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六十八)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四頁。第二小段正是本經題名,這個《無量壽經》的經題,是根據十二種原譯本所合會的,那麼所以呢,你看到了這個經典,等於看到了十二個原譯本;因為從古到今十二個譯本只剩下五種,因為戰亂的關係,所以非常的可惜。那麼夏老居士有高度的智慧,他將《無量壽經》十二個本子的經題,做了一個合會。所以你現在看到的《佛說無量壽經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經題,是十二個譯本所合會起來的,所以等於都看到了,所以他的會集相當的圓滿,沒有任何的過失,又受到當代禪宗高僧慧明老和尚的印證,這個慧老法師他是有開悟的、有見性的,能夠坐脫立亡的。那麼慈舟大師也在他的講席中,多次來講述《無量壽經》,近代律宗大德、律航法師也將它傳到我們台灣來,交由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這個本子後來再傳到我們師父手裡面,那麼在時節因緣成熟的時候,我們師父把它講出來,印送全世界,所以我們才有機會來遇到,這無量壽經的最善本。從前淨宗之所以不興盛,我們去想一想它的原因,無外乎就是因為《無量壽經》沒有一個好的本子,所以呢,淨土宗到後來只剩下自了漢,或是度死人的一個法門,那麼實際上,淨宗不是這樣的一個宗派。就是因為沒有《無量壽經》的弘揚,所以大家都誤解了,其實淨土宗它是相當完整,你看到《無量壽經》裡面的介紹,從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麼這一句就涵蓋了一整部的《華嚴經》,《華嚴經》就是在講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可想而知,淨土宗之所以會沒落,這《無量壽經》善本不出,佔了一個很大的一個因素。所以在宋朝,王龍舒居士發心會集,但是會集得不圓滿;魏默深,清代,清朝的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也不圓滿;直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才真正做到了完美無缺啊。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無量壽經》這一個本子,一定是傳到末法一萬二千年後的本子,他會集這部經,等於釋迦牟尼佛重新說一遍,有讀過的同修就非常地清楚啊。有人毀謗說不能稱經典,我們的會集本不能稱經典,這個是對經教沒有基礎的人講的話。這五個本子,我們的會集本,完全依照五種原譯,從裡面會集出來,既然是從裡面會集出來,那當然應當稱經,你不能夠說會集的不能稱經,我們是依照五種原譯會集,五種原譯是經,會集出來的當然是經啊,不然呢?難道是論?還是你自己的著述?也不是啊!所以只能稱經,也不能叫會集本,為什麼?我們是會集五譯成《佛說大乘無量壽經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所以只能叫這個名字,沒有別的名字可以叫,你要再取別的名字,你又違背了祖師的教誡。所以這個經題既不是自創,又即是現成,所以會集得太圓滿,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聽得到、遇得到,你要慶幸你有大福報,那這些聽不到的、聽了不信的,那是他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具足,或是《無量壽經》講的:「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還不到得度的時候,所以他心裡面懷疑,「故心狐疑,不信向耳。」不能,不能接受,不願意相信,他心裡面懷疑,為什麼呢?成佛的緣還沒有成熟,所以他懷疑淨宗,懷疑《無量壽經》。你懷疑《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就等同懷疑五種原譯,你毀謗這個會集本乃至一個字,等同謗佛、謗法、謗僧,為什麼?因為字字句句都從原譯中來,沒有一絲毫自己的意思。夏蓮居老居士能不能稱僧寶呢?可以啊,所謂僧者清淨也,和合也;對於理、事全部通達,又能坐脫立亡,是僧寶中的僧寶,是出家人中的出家人啊!那你要是毀謗他,那你就是毀謗三寶,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相當的清楚。