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舍利故事-4

四.佛陀舍利傳千古,緣結華夏曜神光

據《大悲經》記載:釋迦牟尼曾對他的幼弟、亦是他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說過:“我滅度後,若有人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盡。”

釋迦牟尼佛圓寂後,他身後的歷史完全證實了他在世時的預言。他的舍利,從八國建塔奉養,到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送往世界各地,給無數信眾帶來無上的福祉。流澤所至,在中華大地上也種下許多瑞麗的福田。

有一首我國古代的頌辭,便是以優美的語言,讚頌了佛陀舍利的無量功德:

金軀遺散骨,寶塔遍天龍,

創開於十塔,終成八萬興。

珠蓋靈光變,剎柱吐芙蓉。

屢開朝霧露,數示曉靈徵。

紅霓相映發,風搖響和鍾。

仙鸞往往見,神僧數數從。

獨超群聖上,含識普生恭。

砧椎擊不碎,方知聖頗窮。

22.舍利騰上天,旋環蓋大眾

據漢代史官傅毅所撰《漢法內傳》記載,漢明帝於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洛陽建白馬寺後,佛法在漢地日漸流傳,原先頗受帝王和國民尊崇的道教,不像以前那麼吃香了,這引起了一部分道士的不滿。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一日,來自五嶽諸山的道士循慣例匯集京城向皇帝請安祝福後,聚在一起互相議論說:天子遠求胡人異教,將我淵源流長的道教反而放棄了,現乘各方道長高人齊聚京城,我們應該在皇帝面前跟胡人比試一番,殺殺異教的威風,奪回我往昔的地位。於是,六百九十道士聯名上表皇帝,大意是說:

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諸善信等六百九十人,至於方術無所不能,願與西僧比較,得辯真偽。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虛妄。

道士的上表,正合漢明帝的心思,他也很想讓佛道兩家比試一下,看看到底是誰本領高強。明帝就敕令尚書令宋庠籌辦此事,定正月十五日,在長樂宮,讓白馬寺的僧人和道士一決高下。

到了十五這一天,三座壇城,早已在永樂宮前面的廣場上搭好,五嶽道士帶來的道經,堆放在壇城南門,白馬寺的佛經和五顆佛陀舍利,置於壇城西門。壇城門口,堆滿木柴。一聲令下,道士以沈檀香為炬,點燃了木柴,大火頓時將道、佛兩家的經書都吞沒了。

煙消火滅,太傅張衍親自檢視,只見多種道經皆已化成灰燼,只有老子《道德經》的殘片依稀可辯;而佛經上面除蒙上一層煙熏火燎的痕跡,完好無損。來現場助陣的道士們相顧失色,南嶽道士費叔才當即自感而死。

太傅張衍對道士們說:“比試結果已出來了,你們的方術不靈,要承認虛妄,看來還是西來的真法威力大啊!”

有的道士仍不服輸,對太傅說:“我們尊崇的太上乃是靈寶天尊造化而成,怎能說是虛妄呢?”

太傅說道:“太上有貴德之名,而無言教之稱,你今天說有言教,還不是虛妄麽?”

道士知道確實打了敗仗,再沒什麼好說的了。

這時,眾目睽睽之下,只見地上的五顆舍利子,突然放射五彩光彩,騰上空中,旋繞如環,覆蓋眾人。大夥都看呆了,舍利子的灼灼光芒,耀人眼目,連日光都顯得相形遜色。

佛道的這場比試結束後,洛陽城裡,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庶民百姓,一下子有一千多人出家為僧,有二百四十多名婦女剃髮為尼。諸山道士中,有六百二十人皈依佛教。

洛陽新建十所寺院,城內三所,安置女尼,城外七所,為男僧所居。

23.三國吳大帝,親睹不再疑

此事發生在三國時佔據吳地的大帝孫權治下。

先要從東漢獻帝(公元190-220年在位)末年說起。有個來自印度的猶婆塞(佛教居士),名支謙,字恭明,博覽經籍,遍學異書,精世間伎藝,通六國語言,因才藝出眾,在漢地名氣頗大。支謙身材細,皮膚黑,眼珠黃,時有民謠謂之:“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為避三國戰亂,支謙來到吳地,孫權早已聽說這位“黃眼支郎”的大名,對他十分恭敬,把他請來拜為朝廷博士。支謙在吳地呆了二十多年,輔政之餘,將《維摩經》、《大般泥洹經》、《瑞應本起》等幾十部佛經由梵文譯成了漢語。孫權因支謙所譯經書而對佛教有了些了解,但不盡全信。

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有個名叫僧會、祖上為印度裔的出家人肩扛禪杖,帶了個挺機靈的隨從,四處雲遊,由康區來到吳地,一路上結茅而居,展示佛像,有機會時就向民眾宣說佛法。到了吳都建業(今南京)後,支謙把他薦舉給了大帝孫權。

孫權問僧會:“你從天竺跑到這兒來幹什麼?”

僧會說:“江左【注:古以東為左,江左,指長江以東,為今江蘇一帶】佛法不振,我想到這兒來蓋一座大的寺塔,以興佛法。”

孫權問:“蓋寺塔有什麼靈驗之處?”

