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十)



三、明宗:經云: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這是一經宗趣,這一段是先說明《無量壽經》的宗旨、宗要,所以叫做明宗,明是明白的意思,宗是宗趣、宗要,也就是說《無量壽經》修行的重點在哪裡?這個說法就比較容易了解。在還沒講以前,我們要先慶幸自己有因緣遇到《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代的印刷術發達,得以將這本經印刷流通全世界,大眾得到法本非常的容易,可是這恭敬心就沒有了,還會嫌法寶太多,這就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講「兜率天」,兜率翻作中文叫做知足,這一「天」學的就是知足,我們現在遇到《無量壽經》,心裡生起這種輕慢的心態,那就是不知福、不知足,要知道得遇正法不容易,遇到淨土法門那是難上加難,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讚歎這部《無量壽經》如優曇花稀有出現,這優曇花三千年開一次,要是能遇到那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怎麼可以因為容易得到便做等閒看。所以在流通正法,是要知道這部經當初傳來台灣不容易。從古到今《無量壽經》有十二種原譯本,因為經過戰亂只剩下五種,這五種原譯裡面,四十八願的願文開合不同,學淨土的這些學人很難受持,經過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了四種版本,這五種原譯他只看到四種,他是國學進士,以他的身分跟地位也只看到了四種版本,我們今天可以看到五種原譯本,福報比他大多了。他淨土的修為可不簡單,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就是因為看了他的《龍舒淨土文》學淨土,成了一代祖師。到了清朝咸豐年間的魏源(魏默深)居士,他會集了五種原譯,可是還是不圓滿,因為他更改了原文,這種作法是不許可的,尤其是經典不能隨意更動,看不懂就隨意把段落、文字更改,那是不行的。現代人不如古人,古人對於經典恭敬至極,即使有闕漏的,他也是在旁邊加註解,懷疑闕漏。在他自己看的經本上加眉注,留給後人做參考,不敢自專,古人曉得這個道理,現代人不了解。要知道印製經典若是不依照古本來印,將來經典就面目全非了,名為流通正法,實為破壞佛法,這樣印經是有罪過啊!所以歷代祖師大德印經,必然是依照原文,在自己的註解裡面,加一些小註給人做參考,那是可以的,但是段落還是原文,原文絕不隨便更改,這是鐵則啊!佛教徒應該知道,連基督教的聖經都不隨便更改,我們中國人尊師重道這是美德。到了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了《無量壽經》那就完美了,這是末法流通的本子,最後滅的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看了受持,也肯定是正確的。他能把它會集得等於佛重新宣說一遍,而且原文沒有做任何更動,經題也沒有自創,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會集本。民國初年經過戰亂,由黃臚初中將帶到台灣來,交給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最後再把它弘揚到全世界去,所以大家要曉得,這本子留下來不容易。黃臚初中將出家後就是律航法師,律航法師大家一定知道,他是廣化老和尚的師父,那就非常有公信力了,律航法師還為《無量壽經》作《簡註易解》。慈舟大師是台灣基隆海會寺道源老和尚的師父,水里蓮因寺懺公的師父。慈舟大師親自幫這本《無量壽經》作科判,並且開講,所以我們能夠遇到非常不容易。這部《無量壽經》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沒有被毀壞掉,今天大家有幸遇到了,在明白《無量壽經》的宗旨之前,要確信自己遇到《無量壽經》是稀有難逢的因緣,要發願受持、流通,流通《無量壽經》,十方諸佛都護持,因為這一部經十方諸佛一齊讚歎,這是釋迦牟尼佛救度眾生最厲害的一部經典,消不了的業障,念《無量壽經》能消,念佛能消。這古來《彌陀經》流傳得很廣,但是《無量壽經》卻沒幾個人知道,就是因為沒有完美的經本。我們現代人的福報很大,遇到了這麼好的一部會集本,應該要發心受持,這是在明白宗旨以前,我們要知道它的淵源。從宋朝一直到現在,有些人反對會集,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呢?居士不能會集。我跟諸位講,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如果居士不能會集,那《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要拿掉一種,因為其中有一種版本就是居士翻譯的--支謙居士,我們稱它為吳本。