,「五百由旬」,那就再乘以五百。因為無知,造作惡業後受種種苦報,再受野干身,死後還受那麼大的蟒身。這種蟒蛇是有的,我聽說在早年開鑿滇緬公路的時候,就有這麼巨大的蟒蛇;那眼睛跟探照燈一樣大,牠的身體是可以擋住整條山路擋住;牠身繞著一座山,是盤著山的,真有這麼大的蛇。這是講「更受蟒身」。「聾騃無足」,「聾」是聽不到,「騃」就是愚癡。而且牠沒有腳。蛇都用爬的,是腹行,「宛轉腹行」,牠身上有很多小蟲都在吃牠、咬牠;這「唼食」就是咬,咬食著牠的身體,所以牠晝夜受苦,無有休息。後面就講:「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所以,一旦你毁謗經典,就會像這裡講的「晝夜受苦,無有休息」。你毁謗受持《法華經》的人,也是受這樣子的惡報。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絕對不可毁謗,或生一念毀謗之心都不可以,生一念輕賤的心都不可以。如果你曾經這樣子,你就應該要快去懺悔;或是你過去生所造的罪報,也應該要懺悔。因為常有居士來講:他聽經,聽不懂,看經,看不懂;很明確地,他那就是過去生謗法,毁謗大乘的罪報,所以看不懂。這種就應當在佛前懺罪,要用對方法,要生懺悔心、慚愧心拜懺,求佛加持,這樣是有效的。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矬陋臠躄。盲聾背傴。有所言說。人不信受。口氣常臭。鬼魅所著。貧窮下賤。為人所使。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尋復忘失。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復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增劇。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罹其殃。如斯罪人。永不見佛。眾聖之王。說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難處。狂聾心亂。永不聞法。於無數劫。如恆河沙。生輒聾啞。諸根不具。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己舍宅。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這裡是講牠畜生道的業報盡了,「若得為人」,再次做人,他「諸根闇鈍」,也就是愚癡。「矬陋臠躄」,這「矬」就是矮小,「陋」就醜陋,就是看起來很矮小又難看,「臠躄」就是手足彎曲。這就是講一些先天上肢體有障礙的。「盲聾背傴」,他是生盲,眼睛看不到,或是生下來就是聾子,;背傴,「傴」就是駝背。
「有所言說。人不信受。」他講的話人家都不相信。「口氣常臭」,而且常常口臭,這些人很容易被鬼附著,常常見到鬼,身心不安;因為他毀謗正法,他的罪報就是這樣。「貧窮下賤」,他不光貧窮,「貧窮」是沒有錢用,生活過得很困苦。而且他又為人所輕賤,人家都不重視他。非但貧窮下賤,還「為人所使」,就是被人家呼來喝去。這些人很可憐,不光生活環境不好,又被人家輕賤,或是有先天障礙,這些狀況已經很糟糕了;而且還「多病痟瘦」,「痟瘦」這「痟」指消渴症,古代講消渴,現代講糖尿病,是重症,是講他還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還沒有人可以幫助他,沒有親人願意照顧。「雖親附人。人不在意。」他想要跟人家攀關係,人家根本不把他當一回事。
「若有所得。尋復忘失」,他對人家好,人家馬上就把他忘記了;也可以講他記憶力非常地差。「若修醫道。順方治病」,如果他學醫,即使順方治病,反更增他疾。所以我常跟大家講,你去給醫生看,你要看他是不是正見,如果他邪見、他謗法,那你就要小心了,你給他看,病不會好,還會更糟糕。所以「順方治病。更增他疾」,「順方」就依著藥方治病,依著古方子,依著經方治病,他還是會產生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他即使照著驗方來為你開藥,你吃了也不會好,還會導致更多的毛病。「或復致死」,還可能會被醫死。
「若自有病。無人救療」,如果自己有病,沒有人可以救治。「設服良藥。而復增劇。」人家吃得好的藥,他吃了反而生出更多的毛病;人家吃藥會好,人家看醫生會好,他不會好;不光不會好,還把病情給加重,所以叫「而復增劇」,你看毀謗正法的罪報這麼重。
「若他反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罹其殃。」「若他反逆」是講若有人造反了,他可能優先受難;有些盜賊造反來搶劫,他可能會先被搶。「如是等罪。橫罹其殃。」什麼叫「如是等罪。橫罹其殃」呢?就是在從前古代,有「連坐罪」,所謂「連坐」,就是有從來沒看過的親戚,一旦造反了,被國家判刑了,那他可能也會連帶被抓去砍頭抄家,「橫罹其殃」。「罹」就是遭受;「其殃」就是指橫事,也就是無端遭罪,跟親戚同罪,以前會有這樣的事情。這在以前,或是在現代也是有可能受到牽連,受到一些官司訴訟。