僧說說:“如來去世已近千年了,可他留下的捨利,依然神曜四方,象幾百年前阿育王造塔,靠著藥師佛的神力,一夜之間就起佛陀舍利塔八萬四千!寺塔興盛,正是佛法興盛的象徵啊!”

孫權說:“哪有一夜之間造起八萬四千塔的事!我不信,這決不可能,肯定只是域外的一種傳說罷了。別說八萬四千佛陀舍利塔了,你拿一粒釋迦牟尼佛的捨利給我看看,若真有,我就許你造塔,若拿不出,我可要依刑法治你虛妄之罪的。”

僧會要求給他七天時間祈請佛陀舍利。孫權一口答應,並將一隻他親手封了瓶口的銅瓶給僧會以盛放寶物。

僧會對他的隨從說:“法之興廢,在此一舉。如果這一次不能以至誠求得舍利,今後還有誰會相信呢?”於是師徒沐浴更衣之後,在靜室裡將銅瓶置茶几上,點上香,虔心禮佛,祈請舍利。

七天過去了,一點動靜也沒有。

僧會請求再給他七天時間,孫權答應了。

七天過去了,仍然沒什麼動靜。

孫權不高興了,認為僧會這和尚不老實,哪有磕頭能磕出個舍利子來?這豈不是在耍弄我大帝麽。他想要教訓教訓這個和尚。

僧會請求再給他七天時間。支謙也在一旁幫僧會求情,希望大帝再給他一次機會。孫權看在支謙的面上,勉強答應了,但對憑空祈請舍利這事已不再有什麼興趣。

僧會的心情也很沉重,他對隨從說:“中原的孔聖人說過:'周文王死了以後,周文王創立的文化不是由我而繼承下來的嗎?'今天,在吳國這個地方,釋迦佛的佛法本應通過我來體現的,可我這個笨和尚卻不能感應,這一次若再不能求得舍利,也不必讓他國的刑律來懲治我,我自己誓以一死了之吧。”遂以必死之心,再度焚香禮請。

到了第七天傍晚,天色漸漸黑了,猶無甚麼動靜,孫權派去看視的吳人不相信到這時還真會出現奇蹟,只是為這個和尚的身體和命運擔心。再看僧會,因數日不吃不喝不睡,臉色煞白,面容憔悴,似乎隨時都會倒下,只是強振著精神,口中仍輕聲誦經不止。

到下半夜,萬籟寂寂,燭光幽幽,靜室裡面,忽聽銅瓶發出鏘然聲響,僧會近前,將瓶輕輕搖動,裡面有硬物撞擊瓶壁聲,顯然已有東西在內!師徒倆這才鬆了口氣,感謝佛菩薩在最後關頭顯了靈。

天明,僧會把銅瓶帶上朝,呈給大帝孫權,群臣都圍上來觀看。孫權打開密封的瓶封,果見瓶底有幾顆小圓珠,五彩光炎,晶瑩奪目。他命人拿來一隻銅盤,手執銅瓶,將瓶裡的五彩圓珠倒入銅盤,想不到圓珠一落盤底,清脆玉響,竟將厚實的銅盤擊出碎紋!

孫權肅然起敬,連聲高呼:“稀奇,稀奇,真是稀有之瑞啊!”滿朝文武也無不嘖嘖有聲。

僧會對孫權說:“這就是阿育王塔里的佛陀舍利!此舍利之神威,又豈止是凡夫眼中所見的形相光彩而已,哪怕用猛火燒它,用金剛杵砸它,也不能損它分毫!”

孫權說:“好,那就試一試!”他令人當場抬來鍛造兵器的鐵砧,將舍利置鐵砧上,叫鐵匠用鐵鎚用力錘擊。

僧會站在一旁,心裡默默發誓:“佛法無邊,蒼生仰澤,願佛菩薩更顯神蹟,以廣示佛法的威靈。”

嘣!嘣!鐵匠奮力舉鎚,使勁砸在鐵砧上,房樑都被震動。隨後檢視,哇,鐵砧和鐵鎚都陷下了小坑,而捨利果然絲毫無損。

至此,孫權大為嘆服,對佛法之不可思議始深信不疑,即從國庫撥出銀兩,並調撥工​​匠,交僧會建造寺塔。寺塔成,僧會祈得之舍利即藏於塔中。因這是該地的第一座寺塔,故名建初寺。這個地方,後來也因之被稱為佛陀裡。

以上孫權獲舍利的傳說,在《開元錄》、《出三藏記集》、《北山錄》、《金藏》、《南朝佛寺志》、《弘明集》、《法苑珠林》等史籍中皆有或詳或略的記載。

據傳,大帝孫權的帝位經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再傳到末帝孫皓手裡,吳國的國政已很不景氣,孫皓又是個性情昏暴之人,法令苛虐,生活奢亂。有一次管理花木的員工在后宮花園裡掘得一尊數尺高的金佛像,呈獻給孫皓,這位末帝居然將佛像放到廁所裡,召諸臣以尿淋之,嘻笑為樂。過後,孫皓的陽具腫脹起來,疼痛難忍,呼叫連天,宮廷御醫對此一籌莫展。後經人點撥,將佛像以淨水洗數十遍,供於殿上,又把僧會請來,為其解說佛法,並在僧會跟前受了五戒,他的怪疾才得痊癒。

