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五十九)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二十八頁,第四小段:「若依五教,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蕅益指出,天台純圓,賢首全圓,其秘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這個是十門開啟裡面的第六門,藏教所攝,那麼我們上一次講的速度,確實是快了點,那麼這個對於判教的義趣,我們再來跟大家再說明一次。在現代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為什麼會有邪師呢?就是因為這講經的人,他沒有辦法把道理說清楚,那麼為什麼沒有辦法說清楚呢?就是因為他對於經教,沒有辨別的能力,沒有判教的能力,不知道什麼樣的經典,是屬於大乘經典,什麼樣的經典,是屬於小乘經典,怎麼樣是方便法,怎麼樣是真實說,修行如何是圓融的行為,圓融的修行,如何是漸次的修行;那麼佛法分五乘,常常把人天乘跟小乘搞錯,搞在一起,佛也說人天乘,教你家庭裡面怎麼相處,怎麼做國王,怎麼經商,佛都會,甚至呢?佛還幫人看病,教人家怎麼吃藥,甚至生病要念什麼樣的咒,把你身體的不通之處打通,所以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無所不能啊!甚至他還要處理婆媳之間的爭端,家庭之間的紛爭!但是呢?這些都是屬於人天乘。那麼現代的佛法,為什麼會衰敗成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這幾乎是快要滅法了!有人可能覺得,法師你講的話太重了點!那麼其實你仔細觀察,現代的佛教這個現象,確實連像法的感覺都沒有了!連形象上都沒有了!所以呢?這個是什麼原因呢?對於我們前面講的判教,沒有辦法了解!什麼經教可以帶引你得解脫,什麼樣的是佛方便說,總是分不出來!以為教人家孝順,教人家做好事那就是佛法,佛門講的定共戒、道共戒啊,什麼叫做定共戒呢?這定共戒,外道也有啊!你同樣得定了,得到禪定了,你對於這些戒律自然就不犯,這叫定共。那麼道共呢?是你要斷煩惱,把煩惱除掉了,那這習氣是徹底不會再現前,這叫道共。得道、見道以後他才不犯戒,那麼現代把定共當道共,把人天當小乘,甚至呢?以為是大乘,認為是大乘的基礎,所以像這個藏教所攝,這一章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那真的是太重要啦!什麼樣是藏教?什麼樣是通教?什麼樣是這個別教?什麼樣是圓教,我們要清楚啊!佛出世說法有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你就可以從這五時裡面看出來,看出釋迦牟尼佛最偏重的是什麼?這個世間眾生最需要的是什麼?佛法最究竟的是什麼?你真正能了解,你在外面聽經,你聽現代人講經,你不會受騙上當!這個是相當的重要啊!所以現代這研究經教的,不往修行上看,只在知見上、名相上,求知作解,所以,即使你讓他接觸天台四教,賢首五教,他也是在那裡尋枝摘葉啊!所以蕅益大師講:「四教儀一出,天台宗滅」,這是為什麼呢?就是你著在名相上啊!所以學經教、學佛你要相當的清楚啊,你要有正知正見,要往你修行上去學習,去看透它,不能隨隨便便的,像現代很多人這個出家,流通的是世間法,你要是流通世間法,你對不起你身上披的這一件袈裟啊!拿著十方的信施,做輪迴的事情,那你要下地獄啊!這叫濫用信施啊!眾生供養你、眾生省吃減用來護持三寶,求的是什麼?兩個字:解脫!再講圓滿一點叫究竟解脫,你怎麼忍心拿去做世間法呢?拿去叫人家搞輪迴呢?這個是極重的罪業!人家說出家是人天的眼目啊,人天的眼目你要是沒有做好,做出不好的樣子,把世間法讓大眾以為是佛法,那你有罪過啊,甚至倒過來批評大乘,說大乘太高太妙,你們都做不到,那這個是公然與佛旨相抗,佛旨,佛的旨意啊,與法王作對啊!所以為什麼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一不小心呢就栽到裡頭去了。所以呢,我們讀經你要讀大乘,了義經典;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啊!