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六十九)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四頁第五行,今天要來講這個佛說的「說」字。「說:悅也,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這個在玄義裡面講的非常的清楚,說就是什麼,悅的意思,悅就是開心。那麼悅所懷也,也就是佛心裡面所想的,他今天能夠完全的說出來,所以古德說為和盤托出,就是完全的為我們做說明,那麼釋迦牟尼佛以度生為願,昨天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日,佛誕日,那麼佛以度生為願,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講《無量壽經》正好,以暢諸佛的本懷,這本懷啊!就是佛心裡面所希望的,那麼每一尊佛都希望眾生能夠解脫煩惱,但是眾生卻不知道自己煩惱在哪裡,所以叫眾生。那沒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說出來,憑我們自己的小聰明是不會了解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出現在印度說五乘佛法,最後啊!導歸到淨土、導歸到一乘了義,那麼這部經他是完全講淨土的經典,所以佛非常的歡喜,因為他出世就是希望眾生能夠解脫煩惱,那解脫煩惱最快的方式,無過於念佛法門,很多人不敢相信,我說的不敢相信不是你對淨土有懷疑,是你不知道這個佛號有這麼大的力量、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呢,你不肯老實念,你還要夾雜,還有很多事情放不下,這就是我們講的,你對佛號沒有信心,你不相信。那麼今天眾生機緣成熟,也就是說你們現在馬上就發心、馬上機緣就成熟,那麼就是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堪受就是你願意接受、想接受了、認同了,堪受淨土大法,我們聽過很多法門,他都稱他自己的法叫大法,那麼大有稱性的意思,每一個法門都稱性,那淨土呢?在淨土宗稱之為大法,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攝受眾生廣大,不光是人道的三根,上根、中根、下根,乃至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這些眾生,念佛都能夠成就,甚至呢!毀謗的,毀謗淨土的,也給他種下將來成佛的正因,現在毀謗,那他這一生命終,當然會有他的果報,可是等他果報受完了呢,那他遇到淨土法門他就能夠相信了,為什麼?業障消了。業障消了,對淨宗你才能夠相信,那麼與會的大眾,願意相信淨土法門、願意求究竟解脫,所以故今樂說,以暢本懷,所以這個說啊,有歡喜愉悅的意思。所以大家就曉得,佛之所以歡喜愉悅是因為眾生能接受淨土法門。這個法門,祖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 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九法界的眾生,你依靠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都只是虛妄浮心而已,虛妄浮心,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所以只有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放下,你心才是清淨的。就好像一杯水,要是這個杯子裡面裝滿了東西、裝滿了水,他就再也裝不了其他的東西。你的心要是有物,就像一個杯子裝滿了水一樣,沒有辦法接受如來的法水,沒有辦法,所以學佛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你要把自己的想法放下。不光是在佛法上的想法,世間上的想法也要放下,想要怎麼樣升官發財,怎麼樣讓自己更有錢,讓家庭更和樂,這些想法你要把它放下,你放下了之後交給佛菩薩安排。