僧會於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逝世。晉成帝咸和年間(公元326-335年),蘇峻作亂,焚毀了建初寺,後司空何充將塔寺修復。當時有個平西將軍趙誘,向來不信佛法,到佛陀裡參觀時說:“人家都說這個塔屢屢放光,我就不信,哪有這回事,還不是以訛傳訛,一派虛誕之言罷了。 ”話剛說完,寺塔忽然放射出五色光芒,將殿堂照得色彩繽紛。趙誘驚愕得渾身毛髮直豎,說不出一句話來。這位將軍從此敬信三寶,還在建初寺塔的東面立了座小塔,在石碑上記載下他的這段經歷。

24.會稽立寶剎,舍利自有情

東晉元帝大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在於潛(在今浙江省)這個地方,有個姓董的紳士,經常燒香禮佛、頌經吃齋,對三寶十分崇信。他從寺院裡迎請了一尊檀香木雕小佛像,恭恭敬敬抬進自家經堂供奉。一天夜裡,佛像忽放光明,全家人都看到了,歡喜異常,深感佛法不可思議。後來,佛像一側有聲音發出,董氏仔細檢查,發現從佛像裡掉下一顆舍利。他曾聽說有關佛陀舍利的種種故事,便取了杯水,將舍利投入水中,只見舍利真的在水中浮沉起落,呈五色光,右旋三圈,然後沉入杯底。由此徵相,他確信這是一顆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過後不久,有個法號法恆的出家人,來董府乞食。董氏向來敬重、善待沙門,給法恆滿缽飯食後,他將自己從佛像所得舍利捧出,請僧人觀看。奇怪的是,那舍利似乎認得法恆,一下子蹦起幾尺高,躍入沙門懷中!法恆十分高興,雙手合掌,對舍利說:“我想在這兒建一所寺塔,不知機緣是否成熟?若成,祈請佛陀舍利再顯神威。”​​話剛說完,那舍利果真又高高地躍起在空中!

法恆於是就在於潛駐下,募化四鄉,籌建寺塔。因遠近都聽說了佛像舍利大顯神靈的事蹟,上至官宦鄉紳,下至平民百姓,競相出錢出力,寺塔很快就建成了,那顆舍利從此就供奉在寺塔里。

過了七八年,時在晉成帝咸和年間(公元326-334年),距於潛不遠處的餘杭,來了個法號法開的僧人,想在當地建寺塔。經他募化數年,積錢三萬,已將建寺塔的地皮購下,但還沒有求得舍利,覺得機緣不夠充分,故寺塔一直沒有開工。法開聽說羅幼居士有一顆先人傳下來的佛陀舍利,特前往拜見,羅幼從一隻寶曩中取出舍利,讓他觀看,果見舍利晶瑩剔透、神光閃爍,令他喜不釋手。他想請羅幼將此舍利捐給新建的寺塔,羅幼十分不捨,法開也不好強求。

一天,法開進餘杭的一所寺院拜佛,忽見羅幼盛放舍利的寶曩正落在自己座前。他趕緊把羅幼請來。羅幼一見,大笑起來說:“舍利自己要來,看來我不給也不行啊!”說畢,高高興興地將舍利送給了法開。

法開得此舍利,寺塔很快就建了起來。

沒過幾年,到晉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建安太守孟景崇信三寶,聽說佛陀舍利種種神奇瑞兆,很想在建安也建一舍利塔,但不知去哪裡求請佛陀舍利。他這麼想著,一天傍晚,忽聽床頭鏘然有聲,尋聲一看,居然是三顆舍利!孟景大喜,很快將舍利寶剎立了起來。到了南北朝宋少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建安塔中的三顆舍利忽然日夜大放光芒,通照上下,遠近民眾都趕來觀看。舍利放光七日才止。有人掐指算來,從孟太守於咸康五年建塔,到宋元嘉十六年舍利放光,剛好一百年啊!

在此說明一下,晉時的於潛、餘杭兩地,後來地名疊經更改,今皆撤除,已一併劃入浙江省臨安縣的領地。建安地名後來亦廢,轄境在今福建建甌一帶。於潛、餘杭和建安當時都屬會稽範圍,前章所述鄮塔,亦在會稽方圓之內,由此可證,歷來所傳會稽為阿育王在閻浮提造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塊地方,跟佛陀舍利特別有緣,一點也不假啊。

25.敬信得舍利,簡慢又失之

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會稽有戶姓安的人家,全家都篤信佛法。一天夜裡,忽聽扣門聲,主人起床開門,只見門外有十來個搬木材的人,都穿著紅衣服,見門開,就將木材搬進院內,並對他說:“官人,這是作浮圖【塔】用的。”言畢,人都不見了。

第二天,闔家吃齋時,齋桌上忽出現一顆舍利,顏色紫金,椎擊不碎,放進水里,會漂浮旋轉,放射光芒。安家知道這是佛陀舍利,非常珍貴,再想到夜里紅衣人搬來的那麼多木頭,就找了批工匠,請他們在院子裡建一座木塔,供養舍利。造塔期間,舍利暫供在佛堂上,家人時常能聞到舍利發出的異香。有一次,主人想把舍利帶出去給別人看看,結果舍利忽然失踪了,四處尋找不得,過了半日,舍利又自己回來了。

