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三)
目錄
花開見佛
真正解脫的方法
念佛如何功夫成片
圓滿的慈悲心
真正的孝順
放下攀緣心
隨緣消舊業
最極慈悲的願力
最快成佛的方法
淨土釋疑
熏習的力量
什麼是出家
修行首重實質
花開見佛
修學念佛法門常聽到「花開見佛」這句話,「花開見佛」的意思依《觀無量壽佛經》說:往生到極樂世界,要滿十二大劫,蓮花才會開。依《無量壽經》所說的,到極樂世界去,蓮花就開,就能遊戲十方無有障礙,這是到淨土的受用,即凡夫成就聖人。而《觀經》所說的十二大劫蓮花開,是所謂的「明心見性」。十二大劫蓮花開即得百法明門,這是通明百法,「百法」就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分為五個大類,裡面共有一百種,這是五位百法,所以說得百法要十二大劫,這是指最慢的,換句話說在十二大劫以內,一定會明心見性。祖師講的「花開見佛」是指「明心見性」。當然也可以說是到極樂世界去,往生者的蓮花就打開,這是表法、比喻,因為古代的人認為人的心,就是現在人講的能思想的、能夠作意的這個心,而它是長得像蓮花的形狀,所以花開就代表心開。舉蓮花就是代表出汙泥而不染,這是蓮花的諸多比喻中的一個,還有「因果同時」,就是因跟果是同時,花是代表因,它的蓮藕是代表果,花開果就熟了。也就是說在凡夫現前的身心當中,都具有如來藏性,只是心花不開所以佛果不現。所以叫花開見佛,最重要的一個意思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只要到極樂世界去,就對於宇宙人生的所有理事因果體用現象,全部都了解了,這就叫做「花開見佛」,所有的神通妙用漸漸會顯發出來,到極樂世界去是馬上顯發出來,而在娑婆明心見性還不一定有神通,沒有辦法遊歷十方國土,可是到西方極樂淨土,承佛威神力卻可以,在這裡講出來給大家知道,所以現前就要萬緣放下,不要有事情掛在心上,有事罣礙於心,就好像花苞被綁住,自己心被虛妄的相想,也就是被妄想綁住了,一旦綁住了,你會以為這個妄想就是你的心,因此而放不下,轉不開,這就叫做眾生。這些道理經教上都有講到的,無論大家熟不熟悉,在聽經聽開示時一定要恭敬慎重,不可以認為自己聽過,已經了解了,心就放逸,這樣就對自己的道業沒有辦法增進。大家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舍利弗、目犍連、阿難……,他們聽的經難道比大家少?世尊講經三百餘會,每一會都有參加,幾乎每一會上首都有他們,這是佛菩薩聞法無厭足的表現。今天大家只聽了一點道理,有點知見,講得不好聽叫「知解」,只是隨著文字而理解,根本連開悟都還沒有,連最基本的定力都沒得到,就認為自己對佛法了解了,這樣想了生死是不可能的事情,生死不是如大家所想像的,隨便念幾天、念幾句佛號就能夠了的,要是像這種心態在學習,不要說念三年,念三百年都沒有辦法了脫生死,這件事很重要,不要因為聽過就輕忽,一輕忽心就懈怠、就放逸了,很多人說,(他聽了三十年的經),都聽過,也自以為都會了,所以再也不聽,跟他講道理,他也會拿道理回嘴,像這種就不是真在修行。要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跟他講佛法,他很歡喜,不要說佛講他就聽,修行沒有比他好的這些菩薩,甚至凡夫、人天只要講的經如法,他都能分身去聽,不是只聽佛講的,因為他沒有高下心,大家看看普賢行十大願王,請佛住世,請轉法輪,請佛菩薩住世,能說心性、能說正法的就是佛菩薩,就是諸佛如來,只要能說,乃至說得一句一字,都是佛菩薩。那請轉法輪,法輪要怎麼轉?自己要當影響眾親自去聽,親自去幫助這些後學,請轉法輪不單指對佛請轉,也對一切能講說正法的眾生請轉,或請佛說,為一切眾生請法,這都是「請轉法輪」,乃至去演演戲、去示現,這都是菩薩的作為,所以今天學佛想要當菩薩,不聽經是不行的,尤其是有受過菩薩戒的,要是有講席而不願來參加聽經,這是犯菩薩輕垢罪,雖說是輕垢,實際上那是相對於重戒來說的,但對於其他的戒條來說,這所犯不輕,所以不要以為它是輕戒。「輕」也可以當輕慢的意思,或是輕視的意思,甚至於比起其他的善法,它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不聽經不聞法,要成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聽了法生輕慢心,那你的習氣毛病永遠都轉不過來。
有人會舉:六祖慧能大師、廣欽老和尚、或許多不識字卻念佛往生淨土的老菩薩……,他們也沒在聽經聞法啊,還不是一樣有成就,那就要請問:自己是不是這種根器?是不是一心念佛?是不是除念佛外其餘都不罣礙不執著了?如果還是家親眷屬放不下,事業賺不賺錢還在意,人家有的好東西自己心裡也想要,小孩聽不聽話、考上哪裡還在意,那很對不起要說句實話,就是你還需要聽經,因為滿心的放不下,怎能不聽經熏習大乘,身處末法不懂實相怎可能看得破,只有大乘法可以幫助眾生,放下心中的罣礙!
真正解脫的方法
有人問:「這個世間,有沒有什麼可以解脫的方法?」釋迦牟尼佛說:「人生酬業。」不論是善業惡業,都是來酬償業報,所以用世間法要解決自己的煩惱,只會越用越煩惱、越想越多,妄想不息。世間的煩惱就是從妄想沒有息滅而來。一切眾生就活在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相同的事情,隨自己的妄想,執著的輕與重,就會有煩惱厚薄的不同,這是佛在經上告訴大家的。所以如果用世間法要解決這世間的煩惱,就像打安非他命、吸毒、打嗎啡一樣,暫時止痛,一旦止痛劑失效了,所再起來的妄想、煩惱更多。所以,世間人狀況為什麼越轉越劣,從古到今,眾生的習氣越來越重,就因為用的都是妄想分別執著,用的是世間法來解決自己的煩惱,心總是向外求,以為心外有法與心相對,要用個方法來解決,不知道這念妄想本空,只要安住本來,妄想自然除滅。一般人無法安住,這更不是初機可以學得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用最巧妙的方式,教眾生念阿彌陀佛。上根的人一念便悟,萬緣脫落,心就不再妄起攀緣,中下根的人也能因為念佛,漸次地消除業障,然後契入無生。所以念佛這方式最巧妙、最方便,唯有識得真心,才能解決這世間所有的煩惱,佛在經上說:要解決煩惱,必須要識得兩件事,一個是真如本性,這個要識得;另外一個就是識得自己的煩惱,所謂捉賊要見贓,當下知不知道自己在起煩惱、在打妄想?知不知道現前這想念是妄想?一般人並不清楚,他總覺得現前的感覺就是「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不容易覺察。如果你現前的感覺,現前的想法,就是你的看法,你認為這是我,如果你只有這想法,那就不會去想別的了。所以,如果你現前的想法會變易,那就不是真的你了,這是屬於妄想,即使很重的業習現前,還是算妄想,那只是因為無始劫來熏習,所以變得比較堅固而已,就像眾生念念執著這個身是我,但有時候也會忘我,所以我執我見也不是真的,如想要看破這一點,是需要有相當的認知、相當的功夫,才能夠覺察得到,不是念個幾天佛,看幾本經就能明白的。要先知道,自己現前是不是在妄想的境界裡?一有「我的想法」,一想到馬上就要去落實、就要去造作,這就是妄想,無論是想到未來的事或想到過去的事,祖師講思前慮後都是妄想,可是一般人沒有辦法覺察,因為大多數的學佛人,不認為這是妄想,他會說:「我是在規劃」,一旦跟他的規劃相違背,他就生瞋恨心、生煩惱心,跟他所預期的不一樣,就生顛倒了,就要造作種種的不淨業,來達成他的理想。世間人所講的理想,不知道自己這一念造作的心,就是妄想,就是他起煩惱的生死根本,所以在世間碰到了逆境、順境,既不要生歡喜心,也不要生瞋恚心,都只是自己妄心在分別虛妄的境界,誤以為真實,這就是眾生,要是能夠從這裡回頭醒悟過來,知道用世間法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世間法沒有告訴你真如本性、沒有告訴你離苦的方法,它就是以心除心、以法除法罷了。現前起了一個心念,還要再立一個心念來除它,或是現前遇到了順逆境界了,要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如此只是換一個想法、換一個覺受,還是落在想念當中,還是落在妄想裡面,無論是儒家、是道家,都解決不了問題,甚至印度九十六種外道都解決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出現於世,乃至禪定功夫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靈界,這是講座常講的,真正的上流社會,壽命八萬大劫,這麼長的命,仍還是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說他們沒有想,實際上是沒有凡夫的粗重想念,還是有微細的業識在流動,還是在輪迴,總是落在造作裡面,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輪迴,佛法修行,就是要能出三界六道輪迴,「三界」就是在各位起心動念處,一起心動念就有十法界,就有三界六道輪迴,若不起心動念能出嗎?不起心動念,是落空,所以要識得真如本性,這才是最重要的,不管聽不聽得懂,堅持聽下去,這將成為成佛的種子,文殊菩薩就是當初聽到般若的教義,雖然他生了毀謗心,但是果報受完之後,聰明利根,世間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不要覺得心性的教理困難,如果聽不懂,要生慚愧心,要知道這是自己業障重,過去生必然毀謗正法,不然為什麼祖師能懂、那麼多人能懂?