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六十五)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二頁。第六小段。這個上一次,我們講到了《無量壽經》總共有五次的翻譯,十二次的翻譯。那麼,現在留下來的,只剩下五種。那麼這個五個原譯本,裡面的內容差異非常的大,所以一般的學佛人沒有辦法來受持。沒有辦法很輕鬆的來學習。所以就有會集的一個必要性。因為在原譯本裡面,這個十念必生這一願,相當的重要。可是十念必生願,只有魏譯跟唐譯的本子有,其他的沒有。那還有兩願是,國無女人願跟這個厭女轉男願。是蓮花化身願。蓮花化身願這兩願,只有吳譯的有,其他的本子也沒有。所以呢?相當的不完整。那才有了今天的會集本。第一次會集是王龍舒居士,這個王龍舒居士不是普通的人物啊!他是宋高宗,宋高宗年間的進士,是國學進士。非常有學問,非常有才華。可以說儒家的也通,文學也通,要知道這宋朝的文學相當有程度。那麼他在宋朝,這個世間的這些典籍他都能夠了解,所謂博貫群籍。那麼,王龍舒,龍舒是地名,他本名呢?叫日休,王日休居士,字虛中。那有一天,他突然感悟到這些他學的這些儒家,學的這些詞章、這些文章,都是自己的妄心妄識在分別。都是自己的習氣,都是自己的毛病放不下。所以呢?他一念回頭,他知道學儒不能了生死,學其他的也不能夠解決這個輪迴的事情。所以他在佛法裡面用功、用心。蓮池大師對他是非常的讚歎,讚歎他不是平常人。那麼一輩子修行用功。他雖然考上了進士,可是他也沒有當官,就是當一個在家居士,也不為官,每天就是這麼用功修行。臨終前三天,他跟他的這些親朋好友,每一個人,一一的去道別。說,我有事情要遠行,出遠門。可能以後就不一定再見得到大家。三天後站著往生。所以你看他有這一等的功夫。這是上一次講到的這個第一個會集本。這位王龍舒居士。所以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第一個就是《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那麼,他只看到了四個本子。《無量壽經》、這個《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他沒有看到。所以是非常可惜。不然,以他的能力來會集那是相當的圓滿。那麼他的會集本裡面,是集這四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四種原譯的大成,那麼可以說是,可以說是這個四種原譯本裡面,算是比較好讀的本子。因為他只會集了四本。所以不能說五種原譯,四種原譯。那麼後面的大德,這是後面在他之後的淨土宗大德,在著述的時候也常常引用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可是他會集還是有問題。像這個《大阿彌陀經》,這個大,就是其他的十二個版本裡面所沒有的,這是他自己冠上去的。像裡面三輩往生,上品沒有說要發菩提心,中輩要發菩提心,下面說不用發菩提心,下輩不用發。蓮池大師對他這裡的會集有所批評,有所批評,批評他高下失次。蓮池大師的批評這四個字正中王龍舒居士會集本的要害。因為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無論你是上、中、下,都要發心,沒有說這個中輩要發,下輩不用,上輩沒有說,那這個是他會集的不圓滿。所以黃老講,蓮池大師此語正中要害,就沒有了次第呀。所以他的會集不妥當,那麼裡面還有一些地方是自己加入的文字。那麼他在他的會集本的序文前頭也自己說到,有一些地方是他自己加入的。所以古人他在會集是相當負責任的。他自己作了什麼都會在前頭會先講清楚,絕對不會誤導大眾。現代的人自己解經,