怎麼會做不到呢!你本來不是凡夫啊!凡夫不是你本來的樣子啊!所以你要做凡夫那很困難,做佛很容易,這佛告訴我們的啊,這個是事實真相,那眾生為什麼做不到呢,就是因為他認他的煩惱習氣為我,把煩惱習氣當作是我了,當作是真的了,當作是究竟的;就是一念迷啊!所以為什麼讀經你要讀大乘,眾生再迷,大乘不可不學啊!越是迷惑,越要學、越要讀,你越看不懂,你越要讀它,這正是你業障之處,正是你心未開解之處啊!不能想說那個太難啦,那個太遠啦,不遠啊!心性在哪裡呢?舉手投足、穿衣吃飯、揚眉瞬目,統統都是佛性的作用啊,都是這個心的作用啊,離此心外更沒有商量之處啊!所以真性、本性,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啊,沒有迷失啊!我們現在在講話的,聽法的,你為什麼能聽到,我們為什麼能講,甚至機器為什麼能作用,都是你心的作用,這跟哲學裡面講的唯心論、唯物論不一樣,那個是邪見,《楞伽經》裡面早就破盡了,什麼叫唯心論呢?他們認為的唯心論,是認為有一個心、有一個物,心物相對,執心為有,執物為無。唯物論呢?執物為有,執心為無。認為心是沒有的,墮在兩邊啊,不是墮在因緣所生,就是墮在自然所生,都是戲論法啊!佛法講的從心所現,心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不離物、物不離心,它是一體的,所以講這個相叫做法相,講心叫法性,這個是佛教大乘佛法所說的,那麼大乘的基礎建立在哪裡?我跟諸位講,建立在心性之上,不是在小乘之上,小乘是方便說啊,《法華經》,你看你要真的讀《法華經》,這第五時法華涅槃時你就會讀到:「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是眾生不信大乘啊!所以說一些權巧方便接引你入大乘,入大乘為本,所以你要是把人天乘當小乘,把它當做真實的,那叫認妄為真,自取輪轉啊,這《楞嚴經》裡面講得相當的清楚啊,所以為什麼現代佛法很衰,學佛人不好好學佛、不老實、一句佛號念不住啊、一本經讀不下去啊!讀久了心煩、意亂啊!就去搞一搞世間法,說說世間話,說他也是利益國家利益社會,明明就是貪著的心在作祟,為什麼不肯面對自己啊!為什麼不肯面對你的煩惱習氣,你就是貪著世間,搞不清楚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啊,不知道緣生性空,所以在裡面起種種煩惱,降伏不住啊,那個心啊,就跟猿猴一樣,定不下來、靜不下來啊!連世間的定都得不到,何況你要得三摩提?你要得禪那?你要明心見性?念佛還想要求生淨土?那做不到啊,為什麼呢?極樂世界的環境你不適應啊!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從大乘開始學,這弘一大師講的,《華嚴經》是入門啊!尤其是在末法,你能發心學大乘,你能為人演說大乘,乃至一四句偈,你的福報勝過供養一泗天下的眾生成阿羅漢,一泗天下很多啊!我們這個地球叫做南瞻部洲,人口六十幾億,其他還有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這四洲,這麼多的眾生,每一個眾生都成阿羅漢,你天天出錢出力的供養他,供養到這麼多的眾生都成阿羅漢,你的福報已經不可思議了,你能在末法為人演說一四句偈的功德,大乘佛法像《圓覺經》、《法華經》、《涅槃經》、《華嚴》,乃至說得少分,一字之義,你的福報超過之前,經典上講:其福過彼,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沒有辦法去算,為什麼?稱性的功德,無盡復無盡,放著無盡的功德不修,偏偏要來造無盡的罪業,教導人家輪迴、教導人家墮落,所以《楞嚴經》講的,佛說得好:愚癡至極,可憐憫者。所以,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擺在你眼前,你印經典,流通正法,印大乘經典,印佛教的經典,那個福報、那個利益,不可思議啊,你雖然不會說、雖然不會講,你印經的功德跟講經的完全一樣,為什麼?你印經、這經是誰說的?是佛說的。你幫忙流通,使正法久住,那叫做助佛轉輪,你跟佛菩薩是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華嚴經》叫同生性,我們且不論修證,你跟他是志同道合,就看你能不能認識什麼樣是了義的、什麼樣是不了義的,不了義的,講講人天法,你恭敬就好,也不批評、也不毀謗,敬而遠之。