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六十四)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三十頁,第八大段-譯會校釋。這是十門開啟的第八門-譯會校釋,那麼在《華嚴疏鈔》裡面,它的第八門叫傳譯感通,也就是讓我們知道這一部經從印度傳過來有哪一些版本。那麼經過幾次的翻譯,還有哪一些的註解,那受持有哪一些感應,都含在這第八門裡面。所以清涼國師稱它為傳譯感通,譯是翻譯,傳就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那麼傳到中國來翻譯,受持的人有什麼樣的一個效果跟感應。那麼到後來就演變為譯會校釋,就是省略了有一些部份,在感應上呢就沒有這麼強調。那麼《無量壽經》從漢朝到宋朝,總共呢有經歷了八代-八個朝代,十二次的翻譯,這是《無量壽經》,那麼在現代的人,其實大家相當有福報,可以看到圓滿的本子。在古代呢因為戰亂的關係,所以剩下只有五種,這五種本子,那麼你要看到一種都沒有這麼容易,何況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都能夠瞭解,那麼這是歷史的一個悲劇啊,這中國自古這戰亂頻繁,所以導致呢這個原譯本的散失,那麼又五種原譯裡面呢內容各個不一樣,所以呢到後來啊就有會集的一個必要,那麼我們今天看到的是會集的最圓滿的,真的可以引用印光大師的話:假使古佛再來為《無量壽經》做一個會集本,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本子,確實是古今第一善本,那麼你要是看過五種原譯的同修你就曉得,這裡面的內容確實差異很大,而且文句就是它的這個用詞很多地方都很深澀,不容易去瞭解。那麼經過兩次的會集,都還不是做到最圓滿,直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才真正達到了這古德的要求,所以大家今天能夠看得到、能夠聽得到,這都是每一個人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可以說是啊彭二林居士所說的,他在他的著述裡面講,他說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也,無量劫來非常難得的一個好日子,這一天你能遇得到《無量壽經》,你能遇到淨土法門。這個彭二林居士呢他是在乾隆朝,他父親是兵部尚書,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叫彭啟豐,那麼他們家呢歷代都是狀元,所以家世非常的顯赫,那他中了進士以後呢,他放棄了做官的機會,朝廷要給他官做他不要,他潛心在佛法裡面,認真的用功,是近代佛教界算是清朝佛教界的大居士,非常的有名,他的著述你們可以去看-《華嚴念佛三昧論》,非常有名的一本書,所以他不是普通人。那麼我們直接看到第一小段,「『譯』指本經之原譯本。『會校』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釋』指本經諸本之註釋。」這是解釋什麼叫譯會校釋,「譯」就是本經的原譯,總共到現在存著呢有五種。那麼會校呢,就是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或是校訂,這後面會講到,會集是會集本,「校訂」是校正本,像《無量壽經》節校本,就是彭二林居士做的,《無量壽經》的一個-他的一個節錄的本子,就是《無量壽經》,他是根據康僧鎧大師的譯本去做節會這樣子,所以叫節校本,他沒有去會集,只是刪去繁複的部份,這是刪節本,所以叫做節校。那麼「釋」呢是指本經的註解,那麼註解啊非常的多,但是呢都以外國的為主,在中國很少《無量壽經》的註解,非常的少,那麼這些呢到後面都會大略的跟諸位提一提。那麼我們再來看第二小段,「本經譯本,自漢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僅存五種。」這個《無量壽經》的翻譯啊,從漢朝到宋朝,剛才講過有十二次的翻譯,經歷八個朝代,那麼宋元而降,從宋朝以後呢,本來十二個版本剩下五種,因為戰亂的關係,所以有七種本子遺失了,或是在戰亂當中失傳了,那麼造成對於淨土宗莫大的損害,凈宗最主要的經典其實是《無量壽經》,這《無量壽經》裡面,把淨土宗的宗旨跟綱要,乃至於四十八願,極樂世界的這些依正莊嚴,都講得非常的清楚。《彌陀經》呢是精要、是菁華,是這個略說。