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一)






目錄
懺悔文開示
聽經聞法學放下
為何要學佛
成佛從說好話做起
如何是真精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何布施福報最大
學佛如何能得定
法器代表的意義
在工作中如何用功
為什麼要拜懺
什麼是修行道上的順逆緣
如何讓心靜下來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懺悔文開示
為什麼要懺悔?
因為不曉得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業障不一定會消掉。一開始我們稱法名:「我弟子某甲」,某甲是自稱法名,「從於無始」,從無始劫來「以至今生」,到現在,做一個總清算,所有的「毀破三寶」,「作一闡提」,一闡提翻作中文就是斷善根,沒有善根。過去生毀壞三寶,沒有善根,「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毀謗大乘經典又不學如來的般若智慧,「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殺父害母然後又出佛身血,這是五逆罪。「汙僧伽藍」,伽藍就是道場,就是清淨地。破壞道場和合,有意無意的都有,「破他梵行」,看到人家修行就想要去障礙,想要去毀壞人家的戒行或是人家的道心,我們過去生,乃至這一生都有。看到人家修行用功,就在後面說:你看他修行成這樣子。我們要小心,自己可能都是毀謗常不輕菩薩的人,有人修行六親不認,修行的時候念佛如喪考妣,好像父母雙亡一樣,一切不管。但是人家看到就開始批評了:你看他念佛,念得跟瘋子一樣。
我們都曾經有意無意造作這種口業,給修行人壓力,這是不對的,是我們自己少善根、少福德,所以這也要懺悔。「焚毀塔寺」,我們現在不會去焚毀塔寺,現在焚毀塔寺,就是指破壞道場,破壞道場的和合。來道場沒有遵守規矩,沒有遵守律儀,想說自己幫道場做過什麼事情,有特殊的權利,這都是焚毀塔寺。
「盜用僧物」,有些居士很誇張,他說:我有捐菜給道場,煮菜煮好我要帶一點回去,這是不行的,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裡面去,你要再撈回來就不會是原來那一滴水了,這是盜用僧物。僧物是出家人的乃至四眾物品,跟他講這樣不行,他也不信。所以「起諸邪見」,認為沒有因果,「撥無因果」,而且他不近善友,專門在日用平常當中糾結朋黨,跟惡知識在一起,所以叫「狎近惡友」、「違背良師」、不聽佛教、不聽出家人的教導,違背良師、違背經法,乃至我們自己「自作教他」「見聞隨喜」,自己做又教人家做,看人家沒有智慧,沒有正見還心生歡喜,見聞還隨喜,所以「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希望大家在拜懺的時候,要生起真正的慚愧心,把這些罪障「克誠披露,求哀懺悔」,請求佛菩薩哀愍我們、拔濟我們,在佛前懺悔,再也不這樣做,「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惟願佛、法、僧三寶,慈悲攝受。我希望佛為我作證明,來攝受我,「放淨光明,照觸我身」佛放光照觸我身,希望佛為我加持,我絕不會再做這些罪業,希望諸惡消滅,我之前毀破三寶、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汙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邪見、撥無因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等業,「諸惡消滅」,這些罪障都能夠消滅,「三障蠲除」,三障就是惑障、業障、報障,三障全部都能夠消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恢復我本來的面目,回復我跟佛一樣究竟圓滿清淨的真心,《楞嚴經》講:「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懺悔文很特別,我學佛到出家有十幾年了,沒有看過這文章,這是出家人在登壇受三壇大戒時用的。拿出來供養大家,跟大家分享!這是相當好的懺悔文,自己在家也可以常常這樣懺悔,因為確實祖師大德把我們過去生乃至今生所做的壞事,在這一篇中都做個總結,在佛前發露,發露就是說出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問題,說出自己的毛病,真正悔改不再造作,不然我們每天懺悔:弟子某某業障深重!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這一篇相當好,是很特別的懺悔文,供養大家。

聽經聞法學放下
我們常要想一想還有多少日子可以過?「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如同水中的魚,水越來越少,那還有什麼好快樂的呢?年輕的人要想《楞嚴經》講的:我的年紀三、四十歲,已經比十歲、二十歲的時候還要再老很多。從古以來這些孤墳,都是少年人多。所以要發菩提心,發覺悟的心,要勇猛精進。像徹悟大師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還有夏蓮居老居士講:「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我們要持戒,遵守佛陀的教誡,在這世間要守法,守規矩,很多人不會犯嚴重的法律,但是他會鑽法律漏洞。這都是犯盜戒,不但犯盜戒,還犯了不壞國制戒,這都是學佛人應當學的。學佛應該學三聚淨戒:所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跟饒益有情戒。一切善法我們應當發心奉持,一切律儀應當要遵守,念念為眾生,要發菩提心把自己放下,做什麼事情不要為自己的名聞利養及我見我相去做,這是很重要的。人就是太多時間及想念都是為自己,所以就在這裡輪迴,造作惡業。無論善報惡報都是輪迴都是苦,因為樂報不長久,樂是壞苦。苦是苦苦,終不會變成樂,所以三界輪迴是苦。
釋迦牟尼佛看到這苦惱眾生的現象,所以他發心學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了讓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讓眾生出輪迴,永遠不要在輪迴的模式下生活。所以聽經就很重要,持戒念佛看經教,因為經典裡面講的統統都是我們不覺察的問題,而且都非常嚴重,我們心粗還以為說一兩個妄語沒有什麼,做一兩件不守規矩的事情沒什麼,可是在佛法、在因果裡面講結罪不在於事相,是在於心態上。你的心就是我們講的心王,心王能夠執持所有的心,心所法,所以結罪都在眾生的心,不是事相上有做沒做,而是心地上是怎樣的存心,所以說因果絲毫不會錯,因為意識會把你的行為做紀錄,就像我們現在的記憶體一樣,它會寫入,它會記起來,而且永遠都不會忘,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真的,也許現在不會現前,但是當現前的時候大家就要小心了,一定會害怕。《地藏經》講:「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沒有人會願意替你受這樣的果報,也沒有辦法代,所以我們要聽經,要修行。聽經真的很重要,聽經要把我放下,把成見放下,這才聽得進去。不是我來看看祖師大德怎麼說,那個還是我見,還是顛倒,祖師大德他們是把我放下的,我們帶著輪迴心看祖師大德的著作,生輪迴見,「欲入如來。大圓覺海。終不能至。」這是佛在《圓覺經》上告訴我們的。聽經不要只聽是非,不要專聽現在又發生什麼事,大家聽師父講經很喜歡聽師父現在又發生什麼事,其實師父發生什麼事,那是師父的境界。要問我們自己的心是不是在攀緣?心是不是在顛倒?有沒有辦法覺察,這很重要。所以聽師父或是聽哪位法師講經,都不要只聽是非,而要聽對治自己煩惱習氣的,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益於病」,對我們有益的話不一定是好聽的話或順著我們的習氣,一定是違逆我們的。有一些法師講經講得很好很真實,但我們自己習氣重,就會覺得他講話怎麼這麼不圓融,不順人情。但是我們要想到,人情就是我們這一生的業,心裡的業,為什麼有順境或逆境的感受?就是因為你有這個世間的業,有人情及世間的思想,那是不行的。學佛要放下,只有放下你世間的思想,你的業才會轉,習氣才會轉。很多法師講經都講得很好,都是在幫助眾生,但是我們要會聽,不要想他怎麼這樣講,其實很多祖師大德講經都是這樣,非常地真實,非常地貼切,我們要是不會學,即使真正的祖師大德站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也沒有辦法認識他,我們常想,人家為什麼障礙正法?那我們有沒有懺悔反省過,問自己是不是那個障礙正法的人?自己是不是那個不修行、破壞道場破壞正法的人?我們四眾弟子都要警惕小心,大家去看看《法華經》就知道,不要犯到這因果,這果報非常嚴重,尤其我們這道場是和合的道場,大家在言行上要多注意。尤其有意無意地挑起是非,或是破和合僧。若你破和合僧這問題就很嚴重,你來生乃至這一生要出家,可能沒辦法得戒,因為在戒壇上會問:「你有沒有破羯磨轉法輪僧?」若有,那是七逆罪,不能得戒,連沙彌壇都沒有辦法登,何況是比丘壇,乃至菩薩壇,這是相當嚴重的。希望大家一定要認真努力,因為民國一百年了,算一算,還有多久可以活?我們沒辦法再活一百年,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如果在這上面可以覺悟,那真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顛倒不覺悟、不修行還貪戀世間,那真是「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啊!

為何要學佛
為什麼要學佛?