聽說還有這個外道,看佛經看不懂,自己改,改到自己看得懂為止,那就跟小朋友算數學,先看答案再寫題目、再算公式一樣,不能如此。所以對於經典一定要恭敬、慎重,不能馬虎。像我們道場都會嚴格的把關,這個問題,這個錯誤的風氣,絕對不能讓它在佛門裡面蔓延開來,我看是已經有一點蔓延了,那麼我們是出家人,如果出家人還不能夠出來把這個問題給解決,那這個佛門可以說是不見天日。你今天依著你自己的喜好,你看哪一個法師的版本、哪一個法師的科判,看了比較順、比較中意,你印經你就印那科判的段落,這個不對。這是,這個太自私了,是你自己好,你沒有考慮大眾的慧命,古來祖師大德,有德行、有成就的人,絕對不會這麼做。這麼做,那就是在分解這個經典,今天你這麼做、明天那個人這麼做,那到最後這經典就面目全非、四分五裂,所以不是說不能會集、也不是說你不能註解,是說你要負責任,要讓人家知道,你不能篡改經文。篡改經文,有一個地獄可以下,叫改經地獄,你以前改過的,全部去那裡改回來,看你現在印幾本?印一萬本,你就自己慢慢改,要是印個幾億本,你也是一本一本改,什麼時候才能出離呢?你印的這些本子在這個世界上都沒有人想印,所以你的單位要是越大,你造的業就越重,你一定下去,你出不來,所以這個經典不能亂印,不能依自己的喜好,隨便去改經典,你印經就照古本,有錯,那是跟著祖師大德,祖師大德有修行,現在講有證量,他有修證,那不會有問題。那你要是依自己的意思亂改、用自己的成見亂解,沒有遵照佛菩薩的教誨、沒有遵照這個祖師大德的教導,那這不光是害了自己,而且還害了別人,我們講吃飯,吃壞肚子,生病了也是幾天,你這經典亂印,禍害子孫、破壞佛教,這麼重的罪不能造,這個罪太重了,沒有人承擔得起,你要是真正懂因果,你必然不敢這麼做,你要是真正尊重佛法、尊重祖師,你有師承,你絕對不會這麼做。所以為什麼現代人學佛都不會成就?就是他沒有師承,他要有師承,老師教的東西,必然尊重、必然恭敬,絕對不是展現自己的能力、展現自己的才能,沒有一個成就的大德是如此,都是什麼?把我放下,他做的不是只是世間的謙虛,是心中無物,心中沒有一物,現代人他看了幾本書、寫了幾篇文章,就拿著去申請這是我的著作權、我的智慧,把佛法占為己有,那這智慧從哪來?那叫盜法。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同意?有沒有同意給你?沒有同意,你有沒有侵占祖師大德的智慧財產?所以現代的人心中有物,不是空,怕人家抄襲他,以前的古德不會,他的註解寫出來是公心為大眾,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是為自己的財利、不是為自己的道場莊嚴,現代人就是為了錢、為了名利,要讓人家知道說他很有才幹、很有才學,所以膽大妄為,做這種不該做的事情,地獄他不害怕,現前可以這個得到名利,是他最喜歡的,真的是我們看了替他感到非常的恐怖,他是到油鍋裡去撈銀子。所以古人他的心是空的,你看像這個德山禪師,人稱周金剛,一部《青龍疏鈔》,擔著從四川到江南,要去跟人家挑戰,結果到了一間這個我們現代講小吃店,小吃店的阿婆問他,他說法師你這一擔是什麼?他說是《金剛經青龍疏》,講的是氣勢恢弘,他說《金剛經》講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阿婆問他,三心不可得,法師你要點心,你要點哪一個心?你答得出來,我請你吃,三心不可得,那麼德山禪師那個時候沒有開悟啊!答不出來。他才知道他心裡面有物、有法,連一個老太婆都這麼厲害,我猜這個老太婆大概是觀世音菩薩,聽說觀世音菩薩常常化身成這個老太婆,去幫助這些學佛人,他才把他的《青龍疏鈔》燒掉。《青龍疏鈔》,一輩子的心血,就這麼付之一炬,從此不再著文字。所以你們看了「德山的棒,臨濟的喝。」這是很有名的一個公案,德山的棒。這古人的心是空的,知道他自己沒有契入,做的這些註解也不值得一提,當下就把它燒掉。香嚴禪師也是,人家說香嚴禪師能夠這個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有一天,禪師他去參訪,人家就問他,我聽說你在哪裡可以問一答十,問十答百,相當有辯才。