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七十五)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六頁,第五行,第四小段「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故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這段話的意思相當的明白,每一部經都有教、行、理,這三個大科。那麼所有的經典都是依理而立教,所以叫本理而立,依教呢來說明修行,所以叫依教修行。那麼眾生依教修行之後由行來顯理,所以就是從行顯理。那麼理呢是什麼?理就是實相理體。所有的大乘經典都是以真如自性作為根本、作為基礎。所以從這個基礎來闡揚種種不同的教法。教就是教學的方法,修行的方法,都是要依著這個理來說的。所以所有的經典講的就是諸法實相。那麼離開了諸法實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離經一字,即為魔說。」你說經演教不依實相而說,那你就是妖魔鬼怪。所以為什麼我們常在講席當中談到的,學大乘的基礎是在於你先明心,對於心性能夠明白了,這才有根本。《大般若經》裡面講的「於戒不急不得名為緩,於乘不急乃名為緩。」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你對於戒律,對於事相上的這些修行你不懂、不了解,那還無所謂,剛開始學。很多的儀式、儀軌,乃至於怎麼樣子來持戒,這些需要時間來學習,所以「於戒不急不得名為緩。」不能說你是跟不上的,說你是進步緩慢的。但是於乘不急,這乘是什麼?就是教乘,也就是諸法實相,你對於實相的道理你要是不明白,那這個問題就非常的嚴重,也就是你學佛你的根本沒有抓到。學佛沒有掌握到一切法的根本,那你修行就是盲修瞎練,所以叫本理立教。那麼剛才講的「於乘不急乃名為緩。」你對於教乘,你對於教理不懂,是教理啊不是教義,教理。教理不懂的話,那你在菩提道上,你在修行的道路上,那你就算是進步得緩慢,甚至呢沒有進步,甚至你會走錯路。所以梅光羲老居士在他的《無量壽經》的序文裡面講到,為什麼現在的淨宗這麼衰弱,被人家斥為只是自己想了生死的自了漢,就是因為他不懂得經教,不懂得實相,也就是說對於真如佛性他不了解,所以淨宗才這麼衰弱,只是在事相上要求,不解道理。甚至沒有人講《無量壽經》,還有人認為《無量壽經》沒有必要。四十八願他只要第十八願就好,說這個叫完全依靠他力,依靠他力來修行,這個是完全錯誤的。其實眾生跟諸佛本來沒有自力、他力的分別。因為你迷惑顛倒,所以有自他二相。所謂眾生即佛,在這當中沒有所謂的自他。你迷失了本性才告訴你有自力、他力。實際上無論他力、自力都是真如實相之力。你如果認為你要依靠他力不要自力,那你叫他見未除。你如果認為我只要依靠自力,不用仗佛力,那叫我見未忘。這個是蕅益大師;淨土宗的祖師告訴我們的。那麼淨土宗會衰敗就是因為不了解諸法實相,認為《無量壽經》只要第十八願,其他的都不用,他力法門。有一些人是這樣認為的。那麼,實際上呢,淨宗的修行,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明心見性。如果不能達到明心見性,那麼你看,《彌陀經》上面所說的就是妄語。《彌陀經》講,皆是阿惟越致。這阿惟越致-八地不退轉的菩薩。他就是明心見性,皆是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什麼樣的菩薩呢?是觀世音菩薩,是大勢至菩薩,決定一生成佛。哪一尊佛沒有見性呢?沒有見性的那叫眾生那個不是佛。所以有一些人他對於淨宗的認識非常的淺,以為《彌陀經》上面講的一心不亂,只要一心繫念就好,一心不亂不是講見性。他錯會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我們玄義裡面就有講到,一心在淨宗分為三種一心,一個是功夫成片,一個是事一心,一個是理一心,那麼理一心就是見性,打破無明,所以你念佛絕對可以做得到,但是無奈有一些人他就錯會把《彌陀經》看得很淺,實際上淨土宗的殊勝就是在於你用功少而收效速,就這樣念佛念著…念著念著,你就能夠破迷開悟,你的妄念就自然斷掉,這才是淨宗殊勝的地方啊!