人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的苦惱,只是這苦惱大家不一定覺察得到,像「樂」它就是一種「壞苦」;「苦」是「苦苦」,縱然你有修行、有道德、有學問,佛教把這些歸為「行苦」,因為不究竟。「樂」呢是「壞苦」,現代人很貪著樂的享受,要吃好的用好的。但大家可以反觀一下,這個樂它不長久,終歸壞滅。譬如說我們很喜歡吃一樣東西,吃它七天、吃一個月,那就會感覺噁心了。所以說這個樂不是長久的,而我們眾生卻誤以為可以長久保持它,誤以為可以得到它,可以攀取到它,實際上連自己的心都尚且是一種妄想的狀態,心總隨境轉,又怎有境可攀取?所以說妄心是無體的,沒有體相,它不實在,我們卻認為它是有的,卻誤以為它是真實的,就好像我們把夢境當作是真正存在,譬如說你在作夢當中,你得到了你想要的財富、名利,種種的人事物你都得到了,那你夢醒了以後,你還把夢境當作是真的。佛說這個人叫做顛倒。我們學佛,為什麼要學?就是要去看破這一層,因為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是永遠都不會覺悟的,永遠都不會了解的。譬如說有的家庭確實很和樂,但是呢家親眷屬難免衰殘老病;有的人身體健康又富貴,但是終歸散滅;一般的眾生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不知道這種狀況如影隨行地跟著我們,在人生當中,他一直以為可以去追取去尋求的,所以造作貪瞋癡,損人利己。在生活當中想自己比想眾生還多,看看能不能像《無量壽經》講的:「希望他利。用自供給。」希望把別人的利益、財富、名利變成是自己的,把這些名聞利養全部都攬到自己身上,而實際上,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就是把業障都往自己身上放,所以如果我們不學佛,就沒有辦法去了解這一層道理。一般人的生活模式,從小讀書、工作、結婚、生小孩……按這個模式去走,所以永遠都不知道有一法,可以離一切諸惡道苦,能夠離開名利、五欲六塵,能夠得到清淨,得到法喜。因為有一種歡喜、有一種快樂,是超於物質以及精神上的,超於物質大家都很清楚;但是超於精神,這就不容易了解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的精神叫「六塵緣影心」。什麼叫「六塵緣影」?就是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留下來的影像,這存起來的檔案,你以為是自己,所以你看迷了好幾層啊,迷得非常嚴重。我們六根在攀緣六塵,感覺到樂受苦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要放下。學佛是超過一般的物質及精神的,是我們世間所謂非思量處,非是言語之所能知,那叫法喜。有些同修去道場,他說:「我到某道場好法喜喔。」稍微觀察他一下,他的法喜是在道場能講話、可以散亂。這不是法喜!這是他的心攀取到他所想要的境緣,所以他覺得很高興,這不是法喜。法喜是受持佛法,煩惱消除、業障消除,從內心不緣外境生起的一種快樂,它不是禪定的捨受,它比捨受還要自在,超越世間四禪八定,你學大乘的快樂,甚至不是二乘所能比擬。佛菩薩他發無量無盡心,「盡未來際,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表示菩薩在境緣當中得到了法喜,所以他願意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在修行上他得到了法喜,他盡未來際無有疲厭,無論眾生是怎麼對他,無論他遇到什麼環境,他心裡面都安住本心,住於真如佛性上,所以永遠不會退轉。學佛就是要知道這一層道理,這世間確實是苦的,只是我們沒有辦法覺察,佛在經上講,我們在這苦境當中,就像在鬼窟裡作活計,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因為我們六根攀緣六塵太嚴重了,所以沒有辦法覺察,這就是一種迷惑,而且是很深沉的迷惑,我們的昏迷指數非常地高,可是卻以為自己是清醒的,這是迷惑到極處。所以希望大家學佛,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要學,而且知道佛教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發心,才知道我的煩惱習氣要放下,我的貪瞋癡要放下,我的愛欲不能再增長,這樣來道場就有利益,這就是功德。這功德是世出世間第一殊勝的,因為你能夠明白什麼叫自性,能夠透明本心。

成佛從說好話做起
來到道場要懂得節省珍惜道場的資源,不能把在家裡的習慣方式帶到道場來,因為道場的東西都是來自十方的信施及大家的供養。節省資源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有絕對的好處,也是節省自己的福報。我們這一生,能夠用得到的,一點一滴都是我們過去生或是年輕時候修的福德,不要想:我用錢可以買得到,用得到的就是我的福報,應該要珍惜,若不珍惜,福報就會消盡。佛法是覺悟的,佛是印度話,翻作中文叫覺,就是覺悟的意思,它跟一般宗教不一樣,一般宗教所說的是人道跟天道,佛法講的最重要核心是教我們「明心見性」。告訴我們諸法皆是緣起性空,什麼為「緣起性空」,這道理比較深,我們簡單講,「緣起」就是透過你的無明妄想而造成的,如同夢境一樣,作夢的時候好像很真實,連自己作惡夢也嚇了一身冷汗,但是畢竟是夢,夢中的境界不是實有的,緣起就是說:它是虛妄的。這是就煩惱層面上來說、就迷惑面來說的「緣起」。性空就是說它不實有,性就是它的本質、它的體性,就像夢境一樣,它不會是真的,你在裡面無論是好是壞,它永遠都不會變成現實,這就是常講的世間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相。不是釋迦牟尼佛放著好日子不過,沒事捏造出這種空無的理論,這是他捨棄國家、王位,捨棄這些世間一切去修行而悟到的,它是真理、是實話。佛法不是消極的,它屬於很積極的層面,現在很多學佛人都認為,要老了才學,學佛是讓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正確思維、高尚的品德。佛教品德高尚的標準超過世間的儒家跟道家,它的品德高尚到「離相」的程度,儒家跟道家講的離相,都還沒講到佛法這個層面,所以永明大師稱讚佛教,說它是真正的一乘佛法,不是二諦法所能理解,所謂「非二諦之所齊,豈百家之所及」,不是朱子百家所能窺測到的,所以是相當地殊勝、稀有。全世界這麼多人,六十幾億的人口,又有幾個是生在中國,生在中國又有幾個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又有幾個是遇到告訴你因果,告訴你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的。佛法傳了三千年,有很多只是搞神通或是做佛事,搞鬼神,甚至更不好是講一些邪知邪見。有人誤會佛法是度死人的,因為到殯儀館、葬儀社他才看到法師,但這只是佛教裡面的一小部分,不是主要的,像經懺佛事這些法會,它不是佛門主要的課題。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教我們要修行,他是採用教學的方式,它是一門教育,不屬於宗教,當然也不屬於經懺佛事。希望大家要能夠理解,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一切眾生,就是對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至善圓滿的教育,修行就是將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過來,這是修行。日用平常當中要以三福作基礎,第一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在家要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是人所必須,孝最重要是有恭敬心,我們對一切人都要有恭敬心,在這裡教大家一個入手處,你想要成佛,口要先善,說好話是最表相的,口善了慢慢地由外而內,再經過經教的熏習,能夠由內而外表現出來,我們講要「誠於中,形於外」,但是如果不先有事相上的一些要求,像說好話、做好事,就不容易入道。好話就是說一些讚歎人家的話,而不是綺語,綺語是為了達到目的而說的一些巧飾語言,這叫綺語,或者為了掩蓋自己的過失,而說的一些巧飾的話,這都算綺語。
從說話就會觀察到這個是不是在真修,所謂好話就是要能夠幫助他人,規過勸善的話,不要說人家的是非、不要看人家的過失,心裡要真正的沒事,《無量壽經》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就是從善護口業開始,《無量壽經》中講阿彌陀佛因地修行也是這樣,當然裡面還有很深的義趣。我們精舍,禮拜天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都有《無量壽經》講座,同修可以來參加,或是進我們精舍的網站或上網搜尋打「大乘定香精舍」,裡面就有我們講經的錄像。有些同修在英國、德國,都可以看得到,雖然距離遠,但是如同佛在世一樣,一時頓現。我們透過現代高科技的網路通訊,幫助大家學佛,這錄像都可以重複的聽,如果真正在修行,佛法聽一次跟聽十次百次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論語》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所以修學你要常常地熏習。熏習是為了要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你改得越多分,你會越來越快樂,所以說不亦樂乎。相反地,如果只學而不熏習,只當作是一門知識,或是話柄,話柄是一種應酬話,就是當作我們跟人家往來的談話資料。那修行就不會有成就。
