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向佛陀學習的第一步







向佛陀學習的第一步
目錄
什麼是三皈傳授
歡喜入佛門─正式成為三寶弟子
傳授三皈依
三皈傳授
皈依證內容說明

什麼是三皈傳授
很歡喜今天大家發心,來大乘定香精舍受三皈依。
有人有疑問:我受過三皈了,還能不能再受?實際上是可以的。因為佛法不是宗教,也不分黨派,佛教是教育,再來受一次,都是熏習,就是把課程的內容再做複習,這只會加深我們對佛法的認識,加深我們對修行的認知,並且更為提升,對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道業,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受三皈不是你來皈依某一位法師,或者曾經在哪一個道場受過三皈,就不能到別的道場再受,如果有,這說法是不如法的。因為佛門的僧團是和合的,絕對沒有門戶之見,如果有的話,那算是比較嚴重的過失。
為什麼要來受三皈依?
大家發心要學佛,要來跟佛門結緣,那就必須要知道學佛的三個綱領,就是佛、法、僧,學佛是離不開這三個綱領。簡單的說,「佛」,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的人就稱為佛,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法」就是覺者所說的話,和他的行持記錄下來的,簡單說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就稱為法。「法」可以用四個字說明,就是「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正確的觀念;也有從古到今不曾改變的意思,這稱為法。「僧」就是落實佛法的人,就是依著法去修行的人。所以發心受三皈,皈依三寶,三寶從形象上講是這個意思。
再往心地上去解釋,佛就是覺悟,今天發心要學佛,要來受三皈,要從煩惱當中回頭,不要再煩惱了,要從罣礙裡面回頭,罣礙的事情要放下,這才會得自在、才會得快樂,這就是「覺」。想回頭就要依照法。
法就是正知正見,有正知正見才能夠回頭;不然所修非所證,也就是你所修學的,跟你想要達到的、所希求的,因果會不一樣,這就是錯用了法。
僧,翻成中文是「清淨和合」的意思,就是落實佛法的人,只要能落實佛法就是僧,不光只是出家人稱為僧,廣義的來說在家居士也可以稱為僧,只要做到心清淨一塵不染、心地和睦,沒有煩惱,依著佛法來修行,就稱為僧寶。像維摩詰居士就可以稱為「僧寶」。
剛入佛門皈依三寶,「皈」就是從迷惑顛倒回頭,從煩惱裡回頭,不再煩惱,從罣礙的事情裡回頭。
所有的佛法、佛經都依著「覺、正、淨」三個綱領;要覺悟就要依法,依什麼法?介紹一本書叫做《學佛行儀》,裡面所說的內容,就是教怎麼樣去做個學佛的人,在家裡應該怎麼做、在道場應該怎麼做?看到法師要怎麼稱呼?和你的同學、同參道友應該怎麼互動相處?佛法是教育,不是主僕關係、君臣關係,而是教導眾生明白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的教育,是很深、很廣的教法。例如:在佛門裡面都互相稱「師兄」或是「法師」,自稱「弟子」,這是教育體制的稱呼方式,教育單位的稱呼方式;佛教不屬於宗教,這是很肯定的。像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在內政部立案,而是在教育部立案的。當初申請就是到教育部跟部長講,佛法不是宗教,是教導人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所以很明確的,佛教是教育。《學佛行儀》所教你的,就是要怎麼用佛法的觀念來生活、來看待事情,要怎麼樣你才不會起煩惱;生病了不起煩惱、得到了不起煩惱,失去了也不起煩惱,沒有得失心,沒有好惡心,在一切境界當中你的心都是保持平靜、都是保持清淨的,這就是所謂的「不起煩惱」。這是三皈大概的意思。
再講深入一點:皈依佛,就是皈依你本具的佛性。皈依法,就是皈依本來具有的般若智,般若不是念般(班)若(若),是念「般(撥)若(惹)」,這是音譯,翻成中文叫做智慧。皈依法,就是皈依本來具有的智慧。皈依僧,一切法本來是平等的、本來沒有對待的,現在自己跟別人不和合、跟物不和合,是因為心裡面有了妄想、分別,才產生對待、才有隔礙,從此皈依僧,把隔礙去掉、把對待心去除、把分別念拿掉,那就清淨自在了。這是比較深入講解皈依佛、法、僧的意思。
受了三皈對我們學佛,乃至於將來要發心受五戒、要受菩薩戒,都是以三皈依作為基礎的。有人問:受了三皈要不要持戒?有什麼規定?最大的規定,就是希望大家不要退心。
當然,希望大家受了三皈後,能夠發心吃素食,吃素食對人類、對整個環境、整個地球都有相當的好處。對於眾生而言,當動物看到我們也會生歡喜心。想當個好人,當個真學佛人,要從吃素開始,一個禮拜起碼可以吃一天、或是一餐也好。現在有種新的素食方式,就是上班時間週一到週五,叫做「工作日素食」,工作日週一到週五都吃素,週六週日,你自己選擇,這也是挺不錯的方式,一樣都可以幫助地球節能減碳,也幫助自己善業增加、惡業能夠消滅,福德漸長。
這一生中很多東西想求卻求不到,更有很多煩惱、擔心、害怕的事情,就是因為自己常常犯殺生,或是心裡面常常起瞋恨心、怨天尤人,這些都是業障,只是自己沒有辦法覺察,覺察不到就沒有辦法消除它,就像警察要抓小偷,要知道誰是小偷才行,總不能去路上亂抓。學了佛、受三皈依就是可以幫助自己,開始知道煩惱在哪裡,要從哪裡回頭,從哪裡覺悟,這是用勸勉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夠發心吃素。
那至於要不要受五戒?這完全要看個人的發心,簡單講一下事相上的五戒:「不殺生」就是不要殺害動物。「不偷盜」,佛門有一個完整的說法叫「不與取」。人家沒有答應給你的,不可以擅自去拿。「不邪淫」就是不亂搞男女關係,這個大家都很清楚!再來就是「不妄語」,不妄語就是不騙人,不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損害人、去騙人。或是有種比較嚴重的妄語,就是讓兩個國家戰爭、打仗,這個妄語很嚴重,會造成很多眾生受傷害,乃至於這個妄語還會牽涉到偷盜,因為戰亂會讓人饑寒起盜心,會引發人家不好的行為,所以妄語這條要很小心持守,口為禍福之門,一不小心就容易犯,造作口業。或是講話會酸人家,會諷刺人,這也不要犯,心地要保持清淨,才能做到剛剛講的皈依僧,它是有相對應的關係。再來是「不飲酒」,喝酒會連帶犯了前面的四條戒,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喝。如果做藥用,酒是有它的功效,但是有人喝酒不是品嘗酒,也不是做藥物用,而是狂飲,喝了會醉,喝了以後還開車,問題就更大了,不但自害還會害人。酒後還會亂性,會失去理智,會做出很多不好的事情,所以要做到不喝酒,就能把這些不好的緣斷掉,就不會連帶犯到前面四條。
