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今解
方便品第二
第五講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這個是講過去的諸佛,過去諸佛亦復如是,所以說佛佛道同,不會有一尊佛,所提倡的是不一樣的,所以前面就講了。因為在末法會有一些人,說自己是阿羅漢,或以為自己是阿羅漢、以為自己是菩薩,以為自己是佛再來。他教你不要學大乘,他在毀謗大乘,你就要知道,凡是毀謗大乘的,絕對不是諸佛如來;教你起世間意的,教你搞世間法,絕對不是諸佛如來。不管他的這些徒眾怎麼捧他,浴佛節弄一個他的像,然後讓他在那裡接受眾生的洗浴,暗示他的師父是佛。不管他的徒眾怎麼吹捧,你只要看他講的東西,是不是跟經典的相同;他講的東西跟經典的不一樣,把經典曲解。比如說把《無量義經》曲解成世間法,那個就是妖魔鬼怪再來。把佛法曲解成世間法,那個就是妖魔鬼怪,因為在末法有很多都是這個樣子。所以你要知道佛佛道同,過去諸佛如是,未來諸佛亦復如是。那些阿羅漢,你就曉得了,前面講的:「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乃至新發意菩薩,不退菩薩亦滿十方剎,不是一位,是滿十方剎的這些大菩薩,如稻麻竹葦這麼多,想要來思量如來的境界,思量一乘了義,他們是想都想不到的。所以為什麼要告訴你,因為末法就會有這種自稱是阿羅漢、自稱是佛、自稱是菩薩的,在毀謗大乘。在這裡先給你打個預防針,讓你知道他們的伎倆,你以後再碰到、再聽到,你就不會被他迷惑了。不要說阿羅漢沒有辦法測佛智,滿世間的阿羅漢也沒有辦法測佛智;不要說一位不退菩薩,滿十方的這些大菩薩,也沒有辦法;用恆河沙劫這麼長的時間,來思量如來的智慧,都沒有辦法。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智慧有多高,那何況這些是假的。現在佛門有一些是聽鬼神附身在修行的,你就要注意了。連阿羅漢的境界尚且不及如來,何況是鬼神?聽鬼神教你修行,你修到後來就變成妖魔鬼怪。還有的鬼神會附身的,教你去哪邊做法會,你一下就上當了,因為你有我相,你總是希望人家讚歎你很有修啊,讚歎你做法會很有效,超度很得力啊,現在就有這種人。什麼鬼來附身,說他哪邊需要超度,很多人都被這些鬼話連篇給迷惑了。出了家,腦袋都糊里糊塗了,這個就是沒有定力、沒有慧力。定慧在哪裡展現呢?不是你坐在那裡可以坐很久,人家在讚歎你的時候,你會不會跟著就顛倒了;你在弘揚佛法,你在修行佛法,人家罵你、毀謗你,你會不會退心?這就是定慧的展現。人家跟你講你沒有基礎,你要先從這個人天乘、《弟子規》開始學,你心會不會動搖﹖如果會動搖,你沒有定慧,絕對的沒有定慧。所以,祖師大德也是講:定慧不是坐在那裡。坐在那裡叫修定;讀經叫開慧;還要碰到事情來,境界來給你考一考。有的人考一次就全部完蛋了,不要說考好幾次,考一次全部完蛋,那不是零分,零分那個是不能錄取,他是完全留級。留級是什麼呢?就退轉啊。所以佛門講的定慧,境界上用一用、看一看,你對家裡罣不罣礙,對於世間罣不罣礙,對於自身、財富、名利等等的……罣不罣礙,在這裡勘驗,兩頭勘驗,這叫定慧。定就是心裡面如實了知是虛妄的,這個才定啊,知法本空叫做定;慧呢?能善巧去應付這些事情而不生煩惱,這就是慧。但是是依佛法,不是依世間知見。這個要講清楚,有一些有世智辯聰的,自己裡面已經一團亂了,他也是很世故的,那個不叫定慧,那個叫世智辯聰,只會增益邪心。我們佛門講的定慧,就是你心裡知法是空的。慧呢?你能方便起用,能夠不受這些境界的影響,這個就定慧。所以「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譬喻言辭,所說的譬喻、所說的這些用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其實都是講一佛乘。所以為什麼剛開始,一開始告訴你,你聽到二乘三乘,那是眾生自己妄心、妄識顯現的虛妄法而已,並不是實有的。你去看這個唯識裡面講四教的,你就懂了;本質教、亦本亦影教、唯影無本、非本非影教,裡面就有講到。所以是眾生的妄見而已,不是真的佛法實有二乘。
