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佛法的未來




佛法的未來
目 錄
佛說當來變經
佛法的未來

稱佛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因有一法不從法化。令法毀滅不得長益。何謂為一。不護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是為一事。令法毀滅。
佛告比丘。復有二事。令法毀滅。何謂為二。一不護禁戒。不攝其心。不修智慧。畜妻養子放心恣意。賈作治產。以相供活。二伴黨相著。憎奉法者欲令陷墮。故為言議謂之諛諂。內私犯惡。外揚清白。是為二事。令法毀滅。
佛告比丘。復有三事。令法毀滅。何謂為三。一既不護戒。不能攝心。不修經義。二自讀文字不諦句逗。以上著下以下著上。頭尾顛倒不能解了義之所歸。自以為是。三明者訶之不從其教反懷瞋恨。謂相嫉妒。識義者少。多不別理咸自為是。是為三事。令法毀滅。
佛告比丘。復有四事。令法毀滅。何謂為四。一將來比丘已捨家在空閑處不修道業。二喜遊人間憒鬧之中行來比丘談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三高望遠視以為綺飾。自以高德無能及者。以雜碎之智比日月之明畜已。四不攝三事。不護根門。行婦女間。宣文飾辭。多言合偶。以動人心。使清變濁。身行荒亂。正法廢遲。是為四事。令法毀滅。
佛告比丘。復有五事。令法毀滅。何謂為五。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廢深經教十二因緣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虛之慧。智度無極。善權方便。空無相願至化之節。二反習雜句淺末小經。世俗行故。三者經典亂道之原。好講此業。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歡悅。因致名聞。四新聞法人。淺解之士意用妙快。深達之人不用為佳。天龍鬼神不以為喜。心懷悒慼口能發言。大法欲滅故使其然。捨妙化法反宣雜句。諸天流淚速逝而去。五由說是正法稍稍見捨無精修者。是為五事。令法毀滅。
佛告比丘。吾滅度後。有此邪事十四之亂。令法毀滅。一何痛哉。若有比丘欲諦學道。棄捐綺飾不求名聞。質樸守真宣傳正經。佛之雅典深法之辭不用多言。案其本經不捨正句。希言屢中不失佛意。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惡。衣食好醜隨施者意不以瞋喜。護身口意守諸根門不違佛教。壽命甚短恍惚已過。如夢所見覺不知處。三塗之難不可稱計。勤修佛法猶救頭燃。五戒十善六度無極。四等四恩智慧善權。咸可修行。雖復後生不值佛世。出家為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哀一切十方蒙恩。佛說如是。諸比丘悲喜前自歸佛。作禮而去。
佛說當來變經
佛法的未來
悟顯法師 講述
今天來跟大家談一談,佛教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是依佛所說,不是自己的臆測。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法將來是什麼樣子?又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佛法的衰敗及毀滅。大家看這部經的人題及經題很簡單明了,就是「當來變」,這「佛」是指釋迦牟尼佛,是佛親自說的,「當來」就是將來,也就是說:「佛法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題是: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三藏法師」是我們現代人說的學歷,他通達經、律、論三藏。竺法護大師是西晉時的人,他生長在大月氏,也就是現在的甘肅酒泉市,他是敦煌人,酒泉市裡面的敦煌,也就是敦煌石窟那地方,他算是甘肅敦煌人。他八歲出家,祖師大德都是天資聰穎,跟一般凡夫不相同。他出家「日誦萬言」,一日能背誦一萬個字,而且「隨誦隨解」,背起來以後他就知道意思,所以他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及的,他通曉三十六國文字語言,現在的人要學一個國家的語言都不容易,他精通三十六國語言,包括中國文字、印度文字以及西域各個國家的文字語言,他都通達明了。他為求般若,遊歷大秦、劍浮、焉耆、匈奴、鮮卑、疏勒……十幾個國家,他看到中國沒有大乘經典,只有寺廟以及佛的畫像,他發心為中國人去請法,就是現在講的—向西天去取經。他一生翻譯一百五十四部經典,是鳩摩羅什大師到中國以前首屈一指的譯經師,算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前輩,鳩摩羅什大師是四大譯經師之ㄧ,他比鳩摩羅什大師還早,人稱敦煌菩薩,他對中國佛教的貢獻非常大。大家都曉得中國有三個版本的《法華經》,三個版本其中一部《正法華經》就是竺法護大師翻譯的,還有很多經典非常有名也是他翻譯的,像《方等泥洹經》以及《普耀經》都是他翻譯的,總共一百五十幾種。
所以要曉得祖師大德的用心都是希望正法可以久住,才不辭勞苦為眾生演說經典、翻譯經典,甚至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狀況下還為我們去取經、去求法,希望眾生可以開般若智慧。可是眾生不了解這層道理,尤其是現代的眾生,為了自己的學歷、為了自己的利養心,毀謗祖師大德,說人家翻譯的是偽經,說祖師沒有修證、沒有工夫,這都是造下非常重的罪業。這次選擇《當來變經》,再講到竺法護大師,我們就應當知道,想要護持正法,要使佛法可以長久住世,就不要使它變質了,這個「變」就是變質,祖師這麼辛苦取經,後面的子孫為了自己的利養,隨意說法,使佛法變質,這是非常嚴重的過失。義淨大師做了一首取經偈,大家去念一念,才曉得在古代要看到經典真的非常不容易,絕不像今天這麼簡單。還有人說經典太多了,不要印這麼多,這都是得到法寶不懂得珍惜。你們千萬不要動這種心念,動這種心念,我跟你保證,你來世遇不到佛法,因為你嫌佛法太多,那你遇到的自然就會減少了,這是因果,學佛人最重視因果,尤其是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因果,大家要確實相信,絕不能毀謗正法,不能因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或是自己的愛好,使佛法變質,這很重要。玄奘大師去取經,確實不容易,他在沙漠一個月沒有喝水。連水都沒得喝,更不用說吃東西了,人七天不喝水,就幾乎接近死亡,他的願力堅持了一個月,走出了沙漠,當時候他也很想退心,可是他堅固自己的願力,他說:「寧可向前一步而死,不願退後一步而生。」所以他才能夠走到印度,能夠帶回六百多部經典。後世的佛弟子,當你看到這些譯經師為我們翻譯的經典,你都要恭敬、都要珍重,把它當作無價之寶,這是人家用命去換來的,不能隨意地糟踐,這才是佛弟子的好樣子。
接著直接進入正文,
聞如是。