那他們這些人拿著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說善導大師講的是要求我們只要一心繫念就好了,不用這個講到這麼深的境界,那麼他們是誤會了善導大師的意思,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啊!阿彌陀佛有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是佛啊!所以這一些都是因為沒有把教理弄通,所以對於淨宗有這麼多的誤解,所以梅光羲老居士講:淨宗之所以會衰落就是因為不讀大經的緣故啊。大經是什麼?是大乘經典。那麼在淨土宗來說就是《無量壽經》,在教乘上來講就是大乘經典。所以你對於淨宗要想要能夠瞭解,那麼你就必須對於諸法實相你要能夠明白,不然你體會不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的殊勝,你體會不到,你體會到的只是表面而已,你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真正的用功,你念佛很難相應,煩惱現前的時候你放不下,為什麼?因為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是太執著了,你懂得大乘,你對於世間你自然慢慢的就會放下,所以歷代的祖師最重視學人的是哪一個方面呢?就是知見!你的知見要是正確,你的行自然正確,剛好跟《大般若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教乘就是知見,你要是正知正見,那你所行必然如理如法,你所行—你雖然修行,但是呢你不解如來真實義,你不了解諸法實相,那麼你這個行也不能圓滿,所以才講:「於戒不急不得名為緩。」這戒就是行持的意思啊!「於乘不急乃名為緩」,緩就是緩慢啊!所以你對於心性要是不懂,那這個問題大了,你很難放下啊。那有一些老太婆,她的善根確實比一般人好,她對於經教不懂,也能夠念佛往生,為什麼?為什麼她能夠有成就呢?就是因為她放得下,所以講經說法就是在對治這些放不下的,我們自己對於這個世間還有很深重的貪著,念念貪、處處貪、剎那剎那貪,沒有一絲毫停住,所以需要用這個大乘的佛法來幫助你看破、幫助你放下,有一些人想說我學《無量壽經》,只要這一本經就好了,其它的不用再學了;你要是能夠學了這一部經以外之後,其它的你都不攀緣了,世間法不攀緣了,順境不生歡喜心,紫柏老人講的「兩頭勘驗」你都過得去,這兩頭是哪兩頭呢?就是順境這一頭,一個是逆境這一頭。逆境-考驗的是這個看你道心能不能發得出來,能不能持續下去,再苦的環境能不能繼續用功,不順心的、不如意的、處處不順,這一頭你能不能過得去,順境是最容易淘汰人的,有的人住山住了很久,出去人家一恭敬一頂禮就顛倒了,名聞利養心就來了,人家請到國外去一恭敬一頂禮,回來就看不起他的師兄弟了,這就叫做迷惑顛倒,這個順境這一頭他過不去啊。住山過得苦,他可以忍受,為什麼他能忍受呢?沒辦法啊!他是沒辦法的心態在過啊!所以一旦有了辦法,他就開始迷惑顛倒了,這就是經不起順逆境界,他的考試啊!他的勘驗啊!你要是過得去了,那你學一部經沒有問題,你要是過不去那還是要依照《華嚴經》講的:「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你無生的智慧,要廣學多聞,這廣學多聞不是亂看啊!我們之前都講得非常的清楚,你要多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看祖師大德的著疏,要多讀大乘經典,這個業障才能消掉,讀經的時候、看經教的時候,要把我放下,全盤的接受經典的教義,你這樣子用功,那麼你才叫做學佛法,這個經才真正入得了你的心,你如果帶著是我執我見,我來看看這個經典講什麼,你的心沒有打開,你的心是閉塞的,看得再多都是邪見,都是障礙你開悟的,這禪宗祖師講的這叫「葛藤」啊!這經文啊你看這個經文長行啊,一行一行的,你解不開來攪在一起了,那就叫葛藤。你的心要是打開了、放下了,放下你的我執我見,全心全意、百分之百的接受祖師大德教的東西,那你叫開般若智慧,你這樣子學叫做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啊,從經文反觀,那就是《圓通章》講的:「反聞自性,成無上道。」