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七十)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四頁,倒數第五行,這是第四小段,「無量壽:梵語阿彌陀,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量義,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上一次講到佛說大乘,那麼這個為什麼在經典裡面、在經文,應該是說為什麼在經題就直接按大乘的這兩個字,經題上面直接冠大乘,讓我們顧名思義,知道這一部經不是小乘,揀別非是小乘,也告訴我們修學淨土不是通途的法門,不是屬於一般的經教,所以印光大師講淨土宗它裡面的依正莊嚴,所有的種種都不是通途經教所能了解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那麼前面講過大乘是一個比喻,比喻承載,就是用白話來講,你受持淨土法門,每一個人受持,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就,就像善導大師說的:萬修萬人去。這是大乘的意思,其他的經典雖然說大乘,但是就實際的狀況來說,並不是每一個眾生學了都能當生成就,為什麼呢?每一個人的習氣厚薄不同,有人習氣比較重,有人呢?比較淺,那麼在於知見上,有人知見比較重,有人知見沒有這麼重,知見就是所知障,所以不是說每一個人學了其它的法門都能夠有大成就,那麼唯有淨宗一門才能夠真正的普利群生,所以祖師大德讚歎,它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了義當中的最上了義,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的,所以佛說大乘,裡面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此,因為能夠普利群生,所以呢,佛非常的歡喜,非常的樂意來為眾生解說,那麼今天要講的是無量壽這三個字,佛說大乘無量壽,無量壽,梵語就是阿彌陀,那麼這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攝著無量義,阿翻做無,彌陀翻做量,那麼在無量的義趣裡面我們取壽命跟智慧來做解釋,一個人有壽命,沒有智慧,那是長久的愚癡;有智慧,沒有壽命,那也沒有辦法真正的利益眾生,所以在一切的無量當中,我們取無量光跟無量壽,那實際上這個阿彌陀三個字就是講的我們的真如本性,講的我們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就是無量,這無量呢不屬於有限量,不是對待的,它不是對於有量來說無量的,它是真真實實的無量,這不可說、不可量,什麼叫不可說、不可量?你用心意識來沒有辦法說,用心意識來測度,沒有辦法度量,所以心性是真正的無量,能夠現十法界,就像《華嚴經》講的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這是在《華嚴賢首品》裡面講到的,說明我們心性能夠出生一切萬法,所以你今天念佛為什麼能夠快速的消除煩惱,因為你念佛就是直念本性的無量壽、無量光,我們眾生迷惑在六塵境界當中,所以呢這個壽命是有量的,而且非常的短暫;你要契入心性呢?那就是無量,所以這裡講的是取,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其中主要的一個義趣,世間人都希望健康長壽,但是大家都知道沒有人不病、沒有人不死,雖然是這樣子,還是一直想要長生不老,那麼這一念心其實就是執著,你要把這一念心捨掉,那你生死就了了,這一念心就是無明啊,為什麼呢?因為你認為,你認這個生滅以為真常,還希望它能不斷的下去,就像佛為什麼要教大家出離,不教大家結婚生小孩,現在有一些出家人,搞什麼佛教婚禮,這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完全相違背啊!搞佛教婚禮,說好聽是開緣,實際上在出家人裡的戒律裡面他是犯了大戒,那是十三僧殘罪之一,犯了嚴重的過失,所以眾生就是念念執著這個生滅以為是真常,以為是真的,希望讓它能夠相續,能夠長久,要延續生命啊!要這個夫妻要長長久久啊,這都違背了真心本性的無量壽,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出事實真相,他是看到了事實真相,富貴必然貧賤,強健必定當死,有合會就有別離,有生就有老死,所以他不在這個生滅上去尋求,這生滅的境界只會讓你更煩惱而已,愛情、愛別的沒有辦法出離煩惱,本來是無量壽,本來是無量光,因為一念貪著,因為一念的執取,所以變成有限的生命,所以佛就講眾生是作繭自縛啊!