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二)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
目錄
弘揚正法利益眾生
念佛為什麼不得力
念佛都是妄想怎麼辦
如何在生活中用功
真學佛的表現
發決定意
何謂如法道場
不輕初學‧等心下問
何謂專修與雜修
如何廣結善緣
什麼是眾生
唯心淨土
散心念佛之害

弘揚正法利益眾生
經典上常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到現在都已經過幾千年,它之所以能夠弘傳得這麼久、這麼廣,就是因為佛門四眾弟子願意發心弘揚。弘揚正法最重要的是靠人!自己要有受持才能夠幫助別人學佛。作為護法自己也要能夠受持佛法,才知道應該怎麼護持,要能辨別什麼是佛法,應當護持;要知道什麼是邪見,應當防護,這樣才是真護法。
在修行上,自己要當自己的護法,防非止惡!就像南方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傘蓋就是代表防非止惡的功能。在增長道業時,要能夠正確地增長道業,一定要做到防非止惡,這是南方增長天王的表法。所以,要弘揚正法需要佛門四眾弟子,每一個人都發心!第一個,自己要受持,第二個,要為人演說。也許你覺得自己不會講整部經,那你可以講一小篇,也可以講一小段或一四句偈,甚至只講一句也可以,或是兩個字也行,一個詞也可以,統統都是弘揚正法。所以我們開的佛法基礎入門的研討課程,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幫助大家正確地認識佛教,然後修習淨土宗,更深的用意就是要幫助佛法的弘揚。在上課時大家學習怎麼表達正法,怎樣表達祖師大德的著作。不要等到我年紀大才要來培養,那就來不及了,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做,希望大家能夠發心,講經不一定要升座,也可以穿個西裝打個領帶,對你的同事或在你的公司,在你的社區成立社團,統統都可以幫助眾生學佛。你說得一句是一句;或是三五好友聊天的時候,都可以講佛法,不要講是非,不要講世間新聞的內容。真正學佛人無不希望正法久住,希望佛法可以弘揚,所以我們才開了這樣的課程。弘法不完全是出家人的責任,佛門的四眾弟子,在家二眾都有責任。你要讓人家知道你學佛,以及佛法的好處,一定要做出來。給他們看你學了佛之後的改變,從前散漫,現在不散漫;從前粗魯,現在細心;從前惡口,現在不惡口,我們表現出來給人家看,這叫做「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我們做出來給人家看。那很多學佛人吃素不注重營養,這也不行,人家看到你吃素,吃得這樣不健康,不可以。既然要吃素,就要了解如何健康地吃素,這是弘揚素食。弘揚不殺生,讓大家都不要跟眾生結惡緣!那穿著方面,學佛人要會穿,什麼場合該穿什麼衣服。像這個講座講經的時候,我搭的就是上衣,這是「僧伽梨」,也就是現代社會的禮服。「作會衣」是七衣,是法會時候穿的,五衣是「作務衣」,平常做事的時候穿的,也就是一般人居家的休閒服。在家人開個小會到公司是打領帶,參加正式宴會打的是領結,這都要注意。不要學了佛,連衣服也不會穿,該要注意的禮貌也不注意!就有同修他學佛,他覺得自己很自在,有多自在?襪子破了他也穿出來,他也不補,讓人家覺得他這樣很節儉,我說:這不是節儉,這是隨便,襪子破了把它補好,你要穿再穿,不是不補;衣服破了,現在沒有在補衣服,該要汰換就汰換。你要是真的節省,如果你會做衣服、你會裁縫,那你可以把它改造。不要把邋遢當節儉,把隨便當自在。
所以佛法可以弘揚,都是在於大家有沒有受持,要怎麼受持就要有智慧了,學了佛要讓世間沒有學佛的人,看到學佛人是跟一般人完全地不一樣,從心裡面到言行表現出來,氣質徹底地轉變。所以大家要發心,想到自己就是佛門的招牌,既學佛也受了三皈,也受了菩薩戒,或是出家了也受了大戒,就要想到自己要做佛門的好榜樣。人家看到就要讓他生歡喜心,歡喜心不是去討好他,而是自己威儀如如,我們的威儀、我們的心行表現出來,會讓人家歡喜、人家會想學,佛門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攝受力」。學佛要學到這個樣子,這才是幫助正法的弘揚。至於護持正法,像居士在護法要清淨心護持,不要爭高下,比你做得較多或他做得少,你布施得多,他布施得少,不要分別。要知道什麼是「法」,法就是我們的法性、我們的法身,學佛人要護持法性。《無量壽經》講:「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是護持正法,讓自己的心清淨,要讓自己的心平等,這就是「護佛種性」,因為法性本來如此,遇到能弘揚正法的人、願意修行的人都要儘量成就他、要護持他,不要看他是在家人,也不要認為他是你的兒女,你要能生到願意修行的兒女,那也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一定要成就他,不要障礙他。
像有些護法居士到佛門出了錢,就會想要常住特別為他做些什麼,有些特別待遇,這個絕不行。想要修無量的功德,要修無盡的福報,你要做到佛門講「三輪體空」的布施,這樣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出去就不是我們的,這才是放下,這才真有布施。要是做了一點事情,還在那裡念念不捨,這沒有清淨布施。布施就是全然的放捨,這是布施波羅蜜,「波羅蜜」翻作中文叫「到彼岸」,就是「到家了」的意思。所以要是有機會在佛門護持正法,也許出錢,也許出力,做過了就要放下,這才叫布施。如果做了還在那裡念念不捨,我做了什麼事,我供養了多少,這就不對。你的布施還夾雜著世間心,這布施是假的,沒有功德,只有福德,福德裡面還帶著染業,那個果報真的不可思議!所以心裡真正放下,這才是布施。
有些道場他的居士出錢,本來是要護持道場,最後變成整個道場都要為了護法居士去做改變,這不如法!如果因為你而造成道場運作或經典的變質,那果報就很嚴重了。一個如法的道場,就是大家遵守佛陀的教誡,遵守祖師大德的教誨,單純來用功來修行,你這樣護持那是功德,才會有福,供養三寶會有福是因為它不是世間法,它是出世間的,所以要護持正法不簡單、不容易,要知道什麼是法,又該怎麼護持。發心來護持是要幫助這地方的眾生能夠破迷開悟,明心見性!想要破迷開悟,明心見性,那就要用佛陀的教法,不能任著自己的煩惱習氣,任意改變道場的作風學風,這不是護法,這是破法。有些法師很慈悲,很輕易就給你們開方便,這個方便其實對你不太好,對大眾也不好,我在這裡講出了實話供養大家。我們道場很如法,到現在還能持續來,那真的是來這裡用功的,是有無比的功德,我曾看過很多道場,我們這地方真是非常地如法,這不是自誇,大家在這裡用功,心要能夠定得下來。要自己發心弘護正法,使正法久住,我們這裡開課才有意義,也希望你能夠帶著你的朋友、鄰居、同事,最好你的小孩都來參加,我們課程不長,時間也特別挑過。早上有些人很愛睡覺,喜歡睡到十一、二點,那好吧!起來吃個午飯,下午總得來上課吧,學佛人不要睡那麼久,那是昏沉蓋重,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來道場可不能睡喔,要睡在家裡睡,要是你把家裡當道場,你也不敢睡,要珍惜早上光陰,早點起床用功。時間過去不會再回頭,用什麼東西都換不回來,希望大家能夠為正法久住而發心。弘揚正法不分年紀的,林看治老居士,六十二歲才學講經,他臨終往生極樂世界,在這裡學講只要你能懂得怎麼表達就可以。

念佛為什麼不得力
在古道場有五堂功課,有一支香是慧命香,這一支香念佛是大眾都要到,它的意義就是把你這一天所有的作務,所有的事情通身放下,就只一心一意在念佛堂裡面或禪堂裡,修習止觀或一心念佛,這是幫助大眾增長你的定力跟慧力,也是護持住眾的慧命。在淨宗道場一般都把念佛當作是修定的方法。這種修定的方法有佛力加持,所以得定特別地容易,也不容易遭到邪魔來侵擾,其他的方式在經典都屬於自力。那有定以後,還要發慧,所以要聽經聞法,尤其是聽《無量壽經》、淨土五經,才能夠知道修學淨土,念這句佛號是要做什麼用的,這就是發慧,可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現代的人多數喜歡聽經,卻不喜歡念佛,喜歡趕熱鬧做法會,卻不喜歡靜下心來修行,這都是「有慧無定」,只有慧沒有定力。念佛時心靜不下來,因為一坐下來,心就很亂很亂。可是在聽經時他以為他聽懂,但實際上他一知半解,聽到的只是表相而已。像我們常講的要「看破放下」,什麼叫看破?在《圓覺經》中講:「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這個身本就不屬於我,這個身在經典上講,由地水火風組成的。「地」是堅硬的,「水」是溼潤的,「火」就是體內的暖氣,「風」就是流動、是動相。這四大沒有和合,因為地屬於堅固、堅礙;風屬於流動,而堅固跟流動的,就是經典上講的「通」跟「塞」,通、塞相互抵消,火跟水也相互抵消,那還有四大嗎?所以叫「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所以不能執這個身是我,這是看破第一層,要從這裡會相歸性,才入一真法界。如果對這個世間沒有看破,或是你說你九十九分都看破,只有一分沒看破,那問題就應該出在這一分上,這一念執著的心沒有破掉。那在事相上任你千般造作,仍舊是沒有放下,還是執著「法」是有的、「念頭」是有的,尤其念佛的人不能成就,就是在你念這句阿彌陀佛時,認為有佛可念,有法可得,所以沒有辦法契入一心,學淨土宗要知道阿彌陀佛這一念,不屬有念,不屬無念,你要執著得個佛念,是沒有辦法契入的,因為你心中有一物,甚至多物了。