你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你念佛自然得佛力加持,業障就消了,業障一消,智慧就開,智慧開,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境界你都得大自在,這個是佛法給的無比殊勝的利益,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所以釋迦牟尼佛非常的歡喜,那麼佛出世就是為了這一樁事情,教導眾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最快的方法,能夠普被三根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這一點非常的肯定,甚至佛還咐囑彌勒菩薩,要弘揚《無量壽經》,交代下一尊佛也要這麼做,所以稱之為佛佛道同。那麼佛所歡悅的、歡喜的,所以稱為佛說。那麼這兩個字的意思,實際上在字面上是這麼說的,如果展開來,十法界每一個眾生都是如來,佛法界以離過絕非為悅,菩薩以捨兩邊取中道為悅,羅漢呢,捨生滅向涅槃為悅,這個人天呢、天上呢,以這個無欲為禪定之樂為悅,叫禪悅,人間呢,以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為悅。那再往下呢,畜生、地獄、餓鬼,這個地獄道的眾生以瞋恨為悅,畜生以愚癡為悅,那麼餓鬼呢,以貪欲為悅,所以十法界都是佛說,佛所歡悅的,只是呢作用不同,佛離過絕非,這究竟圓滿的佛,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呢,取但中,成菩薩菩提,羅漢呢,捨生滅向涅槃,取二乘菩提,人天二道呢,這個他們所貪著的也有菩提-輪迴菩提,那麼地獄道的眾生取貪瞋癡,以貪瞋癡為悅,這個三惡道的眾生取貪瞋癡為悅,那就是惡道的輪迴啊!也是菩提。所以這個字面上你把它打破,這佛說佛所悅,分為十法界不同。裡面呢再展開來,過去、現在、未來合起來為一個總相,個別為一個別相,同業所感這個為一個同相,個個受用為異相,所以配六相,一一法界再配十玄,所以這一個這個佛說要是真的要講起來,我看智者大師,九旬談佛說都不夠,不要說一個妙字,九旬談妙太短了,如果要照天台家講的,十乘觀法,一一乘都是佛所歡悅的,這個是簡單的講在解釋這兩個字,所以裡面的義趣啊,深廣無窮啊!眾生個個心行不同,所接觸到的境界不一樣,所以所想要的也不同,但是佛以一音而說法,都能令眾生普遍歡喜啊!這是佛所悅啊!法身佛所悅,再配三身,報身佛所悅,應化身佛所悅,也不同。總合起來是一心,開起來是三身,法、報、應三身啊!法身佛成就的解脫德啊!報身佛呢成就的般若德啊!應化身呢成就的教化眾生德啊!都是佛所歡悅的。又一法即是一切諸法,一佛所悅即是一切佛所悅,乃至地獄、眾生所悅也是如來所悅,貪瞋癡性即是戒、定、慧,所以這兩個字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都包含在裡面,所以有些人說要把佛經翻成白話,你看它裡面具這麼多意思,這是顯義,還有密義,密義還沒說呢!總持一切陀羅尼,那你要怎麼翻?你只能講一講幾種意思而已啊!沒有辦法講盡啊!所以白話的佛經,說實話,不需要啊!經典有無量義啊!你要把它翻譯成哪一種語言,現代的語言,它的意思就定在那裡,就不寬廣啦。有的人講,幾千年前的人講的話怎麼聽得懂啊!所以要把它翻成白話;既然幾千年前講的話,你都聽不懂,那你怎麼有資格來翻成白話呢?所以你看歷代祖師大德,對於經典的註解沒有間斷過。為什麼?這經典具足貫攝常法,意思呢從古到今不會改變,但是呢他能夠契合每一個時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環境,這就是一音說法,一音說法,所以你要把他講成哪一種意思,沒有辦法講啊,就剛才佛說這兩個字,給你講幾百天你都講不完啊。我們今天講的只是略舉大綱而已,佛還有十身啊,佛還有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啊,都是佛悅啊,都是佛所歡喜啊,佛是體,悅是用,佛是法身德,是報身德,是解脫德,悅呢?