他說,今天我不問你別的,我就問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道一句來。答不出來,寒毛直豎,滿身大汗,他才向這個善知識求救。他說我今天要是告訴你,你將來必定罵我,不跟你講,回去自己參。所以他就去閉關,去用功,終日無所思量,從前收集的經書,看了這些經書,一把火全部燒掉,香嚴禪師,都是有成就,開悟的。華嚴宗杜順和尚之前有講過,《華嚴法界觀門》,寫好了之後準備個火盆,把火點燃,把他的這個法界觀丟到火裡面去,他說這要是燒得掉,那也不值得一留,燒不掉才跟佛心相契合,結果裡面,火堆中出華嚴菩薩,捧他的《法界觀門》出來,甚得佛心。所以祖師大德的心是空的,沒有什麼著作權,著作權是什麼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俱足,四相俱足是凡夫,不是菩薩,你去看看《金剛經》,不要說是菩薩,阿羅漢甚至是小乘初果須陀洹都沒有四相,四相都離掉了。所以現代人不知道佛法要怎麼學,以為能夠解得幾個字,看得幾篇文章,他就能出來教人了,那要是在祖師大德的會下,真的是連提草鞋都不如啊!提草鞋都沒有資格,真正開悟的祖師甚至還—你要在他的會下,連進去參學的資格都沒有,為什麼?心沒有空啊!心是有的,貪戀世間名聞利養,喜歡人家恭敬,你是大法師,著作等身,你是大居士,又有學問,又有道德,貪利養。所以我們學佛人,不能像這些世間人一樣,學祖師,學這些大德居士,都有成就,你的道業會增進,你的煩惱會減少,那麼這個是講到現代人印經非常嚴重的問題。那麼還有一些問題,就是有些單位害怕你們大家看不懂佛經,就印一些你們看得懂的,這個也不好,佛法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師道啊,你要學,你要把你從前的這些我執、我慢、我見都給放下,你這些你放下了,經典你就看得懂了,不要說多分,百分之一好了,你就能放下一分,你就能契入一分,放得越多契入得越多,全放呢?所有的經典三藏十二部,世間、出世間法你全部都通達。所以你是要讓人家來學佛,不是把佛法改深為淺,我們就在想,這佛法到底怎麼滅的?那麼我們看到現在這樣的狀況,我們才知道原來是這樣滅的,佛經沒有人看得懂,為什麼?嫌這個文言文太深了,不願意看,就把它轉成白話,一轉成白話就落知解,就落言詮,為什麼呢?翻白話…翻成白話的人也沒開悟,也沒有證果,所以為什麼佛教會越來越衰?就是你把經典原義都給改掉了,想說方便…方便接引眾生,你看到學佛的人好像很多,實際上沒有佛法,裡面都是世間意,都是夾雜,表面上好像穿了海青來學佛,看到佛像也合掌作禮,心裡面是貪著世間,心裡面是放不下的,這叫貌恭心不恭。《無量壽經》教我們要表裡相應,表就是事相,裡就是心裡,要能表裡相應。所以我們印經為什麼還是提倡祖師大德,甚至是…如果說要淺一點的,那印近代的,像這個王驤陸居士、黃念祖居士、夏蓮居老居士,這些有成就,李炳南老居士,這些都有功夫啊!元音老人的,圓瑛法師的,我們道場還有一個離我們比較近的,道源長老的,這些都有功夫啊!他們的所做所為,可以為大眾的模範!所以有些道場想說方便接眾,接引眾生,實際上沒有接到,你只是接他進來搞熱鬧而已,來湊熱鬧,辦辦一些活動,辦辦一些這個園遊會,開聯誼會,不是在學佛,所以為什麼佛法會滅掉、會變質?就是因為他把佛經改深為淺,那大家又不願意學深的,我們不要說深,學這個經典真實的義趣,每個人都只想聽聽方便說,看看呢?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錢賺更多一點。我們今天講經,為什麼聽的人還是有限呢?因為我不是教你們怎麼發財,我要是教你們怎麼賺錢怎麼發財,即使一張門票一萬塊,都有人買,這是現代人。講經教你們解脫煩惱,他不要,不要錢的,他也不要,所以為什麼師父常常講這個「眾生聽騙,不聽勸」結果你去聽了有沒有發財?沒有,你沒發財他發財了,你對這個世間放不下,我們俗話講你社會歷練不夠,為什麼呢?