如果捨掉了世間法,心中又得了個「佛法」成為知見,成為談柄,那這就是祖師大德講的「不老實」,就是所謂的「偷心未死」,所以世出世法都要放下。很多人把小乘佛法跟儒家併作一塊談,尤其是現代,在佛教裡面的誤解很嚴重,儒家不是小乘。小乘功夫最基礎是要破身見,再也不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他身不受病,到處都自在,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證阿羅漢,阿羅漢是小乘最高果位,已出了三界,這不是世間典籍所能達到的。小乘知一切法皆空,這個空是小乘的空,雖然是無為、是斷滅空,但是這斷滅境界仍舊超過三界內最頂「非想非非想處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所以不能把儒家所說的五戒十善跟小乘法混為一談,你會混為一談,就是對於真如實相不明了。如果混濫那對剛講的「四大體各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道理就永遠不曉得了。有人說:五戒十善做好就能出三界。我就回問他:你去忉利天看看憍尸迦出三界沒有?憍尸迦是忉利天王,就是我們台灣這裡常講的玉皇大帝。他五戒十善圓滿,仍舊請釋迦牟尼佛到天宮說法,所以即使五戒十善修得好還是不能出三界。想出三界六道輪迴,一定要看得破,一定要放得下,這念心才能令你出離輪迴。淨土宗是異方便,特別殊勝,你不用破身見,只要發求生淨土的心,就能出離輪迴,發求生淨土的心,你就能脫離世間、出世間這兩種生死,世間是分段生死,出世間是變易生死。分段就是我們這一期一期的壽命,叫分段。變易就是你修行功夫境界上的提升轉換。只要是沒有辦法達到「一超直入」的境界,這都屬於生死。再講簡單點,你剛念完佛,都沒什麼雜念,正很清淨沒有念頭;可是忽然起了一念,這就是「生」。打了一個妄想就是生,妄想滅去就是死,所以整天在生滅中生死。眾生就是認這個生滅心,這個念頭是「我」,或是「我的心」;在這裡面生好惡心,有憂喜,眾生的七情五欲就是這樣來的,誤以為這一切是我想的,我的感受,這就叫做輪迴,這很容易體會得到,是很明顯的。所以你要超出輪迴,單靠五戒是不行的,單靠十善還是不行。這是善導大師講的。以持名為正行,以五戒十善為助行。信願持名就是具足信心願心,這信願心就是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在世間做得再好,仍舊是輪迴。達摩祖師講:造善造惡俱是輪迴。眾生做善法是輪迴,做惡法那更是輪迴。所以惡不能造,善修的時候也要不著,要「不著」學問就很大了,這不容易。如果不明了實相,很容易就著在境界裡面。所以不能只有念佛還要聽經才行,如果沒有聽經,這佛號就很難起作用。有人根器非常好,能止觀雙運,聽經即是念佛,念佛即是發慧,這算是上根,一聞能千悟。能止觀雙運,定慧相資。這種不是學了一、兩年可以達得到的。有的人學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做到名山寶剎的住持,都還沒有這個境界,所以聽經、念佛都要兼顧。

念佛都是妄想怎麼辦
我們念佛要具有慈悲心,想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要能夠愛護一切眾生。講到佛性不能不提到為夏蓮居老居士,印證會集本的這位法師—慧明老和尚。來說說他怎麼明心見性的:他將狗吃剩下的餘飯,他捨不得丟掉,為了惜福,拿起來用水淘過之後,他自己來吃,如是有好幾年。一天,他吃狗飯的時候,忽然哈哈大笑起來,同僚們問他笑個什麼?他說:「我常常聽得人說,狗子有佛性,今天,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我好笑。」這就是慧明法師開悟見性的因緣。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說「妄想執著」是我們修行的大障礙。
在念佛的時候會打很多妄想,但這妄想還不是你的生死根本,念佛時所打的叫雜想、胡思亂想。佛門講的妄想是指無明煩惱。什麼叫「妄」?沒有根、沒有來處、沒有生處,會變異、沒有自體、是虛的,所以說是妄。真如是體,「體性」是不變的。在念佛時所起的那是雜想,就是平常在人事環境當中接觸留下來的一個印象,那是雜想、雜念,還不算是無明煩惱。有人事情很多心很亂,雜念止不住,你自己去分析一下,你的雜念都想些什麼,大部分都是想你接觸過的事情,還有心中罣礙的事情,一下工作、一下家庭等,罣礙的都是世間事。世間事不外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幾乎都是罣礙這些,在這裡面放不下。你心裡放不下,當一念佛,它就變成你的雜想冒出來。所以,你想要在念佛當中不要起這些妄想,你必須平日執著的事情要減少,尤其是心裡關注的事情,要看淡它,不要把小事情嚴重化,不要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實質化,這樣你念佛的時候妄想就會少,對家親眷屬的執著也是一樣。一般初學修行人不外乎這些煩惱,所以在日用平常當中,要能保持覺照,要常觀自心,一起念一有執著馬上就要放下,不能想:「等我臨終再來放下」,以為我們修淨土沒有關係,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持我,沒錯,阿彌陀佛是攝受我們,但是自己受不受度呢?如果現在還在罣礙,臨終可能就有問題了。現在的人學淨土抱持著僥倖的心態,想老了再來放下或臨終再放下。有一些老菩薩,正確應該說是一些不學佛的老人家,在他六十歲的時候勸他學佛,他說:「我七十歲的時候再來學」;等他七十歲遇到他,還是跟我說:「我八十歲再來學」眾生就是這樣。所以現在看到自己執著的,自己罣礙的,就要把它放下。那應該要怎麼放?既然妄想沒有根,那要怎麼放?利根的人就知道,並沒有人抓住妄想,要放什麼!所謂「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這是利根人。要是不懂這道理,那就要聽經。有一些同修只念佛不聽經,當然,如果你的知見透徹,真的都放得下就好。但是我們想到文殊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還是天天聽佛講經,連諸大菩薩都「聞法不厭,求法不倦」,都還聽經,所以就知道聽經有它絕對的好處,有它的必要性。能不斷地熏習,就能不斷地增上,尤其是大乘經典,開啟我們本性的般若智慧。《無量壽經》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很美好的世界,實際上這個世界全由清淨心所現,這叫「德相」。那個相非是眼對色的境界。因為那不屬於色法,不屬於你的妄心,也不屬於心法,離色離心亦不可得。離開色、心要見極樂世界是不可得的。所謂不可以色見,那離色能見嗎?亦不能見。離色那就斷滅了。那你怎麼見到這個相呢?所以你對這道理要能懂,才能夠說我不用聽經。這樣就可以只專念一句佛號,懂這些道理你才算是對極樂世界,有一點點了解,對這個世間無生的道理,算有一點點概念。如果沒有這理解,那還是要聽經,還是要用功。因為如果你不聽經,你的佛號裡面會夾帶很多妄想。也許在道場裡面念佛念得不錯,可是一出去接觸馬上就迷惑顛倒,因為道力不足。會道力不足就是對講經所說的諸法實相沒有了解,對無生的道理沒契入。縱然了解都還要再度熏習,熏習久了你就證入了,而從證入一直到成佛以前,都還是在不停地熏習。由此可見明了實相的重要性,絕對不可以忽略。這道理一定要能夠懂,不要以為念佛就好。
有人說:我對極樂世界有信心。要知道你要對極樂世界「理、事」要明了。剛講的那是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種無礙法界你要能了解,再配六相「同、異、總、別、成、壞」再配「十玄」從「同時具足相應門」,一直配到「托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你都能理解、能入心嗎?要是沒入還是要聽經。即使文殊、普賢菩薩都證入了,都還是去聽經!所以他妄想斷得快,無明除得盡,都是因為般若的智慧。剛才講的只是極樂世界「理、事」;「因、果」我們能了解嗎?祖師大德講得很簡單,「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聽來容易,但是印光大師講「這因果兩個字,涵蓋了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我們以為自己能了解,或是有同修想說自己老了,可以不用聽了,可是你也沒因為老了而放下,你要把佛法放下,那世間要是沒有放下,那就麻煩了。寧可你來執著佛法,也不要著世間法。什麼叫執著佛法?古大德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什麼是空?世間是空!你著在世間,著在虛妄上,不可得法豈能有可得心,那是「著空」。佛法是真實之法,如同須彌山妙高不可測。佛法是有的,所以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這句話可以這樣領會。
所以有一些同修他說:「我不用聽經,只要念佛就好」,那你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對法真正了解,真正對境都離妄想。實際上你要真的明心見性,也沒什麼境可對的,還談什麼起心動念。所以要去觀察自己念佛功夫的程度,對人會不會罣礙?對事會不會罣礙?對物會不會貪戀?如果還有貪戀那就不可以離開經教!目前能夠暫時不用聞法,那起碼都是見性後邊的事情了。為何說目前?因為去極樂世界還是要聽經聞法啊!
