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六十二)


諸位同修,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二十九頁,中間部分第七小段:「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經本經全顯極樂,導引凡聖,同歸極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誠有據也」。《華嚴經》末後的十大願王,那麼十大願王從第一個禮敬諸佛,到最後的普皆迴向,那麼願願攝歸淨土,這個在《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到,他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這是《華嚴經》的總結,華嚴七處九會,到末後是迴向求生淨土,這是普賢菩薩為我們做一個示現,給我們做模範,告訴我們所有的萬行再殊勝,如果沒有會歸淨土,會歸自心究竟極樂,那都不圓滿,萬行同於虛設,這個是《華嚴經》末後告訴我們的一個重點,那麼也顯示這一部經算是真正的圓滿。古德將《華嚴》比喻做十四的月亮,這個十四的月亮呢,看起來好像是圓的,但是呢仔細一看,它還是有一點點缺陷;十五的月亮呢那才是真正的滿月,所以把《無量壽經》比喻作十五的月亮。為什麼呢?你看到《無量壽經》的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其實就是整部的《華嚴經》,《華嚴經》所要講的就是普賢行,《華嚴經》的重點在普賢,普賢行最後攝歸的是淨土,你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以你念佛不是小乘,也不是於一佛二佛所種諸善根,就是說你不是這一生才學佛,你是多生多劫以前就接觸佛法,那麼多生多劫以前你就接觸到佛教,那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成就呢?其實你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原因,就是悠悠忽忽散散慢慢!佛法也要一點,世間法想要的更多,只是呢不敢表現出來,這就叫做陽奉陰違,心裡面貪著世間,非常的貪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麼對於佛法總是用閒暇的時間來學,沒有當作是一個正課。我們常講,學佛的人,你要把佛法、你要把修行當作是你正常的生活,你的飲食起居、穿衣吃飯,你就是一個學人,就是一個修行人,這樣子用心,這樣用功,你時時處處你都法喜充滿,這個是真的。所以現代的學佛人,沒有辦法成就,就是表面一套,心裡想著一套,這叫表裡不ㄧ啊,內外不相應。甚至呢更嚴重的,不曉得自己貪名聞利養,不曉得自己對於五欲六塵非常的執著,碰到善知識給你點出來,你還沒有辦法反觀,甚至呢發脾氣、不高興、不來了,這個都是現代學佛人最大的問題。這眾生都有這個貢高我慢的習氣,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習氣,我們才來修行,你不要想說今天我在這間道場不如意,我就到我如意的道場,我就到能夠讓我滿意的道場,一間換過一間,結果呢處處不滿意,為什麼呢?因為你時時刻刻都認為我最大,即使你去閉關、你去用功、去住茅棚,你還是不滿意,你還是心很亂,所以不在於環境;你要知道肯跟你講的人這個是大善知識啊!哪怕是講的一句,只有一句講對。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會學的人,時時刻刻都要覺察,你知道你肯學,這佛菩薩會冥冥中加持你。這善學的人碰到一些境界,任何的境緣,他都會學,他都會覺悟,哪怕是人家無意的一句話,他都能反躬自省。所以在現代這好樂世間的人多,不肯接受佛陀教育的人多,也許你會問,法師你不用上班,不用賺錢,你不用名利就可以過活,我們在家人還是要一點;你講這個話,就是沒有放下,很簡單的,我們學了佛,心裡有佛法,事情照做,絕對不貪求,絕對不去刻意的營造世間,《無量壽經》希望每一個同修都能夠去讀,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們今天已經講到這個十門開啟,快要接近第七部類差別了,也算是接近末後,馬上第八門講完就進入經文,總釋名題,第十別釋經文。