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六十七)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三頁第八段,注釋大經校會本者,共有五種。這一段是要介紹《無量壽經》的註解。那麼這裡提出了有五種,我們來逐一的介紹。第一個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一共有三卷,清初彭際清居士作。這個是《無量壽經》的《起信論》,那麼由彭二林居士來作註解。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之前有提過這一位居士,他的父親是乾隆年間的兵部尚書,他自己也是放棄這些世間的名利,專心在佛法上,是一位相當有成就的大居士。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淨土聖賢錄》、《省庵大師全集》都是他發心來作編纂的,什麼《善女人往生傳》都是他發心的。那麼在近代對於佛法有相當顯著的貢獻,這個是《無量壽經》的《起信論》。那麼依的是他的節教本,就是他的刪節本,刪節本之前有講過,他是依曹魏康僧鎧大師的這個本子作刪節,這個是第一個。再來第二個,《無量壽經箋註》,一樣是—這個是兩卷,清末丁福保作。這個丁福保居士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你們看的佛學大辭典,我們這裡流通的大辭典,就是丁福保居士的佛學大辭典。那有一本比較小的就是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居士編輯的。那還有一本是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沒有這個佛學大辭典份量這麼大,是實用佛學辭典,就是高觀廬居士所作,他所這個編纂的這個辭典。那麼一般我們在參考主要就是用的是這些的辭典。如果要比較深入的,有教乘法數有這個三藏法數,這裡面都是講的佛教的名詞跟術語。那麼丁福保居士作了無量壽經的箋註,這個是依《無量壽經》的也是刪節本,就是彭際清居士的刪節本來作註解的。再來看第三個,《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清末正定王耕心作。王耕心居士是河北人,是清朝末年儒佛並通的一個居士。那麼他這個《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是依魏承貫居士的會集本作的一個註解。那麼這個是簡單介紹,我們比較、算是比較陌生的這些會校本的一些注疏,那麼後面呢就大家就比較熟悉了。第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註》,民國李炳南作。這個李炳南老居士就是雪廬老人,也就是我們師父的老師,他親自教他佛法。那麼當初從《無量壽經》傳過來,黃臚初中將傳來台灣,黃臚初中將就是律航法師,傳來台灣,後來把這個本子交給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那麼李老師就給它做了一個眉註,這個眉註是用毛筆字寫的,他的毛筆字相當漂亮。這個眉註我們也有流通,就是做一個小注,那麼也就是比較簡單的一個注解,沒有說像這個《大經解》有這麼詳細,它每一注裡面就提綱挈領,來做解釋,等於是講經的一個小科判,那麼也流傳下來。這個李炳南老居士,早年是在山東孔奉祀官府裡面當秘書長,那麼他在山東的時候,遇到這個梅光羲居士,他跟他學唯識。梅光羲居士是近代啊,所謂「南梅北夏」,北方是夏蓮居老居士,南方是梅光羲老居士,這居士啊兩個最有名的,一個是梅光羲居士。那梅光羲居士他是唯識宗的大家,你們看到的《相宗綱要》,我們這裡流通的《相宗綱要》、《相宗綱要續篇》,都是他所著的。那梅光羲居士跟太虛大師是同學,他們都拜這個應該是說都跟楊仁山老居士學習。尤其是梅老居士,他是楊仁山居士的入室弟子,楊仁山居士在我們中國近代,對我們佛教也有很大的貢獻。這個大居士實在太多了,沒有辦法逐一的介紹,所以這個淵源啊是這樣下來的。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跟梅老居士學唯識,那麼後來又跟印光大師學淨土,所以他也是宗說俱通,對於佛法非常的透徹。那麼自己修行,也非常有成就,在臨終前兩年,他就知道自己要往生了,他也是自在往生,自在這個做佛的,自在做佛的,所以不是一般的普通居士。那麼當時候,《無量壽經》流通的緣還沒有成熟,所以呢這個眉註啊一直沒有流傳出來,那麼像現在因緣成熟了,大家都能接受,所以這個註解才流傳出來。