那麼《觀經》呢是帶說持名,主要呢是讓你用十六觀,觀極樂世界。所以跟這個《無量壽經》呢它只能算是同類的經典,那在修行上還不能夠算是真正的提倡信願持名,所以這是《觀經》。《觀經》主要是修十六觀,那麼《無量壽經》它是提倡的是持名念佛,用的是持名。所以呢《無量壽經》對我們來說是相當的重要,你能夠看得到,這真的是要大福啊。像王龍舒居士,這個居士是站著往生的。印光大師會學淨土,也是因為看了他的《龍舒淨土文》,所以他能度印光大師。那麼他會集了四種本子,四種原譯,第五種他沒有看到,就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一會他沒有看到。所以相當的可惜,雖然會集的不錯,但是呢不圓滿,有所缺少。這個到現代因為仰賴於科技的發達,我們道場有流通淨土五經讀本。這個淨土五經讀本就是把五經都印在裡面,然後《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還有這個所謂的三種會集本,統統在裡頭,那整理不是我整理的,是老和尚整理的,他早年他把它整理起來,那麼印出來跟大眾結緣。所以你們如果有興趣想要了解,可以去看。但是看了呢,不要妄生批評,妄生毀謗。有一些人看經,不是拿來消業,是拿來造業的,閱藏之後呢業障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閱藏就是你要去翻閱大藏經,翻閱大藏經這是發很大的心,但是呢,沒有落實在自己的身心上,反而呢到處挑人毛病,還認為自己有修有學,看過藏經,到處跟人家炫耀,求人家來恭敬。那這個不是閱藏的目的啊!這個閱藏消不了業,只會造業。所以我們不能夠作如是念,不能夠像這樣的一個存心。那麼這一段從漢朝到宋朝有十二譯,十二次的翻譯,宋元而降,僅存五種。再來看第一小段,這個是介紹五種原譯本。第一個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是第一本,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讖譯於洛陽。這個漢朝後漢的時候,佛教是後漢傳過來的。東漢永平十年,那麼在這個月氏啊,就是現代的新疆伊犁,那麼這個沙門,這位法師,在洛陽做的翻譯。那麼第二個呢,《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是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這優婆塞就是這個在家的男居士,在家的男眾居士,受持五戒,這是優婆塞,支謙居士翻譯的。所以你看,不是說居士不能翻譯喔,有些人認為啊,夏蓮居老居士是居士所以不能會集,那這個想法是錯的。這個居士都能翻譯,只是有一些人,存著出家跟在家的這個分別心,所以認為夏老居士不能翻譯,實際上在佛門裡面沒有這樣的一個規定,要看你會集的圓不圓滿?翻譯的好不好?有沒有這個能力來翻譯。那麼現代有一些人,想要重翻佛經,我想是沒有這個必要啦。佛經都是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親自為我們做翻譯的,那麼這些祖師大德現代講都留過學,都到過印度,所以你們不用再去。這個用現代人的思惟心、妄想心,要來測度祖師的境界,尚且沒有辦法,何況是諸佛如來?這個《圓覺經》講的「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虛妄浮心就是你的妄心、你的分別心,你用分別心在翻譯佛經,你沒有辦法翻譯。佛經的翻譯可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簡單,它一個譯場,就像這個羅什大師的譯場,就好幾百人,翻譯的、宣梵文的、然後這個潤文的、筆授的。筆授就是最後,也可以算是潤文,就是總校訂的,還有呢證義的,證義就是證明這部經的義理。你要能證義,那你要有功夫啊。不是你今天幾個人,我們比較好,組成一個社團,拿了佛經就來翻,不是啊!它是國家的譯場。那麼當代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來主持、來做翻譯、來做證明。有的證禪義、證密義,證明說它與禪相應,證明說裡面呢與密宗相應,這個裡面啊,大有學問。這個譯場不是這麼簡單,都是集全國的菁英來做的。所以古人在做絕對不唐突,那麼經典的集結,一般講是大迦葉尊者在七葉窟,集五百阿羅漢,這五百個人都證阿羅漢,是修證的,不是只有學歷啊,修證的。