那麼你們能夠多讀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世人共爭不急之物,佛直接給我們開示,在這不急之物當中,大家拼命的爭取,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啊,你所有的心力統統都拿去賺錢,都拿去貪名聞利養去了、貪五欲六塵去了、搞家庭去了,最後呢,只能糊口過活,勉強而已啊!無論你有沒有成功,你也是晝食這個三餐,以前是晝食兩餐,夜眠六尺啊,住豪宅跟住一般的平房有什麼兩樣?就是你的心在分別;家裡有藝術品跟一般的裝飾,那都是你的妄心妄識在做比較啊!所以在這個劇惡極苦當中,你沒有辦法體會什麼叫劇惡,你沒有辦法體會什麼叫極苦,你不曉得你的心念念的攀緣,念念的在貪這些五欲六塵。我們講五欲六塵,五欲啊,財、色、名、食、睡,喜歡買好的衣服,用好的手提包,這個要用名牌的,那個要吃好的,看到有還想要更多,還想要更好。這佛在經典上講得一清二楚,統統都有了又怕失去,所謂「適小具有。又憂非常。」統統都有了,又害怕沒有的時候怎麼辦?所謂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天天都是想著這一些,無田憂田,無宅憂宅,天天都是這樣想,這是現代人的大病,所以說《無量壽經》非常的契機,就是講現代人的毛病,所以貪著世間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你真正學了佛你的心是清淨的,你不用這些物欲,你也可以過得很自在,粗茶淡飯一樣很好過,為什麼?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啊!所以當有人告訴你,有人暗示你,你們不要發脾氣啊!要心存感恩啊!這個是真善知識在說話,真正的大德你不要看他的缺點,現代的人心多這個諂曲,聽到人家說他的過失,馬上心裡起了一個念頭保護自己,你自己還不是一樣,你又做多好了?你成佛了?我們學佛不看別人看自己。凡是有一句話是能夠對我道業增進的,我要把它當作寶啊,我要把它寫下來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啊,不要迷惑顛倒,這個很重要。你如果聽到對自己有益的,你不馬上記下來,等一下一轉頭馬上就忘記了。所以為什麼大家多生多劫都有接觸到佛法,但是為什麼都沒有成就,你敵不過你習氣啊!所謂啊看得破,忍不過啊,所以到現在還是凡夫,所以非常的可憐啊。釋迦牟尼佛有大智慧,為我們宣說《無量壽經》,講的就是末法眾生的問題,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裡面,講得非常的清楚啊,沒有一絲毫的缺漏啊,也許你們會覺得,我哪有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麼糟糕,但是你仔細去觀察;現在的人心很粗,也觀察不到,觀察不到怎麼辦呢?多讀,讀熟,剛才講的凡是對你有益的抄下來,對你有幫助的,講到你的習氣的、毛病的,抄下來記下來。或是講經、聽經聽到這一段對你有幫助的,多聽,聽個十遍、二十遍、聽一百遍,你就不會忘記,你就真正能夠修行了。那像有些同修就常常忘記念佛啊,這念佛還會忘記,你看,怎麼辦啊!你們每天早課跟佛菩薩交代一下,晚課回來交代一下,也做到《弟子規》啦!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但是你有沒有轉過來?沒有轉過來,早上要出門給佛菩薩上柱香,晚上回來又給他上個香,可是你的佛號常常在忘記啊,這佛號不能忘記,忘記呢你要用一些方法來提醒你自己。我們先不講念佛可以了生死,至少念佛,我跟你們說可以保平安,你們就會念了,說要了生死,生死何在啊,早就拋到十方法界外去了,但是跟你們說保平安每一個人都會開始用功,真的可以保平安,是真的。所以你要用一些方法讓你的佛號可以提起來,這個用佛號機、帶念珠、或是呢你們現在工作都有電腦,電腦打開的時候,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如果你旁邊的同事願意聽,你也跟他分享放佛號出來。如果會影響別人,聽說現在上班有些公司也蠻自由的,你的mp3、你的這個隨身聽,可以聽的,你就聽佛號,不要聽流行音樂,也不要聽古典樂陶冶性情,不用,聽佛樂。我們稱這個阿彌陀佛名號叫迦陵仙音,迦陵音,這迦陵頻伽,迦陵頻伽是一種鳥,牠在雪山,牠這個還沒有生出來的時候,牠就會叫,牠在這個殼中的時候,牠的聲音就已經超勝一般的鳥,超勝這些,超勝群鳥,出來呢那就更不得了,所以把佛號比喻作迦陵音,迦陵頻伽的叫聲,這個牠的音色的非常的好。