那麼我們要來介紹的是第五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有四卷,民國黃念祖解。這個都是我們近代的註解,我們用的《無量壽經》的玄義就是這一本玄義,都是依《無量壽經大經解》裡面的內容去節錄出來的。那麼黃念祖老居士他是這個我們講的湖北人,他湖北人,小時候就接觸佛法,那麼後來到重慶遇到了這個密宗的金剛上師,這個金剛上師他是諾那祖師的嫡傳弟子叫做王家齊上師,那麼他們五個人同時皈依就他一個人拿到了四字法名,所以他在密宗呢叫蓮花龍尊上師,所以他後來就跟著這一位王上師學習,在重慶工作,下班之後呢每天晚上用走路的走四十里去聽經,四十里非常遠啊,你們來聽經都坐車啊!他用走路啊!所以人家求道會有成就,學法會有功夫,你看他怎麼用心的!怎麼學習的!那麼後來又經由梅光羲居士的介紹,認識了夏蓮居老居士。所以他是夏老居士的入室弟子,夏老居士親自將《無量壽經》傳授給他,並且囑咐他來弘揚。那麼他自己用功當然是非常的努力,見解呢也非常的超然,所以得到夏蓮居老居士的印證。夏老居士印證他,說你的見解超過我了,所以你為《無量壽經》做註解沒有問題,他是親自聽夏老講經的。那麼寫的這個《無量壽經》的一些玄義大綱,也受到夏老居士的肯定。但是呢他沒有因為受到老師的肯定就自作主張,雖然老師囑咐他,你從今以後你都可以自己發揮,自己看這個因緣該怎麼寫就怎麼寫,但是黃老居士沒有這麼做,你看他的《大經解》,《無量壽經》的《大經解》,每一段經文都是引經據典,不敢加自己的意思進去,現代的人要是得到這樣的一個讚歎,貢高我慢就起來了,就認為自己很行了,能夠這個開堂設教了或是自以為是了。那黃老居士沒有這樣做,他發願這一輩子不受人頂禮,也不拿供養,人家供養他的,有些拒絕不掉的,他就拿去捐給寺院,海內在國內的講經,不收任何的鐘點費,國外的講經收的鐘點費,全部捐給中國佛教協會,這是他一生的行持。那麼後來在密宗他得到印證,那麼王家齊上師,將這個諾那祖師的這個我們講的俗稱講的信物,就是傳法的信物、紅教的這個傳法的信物傳給他,並且呢讓他這個主持蓮花精舍,所以他是蓮花精舍的金剛阿闍黎。所以他在密宗、在顯宗,在我們的所謂的中國的佛教,都有相當大的成就,禪宗他是跟虛雲老和尚學的,近代的虛雲老和尚,相信不用多說大家都了解,在淨土他是跟夏蓮居老居士學習的。那麼文革之後他發心把這個《無量壽經》做一次的註解,也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的大經解》,他做註解。那麼在一九八四年完成,一九八七年流通,完成之後又改了三次,一九八七年流通。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都是他個人的都是他發心的努力,為我們後面的學人留下來的註解,他在寫這本註解的時候不是像我們身體健康的時候,他是帶病來寫的。所以非常的辛苦,但是呢他的願力很堅固,他跟自己講再辛苦也要把註解完成,那黃老在一九九二年往生的,所以距離我們是非常的近,距離我們非常的近,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號往生的,你去看他往生的瑞相不可思議,有他往生的照片,吉祥臥往生的,臨終前三個月,我們講經常講,每天念佛十六萬,沒有間斷,一天只睡兩個小時。所以你念佛業障就會消,睡眠時間自然就減少,你會有大成就,他知道他自己要往生,他這麼努力、這麼用功,十六萬,真的不是常人所能為啊!所以《無量壽經的大經解》這個是權威的註解,裡面呢廣引淨宗的經典,乃至於《華嚴》、《法華》這些我們講的大部頭的經典,來註疏《無量壽經》為我們後面的人做最好的依止,因為《無量壽經》沒有什麼註解,這一本《無量壽經》出來到現在註解的人少,就我們這個師父講過十幾遍,那李老師的眉註,黃老居士的大經解。後來他往生以後,他在生前、應該是說他在生前,有做了一個《無量壽經》白話解,不過只做到二十四品他就往生了,人家請他做完再走,他說,也不管這麼多了,反正時間到了,他就該走他就走了,那麼他的弟子依據他生前的《無量壽經》的這個講經帶把它抄錄出來,補在這個白話經的後面。所以你看我們這裡流通的白話解,《無量壽經》的這個大經白話解裡面是完整的,那是後面的人補上去的,這個也是相當的殊勝。那麼他一生的著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心聲錄》、《谷響集》、《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華嚴念佛三昧論,耳根圓通章啊、《心經》都是,這是他為佛教留下來的這個無上的禮物啊!所以他的行持可以做為我們後人的模範,離我們非常的近。