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捨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鬚髮。而被法服。」
這是彌勒菩薩見到世尊眉間放光,光中顯現這些菩薩在因地所行的修持方式。他說「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諸王請問大乘佛法。
在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也沒有三乘,這是世尊在《法華經》告訴我們的。學佛的人要清楚這個道理,不然不能成佛,看後面的經文你就能知道,如果你學佛證阿羅漢,你不了解世尊出世只說一乘了義,佛說你這個阿羅漢也不是佛弟子。所以舍利弗、大迦葉這些尊者,聽聞世尊這麼說,馬上都回心轉意,他在法華會上講:「我今天才真正聽到佛陀的正法。」世尊在經中為大眾授記,「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我們之前講過,二乘法說女身不能成佛,只有大乘才有,所以唯有學大乘才是真正的了義之法。彌勒菩薩看到這些國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他們聽了佛開示以後,便捨世間的五欲六塵、宮殿、臣妾......,他都放下。那你們聽聞佛法,知道學佛好,你能不能放下家庭?我不要求事相上,但你心地上要能放下,且不教你出家,你能不能來道場共修?能不能來聽經?如果你連你家的門都走不出去,那你說,你要怎麼出三界?其實,這一扇家門其實沒有擋住你,擋住你的是你的業,是你心裡面的那份罣礙。說到底,你也不知道自己在罣礙什麼,這一件事情罣礙完了,又有別的事情會罣礙,所以稱為「生死輪迴」;這件事情結束了,又有別的事情發生,這叫「相續不斷」。經中這些國王聽聞世尊說法「便捨樂土。宮殿臣妾。」聽經後,他的這些大臣他都放下、親戚朋友他都放下、妻妾恩愛他也都放下,「剃除鬚髮。而被法服。」也就是他出家學道。由此你就知道佛教的殊勝。順治皇帝《讚僧詩》講:「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他說:黃金白玉不是最珍貴的。你在世間做什麼豐功偉業,那都只是幻化而已,所謂「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萬里長城到現在都還在,但秦始皇這個人已經不在了,就像《讚僧詩》裡講的:「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已經化成泥土、化成灰塵。那都是世間庸俗之人,唯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還存在,所以宋仁宗讚歎佛舍利:「三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稱至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只見空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煉色長新。」
就是講我們大眾心裡面認知的中國古代的聖人。「埋軀只見空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他死後,把他埋到土裡面,就剩下一個墳墓,什麼都沒有了。「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煉色長新。」只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還存在,世間無比堅利的東西都沒有辦法毀壞它,這就顯示佛法是不生不滅法;而《法華經》就是佛陀的真身舍利。佛在經上講的,你供養《法華經》、你學《法華經》就是供養佛陀的舍利,因為《法華經》是如來的真身,你縱然不起塔、不修廟,你供養《法華經》、你修學《法華經》,也就是修學一乘,你就等同供養如來。由此就知道一乘了義的殊勝,不是凡夫二乘所能比。有一些人會覺得講他們是二乘,好像是貶低他們了,實際上,就像學校一樣,老師教學生是希望學生都能上進,老師告訴他的學生:「你只在一年級學習是不行的」。可是這學生是不懂事的壞學生,老師教的,他也不聽,學長教的,他也不聽。這「學長」就是諸大菩薩,「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好心教他要上進,他不願意上進,反而還覺得老師、學長找他麻煩,最後還拿起棍棒打老師、打學長。