到了七老八十了,看過這麼多事情了,你還放不下,磨得不夠苦啊!社會經驗不夠啊!歷練不足,你沒有辦法看到你的將來啊!這世間人事這麼變遷,這麼無常,從小到大,人事的變化,甚至你看這個你生活環境的變化,沒有一刻停過,你都沒有感覺到,順逆境界的變化,那也只能說你社會歷練不足啊!活到七老八十了,年紀也是一大把了,還不覺悟,還不回頭,那也沒辦法。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世界叫堪忍世界啊!堪忍是什麼?就是這裡的眾生怎麼苦、怎麼樣的這個煩惱,他都心甘情願,他不是忍受啊!他還很喜歡呢,覺得很舒服啊、覺得很痛快啊,人沒有這些煩惱好像就不是人一樣,他不知道他可以活得更好、活得更自在。所以你們不要看有一些小朋友,他有善根,很多年紀大的都不如他,不要看他小小,沒有像你污染的這麼嚴重,他心是清凈的,帶的業習少。你不要用你的不清淨心來染污他,說他怎麼沒有辦法跟你一樣墮落,跟你一樣懈怠、跟你一樣懶散,跟你一樣這麼不守戒律,你不守戒律啊,現代人不想守戒,就說我方便我隨緣,我懂得開遮持犯,持都持不住了,還開緣呢,動不動就為自己開緣,那叫為自己開脫,那不是開緣,開緣是為眾生,為自己開脫,不是開緣。所以這些年長的,你不要污染這些年輕的他們的清凈心,這個很重要!人家比你早覺悟,比你早回頭,你要讚歎,你要自歎不如才行,活到七老八十了才來覺悟。那有人就問我:法師你怎麼這麼年輕就知道要學佛?當然這個是善根,每個人善根不同。所以年紀大的同修,你們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就要聽進去了,有一點年紀的中年也要聽進去,因為你馬上就老年了,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你什麼都得到了,你會發現你什麼都沒有,你的心是空虛的,你的心只有一個動作就是念念攀緣,攀到了你還是不滿足,永遠都不會滿足。所以有人跟我講我七十歲,他七十歲我勸他學佛,他說我八十歲再來學,攀緣心沒有停歇啊,沒有停下來,所以他得到了什麼他都不會滿足,不會解脫啊,這個要知道、要清楚,那你自己你要發慚愧心,你要比人家更努力,更盡百倍的努力,加緊用功,萬緣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斷除煩惱,你要比人家更加倍啊,為什麼?你造的業比人家更多啊,都不曉得多少倍啊,不能再悠悠忽忽再這樣散散漫漫了,自己要有警惕,要做好的樣子,要做一個修行人的樣子,這個是跟大家順帶勉勵。那麼再來看第二個,《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這個彭際清居士,上一次也略略的提過,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叫做彭啟豐,那麼他們家呢?是我們現在講的官宦世家,也是家大業大。他的祖父是狀元,他父親也是狀元,他呢?是進士出身,他祖父是康熙年間的狀元,他父親是雍正年間的狀元,都是我們講的才學一等一的,那麼彭居士他沒有做官,一輩子一樣也就是學佛,這個居士對於末法,就是我們現在現代影響相當的深遠。這個你們現在看到的《善女人往生傳》就是他編的,《居士傳》也是他編的,甚至《淨土聖賢錄》相當有名,就是他發起編纂的。你們看到的《念佛警策》、《華嚴念佛三昧論》、《一行居集》,都是這位居士寫的,他很仰慕廬山東林劉遺民居士,所以呢?一輩子也是認真在淨土上。他跟徹悟禪師相當的好,也仰慕省庵大師,你們看到《省庵法師語錄》也是他編的,所以對我們後世的淨土學人影響非常的大。那麼他依康僧鎧大師的本子做了節校本,就是刪去繁複,留下一些比較讓人家容易讀誦的,這是一個刪節本,它不算會集,那給我們做參考。那在這個丁福保居士,你們有用過佛學大辭典,就知道丁福保居士,他做的《無量壽經起信論》,就是依這個彭際清居士的《無量壽經》這個節校本,他的節校受到這個丁福保居士大力讚歎,那這些啊都是相當有成就的人,這個是第二個,彭際清居士的節校本。