佛菩薩能懂,就是自己不懂,明明這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就是家鄉。心性顯在國土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原來的樣子現在沒有辦法見到,沒有辦法受用到,就是一念妄想障礙。佛說眾生在三界裡,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時間短,就是眾生都用世間法在解決自己的煩惱,其實根本沒有解決,世間人好名聞利養,為名利而煩惱,他不擇手段,要達到目的為止。修學佛法想要出三界,若沒有出離心,做什麼都解決不了輪迴的問題,即使你五戒十善修得再好,具足孔子的五德,溫、良、恭、儉、讓,這還是不行,還不夠格,還要有出離心,這最重要。現代的人,誤以為五戒十善做好了就能出三界,若論五戒十善,天人都做得比大家圓滿,但還是出不了三界,像非想非非想處天,都不會再犯五戒了,也還是沒有出三界,還是沒有脫輪迴,所以修行要看自己執著在哪裡?有一念執著就出不去,不要說學五戒十善,學菩薩的六波羅蜜,還是出不去,學普賢行也出不了三界,因為只學事相、學樣子,不知道菩薩的用心,甚至不曉得自己現在就在打妄想,有人學了佛幾十年、出家幾十年,不知道自己現在的心念在妄想境界,還以為這樣是正常的,問他:你有沒有念佛啊?有沒有心隨境轉啊?他回說:我這不叫心隨境轉……。試圖用種種的經教來為自己的煩惱習氣做辯解,根本沒有學佛人的樣子,這就是一般修行人的毛病。這世間要用佛法來解決煩惱,佛法絕不是世間法,如果佛法是世間法那就不用傳來中國了,釋迦牟尼佛就不用出現於世了,常常有人錯引《六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講這個話是貪著世間放不下的人說的,因為怕法師要他捨掉自己所貪愛的,所以他就說學佛不離世間法,實際上佛法不是叫我們捨事相,是要捨這一念執著的心,捨執著事相為實有的心,這才是佛要眾生捨的,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對世間有意,「意」就是執著,不論著善著惡都是執著,這樣就不能出離,所以六祖說:「不離世間覺。」在一切境界當中,你要回得過頭來,要能覺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要能覺察,能回頭,覺就不迷,一執著就是迷惑顛倒,所以執著的人用佛法來增長自己的煩惱習氣,來保護自己的妄想顛倒,還以為自己是老修,以為自己是上座,真是自誤又誤他,總是在不停地增長眾生的貪著,增長眾生的習氣,這就是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廣行貪淫為善知識」,這就是貪淫,《楞嚴經》講得沒有錯,這個人貪著世間放不下,所以教你也跟著貪,好讓自己安心,還引經據典,不就是為了增長貪欲、增長習氣嗎?用這種觀念修行出不了輪迴,佛在經典上講:「如人煮沙。欲成佳饌。」把沙拿去煮,想要蒸成飯,那是不可能,砂石土木本來就不是米,怎麼能煮成飯?所以才要審觀自己因地發心,尤其年紀大的同修一定要覺察,要醒悟過來,自己一生從小到大,碰到種種人事環境到現在,到底得到了什麼?後來真的就像《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沒有一樣可得,所以要趕緊修行,要趕緊出離,有能力多為眾生,多印經多放生,多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沒有能力,隨喜讚歎人家的好事,自己多用功,這才像個修行人,這樣煩惱才會減少,習氣才不會增長,這一生才不會空過,不然頭出頭沒了,馬上回到三惡道苦牢裡面去,人身才不過百年,造的業要受無量劫的果報,實在不划算,趕緊萬緣放下,不要再執著、不要再貪戀、不要再顛倒,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所教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核心就是了生脫死,就是先要明心見性,宗旨在這裡,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所說的、所修的,都是為了見性而已,這點大家要明白,更要能夠發心。
念佛如何功夫成片
有同修問:在看電視的時候,佛號冒出來怎麼辦?
這可以顯示,你在做定課的時候,還算滿專心的,對佛號的熏習力量夠強,所以在散亂的環境,佛號仍是能夠現前。如果現前的時候,就應該把電視關掉好好地念佛,如果是陪家裡人看電視,那就做到儒家講:「心不在焉」,自己心裡面默念佛號,心不要隨境轉就可以了。如果是在平常,走路、洗碗、做家事……,這些不動腦筋的事情,那可以用佛號配合自己的動作,來念佛。或是走路的時候一步一字,或一步兩字,或是一步一句佛號都可以,包括吃飯的時候,心裡面不要亂想,不要去分別,今天這一頓飯好吃或不好吃,不要打這些妄想。這樣慢慢地心裡面就會清淨,就會有道力,心就不會顛倒,但這是需要花時間去努力,才會得到的成果。其實念佛最重要的還是講求心態,所謂心態就是「出離心」三個字。
在新加坡有位比丘尼,從小就念佛,念到得最起碼的念佛三昧,應有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佛號時時能現前,心不會隨著煩惱、妄想跑掉,這是念佛最起碼的功夫!後來她身體有病,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要接引她往生,可是她心裡面還罣礙著一件事情。她有位親戚跟她感情非常好,此時還沒有來看她,所以不想走,結果因緣就這樣錯過了,當她斷氣的時候,臉是發黑的,這就是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還沒往生的一個例子。所以不是說有功夫成片就好了,還要有出離輪迴的心,要看看自己還有哪些地方沒有放下,有出離心是開智慧消業障的關鍵,這也是念佛能不能得力的主因。有了出離心再來配合佛號用功修行,定課與散課,這樣才會因圓果滿。所希求的果報才會得的到,這是要相當留意的。就像講座當中常講的縱然眾生五戒十善都做圓滿了,沒有心要出離六道輪迴,還是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祖師大德教大家的,「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這「信願」簡單講就是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的心、想要往生淨土的心,這叫做信願,品位高下全由持名功夫的淺深來做決定。「功夫成片」這是第一步,要達到成片要先學專一,一心一意只在佛號上面,念佛人除了佛號以外,其他念頭都屬於妄想,必須這樣用功才會得定。
要開始念以前要先調息,將心放空,緩緩地提起一聲佛號,就這樣子相續不絕。從這一念,乃至十念、百念都是這樣保持念下去,久而久之,就會達到功夫成片的境界。所以想要成片,想要達到一心不亂,這功夫不是去求來,也不是刻意造作出來的,而是透過用功自然而然地有這樣的功夫,如果刻意去求,念佛不會得定,因為在念佛的時候夾雜了「求一心」的妄想,「求成片」的妄想,這心念會障礙你的念佛功夫增進,功夫沒辦法增進,這問題還不算嚴重,要是受到冤親債主的擾亂,受到妖魔鬼怪的擾亂,有可能會精神錯亂,不要認為擾亂一定是什麼青面獠牙的恐怖狀況,有時現出莊嚴的佛菩薩形象給你看,或是讓你知道別人的心念,或是告訴你將要發生什麼事情,種種不同情況都可能有,這一定要注意。念佛雖然有十方諸佛的護念,但是必須要相應才行,心裡有貪求就不會相應,著相就不相應,如果不相應,用功不如法,佛菩薩就幫不了,因為這些境界是唯心所現,心裡好求這些境界、功夫,自然魔就得到干擾你的方法,《楞嚴經》上講:「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這是提醒大家在念佛時,不可以有求一心不亂的心念在裡面,就老老實實的念,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也不要想自己有沒有一心,這樣就是一心,只要注意不要在念佛時,念一念就跑到妄想裡面去,如果不小心打妄想,或是心意隨妄想去了,要趕快再回來安住,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得慢,那這個妄想相續的時間就長,要是覺得快,妄念相續的時間就短,所造的業就少,這是用功的時候要注意的。
平常的時候大家對何時該用功很難去取捨,其實一個有道心的人,在工作之餘,馬上就會提起佛號,既不會跟人家說閒話,也不會跟人家攀緣,不光是在道場不攀緣,在工作時也不攀緣,該做的事情做完了,就趕緊用功,萬緣放下,這才是學佛人,是真修行人的表現,平常也不跟人家多說話,不會喜歡熱鬧,因為他的心是靜的,是清淨的,心裡面在念佛。但是我們自己沒有他心通,所以看不出來人家在用功,當看到這樣的居士,不多話,在這樣修行,要心生恭敬,不要覺得他好像行為怪怪的,像這種人多半將來都會有功夫,他能放得下,他能甘於寂寞,看起來孤單,實際上心裡並不寂寞,他心中在念佛,只是一般人看不懂,真正學佛的人是這樣的。不像現在多數道場,念佛堂變聚會所,大家進到念佛堂,散心雜話搞同修聯誼,要念佛就三、五個好友邀著一起念,邊念邊散亂,還認為自己有在用功,這樣用功永遠不會得力!所以一定要注意警惕自己,不要修行到後來變成既散亂又會擾亂大眾的人!