這些不能相信的,你去看看這個《無量壽經》講的,他們得度的緣還不具足,福報還不夠,這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呢,接觸到好的本子,他心裡面會懷疑,心裡面會疑惑、會猶豫,福報還不夠啊!你福報夠的人,一接觸到馬上就相信,絕對沒有第二句話,你不會懷疑啊。《地藏經》講:「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他有業障,有疑惑,所以呢對於大乘不能明記在心,那也不能相信,相同的意思啊!所以我們弘揚這個夏蓮居老居士的本子,我們對他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有百分之百的恭敬心。所謂:「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的信達到清淨圓滿了,本性的彌陀自然就顯現,你要是心裡懷疑、疑惑,用現代這些所謂學術的方式,這學術其實是現代話,好聽啊,就是知見。知見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無明的根本啊!你用這些現代話這些學術的方式,來考據我們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你考據不出來啊,為什麼?非心意識所能緣的境界啊,不是你妄心能夠測度的,你用妄心要來解這個大德的經典,大德會集的這些註解、註述,你不能入啊!沒有辦法契入,沒有辦法成就,你講得再有道理,還是知見,你在佛門外啊沒有進來。很多人都以為讀了幾本經,看了個幾部書,他就算入佛門了,沒有啊!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為什麼我們在講經裡面多次講到,你不要當文字學人,什麼叫文字學人?就是只是懂得一些道理文字,沒有契入,沒有相信,沒有修行,這文字學人啊!所以這個《無量壽經》啊,我們對它深信不疑,假使十方諸佛來勸,說還有一個本子比這個更圓滿的,我們也不會相信,絕對不會相信,你對於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你有這樣的信心,你有這樣的願力,保證你有成就。要是有一點懷疑,一點狐疑,那你對於淨土,你沒有深入,你不相信淨土,你對於淨土的境界,你沒有實修的體會;真正用功在淨土法門上的人,你看這個經典你就知道它的妙處,就像梅光羲老居士講的:「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你對於經教,對於五種原譯要是通達了,對於經典能夠融會貫通,宗說俱通,你再來看《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你就會知道他取捨得非常的精當。所以這個,這些話,都是在梅光羲居士的序文裡面,「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非詳考各譯者,莫知其深。」所以我們淨宗的學人,碰到了這個人家的毀謗,毀謗你受持的經典,你自己要有道心,你要有深信不退的心,打死不退的心,你要知道,這個是妖魔鬼怪在給你考試,你不能被他考倒。你心裡面要是沒有信心,你是個不定聚,人云亦云;還要再夾雜其他的經典,說這個佛教還不夠圓滿,再夾雜世間的典籍,那你這個信不具足啊!所以對於《無量壽經》,我們深信不疑。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一個字,這上一次有講過,但是呢這經題啊,實際上呢意思非常的深,涵蓋的義趣呢,可以包括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如果就狹義的來講,是涵蓋淨土宗理事、性向、因果;這個經題非常的圓滿,那麼黃老居士這個在玄義裡面,也只是略略的提到而已,說實話,要真的用全力來說的話,這個不是幾個小時講得完的,為什麼?它含著無盡的意思,那麼我們就無盡的義趣當中略取少分,如同大海的裡面啊取一滴水,雖然不及大海水,但是濕潤之性相同,大家可以從這個短短的解釋裡面,深契法海,這入彌陀的願海。好,我們看第一個:佛,義為覺者,自覺、覺他、覺滿,即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是此方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些同修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們道場要拜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此方的教主,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忘本,你今天能夠聽到佛法,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跟你講出來,沒有人知道有淨土法門,學佛的人要是忘了本,那就不像學佛的人了。