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七十四)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六頁第三小段,七種立題中,本經屬具足立題。這個七種立題喔,就是經典翻譯過來之後,那麼依照翻經的體例來立名,這個立題總共有七種,略說為三種,就是人、法、喻這三種,那這是在翻經體例建立之後,就會依照這樣的一個規矩,來作立題。那麼最簡單的就是人、法、喻這三種,再來是重複的,人法、法喻、人喻、那這樣就六種,還有一種就是具足立題,這三個都具足…人、法、喻,我們這裡簡單舉個例子,這樣大家就曉得了,以人來立題的,譬如說《阿彌陀經》,這《阿彌陀經》這佛就是人的意思,這阿彌陀佛是人,在這個《阿彌陀經》裡面呢沒有法跟喻,那單法立題呢,譬如說《大般若經》,大般若,這般若是法,在這當中沒有人跟喻,那喻呢是譬喻,譬如說單喻的,單譬喻立題的像《梵網經》,梵網是比喻,是帝釋天的羅網。那麼在這個當中就沒有人跟法,沒有人跟法,所以這是單一種,單一種的。那麼接下來我們介紹是複的,這是人跟法立題,人法立題的舉例來說這《文殊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這當中沒有比喻;那麼第五種就是法跟喻,那麼簡單來說,就舉個例來說是《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還有一種,第六種,人跟喻像《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是比喻;最後一種是具足立題,像《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就是具足立題的,大方廣是法,那麼佛是人,華嚴是比喻,這個總共是七種,那麼佛經翻譯到中國來,建立了翻經的體例之後,一般都不出這七種,不出這七種,那在還沒有建立以前呢?像《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以數來立名,《四十二章經》是早期傳過來的經典,應該在紀載上可以算是中國第一部的佛經,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是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共同翻譯的,《四十二章經》裡面呢就是《阿含經》的精華,仿照我們中國的…應該是說就像《論語》這個樣子,《論語》的內容它也是條目式的,那《四十二章經》裡面也沒有六種成就,沒有如是我聞,他是舉這個《阿含經》的綱要,那把它抄錄下來,所以它是總共有四十二條,四十二章,那這是以數來立名。所以不能夠說沒有照著這七種立題啊,它就不是佛經,不能這樣講,你要看它符不符合一實相印,符不符合小乘的三法印,要以這個為最高指導原則。那麼通途來講,一般就是先看它有沒有這七立選題,我們看一部經是不是偽經,就是先看這七立的選題,這是最基本的判斷方式,然後再來看裡面呢,有沒有六種成就…六種成就,所以判斷經典的方式啊,一般我們都是使用這樣子來做判斷,但是也有一些是例外的,你看像《四十二章經》它就例外,《八大人覺經》也是例外的這些經典,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佛的教誡,確確實實是佛所說的,那這個是通途啊,佛教經典的一些常識,因為很多同修都不是很了解,那麼這裡啊在《玄義》裡面沒有說到,但是我們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裡面就有講到,那基本上講經都會大略的提到這七立選題。七立選題。好,我們來看裡面的小字,第一個是佛—此土果人。再來第二個是無量壽—彼土果人。第三是莊嚴清淨平等覺—這七個字是法。第四個是大乘—是比喻。所以《無量壽經》呢也算是具足立題,具足立題。那這是我們《會集本》它算是具足立題,那是不是具足立題比較圓滿呢?相信有一些同修心裡面就會有這樣的分別,三個都有總是比較完整,但是不能這麼說,你看像《妙法蓮華經》,他就是這個法、喻立題,這兩種,所以不能說《法華》不圓滿,《梵網經》單一種,《梵網》是一乘的經典,所以不能這樣看,只是說它在選題的時候會依照這樣的方式來做判斷,不能說這三種才算是圓滿的,不能這樣講。