圓滿的慈悲心
這世間的眾生無論是人或是動物,都愛惜自身,所以戒殺放生對學佛人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這是歷代各宗各派祖師大德,無論是何種的修學方式,怎麼樣的法門,這些祖師在家、出家大德,大家都提倡戒殺放生。
大家除了自己吃素外,看到這些動物要被殺害,有機會都要多多地救拔,要學觀世音菩薩發平等心、慈悲心,平等救度,不要認為牠是害蟲或是自己不喜歡的生物,就不幫助牠,要想到牠也有命也有佛性,只是一念迷惑墮在畜生道,能幫助牠、為牠受三皈依,將來因緣成熟,牠就會脫離惡道,會遇到佛法,會修行,會成就。相反地,如果有一念殺心起來,讓牠不安穩、殺害了牠或是虐待牠,那將來牠會用多好幾倍的瞋心來報復你。佛在經上講,眾生會輪迴六道,都是因為殺生,欠命要還命,殺生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所以佛制「不殺生戒」,不論是五戒或是菩薩戒都將此戒放在第一條,不殺生是最重要的,在不殺生裡面還包含有護生,「護生」就是保護這些眾生,不要讓牠生煩惱,遠離恐懼,尤其是對動物,人類力量大於牠,牠不得不屈服,可是心裡面是瞋恨的;就是《弟子規》講的「勢服人,心不然」。
尤其身體不好的同修,一定要吃素,還要多多地放生;能吃素又不殺生,身體會越來越健康,智慧會越來越增長。所以想要身體健康,可以吃素放生,這是很重要的,大家學佛在念佛都忽略了這點,只想自己成就就好,但你要是不跟眾生結緣,成就以後你要度誰?只想到自己要念佛成就,這是自了漢,自了漢是不能成佛的。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二乘種就是自了漢,念佛用這種自私自利的心態在念,不願慈悲救護一切眾生,那是自了漢。所以西方三聖的表法,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一智同緣普救護,念阿彌陀佛就是要學佛,自己的心裡、自己的行為要帶有慈悲跟智慧,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三聖的表法。
現代人有很多的邪見,有人說:「你去放生,這些動物還不是會死掉。」這說法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道理,卻是似是而非,就好像一個老人被綁架了,家屬到警察局去報案,警察回說:「他幾歲了?」家屬回答:「已經七、八十了。」警察說:「喔!年紀那麼大啦,被綁架死了就算了,還救幹什麼,救回來也是要死啊。」如果大家聽到這種話又是作何感想!
這些人帶著錯誤的觀念,影響大眾的慈悲心,影響整個生態環境。世間為什麼會有戰爭?為什麼會有疾病?就是這世間慈悲心不夠,殺心太重,所以才會有戰爭。像講這種沒慈悲心話的人,既破壞世界和平,也破壞生態自然,講得不好聽一點,真是地球的罪人,影響著未來人類的生存。所以希望大家要有智慧,能夠明辨放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大家都反對放生的情況下,要還能夠堅持做下去,不要把放生當作一種活動,要把它當作是善行,將善意這樣表現出來,把它當成活動就會有人想在當中牟取利益,而特別去捕捉這些鳥、魚來賣給放生團體。
所以放生要:不定時、不定點、不定物。甚至到市場去,看到有緣的這類眾生,都可以隨喜救度牠,這是學佛人應該要做的。有人說,這些物種都從國外來,如果放在台灣,那豈不是破壞生態?說老實話,商人進口這些物種,本身就破壞台灣的生態。大家都有慈悲心,他卻進口這些物種,讓人們殺害牠再把牠吃掉,這是在破壞大家的慈悲心,破壞原有的生活環境,增長人們的殺念,破壞生態。牠本來屬於別的地方,被想牟利的人把牠們進口進來,在事相上這才是破壞自然環境,不是只有破壞本地的環境,也破壞其他地方生態,造成生態的不平衡,這些問題都是從殺生的錯誤觀念來的!所以想要達到世界和平,就要做到環保,而環保要從戒殺開始,從長養慈悲心做起,乃至於對這些蚊蟲、螞蟻都不要去傷害牠,只要發好心,牠們會知道。用真誠的心,這些動物都會受感動,因為牠有佛性,牠也有知覺。可是如果大家心不好,牠看到就會害怕。像印光大師年紀大以後,他的德行高超,他關房裡面的蚊蟲螞蟻都自動搬家,這是佛門的公案,公案不是故事,「故事」可以自己創作,「公案」就是真實的事情。為什麼印光大師可以,自己卻做不到?那就是自己的慈悲心不夠。
所以只吃素而不放生,那吃素功德還不圓滿,如果身體還有病痛,有些業障現前,那就是看到眾生受苦卻不肯救護,要是有受菩薩戒的人那是犯戒了。而沒有受戒的人,那就更糟糕,因為受了菩薩戒,犯戒以後還能懺悔,還有受戒的善根,而不受菩薩戒,連一念救護眾生的心都沒有發,一點功德都沒有,那比犯戒的罪報還要重,因為受戒有受戒的功德,或只有一條或是一念沒有持圓滿,趕緊懺悔還能夠持守多分;要是沒受,那是一分都沒有,連一點善根都沒有。很多人誤以為自己不受戒就沒有罪報,就沒事了,這觀念是錯誤的,尤其殺生戒是性戒。「性戒」就是不管有沒有受戒,犯了都還是有果報,殺盜淫妄是違背本性的,「本性」簡單講就是「良知」,一旦犯了就跟良心相違背,跟慈悲心相違背。所以一定要吃素,一定要放生,這很重要,不能不做,這是最近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件事。但不要一次在一個地點大量放,一點一點做,若是數量多,就去不同的適當地點放,若自己不會,那就跟著人家去做。
那家裡的蚊蟲、螞蟻該怎麼處理?第一、家裡要打掃乾淨,牠就不會進來,窗戶要裝紗窗,一層還不行就裝二層,實在還是進來,像有些道場對於蚊子採權變的方式,雖然點蚊香,但點了蚊香之後,把紗門打開一個縫,意在驅趕而不在殺害,大家也可以參考做做看,趕走牠就好了。那更有慈悲心的做法,就乾脆餵牠吃兩口,蚊子會咬是牠肚子餓了。所以就看每個人的發心,這點大家要很清楚,不要被一些邪見給蠱惑了。
反對放生就是反對成佛,因為沒有一尊佛是失了慈悲心,沒有一尊佛是不救度眾生的。
真正的孝順
一般人說農曆七月是鬼月;在佛門裡面七月是成道的日子,也就是現在講的「教孝月」。農曆七月講究的是孝親尊師,相信讀《地藏經》的同修很多,大家都很清楚,在《地藏經》裡看到光目女和婆羅門女的表現,一是端坐念「清淨蓮華目如來」,一是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性如花故名「覺華」,於一切處保持不失,故能「定自在」,就是現在講的「明心見性」,用這修持的功德迴向給她的母親,使她的母親能夠脫離惡道,這是真孝親的一種表現。更圓滿的孝順當然是要表現在世間的事相上,但心裡如果有執著罣礙,那就應當要捨卻,不然自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圓滿的孝道是能夠幫助現前的父母了生死、出三界,這才是佛門裡面講的真孝順,做子女的即使給父母再多世間的物質、再多的財富,最後終歸免不了一死,繼續輪迴,子女給父母這些受用,只會讓父母的心造更多的業,這不是真孝順,如果他們好樂這些東西,子女要善於跟他們說明世間是無常的,不可以執為實有,如果自己有能力,要多發心、多為一切眾生著想,不要只貪著自身的受用,幫助自己的父母親,修無量的供養,待這一生業報盡了,可以往生淨土,了生脫死成就佛道,這樣做子女的才算是真做到孝親尊師。
佛門裡有句話:「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親能夠離開塵勞煩惱、離開生死的業海,再也不輪迴了,再也不下三惡道,這是做子女的應盡本分,印光大師講「敦倫盡分」就是這個意思。絕不是教已經學了佛的人還回去當世間人,回去用世間意、用世間情見,再做世間的事情。