所以我們為什麼稱釋迦牟尼佛稱為本師,就代表不忘本,是我們根本的老師,這個是娑婆世界的世尊,天上天下共同尊重的,也是十方佛土中最尊貴的,為什麼呢?跟我們的緣最深。所以你看他自覺、覺他、覺滿,自己先覺悟,自己覺悟以後呢才來覺他;現在很多人他不走這樣子的路,他要先覺他,叫人家先覺,他不願意自覺也不自覺,就想要覺滿,那做不到,這三覺圓滿稱之為佛。自覺的覺悟自性是佛,禪宗講的破初關,這自覺啊;這覺他呢?破重關,利益眾生,消除的是什麼?塵沙煩惱,起無邊的妙用。再來覺滿,破牢關,生死永斷,煩惱永絕,大機大用,性相一如,這是覺行圓滿,這可以配禪宗的破三關。你要是不自覺本性是佛,你怎麼能夠覺他?怎麼能夠從體起用呢?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悟了自己本來是佛,所以你看《華嚴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就表示釋迦牟尼佛是先悟本心,而後呢在鹿野苑教化眾生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大機大用。所以你不先自覺,你沒有能力覺他,你修再多的行都是虛設,《華嚴經》講的:「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你對於心性不明瞭,你怎麼知道怎麼樣來利益眾生?你怎麼知道佛法要怎麼修?你的問題出在哪,你都不瞭解啊!那麼既然對於自心不能明瞭,正道當然不能識得,那你在修行就是下面講的:「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修善也是惡,為什麼呢?你就是由顛倒慧做為你修善的動力,你修善只是為了怕受苦,想要享天福。很多外道為什麼他要升天,他要修行,他是怕受苦,他想要升天;像印度有一種外道,他修苦行,他也說他在修行,但是怎麼修呢?他心態是怎麼樣呢?他認為人這一生趕快把苦受完,來生就沒有苦了,所以他不斷的虐待自己,睡釘床啊,這個種種的苦行,他也是要求解脫,所以他修苦行,他是用這種心態在修苦行,所以呢心態不對,這就叫做顛倒慧。像現在有一些把世間法當作是佛法基礎的,這些就是顛倒慧啊,他學了之後呢增長一切惡,什麼叫做增長一切惡呢?你看他也孝順父母,也敬愛師長,為什麼說他增長一切惡呢?心裡面的貪戀沒有放下,執著沒有放下,罣礙的事情沒有放下,這就能增長一切惡;貪、瞋、癡眾惡之本,根本沒有除,你用事相上,你事相上做得再好,也是裝的啊。所以《華嚴經》講得非常有道理,用的是顛倒慧,用的是邪知邪見,用的是情見、愛見、我見,貪瞋、愛慢、諂曲、嫉妒,他用的是這些啊!所以你對於心性沒有瞭解,對於佛性不解,那你沒有辦法修啊。祖師大德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你修六度萬行,要是沒有般若,最後的結果,成世間有漏之因,什麼叫做世間有漏之因?就是說你還是再來輪迴,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那是不是善不要修,惡不要斷?你要能像達摩祖師那樣子也不錯,非常好,但是如果你不能像祖師那樣,善還是要照修,惡還是要照斷,須臾不可懈怠,不能有一念懈怠;但是你用的心是什麼?是出離心。我今天為什麼來修善,是因為這個善是我本具的性德;我今天為什麼要來斷惡,因為這個惡是我心性當中本來就沒有的。所謂:「修斷本無,顯發本有」這叫斷惡修善。念佛念的是什麼?念的是我們本來心具之佛,本性就具足了,不從外求。所以對於大乘的經教,你要去深入,你要去瞭解啊,有人說法師,這個大乘談玄說妙,不切實際,實際上學這些世間法才不切實際,實際是什麼?不生不滅啊,你認妄為真才認為不切實際啊,認生滅為正常,你這一念錯認了,把生滅法當做是恆長的、恆久的,想要天長地久,想要這色身不壞,那是你錯認了,佛法講的才是實際啊!大乘不是談玄說妙,這個談玄能顯妙,不是說妙,談玄能夠顯示我們本具的佛性,本具的妙有,談玄顯妙不是說妙。所以你對於世間你認為實有,你就會覺得學大乘不切實際,要先學小乘,小乘呢又嫌小乘太嚴,那他就退回去學人天乘,人天乘又做不到,那乾脆就你就會,放任你自己的習氣胡作非為。大乘是從心地上轉,這心地在那裡呢?所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就是你現在在聽法的這一念心,這就是你的本心,從這裡轉,這一念聽法的心,本來就不生不滅,所以佛法講的這些道理最切實際,講的就是真如實際。