那麼第一個佛這個字,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啊,我們簡單講這個《無量壽經》,佛說,這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那是此土果人,果人就不是菩薩囉!他是圓滿成佛所以稱為果人。菩薩是還在修行,所以還在因位,還在因地的位次上,還不算果不算圓滿成就,那佛是圓滿成就,我們稱為果地,稱為果地。所以這釋迦牟尼佛,他算是圓滿成就的人,所以是果人。那麼從這裡面來看,我們就知道佛不是神仙、不是天人、也不是鬼神,佛是人,是一個覺悟的人。那覺悟什麼呢?覺悟一切諸法實相。相信我們《無量壽經》開講到現在七十幾集了,大家在《玄義》裡面都有相當好的概念,都知道佛經是在講什麼,講的就是諸法實相。那佛是已證諸法實相的人,我們眾生是未證之人,還沒證得,眾生呢?是具足佛性的人,佛是證得佛性的人,所以佛不是神仙啊,佛的神通不是修得的,佛的神通也不是報得的,佛的神通是開發本性以後,圓滿顯現出來的。他講《華嚴經》,這個二祖智嚴大師講的緣起始得,就是眾生本性當中具足的德能。《無量義經》裡面所說的,「非造非其非唯作」,不是造作現前,你修行還帶造作。有些神通是可以修來的、有些神通是報得的,他福報很大,像鬼的神通,你們去廟裡面拜拜,看到這些鬼神,會這個附體的,會說話的,他能夠知道你之前的事情,也能夠知道你之後的事情,那他這個算是有一點神通,那這個神通多半都是福報得來的,也有少部份是修來的,他透過修行他有這樣的神通。所以有些人修行之後,會有天眼通,會天耳通,甚至他能知道你的心念,他心通,這個是修行得來的。但是這一些都不足為奇,很多人好奇務怪的喜歡神通,喜歡這個附身的,那麼你喜歡這些東西,你就容易被它侵擾,被它影響啊。你修行不好好修、不老實修、好神通、好鬼神、喜歡聽鬼神讚歎你,讚歎你很有修、你是菩薩、你是大德、你能超度多少眾生,那就不好了,你好樂,好樂人家讚歎,好樂這些鬼神。我們不是否認有鬼神,這鬼神確實是有,神通也確實是有的,但是呢你一但貪著,那就會出問題。《楞嚴經》五十陰魔,你們可以去看看,都是因為貪著這些勝境,或是自己的能力,透過修行能夠見到十方法界,或是他能看到自己身中的五臟六腑,這些都是透過他自己修行的,是他自己的能力啊。也有一些神通,他是鬼神來附身,它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知道未來的事情,甚至他能夠看到其他人的五臟六腑,也有這一些的神通。但是佛說這些都是陰魔擾亂啊!你不要隨隨便便相信!《楞嚴經》講的:「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像現在在佛門,這種附身來說話的非常的多。我要開個玩笑,萬一我們老和尚將來不在了,搞不好也有鬼神附身冒充他,你們要是好樂這個的話,那你就受鬼神指使。他告訴你的,說有多少人成就,多少人有功夫,你聽聽就好,不要太過於迷信,這就是迷信啊。他沒有告訴你要求解脫,沒有告訴你要放下,他只告訴你要一直做法會,做這個法會能度多少人;你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做過一場法會,要是真正能度人,那佛一定大做特做,天天做。我們師父告訴我,他說做法會不能利益眾生啊,他說只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講經說法,你才能自利利他。我們看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就非常的清楚啊!這師父一生沒有做法會,不搞經懺佛事,這個是真正學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學佛人啊!那法會是不是不能做呢?當然不是不能做,只是不能一直做,天天做,那就不對了。就像一間學校,學校是拿來教學的,傳授學問的,但是這個學校現在不傳授學問了,每天辦園遊會,那這個學校就變質了!學校是不是不能辦園遊會呢?當然可以辦!。但是如果天天辦那就不對了。佛門也是如此,佛門的正業是講經說法,是大家一起修行,這是正業;可是如果天天辦活動,天天搞法會那就錯了,那這個佛門就變質了,如果又是受鬼神的指使,那就大錯特錯。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見,你不要好樂鬼神來讚歎你,想說他比較特別,他可能知道得比你更多,那是你自己沒有正見,心地迷惑顛倒,所以呢被這些鬼神所轉,失却本心啊!