這些毀謗大乘的人亦復如是,他們是佛門裡的壞學生啊!所以把人家提獎他、提攜他的好意,認為人家是在貶低他、在找他麻煩,這就是愚癡無智人,是佛教的壞學生,真是講再多都沒有用。釋迦牟尼佛想幫助他們也沒有辦法。這群壞學生後來反謗佛經、反謗大乘。這些壞學生,老師要幫他,他不但不願意接受,反而還打老師、還打學長,這一類毀謗大乘的人就是我們講的壞學生。佛教也有壞學生,就是那些不想上進的小乘人,就是佛門的中輟生。然後他還反說大乘經沒有依據,說佛並沒有講。其實不是沒依據,是他缺課沒來聽,或是只聽一半,或是不能接受、聽不下去就走掉了。就像有一些人沒有來參加我們的講座,他反在外面胡說,說我們沒有講《法華經》。這只是舉個比喻,實際上,是他沒來參加。
小乘法是怎麼來的?佛在文殊問經告訴我們:一切的小乘諸部不出「上座部跟大眾部」。上座部以是大迦葉為首,大眾部以婆師波羅漢為首。這兩部是出自於大乘,所以是從大乘出生小乘。佛法不是世間人從小變大的概念,以為從小乘冒出大乘。因為小乘根本沒大乘的義趣,大乘卻有小乘的內容。
那麼這些小乘人是怎麼來呢?文殊菩薩講,就是這些學人聽不懂大乘法,所以從佛所講的大乘法裡面挑他自己聽得懂的,到別的地方去修行,所以就變成現在的小乘諸部。這是文殊菩薩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在近百年來,很多人都認為是從小乘法裡冒出大乘,實際上是錯的。古代的祖師,像:玄奘大師,以及傳法來中國的這些高僧,他們都知道是先有大乘,之後才有小乘的。也許受到民國初年戰亂的影響,以訛傳訛,所以一些正確的說法忘失了。連這經幡怎麼做都搞不清楚,近一百年來中國的佛教徒很多都搞錯了,所以一定要看祖師大德的,我們講的這真相就是出自於祖師大德的註疏。所以你要清楚,學佛就是學大乘,真正的佛法沒有小乘。小乘法不是佛說的,為什麼說不是佛說的?因為不是佛出世說法的心願,他只是接引你,開方便接引你入大乘。實際上十方國土當中只有講一乘法,沒有講小乘法。你可以去看《無量壽經》、看《華嚴經》。或看《維摩詰經》,經中說:他方世界的菩薩都很訝異,什麼叫小乘法,沒聽過啊﹗幾百萬的菩薩沒有聽過,都很好奇啊!他們說什麼叫「樂小法者」?他們沒聽過!其實就是講這娑婆世間的眾生,為他講一些小乘法,講一些人天小善,他就得少為足,也就是現在一般人講的「小確幸」,意思是「得少為足」。以為學佛這樣就夠了、這樣大家就可以取暖了,沒想到要上進。我們學佛要上進,不能學點人天善法、小乘法就心滿意足,這離佛真正要教的一乘法還遠得很啊。這個真相、道理要依經典來說,不能依現在外面那些人的胡說八道。祖師大德引得出經典,所以我在這裡實話告訴你「小乘怎麼來」,你要曉得,連小乘的大迦葉、婆師波羅漢知道自己所學的不了義,全部都迴小向大了,五百弟子都在法華會上授記。所以,學佛就是學大乘,學大乘才能究竟地解脫。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你學小乘的論典,學到後來就會變邪見、變撥無因果,這還不光只是指世俗撥無因果。小乘搞不清楚這世界怎麼來的,人為什麼會有六識,他也搞不清楚,總墮在生滅相當中,所以是不究竟法。法華會上但說一乘,沒有二乘,這是《法華經》的宗旨。所以你看那些聽聞大乘法的諸王,他們就懂得要放下、要出家。
下面,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閒靜。樂誦經典。」
見到菩薩作比丘相。菩薩是講他的發心,比丘是講他的形相。獨處閒靜,在那裡誦經。
下面,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又看到光中顯現這些菩薩勇猛精進,或是常行不坐、常坐不臥,也就是經行、用功。像般舟三昧、別峰三昧,別峰三昧就是指般舟三昧,是以九十天為一期,是站著念佛、繞佛,沒有坐下來,這樣精進;或是「常坐三昧」又稱「一行三昧」,打坐也是九十天一期,入於深山,思惟佛道,這樣用功行道。現在有些人閉關,關是閉了,心沒有閉,在那裡打妄想,那就不是真正閉關了。
下面再看,
「又見離欲。常處空閒。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王。」