現在很多道場在提倡世間孝道,這不是不好,但佛門講究的孝道卻因此沒有人在提倡,都疏忽掉了,佛門講的孝道是要學人能夠斷煩惱習氣。一切眾生是一體的,我們現在講的「生命共同體」;不分是你的父母或我的父母,佛講的孝順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要眾生把心量打開,不是只是整天想著自己情執的對象或在意的對象,這些都是罣礙、不自在,這都是不孝的行為,孝是講求一體,眾生是同一心,這道理乍聽之下不是很好懂,但學佛要有目標、要有方向,如果學了佛只是做一些世間的好事,那佛教可以不用傳來中國,因為中國古人就有教行善積德的觀念,佛法講的是「即世間而離世間」,教佛弟子在世間行一切事要「不即不離、無縛無著」,這個才是佛法。
現在佛門裡面提倡孝順,都忘了要了生死、出三界,甚至有人學佛念佛了幾十年,後來想到的是要回去孝順父母,其實孝順父母和學佛之間沒有障礙,反而有幫助,看看中國的二十四孝,其中有為父母殺生的,這是孝順嗎?這是幫父母造業,害父母下惡道,沒有佛法告訴大家因果,沒有講說實相之法,誰會曉得自己正在造業?要看釋迦牟尼佛是如何孝順他的父母,世尊上升忉利天,為他的母親說法,更為他的父親介紹淨土法門,這是釋迦牟尼佛表現出來給眾生看的,這是學佛人應有的表現,所謂「白衣學佛不離世法,處世不忘菩提」,身為在家人已經學佛,雖在家庭事業中也不能把「菩提」給忘記掉,「菩提」就是覺悟。你要是忘了菩提,心就隨業流轉,那也不算是白衣了,「白衣」是在家學佛居士,有學佛才稱為白衣。所以婆羅門女、光目女念的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清淨蓮華目如來」,端坐念實相,所以惡業能消除,消除後她的母親藉由她的功德離開了地獄,一般人看《地藏經》,認為她只是稱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號,其實是她悟入真如佛性,覺花開了,定就自在,能在一切處一切時,保持不失,心不散亂,最起碼是心不起分別、不打妄想,定自在是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自在,能如此那就是地藏王菩薩,就是光目女,這才是佛門講的孝順,要成道才是真孝順。
還有一個故事:「目連救母」,也就是七月份齋僧法會的由來,盂蘭盆法會就是目犍連尊者為了救他墮在惡道的母親,因此請問佛陀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幫助母親脫離餓鬼道,因為他母親變成焰口鬼,「焰口鬼」是鬼道裡最苦的一種,他的喉嚨細得跟針一樣,嘴巴會噴火,吃東西也沒有辦法吞嚥,所以長期處在飢餓狀態中,佛陀教目犍連尊者供養這些修行有成就的大比丘僧,也就是大阿羅漢,仰仗供養聖僧的力量,迴向給他的母親,令她超出惡道。其實即使這樣做都還是不圓滿的,最圓滿的是現世就能幫助父母,不令其墮落,此生就能夠出輪迴,這是最好的。經上光目女、婆羅門女、目犍連,都是亡羊補牢;如果父母不信因果、不歡喜學佛、不能接受佛法,那就先獨善其身,先把自己煩惱習氣轉變,把氣質轉變,表現出學佛人的歡喜自在及解脫的樣子,人都有覺性,看見真學佛轉變了都會心生羨慕,別人慢慢地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是用受持佛法的力量,來幫助家親眷屬學佛,這個是另外一種自利利他的幫助方式。
在自己學佛的過程中,還要防止家親眷屬毀謗佛法,一旦毀謗佛法就造了很重的業,所以自己學佛要慈悲一切眾生,要作好榜樣,不要讓家人或是不學佛的人毀謗正法,如果沒有做好就沒有盡到佛弟子的本分,這是一定要注意警惕的。
放下攀緣心
在聽講經時大眾藉著經教來熏習,幫助自己放下,也看清自己的問題,所以這些內容一定要多聽,不可以認為已經聽過了,就總還想再聽新的,這種心態也是一種攀緣,也是不知足的心態,學佛人凡是聽到於自己有益的,正好在講自己毛病問題的,那一段一定要多聽,要能牢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落在妄想及自己的煩惱習氣裡,這樣聽經才會有效益。
現在的人攀緣心很強,不知道修行的要領。學佛修行的要領在於「戒、定、慧」,要能守得住戒,才會有定。如果心不知足,那麼就不會有戒,因為心一直在攀緣。如果總是到處打探有沒有什麼新的消息,新的經可以聽,那麼這念心跟攀緣世間法的心都一樣,所以說要放下攀緣,是要把這念攀緣的心放下,不是轉換對象。人就是心好攀緣,從前攀緣世間法,現在攀緣佛法,這樣心還是沒有安定下來。為什麼有人修學幾十年都沒有得力?這就是功夫不得要領,用錯方法,即使念佛,也是六字念一念又換四字,四字念一念又換六字。念佛的時候又忽快忽慢,沒有音節又不連貫,這個都是戒沒有守好,沒有照規矩來。要是能夠每句都念得穩,字字分明,決定不改變,那這念佛就是持戒,念久了心就不攀緣了,這就是定。有定就對境不迷、不生煩惱,從前有罣礙的,有所執著的,在意的事情現在統統都放下,即使又現前,心也釋然了,不再起任何煩惱,這就是念佛開大智慧。所以,念佛在這一生就能夠得到受用,不用等到來生,在現生得受用,臨終才有把握往生淨土。如果現世沒有辦法受用,在遇到境界時,從前會緊張、會害怕、會擔心、會罣礙的,現在還是都一樣,這就證明自己在念佛當中,並沒有得到「三無漏學」,既沒有戒,也沒有定,更沒有慧,雖念了佛號,卻只有一點福報,根本沒有功德,祖師大德講:「隨口叫喊,沒有用心。」所以要真正會念佛,如果會念,一句佛號裡面就有戒、定、慧,就能帶你出三界六道輪迴。
在念的時候不要希求感應,不要急著想得到智慧、得到定力,這一念想得的心就是攀緣,就是妄想,就是顛倒,有這一念想得的心,表示自己念佛還是在散亂,心還是沒有安住。所以祖師大德講,執持名號是大有學問,所以要做到「老實念佛」這幾個字也沒那麼容易,在念佛時要能知道自己老不老實。因為發現很多人,喜歡聽經一直找新的聽,這是攀緣心不死,還有另外一類是覺得自己聽過了,不用再聽,以為他都會了,他也會說:「佛法不是讓我們拿來講的。」在聽經的時候要去反省,隨文入觀,去看看自己還有哪裡沒有做到,還有哪邊沒有改正,這是聽經的作用。對於不懂的道理,要多熏習,自然而然業障就消了,也就能夠懂得這道理。要「已生善令增長」就是:這道理懂了,還要把它做到。不懂的「要未生善令生」,這是學佛聽經正確的觀念,這樣聽經才會得受用。有些老同修都覺得自己已經聽很多經了,不用再聽,心想:「你會講,我也會講。」要知道,會講沒有用。講經是講給自己聽的,不是拿來教訓別人,不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高過於人,這樣講法都摻雜了慢心在內,在弘法當中,摻雜了不清淨說法,在這說法當中,佛菩薩不會與你相應,不會加持你。所以要用清淨的心來學習佛法、來念佛、來聽經,這很重要。
因為發現大家在聽經、念佛裡面,攀緣的心始終沒能放下,那就可能有這些問題。希望大眾能夠注意,不要聽了幾十年經,念了幾十年佛之後,心還在攀緣,還是沒能轉過來,那這一生就會空過。
隨緣消舊業
在這世間裡,人跟人無論是親情或是朋友,或是同事間相處,不外乎是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而學佛的人在這裡面,碰到逆境,幾乎往往轉不過來,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妄想顛倒,要不是嫌佛法不靈,就是怨恨人家不如自己的意。其實在此時,佛弟子要懂得這些事情裡面是有著這四種緣,它有它的來龍去脈,不會沒有因果,要是能深信因果,那就知道自己現前碰到的境界,碰到的人、事都是過去生自己所做的果報,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感惡報,所以生活中才會有順跟逆。