那麼還有一本註解這上面沒有提到,我們給它講出來,《無量壽經》會集本還有一個註解,這是律航法師的解說,律航法師-《無量壽經》的一個解釋,全名要再查一下,律航法師他的解釋,但是這個解釋只有三十七品,《無量壽經》呢有四十八品,剛開始這個會集完成的時候,有三十七品,所以它是一個初稿。那麼慈舟大師在講席中用的呢應該也是這個三十七品的版本,那麼後來夏老居士可能想說跟這個四十八願相應嘛!就把它再分,分成四十八品,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四十八品的《無量壽經》。在早期的是三十七品,可能取三十七道品吧,就是這個取三十七道品這個數,所以還有一本註解,那麼後面的講解《無量壽經》的人也就很多了,這個是簡單的跟大家講《無量壽經》的有關於會集本的註疏,讓大家可以做參考。要知道我們今天能夠聽到,能夠看到這些註解,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都心生都要心生感恩,要生這個難遭想,難遭想就是不容易遇到,如貧得寶,好像一個貧窮的人挖到了寶石啊!挖到了黃金啊!如貧得寶。要做這樣的一個想念,你學佛法你才會能夠契入,不然以現在印刷術發達,甚至網路的流通非常的迅速,我們的講經這些影音很快的都可以流傳到全世界,但是呢!真正能受益的就是有恭敬心的人,我們的書也都流通的很廣,但是呢,珍惜的人不多,因為得來太容易,所以古德講:「莫因容易得,便做等閒看」。你不要想說:啊,這個書太多。有人跟我講:法師啊你們不要再印經了,經太多了。竟然講這種話,你看看,經太多了,嫌經太多了。那這就是說明著現代的人有福不會享,身在福中不知福。從前的古人,絕對不敢想像有今天這麼多的經典可以看,現在幾乎每一個人家裡都有能力供養一套乾隆大藏經,乾隆大藏經在以前只有國家才有,或是皇家寺院才有,中國乾隆大藏經聽說只有六十幾部,六十幾部,我有看過其中的一部,這乾隆大藏經,用樟木裝的,裡面呢是黃色的這個絲綢,經文是用硃砂寫的,這乾隆藏,現代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能力供養,家裡要是沒有空間,乾隆大藏經的光碟,連手機都可以灌乾隆大藏經,容量也不大,要是嫌手機空間不夠,網路也找得到乾隆大藏經,所以現在的人福報非常的大,以前你要看藏經沒有那麼容易,藏經只放在藏經閣裡面,不可以外借,你要看你就到裡面來看,即使在寺院,他也不讓你不讓你帶回你的這個平常用功的地方讀誦,不讓你帶走,所以佛門有一條戒律:無故不得繞塔。塔裡面放的是藏經,不可以在藏經塔旁邊閒晃,在那裡沒事啊坐在那裡聊天、看風景,統統都不准閒聊是尊重佛法,所以古人根本就不敢奢求說能夠自己家裡放一套藏經,現代的人都可以,幾乎都做得到。可是呢?惜福的沒有,藏經整套請回來當壁紙貼,擺在那裡沒有人要看,那就非常的可惜了,你沒有人看,書蟲就去看了,放到長蟲。所以現代的人,他有很大的福報,但是呢沒有學習的心,嫌困難,嫌經文太長,不然呢就是嫌自己沒有時間,實際上不會沒有時間啊!時間是自己給自己的,你要用功,你要修行,你就要花心力,無論是世間法,無論是出世間法都一樣,你沒有用心不會有成就,所以你今天遇到了,再好的註解,再好的經典,你世間心不放下,那就當面錯過,當面錯過那就非常可惜了。嘴巴也唱著無上甚深微妙法,心裡卻沒有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想法,沒有這個想法你就不會珍惜,甚至有人認為,反正修行,今天不修明天修一樣,明天不修,後天修也一樣,所以佛號沒有辦法相續,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這是現代人他學佛沒有辦法成就的主要原因,那麼我們找到了這個問題,就要去解決它,每個人學佛多少都會有一點偷懶,但這偷懶是業障,凡夫嘛!動久了想靜,靜久了又想動,就是在這裡輪迴。所以他在用功上他耐不住煩,或是覺得很累,想說我一個禮拜上班,上班完了,禮拜六禮拜天還要到比公司更嚴格的地方去,更辛苦的地方,我看算了,還是放棄好了,反正呢在家也可以修,在家怎麼修啊?在家就是自己最大,「我」最重,常常在懈怠,常常在放逸,即使你行為好像沒有放逸,心就放逸了,所以為什麼說鼓勵要來道場,你來道場,依眾靠眾,你看大家在用功,你就不敢懈怠,你看大家威儀端嚴,你就不敢放逸,這個是很好的修學環境,有道場的力量,有大眾的力量,大眾共修虔誠的力量,還有佛菩薩加持的力量,你在家裡就是你世間的業,你世間業造成的這個環境,那麼你要在這個環境裡面你要出離,不簡單啊。沒有這麼容易啊。所以為什麼還是勸大家要來道場,那麼沒有辦法用功的時候,怎麼辦呢?要工作,要上學,怎麼辦呢?