所以過去沒有,現在也不會有,未來也不會有,那為什麼這裡講出來呢?這裡是世尊說出來,他是遵過去佛所說,有所依止,也顯示佛佛道同。那麼所說之法,皆為一佛乘,「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這一切種智就很重要了,這三智裡面最後一個,一切種智。第一個是一切智,第二個是道種智,第三個是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知道一切法空,這是一切智;道種智呢,就是知一切法妙有;一切種智呢,了知諸法空有不二,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就是天台宗講的中道。所以眾生聽聞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究竟就是煩惱都能夠脫落,而且能夠開發本具的一切種智,過去諸佛如是。所以學佛你要開智慧,這智慧就是一切種智,也可以用般若來統稱,但是細分可以為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所以你說你有智慧,你能不能見到一切法空有不二;一切對待悉皆消除;在無分別中不妨分別,在分別當中不妨無分別,這個就是一切種智起作用。有些人他會覺得法師你在那裡破斥小乘、破斥人天乘,這就心有分別。我這是無分別,要給你說無分別法,所以必須要把墮在分別中的小乘跟人天給去掉,你才能了知什麼叫無分別;當你了知無分別法以後,你就能善能分別諸法相。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個就是一切種智。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小乘、什麼是大乘、什麼是人天乘,善能分別,這叫擇法眼。這不是世間人的那種妄心分別啊,分別好醜,分別這個是非,在是裡面得意,在非裡面難過,都是著在境界裡面;佛法講的分別是講智慧、了別、照了,一切是非他很清楚。就像鏡子在照萬物一樣,哪一個人的臉相,它都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一心所照,是無分別;無分別中不妨照得清清楚楚,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你的膚色是什麼顏色,你是男是女,它都照得清清楚楚,所以叫「如鏡現相。」所以佛門常常用鏡子比喻作智慧,般若的智照,這個分別、無分別可以同時,不光在分別相上同時、遠近也同時,大小也同時,一切能所對待,不妨能熾然成立而融入一心當中,所以叫「於一境中一切智,一切智中諸法界。」這是華嚴杜順和尚的〈漩澓頌〉。從這個鏡子的比喻,你就能夠去體會得少分,這叫一切種智。不管你是用鏡子的比喻去了解,還是用境界去了解,他講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佛法的智慧非常地高超,跟世俗的那種起煩惱的分別,不一樣。我們分別大小乘,分別了義分別不了義,不是世俗人起煩惱的那種分別,那是如來以他的般若智慧在為眾生分別。我們學佛法看到如來這樣分別,我們也如是分別,所以這個就是講的「分別亦非意。」你墮在眾生的凡情當中,你對境你就起煩惱了,你絕對會起煩惱,你絕對會擔心、會害怕,你會迷惘,為什麼?因為你對結果是一個無知的,你不知道結果,不知道未來到底如何。佛法講的了別那是智照。所以為什麼你學了大乘,你對於這些邪見、對於這些不了義法,你就能夠一目了然。這個一目就是法眼,你有正法眼,你有擇法眼,你修行不會走錯,為什麼?佛教的根本你抓到了。所以為什麼祖師著述立論,都給你講「大乘實相」,就是希望眾生能明白;為什麼給你講「五重玄義」;給你講「十門開啟」;即使不按五重玄義、十門開啟,也都有講佛教所依的體性是什麼。有人說淨土宗沒有判教,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前面那一大段玄義,這就是淨土宗的判教方式;只是後來的祖師依華嚴宗的方式作表達、以天台宗的方式作表達。誰說淨土宗沒有判教,要是經典沒有辦法判教,這個肯定不是佛法。如果是你判不出來,那是你對佛法不了解。清涼國師講的,如果你不了解心性,你對於佛法你沒有辦法下這個科判,你沒辦法判,一判就錯,一判就落到知見裡面,所有的佛經都可以分科判教。因為我知道現在有一些說他是學善導大師什麼淨土思想,那一些那個是佛門的獅子蟲,他在毀謗淨土,說淨土宗其他的祖師都講錯,只有他們的對;他在毀謗祖師,毀謗蕅益大師、毀謗蓮池大師,再者毀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所有的經,經開三分。怎麼知道的呢?經開三分最早在中國是道安大師發現的,出家人為什麼姓「釋」,就是因為道安大師提倡依《增一阿含經》裡面講的,裡面所說這個四大河水流入海中,就不是原來的河水了;各個不同的種姓,到了佛門裡面,那就統稱為釋種,所以出家人姓「釋」,這道安大師。