又見到菩薩離欲,「常處空閒。深入禪定。」這禪定不是四禪八定,而是法界定。你在大乘經看到「禪定」就要想到是法界定,是自性本定。知一切法當體即空,名大禪定,這是大乘講的禪定:心不隨一切相生滅。當然,他是見到心體,所以他不隨生滅,能安住了,這才叫禪定。而不是著在捨受上,現在外面有些地方他講他在禪修,其實只是在「捨受」裡打轉,得個輕安、得個放捨苦樂以後的感覺,其實還是墮在覺受裡面。修禪定會發神通,若你入法界定,所起的五種神通是道通。但如果你是修一般的禪定,那這五種神通只是暫得如是,而不是長久的。你不要看到有些人,念佛念一念有神通,他知道你過去生跟你先生什麼因緣;跟你兒子什麼因緣,你兒子為什麼會這樣忤逆你;你又跟你男朋友什麼因緣啊,......現在很多人喜歡問這些事情,這不是真正的解脫法。什麼因緣並不重要,重點是要知道「緣起性空」,一切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要知道「生滅去來本如來藏」,這樣你才算是真正知道《淨名經》講的:「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才知道因緣所生皆如來藏,皆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相,只是假名而已,並非實法,在現「相」的當下是當體即空,這個叫做「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就是把你心中誤認為這相續相是真實的、是長久的錯誤觀念,把這個邪見斷掉;把在一切法當中認為「有我、無我」這些邪見都把它斷掉。因為不管「有我」或「無我」,總是墮「有、無」二邊。大乘法它不這麼說,大乘法講的「無我」,是真的無我,「無我」不離「假我」,「假我」的當下即是「無我」。凡夫不懂一切法「無我」,認為生滅當中有個「真我」;二乘人不懂,以為生滅當中沒有個「我」。那沒有個「我」,又是誰來取證,誰來證涅槃、誰來證阿羅漢、菩薩!那不妨「有我、無我」,說「有我」,只是隨事立名,隨眾生心,而立此假我之號,實際上沒有我相。所以大菩薩能凡、能聖,非凡聖之所能,他能示現凡夫、能示現聖人、能示現畜生,他都能現,都是因為明心見性以後,起的海印三昧威神力,這是海印三昧啊!《華嚴經》講:「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自性有海印三昧的功能,如海澄清無波,炳現一切現相。說「如鏡現相」,這樣你就能懂。實際上這海印三昧,每個人都有。再跟你講實話:不假修成。但有取證的心,就等於撥波求水。所以百丈禪師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所謂「靈光」是指真心本性。靈光獨耀意思是說:真心本來就不受根塵的束縛。「體露真常。不拘文字。」不是文字所能形容。「心性無染。本自圓成。」真心本性沒有受絲毫的染汙,當體即是,每個人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不用修。
那要怎麼讓它回復呢?「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點很重要。你的心能離開妄緣,不隨生滅變化,當下成佛,這是講「一乘」,是頓超的。其他的法門、修法都還要次第地慢慢來。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離妄緣」就是關鍵之處。很多人都只知道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可是他不曉得要離妄緣,所以心還是在那裡四處攀緣,還是隨情造業,縱我為非。達摩祖師講的:「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離相就入無量義處三昧,這是講大乘怎麼修行。你不要覺得很難,講的這些都是眾生的本分事,就是你本來的面目,經典講的就是我們自己。不是有一個真性、有一個真如,讓你來取證、讓你來修,把煩惱給滅掉,把它給修出來。所以常問你:煩惱滅,滅了以後去哪兒?煩惱生,生又在哪裡?所以生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當體即空。這話已經講得很白了,你不要做「取證」想,有取、有證,那又不是了;那「無取無證」呢?也不對。所以叫「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就於不可得處,迴光一薦,就一念頓悟了。世間人就是落在取捨當中,所以你看到我們講的這道理,好像講得很玄,實際上,一點都不玄,只是你迷失而已。給你講白了,你直下體認,當下便了,這就是《法華經》要說的,法華但說一乘,「一乘」就是講真心本性,人人本有。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其他的經典都是枝葉,因為一切法門明心為要。