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真的不能離開啊!不然一誤百誤,此生將空過。

如何在生活中用功
在念佛的時候要懂得怎麼念,不然一支香念下來會很喘,有時候要換一下氣,還要稍微休息一下,這個才不會念到後來會有疲倦的現象。有些人在念佛堂很認真、用功,不想錯過每一秒鐘,希望分分秒秒都能念得出這句佛號。這發心是很好,可是念佛要有方法,如果出聲念,過久會傷氣,默念過久則傷血。這個都要注意到。我們共修是專門在念佛,有些關於念佛的知識,不可以不了解。如果想要了解可以去看毛惕園居士作的《念佛法要》。它裡面有詳盡的介紹,如果時間不夠,可以看《念佛三要》,是從《念佛法要》裡面再精簡出來的。
念佛的人要分分秒秒不離佛號,這是相當重要的。一般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怎麼樣做到不離佛號?如果你的工作是不用動腦筋的,那就配合你的動作在心中默念即可,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動腦筋,那就比較困難一點,但是真正想念佛的人,他會在忙裡偷閒,抓住一分鐘就念一分鐘,就在這一分鐘裡萬緣放下,什麼都不想地一心念下去,那就得到一分鐘的清淨。像女眾平常在廚房,你可以配合你切菜、洗菜的動作頻率來搭配佛號。如果是在公司,因為不可能一天八個小時都坐在那裡,當中總會起來上洗手間,真想要念佛的人就會想到:現在不用動腦筋,可以念佛。就會專注自己腳下的每一步,佛號自然就會提起來配合,所以真想要念佛的,想要從佛號得利益的,就會去掌握每一分每一秒。剛剛只是舉在廚房的例子。那在廁所能不能念?這是大家共同的疑問。印光大師說:廁所能念,但是不要念出聲,因為念出聲不莊嚴,可以默念在心裡面或是金剛持都可以,一般金剛持是講:「不出聲音,嘴唇微動」,另一種金剛持有個重點:一個是一口氣一口氣念,另一個是唇齒不動,只用舌頭和嘴巴發音,這叫「金剛持」。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能夠念佛,即使你做花腦筋的工作,如果你真正想要念,你就會記得要念。所以在公司或是在你的工作環境當中,要有一些能夠可以提起你正念的擺設,或是佛像或是經典,或是設定祖師大德的法語開示在你的電腦桌布,在你工作的檯面上。一看到就能提醒自己用功,如果工作環境許可,還可以帶佛號機,利用中午休息的時候,聽著佛號休息。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道業增長、業障消除。在所有法門裡面,消除業障最快的可以算是這句佛號。因為古大德講,讀經不如念咒,念咒持咒不如念佛,因為你一部經讀下來,要沒有妄想才算是有一點功德,咒語比經典還短,所以打妄想的機率就減少,而佛號是最短的,所以在一句佛號裡面是不會有妄想的。所以說佛號的功德是圓滿的。如果你持咒,念楞嚴咒念快的聽說只要九分鐘,但你要在這九分鐘裡面都不打妄想,那楞嚴咒的功德才算圓滿。那也有一些比較短的咒語,六個字的或是一個字的也都有,那為什麼要念佛?就是念這句佛號有四十八願攝持,在週日講席當中有講到,「彼佛會派遣二十五位菩薩保護你,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這是自利利他,又念佛的人,有四十里光明照身,你的冤親債主及那些魍魎鬼魅不會侵犯你,不敢傷害你,這都是佛菩薩的願力,他的攝受力。所以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要提起這句佛號,都要想辦法讓自己能夠用功,能夠精進。因為有些同修,他說:我工作環境很忙沒有辦法念,實際上是可以的,只看你願不願意用功,把你煩躁的心給靜止下來。

真學佛的表現
世間法講一個人為了他想要的目標,會努力奮發向上,但是否能成功是取決於他在做事情、作學問時態度是否認真、努力。在修學佛法當然也不會例外,態度很重要,我們念佛、學經教要用恭敬心、用至誠心。恭敬到極處就會感通,就會有感應,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說:「捧出心來與佛看」,那我們對於佛教才有幾分的深信,深入,然後才真正地想改想學。你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的利益;你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的利益。所以對於經典要能夠相信,對於祖師大德的開示要能夠接受。有些人覺得經典裡面講的道理不符合現實,當心裡有這觀念時,你就要想到這是自己世間心太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祖師大德也是這樣學過來的,他們原本也有煩惱,但他也是依著經教把煩惱放下。還有一些同修認為,聽經或是經典裡講的,跟他生活上配不上,所以就生了退卻的心態,那就很可惜。想到以前古人求法、求學不遠千里。那現代人學佛態度是一跟他說要來修行,他就先想到這道場的規矩會不會很嚴?離我家有沒有很遠?那裡吃得怎麼樣?環境怎麼樣?有沒有冷氣?舒不舒服?他想的都是這些。那麼看看這種心態,是想修行的心態嗎?令我想到黃念祖老居士以前為了要聽經,每天下班要走四十里路,就公里來說,一小時走十公里,他要走四個小時去聽經,去用功。早期的路不像現在這樣舒適,而且也沒有路燈,往往回到家裡都是半夜。他為求法跑得這麼遠。他這樣勤學、恭慎的態度在學佛法。所以他能解脫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苦惱,這是他應得的。這是種善因,他得到的果報就是離開了他的煩惱,生起了他本有的智慧,簡單講叫證果,他得道了。現在的人在學佛、在聽經,他會認為上網聽就好了,或是影音光碟看一下就可以。以前祖師大德去參學,一去就是幾千公里或幾萬公里。那時候也沒有車子,出家人有一條戒律,是不可以騎動物,當然也有特殊因緣時的開緣,原則上不可以,所以都是用走路的,身上就帶一點乾糧,他不會先想到,我幾號要到哪裡?去哪一家店用餐,要住哪一間客棧裡面比較舒適,沒有這樣想。到晚上,找個破廟睡一下,隔天繼續趕路,繼續向他要參學的知識那個方向前進。古人是這樣學的,所以人家的成就比我們大,比我們高是有原因的。所以大家聽經要有耐心,不要嫌遠,不要嫌煩,因為經典道理確實就是這麼深、就是這麼廣,也不要因為聽不懂,就生退心,只想聽一聽簡單的道理就好了。念佛念沒兩句,就心生煩亂也不找解決的辦法,也不向人請教,只一直逃避念佛,逃避共修。這樣很難消除我們的業障,很難在佛法當中獲得真實利益。也許有人念佛只是為了求求平安,但是,要想到真正的平安是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真正的平安。對任何境界都能保持不動心,心不隨境轉,這是真正的安住。這是我們學佛應該要求的,而且是求得到,不要求境界上的生滅變化,你今天求到這樣,你就會生起害怕失去的念頭,你會起更多的煩惱,會更害怕。所衍生出的煩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要無求,要無所得,這才是真正的「得道」。

發決定意
學佛人修行要有決定心,決定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到,我們常常看到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功夫、知見還有道力殊勝,遠遠超過我們之上,就想到那個大概是佛菩薩的境界,大概是再來人才可以這樣子吧,所以有時我們遇到境界,一時轉不過來,就難免生了退卻的心,修行的志氣就從這裡喪失。所以就越退越遠。因此,我們發心學佛,首先一定要有決定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轉變過來,一定做得到!佛菩薩所說的,祖師大德所做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並不是很困難,不要因為一時的煩惱習氣轉不過來,就生了退心,即使好幾次都轉不過來,也不要退心。明末四大僧之一的「紫柏老人」講:「順逆之際多敗績,敗愈多,戰愈力,自是敢戰而拼死,予始勝」。順逆之際就是在順境及逆境的時候或境界中常常被轉,所以多敗績,但是「敗愈多,戰愈力」。失敗的次數越多,越是發勇猛堅固的心精進修行,不屈不撓地這樣用功,「自是敢戰而拼死,予始勝」,你有決定心願意轉變,再深重的習氣,再困難的境界,都決定轉得過來。