一般世間人碰到不順心的問題時,他的心是沒有依靠的。那身為學佛的人在這環境裡,又要如何來落實自己所學的佛法,就是件很重要的事了。一個學佛人遇到不如意,甚至急難恐怖,都要先把心靠定在這句佛號上,尤其是念佛的人一定不能忘記提起佛號。基本的觀念是要能深信因果。那在應對事情的時候,心要保持清淨,抱持「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的心態,這樣業障才能消得掉。相反地,若在逆境裡還有起心動念,帶著世間意又去造作其他的不善業,那只會讓事情輾轉惡化,加重業障。這樣雖說有在學佛也是修了幾十年,但都沒有功夫,還是在輪迴。什麼叫「輪迴」?遇事心裡還是七上八下的,思前想後,翻來覆去這就是輪迴,就是顛倒。所以真學佛不會沒有逆境,但這逆境是給自己考驗,不是用來讓自己生煩惱的,要學習在這當中把煩惱習氣給放下,把不順自己意的瞋恨放下,這就是修布施。將煩惱放捨掉,把起煩惱的心用來念佛,用佛號來取代輪迴,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人。在遇到逆境時要這樣表現,那順境呢?如果家親眷屬是來報恩、還債的,對自己很好,很孝敬、很友愛,那學佛人就要特別注意,要是你不學佛,不想出離六道輪迴,這些冤親債主還不會出現,不會想到要來障礙你,可是一旦看你要出輪迴了,他們就來了,尤其是在順境時,他們都是順著你的習氣,順著你想要的,這就是「軟冤家」,順境使人墮落退轉,比逆境還要快速。逆境時感受到不如意,感受到苦惱、不順心了,總想要順心,那好,軟冤家現前讓你順心了,你的習氣全部都冒出來,所以當凡事順自己意了,那就要特別注意。
還有,碰到逆境的時候,不要一直想要轉變境界,這一念心總想要轉變,想要獲得順心如意,就叫攀緣心,就叫做業力。隨著這妄念去造作就叫做造業。要能在這裡面保持自己的心清淨,保持佛號不要間斷,不要夾雜,不要有所求,那麼久而久之境界再現前,自己的心就不會隨它轉。無論順逆境界都這樣用功,一定會得念佛三昧,最低限度能得功夫成片,將來還可以預知時至。中國人講的,「五福」最後一福就是壽終正寢,壽終正寢在這世間來說是大福報,學佛人則是要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坐脫立亡。如果在這麼難的境界上都能自在,那世間這些順逆境界根本干擾不了你。
所以要懂得,人與人之間不外乎就是這四種緣的轉換,好的緣也許因為自己的一個小動作,就變成不好的緣;就因為一句無心的話,善緣就轉成惡緣,所以要特別注意彼此間的往來。無論善緣或惡緣,最重要是自己的心在裡面要保持不動,不要起分別。所有行為要與十善相應,要與五戒相應,很多同修誤以為不去受戒,造了業就不會有果報,實際上還是有業報的,而且不受戒的果報應該更嚴重才對,因為受戒有受戒的功德,不受戒,那一點功德都沒有,能去受戒表示還有發心,還知道要往善的方面去行,所以在佛前立誓發願。要是不受,那根本是一點都沒有發心,將來萬一墮在惡道,沒有受戒的功德很難出離,很難去消除所造的業障,所以祖師大德、諸佛菩薩都鼓勵學人受戒,這觀念很重要。像印光大師那時候是戰亂,雖不提倡受戒,他是要大家自己能發心,祖師知道受持五戒、菩薩戒的功德利益,不是祖師大德反對,祖師大德最樂意看到人家受持正法,護持佛法。
真正的護持是將心裡面的煩惱全部放下,佛法不在心外,心要是清淨則佛在堂中。心要是煩惱染汙了,那這佛就在自己的心性當中蒙蔽不現了。所以無論碰到任何的境緣,要懂得隨緣消舊業,不要再造新殃,千萬要把握這一生有限的命光。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如果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最極慈悲的願力
大家修學念佛法門,這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就有人誤會極樂世界接引的這類眾生,去到那裡他們的習氣都沒有改,就憑臨終十念一念就能往生,那麼極樂世界會不會都是惡人、都是不好的?
大家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看到「國無不善願」,在極樂世界裡,不但沒有不好的念頭,也沒有不好的行為,更沒有不善的名字,也就是說,如果問極樂世界的菩薩什麼叫貪瞋癡,他是沒有聽過的,所以大家現在坐這裡念佛,臨終到極樂世界去,雖說是帶業往生,所講的只帶舊業,不帶現行,舊業就是本身的煩惱習氣還存在,但是現前不起作用,現前的心是念著佛號,心是正念分明的,所以就能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接引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那裡純是菩薩,六根對六塵時,沒有任何的退墮因緣,所接觸的都是現在人所謂的正面訊息,不但是正面訊息,還是無生的訊息。到極樂世界眼見色不會是起分別,耳聞聲不會生執著,對種種的境界都能夠不起煩惱、不起諸見,所以沒有退墮的因緣,所以心裡面即使有惡業惡習,也沒有辦法起現行,反而會被諸佛菩薩給同化,所以只要能到極樂世界去,即使是下下品,最久只要滿十二大劫,就能夠花開見佛,花開見佛最起碼是明心見性,對於自己的本性能夠明了,這是很難得,也很殊勝、不可思議的,所以不要誤會,以為眾生的習性沒有改就到極樂世界去,那極樂世界不就變成資源回收場?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所以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不是眾生能夠想像的,況且一切妄想業習本來空寂,現前一念在念佛,即是自心全體的顯現,是自己佛性圓滿的流露,臨終能念佛,即使平時再壞的人也都已經不是壞人,能念上這聲佛號,不但要有福報,還要具有大善根,臨終能念這佛號,所念的功德就是無量覺,既是無量覺就不迷,既然不迷,那六度萬行、五戒十善,乃至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全部一時具足。所以怎麼會有人誤以為念佛功德不如修六度萬行、不如修五戒十善。這也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以念佛持名為正行,五戒十善、六波羅蜜為助行,正助不二,當心裡面有正念、有佛號,表現出來的就是六波羅蜜、就是五戒、就是十善,彼此間完全沒有妨礙的,只有不了解的人才會把它們拆開來分成兩邊,說要兼修或並修,這樣修多半是修了這裡,漏了那邊。要知道心跟行是一,不是兩個,硬要分成兩個,那在念佛修行上就會有所停頓,所以這裡要解釋清楚,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不會有任何的不善之迷,要能相信佛的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尤其是五逆十惡的眾生,乃至於具諸不善的眾生。說實話,在十方法界裡,惡業的凡夫還算是弱勢族群,也就是少數民族,因為菩薩比眾生還多,阿羅漢比凡夫還多,菩薩比阿羅漢更多,現在自己的眼睛看出去都是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人、不好的事、不好的物,都接觸不到諸佛如來、接觸不到正法,這是福報不夠,但是佛在經上講十方法界、清淨的國土,乃至法身大士無量無邊,比凡夫還要多,所以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大慈大悲為我們這些弱勢的眾生,無力斷惑的眾生,來開這淨土法門,大家一定要能夠相信,要能夠萬緣放下,想要了生死那就作假不得,當然也沒有辦法作假,如果表面念佛,心裡貪著世間,那煩惱會越念越多,沒有辦法轉變過來。想沒煩惱就要從心裡面轉,要相信佛語決定不虛,不能戴著學佛面具在佛門裡面、在世間混,那即使真正遇到無上甚深的法門,也沒有辦法從裡面得到四十八願的加持,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疑惑,才對淨土不能深信。