佛在經上講的,「小乘惡慧不能知」啊,顛倒慧沒有辦法知道啊,所以他才認妄為真,迷己逐物,迷失本來了的自己,追逐於環境,追逐於生滅的變化的現象,在生滅變化的現象當中,想要尋求真常,想要安住下來,希望它不要再變,那不可能的。人的心就變來變去,今天跟你好,明天就不跟你好了,那是假的,你要想把這個生滅變化呢,這些不切實際的,你要想據為己有,想要占有;這是我先生,這是我太太,那你是自尋煩惱。所以佛在《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不能覺悟呢,這叫自覺,你才有能力去覺他,覺滿就是什麼?自覺跟覺他都圓滿,那叫覺滿,滿是圓滿,那你自覺、覺他這兩個都圓滿了,即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翻做中文叫做寂滅,牟尼翻做中文叫做能仁,這是講利益眾生的時候心不動。現在呢學佛人很多都很發心,都要利益眾生,但是呢他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心是動的,心是亂的,所以他沒有做到這個名號的,名號所要教我們的義趣啊!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跟牟尼,就是告訴我們你的心要慈悲。慈悲跟貪愛是不一樣的,很多人現在講孝順,那孝順是貪愛,他講的這個孝順裡面,帶著貪愛,佛法講的孝順不是。他也會引《梵網經》講,你看佛說:「要常生佛性孝順心。」他只看到後面的孝順心,沒看到佛性這兩個字,佛性孝順心,佛性是什麼?沒有自,沒有他,叫佛性。你要想到這個是我父母,我才孝順,別人不是我父母,我跟他敵對;這個是我的小孩我照顧、我愛,別的小孩我不愛;這是我先生我愛,這是我太太我愛;那你這個孝順心是假的,這是變化的,這叫愛緣慈悲。慈悲有四種,這愛緣慈,就是對於自己貪愛的對象,有很多的方式來照顧他,來保護他,叫愛緣慈悲,你要是落在這個愛緣慈悲,來談孝順,那你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世間人。所以為什麼我們最近一直講,你不要用這些世間法,因為這些世間法,就是勾起你的愛緣,你的貪愛心,愛染心。你以為你在孝順父母,你是帶著愛緣慈,你不是所謂的法緣慈、無緣慈。世間人心量大一點,可以做到眾生緣慈悲,眾生緣慈悲,就是什麼,他可以去幫助其他國家不同種族的人,這個很了不起。那菩薩呢,他是法緣慈,他因為聽到了佛法,所以知道說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界限,生起這個佛性大慈大悲。那佛呢?是無緣大慈,沒有條件也沒有所謂的道理,法爾如是,就是這麼慈悲,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無緣大慈。所以現代人講的孝順,那個是愛緣慈,你們不要用這個愛緣慈,想說我回去孝順父母,我就能夠往生淨土,恰恰相反,你會所求非所願。到時候你到了閻羅王那邊,你會嚇一跳,耶我怎麼會到這裡來了?不是說孝順父母,又有念佛,就能往生淨土嗎?閻羅王說你搞錯啦,閻羅王跟永明延壽大師很熟,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閻羅王都拜永明大師的法相,所以閻羅王會告訴你,你搞錯啦,你聽誰說的,你為什麼不依永明大師的呢?為什麼不依祖師大德的呢?你要依現代人,你到時候後悔莫及啊!就像《無量壽經》講的「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後悔都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做為一個出家人,要把道理跟你們講清楚,是不好聽會得罪你們,但是你們來生不會怪我。在從前就有一群出家人要過河,河中出現了一個妖怪,這個妖怪說你們這些出家人都不是好人,這群出家人嚇了一大跳,我們是出家人怎麼不是好人?他說你們非常的壞,我要把你們統統都吃掉,這個是真的公案喔。這出家人就回答他他說我們壞在那裡啊?他說我是你們道場的一個施主的父親,因為到了道場,想說我兒子是在這裡發心的出錢的,我就恣意而為,你們礙於情面,不糾正我,害我死了以後,墮在這個惡道,非常的痛苦,你說你們壞不壞?他們一聽,確實有這個事情,所以這不能人情,要是人情不把話講清楚、講明白,你們說要夾雜世間法,學什麼《弟子規》這些東西,要來做為淨土宗的基礎,我要是不告訴你們,你們將來要怪我啊。我披著這個袈裟,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啊,對不起十方的供養啊,為什麼?真正的道理沒有跟你講。《志樂經》講的:「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啊,你要的是什麼?我們用清淨心說法,要給予眾生真實利益,給予眾生能夠了生脫死,能夠證涅槃、能夠漏盡煩惱的利益啊,這四種利益啊。