當時,鎮守江陵的臨川王聽說有人從空中得舍利,半信半疑,便叫人找到安家,把舍利借至江陵府給他親眼看看。舍利帶到,光芒閃爍,許多人都來看熱鬧,各人所見到的捨利顏色,各各並不相同。取來水杯,將舍利放進水里,果然旋轉浮沉不已。臨川王捧起水杯,對著舍利學僧人那樣呶呶念誦咒語,舍利居然會發出光閃來回應。夜裡,影影綽綽,見有百餘僧人一遍又一遍繞著放舍利的屋子燒香誦經,好像在迎佛的樣子。到天亮,人和舍利都不見了。

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潯陽(在今江西省九江一帶)三寶弟子張須元家,舉辦八關齋【注:又名八齋戒,為佛教戒律中的持戒之法,八戒內容為: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香;七。不觀聽歌舞;八。不眠高廣之床。一齋為:過午不食。此八戒一齋合稱八齋戒。 】。不少人發現供在佛像前的鮮花上,似沾有冰霜,光亮閃閃,仔細檢視,原來是小小的捨利子,多達幾十顆。數日後張妻開衣櫥時,從牙奩中又發現十顆白氎所裹的捨利子,光焰矚目。很多人聽說後都來索取,張須元夫婦自留幾顆供養,大部分都送給了別人。

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曾任季南郡守的劉凝之迷戀上了五斗米道的修練之術,連皇上召他當官的詔書也不接,隱居到衡山里去專心修練。一天夜裡,劉凝之忽得一夢,見一人昇在空中對他講說佛法,並言之:“汝疑方解,覺忽反悟。”醒來歷歷在目,對佛法一下子深有所悟,遂由道入佛,勤勉修習。半年後,忽覺額部有紫光閃爍,以手揣之,竟然摸到兩粒堅硬無比的捨利子!後來,吃飯時牙齒嚼到硬物,吐出一看,硬物圓潤光潔,隱隱發光,居然也是捨利子!劉凝之就這樣先後得到五顆舍利。後來不知咋的,一下子全沒了。他四面八方找尋,了無踪影,忽有一天,那五顆舍利子又全回到他的身邊。

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高平(在今山東省鄒城一帶)名士徐椿,誦讀佛經時,從嘴中嚼出兩粒舍利,便找了只甖(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盛於其中,後偶爾打開蓋子看看,見舍利漸漸增多,一直增至二十顆!徐椿外出,將甖寄放於他的友人廣陵令劉馥處。劉馥等徐椿走後,出於好奇,想看看甖裡放著什麼寶貝,私自打開,只見裡面空無一物!那些舍利後來又回到徐椿身邊。再往後,又退轉皆失,不知所去。

其實,自古以來,舍利應現的事蹟多得很,因事相重沓,屢現非奇,歷代史籍所紀,略陳一二而已。舍利現世也好,消匿也好,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皆是敬而得之,慢而失之。今日仍是這樣。

26.深夜放光彩,相逐水里行

西魏大統年間(公元535-550年),有西域高僧來漢地弘法,獻給周太祖一顆佛陀舍利。太祖信仰佛法,深知此為佛界無價瑰寶,不該秘藏宮中為個人獨占,就把他最尊敬的僧妙和尚請來,將這顆佛陀舍利送給這位出家人拿去供養。

僧妙和尚,翼州(在今山西省)人,常住河東埔坂常念寺(又名仁壽寺),修行刻苦精進,博覽群籍而猶通講論,為人亦極謙恭,每逢為人講經說法、闡釋疑義,講完後總要合掌作懺悔狀說:“佛法意義深遠,非吾輩凡夫俗子所能窮究其意,今天所說,只是師父教授給我的一點體會罷了,講得對也好,不對也好,僅供參考,希望大家能通過修行真正掌握佛法的本義和真諦。”他愈是這樣謙恭,聚集在他周圍的信眾就愈是多,在國內的名望越來越大。

僧妙和尚得到太祖贈予的佛陀舍利後,把它裝入金瓶,供奉在寺院大殿裡,每天早晚都極虔誠地禮拜。過了一年,有天夜裡,舍利忽然大放光芒,整個金瓶光閃熠熠,照得殿堂滿室通亮,有一股光線呈螺旋狀,穿出窗口,射向漆黑夜空,漫於四面八方,使整個常念寺都籠罩在明亮的光焰中。當地不少人見到寺院上空的光焰,以為失火,競相趕來救援,及至趕到,看到乃是生平見所未見的捨利神光,無不驚嘆佛法神威不可思議,紛紛下跪,虔誠禮拜,有的人更是激動得涕泗交橫、不能自已。過了許久,光焰範圍漸漸縮小,以螺旋狀穿窗回室,捲入瓶內,最後一切復歸於平寂。

這天夜裡,有個僧人睡在屋內,舍利大放光亮時,眾人喚他起來看,可他鼾聲連連,怎麼喚也喚不醒。第二天起床,方知昨夜舍利放光,懊惱不已。沒過多久,他還患上一場很厲害的怪病。有人不解,問僧妙是怎麼回事,僧妙解釋說,此乃該僧宿業所致啊。