聞如是就是「如是我聞」的意思,這裡就不再做詳細的解釋,簡單說就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難從佛所聞,佛如是說阿難也如是說。這同時在提醒我們後世的佛弟子,也應如佛一樣說如是法,不要自己隨意地猜測、揣摩,甚至有些很沒有智慧的人還說:「佛法就是要不斷地懷疑」。疑是惡法,不是佛法。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這種人教你起惡見、起疑心,「疑」能生不信,而不信能生一切惡法,講這話的也說他自己是出家人,還拿個學歷來吆喝,這都是不如法。我們要向佛學習,阿難是聽佛說的,我們也是依佛所說,絕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這點很重要。接著底下,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相信大家對這個地方都不陌生。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佛說法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講經說法二十年,所以這裡對於佛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舍衛」翻作中文叫「豐德」,它有三個意思,一個是「豐德」,一個是「聞物」,一個是「好道」,這是舍衛的意思。因為很多好東西都從舍衛國出來,所以叫聞物,又專門出產上好的珍寶,所以又叫豐德。這些解釋在佛學名相裡面都查得到,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了解。當時國主是波斯匿王,講《阿彌陀經》就在祇園精舍講的,「祇」是祇陀太子,「園」是給孤獨長者的,所以合起來叫做「祇樹給孤獨園」,佛在這裡講了很多經典,《楞嚴經》、《當來變經》、《阿彌陀經》都是在這裡說的,所以這個地方對於佛教非常重要。接下來,
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這是參與法會的大眾,都是大比丘眾,「比丘」是出家人,「比丘五百及諸菩薩」就是除了五百位比丘以外,還有很多的菩薩一起在佛講《當來變經》的法會上。前面這一小段就是「六種成就」,這裡就簡單講過去。
下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因有一法不從法化。令法毀滅不得長益。
這時候佛無問自說。當看到經文前面冠「佛說」這兩個字的經典,基本上都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無問自說就表示講的是重點,沒有人請問,是釋迦牟尼佛自己開口說,這部經就告訴我們「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因有一法不從法化」,這個一法可以解釋成:你不了解心性之法,所以不隨真如本性,反而隨順你的貪瞋癡,隨順殺盜淫,隨順自己的名利心,所以不能順從佛陀的教化。因此令法毀滅,不能使佛法長住。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應當知道,要從心性下手,不能只專注在事相上,大乘法是理事兼顧,二者都重要,不可以執理廢事或是執事廢理。在末法多半都是執事廢理,甚至執的是世間事,廢的是佛事;執的是世間理,廢的是佛理。所以就導致佛法衰敗,甚至毀滅,這部經中世尊告諸比丘,有些同修可能會想:這是釋迦牟尼佛跟出家人講的,不關在家人的事。要知道佛弟子,在家有二眾、出家有二眾,這是常說的四眾弟子,要再加上「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總共在家跟出家加起來共有七眾,這七眾以比丘為首,喊著比丘就是叫著所有的學佛人,連比丘都要這樣做,你們更應該這樣做,所以要懂得經典的意思,不要看佛告比丘,就想到那是比丘的事,跟比丘尼沒有關係,我是優婆塞或我是優婆夷,跟我完全無關。不能想佛法滅了,那是釋迦牟尼佛自己倒楣,不能說這只是佛教的事情。要想到自己是佛弟子,受了三皈依,佛叫著比丘就是叫著所有的佛弟子,因為以比丘為首,所以要會看。
後面看下去才能夠有切身之感。佛法的興衰是全部佛弟子的事情,不只是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要如法,在家人也要如法,你不能夠說今天社會大眾誤會佛教是出家人的問題,都沒有在家弟子的事,那這就錯了。佛法講整個佛教是一個僧團,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你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皈依的和尚以及阿闍黎,阿闍黎是軌範師,每一個都是佛法的真傳,所以不要起門戶之見。一起門戶之見,那在佛門裡面就有鬥爭,你一起嫉妒心,嫉妒人家學得比你好、比你厲害,那你就開始造業了。下面講
何謂為一。不護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是為一事,令法毀滅。
這部經總共講十五種,這算是第一種,也是最根本的,其他十四種都是枝葉。因為你不護禁戒,現在的人想到要持戒,不管是在家或出家,都開始害怕,第一個就想到自己要被管了、要被約束了,即使是去做法會,你也希望不要有人管你,何況是來聽經、來道場共修。現在的道場要是辦法會,就會有很多人參加,如果法會完全不控制、完全放鬆,也沒有人告訴你要禁語,那人一定爆滿,那這個法會有功德嗎?有一些法師還說這叫接眾,這不是接眾,接眾是要讓他能夠學佛,不是讓他來佛門裡面吵鬧搗蛋。所以,你看做法會能夠開放講話的、隨意聊天的,人一定特別多。由此反觀,肯來道場要聽經、念佛,一整天坐在那裡,用功一天的沒幾個人。打地鐘念佛還比較多人,放佛號機的時候,人就更少了。沒有人想要持戒,戒不光是佛講的戒律,戒就是要攝心,眾生心散亂習慣了,叫他攝心、按照規矩來,他不願意,所以第一個是「不護禁戒」,既不護禁戒當然心就不定了,所以不能守心,其實不是不能守,是不願意守,講白了就是如此。那既然不願意守,那有沒有智慧呢?沒有。戒沒有了、定也沒有,當然智慧也沒有了,所以說「不修智慧」,這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沒有戒定慧三學,佛法會毀滅。很多說自己學淨宗的,叫他看經,他回你說:不要,我一句佛號就好了。其實他除了用「一句佛號」搪塞你之外,他還要看看世間法、看看報紙、看看電視,上上網逛網路,每天都在欺騙自己,說要早一點睡,結果都是二、三點還沒有辦法休息,因為他的心散亂,不斷地攀緣,每天都在欺騙自己,他沒有想要修行,也沒有想要打開般若智慧,更沒有想從戒定慧去斷除煩惱,他把修行當作是娛樂、當作是消遣,很多人都如此。表面穿著海青,也說他受了三皈依,甚至說他受了菩薩戒,皈依過哪一位大法師、大和尚,到佛門來也能講一套頭頭是道的話,但是叫他改變他的觀念、改變他的習氣,他就不願意了。總的來講其實就是沒有發心要修行,沒有心在道上。接著是「放逸其意」,念佛是收攝意根,可是他不想念,因為不想攝心,常放逸自己的妄想,這「意」一旦不去收攝的話,它就開始打妄想、開始胡思亂想了,對境就開始生心,放逸不會生菩提心,所生的是煩惱心。
有人說修行要修隨緣行、修自在行,其實他的隨緣自在是竊取佛教的名相,實際上他那叫放逸行,放逸就必然失念—失去正念。失去正念就會散亂,散亂之後就會不正見,這是唯識宗講的,一旦開始放逸,你就會失去正念,再來就知見開始不正。所以絕不能放逸,而且要用精進對治放逸、懈怠,這樣才不會生起邪知邪見,這很重要。再來講「唯求善名,不順道教」,「唯求善名」就是喜歡每個人看到都稱呼他菩薩。我們精舍沒有在稱呼你「菩薩」的,凡夫就是凡夫,講得再好聽也是凡夫,精舍都直接稱法名,不稱俗名,用俗名就帶著你世間的業,不清凈,用法名是要告訴你,要記得學法、要求法,所以我們道場非常地清淨、非常安定,也不會稱你菩薩。很多人喜歡到道場被叫菩薩,其實他回去碰到事情,他就變羅剎了,為什麼?