學佛有很多好處,你會跟人家不一樣。一般大眾都覺得要跟流行。譬如說:一般教小朋友都是叫他們九點要休息﹔每個人都知道晚睡對身體不好,可是現在大家都晚睡,像這種情況不需要跟他們一樣。還有很多事情,像衣著、言語、行為等,像有些不學佛的人,他會小小違規、偶而地不守規矩,心想反正很多人都這樣,可是學了佛的人就知道這樣不行,有時候一點點違規也會釀成大禍,也會產生不可收拾的後果。或是有些不學佛的人,碰到事情,馬上就極度氣憤、就衝動起來,一說話口不擇言會得罪人,所謂「惡語傷人恨難消」,用話去傷害人,人家會報復、甚至到對方家門口去放火。這就是有學佛跟沒有學佛的差別,有學佛的人,他聽見或碰到事情,他的心是安定的,不會馬上抓狂、發飆、或是立即行動,他會先冷靜、先思考,看事情該怎麼解決、怎麼回應會比較好。尤其現代人晚睡肝火旺,脾氣應該也不小,一碰到事情、一煩躁,馬上生氣就要罵人;這時候就要想一想,生氣有用嗎?生氣能解決問題嗎?憤怒能夠解決問題嗎?能夠把事情處理得更好嗎?是絕對不行的。所以有學佛、有受三皈,行為就會不一樣,業也會跟其他人的不一樣,自然會往善業、往和睦、往清淨、往覺悟去發展,不會像別人一樣。
這就是受了三皈依的功德,希望大家聽了後,回去要能夠警覺、要能夠確實做到。還有書會送給大家結緣,希望回去能夠多聽、能夠多看,或是來參加「無量壽經講座」,在講座裡面會講到要怎麼修行,怎麼樣不起煩惱。不是有錢人就沒有煩惱,或者說沒錢的人他就沒有,煩惱跟過什麼樣的生活沒有絕對的關係;煩惱是因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對於虛妄的事情,錯認為是實有的,所以才會生煩惱,因為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才請大家來精舍聽講經,在講座裡面就會講到這些道理,會告訴大家要怎麼樣學佛,怎麼修行才會有成就!
再提醒一次,受三皈不是皈依 悟顯法師,我只是來傳授三皈,這要有很正確的觀念,既不是皈依哪一位法師,也不是皈依哪一個道場,是皈依佛、法、僧,是回頭依止這三個修學的總綱領,這樣學佛在人生當中,才會有目標、才會有方向。
真的都沒有問題了嗎?
問:(師父,如果我們工作關係會晚睡的話,怎麼辦?)
答:看有沒有辦法避免?工作關係晚睡(十一、二點才下班),總不能叫你換工作,那回去就早點休息,生理時鐘雖然會調整,但還是不要超過你的體力負荷,不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累。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吃素食,吃素對於大家很好,有人說:「法師,我們吃素很不方便。」其實,跟大家講,我曾走過很多地方,臺灣是吃素最方便的地方。尤其是在臺北,人在臺北就更沒理由不吃素了,都可以上網去查查看,素食真的多得數也數不清。甚至如果你好美食,也可以把素食當作美食品嘗,今天吃吃這樣、明天吃吃那樣都可以,就是不要吃眾生肉,牠不是甘願要給你吃的,今天只是人類力量比牠強、力氣比牠大,所以用一些方法、手段去奪取牠身上的東西,牠根本也不想要給我們吃,所以一旦吃肉,不但犯了殺生、又犯了偷盜,因為偷盜就是「不與取」!因為心裡不想改,又犯了「妄語」。例如:為了不想轉變,即使心裡知道吃素好,嘴上反而說:這吃素不好,吃了沒體力、不吃牠們會太多成災、牠們本來就是給人吃的、一定做虧心事才吃素等等,又犯了妄語。那還犯了飲酒,因為失去理智了。因為愛吃就多吃了,就是犯淫欲,「淫」這個字有「過多、放縱、迷惑」的意思。一切法本來和合,只是眾生妄有所對。
所以,犯一條後跟著五條也全犯了,不但在事相上是這樣,在心性上也是,因為心與事相上是完全相同的。佛法講的唯心,跟世間法講的唯心論、唯物論不一樣,世間人所說的必然是「有心與物」相對。佛法講的是「心就是物、物就是心」,所以受三皈的時候,要講「形象三寶」:佛,就是佛像;法,就是經書;僧,就是出家人。還要講「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指「自心」。「佛」代表的是覺悟;「法」代表的是正知正見;「僧」代表的是清淨、和合,沒有對待。所以由此可知佛法所講的「心」跟一切萬物是同一體的,不是分開對立的。現在人看佛經也許會覺得很深,實際上講的就是以上所說的這些道理,然後再細部地去分析,為眾生再仔細地說明而已。但總綱領就在佛、法、僧三寶裡面。三寶是一體,不是分開的,自性就是大家的心,本來就是覺悟的,本來就是正知正見,是具有良知良能,也就是都有惻隱之心。如果把佛、法、僧分成三個,那每個人的心就成了三個,三個心就變三個人,有三個不同的覺受,所以不能分開。這是三寶大概的意思,實際的義趣是很深的,有機會到道場來,來用功、來聽經慢慢就會了解。
為了這次皈依有些同修先念十萬聲佛號,希望大家能夠發心念佛、學佛、修行,這裡是淨土宗道場,淨土宗最重要的是念佛,要把心定下來,把散亂除掉。像其他宗派,禪宗的初學接引方式就是用靜坐,相信你們沒有時間靜坐,像剛才有人說回家都十一、二點了,如果還靜坐,坐下去都睡著了;但是可以念佛,念佛很方便,工作時也可以念,處處都可以念,只要有心就會有辦法念的。方法就是念清楚、聽明白「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念出來時不要從心裡空過。「從心空過」就是沒有專心聽,隨口念過去,這就不算有念佛了。念佛的時候不要打妄想,要萬緣放下,尤其是在忙亂、在很煩的時候,或工作時或是有事情煩到了,你先不要煩,趕快把佛號提起來,用力念個十聲,煩惱瞬間就會終止,真的很有效,如果念得好,當然請繼續念不要停,若是念得不好就要再繼續念,瞬間幫你把情緒緩和住,這是相當好的方式。所以希望大家除了吃素,也能夠念佛。
要發心吃素,素食真的很好。會不會生病跟吃素沒直接關係,也不是說吃素就一定不病,但吃素也要會吃,要注意營養,有些不會吃的也會生病。若不注意保健,也可能生病,如果冬天氣候變涼了,還想要逞強,以為自己身體很好,執意都穿短袖,久了寒氣逼到身體裡面來,剛開始沒事,之後就會生病,所以不要逞強。要懂得保健,懂得養生,而吃素不但是養生的方法,還養心。所以要發心吃素,或是一餐、或是一天,最少一個禮拜吃一餐,一個月吃一餐,再不行一年吃一餐可以吧!