自己製造好的環境,桌面擺佛像不方便,手上掛念珠,或是帶著計數器,如果有開車的,車子裡面要放佛號,能放佛像的當然也可以,身上隨時帶著法寶跟人家結法緣,這樣你就是身口意常常想著佛法,你利用這些外在的環境來提醒你自己,提醒你自己佛號不要間斷,不要夾雜,不要起世間心,不要起世間意,同時也提醒別人也給人家種善根,你不要想說人家看到你念佛你不好意思他笑你,他連笑你他都有功德,他都能種善根,或讚或謗,都種了這個金剛種子,所以到佛門裡面來,你學佛你這樣熏習,這樣子跟人家結好緣,結善緣,那你將來成佛利益眾生的時候你的法緣必然興盛啊。所以你們不要怕別人笑你,念佛怕被笑,讀經怕被笑,學佛怕人家知道,想說人家知道我學佛我一定又要吃虧了,吃虧是福,吃虧就是最大的便宜,你在貪瞋癡上吃虧了,你在我執我見上吃虧了,可是你在戒定慧上增進,你在無我上進步了,所以不吃虧啊。人家造業人家受報我們不造業啊。不造業那你的心就清淨了,世間人貪的我們都不要,他們不要的我們要,他們不要清淨我們要清淨,他們不要戒定慧我們要,所以這就看你們大家自己的發心與努力了,黃念祖老居士給大家做榜樣啊,他是怎麼用功的怎麼用心的,工作之餘還走四十里路去聽經,聽完還要走四十里路回家啊,不是就住在那啊,明天還要上班,所以他到家都半夜兩三點了,每天這樣子沒有中斷,這是一位真正的大德,他這一生遇過非常多的事情,他都處變不驚,心裡的佛號沒有停過,正念沒有喪失過,真的像經典講,「乃至失命不毀傷」把這個命都拋棄掉了,失命就是丟失性命啊。幾次要被人家抓去批鬥,幾次遭遇這些天災人禍,龍捲風現前啊,他也不害怕,房子都被吹倒了,所有的人都跑了,就唯獨他站在原地,念佛不斷,也沒事啊也就這樣過來了,所以他是一個真正有定慧的人,夏老居士印證他不光是密宗紅教的傳承,乃至白教,顯教的大統都集於黃念祖一身,所以是了不起的大居士啊。所以我們今天能夠看到他的註解,甚至他的錄音帶還有流通,現在沒有錄音帶了,都是這個我們講的就是音聲檔,這檔案在網路上你都抓得到,你都可以下載,你可以去聽聽他的開示,那麼這個第八個會譯校釋,我們就講到這裡,算是結束。那這一章,大家就了解到這個《無量壽經》的註解,原譯本、會集本,無論是中國的註解,或是外國的註解這裡面都有提到,無論是宋朝的會集或是近代的會集,在這一章都有為大家說明。那麼玄義到這裡算是一個比較大的一個段落,後面呢它也算玄義的部分,但是它算是就是進入經題,進入經題。請看第九個,總釋名題,總釋名題它也算玄義的部分,也算是玄義的部分,第十個才正釋經文,所以華嚴宗的玄義啊它是融通在一起的,都含攝著經題跟經文,經題跟經文,天台宗的它就是經文先解釋,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這個五個大科,這是天台宗的判教,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那跟這裡其實是大同小異,開合不同,天台宗講得比較簡化,那華嚴宗這裡就講得比較詳細,那當然它的這個大科,大科就是我們講的大類,實際上要講的內容啊都相同、都相同。那麼我們來看第九個總釋名題,三十四頁,「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台家註經,先釋經名。」所以剛才講到的天台宗他們解釋經典一定先解釋經的名稱,解釋經的名稱,所以你看天台的智者大師,解釋《妙法蓮華經》這一個妙字,一個妙字講九十天,九旬談妙,你看他的玄義看《法華經玄義》有十卷,智者大師的這個玄義有十卷,裡面有四卷半在講這個妙字,四卷半,十卷佔四卷半。《妙法蓮華經》的這個妙,那可謂一切皆妙,可你要不契入那就不妙了,只在文字上那也不行。這一段其實相當得清楚,所有的經的名題都是直接顯示這部經的要旨,就是我們講的宗旨。那你看到經題,你就知道這部經大概是要講什麼,很明顯的,所以一覽經題呢能直窺全經大義。像這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你看到經題那你就知道,佛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那說什麼呢?說大乘無量壽,講的是大乘無量壽啊!莊嚴清淨平等覺,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彌陀身土不二啊!主伴圓融啊!就是要講無量壽佛極樂國土的清淨莊嚴,也就是要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看到這個《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你就很清楚,寫大乘就揀別不是小乘,很多人都誤會淨土宗是小乘,甚至不相信淨土,認為淨宗不是佛說的。最近就出現有這樣的一個說法,什麼大乘非佛說。