就是般若德,這配我們常講的三德密藏啊,所以呢這裡面的義趣,若就因、果、理、事、性、相、行位差別來講,《華嚴》講的五對十義,義是義趣的義,那這裡面的味道不可窮盡啊,那麼你們今天能夠遇到《無量壽經》能夠相信淨土法門,那真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啊,這是彭際清居士講的。華嚴的佛光三昧頌裡面講到:「諸佛秘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你對於淨土你能相信,你能夠明白能夠了解,那麼一切諸佛都歡喜啊,都能隨喜啊,隨喜就是歡喜的意思,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聽聞到淨土,一定要能夠珍惜,要能夠把握自己成就的因緣,不要信心動搖啊,信心動搖就是你心又向外去攀緣了,認為心外有法可得,有事可做,有東西可以讓你執著,可以讓你攀緣得到,這就是信心開始動搖了,你要是一念不覺,慢慢的你的道業就開始退轉,退到後來呢,你就不學佛了,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呢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忘光了,什麼都忘記了,這是一般沒有機會得度的人他學佛的一個歷程。那麼真正有機會得度的呢?學了三年佛在心田,佛在心裡面啊,自心就是佛啊,所以這個念佛法門他是直指眾生這一念心就是如來心,即圓即頓不可思議啊,說實話比禪宗還要直接,禪宗,現在的禪宗還讓你去參究,淨土宗沒有,淨土宗不用參,不必參是誰啊,念佛的就是佛啊,心中是佛你還向誰去問去啊,你的心就是佛,不必向外,別尋覓啊,這個是非常圓頓的方式,所以為什麼念佛,你們現在念一聲佛名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苦啊,利益這麼大,不是用譬喻言說所能表達,所以你要鞏固你念佛的信心,怎麼鞏固呢?要讀經,讀《無量壽經》。現代的人很迷信,喜歡去給這個俗稱的活佛來給你灌頂,我在這裡告訴你怎麼請到真佛來給你灌頂,你把《無量壽經》念一次,就是阿彌陀佛親自給你灌頂,親自來加持你,不光是阿彌陀佛來加持你,裡面講到的十方諸佛都來加持你,他這個佛不是我們俗稱的活佛,活佛有的功夫是不錯,但是習氣未必全部斷乾淨,我們《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佛,是究竟圓滿佛,你們讀《彌陀經》,東方阿閦鞞佛,這個六方的諸佛,每一尊佛都是究竟圓滿,他來給你灌頂,他來護念你,什麼叫護念你呢?用現代話講,給你當保鑣啊,保護你啊,所以你每天讀《無量壽經》,讀一部《無量壽經》很快啊,四十分鐘就全部讀完了,其實四十分鐘是慢的,快的呢?二十五分鐘就讀完了,以前他們在比賽讀《無量壽經》,我記得大概是悟妙法師第一名,一天可以讀二十五部啊,他跟我講他二十五分鐘就念完了,一部經二十五分鐘,心裡念整部《無量壽經》,師父訂課訂三千,他念一萬,一萬多部,甚至不只啊,那是當時候的統計,所以對淨土的信心他能夠鞏固,他到臨終自己放棄治療,他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佛無量壽啊,所以他的道心沒有退啊,都是讀《無量壽經》的功德,這部經讀起來非常的順口、非常的好聽,而且呢容易記持。記是記憶,持是持誦。你念個幾遍,實際上很快就可以記得起來。在日用平常當中,這經文會生出來提醒你,不要迷惑顛倒,這就讀經的功德。一天讀一部《無量壽經》這個不太不會很難,最起碼你要讀三千部啊!這三千部讀了,你在淨宗你的信心算是有一點點基礎啦!這才是佛所歡喜的。你們要讓釋迦牟尼佛歡喜,你就要接受他的加持,不能只來聽經啊!來聽經還不夠,你還要能夠讀經。佛號不要間斷。絕對沒有不讀經不念佛能夠修行得定開慧的。找不到啊!所以這一部經,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讀誦。你要是沒有時間,我知道你們就在等我講這個話,你要是沒有時間,好!我們來開個緣,每天讀個幾品,實際上你要是讀個幾品你就會欲罷不能。最起碼讀半部,半部的時間二十分鐘要是再沒有,不用談修行了。早上讀半部早課,晚上讀半部晚課剛好,早上從如是我聞一直到《無量壽經》的二十四品結束,晚課呢從二十五品懺悔今天的過失。