大約也在這同一時候,鄴古城中的白馬寺,有一木塔,因年代久遠,木料多有壞損,皇帝敕令修葺,整理地基時,民工從地下掘出三顆舍利,一紅、一白、一青,寺中的僧人就將這三顆舍利貯在寶瓶裡。消息傳出,轟動京城,很多人爭先恐後湧到寺院裡來觀看寶物。可是,舍利放在開口瓶裡,有的人可看見,有的人就是看不到,有人將瓶子抓在手裡,傾倒過來,拼命搖晃,也不掉出。其時,皇帝的舅舅廣武王胡成邑聽說了,也趕來寺廟觀看。他請人置一水缽,將三顆舍利放進水里,然後合掌禱告:“菩薩有靈,菩薩保佑,此舍利若真是釋迦牟尼佛舍利,乞示現神蹟。”他剛說完,就見紅白青三顆舍利在水中升騰旋轉,上下追逐,七遍之後,复沉於水底。

有人去問僧妙和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僧妙回答說,這並不奇怪,在《菩薩處胎經》、《觀佛三味經》、《阿育王經》等經文中,佛菩薩早已預言,佛陀圓寂後將留下舍利以福被天人、功流海陸。廣武王曾染佛宗,雖奉敕還俗,仍不捨具戒,所以佛陀舍利會向他顯示神蹟。有的人不信佛法乃至輕慢三寶,這樣的人,哪怕佛陀舍利放在他的眼前,他也當然看不見嘍!

27.隋朝開國帝,敕建舍利塔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541-604),出生在陝西的一座尼姑庵里,自小被一尼姑帶大,這使他跟佛法結下了不解的因緣。在隋文帝登上皇位之前,有一印度僧人專程到他府上,送給他一包佛陀舍利,請他好好供養。印僧走後,他找來一個和尚將舍利放在掌心,想數一數有多少顆,可兩個人數來數去就是數不清,始知佛法高遠莫測,非凡情可度。楊堅叫人定制了一隻精緻的七寶箱,將舍利珍藏在裡面。即帝位後,他普詔天下,廣興佛事。在京都一尼姑寺裡,他還特建了連基雙塔,塔下安置舍利,以報答當年神尼對他的養育之恩。

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季秋之夜,有神光從塔基下閃出,象爐火一般,自下而上,繞塔右旋,一旬之內,四次出現,京城裡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一極為殊勝的景象。

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十三日,這一天是隋文帝六十周歲生日,他特意在仁壽宮仁壽殿裡,請來數位高僧大德,興論宏佛之道,最後由他拍板,決定在全國選三十個州,各在高爽清淨之地建造舍利塔。

為此,他還親自起草了一份內容十分具體詳盡的詔書,詔示天下:

朕皈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見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伺者二人,並散官各給一人,熏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疋,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為朕、皇后、太子、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各七日行道並懺悔。起行道日,打剎莫問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至十文以下,不得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並為捨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行道及打剎等事,務盡誠敬,符朕意焉。

他到密室裡打開七寶箱,恭恭敬敬取出三十顆舍利,置御案上,燒香禮拜,然後將舍利分別放入三十隻金瓶中,金瓶再分別放入琉璃瓶,以熏香之泥封印其蓋。送往三十州後,再依次置入銅函、石函。

皇帝如此敬佛,底下官員出力之誠敬、禮儀之隆重,自不必說。各州建塔及奉迎裝藏佛陀舍利時,天空大地種種瑞相層出不窮,《法苑珠林》中對此記載頗詳,錄載如下:

雍州【在今陝西】城西盩厔縣南仙遊寺,立塔之日​​,天降陰雪,晦嶺重厚,舍利將下,昏雲忽散,日光朗照。道俗散畢,雲合如舊。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得文石如玉,為函又現雙樹鳥獸靈祥,基石變如水晶。

涇州【在今甘肅】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世所有,合用為函,恰然相可。

泰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已,瑞雲再覆,雪下草木開花。入函,光照聲贊。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欲,下舍利,日光晃朗,五色氣光高數十丈,照覆塔上,屬天降寶花。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值雨,無壅鄣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啟馳散,日光照耀,復有神光重繞。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犧巖寺立塔,地震山吼,鐘鼓大聲,又放光五道,至二百里皆見。

并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重,將下舍利入函,天晴日照,复放神光五色,天神現形,莫知多少。

定州恆岳寺,立塔之日​​,有見異老公來施布,負土畢,已失之。舊此無水,忽有水流,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之日​​,天陰降雪,將下舍利入函,日出,下後復合,天雨奇花,連注極多。

鄭州定覺寺,立塔之日​​,感得神光,如流星入寺設供,二萬人食不盡。

嵩州閒居寺,立塔感得白兔來至輿前,初陰雪,將下日朗,入已復合。

亳州開寂寺,立塔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磐石,二浪井夾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陰雲雪,將下天晴,入函畢,已陰雲還合。

泰州岱岳寺,立塔夜,振鼓聲,三重門自開,有騎從廟出迎,光瑞非一。

青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磐石,函將入塔,有光瑞現。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莖,陰雪將下,日開,閇訖還合。

隨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降,黑蜂繞,龜有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入函雲合。