念佛可以用十念的方式,睡覺前跟睡醒,吃飯前念十聲,一天吃三餐,加上早上及下午班的開工及休息;那就好幾次了,這樣就有念佛了,學佛很容易很簡單,其實很自在,不會很嚴肅。在《學佛行儀》裡教了很多,把身心調整成莊嚴的方法,這樣人家看到你就生歡喜心,就有安定的感覺、有攝受的感覺,就像馬勝比丘,他是佛陀的弟子,他出去托缽時儀態非常端正,就像現代人學了國際禮儀一樣,相當地莊嚴,舍利弗一看到他,就問:尊者,你的師父是誰?因為他有攝受力,舍利弗一看到就想要向他學習了。他就介紹: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大家讀經都有讀過舍利弗、目犍連這兩位尊者,都是因為看到好的威儀,才來學佛的。大家發心學佛就要做佛教的招牌,在外面時自己就是佛教的招牌、就是佛教的代言人,不是只有出家人才是,所有學佛人都是。所以要去學習好的威儀,不要覺得是約束,會覺得約束就是自己心散亂太放逸,一旦心散亂就會有受約束的感覺。要你站好、要坐好,就覺得:我沒辦法,我就是這樣懶懶散散的,人家不也是這樣!這就是心放逸,點點滴滴都可以從《學佛行儀》裡學得到。這本《學佛行儀》送給大家結緣,如果需要多請都可以跟大家結緣。
歡喜入佛門─正式成為三寶弟子
今天傳授三皈依,受三皈就像你想就讀一間學校,要先註冊。佛教是至善圓滿的教育,它不是宗教、不是哲學,也不是迷信,所講的內容是符合現代人所需要的,對眾生的身心是有絕對的利益和幫助,這就是佛教。「佛」翻成中文叫做覺悟,佛教是教人由迷惑轉覺悟的教育,有別於一般世間的教育。現在世間的教育大多教人追求名利,甚至為了這些物質欲望或虛名而不擇手段,現代世間的教育幾乎已經不教倫理道德,不教禮義廉恥。人的善良天性都泯滅了,學校不教,再配合一些生活上不良訊息的宣傳,眾生惡習氣就越來越深重,善的觀念就越來越薄弱,甚至聽到有人行善還要懷疑人家的善心是不是有什麼目的,是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好處,這種觀念都是錯誤的。這就是現今社會為什麼這麼亂,世界這麼多劫難的原因。都因為人心不善,或是善言難入,人家有一毫的善我們都要隨喜,不要去懷疑,因為這是妄想,是雜念,不要這樣想,我們學佛心才會清淨。
三皈依的三個綱領,是傳授給大眾學佛三個最重要的觀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顧名思義是佛寶、佛像。皈依法就是經典,皈依僧形象三寶就是出家人,出家人不是指一個人,是指修行人。所以皈依不是皈依哪一個法師,是皈依佛、法、僧,由出家的法師代表佛陀來傳授做證明,這是最基本的三皈依的意思。皈依佛,佛就是覺,就是自性覺,眾生的本性本來是覺悟的,是不迷惑的,是清淨的,這是「覺」,既然覺就不迷,也是回歸諸法的本體,這是皈依佛,佛就是佛性,大家都有,沒人例外,現在迷了,從迷惑顛倒裡回過頭來,皈依本具真如佛性,這是皈依佛的意思。
再來就是皈依法,「法」是講法寶,就是正知正見,在佛教經典裡面講,叫「般若智照」,就是佛的「相用」,知道自己有和諸佛如來完全一樣的佛性,現在懂得要回頭,就要依法而行,依般若而行。一般人修五戒十善,發慈悲喜捨心,是不是這樣就能出輪迴?不是!認為修五戒十善可以出輪迴,這觀念是錯誤的,必須要有出離心,有般若智才能出輪迴。不然天人也有五戒十善,而且是屬於上品,有的還得禪定,他怎麼還沒有出輪迴。要用般若才能出輪迴,要依靠佛陀講的正法,「般若」就是告訴眾生諸法皆空,不要執著,一旦有執著就起觀照,開始念佛,萬緣放下,這是皈依法。「皈依僧」,就是在日用平常當中要提得起工夫,在一切境緣當中保持清淨不染,「僧」是清淨不染,是究竟的清淨,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究竟的清淨。僧寶可以分為羅漢,菩薩,還有佛,也就是天台宗講的六即佛,這是皈依僧。
從開始修行一直到達究竟圓滿清淨,在日用平常當中都要提起觀照,而淨土法門就是提倡念佛,所以平時要提起佛號。淨土宗是教內真傳,禪宗是教外別傳。因為淨土法門是教內真傳,所以特別不一樣,指方立向的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那裡是絕對地清淨,所以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就是皈依佛、法、僧。三皈依是學佛的根本,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夠來受,再重受更增益,甚至再聽一遍解釋,一遍再一遍熏習,都沒有關係,只會更好,「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多聽就知道修學的綱領在哪裡。皈依自性的體、相、用。佛是體,般若是相,智慧是用,在一切時一切處的運作,得般若智慧,都是真性清淨無染的作用,所以三皈依可以重受。
學了佛,受三皈後就是佛弟子,要發心來道場參加共修用功,因為在家裡很容易懈怠,所看見所接觸到的都是在家人,是自身所召感的業緣,是這一生業力所感得的家親眷屬,他們也許有的學佛,有些不一定學佛。家人總是比較懈怠一點,一天睡十個小時,你就想:自己只睡八個小時比他們少,五十步笑百步;他們不念佛自己有念,他們不讀經自己還會讀,要是跟他們比那是不行的,一定要到道場來,大家一起共修、一起精進、一起用功,是很不一樣的氣氛,清淨的感覺。學了佛能夠發心到道場共修用功,增進自己的道業,這就是覺悟。
到道場有些注意事項需要講一講,道場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大眾的,不能擅自亂動。男眾禮佛要用東單的拜墊,女眾用西單的拜墊,不要跑到中間拜。很多人學了佛,雖然聽經許多年,一進道場就跑到中間老和尚的拜墊去禮佛,這是鬧笑話了,一看就知道沒有好好學過,所受皈依只是形式皈依,有人還說:三皈依是幾十年前老和尚親自幫他授的。其實他那是形式受了三皈依,純結緣的,所以連佛門的基本規矩禮儀都不曉得,有些甚至稱呼自己師父還直接叫名字,這種也有,還說他有受過戒,什麼樣的都有,這就是形式受三皈。
到道場來要能夠知道道場的規矩。
就是來修行、用功,不要講是非,不要看他人的過失,共修圓滿趕緊回去,不可攀緣,這是精舍這裡一向提倡的。不要同修間私下又互相打電話聊天、傳是非,說今天在道場看見誰,他又如何…,某單位的哪一位法師又怎麼樣,哪一位同修又做了什麼,這些統統都是「是非」,把之前用功的清淨都給破壞掉,這就沒有做到三皈,心在散亂,知見就是世間,行為就是不清淨,這樣就沒有皈依佛,沒有皈依法,也沒有皈依僧。