那麼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人要懂,因為現在藉由這些附身來講話的、來發號施令的太多了。所以我剛才才會講,萬一哪一天我們師父不在了,是不是會有鬼神冒充他,我想有可能,為什麼呢?他不讓你學佛,他不讓你修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相當的清楚。佛教眾生,告訴我們一切法不生不滅,你這一念心就是不生不滅,不用到別處去找。 你這一念心當下就是不生不滅,只是你迷失不生不滅的真性,追逐生滅的妄想,追逐生滅變化的相,所以顛倒了,才叫做眾生。那麼現在我們遇到了佛教的經典,遇到祖師大德的開示,我們要回過頭來,你不能迷信吶,修行最怕的就是恭敬這一關吶,人家一讚歎,你心裡面把持不住,就心生顛倒了。有一些人,人讚歎,他不會顛倒,但是鬼一來讚歎,他就顛倒了,也是一樣;或是天人來讚歎,他也跟著就顛倒了。其實說實話,現在的人沒有幾個真正有功夫的,從前祖師大德會講經的,講得好呢,忉利天王親自下來,請他們到忉利天講經,在古代就有一位法師是樣子的,他講《華嚴》講得非常的好,天神下來請他到天宮去講經,那麼這個法師他答應他了,他說好,但是你得等我把《華嚴》講完,我不能講到一半不負責任,就跟你上去說法,那麼兩邊都談好了,我講經講完了,你再來接我。果然他《華嚴經》在人間的這一部講完了,當天這位天神就下來,說要接他,他說我要帶幾位侍者一起去,他問大眾當中,有沒有人要跟他一起去?就找了三、五個人,跟著他一起到天宮去說法,這個是真的講得好的。像這個智者大師的徒弟章安灌頂大師,講經都是天兵天將守護,這些都是真正有功夫的,他們的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的傲慢心,沒有一絲毫的貢高心,你有貢高心,這些天神、這些護法善神,就不護持你了。就像高峰妙禪師一樣,到懸崖去打坐,他有這個昏沉蓋很重,高峰妙禪師,相信大家應該清楚,他是中峰國師的和尚啊,高峰原妙禪師到懸崖去打坐。為什麼?對治昏沉蓋,很愛睡,他想說我坐在懸崖邊打坐,我一睡我就掉下去,用命,來跟他拼搏啊!這麼認真的修行!那他有一次打坐真的睡著了,掉到懸崖下面去了,可是快要落地的時候,韋馱菩薩出現了,把他接住;他心裡面動了一念,很高興,我這樣有修,護法神護持啊。那麼之後他打坐又睡著了,掉下去了,又從懸崖掉下去了,他心裡想完蛋了,上一次起了一念歡喜心,起了一念貢高心,這下子韋馱菩薩不現前了,不救他了;他趕緊懺悔這下死定了,韋馱菩薩又現前了,又救他了。他問韋馱菩薩,他說,你為什麼來救我啊?他說你上一次確實是貢高,這一念慢心起來了,我本來不想救你的,看你摔死啊,但是你後來一念懺悔啊,念在你啊,無知啊,還是情有可原啊,所以我還是幫你一把!這高峰妙禪師,真正的護法善神在護持他,不是鬼神喔,韋馱菩薩是賢劫最後一尊佛啊,我們佛門講的威震三洲啊,不是一般的鬼神啊,所以起了一念慢心,他就不護持了。所以你現在要是被鬼神讚歎,他看到你高興,他繼續讚歎你,我看不是什麼好的事情,他沒有辦法幫助你成就, 這個是高峰妙禪師的公案啊,這是真的。所以修行,你要清楚,不能被人家一讚歎心就顛倒了,自以為是不得了咯,那你只會跟佛道越離越遠。有道是:出家難過恭敬關。在家那更難過,為什麼呢?平常沒有人讚歎啊,好不容易有人讚歎啊,那心裡面,心裡就顛倒了,當你聽到人家讚歎你的時候,你要反躬自省,我是不是真的有這個德行?你要看的是你自己的過失;人家讚歎你好,你不要當一回事啊,你不要當真啊,你要看看自己的問題,自己還有過失,還有妄想習氣,都還沒有除滅,人家讚歎我們,那是他修他的口業,我們自己呢,還要更精進、更努力的用功,這樣存心,你就不會被境界所轉。什麼樣的鬼神來讚歎你,什麼樣的人來讚歎你,你都不會顛倒,你才值得讚歎啊!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啊,要謹記在心中。現在是末法的時代,法弱魔強。法弱魔強,是什麼樣的狀況呢?就是因為你心裡面貪、瞋、癡非常的重,一點點順境就讓你顛倒了,這就叫法弱魔強,你正知正見非常的薄弱,心裡面貪、瞋、癡,這個是陰魔啊,非常的熾盛,法弱魔強,眾生習氣非常的重,裡面有惡習,外面又有惡緣,那你必然顛倒…必然倒,所以這一點大家要警惕。那麼佛是這個釋迦摩尼佛,是指此土的果人,下面的無量壽是彼土果人,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叫無量壽佛啊,他是彼土果人,是釋迦摩尼佛推薦的,光中極尊 佛中之王啊,是一切眾生可以依靠的。你們靠這個世間,靠哪一個人 都靠不住啊!