經文講他在深山裡面修行,所以講禪定、講神通。神通就是從體起用,這個神通是真正的神通,不是妖通、不是鬼通、不是術通。咒術有一些是術通。下面:「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王。」這段是講見到菩薩讚佛。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這是在光中見菩薩,「智深志固。」智慧深廣,誓願堅固。「能問諸佛。」菩薩能夠善問諸佛法要,就像是你們現在講的「學佛問答」,善能問答。菩薩聽佛開示以後,悉能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又見到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的比喻為眾說法,而且是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破除眾生心地上的邪見,也破除外道、二乘。「而擊法鼓。」擊法鼓就是宣示正法,也就是開講正法。這「法鼓」是指天上的法鼓,忉利天的天人,如果享樂享過頭,迷惑顛倒了,這法鼓就會大震,法鼓會出音聲告訴他們:世間無常。叫他們要修行,天人們就會覺醒過來,想到要修行,他們就會集會,請世尊說法,或請菩薩說法。這是講天上的法鼓,現在外面有人也說他的道場也是法鼓,遇到那個法鼓,你就要注意了:那是世間法的鼓,裡面沒有提醒你要修行出離,那裡面都是搞世間法,弄一些人間佛教的活動課程,去了就是墮落。人間佛教就是佛門講的外道法,根本心不在道上,天天就想著人間的事情要怎麼運作,只會令你更貪著,繼續輪迴。大家要知道,這人間的事情都是虛妄,直接放下就對了,無論你怎麼做、怎麼安排都不會圓滿,都是妄心所生的萬種法。只要把妄心除掉了,這些法自然當下銷歇。你不要聽他們亂講,用一些佛學的名詞,說「人間的佛教」,說「佛法在人間」,話說得很好聽,但真相是:佛法不是只有在人間。佛說法是對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不是只有在人間,你看來參加法華會的天龍善神、諸大菩薩,此界的、他方的。所以連立義都已經錯了,世間話叫「思想根本」都是錯誤的,從根本上就不對了。所以你學佛,不要學「人間佛教」,學佛要學「一乘了義」,那才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學人間佛教絕對無法成就,沒有一個成就的。你看,學一乘了義,每個都得佛授記,畢竟作佛。釋迦牟尼佛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佛說法只說一乘。怎麼會有二乘、怎麼會有人天呢!有人說人天、小乘這些叫方便,其實是錯誤的。佛法有真俗二諦,佛在《涅槃經》中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親口講:如果他所說的俗諦,也就是「方便法」,不能讓你悟得真諦理,悟得一切法空,他說他寧可不說這種法。意思也就是說,你所聽到的那些俗諦佛法,如果不能讓你了解佛法所講的真諦理。那這個俗諦不是真的。外面那些人間佛教所謂的「方便」,根本不能入真實,《思益經》講:末法就是有這種「惡比丘」,他說有相法,壞亂大乘、壞亂佛法。「既說為惡。」,既然說是惡比丘,「理是邪見。」,他的知見必是邪、是錯的,障礙大法流通。「應當破除」,佛弟子應當把它破掉。怎麼破呢?你不要學,就破了。你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了,你不要去學人天乘,萬緣放下,一心學佛,那邪魔外道就不攻自破,這是真實話,都有經典可依。
所以你看到現在外面很多掛著佛教招牌,或是出家的、在家的,不會講大乘佛法的,都說他自己是在方便接眾,那些其實都是魔子魔孫。他有很多理由,為他的不懂佛法作掩飾、作藉口。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這樣教化,你看這些法華會上的菩薩怎麼修行?有沒有像你現在看到的外面那些佛教道場,亂搞一通!這些大菩薩都是精進行道,全是這樣修的。很多人說他自己不會修行,如果不會修行,那你來看看《法華經》經文一開始,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你就知道你要聽什麼法了,所以很簡單,一點都不難。其實就是你不肯看,然後自己習氣又重,聽人家講一些世間話,你習氣就起來了,你就迷惑顛倒。所以自己要警覺,常常看經教、常常聽講經、常常看祖師大德的開示,你就不會迷惑。所以正知正見很重要,佛法要興盛,知見要正,所以我告訴大家:「若要佛法興。除非知見正。」你知見不正,佛法不會興旺,即使有錢,捐錢蓋大廟,佛法也不會興旺,那是場子大,不是道大。佛法要興盛,知見要正。正知正見就是學一乘,這道理非常清楚,因為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就是為了講一乘佛知見地,而不是講那些人天法、不是為講二乘。是你不能信受大乘,他講一些世間話接引你進來,一旦進來了,這些東西就不用了。所以學佛該怎麼學,你觀念要清楚。