他學歷,在佛門的學歷好了,就是證阿羅漢,不是什麼博士啊、碩士啊,不是啊,那個不能進去,連阿難都進不去。阿難尊者他也想參加經典的集結,迦葉把他檔在外面,他說你沒有證阿羅漢啊,你是初果須陀洹,你不能參加。後來阿難精進用功,證阿羅漢了他才讓他進去。那麼這個集結呢,集結經典,這五百個阿羅漢都是佛的常隨弟子,那麼只要有一個人提出有異議,說這一句話我沒有聽佛說過,那麼這一句話就不能記錄下來。阿羅漢的神通、道力、智慧,一般人沒有辦法相比啊。所以佛教經典的集結相當的慎重,翻譯呢也是相當的慎重。所以呢有沒有翻譯、重翻的必要呢?沒有啦。尤其像現代人學佛,我看到很多一些佛經現代的註解,裡面呢跟你解的好像有道理,但是呢多落文字,多落知見,順著你的,順著眾生的習氣去作註解,順著他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是怎麼樣去作註解。佛在這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講到,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這四種辯才這佛不允許。哪四種?不與利益相應、不與法相應、不與煩惱漏盡相應、不與涅槃相應。這四種就是說他講的法不能讓你了生死,不能給你真實利益,不能讓你跟法性相應的,不能讓你證涅槃的,煩惱斷盡的,這些佛都不允許。說法不允許,乃至於文字也不允許,所以這些註解你們看要小心,要注意,不要想說,唉呀!簡單啊趕快能夠入門,就好像你們買了新手機,幾乎沒有人在看說明書,都是快速使用說明書。學佛可不是像你們買個手機快速使用,這個不會得到利益。所以像你們用手機,一但手機壞掉了,完了!那就不會用了。現代的人確實耐性不如古人,所以才會衍生出有這麼多的一些落文字的註解,甚至落知見,不但落這個正知見不可落,邪知見更不可以。所以為什麼我們提倡都是看這些祖師大德,已經有修有證而且確實的有功夫拿出來了,這些古大德他的著述,他的著述不會指錯路。現代的人你們看那些白話註解,說實話我不太敢看,看了呢汙染清淨心,佛經是相當清淨的,給他這麼一註-整個經典就完全走樣了,味道就沒有了。所以佛說這四種辯才,這四種辯才,佛們還有一個術語叫邪辯,邪辯才。辯才不正,他會講一些安慰你的話,讓你的痛苦呢暫時沒有,就像給你打這個嗎啡一樣,麻醉你,打麻藥。你心情難過的時候安慰你一下。現代很多這種人,他也說他是在弘法,也說他是在利益眾生,但是他給眾生的利益只有一時,甚至短暫的。佛說這個不可以,這是小利。要惠予眾生真實之利,給予眾生真正的利益。那麼我們推薦祖師大德註解,你們去看去學就不會錯了。那麼現代還有一種註解,自己註祖師的,他呢封面沒有印出來,讓你看了以為是祖師的,這個非常得糟糕,我就有碰過,當然我們常常在看古德的註解非常清楚,我們看著看著…怎麼祖師自己註自己的東西,自己自語相違,結果仔細一看,原來是今人的註解,他加小註加在他的註解後面,那這個是不可以的。這種啊,你印的時候,你要把它印出來,說是誰誰誰增註,你不能直接打上喔,說這是祖師的,你自己在裡面加東西,那不行,沒有責任感啊!不管講對講錯,你都是妄竊祖意啊!這個不可以,這會貽誤後學,甚至呢把古德的註解給破壞掉,那你的罪就非常的重,這是滅佛法。那現代呢還有一種印《楞嚴經》的,這個我們今天有空來說一說。這《楞嚴經》是佛教相當重要的一部經典,它可以說是照妖鏡,沒有了它,你們要辨別邪正很難,真的很難。古德講開智慧的《楞嚴》,《楞嚴》是開你般若智慧,不是開世智辯聰,是開般若智慧。那麼現代有的人印《楞嚴經》他認為圓瑛法師的科判好,他就把圓瑛法師的科判裡面的段落就給他印上去,這個過失非常的嚴重,這是把經典整個都毀掉了,當然圓瑛法師他是大德,他有他獨到的見解,可是他自己在印經,他絕對不這樣印,不能想說我自己看的好,我覺得這一段移到前面去會好,會看得順暢,他自己印經就這樣印,他沒有這樣印啊。祖師大德絕對不敢這麼做,他認為說這一段經文可能是脫誤了跑到後面來了,他自己在他的註解,在他自己學習的那個本子上面加了一點小註,說可能到前面去會比較好,給後人做參考,但是他自己印經,絕對不敢移動經典的段落,這個是現代人印經相當唐突的地方,這過失非常的大。那今天你要是看這個古德這樣解有道理,你看這樣有道裡這樣印。那個人看另外一個古德那樣註解也有道理,他這樣印。印到後來這個《楞嚴經》面目全非,好像是在幫助學人,實際上是在毀壞《楞嚴》,所以你們想恐不恐怖啊?自己當了波旬子孫都不知道啊!所以印經典一定要保留原來的樣子,你不能看這個圓瑛法師的很順你就照著他這樣印,即使在裡面加小註也沒有必要,為什麼,那是你自己學自己加,你不能印經的時候印上圓瑛法師科判的段落,然後呢再加說這是依照圓瑛法師的科判,不能這樣加,這個印經不如法,我們師父是相當的反對,他說你要是這樣印,你們要是這樣做,那後面的經典全部都給你毀壞掉了。