所以口說好話,是要說佛法,佛法是世間的好話,都是教我們進德修業的,要說出世間法,說了義法,這才是好話,所以說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雖然是簡單的一句,但還有更深的義趣在裡面。
說話離兩邊不取中間,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是名「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沒有自他二相,阿彌陀佛的心行就是用得這麼深。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學佛行儀》這本書要看,來道場說要說佛法,當然《學佛行儀》不是只有在道場使用,而是學佛人日常應該有的表現,受了三皈的人都應該要看。有一些同修學了幾十年,也受了很多次的菩薩戒,仔細觀察,他持菩薩戒持得不錯,但是他只是名字位的菩薩,他沒有做到《學佛行儀》,沒有最基本的功夫,所以遇到境緣的時候,他會把持不住,五戒、菩薩戒必然毀犯。所以《學佛行儀》是很重要的,希望每位學佛人都能夠好好閱讀,然後把它落實在生活。
口說好話,是要說佛法,不要講世間話,這才是來道場得到的起碼利益。眾生惡習氣重,一逮到機會就要講一些沒有用的話,這是戲論。又喜歡看電視、喜歡看報紙,這都是擾亂我們清淨心的,我們的心已經亂無量劫,不要再自己找亂了,你縱然不能一個禮拜都不看,也要做到禮拜天、禮拜六不要看,因為已經不得已看了五天啊,至少這兩天不要再看,再不然你半天不要看。
現代的人都離不開網路,試試看半天不要開電腦,半天不要上網,這都很有幫助。能利用網路來修行,那當然是很好的,但希望你的首頁是定在我們講經的網頁上面,不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因為首頁要是定在別的網站,你就會東看看西看看,這就會散亂,要為自己做好的緣。高科技的產品對修行是可以起幫助的作用,但是如果我們不善用它,那它會對我們的道業,甚至我們的身心起很壞的影響。
問題還是出在自己,就像刀子一樣,它不會傷人,但眾生起惡心、動惡念,它就變成殺具,如果起善心、起善念,它可以用來救這個色身,這是一體兩面的。

如何是真精進
一個學佛的人平常在道場念佛、繞佛、拜佛或是靜坐念佛用功,那在做事的時候,要把你平常練習的功夫提起來。在掃地、在待人接物時,正是測試自己的功夫有沒有散亂,佛號提不提得起來的時候。如果提不起來,還是喜歡散心雜話,還是在那裡打妄想,做事的時候沒有辦法念佛,那你的用功,你的佛號要再加強,因為我們所說的「靜中要能念佛」在安靜的環境,你要全心全意地去念。在動中你要能念行動的時候你要能念。出了精舍、出了道場都算是在動中,動處作靜處練要把動處當作靜處來練。
這樣子你的道業你的功夫才會增進會提升。再下一步是要在病中,你生病的時候,你身體不舒服或是感冒生重病的時候,你的佛號能不能念?所以一層一層往上練,直到臨終的時候看你能不能念?如果你不能念,那麼你這一生要了生死,要往生淨土那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淨土宗祖師大德雖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容易修行,容易去受持的一個方法,這稱為易行道。但如果我們散漫,不懂得精進,不懂得好好把握現前的光陰,一天睡覺要八個小時以上,整天都在昏沉,起來東摸西摸,這裡看看那裡看看,十幾個小時過去了,再想到要來念個佛,念個一圈兩圈又要吃午飯,下午再睡個午覺,午覺也要睡個一兩個小時,又昏沉起來了,也許讀個經,做個晚課又要吃晚飯了,晚上家裡的人回來,又開始講一些是非。有些人到下午的時候他就開始打電話,東家長西家短,這都是在散亂。所以在家裡要懂得精進,在日用平常當中佛號要提得起來。要把念佛當作自己的呼吸一樣重要,所以我們提倡除了持名念佛以外,要隨息念佛,就是配合你的呼吸來念佛,念佛有佛力加持,這些惡鬼惡神妖魔鬼怪不敢來靠近你、侵犯你,他不敢讓你倒楣,讓你出狀況發生意外。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弟子,有誰敢來欺負你?所以念佛真的是歡喜光、安穩光、是不思議光、是超日月光。超日月光的日月是指世間,超逾日月就是指超出一切諸世間上,無論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或是智正覺世間,念佛能超越這三種世間。
在念阿彌陀佛時即是佛,以我們淨土宗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念佛的最高指導原則,你心本就與佛完全無二無別,完全一樣,現在念你心中本具的佛,哪有不作佛的道理?所以說念佛法門超出一切諸世間上。
我們要檢點一下,掃塵垢時,心垢有沒有除?在掃除中有沒有在念佛?有沒有在用功?能不能覺察自己的心在起伏?有沒有安住在佛號上?如果沒有安住,又是不是能夠提得起來?
有一些專門念佛的道場去放生,一放生大家就開始散亂。這就表示在日用平常當中於動亂的時候,沒有提起佛號,沒有真誠懇切的念佛,所以一做事,心就散亂就顛倒。我們離開佛號就是一種顛倒,所以用功不會得力。只有一些老同修或一些真正平常有用功且勇猛精進的同修,在動亂當中確實可以念佛,可以用功,這些人相當不容易,相當難得。我們在道場做事情的時候,境界還不算很大,如果佛號都不能念,那你回到工作崗位上,就更沒有辦法用功,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要提起佛號,這才是真正的精進,真正的修行。我們修行是否精進要在這上面去著眼,要在這上面去用功,這才是報佛恩,報祖師大德傳法來中國的恩德。《無量壽經》淨土法門是第一批傳到中國的,由此可見是非常重要的經典。
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以前還沒有紙張,都是用刻的或寫在「貝葉」上,一本一本的用駱駝或馬車從印度穿越沙漠運過來,這麼辛苦傳到中國來,當然帶的經典一定是菁華。《無量壽經》是後漢支婁迦讖尊者翻譯的,《無量壽經》是第一批傳到中國來的經典,是特別重要,是相當難得的。可見淨土法門的重要及殊勝,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定要精進,要老實念佛一心不亂,這是真精進,真法供養,來報佛恩、報祖師大德的恩德。去道場功德箱投錢,是財供養,能夠真正修行,是法供養。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到:「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如說修行就是你依照佛陀的教誨,依照祖師大德的開示去用功去行持,放下萬緣,放下世間、放下出世間,來用功修行,這是諸供養當中最好的供養,希望大家能發心,能夠勇猛精進用功,懺悔自己的業障,這也是拜懺的意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人問《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的根器特別好,也特別喜歡《金剛經》跟《心經》。無論是初學或是老修,都讀過《金剛經》或是《心經》,也跟觀世音菩薩的緣結得很深,《心經》令人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話。
色就是指所有一切色法,色法就是指所有的一切物質,可表示的叫「有表色」;不可表示叫做「無表色」。虛空乃至一切不可表示的如你的妄想妄念,都算是無表色,這在經典裡面有詳細的說明。
色即是空,即是「就是」的意思,這個「空」,它的道理很深廣,一般我們認為的「空」是一個空間空蕩蕩的概念,說是虛空的概念也可以,但這也是「有」。虛空的概念,是不是色呢?不是。色是不是虛空呢?不是。因為色跟虛空是對立,所以《心經》所說的這個「空」並不是我們認為的虛空,這個空是不是二乘認為的斷滅空呢?斷滅空就是滅色故空,在《寶性論》裡面說到,十地以前的菩薩,對於「空」有三種疑惑:
第一個是斷滅空,斷滅,認為空是斷滅的,第二個是他認為要把色滅除,就是把煩惱滅除,佛性、空性才顯現出來,叫滅色故空。還有一個就是以空為有,有個「空」。這三種都是錯誤的認知,在《寶性論》有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們講的空是真空、是法性、是佛性,所以說「色即是空」,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法無不「即心自性」,都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都與我們同一體性。這樣講還不容易了解,我們再舉夢境作比喻,在夢中你有接觸人事物,也有妄想也有境界,這就是講色。這個色法,夢中的你及這個境界,是全由你的心所變現的!若離心就沒有夢。所以不用滅色才空,不需要滅除夢境才顯示有心的存在。因為整個夢境都是你的心。也不是有個空,因為若有空,空者有一物,你就有兩個心,實際上在一切法裡面,法即是心,心即是法。所以它不是兩端,不是對待的,還有一個:你要認為空是斷滅的,那它就屬於與色相對,斷滅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可是你在夢時非無啊。我舉這個夢境,主要的一個比喻,是為了要讓大家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這個空就代表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寂滅,本無一物,不可得,所以說它空,空不是斷滅的,也不是有個空。
這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很多初學在問,它的道理非常地深,不能為了讓初學懂,就把法給說淺了,若說淺了,講經的人有過失。現在有很多講經說法的人把法給講得變質了,把原意改掉了,那這個人就有很嚴重的過失及果報。