那跟這四種利益相反的,我們當然要把它說明清楚啊,你不能令眾生得這四種利益,這個話不能說啊,你不能想說是方便啊,先接引你們進來,根本沒有進來啊,都在門外啊。你不要看有的地方很熱鬧、人很多,那個不是佛法興盛的樣子啊,佛法興盛的樣子是就像盧山東林念佛堂,慧遠大師的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你看人不多,每個都有成就,那裏也不做法會,就是修學淨土;所以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讓大家知道啊、讓大家明瞭啊。這個「佛」這個字,簡單的這樣講過去啊。實際上佛有三身,這佛說這個「佛」:法身佛-無間斷說;報身佛-究竟真實說;化身佛呢-隨緣應機說;三說是一不是二,三說是一說。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說三乘,實際上是歸於一乘啊,要你入這個佛法身啊,見到佛的法身啊,見到你的真性啊,所以法身佛無間斷說,常常的顯現,像你們現在舉手投足,這些都是法身的功能啊;你說的每一個地方的話、每一個地方的方言,這應化身的功能啊,這應化身哪;你現在眼睛能見、耳多能聽、鼻子能嗅、舌頭能嘗,這是報身的功能;所以你現在一身就具三身哪,這叫佛說大乘哪。所以這裡面有這麼深的道理啊,展開來一部《華嚴》,一代時教;收攝起來呢,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佛具有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具圓叫做佛。那怎麼開顯這三德呢?「一心三觀。」一心三觀開顯三德。空觀呢,顯這個法身德,空觀顯解脫德,都可以配,顯解脫德;假觀呢,顯般若德;中觀顯法身德,這互通的。對境呢,叫一境三諦,用三觀照見三諦,顯三德,這天台宗修行的方法。淨宗呢,一念就具足三德,稱名念佛心不起煩惱,解脫德,佛號歷歷分明,對境不迷,般若德;念佛的心即是如來,這法身德啊。所以你念佛就是如來、就是佛啊,這個義趣非常的深、非常的廣,大家可以漸次的深入。佛還分四種,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藏教佛就是小乘的,小乘的佛果;通教,通教的佛果,觀一切法如幻如化,這通教佛,見到一切法如幻如化;別教佛呢,見一切法但是假名而已,隨緣起用,這別教佛;圓教佛呢,體不離用,用不離體,妙用河沙,圓教佛啊;這佛也有四種啊。天台家講的六即佛,名字即、觀行即、分證即、究竟即。從理即、名字即、觀行即、分證即、究竟即,這六即佛啊。所以這一個字,那涵蓋了無盡的義趣,那麼簡單的來講,你看到這個「佛」這個字,你要覺,要覺悟。你們皈依三寶,皈依佛,最簡單的,既然已經皈依佛了,就不要再皈依外道邪師了,這些外道邪師,他教你的是輪迴啊,他講的也不是說不好,教你做壞事,這個還不是真正的邪師,教你輪迴的是邪師,教你不能出三界的這是邪師。現在的很多外道,他都能教你做好事啊,你們不要想說教你做好事的,這個就可以依止啊,或是講一點說學佛就是要孝順,這就叫明師了,不能這樣子認定啊。很多人都誤以為,你學佛,這個孝順個父母、奉事個師長,這就是佛教的宗旨啊,要是這麼簡單,佛教不用傳過來啊,漢武大帝就成佛了,他提倡的,獨尊儒術啊,那孔子就是如來啊。所以現代的這些我們看到的,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聽到這個宗教有教你孝順父母、教你做一點慈善、做一點好事,他大概就是不錯的,實際上不一定。你看佛法裡面,同樣也教你做善事,但是呢用心不同,善事有十界因果的不同;十法界,做一件善事,同樣一件善事,成就了十法界,所以為什麼天台宗講:「百界千如」啊,一心具十法界啊。你們看我們道場有印那個十法界圖,你們看看,一心就具十法界,為什麼呢,看你怎麼用心,用這貪瞋癡心,做一樣的好事,墮三惡道,做個好事也會墮三惡道,為什麼呢,所謂業力先牽,這業力是什麼?就是你的心念啊,講白了就是你的心念,心念動,裡面都是貪瞋癡,我做好事是為了要跟人家顯示我很有錢、我很有名,我比你做得更多,這貪瞋癡啊!或是有的做好事,只是為了掩飾他更大的壞事,你看看這個都是貪瞋癡,沒有捨啊,墮三惡道。我們有流通一部電影叫「解冤」,裡面就講到,這個員外是個大善人,死了以後墮地獄,他們家裡面的人都非常納悶,說他的父親明明是個好人,為什麼死後墮地獄?原來他在清朝當官的時候,貪污了賑災的銀子,所以他在清朝滅亡了,他變成非常有錢的人,但是呢過去做的壞事,良心不安,趕快拿貪沒的這些銀兩,來造橋鋪路樂善好施,死了以後還是下地獄,做好事下地獄,因為他過去先造的業,還有自己心裡面貪瞋癡沒有放下。這個是真實的公案,發生在上海,非常有名的故事,做好事下地獄,我們有拍成電影,你們可以去找來看,內容非常精彩。