你們不曉得老和尚早年在台灣有一個綽號叫小楞嚴王,他是專學《楞嚴》的,所以他對於這個道理他非常的清楚,他是學《楞嚴經》的,韓館長就是聽到他講《楞嚴經》發心護法的。所以我們在印經的時候,甚至你們在看經的時候,你一定要仔細看,現在這種陷阱非常的多,我們稱之為木馬病毒啊,真的是木馬病毒,那我們精舍都有嚴格的把關,我都會交代負責法寶的居士,你要是沒有辦法確定,你拿來給我看,你要是放上去了,因果你來背,你負責,所以到我們精舍請法寶,你大可放心,我們都會嚴格的把關,非常詳細地去審核,確保大眾慧命,也力保經典的原面,這是現代印經,這些人實在是太過於唐突,欠缺考慮,這樣做不行,不如法。還有一些他跟你講說我要印佛經,結果拿去印世間的經典,給你搞搞這些世間的經典,那也不可以,你功德箱上面寫印送經書,法寶流通,在佛門裡面,印送經書法寶,這經典就必須得是了義法,你要是印一些世間法,乃至於居士講世間法,你也去印,你要下地獄啊,這是真的,你是濫用十方信施。如果你在上面寫得好好的,說我印送這個經書法寶兼著有世間的善書做流通,那人家投下去,你可以這麼做,如果沒有,你拿十方要印經典的錢去亂用、亂印,你要背因果,道場的負責人要背因果,這個要相當的清楚,不能夠糊塗啊!這一點一滴你都離不開因果,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一定感惡報。那有人就有疑問啊,法師啊,我們發好心來印經,不知道他這麼做,怎麼辦?我們是不是跟他共業?可以說是有共業,有共到,但是你不是有意的,所以你在選擇印經的地方、印經的單位,你就要看清楚,你看看他印出來是什麼東西,符不符合祖師大德所教的?他印的如不如法?是不是了義的?要是不了義,那這些東西不能夠去贊助他,你贊助他,你就跟他共業,這個要知道,所以你要會選。那如果說你不知道呢?有沒有過失呢?有一點點過失,但是不會很大,不能說沒有過啊,有不察之過。所以在現代,你要印經,你就要相當的考慮,相當的慎選,選擇如法的道場來做,來印送法寶。一個道場,他幫你印送法寶,如法的地方,他會做得相當的圓滿,盡心盡力,不會把眾生的錢,任意使用。現代的人,他做事情沒有像古人這麼負責,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問題,為什麼叫未法?就是這些佛弟子恣意而為,所以民國初年,禪宗的高僧,虛雲老和尚講:「佛門的罪人就是和尚。」就是出家人,出家人恣意而為,隨隨便便想說這樣也可以,那樣也開緣,這樣也行,那這佛教就一團亂了,不別邪正,沒有辦法知道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所以這個《楞嚴經》你們在看的時候要知道,但是大多數的同學,同修對《楞嚴》不是很熟,因為不會背,所以段落有出錯你們也不曉得,那你如果在看註解的時候,看古註,仔細看應該可以看得出來,仔細看,這經典啊。古來祖師大德,他都是藏經裡面是怎麼樣記載的,他印的時候就如法的印刷,絕對不敢增加自己的意思,像圓瑛法師印經,他絕對不敢把自己的認為好的段落就加到裡面去,這個是不對的,這個要清楚,你要是認為你的智慧高於祖師,你不怕因果,因果怕你嗎?俗話講,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俗話說的,和尚不怕因果,這是有一點在諷刺,你認為你自己有修有學,這樣子印沒有問題,那麼果報就在後面等著你,你可以去查查亂印經典或是割截經典,它的一個罪報在哪裡,這個是跟大家附帶一提的,我們剛講的內容相當的重要。那麼再來看第三本,《無量壽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這個是《無量壽經》在還沒有會集本以前,這個《無量壽經》的流通的原譯本,就是康僧鎧大師的本子流通最廣,康僧鎧大師的,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這個本子。那麼再來看第四,《無量壽如來會》,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這個《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菩提流志大師是奉武則天的聖旨翻譯這個《大寶積經》的,就是將《寶積經》還有一些部分沒有翻譯出來的把它翻譯出來,所以這是菩提流志大師他的這個翻譯。