剛講的是有一點深,剛開始會有點聽不懂,但是只要你肯發心,真正想了解,若這是你的問題,你應該去深入祖師大德的著作,像《心經詮注》,周芷菴居士花四十年學一部《心經》,這一部詮注雖然只有薄薄一冊,但卻是花了十四年功夫寫的,所以是有相當味道在裡面,你要學《心經》想要了解,去看《心經詮注》就對了。近代還有一位大德叫元音老人,他的學歷非常好,臨終是坐脫立亡的,說學歷好不是說他是什麼博士,或是什麼教授,在佛門裡面最高的學歷就是能夠了斷生死,他臨終前還講了一座開示,開示講完了,他就站起來跟大家說:我平常勸你們要求生淨土,現在我就到極樂世界去給你們看。話說完就站著往生了,這是西元兩千年的事情,是近代難得有明心見性,打開本來的一位大德,是非常難遇的。他早年跟近代的華嚴宗大德應慈法師、天台宗的大德學過教,也參過禪,後來學心密,所以淨土宗他會,各宗各派他都通達,自己又有功夫,說法相當圓融,是近代居士中的大居士,九十幾歲才出來弘法,只有短短幾年時間,他的著述、講記是我們現在最當紅最搶手的寶典,若大家想了解《心經》,可以看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這是相當有價值的一本書,我們給予最高評價的推薦。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大概是這樣。雖然只有八個字,但不是短短的十幾二十分鐘可以了解的,因為法確實有它深廣的義趣在裡面。眾生不能解得而會覺得很難,是因為迷失太久了,心性是每個學佛人都應該了解的,知道了你對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你才會不執著。
凡是教你執著的,告訴你可以執著世間、貪戀世間,在這裡面要取捨分別求樂受的,這個法統統都是障礙我們出離輪迴的,障礙我們見性的,這些人無論他用什麼經典,講哪一宗哪一派的法,我們都不能聽。所以我們聽經要聽最純的,要看祖師大德的著作,要看修行有功夫的,要看古人的著述。現代人很怕看文言文,其實看文言文相當好,會提升自己的氣質,提升自己的品德。因為看文言文,一句之中含有多義,一言之中含有無量的義味,甚至你信手拈來一句,都可以作為一輩子受持之語,可以受用不盡,因為他們所說的,不落於知見當中,因為落在知見裡面,那就是屬於有為法。所以雍正皇帝他讚歎永明延壽大師,他說達摩祖師雖然不立文字,但是已宣萬言;永明大師雖宣百卷《宗鏡錄》,但是不著一字。所以古人無論是說與不說,都是稱性之談,都是順我們的本性,隨順我們的佛性。所以看書一定要看古人的,剛開始看很困難,但是將來你獲益確實無窮,所以要發菩提心,不要認為經典或註解是困難的,你看祖師大德的著述就如同祖師大德在你面前教你,這比現代任何一位法師來教你都好,你親自向祖師大德請教,向祖師大德學習,你可以像他的侍者一樣,他的著述就是他的全身,我們看到有人請舍利,請佛牙舍利或是佛指的舍利,那個舍利實際上是表法用的,佛的全身舍利就是一部《乾隆大藏經》。而祖師的舍利在他翻譯的經典他的著述,你去看那個舍利,看了對我們確實有幫助,這個才是真的舍利。祖師的真身舍利就是在經典著述裡面,所以希望你們把祖師的舍利請回家,舍利是不壞不變的,這個才是迎請舍利的意思。
還是要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的法義確實深廣,不是剛開始初學的人一下所能理解的。
剛才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講我們的本性,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這句話就可以把它解釋完了。不一就是這個色跟空不相同,因為色法是無體的,空是空性,是常住不變的,色會變異,所以不一。不異就是沒有不同,異就是不同,沒有不同叫做不異,不一不異,不異就是講的這個色法離開了自性不能獨存。就像夢境離開了心,就沒有夢。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一句話講得更明白更好,叫做「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色無實體,所以全體即是空,空性是常住的,是我們的本性,所以亙古至今,從來不變,這是簡單的一個提要,將來在《無量壽經》講座,都會再說明。因為學佛,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然後才依性起修。
中峰國師講:「具行猶人具眼目」。你要修行,菩提道上你要有眼睛,你若沒有眼睛,就像這個所謂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那是非常地恐怖。你的道眼不明,你修行要是不明般若,你修則是盲修瞎練,盡墮於有為法當中,縱然讓你修到等覺菩薩,你仍舊是階下漢,這是祖師大德講的。等覺菩薩若不明心,仍舊是階下漢。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你對法不懂,你要怎麼明心?你要先念佛,因為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所以要往佛號上去用功,老實念佛然後看經教,慢慢你的業障消了就能明白。我們對經典不了解,就是因為業障障住,心性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日用平常作用,離我們這麼近的,自己卻不知道,所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真是如影隨形,我們的真心就是這樣子,自己卻不識得。反而去造善造惡,一切都落在因果當中,落在生死之內,這些統統都是虛妄是談玄說妙。你整天想我要怎麼修善,要來得大福報,我要怎麼去惡,於自心中要來捨一法,這都是了不可得的。因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這裡去體會去參悟,一定很快就可以有見性的一天。

如何布施福報最大
在佛門裡面,大家都很會布施,但是要怎麼做功德才大?講功德就不是指福德。福德是福報,是有盡的,有修行才是功德,能夠讓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所以要會修布施,布施在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裡面,它是排第一個,是最重要的。
布施分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大樣。財布施又分:
內財布施與外財布施兩種:內財布施就是利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身體去幫助眾生,只要眾生有需要,就幫助他,要帶有智慧的幫助。
外財布施是供養三寶、放生或是護生種種,這些都屬於財布施,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用清淨心布施,譬如拿錢財去做放生,只有一念單純的心為了眾生遠離被殺的恐懼,做法寶也是一樣,以無希求的心來做,就是希望眾生能夠聞佛法開智慧,這個心單純,單純就是一念,一念就是功德,這功德就大了,如果我們是帶著希求心,有希求想,在這布施裡面,這功德就有量,有所限制了。這樣就懂得如何去布施。再來是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得聰明智慧。行法布施最重要的,是學釋迦牟尼佛,他告訴我們為了流通佛法,自己先發心修行,他懂得什麼叫佛法,什麼叫心性,明心見性,才有能力來利益眾生。所以我們在行法布施之前,先要懂得什麼是佛法,不要把世間法當佛法,像現代佛教裡面有一些單位,流通一些人天乘的佛法,人天乘勉強算是佛門方便法。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講一些人天乘,但是若依四依法來看,它是不了義法,佛在《大集經》告訴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法是宣說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這是了義法;宣說生死與涅槃是一如的;宣說能所是一如的,這是了義法。也就是說:大乘佛法是了義法,流通佛法要流通大乘佛法,首先要發心自己來學習。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了要流通正法,自己先發心來修行。希望大家能夠發心做佛教的招牌,不論在家或出家,無論威儀、知見、觀念要百分之百跟經典一樣,跟戒律一樣,沒有一絲毫的錯誤,即使沒有辦法馬上做到,但是知見一定要正確。講經的人把經典的內容九十九分講對,一分講錯,我們也不能聽,那一分就是毒藥,會毒害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聽經、研教,一定要確立自己的知見,是與經典相符合,一絲毫都不能有錯。像已經往生的道源長老,他在台灣的佛教界裡面算是輩分相當高,他坐化了,他是相當有德行的一位大法師,他說佛法可以深講,可以淺講,但不能亂講。所以不要跟人家講佛法時帶世間意,若帶世間法、世間意在裡面,這是亂講。所說的佛法是要供養眾生、布施給眾生,所以絕不能帶有世間染汙在裡面,也許會有人說他是方便,但方便也要令眾生入真實,這才符合佛陀的教育。還有,在看經典時,不要馬上認為自己看懂了,你要看看祖師大德是不是這麼說的,我們的知見跟古德一不一樣,跟這些有成就的人相不相同?但更重要的是:若自己不懂,就要發心來學習,不要不懂又去跟人家講,你講你自己了解的部分就好,不了解的就介紹人看祖師大德講的經教、註疏、開示,這絕不會有錯,這樣我們自己也真修到福,也確實做到功德,所以法布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發心願意學,願意轉變。