下面「如斯罪人。永不見佛。」這些人沒有辦法見佛。「眾聖之王。說法教化。」佛為眾聖之王,他不能見到佛,也不能聽到佛說法,而且這些人,「常生難處。」常出生在一些苦難的地方,或是戰亂的地方;「狂聾心亂」,生下來就是瘋子或是聽不到;或是精神有問題。「永不聞法。於無數劫。如恆河沙。」他不是只有一生如此,經歷無數劫來,凡生做人身,他都是這樣,如恆河的沙,有這麼多這麼多的劫數。印度的恆河,河中的一粒沙算一劫,恆河有多少沙?數不清啊!要經歷如恆河沙這麼多的劫數的時間,「生輒聾啞」,他生下來不是聾子就是啞巴。「諸根不具」,生下來就有缺陷,六根不完具。「常處地獄。如遊園觀。」他出生下來,必然又造惡,將又墮在惡道,所以說「常處地獄,如遊園觀」。我們出去遊玩是非常地輕鬆、非常地怡然自得;而他待在地獄就好像待在自家的花園一樣,天天都待在那裡,這意思是講他受苦沒有間斷,是很頻繁的;時時就是在受苦。「在餘惡道。如己舍宅。」處在惡道當中,就好像在自己家裡面一樣。這兩句講得很活,正常人在家待著的時間最多,所以也就是形容他在惡道受苦時間是頻繁的;沒有間斷、沒有休息。
下面經文講「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謗斯經故。獲罪如是。」「駝驢豬狗」就是指畜生道,他投胎也都是墮在這些惡道,天天被打、被欺負,乃至欺負致死。一般正常的人,他的行業大部分都還算安穩,但是當他投生在駝驢豬狗中,生活就過得非常困苦,所以叫「駝驢豬狗。是其行處。」「行」就是指牠生活的處所。「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毀謗大乘的罪報就是這樣。
若得為人。聾盲瘖啞。貧窮諸衰。以自莊嚴。水腫乾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身常臭處。垢穢不淨。深著我見。增益瞋恚。淫欲熾盛。不擇禽獸。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這剛講過了,這裡只是做個統整。這裡說「若得為人」,如果做人,也是「聾盲瘖啞」,「聾」就是耳朵聽不到,「盲」就是看不,「瘖」就是他能出聲音但不能講話,有的「啞」就是他沒有辦法出聲音到,「瘖啞」就是口沒有辦法說話。「貧窮諸衰。以自莊嚴。」「莊嚴」就是裝飾。人家身上的裝飾鎖掛的都是珠寶;他配的是什麼?是貧窮。「貧窮諸衰。以自莊嚴。」佛形容得很好,人家是以珠寶首飾來作為嚴飾之具。而這人他的生活、他的日子過得就是貧窮,而且「諸衰」,就是講:種種的惡事、種種倒楣的事情都會讓他遇上。「水腫乾痟」,「水腫」指身體水腫;「乾痟」就是糖尿病,這都是重病。「疥癩」就是身體長瘡;而且「癰疽」就是惡瘤,像現在的癌症,生活已經難過了,還得重病,或是家人得重病,一家子共業;這是毀謗正法的人,一家子人都共業。「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這病就像是衣服,衣服是天天穿著,所以天天生這麼重的病。「身常臭處」身體發臭,或是身體常在臭的地方,所以身體是臭的;「垢穢不淨」,看起來非常地髒。「深著我見。增益瞋恚。」他的「我見」很重、「我相」很重,也不肯懺悔,你一講他,他就生氣,有一句俗話,講的就是「窮人脾氣大。」為什麼?他跟這裡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過去生謗法,這一生沒有智慧,也沒有辦法調伏自己的心,所以一接觸到境緣了,我見很重,一觸嬈到他那個「我」,他就生瞋恨,他也不覺得自己在受這樣重的業報,還覺得人家這樣子是在瞧不起他;還覺得「你們有什麼了不起的」,這種就是「我見」。而且像這些人,「淫欲熾盛。不擇禽獸。」有的家庭都亂倫,因為他不信正法,淫欲熾盛,甚至熾盛到與禽獸行淫。「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歸結原因,就是他毀謗大乘,才得這樣的罪報。
接著總結: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
這是佛略說。
他告訴舍利弗,「如果我要跟你仔細講,毀謗大乘、毀謗《法華經》的罪報,毀謗受持《法華經》這些行人的罪報,「若說其罪,窮劫不盡」,可以講好幾劫都說不完。佛就是要我們懂得,要注意。
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交代你,若是沒有智慧的人、不能信受正法的人,不要說。後面佛教你揀擇,