就像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是「法藏比丘」,他問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我想要建立的國土,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我想要建立的極樂世界超過十方諸佛國土,能不能做得到?他的老師就告訴他:「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現在的大海用小水瓢,一瓢一瓢地去舀,只要有耐心,總有一天會被我們舀乾。所以他說:「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只要精進心提起來,勇猛心提起來,至心修行,再深重的煩惱習氣都能夠轉變得過來,都能夠放下,所以,不要因為一時的境界考驗,習氣現前轉不過來就退心,或是念佛念久了很煩、很躁、坐不住或妄想止不住就退心,這很不好,越退只會越墮落,只有加倍精進才能解決問題。學道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煩惱習氣如同瀑流,非常地多、非常地深,我們念這句佛號就像苦海慈航一樣,必然能夠幫我們登彼岸。所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轉變,很多人看到同修學得很好或是法師學得好,他就說一句:大概是再來人吧。要知道那不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祖師大德的境界,是我們本來的樣子,我們目前雖做不到,但也不要生這個心。釋迦牟尼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但凡有心,皆當作佛。一切眾生皆有心,有心者皆當作佛,所以要有信心。我們講的有心,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你有跟如來完全一樣的心,還有一個就是,你有願意改的心,願意修行的心。但凡有心,就是你要具有這兩個心。專業一點的名詞叫「始覺」跟「本覺」。「本覺」就是講你本來就與佛如來完全無二無別的清淨本性,「始覺」就是你有心想改,有心想學,有決定力,決定不要退失。修學有障緣要多懺悔。在初學時障緣特別多,這是好事,要是都順順的,你就不會感覺到人生有苦,我們會想修行就是因為人生有苦惱,連學佛想求出離、求個解脫都這麼不順,這才會更精進,要是初學就處處都是順境,處處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想要的也得到,想聽的也聽到,想看的也能隨順到,那麼這就不是真學佛了。學佛一定是違逆自己的煩惱習氣,會很不舒服,但是忍耐一下就過去了,不要在這裡生退心!還有一些人學了佛,就有身體的病痛或是家人就來障礙他,這個時候更要精進,要懺悔無始業,學佛碰到障礙,要求佛菩薩加持,所做功德要迴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跟他解冤釋結,自己只一心精進修行,萬緣放下,不要去想未來或過去,祖師講的,莫思前慮後。這樣修行才能真正行菩薩行,這才是覺悟的菩提道。先不談佛菩薩高深的境界,至少這樣子我們還做得到,決定可以。所以不要放棄,不要怕自己習氣重,業障重。只要多懺悔,多發願,多念佛,多讀經,多熏習佛法,再重的習氣,再深的業障,再強大的障緣都能轉變,沒有消不掉的業障,因為你們遇到的是淨土法門,祖師告訴我們:十方世界所有法門消不了的業障,唯有念佛法門可以消。只要有信心,就絕對可以,就怕你們沒有信心,碰到境界就退轉,要知道「退轉」只會讓我們退得更糟糕,讓我們的業障更重,你念佛也許念了五年,十年或二、三十年,還感覺不到績效,可是,實際上你已經不再造惡業了,所謂「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但是如果你不念,那就是禍雖未至,福報卻已經消減,你的業雖然沒有現前,但是它在漸漸增長。就像你的頭髮、指甲一樣,不知不覺的長,等到你發現就太晚了,如果此時你的資糧不夠,那就是所謂:「此等閒技倆何能敵生死」。所以,碰到逆境更要奮發向上,碰到轉不過來的也不要退心,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做得到,這個信念特別重要,希望大家發決定意,認真修行。

何謂如法道場
有同修來問:他想要發心弄個共修的道場,他希望他的道場裡能有修行人成就,那道場要怎麼樣才算如法。我告訴他:釋迦牟尼佛曾告訴弟子修行要住「阿蘭若」,「阿蘭若」就是現在講的—清淨處,以前是聽不到牛叫聲的地方,也就是離開世俗雜染。那麼在現代怎麼樣算是「阿蘭若」?當然,有人選在山上,那如果是住在都市,道場的位置要儘量遠離菜市場、鬧區,還有一些不好的場所,讓修行人可以在這裡好好熏修,在都市裡的道場,多半會考慮交通方便,可以方便接眾。但是不要去設在菜市場旁邊,不要接近這些葷腥,會妨礙我們修道。還有不要設在百貨公司裡,或一些比較吵鬧的地方,不然才念完佛出去就散亂了,或是根本就在外面散亂,沒有辦法進到道場。所以在成立道場前要懂得選擇位置。如法道場最重要的,還是大眾肯學、肯轉,要依四依法而轉,居士在行為規矩上要依《學佛行儀》,依在家人的戒律來制定規矩。我們道場有《學佛行儀》,可以請回去多讀多看,走到哪都通用,而且走到哪心都會定得下來,學了《學佛行儀》,你的威儀會很好,你的心都會有基本的定力,會有學佛人的樣子,這是調身。心裡面的觀念,就要具有正知正見,佛門的正知正見就是要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觀念,這才是正知正見。很多地方他接引眾生的善巧方便,但是善巧方便一定要帶你入真實慧,就是「知一切法無生」,這才是真實的智慧,真正的解脫。即使無法使你了解無生的道理,至少也要告訴你,這世間是無常,不可久住,一切有為法皆悉變壞,要趕快把握現有的時光,多修行、多行善,少造惡業,至少要做到這樣子啊,才能算是教學如法的道場。
我還跟他說,這個世間的公司行號企業,他制定的規矩,是為了要獲利用的,他希望他的員工照著這規矩,遵守公司的規定,能夠幫公司賺錢。那道場最大的成就,是有人在這裡修行有功夫、有大成就,所以道場的規矩是要約束大眾的煩惱習氣,不可以人情化,一人情化,這個人想這樣做,那個人想那樣做,就全亂了!我們自己也不要去搞人情,不要去攀關係,更不要在裡面講是非,探聽人家的隱私;有人會在道場探聽人家隱私,無論是居士跟居士間,居士跟法師間,想探聽人家的隱私,那你來就不算是來學佛的。所以道場要如法就不要去講究一些人情的佛事,人情的開緣,以為這個人跟我比較好,跟我比較有緣,我就特別為他開緣,或是我擔任什麼執事,有什麼東西,就優先送給他,這個都是破壞道場的規矩,破壞和合的氣氛。所以修學道場要如法,還是要看大家肯不肯學、肯不肯做,如果大家不肯學、不肯做,那祖師大德為我們制定的規矩訂得再好,那也沒有用。
我跟他說精舍同修是依照《學佛行儀》行持,觀念則是依大乘一實相印,小乘是依三法印來印證,以確認如法。一實相印,就是「無生」之法,用這智慧來引導大眾出離生死,出離生滅法,所有都是依經典的。那修行用的是淨土法門,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這裡用功以求一心不亂,自功夫成片,乃至事一心、理一心,這樣子的修行法;以極樂世界為我們的最後歸宿,這是精舍的修學方針,這裡是淨土的道場,之所以叫「大乘定香」就是希望大家深信大乘,心不退轉,故名大乘定香。這是出自《達摩血脈論》。「定香」就是「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學了佛來到道場要深信佛法,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緣、什麼樣的考驗,都要知道這是自己有業障,更應該要發菩提心、要能覺悟,要能夠從業障裡面回頭來懺悔、來修行改過,這樣學佛才會有成就的一天。
所謂「道場」顧名思義就是修道的場所。道就是清淨心,你接觸了這個場所,心能不能清淨?還有沒有煩惱?是非有沒有減少?……人我相有沒有銷落?有!這叫親近道場,才是來道場共修、來用功。絕不是來這裡探聽人家的是非長短,或是搞人情佛事,也不是在比較誰錢捐得比較多,捐得多那是你的發心,你有功德,捐得少也是你的發心,視你的能力而做,都有功德,發心都是圓滿的,因為每個人所能負擔的不一樣,不要在這裡生高下心,你生高下心,心就不清淨,能做多少做多少,一切隨緣,像精舍這裡你進來要找福田箱還無法輕易找到,「大乘定香精舍」從來不跟人家化緣,也不變相收費,也不會暗示你要給錢,能做到這「三不」就如法,由大家自己發心,誰願意跟眾生結緣,那就把錢投到福田箱去,這都是修自己的福報功德,你投下去也沒有人知道,這是「積陰德」與「陽善」不同,「陽善」是有量的福,你賺點錢、升個職或大家都讚歎一下很快報完了,若是「陰德、功德」你的福才保得住,才積得厚、才大,這才是清淨心做事,這是道場裡面要特別注意的。