無畏布施就得健康長壽的果報,要施予眾生無畏,不要用言語去惱害眾生,不要用勢力去壓迫眾生,乃至於小狗,小貓,不要作弄牠們,像有的小朋友,很調皮搗蛋,看到昆蟲,看到小動物都會去虐待牠們,所以牠們看到人會害怕,這都是惱害眾生。不惱害眾生在菩薩戒中是第一條大戒,絕不令眾生生煩惱。菩薩所生之處,常令眾生生歡喜心,生無畏心,所以我們不要用語言、眼神、權勢、財勢去惱害眾生,如此一來你的心沒有高下,沒有所謂的大小,沒有分別,這是真正的無畏。這樣你得到的是真的功德,這才是修行。我們講布施,要沒有希求心,要用清淨心來做,很單純的去做,這樣子才能與真如佛性相應,才能與法性相應。要是帶有所求心,那就變成是有限量的。
事相上的是有量的無量。那要能稱性的話,你的功德就是無量的無量。為什麼事相上修是有量的無量?因為在事相上有差別相,有不同的境界,所以有量,但是用心是無量的。若能稱理,無一法不是真如,無一法在心外,事即是理,理即是事,所以是無量的無量,要能會相歸性,你布施即是持戒,即是忍辱,即是禪定,即是般若,即是精進,這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從小小的布施中,做到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的物乃至沒有受施的眾生,叫三輪體空。因為會相歸性故空,緣起實德故空,《華嚴經探玄記》裡說,《華嚴經》的宗旨在「緣起因果,理實法界」。你要能用這華嚴的心法在你的修行裡,在你的功行裡面,在你的行住坐臥當中,那就都能稱性。這沒這麼難,只要肯學肯發心,多念佛,多消業障,常行懺悔,不要想到什麼都是自己有功德,都是自己最圓滿。常懺悔,才有覺察力,覺性才會提升,覺察能力才會增強,才會發現自己其實問題很多,過失無量,凡夫真的容易造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所以要發清淨心布施。
現在的居士到道場來,很會布施,可是不懂得在這裡面如何去用功,怎麼樣讓福德變成功德,他不知所做的僅是福報,他布施是想要人家恭敬他,想要人家讚歎他,還有就是比較誰布施得多,誰布施得少,在這裡起分別心,這樣都會有不好的果報,你有高下心,就是我們講的下品十善,你生阿修羅道。天阿修羅的福報也很大,有能力與四王天爭權,跟忉利天王天天打仗,他不服氣忉利天王跟他一樣,他想:我們都是天人,為什麼你管著我?所以,他們常常在打仗。
我們學佛行布施,絕不是為了要得阿修羅的果報,阿修羅翻成中文叫無端正,阿修羅眼睛最多的大約有九千多個,非常地難看,因為他在布施做功德時,心裡有高下,有瞋恨心、高下心、比較心,他得到的身相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個眼睛,還有九百多張嘴,就是因為他在行善業的時候帶著惡心、利養心在裡面,他也會有福報,但是他感得的身相就是不好看,人家看到他都不歡喜。所以要把布施的福報轉成功德,功德才能夠讓你超出三界,能夠讓你業障消除,這才能真正的消業障,業障消了,你的佛性就全部顯現,沒有一絲毫的障礙。
真正的布施是度煩惱、度業海、度生死,不能只有修福報,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若只修慧不修福,果報是羅漢托空缽,所以要福慧雙修。傳授三皈依時說:「皈依佛,兩足中尊。」佛是福慧二足尊,理事二足尊,理事圓通,性相二足尊,性相圓融,這是最尊貴的,我們學佛要這樣學。

學佛如何能得定
念佛要記得做迴向,迴向給你的上親、中親、下親,迴向上親的冤親債主,中親的冤親債主,下親的冤親債主,還有與你非冤非親的眾生,這叫「七周緣慈」,這個迴向相當好,在修行方法中它是屬於五停心觀,所謂「多瞋眾生慈悲觀」,要用這觀法緣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起慈心,把念佛的功德、禮懺的功德迴向給他們,這是最好的解冤釋結的方法。來到道場說話要說佛法,不要講世間話,在念佛堂的時候不要東看西看,走路時腳步要放輕,不要有吵雜的動作,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這是修行的地方,動作要放輕,放輕你的心才會定,如果動作粗重,心就會粗浮,這樣念佛不會得定,所以提倡《學佛行儀》這本書是相當重要的。
你想得定,由外而內,由粗而細,粗就是你身體動作、行為,細就是你的念頭,要不起貪瞋癡欲諸想,對境界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微細的。你的動作要輕、要緩慢、要仔細,呼吸不要粗重。《無量壽經》中講的:「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樣才能得到一點基本的定力,由定發慧,進而打破根本無明。
定的功夫是幫助你軟化煩惱習氣,軟化你的邪知邪見,軟化以後再看經典就能契入,很快就能體會如來所說的境界,會比較好修行,成就比較快。要把握道場給大家空閒時間用功,平常身不由己,在公司、在家庭裡面有些事情非做不可,因為不工作沒有飯吃。但是做的時候心要隨緣,不要攀緣,有因緣就度度你的同事,度度你的親戚朋友,讓他們也來學佛,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
在道場不要找法師問世間的事情,要問就問修行的事,不要問:我兒子交了女朋友要選哪一個好?問你兒子吧,法師不會選;不要問:跟我婆婆沒有辦法相處,要怎麼辦?跟你講實話,沒有辦法相處是你的我執太重。
在道場要問法師修行的問題,要怎樣才能夠破迷開悟?要怎樣念佛才能念得更好?修行才能更為增進?問這個才對。世間的事情去問世間人,他們有一些方法可以跟你交流,但最好的是用佛法來看問題解決問題,《學佛行儀》裡面有一條很重要:你雖然看世間書,聽世間話,但是你判定的標準要用佛經,要用經典來判定它的是非曲直。有些人學了佛,對於世間法就用世間的標準來看,這就是沒有學到《學佛行儀》所教的,因此要多看、多念,最好能夠記起來,時時刻刻都能用上,約束自己的身語意,當然書裡面不會只有約束身,還有約束你意念的,身語意業都能夠調伏,先調伏住粗重的業習,微細的才能夠覺察到,如果連粗重的習氣都調伏不過來,那其餘的就更沒辦法。
現在的人到佛門裡很愛講是非、講閒話,這些是非、閒話,都會障道,一下說這家人的事,一下說那家人的事,再說說自家的事,千萬不要到佛門功德沒有修到,卻造了一身的口業、身業、意業回去,那就太划不來了,你入寶山不但沒有挖到寶,還帶了一堆泥土回家,那就不行。向法師請教如何修行,法師當然可以分享他自己的經驗,提供給你作參考,但法師所說的一定要依照經典,依照祖師大德的開示,不能自創、自己想一套,我們還是要依佛經、依論典,即使菩薩寫的論也是依佛經而說,祖師大德的著作也是依佛經而說。如果講得跟經典不一樣,即使他自稱是佛再來、菩薩再來,我們也絕對不能相信,因為「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魔是希望大家都當他的魔子魔民,不要出離三界,所以他會混跡在佛門裡面,在講席中給你灌輸一些世間法、灌輸一些情見、愛憎的念頭。所以當接觸其他的道場或是法師,你要看看他所說的是不是跟經典相符合,有沒有教你斷貪瞋癡,有沒有教你捨離愛欲、家親眷屬、你所貪愛、所罣礙的,如果沒有,那即使說得再好我們也不能聽。
佛法最高深、最可貴的地方,不是用世間法那一套來解決你的問題,而是教你「離相」、教你「無念」,這才是佛法。你無論在世間碰到什麼困難,什麼問題,都是因為有一個「我」,如果沒有證知的我,哪有證知的法,哪有證知的人呢?哪有眾生相呢?哪有壽者相呢?這四相從哪裡來?就是因為有證知一切法的我。
在大乘的觀法裡面,「我」是虛妄的、是空寂的、沒有主宰的,不要認這個「妄我」為「真我」,那是不是沒有「我」呢?「我」是不是入斷滅呢?不是的。《圓覺經》講:「諸幻盡滅。覺性不動。」真如本性不會滅,你的「妄我」你虛妄認知的這個「我」(假我)、你認為是我的這個「我」,它會滅,它隨著相生相滅、隨著境界生滅而生滅,但是真如法性,「常樂我淨」之我,不會滅。所以佛在《涅槃經》講:你們眾生太過於愚鈍,本來有「真我」,卻認為是「無我」。佛說「無我」只是為了破執著「妄我」的錯誤念頭,實際上是要告訴你自性具有「常樂我淨」,具有「法性真我」。這才是你的本心,它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所有的煩惱,無論是家庭的、工作上的、子女的或是你親朋好友的種種煩惱,這些問題一定要用佛法來解決。
因為現在有一些在家或出家人,講的都是帶有世間意的佛法,《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你要是有世間意,參雜在你的修行裡面,那就很難有成就,也很難開悟,更不要說要把煩惱習氣給斷盡,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一切還是要從念佛開始,這句佛號真的具足無量功德,你看《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這淨土三經,或是淨土五經,裡面講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有智慧、道力、神通、妙用,全部融攝在這句佛號裡面,念這句佛號,至心憶念不捨,所有的煩惱習氣都能消除,真能做到「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所以這句佛號要當作呼吸一樣時時刻刻保持它,老實念,不要管有「我」、有「佛」,這不用管。若聽到有人告訴你:念佛是對待法,「有我有佛」。世尊在大經上講:說有「能所對待」是妄心,這僅是為了破除那些著於「有能」、「有所」的人。若你老實念,心裡無一法,唯有佛念,那你念的時候當下就熾然離開能所,所以本來就沒有能所的問題。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能所」但是名字而已,你念阿彌陀佛,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唯此一念,更無餘念,這時就是真如的境界。