懷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要是懷疑,那往生的機會就會喪失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講到「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毀謗就是不信、就是懷疑。就是因為不信、心生懷疑,才會生毀謗、才會生出這些不善、懷疑的念頭,不能相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印光大師講往生淨土、超脫輪迴,比吃飯還容易,吃頓飯要弄東弄西,準備一大堆。但是往生極樂世界,一念可頓超十地的上品位,只要一念就可以頓超,一到極樂世界,可以一生成佛,永不退轉,這麼好的事情,大家這一生一定要朝這個方向、朝這個目標去努力。世間有再多的財富、再多的名利,到最後沒有一樣帶得走,而且錢財越多,名利越多,說實話所造業越重,心越不清淨。那心不清淨,業越重,最後就只有三惡道的份,所以趁現在還有精神、體力、還有能力,趕快把這些業消掉,多念佛、多布施,多幫助眾生聽聞正法,不然等業報一現行,絕沒有人能救得了。
最快成佛的方法
佛在經典裡告訴大家,要依自性不依外境,那學佛就要了解,什麼是自性?什麼又是外境?所謂「自性」就是指真如本性,從根本以來,本自清淨不受染汙,這要能去體會,體會得到才能夠依止。那外境呢?怎麼樣去分是外境?一般都會認為,這身所對的或是自己心所對的,是屬於外境。這個分法是通途的認知。實際上,只要起心動念,這念頭一動那就是外境!這「外」就是心外求法,如認為有一法與心相對,這個就是外境。眾生自己迷失本性,從而由自性幻現出六道給自己輪迴,所以眾生是在自己妄心變現的境界裡面,妄受輪迴苦報。歸根結底這輪迴,它仍是從心所現。所以向來認為的外境,實際上就是因為自己心有動念。所以佛教大家不要依妄念,要依自性,要是依了妄念,那就六道輪迴不息,依自性那就超脫輪迴。
可是眾生業障深重,著有的心太重,無始劫以來,錯認妄想以為自己的真心,認妄為真之後,用慣這虛妄的心,所以一下子回不了頭,且自性空寂,沒有辦法依止,於是釋迦牟尼佛就開淨土法門,教眾生直接念阿彌陀佛。這法門的根本依止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道理。「是心是佛」就是指眾生的本性本來是佛,那「是心作佛」就是現前這一念心安住在佛號上,這就是作佛。這方式比明心見性要來得簡單多了,其實只要用念佛的方式,也能夠明心見性,都能夠超脫六道輪迴,每個人都可以成佛。淨土法門是契合現代人執著的根性,藉由執著的這一念心來修行,並沒有離開眾生現前這一念執著的心,就直接用這執著的心執持名號就能轉凡成聖,這是不可思議的殊勝大法!這是諸佛所行的境界,不是一般通途經教所能理解的。即使是通曉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人,對於淨土法門也未必能夠明了,因為這是如來的勝異方便,並沒有離開眾生現前妄動的這念心就直接念佛,這方式確實巧妙。臨終即使沒有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可以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帶業往生,這是翻開大藏經中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與之相比的,居然大家今天還能遇到。
要依靠自性,自性就是這句佛號,要是離開佛號,那就是攀緣外境,依外境就是輪迴,就是十法界,依佛號就是一真法界,就跟真心本性相應,所以修行要能夠萬緣放下,心不要攀緣,一心一意地念佛求生淨土。很多人誤以為就這佛號四個字很好念,誰都會念,念一句沒有問題,但要你念個十句、百句、千句、萬句,那就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的,不光沒耐心,還要在這百句、萬句裡面一念不生,唯有這佛念,其他的念頭都沒有,那就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再進一步,不光沒有妄念,心、佛打成一片,契入一如的境界,在這裡斷除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境界只有少數的人可以做到,所以不要輕視念佛法門。眾生就是誤以為念佛法門很好修,很容易念,將來輕輕鬆鬆就可以帶業往生。省庵大師講:「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至,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如果對這世間還有一絲毫的罣礙,有一絲毫的執著,如祖師講的:「偷心不死。」自欺的心不滅,「自欺」就是自己欺騙自己。騙人是很大的過失,自欺,那是更大的過失。自己欺騙自己,連自己都騙那就是愚癡。所以念佛之人要自我檢點,要能萬緣放下,要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回過頭來。
但是,雖教大家執持名號,但千萬不要在念佛時,用這佛念強力地抑制妄想,「以念止念」的這方式是不對的,即使是老同修都還是會犯這毛病。只要知道妄想本空,而佛號就是自性本有的光明,與真如本性無二無別,就這樣念下去,自然妄心會轉變成真心,最後功夫到了,妄想就是佛性的妙用,這是轉凡成聖,轉迷為悟,才真正的在轉法輪,是真正的說法。所以要曉得,念佛的時候不要去抑制妄想,不要想求一心不亂,雖然念佛的方式沒有離開大家現前的執著念,但如果刻意強加抑制妄想的心,那就是念上加念,這佛號就念得不純、不清淨。所以要聽經才能識得破這妄想是空的,若不知道妄想是空,就會起心動念要壓抑它。實際上越壓它越大,越壓它越堅固,應該是要依靠佛號才對,這妄想本來就空,不必去理會它,念佛所依的是真心,真心就像光明一樣,千年暗室只要燈一亮,黑暗當下就消滅,就像《圓覺經》講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所以當念佛號時,此心便是佛,就跟如來完全一樣,這法門非常高妙,一般眾生很難相信,有的權教菩薩也不相信,菩薩長劫地修行,就光「相好」就要修百劫。所以當聽到淨土法門,這法門是一乘中的一乘,了義當中的了義,即使凡夫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只要一念迴光,就可直證阿鞞跋致,這太不可思議,他們沒有辦法馬上接受!即使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也很難理解這個超脫的方式,今天能夠遇得到,只要大家信得過、念得定、靠得牢,方法要正確,心態要正確,只要依靠自性,不要依靠外境,自性就是佛號,妄想就是外境,不是指身外的境界,其實身外的境界還是自己妄心變現出來的,是妄想心所現,並沒有真正身外的境界!
淨土釋疑
相信很多同修都看過有一本經,叫《六祖壇經》,因為在《壇經》中六祖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學淨宗的同修,很多都會有這個疑問,他說,經典有明文要眾生求生淨土,歷代祖師大德也都有開示淨土法門;很多人都很尊重六祖,但不禁懷疑六祖慧能大師,怎麼會說求生淨土是不究竟?
其實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裡就說過,六祖所說的東方西方,不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禪宗裡尤其是六祖所用的方式,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法,他用這方式來告訴你,如何成佛,如何修行!