揚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普洽。

蔣州棲霞寺立塔,鄰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入寺及至如夢。

吳州大禹寺立塔,舍利泛度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神光,獲得紫芝。

蘇州虎丘山寺立塔,掘基得一舍利;空中天樂,人皆聞之;井吼三日,舍利方至。

衡州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峰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匝乃去。

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鳥有千許,夾輿行飛,入城乃散。

番州靈鷲寺立塔,坑內有神仙現騰雲氣象。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陰晦冥,將下日朗,奄已便陰。

郭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夜郭州光瑞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內外皆見。
佛陀舍利的神奇力量,不僅使天空大地出現種種瑞相,而且對陶冶改善人的心靈,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值隋文帝詔令諸州建塔之時,隨州官員王威,奉命押送九十名犯人去西北不毛之地流放,路遇舍利,動了善心,將這九十名犯人解下枷鎖,全部放掉,要他們在規定期限裡,自己​​去流放地報到。流放地遠在千里之外,結果,到時無一人拒命不去。
隋文帝因上述種種殊緣,於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再下詔書,令在全國再選五十三州,建立靈塔,並定於四月初八(佛陀誕日)正午,五十三粒舍利同一時刻封入石函。

皇令一下,雷厲風行,新舍利塔很快建立起來。據事後諸州匯報,恆州、泉州、營州、洪州、杭州、德州、滄州、鄭州等五十三州中,有四十餘州在建塔或安置舍利時出現種種靈瑞。

在此,根據《續高僧傳》中的《隋東都上林園翻經館沙門釋彥琮傳》,再補充一點建舍利塔時出現瑞相的細節內容。

彥琮(556-610),俗姓李,少而聰明,十歲出家,博學廣參,精通佛理,亦擅梵語,隋立國後,很受隋文帝賞識,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敕召他入京住大興寺,掌管佛經翻譯館,供給甚厚。仁壽元年,隋文帝敕建三十舍利塔,其中裝入并州無量壽寺(後名開義寺)的捨利,就是由彥琮送去的。次年,隋文帝詔令再建五十三座舍利塔,彥琮奉旨將舍利送往復州方樂寺(後名龍蓋寺)。方樂寺建於南齊(公元480-502年)初,北周武帝時被廢頹,其時只剩下荒蕪的遺址。彥琮令人在舊寺遺址建造舍利靈塔,忽覺頭上癢悶,以手檢發,居然得舍利一顆,形如粟米,光色鮮潤,以兩柄鐵斧試之,上下俱陷,而捨利不損,於是確認這是釋迦舍利。掘塔基至七尺深時,挖出銅盒、銀盒,盒中空空,塔基里溢出盈盈清水,水中似有捨利踪跡,但又尋覓不見,這才知道,原來頭髮中所獲舍利,原先就是藏在該銀盒裡的!

為造裝藏舍利的石函,要尋找石材,但遍尋不得,最後從竟陵縣界拾得一塊石料,看起來尚可用,雕琢磨光之後,竟然變成一塊五色光潤的玉石!石上還隱隱顯出佛像。將此石函移至塔所時,引來一隻天鵝,圍著石函,自然馴狎,不肯離開,有群鵝飛過,它也不加理會,前後長達十日。石函埋入塔基後,它猶守塔旋繞,鳴叫飛翔。塔旁有個水池,常有魚鱉將頭探出水面,張望舍利,彥琮便為它們誦經說法,它們耐心地聽,一動不動,半日方沒於水中。

四月八日,是捨利入函的日子,上午,白雲佈滿上空,中午,密雲忽消失,只剩塔頂上空有一團五色祥雲,與日輪相映成輝。待舍利子藏入石函後,天空晴朗,一朵雲彩都沒了。彥琮將這些瑞相奏聞隋文帝后,皇帝十分高興,囑錄為別記,藏諸秘閣。

其時,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回國述職,深為中國建舍利塔的盛景而感染,請求皇上,各各賜給舍利,讓他們帶回本國立塔供養,永弘佛法。隋文帝下詔滿足了他們的願望。

28.岐山馮玄嗣,謗佛遭報應

唐高宗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隆重禮奉岐山阿育王塔並於次年將佛陀舍利迎回內宮供養一段時間後,岐山阿育王塔成為大唐國眾多信眾心目中的一塊佛天勝地,每天前往朝奉者絡繹不絕。

岐山縣華陽鄉王莊村有戶馮姓人家,母親和大兒子都信佛,家裡供著佛像,時常禮拜。可是小兒子馮玄嗣不僅不信佛,且為人兇獷蠻霸,若見母親和兄長拜佛,總不屑一顧,有時還冷嘲熱諷。母親聽說山南阿育王塔近年已被開啟,十分靈驗,有一天乘小兒不在家時,要大兒一早幫她雇了輛車,陪她去阿育王塔瞻仰禮拜了佛陀舍利,當天傍晚,趕回家裡。

小兒回家見母兄不在,猜想她們定是出門拜阿育王塔去了。等母親和兄長一回來,他就板著臉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去哪了?有錢不給我用,盡瞎浪費,看什麼舍利子,不就是死人骨頭麽,有個屁用!”