不是居士不能翻譯、不能會集,要看他會集的內容,跟他的用心,這要清楚。所以對於佛法要生恭敬想、尊重想,這很重要。你有恭敬心,學佛才學得深入,法才會入心,對於《無量壽經》的宗旨你才能曉得,才願意接受,恭敬心是根本。所以你看它裡面講的,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發菩提心就是心要能覺悟,而且這個覺悟的心要能展現出來,很多人以為自己有覺悟,那是有一點小悟,不在意的事情放下了,在意的事情放不下、轉不過來,這就是迷惑顛倒,這樣菩提心就沒有發出來,不是真正的。現代人發菩提心,是我們常講的-露水道心,五分鐘的菩提心,這就不行。菩提心上一次講過,它可以分成兩種:一個叫隨事發心,一個叫順理發心。什麼叫隨事?隨著事相上來發願,發四弘誓願。大家都會發都會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幫助他,就要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改變自己錯誤的知見、觀念。再講具體一點,所有會讓我們起煩惱的行為,都要放下,這才叫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前面發了誓度眾生的願,再來「煩惱無盡誓願斷」,那煩惱現前的時候,能不能斷?知不知道自己在起煩惱?要斷煩惱,智慧未開就無法斷乾淨,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問題就產生了,不是教我們要學一部經、一句佛號嗎?怎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呢?甚至有人講學《無量壽經》以外的經典都是不老實,不能成就;念佛以外的持咒、拜懺都不能成就。學這麼多心亂了怎麼辦?夏老居士講得好:「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這句話的意思,大家仔細去體會一下,「廣學原為深入」:學無量的法門原為深入,深入什麼呢?無煩惱之地,這叫深入。「專修即是總持」:專一的修學,即是總持諸法,總持諸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專修跟學無量法門的目的是一樣的,要斷煩惱。可是現代的人不想學經教,懶得聽經、研教,他就說我要專修。可是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斷,看不破放不下,那也不專。所以要知道專修跟廣學的目的是要斷煩惱,不是只在事相上。所有經典講的都是真如實際,祖師告訴我們:「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沒有塵勞煩惱。所以無論你是念一句佛號,或是看好幾部經典,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是若初心不能契入,還是專學一部作為基礎,並不是排斥其他的經典。很多人排斥大乘經典,那就壞了,《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你可能無法受持,因為你犯了這一條:「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什麼是毀謗正法?淨土宗是大乘,你謗大乘經就不能往生淨土。大家可以去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凡是往生淨土的,哪一位是排斥其他經典的?祖師大德有哪一位是毀謗大乘的?沒有。所以要會聽經,聽經不能只聽表面。我們在講座上很明白的告訴大家,在一會當中,就能夠抓到聽經的要領跟宗旨。所以要知道「法門無量誓願學」它的目的,這是在相上說的。在應用上講是對一切境界,心不生煩惱,一切差別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衍生出無量的法門,只要能不起煩惱,就是學無量法門。眼見色,不隨色轉,耳聞聲,不隨聲轉,這在色塵上、在聲塵上你就學到了,你就得解脫門,這就是學法門。黃念祖老居士雖說四弘誓願是隨事發心,但事中有理,理事不二,如同帝網珠,重重無盡,這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煩惱斷盡了,業障消了,你就「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好的解釋,在《無量壽經》裡面,法藏因地第四品,他說:「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我修行願成佛,決定堅固,不會退轉,唯有如來可以為我作證明,就表示法藏比丘的用心,是用「真如心」、菩提心,不是用生滅心,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總收前面三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願誓願學」,到「佛道無上誓願成」圓滿。