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大乘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二-8



妙法蓮華經今解
方便品第二
第八講
請掀開《妙法蓮華經》,看第六十一頁,經文倒數第二行: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這個是世尊告訴參加法華盛會的大眾,也就是告訴我們:十方諸佛土當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沒有三乘。這一句經文,祖師常常引用,可見它的重要性,就是要我們學佛人,學一乘了義,一乘了義就能夠讓你頓脫生死。你看像淨土法門,它就是一乘了義,可以頓脫生死。你學小乘,那個沒有辦法頓脫。念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這個慈悲能力,都是依常住真心而起作用,所以能夠現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入國土身,能夠現十四種施無畏力,福備眾生。都是以無作妙力,這無作妙力就是他證得,從耳門圓照三昧得圓通法門,明心見性以後起的作用,都是依一乘佛之見地而修行。所以觀世音菩薩能隨機趕赴。《華嚴•觀自在章》講的:「或在危厄多憂怖。日夜六時稱我名。我時現住彼人前。為作最勝歸依處。」你碰到苦惱死厄的時候,〈普門品〉講的:「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能夠做你的依靠。這個都是心性感應之極致。《華嚴•觀自在章》講的,你在危厄多憂怖的時候,或是碰到危險厄難,或是這些世間的事情,憂愁惶怖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只要日夜六時,以前是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現在是二十四小時,日夜六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在你稱名之時,「我時現住彼人前。為作最勝歸依處。」能夠做你最殊勝的依止。因為觀世音菩薩已經圓照法界,已經了脫生死,而且明心見性,把粗重的煩惱都斷掉了,示現在等覺菩薩;他過去是正法明如來啊。你稱名,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給你做最殊勝的依靠。為什麼能做最殊勝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是依一乘佛之見地修行而成就的。
所以觀世音菩薩一樣,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你心想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是心即是大慈大悲圓融無礙。所以為什麼說能夠念觀世音菩薩,馬上就給你加持、馬上就給你感應,念大悲咒亦復如是。就是因為他是依一乘了義,不是依二乘,二乘他沒有這個能力。有的羅漢雖然有神通,但是他沒有發心,羅漢再怎麼分身,他也就同時能現五百個分身,而且這五百個分身,是同一個人,是同樣都是算是人道的,他沒有辦法同時現畜生道,同時現鬼道,同時現國土,現山河大地,他沒有辦法。所以,有些人發生船難了,發生了災難了,他念觀世音菩薩,在海上突然漂來一塊木頭,那個很多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這個就是依一乘了義修行得到的成果。所以後面《法華經•普門品》就展示觀世音菩薩,他修證的功德。
所以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你不要再去想要先學小乘,不用,直接學一乘就好,更不要想說你要學什麼人天乘。我們之前講的《弟子規》這些,那個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你碰到苦難的時候,你學《弟子規》,它沒有辦法救你苦難。你要面臨生死之際,你只有念佛、念觀世音菩薩,才能夠解脫。你生重病,你念那些世間書沒有用,你只有念藥師佛、讀《藥師經》、念觀世音菩薩、念大悲咒,這個病才會好。所以觀世音菩薩講的,〈觀自在章〉講的:「彼當生我淨佛剎。與我同修菩薩行。由我大悲觀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所以有時候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看到這個人念觀世音菩薩,他不一定是活下來;可是,觀世音菩薩說:你稱我的名號,我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觀世音菩薩住西方極樂世界。「與我同修菩薩行。」跟他一起修行。他教你大悲觀自在的智慧力,讓你一切皆成就。所謂一切皆成就,就是成佛,這個都是一乘了義。所以絕對比你讀世間的這些東西,比你學小乘都來得殊勝。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這個不用再講了,太多了。一本《觀音靈感錄》,那個只是有記錄的,還有很多沒記錄的,沒有被記錄下來的,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所以你就知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沒有三乘。你就不要再去欣求小乘法以及人天乘的這些東西。下面講的:「除佛方便說。」這裡講釋迦牟尼佛講二乘是方便接引這些,當初還沒有發大心的人。當初的這些人,方便說二乘破外道,讓他能夠放下這個世間的恩愛貪欲,然後能夠懂得想要修行。真正想修行的,他就給你一乘了義。所以二乘、三乘是佛方便,不是究竟。所以世尊講: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十方佛土當中,唯有一乘法」。你現在看到二乘、三乘,只是佛自己設的權巧方便,目的是要你學一乘了義。所以後面講:「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以這些善巧方便,前面講的九部法,或是修多羅、伽陀、本事、本生、未曾有、也說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這些都是方便接引,要眾生圓悟一心而已。所以說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是要說如來他的大智大慧,也就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眾生一旦了達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行持、一切行法,自然轉為大乘,小乘也轉為大乘。