那麼再來看第三個,《摩訶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這個《摩訶阿彌陀經》。摩訶也是他自己冠上去的,這個本子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可以是算這五種原譯的會集,前面那個是四種,這個是第五種,五種原譯的會集,那麼他會集當然比前面更為圓滿,因為他五個本子都看到了,他都熟悉了,那麼他來作會集,那這個魏源居士是道光年間的進士,道光年間的進士,在咸豐六年的時候往生的,咸豐六年,在清朝晚清的時候那他相當有名。大家都知道林則徐,他跟林則徐是好朋友。那個時候中國在清朝的時候還相當的封閉,他是少數提倡睜眼看世界的人,所以他有很高遠的見解,林則徐叫他做了一本書,相信有些同修應該聽過叫《海國圖誌》。《海國圖誌》是近代講地理的,他就是介紹當時候的世界各國的狀況、美國的狀況、英國的狀況、各個國家的狀況。裡面的這個內容也是相當豐富,在近代非常有參考價值的一本書是他編纂的。那麼他相當有學問,一樣的他是放棄這個世間法,專門來學佛,雖然作官心仍是在道上,所以他再給《無量壽經》做了這個會集本,會集本這個本子也是會集的相當不錯,相當不錯,那他這個會集本算是超過前面的會集跟節校,所以這個王耕心居士讚歎,讚歎他的會集。王耕心居士一般比較少聽過,他也是念佛相當有成就的一位大居士,王耕心居士,讚歎他,這個是第三個《摩訶阿彌陀經》。可是他的會集呢?裡面還是有不圓滿,一樣的任意改動經文,還有不但改了經文還加了經文,加了經文,加了這個經文在裡面,所以這個就不可以,因為他不是翻譯的,不是翻譯的人,所以他不能自己加入文字。像這個國中我們講的阿彌陀佛的第二願,設我成佛國中天人全是化生,無有胎生。這無有胎生這四個字,就是原譯本裡面沒有的,這是他自己加進去的,無有胎生這四個字,那這個呢?不但跟原譯不符,也跟淨土的這個義趣不太相符,可以說是解釋的不圓滿。因為後面就有講到極樂世界有胎生,但是他這胎生不是母胎,不是我們所謂胎卵濕化的胎,他是心不開解,心裡面有懷疑,有疑惑所以稱之為胎生,這叫邊地疑城。那這邊地不是真的極樂世界有一個邊地,是他心裡面不開,所以他沒有辦法見佛,五百歲中常處花苞之中,但是受樂呢如同忉利天宮,受樂跟天人一樣,他也是不受輪迴,這個呢,這個就是這個本子他會集不圓滿的其中之一的一個原因。所以後面的對他,還是對他這個本子,後人還是有所遺憾,但是給我們做參考,那是相當的圓備,給老修做參考,那他來指導那沒有問題,這是魏源居士,這第三個本子。那麼第四個會集本就是我們現在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這個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夏老居士他作的這個五種原譯的會集,那這個經題留待經題這個總釋名題的時候再來做解釋。他是集十二個原譯本的經題合在一起的,非常的圓滿!可以說是從古到今找不到這麼好的本子,甚至留到末法一萬兩千年之後,再住世一百年,我們可以肯定就是夏老居士的這個會集本,百分之百肯定,絕對不會有任何的錯誤,就是夏老的會集本。所以你要是毀謗,要是造謠,心生這個名利想,為了自己的名利,來破壞毀謗會集本,那你可以去看看你的果報在哪裡?無論你是在家,或是出家,或是人、或是非人、都一樣,人與非人,非人就是鬼道眾生,所以這個本子絕對不能毀謗,你毀謗就等於謗五種原譯,多少人因為受持這個會集本成就,了脫生死,那你要是信不過,你不用會集本可不可以,也可以啊!不用就好了嘛,不要來毀謗,你毀謗你多造業,何必?有一些人不懂道理啊!隨意的批評夏蓮居老居士,他不是普通人啊!這會集經過三年才完成,三年夏老居士可不是像你們在家裡進進出出也搞世間事,沒有啊!他在他們家的閣樓裡面「一室唯供佛,三年不下樓」。