很多人都認為《耳根圓通章》就在耳朵這裡一直觀察,不是啊,那太狹窄了,處處都是開悟的機緣,你在耳根那裡一直觀察,那跟這個在觀鼻息也是一樣啊,「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住成心所住」啊,你一旦觀成功了,那住在鼻端上了,還是顛倒啊,就跟你觀察耳根是一樣的,住在耳根上,在眼根上觀察,住在眼根上,都有所住,所以這個《耳根圓通章》你要學,那真的是要像我們師父講的,你要有大善知識引導你啊,不然你會走錯路啊,所以還是不如依靠念佛來得方便,你念佛,心裡面想佛,口裡念佛,耳朵聽這個佛號,那叫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淨念相繼,簡單的講、淺淺的講,就是講這道理,一句佛號跟著一句佛號,這淺講,這叫淨念相繼,最淺的,等到你念到後來,所有的念頭都空掉了、都放下了,這個佛念也不存,真心本性從此打開,一切妄想顛倒從此脫落,真如佛性現前,真的做到大地平沉,那麼這真心本心現前,這叫淨念相繼,真心無念所以才叫淨念哪,這講得比較深一點。所以對於經典,你要是能夠一部經,那當然是最好,表示你順境逆境,你都沒有問題了,要是不行,你還有很多放不下的,甚至自己都不能覺察,那你就一定要看經典,夏老居士講:持戒念佛看經教。你看他老人家通宗通教都還是這麼樣熏習啊,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你覺察你的過失,去除你的煩惱習氣,不要自欺啊,騙人還自己心裡還知道自己在騙人哪,你騙自己那就可悲了,人最怕的就是自欺,自己欺騙自己,明明很貪愛、明明很執著,就給自己一個理由下台,人家問你,你就隨便應付兩句經文,想說場面上應付得過去,這樣也就得個解脫了,你要知道這個生死大事,不是嘴巴講講就可以過得去啊,不是像古德,像這個一般搞學術的,引個經文隨便交代兩句,學位就拿到了,生死大事沒有那麼簡單,所以這是真真實實你要去用功的。淨土宗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所謂的本願念佛,認為只要有信心,一直念這句佛號,也不要一心,就散散念,他就能夠往生淨土,還說這個話是善導大師講的,要依善導的,善導大師你看他有沒有一心,有沒有專心,三十年來從來不,沒有躺著的,三十年哪,你們哪一個做得到啊,他這樣還沒有一心哪,他這樣還算散念嗎,每次跪下來念佛都念到昏倒為止,你要依善導的這樣修很好啊,所以他是自己不願意修行,不想修行,認為一心不亂太難,就給自己找一條退路,退到阿鼻地獄去,地獄沒有門嘛,自己開一條路闖進去了,你要能像善導和尚這樣念佛,那恭喜你,善導大師這樣念,必然一心不亂,他都夠能入定到極樂世界去啊,能夠入定到極樂世界去,那個定功不是普通人啊,阿羅漢入定,要到他方世界去,就娑婆世界隔壁的世界,都還要一段時日啊,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有十萬億個佛國土外啊,十萬億啊,每一個佛國土有一百億個日月,我們現在的望遠鏡看都看不到,善導大師一入定馬上可以去西方淨土,你說他的功夫絕對超過阿羅漢,一念頃就到了,他幫他的師父道綽禪師,去詢問阿彌陀如來,看看他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淨土,善導和尚有這一等的功夫啊,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啊,所以是這些人不願意學、不願意修,所以才說不用一心不亂,不用功夫成片,只要有念就好,只要信,信得夠他就能往生,信而無願則不成其信,願而無行則不成其願哪,有信沒有願,那不是真信哪,有願沒有行,那不是真願哪,所以必然具足信願而後力行,才叫信願行三個具足,這三資糧具足啊,你只要信,其他的不要,那不行啊,所以這是錯解淨土,就是因為他沒有依理而立教,沒有依著實相的道理來解經教,所以才會錯解啊,也沒有依著理,依著實相的道理來修行,下面講的:依教修行,教就是從理而立的,從理而立的,這才叫做教,不從理立的,那就不叫做教,所以依教修行,從行來顯理,從你行持當中顯示出真如實性、真如佛性,把它開發出來,所以所有的經教都是依實相來說的。如果離開了實相,那就是魔說,因為這個實相的道理,魔不能說,他沒有辦法講,為什麼?因為他著相,他會講得很相似,但是不是,始終有一物,這外道所說的始終都是有一物在那裡,不管他說這一物是空、是有、是非空、非有、是亦空、亦有,說他這一物是離四句絕百非,不屬因緣不屬自然,都還是外道。佛法所說的,是以因緣立教,講的是因緣,一切諸法因緣所生,但是本性自空,叫緣起性空。性空跟緣起不二。