被自己心所現的境界給迷惑了,這世間沒有男女相啊!既然沒有男女相,那何來的執著呢?這男女相怎麼來?是你一念的妄想造成的,這一念妄想要是拿掉了,你看清楚,只是四大假合而已啊!所謂假藉四大以為身啊!心本無生因境有,你的心本來是無生,本來是無量光、無量壽,因為你認為-你一念攀緣,妄現有境界,所以佛告訴我們:心本無生因境有,心若空時罪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你的妄心要是空,你的這個輪迴的這個業自然就沒有,輪迴就是罪。心若空時輪迴相自然沒有,男女相就打破了,那怎麼空呢?你要藉由經教的熏習,常常聽,常常想,你自然就轉得過來,所以這個世間一切的罪福-就是善業、惡業、染業、淨業都如幻如化。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罪福如幻起亦滅。自然就滅除了,就是我們體會不到這本性的無量壽,所以才有生死輪迴,一念的無明妄生,變現出山河大地,這山河大地當中又摶取少分四大,就抓著少分的四大,認為這個是我的身,我來依止,對我之外的呢!有人相,人相裡面再分男女,就這樣來的。然後起貪瞋癡,順我者則愛,逆我就憎,所以才有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在境界裡面不斷的起惑造業,造善業,造惡業,所以你迷失了無量光壽,今天釋迦牟尼佛直接把如來的頂法授予我們,這是諸佛所行的境界啊!無量壽就是你本來的面目,就是我們眾生原有的壽命,壽命是無量的,沒有生死。我們認為有生死,那是我們剛講的,你一念錯認,確確實實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因為一個妄想所以造成生死,而這個妄想你還念念在意,念念執著,念念的不捨,那就生死不覺。就像大海,本來是平靜無波,一個無明風一吹,剛開始是小波浪,一波推一波,越推越大,最後呢這巨浪滔天,佛門講的業浪滔天,把你的真如本性都給淹沒掉了,就是一念無明妄想。所以你本來是無量壽,變成現在人壽只有七十歲,有的畜生牠的壽命相對於我們人的壽命一天半天,我們的半天是牠的一生,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兩百年,所以你心越空、欲望越少,壽命越長,這個是真正證得本性的無量壽。所以我們現在直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我們的本心,真正比其他的修學法門都還要直截穩當,不會走錯路。其他的方式你要靠自力,淨宗是自他二力並用,所以佛號能夠老實念,你就能夠出輪迴,念佛的心就是佛。有人說這佛豈有念,無念也不算佛,無念墮到無記去了,腦筋沒有念頭啊!心沒有念頭啊!死寂一片,那跟石頭一樣,學佛不是學到後來變成石頭。所以念佛的時候心裡不迷惑,不墮妄想當中,這一念就是般若,就是正念啊。有人說念阿彌陀佛,阿是一念、彌是一念、陀是一念、佛是一念、這是打妄想啊!念佛不老實。本來是無生的,你就在這裡面虛妄分別,所以才會認為阿是一念、彌是一念,四個字四個念。這是虛妄分別、顛倒相想,這把錯誤的以為還是般若智慧。他們認為他自己能夠分析自己的念頭,實際上不是。他是在分割佛性,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明輪轉生死啊。這經典跟我們講得非常清楚啊。就像《央掘魔羅經》裡面說到的,文殊菩薩,世尊喝斥他,你所得的境界,譬如有一個愚人愚笨的人。文殊菩薩被佛教訓,他想要如意珠,但是呢他不知道什麼是如意珠。有一天他撿到了一塊冰雹,他以為是如意寶珠,把它拿回去放在家裡,收藏起來裝在這個盒子裡面,客人來了他要現寶,拿出來是一灘水啊,空的什麼都沒有啊。後來他遇到了無價寶珠,真正如意珠他以為是冰雹,所以他連如意珠他也不要了。你說念阿彌陀佛是生滅的,四個字是四個念,你就像這一類人啊!給你無價寶珠你不要。生滅的境界你又不識得,告訴你無上甚深微妙法,告訴你阿彌陀佛就是你的真性,你又不相信,還要來懷疑、還要來毀謗。所以佛說這個文殊所得的極空觀,就是如此啊。沒有智慧,沒有辦法辨別啊。當然這個文殊菩薩,他是示現跟我們演一場戲,裝不懂啊,來利益眾生。所以今天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本性的無量壽,你要直下會取,直下念去,不要懷疑啊!從前在種種生滅相中認為是真實的,這個念頭要離開、要放下,現在告訴你無量壽是不生不滅的,你不要再把它當作是生滅法,懷疑、不肯念、不老實,這就是經典裡面講的少善根、福德、因緣。