他在菩薩的表面下隱藏著一個羅剎,隱形起來了。為求善名,不順道教,喜歡人家讚歎他,說他:你是老修行,你有智慧,你能善達經教,能精進用功。聽了他很高興,但是他念頭不想轉,不願意轉,這是「不順道教」,不順就是不能隨順,不隨順佛陀的教育,只希望人家來讚歎他,只希望自己的形象好,這樣不對。我們常講,「修行」不是修給別人看的,做好事也不是做給大家看的,是要對得起自己。有些人不好這世間的名利,但是他好佛法裡面的清名,喜歡人家說他:你有修,有口德,你各方面都修得很好。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修。還有些法師,看到居士來很會接眾,都去跟居士點頭巴結,他說這是修自己的恭敬心,講得是很好聽,但是他對於實相的道理卻不願意學習。叫他學佛,他說:「有,我有在學。」問他學什麼?他說:「我學地藏法門」。搞了很久才曉得什麼叫「地藏法門」,就是「趕經懺、做超度」,這樣他也說他有在修,那我們只能合掌恭敬念聲:「阿彌陀佛」,也沒有辦法說什麼。
所以說:「唯求善名,不順道教」。
「不肯勤慕度世之業。是為一事。令法毀滅」,這句就是:沒有道心。跟他講要修行,他不想、也不肯做。那我們自己檢點一下,是不是也如此。碰到自己在意的、喜歡的,你就把佛法放下。譬如說有的同修喜歡睡覺,聽經都聽到睡著了,這時候就是在放棄佛法,隨順自己世間的欲望。或是要來共修的時候,自己心裡面就有很多的事情,想到:「小孩在家,先生在家或太太在家,自己應該要敦倫盡分……。」他沒有想過這些是邪念,是退道心的念頭,不懂閑邪存誠,沒有想到自己是佛弟子,該共修的時候要來共修,該用功的時候要來用功。家人有意見?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所謂知我罪我聽之而已,其他人說你不盡責,說你世間法沒有做好,你也要放下,你為何好樂人家讚歎你?你能夠來道場用功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因緣。所以,從這裡就知道,什麼時候你在隨順佛教,什麼時候你是在隨順自己的欲望。現在再加上外面拼命提倡《弟子規》,教你要把家裡照顧好再來學佛,這下完了,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非常有理由,非常有藉口說自己因為要落實《弟子規》,所以不共修,不來聽經。所以,你令法毀滅。當然佛法毀滅不是因為你一個人可以導致全部毀滅,而是當下佛法在你心中就毀滅了,因為它對你沒有作用了,所以說佛法在你心中已經毀滅,那更不用說後面的十四種惡事、邪事,所以說為什麼這第一個這麼重要。
要知道,什麼時候是自己苟且的心念,什麼時候是自己世間心起來了,把它轉過來,那佛法就不會消失,在你心中就是正法,就是道場,《維摩詰經》上講的「直心是道場」,「誠心是道場」,「精進是道場」,「覺觀是道場」。學佛法能如此,就能夠使末法變為正法,有貪瞋癡就沒有戒定慧,要是隨順貪瞋癡,不能守心,不修智慧,也不護禁戒,任意地放逸,那佛陀的教法就會在你心中毀滅。如果人人如此,也就是這世界上沒有修行人,那佛法就確實在世間毀滅了。要怎麼讓正法久住呢?就是當心裡面起煩惱的時候,要提得起工夫來,這才有作用,才能使正法久住。隨順佛教、隨順正念,這樣佛法就不會滅。相反地,如果隨順你的欲望、隨順你的習氣毛病,那佛法在你心中毀滅。一人如此,多人如此,整個佛教要是都如此的話,那佛法就衰敗了。
所以要知道為什麼我們不提倡《弟子規》,《弟子規》本身不是不好,而是你在起世間心的時候,你就會拿來用,拿來作為自己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的藉口。經文後面釋迦牟尼佛甚至反對用世間的經典,世尊非常反對,他就是在講現在這末法的時候,眾生不願意學佛,或名為學佛實際上是學世間法,導致佛法的衰敗,更糟糕的是提倡世間法的都是出家人!甚至學佛的人沒有正見、沒有智慧,來佛門裡面名為學佛,其實是來聚會的,比世間人還糟糕。世間人有些雖不學佛但還有正見,還有正義感,到佛門裡面來全部都沒有了。因為他不懂得拿佛法來對治習氣。
再看第二條:
佛告比丘。復有二事。令法毀滅。何謂為二。一不護禁戒。不攝其心。不修智慧,畜妻養子放心恣意。賈作治產。以相供活。
這是第二個,一樣不護禁戒,不攝其心,不修智慧,還是沒有戒定慧三學。所以講第一個是根本,要能做到第一個,依戒定慧修行,依佛教修行,那後面的十四種邪事就不會生出來。那沒有戒定慧,沒有道心,他會做什麼呢?
「畜妻養子」,所以佛不是只對比丘講的,是對七眾,包括在家、出家七眾說的。現在有些人辦「佛化婚禮、佛化家庭」,這就是沒有正念,還有些法師很無知,去幫他證婚,還提倡這種婚禮,這都是加速佛法衰敗,一旦畜妻養子,你心就沒有在道上了。天天想結婚,天天想你是白馬王子或自己是白雪公主,天天在幻想,那你怎麼會有道心?不會有道心!學佛是真正要修行的。不能夠看到一些佛教道場在提倡佛化婚禮,你就覺得可以這樣子,這樣是錯的。當你畜妻養子後,你就會「放心恣意」,你就會開始打妄想,整天想對方會不會搞外遇,搞外遇了怎麼辦啊?就想要控制、想要占有,等控制占有以後,你成一家之主,那你就要開始養他們啦,你從此就要開始為了這事打妄想了,「賈作治產。以相供活。」開始想:「我要買哪一支股票、要做哪一支基金,或要去哪裡買房,這房子才會漲,要做哪一種工作才能賺大錢……」,你心中開始動這些想念,為了你的生活,從此就不擇手段。這裡說的「不擇手段」不是單指做不好的事情,包括做好的事情不擇手段,也是一樣的意思,這都是沒有道心,天天想著怎麼發財,怎麼賺大錢,看到人家有錢就嫉妒,看到同事有能力就毀謗,甚至兄弟之間互相鬥爭,妯娌之間互相比較,這種嫉妒心、障礙心、毀謗的心如果不用佛法是不能解決的。你有這些煩惱,你在道場又碰到法師告訴你:你來學《弟子規》,再學世間法那更糟糕,根本不能解決,因為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學戒定慧,你沒有戒定慧,你就會生出這些煩惱。你有這些煩惱,你還不用戒定慧,那煩惱只會越來越嚴重,是不會減少的。所以作為佛弟子要有正知正見。
第二個:
伴黨相著。憎奉法者。欲令陷墮。故為言議。謂之諛諂。內私犯惡。外揚清白。是為二事。令法毀滅。
接著就「伴黨相著」:喜歡結交豪貴,跟居士攀緣,或是居士間互相攀緣,法師攀緣居士,居士也攀緣法師,居士跟居士間又互相攀緣,還互相搭親、互相介紹,還有人在佛門裡面認乾媽、乾爸爸,在佛門結親,這都是不對的。到佛門裡面把佛門給汙染了,「伴黨相著。」是在互相黏著、執著……「我跟誰比較熟,我跟哪一位法師比較好」,所以就擁護他,詆毀其他的法師,在佛門中破和合僧。整個佛教是和合的僧團,不是哪個單位是一個和合僧團。心量要大,甚至講「十方道場」,不是只有台灣,也不是只有地球,而是十方法界都是和合僧團。僧者和合也。一旦你在裡面生起世間意,就會伴黨相著,看到別人有修,你就開始毀謗他,「憎奉法者。」開始憎恨他,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沒有修。就像有人一直毀謗《楞嚴經》,為什麼?因為《楞嚴經》就是講著他的問題,說楞嚴是偽經,毀謗學楞嚴的,這些憎奉法者,憎恨奉持如來正法的人,想方設法要讓他破戒,想方設法要挑出他的毛病,要找出他的缺點,加以攻擊毀謗,「欲令陷墮。」存心陷人於不義,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戒定慧,沒有道心的關係,喜歡跟居士攀緣,喜歡搞名聞利養,所以不惜一切手段,在佛門裡面搞鬥爭,想爭名奪利,他在世間爭名奪利,到佛門來還是爭名奪利,都沒有放下,「故為言議。謂之諛諂。」故意說有修行的人是諂媚,說人家是假裝的,說人家是虛偽的,惡意地毀謗、惡意地造謠,完全都是為了自己的道場,為了自己的利養,甚至為了自己的徒眾,不惜毀謗正法、毀謗大乘,說人家如法的道場是假的,說人家正法的地方不如法,惡意地毀謗。在家、出家都一樣,不是只有出家人,很多在家人也都是如此,因為「伴黨相著。」跟哪一個法師比較好、比較有緣,就開始毀謗其他的,互相謗,這都不對。學禪的謗淨土、學淨土的謗禪,學性宗的謗相宗、學相宗的謗性宗,中國的佛教毀謗西藏的佛教、西藏的佛教也毀謗中國的佛教,互相毀謗,小乘謗大乘、大乘也謗小乘,甚至還有人說:大乘非佛說,這個毀謗將來果報都非常嚴重。因為這樣的行為,所以令法毀滅。自己心裡面天天起這些對立的念頭。「內私犯惡」就是私底下都在做挑撥離間的事情,在造謠生事,「外揚清白」:對外顯示出自己很有修,對每個人都很恭敬都很客氣,希望大家都擁護他,希望每個人都支持他。支持他幹嘛?還是為了名聞利養,這就是「內私犯惡。外揚清白」。心裡面沒有戒定慧,把修行當作是一件消遣的事情,偶爾拿起念珠來念兩句,做個樣子給人家看,說自己也有在念佛。