如同夢境顯現的-顯現的現象,這是緣起之力,但是夢-當體虛妄,了不可得,這叫性空。正在作夢的時候,這夢還是虛妄的,這就是性空,就像你們現在都是真如佛性在起作用,這些作用不從因緣和合而來,都是法性緣起實得之力,法爾如是啊,不從因緣生,不從自然生。這因緣自然這兩個都是戲論,所以這個道理你懂得,你對於世間你就放得下,你修學淨土就有決心。所以對於大乘,這是我們一再提倡的,非常的重要啊。現在的很多的道場他都不講這個道理了,或是有講-沒講清楚,或是一樣講大乘,但是呢教你修行的方式不能成就,也有這一種的。他也說他是大乘,他也講說要依心性、要依實相,可是他教你的方法處處著相,這個也是一種外道,那這大家就要注意了。這種外道特別厲害,他也引經、他也說《楞嚴》、他也講《華嚴》、也講《法華》,講這些大經大論,但是給你的修行方法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所以你去學了,成不了佛,沒有辦法成就啊,這個我們要清楚。所以下面講:故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也就是經題當中有具有教行理,這三個義趣在裡面。第一個:「佛說大乘—是教,以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所以前面講到,一切菩薩,這菩薩萬行之司南,一切諸佛之秘藏,是眾生本具之化儀啊,是眾生心性之中本具之法。你念這個阿彌陀佛沒有念心外的,不是念在心外啊,這個佛就是眾生心中之佛,就是我們心中本具的彌陀如來,不在心外,你迷了才跟你說有十萬億個佛國土外,但是實際上呢,十萬億程不隔塵,從來沒有離開你現前這一念,所以你一念從迷惑顛倒轉過來,那就是西方淨土,你就是清淨大海眾啊。甚至祖師講:就在目前哪,就在你眼前哪,不離心外,就在眼前。所以呢,沒有透過經教的熏習,你對於這個道理你不會瞭解。這裡講的佛說大乘是教,是依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這裡面《無量壽經》所說的,都是講的我們本地的風光,就是我們本來就具有如是智慧、如是德能,所以不用向外求啊。《無量壽經》所說的,就是最現實的,最現實的是什麼?這些境界都是你心清淨所現的,你現在心染著,所以見到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你心清淨了,那就是德風花雨、妙香天樂。這是心清淨,這境界自然就轉了。有一類人他是貪著這個世間放不下,誤以為自己心清淨了,落在自己幻想的境界,也認為他所在的地方是德風花雨、妙香天樂。那這是一類迷惑顛倒的人。我們這裡講的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斷掉了,這顯現出西方淨土。所以這個《無量壽經》所說的,都是我們眾生心中本具的。那麼下面講的第二個:「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一句彌陀,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所以這是依教來修行。佛說大乘是教,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行就是一句彌陀莊嚴自性。你要使你的真心本性徹底的顯現出來,那就是念一句佛號,這一句是念到一心,不是一句接著一句。很多人都想說我一句接著一句,這樣就能見性,不是的,是你利用這個善巧方便,佛號不間斷一句接一句,到後來把妄想給伏斷、除掉,連佛號都不存,不存在,這個時候確實是不思善、不思惡,那個便是與會大眾本來面目,這個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善惡都不思量。那麼這個是依照一句佛號,使自己的心莊嚴,使自己的心清淨,現在的人很喜歡用這些化妝品,戴這些珠寶、首飾,或是這些科技產品,來顯示他自己很有錢,顯示他比人家更好看,這個相是虛妄的。那凡夫迷在相上,只看表面,所以呢就被這個虛妄的相所轉,只看表面啊。我們學佛的人,你要把你的心安住下來,你的心要真正離開一切染淨之相,不要被相轉,不要被境界轉,那你才是莊嚴自心,才是清淨之心哪。現代人講的,你有內在美啊,不然你打扮的啊人模人樣,裡面是迷惑顛倒,滿心的邪見,到處都在損害別人,還認為我不損害人,人必害我,所以就幹一些不忠、不義、不仁、不孝的事情,他表面上也是你們說的很好看、很莊嚴,可是他的心地不好、不清淨,你要是跟這種人往來,那麼將來你被他害了,你都不曉得。