精舍很多同修都是初學佛,一定要注意,像道場的一些東西屬常住物,要懂得如何使用,愛護常住的物品,祖師告訴我們:「愛護常住物」,就好像保護你的眼珠一樣,要這樣小心珍惜。這道場是在市區裡面還好,如果到外面一些比較大的道場有庭院,你們看裡面的花、草漂亮,不可隨便亂摘,你亂摘都算是偷盜常住物,這行為不對。一般初學不懂的不小心就會犯到,所以我們要注意,不知道行不行做的事,都要問過負責的人才不會誤犯。
來到道場最重要還是來修行,不是來講是非,不是來比高下,看誰錢捐得比較多,誰事情做得比較多,哪一個人跟法師比較好,跟哪一個大居士比較好,不要搞這些,這都是世間心。如果你的道場現在有這個問題,那要趕緊改善,要往如法的方向走,人家來這個道場護持或來用功,才能說是真正的道場,檀越的信施才有種到福田修到功德,因為人家護持的是「道場」,是修道的地方,能夠讓眾生心清淨的地方,這地方是非常希有可貴的。

不輕初學‧等心下問
學佛後在日常生活當中,會碰到很多的善知識,那自己有沒有錯過他們呢?錯過就是因人廢言,學佛常常以為自己是老修,或是自己有學,這種人佛在經上稱作「凡夫」,凡夫是有學的人,阿羅漢是無學人,凡夫總是認為自己有所學有所得,曾學了多久、或分別我是出家、你是在家,我是大人、你是小孩,或是我的僧臘比你高、你的僧臘不如我,如果存有這種觀念,會常常錯失善知識,錯失得度的因緣。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是碰到有益身心的話語都要記取,能夠提升自己道德的話、提升自己道業的話都要記取,不必管對方是在家人或是出家眾,這些話語都是開示。「開」是開發我們的本來,「示」是顯示告訴,這是「開示」。講開示要依四依法,依著大乘一實相印所說的,這些都可以稱為開示,沒有分身分是在家或出家,佛在經上講:經有五種人說,所說之法與實相相應都能稱為經典,不是只有佛才能說經,菩薩也能說經,人、天都能說經,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心量廣大沒有侷限,反觀凡夫常認為我是出家人,看到在家人說法心就不歡喜,或認為自己是老修,曾跟誰學,看到新學表現良好心就生嫉妒,要來障礙他,對於人家說的開示置之不理。不要講成年人說的話,有時候小孩子說的一些無心的話語,我們要是能夠從中迴光返照,也能開悟也能夠成就!祖師講:「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為什麼我們體會不到?就是因為在人事當中,生出了分別心,生出了高下心,生出了先後心,什麼叫「先後心」?分別你是先學或是後學。這是高下心,已經掉到煩惱裡面,掉到「我見」裡面,所以智慧不開。放不下自己的成見,放不下自己的傲慢,念佛也不會有成就。要是存有這種心,即使是祖師大德出現在你面前,你都會看不起他。善導大師二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有能力入定到極樂世界去,他的師父道綽禪師是八十幾歲的老僧,還向他頂禮請教,因為沒有生一絲毫的傲慢心,所以道綽禪師一生有大成就,能夠了脫生死,他要是一念傲慢起,認為:善導,你的淨土是我教的,你怎麼可能比我有功夫!如果這樣那他就自失大利。
就像六祖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是南方的高僧,他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向他學習,在幫六祖剃度以後就拜他為師,所以古德為了學法、為了學佛,一切都放下,我相放下,我見也放下,這是人家成就的原因。在佛陀時代也有「維摩詰居士」的公案,釋迦牟尼佛要他的弟子去聽維摩詰講經,舍利弗、目犍連見到了維摩詰居士一樣是右繞三匝頂禮三拜,是出家人反拜在家人,照常理來說不行,但是為請法可以,這是師道的表現,不要說頂禮在家有修有學居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為求一偈而捨身,這例子太多太多了,祖師大德都在給我們做榜樣。佛在《涅槃經》裡面也講到出家人為法故,可以頂禮在家人,因為這位在家人是菩薩,釋迦牟尼佛知道他能成佛,沒有高下心,只為自己道業增進,沒有分別心。所以他處處都能聞法,處處都聽到開示。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就是你將自己這點慢心捨掉而來的,所以六塵都能說法,眾生就是慢心不捨,高下心還在,對待的念頭還在,六塵不會說法,有情也不說法。就看我們會不會學、會不會轉,這個觀念很重要。在現代真的是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學佛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如果人家講的話能對我們身心有益,是助道之法,那就應該要記起來,心念行為要轉過來,切不可以生起慢心,在這裡生煩惱心、生顛倒心、嫉妒心,尤其有時候在學佛菩提道上,佛菩薩會透過一些因緣對我們開示,如果自己業障重看人家是凡夫,看人家所學不如我而輕慢,那就不能覺悟,這都是自失大利。希望大家能夠警覺,要能夠回頭,可能人家心比我們還清淨,佛說過初發心時的這念心能成佛道。有時學得久,如不善學,毛病習氣也不一定會減少,有沒有修行要看毛病習氣有沒有減少,要做法性上座,不能做僧年上座。「僧年上座」就是年紀雖很大但並無道德,僧年,指出家時間久,卻滿身的習氣毛病,這就不能稱為真正的上座。這點要相當的注意,尤其學久了就有這問題出現,還有些學得不是很久,學了不是很深入,看了一些書,有一點小辯才自作聰明,刻意想展現自己的口才、能力,希望大家能恭敬他,所以到處批評別人,到處說人家不如他,從不聽勸,這種人現在很多,希望大家學佛要認真精進,不要做這種學人,這不是「學人」這叫「眾生」,要是學得久就加個「老」字,叫「老眾生」,這種人是不會有成就的,這輩子只在佛門結個善緣,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很難說,還要看他的哪一種業強。這類人最終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希望大家能夠記取、能夠注意自我警惕。

何謂專修與雜修
我們常常講學了佛,要看破要放下,但是事情一來或是根本還沒來,心裡就開始罣礙,開始打妄想要怎麼做,如果這樣做了以後又會如何,沒有這樣做又如何。這叫做「未來妄想」,還沒有現前就開始計劃得失,學了佛不是說不能計劃,但是在這計劃當中,若帶了得失心在裡面,帶了自己的好惡心,你會很罣礙,你會很痛苦。要是事情沒有照我的想法進行呢?所以又衍生出另外一些妄想,這都障礙我們的心清淨。任何事情都要隨緣,不隨緣就有罣礙,在你心裡就不自在。所以,講什麼看破,放下,那只是空話。這樣跟人家說,這叫「說來句句空,行時步步有」,所以要能夠覺察,事情還沒到,不要去打未來的妄想。你去想,這在念佛裡叫做「夾雜」,叫做「散亂」,表面看也許念得很專心,你以為自己在念的時候沒想這件事,實際上這事情掛在你的心上,藏在你的意識裡面,如經所說:「潛伏藏識」。念佛的時候不一定冒出來,雖沒有覺察它,但是心裡面掛著,不能覺察、自知。一件事情是這樣,多件事情是這樣,所以念佛念一輩子都不會開悟,都不會成就。不要說理一心不亂,連功夫成片,連專心都達不到,就是在於日用平常當中,沒有注意到自己在罣礙什麼事情。若一覺察有罣礙,就要放下。