修學淨土宗,道理跟其他宗派不一樣,所以祖師大德讚歎,這法門是如來唯一真傳,是非常殊勝的,其他法門是做不到的,而且還能夠讓你帶業往生,縱然你業習還沒有除滅,還非常地重,仍舊能夠乘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帶業往生,這是多麼殊勝的事情!李炳南老居士說:「你要是知道這一層的殊勝,了解淨土法門,你不修行,非愚即狂。」你不是愚癡,就是神經病,狂就是發狂、神經病,真是錯失大利。所以要保此一行,我們講了再多的經教,再多的道理,統統都是希望大家能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希望大家能夠相信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之事。你不要把它拆成兩邊,拆成兩邊那是你心中妄立對待,實際上本無對待,「能所」只是名字而已,不是真的有能有所,因為你不了一心,所以妄有能所,不要起心硬把它拆開來,這觀念是很重要的。念佛真是超級殊勝,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法器代表的意義
來講一講佛堂法器擺設的一些表法,大磬跟引磬代表智慧,木魚是代表「寂定」,就是智跟寂,也就是佛法的修學綱領「止觀二門」,木魚代表的是「止」,引磬、大磬代表的是「觀」,要是不懂得這兩個的表法,真的是「眾難定」,就是:大眾的心就沒有辦法定下來,這「定」就是恢復本來面目。佛在《楞嚴經》說:「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這都是循聲流轉,聲音可以讓你流轉,也可以讓你成道,所以我們藉由法器,藉由聲音幫助把心攝住,法器不是祖師發明的,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制定的,藉由音聲可以幫助我們攝心。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要從音聲來攝心,這也符合淨宗的「以聲攝念」,用音聲攝住六根,攝住散亂,所以都是在幫助我們修行。大磬代表的是智慧、觀照,木魚代表的是寂定。你看到大磬,就要想到慧觀,要有智慧觀察;看到木魚就要想到我的心,要能夠定得下來,不要散亂。有句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學佛行儀》裡面講到:不可以無故去繞塔,不可以在大殿內,甚至大殿外閒晃,一律不行,沒有事情不會到大雄寶殿,到了就必然是用功,必然是攝心,不會是散亂的,即使在大殿裡也既不嬉笑、也不放逸,都是端身,要立如松,坐如鐘,(在大殿不能臥,所以不會有臥如弓的威儀),行如風,不要腳步很重。
無論到哪個道場都有大磬跟木魚,它的表法是:我要以如來的般若智慧,照破無明,入本性的寂定,這是大磬與木魚的重要意義。在佛堂裡面還有供杯,供杯在日本聽說是放酒,那在中國是放清水,供杯最好是透明的,裡面放乾淨的水,這代表眾生的心水,不是你們工作的那個「薪水」,心是你的意識心,心念的「心」,眾生的本性如同水一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就是能應物,能夠接觸一切事情,但是它的本質從來不動,雖然不動但能夠「遇緣即施,緣息即寂」,遇緣就是:碰到緣它會起作用,這是供水比較深的表法。簡單地講,看到供水就想到我們的心如同這杯水一樣,透明、清亮、映徹一切,本來不動,本自不搖,就是這個表法。
所以當人在道場心散亂時,看到這些供具,想到它們的表法,就能把散亂的心給收攝住,這是提醒的作用。
我們供花,花代表的是菩薩的因行—「因地行」,因為先開花再結果,那供果當然就代表如來的果德,就是我要發願修六度萬行,放下自私自利,覺諸有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供花及供果的表法,所以在佛門每樣東西都有它的意義存在。像我們道場是現代化的大殿,在古道場的大殿,外面看過去是兩層樓,進去卻是一層的挑高建築,這代表真諦與俗諦二諦圓融,真諦就講一切諸法空,就是萬法的本體;俗諦講一切法的差別業用,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感惡報。真俗二諦,本自圓融,本是一心。像念佛會成佛,這是俗諦。這都是古大德建立道場的表法,還有很多像:香板、四大天王、彌勒菩薩等……。道場魚磬確實如軍中令,跟著法器的音聲板眼攝心,這是剛開始的前方便,幫助把心定下來。我們就是因為心散亂、心顛倒,所以要來這裡念佛、聽經,才能除斷散亂及顛倒,眾生最大的顛倒就是著相,現在的眾生若沒有透過念佛,要明白經教那是不可能的事,絕對沒有辦法的,因為心是亂的。有這麼多人在共修,念佛想要念得好,就需要用到法器,大眾念佛就要配合法器,以板眼攝心專注,像念阿彌陀佛,「阿」跟「陀」都會加重,所以地鐘敲的是鐘,打的是地鐘魚,它每一個字都打,阿、彌、陀、佛,四個字都打,「阿」跟「陀」加重,所以把注意力放在「阿」跟「陀」,這是念佛道場常用的方式,如果在繞佛也是加重在「阿」跟「陀」,「阿」是右腳,「彌」是左腳,「陀」是右腳,「佛」是左腳,就是這樣子來幫助我們攝心,要是發現心在打妄想,不是太快,就是會跟不上,不然就是手印散掉了,所以法器是一個很好統理大眾的工具,也是幫助我們修行的一個樂器。世間的樂器,你聽了心會亂,可是佛門的樂器聽了心會定,所以我們是相當重視法器的。
至於在家能不能敲法器?只要你鄰居不反對就沒有問題,你在敲法器以前記得要先說:「弟子習法器,諸天鬼神莫見怪。」因為法器,就像軍隊的號令一樣,一個號角一個動作,敲大磬、點香,龍天善神都會來,你敲錯了,護法善神可不是佛菩薩,他沒有佛菩薩那麼慈悲,他會起瞋恨,所以在古道場,都會在大磬裡面留一張紙,寫著:「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大眾的慧命不是只有人喔,還有天人、天龍八部,這些鬼神眾、或是我們看不到的這些非人,他們都會來共修,所以敲法器一定要慎重,要發心才敲得好,要注重法器的重要性。當然我們不是一定要求到一個板眼打錯都不行。聽到人家板眼打錯,絕不能像護法善神一樣起瞋恨,我們不是護法神,自己心裡面要清淨、平等、要覺悟,打錯了我們不要緊張心不要亂,相反地,若聽到人家打錯了你心還起瞋,那就不是學佛人,不是修道人。修道人是人家打得好,心也不歡喜,打得不好,心也不瞋恨,那來道場才真正入了道,心不隨境轉,不隨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轉,這才有意義。

在工作中如何用功
現在的人工作很忙,有做不完的事情、賺不完的錢、打不完的妄想,這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病。我們學了佛,想了生死,想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在工作中要怎麼樣用功,要如何取捨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如果沒有工作,就無法維持家庭生計,有些人福報大,可以不必工作,能一心一意在道業上,但大多數人都還是需要上班維持家計。所以在工作裡知道如何用心就很重要了。既然學了佛,不要再跟人家比才能、不要有高下心,不要跟人家爭名奪利,不要求表現,工作上一切隨緣,工作只為了要有口飯吃,不要想:我要升官!要賺很多錢!來顯示自己很有成就,這是世間人的想法。
學佛人的成就是看你對境有沒有攀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你眼前,還動不動心?如果動心那就沒有把佛學好,不算有成就。
所謂「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絕不落後」世間所有的事都不是真的,如同夢幻泡影。所謂「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這是順治皇帝的讚僧詩。無論你有再大的豐功偉業,仍舊逃不過無常大鬼,逃不過一死。人從一出生,就時時刻刻都在做趨向死亡這件事,這是眾生無常的業,既然學了佛,那我們在無常裡,必須覺悟。不要想自己會活很久。世間無常,所以時時刻刻要有正念、要有決心、要有毅力,要了斷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貪瞋癡慢。在工作裡越是境緣變化萬千,越是懂得用功的人是最好的用功之處。可以時時刻刻省察檢點,自己放下了多少,或又在哪裡起了執著。所以換個角度來看,正是一個相當好的磨練境界,而不是退緣。所以會用心就很重要,真正學佛念佛的人,看到這些境界,他會警覺、會小心,不要被境界迷,他會提起佛號,在工作的時候,有一秒鐘,就念一秒鐘的佛,有一分鐘,就念一分鐘的佛,事來不拒,事去不留於心,這是真正學佛人、念佛人的樣子。
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事情來心裡就亂,事情去,心又罣礙,大家應該都有體會,這種狀態下,自己能不能了生死?祖師告訴我們,這樣是不能了生死,要想了生死要做到「念起不隨」,起念以後,在心裡面能覺察,不隨著它跑,你才有了生死的基本功夫。
唯識家講的「強者先牽」,你世間的意念強,世間的知見重,貪瞋癡重,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自己沒有功夫,沒有道力,所以世間的念頭一定先起現行,雖說阿彌陀佛會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如你隨著世間的念頭走,一輩子時時這樣隨順,隨順妄念去跑,臨終佛念是不會現前的,反而世間念頭必然現前,加上沒有定力,一定會隨著去輪迴,而六道升沉,若是善念強則生善道,惡念強就生惡道,所以總是在輪迴。
無論你在社會上是什麼地位、職務,都免不了這樣的問題,免不了生死。能了生死的地方只有道場、只有佛法,能用覺悟的方法了斷生死。
希望大家在工作的時候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提起正念,學佛的人、念佛的人提起佛號,要心不隨境轉,看破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是眾生帶的毛病習氣,要能夠放下、要能夠轉,這樣才能出離生死輪迴。要知道輪迴的可怕,這件事情沒有佛法、沒有正法,絕不能了斷。