也有在修,其實都不是真正在修行。因為這種人多,佛法對他不起作用,所以就在他行為造作的當下,佛法毀滅了。這種人要是越來越多、越來越猖狂的話,就會影響到整個佛教。佛講《當來變經》來教誡後世的弟子,絕不能夠起這些世間意,不要用世間的方法來修學,那是不了義法。
接著:
佛告比丘。復有三事。令法毀滅。何謂為三。一、既不護戒。不能攝心。不修經義。
第一個還是不護禁戒。不能攝心。不修智慧。這都是根本,因為戒定慧這根沒有扎好。有人說學佛的根是打在五戒十善上,佛不如是說,佛說要從戒定慧下手,看這經文就曉得,「不能護戒。不能攝心。不修經義。」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佛弟子都要清楚、都要知道,因為不修戒定慧就沒有辦法跟佛性相應、跟真如本性相應,所以,
自讀文字。不諦句逗。以上著下。以下著上。頭尾顛倒。不能解了義之所歸。自以為是。
真正有在修行,就能懂得佛經在說什麼,像現在很多人,把《佛說父母恩重經》斷章取義,他只取前面一段,他不講後面一段,聽到佛說要孝養父母的部分,趕快就拿起來當作自己「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的藉口。以此作為理由說可以不修行,佛在《父母恩重經》講:即使你把世間這些孝道做得再好再圓滿,世間人都沒有話說了,你也不算是一個孝子,這是整部經的意思。所以要勸父母親學佛,要勸他學戒,勸他能夠護持三寶,供養賢聖僧,這才是真正的孝順。這是佛教眾生怎麼孝順父母,不是只有做世間事,偏偏有人,他只取前面說要做世間事,後面統統不要,學佛也不要,那就是世間人了,怎麼會是學佛人!所以「自讀文字。不諦句逗。」隨便亂句讀,像《梵網經》講:「孝順至道之法。」看到孝順,他就趕快在那裡逗一個句讀,說「孝順」才是至道之法,趕快把這個重點畫下來,為什麼他會這樣?因為他世間意沒有放下。佛說怎麼孝順呢?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才叫孝順。不是只有我喜歡的、生我的、養我的才是父母。學了佛心量要不一樣,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大乘菩薩戒。你要是認為生我、養我的才是我父母,那你的「我相」沒有除!「我相」沒有除,不算是受菩薩戒,因為你不解法師語,所謂「法師」不是傳你戒的得戒和尚,是釋迦牟尼佛這位大法師,你要解如來語。你去受菩薩戒時,菩薩戒得戒和尚是誰?是釋迦牟尼佛,跟你講戒的也是釋迦牟尼佛。教授師是文殊菩薩,羯磨和尚是彌勒菩薩,都是開般若智慧的菩薩在傳授你菩薩戒。羯磨,你不能只學戒相。《大乘菩薩戒藏》沒有來到中國非常地可惜,因為中國人太會取巧了,所以護法善神不讓《菩薩戒藏》傳來中國,這是真諦三藏講的,也是我們自己應當要懺悔,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所以沒有機會聽聞《大乘菩薩戒》,現在的菩薩戒都只有戒相而已,難怪誤會的人會這麼多,以為孝順父母就是菩薩,就在學菩薩戒。其實是「以孝順父母的心」,這個才是「孝順至道之法」。所以「不諦句逗。上下顛倒。不能解了義之所歸。」是說對於大乘的義理,對於實相的義理他都不懂,所以只要一看到世間法,是他所熟悉的,就趕快說這是佛法的重點。講到後來,就有很多法師說:學佛就是把人做好就好。為什麼呢?就是這裡講的「不識句逗」,對於句讀不懂,隨便亂逗,還自以為是,認為:「這就是究竟了義,這樣做就對了……。」自以為是。這個問題現在非常地嚴重,你不能看他有什麼高學位,不能看他有名氣,就認為他解的經就是對的。必須要依四依法,大乘法要依一實相印,佛法講的是心性、講的是離相,講的是煩惱即菩提,這才是一實相印,這可以學。如果他不是這麼講,那絕不能學。也有人錯解一實相印,說煩惱即菩提,他告訴你不用斷煩惱,起煩惱就是菩提,錯了!你們可以試試看,起煩惱到後來就是地獄,不會是菩提。應該是說煩惱性跟菩提性是同一性,所以叫煩惱即菩提,所以說煩惱能生菩提,但是不能說煩惱就是菩提,這個要知道,這是達摩祖師說的。所以不能「不識句逗。以上著下。以下著上。」現在還有人把乾隆大藏經標句讀,甚至是請一些沒有在學佛只學世間法的人,去為大藏經標句讀,這都不對。要是你看到這種藏經,絕對不能依止,你看了要是解錯了,那是你自己的因果。你要是去參加標句讀,你就準備下燒手地獄了。佛陀的教法是一乘了義,一音普現一切法,怎麼會是你一個對於佛法完全不了解的凡夫,可以去隨意標句讀的呢!古德不標,必然有他重要的含義存在,你要依古德,而且乾隆大藏經是我們中國現有最完整的大藏經,印藏經是件好事情,但是你給它標了句讀,那就完了,佛教的藏經就面目全非,而且還是世間人標的,這絕對不可取,要是看到這種藏經,千萬不要去購買,也不要去使用這種藏經,這裡面沒有智慧,都是世間人的邪知邪見,這些人就是在做破壞正法的事情。你不能資助他,不能夠隨喜他,不然將來會遇不到正法。現在很多人想學佛,沒有遇到正法,卻學成外道了,就是因為過去生沒有種善因,沒有造善業,沒有護持正法。現在佛門很亂,就是把大藏經隨便標句讀,這嚴重影響後世的子孫,後面的人他要看古德的註解,看原版的藏經就看不到,那就是現在講的「學術不自由」,沒有呈現如來的原意。這種藏經絕對不能依止,也不要去購買,這是毀壞佛法的行為。印送這種經典的道場或是單位,將來一定有非常嚴重的果報,這是破壞正法。
第三個:
明者訶之。不從其教。反懷瞋恨。謂相嫉妒。識義者少。多不別理。咸自為是。是為三事。令法毀滅。
對經典義理明白的人告訴他說:「你們不可以這樣做喔!」他還認為:「你是在障礙我,是在嫉妒我。」心裡面懷者無比的瞋恨。所以我們前面講話,確實是會得罪人,但是,佛這麼講,我們就這麼講。作為佛弟子,你自己要有正見,不能人云亦云,這些人沒有考慮到佛教的常住,只想著自己能不能做些什麼事情,讓大家來恭敬,把自己的單位,名氣弄得更大,這都不對。有智慧的人告訴他,他心裡還懷著瞋恨,甚至反過來攻擊他,這是不可取的。「識義者少。」也就是說: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知道不能這樣做的人不多。像現在有幾個人知道大藏經不能標句讀?沒多少人知道啊!還認為人家是發好心。大家要曉得大藏經是幹什麼用的,當在外面看到經典有疑惑,義理、段落不能確認,就回去參考大藏經,可是他們把你最根本的參考給破壞掉了,名為弘揚佛法,實為破壞佛法。表面上是:我印大藏經是希望大家都能看。但是他在裡面加了他自己的邪知邪見,給你標句讀,後面的人再參照這種藏經,看了他的句讀就全部都錯了,可是知道這個嚴重性的人不多,真是「識義者少」。「多不別理。咸自為是。」還認為大藏經標句讀這是對的、是可行的,去標的人也覺得這是在為佛法常住、在弘揚正法。結果正好相反,這種人會下燒手地獄,來世盲聾瘖啞,這是肯定的,這絕對不是嚇唬你,如果你有做,你要跟十方如來懺悔,趕緊求十方如來赦免你的罪過,因為你是在毀滅如來的經典。祖師大德個個有修、個個有證,都不敢這樣造業,何況是現在的凡夫。「是為三事。令法毀滅。」這三件事情,能使正法毀滅,所以妖魔鬼怪就去標大藏經,而你不清楚嚴重性,也依著這破壞正法的句讀版《藏經》去助印,流傳出來的經典全部都是錯的。所以妖魔鬼怪破壞正法所用的手段相當高明,現在我們只能做宣導,希望他們不要再這麼做下去,你們看到這種經典千萬不要再看了,這會傷害你的法身慧命於無形,這是相當嚴重的。
