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八大人覺經》說到:「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是在說,一個覺悟的人是怎麼做事情,布施不光只是施捨而已,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裡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樣存心叫做菩薩布施。菩薩沒有我相,沒有自私的觀念,對待所有的事情都是平等的,所以叫等念冤親,冤就是跟自己有冤仇、結惡緣的,親就是跟自己緣好的、看了歡喜的。在修學過程當中,不要有冤親的觀念,哪個人跟自己不好,就疏離他;跟自己比較熟悉的,就對他偏袒一點,這種念頭就是分別,會造成怨懟,跟緣結得不好的人更要去化解,如果遇到冤親債主,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都要跟他懺悔,不能再用是非對錯來衡量,不然冤結會越結越深。如果是自己愛好的人事物,更要放下,要知道這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不能再執著,一切人事物只是虛妄生滅的妄作用力,這虛妄的因緣和合,不會是真的,心裡能有這樣的觀念,就不會有愛憎的分別心現前,所以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別人即使再不好,也不要他放在心裡面,不要把自己的心當成垃圾桶,專門存垃圾,存著別人的過失、別人的是非,這些都是汙染。所以為什麼要提倡報紙、雜誌、新聞統統不要看,因為裡面的內容都是增長貪瞋癡,增長邪見,讓眾生的惡心增長,本來很單純的人,接觸了這些不良的訊息,惡念就會增長。所以心要清淨,要少接觸這些外緣,別人的缺點、過失千萬不要放在心上,相反地,別人的好要記住,這叫「常念善法」。今天有人幫助自己,就記住了對方的人情,這是不對的,因為這是用情執、用染著心在對待人事物,還是有分別。應該是要記住對方的善行,他的善言,他的行持,自己對照來修學,這才是做到冤親平等。所以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即使再壞的人,都有回頭的一念。像阿闍世王,「阿闍世」翻作中文叫「未生怨」,因為他出生是來報仇的,這故事在經典裡有說,他這一生五逆十惡全部都做了,臨終惡相現前,一念懺悔,證無生法忍。這麼可惡的人都能回頭,所以要是看到人家的不好,就去毀謗、去造謠生事,萬一他臨終懺悔,變成菩薩,那就自失大利,況且他做壞事、行為不好,自有他的因果,自己去講、去宣揚,那就是種自己的惡果報。所以這一段《八大人覺經》的經文,相當重要,「菩薩布施」,想要做佛,要先學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你要先自覺,才能夠覺他,最後覺行圓滿,自覺跟覺他的行為都圓滿了,那就是佛,所以要學佛,這一段經文就要留意,絕不能忘失,現代的人接觸境緣,動不動就是愛憎取捨,這都是染心在起作用,所以即使念佛也很難得利益,更不用說想要得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