眾生想改卻覺性不夠,心有餘而力不足,雖不想起貪念、不想起瞋恨心,可是沒有定力就一直起,想放下這個「我」,而這個「我相」卻不斷現前,真要改絕對沒問題,但怎麼入手?從注意你的動作,注意你的呼吸開始,我們講「安般念佛」,用佛號配合你的呼吸,這樣可以先把心給攝住,先把亂意給攝住,所謂「五停心觀」講:散亂眾生數息觀。若在念佛時容易散亂,就用數息,我們不用數一到十,直接念佛號,有佛力的加持自他二力並用,這個成就快,業障消得也快,想消業障的話,這是相當好的方法,念久了,你的貪瞋癡、你的人我相會明顯地下降,不會這麼熾盛,再藉由經教的熏習,對於道理的明了、契入,漸漸對世間一切才能夠釋懷,才能放下。眾生無始劫帶來的習氣非常重,不用刻意起心、不用刻意造作,它就會現前。《圓覺經》講:「潛伏藏識。遊戲諸根。」要是我們不能覺察,那麼我們每天念佛用功,如同《圓覺經》上講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天都在用功,卻每天都在增長無明、增長煩惱、增長習氣。因為出離心不夠,方法也不對,所以沒有辦法把你的貪、瞋、癡、愛、慢、人我是非降伏住,當接觸到境緣就生煩惱。在公司生煩惱,回到家又生煩惱,親戚朋友間又生煩惱,一輩子處處都是煩惱,處處都是顛倒,哪有什麼快樂的人生!有什麼覺悟的人生!學了佛還是不覺!還是在迷!辜負了祖師大德從印度請經典來到中國,辜負祖師大德傳法。所以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老實地用功。這功夫沒有人能夠幫助大家,只能把方法提供給諸位。希望大家能夠對自己嚴格一點,努力一點。
要生起覺悟的心才能消除惡業。雖然做法會也可以消惡業,但是做完之後又增長了!因為在做時心中又開始妄想:法會功德主誰捐了多少,誰又捐了多少,這就是我相又現前了。做這法會雖然有點福報,但是畢竟消不了「我相」,所以一定要覺悟。

為什麼要拜懺
有同修問:「為什麼要拜懺?」《起信論》講:「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修習止觀被中機,念佛往生被上機」,無論有沒有學佛,都要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因為有意無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傷害到眾生。無形當中都會跟眾生結了惡緣。所以我們才要常懺悔,要防微杜漸,不要等犯了很嚴重的過失才來懺,「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無量壽經》講:「從小微起。成大困劇。」所以我們小過就要懺悔,積小過會變大過,你的善根就會退失掉。學佛人要常懷懺悔心,連普賢菩薩這麼高位的菩薩,他的十大願王中第四願就是懺悔業障。無論是事懺或是理懺,事相上的禮拜叫事懺或是發露懺悔;理上就是對於道理明白,從心裡轉變過來,後不再造,這都要去落實,理事才會圓融,才無礙。不要想:我理懺就好,知道過失能改就好,不必拜懺,不用發露懺悔,這就叫「執理廢事」。
有些人很會懺,可是貌恭心不恭,常常懺了以後還犯,犯了再懺,懺了再犯,只有事懺沒有理懺,因為對於道理他不明白,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覺察,或是後知後覺。但總要從後知後覺慢慢轉變成先知先覺,在還沒犯過以前就能覺察到,懺悔才有它的意義。
無論你是初學或是老修都要懺罪,大家再老修也沒有普賢菩薩老修,普賢菩薩是《華嚴經》華嚴海會的上首菩薩,上首就是模範生,菩薩中的模範生,都還懺悔業障。所以懺罪不光是新學要懺、初機要懺、老修也要懺,因為一不小心都會有意無意造作惡業。如果造作惡業,不發露就會有一條過失叫做「覆藏」,你的業藏在心裡面。你會找很多理由、藉口來掩飾它。因為它藏在你的阿賴耶識裡面,隨時摧殘你的善根、摧殘你的菩提心苗。如果已經是老修行,卻心都定不下來,這就是一點小功夫都沒有,就是因為不能面對自己的過失,甚至自己犯過失,人家跟我們講,自己還很傲慢不肯接受,或是用世間那一套來應對敷衍,這都是學佛的致命傷。
別人能指出我們的問題、過失所在,要歡喜接受不要怕丟臉,因為這些人是我們的善知識,是在提點我們幫助我們道業增進,心裡要存感恩,不能生瞋恨。拜懺的時候唱釋迦牟尼佛聖號,心裡要知道「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其實這貪瞋癡沒有來處,因為迷失了本性,所以才妄有貪瞋癡,妄有就不是真有,然後又堅固執著這個貪瞋癡念頭不斷的下去。「從身語意之所生」,從你的身口意發出來所造作的惡業,「今對佛前求懺悔」,在釋迦牟尼佛面前請佛為我們作證明,自己要懺悔要改過,尤其是惡口、妄語、兩舌這些口業最容易犯,這要注意。要常懷改過的心。
拜懺的時候要身投覺地,地代表心地,心地要覺,禮拜的動作就是代表這個意思。這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禪師教我們禮懺的時候身投覺地。身、語、意三業都要覺不要迷。不要掉在境界當中,事情來不要在意,不要想以後如何,過去又如何,這都不要想。達摩祖師講:「不慮其前,不謀其後」,凡事不要預先計畫,預設未來要怎樣,是不慮其前,不謀其後是,不要去打妄想。
很多人怕有災難來,我對他說:你對《無量壽經》的信心到哪去了?整天在打妄想明天會怎麼樣,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要好好安住當下,這一念心安住在佛號上不要去想別的,不要去隨世間言語、見解去動轉。這對清淨心有很大的妨礙,一定要有定力,要信得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真的是「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如來這麼深廣的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所以不要心隨境轉,不要去計畫世間,常常去計畫,你世間的業就重了,要發願出離就很難了,這世間是虛妄的、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要常這樣去觀察。若做不到大乘觀,可以做到析空觀,分析它,它是不實的,和合的,既然說為和合就代表「有」的觀念是「不有」的、是「不實在」的。一般人會認為諸法是因緣和合而有。不是的!「有」雖是和合而來,卻是不實的。你認為這世間是「有」的,佛就告訴你:「真的有嗎」?你看它是什麼跟什麼聚合的?怎麼會真有呢?在這裡要覺悟、要能明白。根器好一點的,能做到體空觀就是能夠直接觀察到體空,世間確實如同夢境一樣,不實而幻化,確實是如露亦如電,如朝露,如閃電,念念不住,這個要去體會,要能覺察,那我們懺悔,才算身投覺地,身、語、意三業都入於本覺之中。
常常這樣懺、這樣作觀,會有成就,出離心才會發得起來,這懺悔的誠意才能達到究竟。這是簡單講禮懺的意思。
再教一些佛教的用語:對法師及居士都可以說「歡迎您來莊嚴道場」,但是居士自己不能說「我來莊嚴道場」,這個用語是不恰當的;或是「我來做影響眾」,這個說法也不對,如果來參加講座可以說「我來隨喜功德」這個講法對。不能說自己很莊嚴要來「莊嚴道場」,這樣就不對了。

什麼是修行道上的順逆緣
若有同修送菜來或是拿糖果給常住,要跟執事說一下,我們必須要了解道場不吃牛奶跟蛋,萬一裡面有五辛或是有夾一些葷的,像明膠就不行。若要送菜來,你可以問常住需要什麼菜,因為有時候你送來,剛好常住這裡也有,若太多,放不下也吃不完,東西會壞掉。你有好吃的要供眾要發心,都可以拿來,沒有問題!只要先跟常住這裡的執事講一下,典座也比較好處理。
還有就是「供眾」:希望大家供養大眾要用真誠的心,用恭敬心來供養,要用無希求心。像在家裡煮飯做菜,要用供佛的心來做,這也是韓館長教的。她教大家煮菜用供佛的心來做,菜就會好吃,你用至誠心,食物的分子會改變。所以在道場總是感覺同樣的食材,這飯菜卻會特別香美、特別好吃,就是因為煮的人用心念佛,不講閒話,還有,是用供佛的心在煮,用供養一切諸佛的心在煮,這東西吃起來就不一樣,吃了會保平安,會少病少惱,這才知道「用心」會有這麼大的力量。
做其他的事情也可以這樣用心,看一切人都是諸佛如來、都是菩薩,印光大師講: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但也不做凡夫想,只是見一切法即是如來。就像《觀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你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你就是見性,就是恢復本來面目,諸佛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所以它的用心有這麼深、這麼廣。不光是人,一切色相,有形無形,有情的無情的,你要見它的法性,不要見它的生滅相,這叫至誠心一念不生。所以要精進,要達到這樣的功夫不簡單。可以從對人對事做起,不起煩惱,這才有一點與菩提道相應。對事情若有感覺到:順了我的心,或是違背我的心。你就要知道有我執、我相、我愛生起,這已經是顛倒了,要趕快覺悟,或是念佛或是起觀,安住你的正念,或是安住本觀門,不要流逸。一旦隨著你的妄想,那就是六道輪迴的凡夫。
在修行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境界,包括順境或是逆境。剛開始學的時候,逆境比較多,身體可能會有一點生病,或是你的週遭環境,你的親戚朋友,你的工作環境,會對你造成障礙。這時就要發懺悔心,想這是我過去生障礙人家學佛聞法,所以現在想學,才受這樣的苦報,受這樣的障礙。