有十種能聽一乘法的人,這裡講十種。這裡是第一種:「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如果是他根器很利,智慧很高,願意學佛,多聞強識,能「強識」就是他不會著在文字上,這是上根利智。基本上像很多禪宗的大德,他們都是這個樣子。「多聞強識」,他能夠一聞而千悟,多聞那就百千悟,所以多聞強識,而且又能夠志求佛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個人堪受大乘,堪受《法華》。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果這個人曾經值遇億百千佛。你看阿闍世王,他過去供養四百億佛,那善根很夠,常聞佛法,植諸善本,又能對大乘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能為這些人說《法華》。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如果一個人願意在佛法裡用功精進,能夠放下身心世界,能夠不惜身命;他的這個色身、性命他都可以拿來修行,拿來護持正法,這個人堪受大乘,乃可為說。這是世尊教我們揀別,就怕後面的人智慧不夠,不知道怎麼揀擇;到底對哪些人可以講,那些人不能講,所以世尊大慈大悲為我們作開示。你如果跟那些無智人說,害了他,也害了自己,因為你不會觀機。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果這個人你跟他講大乘或是他看到大乘經懂得恭敬,懂得讚歎;他自己也願意「離諸凡愚,獨處山澤」,獨處在山林、山川、湖澤當中,就是講「住山修行」,他願意學大乘,也願意修證佛法。這樣的人,才能為他講。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有人願意棄捨不善的,像:捨外道、邪見,捨惡知識。他能夠親近善友,像: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或親近學一乘了義的人,或他能常讀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才能為他講說《法華》。
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這個人願意持大乘戒、持菩薩戒;只持小乘戒不行,它只是小乘法,小乘戒根本沒發大心。必須持大乘戒,要持戒清潔,能夠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縱然不明了,也願意學。「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他願意求大乘經典,這「求」就是求學,他願意在大乘經當中學習。那佛告訴我們,可以為這種人講。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果這個人沒有瞋恨,就是現在講的「脾氣不大」,瞋心不重;「質直」就是正直。很正直、心地柔軟,常生慈悲心,常愍一切,而且又能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一點一般大眾比較做得到。
真叫你躲到山林裡面去要修行,叫你持戒清淨,一般人還沒有辦法一下做到。這裡講的有十種人;凡是能夠聽聞《法華》的,必然是具其中的一種或是兩種。所以佛說「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或是有出家人,或是有居士,都算「佛子」。在大眾中,「以清淨心」,他不求利養,不求回報,不求恭敬,是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為眾生說法,能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也就是這樣的人,你可以為他講說大乘經,因為他不會毀謗,也只有這種人才能學佛法,學大乘,才堪受大法,是個法器。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又講:「若有比丘」,比丘是七眾之首,舉「比丘」就涵蓋佛門所有的大眾;「為一切智」,為求通達諸法的一切智慧,「四方求法」,到處去參學,見到一乘了義能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就像善財童子,他但樂受持大乘,「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碰到這種人,可以為他講說大乘經,可以為他講說《法華經》。看到這裡,你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我教你們不要看《弟子規》,不要雜學那些外道、雜學世俗典籍,因為那都是犯戒的行為。你一定要一心受持大乘經典,除了大乘經典以外,「不受餘經一偈」,不學那些不了義法,這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所以我是真正依經典在教化你們。外面有些出家人他不依經典,他只依他自己的胡思亂想,再加上嘴巴胡說八道,胡亂說法,倒說經律,身體胡作非為,錯倒修行,那些人絕不可以依止。