甚至會集到第六品的時候跟梅光羲老居士,還有近代禪宗的大德慧明老和尚一起會集。這慧明法師一般在台灣比較少聽到,他是可以說是名山寶剎的住持,杭州首剎的住持,杭州首剎在當時就是靈隱寺。靈隱寺建十方叢林的時候他是第一任住持,這慧明老和尚是真正有修有證的,不是一般人啊!通宗通教,宗說俱通,他來印證,慧老是有見性的開悟見性,桶底脫落啊!他怎麼開悟的呢?他沒有成就以前他在寧波的這個天童寺當行堂,那麼行堂每天就是打飯啊,收拾這些碗筷啊,做這行堂的工作,那麼他結束了他工作以後,都會拿這個一些剩菜剩飯去餵狗,那狗呢有些飯,狗也挑食不吃,他就把那米飯撿起來洗一洗自己吃掉。人是長得其貌不揚,大概一百五十幾公分,臉又黑黑的,沒有人看得起他,他餵狗的時候,悟到狗,狗也有佛性,從這裡開悟的。後來這個天童寺請法師來講《圓覺經》,每次講完他都有所體悟,餵狗的時候,剛才講到餵狗的時候,他就已經見性了,桶底脫落一洩千里,後來他們道場請人來講《圓覺經》,每次講完呢?他總要跟他的這個師兄弟或是同寮,再把剛這《圓覺》的義趣再說一遍,非常有體會啊!可是呢?人家都笑他,你長這個樣子,又黑又小又矮,這一副苦惱樣,你也想當法師啊!法師是講經說法,很瞧不起他,慧老他說你怎麼知道我不能當法師,我就偏要當這個法師給你看,大家就嘲笑他:你要是能當法師,那這個黃河水就會倒流。就是數落他,嘲笑他,他很生氣回到寮房去東西收拾收拾走人,去參訪,學善財五十三參,他說三年後我還回天童寺講經,講給你們看,很有志氣,那麼他就到外面去參學,到外面去參學。那麼日子很快過了三年,剛好一個因緣際會下聽到天童寺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他知道了,三年前立下的誓言,現在要回去了,回去他就到這個知客,知客室那邊,跟知客師討經單,以前聽經的時候要掛單,你們現在聽經不用了,也沒地方給你們掛,聽經要討經單,掛單要住在道場裡面隨眾,你才能熏習啊!像你們這個聽經,聽完就回去了放野馬啊!以前聽經是住道場的,那他這知客師ㄧ樣是嘲笑他,又是看他你這一副苦惱的樣子,你要聽什麼經啊!你知不知道我們是講什麼經?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啊!你這大方廣三個字怎麼講,你要會講我就給你經單,他就刁難他。慧老他說,你要聽我講這三個字,可以,你穿袍搭衣來跟我頂禮三拜,我就講給你聽,他說哪有聽經這麼沒有恭敬心,那這知客師聽了他這個話,他跟他說:好好好,你等一下。他就溜到這個方丈室,跟方丈報告,說外面來了一個頗有來頭的人物,口氣不小,給方丈來個瞞天過海。他跟方丈講,他說你要聽他講《華嚴經》,叫你們這個方丈穿袍搭衣來頂禮他三拜他才講,騙方丈,他把剛才的事情跟方丈講過一遍,說有一個人他來就是要討經單,他向他請教什麼是大方廣這三個字,他說叫你們方丈這個穿袍搭衣持具,持具出家人的具,去頂禮他三拜,請到方丈室他才講。方丈就耶真的有這種人,好,他就真的穿這紅祖衣,黃海青,紅袈裟,然後就去到知客室去看,把他請到這個方丈室,也真的頂禮慧老三拜。慧老說:你要我講經,你法座要借我坐一坐,就用了。好沒有問題,那麼他就跟方丈講,大方廣這三個字,有四種講法:廣中廣,廣中量,量中廣,量中量這四種。如果說廣中廣,廣中量,這個無量劫都說不完,廣中廣的義趣,無量劫講不完,廣中量也得給我一劫的時間我才能講,量中廣,量中量,量中廣要講一個月,量中量我可以跟你談一談。喔!這方丈一聽,不得了,他說他心裡就知道啦!這法師不是普通人啊!方丈就回答他,那就講量中量,沒那麼長的命,好!那慧老就這麼跟他講量中量的道理,大是什麼?方是什麼?廣是什麼?就這樣子簡單的跟他講一講,花了三個小時,三個字講三個小時,這個天童寺的住持方丈,非常的佩服,聽他這麼這樣講來,不落文字,不落言詮,肯定是自己修行所體會的,慧明老和尚不認識字,慧老不認識字啊!他小時候家裡貧窮,哪有哪有錢給他念書啊?他不認識字,能講《華嚴經》,能講真正的經典,不落文字,那是開悟以後,辯才打開,有這樣一個辯才力。