你們仔細去聽,佛號聽久了,你會法喜,世間東西聽久了你會煩躁,那流行音樂那更不必說了,這徹底的就是一個散亂,你的心很難定得下來。有的人還邊聽流行音樂邊念書,念完了,那你考試是交代過去,那你的心亂掉了,心一亂掉你要平靜下來,要費好大的功夫啊,你散亂的時間長,這個用功的時間短,所以我們都希望同修,你能夠多放佛號、多聽佛號,或是四字的、或是六字都可以。不要害怕人家笑你念佛,很多人都很害怕,念佛,同事笑我、同學笑我、這個長官會看不起我,不要這樣想,這樣想就是給自己做障礙,你在念佛就像帶平安符在身上,他看不起那是他不平安嘛,我們平安就好了,所以呢佛號一定要時時在,刻刻不離。從前的人打拳,每天早上都要練拳,這個唱戲的,曲不離口,練拳的,拳不離手,甚至有的打拳打到出神入化了,行、住、坐、臥都在打拳,他有這種心境,吃飯穿衣都在練功,我就有碰過這樣的人。所以學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學佛法?要一心一意專稱名字,你們如果會忘記,你就定課,很多同修聽到念佛定個一萬,就開始跟我講,唉我這個沒有辦法、我那個沒有辦法,這個一萬最少的,這一萬的佛號你都沒有辦法念到,那不行,你們不要給自己找藉口,我先我念得慢,我要求質量,先不要求質量,先念出來再說,先量產再講求品質,你們先講求品質,不量產,你們時時刻刻都忘記,佛號先有數量,再來講求品質,先有數量是什麼呢?讓你念習慣,你每天都有固定的數,這一定要去完成,這是做定課的好處啊,你這樣子才不會忘記。如果你一開始你就要求品質,沒多久你就忘記了,然後呢接下來就退心了,為什麼呢?欲速則不達。有人一開始念佛,就很希望把佛號念得非常好,一心不亂,那怎麼做得到?剛開始絕對沒有辦法,所以你先要求數量,數量念多了、念久了、念習慣了,再來要求品質,你就不會忘失佛號。你如果一開始要求品質,你後面你就會忘失,忘失之後,你就會發現我越念品質越差,之後就退心,說念佛沒有效,念佛伏不住煩惱,沒有辦法得力,念了幾十年都還是一樣,為什麼?你方法不對。我給諸位真正好的方法,你就先定個數量,要定自己有一點點做不到的,每天定那個都做得到的,定一百聲,不用定啊,定個一千聲那個也太少了,一萬聲可以做得到,有一點挑戰、又不會太難,每天都達到,這麼樣這個一個月、三個月下來,你都達到,甚至念超過,本來剛開始念這個一萬,後來越念越習慣、越念越熟,發現時時都能念、處處都能念,你就念超過,可能之後你念一萬一、一萬二,慢慢的,你甚至平平常常都能念到一萬五、兩萬,輕鬆、容易,那你就得心應手啦,就維持這樣一個水平。你去看那個趙榮芳老居士,念佛念四年,就有功夫成片,就能預知時至,預知時至最起碼功夫成片,他就有功夫,他每天三萬到四萬,那當然是相當好的品質,他臨終雖然是預知時至,還有業障現前,為什麼?他這一生喜歡吃魚,所以他臨終生病,嘴巴在動就像魚一樣,從水裡撈起來那個樣子,你們去看影片,影片就非常地明顯,所以他叫他的家人幫他放生,放了之後就好了,業障就消掉了,所以你看他,念佛能預知時至,他臨終都還有業障,何況你們一天才念那麼一點點。黃念祖老居士臨終前三個月,一天念十六萬,每天只睡兩個小時,真正在念佛、真正在修行,像你們有放假,萬緣放下,一句佛號提起來,什麼都不要管,電話也不要接,小孩呢送去安親班,這才安親嘛!沒小孩那最好,省事,不要又同學、又朋友找著又去玩、又去外面瘋狂去了,好不容易工作五天,你的心都亂掉了,利用禮拜六、禮拜天把你的心平靜下來,這樣用功最好,你去玩,你會發現你的心更亂,玩回來你是空虛的,你什麼都沒有,可是你拿時間來念佛,來用功,你會法喜充滿,你會比你的這個同儕更為快樂,他們在耗這些你不耗,你的福報就省下來,省下來之後,你就更大的福,我們講的清福,不是現代的洪福,不是洪福,洪福造業啊,清福它是可以長長久久,真正清淨的,就看你們會不會用功。這是現代人學佛他沒有辦法成就、沒有辦法得力,真正真的是問題就是出在這裡,不肯念佛,然後呢貪世間的東西,想盡理由的貪,找理由這樣子來貪著,要生活啊要工作啊要如何…這些都是不能成就的主因,那跟你講心裡還很不高興,想說你沒有社會經驗你不懂、你不了解,法師你年紀還小;我們講的馬這動物啊,馬有好幾種,有一種呢聰明利根的,主人一坐上去牠就知道要跑;但是差一點的呢,鞭子舉起來牠就知道要跑;再來更差的抽牠一下牠才跑;有一種駑鈍的馬怎麼抽都不會跑,看你們要當那一種?每一個人都知道要當第一種,但很難啊,第二種好啦,第二種也不容易啊!最起碼你得當第三種馬,抽一下知道痛了,那要趕緊上菩提路啊,趕緊行菩薩道啊!