在道場聽經、用功都穿海青,「海青」這是漢朝的禮服,非常地莊嚴,在佛門裡面一直保留到現在。海青是大禮服,表示自己對於法堂,對於佛法的恭敬心,我們用恭敬心來學,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用恭敬的心來學佛、念佛,這一生一定可以得念佛三昧,一定可以得解脫,可以了生死出三界。
還要做早課、晚課,定課一定要發心做,可以幫助自己把心定下來,不然一整天從早到晚都是在忙世間事,這是非常地不好。
還要吃素。講到吃素大家都有壓力,吃素能減少殺生,從這張嘴開始放生,如有因緣做放生是絕對的好事,但是要會放,不要隨意放下去就任其死掉,那就是做壞事了,要注意生態、注意環保,能夠注意這些細節,圓滿放生就是好事,這很重要。或許有人沒辦法整天吃素,那起碼吃個早齋,或是在自己有辦法決定的狀況下,少吃一頓葷腥,多吃一餐素的,就增長一份功德,吃葷腥會增長罪業,這是講實話,受了三皈依雖然沒有戒律的要求,但是還是要發心。知道吃素可以幫助眾生遠離痛苦,就要儘量去做,試看看當自己被刀子割到有多痛、被油噴到、火燙到都很痛苦,當這些畜生被殺,牠們心中有多恐怖,牠也有自己的家親眷屬,也有牠的小孩,這樣吃牠們,牠恨死你,一定找你報復。反觀我們要是看到自己的家人活生生被殺、被吃,被丟下去煮,那是什麼感覺?所以要將心比心,要發心吃素,一定要有慈悲心,這是必然的。吃素的人那種慈悲攝受力不一樣,眾生看到就歡喜,知道不會被傷害。
至於持午那要看每個人身體狀況,持午是修行的助緣,如果可以發心的話那非常好,少吃少睡少欲望少妄想。如果不吃肚子餓得發昏,那還是吃一點,不要傷到胃。
學佛要度自己的父母來學佛,度小孩來學佛,度親戚朋友學佛,讓他們都來受三皈,讓他們都得到佛法的真實益處,這是幫助沒有學佛的人學佛,大家要學阿彌陀佛,「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因為我們自己也還是凡夫,沒有辦法令已度的人成佛,但是未度有情應該可以令得度,有這個發心替眾生著想,這是孝順。很多人以為學了佛,孝道就有虧,實際上不會,世間人的孝順只在一世,佛法的孝順是讓你的父母,你的家親眷屬永遠脫離輪迴。如果自己的小孩或是父母,墮到畜生道要被宰殺,那是件多可怕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現在幫助他們學佛。要是他們一下子還不能接受,就善巧方便替他們種善根,如果家親眷屬真的沒有緣,不願意一起來學佛,那就發心做流通法寶的事情,幫助其他人學佛。
皈依三寶後,就是三寶弟子,要盡力流通正法;三寶弟子所有跟佛法有關的著作、所有的說法皆歸三寶,不是屬於自己的,也許將來大家學佛學得很深入,也能著作等身,但這一切一定是歸向三寶,所寫的內容要依三寶而說,其中沒有自己的名利,不要說「我是某某某,做了什麼…」,一切都是歸佛門、歸祖師。文殊師利菩薩在經典中,代表智慧第一,佛請他出來說法,他都還說:「我今承佛威神力」,承佛威神力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承佛威神力不敢自專、不敢有自己的意思。現在很多人學佛連基本觀念都沒有,總說:我的看法、我對佛教的看法、我對佛教的想法…這就是我執、我見、我慢、我愛,這是沒有真皈依,連最基本的都沒有做到,還談什麼五戒、菩薩戒、比丘戒,還談什麼心性,那就更不用說了,這種就是沒有根沒有基礎。
學了佛要幫助眾生聞法,要幫助流通正法,把法寶盡力送出去,絕對不要障礙眾生聞法,只要眾生有一絲毫學佛的因緣,要趕緊幫他請法寶送給他,自願幫他寄。否則法講得再對也不是佛弟子,不算有皈依三寶,因為皈依法,正而不邪。人家要聽聞佛法還找理由,用道場的章程來障礙他,這是知見偏邪。一個道場制定請法寶的章程,只是為了幫助眾生聞法,所有的章程不能違背這個宗旨。就像道場成立的宗旨,是要讓眾生能了生死出三界。流通法寶的宗旨是要讓眾生能夠聞法,而所訂的章程不能違背「流通正法,令眾生聽聞佛法」這個原則。有很多人不曉得這點,還說結緣印送的經書也沒人看。誰說沒有人看,經書正流通到全世界,有的經書現有二十幾種語言的版本,不光是中國,不光是台灣,不光是亞太地區,有翻成英文、法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越南文、緬甸文都有,藏文、蒙古文、日文的……,全球多少人在看。所以不要以為印了沒有人看,看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要有智慧,要有正見。不要因為有些人不歡喜眾生學佛,看到某些不好的現象去跟你反應,就不願流通了,這是因噎廢食。自己原本沒有智慧,學了佛皈依佛要有智慧,佛是一切智覺,不要想這書印出去沒人看多浪費,不會浪費的,決定功不唐捐,有經書在的地方就有護法善神,要是大家能夠落實剛講的話,受了三皈依,你是真正的三皈弟子,就會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保護你們,使你們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這是佛在經上講的,剛講的這些你都具備、都做到,或是朝這個方向去做,那三十六位善神晝夜擁護你。若是受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戒善神保護你,若能持不殺生戒,甚至能保護你連指甲都不會斷掉,可以保護得這麼仔細。
現在特別迫切需要流通正法,眾生拿錢印法寶,道場不是只幫忙印,還要想辦法幫忙流通,要發心做到,這是真正的學佛。而道場不能認為這法寶是你的,請法寶要填什麼法寶申請表,跟誰申請?不是跟你申請,因為沒有一樣是你的,詞用錯了要背因果的。可以用「索取」因為是代為眾生管理,代為眾生流通,代為眾生印送。說「索取」可以,不是「申請」,申請還要經過你的審核通過,你必須是祖師大德、要有明心見性才行,要是沒有明心見性,憑一己之意,去認為什麼人該不該有或該不該看,要是決定錯了,斷人法身慧命,這都要背因果,所以這觀念很重要。
法寶不是向哪一個單位申請,是向它索取,像道場,你就是來索取來請取,這裡只是代為流通,代為管理,沒有一樣法寶是屬於道場的,即使是道場印的也不是,不能據為己有,是掛名精舍印的,所以要有正知正見,不可以把法寶據為己有,愛給不給,愛做不做。有人以為自己只是做義工,做義工沒有什麼責任,一樣都有責任。義工是你的發心,做得好有功德,做得不好一樣有過失,這是三皈依大概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夠受持。
傳授三皈依