少善根、福德,所以他碰到真正的佛法,真正能讓他一生了生死的法門,他不能接受,不願意接受,那他這一生就空過了,非常的可惜啊。下面講的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所成就的。那麼成就的種種的殊勝莊嚴,這依正莊嚴,依就是所謂的依報,正就是所謂的正報。正報呢就是人事環境,依報呢就是物質環境。方便這樣說的。這是講的極樂世界,你看到的庭臺樓閣,這些環境就是依報。正報就是講那裡的清淨大海眾,正報。主伴,主就是阿彌陀如來。伴就是蓮池海會諸大菩薩。所以念這個佛號就同時收攝、含攝西方淨土。所以《觀經》講的十六觀,最後的持名念佛。為什麼持名念佛也能往生呢?因為一句佛號就含攝著前面種種的觀門。含著極樂的依正主伴,那麼在經題裡面冠無量壽,就是含攝著這部經所有的內容,攝無不盡啊,不但含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精華,所以呢也等於含攝三藏十二部,所以蓮池大師講他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啊!為什麼呢?他已經悟道了,他曉得了,不光含攝著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所要說的,就是八萬四千行,所以蓮池大師講,八萬四千行饒予別人行,你要修你們修去。他只要一句佛號,就全部收攝,全部含攝到,裡面的所有的功德。這麼方便,這麼善巧。那是不是說,你只要念佛就好,不用行善。善也不修,素食也不吃,貪瞋癡可以照起,那就不叫念佛了。因為你念佛自然不會有殺心、不會想吃葷的。念佛自然貪瞋癡不起啊,自然威儀莊嚴,自然心不著相,不取境界。所以用一句佛號就含攝。你看你們在用功的時候,在念佛心沒有妄念。有些同修會講,我在念佛的時候有妄念,那是你覺察到妄念,你這一念覺察妄念的心,並沒有跟著妄念跑,如果跟著跑了,你不會覺察到。所以你念佛你認為你有妄念,那是你覺察到,表示你是離開了妄念,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搞清楚啊!念佛的時候你覺察有妄念,那表示你的心沒有墮到妄想中,這是佛號的功德啊!所以為什麼講念佛自然就不造其它的業,你念佛這一念心實際上是沒有妄念的,這阿彌陀佛四個字這個名號一提起來其它妄想當下就消除,那為什麼又會隨著它跑呢?因為你迷惑顛倒太久了,跟這個妄想相應的時間長,你隨順妄想的力量比較強,所以祖師教我們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跟煩惱是很熟悉的,慢慢藉由佛號使你跟煩惱生疏,本來跟佛號很陌生的,因為離開了煩惱所以跟佛號越來越熟跟正念越來越熟,所以叫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那麼這個環境就很重要了,學佛要有好的環境但是不可以強求,可是如果做得了主,好的環境是必要的,好的人事也是必要的,你要遠離這些惡友啊!現代的惡友他不一定教你做壞事,那個太粗了,他會教你不要學佛,他會教你搞世間事情、跟你比較物質,跟你比較這些物欲的享受,這是惡友啊,讓你的心念念起伏、念念浮躁、念念起貪瞋癡,這是惡友啊!這個惡友要遠離,講的是人啊!還有呢網路、電視,這裡面的內容都是教人家起貪瞋癡啊!勾起人家的欲望,這些要遠離,這都是惡友啊,你要親近善友、常常聽經,有空的時候,我知道有一些同修會聽音樂啊!不要聽世間音樂啊!如果一下轉不過來先聽佛樂,現在有的佛教文物店裡面會有賣一些這些佛教的音樂,那麼可以用來調劑一下,比聽世間的音樂好,但是呢最好還是聽我們的佛號,用這個佛號來取代音樂,佛號可以幫助你把心安定下來,世間的這些音樂沒有辦法;或是聽梵唄,佛門的梵唄也可以,但是呢還是念佛的好,這是做一個權巧方便啊!還不習慣的時候可以先這樣子做調整,所以你要學佛你的環境就非常的重要,這些不善的你要遠離,讓你散亂的、讓你變得跟世間人一樣的你要遠離,不好的朋友要遠離,讓你起煩惱的事情,能避就稍微避一下,不要逞強,明明知道自己在這個境界當中會起煩惱,你就跟自己講說,我要負責任啊,非得跟人家爭到底啊,自己攪到境界裡面去了,起煩惱了,把自己修的清淨心都給破壞掉了。我知道有一些同修在工作上會逞強啊,一定要跟人家拚個輸贏、據理力爭,不用這樣子啊!他們在意的,我們不在意,他們不在意的,我們在意,他們在意的,無外乎是貪、瞋、癡、慢、疑啊、我執、我見啊。我有沒有被人家認同啊?我有沒有得到人家的褒獎啊?這他們在意的,我們不在意,我們一切隨緣,在二六時中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你這個學佛才學得自在啊!你才是真正的放下啊!