母親本來一路上還沉浸在親見佛陀舍利的無比喜悅之中,一回家就听小兒說這種話,趕緊叫他別再亂說:“玄嗣,你這是謗佛,小心報應啊。 ”

小兒一聽,火氣更大了:“報應報應,什麼報應!什麼靈驗!我才不信呢。如果舍利子有功德,我家裡的佛像豈不功德更大麽?他怎麼不讓我發財啊?今天我倒要看看,這佛像到底有什麼功德?有什麼靈驗?!”說畢,他就衝進母親平時拜佛的房間,從佛龕上一把抓起佛像,跑進廚房,扔進爐膛,等母兄趕到救出,檀木佛像已被燒著一半了。

這時,只見小兒​​忽然倒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母親叫大兒請來了郎中,為小兒診治,郎中仔細檢查後,脈象沉危,氣息奄奄,說不上得什麼病,但估計已很難救活。

過了三天,小兒卻醒過來了,見了母兄,號啕大哭。原來,他昏死過去後,便到了一個很恐怖的地方,天上有大鳥飛來啄他,他嚇得大叫,舌頭卻被啖掉,疼痛無比;他拼命逃,卻又墜落一個大火坑,燒得皮焦肉爛,劇痛鑽心;後來又渾身悶癢難忍,用手抓臉撓痒,頭髮眉毛全都掉下來……又到了一個更恐怖的地方,大地一片精光,陰風慘慘,霧靄漫漫,鬼影重重

玄嗣從此象換了個人似的,神智昏昏顛顛,說話語無倫次,有時象挨了鞭杖似的大聲慘叫,有時對著空中跪地求饒,甚至到了夜裡也不得安寧,常常像一頭困獸不停地來回走動淒聲哀號。

馮家的親屬和鄰居來看視,得知原委後,也只能怪玄嗣自造罪孽、自招報應。

母親心中不忍,請了僧人來家中為小兒念經懺悔,又許願重造佛像,但收效不大。有僧人說,要讓玄嗣自己直接到阿育王塔前懺悔,或可求得佛菩薩寬宥。

二月十三日,母兄雇車把小兒拉至阿育王塔前。當天,不少京邑大德也來禮拜佛陀舍利,裴尚宮來的比丘尼有好幾百,名望很大的行虔法師正站高處為信眾說法,各地來的民眾多達萬人。眾目睽睽之下,只見玄嗣五體投地撲倒在阿育王塔前,對舍利哀泣懺悔過去不信之罪及打罵眾僧盜食僧果等種種惡行。

打這以後,玄嗣略有好轉,夜裡也稍可睡上一覺,但終未完全恢復正常。過了不到一年,也就怯怯地死去了。

29.京兆古石坊,舍利滿石函

盛唐時期,政通人和,佛法益興,有不少阿育王時送來中國後久被湮沒的佛陀舍利,再次重現天下。據史料記載,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6年),在京兆西部,有座古石坊,有善察風水之人發現石坊下有異常之氣湧動,掌管京兆的地方官對天子腳下的一土一石不敢妄作主張,就秉報上去。

高宗問:“這座石坊可有什麼來歷麽?”

史官回答:“周秦之時這兒有座佛塔,屢顯靈驗,香火鼎盛,後經三國戰火,毀於一旦,隋時這兒已闢為農貿市場,石坊乃前朝遺物矣。”

高宗說:“既然這樣,那就掘開來看看吧。”

掘開之後,發現一隻刻有梵文的石函,請懂梵文的人把它讀出,那上面大概意思是說,這是阿育王為宏揚佛法而送往世界各地的佛陀舍利,它會為你們帶來無量的福祉。打開石函,裡面果然是光色燦爛、質地堅硬的捨利子,而且數量極多,有滿滿一盒子!將舍利子仔細數過,足足有一萬粒!皇帝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瑞兆,十分高興,下一道詔書,在石坊上建起一座光宅寺,親自題了寺額,還派人將佛陀舍利分成二百多份,每份四十九粒,分送給京都及各州的大寺院。

武則天當上皇帝后,又擴建了光宅寺,並在寺前建了七寶台,在寺旁挖了池溏,以作放生之地。挖池時掘出一塊古石,上書:“百年為市,而後為池。”有個曾官至監察御史的出家人,法號法成,在放生池邊蓋了座佛屋經樓,就住在裡面,常為民眾講說佛法,武則天對他也十分尊敬。

30.業障遮雙目,精誠始見佛

清朝嘉慶丙子年(公元1816年)春,無錫慈雲庵的清月尼姑前往寧波鄮縣(今浙江鄞縣)恭詣阿​​育王塔,此時,距東晉慧達和尚從地下祈出阿育王塔已過去一千四百多年了。

清月尼姑跪在地上,仰視舍利塔,心裡默默祈禱,希望能讓她見一見佛陀舍利。就在她虔心發想時,只見懸在塔里的小銅鍾內,湧出一顆青金色的捨利,大小如豆,瑩淨明亮。

得見舍利,清月十分高興。她以前聽說,阿育王塔中的佛陀舍利,各人所見,顏色不同,以白色最為稀有殊勝,便跪在地上,再次叩首禮拜,虔誠恭請,希望示現更勝瑞相。而後數日,她每天都去阿育王塔稽首虔請。到第七日清晨,清月象前幾日一樣,點燃檀香,跪於塔前,雙手合掌,一心諦觀。這時,只見小銅鍾青光白光齊射,青光托起的青金色舍利,形狀如前,而個兒較前為大,青金舍利上且綴有一粒白珠,色若硨磲,光彩熠熠。至此,清月歡喜之心圓滿無缺。