在裡面不要起煩惱,所謂「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你一起煩惱,又落到凡夫的境界裡面去,所以剛開始初學會有一些逆境、不順心的事,要能夠度過、學習的心要堅定,不要被它轉了。有些人學佛沒多久就生病,或是家裡發生很多問題,他會覺得學佛不靈,這不是不靈,你要想成這是重業輕報。我們過去生不曉得造多少的惡業,或是毀謗三寶、汙僧伽藍、焚毀塔寺、撥無因果、斷學般若……造這些五逆十惡罪無量無邊。現在學佛了,這個業提前報掉,你要是不學了,那將來果報是不可思議。所以一點點的逆境,我們要安然度過。逆境淘汰人沒有順境強,有些人婚姻不是很順,可是他一學佛以後,另一半就開始對他關心,這個問題大了,這叫軟冤家。本來他來學佛,是想要求解脫,可是他一學,冤親債主就開始對他很好,跟他說好話、很關心、很照顧,學佛人這時候就要警覺、要小心注意,這才是最強的境緣,順著你的愛好,讓你一切順心如意,在這裡你就會貪戀,你就會放不下。本來生活不好過,知道世間有苦惱,還有一點道心想要修行。等你學了佛,初學道力不堅,真讓你發了大財,五欲六塵都來了,一下就退轉了。這是很大的障礙,最容易讓人墮落,這要注意。而且一不小心就不知不覺,掉到它的陷阱裡去,你還會以為自己在修行、在學佛,哪裡知道自己的貪瞋癡慢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圓覺經》講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天天在學佛,長養無明,這就是在順境中,給大家的強大考驗。所以要處逆境無貪瞋;處順境沒有愛染。這順境最是要命的,會讓你永殞法身,你的菩提心、道心都會被它磨掉。在逆境裡,身有病苦才知道身心不可得,要趕緊出離,所謂「厭離娑婆,欣求淨土」。可是在順境裡面,身體也好,工作順利,事業又飛黃騰達,這樣要修行就不容易,真的是富貴學道難。
像天人,像北俱盧洲,四大洲中的北俱盧洲,在須彌山的北方,我們這裡是南瞻部洲,須彌山的南方。北俱盧洲的人不用工作就有飯吃,大地百穀自然生長,人壽最起碼一千歲。佛卻說那地方是八難之一,因為那地方沒有佛法,人死以後就要墮落,這是讓大家有所警惕。順境一定不能貪著,一貪著娑婆世界出不去。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用這個五條大鎖鏈把你鎖在這個地獄裡面,這鎖鏈是無形的,你感覺不到,反而你會覺得它是你身上的裝飾品,還覺得它很好、很漂亮,天天都戴著它,真恐怖。順境中要財有財,要名有名,真是比逆境折磨你還要恐怖。所以有些人在逆境都過不了關,碰到順境那必然顛倒。有些菩薩會考驗學人,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給你逆境,讓你難受,要你發菩提心,這是佛菩薩的考試。所以碰到逆境不要氣餒,要一心念佛,要懺悔業障,要想:這是佛菩薩在試驗我道心堅不堅固,這樣就是有發心。

如何讓心靜下來
現代科技發達,物質受用比以前好很多,學佛人在這境界裡很容易受到動搖,甚至連自己動搖了都不曉得,所以要檢點一下自己的心有沒有染著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中?現代的網路資訊非常地進步跟健全,但所傳達的多半是一些不好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隨時可以透過手機、E-mail看到或是電腦網路看到,我們學佛有一句話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知道的事情多,心就容易起煩惱,容易打妄想,所打的妄想都是一些遙不可及的事情,徒增煩惱而已,所以這些資訊要少去接觸,非必要性,更不是你非看不可。不過現代人理由蠻多的,總是說:我是什麼原因,所以我一定要上網一定要了解,所以修行是面對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貪欲,有沒有心定不下來,總想去看去了解。原則上除了跟自己工作上有關,不得已以外,一般都不要接觸這些資訊,這些都損害我們的清淨心。
到道場,沒有必要的人事我們不要去接觸,嘴巴少說話多念佛,不要東家長西家短,不要刻意去攀緣去認識那些蓮友,大家是君子之交,不要攀緣,一旦攀緣是非就會出現,心就開始動亂,來到道場沒有把心給攝住,久而久之這道場就不像道場,就像一個是非的場所、消息的場所。像現在有些佛門狗仔隊很喜歡去探聽:師父現在在哪裡?在做什麼?你縱然知道,那跟你修行又有什麼關係?那些事跟我們修行了生死除煩惱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些人既喜歡攀緣又愛誇耀自己的見聞、誇耀自己的視野有多廣,這裡面夾雜的是他的傲慢心,所起的是無邊的煩惱,這樣來道場沒有一絲毫的功德,造的是無邊的罪業。我講這話很不客氣,但卻是真話,如果你真正要修行,就萬緣放下,不要去當佛門狗仔隊,或是炫耀拿到第一手和尚開示的消息,不要做如是念。真正的第一手是「不動念」,不隨境轉是第一手、是第一念,你拿到的是你以為的第一,實際上,這個世間生生滅滅早就不曉得過了幾回,怎麼會是第一,所以拿這些來炫耀是沒必要的,這裡很好,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其他的地方就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在這裡先跟大家說不要當這種學佛人,道場出版的訊息要往法上走,修行上走,不要夾雜一些世間法,明明是佛教的東西,卻夾雜一些世間法在裡面。這裡是十方的信施,眾生來道場供養三寶,之所以有福報,是因為這裡是在用功修行的地方,是供養大眾用功,這裡的大眾依佛陀經典如教奉行,所以人家才會來護持才有福報。道場要是把人家護持的錢拿去做世間的事情,搞一些與佛教不相干的事。那你去看看戒經裡面是怎麼結罪的?這過失是無量的,等於濫用僧物、濫用十方的信施。人家是要用來弘揚佛陀正法而不是搞世間法,世間的東西世間人會去做,你是佛教的道場,就是專門流通正法,我們道場只有佛教祖師大德開示,其他世間的東西這裡沒有,如果有人要來請,就介紹他到一些在家人的單位去,他們那些地方無所謂,出家人的地方、修行人的地方就是專門弘法,就是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要出三界六道輪迴沒有那麼簡單,第一:你不曉得自己就處在輪迴的境界裡,不知道自己的心裡面是七上八下,從早到晚沒有一刻是停止的,沒有一刻是安靜的,這就是輪迴相,你們可以去體會看看,這就是常說的「顛倒」,還有更顛倒的,就是把這種動亂當作是正常的,當作是應該的,那是極度的顛倒。還有人說如果不這麼亂,就沒有辦法活下去,他說:我不看新聞、我不看這些雜誌、不看染汙我們清淨心的東西活不下去。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講過:你要是把糞坑裡的蛆抓起來,把牠洗乾淨抹上蜜絲佛陀,牠會死掉。就像我們心動慣動久了,靜不下來一樣,真給你安靜、給你清淨,是忍受不了的。亂久了,想要靜,靜久了又想要動,整天就在「動、靜」裡面、「有、無」裡面、「對待」裡面輪迴,一下靜一下動,一下動一下靜,這就是輪迴相,這是我們的過失,所以要發心把它改過來,我們很多的苦惱都從這裡來,也許你會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很好,我很快樂,但要知道樂跟苦是相對的,有樂你就有苦,修行後是離苦樂兩邊,達到自在、是清淨,可是這清淨多數人都不要,大家都喜歡樂受,看修行能不能所求都滿願,都能夠遂自己的心意,其實在佛門不是不能求,但是你求佛菩薩不要只求一些小事情,求財富、求名利、求家庭事業和順這對佛菩薩來說易如反掌,要保佑你太簡單了。但是你要求了生死、求出輪迴、這才求得究竟。能求得究竟,那你其他的所求當然都能滿願,主要是因為你的心自在了,放下了。為什麼人在世間會很苦惱呢?就不滿足!有了還想要更多,還想要更好,好還要更多,更多還想要更好,所以整天患得患失,就是這一念心沒有辦法停止,沒有辦法安住,因此要求佛菩薩讓你的心能夠安住,放下罣礙。在佛門要求大一點的事,不要求小的:什麼保佑兒子可以考上好的學校,女兒可以怎樣又怎樣……,先生又如何如何……,這些小事滿了你的願,其他煩惱又來了,佛菩薩希望大家能夠離開煩惱、離開輪迴。
事情要少,要認識能夠幫助你道業精進的人,你要識得他。他不一定跟你講好話,或許他都講一些修理你的話,認識人不是要拿來講是非的,要知道這個人是善知識,對我修行有幫助,他這樣教訓我,我很感恩。要這樣才算「該認識的人」,「不該認識的人」就是那些來找你講是非,好像跟你很好,你要什麼他都幫你,這些事世間人都做得很好,的確讓人沒有話說!但是你進到佛門,你認識這種人對你修行沒有幫助,也是屬於非必要認識的,你認識了「是非」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這要注意。
心要怎樣才能清淨?怎樣才能夠安住念佛,有人念得很久,修行也修了好幾年,但是心沒有辦法定下來,就是因為老在人事環境上去動念、去攀緣。所以才講不要當狗仔隊。修行人要少攀緣,不要去接觸這些,要真正安住修行,很多同修照做到現在,心都靜下來了,都很有成就,一看就知道他是真學佛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心是定的,我在這裡教大家這樣做,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也是這麼做的,剛開始去學去做的時候,反而你的心會很動亂,或許你能感覺到,但不要管它,就是要除掉這個動亂,如果你想:我不跟人家講話我會受不了、不攀緣不行、我不看報紙不行,那就不會有成就!有些人他說:你們學佛不看可以啊,我還是要工作,我還是需要有這些事情,這就要看你放不放的下,心裡真能放下世間,你就能隨緣而不起念,《達摩祖師悟性論》裡面講所謂「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這話有很深的道理,這三句中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斷了三際心。你們去試著做看看。

現在的人很會打算,人生百年卻有千年的憂愁,這就是眾生煩惱重,要從「少看」做起,從「少接觸」斷起,在道場要少攀緣,不要當追星族,這一定要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