所以這個佛,意思簡單講就是如此。再來看第二個說:說,悅也,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所以你們今天遇到《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就是機緣成熟,十方諸佛都歡喜啊,所以你自己對於你自己,你要有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不要天天想自己的業障很重,你們業障再重,也不會像阿闍世王這麼重,阿闍世王五逆十惡罪全部都做了,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統統都做,可以說是佛門裡面最重的罪,他都幹盡了,沒有一條漏掉的五無間罪,這個五逆罪他都做了,每一條都做了,臨終懺悔還能夠上品中生。所以你們業障沒有他重,你們要下品下生會做不到嗎?那一個是殺父母的?沒有啊!有沒有殺阿羅漢啊?也沒有人殺阿羅漢,為什麼?你阿羅漢你根本遇不到啊,你怎麼殺?有沒有出佛身血啊?也沒有啊!那有沒有破和合僧?說實話現在也沒有和合僧團給你破,你去哪破和合僧?是非少講一些,你就沒事了。不要講是非,不要攀緣,同修之間不要在那裡串門子,私底下打電話聊天,講別的道場的是非,你就不至於犯破和合僧,不要亂傳,所以這五逆罪你們都不會犯。十善很多人是事相不犯,心裡犯,但是這個…十善業啊,應該是十不善業,事相上不犯,心裡犯,你能先做到事相不犯,那這個是相當好的,再來就要做到心裡不犯,念頭也不起、也不動,你這個才算是圓滿了。所以你碰到了《無量壽經》,你不要再沒有信心了,天天想自己業障很重,要下地獄,你想久了你就下地獄,你天天看這個地獄變相圖,看久了你就自然在那裡。我們中國有一個畫馬的趙孟兆頁畫到最後自己變一隻馬,為什麼?他天天想馬。有一天他在睡午覺,他太太要去叫他起床,把這個簾子一拉開,看到一匹馬躺在床上,那什麼原因呢?他心想,心天天想馬,墮這個畜生道。你天天想,你會下地獄,天天想你會輪迴,你就會輪迴。就像佛陀時代有一個比丘,晚上踩到瓜皮,卻認為自己踩到了蟲子,認為自己殺生了,回去以後呢這個殺念不斷,天天想自己會墮落、會墮落,死了以後就下地獄了。他的師兄弟告訴他說,沒有啊你搞錯了,那個你踩到的是西瓜啊,你踩到的是果皮啊,不是西瓜是果皮啊,是水果啊,他不相信,你跟他講他也不信,他死後就墮地獄。所以今天機緣成熟,悅就是非常的歡喜,釋迦牟尼佛的本懷啊,佛說,不悅則不說嘛,你想你們不開心就不講話啦,開心才說。所以這兩個字講起來,也就這麼簡單,講得深呢,那真的是大家都聽不懂,佛開心嘛,他就說淨土法門。為什麼他要說呢?你眾生今天機緣成熟,堪受淨土大法;他這麼多法門,為什麼偏偏講淨土要這麼高興呢?因為佛以度生為願,他希望眾生趕快成佛,趕快脫離貪瞋癡,脫離這些五欲六塵的痛苦,這個五欲六塵大家都不會覺得痛苦,大家都還覺得很快樂,在這裡面你體會不到。很多人說他自己年紀多大,多具有社會經驗,我看一點都沒有,這世間人事變化無常,世態炎涼,都還沒看夠,還貪著戀戀不捨,怎麼會有社會經驗?你要是真正看透,看得多,你就會發心去學佛,你就會萬緣放下;你就是看得不夠,苦得還不夠,所以念念放不下,還要搞世間事,還要搞人情,還喜歡這個世間的這些交際應酬,世間沒有看透啊!苦還沒受夠啊!還想再苦,所以這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了!那麼釋迦牟尼佛以度生為本懷,今天呢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願意接受淨土法門了,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這佛歡喜啊,能夠暢悅而說,因為這個法門難信之法,非常難信,講給你聽你不一定相信,為什麼呢?現在有很多人都不相信,要夾雜什麼《弟子規》啊,弄個什麼《三字經》啊,都是不信啊,叫你一句佛號好好念,偏偏不肯,這就是難信啊,善根不具足。所以釋迦牟尼佛有大智慧,看到今天大家都願意念佛了,肯修行了,善根具足了,總可以說了,那其他的都是信願不足。所以我們之前就講到非器啊,在淨土宗來講,他不堪受淨土法門,你信願不具足,認為說這個佛號之外,還要再夾雜其他的東西,以為念佛之外,還別有商量的餘地,還別有商量處,那就錯了,這是祖師教我們的,我們師父也是這樣教。除了佛號以外,你還要夾雜別的,那都是不老實啊,都是夾雜。所以我們就是一心念佛,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萬緣放下,心不要再攀緣,不要再想其他的,你才是彌陀弟子,你才是《無量壽經》講的如來第一弟子。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