所以佛,教我們不要著相,非常的實用啊,你要看一個人,你不能看外表,你要看他是怎麼存心的,所謂「聽其言,觀其行」,這個很重要,那你自己呢,有一些人會看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就如同眼啊不能反見其面,我們的眼睛不能倒過來看到自己的臉一樣的意思,眼睛就只會向外看,耳朵只會向外聽,都聽不到自己在講什麼話,看不到自己的行為。自己也是很貪愛這些金銀財寶,貪愛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看到人家有高學歷,自己也很喜歡,給自己一大堆理由說我有高學歷了,我也是利益眾生,但是在利益眾生之前,他希望眾生先對他恭敬,這個就是《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的:「為利養心來說法,為利養心來行道」,都是不清淨的。他要沒有人恭敬他了,沒有人供養他了,他就不願意做下去了,反而還覺得討厭啊。所以你自己要看透你自己的行為,你的心要真正做到清淨,要真正做到莊嚴,不能只在表面上、在事相上裝個樣子,在法師面前應付的過去,每個禮拜就來應付一次,騙久了你的心就諂曲了,那對於法師這一方有沒有損害?沒有損害,你損害的是你自己的道業,你損害的是你的良知良能,也就是說你違背的是你的良心啊,學佛不是學給出家人看的,念佛,也不是念給出家人聽的,佛教你們自念自聽,不用到道場來念給法師聽,你平常就要念,平常就要用功,你沒有放下,裝的再恭敬,頭低的再低,你還是沒有放下,還是假的,這個明眼人一看,他就清楚啊,你有沒有在用功,那假不了啊,騙不了人啊。所以修行用功是靠你自己,同參道友只是做一個增上緣,那麼你能不能依著這樣殊勝的緣,來讓你的道業增進,如果你不懂得利用這麼好的緣,你只是今天來佛堂,不好意思了,總要交代的過去,那就裝一裝,裝個一天,裝兩天,去佛七裝七天,做法會只要裝一天嘛,甚至現在的法會也不用你裝,他也不要求,吵吵鬧鬧、散散漫漫,法會做完的第一件事情,趕快找到下一個熟人講話,法會的休息時間,一堂都有,一堂有一堂的休息時間,這一堂到這一區去講閒話,下一堂到下一區去講閒話,都是散亂啊,那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怎麼會莊嚴,你念佛怎麼會有功德,你這樣子就是跟經教相違背,跟教理相違背啊,那就是違背佛教啊。所以我們依佛說的大乘之理,起莊嚴清淨平等覺之行。後面呢第三個,證無量壽之理啊。第三,「無量壽-是理。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實際理體也。」這無量壽就是我們眾生的本性,眾生呢,一切眾生具有佛性,我們叫正因佛性,這三因佛性還沒有跟你們講過,正因佛性,這每一個眾生都有,但是呢你要成就,你要透過緣因佛性跟了因佛性,透過緣了二性,緣就是你接觸的環境,了就是你把煩惱給放下,你接觸,你要熏習佛法,這是緣因佛性,透過熏習來開顯的佛性,了就是什麼?放下、解了、證得,證得什麼?正因佛性!所以叫三因佛性。你如果只注重正因佛性,你不起修、你不修行、不念佛、不用功,那你是不會有成就的,就像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講,「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惟念寶性,終無得淨」。這個摩尼寶,摩尼翻作中文叫做如意珠啊!這個如意珠就比喻我們的真如佛性,現在珠子掉到泥巴裡面,你把它撿起來,你心裡面知道這顆珠子是如意珠,但是外面沾了很髒很髒的泥巴,你只是心裡面知道,你如果不把它拿去沖水,把它給洗乾淨了,那它永遠都不會乾淨,所以叫若人惟念寶性,只知道說它是如意珠,若不加以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果你不拿去洗,你不修行、你不起修、不用功,那這個本性的智慧光明終究是不會透露出來。所以我們依佛說大乘之理,起莊嚴清淨平等覺之行,證無量壽,這無量壽就是我們眾生本來的實相理體,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念眾生本具的佛性,而且是圓圓滿滿的佛性,具足性修二德,也可以說智斷二德,智德跟斷德。