所以為什麼菩薩戒裡面一樣有不殺生,可是菩薩戒的不殺生,它是講的:你要了解「光明金剛寶戒」,要知道「無作戒體」,也就是要先明了自己的佛性,然後依性起修,這個才能達到究竟;不然都是「於戒有缺漏。」而且不是小缺漏,大缺漏,沒有根本。所以說菩薩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佛在經上講的:五戒是作為你受菩薩戒、受出家戒的一個階漸,階漸目的是要你去受菩薩戒。不是說菩薩戒是建立在這個五戒上,因為你無法發心直接受菩薩戒,所以佛才講五戒接引你。但是五戒只有注重戒相,甚至它還可以揀擇受。有一些人他就揀擇受,他說我做生意啊,我不能不打妄語,受五戒的時候,不妄語戒他就不發願,這個就是揀擇受戒;菩薩戒不行,你一揀擇受,那就有問題。因為心性是圓滿的,無分限故,不可以讓你揀擇,你一揀擇你的心就不誠了,就帶著分別。你揀擇不殺生,表示你要殺生;你揀擇不偷盜,其他戒都受,不偷盜不受,那表示你要偷盜;你揀擇掉了不妄語,那表示你要打妄語;你揀擇掉了不淫欲,表示你要淫欲、要邪淫,所以佛教我們平等受持。要知道,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為什麼說出家人殊勝?出家,你不要看他沒修,我知道現在很多在家人,學佛好像學得不錯,但是心裡都有一種傲慢,覺得說出家人沒修。我告訴你,出家人再沒修,也比你殊勝。破戒比丘,猶勝外道種姓;比丘如是,比丘尼亦復如是,所以你不可以看輕出家人。玄奘大師跟唐太宗講,他說:你求雨,為什麼要去求泥龍呢?泥塑的龍像。不是這隻泥塑的龍來給你降雨啊。但是它就是你真誠心、恭敬心的一個表現,所以你祈雨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要恭敬三寶,因為他是代表佛陀的正法。所以在家居士要懂,再怎麼沒修,那個出家的相,就是比你的殊勝,那個不一樣,你不可以傲慢,這個是基本的。那麼這裡講的:「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佛說這些二乘、這些三乘,目的是要引導你去了解真如實相,也就是如來的智慧。這個如來,不是指別人,就是眾生本具的智慧。佛是已證,眾生是本具,眾生未證,還沒有證得。所以學佛你要知道,你現在看到這些,什麼二乘法這些,都不是世尊要教導眾生的。你再看下去: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這一段話,你的疑惑就應該要完全解除,你心裡面的這些錯誤的知見就應該要放下,你看到世尊話講到如此真切。他說:「諸佛出於世。」只有這一件事情是事實,所有二乘、三乘法都不是真實的佛法。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小乘不是佛說呢?「餘二則非真。」其餘二乘、三乘,都不是如來的真實法,不是如來的真實說。所以說「諸佛出於世。」這個諸佛就是前面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十方。過去的十方,現在的十方,未來的十方,一切的諸佛如來,包括釋迦牟尼佛,他們都是講一乘佛法。所以說「唯此一事實。」唯有一乘法是真實的佛法。「餘二則非真。」其他都是假的。所以為什麼舍利弗請佛說法,世尊制止了他三次?而且還是先制止,制止以後舍利弗才請。因為是法不可思議啊!「言辭相寂滅。」沒有辦法用言語說。告訴你了,你也不敢相信。告訴你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其他二乘、三乘都不是真實的佛法,「餘二則非真。」那何況你學什麼人天乘,那些都是墮愛見坑,失菩提路。世尊在《楞嚴經》講,教你人天乘的這些,在人間在那邊愛來愛去,愛欲來愛欲去的,都是魔王,波旬眷屬。「廣行貪淫。為善知識。」這貪淫不是只有男女,家親眷屬裡面,貪著愛戀不捨。你愛你的兒子、愛你的女兒,你這個貪愛心不放下,你的心不清淨,你三界出不去。你那一念貪愛心,你沒放下,你三界出不去。那現在佛門教人天乘,都是在教貪愛,都是令眾生墮愛見坑當中,失菩提路。所以世尊在〈清淨明誨章〉裡面講:「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如果這一念愛欲心不除,「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你修學佛法、念佛持戒,本來就可以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但是如果你這一念愛見、愛欲心,愛見分別心不除,你絕對出不了三界,「塵不可出。」所以,不要再去學什麼《弟子規》這些東西增長愛欲,聽到釋迦牟尼佛跟你講真話,你自己就要相信。那一些道場不如法的,你就不要再待,損自己的道。道業要是受損了,對自己的傷害是最大的,你這一生不能成就,遇到佛法還空過。現在末法的這些道場,說實話,挺悲哀的,到道場學不到佛法,反而都是學世間法去了。就像廣欽老和尚講的,廣欽老和尚也很不喜歡他的學生,去讀什麼佛學院,他說那裡面,都沒在教佛法,都是教一些世間法,出來就想管人,想做大住持、做大當家。不知道自己的「我相」這麼重,修行要從除「我相」開始。你以為念個什麼管理,你出來就是可以管道場啦?廣欽老和尚講得對,完全正確。修行從除「我相」,不是從那些學位、那些管人的方式開始學;那個管不了道場,只會把道場弄得亂七八糟,佛法都變質了。那些管理方式,拿來管道場只有罪業。而且釋迦牟尼佛在《仁王般若經》講的,不可以用世間的這些方法、觀念去管理道場,否則把你踢出佛門。他把你排除在佛門之外,他不算你是個出家人。世尊在《仁王般若經》講得很嚴重,也同時交代這些國王:你們都是佛陀弟子,你不可以用你的個性、你的習氣去制定法律,去為難這些出家人,或是障礙別人不讓人家出家。我想順治皇帝大概就是看了《仁王般若經》,所以把出家的限制給它取消了,這是我的猜測。當然從前的制度,也有它的好處,它會考你對佛法、對於心性到底懂不懂,你對於佛教,有沒有基本的了解。那現在的話,如果再恢復舊制的話,我想沒有必要。因為呢都是那些世間人在出題目,沒有修行,都出一些知見,背一背佛學名相,玩弄名詞,那個沒有用。所以這裡講世尊告訴我們的:「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而且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釋迦牟尼佛絕對不用小乘法教化眾生,這個話講得非常地真實。所以你說要先學小乘,你講這個話,跟釋迦牟尼佛唱反調。釋迦牟尼佛是法王啊,真正的法王啊!你現在看到現在外面那些,有一些說他自己是法王的,那個不是真的;密宗的正傳,這個例外。有一些假的,說他自己是法王。對密宗的上師尊稱法王的,是弟子對他的尊稱、對和尚的尊稱;但是世尊是真正的諸法中王。所以你的一言一行,你不要跟釋迦牟尼佛唱反調;還有說要學人天乘,那是完全唱反調,根本就是在對抗佛法。穿著袈裟,跟佛頂著幹。佛教你這樣做,你就偏偏要跟他唱反調,那個就是現世的提婆達多,調達惡友,讓你墮愛見坑,失菩提路。這些人就包括現在的這些附佛外道,還有一些提倡人間佛教、《弟子規》這些人,都是在跟佛唱反調,這些人將來一定有惡報,我跟你說實話。