「又見菩薩。寂然晏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他又看到菩薩「寂然晏默。」不說話,「天龍恭敬。」也不動心,不以為喜。又看見菩薩「處林放光。」在樹林當中放光,照地獄眾生,濟地獄苦,令地獄的眾生能夠學佛。所以你看,這都是善巧方便。「放光」就是比喻用種種的方式教化眾生。這「光」是代表智慧,教化眾生的方式裡帶有般若智慧,所以叫「放光」,能濟地獄的苦。地獄的苦,沒有般若是沒有辦法出離的。佛門有一首破地獄真言,叫:「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破地獄真言,你讀誦這偈,就是讀般若。你想要知道三世一切佛是怎麼來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就是用般若來教化眾生。這一首就是有名的破地獄真言,所以要用般若才能破除。這地獄就是你自心所顯現的虛妄相,是虛妄的惡相,因為迷失本性,隨情造業,造業以後受報。隨著你的情欲在造業叫「隨情造業」,造業以後,你就受三塗的苦報。一定要有般若智慧,而不是一般世智辯聰,要有般若智慧,你才能出離。所以經文講「濟地獄苦。令入佛道。」就是用般若。這「放光」就是指般若。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又見到佛子,學佛人他不睡眠,也就是不懈怠,常行精進,「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這是持戒,威儀不缺。「威儀」不是只有身體的威儀。現在有些學佛人、出家人專門學律的,他只有身上的威儀,這還不夠,還要知道心地的威儀,也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就像優波離尊者在楞嚴會上講:我以執身,次第執心,然後身心一切通利。他「執心」就是契入光明金剛寶戒。優波離尊者是這麼修的,所以「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持戒是要這樣持的,所以經文講「威儀無缺」,才能「淨如寶珠」,這寶珠就比喻作我們的真心本性,如同如意珠一樣,隨心應量。「如意珠」能雨眾寶,眾生想要什麼,就跟這如意珠講,它就會給你,也就是代表「一切法從心所現」。所以持戒要持到淨如寶珠---自性的寶珠顯現,以求佛道。那不光只是求佛道,已經成無上道。所以修行,方法要對、原則要對。看到這很多人去受戒,戒場沒跟你講什麼叫「光明金剛寶戒」,什麼叫「無作戒體」,無作戒體長什麼樣子?既然是「無作」,那你觀想為什麼能得?這道理沒講。什麼原因也搞不清楚,你作「觀想」這叫「有作戒」。給你們大概講一下:無作戒體就是眾生的心性,眾生無作戒本來具足,但你迷失本來、迷失無作,也就是眾生的心性,所以藉由觀想,藉由熏習的因緣,這叫「有作戒」。然後復本心源,究竟清淨,領納戒法、領納不生滅性,「領納」不是真的有一個「戒」跑到你身體裡面來,或有一道光,或有一道雲跑進去。它只是作個表法,方便說「進入」,其實你本來具足。所以受戒時,你作觀是要這樣作。你去看南嶽慧思大禪師所寫的《受菩薩戒儀》,永明大師所寫的《受菩薩戒法》,裡面都有講到。你不要聽現在外面那些人講菩薩戒,都是亂講一通,都跟祖師講的不一樣。而且,一場講座講下來,都是在講世間話,東家長西家短,不然就是講他道場的事情,不然就推銷他自己。那根本沒有在講戒,都是在妄說毗尼,壞亂正法。
要學菩薩戒,你去看祖師的,可以看南嶽慧思大禪師,看寂光律師的《梵網直解》,你就能知道什麼是菩薩戒了,看不懂,就看精舍的《菩薩戒正說》、《菩薩戒增益》,裡面都講得一清二楚,全部是依照祖師大德所說、依照無作戒體所說、依光明金剛寶戒所說,所以稱為「正說」。不是我們自己說叫做正說,是佛的正說。現在外面流通的菩薩戒戒本,甚至戒場的戒本,我拿來看,他們標點都標錯,連佛在講戒體,他都看不懂。傳戒的人,連佛在宣揚菩薩戒的戒體,標點都標錯,那表示你根本搞不清楚什麼叫「戒體」。戒體尚且不懂,你怎麼得戒?你所受的戒,你所表現出來的,都只是裝模作樣而已,說你破戒都還是太抬舉你了,你根本沒戒可破,從來沒有得戒啊,傳了幾百堂、幾千堂菩薩戒,戒體搞不清楚啊,怎麼得戒?沒有人得戒啊。就像你到銀樓,你要打造金器,店裏它有模子,卻沒有金子。「戒體」就像金子一樣,「戒相」就像模子一樣。你要成就一尊金佛,一定要有金子,不能只有模子。所以受戒,戒體很重要,比戒相還重要。「戒相」千差萬別,一舉手一投足、一揚眉一瞬目都是戒相,問題是:你不懂戒體,戒相持得再好,也是裝模作樣。