印光大師講:「竭誠自可轉凡心。」這就是竭誠,對自己更要真誠,要老實。要是連對自己都不老實,自己都欺騙自己這叫自欺。對外那就是欺人,你雖不是有意的,但是卻不自覺,不以真誠心對人。真誠就是沒有妄想,心裡無有罣礙,無有牽掛,就是《心經》講的,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樣你就能遠離顛倒夢想,才能得究竟涅槃。要是心裡有事情罣礙,那就有恐怖了,怕自己不能得到,事情不能照著我的想法走,這就是有恐怖。這就是顛倒夢想,接著你就會生出更多的妄想,更多的雜念,像這樣子想要得究竟涅槃是做不到的。「涅槃」是印度話,翻作中文叫做寂滅。心若有物,那就不寂。存在於心,那就不滅。所以怎麼會跟寂滅相應?任何一事,一人一物,都不能罣礙。就像金碧峰禪師,他用功有禪定,有一天他命盡了,黑白無常要來抓他,可是因為他入定了,怎麼抓都抓不到,找不到他,所以「黑白無常」跑去問土地公,那土地公跟他們講,他說他很喜歡那個水晶缽。你去把缽動一動,他就出定了。那兩個要抓他的鬼,真的去動,果然金碧峰禪師就出定了。他出定一看,黑白無常來抓他,把他逮住了。他說:「好吧,既然被你們逮到了,我只好跟你走。可是,我還有一個遺願,我真的很喜歡這個水晶缽,你再讓我看一看。」這兩位當然順於人情給他看一看,他一拿著那個缽就往地上摔碎,馬上入定。這個時候空中有聲音說:「有人要拿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這下子再也抓不到他。這就是心裡有一物不能覺察。所以生死就不能了,把那一物給放下,自然無常就抓不到了。生死就束不住你,你就自在了,真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豈能鎖得住,心放下了自然心如虛空,但也無虛空之量,就是這個境界,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學佛,心裡如果有事情,無論未來的事情乃至現在的事情,未來還沒到,現在發生了,也不要罣礙,也不要在意。若一在意,那就麻煩了、就顛倒了。縱然是佛法也不能在意,有人聽了經就發心要「專學」;可是專學跟夾雜,他分不出來,沒有能力分辨。「夾雜」就是心中有物。心若無物,那就叫專。如果心裡有物,即使嘴上說想要專修,那也是夾雜。如果不專一,那更是夾雜。所以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清淨,才是涅槃。不是取一物,也不是捨一物。「取一物」的心中有法有物,至於「捨一物」,一切法本是無上菩提淨圓真心,你要捨什麼?所以說「不取不捨」。若有取捨,你的心還在妄動,一動那就壞了。清淨心就喪失掉,正念就迷失了。所以,專修是「心要空」。心若無物就是專。剛開始可以依一部經、一位老師學習。但是要知道目的。《楞嚴經》講:「一門深入。入一無妄。」要能無妄,那才算「一」。一門深入,不能達到入一無妄,那這一門並沒有深入,還是夾雜。因為若有妄,那就不是一。所以要懂得目的地,要能夠知道修學的關鍵在哪裡。如果不曉得,那麼這樣學佛叫盲修瞎練,天天念佛,只是隨口叫喊。所以祖師大德對於學人開示首重的是你的知見正不正,「知見」就是你對於你修學的目的了不了解,之後才來談修行。如果不了解,那修行就很困難,很難成就。有一首偈子比喻得很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瞎子騎著瞎馬,晚上走到懸崖邊,那種狀況你看危不危險?所以我們要是沒有道眼,只是自己去想自己揣測,就是剛講那首偈的情形。修行就像在懸崖邊,非常地危險,一不小心一個失足,那就萬劫不復。所以,念佛可以成就,但是要知道什麼是佛,什麼當念,什麼當捨。心沒有取捨,當念;心有取捨,當捨。這才是清淨,是覺悟。許多人都無法辨別專修跟夾雜,以前還有位老居士,學佛很久了,他問:「你怎麼學這麼多經?這樣是不是夾雜?」我告訴他:「如果這樣說,釋迦牟尼佛最夾雜,講這麼多經。」他一聽,就醒過來了。果然是老居士,確實很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四十九年只有說一法,這一法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眾生的本源清淨心!要是離開實相而說才是夾雜。那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夾雜,古佛都夾雜了。要是能明了這道理,地獄眾生就是如來,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修行是要往這個方向去,才會得力。所以事情還沒來,不要放心上。一放心上,那就不清淨了。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不能解決,就多念佛,多拜佛,消業障,要懺悔。我們不明白三世因果,過去生所造的業,所以現在受這樣的苦報,你要是清淨心念佛,你業就消了。所以碰到事情不順自己意,那就是有個「我」,想要人家統統聽我的,都照自己的意思做,所以你要在這裡起大煩惱,就會落到因果裡去。你要是能夠「無我」,那在任何地方、對任何人或遇任何事、任何物,都能自在了。真的是時時是好日,你要是能做到「無我」,那真的像方東美教授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教是教育,就是教「無我」,就這樣而已,沒有別的竅門,八萬四千法門就要除我相。從這個「我」衍生出無量無邊的煩惱,大家可以去反觀,所以不是學多部經就是夾雜。祖師也講過很多經典,華嚴、法華、天臺、唯識、淨土,他並沒有夾雜。八萬四千法只有諸法實相而已。學佛依止道場,要依止如法的道場。要是不如法的地方,你學不到剛才講的內容。所以,聽講經,聽開示,聽法師講話或是聽居士的開示,都要會聽,不要偏在一邊,一偏在一邊就壞了。有人說到處都是道場,說家裡也是道場,如果在家裡懈怠那是三惡道的道場,如果在道場用功精進,那是菩提道。你日常生活當中,慈悲喜捨那是人天道,也是道場。要是於一切時心無所著,那是無上菩提大道,這道場叫大圓覺。如《圓覺經》講的:「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伽藍是清淨處,就是道場。所以要會選能夠讓我們清淨修行的地方。清淨道場就是如法的道場,要常讚歎如法的道場,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如法的要讚,不如法的要恭敬,敬而遠之。就像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是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禮敬。而「稱讚如來」:如來是性德,若所做的事情與心性相應,要稱讚隨喜恭敬供養,所以要會讚歎,絕不是自己心裡迷迷糊糊,不能明辨,到處亂讚歎,說這個也好、那個也好,那就沒有做到十大願王了。

如何廣結善緣
我們學佛修行平常有因緣,就要懂得與眾生結緣,包括跟這些小動物、蚊蟲螞蟻結緣,這些都是眾生,只是因為一時的迷惑顛倒,所以淪墮在畜生身,受諸苦惱,所以要去愛護牠,不要去虐待牠,這就是最基本的結緣。譬如說家裡有一些麵包屑,不要丟掉,可以拿到外面給螞蟻吃跟牠結緣,像挑菜有時候會有菜蟲,你就布施一片菜葉給牠,這都是結緣,都是護生,不惱害牠,就從小地方做起,你就會懂得怎麼對人慈悲,懂得怎麼與人為善,與人歡喜,你就不會去惱害到其他人。我們講的不要去惱害動物,要有慈悲心,從這種小地方就可以看到,如果遇到動物要被殺,佛在經上講要方便救護眾生。那自己平常能吃素就儘量吃素,不能吃素就隨喜讚歎人家素食,或是出錢放生,或印送放生的書籍,或是講說素食的利益,這些都是長養我們慈悲心,也是跟眾生結好緣,眾生看到你會歡喜,因為你沒有傷害牠的心,這是最基本的。你要跟人結好緣,身上要帶一些法寶或結緣品!有機會就跟他介紹佛法,幫助眾生來學佛,這都是結緣。而結緣品的製作,或在選的時候,要選精美且要選現代人能接受的,不能只想找便宜的!以為反正是送人買便宜的就好,絕不能這樣想,這樣達不到結好緣的目的,還會讓人家誤以為,這大概是你不要的吧!所以在製作法寶結緣品,一定要求要精緻、符合現代化,貴一點沒有關係,這些佛書、影音光碟,拿回去放在家裡,即使他現在不看,你都有功德,因為不定哪一天機緣成熟拿來看,他就學佛了,所以不能貪小便宜只想省錢,以為經書有印就好,這樣不行。有機會還要幫助眾生學佛,有些眾生想學佛沒有因緣,沒有機緣,我們要為做方便,令其得度!他想請法寶沒機會來,你可以替他跑一趟,像現在很方便,可以利用網路或用電子郵件,就可以請法寶,這都是善巧為眾生做得度的因緣,所以功德無量!只要眾生有需要,或是自己發心去問人家有沒有需要,或是找個法寶流通點,就可以流通,這都是幫助眾生學佛。佛法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只要我們肯做,絕對是功不唐捐,不要想他請回去又不看,就不幫助他,請回去即使不看,放在那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有龍天善神擁護!哪一天機緣成熟,他學佛學得比任何人都還精進,搞不好這一生有成就,就是因為你結緣的那本書!