他還講的經開三分,所以我們稱為彌天高判。為什麼稱他為彌天高判呢?因為在還沒有親光菩薩的《佛地論》來到中土以前,道安大師就發現經典可以開為三分,他就領悟到了,所以可以分科判教,每一部經都可以;直到唐朝親光菩薩《佛地論》來了以後,大家才知道道安大師所說的完全跟佛講的一樣。所以哪一個在學淨土的告訴你說淨土宗沒有什麼分科判教,你就知道他是邪說,他這個人對佛法絕對的不了解;我們講的都是有憑有據,都是祖師。那這些人經典看不懂,你看不懂不能夠說沒有啊,你領會能力太差了,整天以為混一句佛號就天下無敵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給你分科判教,著百卷的《宗鏡錄》;他從來沒有說淨土的經典不能判教,沒有祖師這樣講。所以依法不依人,講的四依法很重要,在末法這個時代,你學佛你要非常注意,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一窩蜂,要看看他講的東西到底對不對,有沒有經典依據、有沒有祖師大德說過,祖師大德有修有證啊。現代的這些人,很多講的話都沒有經典依據,都是他自己突然感覺到什麼,然後就胡說八道。比如說他在領眾的時候,在講一些講演的時候,他突然感覺到什麼,他就講出來了,胡說八道,穿鑿附會。世間人都曉得,「言不關典。君子所慚。」,世間人都知道,你講話不依典籍不依經典,君子所不齒,君子不願意這樣做。我們佛教亦復如是,你要講述一個理論,要有經典依據;你要修學一個法門,要有經典依據,你才能夠究竟得到一切種智,要知道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所以說為什麼我跟你講的這些現在人在佛門裡面搞了這些!《了凡四訓》、什麼《感應篇》、《弟子規》、《論語》等等的……,這些東西都不要學,那個都不是佛經,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提倡的這些人是妖魔鬼怪,可以肯定的,誰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出世的時候就告訴你啊,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華嚴經》講的:「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那你看看《論語》是不是世間言論,李毓秀的這個書是不是世間言論。我不反對這些俗人去學這些東西,但是你不能夠說學了這個你對於佛法就等於是有基礎了。這是錯的,六祖慧能大師也沒有學這個啊,他一個字都不認識,不要講六祖,六祖太遠了;密雲悟禪師他也是不認識字的,也是明心見性;在近代的廣欽老和尚也是不認識字,他也沒有學,你不用說他過去生學,你怎麼知道他過去生一定是中國人,所以只是自己狡辯而已。如果這些東西真的能成就佛法,為什麼你看祖師的傳記,都是棄儒從佛,既然它能夠作為佛法的基礎,何必棄儒呢?祖師都說他棄儒從佛,印光大師也說他棄儒從佛。這些人說他依印光大師。有在依嗎?沒有在依啊,只是依自己喜好而已。所以你要得到一切種智,所依的方式、所依的經論要對,依大乘不依小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過去諸佛如是教導,如是依;現在諸佛如是教導,如是依;未來諸佛如是教導,你也要如是依,你才能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你的煩惱習氣才能除掉,不然你所做的只是枝葉而已,都是枝葉而已。所以這一段講的過去諸佛是以一佛乘教化,你就要知道,從上以來,諸祖乃至諸佛,都是以一佛乘教化,沒有餘乘,沒有二乘沒有三乘,更不會有人天乘,你要清楚。佛給你開了方便,最多最多的方便,就是二乘,實際上,二乘也不算是真的方便,大乘才是方便。為什麼?有所言說皆落言詮啊!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這大乘才是方便,接引你的方便,二乘也不算真實的方便。釋迦牟尼佛對於業障重的眾生,給你淨土法門,讓你帶業往生,這個就是方便,大乘的方便,教你要放下,教你不要執著、教你不要貪戀,這就是方便。藥師佛教你念藥師佛、念《藥師經》、念藥師咒,你所願皆能圓滿,跟你希求鬼神,那個是不一樣。你希求鬼神,最後就是貪瞋癡;你求藥師佛、念藥師佛,心裡向佛,最後你的這些習氣就會轉變,轉貪瞋癡為戒定慧,你心裡就只有佛,沒有其他世間的東西,這個是方便,又能迴向淨土,一生成辦。