而淨土宗是用執持名號念到一心不亂,這樣子的方式來成就,所以六祖大師所說的求東求西,就是指眾生這一念攀緣心,這念心一下攀緣東一下攀緣西,所以六祖才會講東方人造業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業求生何處?所以要大家放捨的是這一念攀緣萬法的心,執著萬法的心,所以跟淨宗採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最後的歸宿卻是相同的。念佛也是要把大家的攀緣心給念掉,當一起心動念攀緣,馬上就換成這一句佛號,用佛號來替代你的妄想,當下把妄心轉為佛心,這方式非常地巧妙,而且達到的效果跟禪宗完全一樣,甚至比禪宗更快,因為禪宗是自力,必須是上根利智。在《壇經》裡面講到,六祖他所傳的禪法是接引上上根人,什麼樣才是上上根人?簡單講就是比較不執著。要知道「比較不執著」跟「隨便」是不一樣,跟「放任煩惱習氣」也不一樣,必須他對於這世間看得破放得下,就一個念頭轉過來,身心世界當下消殞,虛空粉碎,這種人是上根人。那有人聽經聽那麼多,甚至有人聽講經不止三百餘會,可能有三千餘會,但就是沒有開悟,就是轉不過來,那這就是中根的人。還對於自己的煩惱習氣執著得很嚴重,抓得非常牢,這是下根。所以佛才慈悲開這方便法門,如果真的執著心很重,那就執著好了,但可不是教眾生執著自己的妄想,不是教眾生執著世間法,而是教眾生執持名號,用這句名號把眾生的妄想分別取代掉。雖然方法不同於其他法門,到後來卻都能明心見性,在這當中有阿彌陀佛大願以及十方諸佛的攝持,在《彌陀經》中看到「十方諸佛之所護念」這句,明白告訴大家,受持阿彌陀佛名號的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護念」就是加持、就是幫助,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引導念佛人,不會走偏,也不會有妖魔鬼怪來干擾。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講:「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要是修禪不修淨土,十個裡面有九個會走錯路。那是講古代;現代一定十個都走錯,因為學禪想要有成就,要有真正明眼的善知識來引導,在現代想要能遇到那太不容易了,縱然遇到,自己也未必是學禪的根器,頂多就結個法緣,種個善根而已,這一生能不能了生脫死還是個未知數,底下講:「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所謂「陰境」就是五十陰魔,且不用講五十陰魔,五十陰魔是真修行人在學禪的過程當中,五十種境界來干擾你。這五十陰魔不外乎色、受、想、行、識,「色法」就是指一切的境界,受、想、行、識就是指修行人現前這念妄心,這就是五十陰魔,所以不用等修禪修到五十陰魔來擾亂,就看看自己在現前有沒有被境界轉,有沒有被自己的妄想轉?幾乎所有的人現前都被妄想分別執著帶著跑,所以為什麼講「十人九蹉路」,古代是錯九個,現代是十個裡面十個錯。所以在現代想要學禪沒有這麼簡單,而淨土宗可以萬修萬人去。有人說學淨土宗沒有見性,這點不用擔心,永明大師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佛就是見本性。《觀經》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就是大家的真如本性,「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所以只要臨終能見佛,到極樂世界就能見性、就是大徹大悟,這是永明大師講。
所以當大家看到《六祖壇經》裡面這種說法時,不要誤解。六祖大師是破斥學人的攀緣心,不是破斥淨土宗,他也說過這些神咒的功德,佛的願力都不可思議,都功德無量,因此六祖大師絕對沒有毀謗淨土,他要是看到現代的眾生,也一定教大家學淨土法門,六祖有大智慧,看到現代這些人著相,貪瞋癡很重,連教你一心一意的念佛、讀經,都不老實,何況還要離相,還要來修禪,那根本就做不到。
這是從古到今,淨土宗學人看到《壇經》或是在平常聊天時,人家會問難的問題,這裡簡單回答,希望大家對淨宗要有信心,對六祖所說的話,也不要產生這疑惑,祖師不是批評淨土,反而是讚歎淨土,這在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裡面都講到,想要深入了解的同修,可以去看《彌陀疏鈔》,這本書相當好。
熏習的力量
很多學佛人認為佛法是一種知識,聽過了知道就好,甚至很多念佛的修行人,自身原有的習氣一分都沒有轉,或許他看過很多佛書,聽過許多經,對於佛法道理也知道些,要跟他說佛法,他就說他都曉得,甚至說他懂得更多,像這種人能不能從佛法中學習並得到利益?那當然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聽經聞法修行非常重要,尤其是聽講經,如果不重複地聽,不重複地熏習,煩惱習氣沒有辦法轉過來,因為業習非常重,不是聽一座經、兩座經就能夠轉變過來的。大家看經典上所說,舍利弗、目犍連都已經證了阿羅漢果,還天天聽經,而且他們每天聽八個小時。現代的人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不能常隨佛學,這點自己心裡要生慚愧心,一有機會要趕緊熏習,要知道熏習的力量不可思議,現代人想轉凡成聖,全部都要靠聽經,你聽經明白了道理,內心真的認可,真正豁然大悟,行為才會轉變,如果行為沒有辦法轉變,那就是經聽得還不夠多,或是在聽經的時候心生傲慢、隨意地聽。
很多中國大陸的同修,他們聽經為什麼能夠得真實利益,因為他們是長跪合掌聽,法師講多久就跪多久,是用這種赤誠的心在學法,所以他們會有大成就,煩惱習氣天天減少,道心天天增長。所以聽經聽到有得力的地方,可以將它擷取下來,重複地聽,重複地熏習。聽經要聽這些自己不愛聽的,也就是專門講自己煩惱習氣,專門講自己問題的這些內容,要常常地熏習,提醒自己要看破放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就要懺悔,不能任著它去,要是任著它去,那業障也會越來越重,誰都超度不了你。為什麼地獄裡的眾生受苦無量劫?難道佛菩薩不夠慈悲,還是地藏菩薩智慧力不能超度他們?其實都不是,是他們業習太重、習氣太深了,陽上的親人為他做再多的功德都沒有用。所以重點是要能轉變,要靠自己發心,真發了心就要常常聽經,常常地熏習,現在科技發達,每一個人的手機都是道場,一有機會就把經典打開來看,打開來讀,或是聽講經。真正懂了,才能做得到,所謂知難行易,尤其佛法是內學,不是一種知識,也不會是一種知見,「知見」就是把經典當作是自己的我見,當作是自己的理論、看法,到處向人家炫耀,到處向人家誇口,這就是知見,雖會說,卻轉不過來,那這就是知見,知見再正,還是沒有辦法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雖說正知正見最重要,可是應該還要再更提升,要從世間法轉成佛法,從不了義轉成了義,從了義轉成第一義諦,從意識心轉成智慧、轉成般若,這些統統都要靠聽經,都要靠自己努力熏習佛法。釋迦牟尼佛出世四十九年從沒帶大眾打過一次禪七,或是舉辦佛七,世尊就是每天講經八個小時,身邊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大阿羅漢。不要說阿羅漢,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大菩薩,都還是常隨佛學,常常隨順佛陀的教誨,常常聽佛講大乘經,沒人覺得自己都懂了,不用聽了!祖師大德說眾生要斷煩惱要靠大乘經典,小乘經沒有辦法,人天乘就更斷不了了。佛在《法華經》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講那些方便法的目的在於入大乘,「大乘」就是如來的心髓,如來的心髓不在別處,人人本具,各各現成,只是眾生迷惑顛倒,任著自己煩惱習氣,隨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去流轉,一旦回頭覺悟了,原來佛性本自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圓滿,沒有絲毫的欠缺。想要能回頭,統統都要靠熏習,所以熏習佛法非常重要,每個人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大家想想自己用功的時間有多久,有些人想自己念佛念了一、二個小時,四、五個小時,他就覺得很多很夠了,可是他沒想到,他一天睡眠要八個小時,那是八個小時在昏沉,其他的時間又忘失正念。所以真心想修行有成就,就要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綿綿密密地去用功,這樣子去熏習佛法,真這樣做煩惱習氣才會被軟化,不然煩惱我執都非常地堅固,這就是熏習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都在這上面多多留意,經一定要多聽幾遍,不能只聽一次、二次,那絕對不夠。聽經不一定要聽多、聽新的,聽得多也一定要抓得到重點,無論是誰,講再多的經,講的就是諸法實相,沒有別的可說,離於實相即非佛說。講《華嚴》,講的就是諸法實相,講《無量壽經》,講的還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不是別的,就是眾生本具的清淨心,人人本有。
聽經的重點是在這裡,大家一定要重複地熏修,這一生才能夠斷除煩惱,成就無上道。
什麼是出家
滿多的同修說想要出家,有男眾也有女眾,出家是相當殊勝的,但是也要注意,能夠現出家相,需要相當大的福德跟因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能夠發心是相當好,但是要先知道怎麼樣做一個出家的修行人,這是更為重要的事。
佛在經上講出家分四種,這四種出家:
第一種是身心俱出。身也出家,心也出家,這是真正的出家修行人。
第二種是身出,心不出。也就是說他有出家的形相,但是他的心沒有在道業上。
第三種是心出,身不出。這是在家的出家人,算是居士,以前稱居士,必然都是有修有學。這是心出身不出。
第四種,也算是一種出家人,是身心俱不出。不但沒有出家相,心也沒有出家,這種是理性上、法性上出家、佛性上出家,實際上他現前沒有在修行,只是具足圓滿的佛性而已。所以勉強說是一個出家人。