你不要看他現在穿著袈裟,將來一定有惡報,而且很嚴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你會看得到的;所以你最好小心,如果你親近這種地方,你將來也會有惡報。你碰到災難不會逢凶化吉,因為你是在跟釋迦牟尼佛唱反調。佛說的,他絕不以小乘幫助眾生,怎麼會用人天乘呢?甚至佛講的,「佛自住大乘。」他說他自己是住大乘法,自己學的是大乘法。「如其所得法。」佛在大乘裡面有修有證,得到圓滿的佛果,所以叫「如其所得法。」成就了「定慧力莊嚴。」這個「定慧力莊嚴。」有定、有慧以及莊嚴的身相。所以說「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釋迦牟尼佛說他以大乘來度化眾生,「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所以他度眾生都是用大乘,沒有小乘、沒有人天乘。清涼國師他說:小乘法跟大乘法算佛法,人天乘不算佛法;釋迦牟尼佛講得更確實,小乘跟人天乘都不算是佛法,只有大乘才是佛法。世尊親口在《法華經》上告訴我們的,這經文你要看得懂,不要只有尋枝摘葉,要深解義趣。所以世尊修學大乘,「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
下面講的:「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大乘佛法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不管你什麼樣的根器、什麼樣的業障,你再重的業障,只要遇到大乘佛法,一定能消掉,而且能頓脫。你看,不管你是什麼人,你念觀世音菩薩,他馬上就來幫助你。「稱名應念得加持。弓矢鋒刃無傷害。」馬上稱名,馬上加持,他平等普度啊。觀世音菩薩會不會想說你業障很重?你念佛、念觀世音菩薩,馬上加持。乃至這些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念阿彌陀佛,十念一念皆得往生,所以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祖師告訴我們,佛法就跟水一樣,什麼人喝了,什麼人解渴。所以說大乘平等法,「似天普覆,如地普擎」。如同天一樣,覆蓋著一切眾生;如地,平等地承載著一切萬事萬物,這個就是大乘平等法。所以世尊講,如果他以小乘來教化的話,乃至於一人,不要說這麼多人,哪怕是用小乘法教化一個人,他說我就墮在慳貪裡面,而且是大慳貪。釋迦牟尼佛是大施主,《無量壽經》講的:「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他是用什麼普濟諸窮苦的?用的是大乘、用的是一乘了義。「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釋迦牟尼佛是用大乘法來幫助眾生。所以說的大乘平等法,他絕對不會用小乘來教化眾生,乃至一個眾生,他都不會用小乘法來教化。所以你要記得,佛絕對不用小乘法來教化眾生,乃至一人。他說如果他用小乘法來教化眾生,哪怕是只有一個人,他也墮在慳貪裡面,「此事為不可。」他絕對不做,諸佛如來語無虛妄。前面不是講「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來不用小乘法教化眾生,也絕對不用人天乘教化你。人天乘比小乘法還差勁!小乘法尚且不用,怎麼會用人天乘!所以唯有大乘。講了這個話是事實,所以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包括其他的說法都不是真的,就是《楞嚴經》講的「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同樣的道理,「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跟《楞嚴經》講的「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如果哪一個人告訴你,佛是用小乘法在教化眾生、用人天乘在教化眾生,這個人一定是妖魔鬼怪。《法華經》講的「唯此一事實。」其他的說法都是假的,唯有一乘法是事實。所以你不要中傷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絕對不會用小乘法來教化眾生,不然他就墮慳貪。佛是大施主,不慳貪之人。所以相對的,你在流通佛法也要流通大乘,不然你就墮慳貪。慳貪是餓鬼道,慳貪佛法。你用小乘、你用人天乘流通,你絕對是墮在這個不饒益處,你就墮慳貪𥚃面。所以自己要發心,自己要發心就是流通大乘、修學大乘。釋迦牟尼佛他這裡講的,不會用小乘法教化一個人,如果他用,他就墮在慳貪裡面;何況是你們是凡夫!你要是墮在慳貪裡面,那你肯定是下惡道。釋迦牟尼佛不墮慳貪中,所以流通大乘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記住。不要只知道說世尊流通大乘,你自己也要流通大乘,不然你也是墮慳貪,而且你這個慳貪障礙你,讓你成不了佛,流通二乘是成不了佛。流通人天乘,你在佛法拿十方的錢,做這些令眾生墮愛見坑、失菩提路的事情,你絕對下三惡道。我們之前講過,你不要說你還一切眾生,你還釋迦牟尼佛就好,你還不起!因為你現在收到的這些供養,十方來的供養,都是佛的福報。今天要沒有釋迦牟尼佛,你要是把這個你出家的形象拿掉,如果你是個老人,你就是一個老頭子而已;你是一個年紀大的女人,你就是一個老女人而已,人家為什麼要供養你!是因為看到這一身袈裟。那你穿著這個袈裟,要對得起這袈裟;受菩薩戒的同修要對得起縵衣,對得起你受的大乘菩薩戒,不可以墮慳貪當中。不然,一種慳貪是墮惡道,一種慳貪是讓你成不了佛,都是不能成就。所以看經要深解義趣,不能只想到說,這是釋迦牟尼佛,你也要想到自己也要流通大乘,把大乘佛法結緣出去。如果你不會講大乘,你就把我們講經的東西流通出去,把正法介紹給大家、讓大家都知道,這個就是流通大乘,因為我們是講大乘的,這個很重要。再看下面: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這裡講的「若人信歸佛。」就是說,你們要來相信如來所說,如來絕對不打妄語。因為講到這裡,一定有很多人覺得釋迦牟尼佛說假話,甚至有一些小乘的、外道的、人天乘的,他們都要說這個《法華經》是假的,只要不符合他的想法、看法,他就說它是假的。這些人我舉過一個比喻,自己不識得真正的美金,拿到假鈔,還以為自己的是真鈔,認為人家的都是假的。你看他可不可憐!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的這些大菩薩,都知道諸佛國中只有一乘法,只有這些少數人不知道。現在釋迦牟尼佛示現劣應身來教化你,你還要跟佛唱反調,你還要倒過來謗佛,這就佛門的壞學生。老師要幫助他,他不願意,他還要說老師找他麻煩,說老師在貶低他,這個就是壞學生。現在有些人他就說你們大乘都在貶低我們小乘。你看他不懂得要上進,人家提攜你、提拔你,你說你在貶低我!所以這個就是佛門的壞學生。所以你要做佛門的乖學生、做佛門的好學生,聽佛的話,做佛陀的弟子、做彌陀的弟子,不要做外道邪見人的弟子,這個一定要能夠回過頭來。「若人信歸佛。」如來是不會欺誑,也沒有貪嫉意。