佛告比丘。復有四事。令法毀滅。何謂為四。一將來比丘已捨家在空閑處不修道業。
這裡是本經比較精華的部分。《佛說當來變經》這部經講到比丘,大家不要以為是說出家人,比丘是七眾之首,舉比丘代表所有的學佛弟子,所以佛告比丘就是指著全部的學佛人。「有四事」,有四種事令法毀滅,前面講到的幾種,都是因為不修戒、定、慧,這裡同樣也都是不修戒、定、慧,原因是一樣的。舉了四種:第一個:將來比丘捨家在空閑處不修道業。也就是說現代的學佛人,不懂得利用時間來修行,「在空閑處」就是你有空的時候,你不用功、你不學道。出家人總是一句:「法務繁忙」,沒時間用功,就推脫掉了。這不是理由,所有的理由都不能構成不用功的理由,不光指出家人,在家人不要自己找藉口說:「我很忙,我有家庭,所以沒有辦法學佛」,這些都是藉口,或是說自己因緣還沒到,明明佛門就在你眼前,你就站在門口,但是你卻給自己退縮的理由、畏懼的藉口,因為你心裡面害怕,害怕學了佛,大概酒也不能喝了、菸也不能抽了、肉也不能吃了,想到你就害怕,所以找了很多理由跟藉口說:「我沒有辦法、我佛緣還沒有到,或是我業障比較重。」就是希望不要再勸他學佛了。這都是指現在的學佛人,他有時間既不用功,也不學道。還有一些同修,還在工作時總是跟自己講:我哪一天退休,我一定要勇猛精進、要發憤圖強、要一心不亂。結果一退休,他也不用功,不要說勇猛精進,連道心都退掉了。退休是工作退休,結果他連道心也退了,也都提不起來,這就是捨家在空閑處既不學道也不修道業,這會令佛法毀滅。
接著就是第二個:
喜遊人間憒鬧之中行來比丘談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這就是貪名聞利養、喜歡五欲六塵,在家出家都一樣,你不修行不願意用功,就喜歡跟人家聊天、講閒話,拿報紙來討論、拿雜誌來討論,有在聽經的同修,就找一些藉口說是在討論佛法。現在也不用出門了,在家有臉書就可以上網聊天。這都是喜遊人間憒鬧之中,喜歡講閒話、喜歡散亂,不願意修行。「求好袈裟五色之服」,以前有衣服穿都不容易,在出家人的戒律中,偷袈裟就算是重罪,因為袈裟是很貴重的物品,現在袈裟價格是很便宜,沒有像之前那麼昂貴,但還是很珍貴,珍貴的是它所代表的含義價值。這裡的求好袈裟五色之服,就是指貪著色身的受用,想要用好的,想要給它安逸,想要讓它舒服、暢快,所以這不光指出家人,在家人也都一樣。所以你不願意修行,喜歡人間憒鬧、喜歡上網、喜歡講閒話的,你就會本來講佛法,後來你就變成講是非,心裡面好樂世間的享受,不光是喜歡穿好的衣服、也喜歡吃好的、用好的、住好的,貪著這個色身,所以說求好袈裟五色之服。它的意思是這樣,不光是說你喜歡袈裟。
第三個:
高聽遠視以為綺飾。自以高德無能及者。以雜碎之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這種人心裡面存著一種無形的傲慢,認為自己很行,超過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不如我,認為自己很有品味、很高尚,這就是高聽遠視以為綺飾,認為自己很有修。有的同修來到不熟悉的道場,他馬上說:我學佛學幾十年了。用這話來保護自己,他怕人家教他,糾正他,他的傲慢不想放下,他不是來學的,他是來道場逛一逛的,好跟人家說:那裡我也去過。這種人我們常常碰到,說他自己是在哪位法師會下皈依的,幾十年前就皈依了,他一進到這個地方就趕快說他認識哪一位大法師、哪位大德又跟他很熟,……其實那些都沒什麼,就算你認識阿彌陀佛也不稀奇,阿彌陀佛來一樣要守規矩,更不要說你認識哪一位大法師了。佛來了道場,他都守規矩,絕對不會像你一樣,這麼傲慢不肯學習。
大家來道場是來學、是來用功的,要把你的煩惱習氣給消除掉的,不是來讓你舒坦、讓你暢快的,如果是這樣,這個不叫道場,你也不用去,去也沒有用,你去了只是增長煩惱、增長惡業。所以要知道你做了這些事情,都是在使正法消滅,這絕不能做。「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如果心裡面存著這種觀念,「畜」就是蓄積,心裡面存著自己的智慧高過所有人的念頭。現在有很多學佛人心不死,雖然學了佛,還對這世間沒有放下,是不願意放,無論在家出家都一樣,喜歡去讀個博士學位,出來到處誑惑眾生,或批評這部經是偽經,或批評那部經是偽經,一下說《楞嚴經》是偽經,一下說《圓覺經》是偽經,一下說
《華嚴經》考據不到,又說《淨土十疑論》大概不是智者大師寫的,這就是「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佛法不在學問,更不在學歷,佛法講修證,當你要批評經典以前,你先考慮一下你自己的修證,你證了幾果?你是初果阿羅漢嗎?單講小乘初果阿羅漢就好,你身見破了嗎?沒破。那再講差一點的,你有沒有一點點禪定?你能不能生色界天?也不行!那什麼都沒有嘛。那還敢批評佛經,毀謗祖師,整天揣測祖師大概是什麼意思?這些都是毀滅佛法的行為,這絕對不可取。所以不是有學歷就代表佛法學得好,大家不要搞錯了。尤其在佛門,最不看重的就是學歷。你看廣欽老和尚什麼學歷?人家自在往生,所看重的是你的工夫跟你的德行,還有你對於經教、對於佛說的教法有沒有契入?有沒有證量?這才是佛門重視的。不要把道場弄得像世間的學校一樣,佛教不是學術單位,你就算拿十個博士,拿一百個佛學博士都沒有用。你看六祖大師是什麼學位?也不是秀才、也不是舉人、更不是大學士,但是六祖的修證、六祖的工夫,沒有人超過他,所以雍正皇帝讚歎—古今第一大善知識。重點是在於他所說的法跟佛心相印,所契入的是真如佛性。佛教每一個宗派六祖惠能大師都通,像法達禪師,讀三千部《法華經》不解義,他不懂意思,契入不了,心裡面懷有一物,認為自己《法華經》讀了三千遍,很了不起。但是他不能入道,六祖要他背誦《法華經》,六祖只聽了前面的一小部分,就全通了。唯識六祖大師也通,淨土他也通,真的是迷人求東求西,沒錯!所以這是真正的善知識,他絕對不會用世間的世智辯聰,不會用世間的學歷來衡量你在佛法上的成就。佛教最不重視的是學歷,所以不管你是博士、你是教授、你是政要,或是你是企業家……,這些都不重要。到佛門裡面來就是要把世間的名利放下,把身段放下,把我執放下,放下得越多,你就越自在,這是要真正放下,不是去裝出來。這觀念要清楚,若不清楚你天天在做的就是使佛法變質,使佛法毀壞,這是非常嚴重的。尤其現在佛門裡,它不講求德行,它只講求學歷,這是非常糟糕的事,而且有越來越擴大的趨勢,許多人認為學佛就一定要去拿個學歷,這是不對的。學佛要看妄念有沒有減少?煩惱有沒有去掉?這才是學佛,不是搞學術、搞名聞利養,這是世尊教我們的,千萬要謹記。
再來第四個:
不攝三事。不護根門。行婦女間。宣文飾辭。多言合偶。以動人心。使清變濁。身行荒亂。正法廢遲。是為四事。令法毀滅。