這個也是相當傷人啊!對於學大乘的學人有嚴重的傷害,他告訴你他不排斥大乘。但是呢?他學—他說他們學要學考據得到的經典,大乘他考據不到,他相信現代的考據,所以呢只考據到小乘。很多大乘經典不是一般肉眼可見,都是佛在定中講的,所以在文獻上,你考古學上你找不到。像《楞嚴經》他們就說找不到,《楞嚴經》小乘聽了叫「佛說缽吉蒂經」。大乘的菩薩聽了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圓覺經》他們也看不到。《華嚴經》也看不到。《華嚴經》是佛成道三七日講的,坐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小乘絕份。沒有,沒有小乘人参加,《法華經》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退席,這些都小乘,「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所以這些小乘人怎麼會聽得到?你去考據當然沒有啊!所以他們講的,很會—他們說的這個他們要看考據得到的經典,所以他考據到小乘經考得到。這個有一些這個小乘的這些論找得到,他說要學那個、那個才叫原始佛教,那個是原始的佛法。我就問他們了,小乘依什麼而說?當然三法印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他知道,我說對呀!小乘依三法印,諸行無常,何法可考?你考的東西,你找到的東西,是無常的、是變化的、不可信。諸法無我,考據的我,在哪裡啊?沒有我啊!小乘講的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寂靜還有爭論嗎?大乘是佛說、非佛說?那你還有是、有非,心就有爭,有爭就不能入無餘涅槃,小乘的無餘涅槃。沒有證阿羅漢以前屬於有餘,證阿羅漢以後叫無餘、無餘涅槃,這小乘的位次,他們一聽答不出來呀!所以你看世間的萬物變化無常,你要相信這個現代的這些說法,那你會自失大利。諸行無常啊!沒有一樣東西不會變化的。那你考據到東西還在變化,也不會是真的。考據的人你認為是我,諸法無我,你認為這個我,四大假合、六塵緣影、念念生滅;我們不講六塵緣影,念念生滅、前念後念,沒有一刻是停住的,哪一個是我?那你認為你的觀點、你的想法、你的看法,那你考據到的這個學說,那就更不可信。所以這是他們沒有辦法去想到的地方。所以很多人他誤會淨土宗是小乘,甚至認為淨土宗不是佛說的,他們說是龍樹菩薩說的,這個東西要不是佛,龍樹菩薩也講不出來。淨土宗裡面講的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龍樹菩薩還有生相無明沒有破,佛是有能力破盡無明啊!所以就要知道現在外面邪說熾盛,那這些人的講法、說法,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預料到了。你去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他就講了,佛就告訴我們,末法的時候有一些這些魔王,化作比丘的身形披著袈裟來告訴你,說這些大乘經都不是佛說的,都是後人自己捏造的,你不要相信他們,《志樂經》裡面就說到了。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他就預言了,非常的準確啊,所以你要聽到這大乘不是佛說,你心裡面就要警覺,這個是魔王波旬的子孫,毀謗《楞嚴》的、毀謗《圓覺》的這些統統都是妖魔鬼怪。你不要管他再有名氣,再有名氣跟佛所說的不一樣,那也是魔說,所謂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這一點我們要清楚。好那麼這裡呢我們先來看這個本經的經題。第二正釋本經題名,那麼佛經分通題跟別題,別就是講有他個別的因緣或是他個別要講的法,叫別題,像《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這個是屬於別題,有別於其他經典,像淨土宗還有一部叫《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這個也是經題,但是是別題,跟《楞嚴經》這個都做區別,那麼還有一個題叫通題,就是經這一個字,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法華經》、《華嚴經》,這個經都是通的,題是通的,就是讓我們知道這個是聖人所說,經這個字,經當然它翻譯成中文,梵語叫修多羅,翻譯成中文叫繩子,繩子在我們中國,比較,我們講的沒有那麼貴重,所以祖師大德就把它翻成經,修多羅,先跟大家解釋。