那麼再來看第五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沙門法賢譯,趙宋就是宋朝,我們現在看到的,趙匡胤,趙宋,這是從漢朝到宋朝,現在剩下來的這五種原譯本,那麼我們這樣簡單看過就可以了,因為五種原譯的精華,都在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裡面。好,我們看後面有七種遺失的。第三,佚失七種,據《開元釋教錄》計有,這是《開元釋教錄》裡面統計有遺失的經典,一共有七種,第一個:《無量壽經》,兩卷,後漢安世高譯,這個是安世高大師,大家都知道,安世高大師,安息國的王子來出家到中國做翻譯,安世高大師他有一項特殊才能,就是他聽得懂鳥在說話,他懂鳥語,到中國來示現還兩次的命債,這是安世高大師,也算是神僧。那麼再來下一個,《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一樣是兩卷,曹魏沙門帛延譯於洛陽白馬寺。這個是在白馬寺翻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第三個也叫《無量壽經》,一樣是兩卷,晉沙門竺曇摩羅密譯,在晉朝永嘉二年的時候翻譯的。再來第四個,《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樣是兩卷,一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這是在東晉的時候翻譯的,《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再來第五個,《新無量壽經》,也是兩卷,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譯於道場寺,這是佛陀跋陀羅大師,是相當有名的,你們看六十華嚴就是他翻譯的,佛陀跋陀羅,在道場寺翻譯。那麼再來看第六個,《新無量壽經》,一樣也是兩卷,宋涼州沙門寶雲譯於道場寺,在宋朝永初二年。再第七個《新無量壽經》,兩卷,宋罽賓國沙門曇摩羅密多譯,在元嘉年中的時候翻譯的,那麼以上這七種是遺失的,遺失的,相當的可惜,所以你們就可以知道,你要能夠看到這五種原譯本確實要有相當大的因緣。那麼現在的人福報很大,福報很大呢可是不會珍惜,印經流通給大家看,每一個人拿到了還嫌經典多,嫌經典難;甚至有人還認為我們印太多了,印經印太多了,印經沒有在嫌多,印越多越好,印得越精美越好,精美人家才願意保存,如果你印得讓人看了不歡喜,不會想要請回去,那你這印經就沒有必要啊,印經你要用恭敬心來印,用真誠心來印,那麼你們請經典回去呢,這個可以幫助你們修學佛法,我們下午的時候有講過,什麼叫善友為依,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蕅益大師的開示,經典就是你的善友,你家裡放經典,桌面擺佛像,無論是書桌或是電腦的桌面你都擺佛像,聽的是佛號,那你的書房就是關房,就是道場,而且有經典在的地方龍天護佑。這個我們下午講了一個公案,也是真真實實的,我認識的一個印刷廠的老闆,擺了一套龍藏,在他家的一樓,那麼那一年颱風來了,他家附近都淹水了,唯獨他們家沒有淹,那一天他突然想到,這個《龍藏》擺在一樓,萬一淹水淹進來那藏經不就完蛋了嗎?他就把它往二樓一搬,《龍藏》一搬走後他家就淹水了,他告訴我早知道不搬了,可是也不敢呢拿《龍藏》跟這個天氣做較量,萬一《龍藏》要是毀掉了,他有罪過啊。所以還是把它往樓上搬,樓上一搬樓下就淹水了,那這個是真正有龍天護持,他們家隔壁都淹水了,他們家沒有淹,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地方。那麼經典在的地方都有善神擁護,所以為什麼我們常送佛像、送佛卡給你保平安,保平安不是安慰你,是真的可以保平安,甚至不要說佛像,祖師大德的像都可以保平安。你們看有一些中邪的,被冤鬼附身的,或是一些不吉祥的地方,你給他寫普庵到此,百無禁忌,那個地方就安寧了,普庵禪師也是中國的神僧,佛門有一個咒,叫普庵神咒,專門驅蟲的,道場都會誦,以前的叢林道場都會誦普庵咒,那麼這些小動物聽到了,這個咒語他就會自己搬家、自己離開,他的咒語裡面吱吱喳喳的,就是在講這個蟲子說的話,普庵大師他自己有功夫,他能說咒語普庵神咒,祖師大德的像的名號都有功德。你看永明延壽大師,有一個僧人往生斷命以後到了閻羅王,受閻羅王審判,那麼這個看到閻羅王出來要審案以前,他堂中掛著一幅出家人的像,他很好奇問他,這位是哪一位法師?