師父是定第六品,早上念第六品,那個太短了,念熟的三分鐘就念完了第六品,三分鐘修不了定,你最起碼二十分鐘以上。大家都在等開緣的話。最好呢一次念完,你跟諸佛感應道交是圓滿的,不會中斷。明朝的戚繼光將軍就是讀經讀到一半動了一個念頭,經典的功德打對折。要是照我們這樣念,早上念半部讓你去亂一天以後再念半部,我看剩下一折,晚上回來要是你家裡的菩薩再給你考一下,沒有了,功德沒有了。所以呢能夠把它讀完就把它讀完,越讀會越順,你對於經典你才能夠熟悉啊!我們講經你才能夠聽得懂啊!所以古代的人聽經不用帶經本。不光是聽淨土的經典,聽這個《法華經》、聽《楞嚴經》、聽《華嚴經》也不用帶經本。上面的法師講到哪兒他都清楚,所以以前要是能夠聽經的,這個修行人那有一點點程度啊!至少他對於經文是熟悉的,這個是我希望大家能夠做的。你讀第六品太短了,那麼晚上呢,原來的定課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也不會—這個我們講的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是你這樣子讀你這部經就不完整了,你乾脆把它讀完,每天這樣子就讀了一部《無量壽經》,就無量壽佛來加持你,我們有印這個《無量壽經》你們都可以請回去,印的是精裝本,不過你們請回去不要想說捨不得看,捨不得看印了就沒有用。這個印經就沒有功德啊!印經之所以有功德是因為有人看,所以我們印經都要印得精美,你沒有人看,請回去他不願意看不願意學,甚至沒有人請,這印經沒有功德啊!人家問大珠和尚讀《般若經》功德大不大,大珠和尚回答他:沒有功德,不是讀《般若經》,他說《般若經》有沒有功德,大珠和尚回答他:沒有功德。他很奇怪啊!《般若經》怎麼會沒有功德?和尚就講,你把一本《般若經》放在這供桌前面沒有人去讀,你看它有什麼功德?所以經要讀才有功德,你不讀經沒有功德。所以相反的我們印經—應該是說同理可證的,我們印經要印人家看了歡喜的,人家看了不歡喜他對佛經就不願意接受啊!你印得再多也沒有用啊!所以呢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讀誦我們的《無量壽經》這個本子,非常好的版本。《無量壽經》有九個版本,連同原譯本跟四種節校本—四種會集本,你都可以選著讀,實際上沒有一定說要讀會集本才能成就。但是讀會集本一次可以讀到五種原譯本的菁華,非常的方便,那麼夏老居士的會集也非常的如法,所以我們提倡《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這個是我們的師承,就是這樣傳下來的。好!這個是佛說這兩個字簡單的講過去。再來看第三個,「大乘:喻也,乘以運載為義。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這大乘哪,不可以名狀,沒有辦法用話來講,所以是強名,勉強安個名字叫大乘。實際上這心,無名無相,沒有辦法形容啊!那麼就他的作用,度生利益眾生上的作用,我們給他安個名字叫大乘。實際上大乘講的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啊!告訴你,你的心是什麼樣子,你要怎麼樣來證得,用什麼方式最快,這大乘啊。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是怎麼來的,宇宙怎麼產生的。像我們現代很多人,應該是說這眾生都誤解了這個身是我,以為這個身有見、聞、覺、知,實際上沒有,能見聞覺知的是心,不是這個身啊!譬如說眼,人有眼睛,死人也有眼睛啊,為什麼不能見。你說是神經、視神經、視網膜在見的,那往生者也有啊,為什麼他不見,瞎子也有啊。所以這就是眾生從來的誤解啊。所以才認這個色身是我,乃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此啊。因為有心所以他才能夠作用啊,這個道理沒有佛講出來我們不曉得啊!乃至你看到的,風之所以會動,都是因為有心啊!燈之所以會亮,都是我們心的作用。每一法都稱性。這個道理沒有佛告訴我們,我們都迷在相上,認生滅變化的相,以為是常住的。這世間會生滅、會變化,你認為是常住的,把真正常住的真心認為是生滅的。《大乘起信論》講的,以心為念,所以成為眾生啊!