三皈依是佛教修學的三個綱領,不是皈依哪一個法師,不是皈依哪一個道場。聽說現在外面有的地方很誇張:「你是我的皈依弟子,每個月都要供養」。佛門沒有這種事。傳授三皈就是傳授修學佛法的三個重點,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就是正知正見;僧就是清淨不染,這是佛、法、僧。受了三皈以後,就要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起心動念要覺,不能迷。有人說學佛是迷信,學佛並不是迷信,學佛是學覺悟;有人本身不了解佛法,就說佛教是迷信,這個說法才是迷信。只有因不明了就去相信,才叫迷信。受了三皈就已經明了且相信了,這絕不是迷信。
「皈依佛」就是依止覺悟,要依般若波羅蜜多才是覺悟。法就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要依經典所說的,佛教四依法,要依法不依人,現代很多都是依人不依法,看哪一位法師自己跟他比較熟,或他講的話還蠻中聽的,我就依止他,這是依人不依法,佛教我們要依法不依人。再來是依義不依語,經典翻成中文,有它的義趣存在,但很多人看經卻死在句下,不知道經典要表達的義趣,實際上所有的經典說的就是「諸法實相」,就是教我們除斷貪瞋癡慢,不要再輪迴了,這才是經典的義趣。所以要依義不依語,雖然言詞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是詞能達義,只要懂得它的義趣。
經典的翻譯,從東漢末年永平十年一直到宋朝,經歷了好幾百年,經典一直到宋朝才有大藏經,每個朝代不同,用詞也有不同,甚至譯法也不同,總會有一些不同的用語出現,但是要能夠體會它的義趣。能體會義趣之後,佛又教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能幫助你究竟解脫煩惱;像人天乘就屬於不了義,只是教眾生在這世間做好事、做好人,這在佛門判為不了義法。「了義法」涵蓋著人天乘,但是人天乘不能涵蓋「了義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雖然是同一心,但是作用不同、果報不同。具足五戒十善,可以升天、可以得人身,做點善事家庭也許有一點幸福圓滿,但不會太多。了義法卻可以令你徹底地解脫,得到你想要的圓滿,這是真了義。還有一種了義,就是能夠幫助你快速把煩惱放下,這是了義、頓超的方式。講到頓超,祖師大德常說淨土是了義當中的了義,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學,而且都很容易學,印光大師講:「用功少而收效速。」這句話大家最喜歡。不要以為是:念佛念得少,得到的效果就可以很大。不能這樣解,意思是說不用像其他法門,有這麼多的前行方便,直接念這句佛號就可以成就。念佛要念得專,質量要好、品質要佳,這是依了義法。依了義法之後,佛教我們還要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智慧不能迷失掉,智慧是眾生本來具有的;在淨土宗就是佛號不能間斷、不要夾雜。早上要做早課,晚上要做晚課,時間長短可以自己拿捏,全在個人發心,不是說受了三皈就非要做多長的早課,那都是自己的發心。甚至像一串念珠一百零八顆,念個一圈也是早課,念個一圈也是晚課,有時間就多念兩圈,念個十圈那就是一千聲,當作早課也可以,沒有時間,念十聲,也可以當早課,就是要定時熏習,這是依智不依識。你在起煩惱的時候就是「識」,不管是什麼事情,或誰對誰錯,當起煩惱了,就是識在作用,不用講到八識五十一心所這麼複雜。起煩惱的時候就是意識在作用,總是放不下、看不破,所以佛教我們依智不依識,在淨宗就是依靠這句佛號,這是「皈依法」。
「皈依僧」是清淨無染,在所有的時候,身要合於律儀,像來精舍受皈依的同修,都有一本《學佛行儀》結緣;由身得清淨,由外而內再來心得清涼。《楞嚴經》講:「我以執身次第執心。然後身心一切通利。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先把身調伏好,再來由外而內調心,這是一個漸次的方法。不要講到律儀,就認為是要約束人,律儀並不約束人,它可以幫助你得定、開慧,先有戒才有定,才有慧。有些人以為,不受戒那就沒事,不會有犯戒的果報,佛在經上講:「有戒可犯名菩薩,無戒可犯名為外道」。外道就是不學佛的人。你有律儀,不小心違犯了,你還能稱得上是一個學佛人,甚至可以稱為菩薩,菩薩是覺有情,還在修行,有時還會有過失,因為他學過,他知道,所以他能懺悔、能改過。外道卻不曉得這樣做是不對的,不知道這樣做會輪迴,就是無戒可犯、沒有律儀可犯,所以說是外道。勸大家能夠受五戒、受菩薩戒,就是依照佛在經上告訴大家的這個道理去做,能受戒都是相當殊勝的,甚至受了菩薩戒,永遠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戒沒有在退戒的,一受永受。五戒有滿分受、多分受、少分受,受一條也可以,不一定一次學五條,菩薩戒就全部都要學,受了戒有好處,能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世還受菩薩戒,這是非常殊勝的,這是「皈依僧」。所以受三皈,法師是把修學的綱領傳授給大眾,當然也不是皈依我。有些同修雖是老和尚幫他授的三皈,但也不是皈依老和尚,不要以為是老和尚傳給你所以比較殊勝,其實都一樣的。所講的跟佛講的必然相同,因為都是代替釋迦牟尼佛來傳授三個修學綱領。儀式中拜,不是拜法師,是拜佛像,大家是拜佛做老師。
如果是其他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可以受三皈,因為你跟上帝是父子關係,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並沒有衝突;在家有好父母,在外有好老師,你父母一定很高興,這是真話。佛教之所以廣大就是沒有侷限,並沒有說你信了其他的宗教,就不能來學佛,沒有說一定要捨棄其他的生活才能來學佛!祖師講:「但向塵中了自心」,這個才是佛法。
三皈內容說的,皈依佛從於今日不皈依外道,不皈依外道經典、外道徒眾,就是希望你盡形壽不要退轉,一退轉那就學外道了,一起煩惱就是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這皈依儀式相當簡單,最重要是要有恭敬心,一切法從恭敬心當中求,至誠能夠感通。受完後回去,要記得這三個綱領,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覺、要正、要淨。皈依佛、法、僧,我們常唱的三皈依,自皈依佛不是「自從」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是倒裝句,佛不在心外,覺悟的心就是本來具有的,正知正見的心就是本來具有的,清淨不染的心,清淨不染的行為就是眾生本來具足的,所以叫「三自皈」,皈依自性不是向外求,要能懂這個道理。
