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講述
民國十年秋在北京
法師品第十
本經序分──序品第一,為通敘一經之大 意。自方便品以下八品,為正明權實,三根得記,茲已講竟。本經顯一乘之境,顯一乘之行,及顯一乘之果者。依玄贊科判,正宗分為十九品;實則方便以下八品,
可謂為正宗分之正宗。蓋自此以下法師品等,已于正宗之中寓流通之意矣。在顯一乘境之中,共分三章:其第一、為正明權實三根得記,即方便以下八品。其第二、 為歎人美法勸募持行,謂讚歎信持妙法之人,嘉善人所信持之法,與勸募信持妙法之人也。在此章中共有三品:其第一、即為法師品。但在本經各品之中,則位居第
十耳。
法師之義有二:一、能信解受持並為人解說此妙法者,即為修行者之軌範;是人即為奉佛法者之師,此名人法師。二、妙法即諸佛菩薩及未來學者之師,以一切功德皆由此妙法而生;此妙法即為奉佛法者之師,此名法師。
依法華論十無上中,第十為示現勝妙力無 上。力者何?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頌持說。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說力,三、行苦行力,四、
教化眾生行苦行力,五、護眾生諸難力,六、功德勝力,七、護法力。持力攝三品,本品即三品中之第一持力也。
丙二 歎人美法勸募持行
丁一 人法可師
戊一 明人法師
己一 長行
庚一 對佛現前法師
爾 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于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 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謂現前值佛受持妙法之人,即是法師 也。藥王久持是經,燃身供養,能醫法身之五住煩惱病,以其當機,故呼而與言,因以正告現當受記之人也。八萬、即下天龍八部之眾。言萬者、舉其大數也。大
士、菩薩之稱,就法華會言之,所有發心求道者,不拘所求之果大小,均為菩薩,均堪稱為大士。以聞此經一偈、一句者,皆當究竟成佛。經雲:“若人散亂心,入 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雲:“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葦,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何 況現在值佛信受此經,而有不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卒能因行證果乎?蓋此經專顯如來種種說法,無論為小、為大,為頓、為漸,無不為大乘,即無不為使眾生逐漸
成佛。法法雖各差別,一經融會佛之方便妙用,即知無有一法為二乘說者;故于佛前聞是妙法華經者,佛悉許為受記也。隨喜、即隨順歡喜,謂只隨順眾人而生歡 喜,並未信受奉行。隨喜乃至一念,亦獲受將來作佛之記,以喜則不拒,喜則能信,信為功德母;此一信喜之念,即為領解此妙法之金剛種子也。
庚二 不對佛前法師
辛一 聞己隨喜法師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此謂佛滅度後受持妙法之人,即是法師。約分為二,此釋聞法隨喜法師。
辛二 正行六種法師
壬一 明悲願
“若複有人,受持、讀、頌、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于諸佛所成就大願,湣眾生故生此人間。
六種,指受持、讀、頌、解說、書寫、供 養此妙法也。佛滅度後,能正行此六種之人,即是法師。此先釋受持供養是經乃至一偈者,由於夙世悲願。受持、謂信受執持此經義於心,使不妄失。讀、謂朗讀此
經。頌、謂背頌。解說、謂解釋演說。書寫、指寫經、刻經等事。供養、即以華、香、瓔珞等供養此經。蓋此經為描寫法界之影像,一切眾生可由此以證於法性,故 供養此一偈之妙法,如供養一切佛之法身也。合掌恭敬、亦為身、心二業之供養。言此正行六種之法師,遠劫以來,實已承事諸佛,夙植德本。然不生淨土,不住諸
天,仍隨逐於人間穢土者,實以湣念眾生,欲為化度,故示現於此也。
“藥 王!若有人間:何等眾生于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頌、解說、書寫、種種
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湣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此複釋受持供養是經乃至一句者,來世必當作佛。是諸人等,既曾多劫奉佛,今以悲願生此人間,正行六種,能使人聞其言而領解,因其行而觀感,此即為廣演是經。能使人因正行六種之故,知是經較餘經為勝,此即為分別是經。此人來世必得作佛,今即當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也。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湣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此複釋生於惡世受持供養全經者,更顯是人悲願。以上於受持供養或為全經,或為一偈、一句,較量多少,實則經義無多少之可言。說遍十方塵刹,未足雲多;說僅一偈、一句,豈容言少?于此特顯行者之功德愈多耳!