要知道淨土法門不是只有念阿彌陀佛能去,你要清楚。念阿彌陀佛它是淨土直接的修行方式,也有念藥師佛求生淨土的,念大悲咒也可以求生淨土。《藥師經》裡面講的,彼佛即遣八大菩薩,這藥師佛遣八位大菩薩,接引你往生淨土,這是有經典依據。你不是用持名,你是用觀想、觀像,你要求生淨土,也是可以。念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也沒有問題,但是念佛比較直接一點,不用刻意去做迴向,它的正因就是往生淨土。但是你要懂得,你不要看到人家念個大悲咒,心裡想哎呀,你去不了。那是你對經典你搞不懂,你不要心裡想,哎呀,你這夾雜,什麼亂念,那是你對於佛法你不了解,對於淨土法門你不了解,淨土法門為門廣大,接引一切具信心、具願心,願意往生的眾生,不管你是人、你是天、你是阿羅漢、你是菩薩乃至你是三惡道的眾生,你是業障極重的眾生,或是你在世的時候,你偷三寶物、盜十方僧物、盜現前僧物,乃至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只要你懺悔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沒有中陰身,絕對不下惡道,一到淨土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這就是心性的極致,這就是難信之法,這就是《法華》的秘髓。《法華》秘髓是什麼呢?就是一佛乘。只有一乘才有這樣超拔的能力,讓惡業當中的眾生頓脫惡業,在苦難當中頓脫苦難;二乘法沒有,世間法也沒有,這個是事實。所以稱淨土法門是《法華》的秘髓,《法華經》的應用,沒有錯,一乘了義就是這樣用的。
你不要看這四個字-阿彌陀佛,你覺得沒什麼,裡面含藏著無量的功德,所謂「名能召德,罄無不盡」。正是此義,能夠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阿彌陀佛也是一切種智的名號。因為法藏比丘成就圓滿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這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一切種智的顯現。所以諸佛如來皆得一切種智,也希望眾生皆得一切種智,這過去諸佛。下面看的:
「舍利佛。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剛才講的是過去佛,世尊是現在佛,再來就是未來佛,表示彌勒菩薩,乃至第六尊佛,到賢劫最後一尊佛-樓至如來,都是如此。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有三千佛,都是如此。所以你拜三千佛你要知道,你在拜什麼?他們都是教化一佛乘,所以堪受頂禮、堪受供養。不是三千佛那個拿來拜一拜,糊里糊塗過去了;要知道為什麼這些諸佛,你拜他,是因為他們皆說一乘了義,皆令眾生得一切種智。他不光自得,而且也令當時候的眾生,乃至未來的眾生皆得一切種智。所以過去諸佛亦以無量方便,過去諸佛亦以無量方便,未來諸佛亦以無量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所以你聽到佛不管講什麼,都是為了讓你悟了一乘。這一乘是什麼呢?講那麼久了,之前有講過,這一乘就是一心之乘,一切諸法皆以一心,是心能夠含容諸法,能夠這個運載諸法,所以故名為乘,一乘;而此一心呢,不是哪一尊佛獨有,是眾生本有。眾生與佛的一心,完全無二無別。凡是經典講到這個道理的,都稱為一乘了義,所以說眾生即佛,跟你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跟你講頓超的,這個都是一乘,都是大乘。
凡是依此心而修的,這從修行上來講,前面講的,這個從教法上講,現在從修行上來講,依一心而修行種種法門的,都算是一乘的修行方式;無論你是從空觀入、從假觀入、從中觀入,或是持咒、或是參禪,都是算是一乘的修行方式。這樣解是一乘,行也是一乘。你要去了解,不能糊里糊塗的只會講:我們就是學一乘,一乘是什麼,不知道。人家就可以隨便騙你,說他那個什麼打坐、觀心、數這個身體的息、這個感受這個身體、找到那個我,他說他那個叫一乘。那個就是胡說八道,他把小乘現在的冠上大乘的名字,因為大家都喜歡大乘,沒有人喜歡小乘,推廣小乘他就賺不到錢;他還說他小乘有什麼彌陀禪,又想騙淨土人的錢,又想騙禪宗的錢,都是附佛外道。搞到後來自己什麼都不是,說他是小乘也不對,因為他又說他裡面有大乘法,說他是大乘也不對,他根本的依止也不是大乘,他不明心性,那所以只有我們就歸為外道。