希望大家能夠吃素,素食是時尚,素食可以說是現代化的飲食趨勢,絕對比吃葷的方便,吃葷的還要吐骨頭,多不方便,像吃魚,那ㄧ餐吃得很不安穩,因為怕魚刺扎到。還有一個吃葷的例子:有位同修想,那我吃麥當勞就好了,麥當勞都沒有刺、也沒有骨頭,但是還是會跟眾生結惡緣,眾生看到你就會特別地不歡喜。吃素身上有慈悲的光明,有一種令眾生歡喜的光明,動物看到你,知道你不會傷害牠,你不會惱害牠,最低限度牠曉得你不會把牠吃掉,所以素食的好處特別多。再去看看醫院生病的人,還是吃葷的多;戰爭就是殺生來的,想要這世上沒有戰爭,除非眾生不食肉。殺害眾生吃眾生肉,眾生死了以後就像《楞嚴經》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牠們變成人之後來一個大屠殺,才有戰爭、人禍,這都是有因果的。如果你在家非得要煮葷的,那受三皈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之後在萬不得已非煮葷腥的時候,一定要幫牠念佛迴向,希望牠能夠超脫畜生身,這是不得已的方便。但還是盡量不要吃葷腥,實在不能夠避免你就要少吃,再來就不要吃,這樣最好。讓整個家庭都知道吃素的好處,吃素是健康的。有些人會告訴你,素料裡面有很多不好的東西,實際上還是葷腥比較多不好的,最重要的是葷腥裡帶有瞋恨心,是跟眾生結惡緣。也有人說吃素,蔬菜也有生命,那算不算殺生?這個妄想打得很大。蔬菜有沒有生命?如果說蔬菜有生命,那桌椅板凳也有生命,他們的理論是:用好的音樂給它聽,它會聽,會長得好,它能聽所以它有生命;那水也有生命。他認為說,你把它砍掉了它就算死亡,這是把植物擬人化,就像我們拿刀子把東西切斷,那東西自然就呈現兩段的現象,你不能說它分成兩段,它生命結束了。
在佛教生命的定義是有意識心、有七情五欲、有情識的反應;佛告訴我們蔬菜、植物是屬無情眾生,只是有時會有一些鬼神附在上面。所以像以前要砍樹,都要先祭拜,不像現代電鋸拿來就砍了,如有鬼神附在樹上,你砍那棵樹就好像拆它的房子,因為它是寄居在那樹上。所以不能夠說吃蔬菜就等於殺生,蔬菜沒有情識。有生命必須要有八識,有七情五欲,有這些作用。像動物就會執著,你要殺牠,牠就會跑、會哭。大家要曉得,吃這些青菜,你只是看到它有變化,不能說它有生命。很多東西都有變化,家裡的用品很多也都有變化,你不能夠說它有變化就是有生命,給蔬菜好的土壤、好的養分,它就變化出肥壯健康的樣子;你要是不理它,也不給它陽光,它就是呈現枯萎的樣子,這是變化相,不能說是有生命,這點要相當清楚。
最後還是叮嚀大家要吃素,如果真的不行,煮葷的時候,幫牠念阿彌陀佛迴向,或是念往生咒迴向,這是不得已的方式。有些法師不勸人吃素是因為怕初學聽到一定要吃素,他就不來學佛,所以先跟他說好好好沒有關係,可以吃,開方便是因為眾生不能接受。甚至有人說,佛陀時代也吃葷腥。但佛在《楞嚴經》講:「都是我神力化現」。佛陀在世的時候是這樣子,現在佛陀不在,吃了口口都要還。所以普勸眾生能夠選用素食來當自己的飲食。
三皈傳授
今天三皈依儀式是使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為弟子授三皈所用的儀軌,是相當殊勝,儀式也非常地簡單。重點是在於受三皈以後,要怎麼樣做個佛弟子。
皈就是皈依,每一個人都很清楚,但再講深刻一點,就是「認同」的意思,因為認同佛法,認同佛教,所以願意來做三寶弟子,這認同就是從現在開始,三皈:皈依佛、法、僧,翻成中文就是覺、正、淨,今天願意認同佛陀的教育,從迷、邪、染回頭,皈依覺、正、淨。願意轉變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從迷、邪、染回頭。每個人都想要回皈、都想要回頭依覺、正、淨,那第一個,對於經教要能了解,也就是從佛法的「解門」入手,你才能夠修行,如果不了解道理,沒有聽經,不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也不知道佛教的教義是什麼,誤以為就是修修善、念念佛,臨終再助念一下,然後就到西方淨土去了,總以為佛法就是如此,甚至認為所有的宗教都一樣,今天來佛門皈依,明天到別的地方受洗,如果沒有透過聽經,是不能夠了解佛教究竟是什麼,所以聽經在佛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帶過一次佛七,也沒有做過經懺佛事,最主要的就是講經,可見佛門最重視的就是講經,只有講經才是真正的超度法會,能夠度現在的眾生,能夠度未來的眾生,能夠度眼前的眾生,「眼前」就是有形的眾生,也能夠度無形的眾生,真是冥陽兩利。今天正巧是釋迦牟尼佛誕辰,叫做佛誕日,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要了解三皈的意思,佛要我們皈依的是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你有跟佛完全一樣的清淨真心,這叫做自性覺,佛陀的教育就是要教眾生皈依自性覺,教眾生明心見性,任何的宗派都一樣,不是說淨土宗就不用。現在學淨土的,很多都忽略了這點,以為只要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就一了百了了,即使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要修行,佛還是要教大家明心見性。《觀經》裡的九品往生,九品統統都是要見性的,淨宗的《無量壽經》三輩,每一輩都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發」是顯發的意思,「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淨宗狹義的來說,是一心念佛;廣義的來說,就是心念清淨,無有他想,無論做什麼事、隨緣應物,都只是一心的作用而已,如同水一樣,在圓則圓,在方則方,不失其「濕性」,這是一向專念。
所以發菩提心是「體」,一向專念是「用」,體用一如,這是淨宗修學的總依止。三輩九品要談的都是明心見性,不是只教你在事相上做做好事、做做好人,當然遠不止如此而已,哪是這樣就能夠成佛了。很多人聽到這講法,又有疑問,那是不是好人不要做、好事不用做了?好人不做你就是個壞人,不做好事那就只會做壞事,更不能成就。所以要會聽經,佛出世講的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很多現代的學佛人都忘記。沒有見性,你學什麼都是枉然,這個觀念非常重要。