壬二 明尊重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遺,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此釋說者為佛使。竊說此經,即為行如來事,即為佛之所使;而廣為眾說,功德尤多。蓋此妙法華經,為諸佛如來秘密之大悲方便,所以曲順眾生導令作佛,惟如來能行之,亦唯如來能說之。故知能說此經之一偈、一句者,皆為如來同體大悲願力之所加被也。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于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頌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此釋毀者之罪甚於詈佛。蓋雖有惡人,未 必常有噁心。今假有惡人,即以其不善之心當面詈佛,且久至一劫,此已顯其罪重,而猶不若以片言毀訾四眾讀是經者之罪甚。良以佛不因毀罵而有所動,毀罵亦無
能有傷於佛;若毀訾讀是經者,則自損即以損他,容可以一言妨阻無數行者自利利他之功德。且此經為三世諸佛之法身,一切佛功德之父母,毀是經與毀讀是經者, 是即毀壞一切佛功德之種子,故其罪莫重於是而甚於詈佛也。
“藥王!其有讀頌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此釋讀頌是經者之莊嚴同佛,為如來荷擔,即蒙佛加被之意。
“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
此釋讀頌是經者,普受贊禮,人天供養。
“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此釋讀頌是經者說法利生,由能讀頌此妙法華經,故其說法之利益,能使聞之者獲登上覺以至究竟,此人法師所以為可尊重也。
己二 重頌
庚一 敘尊重之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
自然智、即任運而得之者,如八地以上菩 薩念念任運流入般若海是也。欲住佛道以成自然智,但當勤供養此受持法華之人。蓋能供養此人法師,即為能以法供養於法也。一切智、即佛之究竟智,即無上正等
正覺。欲疾登無上正等正覺,但當自為正行六種之人法師,並供養一切人法師。由上兩義觀之,凡能受持是經及供養受持是經者,已可決其漸能成就自然智而終得證 于一切智也。
庚二 頌法師之德
辛一 悲願殊勝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湣念諸眾生。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舍於清淨土,湣眾故生此。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自在所欲生,明由其悲憫之本願,示現受生,非由業報致生惡世。蓋有一人及多人能受持是經,是即能以法寶流通於世,減一切惡,增一切善,並成就一切出世善根,使佛種常出興於世而不斷也。
辛二 可尊可重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以真能受持是經之正行六種法師,為如來使,行如來事,故為人天所應供養。須臾聞、言所得聞之經,只在須臾之間。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其有讀、頌、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複過彼。
此頌毀者罪重。
“有人求佛道,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贊,由是贊佛故,得無量功德。歎美持經者,其福複過彼。於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持經者,如是供養已,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我今獲大利。
以此妙法為一切佛功德母,故一歎美之詞,一須臾之聞,均足發起自利、利他之無量饒益,其福利非可等同也。
庚三 頌法最第一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此經、謂此諸經。諸經之法,或大、或 小、或虛、或實,皆隨順眾生之機而說為各各差別法。唯此經之妙法,自開顯以後眾皆領解,於是為人天八部授記,為二乘授記,為菩薩授記,悉以成就此一乘妙法
也。以此經法之妙,故能妙一切諸經之法。若無此經,則諸經之法,不過各為相對之妙,非究竟妙。此經既現,則一切經法盡各成絕對之妙,斯即本經法之所以為 妙,故為最第一也。妙法既可尊重,則受持是經之人法師,愈可尊重,其義益顯。
戊二 明法法師
己一 長行