這裡講到持戒,所以出家人你要懂得什麼叫「具足戒」,具足戒就是「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這就是具足戒,戒就具足了,不然你要去哪邊受具足戒?懂這個道理最要緊。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夠了這個道理,就是受了具足戒,這些道理在大乘經典裡面都講得一清二楚,偏偏現代人不看經,在《瓔珞戒經》裡面也講得一清二楚。《菩薩瓔珞戒經》都有告訴你菩薩戒是何道理,現代人不看,要嘛就只看一半,不然就是看不懂。連句讀都標錯,在講戒體竟然完全不知道,那可見傳的人也沒得戒。你現在趕快迴光返照,知道這個道理,就算得戒了。說你得戒,不是我說的,是《菩薩戒經》上講的,能解心性的道理,能了「光明金剛寶戒」才叫得戒,不然都不名得戒,都只是做個儀式而已。所以有人問我說:「要去哪邊受戒?」我也不敢講,因為講了以後它就變質了,我們曾私底下跟同修講過一些道場,講了以後就變質了。起碼我可以保證我們精舍不變質,因為這是我在帶的地方,這道場就是講一乘,就是修學淨土的,絕對不會變質,其他的道場我們沒有辦法管。所以你們受戒,就參加個儀式,有參加過就好,重點是道理要搞清楚,知道怎麼修,這個最重要。不是說儀式不重要,也是要具有這個儀式,但是「實質」你要掌握得到,如果真有傳戒道場能夠把菩薩戒真正傳給你,那是最好。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這是講修行,能夠忍受人家對他的惡罵捶打,他都能忍。你們有一些障礙或是被人家排斥,或是被人家罵,像世間人常常會罵,例如:你不守婦道、不盡責......等等。你只來要學佛,他就說你不盡責,他會說:「你看你學佛,都沒有照顧家裡」「這麼迷,都不顧別人感受」......等等的。這些都是惡罵捶打,你都要能忍,這是他在考驗你,當然也是他自己在造業,造很大的業,來生都是下三惡道。你要禁得住人家這麼說你,因為你過去生也是這樣毀謗人家,這樣障人家的道,現在人家這樣羞辱你,你要能夠接受,一旦業障消了,過去就好了。也許是妳先生,也許是你兒子,也許是妳婆婆,或是妳公公這樣罵妳,或是你的兄弟姊妹、朋友這樣數落你,你都要能夠忍受,因為他們不懂,這點你要能夠知道。經文講:「增上慢人。」增上慢人當然包括二乘,還有這些世間人。什麼叫增上慢?就是覺得自己有個什麼,自以為很懂世間法、很圓融,這就是增上慢人。他會告訴你:「佛法要圓滿,世間法也要圓滿」。其實他講這個話就最不圓滿!想要圓成佛道,世間法一定要捨掉,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是教你在世間法裡面覺悟,不是教你離不開。若佛法不離世間法,那你所學的這佛法,根本不能讓你離開六道輪迴,那你學佛幹什麼?佛法就是要離開這世間,要出六道輪迴。如果你學了佛,哪一位法師跟你講「佛法不離世間法」是要你執著、貪戀世間的,那個佛法你不要聽,那出家人你千萬不要親近。為什麼?他所說的話,絕對不能讓你離開六道輪迴,意思就是:他叫你還要繼續六道輪迴,那你學佛何益?受戒何益?捐獻供養何益?這種人根本不堪受供養。你供養法師,是用你的資財護持三寶,那三寶為什麼值得你護持呢?因為他教給你的是「出離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出離法,因為這樣才值得供養、值得護持!如果他告訴你的佛法,不能讓你出世間,那就不用護持,所有佛弟子都要有這個正知正見。佛教是講出三界六道輪迴、講明心見性,所以當這些增上慢人在障你的道時,自己要能夠忍受,以求佛道。人家越障礙,你要越精進,包括找你麻煩、障礙你吃素的,你自己都要精進,不可以有絲毫的退心。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又看到有菩薩,怎麼修呢,「離諸戲笑。」有些出家人講經,在講座上講一些笑話,譁眾取寵,這不是真正的佛法講座。常大笑、喜歡笑,心就常常散亂。所以說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你看到你的家親眷屬,有很愚癡的、有理說不清的,你最好離他遠一點,你要清楚,即使是你兒子也一樣,凡是愚癡的,你要「遠離」,是遠離愚癡。要聽得懂,心不隨他叫「遠離」,不是把他趕出去啊!趕出去叫「棄養」;也不是把你父母趕走,你要聽得懂,是「心不隨他」的意思,叫離癡眷屬。「親近智者」,智者是什麼?在現代「智者」就是經典,「一心除亂」,攝念歸佛,攝心在佛號上,就能一心除亂。做到「一心」,就必然除亂;「除亂」其心必一,這是「一心除亂」。所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是說有菩薩在山林當中,這樣地修行用功,經歷了億千萬歲這麼長的時間,來求佛道。