好,我們看第一小段,「佛:義為覺者,自覺、覺他、覺滿,即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說的第一個字,這個佛,翻譯做中文叫覺悟,全名叫佛陀耶,那麼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化,或是稱佛陀,或是稱佛,翻譯成中文叫覺者,就是覺悟的人,所以學佛學覺悟,學做一個覺悟的人,你看佛這個字原來沒有人字邊,後來造字的時候把它補上,所以就顯示從佛這個字的意思,你就知道,佛是一個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他不是什麼造物主,不是,他也不叫仙,不是仙人、不是神、也不是天,他是一個覺悟的人,覺悟什麼呢?覺悟諸法實相,什麼是諸法實相?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諸法實相。我們現在眼睛見到的,一切有生滅,這是見到叫幻相,二乘見的是空相,菩薩見的是捨兩邊取中道相,唯佛一個人見的是不生不滅的實相,所以他覺悟的是真如實相,這叫自覺。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覺悟真如實相,你才叫學佛。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學術,他是教育,教你認識諸法的實相、真實相,用現代話講叫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裡面的理事因果、依正莊嚴,這佛法所講的。你現在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這些東西從哪來?怎麼來?他都有講,怎麼樣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束縛住,他也有講,他告訴你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世界因果,因心成體,從心所現。所以為什麼佛講眾生叫可憐憫者呢?你被你自己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東西給障礙住,所以叫自心取自心,自己心取著自心相,那本來非幻呢,所以就成了幻法,叫非幻成幻法,那要怎麼回頭呢?很簡單,兩個字而已:不取,不取則無非幻,非幻即是無生,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連非幻尚且沒有,這是佛陀教育的核心宗旨,告訴我們這些你現在所見到的、所看到的,怎麼來?你是怎麼樣迷惑的,怎麼起煩惱的,那煩惱要怎麼斷,苦要怎麼來除,這佛教,你學了佛你會得到這樣高等的智慧,這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你世間人書讀得好,再聰明,拿幾個博士、官做得再大,再有錢、再有勢,你不一定有般若智,你還是會心隨境轉,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就示現棄國捐王,國王是世間名利最豐盛的人,名跟利,還有權勢,達到最頂峰的人,他把這些都捨掉,告訴我們這些東西不能幫助你,不能夠了脫生死、不能夠除掉世間種種的苦惱,而且你貪著這些東西,你的苦只會愈來愈多、愈來愈重,釋迦牟尼佛做示現給我們看,那你要從哪裡回頭呢?就是從色聲香味觸法當中回頭,殺生戒—不殺生戒怎麼持?從殺生裡面回頭;偷盜戒不偷盜怎麼持?從偷盜裡面回頭;不邪淫怎麼持?從邪淫裡面回頭,所謂「但向塵中了自心」,就是從迷惑顛倒裡面回過頭來,那你要回頭必然要有經典做依據,經典所說的就是實相。所以我們常講,你學佛的基礎在哪裡?在於你先明瞭什麼叫做諸法實相,依性起修,你才能全修在性,乘性起修,性就是真如本性,你知道你自己本來是佛,你現在再來學佛、再來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是蕅益大師教我們的,信願行,信裡面有六信,第一個,要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百分之百的肯定、百分之百的相信,絕對沒有任何的疑惑,所以這叫自覺,自己覺悟。那麼下面還有覺他跟覺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留著下一次再來做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