把真如本性當作是,誤以為是有念頭的,所以你叫作眾生。所以眾生跟諸佛實際上無二無別啊,無二無別差在哪裡?差在迷跟悟不同。諸佛悟心、眾生迷心、就差在這裡啊,那怎麼回頭呢?在禪宗,現代的禪宗用參究,早期的禪宗用直指人心的方式,一念頓悟,用很強的智慧力打開本來,然後呢?念念的保任使正念不失,這禪宗的修行方式啊。教下呢?在經教裡面藉教悟宗,這是教下,修的—天台宗修的止觀,華嚴修的華嚴觀,唯識也有唯識觀。淨宗用的是持名,或是觀像、觀想。密宗用持咒。律宗用持戒。用的方式不同,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所以這是大乘所要說的,所以大乘這裡講你看它是比喻,喻也,是一種比喻,比喻什麼呢?乘以運載為義。就是說在所有的法門裡面、所有方法裡面、所有宗教裡面、哪一種是可以幫助你真正解脫煩惱的,又哪一種是攝受眾生最廣大的,攝受眾生最廣大的就稱為大乘,方法最巧妙的也稱為大乘。小乘是析空觀,析空啊,分析啊,把一樣物質,把你的心念分析,分析到後來墮在空裡面,析空觀。灰身滅智成就叫這個我們講的阿羅漢果。小乘也有無餘涅槃,不過在大乘來看他是有餘。阿羅漢的涅槃有餘,有餘涅槃,不是真正的無餘涅槃,灰身滅智,墮這個無為坑,小乘。大乘呢?體空,不是析空,體空。所以他是巧度,巧度就是他出煩惱的方式很善巧,他直接就可以把煩惱的根本給抓到。小乘人他只知道諸法是因緣所生。心呢?集起名心。因為有思惟、有思量、有動念所以才有輪迴,這小乘人知道。所以他不思、不想。大乘呢?他告訴你諸法從心所現。心呢,本自清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現在妄想、分別、執著的當下,就是真性。你迷失真心,真心的作用叫妄想、分別、執著。你要覺悟了真心,那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真心的作用。所以心有二種用,染用跟淨用,那心的體上呢沒有分染淨,真心本性沒有染淨,這妄心上分染淨。《起信論》講,所謂的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生滅就是你的這一念無明妄心啊,不生滅就是常住真心。這阿賴耶識依如來藏,跟如來藏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非一就表示他不是如來藏。非異,他不離如來藏。就像水這個真心本性本來沒有波浪,你現在一念動了,無明風一吹,起了波浪,但是這個波浪的當下就是水啊!就是原來平靜的水啊!所以真妄不二啊,所以大乘他看到根本,他看到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的就是你的真心本性,能現;意識呢,實際上是心的作用,迷惑了呢,叫做識,但無論染淨它都能變。所以大乘它知道這樣的道理啊,它抓到了根本,從這裡修,你們學大乘,基礎在這裡啊,不是搞那些在事相上的。所以大乘跟小乘整個的體系幾乎不同啊,只有少分相同,它在整個對於法界的看法,現在人說的宇宙觀,不一樣、不相同啊。小乘的,它執諸法為實有,實有生滅、實有生死、實有輪迴、實有道可成、實有煩惱可斷,大乘不是這樣看的,大乘它告訴你,你的心不屬染不屬淨,能現染淨,所現的相無論染淨都是幻化的,因緣有、自性空,叫緣起性空。所以你現在要怎麼斷除煩惱呢?只要不隨不取,你就能夠斷。而且呢不是有心來斷煩惱,不是有心可斷、有法可對,有煩惱給你斷,我現在有什麼煩惱我來斷,不是,它教你安住本心,所謂五祖講的:「守本真心,常住不滅」,這個是大乘佛法啊。那在淨土宗,最簡單的就是念一句佛號就是守本真心哪,佛號不斷,常住不滅啊,這個是大乘的修行方式啊,所以乘以運載為義,就代表能夠普遍的攝受一切眾生啊,這一部經所講的,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所以這個很重要啊。六信,蕅益大師講的六信,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很多人都以為是相信自己這個妄我啊,這妄我不是,不能相信啊。《四十二章經》裡面說到:「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啊」。