不攝三事,這「三事」就是身口意三業,是說出家在家的七眾弟子不攝身口意。在淨宗怎麼攝身口意?就是將現在講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佛號上,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那你的身口意三業,自然就不向外攀緣,三業就攝住了。因為習氣深重的關係,攝住後還會再跑掉,還會向外攀緣,所以還要時時刻刻地警覺。養成習慣,到習氣除掉,身口意就不會再攀緣了。「不護根門」這根門就是六根,你不護六根。前面三事是總說,這裡是細說,「不護根門」就六根喜歡攀緣,「行婦女間」男女眾喜歡互相攀緣,在家跟出家攀緣,出家跟在家攀緣,男女互相攀緣。如果是女眾的話,就要解成「不護根門。行男子間」一樣的意思,就是跟男眾攀緣,「宣文飾辭,多言合偶」,攀緣講世間話,以顯示自己的才能、才幹,希望人家恭敬你、尊重你、擁戴你,這都是多言合偶,講一些綺語使人道心動亂,使人菩提心退轉,這也都是「宣文飾辭,多言合偶,以動人心」,這都是末法的亂象,也是你們現在所看到的,甚至你自己就在做這樣的事情,只是你沒有辦法知道自己在做破壞佛法的事。這一段男眾看的是「行婦女間」,女眾看的是「行男子間」,同樣的道理,比丘行比丘尼間,比丘尼行比丘間,都互相攀緣,互相講是非,說一些跟修道沒有關係的話。一般學生在學校最容易犯的是,喜歡同學之間互相攀緣,尤其是現代的學校,在男女間沒有規範,還認為這是正常的,所以這一代算是福報比較淺,道德的教育被忽略了。你們今天有因緣學佛,就要正視自己有這些問題,一定要依佛的教誡,不能夠男女混雜,這是現代非常嚴重的亂象,不光是在學校,或是在公司等,所有一切處所,都要知道自己是學佛人自己要有操守,不能夠超越世間的道德規範,學校雖沒有教,但是道德是你心中本具的,千萬不要違背了,這個很重要。一旦違背了就會使清變濁,身行荒亂。古人講得很含蓄,看看現在的現象,就是經典形容的「身行荒亂」,所以「正法廢遲」,沒有人要學佛。一講到學佛要受三皈依,第一個問:法師,三皈依一定要吃素嗎?第一個馬上就想到,有沒有什麼不能做的?因為他什麼都想做,所以就問有沒有什麼不能做的。當然有一些人是想學,但也有一些人是想退心。所以現在講要學佛,沒什麼人要學,但講到哪邊可以玩,有多好玩,哪邊可以吃,有多好吃,哪邊的衣服好看,大家都會去買,或怎麼樣賺錢,怎麼樣發財,那人就非常多。所以上次講:如果請大家來聽經,不收費的。沒有人!可是今天要是告訴你哪一個國際級的投資大師要來開個講座,教你們怎麼發財,一張門票五萬塊、十萬塊你都會進去,為什麼?因為你也是投資嘛。但是說要學佛,就給自己個理由說:「我因緣還沒到,我公司還有事情,我學校還有事情,我結婚了我沒有辦法……」,這都是理由,所以正法廢遲。
佛法毀滅是佛門的人造成的,他不依經典,不修戒定慧,也不持戒。甚至有人說學佛不用吃素,還說:「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去托缽,人家給什麼他吃什麼,你看多自在,所以學佛不一定要吃素。」佛是托缽沒得選,那你現在還托缽嗎?你們哪個在家人是去托缽的?所以你是可以選擇的,那為什麼你要選擇吃葷的?不吃素食呢?吃素是學佛的第一步。我講這些話,你們不要有壓力,能吃得一餐是一餐,吃素很重要,可以免去刀兵劫,可以身體健康,可以不生病,人家在生病,你不會生病,這是佛法給的好處,你不要,你想當個世間人,說學佛修心就可以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每個人都想學濟公,但是你怎麼不學濟公在用功的時候,不倒單的時候,他在勤苦精進的時候,不跟人家講世間話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去學?你只看到他酒肉穿腸過,濟公吃得進去,吃死的吐出來是活的。跟四川寶香禪師一樣,寶誌公的師兄弟寶香禪師,他常常勸當地的居民吃素,每一個人都笑話他,有一天他就表演給大家看,因為當地人都會找他吃肉喝酒,他每一次都不要,那一天他答應他們,跟他們吃肉,跟他們喝酒,完全不忌口,結果吃完了,他把他們找到水池邊,把剛吃死的東西全部吐出來,死的都變成活的,放生到水池裡面去,人家才知道這是一位真正有工夫的高僧,有人從此素食。你要有寶香禪師的工夫那可以,你沒有這種能力,那你說吃肉超度眾生,我看你是被那些香料、調味料給度走了,是它度你,你沒有度它,你被它度了、被它轉了。所以吃素非常重要。這裡說如果不好好持戒,不好好修行,你就會身行荒亂,會做一些沒有道德的事情,使正法廢遲,沒有辦法弘揚。以上四事令法毀滅。
再來,
佛告比丘。復有五事。令法毀滅。何謂為五。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廢深經教十二因緣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虛之慧。智度無極。善權方便。空無相願至化之節。
這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亂象,第一條。當初在讀這部經的時候,看到這一段,就想:不可能,我大概不會看到這種狀況。因為我們都是聽聞到正法。但沒想到我們遇到,像這種隨意給乾隆大藏經標句讀的事,把現前最有價值、具權威的參考文獻給破壞掉,使後人無物可考。現在佛門裡面,幾乎初學佛的人都誤以為要先學《弟子規》,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家是佛弟子,你們不能不曉得,學佛的入門絕不是學《弟子規》,這要清楚,佛教有佛教的教學方式,提倡《弟子規》是世間儒家混濫到佛門裡面來,附著佛法來壯大自己的聲勢,這叫「附佛外道」。所以看到哪間道場告訴你:學佛要先學《弟子規》,你自己心裡就要清楚,這是附佛外道,這些出家人本來都是發好心出家。本以法故,這是依法出家,都是想學佛想成道,但是因緣不好,和尚不明,所以沒有把他教好,也不教學佛要從心性下手,不教從修戒定慧入門,不教依信願行,不教發出離心……,反倒「宣文飾辭」,跟你講一些綺語,說:你學了佛,出了家要利益眾生,現在眾生就需要這些。就教他學《弟子規》、《感應篇》這些東西,這些外道典籍對佛教傷害非常大。所以釋迦牟尼佛把它提出來,這些人「廢深經教」,大乘經典全部不要,說那個是不了義,或說那個太高,你們達不到。十二因緣講的就是眾生怎麼來的,從「無明」動念緣「行」,「行」緣「識」,有了意識、有了別,然後「入胎」、「出胎」,產生「愛、取、有」,產生「生」跟「老、死」,這就是眾生怎麼來的過程。他不告訴你生死即涅槃,不告訴你十二因緣,緣生即空,他只告訴你:把人做好就好。他也不告訴你,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就是「止觀雙運而行正道」,就是現在說的「定慧等持行於正道」。三十七道品是教修行的方法,所有的經典無論大小乘,講修行方法絕對不會超出三十七道品。這些出家人廢深經教、十二因緣、三十七品乃至方等,「方等」就是大乘,「深妙玄虛之慧」他都不要,六度萬行他也不要,教你捐器官就叫學菩薩,填填同意書,發一些虛願說還要再來幫助世間人,說做這些就叫學菩薩,或是做一些好事,打打雜,就是學菩薩了。不是的,菩薩要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你才是菩薩,對於實相要能通達你才是菩薩,不是只做一些世間事情,那不是菩薩,那種叫泥菩薩,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這些大乘經教講的六度萬行乃至一乘的觀門,「空無相無願」他都不要。