如果是講說大乘,要能讚歎啊、要能隨喜,甚至盡心盡力的護持,竭盡所能,不能生一絲毫的嫉妒心、不能生一絲毫的障礙心,這是一個佛弟子應有的行為。所以這一段,藏教所攝,這現代講經幾乎沒有在說了,很少講了,以前祖師大德講,只要要講經,就必講十門開啟、必講五重玄義,所以古時候出家人,他都能夠了解,修行的方針在哪裡,要依止什麼來修,乃至他能夠認識到這部經典,關鍵之處、重要之處,它在佛門所占的地位,現代人講的地位,所以他修行路不會走偏。我們有一本書叫做《認識佛教》,十門開啟,說老實話是最好的認識佛教,最紮實的認識佛教,最確實的佛學概論,所以你們要看佛學概論,你們就看五重玄義、十門開啟,每一本經前面都有,你不但對經典了解、你對佛法能了解,你對整個佛教,你都能夠有概略的認識,乃至對於修行的方法,這裡面都有講到,所以祖師大德講經,實在是太有智慧啦,不然一部經,你看《華嚴經》八十卷,我們《無量壽經》也才一卷,有的經,七卷、八卷的、十卷的都有,《大般若經》六百卷,講到後面,前面全部忘光,所以為什麼才有玄義。所以你要真正的認識佛法,這五重玄義、十門開啟是最好的入手處,不可以不看,不可以忽略啊,現代人學法沒有耐性,求新求速,想要看看有沒有新的,想要最好翻兩頁就能夠統統都了解,最好還能證果,所以現在有一些看了幾本書,就認為自己已經是什麼菩薩再來,坐了幾分鐘的打坐、禪坐,就以為自己開悟見性,到處批評祖師、到處毀謗大和尚,深恐人家不曉得他見性了、他開悟了,這就是四相未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堅固存在;所以佛法你要能夠興盛,我們四眾弟子對於經典都要能了解,這個很重要,你們不要想說我是在家人,輕輕鬆鬆的,弘法是你們出家法師的事,我來發心來出錢護持就好。大家都很讚歎韓館長,護持佛法三十年,可是你們不曉得他懂經教、他能做玄義、他能做科判,你們一般人、一般的護法沒有辦法,他可以啊,他是怎麼接觸到我們和尚的呢,是在木柵聽師父講《楞嚴經》。《楞嚴經》,開智慧的《楞嚴》,他那個時候開始學佛的,所以為什麼今天我們淨土宗能夠弘揚到全世界去,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能夠普遍十方,那都是得力於一個真正了解佛法的護法,他不是只有出錢,更是因為對於佛法他能了解,他知道什麼樣的法是正法?什麼樣的法是邪法?至少正跟邪他能分得清楚,所以碰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都不會退心,這就是有經教的基礎。所以像在家的同修,你們不要想說,我年紀大沒有時間,你只要肯發心,你對於這個就能認識,不能懂那是有業障,不是因為年紀大。四祖道信禪師要傳法給五祖,五祖那個時候在道信禪師的會下開悟了,可是年紀很大,年紀大才開悟,沒有辦法傳法,年紀比四祖還大,所以你看不是年紀的問題,是有沒有用功的問題。那麼他有功夫,他的師父也就是四祖,跟他講,他說:你年紀大了,我也沒有辦法把衣缽付託給你。他說:沒有關係。他就離開了,在河邊看到有一個年輕的女眾,他跟她講:我今天晚上到你家住一個晚上。那個時候要是這樣子,這事情是相當嚴重的,這陌生的人要來到家裡,她這個女眾說:我要回去問我的父母。他說:你不用問,你只要答應我就行了。答應了,那麼這個老比丘當場就往生了,結果呢這個年輕的女眾肚子就大了。他到她那裡去投胎呀,之後出家,四祖認得他,所以在他的會下得法承接衣缽,是這樣來的。這是四祖傳法給五祖啊!所以不是在於年紀大小的問題,是你有沒有用功,這業障有沒有消,「唯在心垢滅。」這《菩薩處胎經》講的,你心裡面的煩惱貪瞋癡有沒有消掉,有消掉,取證如反掌,易如反掌,這個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真話,所以大家不要沒有信心,你的信心最重要,信心能生道力,所以叫信為道源功德母。你修行為什麼會有力量,就是因為你有信心,這些障道的不希望你學正法,就告訴你,你們做不到大乘,你們沒有辦法,你們要從小乘開始學,小乘他也不告訴你,告訴你要學人天乘,人天就是小乘,專門破壞佛法。大乘的基礎剛才講的,在於你能有信心啊!你能發心啊!信自心是佛!這個是大乘的基礎,以心為本。