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什麼是大乘佛法?什麼是小乘佛法?它們的差別在哪裡?大乘跟小乘就一心上沒有差別,平等如如、原來不二。但是就「迷悟分」上來說,因為有迷悟淺深的不同,所以就有大、小二乘的差別、有權、實的差別,「權」是方便、「實」是真實。就「差別門」上來看,這大小二乘就差很多了。
就修證來看,小乘最高只到阿羅漢,就只斷了見思煩惱;那大乘一直到圓教的如來果位,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羅漢只有正覺而已,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在修證上相差甚遠;那麼在知見上,小乘於對世間是怎麼看的?小乘認為一切法是實有的,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苦不會變成樂、樂不會變成苦,二者是相互對待的,小乘經裡講的樂是「壞苦」,苦、集、滅、道,這是小乘的認知。
大乘也講苦集滅道,但是知見深入,維摩經講的:「深入緣起,斷諸邪見」。他知道一切法是無生的,既無生就不屬生、滅,也不屬於有、無,也不會認世間為實有,或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本來清淨、本來如如,這是大乘。佛在涅槃經上講:本來不苦,眾生迷失本性,誤以為有苦,所以給你說「苦諦」。實際上本來沒有苦。佛講的常、樂、我、淨是真樂,真樂就不苦。本來是真常不變的,因為迷失本性,小乘誤以為一切法是無常,實際上是真常。法華經講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心境就不一樣。所謂「世間相常住」,大家觀察到世間會變化,這是因為你的心在動轉,所以妄有變化,實際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是無生的。本來是真常,眾生卻誤以為無常,本來有真我,因迷失本性,所以誤以為無我。佛性有真我,是清淨的。小乘人不懂以為蘊中無我,他不知道色、受、想、行、識,這些色法,一切相都是心所變,他只知道蘊中無我,而不知道蘊即是我,這個色相就是自己的心,就像大乘講夢境的比喻,「全夢是心」,整個夢境就是心所變現的,夢境中一切的人、事、物或你的感受,都是你的心所顯現的。眾生不了達,他找不到「真我」所以說為「無我」,這是小乘。常、樂、我、淨四淨德,「淨」就是清淨的意思,本自清淨不待修證,眾生卻起念造作,以為有苦可斷、有煩惱可滅,這是小乘人認為的。大乘講的是「本淨」,本來清淨。這是大小二乘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大乘講無生;小乘是滅生滅,求涅槃,這是他們的觀念差異。所以在用心上、在認知上有很大的差別;在利益眾生層面來看,小乘利益眾生的心沒有這麼強,跟他有緣他才來度你,跟他沒緣,他不一定幫你,這跟大乘菩薩不一樣。所以小乘戒聲聞戒第一條是不淫慾;大乘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為利益一切眾生,這在「利生」上就不一樣。菩薩所在之處,常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起一念惱害眾生的心。小乘志求出要,他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所以要先斷淫慾,這是先顧自身;菩薩了知自他不二,自利即是利他、利他即是自利,在境界當中磨除自己的塵沙煩惱、斷除自己的見思煩惱,常想著自他不二,那見思煩惱不用刻意求斷,就任運自落,這是巧妙的地方。小乘在修行上是析空,把一切法做分析,認為都是和合生的,這是析空,以天台家講,這是屬於比較染著的修行方法,析空拙度。大乘是體空,體空巧度,體一切法本性自空,這是修行方式的不同,所以有很明顯的差異。我們學習的淨土宗是大乘,如果認為煩惱是實有的、有菩提可證,不信自心是佛,那我們雖然學淨土,還是小乘,而不是看宗派,是看認知。
天台家講的藏、通、別、圓四教,第一個「藏教」就是小乘教;那麼「通教」就是通小乘、通大乘;「別教」就是別於小乘;圓教就是圓滿教,究竟圓滿所以是圓教。大家學淨土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對於這世間是不是認為體空?是不是知道有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四淨德?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到信、願、行,第一個要「信自」,六信裡面要先相信自己,但不是相信自己的想法,四十二章經講「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信自就是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因就種對了,這是大乘的根本因。一般人對大乘跟小乘很難去分判出來,所以在這裡簡單的跟大家介紹,要更詳細的話可以去看祖師大德的經典註解或開示,都會有講到或是看天台宗的「四教儀」、或是看賢首宗「五教儀」,裡面都會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