「空無相無願」就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觀」,第一個是空觀、第二個是假觀,假是無相,緣生性空,第三個是「中」,無願的「願」是願求,無願求就是無作,無作就是中觀,法爾如是。「空無相願智化之節」是說這些經典講的重要章節、重點他全部不要、全部放棄,反而告訴你學佛要先孝順父母,要先把世間孝做好,然後才能學大乘佛法。這套學佛的過程是他自己捏造出來的,並沒有經典依據,你們聽到這種說法要非常小心。這是世尊教我們要注意的,你要是跟著那種人學,你就是跟著他在毀滅正法。這就是你們現在所看到的佛門裡面,他也不教你持戒、不教你修行、不教你出離,你跟他講要學大乘經,他跟你說:那個太深了,那個做不到,這就是毀謗佛教,穿袈裟批評佛法,謗三寶,甚至還有人說:求生淨土要先學《弟子規》,這講得實在是太誇張,我從小就讀淨宗的經典,就沒有看到四十八願是這麼說的,佛教超越種族、超越國界、超越法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上至等覺,下至地獄的眾生,乃至他方世界的眾生全部平等度脫,怎麼會說要學過中國的文化才能學大乘?沒有這種事。佛教是廣大的、圓融的!所以外國人也能開悟,不是只有中國人開悟,這要清楚。這是現在很亂的現象,我們不是反對學《弟子規》、或學《感應篇》,而是這些東西確實不是佛教的經典,釋迦牟尼佛沒有講,而且現在提倡的那些人,他們的用心都跟佛心相違背,他們那是世間心,不是出離心,學佛要有出離心才能出離,世間心不能出離。你有世間心再看世間的典籍,那你一定生世間意、起世間情見,所以我們不提倡,也絕對不會使用,不然我們就是佛教的罪人,毀滅釋迦牟尼佛的正法。竺法護大師、玄奘大師、義淨大師,這些譯經師,他們將佛法傳來中國是多麼地困難,所以我們絕對不用這些世間典籍,佛教不能毀在我們這一代手上。下面講:
反習雜句淺末小經。世俗行故。
這些人不要佛教經典。就是剛講的,你學《弟子規》,聽世間那些幸福人生講座,那些都不會幸福,你不要被他騙了。老實講,學佛才會幸福,學《無量壽經》才會幸福,超世稀有,學世間那套不會幸福。如果你要被騙我也沒有辦法,我已經把話講清楚了。
下面
三者經典亂道之原。好講此業。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歡悅。因致名聞。
這些世俗經典都是毀壞你修行的根源,釋迦牟尼佛講得這麼清楚,你還要用,那你是依人不依法,而且還是依世間人,還不是依學佛人,這些經典都是亂道之原,然後為了名利,「好講此業,易解世事」,把世間法強解做佛法,這非常嚴重,「趣得人心令其歡悅」,就是討好大家。雖然看到現在佛門裡面好像很多人在學,你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卻告訴你先學《弟子規》打基礎,不然沒有根,其實這些在提倡的人自己心裡都是世間心。因為世間人總是好樂自己的家親眷屬、自己的父母,心裡放不下,所以他就提倡這些吸引大家來,討好信眾讓他們歡喜,「因致名聞」,他為的是名聞利養。尤其看到哪個大和尚、大法師在提倡世間典籍,他就趕快依附跟著提倡。所以釋迦牟尼佛把現在這末法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這些人都是披著袈裟,為的是求名利,為的是自己道場的發展,有一堆徒子徒孫要養,這就是前面講的「畜妻養子」就是因為剃了徒弟、還有徒孫要養,徒眾多,為了維持生活,就拿世間典籍來破壞佛教了,講很多邪知邪見的理由, 說出家人也是人,也要生活。生活是可以,但是不能破壞佛教。所以從這裡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嚴格反對你用世間典籍,那都是「淺末雜句小經」,「小經」最主要指的是不了義法。佛說法有人天乘,但人天乘是不了義法,所以在佛門裡面稱之為小經,這要知道。
接著經文,
新聞法人。淺解之士意用妙快。深達之人不用為佳。天龍鬼神不以為喜。心懷悒慼口能發言。大法欲滅故使其然。捨妙法化反宣雜句。諸天流淚速逝而去。
現在多數的出家人或學佛人,喜歡用世間人講的所謂白話解釋,好像很好懂,甚至有人說,要接眾所以要用這些世間人所寫「現代白話」,本身用白話沒有問題,但是所講的必須要依經典、依古德,所以不是白話的問題,而是他不依古德,所以經文說:深達佛法之人不用為佳。那些人不印、也不提倡真正通達佛法的祖師著作,甚至把它歸為進階用書,能不給就不給你,所以這就非常糟糕,使得想學的人只能去看世間人寫的白話佛書。
現代佛門幾乎都是用世間的典籍在教人,或以世間心講法,以世間法穿鑿佛法附會經意,這狀況天龍善神不以為喜,所以天龍善神絕對不會護持你,沒有了護法善神擁護,道場就出些妖魔鬼怪,動不動就是誰來附身,說他來請做幾百場法會,或是哪一個古人又來附身,說哪邊需要做超度,就到那裡去蓋個廟、做超度去了。因為他沒有印送真正的佛教經典,當然沒有龍天善神護持。道場裡面的人心懷世間意,天龍善神感到極度不安更非常地不悅,口中念言:「大法欲滅故使其然」。佛法要衰就是這樣子。「捨妙化法反宣雜句」,真正的佛教經典他不用,大乘經他不要,還說《華嚴經》、《法華經》那是高談,他說《楞嚴經》是偽經等等的,身為出家人、學佛人這些他都不要,「反宣雜句」,使用的是世間人講的,甚至是沒有學佛修行的人編的書,有的甚至像乾隆大藏經,就是由很多沒有學佛修行更沒有證量的人去標句讀,這事很嚴重。乾隆大藏經是真正官版的藏經 。 絕對不能使用他們自行標句讀的龍藏。因為龍藏的原版沒有標句讀。
第五:
由說是正法稍稍見捨無精修者。是為五事。令法毀滅。
現在一直提倡世間典籍、一直提倡《弟子規》、《感應篇》,佛法沒有人要修學,所以就會毀滅,這是釋迦如來講出佛法毀滅的過程,就像你們現在看到的。大家要是能聽佛的教誨,那你就是如來真實弟子,不然你就是波旬子孫,就是佛教的罪人,做了這些令佛法毀滅的事,這就是「是為五事。令法毀滅。」從第一條到這裡總共有十五條,捨去第一條總說,細說有十四條。接著看
佛告比丘。吾滅度後。有此邪事十四之亂。令法毀滅。一何痛哉。
這是細說有十四條,總說是一條,「細說十四」就是十四之亂,令法毀滅,所以佛也感到非常地難過。底下,
若有比丘欲諦學道。棄捐綺飾不求名聞。質樸守真宣傳正經。佛之雅典深法之辭不用多言。案其本經不捨正句。希言屢中不失佛意。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惡。衣食好醜隨施者意不以瞋喜。護身口意守諸根門不違佛教。壽命甚短恍惚已過。如夢所見覺不知處。三塗之難不可稱計。勤修佛法猶救頭燃。
如果在現代,「若有比丘欲諦學道」,這比丘一樣是叫著佛門七眾弟子,你們要認真地學道,不要求這些名聞,要能「樸質守真」,能夠「宣傳正經」;「佛之雅典深法之辭」,能夠宣揚佛的經典、能夠宣揚祖師大德的著作,不用多說,就是宣揚佛法要講的重點,不要講世間話,要能夠依經而說。「案其本經不捨正句」所說的跟佛完全相同。在自修上能夠「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惡」,這是在飲食上、衣服上,包含你平常的一切受用,不管給你好的、給你壞的,你都能「得美不甘,得粗不惡」;「衣食好醜隨施者意不以瞋喜」,得到不好的,不要瞋恨,得到自己滿意的,也不要歡喜;重要的是「護身口意守諸根門不違佛教」,能夠護持自己的身口意,能使諸根不要散亂,不要違背佛陀的教誨。「壽命甚短恍惚已過」,人命無常,一下子就過去了,就如同夢中,「如夢所見覺不知處」,夢中再富有、過得再好、或是過得再差,夢醒就沒有了,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要在裡面生貪著想,這樣你就是隨順佛陀的教誨。