什麼叫「亦無貪嫉意」?如來不會用二乘法教化眾生,因為只要用二乘、人天乘都是屬於慳貪,這對到前面的經文,你就懂了,所以說「亦無貪嫉意。」世尊說他「斷諸法中惡。」他的一切煩惱習氣全部除斷。所以「故佛於十方。」世尊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圓滿成佛。他說「我以相嚴身。」所以世尊一開始講《法華經》的時候放光現瑞,照東方萬八千佛土,「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他放光現瑞為大眾所尊敬,所以他今天把一乘實相印給你給講出來,一乘實相印給你講出來。下面講: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釋迦牟尼佛說他從因地發願,從來的這個誓願,就是希望令一切的眾生跟佛完全無二無別,也就是都能成佛,都能成佛。佛是希望眾生成佛,不是只希望眾生做點好事、做點善事!所以你不要以為佛教就是做善事、就是講孝道,你不要搞錯了!釋迦牟尼佛說我希望眾生都能成佛,這是他講的。所以佛教不是只有在做善事,在搞一些孝道-洗腳、抓背,那個不是啊!扶老人過馬路,不是啊。那個扶老人過馬路有些都做秀,扶好幾遍!扶過去又扶過來,人家都不想走了、他還要扶。佛法不是做秀,佛法是實修,實際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他的佛法教眾生,就是希望大家都成佛,所以說「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他說「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他今天講《法華經》是暢佛本懷,乘佛的心願。暢佛本懷「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你們這些聽到的這些眾生,包括末世聽到《法華經》都必定成佛,絕對成佛。所以你應當「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這個是絕對的,絕對成佛,沒有一個例外的。不光這裡的眾生,乃至來參加聽聞《法華經》這些天龍八部、諸天善神各各都成佛。釋迦牟尼佛講經絕對不打妄語,佛就是希望眾生成就無上菩提,沒有別的,沒有別的想頭,只有希望眾生成佛。所以他今天非常地歡喜,他說「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讓眾生知道佛法中只有一乘,沒有二乘,希望眾生都能入佛知見地,而且這個佛知見地,一乘佛之知見是眾生本具。所以世尊今天能夠暢所欲言,隨自意說,他非常地歡喜,「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下面講的: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這個就講現在的這些附佛外道、人間佛教,搞《弟子規》、《感應篇》這些人,「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就是講不聽,就是喜歡跟佛唱反調。釋迦牟尼佛說若我遇到眾生,如果他遇到眾生,都是教一乘了義、都是教大乘。「盡教以佛道。」佛道者就是一乘,「盡教以佛道。」但是這些人「無智者錯亂。」搞不清楚,以為佛法從人天乘開始打基礎、從小乘開始打基礎,「無智者錯亂。」世尊怎麼解釋他也不聽,「迷惑不受教。」後面釋迦牟尼佛要駡人了!世尊大慈大悲,就是希望眾生成佛,還是有一堆人不信、還是有一堆人要來毀謗佛,罪業深重啊!所以世尊下面講的: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釋迦牟尼佛把你看得透透的,這些人就是好樂世間、貪著世間,所以要弄什麼佛化婚禮,搞這些人情佛事。釋迦牟尼佛講:「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沒有善根!沒有善根還罪根深重,業障重。這世尊為什麼還要這樣駡你呢?如果真的世尊放棄了這些人,他就不駡了!為什麼他還駡?希望把你駡醒。所以不管是讚歎你、不管是駡你,都是在救度眾生,希望你能夠回過頭來,能夠修學大乘佛法,不要再迷惑顛倒。所以我們講《法華經》講〈方便品〉,不是要針對哪一個山頭、不是要針對哪一個法師,也不是要拆你的雲板、關你的山門,是希望你能夠聽佛的話,能夠回過頭來修學大乘。世尊亦復如是,所以他才把這些人再教訓一頓,他不是要把他們永遠放棄。要是永遠放棄,他說都不說,他也不會駡他業障重啊!所以你如果曾經迷惑顛倒,你現在趕快回頭都來得及。
釋迦牟尼佛講,他知道這些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貪著於世間的五欲六麈當中,財、色、名、食、睡。所以他認為拜佛就是來求發財,拜佛陀舍利就是要求事業順利;搞個佛化婚禮,就希望兩個人百年好合,將無常認為是真常!這些都「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他不知道他這個癡愛能夠給他造成無量的煩惱,他就是不願意聽、不願意放下,托名為說:我幫助世界、幫助眾生,給他善法,接引他。其實都是自己的癡愛在作怪,自己心裡面的癡愛在作怪、在作祟,「癡愛故生惱。」不是真正隨順佛知佛見。這些人從來在提倡這些世間法都是世間的習氣,都是他自己世間的習氣,只是找一個很好的由頭、很好的理由,說他是在幫助眾生、接引眾生,都是自己心中的癡愛,不光令自己在生煩惱,也令眾生墮愛見坑、失菩提路,令眾生生煩惱。因為眾生有無始劫來的愛欲、貪瞋癡,熏習佛法尚且未必能速即除斷,沒有辦法馬上就明心見性,你還給他看那些世間的東西,勾起他心中無始劫來的恩愛貪欲的業習種子,他怎麼會成就?就像一個人已經中毒了,你不給他解毒,你還給他服毒,你說這個人不死才怪。眾生有五欲的這個宿疾,你現在不教他離欲、不教他斷欲,還反而給他這些東西,讓他欲望更熾盛,他怎麼能夠出離,所以說「癡愛故生惱。」不光提倡的人自己是世間心,自己在生煩惱;眾生看了,依著他教的、依著他學的,也都是在生煩惱。而且生了煩惱自己還不知道,以為自己天天都在修行。《圓覺經》講得沒有錯,「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都只是增長自己的癡愛心,「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圓覺經》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所以自己要懂得回頭,不要再迷惑下去。下面講「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你不要以為你學這些東西,你能成佛、你能得個人身。我告訴你,你世間的愛欲心起來了、你放不下,這個愛欲心很重,會拖著你的神識往下墜。這個《楞嚴經》裡面就講到了,「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情多想少他就往下沉,「純情即沉」這眾生情欲非常重,沉阿鼻獄。