這個心不是你現在這個肉團心,也不是你在攀緣打妄想的緣慮心,也不是第八意識啊,第八意識叫集起,集起名心,含藏著無量的業習種子,不是第八意識,是真如本性。唯識家講叫堅實心、堅固、實在、或叫真實心,我們講的是真如本性啊!這個心每一個人都有,每一部經教所說的,都只是為了讓你了達真如佛性而已,所有的行門、所有的方便,都是為了讓你證入此心的。你只有這樣子去了解,往這個方向去走,你不會走錯路,講經你講這個,你不會背因果,為什麼?因為不懂的人,他沒有善巧方便啊,還沒開大智慧啊、不會觀機啊,但是呢你講心性之法,即使你這樣念過,簡單的帶過,眾生也會種善根,這個是真的,這個絕對沒有過失。所以這一章對於現代人來說是相當的重要。現代人不了解、不明白,所以我們講的盲修瞎練,把不能成就的方式,認為是可以成就的方法,這叫以非為是。你去看這個世間法增長的是什麼呢?是你的世間心!有人會說法師啊,每一部經,世出世法不都是融通的嗎?融通的啊!可是你不是這個境界,那是證入的人是融通的、成就的人是融通的,沒有成就的呢,那要照規矩來,沒有功夫的,那你不能夠說都一樣,都相同。就像這個鳩摩羅什大師,皇帝給他美女,給他金銀財寶,他的徒弟看了也很心動。有一天他就召集大眾,桌上放了一碗釘子,他當場把它吃下去;他說:你們要有我這個功夫,我的受用你們都可以有。甚至古時候大德吃肉喝酒,徒弟也看了心動,他就帶他們去這個亂葬崗,都是屍體,把屍體上的肉拿下來吃,他說你要是有我這個功夫,那沒有問題,吃肉喝酒你們隨意自在,沒有這個功夫那是萬萬不可。所以你不要以為佛法跟世間法是融通的、是圓融的,修世間法就能證佛法,你就搞錯了,這因果不相應啊!《華嚴經》講緣起因果,理實法界,《華嚴經》的宗旨,二祖智儼大師說的,華嚴宗第二代祖師,緣起因果、理實法界,什麼叫緣起因果、理實法界呢?這因果跟法界,法界就是心性,不相妨礙啊!雖然講的是性空,但是因果宛然,所以叫緣起性空啊!你造什麼業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報,你想要取證佛法、想要修行、要有成就、要能解脫煩惱,你得靠佛法,你靠世間法絕對做不到,要是能做到,釋迦牟尼佛不用出現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本身就在搞世間法了。所以我們自己仔細去想一想,自己用的方式正不正確?是不是真正如法在修行?如法不是講的這個法對不對,是說你的所求跟你所行,能不能相應,所行如果是人天,甚至執著心、情愛心,那你就會得到輪迴的果報,叫做所行非所願;如果你用的是信願持名,老實念佛,萬緣放下,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於一切法不生二解,那麼你得到的是出離,你得到的是見性的果報,所以因果要清楚啊!很多學佛人因果搞不清楚啊!希望自己的小孩學佛,叫他去看世間的經典,看這個《論語》啊,《孟子》啊,《中庸》啊,希望他來學佛,那做不到。你要你的小孩學佛,你要讓他讀大乘經典,讓他讀佛教的經典,讓他聽經,讓他聞法,讓他在佛門裡面修福,他才會學佛,那麼這一些的問題,現代佛門裡面的亂象,都是因為對於五乘佛法不能夠了解,不能明白,所以導致佛法衰敗,整個的教理、教義曲解,所以像這個天台的四教,賢首的五教,那就相當的重要,你才能夠真正的認識你所學的經教。那麼我們回到第二十八頁來,第四小段,若依五教,這五教就是賢首的五教,古今中外淨宗大德,從古到今,中國、外國,淨土宗的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都是一致認同《無量壽經》屬於圓教,那麼蕅益大師指出來,天台純圓,天台宗也判《無量壽經》是屬於圓教,賢首也是這樣看的,其秘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天台宗講的圓教,華嚴宗講的圓教,這圓融的道理,《無量壽經》都有,這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一般稱大經是指《大般若經》,那在淨土宗裡面稱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所以可以肯定《無量壽經》是屬於圓教。那麼至於什麼部份屬於圓教呢?等到我們進入經文,有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他會為我們做說明,裡面的內容相當精彩,不要說這個只有寶樹、樓閣是屬於圓教,乃至於那邊的德風花雨都是圓融具德,具足一切功德,叫圓融具德。