因為閻羅王要辦案以前都要向他問訊做禮,所以這個出家人很好奇,他說這個就是永明延壽大師,後來這個僧人又醒過來,醒過來再把這個公案告訴大家,所以你看連帶祖師大德的像都有功德,何況你帶佛像。《觀經》講:但想佛像,得無量福啊,你想佛像你都得無量福啊,何況你能念佛,哪有不平安的道理啊,所以我們說送佛像給你保平安這個是真的,真的能夠保你平安。你看很多這個災難,他的佛像都沒有毀壞,甚至像台灣幾年前的風災,釋迦牟尼佛的像沒有毀壞,再更早一點呢,四川的地震,我聽說,這青城山上面的觀世音菩薩的像也都沒有損壞,屋子都塌了,他的像沒有壞,那真的是可以幫助眾生,那也可以顯示佛菩薩同處不同住,雖然在這裡跟你在一起可他不跟你共業,你看他的業這麼清淨連他的形像都沒有人破壞,這些山神土地惡鬼惡神都不敢找佛菩薩麻煩,所以為什麼說你念觀世音菩薩念這些佛菩薩名號可以幫你解冤釋結,他是一個有德的人,出來給你作和事老,做調解,這是佛菩薩他有這個德,我們常常帶佛像在身上,跟眾生結緣你自己的緣也會好,你不管他接不接受,有些人他不接受,他告訴你我不信,你也就笑一笑,反正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對他都是有幫助的,所以你們不要吃了幾回閉門羹就退心-人家也不需要我們也不要這麼麻煩,要想到這就是我執又生起來了,我的臉掛不住啊,為什麼學佛這麼怕人家知道呢?做壞事,現在的人做壞事他都不怕,反而你學佛還怕,做好事都怕、怕別人知道怕人家曉得我是念佛的人,很丟臉,你要知道你能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讚歎啊,你是如來的第一弟子啊,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你在釋迦牟尼佛的會下你是好學生,你是彌陀弟子,這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你念他真正是十方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所有的這些災難厄難統統都能夠消滅,所以你們不要害怕畏懼,你要害怕畏懼那是自己有業障,沒有辦法念佛,沒有辦法安住,你怕人家笑、怕人家看,那這個不好。好!再來看三十二頁,第四個「以上連現存者總八代十二譯。甄解云:『凡於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會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裡幽邃,利益最上故也』。兩疏同一卓見。」這是連現存的總共八代,經過八個朝代十二次的翻譯,那麼甄解就是《無量壽經》的甄解,甄解是依康僧鎧大師的本子作註解的-《無量壽經》,那麼他說凡於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也就是說這十二譯,十二個譯本傳譯最盛的呢就是康僧鎧大師的本子,他傳譯流通最廣。那麼斯乃出世之正意利益無邊,當然說是康僧鎧大師的本子實際上就是指《無量壽經》十二個譯本,一個就含攝其它的,所說的所指的方向都是西方淨土利益無邊,那麼會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一樣的都是指《無量壽經》,斯乃呢,什麼原因呢?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這麼深的道理但是呢你用持名的方式你就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利益就含攝在這四個字裡面,它有真實的功德,所謂名能召德,罄無不盡這是《要解》裡面說到,你念這個佛的名號能夠感召佛的德能,把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罄無不盡就是全部,罄就是全部,罄無不盡,全部都得到,這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所以這是傳譯之盛無如今經。那麼在這個五種原譯本裡面,後面要來介紹的就是這個會集本,你看第五個「本經為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梵本傳寫者多,梵本有多種,存沒詳略不同,梵夾寫本又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這是講為什麼要會集?