這個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麼本經全顯極樂,導引凡聖同歸極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稱有據也。這是依據《華嚴經》來說,本經是屬於圓教,這個在《華嚴經》裡面就講得非常的詳細了,那麼這部經稱為中本《華嚴》就是講它,它的這個部頭不大,只有全經,這個《無量壽經》呢只有一卷,那麼裡面的內容義趣跟《華嚴經》相同,甚至是《華嚴》的宗旨,《華嚴》的指歸。那麼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要跟《華嚴經》一樣呢?因為《華嚴》稱為經中之王,又稱為根本法輪,裡面所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宗旨,最綱要的。凡是佛出世講經,第一部經一定是講最重要的,他的宗旨在那裡?那麼釋迦牟尼佛講的是《華嚴》,《華嚴》末後攝歸的是淨土,所以善導大師才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道理,是有所依據的。好,我們看第七,部類差別,部類差別就是告訴我們,哪一些跟《無量壽經》是同部的,同部就是內容完全一樣,那麼哪一些是同類的,那麼它當中有何差別,所以講部類差別。這個玄義講到這裡算是第七部分,其實玄義一般來看就是大概就是到第八,會譯校釋,後面的第九總釋名題跟第十是別解文意(正釋經文),這個直接啊算是進入經文。那麼在民國初年圓瑛法師他講十門開啟的時候,就是把第九門挪到第一門先講,先講這個經題,那麼我們這一次呢是照規矩來講,這是標準的程序來說明,所以你們對於《無量壽經》要能了解,就是要先看玄義,玄義就是簡介…把它幽玄的義趣先為我們說出來,這個很重要,那麼為什麼要了解部類的差別,你就在這一章裡面你可以知道,哪一些經典是跟《無量壽經》是有相關的,那麼對於我們學習也生起無比的信心,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多次的宣說,在同類或是帶說淨土的經論,我們統計有200多種,所以可見,淨土宗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如果不是最重要的,那麼佛不會多次宣講,這個我們要清楚。好,我們看第一小段,同部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這個《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屬於同部的,那麼在《彌陀疏鈔》裡面講到這個大小二本、文有繁簡,這個文啊有繁有簡的,《無量壽經》是比較豐富的,繁不要解釋成繁複、繁複就不想看,簡也不是簡單,是說它比較精要。你們要是看過《彌陀要解》、《彌陀疏鈔》,你就會知道原來《彌陀經》沒有這麼簡單,很多人都把它看做是在講故事,《阿彌陀經》實際上呢,這是一個不簡單的故事,沒有這麼容易理解,不是一般在介紹西方淨土啊,這是從娑婆往西過十萬億個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然後那邊如何…沒有這麼樣的一個淺顯,那是字面上的意思,但是實際上呢,它的表法、它的義趣,確確實實是一點都不輸《無量壽經》,也不輸這個《華嚴經》,因為所說的就是如來他自性顯現的境界,這是顯如來境界。那如來的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那麼這是講《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的,那麼小本你看下面的,小本現有三種,秦唐二譯大體相同、稍有出入,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夏蓮居居士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二十一字,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會本依古德意,補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於聖教也。