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啊,所以念佛淨土法門叫從果上起修,果上呢就是你直接念無量壽本具心性、本具之理體,直接念如來果地上的名號,以此果覺全體授與眾生做因地心,這是諸佛所行的境界,是頓超之法,所以你念阿彌陀佛絕對會明心見性,絕對會成就,他依的是什麼?不生不滅的實相理體啊!這無量壽就是不生不滅啊!有生滅那這個壽命就有盡,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無量壽,所以你們在世間要求長生不老,要求這個不要生病,那你要念阿彌陀佛,曇鸞法師就是懂得這個道理,之前我們有講過,他遇到菩提流志大師,曇鸞法師早年喜歡修仙,修仙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長生不老,他為了長生不老,那麼碰到菩提流志大師,他問大師說,佛教有沒有長生不老的方法,菩提流志大師很有智慧啊,他翻譯《無量壽經》,他告訴他,他說這個長生不老之術,吾佛之所長啊!是釋迦牟尼佛的專長啊!喔!這個曇鸞法師聽了,真的好像有這麼一回事,他就相信了,送他一部,菩提流志大師送曇鸞大師一部《觀無量壽佛經》,他說你依著這一部經修行,就必然得到無量壽,從此三界不復生,六道不復往矣啊。所以曇鸞法師焚仙經而專學淨土,把這個修仙的經典全部燒掉,因為他知道這個無量壽的理體,理體才是不生不滅的,真真實實的長壽、真真實實的平安啊!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勸大家念佛,不勸大家求那些沒有用的東西啊,《無量壽經》講的:「欲拯群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你要給眾生真正永遠不變的利益,那就是勸他念阿彌陀佛,這念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啊,這是三際一如啊!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啊!你跟無量壽相應,那你哪有不得無量壽的道理,呂洞賓他也懂得這個道理,道教呂純陽祖師,他就是到四川遇到了黃龍禪師,在黃龍會下大徹大悟啊!他開悟的時候,他講到他說「棄卻飄囊擊碎琴」,就是他從前學道這些東西全部都放棄,「從此不戀汞中金」啊,道教以前煉丹都是用汞下去煉的,煉出的藥,它能吃下去長生不老,從此不戀,這戀是貪戀,不再貪戀這個長生不死藥,「自從一見黃龍後」,因為見到黃龍禪師,自從見到黃龍禪師之後,「始覺當年錯用心」,他才知道他當初想要求長生不死,這根本就是走錯路啊!他知道「肉團上有無位真人」啊!「無明實性就是佛性,幻化空身就是法身」啊!他知道須彌能納芥子啊!「半升鐺內能煮山川」啊!他懂得,所以他從此就不再修這個長生不老術了,所以很多的祖師都是本來是學外道,後來放棄來學佛,僧肇大師也是,早年也是學道教的、修仙的、可是他有善根,他心裡面一直覺得這個道教還是有不圓滿的地方,只是他沒有他還沒有這個找到比道教更好的,有一天人家送給他一本經-《維摩詰經》,他一看,他說我對於我人生這些碰到這些事情所有的疑惑,他在道教裡面看到這些疑惑,《維摩詰經》全部把它解開,所以他就出家,當法師去了。所以大家都是知道這個無量壽的理體,這是三際一如啊,是涅槃常住的法身本體啊!也就是我們眾生本具之佛性,我們修行我們念佛,就是要證得無量壽,這個很重要。往生西方淨土也是要你證心性本具之無量壽,很多人以為念佛念了到極樂世界去就沒事了,一了百了了,你到極樂世界去的時候事情才正多著呢!才正要開始學啊!你是帶業往生哪,業沒有消,所以往生淨土,就是要學習怎麼樣來明心見性,在這裡沒有機會、沒有因緣、沒有佛來指導你,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學,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啊!這是永明大師所說的,那麼這個經題具教行理三科啊,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這個玄義確實義趣無窮啊!到今天是七十五集了,那實際上也快要結束了,那麼下一次的內容,這後面的內容,我們接著下一次再來說,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