為什麼要有《無量壽經》的會集?因為呢梵本就是當初傳過來的本子有很多種,可見這釋迦牟尼佛不是一次的宣說,是多次再講《無量壽經》。所以善導大師讚歎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道理,這部經被佛多次宣說而且學的人很多,梵本傳過來也多,梵本有多種,存沒詳略不同,那梵筴呢,以前的這個我們講的《貝葉經》又容易脫落,《貝葉經》,是貝多羅樹葉穿過繩子,那麼這樣子作為一頁是這樣翻的,《貝葉經》是這樣翻的,那很容易脫落因為這個它的這個葉子很脆,在運送過程當中有震動啊什麼它就容易被破壞掉了。所以《無量壽經》雖然多次傳過來,但是每一次傳來幾乎內容都不太相同,都有差異,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這個裡面呢,五種原譯本裡面黃念祖老居士推測至少有三種,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就是原來翻譯的這個梵本不同,所以有這樣的一個差異,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呢必然要來作會集。那麼《無量壽經》它裡面的內容,像這個宋譯的有三十六願,那麼唐譯跟魏譯有四十八願,吳譯有二十四願,你看這個三個,五種原譯本裡面有三,三可以歸納為三種不同的內容;而且唐譯的跟這個魏譯的裡面呢,有講到十念必生願,其他的譯本沒有,這十念必生願相當的重要,這個吳譯的、宋譯的裡面、漢譯的裡面都沒有;那吳譯的本子呢,裡面有國無女人願跟蓮花化生願,唐譯的跟魏譯的裡面也沒有,所以它的差異這麼大。你要說是開合不同,開合就是我們講的同樣的內容,這個在翻譯的時候,有所省略或是有所增加,翻譯的時候開合。開,就是詳細的說明;合,就是簡略的說明。那這個三個版本,你去看差異這麼大,絕對不是開合不同,如果說是開合不同,那沒有辦法解釋啊!十念必生願其他的本子沒有啊,只有唐譯跟魏譯的有,蓮花化生跟國無女人願只有吳譯本有,那麼這樣的關係啊所以才有會集的必要,這個會集、會集本。那麼在會集的第一個會集本叫作《大阿彌陀經》,我們看下面六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會集跟校對有四種:第一個就是《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疏王日休校輯。龍舒就是現在安徽舒城王龍王日休是他的本名是他來會集,他是宋朝國學進士,也是中了進士,他不做官,以他的家世,他也只看到四種原譯本四種。那麼會集的,確實相當的好,印光大師也對他非常的讚歎。這個印光大師啊,讚歎文義詳悉,舉世流通,印光大師對王龍舒居士的讚歎,所以可見印光大師他沒有反對會集,有人拿印光大師的話,來批評夏老,說印光大師反對會集?實際上不是,他要反對會集,那麼他就不會讚歎王龍舒居士的本子。像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裡面引《無量壽經》的部分都是用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但是呢這個王龍舒居士的本子啊,也有它不圓滿的地方,《疏鈔》裡面講到,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簡單而且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就是他沒有照著規矩來,他有自己加入文字,自己加文字進去。那麼王龍舒居士,以他的修行來作會集,來作甄解,那沒有問題,可是後面的人就沒有辦法,這個例子不可以開,雖然會集的好,但是仍舊是不圓滿。所以現代的人認為,經典看不懂他就自己加,加意思加經文在裡面,讓他自己看得懂為止,直到他自己看得懂為止,這個作法是不對的,在古來都不允許這樣做。所以王龍舒居士,即使會集的再好,他個人再有修,也是一個很大的缺憾。這是第一個會集本,但是他會集的裡面的知見、義趣沒有問題,可是未順譯法,這是祖師大德所批評的,不是說他不能會集,是他會集的這個內容,沒有照著規矩來,他要去改動經文,像《大阿彌陀經》的大字,你看這十二譯裡面就沒有,連經文、經題都沒有,那經名他自己創《大阿彌陀經》,這個是不可以的。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簡單的為大家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