這個是講的《阿彌陀經》現在有三種,大家都知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了《無量壽經》,那麼比較不曉得的就是他也有《阿彌陀經》的會集本,那麼你去看看內容,也是相當的好,把兩個本子都它的精華都會在一起,所以這裡講的小本有三種,秦唐二譯,秦譯是姚秦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那它們這裡面呢內容是大體是相同的,只有小部分的不一樣,那麼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呢,這個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你們現在外面看到在流通的本子都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秦譯的《彌陀經》,這個翻譯真的是精要而且流暢,眾所宗向。那麼有一些同修可能看過唐譯的本子,唐譯的本子也確實像這裡所說的,「準確詳備、力保原面。」講得非常的詳細。就像這個《彌陀經》,羅什大師的譯本是講六方諸佛,那玄奘大師的譯本是講十方諸佛,這唐譯的,唐譯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那麼夏蓮居老居士他的會集,節兩本的精要,根據六朝石經,這六朝就是我們講的南北朝,宋齊梁陳、再加這個曹魏,還有晉朝,就是東晉,再加這個東晉,所以是六個朝代,稱為六朝,所以距離我們非常久遠。那麼他們在襄陽,就湖北的襄陽,把經刻在石頭上,稱為襄陽石經,是那個時候的人,六朝人手書。在一心不亂,你們讀《彌陀經》都有讀到,一心不亂的下面,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二十一個字。那他把這二十一個字會集進去,所以意思更為圓滿!那麼這二十一個字,在蓮池大師的《疏鈔》他認為,他說這個是註解,那麼也有古德他認為,既然是襄陽石經所刻的,那麼佛說法他也有重複的地方加強語氣,能夠令大眾印象深刻,所以這兩個說法都講得通,都能夠利益眾生,所以不要去揀擇,看他的義趣就可以了。這個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所以你們想,什麼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呢?這裡講得非常的清楚,「專念名號,稱佛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稱名要稱到滅罪,滅罪,罪在哪裡呢?罪為什麼能滅?罪的根你要找得到,不然你滅的呢是事相上的罪,或是過去的罪,可是你還在造未來的罪。你們拜懺都一定常聽過這首偈子,「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這一首偈就告訴我們,罪的根本就在哪裡,在於心。你的心念念攀緣,念念取著於境界上,這就是罪的根;那麼這裡講的罪,不光是指的所謂的惡業,善業也是罪,凡是讓你輪迴的都叫做罪。所以你們想我心好就好,這裡講的不造罪,在於心亡罪滅,我們講的要把妄心給滅除掉,你的心要真正空寂啊,妄心不再起作用了,這個才叫做心真正好啊!很多人都想說我心好就好了,我幹嘛學佛啊?幹嘛念佛?可是你不念佛怎麼證明你心好呢?我們常勸人家吃素啊,他就說我心好就好啦,幹嘛吃素啊?你心好會吃肉嗎?看到眾生的肉你敢吃嗎?所以現代的人他沒有正見,裡面呢是貪瞋癡,帶著呢是邪知邪見,所以他一點都不認為殺生吃肉是不好的,都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跟著自己的口腹之慾走,不惜傷害別人、傷害生命,在飲食上傷害生命,在人與人相處上,傷害別人的名譽,造謠是非破壞人家的和諧,不光是破壞公司的和諧、破壞人家家庭的和諧、乃至呢破壞人家國家的和諧,這都是為了一己之私、一時口快,所以造作惡業,這個要警惕啊,我們不能跟他一樣啊,學了佛,口業要修啊,怎麼修呢?先吃素,吃素是最基本的。再來呢,不要講是非,所謂啊「有口只宜念彌陀。」你這嘴巴拿來念佛,沒事不要講話,講是非,多說多錯,該你做的事情、工作做好了,講完了,那就趕緊佛號提起來。講話的時候簡單扼要,事情交代完了就好了,不要手機拿起來,一直講、一直講,話多會散亂,這個是真的,多言必失,失是什麼呢?失去你的真如佛性啊,不光是有過失、缺失,你的清淨的心也會喪失。因為本來是講事情,後來就變成講是非,再來呢就變成中傷別人;所以學佛人,念佛最重要,沒事你就念佛。我有看過有些很會講話的,從我坐上火車他就開始講,火車到了目的地了,四個小時、五個小時以後他還在講,他不光講他自己的事情,還講別人的事情,所以你看眾生的口業有多重!像你們現在手機很方便,電話手機拿起來就開始講,講手機簡單扼要就可以了,修行人話要少啊。