接下來「三塗之難不可稱計,勤修佛法猶救頭燃」,「三塗」就是三惡道。三惡道的苦沒有辦法解釋、沒有辦法計算的,真是非常地苦。因為大家現在是在人道,都沒有在三惡道了,對於你之前下三惡道受的苦都忘記了。但是阿羅漢他有宿命通,他都記得,一提到他過去生下三惡道的狀況,他馬上全身都會流血汗,感到非常地恐怖。所以要知道壽命短促,一下子過去了之後,你就會隨業力去受生,所以應當「勤修佛法如救頭燃」,所以應當精勤修學佛法,如同頭上著火一樣,已經非常地緊急,要趕快撲滅。下面,
五戒十善六度無極。四等四恩智慧善權。咸可修行。雖復後生不值佛世。出家為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哀一切。十方蒙恩。佛說如是。諸比丘悲喜前自歸佛。作禮而去。
這講的是修行的方法,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到,「戒」為無上菩提本,戒能開發菩提心,學戒就能夠開發菩提心,學是勤修功德地,修行才有基礎,有戒以後才能有定有慧,先調身再來調心,身心一切通利。「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這是《華嚴經》講的,你能夠學戒,能夠持五戒、持十善,能夠奉行六度,一切如來所稱美。「六度無極」就是指你把六度學到圓滿,那其實就是成佛。「四等四恩智慧善權」,所謂「四等」第一個是諸法等,第二個是發心等,第三是道等,第四是慈悲等,也就是發平等心總報四恩。對於諸法實相你能夠了解,一切法緣生性空,這就叫諸法等。再來,你了達緣生性空,你要發菩提心,然後這就是發心等。再來是道等,「道等」就是修菩薩道,也就是行等,道就是行的意思,「等」是平等,平等行菩薩道。平等修行,慈悲利益一切眾生,總報四恩,「四恩」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三寶恩,這四恩,做到這樣你才能總報四恩。很多人想要報父母恩,就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的,即使天天割肉餵自己的父母,經歷一劫,就是三時餵養,猶不能報父母恩,他引用這段話,希望大家能夠知道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但是割肉就能報得了嗎?你看釋迦牟尼佛有割肉來報嗎?所以要知道這一段話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那你就要先了達大乘,知道「四恩」從心地生,是從心所現,所以要證得實相才能報,不然,即使你天天割肉餵你的父母,也不能報。「割肉」是佛舉的一個比喻,是說縱然你做到這麼好了,你也不能報。所以你只有了達諸法實相,知道四恩都是從心所生,既是心所生,所以只有了達本心才能夠報。父母是指我們現在的父母、過去父母,如果眾生還在輪迴的,那就包含未來父母。所謂「父母」,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就包含現在的眾生了。所以眾生於己有恩,那麼眾生當中有族類,有族類就形成國家,這是國家恩。那三寶護念一切眾生,這是三寶恩,所以你要怎麼報恩?就是你要識自本心,你要證得諸法實相,這才能報。有人引《佛說父母恩重經》說:就算左肩挑父右肩挑母,雖經百劫終不能報。為什麼不能報?因為你心有罣礙,所以無法報。「左肩」代表的是我執,「右肩」代表的是法執,帶著我、法二執在罣礙世間的父母,生起情見,所以長劫輪迴,這不能報恩。那要怎麼報?「放下」就報了,不再執著了,我、法二執俱破,這就報恩了。所以大家要怎麼報父母恩?是你要懂得佛法,你要勸你的父母吃素、勸你的父母學佛,這才能報,這是「四等四恩智慧善權」,用你的智慧幫助他學佛。「咸可修行」,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修行、都能夠成就佛道。你自己能夠做到這裡所講的五戒十善、六度無極,能夠發四等心總報四恩。雖復後生不值佛世。就像現在末法時期,雖然佛滅度了,你沒有遇到,但是你此生出家學道,決定「學不唐捐」,所有的修持行為都有功德,絕對不虛棄,這是佛告訴我們的。「平其本心哀愍一切十方蒙恩」,你的心平等了,能夠憐憫一切,那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佛說當來變經》最後總結的這部分,算是流通分。是告訴我們:佛法會變成什麼樣子,是在佛門的七眾弟子。大家能夠如法修持五戒十善、六度無極,能夠如救頭燃,發憤用功,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五欲六塵、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那佛法就會從末法變為正法。如果放不下、轉不過來,你隨順前面的十四種邪事,或是說十五種邪事,那佛法就會在你手上變質、在你心中變質,佛法對你起不了作用,這就是《佛說當來變經》。
佛法會變成什麼樣子?在於大家,不在於釋迦牟尼佛。所以自己作為佛弟子,要懂得這部經的義趣,不要讓佛教變質。要怎樣佛教才不會變質?你自己當然要認真修行,一心一意地用功,佛教才不會變質,不要心中存有世間意,總想:我的父母恩沒有報,趕快回去做個世間人報父母恩。佛說你就算天天割肉餵他,你都報不了,這釋迦牟尼佛講的。你即使左肩挑父右肩挑母,天天用你的我執跟法執在罣礙著他,你也報不了恩,你只有勸他學佛才能報,這是佛告訴我們該怎麼樣孝順你的父母、怎麼樣報答你父母的恩。
現在有些出家人不跟你說要教父母學佛,反而教你回去給父母洗腳,這樣就能報恩了嗎?不能報啊,你還沒割肉呢,即使割肉都不能報,洗腳怎麼能報?你縱然做到肉都割給他,做這麼好,仍舊不能報?為什麼?因為身見沒有放下,這是佛講的。學佛不在滅身,學佛在於轉心,滅身就是割肉,你割肉餵他這是滅身,身滅掉了還是不能報父母恩。所以你只有識得本心,才能夠算是報父母恩,不但父母恩報,而且四恩總報,因為你了達一切法本從心地而生,無心外之法與你相對,所謂「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這才是真正的報恩。《華嚴經》講:「身為正法藏,心為無閡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當來變經》「佛說如是,諸比丘悲喜前自歸佛,作禮而去」,就是:大家聽到佛這樣講,心裡面感到悲歎,在他們之後竟然是這樣子,我們聽了也感到非常地悲歎。那麼在悲歎當中又慶喜自己能夠聽聞《佛說當來變經》,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預言了,說現在的狀況就是這樣。聽到佛這麼說,你就要「前自歸佛」,就是依佛所教。向佛作禮,就是身心禮佛,身心禮佛不光是拜懺時在那裡禮拜。禮佛就是奉持如來的教誨於身心當中,這叫禮佛。
聽經、講經,都要句句言言銷歸自性,你才不會著相,你才不會去學習那些淺末小經、學習那些世間典籍。現在看到佛門中許多人在學世間典籍,實在是非常糟糕的事,你們絕不要跟他們一樣,依人不依法,學佛你要聽佛的。我還是那句話:我用袈裟跟你們保證,你不學《弟子規》不會有事,不會有錯,你不要擔心,我們依釋迦牟尼佛講的,你學大乘,發菩提心,一心一意求出離,你絕對往生淨土,因為你在這個世間,沒有罣礙、沒有執著,你是菩薩心,你不是愛欲心,你不是毀壞佛教的心,所以絕對得解脫,這點要清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