所謂人無百日好,這佛可以靠得住,觀世音菩薩講,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你在苦惱,在面臨死,生死的「死」跟危厄的時候,這個佛號可以做為你的依靠,這阿彌陀佛可以幫助你。現代,現代的人靠不住,你有錢也靠不住,這財為五家共有啊;所以只有依靠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能夠幫助你,他能夠加持你,這個是肯定的。為什麼呢?這佛是你心中本具之佛,沒有離開心外,我們現在起心念阿彌陀佛,起心念無量壽佛,只是念我們心中本具的如來而已啊,不在心外。賢首國師講:「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觀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所以這個佛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個真心本性,從古到今不曾變異,從來不壞,所以稱為無量壽,這壽就是不壞的意思。每樣東西,像你們現在用的這些東西,都有它一定的期限,那就是壽命,人也有壽命, 一個人的生命的一個週期,這都有期限;那麼無量壽,這是我們的本性,沒有期限的,不會壞掉的,即使你墮三惡道,它也不壞,這虛空爛壞了,它還是不壞,那這是講心體啊。
《起信論》講到的:「不失不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個都是無量壽的意思,那麼我們依照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我們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就是直念本心,無量壽光明,這是最究竟的, 最了義的,也是最快速的,這是彼土果人。那麼下面,莊嚴清淨平等覺,這是…這七個字是法,也就是說佛,教我們要修莊嚴清淨平等覺,這是法。法就是我們遵守佛陀的教誡,能夠達到的,這是法,能夠達到莊嚴清淨平等覺。若法是方法,你依靠這個方法,能夠使你本性莊嚴清淨平等正覺顯現出來,所以這七個字講的是法。 莊嚴,我們之前講過,所有的行為,從身、口、意這三業透露出來的行為,都要與佛性相應,這才莊嚴,都要如理如法。你的內心要清淨,你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所謂一智同緣,同是大同的同,緣是什麼?因緣的緣,一智同緣,這才平等,這才是覺,這樣子才叫稱性寂然。所以學淨土的不能不讀《無量壽經》,你不讀《無量壽經》你對於心性不明瞭,淨土宗會衰,就是這個原因,學到後來只剩念阿彌陀佛了。這念佛,要念,但是你道理要懂,從前還沒有這部《無量壽經》的時候,大家都是讀《阿彌陀經》,也都是念阿彌陀佛,但是你問他西方極樂世界的樣子,他不曉得,你問他,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也只知道有四十八願,到底四十八願是哪四十八條?他也沒搞清楚。所以《無量壽經》詳陳淨土,理事、依正、因果。那麼又蒙近代夏蓮居老居士做的會集,律航法師帶來我們台灣,我們才可以看到這個淨宗,最根本的經典,這一部經是淨土宗的核心,《彌陀經》是淨宗的精要,《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核心,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依四十八願而建立的,乃至《觀經》也是依四十八願而說的;《觀無量壽佛經》你們看到的,現在的《往生論》、《普賢行願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都是依《無量壽經》的,乃至於《華嚴》、《法華》、《楞嚴》、《般若》,一切的大乘經論,都是依《無量壽經》而說的,這無量壽就是本性,一切經典闡揚的就是本性,闡揚的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最快、最直捷、最平等、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念佛,沒有別的方法。那麼這個《無量壽經》的重要啊,這一部會集本的重要啊!所以現代有人要毀謗《會集本》,他是想要滅眾生的慧眼啊,想要把你一生成佛的機緣斷掉啊!