像以前要跟老和尚聯絡,怎麼聯絡呢?發傳真。師父教的,發傳真。傳真傳到他寮房裡面去,什麼什麼事應該怎麼做,這樣做可不可以?師父說可以,就拿個紅筆打個勾、簽個名,就傳回來了,是這樣聯絡事情的。那現在呢?你們用電子郵件、用簡訊就好,能夠少說話最好,也訓練你的組織能力,不要沒有用的話一直說、一直說,講不到重點,你的心又散亂,又徒增妄想,這個都是做為我們學道的一個助緣。你專稱名字,怎麼樣叫專,最起碼你的嘴巴會一直念佛啊,還有你們不要想說我嘴巴念了,眼睛看電視,邊看電視邊念佛,那叫電視三昧,娛樂三昧,不是念佛三昧。等到你到念佛堂來念佛的時候,你佛號念下去電視的影像都出來,重播一次,看看有沒有什麼細節漏掉了沒有看的,有沒有什麼是非沒有聽到的,這個對我們念佛有極大的障礙,所以我們念佛不要看電視。我看有些老菩薩很厲害,邊念佛邊看電視,電視放一天他就坐在那邊看一天,他得的是電視三昧,娛樂三昧,不會有念佛三昧,那麼罪能不能消呢?不能消,你要這樣做,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呢?沒有啊!這裡講的多善根福德因緣,多善根福德因緣是在於你的心,能不能安住在佛號上,你的心如果不能安住在佛號上,那叫少善根福德因緣,佛號是最大的善根。淨土宗不談什麼高妙的境界,什麼見佛啊,見菩薩,我們不談,就談你這個佛號念不念得住,你佛號念得住,善根就夠。這佛號就像你們現在吃的綜合維他命,你念這個佛號什麼功德都在這裡面,你吃這個綜合維他命,什麼樣的營養都在裡面,一樣的意思,所以你要真正的念,不管你要求什麼,他都能幫助你,這個是真的。那當然,你不要拿這個黃金去換糖吃喔,佛號就像黃金,你去取這個世間有漏的果報,佛菩薩也會加持你也會保佑你,但是呢,你得到了你永遠都不會快樂,你會覺得很空虛,甚至你將來會後悔,我怎麼拿佛號來換這些世間有相、有漏的這些福報。這世間生、滅、變、異,終歸敗壞,這個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講所謂的不生不滅,就先講生滅吧,他必然散滅、必然敗壞,有聚就有散,有合就有離,有富就有貧賤,富貴就有貧賤,它是對待的,有歡喜就有悲傷,有苦就有樂,這種種的對待,有生就有死,所以眾生就是在這裡面輪迴不休,你要在這裡面你能看得清楚。你現在的東西無論再怎麼好,它終究是會損壞的,就像現在你們拿的電子產品,手機一年換好幾支,不是一年換一支,現在是一年出好幾款,這個這一個月拿到是新的,過兩三個月它就變舊的了,那麼一般的人好樂,那麼他就趕快把舊的捨棄掉,又去拿新的,新的拿到了它又變舊的了,所以終究是變異的。不光是物質上在變異,你的心也在變異;你當初喜歡三個月前的手機,那一念歡喜心到哪裡去了?不在了,所以喜歡的心是假的,好樂的心是變異的,不是真的,你不能把它當作是自己啊,你把它當作是自己,那你就會勤身營務啊,努力的去賺錢,去求名聞利養,去省錢,去為了這個東西去跟人家攀關係,這個搞人情,活得非常的辛苦,還自以為自己很快樂,所以不要去隨著這些生滅變異,會更改的,去起伏,這些不究竟。什麼不變呢?真心本性不變。你念佛你把煩惱除掉了,你這念妄心除掉了,真心顯露出來,這個不變,這個要求,這要努力的去追求,這才是眾生的安住之處啊,不然你說什麼地方可以安住啊?這個大地有滄海桑田,人有生老病死,這物質有生、住、異、滅,統統都在變化,你要靠哪一樣?靠你的妄心,你的妄心遷改不停啊,遷改不停就是不斷的變,所以在這裡面,凡夫你要隨著這個妄心之流,那你就墮到三惡道去,不用說你往生的時候才墮,現在就在墮,現在在造那個因,你生活的心境也是這麼苦,這是最基本的大乘佛法,你要有這樣一個覺悟,你在大乘裡面你才有根啊,在淨土裡面你才能有一點點小發心,才知道說我要放下萬緣,這世間名聞利養,得的到也好,得不到也罷,都好、都可以,心裡面要清淨、要自在。現在的人都很希望小孩都能夠上第一志願,都能夠考上你想要的學校,能夠達到父母的期望,或是達到自己的期望;隨緣一點更好。你要是隨緣你就沒有苦啊,你要不隨緣這苦沒有盡頭啊,今天你拿到這個,苦消失了,還有很多你沒有得到的,那你們想想是什麼問題呢?這個妄心在攀緣啊,妄心攀不停,所以你想要的東西就不會有盡頭,所謂欲壑難填。那麼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你一心一意的念佛,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一句其實義理很深很廣,我們今天時間到,我們下一次再來做解釋,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