這個情欲雖然有,但是輕的「輕為羽族,重為毛群」,都是墮三惡道,所以說「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你以為你提倡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在幫助眾生墮落,你是在害死他。所以為什麼魔王都喜歡提倡一些世間法,表面是五戒十善,裡面是勾起你的貪愛,讓你「墜墮三惡道。」永遠受他控制、永遠受他魔力攝持。所以他就以他的魔力、用他的福報,來贊助這些魔王集團、贊助他底下的這些……。所以你看到這好像有很多人,在學什麼《弟子規》、什麼……,那個都是被魔力攝持了!很多人在搞這個人間佛教,這個都是被魔力攝持。其實真正的佛教裡面,沒有人可以接受這些搞世間法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不能接受。我說的佛教是含十方法界,你不要只看到這個南閻浮提,這地方人太少了,十方國土中。那為什麼還留百分之二十呢?就是有一些人,有善根想學的,搞錯了。真正學佛人、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不會想要搞這些世間法。所以不是只有算這個地球上,我是算十方法界,說百分之八十還算少的。菩薩比眾生還多,沒有人可以接受你這麼亂搞,所以釋迦牟尼佛嚴厲喝斥,希望末世的眾生,不要墮在惡道當中。所以為什麼世尊無論是駡你、無論是讚歎你,都是大慈大悲。他希望眾生能夠出離、能夠回頭,他不是要把你踢到三惡道去,你自己要覺悟。所以這裡講「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在六道輪迴當中,受盡了種種地苦難。所以你要知道你現在遇到的苦難,就是因為貪、瞋、癡,對於這世間貪著、對於五欲貪著,所以感招的苦難。你要解決這些苦難,五欲要放下、癡愛要放下。這癡愛不光只是男女,包括你對你的兒子、對你的女兒、對你的事業種種的……發生的這些癡愛、造種種業,你自己都要放下,心裡要放下;那學生一樣,包括學業都一樣;包括同學等等的……,凡是起貪瞋癡的都要放下。心𥚃上放下,事相上書照念、工作照做。我講得很清楚!書照念、工作照做,家裡面該做什麼還是照做,心裡面一定要放下,不然你就受六道輪迴。下面講的: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這些人墮落在六道當中,「受胎之微形。」受胎就是所謂胎、卵、溼、化,四生這樣遞相輪轉。所以你以為你現在的太太、妳現在的先生,他過去生就是妳的先生嗎?不一定啊,可能是別人的先生;來生不一定是你的家親眷屬,也許是別人的家親眷屬。所以寒山大師講的:「六道輪迴苦,孫兒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內煮。」他是輪迴的,轉生受身改形易道!都是講的「受胎之微形。」改變他的形貌。「世世常增長。」這個輪迴的事情,生生世世都一直在那裡輪迴。你的惡業、你貪瞋,不斷地都在增長,不會放下。所以為什麼說一定要熏習大乘。永明延壽大師講的:「寧起狐狼野干之心,終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正是此意,不然你一定在這裡生死輪迴。你縱然學佛,你學二乘,你學得不圓滿,沒有辦法圓滿成佛。二乘法不圓滿,不能圓滿成佛,「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這些人福報很薄,「薄德少福人。」為「眾苦所逼迫。」這些貪、瞋、癡,乃至招感來的湯塗、火塗、刀塗,你受這些苦難逼迫,受八苦所逼迫,都是因為你沒有熏習大乘的緣故。所以很多人學佛,學了淨土了,我們在看,他學很久為什麼煩惱都伏不住、斷不了,他也很認真,因為他沒有真正學到心性之法,他只在事相上在那裡做工夫,合掌、恭敬、講一些謙虛話,或是只有在事相上持戒;再看看他、考核考核他,他的這些世間意放不下,你叫他說要放下、不要煮葷腥、你要吃素,他沒有辦法。他還是覺得他的家庭很重要,家庭擺第一,這個就是。所以他學了幾十年他放不下;再往細部去看,唉呀,原來他都在學《弟子規》、《了凡四訓》,多少人學了這個,他不學佛了。所以他這個長時期學佛,煩惱都還是煩惱,因為他只從事相上在那裡看,看善、惡。我們跟同修講,袁了凡就是一個人,他以為他自己能轉變什麼命運、做什麼好事,天下做好事的人多著呢,袁了凡命運怎麼轉?持準提神咒。他連他自己怎麼轉變命運他都搞不清楚,還以為是他自己多能改、多能修;要不是有準提神咒,消他宿世的惡業,他怎麼能夠轉過來。所以你看世間人,連佛菩薩恩德都尚且不識,還我相這麼重,覺得自己能夠改變什麼?多少人像他一樣做好事,不也沒轉嗎?所以道理要清楚,一個人命運怎麼轉?是因為他業障消了。了凡他是因為他持準提神咒,所以到底是誰幫了他,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寫一本《了凡四訓》說他自己多能轉,從小善做成大善,你要清楚,真正轉變他命運的是佛法、是準提神咒,連得世間的福報都是準提神咒,這在這個咒語的解釋裡面都有講到,你要求世間的這些,準提神咒可以幫你。所以雲谷禪師教他的是對的,但是他自己搞錯了,他以為是他自己能夠去做什麼轉變,其實是準提神咒消他的業,不是做做世間善事,你業就能消,沒那麼簡單。一個人要消業障,你「必假佛力」,必然需要這個神咒超拔的力量,你業才能夠轉過來,所以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那麼你貪著世間、貪著這些五欲六塵放不下,世尊告訴我們,你就會墮三塗,就會受六道輪迴,就會受到「眾苦所逼迫。」這個一定要清楚。而且這一類人是「薄德少福人。」就世尊講的:「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說你薄德少福,是希望你能夠回頭、能夠積福,積集大乘無生之福,積集大乘的福慧。不是只是駡你說福報不夠,佛說你福報不夠,是希望你能夠修大乘的福。所以要去流通大乘、要讚歎大乘,勸人家修學大乘,你這個業才能消。所以你看經典你要懂得,世尊喝斥,同時希望你轉變。下面看: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世尊講這些世間人,教他來學佛,沒有辦法學,入於邪見稠林當中,邪見就如同茂密的森林一樣,所以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起有見或無見,那麼「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這有見、無見包括,也就是我們之前講過「斷見」跟「常見」。認為人死以後繼續做人,這是常;認為人死以後什麼都沒有了,要及時享樂,這個是斷見。這墮在斷常當中,那麼依止此斷常二見,「具足六十二。」,這六十二見,從過去、現在、未來搭配五陰,每五陰當中具有四種邪見,再加根本的斷常二見,所以有六十二見。這四種是哪四種呢?第一個就是「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認為色、一切色法很大,我很小,所以他寄居在這個色身裡面;再來第二個是「我大色小。色在我中。」