所以初學佛,沒有功夫,其實都算是初學,你都要有好的環境,來幫助你提升你的功夫,不要參雜許多世間的事情,為了愛面子,人家有,你也想要有,爭強好勝,人家買名牌,你也想要名牌,我送你們一個一般人都買不起的名牌,就是道德啊!我們把道德,當作是日常用品啊,但是對他們來說那個是名牌啊!他買不起啊!學佛人要把道業當成日常用品,修行念佛是日常用品,天天都要用,時時都要用,就像呼吸一樣,把這些貪瞋癡、名聞利養,統統都放下,世間人要的這些物質他們去追啊!我們不要啊!你跟他比,沒有意義啊!物質是什麼?生滅變化相,再好的東西、再珍貴的東西,都會變化、都會毀壞,這世界有成、住、壞、空;這植物、礦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所以釋迦牟尼佛看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透徹,他把王位都放下了,這世間一切最好的金銀珠寶,他放下了,最高的權力、權勢他也不要了,乃至家庭,他的家庭非常的和樂,他知道愛必然生怨,必然生恨,這是一定的,你愛的有多深,你就恨的有多深,他看得到,他也把它放下了。所以我們學佛,要學做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你們不能想說我還是在家人啊,學佛要學得像佛,身相是在家,心裡是出家,心要有道,做什麼行業,有錢沒錢那其次,心裡面要有道。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我們剛講的,你要把修道、修行、念佛當作日常用品,把道德當作日常用品,當一個有道的人、有德的人,你這一生才有意義啊!人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去啊,你有再好的家親眷屬,對你再好,也都要捨離啊,緣聚、緣散,這《譬喻經》講的:合會必別離,強健必當死。你有強健的身體,必然也會衰老,也會死亡,這一點我們要看得出來,這世間再好玩,其實你雖然去玩了,其實你的心是空的,空了之後,不甘寂寞還想再玩,永遠都是空的。所以你的心閒不下來、靜不下來,你沒有找到真正安住之處,你找到的,你攀緣到的,只是生滅而已,不是真正讓你得到什麼東西啊!所以你認為你玩到了,你認為你得到的,你攀緣到的,還只是生滅而已,不是真的,把生滅當作是真的,把這個會變化當作是真的,那就是凡夫啊!那就是娑婆世界啊!你要一念轉過來了,你就是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在他方,就在你心不取境,心不著相之處就是極樂啊。所以中峰禪師講:十萬億程不隔塵,《彌陀經》上說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十萬億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啊!這一念攀緣的心而已啊!這一念造成有十萬億之遙啊!十萬億程這麼遠,要是一念覺悟,你就能剎那念盡恆沙佛,極樂世界就在眼前,便是蓮花國裡人啊!你要怎麼達到這樣的境界呢?看你是迷還是悟,所以這個是無量壽裡面的意思啊,你要會受持,一念轉過來了,你就是極樂世界的清淨海眾,所以這個世間生滅變化,你要能夠看透,看透以後你要有好的環境來修學,不好的這些同學、朋友、家親眷屬你都不要親近他!把這個惡緣給斷掉,凡是增長你貪瞋癡的,這些都是惡緣啊!還有一種在佛門,同參道友,告訴你學佛沒有基礎,要去學《弟子規》,這個也是惡友啊!這是大惡啊,為什麼呢?這叫附佛外道,他也告訴你他學佛,卻告訴你學佛要依世間法,他跟佛說的完全不一樣。我們佛弟子學佛要依佛法,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皈依裡面講的皈依佛不得皈依外道天神,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眾,你一學佛、你一入佛門,就授予你這三皈,你是不是真正的皈依?如果不是,你還要壞人家的道心,破壞人家的道業,那你就是跟這個無量壽佛,跟這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相違背啊!佛要教導眾生的是無量壽啊,不是只是這一輩子的事情,佛給我們眾生是真實之利,這個世間法是無常的,拿無常的法,要來作為不生滅法的基礎?怎麼做得到?所以要讀《楞嚴經》啊!《楞嚴經》裡面講到,你用生滅心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又告訴我們眾生用的是妄想心,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眾生就是用妄想心,在那裡生滅輪迴。