清月尼姑修行極精進,日誦彌陀經百遍、往生咒三百遍為常課,寒暑不怠。朝覲阿育王塔後,她又去天台山齋供五百羅漢。上山途中,她心中默誦阿彌陀經,從開頭“如是我聞”念到“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句,忽從山坳中出現五六僧人,容貌蒼古,衣服雜色,朝上山香客逆向走來,到清月跟前,清月向這幾位僧人合掌緻禮,有話想問問他們,可一眨眼,人已不見,抬頭望,那幾個羅漢已從山崖上騰飛入雲。與清月同行的香客有十幾人,可是除清月尼姑一人外,別人皆無所見。

清朝同治(公元1862-1874年)年間,有​​一​​泰州報本庵的素文尼姑,聽說寧波鄮縣阿育王舍利塔十分靈驗,與父母一起前往朝覲。設供齋養後,寺僧請出舍利塔,叫尼姑的父親先看,他看見塔內小銅鍾內懸有一珠,色如硨磲,雪白雪白,大小似一顆豆子。又請母親看,卻只看見黑糊糊一物,似炭非炭,不知是什麼東西。素文知道這是母親業障太重所致,當即在舍利塔前燃一指供佛,為母親求懺。第二天一早,請母親再去看,這回看見小銅鍾內綴著一顆金珠,大如梧桐子,旁邊還綴一白色小珠,象辣椒子那麼大。素文自己看見銅鍾內懸一水晶珠,大如彈丸,象鏡子一樣瑩光閃爍。

素文是泰州曲塘人,從小不食葷腥,父母出於對女兒的鍾愛,一家跟著茹素。女兒年稍長,父母想為她納婿,她就躲在屋里數日不出,父母拿她沒辦法,只好暫時作罷。一日,女兒屈膝合掌告父母說:“我的前世是個僧人,因受你供養,所以這輩子投生為女來報答你。但我這輩子決不嫁人,想要出家。”父母別無子嗣,僅此一女,捨不得獨女離去,乾脆舍家宅為尼姑庵,素文削髮為尼後,就留在報本庵中修行。

在女兒勸說下,父母也跟著受戒修行。其父修持尤精,臨終遺言火化,得舍利子數十粒。其母跟著念佛而逝。素文逝於同治年間,享年八十九歲。

31.光緒三十年,錫蘭贈舍利

據近代佛學大師印光(1861-1941)代撰之《釋迦如來真身舍利來儀記》記載,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有中國僧人乘海輪前往東南亞數國巡禮當年釋迦佛聖蹟。這條航線,若從廣州起始,由太平洋而進入印度洋,抵較近的暹羅(泰國),其海上距離亦在三千公里左右,以本世紀初的船速,沒有幾個星期恐怕到不了。但跟古人馱擔西行取經相比,顯然已便捷多了。

這趟西行,先是觀光了暹羅(泰國)、緬甸、錫蘭三國。這三個國家,佛法都非常興盛,就如印光大師《來儀記》中描述的那樣:“僧眾雖多,不立煙爨。舉國奉佛,設食待僧。凡遇禮拜之日,商賈悉皆罷市,同禮寶塔,共植來因。佛世芳規,庶幾彷彿。”而後至中印度瞻拜了古摩竭陀國王舍城舊址、熙連河畔娑羅樹林遺蹟等佛陀當年行居及最後圓寂的地方,所到之處,但見人煙稀稀、荒草蔓蔓,遙想昔年人人敬佛的正法盛世,不禁痛惜不已。

由中印度再回到錫蘭都城,正值該國重修釋迦佛舍利塔,傳說為阿育王之弟離憂出家證道後所建,塔內所藏佛陀舍利已增長至百餘粒。中國僧人出於對佛祖一片景仰崇敬,祈求數粒,修塔的監工回答說:“佛陀舍利,是我錫蘭國的福田,舍利寶塔,是我先祖國王修建,我怎敢隨便給外人呢? ”中國僧人見求之不得,就天天在舍利塔前叩頭禮拜,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庇護加持,祈至動情時,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就這樣連續叩頭禮拜十二天,監工深受感動,禀明了國王,國王亦為遠道而來的中國僧人的一片誠心而感動,同意贈給十二粒佛陀舍利。

這十二粒佛陀舍利迎回中國後,被恭恭敬敬地安置在四個地方:普陀山靈石庵,及四川的寶光寺、龍興寺、廣德寺,每所寺院各留三粒。

印光大師還作過一首《題佛舍利偈》,歌頌佛舍利給眾生帶來的無上功德:

如來無生滅,眾生有罪福。

福感佛出世,罪感佛入滅。

佛雖示入滅,仍不捨眾生。

故留諸舍利,作得度因緣。

當知此舍利,即是佛生身。

亦即佛法身,宜瞻禮供養。

恪遵如來教,專修淨土法。

速出五濁界,期暢佛本懷。




~內容轉載自~萬世佛香 佛骨舍利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