甚至有的人告訴你,這學佛不用讀佛經,要先讀世間的典籍,讀這些什麼《三字經》啊、《弟子規》啊,要先讀這些東西,作為學佛的基礎,那他完全錯解佛法的真實義趣。你看歷代祖師大德,哪一個人是照這樣修行成就的?你們可以去看看,祖師大德是因為無心、無念,而成就的;甚至講嚴格一點,心中存有一個無心、存有一個無念、無知,尚且出不了三界,那何況是有念有心?世間的典籍所說的不離有為法,有為就是什麼?認為諸法是實有的,然後有心在這個妄相當中去造作、去造業,那叫有為,叫有所作為。佛門講的是無為法,無為法是佛啊,無為不是無所做啊,是為而不為,不為而無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是佛法,這是真正的無為法,這叫真如無為啊!這才是究竟啊!這個是佛要告訴我們的。我們講經要是沒有講出來,那佛法會被這些人講到後來都變質了,不學佛教的經典,要去學世間法,依這個世間的典籍做為佛教的基礎,這個說法完全錯誤,我們講經,升座說法,要有憑有據。為什麼在講經堂上,像我們前面就擺了一尊釋迦牟尼佛?這是表法用的,這是告誡講經的法師,要依佛所說,我們是在佛之後,要依佛所說;那麼對大眾,大眾聽經也要如法而聽,依四依法而聽,你看到講經堂上的佛像,一般都是供釋迦牟尼佛,很少供這個地藏菩薩,正規來說是要供釋迦牟尼佛,所以他有他表法的義趣啊,提醒講經的人你要依照如來所說的一實相印。如果講小乘經典,要依照三法印而說,你不能恣意而為啊,隨便隨著自己的貪瞋癡胡說八道,那就是唐突眾生了。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你們出去,也要跟大家講這個正知正見,讓每一個人都知道,佛教它修行是依著經典,不是依靠世間的典籍,你在這個世間都已經這麼執著、這麼放不下了,還要學嗎?放下都來不及了,捨棄都來不及了,好不容易百千萬劫,發起了這麼一點點善根,你要好好保護啊!這世間法不用學,為什麼呢?你就是因為這樣來輪迴,你還要學那幹什麼?你現在要出輪迴,當然要用佛法,沒有佛法,你出不了輪迴啊。要是世間法能出輪迴,那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不用到這個南閻浮提來示現做佛了,為什麼?當時候就有印度九十六種外道,但是這九十六種外道,沒有一種能出輪迴,雖然他們定功很深,可以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可是還是不究竟啊,出不去啊。那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方法,來這個世間告訴我們,出離三界的方法,所以佛能攝化外道;那你現在好不容易到佛門裡面來,好不容易要學出離的法,但是沒有人跟你講正知正見,又跑回去學外道,那些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捨棄的,所以我們這個觀念要有。你就是因為世間法在輪迴,你還回去學,那不是退道心了嗎?這是佛要告訴我們的莊嚴清淨平等覺之法,這佛教導我們的。那麼下面是講大乘,大乘是比喻乘載之大,能夠超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比喻,在淨宗來講,就是說這個持名念佛的方式,四十八願,十念必生的接引,能夠救度一切苦難眾生,而且一超直入,直登阿鞞跋致,永遠都不會退轉,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方法,只有這個方法才堪稱大乘,這個是比喻,那麼其他的經典也算是大乘,它是在頓超,在超脫上用非常巧妙的方法,直達本心,直達心體,從體起修,我們講從根本修,從心轉過來了,那麼一切煩惱都能轉過來,你心沒有轉,你在事相上,不管你怎麼造作,那都沒有辦法轉。佛在經上有一個比喻,他把這個小毛巾打成六個結,他問阿難,要把這個結解開,毛巾往左甩能解開嗎?往右甩能解開嗎?阿難都說不行,佛就問他那要怎麼解?從結心來解,相信解結大家都會啊。所以修行你要解除煩惱,你要從煩惱的核心來把它解除,這就是《楞嚴經》講的:「六解一亦無」解六結,證三空,這個才稱為大乘。那麼佛經的立題有這個七種,那麼《無量壽經》呢算是具足立題了,在立題當中沒有高下,完全是平等的,希望大家要能夠知道。好!我們接著再來看下面第四: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故須明本經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這個經可以配教行理這三個大科,每一部經皆具有教行理,那這個依理,理就是實相之理,依理來立教。