小乘還有三法印,還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還知道要求個涅槃寂靜,心不要貪瞋癡,不起諸想,不起諸念,這個是小乘。所以你要了解什麼是一乘法,再告訴你,跟你講生死即是涅槃,煩惱即是菩提,這個絕對是一乘;給你講頓超,眾生一念可以頓脫無明的,這個是一乘,你要清楚,一念可以頓超的。就像念佛法門,它是頓超的。凡夫直接入阿鞞跋致,一生成佛,這個是頓超,這個是一乘;密宗的即身成佛,這個是一乘;禪宗的這個明心見性,這個是一乘;天台的一心三觀,是一乘;華嚴的法界觀是一乘;三論宗的正觀是一乘;律宗的光明金剛寶戒是一乘,它事相上通小乘,但是律宗的根本是一乘,你要清楚。一般人只知道律宗是通大小乘,不曉得它的根本是依著一乘。你說通,到底它是小還是大?怎麼通?以何為依?所以說律宗通大小乘,這個話好像講對,但講得太籠統。律宗的依止是依光明金剛寶戒,依不生滅性,祖師有講,你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再給你開十重四十八輕,給你開這個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乃至這個八戒、五戒、十善等,這是律宗很有名的一個律師講的-元照靈芝律師,一句話就給你講到重點,這些都是律宗的依止。
所以律宗不是通大小乘。現在的律宗它以為它通大小乘,統統變小乘去了,那叫背大向小。嚴格來說律宗是讓小乘戒通於大乘戒。什麼叫通於大乘戒?向大乘戒,通向大乘戒;不是大乘戒退回小乘戒去,那叫退轉,退菩薩心,是菩薩波羅夷罪。你退心了肯定波羅夷,不願意從心地上下手,只是從枝葉上下手,那肯定是菩薩波羅夷罪。天天都在造,從披著袈裟那一刻就開始造,從早造到晚,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學了戒,他沒有辦法往生淨土,為什麼呢?只生天而已,因為著相,所以持戒只得人天福報,因為他不了心性,只到天上去,這叫住相持戒,就是著相持戒。你修學律宗要做到永明大師講的:「無所持而具戒」。無所持就是對一切法不執著就無所持了;還有所著,還有能持所持,能犯所犯,都是有所著。不了業性本空,不知道經典裡面講的,持戒比丘不生天堂,破戒比丘不墮地獄,你不了解這層道理,你就是住相持戒。這麼一講,一大堆人全部都住相持戒;還有一種,他的是不住相,連戒相都沒有了。不住相有兩種,一種是真正像永明延壽大師這樣子的,他不著相,無所持而具戒;一種是戒相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他不持戒,他也以為他具戒了。就像把那個六齋日亂改一通,傳戒的時候他不告訴你要持六齋,他說你們選六天就好了。六齋日為什麼持六齋?四天王巡行,好像四天王的班是他調的,他給四天王排班。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他們這個六天會來這個南閻浮提,稍微巡視一下。所以教你持六齋,不是讓你隨便選六天、隨便選十天。有一些戒師就是這樣胡說八道,你們去戒場受戒自己小心一點。現在的戒師比以前的更不負責任,戒都亂講,他只要能夠有名氣就好了。也許有人會想說,這些人都出家了,怎麼還會這樣。他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或是身出家,心已經還俗了。你要是跟他一樣,按照他的這種俗心在那裡持戒,你絕對不可能得一切種智,你不會成就未來諸佛,因為眾生是未來佛,未來成佛沒有你的份,未來得一切種智也沒有你的份,未來你要了解一佛乘也沒你的份,為什麼?用心根本就不對。
所以學佛的同修自己要知道,你要得一切種智,你要做未來佛,現在的因就要種對,用的方法要正確。這個是講的未來諸佛,也是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言辭,為眾生說一乘了義,令諸眾生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再來看下面: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這個是講現在十方無量無邊,無量百千萬億佛土當中,現在的諸佛,就不是光是釋迦牟尼佛,現在的十方佛,所以豎窮三際,橫遍十虛,皆是演說一乘了義,沒有二乘法。〈方便品〉很直接明白地告訴你「佛法沒有二乘」。你不相信那是你善根不夠,你業障太重,你要去多懺悔。