那要用什麼方式才能見性?有人誤以為六祖能見性,是因為他在後堂掃地、舂米;若以為這樣就能見性,那是外道說,以為只要多做事、努力做、勤苦做,這樣就能見性,不是這樣的,見性要依法來見,依著佛陀講的正法,依著大乘佛法,這樣才能見性。在大乘佛法裡面,最重要的是一乘的經典《華嚴經》、《法華經》、《梵網經》都是,想明心見性要依著一乘的了義來修習,不是依人天乘,不是依小乘,《法華經》講:「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小智就是小乘,在法華會上,小乘尚且被佛喝斥,何況是不了義的人天乘。《維摩詰經》中,須彌燈王如來的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舍利弗等二乘的羅漢,用盡他的神通道力,都沒有辦法上得了師子座,後來請問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告訴他:「汝等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可登座」。就是要你發無上正覺之心,就是開明本性,你的本性完全顯露出來,才能夠登須彌燈王如來的師子座,這師子座就是眾生的常住常坐之處,也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想要登座,就要依法,要見性,要依著佛陀講的一乘經典,這才能見,不是依外道典籍或是依世間典籍,依那些都不能見。
皈依僧,「僧」就是不落知見、不落知解,不是只有聽到道理如此而已,要去做轉變,要真真實實地從一切境界當中回頭,從迷惑顛倒裡回頭,這叫「僧」,這是因上的僧。至於果上的僧,「僧」翻成中文就是「和合無礙」的意思,於一切法和合無礙,無論理事、因果、性向,大能入小、小能入大,這是真正的僧,這僧不是凡夫,是講果上的僧。現在講果還太早,要先修因,因就是現在要怎麼做,所以現在先要認同佛法,願意學佛教,就算是從迷惑顛倒裡面回頭。
佛教最重視的一項功課就是吃素,有人問受三皈是不是就不能吃葷腥了?當然不是。但是鼓勵吃素,希望大家盡量吃素,最好不要再吃葷腥,這才能算是開始皈依,沒有吃素還要跟人說自己是佛弟子,那佛在《楞嚴經》講,他不承認,所以要當個佛弟子,就從現在開始發心吃素,開始做真正的佛弟子。吃素其實不會不健康、不會營養不夠,很多人誤認為吃素會營養不良,實際上不會,吃素是真正健康的飲食,而且在每一餐當中,都跟一切眾生結善緣,吃葷腥則是天天跟眾生結惡緣,而且這些眾生將來一定會報復你;吃素卻不會,吃素就跟眾生結善緣,吃得久了,這些小動物看到你也歡喜,牠會保護你,牠會跟你很好,無論你走到哪兒,人人看了歡喜,這是吃素的功德。所以講落實三皈,要從吃素開始做。
每天也要定一些功課,念念佛、做早、晚課,這才算有一點開始學佛,如此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才能夠真正明心見性,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也是要見性。
還要再跟大家強調的是現在很多道場講的內容,就是佛在世時所喝斥的外道法,剛開始講法都會投其所好,給你的利益其實是非常短暫的,好像嘗到了一點甜頭,但是實際上受到的損害更大,不但不能夠改正煩惱習氣,煩惱習氣還會在心中默默的、秘密地增長。這一點要相當地注意,不要碰到世間能言善道的人,他會投其所好,隨順你的愛好去說法使你歡喜,讓你耽溺世間永遠都出不了輪迴;所講的這種內容不是佛教的正法,佛弟子都不要去聽,也不要去學。
皈依證的內容,大概說一下: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妙音是佛替你們取的名字,《無量壽經》講的,大家現在接觸到淨土法門,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後,同名「妙音如來」。始從今日,從今天開始,種成佛的因,乃至命存,「命存」就是直到命終的時候,皈依佛陀兩足中尊,佛陀是福慧二足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達摩就是法的意思,法可以幫助離欲,能離欲是最尊貴的。「欲」就是欲求、貪欲。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在所有的團體裡面,僧團是最受大眾所尊敬的,加入僧團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心裡面煩惱放下,同樣是人類,你比人家煩惱更少,欲望更少,慈悲心更多,那就是諸眾中尊。
既皈依佛,以佛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天神;就是從現在開始就不要再接觸外道了。既皈依法,以法為師,以佛陀講的經教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像現在盛行的《弟子規》、《感應篇》這些,統統不要去皈依,這些不是佛法!這是保護大家學佛的善根,受了三皈,是不是真正的三皈弟子,就看大家有沒有決心、有沒有毅力當個佛弟子,不要人家幾句話:「你沒有基礎」,要你再學一點世間法,心就動搖了!從現在開始皈依佛法,就不要再去學那些東西,那對你的道業一點幫助都沒有,不但對道業沒有幫助,還會增長世間意、增長情見,所以釋迦牟尼佛教誡弟子,絕對不要去看這些東西,這是佛陀的教誡。佛在臨終的時候講,要「以戒為師、以法為師。」法就是佛所講的佛法,而不是世間人講的典籍,講那些世間話的人他自己生死都沒有了,還在沈淪,看他的文章作品怎麼能夠幫眾生了生脫死?所以佛說不要皈依外道典籍,外道教人心外求法,心裡一旦有煩惱,人家跟你講一些世間話,告訴你要怎麼樣子讓家庭幸福、讓事業圓滿,講怎麼會有幸福人生…,這些統統都是在欺騙你,要你墮落輪迴。
釋迦牟尼佛對眾生無所求,不會欺騙眾生,只有學佛才能真正消災免難,業障消了,處於什麼境界都歡喜。業障沒有消,一直往境界上去求,心只會越求越苦,求到了這一樣,還有別樣求不到,還想再求,越求越多,越想越多。這絕不是佛陀的教育,佛教眾生,皈依法離欲中尊,真正的佛法可以幫助眾生離欲,離欲求心,而不是用《弟子規》或用《感應篇》,用這些東西沒有辦法幫助眾生離欲,沒有辦法幫助眾生解脫。精舍完全沒有這些世間典籍,在這裡要看就看佛經,想深信因果,就看大乘經,就讀《無量壽經》,不用讀《了凡四訓》;只學憨山大師就好,不用學袁了凡,袁了凡是個凡夫,生死沒有了。憨山大師同樣遇到雲谷禪師,萬緣放下、明心見性,當生解脫成為一代祖師。碰到同樣一個人,但是結果大不一樣,當然要挑殊勝的來學。