這有的是外道,他認為他的這個靈、心靈很大,比色還大,包容法界,那這個色在我中;還有的認為即色是我;有的認為離色才是我,所以起種種邪見。你去檢點看看你自己是不是都有這些邪見,這邪見只要一個,你有一個,其他就相待成立。因為眾生不是墮這邊,就是另外一邊;有了這邊的邪見,他就會有對待的邪見出現。就像為什麼你知道黑,為什麼你曉得這是黑,因為你看過是白,你心裡面有一個跟它相對等的。所以說眾生這個世界怎麼來?「相待成搖」啊!一切對待能所而成立,釋迦牟尼佛一句話就把這世界怎麼來的一次講完。那這相待成搖怎麼相待?「覺明空昧」,就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妄生能所二相,這無明就是對於真如自性不能覺了,起一念迷惑,而無明又沒有根本,所以稱「無始無明」。不是說無明沒有開始,你說無明沒有開始,這無明就變成一個實物,變成無因,不知道它從哪來。說「無始無明」,就告訴你這個無明它本空,它是幻化的,所謂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不是二乘人以為的無因生。你說無因的話,那就又錯了,墮到這個二乘以及外道見裡面去了。那實際上呢,怎麼會迷的呢?佛在經典上比喻,就像你迷路一樣,你說這個迷從何而來,既不是路讓你迷,也不是你本來迷路,所以說這個迷,這個一念迷情,原來說畢竟是空。不可能是從覺心而生,因為覺不生迷、悟不生迷。迷、悟是對待的,迷是迷,悟是悟,悟不會生迷,既然悟了決不生迷。所以舉了一個比喻,就像你迷路一樣,所以說為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你這一念迷情是「當體即空」,沒有東西,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說為「無生」,沒有東西生它;但是你說真的沒有東西生它嗎?實際上是你對於心性不明了,這個東西幻生的。所以你不可以墮在這個無始當中,你墮在無始,以為沒有個開始。這小乘講的無始無明,它就墮在這個有個無明沒有開始,而作實無明。這個道理很微細,自己去體會,大乘講的無始無明,是告訴你無明本空,不是有個無明找不到它開始,這差一點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這裡講的六十二種邪見,「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下面看: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所以有這些邪見,你就會「堅受虛妄法。」剛才前面講的,認為色是我;認為離色有我;認為我在色中,認為這個「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認為「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就是這樣子,眾生就是這樣迷惑顛倒的,這就是邪見,與真如本性不相應,所以「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就是放不下,不願意捨,然後「我慢自矜高。」認為自己的看法絕對正確,所以叫「見取見」;見取見就是認為邊見、邪見,還有身見它是對的,絕對正確,叫「見取見」。那你就會「我慢自矜高。」認為說自己有什麼學識、有什麼看法、我的想法什麼等等的,不願意放下,覺得說放下不知道怎麼辦,這些都算「我慢自矜高。」對人呢?只是隨便應付應付,「諂曲心不實。」「諂曲心不實。」不是真實心,學佛也沒有真實心在學。所以你看你要是貪著這些世間法,你裡面的業習全部都會出現,就是世尊這裡講的這個樣子。所以很多學佛人他做表面,表面恭敬,到佛堂來稱末學,回家就稱老子;女眾一樣,到佛堂來稱末學,回家就稱老娘,這我慢習氣會出現,所以「諂曲心不實。」學佛不能只學表面,心裡要與真如實際相應,這個才叫謙虛。「知法本空」是謙虛啊!不是只是說一些客套話、逢迎巴結的話,那些話都不是真實語啊!心裡要與真如實際相應,才叫做真實,才叫做謙虛,才叫做「離諂曲」,離開諂曲,不然都算「諂曲心不實。」縱然你現在做不到,也要往這個目標去努力,至少你的用心是對的。下面看: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世尊感嘆哪,這些人怎麼跟他講都沒辦法,度不了啊!「於千萬億劫。」因為業障重,「不聞佛名字。」聽到也等於沒聽到,甚至還要毀謗。我們佛法在他面前,他不願意學,他說:「學那個有什麼用?也賺不了錢,不現實。」這個都是他心裡面的邪見,以及他貪著五欲,所以他沒辦法學佛;你叫他來學佛,他就跟你講佛法不離世間法,這些都邪見。他也會引用佛教的這些用詞,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他還是覺得世間法比較重要,你看就知道,他就是「堅著於五欲。」「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那我們自己反省看是不是這樣子,學佛不是應付場面,所以這些人「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聽到是等於沒聽到,教他念佛,他覺得不要,念佛是教我去死;教他讀經,他說那個經典那麼難,我又看不懂,又不知道它的意思,所以他就有種種的理由,「不聞佛名字。」聽到也等於沒聽到。或是更可憐的是,進來佛門裡面還「不聞佛名字。」教他念佛放下,他說不可能,他說我萬一要是沒修好,那怎麼辦?我先學個《弟子規》,我保個人身。這個就是「不聞佛名字。」還有等等的……,他覺得學大乘沒有基礎,我先學個小乘,先調個息吧,這些也都是「不聞佛名字。」為什麼?都是法華會上退席。法華者代表「一乘」,於大乘法中退席,都是「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也聽聞不到正法,「如是人難度。」釋迦牟尼佛講這些人真的很難度,很難度啊!現在就有這些人,在沒有佛教以前,也有這些人;有了佛教以後,還是有這些人,所以世尊感嘆這些人難度,度不了。你被佛說你難度,自己要趕快想一想,自己度自己吧!迷時師度,覺悟了以後,你能反省覺悟,悟了自度。依止大乘,就是自性自度,所以世尊感嘆「如是人難度。」下面看: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這是講他當時候在教化眾生,所以他叫「是故舍利弗。」有這些狀況,他設方便法為這些人說這世間有種種苦,讓你知道有苦,你要懂得苦從哪來,講這個苦的因素,這苦從貪瞋癡來、從散亂而來,所以你要知苦、要斷集、修道證滅,得到一個叫涅槃,所以叫「示之以涅槃。」它這個涅槃是二乘的有餘涅槃,不是真的無餘涅槃,你看這個經文下面就很清楚。下面講: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這個是世尊告訴我們,他雖然跟二乘講涅槃,可是二乘的涅槃不是真的,所以說「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雖然說諸法寂滅相,但是它是本自寂滅,不用你來修證,所以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二乘所得到的涅槃,它是滅煩惱取涅槃,有取有捨,能所對待,所以不是真正的涅槃,屬有餘。