所謂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你要去多懺悔;所謂以念佛求生被上機,念佛則念念與一佛乘相應名為念佛,這是上根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你的福報夠大,你聽聞一乘了義,你能不生驚怖,而且你還要有佛力加持,不然一般眾生的善根,他沒有辦法去承擔、沒有辦法去領納這樣的大法。就像我們這幾天講了這個《法華經》,隔天早上我來一問你們這些同修,我昨天講什麼?很多都忘記了,為什麼?福報不夠、智慧不夠,聽不懂;要是聽懂你就記得了。心不清淨,所以還要努力,還要用功,你看你要能夠聽聞一乘了義,你真的聽懂了嗎?你回去都還要多聽幾遍,聽十遍聽百遍,你業障還不一定消,不一定能聽得懂,何況你只聽一遍,然後世間事來,糊里糊塗迷惑顛倒,就這樣十年過去、二十年過去。讓你講都講不出來,何況要你悟,你怎麼悟?你連道理是什麼,現在人講的概念,對於佛法都還沒概念,你怎麼體會佛法、怎麼體悟佛法。所以你就知道聽聞不是只有來現場聽,要懂得,所以叫聞、思、修三慧。你聽聞以後要能夠記取、要能夠思惟,正思惟,要能夠轉變,能夠修行,這三慧。這三慧也是大乘佛法裡面才有,小乘的三慧是次第的,你不要看有些小乘經典有大乘的名詞,你就以為這個它裡面就有大乘,或者大乘從那裡出來,你不要搞錯。
《無量義經》裡面就講的:「名辭雖一而義各異」,雖然名字相同義趣不同,就像井水、溪水、河水。井裡面的水跟河裡面的水、溪裡面的水、江裡面的水,它同樣都是有能夠洗淨的作用,但是井水是井水、溪水是溪水、河水是河水、江水是江水,最後同樣流入大海當中,雖然同樣叫水,但是所在的位置不同。同樣是講涅槃,二乘的涅槃是偏真涅槃,不是究竟,墮空的涅槃。佛法的涅槃是無餘涅槃,空有不二,涅槃與生死不二。所以佛能夠隨緣示現,能示現十種身,他涅槃、生死不二,就像張拙秀才講的:「涅槃生死等空花」。這個就體會到什麼是涅槃、什麼是生死了,那生死就了掉了,真的了,那就稱為如來,他就不稱為凡夫。所以同樣的名辭,但是義趣不同。你看現在十方的諸佛,也是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是一佛乘。那麼「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所以你看經文就知道,聽聞一乘法才會得一切種智,你去聽聞那個人天乘的、小乘的、或是不了義的,不會得一切種智。這有因果的,因為你聽聞一佛乘,明了眾生有佛性,這個是因;從性起修,這是緣;煩惱滅盡無餘成就圓滿的佛果,這是果報。所以這就是大乘講的因果,一乘因果,就講眾生有佛性,眾生跟佛不二,不是世俗的善惡因果,所以同樣叫因果,程度不一樣。印光大師講的,能夠深信佛法的人,必然明白因果,它這個因果是講一乘因果,不是世俗人的。不然那些鬼神他們早就都明白因果了,為什麼不成佛。所以你對於佛法的理解,要能夠深解義趣。這裡講的,以佛知見,佛知佛見,才能證入一切種智;如果不以佛知佛見,那就不是一切種智了,就是淺智、就是小智。所以華嚴宗祖師判小乘為愚法聲聞教,愚法-愚癡之法,愚笨的修行方式,它就不是真的究竟一切種智。為什麼加究竟?因為有一些經典裡面,也有講到一切種智,這裡講究竟一切種智,「究竟皆得。」那是如來的智慧。所以你要知道,要聽聞大乘你才能夠成就究竟的一切種智。因為現在很多那些穿鑿附會的,我們不得不幫你揀明出來,不得不把他的這些伎倆給你說出來。有很多小乘說他也有在禪修,那個充其量是二乘禪、聲聞禪,那麼我們仔細去看,實際上是外道禪,連聲聞禪都不是。他教你學禪要找到那個我,那個我就是貪瞋癡的根,你找到它幹什麼,就是要放下的東西,連二乘人都知道這個我是假的,他還叫你找到,那個就肯定是外道。二乘講的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無我才能涅槃寂靜。
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他是二乘,實際上都不是二乘,都是外道,附在二乘的附佛外道;連二乘法佛尚且不許你學,何況是外道法。他說他也是禪修,也是有打坐,他打坐裡面你就可以求到你世間的這些富貴、名利、家庭和樂;還說他這個禪修叫什麼菩提,都是胡說八道,都是穿鑿附會,都是讓你在這裡面起貪瞋癡;還說大小乘合融,大小乘幹嘛合融,根本沒有小乘。佛在這裡講的: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小乘,有什麼好合融。就像長者家子,長者從來沒有想到叫他除糞,一樣的意思。你就想到你自己,你會希望你的小孩除糞嗎?不會有人做如是念,同樣的道理啊!我們就像釋迦牟尼佛的小孩一樣,他就是希望你能繼承如來的家業,不是只有得佛法中,得二乘涅槃的除糞之價而已。這個話就是講二乘涅槃的價值就像除糞一樣,不是真正有價值的,同樣都有這一層道理存在。那麼,這裡再看下面的: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