你要是聽了他們講的東西,你的善根必然退失,會「斷佛種性」,這是戒經上講的,你去看那些外道典籍乃至俗典、阿毗曇......等這些二乘經典或是外道典籍、俗典,包括現在混在佛門裡面講的《感應篇》這些東西,還有很多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你必然會退失道心,一定會退。你仔細觀察那些去學的人,全都退轉,而且退得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經退,所以佛說你要捨棄那些東西,你才能學《法華》,你才堪受一乘。所以佛說「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個人你才能為他說法。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前面是講「但樂受持大乘」,這裡是直接告訴你:不可以學外道,不可以學俗典。而且要至心「求佛舍利」,這部經就是佛的舍利,一乘了義就是佛的舍利。後面經文就會講到:你造塔供養,這塔中不必安舍利,直接安《法華經》,《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舍利。所以他說「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就像你求舍利一樣,這樣來求受大乘經典,這是恭敬。既已求得,應頂戴受持,所謂「頂戴受持」就是放在心上。「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既已經學大乘,學一乘了義,對於非佛法的那些俗典,你根本都不會想要看,更不會想要去攀緣、去學習。如果你從前做錯,你去攀緣、學習了,現在看到佛這樣說,應該知道要捨掉,趕快回頭。或是你看到有學佛人,被這些外道俗典所惱害,這個「惱害」就是讓他起愛欲心,讓他貪著世間放不下,你要趕快把釋迦牟尼佛講的這話告訴他,希望他趕快覺悟。因為我知道我這樣講,有一些人他就會生起一個排斥心,想說:「反正我已經學了這些外道法了,那我怎麼還能來學佛法」,像這種心態就是「下劣心」。甚至這些人還會討厭我說的,還會討厭佛說的,連帶毀謗經典。有因緣你要趕快幫助他,但是不要讓他毀謗大乘,不然他就會像前面講的果報一樣,但還是要去救度他,告訴他經典真的是這麼說的,要「依法不依人」。
所以世尊這裡講得非常地清楚,「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種人才能為他說《法華經》。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這是佛告舍利弗,他說這十種求佛道者,才是真正求佛道的人,「窮劫不盡」是說能夠長時這樣熏修佛法,「如是等人,則能信解」,這些人他們就能夠信解大乘,汝當為他們講這一部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你能夠為他演說菩薩法,那麼他必然得佛護念。
看了上面佛說的這十種堪受大乘經的人,所以我要你們在要來聽經以前,一定要先讀經。你不先讀《法華經》,不熟經典,我一講經文,你就開始在那裡翻書,到處找我講到哪,那你根本沒有辦法專心聽。所以在聽《法華經》前,你一定要先讀《法華》,而且要熟悉經文,這樣子才算是真正想學,才算是「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大智度論》講:「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議中 踊躍聞法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你聽經前先讀《法華》,你先熟悉經文;這樣子讀誦對經典熟悉,你不陌生,你才能非常專心聽。這樣聽講經你就容易契入。這就好像一個口渴想要喝水的人一樣,「端視如渴飲」,才能夠「一心入於語義中」,一心,你是恭敬心,你是無有雜念,無有諸想,,放下成見,你才能夠一心聽聞。「踴躍聞法心悲喜」就是:聽到大乘佛法,心裡非常歡喜,踴躍無量;「如是之人可為說」,像這種人,我可以為你講說大乘,而且你這樣用功,你有先做預習的動作,你聽聞佛法你才能夠深入,才能夠得佛法的利益。不然聽再久,對經文都還是不熟,都是門外漢。自己不肯下工夫,就想直接來這裡聽聽看,看「師父你是怎麼講的」。對於我講的內容,你也不熟,那你就沒有辦法真正學到佛法。希望大家能夠按照我教你的方式去做,要來參加我們這法華講座之前,要聽經前,你要先讀經,後解義。
下一次我會講第四品,你就要先去做預習的動作,先把它讀熟。我們精舍都有要求我們的義工都要讀,特別提前一個月就開始讀,每天就是讀經文,所以他們都很熟悉。至於有些從其他地方來的同修,你也應該這樣子做,對你是有真實幫助的。
《法華經》第三品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