這裡講「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那二乘呢?它墮在這個空當中,知法唯滅,只有空相,它墮在涅槃坑。大乘經講的:「墮涅槃坑,失菩提路。」或叫「墮無為坑」,一樣的意思,這個就是二乘人不曉得真正的無餘涅槃,所以墮在有餘當中,墮於空中,所以以為諸法都是寂滅的,他不知道諸法唯心,法法唯心;他不知道諸法從本來都是寂滅相,不待你滅,本自寂滅。所以說無明本空,不待你去把它空掉,它本來就空。所以跟你講個無始,是告訴你這無明沒有根,沒有個來處,沒有個去處。不是說有個無明,沒有開始,那就錯了。所以剛才方便說有個開始,這是破除你認為無有個開始,你墮空,我們就說有;你墮有、著有,我們說空;空、有俱不墮了,空有對待了,給你說中道,都是方便說法。所以小乘人認為的無始無明,他認為就是還是有個無明,只是找不到開始;大乘講無始,是跟我們講的「無明本空」,你找不到它的來處,找不到它的去處。所以說就像你迷路一樣,你怎麼迷的?是路讓你迷,那每一個人走到這條路都應該迷路,為什麼本地人不迷?那悟不生迷,所以說「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告訴我們這無明的根本,到底是怎麼回事,《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圓覺經》講得很清楚,一切大乘經典裡面都有講到,所以「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你依一乘寂滅場地而修行,來世必定成佛,所以叫做「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下面講的: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他說:「我有方便力。」世尊講的:「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的諸佛世尊都講的是一乘法,一乘道。他說今此諸大眾,也包括叫著我們,叫著末世的這些聽聞《法華經》的、末世的這些佛陀的弟子,所以講「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你心裡面的懷疑都應該放下,你心裡面的執著都應該放下,你認為要先學小乘才後學大乘,這個錯誤觀念要放下;你認為要先學人天,不然保不了人身,這種錯誤觀念也要放下。「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所以我們才說的:「小乘不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說:「根本沒有二乘」。我們講非佛說,其實還棋差一著,還差釋迦牟尼佛很多。釋迦牟尼佛說:「根本沒有二乘」。我們講非佛說,很接近,但是世尊講得痛快,慶快直捷,根本沒有二乘。他是教主啊!「唯一無二乘。」下面看: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下面講的,「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的佛,這些佛都已經滅度了,有無量無邊,「有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這「種」要是按《華嚴經》來講,是世界種,就是這個蓮花臺藏世界外面還有很多世界結合起來的,稱為「世界種」,它比這個蓮花臺藏世界還要大,所以這裡講「百千萬億種。」百千萬億個世界,「其數不可量。」每一個世界有一尊佛,教化這個世界的眾生。「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以種種因緣、譬喻、方便言辭、無數的方便力,或是放光,或是現瑞,或是這個舉比喻,或是直接跟你直示心性,都是要讓你了解諸法實相,所以叫「演說諸法相。」所以世尊不管說什麼,就是要讓你明心見性而已,你學佛要知道。佛講的:「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所以佛,不光此間的佛,釋迦牟尼佛希望眾生入佛道,過去諸佛也是一樣,也是遇到眾生,「盡教以佛道。」過去諸佛如是,現在諸佛如是,未來諸佛亦復如是,所以一定要清楚。下面看: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這裡「又諸大聖主。」這是講的大聖主,就是這些諸佛如來。「知一切世間。」知道一切世間的天、人以及種種的眾生,他們心裡面所好樂的、心裡面的煩惱習氣,他都知道,所以「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所以你看在香積佛國,那邊是以寶香來說法,國名眾香,佛名香積,所以說香積佛國。以香來說法,能出種種無量的妙香以及種種的香飯,它來說法。眾生所欲不同,他都能夠方便教化,都能夠幫助眾生,所以「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用其他的方便法來助顯。這裡的眾生是耳根利,所以佛說法;到光音天去,佛就放光,或是不說,他直接用這個心念讓你感知,都是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包括禪宗的揚眉瞬目、棒喝交馳,統統都是助顯第一義;淨土宗的這個念佛,或是高聲念,或是快念、追頂念,或是小聲念、或是金剛持、或是默念,都是助顯第一義之法;禪宗的亦復如是。禪宗五個宗派都是助顯第一義之法,天台、華嚴都是一樣的,密宗、律宗都是助顯第一義,都是異方便,「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下面講: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這個是講的,「若有眾生類。」能夠值遇過去諸佛,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然後能夠修「精進禪智等。」就修六波羅蜜,然後又能廣行種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些都是助顯第一義之法。所謂「皆已成佛道。」你看後面的「或是小低頭」、「或復但合掌」或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都是種成佛的善根。甚至念佛的時候,都是即是成佛,為什麼?天台家講的「六即佛」,理即佛,就是講的大家本來都是佛,稱為「理即」,道理上說大家本來都是佛;那你現在見到佛了,又給佛合掌,又識得佛的名相,那就是「名字即佛」;如果你繼續深入能夠依佛所說,能夠修行依佛所教,就是「觀行即」;再深入能斷煩惱,就是「相似即」;能見性,能證法身,就是「分證即」;最後煩惱除盡,成就圓滿的佛果就是「究竟即佛」。所以無論你修什麼,一一皆成佛果,所以說「皆已成佛道。」重點是什麼?你能夠悟入一乘,能夠明信佛語,這是憨山大師講的。