只有教化菩薩法,也就是菩薩乘,菩薩乘就是大乘。「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告訴眾生你本來就具有佛性,這就是以佛之知見示眾生,讓眾生知道一切法有法性。因為同是從心所生,所以稱為法性。眾生迷惑顛倒,一念不覺,妄現有八識,八識裡面一分有所執受,一分無所執受。什麼叫有所執受?就有感覺的;無所執受就是無情的,無所執受。實際上無論你有所執受、無所執受,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同是八識所現的。八識的本源就是如來藏性,就是妙真如性,起了無明叫做八識。所以第八阿賴耶識,《起信論》講的,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裡面有覺與不覺的意思。從覺義上來看,就是講的真如;從不覺義上看,才有所謂染淨、差別,所以它是真妄和合。從覺義上來看,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所以你們有的背過《起信論》的,你自己就曉得,從不覺義那就有所謂的生滅,有三細相、有六粗相,實際上都是同一真心。所以「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讓眾生明了,讓我們眾生能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不再心外求法,你能夠依大乘而修叫心在道上,不然就是心外求法,這道即是真如。下面講的:
「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
讓眾生能體會得到,所以用譬喻言辭說佛性如虛空;又說這個佛性如同火,能夠燒煩惱;又說佛性如同水,能隨緣顯現,譬喻言辭,讓你能夠體悟得到;在《楞嚴經》上又舉第二月,敕羅睺羅撞鐘,講了十番顯見,遍歷四科七大,讓你體悟得到,處處指示。在《圓覺經》裡面,又問種種禪病,又告訴你無明本空,無明滅了不再復生;真性又給你比喻就像金礦一樣。眾生現在是「在礦之金」,只要藉由熏煉磨治,必然能夠成為純金,都是讓眾生體悟到佛知佛見,讓眾生明了心性,所以現在十方諸佛亦復如是。那麼能說此理者,佛在經典講的,跟十方諸佛完全無二無別,所謂「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十方佛。」所以你自己要成佛,對大乘要明白,明白大乘了,你跟佛的用心就一樣。所以要好好地用功,不要辜負十方諸佛的一片苦心,種種言辭方便譬喻,講說種種因緣,都是要讓你悟得一佛乘。
所以「悟得」很重要,你要能體悟;你體悟不到,只有知見那沒有用。所以你要怎麼體悟呢?講的要「實修」。什麼叫實修?依實相而修,稱性起修叫實修。稱性起修叫實修。不是以心除心,以法除法的實修,稱性起修。在淨土宗很簡單,就是念佛,佛號你要肯念,要綿密不斷,不要今天念了,明天不念;早上念了,下午不念,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一切時、一切處,佛號不中斷,你的心才會專、才會清淨。也不要念佛來求悟,不要將心待悟、不要好樂神通、不要好樂感應,你心就真正清淨,越來越清淨,煩惱就越來越少。在一切煩惱苦難當中,都能夠堅固不退,業障就會消,生死就能了,生死一了就能豁見本性,你這個生死根株,這個一念無明把它打破了,所以念佛。為什麼叫念佛?就喚回你本有的真如佛性,是這個意思。不要辜負十方諸佛方便為眾生說法。你聽聞正法,聽了以後要修,請了法以後,法回去你要學,要能夠修行,這個才叫請法。下面看: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不光過去諸佛如是,未來諸佛如是,現在十方諸佛亦復如是,乃至釋迦牟尼佛亦如是,所以他說「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知道眾生有種種的欲求。「深心所著。」心裡面各有各的貪愛。「隨其本性。」隨他好樂的,隨他能夠理解的方式,去為他說法,這個就叫觀機說法。