由此可知,佛是希望眾生心要能夠真正萬緣放下,不著一物,這樣才是真的出家人,是真正的學佛人。所以佛在《維摩詰經》上說,有諸長者子發心出家,可是因緣沒有具足,維摩詰居士就告訴他們說:「汝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能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來修學佛法,那就是出家,就是受了出家的具足戒,就是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了。如果有因緣是可以現出家相,沒有因緣那就要真正地發無上菩提心,這才是重點。
那麼當看到一些出家眾不如法,要不要批評他們呢?實際上不需要,只要自己表現出如法的樣子,他們看了就會自己反省。真想學的人會把佛陀的教育,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打妄想,自己當個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出家人。人家做得如何不要去看人家的過失,再者,佛在經上讚歎,現出家的形相,雖然破戒猶勝外道種姓,還是比不學佛的外道來得殊勝,而且出家的形相走到哪裡都給眾生種了學佛的金剛種子,都可以利益眾生的,所以不要看到出家人有些小毛病或是過失,就心生輕慢,或言語毀謗,這是自害害他。佛也曾在經上說:「有戒可犯名菩薩。無戒可犯名外道。」所以出家人受了戒,有戒可犯,因為他有發心,他可算是菩薩。那無戒可犯,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因為戒律裡面所說的,不外乎都是自性本具的威儀,本具的德行,不從外求。所以要知道怎麼當一個真正的出家人,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要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日用平常當中,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放下自己的貪瞋癡慢、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能夠了知諸法皆空,心裡不著一物,不落一塵,這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至於形相如何就要看因緣,如果因緣具足,可以現出家僧相幫助眾生,因緣不具足,那就用現在的身分,幫助眾生學佛,幫助眾生看破放下,就像維摩詰居士一樣「入諸酒肆,能立其志」。「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就是幫助眾生在他生活當中,能夠解脫他的煩惱、能夠明心見性、能夠了脫生死。所以這種出家人,每一個人都可以當,不是只有現僧相才算是出家人,既然每個人都能成就出家的行為,那弘揚正法也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不單是出家法師的責任了,所以要發心幫忙流通正法,要善巧觀機幫助眾生學佛,幫他們放下,並來認識這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這是出家人的義務,也是佛弟子的義務,不要認為那只是講經法師該做的,身為佛弟子,在家居士也有一份責任,都要幫助正法流通,能做多少儘量做,能出錢的出錢,能出力的出力,盡心盡力一心一意地來護持正法,幫助佛法流通,這是絕對必要的。
開示中常勸同修要能夠受持五戒、菩薩戒,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受戒,犯了戒就沒有罪報,沒有受戒一旦犯戒之後果報會更嚴重,因為連一點發心的善根都沒有。受了戒還有發心的功德,還有發心的善根,不小心犯了,自己還知道懺悔,如果沒有受戒,就無戒可犯,也就沒有約束,那根本就是外道,就會恣意妄為,隨便自己愛做什麼,隨著自己的習氣去,等到臨終的時候,果報現前自然也沒有辦法跳脫得出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所以才讚歎出家受戒的功德是相當殊勝的,《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戒要用一心來持,這一心就是不見人過的心,用這個心來持戒,用這個心來學習佛法,當看到眾生有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當看到眾生有是非,那就是自己的是非,就是自己心又在妄動,又在攀緣了,這淨戒不光只是指戒條上的戒相,還要講到起心動念是不是清淨?是不是放下煩惱習氣?不能只戒相上做到,這樣還不夠。所謂「應當一心持淨戒」,淨是清淨心,要反觀自己心是不是清淨?是不是平等?是不是總見人家的過失?真做到這樣清淨,才叫做一心。說至究竟,心沒有持犯,這才是真正的「持戒波羅蜜」。
修行首重實質
學佛的人常常誤以為自己有定課,有在念佛、禮佛、拜懺就是有在用功修行,這只是形式,當然不可以沒有形式,但是我們更要注意實質。拜佛的目的在消除我執,念佛的目的在於不要隨順妄想及顛倒的念頭,凡是佛號以外的想法都算是顛倒的念頭;心中常有自己想要這樣做、想那樣做,這些都是顛倒。所以在學佛修行時,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用功,怎麼樣算學了有真正得力,就看自己的「我見」、「我慢」、「我愛」有沒有減少,如果妄想越念越多,我見越拜越大,那就顯示在念佛用功時絲毫沒有得力。聽經不是在於聽得多或少,念佛有念多少聲或念多久時間,這些都只是熏習,雖然沒有這些熏習也沒有辦法成就,但是要相當地清楚,熏習佛法的目的,是要在日用生活當中,看自己還起不起煩惱?遇事對人時自己的「我見」有沒有起來?事情跟自己想法相違背、跟你的愛好相違背時,心裡有沒有生煩惱?如果有,那就要趕緊懺悔!
所以才有所謂的「拜懺」,這禮佛的動作,也是要降伏自己的慢心。平常即使穿衣吃飯的時候,也要常常違逆自己的想法、嗜好,拿吃東西來舉例:自己不愛吃的要多吃ㄧ點,看到愛吃的更要警覺到貪念生起來了;人家不愛做的事情,自己要發心來做;自己懶得做的事情,更要對治它,不可以隨順懈怠懶惰的習性,這樣念佛修行自己的習性才會轉變!平日開示常講「妄想是虛妄的」,雖知虛妄,可就像宗密圭峰大師講:「知冰是水,猶賴湯汁以銷融;悟妄即真,尚需佛慧而熏鍊。」知道妄想是虛妄的,妄想即是真性,但還是得藉由修行,違逆自己的想法看法,來磨除這妄想,磨除虛妄的我執。所以修行要在哪裡修?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怎麼樣算得力?看看自己愛好的,自己想要的,有沒有減少,或願意跟自己相違背的這些念頭,是否增加?怎麼樣才算實質修行呢?絕不是在於佛號念的數量多少,或聽經聽了多久,或持戒哪一條持得圓滿或哪一條持得不圓滿,都不在這裡。即使規矩守得再好,如果沒有達到它的目的,即使事相上守這些規矩,一樣還是犯戒,這些才是真正的佛法。
可是有一些不會聽的同修,聽了這樣的說法,又變得懈怠不守規矩,又放逸了,所以佛在《地藏經》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到底有多剛強?他聽到的、看到的,全部都是想要怎麼樣偷懶,怎麼樣能隨順自己的貪瞋癡,修行人當然不會是刻意犯,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犯下,那「不知不覺」在佛法講就是「愚癡」,「愚癡」就是不能覺察,不能警醒。
所以道場為什麼要敲木魚?魚晚上睡覺時眼睛沒有閉起來,敲木魚的時候,就是告訴大眾,心要警醒,要能明白;聽到鐘聲,像地鐘念佛,有地鐘也有木魚,鐘是表智慧,那代表要有警覺性要用智慧,扣鐘偈是:「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用智慧來了斷自己的煩惱。知道什麼樣狀況下,自己是在起煩惱,自己是在顛倒,這是智慧,有智慧才能警覺,這也是敲地鐘的目的。當然地鐘還有很多的好處,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所以修學佛法想要靠念佛除掉煩惱習氣,那就要像經典上說:是兵要當知賊所在,要知道自己什麼樣的狀況下是在起煩惱,哪些是自己的煩惱習氣?要發心對治它,不能輕易放過,一放過馬上就退轉,就算是墮落了。所以佛法重實質不是重形式,當然這實質也不能離於形式,但是要會從形式上去體會實質的用意。絕不能表裡不ㄧ,表相上是在學佛,看起來很恭敬,可是在心裡上所想的又是另外一套。古德告訴學人,真正的功夫都要從難處做去。自古凡是有成就的,都是內外相應、表裡一如,對於自己的煩惱習氣能捨得下,對於和尚的要求必然是能放下自己的成見、想法,能夠依教奉行。所以只要自己真正能放下,真正能捨棄,一定會有真實功夫!
所以要知道佛為什麼要教眾生持戒,為什麼要教大家念佛,相信很多同修都覺得:為什麼要一句佛號一直念一直念,不能念點別的嗎?要知道,念頭起來就是心不定,心在妄動,妄動就是無明,要是再相續下去那就變成我見、我執了!因此佛教大家這樣念佛,真想學就守規矩,就老實念。佛教大家要萬緣放下,要熏習大乘佛法,要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誡,在遵守的時候,還要去體會這其中的道理。像佛制不殺生戒,就要體會到這是佛慈悲眾生,不光是不殺牠的命,也不讓牠受一絲ㄧ毫的惱害,不令眾生有畏懼,這是真不殺生,這是慈悲心,由外而內、由粗而細、由小而大,而後做到內外相應,這是佛法、是修行。修行是在於自己煩惱習氣能不能銷落,你的我執我見能不能減少,如果不能減少反而越來越大,天天熏習佛法,我見還越來越大,那就糟了,這就是退轉、是墮落,等到臨終的時候,業障會全部起現行,一定會措手不及!這時候要憑什麼資糧往生淨土?憑什麼資糧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起心動念處,揚眉瞬目處,舉手投足之處,要能覺察、能發現它,這樣修行一定能得法喜、法益,從此就會覺得學佛是相當有意義的,人生是有方向目標的,目標不在別處,就在於能成佛!從此生活會過得相當地充實,會感到修行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約束的事情,這就是用功得力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