所以乃至後面這些小善、少善根力皆能助發你成道,這是憨山大師把這個經文的密義講給我們講出來,他說學人不要只看文字,要懂得裡面的義趣。你要真正能明信佛語,能夠識了眾生的本性,那無一行非是佛行。所以《圓覺經》講的,淫怒癡與戒定慧,皆是梵行;菩薩與外道所修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就是這樣的一個工夫。我們按照經文這樣子講下去,你先抓到重點,後面如是體會即可,按部就班來講,「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下面講: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佛滅度以後,如果這個人善心柔軟能夠接受佛所說,「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再看下面: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硨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木櫁並餘材。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這是佛陀滅度以後,你能供養佛陀的舍利,起塔來供養,起萬億種塔;或是以金銀、玻璃、硨磲、瑪瑙。硨磲就是大貝殼,也就是俗稱的「貝殼王」。這個以硨磲、瑪瑙乃至玫瑰,玫瑰就「玫瑰石」,就紅色的玉石。「玫瑰琉璃珠。」琉璃,以這些上妙珍寶「清淨廣嚴飾。」用清淨心來供養;「莊校於諸塔。」這個都是成就無量的功德,都必然成佛。「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用栴檀香、沉水香。「木櫁並餘材。」木櫁就是香木,能夠發出香氣的木頭。「磚瓦泥土等。」或是於曠野中能「積土成佛廟。」「積土成佛廟。」這裡是講蓋廟,你用什麼樣的建材來蓋廟,或是石頭、或是栴檀、或是沉水、或是香木,乃至磚瓦泥土或是在曠野當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小孩玩遊戲的時候,「聚沙為佛塔。」這個都是種善根,種成佛的善根。「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都能作為成佛的遠因,後面講的你只要漸漸積功德,必然能夠成佛。所以造像、蓋廟都有功德,不會說蓋廟你把這個錢埋在地底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蓋的廟要如法這個才對,不是說不蓋廟是正確的,這個現在有這種邪說,說你這個蓋廟都把錢埋在地底下,這個說法不對。佛經上講:蓋廟是有功德的,都能夠幫助你成佛,蓋大道場都是有功德的,這是事實,你功不唐捐,所以你不用怕,錢不會埋在地底下的,這個他所成就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蓋廟有很大的功德,重點是廟裡面要如法,那功德就無量無邊。這裡再看到後面: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這是若人能為佛故,能為佛教建立佛的形像、建立菩薩的形像,雕刻成像,這些皆能作為成佛的資糧,都能夠「助顯第一義。」所以不是只有念佛就好,還要方便隨緣能夠護持正法,能夠護持正知正見的道場,蓋廟然後能夠造佛的形像,讓眾生能夠見佛得安穩,這些都是修行的助修。他說或以七寶而成就,前面的講的七寶,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瑪瑙這些或是鍮鉐,這個字念鍮(音同偷),就是黃銅,鍮鉐,黃銅礦,或是白銅、或是「白鑞及鉛錫。」這鉛錫做的這個佛像。乃至鐵木,鐵的、木頭或是鉛做的、錫做的、鐵做的、木做的,以及泥塑的。你看那個敦煌石窟那個就是泥塑的。泥塑的佛像,「或以膠漆布。」在這個《優婆塞戒經》裡面,是禁止膠漆布,禁止使用膠來做這個佛像,乃至畫。但是這一部經是可以的,這一部經,因為它用的是樹、樹膠。在樹裡面這個流出來這些膠質,它可以拿來做膠漆布、做佛像、來畫佛像。那為什麼呢?因為古代這個膠漆布它有臭味,所以蕅益大師講的,在《優婆塞戒經》裡面它是禁止的。那你從樹裡面提煉出來的這個膠,這個是可以的,沒有問題,有些橡膠樹等等的,它做的這個佛像是可以的,這個要懂。那你在造佛像的時候,不可以用人所討厭的東西、人所棄賤踐的東西,包括一些這個雌黃石,有雄黃石跟雌黃石,雌黃石它的味道是不好聞的,人家看了討厭,都不可以拿來做這個佛像;乃至會發臭的東西,都不可以拿來。所以你供養三寶,就是要用好的、大眾喜歡的,不可以用這個你自己不要的,這個不是真誠心、不是恭敬心在護持正法。那你如果真誠、恭敬,無論大小、無論多少,這個都是作為成佛的遠因,所以說「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皆已成佛道。所以我跟大眾講,你拿到道場,不管是哪一個道場,拿去供養道場的東西,要拿好的,供養三寶要用好的東西、供養大眾要好的東西;你不可以用你吃剩的,或是快過期的,或是叫常住幫你挑那些爛菜、黃掉的菜,或是用那些舊米。你要想到你這些東西,你自己都不敢吃,自己都嫌麻煩,你拿去供佛怎麼會有功德。所以我們道場一樣的,你東西送來我們會看,如果不適合用的,我們不會使用。為什麼?我們自己都不敢吃了,我們怎麼敢拿來給佛吃,那我豈不是造罪業?我如果把你的這個東西拿給佛吃,你也造罪業。所以為了避免你的罪業,我們要求你拿到道場的東西,一定要是好的、要是新鮮的;不可以是快要過期的、或是淘汰的、或是你吃過剩的。有人就拿吃過剩的去供養出家人,很多;還有一些賣菜的菜販,那個菜賣不出去的,他把它整理整理,有些都黃掉了、爛掉了,他就拿去到道場、寺院門口放,他以為他這樣在修福。
佛門三寶有尊貴的形象,你恭敬都有無量的福報,你用這種輕蔑的心,你想說出家人你們會惜福,這些東西你們出家人都可以吃,你就這樣子作踐出家人、作踐三寶,你會有惡報。

出家人修福、惜福是他自己的德行。你供養三寶,是你修你的福慧,不是拿差的東西去供養,叫人家來惜你不要的福,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你一定要記住,我講的這個話,你還要跟其他人講,因為現在很多人他不懂,尤其很多在家人他不懂,胡作非為,還以為自己有在修福;不但福沒修到,還有惡報。因為他是用這個作踐的心、用這種輕蔑的心、褻瀆的心,在那裡拿東西給出家人吃。你要知道出家人的形象無比尊貴,出家人的德行無比高超,超過這些世間凡夫太多了;他們都懂得要出家、要修道、要離欲,世間人很多都不懂。所以自己要懂得,福田在哪裡,不要看到福田了,不會修、不懂得怎麼修?出家人是一切眾生的福田,三寶是一切眾生的福田。你拿東西到道場要用自己的誠心誠意,我沒有說你一定非得買貴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一定是要有品質的,一定是要好的東西,不可以是快要過期的,或是人家淘汰的-舊的貨、舊的米、舊的油,這些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