「或見菩薩。餚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名衣上服。價值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千萬億種。栴檀寶舍。眾妙臥具。施佛及僧。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這部分是講用飲食供佛,用醫藥供佛,供佛、供僧。講「供僧」就要知道,所要供養的是修行人,你不要著相,看到穿著出家衣服的,你就以為他是出家人,不是這樣,你要看他是不是真正在修行。講「平等供養」:是平等心供養修行人。不是拿去護持一些附佛外道,幫助他坐大來破壞正法,助紂為虐,你心雖平等,卻沒有智慧,你沒智慧去亂做,這種平等心是要造業的,一定要有智慧,所以佛門叫「悲智雙運」,平等心是「悲」,那在大悲當中要有智慧,悲智雙運,供佛及僧。「名衣上服。價值千萬。」就是珍貴無比、好的衣料,要能布施捨離,「或無價衣,施佛及僧」,或是無價寶衣拿來供佛供僧。這部分你們應怎麼做呢?就是把你的時間,把你的空間,拿出來護持正法,拿來修學佛法,或是流通正法,都算是施佛及僧。你不要一看到經文,就想你自己也沒有千萬的衣服,怎麼辦?就起煩惱了,不是這意思的,學佛、學經典不要著相。你的這個身就無價,拿來修行,就是施佛及僧,就算是供養佛菩薩,供養聖賢僧。「千萬億種。栴檀寶舍。眾妙臥具。施佛及僧。」供養千萬億種栴檀寶舍、眾妙臥具。能善安住名為「眾妙臥具」。能夠證五分法身香,就是布施「栴檀寶舍」,五分法身香都是自性之心香,這就是供佛。《普賢行願品》講:「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我們講經符合經典的義趣,所以你要這樣供養才對,當然,事相上你也可以隨分隨力做,如果你很貪著這些東西,你就要捨掉,也是對治、也是修行、也是布施,包括:「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所謂清淨的園林: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就是「清淨園林」;能修種種利生的妙行,就是「華果茂盛」;以柔軟音、以一乘法潤澤眾生,就是「流泉浴池」滋潤眾生,供佛及僧。要知道,修行要這樣修,你不要著文字相,看到經文這樣寫,就想:我去買個花園,買個豪宅來供養。當然你有這個心,你有這個願力,也都是修自己的福慧,但更重要的就是你懂得怎麼修行。我們精舍不會跟你要錢,或暗示你要給錢,要是其他的法師看到這一段,一定大說特說:「你看,佛叫你們要供養,錢要拿出來啊」。我們就只告訴你怎麼安住清淨園林,「自己能安住」就是施佛及僧。自己能安住,自己就是僧人,《無量壽經》上說:「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正是這個道理。「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最後還是結歸「無上道」,你修種種行、行種種法,都是迴向無上佛道。
下面經文: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就是種種的教導,教無數的眾生。或見菩薩觀諸法之性,諸法同一性,所以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平等一性。虛空在哪裡都是空,不管是台灣的虛空,還是美國的虛空,它都是空的,平等一性。所以說「觀諸法性。無有二相。」「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所以是以此「空慧」求無上道,要知道修行就是這樣修。很多人說他不會修行,法華經這裡都有講應該怎麼修行,看到人家怎麼修,你就懂了。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恆沙。