所以像網路上發心幫我們打字的這些法師及同修,真的是功德無量,因為這些字幕配上講經開示的影音,掛在網路上流通到全世界,你跟許許多多眾生結法緣,法緣是最清淨的,比你送錢給他,送食物給他,送幾句溫暖的話,都還要來得清淨,所以這功德真的非常大。所以只要我們有心來流通佛法,不要看只有幾分鐘的影片,或小小的一個轉貼分享的動作,就可以修無量的功德,或十分鐘的發心打字,你的發心可以利益全世界,而且還是長久的,因為這檔案在網路上,不會被撤換掉,眾生有因緣看到時,看到其中某一段的文字就是你發心的,而且還沒有人知道是你,這是積陰德,這福德是越積越大,一般的福報,一般的功德你去修,人家讚歎一下,誇獎幾句,也就報掉了,但是幫助佛法流通,這個福報不可思議,功德真的如佛在經上講的「難量」,無法去測度!我們自己不會講經,也沒有能力去印送經典,但是要能這樣做,也是同時跟所有的眾生結緣。幫助打字的功德跟講經的人功德完全一樣,因為很多眾生沒有透過字幕,不能了解意思,經過你的手打字或做出字幕,等於是宣揚佛法,你也算是講經的法師,這在道業上都會增長,因為你幫助人家開智慧,因果不昧!做法布施就得聰明智慧,幫助人家聽聞佛法得道,你這一生必定會有成就,這是正因!相反地,如果你幫助邪知邪見,知見不正確的你還幫他宣揚,因果也是很可怕,所以我們要有能力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然後再來做流通,如果流通的法不正,那因果要自己背。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怎麼利用現代的高科技工具,來幫助正法流通,而有智慧的人他就會發心來隨喜、讚歎、弘揚,因為這都是與眾生結緣,所有結緣當中最殊勝的莫過於結法緣。
人跟人之間,不要在背後說人是非長短,這都要注意,不要以為你在背後批評他,他沒聽到,他沒感覺,好緣就從這裡開始慢慢地轉為惡緣,就是因為我們有意無意的,在背後批評別人、中傷別人,說一些惡口,說一些是非鬥亂,讓人家對他的印象不好,所以大家各自去檢點看看,在生活上怎麼會碰到有些人,看到你特別討厭?如果人家討厭自己,學佛人要懺悔,一定是這一生或是過去生有意無意,在人家背後說人家閒話,道人家長短過,這一定要跟他懺悔,自己要改過來,不能想這個人就是看我不順眼,我們自己心生對待又生傲慢,那這個業就消不了,而且冤結會越結越深,因為可能你過去生罵他一、兩句,這一生他看到你就做出討厭的態度,你這一生又再跟他結怨,那將來就不只用罵的啦!也許要用打的了,打完之後,再下次可能用殺的,越結越深!所以要知道怎麼消災解冤,做法會是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消災是要把佛教法會的懺悔內容拿出來用,在你日用平常當中懺悔自己的業障,因果通三世,所以與人結緣很重要,不然你們成佛的時候,沒有眾生可度,說實話也成不了佛,因為都是我執我見,自己最對、最優秀,別人都不如我,人家看我不順眼,那是他沒有眼光,看錯了!這就是我相、我見統統都出來了,還自以為有在念佛、有在修行,這叫自欺欺人。這樣念佛不會成就功德莊嚴,反而會成就無量的惡業,招感的是無量的苦報,所以要能夠從這裡回頭,要與一切眾生結緣,不但要結緣,還要解冤釋結,心結要化開,要跟自己的冤親債主懺悔,我們學佛有障礙,不能夠順心如意,安穩的學佛,總是多諸障難,那其中有很多的原因,有時是冤親債主,他看到你學佛要出三界了,他來障礙你,你也要跟他結緣,要將功德迴向跟他懺悔,冤結才化得掉,有的是自己過去生障礙人家學佛,障礙人家聞法聽經,或是此生有意無意的障礙,這都要自己去反省,才能夠把這些業障懺除掉,所以要消業障就要知道什麼是業障,才能夠消得掉。就好像抓小偷一樣,要知道哪一個是小偷才行。

什麼是眾生
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在有情分上,帶著煩惱習氣而和合,所以叫做眾生;執著四大為我的身體,在這個地水火風所成的身上,生起我見、我愛、我慢,認為是我的心。執著這個身是我,只要身體產生病痛,就要起煩惱,肚子餓了就要殺生養命,所以造很多的業。學佛人身體有病痛的時候,更應該提起道心,一心一意地稱念佛號,相信諸佛菩薩本願的威神加持,這樣業障才會消。很多人學了佛,因為生了一點病,就以為學佛會有業障現前,他就不學了,殊不知這是重業輕報,把我們過去深重的業,用一點頭痛、咳嗽、腳痛、手痛等等不舒服,給報掉了,看看這世間,到底是學佛人生病的多,還是不學佛人生病的多。可以去醫院看看裡面的病人是吃素學佛的多,還是不學、不吃素的人多。可想而知,一定是學佛的人比較少,學佛吃素少病,有時一點點痠痛或不舒服而已,但是如果在這裡退心,生起了煩惱,那真的是被業障給障礙住了。有時候或許生點小病也沒有關係,即使是生場大病,那正好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佛迴向文中的,「願生西方淨土中」,這句話就在大家生病的時候,勘驗是不是真正願生,是不是有真放下,真正有發心,病苦來了不會害怕,要把病苦當作是考試,所謂「借彼魔惱,堅我願力」,病苦如同魔惱,越是痛苦,願力越要堅固,「只要將猛,不怕賊強」,這個「猛將」就是我們一顆堅固的道心,煩惱再多,病苦磨得再厲害也不怕。像「蓮池海會」或「念佛感應見聞記」裡往生的公案,有一位居士,身上長「瘡」,莫名其妙的怪病,長六個,每天流血,沒辦法吃東西,一旦吃了他的傷口就開始痛,有一天他聽到念佛法門,無比的歡喜,提起佛號一直念、一直念,至誠懇切念到忘我,就這樣過了四十八天,有一天早上醒來跟他母親講,他說:「我肚子餓了,想吃東西」,他媽媽盛了稀飯給他吃,他吃下去之後,他想:奇怪了!肚子怎麼不痛了,衣服一掀開,六個瘡全好了,一點痕跡都沒有,這叫至誠感通!這是真人真事的公案,就看自己有沒有願心,有沒有道力,是否一心一意念佛,你念為什麼沒有效?因為你的心不專,心不真誠,所以平常就要訓練,就要有這樣的功夫,那位居士善根福德因緣深厚,所以感應也殊勝不可思議,真的是「萬病癒於阿伽」!阿彌陀佛就是「阿伽陀藥」,是不死藥!肉身會壞,念了佛號,你的法身現前常住,阿彌陀佛跟雪山的藥王一樣,叫做「善見」,能見到佛就沒事了,所有的無明、塵沙、見思,這「三惑」統統都斷除。永明大師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只看自己信不信得過,有沒有用心念,不要遇到一點病苦,身體不舒服就退失了道心,那就太可惜了!三皈依很重要,讓我們大概了解佛法修行的綱領;皈依不是皈依哪一位法師,不是搞門戶,皈依是皈依佛陀,皈依佛法,皈依出家眾、皈依僧,僧就是落實佛法的人,不光只是形象,只要是落實佛法的人,都可以作為依止,這就是出家人。出家有分四種,一種是最好的,「出家的出家」,形象出家,心也出家。另外一種是,「出家的在家」,形象出家,心裡在家,形象還有一點功德。第三種也不錯,「在家的出家」,形象在家,心裡出家。最糟糕的就是,「在家的在家」,就是一般有學佛樣子的在家人。有這四種出家人。希望大家能夠做出家的出家或在家的出家,這樣學佛你就會法喜充滿,就知道佛法對我們的重要性。

唯心淨土
很多人以為學佛是一種消極的行為,是不積極的,甚至認為念佛是一直要求往生、去求死,對於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而言,這種觀念來念佛是不對的,你這樣念佛不會得真實利益,念佛是非常法喜的事情,因為佛法講的是心清淨,淨土法門講的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就是說,將日常生活中的煩惱,用一句佛號把它除掉,所以是用佛號來除去煩惱,就像屋子髒,房子髒了你打掃,這些掃把、拖把、清潔劑,它是去除屋子裡面的汙垢,不是把房子拆掉,把房子拆掉那就不叫打掃了。學佛也是一樣,是要把心裡的汙垢去掉,不是把你的心滅掉、不是把你的生活給毀掉,那就不叫學佛。所以要清楚極樂世界就是我們心清淨的顯現,並不在你的心之外。一般人認為修學佛法是死以後才會得利益,必須要放下我現前的環境、生活,這種觀念是對佛教的誤會。你們去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哪位菩薩是離開他現前的生活環境?五十三參就是代表各行各業,大家在裡面都能修行、都能成就。無論是國王、無論是宰官、無論是外道或是船師,乃至鬼神,都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是把心裡的汙垢去掉,不是把事相滅除,如果誰有這錯誤認知,希望能夠轉過來,尤其是修學淨土宗的學人一定要有正確認知。