淨宗講的六信,這「信自」,相信自己,不是指這個我執我見哪,你要說是我執我見,那不可相信哪。很多世間人看到這個蕅益大師講的,錯解,我們要相信自己,不是啊。要相信自心、相信佛心,相信你跟佛有一個完全一模一樣的真心,甚至你自己就是佛,跟佛差在哪裡呢?差在你加了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實際上呢根本沒有差別,甚至在現在你在迷惑顛倒的時候,還是沒有差別,所以這個妄想本空,也沒有所謂的涅槃,也沒有生死。真的像這個張拙秀才講的:「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啊。你一動念就像雲把太陽給遮蓋住了,把你的真心給蓋覆住了,六根才動被雲遮啊,那一旦被雲遮呢,不懂的人呢就想要斷除它、滅它,那麼張拙秀才講:「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你想要證個真心,求個本性,還是顛倒,趣向真如亦是邪啊,「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花」。這是一個真正見性的境界,見性的人講的話,他知道煩惱當體即空啊,所以他能不隨煩惱,煩惱起來了,他不隨它,《楞嚴》講的:「不取不隨啊」。很多人都認為煩惱是空的,隨順也空,是空啊,是空你幹麻隨順哪,那不空嘛。所以人家是真正看破煩惱了,生死涅槃等空花啊,所以這個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啊,能念的心本來是佛啊,這點你能不能知道啊。所謂「信自」,不是相信這個我執我見哪,你這個「我」尚且不實,你要怎麼相信呢,你認為是我,你現在認為的這個我,就是六根攀緣六塵謝落的影子而已啊,你認為是我,所謂學道之人不識真哪,只為從來認識神哪,把這個識神當作我、把這個意識當作我,這我就是無量劫來生死本哪,癡人喚作本來人哪,這愚癡的眾生把這個生死的根本當作我,所以你不要錯解了這個意思。蕅益大師講的「信自」,不是相信你現在的我執我見哪,你這個心,我們仔細分析起來,根本就不存在啊,你認為的這個我,當體皆空啊。你認為身是我,身屬四大,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四大各各分散哪,那麼你說這個我在哪裡啊?又四大互相凌奪,這四大互相-中國話講相剋啊,水火相互抵消啊,風跟地相互抵消啊,為什麼?風是通暢無礙的,地是阻礙的,相互抵消啊。那這色身如同幻化,你的妄心在哪裡啊?所以佛在經典上講的非常的清楚啊。所以這能念的心本來是佛,是能乘大,這個心周遍法界,所以剛才講的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河沙就是大千世界的意思啊,這是能乘大。所以因為你有真如佛性,這是能念的心,那麼起心念佛,念念作佛,這所乘大,前面講的是本覺,後面講的是始覺,這起心念佛是始覺啊,所以所乘者大,那麼能念所念原是一心,不可名狀,所以強名大乘,這個都是黃念祖老居士啊簡單講大乘的意思。那麼實際上呢,大乘跟小乘都是在接引眾生哪,本來沒有所謂大小的分別啊,我這麼一講,你們心裡面又發慌了,到底要怎麼辦哪?對小乘來說,說個大乘;對輪迴來說,說個出離,都是對待法,但是這個對待呢,你現在得用一用,所謂藉假修真,假不會是真的。所以《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佛法尚且不應該執著,何況是世間法,這《金剛經》裡面說到的,佛法不可以執著,那世間法更不可以執著,更不能認為是實有的。所以這個大乘只是應病予藥,你吃了之後呢,吃了這帖藥之後呢,病都消除了,那這個法也不用了。所謂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你要是沒有這一切妄心,那何用佛說法,你要是真正心空,沒有煩惱了,那這個大乘也不用了,佛號也不用了。很多人以為大勢至菩薩嘴巴還是口裡念著阿彌陀佛,拿著念珠,他不用啦,那做給你看的,要是他那樣子的話,那他功夫還不是很好啊,他念到心裡面去,轉識成智了,轉過來啦,那就不用了,這個大乘簡單講到這裡。好,我們今天時間到,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