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碰到很多的境界、逆緣,當習氣現前、翻絞時,都還能夠提起覺照,不失不壞,正念現前,這就是有堅固的誓願力,這個心願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決定力,絶對要成佛。所以最後法藏比丘講:「縱使身止諸苦中」,假使我的身受無量的痛苦,即使落在無間地獄,「如是願心永不退」,所以法藏比丘發願,不是隨隨便便發、不是一時興起的開開玩笑。他怎麼出家?「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他沒出家前人稱世饒王,在這世間是最有錢的皇帝,世間人有錢不一定有權勢,他都有,而且他的國土豐饒、富庶,他都能放得下,他有世界上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轉輪聖王,所以他是真正的發心作轉變。要轉變命運就要發菩提心,不要學了凡先生,要學法藏比丘,真正的轉、徹底的轉,不光是轉惡為善,還要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成聖中之聖,為什麼讚歎他是聖中聖呢?-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真正轉過來,從一個凡夫轉變過來,生死都了斷,這是轉變命運、改造人生最好的例子,所以《無量壽經》才是幸福人生的講座,讓你即生成佛!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幸福、更徹底的。了凡先生也不錯,在這世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壽命也延長,求官位也得官位,很可惜沒有求了生脫死,他遇到的是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是明心見性的大和尚,要遇到真是非常困難,可是他對世間貪著得太嚴重,只求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雲谷禪師也很慈悲滿足他,那他也確實去做也轉過來,給世間人一個不錯的榜樣,但生死沒有了。相反的,明末四大高僧-憨山大師,也是遇到雲谷禪師,生死了斷,一切自在,兩人遇到同一位和尚,一個成聖成賢,一個六道輪迴,還帶了一身的殺業,你們想想該學哪一位?所以憨山大師不容易啊!真正把握到自己成就的因緣、機會。學佛人要往了生死上面去看,不要只求世間名聞利養,那些東西會變壞,不會跟著你,你有了之後不會心安,會患得患失,還會想要更多,心會越來越慳貪、越來越不安,世間名聞利養你看到了就要想到,那是毒藥、毒品,聽到了,就好像聞塗毒鼓,什麼叫塗毒鼓?鼓上塗了一層毒藥,敲下去聽了會死亡,聽到這鼓音,你的生命會喪失。聽到名聞利養,就好像聽到這個鼓聲一樣,趕快離開、趕緊放下,如果有這樣的因緣,要拿來幫助眾生,你有這樣的一個名利,不要自己享用,拿來幫助眾生,用你的地位,用你的影響力護持正法,這也是發菩提心幫助眾生。像有些護法很有智慧,她護持正法,不是一次拿一筆錢出來做完就沒事了,而是拿一筆錢出來,幫她做信託,讓她永遠都能護持,讓道場永遠能安住,這是相當有智慧,這叫安僧。所以護持正法,要了解怎樣來護持,這才是幫助佛法流通。一筆錢做完了、法寶流通出去了,那它的效益就只有這一次,相對的讓它生利息,你就能夠永遠幫助眾生,即使你往生以後,這功德也一直延續,這叫發長遠心,心才發得長遠,不光是這一生,來世這功德都還在。在以前古代道場,皇帝配給田產,寺院也不向人化緣,就靠這個田產租給佃農的租金,來維持寺院大眾的生計,出家人自己也種地,有一部份劃歸給佃農去承租,所以以前的皇帝很有智慧,他知道這樣可以永遠的做下去。那麼現代是用信託的方式,雖然方法不一樣,但精神一樣,這是有智慧的護持正法。所以以前的出家人過得很自在,可以專心在道業上,出家修行人的開銷不大,夠用就可以。現在有一些居士,在做護持、供養的時候,心裡會有一種念頭:你們出家人、修行人生活夠用就好,發心在個人,大家隨分隨力護持正法,但是不能存有這種心念,要是有這種心念就沒有福報,要想到眾生都是自私的,對自己很慷慨,對別人總是苛刻,布施想要得到好的果報,在這裡面要會用心,你要布施得財富,就要把那念貪財的心捨掉。想要得到聰明智慧,就要行法布施,流通正法。想要得到健康長壽,那就要多放生,多吃素。所以放生在現代很重要,有人跟我講吃素是究竟的放生,是沒有錯,這是自分上,放生是慈悲心的展現,看到眾生有困難,無論是人或是畜生,你都去幫他,或是用錢財、或是用你的關係去護衛他,都是放生。放生要注意生態,不正確的放生我們不贊同,我們提倡的是正確的放生,要顧及大環境的生態。