淨土宗現在很衰,在現代好像念佛的人很多,但是在這一生有成就的人卻很少,能夠得到淨土法門真實利益的人不多,修學淨土不是要等到臨終才有好處,那等太久了,而現前利益中「清淨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學佛了,在自己現實生活當中你的煩惱不能除掉、你的問題不能解決,那佛法並沒有進入到你心裡面,當遇到煩惱的時候,要檢點一下自己是用什麼樣的觀念來度過的?一般人沒有學佛,就會隨著它生大煩惱,或從小煩惱轉成大煩惱,從大煩惱轉成無邊的煩惱。學了佛就不一樣,無邊的煩惱開始縮小變大煩惱,大煩惱會變成小煩惱,小煩惱會變成只是起個心念而已,甚至到後來,面對所有的事情你都不會再執著或生心動念。要達到這樣美好的境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雖然向佛菩薩祈求,佛菩薩會滿你們的願,但是更好的是自己心能清淨,這是我們應該要求的。心若清淨,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緣,都能自在、都會快樂,這才叫解脫,這才是淨土,所謂「心淨國土淨」,看什麼人、事、物,你都順眼。無論遇到是對你好、對你不好、或刻意找你麻煩,你都很自在。這種心境是更上一層樓、是超然的,一般人碰到不順心的人事就想要念佛,求看看能不能得到保佑,讓我順心一點,求了這樣順心,另外一樣不順心的又來了,永遠求不完,所以要會求佛菩薩,學佛要往根本上去求,求心清淨、求心平等、求心地慈悲光明,這是佛法。然後在你的現實生活當中,去解決所有的煩惱。念這句佛號就是「無量覺」,佛性中有無量的德能,我們只挑個「覺」、挑個「壽命」、挑個「智慧」,來為大家作解釋。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能得無量的法喜、得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報。在起煩惱的時候,一句佛號提起來,一直念下去絕不要間斷,也不要管煩惱停了沒,都不用去管它,把你全部注意力轉到無量覺上面,這個方式非常地巧妙、有用,比你念什麼經或咒都還有效,人想要成佛、要求解脫、要這一生在佛法中能得真實利益,你學再多的教、讀再多的經,總是會歸到行門上來,行門上最要緊的,就是要讓心清淨,而心清淨最快的方式,就是念阿彌陀佛。所以淨宗講的求生淨土,實際上這個「生」是心生,你的心清淨就生淨土了,淨土不在心外,如認為心外有一個國土讓你去求生,在那裡攀緣求取,那是不切實際的。什麼叫「心外」?以為離於自心以外有個極樂世界,那是心外求法,一切法不離於自心,包括極樂世界。你要真正得到心清淨,現世就得受用,要往心性上去求、往根本上求,這叫唯心淨土。那明明《阿彌陀經》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那到底有沒有?也有,但是不離心外,這是給我們凡夫作個方便。凡夫喜歡執相,取相分別,佛就告訴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就代表你的煩惱,代表你的分別,代表你的貪瞋癡,你起一念煩惱,極樂世界就離你十萬億程遠,要是一念不生,極樂世界就在你心中,就在現前!
念佛法門很穩當,佛不離心外,所以淨土宗這種修行方式,叫「托他佛以顯自性」,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念他,仰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開顯我的本性,恢復我自性本來清淨的樣子,這叫淨土。所以維摩詰居士說:「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是淨土宗的宗旨綱要,在《觀經》也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作阿彌陀佛、是心作極樂世界,「心作心是」,修學淨土法門的綱要、宗旨,就在這幾句話。所以修學淨土不要誤會,誤以為學佛要離開你現前的生活;不是的,只是你現實生活當中有煩惱,佛是教你如何離開煩惱,就像我們身體有病去看醫生,醫生給你開藥,開藥不是把你的身體除滅,是把你的病治好,不是滅身療病,要是不懂,反把這身體滅掉了,去自殺,以為這樣就沒病了,那叫顛倒。
所以修學佛法是要了解它的真實義趣,要是真正知道、了解它,你學了才會歡喜、學了心裡才會踏實。

散心念佛之害
來談談有關於念佛時要注意的事。大家平常在念佛,除了早、晚課以外,定課以外,還有散課,「散課」就是隨時都要提起佛號,不要忘失。散課一不注意就變成散心念,散散的心,散散的念,這就犯了念佛的大忌。所以很多同修學淨土三、四十年,甚至五十年、六十年,都沒有功夫,問題就出在平常的時候,用散亂心念佛。祖師大德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不光只是定課要專心,平常的時候,念佛就要專心,提起佛號來就要專注,這很重要。如果只在早課、晚課專心,其他時候都散亂,雖然也有在念,頂多修個口善而已。想把你的妄想無明給念掉,要境界來的時候用得上力,生死現前可以了斷它,那是沒辦法做到的。
有些同修會邊跟人家說話,手上邊搓念珠,這就是散心,這樣念佛永遠不會有功夫。還有些是:邊看電視邊念佛,很多老菩薩邊看電視邊念佛,這真是很糟糕。年紀大了,不知道無常迅速,死之將至。講得不好聽叫「不知死活」,不知道自己這一生的命光快要盡,還在那裡散亂,還在那裡邊看電視,邊打妄想,還騙自己說有在念佛。臨終誰會來接你?不會是佛,多半是電視裡面的男、女主角來接引。念佛的時候,就只看佛、想佛;念佛圓通章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要是在念佛的時候看電視,那是想世間法,嘴巴念是念四字空名,不是四字洪名,你跟佛心不相應;或是愛講話,嘴巴東家長西家短,口中談著世間的事情,搓著念珠,問他有沒有在念佛?一定回答:有,有在念。那功夫還真好,沒聽過祖師大德是這樣念成就的。看來善導和尚都還不如他,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個個都有成就,都能自在往生,卻沒有一個是這樣念佛的。那種念法就是散心念,就是散亂心,心裡根本沒有在念。
還有一種,念佛比大聲的,看誰念得比較大聲。聲音是拿來攝心的,不是隨口叫喊,念佛不是在唱軍歌,念佛是要攝心的,這知見很重要。如果大聲念能攝心就大聲念,如果大聲念不能攝心,就換個方法念。必須以攝心為要,心要能攝住,業障就能消,境界來的時候就能轉,所以說「攝心」非常重要。早、晚課自然是一定要專心,萬緣放下,室話、手機統統都不要接,一心一意專注在課業上,屏除萬緣去用功。平常的時候,雖然沒有訂數,念珠拿起來就念佛號,真正修行人一有時間就馬上用功,做世間事,那是不得已,只為混口飯吃。不要想爭名奪利,不要去求取一些與「事實真相」相違背的事情。事實真相就是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皆空。在「空」裡面你要去妄取,不論是名利或是財色你認為實有,這就與「實相」相違背了。求到後來還是一場空,還是什麼都沒得到。所以無論做什麼,都要與真如實相相應,與法性相應。
在念佛的時候,切記不要求感應,不要想:我要能夠見極樂世界,要能夠有什麼神通。或聽到人家念佛有什麼感應,希望自己也能感覺得到。人家念佛的感應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求來的,只是心清淨自然跟佛感應道交。自己心不清淨所以感應不到。這個清淨不是刻意去造作出來,而是你把你的妄想無明、貪瞋癡消除掉,佛菩薩自然會顯現。實際上你貪瞋癡消除掉、妄想除掉,有沒有見到佛,有沒有見到極樂世界,你心裡也不會再罣礙。會罣礙就是這些煩惱沒有除掉。所以念佛的時候,要記得不要求感應。有的人念佛時,看到自己身上放光,甚至看到極樂世界現前,《楞嚴經》有講:「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不要認為這些情況是殊勝,雖是好消息,但是心裡不要有執著,一罣礙就生貪著,這個清淨相就會消失。那念佛時如果有冤親債主,有鬼神擾亂,不必理會他。若他來跟你講話,說他是誰、是某佛菩薩,都不要管他。那也像《楞嚴經》中講的:「堅凝正心。魔不得便。」你心地要有正念,妖魔鬼怪便拿你不得,沒有辦法干擾你。「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性無搖動。」你保持念佛一直在佛光中,你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可是我們為什麼會被他干擾?就是自己心動念了,或是害怕,或是認為殊勝,以為自己能夠跟鬼神溝通,這都是菩提道上的障礙,這是業障。
以上幾點供養同修,希望大家要注意,要能夠落實:不要散心稱名,不要隨隨便便念佛,無論任何時間處所,念佛的時候就是要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