嚴飾國界。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這是彌勒菩薩對文殊師利菩薩說的,又有菩薩在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又見佛子造無數恆河沙的塔廟,「嚴飾國界,寶塔高妙,五千由旬。」這顯示他不是只造小廟、小塔,而是造大塔大廟。「由旬」是長度、距離的單位,印度的軍隊一天走三十里或四十里就稱為「一由旬」,以由旬為基礎乘以五千,所以說是「五千由旬」。高度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懸千幢幡,幢幡上有珍珠交絡,而且有「寶鈴和鳴」,它有鈴鐸會發出聲響。這是說蓋大道場,修學大乘正法。「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你有能力你可以這樣做,若是沒有能力這樣發心,你就一樣地「依教而修」,也就是所謂的「造塔廟」,就是所謂的「懸諸幢幡」,就是所謂的「香華伎樂。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天樹王就是「波利質多」樹王,它生長在忉利天宮,它的樹葉覆蔭有五十由旬這麼廣大,其華開敷。這是講諸佛子等,供養舍利,嚴飾塔廟,蓋寺廟建塔,國界自然殊特妙好。
你發心建立寺院、建立道場,以後你成佛,國界自然是淨土,如同天樹王「其華開敷」,如天樹王廣覆蔭眾生一樣。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這是彌勒菩薩他說:佛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的殊勝妙好。「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這是讚佛的神力以及智慧稀有,放一白毫淨光照無量國,我等大眾見此,得未曾有,請佛子文殊師利菩薩,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這是彌勒菩薩以偈頌,再請文殊菩薩為大眾說明。所以你看裡面的經文,他說:「四眾欣仰。瞻仁及我。」瞻仰文殊菩薩以及彌勒菩薩,大家都想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放斯光明?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佛子時答」,佛子就是指文殊菩薩。請文殊菩薩,「決疑令喜」,能夠為我們作解答,令大眾歡喜,這樣可以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佛放光到底是何原因?是要做什麼?所以叫「何所饒益。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是說佛入無量義處三昧。「為欲說此。為當授記。」是要說諸佛的境界,還是要說授記之法。所以「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在光中現種種的瑞相,及見諸佛,彌勒菩薩知道此非小緣。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他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知道這個因緣非同小可,所以請文殊菩薩為我們說明。「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這「仁者」就是指文殊師利菩薩,四眾弟子以及我們現前的大眾,「瞻察仁者。為說何等。」是希望文殊菩薩為我們說明。
為什麼一直強調文殊菩薩呢?因為你聽《法華經》要瞻察文殊,必須以大智慧方能契入,所以你應當「瞻察文殊」。以智慧為前導,才能契入《法華經》,得法華三昧。這裡經文為什麼一開始是以文殊菩薩作為最基礎的回答,來為大眾分別解說放光獻瑞的原因,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學《法華經》要以般若為前導,以智慧為前導,所以叫瞻察仁者─瞻察文殊。你們大眾要學習《法華》,要懂得瞻察文殊,瞻察文殊就是用般若智來觀察,以大智慧來觀察。你現在沒有大智慧沒有關係,就是把你的小乘知見給放下,這就是趣向佛慧,這就叫做「大心凡夫」,你才能夠真正解得「一乘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