甚至呢隨舉一法即周遍法界,無不稱性,所以稱為稱性之極談啊。所以這個《無量壽經》是相當的殊勝。那麼再看下面一段,第五段,「圓中鈔云:『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證圓果,以階不退。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圓中鈔》,大佑法師作的《彌陀經解》,幽溪傳燈大師作的鈔,所以合起來叫做《彌陀圓中鈔》,這幽溪傳燈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天台宗的祖師,你到天台山你就可以看到他的墓還在,我們有去看過,那麼他是這個蕅益大師的師伯,也就是跟他師父是同一輩的,蕅益大師要稱他師伯,稱他傳燈師伯,他的輩分比蕅益大師還高。那麼在佛門裡面,這個,如果是你師父的師兄弟,不論他年紀大小,出家先後,都稱師伯,沒有在稱師弟,這個沒有在稱什麼師叔的,這個佛門裡面的規矩是這個樣子,你看看你師父有沒有稱他的師兄弟叫師弟,如果有那你就跟著稱師叔吧,但是沒有啊,沒有;你要是有的話,那你可以稱師叔,如果沒有,你稱師叔那就是你搞錯了,要把他改正過來,這個規矩禮儀不可以偏廢!所以這古德啊,他都了解,那麼現代人就忽略了,在稱謂上就怠慢了,這個不可以啊!那《圓中鈔》裡面說到,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這開圓解就是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禪宗叫明心見性,在淨宗叫理一心不亂,當然理一心不亂,他是講的修證,修證的位次,他這大開圓解呢就是開悟,開悟,他習氣還沒有斷,習氣還沒有斷,只是對於這個佛法講的心性,他能悟入了,還要再起修這樣子,叫大開圓解,先開圓解。那麼禪宗一般明心見性,也是對於心性,對於真如本性他能夠會入、能夠悟入,習氣還沒有除,也不一定會有神通,也許有些會有神通,那不一定,也許根本沒有,甚至不但沒有神通,煩惱習氣非常的重,有些禪宗的祖師是這個樣子,但是呢,他對於心性已經能完全明瞭,他再來修行他斷煩惱非常的快,真的是易如反掌,跟一般的修行那不一樣,日劫相倍,一日呢,人家修行要一劫,他搞不好只要一日,一天就了,「日劫相倍。」不相同!所以先開圓解再來次修圓行,所以依解起行,行能證解,依他所悟入的來修,當然心中不存少物,這個沒有存絲毫的見解,連一點悟處都沒有,不可以存著,有存著心裡就有一法,那在起行的時候,這個,行就不圓。《華嚴法界觀門》講的,行由解成,你為什麼能夠修行呢?能夠起圓行,就是因為你能解得圓法,這行由解成,真正在修的時候呢,行起而解絕,
修行的時候心裡不存絲毫見解,就像你們念佛,心裡念佛就單純這句佛號,不要再存這個阿彌陀佛有多莊嚴啊、三十二相,你看這個心就存解了,那這就叫做夾雜。或是認為說我現在念佛什麼感覺,念佛可以如何又如何,這心裡存解。念的時候就直接念下去,不存絲毫見解,這祖師講:沒有商量之處,這樣子你的念頭、你的習氣才斷得掉。你要是念佛心裡還夾雜,不要說夾雜世間法,你夾雜佛法在心裡面,那都不能成就啊。所以這行由解成,行起而解絕,所以叫修圓行。這圓就是圓融,所以什麼叫圓融呢?世間人認為很會逢迎,現代人講的很會做人啊,逢迎巴結,他就很圓融了,那這不是圓融。圓融是什麼?剛才講到的,於一切法不生二解,對於世法、出世法,沒有能所對待的見解在裡頭,這個不容易啊,你知道這些法從你心所現,體性是空的、是幻化的,雖然幻化不入斷滅,從心所現。一般人認為空的他就不修了,反正空的嘛!不是的,佛法告訴你,空,但你不可以執著,正是因為空,所以有緣生之用,有因果宛然的作用,所以你修行可以證果、可以斷煩惱,你用佛法來熏習無明,無明必然被佛法熏斷,這個就是佛法巧妙之處,難以理解之處啊,這是開圓解,圓就是圓融、圓滿。次修圓行,破三惑,三惑就是見思、塵沙、無明。那麼大乘是先破無明,他開圓解就破無明,一般次第的,他先教你斷見思,再來斷塵沙,再來才破無明,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一般的。那麼大乘佛法是先破無明,對於心性先理解、先證悟,再來破見思煩惱,斷除塵沙煩惱,從根本修,這叫從根本修,從心性上起修,跟一般通途法門不一樣,淨土法門就是這樣子,它從你的心開始轉。