你還要用生滅法,來作為學佛的基礎?那怎麼做得到?做不到!所以師父教我們,除了念佛以外,其他都是夾雜,除了《無量壽經》以外其他的都不要看,除了佛教的經典以外,不要接觸,這些讓你退失道心的這些典籍,我們受持他老人家講的話,這一生才會有成就。那麼我們再看下面第五個「莊嚴:經云『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這莊嚴呢莊是莊校,嚴是嚴飾,一般的人,我看你們有些女眾很喜歡打扮,用的是化妝品,戴的是耳環、項鍊,那麼這些東西不是不能戴,戴了呢不要執著,你要看場合來戴。那麼要知道,我的身心內外都要如是莊嚴。你戴這些珠寶,你化妝才有意義,大乘裡面,你看佛菩薩像,哪一個佛菩薩不戴珠寶的?戴珠寶表法。他身上的穿戴都是他因地修行,果地上的成就,所以你要懂得其中的義趣。從不自欺開始,很多人化妝,只是為了讓別人讚歎,為什麼呢?因為自己對自己不滿意,所以才要化妝。把自己的過失,想要用這些妝扮藏起來,那就不是真正的莊嚴。所以從這裡你就要知道,有過失不要怕難看,不要一直想掩飾它,想要覆蓋它。這個呢不會莊嚴。你把過失給改掉了,你心裡面是清淨的,那你的氣質自然就有,自然就莊嚴。還有看你跟什麼樣的人接觸,你接觸世間法,你的臉就是世間的樣子,你跟學佛人接觸,你的臉相就是學佛的樣子,就是清淨莊嚴。有一首偈,讚佛偈,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清淨莊嚴超眾聖,慈悲喜捨度群倫。讚歎佛的相好莊嚴,他的相好之所以有相好,就是因為他把內心的煩惱都除掉了。顯示出來的莊嚴相,是要告訴這個莊嚴的相,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你本來就跟佛完全一樣。所以我們要見賢思齊,不是只有化妝,打扮而已啊。我要是說不用化妝,那麼你們出去就有壓力了,很多人學了佛,他就不修邊幅,這個不對啊,襪子破了他也不補,他說這叫節省,我告訴他這叫沒有威儀。不是說穿的破爛就代表你有修行,每天吃個野菜,吃個水果就表示你不貪世間味了,所以你要知道你的起心動念。不是說學了佛就不用裝扮,你看我們出家人還有三件衣,這三件衣,它就是分不同的場合來穿,五衣叫做務衣,也就是現代人一般講的休閒服,現在這個衣都是搭著來紀念用的,五衣其實就是作務衣,就是現在人講的休閒服,工作的時候要用的,在印度五衣其實就是下裙;七衣呢,是作會衣,作法會,就像現代你們穿西裝、打領帶一樣,開會用的;那僧伽梨呢,就是他打的是領結,參加的是真正的非常正式的宴會,叫入眾衣這二十五條。從九衣以上到二十五條都算僧伽梨,所以出家人在穿衣服也看場合啊。入眾衣,講經的時候用的,參加非常正式的場合穿的,就像穿我們講的禮服是一樣的,所以佛門也講求莊嚴啊,你不能說上市場買菜穿禮服,這不像話啊。參加宴會穿拖鞋,短褲,穿休閒服啊。所以凡事都有它的禮節,做的剛剛好才叫莊嚴,這叫中道,這叫智慧的行為。你懂得拿捏取捨,這也是一種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非常的廣闊,包含世間法,出世間法,所以講到莊嚴不是說學了佛不用化妝,不用打扮,是叫你要把這個化妝打扮的心要捨掉。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心要捨掉,這個才是真正的持戒啊,很多人受了菩薩戒,菩薩戒有這一條,它叫你不要化妝打扮。所以有些人受了就起了煩惱,或是根本就不敢去受,實際上是講的人沒有把它講清楚。所以中國人講的禮節,譬如說現在的最敬禮是三鞠躬,可是你看到人四鞠躬,那就不對了。太過或是不及都不合乎禮儀,持戒也是一樣,戒律有開遮持犯,該開緣的時候不開緣也是犯戒,該持的時候沒有持好也是犯戒。所以戒律是智慧的行為,不是死板板的,持戒是活的不是死的,但是剛開始還是先照規矩來。我知道有些人聽到這樣講的話,我剛這樣講,他就開始先開緣再持,開了就持不了了。那不是開緣就開脫啦。所以這裡講的莊嚴,你要用戒律,用良好的威儀來莊嚴你自己的身行,莊嚴你的行為,你的心要用正念、善念來莊嚴,不要用惡念,那麼身上最表相的裝扮不一定要名牌,不一定要華貴,整齊就可以了。但是呢也不要講求低調的奢華,我知道有一些人低調的奢華,現代的名詞。表面很低調,心裡面不如是,還是很貪著,很貪求,用的東西雖然不是大紅大紫,但是你是樣樣都是精品。低調的奢華這個也不要貪取。這些東西看一看就好,了解就好,了解什麼呢?你看過這樣東西,知道它會變壞,知道那個不可得,這才叫了解啊。不是去求啊,去追啊,這不了解。你去追那個會變化的,去追流行,這個不是有智慧啊,這是隨波逐流啊,隨業流轉,流行就是隨業,所以這個學佛的人要相當清楚。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