說法要契機契理,最重要的還要契理,契理方能契機。為什麼呢?「理」就是真如實相之理。「機」呢,就是眾生他的根器。但是眾生本有,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眾生的根機。所以你契理而說,必然能夠啟發眾生本有的佛性。所以契理方能契機。因為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你只要給他佛法,他去熏習,加以熏修他必然能夠開發本來的佛性。就像金礦一樣,它本來就具有金性,具有金子,只要加以磨練,種種的冶煉,它必然能夠成就真金,把雜質給去掉。所以講經說法,你聽經聞法要契理,契理才能契機,這個是重點。現在有些講法他契機,實際上呢,沒有做到真的契機。就像人家問永明延壽大師,你為什麼不教人家五戒十善,這樣不是很契機嗎?眾生既然業障這麼重,幹嘛教他菩薩戒、幹嘛教他一乘,萬一犯戒那不是墮落嗎?永明大師回答得好,他說你拿這些人天乘好像是做到契機了,這些人還是心裡貪著,難免生死毒發;他說經典上講寧起狐狼野干之心。這狐狼之心、野干之心,非常地惡毒。終不起聲聞辟支佛意,話講到這樣子。所以契理最為重要,契理必然契機。因為眾生本有佛性,你用如實之理,必然能夠開發他如實的佛性。你如果只是投其所好,教一些這種人天乘的、教一些這種小乘的,好像他現在能夠得到一點受用,打坐能夠得到一點好像有定下來的感覺、靜下來的感覺,那個都不是真實的,只要他生死現前的時候,他就做不了主了。但是你告訴他大乘,縱然這一生沒開悟,一聞大乘永為佛種,《華嚴經》講的:「食少金剛。決定不消。」這金剛是鐵裡面最堅固的,你把金剛吞到你肚子裡面去,絕對沒有辦法消化;我們聽聞大乘就像吞了金剛種子一樣,生生世世都跟著你。就像你受了菩薩戒,了解光明金剛寶戒,一受永受,生生世世都能聽聞正法。
永明大師講的,他說你聽聞大乘即使沒有開悟,來生也是得大福報,只要你不毀謗,你能讚歎,你能這樣修,來生也是在人中,人中之王;在畜生,畜生中王,都還能夠遇到正法,都還能夠修行成就。所以他只弘大乘,他也常在傳菩薩戒。所以祖師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跟著學就對了;不要自己打妄想,以為自己很聰明,很能契機,很能講一些那些所謂的世間人認同的這些方便法,那個也不是真的方便,那是邪方便,不是真的方便。方便如果不能入理,那就不能讓你了知一佛乘,就不是真的方便。所以你看諸佛如來這裡講的,「種種方便譬喻言辭。」這個方便是讓你能了知一佛乘;不能了達一佛乘,不能讓你悟得佛知佛見的,這個不算方便,都是邪見,所行的都是邪法,所教的都是邪教。所以為什麼我們敢說「人間佛教」那個算邪教,它不能讓你了生脫死,就是讓你貪著世間,都是有所依據的,依佛所說。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如果不能了生死,這個就是錯誤的,就是偏了,就不是正的,就是邪的。連小乘法尚且都還能夠出三界,人間佛教是出不了三界的,顧名思義就是只在人間打轉。什麼做人間的菩薩,你的身見都沒斷,你怎麼做人間的菩薩?菩薩最起碼要斷身見,最起碼阿羅漢的三界見思煩惱全部都斷掉了,那也只到阿羅漢;塵沙煩惱也要斷,無明要打破一品,你才能做菩薩,不然你怎麼可能待在人間做菩薩,你生死都沒了。所以講話不依經典問題百出,什麼還發願還要再來這裡什麼為眾生來服務,再來做什麼人間的菩薩,胡說八道。你貪瞋癡、你淫欲都沒斷,你怎麼做菩薩?所以就是癡心妄想。這些人的做法,其實佛在經上有講過,他說在末法的時候,就是在我們現代,這些魔王會示現做出家人的樣子,他只講五戒十善,不讚歎你出離,不教出離法。所以你看這些搞人間佛教,他很喜歡辦什麼佛化婚禮,在裡面教你一些五戒,他們的作為就跟佛在經上講這些魔王的作為是一模一樣的,所以說為波旬子孫。我們依經典來看,你就看得很清楚了,經典上就講。他不教你出三界,他只教你在人間修善、持五戒,他看到你持五戒他很高興,因為他知道你出不去。這些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早就都講了,他們不敢引出來給你看,因為一看他的就原形畢露了,照妖鏡。那些都是波旬子孫,妖魔鬼怪,然後編了一些佛學辭典,佛教的藏經,都在批評大乘,都在批評正法,就深怕你學了大乘出三界了。魔王他有福報,他也可以假裝對菩薩很恭敬、對佛很恭敬,供著佛陀舍利,裡面都是搞著世間法;不是只有一家,好幾家,教你看清楚,不要同流合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