庚一 法難信解勿妄宣傳
爾時、佛複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此釋法難信解。佛為眾生說種種差別法, 能委曲承順使之無疑,而終使入於佛之知見。如為說小乘,而已為大乘之方便;為說世間法,而實為出世間法之方便,此即為密說一切佛功德。然于說法時,初未明
言顯現,至說是妙法華經時,始盡情開示,使以前所說諸法悉會歸於一乘坲智之海;並明信受佛說者無不盡為菩薩。如是意義,非至初地以上,豈易了知,故曰難 信;以難信,故難解。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此釋勿妄宣傳。一、是法為秘要之藏,諸 佛未曾顯說;二、如來現說是法,猶多怨嫉;三、佛滅度後,於此難信難解之經,怨嫉之者更多,故佛戒人妄授。秘要、指如來之利他方便言,非因圓果滿者不能行
此秘要。譬如補虛、瀉實,為因病使藥之常,若以毒藥治病,非深達醫藥妙用之良工不堪任也。佛亦如是,如于曾發大乘心者,佛或先以小乘度令成熟,後乃開權顯 實,滅其化城仍令歸於一乘,此非佛具有無上秘要之方便智,安能成此妙用乎!怨嫉、如佛說是經時,五千增上慢等退席皆是。謂昔說小乘,今忽雲非究竟,為可怨
嫉也。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頌、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釋人法師之德,因法師而愈顯。難信難 解之法而能信之解之,此人法師即是菩薩,即為釋迦牟尼佛與十方諸佛之所共攝受也。衣、即本品所說柔和忍辱之衣,此明為釋迦如來之所加被。護念、謂護持憶
念,即憶念受持是經之菩薩眾而加以護持也。信力、謂因勝解樂欲而生信,因信心清淨,自信堅固,遂能發起他人之信心,為信力。志願力、即具足受持是經之志 願,以志願宏大堅固故,起利他之大功用,為志願力。諸善根力,謂信根、念根、定根等。自能信念是經不可搖動,兼能化人使亦信念是經,如根不動為善根力。宿
者、安住之義,如來以法身、解脫、般若三德為大般涅槃,是即佛三秘要之法,為如來所安住。受持是經者,則為與佛同安住于如是秘要之藏,故曰共宿。摩頭、為 尊長對於卑幼安慰護持之表示。如來以智慧為手,以方便為手,凡受持是經者,皆在如來攝受之中,故曰手摩其頭。
庚二 法身舍利應可供養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頌、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複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此釋經為佛之全身。在在處處,謂或在說 經之處,或在讀經之處,及或在書寫此經等處,不拘何處也。七寶、珍寶之總稱,古之所謂寶者約有七種,故相沿稱為七寶。塔、梵語塔婆,義言靈廟,以為安放舍
利之處;無舍利者名為支提,實皆公共敬禮所依之處也。舍利、即佛之堅固身分,經火化而不毀,乃佛禪定、三昧等功德之所成就。塔內本應安放舍利,而此因經典 所曾在之處即雲不須複放者,以此經義悉為佛自證之法性所流露,佛口所宣揚,此處有經即已兼佛之法身、報身而盡有之,等於有佛之全身,較僅有佛之舍利益為尊
重也。
“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釋禮供是塔即近菩提。僅禮拜供養任何處所見之塔,並不必見此經,佛已許其得近菩提,是即間接授記。此既明本經被機之廣,並使彼回小向大者心更堅固,知將來決定作佛也。蓋如來以法平等之心,見一切法無非佛法,即無一眾生非本來是佛,故於稱佛本懷而說之法華經中,說之如此。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頌、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此釋見聞是經善行勝道。善行菩薩道,謂 善於行此菩薩之勝道。即先具足如來無量教法,複於自利利他種種所行之法無所執著,斯即善行菩薩道之義。如心念於惡,則以人、天乘對治之而不著于人天道;心
念於世間,則以二乘法對治之而不著於二乘道:自化、化他悉皆如是,則無一法而不為波羅密之法矣。斯真善持是經,斯真善行菩薩之道!若執著于所修某乘之法而 餘法悉非議之,以為非佛法,斯謂之不善行,是皆未得見、聞、讀、頌是法華經者。
“其 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幹土,知水尚
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複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 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