所以方丈很佩服,說那我們這《華嚴》的講座請你來代講,他方丈當聽眾,所以這慧老和尚,慧明法師,是這樣子大家才知道,他一生的做持行持相當隨緣,人家跟他要什麼他都要他都給他,即使他是貪心,他也給他。有一次他受這個居士的邀請,要到居士家去用餐、應供,受供養,那麼就走到這個西湖啊!段橋,這個白沙地段橋的地方,這段橋相當有名的一個景點,你要去,以前要到西湖遊玩一定要走這條橋,但這條橋常常斷掉,後來是一位段姓的一位夫婦,把它這個修復起來,讓往來的行人方便,紀念他,所以取這個同音,它是這個分段的段,又跟這個截斷的斷這個兩個字的音相同,所以就叫段家橋,後人就稱它段橋。在走到這個段橋的地方,又碰到一群這個貪心的僧人,他們俗稱叫耍羅漢,跟慧老,慧老啊你這個袈裟給我啊!海青給我,裡面這個短褂也給我,中褂也給我,都分掉了,褲子也給他,完了!沒衣服穿,怎麼辦呢?跳到西湖裡面去躲起來,他是這樣的行持,這樣的一個風範,萬緣放下啊!跳到西湖裡面去,他心裡想我等天暗了的時候我再溜回去,再回靈隱寺,靈隱寺就在西湖旁邊。結果路上走來一個熟人,看到慧老和尚,你…你怎麼在水裡面呢?他說你趕快回靈隱寺跟他們講,給我拿些衣服來,我的衣服都送人家去了,我現在沒衣服穿,他說他本來想等到晚上,跳到水裡面,沒穿衣服。所以這個慧明老和尚不是一般人,真的是禪宗的大德,通宗通教,他的通宗通教不從文字解得,真參實悟,所以由他來印證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當之無愧啊!他是真正見性,你要在這個民國初年要找見性的人很少啊!真正有功夫的有成就的人,他當住持也不是自己耍派頭,愛當,想說自己念了個什麼學院出來就想要來當個住持,不是啊!他當住持是被逼上去的,逼上住持的位置,人家拉著他去的,他坐在地上哭啊!說你們不要害我,我沒有德行,也沒有學問,你們叫我做住持你們不是把我害慘了嗎?大眾是跪著迎請他做靈隱寺的住持。最後聽說是在湖北的歸元寺坐化的,聽說現在這個他的舍利都還在那裡。在我們這個道場不曉得有沒有流通一本叫慧明老和尚開示的法語,可以去請來跟大家結緣。這慧明法師在我們台灣比較少聽過,在中國大陸相當有名,是真正是有功夫的。那麼由他來做印證,所以可見這個會集本絕對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又加上夏蓮居老居士也是金剛阿闍黎,梅光羲老居士又是南方的大德,還有慈舟大師,華嚴宗的大德,慈舟大師也講這部會集本,慈舟大師「敎宗華嚴,行在彌陀」。慈舟大師的兩個學生,台灣道源老和尚、這個水里的懺雲法師,都是台灣的高僧。慈舟大師的師父是華嚴宗的這個子孫,華嚴宗的大德月霞法師,月霞法師,都是有功夫有成就的,他們來給這個《無量壽經》做這個註解、做科判,那李炳南老居士也為《無量壽經》做眉注,這黃臚初中將也就是律航法師,也做了《無量壽經》的簡註—這個易解,不過他那個時候是三十七品,這本書也很難得。律航法師在台灣。統統都是得到真正修行人的印證,而且這些修行人都有成就,律航法師是誰?廣化老和尚的師父,廣化法師是淨律寺的住持,都是有來頭,廣化老和尚也是自在往生的。所以你看,凡是受持會集本的都是自在往生,所以你要毀謗,謗佛、謗法、謗僧、謗三寶,那你能不能往生淨土?不能往生,為什麼?唯除五逆,毀謗正法。這個《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就是正法。如果它不是正法,這些受持的人怎麼能往生呢?所以肯定這個會集本絕對沒有問題,那麼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不要被這些閒言閒語給這個動搖了,聽人家講兩句沒有根據的謠言就心生迷悶,心裡啊腳跟啊就站不穩了,心就定不住了,就開始造謠生事了,那這就沒有定慧,也可以說是少善根福德因緣,福報不夠,這個大家要知道。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