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做一位解脫的媽媽



來談談怎麼當一位解脫的媽媽。當媽媽很辛苦,有很多事情要做:職業婦女要工作、家庭主婦照顧先生、小孩、公婆,還要來道場共修,每天在忙碌的生活中難免要生煩惱心,要生罣礙,要怎樣在這裡不生罣礙就很重要。常常有很多媽媽同修來跟我講:「法師,我好多煩惱要怎麼解脫」?
在佛教,母親的表法是智度菩薩母,是根本的智慧,什麼叫根本的智慧?就是要知道你的心本來清淨,這是根本的智慧。你在繁忙的工作中,隨時要想到:我的心是本來清淨的,做這些事情只是如同水現形一樣,在圓則圓,在方則方,不會生執著,如果水會執著,把它倒進圓形的杯子,它就會執著是圓形,那就變成固體了,如果再把它倒進方形的杯子它就不能成方了。所以用心要像水一樣要知道我的心本來清淨,沒有這些雜染,這是母親的表法。父親的表法等父親節再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人、事、物,要「事來不拒,事去不留」。不要把事留在心中罣礙,思前慮後,事情沒做以前生煩惱,做了以後又放不下。在家裡罣礙家務,先生出去又罣礙先生,小孩上學時罣礙小孩,還有自身的欲求,這都是罣礙都是不解脫。在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來看,認為這些煩惱、罣礙都很正常,實際上是不正常的,其實每個人可以活得更自在,更瀟灑,沒有那麼多苦惱。所以想要活得自在,就要能夠萬緣放下,想放下就要懂道理,那就一定要聽經,要知道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無有我。實際上的狀況是:確實無我!眾生就是在諸法當中認為有個「我」,想要來掌控,把妄我當作是真的我,所以很不自在,這就是眾生。佛門講以「無我」為「真我」,就會離開煩惱、離開罣礙,這是用心的一個方法。佛門講心地法門,你想要能懂得這些道理,是需要長時期的熏修,長時期的讀經,是需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決定力,不要認為經教很難或是道理不好懂,就不肯學,越是困難就越要發心,越要去瞭解,其實道理不困難,困難的是我們的業障,為什麼人家看得懂而我看不懂?人家能夠自在,我沒有辦法自在?這就是業障,因為我是家庭主婦的關係嗎?不是的。同樣都是家庭主婦,碰到同一件事情,有人很自在,有人很煩惱,那就是每個人的業力不同。所以才有人在種種不同的境界,有人會罣礙,有人不罣礙。你們可以去思維、去分析,去觀察。並不是當家庭主婦就應該有這些煩惱,就應該不自在。一樣可以活得很自在,只要你在生活當中,心不罣礙就是無事。心沒有持犯沒有是非,就是持戒,在家庭生活當中,親戚朋友之間,沒有怨懟,就是忍辱,能夠這樣保持下去就是精進。對諸亂境不動心,什麼叫亂境?千變萬化的境界,是禪定。知一切法空,是智慧。這是當一位解脫的媽媽要有的認知。這基礎要從念佛要有耐心、恆心來念。還有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威儀,律儀裡最容易犯的就是口業,所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尤其是女眾,常動不動,有意無意中就說起是非,談論人家的私事,把它當成聊天的題材,如果真正想要把心定下來,女眾要少講是非,少攀緣,少知道事情,心才能夠定得下來。觀察這些女眾,不能成就都是因為口舌之過。有些女眾常一進道場,心就開始攀緣,看看有沒有認識的、講一講她碰到的事,她家裡又如何,她在哪個道場又如何?打聽一下法師私事或哪一位大德最近又在做什麼?互相交流一下這些資訊。在道場或在日用平常當中跟同修說話,就要講佛法,要講解脫之法。這是基礎,這就是念佛,心覺悟不散亂就是佛,這心念有佛,這是最重要的。男眾嘴巴也是很愛講,很喜歡吹牛,吹自己多有成就,多有見識,這都是慢心。無論在道場、在家裡或在工作環境當中,想要真正得定,就是話要少,不需要說的話,不該說的話就不要說。這樣就少造業,業障才不會從這累積起來。如果把業障的根源斷掉,再念佛下去,就開始消業了。也就是說一個人他不再負債,那麼存下來的錢,就是真正的資產了,所以我們學佛,要怎麼樣讓我們的功德不漏失,無量壽經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少講話,不要去打聽小道消息,這句話真的很重要。所以想當一位解脫的媽媽,就從這開始做起,有做到後再來討論。希望媽媽菩薩們回去好好的努力,用功的修持,這一生很辛苦,要有個好的結果。佛門好的結果就是心清淨,不要一輩子到頭來心還是很雜亂,那我們學佛就沒有從中學到「釋迦牟尼佛」,什麼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翻作中文叫仁慈寂滅,心要有慈悲心,要能夠化小愛成大愛,寂滅就是心中沒有煩惱,一般女眾常「愛緣慈悲」,愛緣慈就是:跟我有關係的、是我所愛的、我所在意的,我才會去幫助他,應該要把小愛化成「無緣大慈」,我們就是迷失了本性,不知道眾生是同一體性,所以做不到無緣慈,本來是無緣慈,就變成了愛緣慈。女眾把小情小愛當下一念轉過來,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講的是,平等一智同普救護,這是無緣大慈,要學這慈悲、學這智慧,這是本來就具有的功德,不是從外來的,現在我們知道了,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起觀照,從這裡去回頭。在不慈悲當中回頭,
像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接觸的眾生都是修羅,羅刹,都是瞋恨心極重,沒有慈悲心的。也就是說慈悲心要從你的瞋恨心上去轉過來。
你的自在要從最罣礙的事情上放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