可是有些人就講,這淨宗的人為什麼不懂心性,不懂沒有關係,從心轉過來啊,念佛就是念心,心就是佛,念久了,你的煩惱不斷自斷,這叫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而悟無生。因為往生淨土,所以悟得無生法忍啊,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地方,這破三惑而證圓果,三惑全部斷除,證圓果—圓果就是成佛,以階不退,就到達不退轉。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為之開解生信,就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跟正報,令我們開解生信。下面講的,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七天,念佛七天,是不是一定要念七天才一心不亂呢?那不一定哪,你要是根器好的,一天就可以一心不亂;那根器差的呢,七天才能得到,或是有的一天就得到,但是只保持了七天,那七天以後呢?那就輪迴去了!或是七天得到一心不亂以後,保持永遠,他是真正得到了。那很多同修他就會沒有信心了,我佛七都打了一百個了,為什麼都沒有一心不亂呢?是不是《無量壽經》、這個《彌陀經》騙我們哪?還是佛又方便說了?這個不是,你去看看你這七天,有沒有求一心不亂的心?你這七天有沒有真正萬緣放下?有沒有把你的俱生我執,打七就是把第七意識打掉?第七意識就是俱生我執,念念執著這個身是我,那這個念頭有沒有斷掉?有斷掉,那你就真正得到一心不亂,所以講打七是表法,要看你能不能把煩惱習氣給斷掉,斷掉才算,那麼真正用功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可以做得到。所以你不要認為佛菩薩騙你啊,佛菩薩不會騙人,一定是你心裡面放不下、看不破!那麼有一些人聽到我們講經這樣講,他就說我統統看破、我統統放下,結果呢?用心過急!什麼叫用心過急?求一心不亂,結果呢?發狂了、著魔了,這叫欲速則不達,那同樣都是不能成就啊,所以你不要想說我七天持名就要得個一心不亂,那這樣子你心就亂了,心亂不要說七天,七十年都得不了一心,有所求、有所得;你就老實念下去,這樣就可以了。「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這是講經典為我們說依正二報,乃至於這個信願持名,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這是《圓中鈔》裡面說的,這一部經是圓頓的方法,講的是圓頓的方法,以階跋致,這跋致就叫做阿鞞跋致,這阿鞞跋致不能隨便亂用,你沒有到達這樣的一個位置,你說你是阿鞞跋致,你這叫大妄語,未得謂得,沒有證果說你自己證果了,沒有證到阿鞞跋致,說自己證阿鞞跋致。但是佛說法絕對不會騙我們,絕對不說謊,告訴我們往生淨土就是阿鞞跋致,我們就老實的相信,信聖言量,你自然就能夠得到,現代人不老實,跟他講法問題很多,總是要問個清楚、想個明白,等到你想明白了,你的妄想都徒增了,徒增妄想,你的妄想就無量無邊,放都放不下啊。那麼最後我們還是要提醒一下,這現代佛法確實是很衰敗,你們不要把這個世間法當成是佛法,世間法只會讓你更痛苦而已,會讓你更執著、更放不下。尤其是你有煩惱,你家庭有煩惱,你的事業有煩惱,你不能再用世間的方式來解決啊,用世間的方式只會讓你造更多的業啊,縱然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你滿足了、你滿願了,後面的果報、苦頭在後面。佛在經典上形容,叫「刀頭舐蜜」,很利的一把小刀,沾了蜂蜜,那麼小孩子不懂、無知,貪那個蜂蜜的味道,用舌頭去舔那個刀子,一舔舌頭就割斷了。現代人也是如此啊,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苦惱的根源,想要「以苦欲捨苦」,用苦惱的方法來解除苦惱,那只會苦上加苦,所以為什麼叫人間三苦具足;欲界天是苦苦,色界天是壞苦,無色界天是行苦,這欲界以下的呢,三苦都具足,苦苦是什麼?以苦欲捨苦,那麼這個大家要清楚。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