教就是教法,教學的方法,本理立教。依這個方法來修行,叫依教修行,所以就有這三個,教行理。那麼清涼國師在解釋經典的時候,他不用這三個,他用信、解、行、證,也可以配我們的經題。那麼我們今天就是用這個這裡所說的教行理,來解釋給大家聽。所以呢你需要明白本經經題當中別具的教行理的道理。那第一個我們看:佛說大乘是教。依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這個佛說大乘這四個字是教,佛的教法,那麼依無量壽之理體,我們剛才講的,無量壽是我們真性本具之理體,也就是我們真如佛性,大乘是依無量壽而說的。真性有很多種名字,在教義上它叫第一義;如果形容它不變、不壞,那就叫它真如;在一切諸法上,它叫法性;在一切眾生上,它叫佛性;在菩薩的位置上,它叫法位;都可以通的,太多了。如果要形容它堅固不壞,叫作金剛;形容它能夠斷除一切煩惱,叫智慧;在修行上,它又叫止觀,這都是佛性的另外的一個名稱啊,在法界上它叫一真法界;在迷惑上它叫十法界,這都是真心本性的名稱,真的是古大德所謂的:「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所謂「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所以真心本性有非常多的名字,所以在這裡叫做無量壽,也可以叫無量光,智慧無盡故,也可以稱無量光,能夠安隱一切眾生,又叫安隱光,在一切事上究竟堅固,稱為大佛頂首楞嚴,都可以啊,沒有問題啊!這個是真心本性的名稱,所以你不要執著這個名相,你一旦執著這個名相,你就解不開。真心本性在攝影上叫攝影機,在運載上它可以叫汽車、叫船、叫飛機,這些都是真心本性的功能,隨眾生的業,有小三災、大三災的顯現,隨惡業;隨染業,它能顯現淨土。如同月亮常半、常滿,月亮半月跟滿月是一體的,染跟淨是一如的,這就是真如本性啊!你看到的所有的一切現象,就是化身,是化身啊!化身的當下本體不動,這叫法身;對境不迷,這叫報身;要是迷失這個道理,起瞋心是顯現地獄相;起貪心,貪心重的,顯現餓鬼相;起愚癡心,顯現畜生相;起這個五界十善、愛欲心,顯現人相;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顯現天相;隨這個捨受心,現四禪、四空;住偏真涅槃,現阿羅漢果;捨兩邊取中道,現菩薩果,這都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所以吶你不要執著這個名相,你一執著你就見不了性,實際上這個性在那裡呢?就在你現前啊!眾生為什麼叫眾生呢?就是你看到這個相,一念起來,顛倒了,這是什麼相?好相、壞相、我喜歡、我不喜歡、我愛、我不愛,那是顛倒了。愛的,要執為實有,變成我能控制;不愛的呢,要徹底的遠離,起瞋恨心,這個就是眾生啊!那實際上把這個當中,這些迷惑的、妄想、顛倒,把它拿掉,那還是真如啊!所以永嘉大師講的:「幻化空身即法身。」《圓覺經》所說的:「地獄天宮同為淨土」啊!我們眾生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證入,佛不但知道,而且圓滿證入,用的呢就是止觀二門;我們念佛是止觀雙運,這是如來所說的教法,大乘是依實相理體而說啊!宣眾生自性當中本具的大經。這阿彌陀佛不在你心外,極樂世界不在十萬億個佛國土外啊,即是眾生本具啊!你看裡面的普賢行…(德遵普賢第二)這裡面菩薩具足的功德都是你心中本具的,乃至後面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都是你心中本無的,邊地疑城這些懷疑的現象,在你真如妙性當中,本自虛妄啊,本來沒有啊。阿闍世王供養四百億佛,這四百億佛在那裡呢?就是你真如佛性啊!所以他能夠相信淨土,這是真供養啊!真正的受持佛法。所以目犍連用他的神通不能算數啊,不能測量極樂世界有多少人,為什麼?稱性所現啊!目犍連神通雖然廣大,仍舊有所執,有邊際啊!所謂「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無量壽經》所說的,就是我們真心本性清淨的樣子,就是禪宗祖師講的本地風光啊,一點都不錯。那麼我們今天這一段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