相信大家都知道,黃金跟瓦礫應該要選擇哪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是選擇黃金,不是選擇瓦礫。了凡先生就是對世間放不下,貪求名聞利養,而雲谷禪師也非常地慈悲,幫助他讓他隨心滿願,教他念準提咒,消一點業,但是念準提咒的功德不是只有給你世間的名利而已,它還可以給你更多,但是袁了凡只要世間名利,準提菩薩也就只給他世間的好處。
再來既皈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不是說出家人以外的就是外道徒眾,如果身旁的同參道友,拉著要你去學世間法,這些都是外道徒眾,牽引著你,動搖你的信心、動搖你的道心哪!如果有哪位法師在提倡這些,說對學佛會有幫助,對道業會有幫助,那是騙人的,要騙那些腳跟不穩的人再去輪迴,引誘眾生不要皈依佛陀,他們所教的是要三寶弟子背師叛道,這種人不能親近,如果一聽到要你去學世間法,就要知道這是外道邪師、外道徒眾,所以才提倡讀這些外道典籍,而他就是外道邪師,這點要相當地清楚,不要再皈依外道徒眾了。
大家身邊就充斥著讓你道業沒有辦法增進的人,不斷給你情、給你愛、給你束縛,當然除了自身心中有貪瞋癡,還有外緣也非常地不好。從現在開始皈依佛陀,不要再跟這些退緣接觸,心既不攀緣,身也不要聽他們蠱惑而跟從,真正能做到,這才是真正的皈依。
皈依證內容說明
阿闍黎存念 我弟子 妙音 始從今日 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兩足中尊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既皈依佛 以佛為師 從於今日至命終時 不得皈依外道天神
既皈依法 以法為師 從於今日至命終時 不得皈依外道典籍
既皈依僧 以僧為師 從於今日至命終時 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茲有信士    至誠皈向三寶禮請
悟 顯 法師為三皈證明阿闍黎 更取法名曰 妙音 從今以後 盡此形命 誓依佛為師 誓學法藏 誓敬僧眾 於佛教誡信受奉行

  三皈證明阿闍黎 悟 顯
年  月  日
右給 妙 音 居士收執

本文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為大眾授三皈的原文內容,我們用這個又簡單又方便,等於釋迦牟尼佛在世幫我們傳授三皈,意義相當好。
阿闍黎存念,阿闍黎翻成中文是「軌範師」,就是現代說的模範老師。我弟子 妙音,我們道場傳授三皈,都是用「妙音」做大家的法名,而在精舍裡,法名可以自己取。因為法名就是希望自己在佛法能夠增上,有提升的作用,對你們自己有幫助。叫著你的法名,就能夠提醒你,每個人叫你,就提醒你一次,是對你修行增進有幫助的名字,這稱為法名。我們用「妙音」,妙音是依據《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裡面的經文「同名妙音如來。」大家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同名妙音如來。始從今日,就是從現在開始,乃至命存,命存就是到你臨終的時候。盡形壽是指這一期壽命,盡形壽皈依佛陀,皈依佛陀兩足中尊。佛是印度話,全名叫做「佛陀耶」,兩足中尊,不是說兩隻腳裡面最尊貴的,兩足就是指「福、慧二足」,福報跟智慧圓滿具足。而且在福、慧諸滿足中還是最為尊貴、增上的,這是「兩足中尊」。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達摩是法,「皈依法」依止此法,此法是能離欲的,可以幫助眾生離開貪、瞋、癡,離開種種煩惱,所以這正知正見就是法中最殊勝的,這是「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就是皈依僧寶,僧是清淨無礙,諸眾中尊,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僧人是指的一個心清淨的人,這種人在大眾裡面是最為尊貴的,這是簡單解釋三寶。
接著下文是:既皈依佛,以佛為師,「三皈依」其實也是世間說的「拜老師」,以佛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都是盡形壽的意思,也就是終其一生不得皈依外道天神。佛門講外道是指「心外求法」,不是指其他的宗教,希望大家不要誤會,其他宗教只要不是心外求法,就不屬於佛門所指的外道;如果還認為有一法在你心外,與心相對立,也就是:你心在起煩惱,此時你自己就是外道,我們不看別人,就看自己;所謂「外道天神」,這是講它的意涵,從形象上講,當然就是皈依三寶後不再學其他的宗教。
既皈依法,以法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外道也有他們的說法、想法,也有典籍,但都是不究竟、不了義的,佛門裡面要皈依大乘經典,像《華嚴經》、《法華經》、《梵網經》,乃至《楞嚴經》、《圓覺經》,及《無量壽經》,當然,大乘經典還有很多,這裡是略舉幾部,像《涅槃經》也是,要依止大乘經典,才是了義法,這才真做到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
既皈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如果在修學上有問題,想要了解佛法,要到道場請問講說正法的法師,不是剃了頭就保證是正知正見;要看所講的佛法是不是正確的,那要怎麼判定呢?他所說的法一定是要你捨離煩惱,捨離貪欲想,教你出三界六道輪迴,那這位法師說的法才是正知正見,不然無論他說什麼法,都不能稱為正知正見,這是「皈依僧」。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從現在起也不再跟外道的徒眾學習,只是不跟他學,不是跟他敵對,這點要搞清楚,不可以有跟他敵對的心態,佛法是講和合的。在佛教的歷史上,佛教從來不跟其他宗教敵對,佛教徒也沒有主動發動過戰爭。因為殺生是不對的,殺害動物就已經是非常不應該了,何況殺人,殺人是很嚴重的過失,是絕對不可以的,這是簡單的解釋「皈依僧」這部分。
後面:茲有信士 某某某 至誠皈向三寶,禮請 悟顯 法師,為三皈證明阿闍黎,就是為大家證明,做三皈儀式,傳授三皈等於是為作證明,不是皈依我,這裡再強調,不是皈依哪一位法師,更取法名曰妙音,從今以後,盡此形命,誓依佛為師,誓學法藏,誓敬僧眾,於佛教誡信受奉行。這是簡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