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此釋見聞此經得近正覺。有人、喻發大心 者。渴乏須水,喻未得法性功德之水,即未得無上菩提。高原、喻佛法中之一乘境。穿鑿猶見幹土,喻仍滯二乘。施功不已漸至見泥,喻自利利他不息,遂露大乘之
相,因以漸能通達是經之義,更由是得近于佛智也。言欲近佛智,必於是經,具足聞、思、修三慧,以是經于秘要方便之門盡已開闢,於一乘真實之相盡已顯示,所 謂統攝群機導歸究竟,出生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此經是賴也。又如來方便,為佛證果以後利他大悲所起之無上法用,倘非如來於此經中盡為開顯,各乘
眾生狃於法執,終莫能知佛意。故曰:此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也。教化成就菩薩,謂教化根機已熟、將成就之菩薩,蓋是經正為教菩薩法,故佛為契機之開 示也。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此釋聞經驚疑,新學具慢。言已發大心之菩薩,聞是經而驚怖,必為新學。聲聞之人,聞是經而驚布,必具增上慢習也。
庚三 末世為眾說法儀則
“藥 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
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此釋如來滅後說法儀軌。法師不必盡為比 丘,故佛以善男子、善女人統召四眾。如來自證之第一義空法性,即為如來所常安住之室。惟此以利樂眾生言,故以大慈悲心為室。慈悲有三:一、生緣慈悲,如見
苦痛心懷拔濟,由有我相故有生相。二、法緣慈悲,以二空觀智空除眾生之相而發慈悲,此仍有功用之觀智,為有法相。三、無緣慈悲,照見從本以來生佛同體,無 有所起慈悲之境及能起慈悲之心,此無功用道,為如來之大慈悲。若人能安住於此心,即名入如來室。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衣以外調寒暑、內護身命為用,能
柔和忍辱,則足以外遮暴惡,內持賢善,故即名著如來衣。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蓋如如智之謂如來,如如智常契證於一切法畢竟空寂之如如理體,即名坐如來 座。言說法者能如是存心,複無懈怠,斯為末世說是經之儀軌,如是方可為菩薩說經。學者亦必如是修習,來世方得作佛也。
“藥王!我于余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此釋說是經者佛常加被。集聽法眾,謂召集聽法之人。異國、謂此土化緣已畢,示現他國。或釋:佛既滅度,即不在此凡聖同居土,而在佛之實報莊嚴土或常寂光淨土,故曰異國。言遵此儀軌常說是經,必為佛所護念。由是可知發起講習是經及聽受淨信者,皆同受我佛世尊之所加被也。
己二 重頌
庚一 頌法難信解勿妄宣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庚二 頌見聞是經得近正覺
“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
庚三 頌說法儀軌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庚四 頌讀經說經佛常加被
“若 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
尼、及清淨士、女,供養于法師,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閒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 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若人在空閒,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
法眾。
庚五 頌說法受法兩俱利益
“是人樂說法,分別無掛礙,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正宗分十九品,分顯一乘之境、一乘之 行、與一乘之果。而在顯一乘境之諸品中,亦自有其境、行、果:自方便品至學無學人受記品,為一乘境中之境;而法師一品,即為一乘境中之行,如受持、讀誦、
書寫、供養等,皆就前此所領受之境踐之起行,故即為顯一乘之行。至見寶塔、提婆達多二品,即為由行顯一乘之果。以釋迦牟尼無今現之佛果,多寶佛為已現之佛 果,龍女為當現之佛果,三世佛果均於此二品中顯出。故曰:一乘境中,亦自有其具備之境、行、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