現在的人邪見很多,他來告訴我放生破壞生態,我問他,你為什麼不說殺生破壞生態,牠在原來的地方活得好好的,你把牠帶過來殺,那不是破壞生態嗎?你破壞牠的家庭,破壞牠幸福的生活。那你不是破壞生態嗎?人都有惻隱之心,你既然要殺生,那必然就有人要放生,只要你不殺,那就用不著放生了,所以殺生才破壞生態,放生不會破壞生態。放生要顧及兩種環保:一是環境的環保,一是心靈的環保,心裡慈悲心生起來,憤恨心下降、沒有了,則心靈環保清淨,跟眾生結好緣。那麼相上的放生,原來牠在哪裡就回到牠原來的地方,這是環境的環保,完全不會破壞生態。所以破壞生態的是殺生,我就跟他們講,你要是不殺那就沒有人放了嘛,要杜絕放生那就不要殺生,人都有慈悲心,都有良知良能,你看到動物被殺,那個良心會生起來,這是好心,這個很重要,尤其是現代人邪見很多,在這方面沒有正見,所以才被邪見所轉,要知道吃素跟放生兩樣都要做,吃素才真正能得健康長壽,不然你吃素就好像自掃門前雪,自己很有德行,但是沒有慈悲心,慈悲心生不起來,看到眾生有困難,當作沒看到,那怎麼得健康長壽?這樣不圓滿。有沒有辦法做大量的放生?放生不一定要大量。先把小孩教好,教他不要虐待動物,把環境打掃乾淨,家裡沒有這些蚊蟲、螞蟻、蟑螂,這就是放生。家庭環境要是混亂、不乾淨,蟑螂、螞蟻特別多,先從這裡做起,這是放生。看到了把牠們抓起來放生,不要拿藥噴牠們,藥是殺具,可以噴一點樟腦油,但也不能對著這些動物噴,只要讓牠聞到氣味,牠們會自動離開。如果吃東西會引來螞蟻、蟑螂,你要趕快把味道除掉,這就是放生,也是護生。還有一種是在市場看到一些魚、蝦或是動物要被宰殺,你幫助牠,這是我們常見的放生,所以放生在家就可以做了。你們想想這是不是環保?放生才是環保,殺生不環保,越殺越多,蟑螂、螞蟻都有抗藥性,而且你噴的藥還破壞自己居住的環境,這些藥都有毒,吸多了自己也中毒。這兩害--自害又害它,應該是三害,為什麼?還增長罪業。殺生有罪業,所以要清楚。菩提心裡面它帶有慈悲心,你見到人或動物需要幫助時,去幫助他,或是遇到行動不便者,去扶持他、去替他設想,像《地藏經》講的,你讓產婦得以安穩生產,這都種無量的福報,讀過《地藏經》的同修應該很清楚,這都是放生、都是護生。保護眾生令眾生得安穩大樂,也就是後面講的三種順菩提門。「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不讓眾生心起一念的不安,要是讓眾生起不安的心,你這個心跟菩提就相違背;反過來,能安眾生的心,就是順菩提門,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再來講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大家都知道,即一心一意向阿彌陀佛念去。但是有沒有一心一意?自己要檢點,在念佛堂念佛,有沒有打妄想?日用平常當中,心裡有沒有罣礙?有罣礙,那就不叫一向。心裡有無量的罣礙,不知道你的心到哪兒去了?所以要聽經、讀經、研教,多多聽聞大乘經典。我們提倡一向專念,如果大家看不破、放不下,那就要用經典來輔助,你要是真正看破、放下了,說老實話,連《無量壽經》都不需要了。就是沒有看破、放下,所以經典要讀,要看啊,不要排斥它,很多人不想看經、不想研教,就拿一向專念來作藉口,不然就跟我講:「法師,經典的字太小了,我年紀大老花眼看不到」。你如果給他一份報紙,那無論政治、財經或是八卦的統統都看,沒有一個字漏掉,沒有一篇忘記的,統統記得;拿經書給他看,他就說老花眼看不到。百千萬劫難遭遇,就這樣當面錯過了,他每次讀經都會念,來參加共修也會念「百千萬劫難遭遇」,但是平常在家就是不看,那就拿他沒有辦法了。還有早晨起來早課也不作,理由也是一樣,那個字太小我看不到,早課一定是一份早報,晚課當然是一份晚報。還有一些兼修、助修的雜誌,看雜誌是他的助緣,早晚是他的正課,他也做課,做世間的課。我講這些相信講到很多人,對自己要老實、要了解,自己是什麼作為,你給他經典看,就打起瞌睡來,一通電話來了,講是非可以講兩個小時,你們說這糟不糟糕。他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佛人一百種果報,不知道念到哪裡去了?這是世間心。我們上一次講的七種禮佛,求名禮跟我慢禮,他念佛是求名念、我慢念,不是真正想放下煩惱習氣,只想看看自己的財富會不會增長,自己罣礙的事能不能順心一點,念佛是求這些事情,也是能求到,但是你把黃金拿去換落葉幹什麼,落葉最終會爛壞,阿彌陀佛是黃金,你不識得他。所以這一向專念,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但是你們有沒有一向,我要講出來,很多向啊。以前是看報紙、看雜誌,現在是上網、聊天,東看西看,看到半夜他都不睡,要是用功有這麼精進就好。打麻將的人,三天三夜都可以不睡,要是真能這樣念佛,沒有事一心也功夫成片了。所以一向專念要看你念的是什麼,念的是世間法,那就不叫一向,那叫名字的一向;念的是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向專念,只有這一向,一心一意求願往生,那才是真的。